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研习报告 (第三集) 1995/8 美国达拉斯 档名:09-025-0003
请掀开经本第十一面,从经文看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这一段经文是属於本经的证信序。我们因为时间不多,所以这个讲座我们采取重点的报告,特别注重在修学心得这方面,对於经文的解释,名相、术语,诸位都可以参考江味农居士的《讲义》。在这一段里面,我们应该要学习的有几个重点必须要知道,重点掌握到,以后诸位展开一切大乘经典,你也就会读、也会看、也会修学了,这很要紧。请翻开《讲义》的第十二面,我们看第三行,就是第六条。「看经闻法,贵在如实会得其意,果能消融归我自性,则受用无穷」,这几句话很要紧。所以你会不会读经、会不会听经、会不会学佛,关键就在此地。要紧的是真正能够体会到说经人的意思,说经的人是释迦牟尼佛,我们开经偈里面念的「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就是要解如来真实义。意思明了之后,要真正能消归自性,此地讲消融归我自性,简单讲就是消归自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现代人的讲法,他真正体会得意思之后,变成自己的智慧、变成自己的生活,才叫消归自性。如果不能把它成为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生活,换句话说,佛法是佛法,我们生活还依旧是生活,毫不相干,哪里能有受用?所以消归自性就非常重要,意思就是要变成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生活行持,这样你才能真正得到受用。
下面,就这段经文我们举个例子,知道这个例子之后,所有一切经文都要作如是观。譬如我们念『如是我闻』,「如」是什么意思,「是」是什么意思,怎样把「如是」变成自己,这个地方举的例子是简单,容易领会,深入浅出。「如,生佛本具之性体,真实之际如如不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禅宗里面讲的真如本性。所以「如」就是真如、就是自性、就是自己,「如」就是讲的自己,自己的真心。「是」是讲它的作用,「如」是讲体,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性,「是」是真心、本性起作用,起的作用无量无边,「开化显示当下即是」,可见这个体用没有离开我们生活,现前就是。开是开启,化是变化,显是很清楚、很明白,明显,示,就是在眼前,一真法界在我们眼前,十法界也在我们眼前。十法界就是化,我们讲开化显示,十法界是化,一法界是显。每个字里面都含有很深很广的意思,明白的展示在现前。佛说「如是」这两个字,我们才能契入这个境界,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在眼前,清楚、明白,确实是不可思议。
「我闻」,这个我是讲的真我,不是我们现在所讲我你他之我,那是假的。「我,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是体,佛与众生是所现的相,我们前面讲开化,开是讲一真法界,是讲佛,化这是众生,九法界有情众生,从菩萨以下,九法界是变化出来的。怎么变化出来的?心,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所以想的力量太大了,从心想生。但是你要晓得,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一不是二,心、佛、众生也是一不是三,是一。这个事实真相你能透彻、能理解,那叫证,佛法里叫契入,我们一般人讲证果,证个什么?就是这个意思。「常乐我净之我」,这个我是真我。「我」之定义在佛法里面一般讲有八个意思,《讲义》里头有,八个意思里头最要紧的,就是平常我们讲的两个意思,一个是主宰的意思,一个是自在的意思。就从这两个定义来观察,凡夫没有我,凡夫做不了主宰,也不自在。诸佛菩萨有我,有真我,他在十法界依正庄严当中自己能做得了主,在无限的时空里面他得大自在。前面跟诸位报告了,学佛没有别的,是把我们的境界向上提升,换句话说,把我们生活空间要扩张,扩张到尽虚空遍法界是我们的生活空间,那就自在了。「破空间障碍」,「我」的意思,破空间的障碍。
