金刚经研习报告 (第八集) 1995/8 美国达拉斯 档名:09-025-0008
请掀开经本第七十一面: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布施供养,财布施比不上法布施,这些道理、事实在《华严经.行愿品》里说得很清楚,尤其是《别行疏钞》,清凉、宗密引用许多经论来说明。因为财施只能叫一个人在现前物质生活上得一点利益,而法布施的目的是叫人开智慧,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这个利益是无有穷尽的,再多的财布施都比不上法布施。尤其是大乘法的精华、大乘法的扼要处,就像本经,字字句句都显示出圆满的性德,所以一句、半偈确实要真能做到受持、为人演说,功夫深者一定见性,功夫浅者,念佛也必定往生。所以它的功德利益没有法子能够跟它相比,道理在此地。
这段经文是说,说经处所就『如佛塔庙』,塔是供养舍利的,供佛舍利的,庙就是现在所讲的寺。诸位要知道这部经是在东晋时候翻译的,佛法到中国来的时间还不久,中国没有寺。中国古时候有庙,祭祀鬼神、祭祀天地,中国有庙,所以用庙来代表,中国人对庙非常尊重。帝王有太庙,供养过世的祖先,一般人民有祠堂,这都是祭祀祖先的。古时候礼节里面,祭礼是排在最重要的一位,所以对於祭祀的处所是很重视的。佛的道场就像庙宇一样,但是佛的道场称为寺院,而不称庙,这些常识我们都要晓得的。
『世间天人阿修罗』都要供养这个场所,何况说法的人?何况经典所在之处?说一桩我们就联想到其他的。经文里面『随说是经』,注意「随」字,随是随缘的意思、不限定的意思,如「随人、随机、随时、随处、随众、随文」。随文是不一定要讲全部的经文,随文是看一切众生的需要,譬如脾气、性情不好的人,取《金刚经》里面讲忍辱这段经文来给他讲;把自己名利看得很重的人跟他讲布施,所以随便取几句经文跟他说就可以,叫做随文。这是教给我们怎样帮助一切众生,知道受持、演说功德无量无边,一定得诸佛如来冥冥当中的加持,龙天护法在旁边保佑你。只要你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是真正佛的弟子,真佛弟子一定得到一切天龙、阿修罗的恭敬供养。这底下就说了: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能够受持四句偈,利益就无量无边了,如果能『尽能』,就是全经都能够『受持、读诵』,读诵是念念不忘,意思在此地。常常记住佛对我们的教训,不忘掉,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读诵是这个意思。供养佛菩萨形像也是这个意思,不见佛菩萨就忘掉了,佛菩萨教给我们怎样做都忘掉了,见到佛菩萨就想起来。所以供佛像、读经书,用意都在此地。最重要的是要认真努力去做,不能够依教奉行是得不到利益的;不能依教奉行,每天拜佛、诵经也是假的,也得不到感应。如果是假的,用佛法的形式欺骗众生,骗取大众的恭敬供养,好像也满有感应的,感应是从哪里来的?是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萨,你有心骗人,他也有心骗人,这两个可以结合,彼此互相利用。妖魔鬼怪利用这批人,这批人利用妖魔鬼怪,彼此在造恶业,干这个事情,这是一定要知道的。在这个时代,这些妖魔鬼怪很多,《楞严经》上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师就是跟妖魔鬼怪结合起来的。佛门如是,社会也没有两样,也如是。所以大小团体里面的领导人,诸位仔细去观察,不像是佛菩萨,都像是阿修罗、罗刹,世法佛法没有两样。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要认真努力的修学。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底下这段经文「正明所以」,这正是给我们说明其所以然的道理。为什么他得福这样的殊胜?因为他所成就的是『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诸位要晓得,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就是无住生心,这是佛在般若会上为我们宣布的。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不单单是指这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有一切大乘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佛法所在之处,这个地方就有佛,有佛的教诲,就有佛的『尊重弟子』。这尊重弟子,因为佛弟子为一切世间大众之所尊重,从初发心一直到修行证果,小乘四果,大乘菩萨的五十一个阶位,都包括在其中。这是说明这部经典的殊胜,在在处处受人尊敬,是这个意思。佛说出来之后: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须菩提尊者代表我们大众请法,这部经叫什么名称?名是一部经的总纲领,抓到总纲领我们才方便受持,『奉』是奉行,『持』就是受持。这是启请经名,在一般经典里面请示经名,都在这部经讲完的时候,最后才把经名说出来。本经请示经名在这部经的当中,并没有在最后,这是什么原因?古德告诉我们,佛说《金刚般若》到这个地方已经讲圆满了,所以在这个地方就说出本经的经名,往后的经文可以说是前面所讲的补充说明。利根的人到这个地方完全明白了,这我们可以信得过,像中国惠能大师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彻底明了,后面就不需要再讲,利根的人完全明白了。可是中下根性的人还有疑惑,还不能透彻的明了,就需要有补充说明的必要。所以下面尊者再一番的启请,那个启请可以说是补充说明,是跟前面连成一气的,并不是另外一个开端。这一点意思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为我们分析得很清楚。
尊者提出问题,佛当然有答覆,答覆在第七十八面,诸位翻开来。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这把经名说出来,所以经的名字是世尊自己说的,『金刚般若波罗蜜』。
【所以者何。】