闻,绝对不是耳闻,耳闻那是凡夫,有障碍。这个闻,像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上所说的,《楞严经》上观音菩萨自己提出报告,他是怎样修行证果的?他的方法是「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教给我们返闻。返闻这两个字含义很深也很广,它的精义、它的精华,是教给我们不要向外面境界攀缘,外境是假的,《金刚经》上所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向外面境界攀缘你就错了。应该怎么样?回归到自性,闻要「返闻闻自性」。视,我们看,看要返视,回过头来看你就见到色性,不知道回头的人,他看的是色尘,染污了自性。不会闻的人,他是听到声尘,也是染污自性。所以会用心的人,他就是能够回头,佛法里头常说回头是岸,返闻就是回头。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要知道从六尘境界里面回头,诸位懂得吗?回头就是不受外面环境干扰,不受外面环境蒙蔽,在一切境界里面保持著不著相、不动心。不著相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不取於相」,不动心就是「如如不动」,这叫返闻。从这两个字就要晓得,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知道回头,就是不受诱惑、不能动心,那就对了。这时候你是用清净心、平等心、觉心去观察外面的境界,那个观察就是真相,真相大白。起心动念你就见不到真相,起心动念你所见的是十法界,不起心不动念你所见的是一真法界。
佛法里面讲的一真法界,决定不是说十法界以外还有个一真法界,没有这个道理。人道之外还有个天道,没有这个道理,那就变成真的有不一样。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一,不是二,天道跟人道也是一,也不是二,要用现在科学家术语来讲,就是空间的转变,必须要晓得,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乃至於无限度的空间,是一个空间。诸位如果从这上体会,这部经的意思就容易明了的多了。无限度的空间是一个空间,这无限度空间怎么来的?分别执著来的。所以现在科学家发现到空间有多元次的,但是不知道怎么突破,知道突破之后,那个很神奇,不可思议的境界出现,不知道怎么突破。佛法教给我们,用定功突破,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突破了。突破之后,你才晓得十法界依正庄严你都看到了,六道里面状况也都看到,它要不是在同时,你怎么会看到?如果真的有过去、现在、未来,过去你怎么能看到?未来你怎么能看到?没有,都在现前。你为什么能看到天道?为什么能看到菩萨道?为什么能看到饿鬼道?因为也在一个空间里面,只要你能够突破这个界限,全都看到了。本来没有界限,界限是自己分别执著造成的。这个障碍很坚固,我们见不到、听不到也摸不到,好像是无形的一个很坚固的障碍,这就是科学家所发现的空间的度数不相同。
返闻就是不受外境干扰,心对境界如如不动,这是修行的基础,也是禅定的基础。我们念佛希望得一心不乱、希望功夫成片,关键也在此地。所以要懂得返闻、懂得回头,懂得不著相、懂得不分别。
底下讲『一时』。「十世古今,不离当念。」这刚才也透了一点消息,没有过去、未来,所以是一时,因为是一时,所以过去、未来都在你眼前,你统统都看见。现在为什么会一时失掉了,会有过去现在未来?因为你现在心动了,心一动就有过去现在未来,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我们讲念头。可是你要晓得,念头是假的,真心不动,妄心才有念头,所以念头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有过去、有未来,真心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所以时间也是一,不是二,空间也是一,不是二。虚空法界你要真的契入了,哪一样事情你不清楚?哪一样事情你不明白?「三际心不可得」,《金刚经》上,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破时间障碍」。你看,「我闻」、「一时」,把时空的障碍突破,你才能见到事实真相。你不能突破,你所看的是一点点,看的很窄小,以为这一部分是真的,这就产生了错误的观念。你看错、想错了,当然你也连带著你做错,你也说错了。错误的结果就是制造出六道轮回,所以六道轮回是错误的结果。这就是消融归於自性。
我们看到『佛』。现在有不少同修常常来问我,有些人问他「佛」,他答不出来。到底是佛大?还是神大?还是上帝大?搞不清楚。佛是什么?佛是自己,佛不是别人,「自性天真佛」。以后再遇到,说到佛,你给他解释清楚。佛这个字是印度话,它的意思是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每个人都具足,人人的智慧都是究竟圆满。上帝也是究竟圆满,我们自己也是究竟圆满,都是佛,哪一个不是佛?佛在《华严经》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他本来是佛,本来是佛就是本来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的觉悟;现在不是佛了,不是佛就是你的智慧、觉悟丧失掉了。为什么丧失掉?因为你有妄想、你有执著,经上说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由此可知,一切众生如果把妄想执著舍弃掉,你能力就恢复,这就是佛的意思。佛不是神,佛不是上帝,这不能比,怎么比法?没得比的,他不是一类的。这是自己本性真心本具的智慧,看到这个字,要想到我要恢复我的本能,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都是恢复本能而已。
其他宗教看到我们供佛像,他觉得这是拜偶像,他不了解这个意思。供佛像是什么意思?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塑一尊像供养在这边,是不忘本的意思,我们没有把他当神来看待。纪念老师,不忘老师教诲的恩德,这是第一个意思,报恩的意思。第二个意思,见到佛像就想到自性天真佛,我要恢复本能,怎么恢复?像他这个样子就行了。他的样子就是经典里面所记载的,经典里面告诉我们的,他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用心、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在这里面去学习。他所教导的,点点滴滴都是帮助我们恢复本能,禅宗里面讲的就是帮助我们明心见性,这是佛的意思。无论见到这个字,看到佛菩萨形像,要了解,要能够说得出来。
『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是释迦牟尼佛讲经的地方。地方也含著有很深的意思,你要能够会归到自性,你要能够把它消化掉。吃东西不消化,身体就生病;读经不消化,心里头就生病,食而不化就变成心病,心病比生理的病还难医。我相信不少同修们,在国内、在国外,看到许多学佛都著魔了,他为什么会著魔?没消化。吃东西不消化,饮食不消化,这身体长病,学了佛法不消化的话,麻烦就大了,就是这么个道理。「舍卫」是梵语,它的意思是丰德,我们看底下,「寂照圆融,自性圆具之丰德」。这个城市,这是城市的名字,称它作国,其实它是一个国家的首都、都城,用这个都城的名字代表这个国家,古时候有这个例子,现在也有。像世界上,我们称中国,不称中国,称北京,代表中国;美国称华府,就代表美国,古今这例子很多。丰是说这个地方物产非常丰富,我们现在的话讲是一个经济中心;德是文化水准很高,是一个文化的大城。从这个名称就晓得,这个地方是过去古印度文化、经济的中心,所以称之为丰德。我们自性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有无量的德能,是真正的丰德,看到这个名字要想到我们自性,我们的性德真正是丰富。
寂照圆融,自性圆具,圆是圆满,具是具足,一丝毫都没有欠缺,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才艺、无量的德能,一切都是无量。西方世界讲无量的寿命,样样都是无量,这无量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所以学佛为什么要明心见性,你要是懂得了,你就会答覆。见性之后,无量的智慧德能统统显现出来,这不是修德,是性德,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怎样才能叫性德现前?要靠修行。怎么个修法?前面这一句是修学的总纲领、总枢纽,就是「寂照圆融」。什么叫寂照?寂是心地清净,如如不动,以清净心对外面的境界,清楚、明白,就是照,所以照见。哪个人没有用寂照?我们每个人都用,可是虽用不能保持。佛在经上常讲,我们凡夫见色闻声,就是六根对六尘境界,第一念就是寂照,可是到第二念就出了麻烦,第二念就起了妄想分别执著,就迷了。诸佛菩萨有什么本事?永远保持第一念。
我们早晨起来,睡醒眼睛一张开,看到外面境界,还没有起心动念、还没有分别执著,清楚,不是不清楚,叫第一念。那个情形就是寂照、就是圆融,寂中有照,照中有寂。才一动念就有了分别、有了执著、有了好恶,起了烦恼。第一念是性德,真心起作用,第二念妄心起作用,把真的变成妄的。如何能够保持真心的作用?整个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宗门教下,都不离开这个原则。修行修什么?就是修个寂、照;换句话说,就是修个心清净,外面境界清楚、明白,无非如是而已。所以看到舍卫两个字,你要能想到这个,就有受用。