名字说出来,叫他要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为什么?『所以者何』就是为什么。这四个字江居士就把它分为一科,就是一个段落。这只是一句问话,问的意思里头很长,问得很深、问得很广,确实这句话我们看不出来。要不经过江居士这样透彻的为我们分析,这四个字我们一定就含糊笼统念过去。他说这句话是提醒我们的注意,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这句话里面含有三个意思,前面所说的,我们一定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断掉,也就是说要把四相断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怎么个断法?从哪里断起?为什么一定要断?这句话里头就含著这三个意思。实在说这三个意思前面都说清楚、都说明白了,不断不能见性,不断,性德不能现前,性德不能现前,我们的生活就不得自在,所以一定要断,要断得干干净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都不能执著,不执著就是断。底下经文说:
【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佛说这部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如果你执著有个「金刚般若波罗蜜」,这又坏了,你又著了相。「金刚般若波罗蜜」有没有?有,不能执著,一执著就错了,你就断不了。所以从哪里断起?从不执著断起,就是应无所住,从这个地方断起。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这段开示非常重要,现在许多人执著在法相上,坚固的执著,这对於修持,修持就是修清净心,就造成重大的妨碍。这句开示很重要,佛『无所说』,你怎么可以执著?佛的说法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我们要懂得这一点意思,这意思很深。佛既然无法可说,我们对於佛法还有什么争执的?特别是佛距离我们远了,留下来的经典,经典在世界上有许多的译本,哪个本子正确?谁也不敢断定。可是佛教给我们一个原则,佛在灭度之前,为我们说出「四依法」,他的用意就是避免后人对於佛法起了争论。佛说第一个,「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经典,要以经典为依据,不能够因人所说而异,怀疑经典。现在我们世间确实有这个现象,认为某一个法师大德是他崇敬的对象,把佛菩萨、经典都放在第二,放在第三,这个错了。如果这个人把路子指错了,我们岂不是冤枉?一定以经典为依据。他所说的法如果我们有怀疑,可以向他请教,你所说的有没有经典作依据,你拿出经典、经文来给我看,如果没有,我可以不接受。这种态度对於一个善知识是正当的,真正善知识会接受的,不会认为你是忤逆、你是背叛,不会的,这是做学生一个良好学习的态度。我过去在台中听李老师讲经,有一、两次疑惑,我就向他老人家请教,老人家所讲的出在哪部经论上,他就告诉我。我们查经果然有这个意思,我们才能相信他。没有经典的依据,你自己意思所说的,我可以不听你的,依法不依人。
第二个是「依义不依语」,语言随便你怎么说没有关系,只要意思一样就可以了,这句话好。因为经典传到中国来,历代有很多不同的人翻译,不同的人翻译,翻译的当然不一样。但是,翻译的文字不一样,意思是一样就行,这就不要起争论,意思一样的。多说几句,少说几句,没有关系,说的意思是一样就可以,就无需要争论。像《无量寿经》会集本的争论就很多,第一次的会集是宋朝王龙舒居士,会集的虽然不够圆满,里面真的是有问题,可是古来的大德还把它收入藏经,收入藏经就是承认它的价值,龙舒居士的本子。龙舒居士的本子问题在哪里?因为他是会集,他不是翻译,翻译,自己喜欢怎么讲法就怎么讲法,喜欢用什么文字就用什么文字,你是翻译的。你会集是整理别人的本子,你一定要忠於别人的译本,你不可以随便把人家的字改动。王龙舒的本子确实是把人家原文的文字改了。他改得怎么样?改得很好,改得我们看起来更容易懂,意思还是一样,改了。改得好,可以改,为什么后人反对?龙舒改的没有问题,怕开这个例子,龙舒可以改经,我看不对劲也可以改改,你也可以改改,大家都改改,到后来经典就不成话,就不能读了。不可以开这个例子,用意在此地。真正有修、有学的人他改是可以的,例子不能开,开了怕一般人统统都来搞,传到后来经典面目全非,是这么个意思,所以尽量忠於原本。
以后魏源居士会集的《无量寿经》,里面也有这个毛病,他会集的比王龙舒会集的好,后面一定比前面好,如果不如前面就没有意义,一定比前面好,还是有这个毛病。另外一个就是取舍不太妥当,有些非常重要的经文他漏掉了,不甚重要的经文他抄了好多,取舍不当。所以民国初年,夏莲居老居士第三次会集,避免前面的过失。可是一般人成见很深,认为我们读经应该要读当然最好读原文,不得已读译本,这个会集本,古人有批评,我们反对。这些争论都把世尊的四依法给忘掉了,「依义不依语」,他会的意思没错,语言怎么说没有关系,哪一种说得简单、明了、通顺,就是好的本子。我们今天看《无量寿经》,原译本跟会集本、节校本总共有九个本子,九个本子我们印在一起,诸位比较一下看你就知道了。夏莲居这个本子真的是简单、明了、扼要,意思很圆满,读这一本等於说所有的本子你都念到了,集五种译本之大成。「依义不依语」,懂得这个道理,所有一切争论都没有了。佛是知道后世有这些问题发生,预先就教给我们要遵守的原则,这是「依义不依语」。
第三这非常重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个开示要紧。什么是了义?了生死出三界的是了义,如果只能够叫你得人天福报的,这是不了义。现在有人学佛,甚至於有人劝人学佛专求人天福报,这一生是人,来生还要做人,做个更有福报的人,这在经上讲叫不了义。不要说做人,来生去做大梵天王也是不了义。佛教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经中就是一生一定要作佛,作佛很难,《金刚经》是了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做得到吗?虽然是了义,我们做不到。在这个时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念佛往生,这个我们确实可以做得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退成佛,所以净土经典是了义当中的了义,古人讲,究竟圆满的了义。我们自己的目标是求生极乐世界,我们劝别人也是求生西方净土,见阿弥陀佛,这就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第四句,「依智不依识」,这四句都非常要紧。智是理智,识是感情,凡夫感情很重,感情害死人,所以佛教给我们,你要依理智,不可以依感情。依理智,你才能辨别哪个是真的,哪是假的?哪是了义,哪是不了义?你要有智慧去辨别,不能感情用事。佛法是教给我们破迷开悟,但是我们看到有很多学佛的人他颠倒了,他不但不开悟,他迷信,愈迷愈深。迷恋一个法师,迷恋一个道场,真可怜,大错特错,这都是情识在作祟,违背了四依法里头「依智不依识」。违背四依法决定不是佛弟子,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我们读这节经文,跟四依法合起来看就很清楚、很明白。佛无有法可说,我们还要执著什么?再看下面一段经文,在八十六面。