「只树」,只是只陀,这里头有段故事,故事在一般注解里面都有,我们不必叙述这些事,我们看它表法的意思。只陀也是梵语,是战胜的意思,国王打了一次胜仗,凯旋归来的时候,宫中有人报信,皇后生了太子,皇帝就很高兴,就把他取了这个名字,叫战胜,战胜回来的。我们看到战胜这两个字,我们要「战胜五阴魔障」,才能恢复自性。我们今天在六道里面搞生死轮回,就是被五阴魔控制住,我们没有能力胜过它。五阴魔,《楞严经》里面说得详细,五阴是五种,每一种里面佛又为我们说十种魔障,五阴就变成五十种魔障。《楞严经》末后有很长一段经文,差不多有三卷,《楞严经》总共只有十卷,三卷跟我们讲五十种阴魔。五十种阴魔从哪里来的?就是五阴的魔障。一个修行人要想能够超越魔障、能够战胜魔障,很不容易,所以修行要三大阿僧只劫,原因就在此地,魔障太多。
修行成佛的捷径是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虽有魔障,魔不能接近,这便宜就占的太大了。也许有同修要问,有不少念佛人怎么他也有魔障?这里面有原因,原因总不外乎他念佛不得力,他念佛用心不纯,才会著魔障。如果是一心专念,纵有魔障,魔也会远离,如果是杂心念佛,魔容易找麻烦。你的心不专、心不一,得不到佛的愿力的加持,所以佛能加持的人,专精,佛才能加持得上。你杂念,心里面还夹杂著妄想,佛没有办法,这力量加不上,也就是说不能跟佛起感应道交,感应道交一定要专。就像我们无线电通话一样,频道一定要专,同时两个频道、三个频道,里面就好多杂音,就听不清楚,道理是相同的。我们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频道一定要一致,决定不可以是两个频道、三个频道。
一般最容易著魔的,总是喜欢神通、喜欢感应,这是最容易惹祸的,这是妄想、妄心。「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想神通,妖魔鬼怪都有通,他就来了,想感应,妖魔鬼怪也有感应,本来没有事情,想来的。念佛的人想什么?专想阿弥陀佛,只修一心不乱。阿弥陀佛现前了,现前怎么样?心里清楚、明白,还是一句弥陀念到底,绝不著相。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如不见,这就是好境界。如果你见到,一生欢喜心,「我见到佛了,我的功夫不错」,魔就快来了,你还是喜欢神通、还是喜欢感应。所以,诸位一定要记住,我们念佛念了好久,怎么佛都没有见到?好事情、好境界。佛要真的来了,一给你看见,「我见到佛了,我的功夫不错」,马上就著魔。佛大慈大悲,不让你发狂,这才叫真正爱护你,真正在加持你。到什么时候佛现相?你心真明白、真清楚了,见如不见,佛会现相给你看,给你做证明,你的功夫成就了。你虽见,也不会给人家说「我见到佛」,不会,不可能的。古时候,慧远大师一生见到三次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跟任何一个人说,见如不见。最后往生的时候境界又现前,他才向大家说出,过去已经见过三次,现在境界又现前,我要往生了。说出来,走了,这是对的,说出来还不走,就是妖魔鬼怪,没有这个道理。说出就走,不走决定不说。
所以我们要能战胜魔障。今天我们靠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自己的定跟慧,我们都不够,定慧不足以伏魔,唯有靠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所以要紧,老实念,老实念就对了。
「绍隆佛种」,绍是继续、继承的意思,隆是兴旺,我们要把佛的遗教发扬光大,就是绍隆佛种。「则是自性之只陀太子之功德林也。」只陀太子奉献的花园,花园的产权是给孤独长者的,树木花草是只陀太子培养的,他们两个人做的功德,以这个地方请释迦牟尼佛来讲经说法,这个园林供养佛。供养佛,诸位要记住,不是送给佛的,佛不要,佛出家了,不要园林,也不要房子,佛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我们现在所讲的,佛要的是使用权,不要所有权,所有权是给孤独长者、只陀太子的,他们两个人有所有权,佛在这个地方是使用。所以佛清净,一丝毫不沾染,这叫真正的出家。出了家还有所有权,就又回家去了,不叫出家。