【须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底下这段是讲「不坏假名」,也就是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世间相与佛法没有妨碍,妨碍在执著、在妄想。佛教给我们离一切相,不是离境界相,是离我们心里面执著的相,这是必须要晓得的。先举一个例做前提,『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多不多?当然多。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这句话的意思很深,实在讲现代有不少的科学家、物理学家发现这个事实,跟经上所讲的一模一样。『微尘』是个现象,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物质的现象。『非微尘』,这就把物质现象否定了,确实没有微尘的存在,众生看错、误会了,以为有这些东西存在。众生以为有,佛随顺众生,你说有,好,不错,有。所以佛说法,他的大原则是依二谛说法,二谛就是真谛、俗谛。俗谛是随顺众生,你们怎么说是你们常识,你们肯定的,佛也同意,暂时同意。真谛是佛的见解、佛的看法,那是讲事实的真相。真相说出来,你未必同意,你未必会承认,你不能接受的时候佛就不说。像现在有些科学家知道了,所有物质现象只是波动的现象,电波、光波,在佛法里面讲是心动的现象,震动的现象,确实没有物质存在。所以,相有是假有,不是真有;体是真的,体是真有,相是假有。『是名微尘』就是指的假有,从相上讲的。「非微尘」是从性上讲的,从体上讲的。在这段注解里面引用《楞严经》上所说的,《楞严经》经文虽然不长,说得也相当透彻,说明这个世界一切万物的来源。这是教我们「不著微细相」。底下经文: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这是说「不著广大相」,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小是对立的,今天所谓相对的,我们懂得大小不执著,就是所有一切相对的都不可以执著,执著都是错的。真妄是相对的,邪正是相对的,是非是相对的,善恶是相对的,我们生活在相对的境界之中。所有一切相对的舍弃了,就入一真法界,十法界是相对的,我们必须要了解它的真相。佛说这些没有别的意思,无非叫我们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恢复到自己真正的清净心。境界不执著,身也不能执著。我们继续看底下这段经文。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这是佛为我们现身说法。我们常说我们这个身是假的,佛身应该是真的。假的身不可以执著,我、人、众生、寿者要离,佛这是真身,一真法界,那就是真常的,可不可以执著?也不可以执著。『三十二相』是指劣应身,释迦牟尼佛过去示现在我们世间,他的身相就是这个样子。这个身相我们世间众生可以接受,如果佛再要现很大的身,我们不能接受,我们看到,那一定是神仙、是妖怪,不敢接近。所以佛示现的身相跟我们的身相大小应该差不多的,经上讲佛的身高丈六金身,丈六,我们听到这个子很高了。其实佛的个子是高,高不了好多,因为度量衡,古代的尺跟我们现在的尺不一样。弘一大师做过考证,他考据周朝时候的尺,那时候的一尺只有我们现在的尺五寸多一点,不到六寸。那个时候的一丈只有我们现在的五尺多,一丈六不过我们的八尺多,我们这里高居士的个子就差不多了,他今天没有来,就差不多了。所以丈六只是那么高,是那个时候的尺寸,不是现在的,这个要晓得。
这就是佛经上常讲的,佛度化众生一定现同类身,同类身相里面,大家认为哪种相是贵相,哪种相是好相,佛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们说耳朵长好,佛的耳朵就长一点;你们说头发肉髻相好,他就现肉髻相,随众生,不是佛的意思。你认为众生哪些是好相,他统统具足,令一切众生见到生欢喜心。生欢喜心,人就喜欢跟他接近,他就方便教化,是这么个意思。所以,身体也是接引众生的工具,也是教化众生的工具,这是我们讲身教。佛现的这个身相,也不执著身相,身相是随众生心而现的,自己根本没有一丝毫的意思在其中。这就给我们说明,自身、外境都不可以执著,你才能真正做到离四相,才真正破妄想分别执著。请看底下经文,在九十二面: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这一次的校量受持、为人演说的福报,比前面更殊胜,前面的布施是外财,是七宝外财,身外之物。身外之物要比起自己身体,身体可贵,身外之物就算不了什么,内财比外财殊胜。这个地方讲布施,『身命布施』,『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这也是事实。以释迦牟尼佛做例子,过去生中生生世世行菩萨道,布施身命的事情我们在经典里常常看到。像割肉喂鹰,舍身饲虎,老虎饿得很可怜,他舍自己的身体去喂老虎,那菩萨做的,我们一般人做不到。菩萨能舍身,绝对不贪爱身命,他舍了身之后他马上又受身。我们一般人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坚固执著这个身是我,不肯舍弃。菩萨看这个身是什么样的?身不是我,身是我所,好像衣服一样,我们舍一件衣服很容易,看到别人没有衣服穿,身上衣服脱下来送给人。他舍身喂虎就是这种的,身不是我,它需要我可以送给它,送给它之后马上重新再换一件。我们在六道无始劫以来,舍身受身不晓得多少次的身命,无量无边,何必把这个身体看得那么重?身都能舍,都这么容易舍,何况身外之物?
能舍身,往生就太容易了。念佛人不能往生,原因在哪里?舍不得这个身,所以不能往生。死了以后就到鬼道去了,当什么鬼?守尸鬼。他的尸体在那里,他认为那个尸体是他自己,他舍不得离开,所以当守尸鬼,这个很多。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是个很错误的观念。佛在此地是现身说法,告诉我们身是属於我所,不是我,是我所有的。佛经里面说我们六根,根有两种,一种叫「浮尘根」,一种叫「胜义根」。浮尘根就是这个肉体,胜义根还是属於色法,但是跟我们这个粗显的色法不一样。现在有些人说,佛经里面讲的胜义根大概是我们的神经系统,实际上这种说法说不通,决定不是的。神经系统还是浮尘根,不是胜义根。胜义根是可以离开身体的,神经不能离开身体。我们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我们人都有作梦的经验,作梦的时候你可以远游,你身体没去,你神经也没去。有定功的人,现在说有特异功能的人,你在作梦的时候他能看到,看到你到哪里去,那是色法,他见到了。看到你到哪些地方去,你梦到台湾,你到台湾去了,看到你去了。你的身体还躺在床上,你那个神经并没有离开身体,所以说神经是胜义根决定讲不通的。现在西藏密宗有些人讲叫「灵光体」,可以离开肉体到处去旅游,灵光体的确很像经上讲的胜义根,这个很轻,可以远游。
所以,作梦有些是真的事实,但是那个人要精神很愉快、很轻松,灵光体才会离开你身体;烦恼重的人、妄想重的人,灵光体跟你的肉体结合在一起,很重的烦恼,它没有法子离开。在一般修行人比较容易。这就是说明我们这个浮尘根不重要,佛门里头常说借假修真,假就是浮尘根,我们利用假的身体修真性,要修明心见性,要修西方净土,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这个福报胜过前面所讲的恒沙身命布施,这比前面功夫又进了一步,所以得的福报超过前面恒沙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小注里头第二条说,「不知持说此经,金刚智便无从开」,这句话很要紧。金刚智就是实相般若,前面说过,是我们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智慧。你要不知道、不懂得受持《金刚般若》,你不晓得宣扬《金刚般若》,为他人说就是宣扬,你自性里本具的般若智慧就不能现前,不能现前就不能解决问题。「虽多劫舍身命布施,而仍未能脱生死轮回,依然是苦恼凡夫也」,这就是为什么恒沙身命布施的福报比不上受持《金刚经》,道理在此地。你的福报再大,所谓的人天有漏之福,不能够帮助你了生死、出轮回。在前面我曾经跟同修们提示,大家好心发心学佛,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永脱轮回,圆成佛道,我们为这个,这个目标是正确的,方向是正确的,如果目标、方向不订在这上面你就错了,你依旧要搞生死轮回。不出六道,不管你修得怎么好,都不算是成就,因为在六道,固然你能够去享天福,但是你要记住,阿鼻地狱你也有分,你不可能生生世世永远享福,没有那个道理。享福的人没有不造业的,福报愈大的人愈是容易造极重的罪业,造作罪业要承担果报,不是说造作了没有果报,没有这个道理。不要说身体的造作,起心动念都造业。
学了佛,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再起心动念自然就谨慎。起一个恶念,就有恶报在等著你,起一个善念,也有一个善报在等著你,既然起心动念都有果报,为什么要起恶念?为什么不多起一个好的念头?念头里面最好的、最殊胜的无过於念佛,特别是念阿弥陀佛,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果报之殊胜诸佛都赞叹。这也是世尊常讲,一切法唯心所变,又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为什么不想佛?为什么不去想阿弥陀佛?下面一段经文,「成就解慧」,须菩提尊者做为一个代表,听佛说法,心开意解。在九十四面: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
这一小段是说明尊者听法开悟了。这里头要紧的是『深解义趣』,与前面世尊教的谛听相应,若非谛听怎么能深解?深解之后,他是深受感动,流泪、悲泣了。悲的是什么?无量劫的生死轮回,今天才把修行的纲领找到,有永脱轮回的希望,感动的流泪。第二个意思,再看看许多的众生,还是迷惑颠倒,还要继续不断的去搞生死轮回,悲悯的心生起来,『涕泪悲泣』,这有很复杂的因素在其中。我们再看底下经文,九十六面:
【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这一段是「赞庆」,也是自己非常幸运,能够听到佛说这样稀有甚深的经典,能这样简单、这样扼要的把修行证果的方法说出来。我们只要在这部经典里面,抓住一、两句认真去做,就得利益。的确经上任何一、两句,我们在生活当中真的用上,然后把它用来帮助念佛,就决定得生净土。全经不明没有关系,只要用个一、两句,能帮助我们念佛达到清净心,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向阿弥陀佛请教,我相信阿弥陀佛几句话一开示,全经你就彻底明白。这古人所讲的「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我们要有这个信心。
请掀开经本第七十一面: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布施供养,财布施比不上法布施,这些道理、事实在《华严经.行愿品》里说得很清楚,尤其是《别行疏钞》,清凉、宗密引用许多经论来说明。因为财施只能叫一个人在现前物质生活上得一点利益,而法布施的目的是叫人开智慧,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这个利益是无有穷尽的,再多的财布施都比不上法布施。尤其是大乘法的精华、大乘法的扼要处,就像本经,字字句句都显示出圆满的性德,所以一句、半偈确实要真能做到受持、为人演说,功夫深者一定见性,功夫浅者,念佛也必定往生。所以它的功德利益没有法子能够跟它相比,道理在此地。
这段经文是说,说经处所就『如佛塔庙』,塔是供养舍利的,供佛舍利的,庙就是现在所讲的寺。诸位要知道这部经是在东晋时候翻译的,佛法到中国来的时间还不久,中国没有寺。中国古时候有庙,祭祀鬼神、祭祀天地,中国有庙,所以用庙来代表,中国人对庙非常尊重。帝王有太庙,供养过世的祖先,一般人民有祠堂,这都是祭祀祖先的。古时候礼节里面,祭礼是排在最重要的一位,所以对於祭祀的处所是很重视的。佛的道场就像庙宇一样,但是佛的道场称为寺院,而不称庙,这些常识我们都要晓得的。
『世间天人阿修罗』都要供养这个场所,何况说法的人?何况经典所在之处?说一桩我们就联想到其他的。经文里面『随说是经』,注意「随」字,随是随缘的意思、不限定的意思,如「随人、随机、随时、随处、随众、随文」。随文是不一定要讲全部的经文,随文是看一切众生的需要,譬如脾气、性情不好的人,取《金刚经》里面讲忍辱这段经文来给他讲;把自己名利看得很重的人跟他讲布施,所以随便取几句经文跟他说就可以,叫做随文。这是教给我们怎样帮助一切众生,知道受持、演说功德无量无边,一定得诸佛如来冥冥当中的加持,龙天护法在旁边保佑你。只要你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是真正佛的弟子,真佛弟子一定得到一切天龙、阿修罗的恭敬供养。这底下就说了: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能够受持四句偈,利益就无量无边了,如果能『尽能』,就是全经都能够『受持、读诵』,读诵是念念不忘,意思在此地。常常记住佛对我们的教训,不忘掉,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读诵是这个意思。供养佛菩萨形像也是这个意思,不见佛菩萨就忘掉了,佛菩萨教给我们怎样做都忘掉了,见到佛菩萨就想起来。所以供佛像、读经书,用意都在此地。最重要的是要认真努力去做,不能够依教奉行是得不到利益的;不能依教奉行,每天拜佛、诵经也是假的,也得不到感应。如果是假的,用佛法的形式欺骗众生,骗取大众的恭敬供养,好像也满有感应的,感应是从哪里来的?是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萨,你有心骗人,他也有心骗人,这两个可以结合,彼此互相利用。妖魔鬼怪利用这批人,这批人利用妖魔鬼怪,彼此在造恶业,干这个事情,这是一定要知道的。在这个时代,这些妖魔鬼怪很多,《楞严经》上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师就是跟妖魔鬼怪结合起来的。佛门如是,社会也没有两样,也如是。所以大小团体里面的领导人,诸位仔细去观察,不像是佛菩萨,都像是阿修罗、罗刹,世法佛法没有两样。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要认真努力的修学。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底下这段经文「正明所以」,这正是给我们说明其所以然的道理。为什么他得福这样的殊胜?因为他所成就的是『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诸位要晓得,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就是无住生心,这是佛在般若会上为我们宣布的。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不单单是指这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有一切大乘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佛法所在之处,这个地方就有佛,有佛的教诲,就有佛的『尊重弟子』。这尊重弟子,因为佛弟子为一切世间大众之所尊重,从初发心一直到修行证果,小乘四果,大乘菩萨的五十一个阶位,都包括在其中。这是说明这部经典的殊胜,在在处处受人尊敬,是这个意思。佛说出来之后: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须菩提尊者代表我们大众请法,这部经叫什么名称?名是一部经的总纲领,抓到总纲领我们才方便受持,『奉』是奉行,『持』就是受持。这是启请经名,在一般经典里面请示经名,都在这部经讲完的时候,最后才把经名说出来。本经请示经名在这部经的当中,并没有在最后,这是什么原因?古德告诉我们,佛说《金刚般若》到这个地方已经讲圆满了,所以在这个地方就说出本经的经名,往后的经文可以说是前面所讲的补充说明。利根的人到这个地方完全明白了,这我们可以信得过,像中国惠能大师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彻底明了,后面就不需要再讲,利根的人完全明白了。可是中下根性的人还有疑惑,还不能透彻的明了,就需要有补充说明的必要。所以下面尊者再一番的启请,那个启请可以说是补充说明,是跟前面连成一气的,并不是另外一个开端。这一点意思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为我们分析得很清楚。
尊者提出问题,佛当然有答覆,答覆在第七十八面,诸位翻开来。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这把经名说出来,所以经的名字是世尊自己说的,『金刚般若波罗蜜』。
【所以者何。】
名字说出来,叫他要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为什么?『所以者何』就是为什么。这四个字江居士就把它分为一科,就是一个段落。这只是一句问话,问的意思里头很长,问得很深、问得很广,确实这句话我们看不出来。要不经过江居士这样透彻的为我们分析,这四个字我们一定就含糊笼统念过去。他说这句话是提醒我们的注意,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这句话里面含有三个意思,前面所说的,我们一定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断掉,也就是说要把四相断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怎么个断法?从哪里断起?为什么一定要断?这句话里头就含著这三个意思。实在说这三个意思前面都说清楚、都说明白了,不断不能见性,不断,性德不能现前,性德不能现前,我们的生活就不得自在,所以一定要断,要断得干干净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都不能执著,不执著就是断。底下经文说:
【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佛说这部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如果你执著有个「金刚般若波罗蜜」,这又坏了,你又著了相。「金刚般若波罗蜜」有没有?有,不能执著,一执著就错了,你就断不了。所以从哪里断起?从不执著断起,就是应无所住,从这个地方断起。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这段开示非常重要,现在许多人执著在法相上,坚固的执著,这对於修持,修持就是修清净心,就造成重大的妨碍。这句开示很重要,佛『无所说』,你怎么可以执著?佛的说法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我们要懂得这一点意思,这意思很深。佛既然无法可说,我们对於佛法还有什么争执的?特别是佛距离我们远了,留下来的经典,经典在世界上有许多的译本,哪个本子正确?谁也不敢断定。可是佛教给我们一个原则,佛在灭度之前,为我们说出「四依法」,他的用意就是避免后人对於佛法起了争论。佛说第一个,「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经典,要以经典为依据,不能够因人所说而异,怀疑经典。现在我们世间确实有这个现象,认为某一个法师大德是他崇敬的对象,把佛菩萨、经典都放在第二,放在第三,这个错了。如果这个人把路子指错了,我们岂不是冤枉?一定以经典为依据。他所说的法如果我们有怀疑,可以向他请教,你所说的有没有经典作依据,你拿出经典、经文来给我看,如果没有,我可以不接受。这种态度对於一个善知识是正当的,真正善知识会接受的,不会认为你是忤逆、你是背叛,不会的,这是做学生一个良好学习的态度。我过去在台中听李老师讲经,有一、两次疑惑,我就向他老人家请教,老人家所讲的出在哪部经论上,他就告诉我。我们查经果然有这个意思,我们才能相信他。没有经典的依据,你自己意思所说的,我可以不听你的,依法不依人。
第二个是「依义不依语」,语言随便你怎么说没有关系,只要意思一样就可以了,这句话好。因为经典传到中国来,历代有很多不同的人翻译,不同的人翻译,翻译的当然不一样。但是,翻译的文字不一样,意思是一样就行,这就不要起争论,意思一样的。多说几句,少说几句,没有关系,说的意思是一样就可以,就无需要争论。像《无量寿经》会集本的争论就很多,第一次的会集是宋朝王龙舒居士,会集的虽然不够圆满,里面真的是有问题,可是古来的大德还把它收入藏经,收入藏经就是承认它的价值,龙舒居士的本子。龙舒居士的本子问题在哪里?因为他是会集,他不是翻译,翻译,自己喜欢怎么讲法就怎么讲法,喜欢用什么文字就用什么文字,你是翻译的。你会集是整理别人的本子,你一定要忠於别人的译本,你不可以随便把人家的字改动。王龙舒的本子确实是把人家原文的文字改了。他改得怎么样?改得很好,改得我们看起来更容易懂,意思还是一样,改了。改得好,可以改,为什么后人反对?龙舒改的没有问题,怕开这个例子,龙舒可以改经,我看不对劲也可以改改,你也可以改改,大家都改改,到后来经典就不成话,就不能读了。不可以开这个例子,用意在此地。真正有修、有学的人他改是可以的,例子不能开,开了怕一般人统统都来搞,传到后来经典面目全非,是这么个意思,所以尽量忠於原本。
以后魏源居士会集的《无量寿经》,里面也有这个毛病,他会集的比王龙舒会集的好,后面一定比前面好,如果不如前面就没有意义,一定比前面好,还是有这个毛病。另外一个就是取舍不太妥当,有些非常重要的经文他漏掉了,不甚重要的经文他抄了好多,取舍不当。所以民国初年,夏莲居老居士第三次会集,避免前面的过失。可是一般人成见很深,认为我们读经应该要读当然最好读原文,不得已读译本,这个会集本,古人有批评,我们反对。这些争论都把世尊的四依法给忘掉了,「依义不依语」,他会的意思没错,语言怎么说没有关系,哪一种说得简单、明了、通顺,就是好的本子。我们今天看《无量寿经》,原译本跟会集本、节校本总共有九个本子,九个本子我们印在一起,诸位比较一下看你就知道了。夏莲居这个本子真的是简单、明了、扼要,意思很圆满,读这一本等於说所有的本子你都念到了,集五种译本之大成。「依义不依语」,懂得这个道理,所有一切争论都没有了。佛是知道后世有这些问题发生,预先就教给我们要遵守的原则,这是「依义不依语」。
第三这非常重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个开示要紧。什么是了义?了生死出三界的是了义,如果只能够叫你得人天福报的,这是不了义。现在有人学佛,甚至於有人劝人学佛专求人天福报,这一生是人,来生还要做人,做个更有福报的人,这在经上讲叫不了义。不要说做人,来生去做大梵天王也是不了义。佛教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经中就是一生一定要作佛,作佛很难,《金刚经》是了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做得到吗?虽然是了义,我们做不到。在这个时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念佛往生,这个我们确实可以做得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退成佛,所以净土经典是了义当中的了义,古人讲,究竟圆满的了义。我们自己的目标是求生极乐世界,我们劝别人也是求生西方净土,见阿弥陀佛,这就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第四句,「依智不依识」,这四句都非常要紧。智是理智,识是感情,凡夫感情很重,感情害死人,所以佛教给我们,你要依理智,不可以依感情。依理智,你才能辨别哪个是真的,哪是假的?哪是了义,哪是不了义?你要有智慧去辨别,不能感情用事。佛法是教给我们破迷开悟,但是我们看到有很多学佛的人他颠倒了,他不但不开悟,他迷信,愈迷愈深。迷恋一个法师,迷恋一个道场,真可怜,大错特错,这都是情识在作祟,违背了四依法里头「依智不依识」。违背四依法决定不是佛弟子,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我们读这节经文,跟四依法合起来看就很清楚、很明白。佛无有法可说,我们还要执著什么?再看下面一段经文,在八十六面。
【须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底下这段是讲「不坏假名」,也就是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世间相与佛法没有妨碍,妨碍在执著、在妄想。佛教给我们离一切相,不是离境界相,是离我们心里面执著的相,这是必须要晓得的。先举一个例做前提,『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多不多?当然多。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这句话的意思很深,实在讲现代有不少的科学家、物理学家发现这个事实,跟经上所讲的一模一样。『微尘』是个现象,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物质的现象。『非微尘』,这就把物质现象否定了,确实没有微尘的存在,众生看错、误会了,以为有这些东西存在。众生以为有,佛随顺众生,你说有,好,不错,有。所以佛说法,他的大原则是依二谛说法,二谛就是真谛、俗谛。俗谛是随顺众生,你们怎么说是你们常识,你们肯定的,佛也同意,暂时同意。真谛是佛的见解、佛的看法,那是讲事实的真相。真相说出来,你未必同意,你未必会承认,你不能接受的时候佛就不说。像现在有些科学家知道了,所有物质现象只是波动的现象,电波、光波,在佛法里面讲是心动的现象,震动的现象,确实没有物质存在。所以,相有是假有,不是真有;体是真的,体是真有,相是假有。『是名微尘』就是指的假有,从相上讲的。「非微尘」是从性上讲的,从体上讲的。在这段注解里面引用《楞严经》上所说的,《楞严经》经文虽然不长,说得也相当透彻,说明这个世界一切万物的来源。这是教我们「不著微细相」。底下经文: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这是说「不著广大相」,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小是对立的,今天所谓相对的,我们懂得大小不执著,就是所有一切相对的都不可以执著,执著都是错的。真妄是相对的,邪正是相对的,是非是相对的,善恶是相对的,我们生活在相对的境界之中。所有一切相对的舍弃了,就入一真法界,十法界是相对的,我们必须要了解它的真相。佛说这些没有别的意思,无非叫我们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恢复到自己真正的清净心。境界不执著,身也不能执著。我们继续看底下这段经文。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这是佛为我们现身说法。我们常说我们这个身是假的,佛身应该是真的。假的身不可以执著,我、人、众生、寿者要离,佛这是真身,一真法界,那就是真常的,可不可以执著?也不可以执著。『三十二相』是指劣应身,释迦牟尼佛过去示现在我们世间,他的身相就是这个样子。这个身相我们世间众生可以接受,如果佛再要现很大的身,我们不能接受,我们看到,那一定是神仙、是妖怪,不敢接近。所以佛示现的身相跟我们的身相大小应该差不多的,经上讲佛的身高丈六金身,丈六,我们听到这个子很高了。其实佛的个子是高,高不了好多,因为度量衡,古代的尺跟我们现在的尺不一样。弘一大师做过考证,他考据周朝时候的尺,那时候的一尺只有我们现在的尺五寸多一点,不到六寸。那个时候的一丈只有我们现在的五尺多,一丈六不过我们的八尺多,我们这里高居士的个子就差不多了,他今天没有来,就差不多了。所以丈六只是那么高,是那个时候的尺寸,不是现在的,这个要晓得。
这就是佛经上常讲的,佛度化众生一定现同类身,同类身相里面,大家认为哪种相是贵相,哪种相是好相,佛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们说耳朵长好,佛的耳朵就长一点;你们说头发肉髻相好,他就现肉髻相,随众生,不是佛的意思。你认为众生哪些是好相,他统统具足,令一切众生见到生欢喜心。生欢喜心,人就喜欢跟他接近,他就方便教化,是这么个意思。所以,身体也是接引众生的工具,也是教化众生的工具,这是我们讲身教。佛现的这个身相,也不执著身相,身相是随众生心而现的,自己根本没有一丝毫的意思在其中。这就给我们说明,自身、外境都不可以执著,你才能真正做到离四相,才真正破妄想分别执著。请看底下经文,在九十二面: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这一次的校量受持、为人演说的福报,比前面更殊胜,前面的布施是外财,是七宝外财,身外之物。身外之物要比起自己身体,身体可贵,身外之物就算不了什么,内财比外财殊胜。这个地方讲布施,『身命布施』,『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这也是事实。以释迦牟尼佛做例子,过去生中生生世世行菩萨道,布施身命的事情我们在经典里常常看到。像割肉喂鹰,舍身饲虎,老虎饿得很可怜,他舍自己的身体去喂老虎,那菩萨做的,我们一般人做不到。菩萨能舍身,绝对不贪爱身命,他舍了身之后他马上又受身。我们一般人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坚固执著这个身是我,不肯舍弃。菩萨看这个身是什么样的?身不是我,身是我所,好像衣服一样,我们舍一件衣服很容易,看到别人没有衣服穿,身上衣服脱下来送给人。他舍身喂虎就是这种的,身不是我,它需要我可以送给它,送给它之后马上重新再换一件。我们在六道无始劫以来,舍身受身不晓得多少次的身命,无量无边,何必把这个身体看得那么重?身都能舍,都这么容易舍,何况身外之物?
能舍身,往生就太容易了。念佛人不能往生,原因在哪里?舍不得这个身,所以不能往生。死了以后就到鬼道去了,当什么鬼?守尸鬼。他的尸体在那里,他认为那个尸体是他自己,他舍不得离开,所以当守尸鬼,这个很多。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是个很错误的观念。佛在此地是现身说法,告诉我们身是属於我所,不是我,是我所有的。佛经里面说我们六根,根有两种,一种叫「浮尘根」,一种叫「胜义根」。浮尘根就是这个肉体,胜义根还是属於色法,但是跟我们这个粗显的色法不一样。现在有些人说,佛经里面讲的胜义根大概是我们的神经系统,实际上这种说法说不通,决定不是的。神经系统还是浮尘根,不是胜义根。胜义根是可以离开身体的,神经不能离开身体。我们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我们人都有作梦的经验,作梦的时候你可以远游,你身体没去,你神经也没去。有定功的人,现在说有特异功能的人,你在作梦的时候他能看到,看到你到哪里去,那是色法,他见到了。看到你到哪些地方去,你梦到台湾,你到台湾去了,看到你去了。你的身体还躺在床上,你那个神经并没有离开身体,所以说神经是胜义根决定讲不通的。现在西藏密宗有些人讲叫「灵光体」,可以离开肉体到处去旅游,灵光体的确很像经上讲的胜义根,这个很轻,可以远游。
所以,作梦有些是真的事实,但是那个人要精神很愉快、很轻松,灵光体才会离开你身体;烦恼重的人、妄想重的人,灵光体跟你的肉体结合在一起,很重的烦恼,它没有法子离开。在一般修行人比较容易。这就是说明我们这个浮尘根不重要,佛门里头常说借假修真,假就是浮尘根,我们利用假的身体修真性,要修明心见性,要修西方净土,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这个福报胜过前面所讲的恒沙身命布施,这比前面功夫又进了一步,所以得的福报超过前面恒沙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小注里头第二条说,「不知持说此经,金刚智便无从开」,这句话很要紧。金刚智就是实相般若,前面说过,是我们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智慧。你要不知道、不懂得受持《金刚般若》,你不晓得宣扬《金刚般若》,为他人说就是宣扬,你自性里本具的般若智慧就不能现前,不能现前就不能解决问题。「虽多劫舍身命布施,而仍未能脱生死轮回,依然是苦恼凡夫也」,这就是为什么恒沙身命布施的福报比不上受持《金刚经》,道理在此地。你的福报再大,所谓的人天有漏之福,不能够帮助你了生死、出轮回。在前面我曾经跟同修们提示,大家好心发心学佛,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永脱轮回,圆成佛道,我们为这个,这个目标是正确的,方向是正确的,如果目标、方向不订在这上面你就错了,你依旧要搞生死轮回。不出六道,不管你修得怎么好,都不算是成就,因为在六道,固然你能够去享天福,但是你要记住,阿鼻地狱你也有分,你不可能生生世世永远享福,没有那个道理。享福的人没有不造业的,福报愈大的人愈是容易造极重的罪业,造作罪业要承担果报,不是说造作了没有果报,没有这个道理。不要说身体的造作,起心动念都造业。
学了佛,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再起心动念自然就谨慎。起一个恶念,就有恶报在等著你,起一个善念,也有一个善报在等著你,既然起心动念都有果报,为什么要起恶念?为什么不多起一个好的念头?念头里面最好的、最殊胜的无过於念佛,特别是念阿弥陀佛,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果报之殊胜诸佛都赞叹。这也是世尊常讲,一切法唯心所变,又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为什么不想佛?为什么不去想阿弥陀佛?下面一段经文,「成就解慧」,须菩提尊者做为一个代表,听佛说法,心开意解。在九十四面: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
这一小段是说明尊者听法开悟了。这里头要紧的是『深解义趣』,与前面世尊教的谛听相应,若非谛听怎么能深解?深解之后,他是深受感动,流泪、悲泣了。悲的是什么?无量劫的生死轮回,今天才把修行的纲领找到,有永脱轮回的希望,感动的流泪。第二个意思,再看看许多的众生,还是迷惑颠倒,还要继续不断的去搞生死轮回,悲悯的心生起来,『涕泪悲泣』,这有很复杂的因素在其中。我们再看底下经文,九十六面:
【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这一段是「赞庆」,也是自己非常幸运,能够听到佛说这样稀有甚深的经典,能这样简单、这样扼要的把修行证果的方法说出来。我们只要在这部经典里面,抓住一、两句认真去做,就得利益。的确经上任何一、两句,我们在生活当中真的用上,然后把它用来帮助念佛,就决定得生净土。全经不明没有关系,只要用个一、两句,能帮助我们念佛达到清净心,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向阿弥陀佛请教,我相信阿弥陀佛几句话一开示,全经你就彻底明白。这古人所讲的「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我们要有这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