「给孤独园」,给孤独是当时大家对须达多长者一个赞美的称号,他很慈悲,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个慈善家,对於贫苦孤独之人,他常常照顾、常常救济,所以人家送他这个名字。「昔日离家远走,今返家园,承受家业,衣里明珠,不劳而获,即性德也」,这几句是《法华经》里面的比喻。离家远走是比喻迷,迷失了自性,好比是离家远走,在外面过艰难困苦的生活。今返家园是回过头来,明心见性。承受家业,就是本性里头本具的智慧德能统统都现前。衣里明珠,不劳而获,就是说明性德是自家本有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智慧德能一切无量不是从外面得来的,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本来具足。它的盛况我们从《华严经》上看到,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古人常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佛的富贵,大梵天王比不上,诸位在《无量寿经》上读过。我们六道里面,富贵最大的是大梵天王,大自在天,大自在天他的富贵还是修得的,他不是性德,佛的富贵是性德。我们在《无量寿经》、《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看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富贵,那也是性德,不是修得的。成佛有什么好处?你看看这个就知道好处。所有一切受用都是自在的,无需要去经营,自性里面自自然然显现出来,唯心所现,所现的是一真法界,自受用。这就是「承受家业,衣里明珠,不劳而获」,劳,修是劳,不要修,这是性德。我们读「只树给孤独园」,回归到我们,克服一切魔障,恢复自己的性德,这一句经文你没有白念。
『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也有意思,「大指大悲大愿,比丘谓远离尘垢」。比丘是清净的意思,一尘不染,他并不消极,他有大悲大愿,可见得他的生活是积极的,他的事业是向上的,而不违背清净心,与《金刚经》的教诲完全相应。「众」,古印度所称的众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团体,僧团「是理事和合」,所以叫和合众。在所有团体里面,僧团是最值得人尊敬的,就是它修六和敬。这六条戒律是佛制订的,佛的弟子在一块共住必须要遵守,六和敬后面我们会说到。「千二百」是代表圆满的功德,这都是《楞严经》上所讲的,圆满的功德是千二百。「五十五」,五十五也有意思,菩萨的阶位有五十五个,「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四十,再加一个「四加行」,四十四。再加个「十地」,五十四。再加一个「等觉」,五十五。都回归到我们自己修行的层次,好像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五十五年级毕业,毕业就成佛了,都合到自己身上来。
「此节经文所表」,表是表示的、表显的,也就是说佛经里头字字句句言外有意,不能光看文字,从文字上你看不出来,你要从文字外面去观察,趣味就无穷。这一段经文我们把它综合起来做个结论,「谓如如不动之本性,当下即是,果能破障返闻,则自性佛现」。自性佛就是你的真心显露,真心里面圆满的智慧现前,就叫自性佛现。「而兴大悲大愿,远离尘垢,理事和合,圆满诸菩萨之修德。」众生根性有利钝不同,利根的人一修一切修,钝根的人要经历五十五个位次,好像读书一样,从一年级、二年级慢慢去念。利根的人是天才儿童,他不需要,他会跳班,当中那个他不需要读,他就圆满了。虽然顿超,顿超里面还是有次第,《华严经》上讲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这两句话实在讲也相当难懂,行布是次第,圆融是没有次第。可是在现在大楼的建筑,这两句话我们一观察,很容易理解。像大楼的楼梯一样,你看电梯在这边,楼梯在那边,楼梯是行布,电梯是圆融,从电梯一下上去,也一层一层经过,没有说不经过,这就是「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一个是走楼梯上去,一个坐电梯上去,每一层每个阶梯都经历到了。一个是不停的往上去,一个是一步一步走上去,每个阶级都要停一下。所以看大楼,我们一看到电梯就想到行布圆融,这都消归自性,就是把佛法的东西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我们修净土法门就是圆顿,就是坐电梯上去的,学其他的法门是爬楼梯上去的,不一样。这是圆满诸菩萨之修德,实在讲最快速、最稳当、最圆融的,无过於念佛求生净土。
「而与世尊心心相印,光光相照。」这个世尊不只是指释迦牟尼佛,这个世尊的含义是十方三世所有诸佛如来,一切诸佛是一个心,真心,没有妄念,我们能跟佛心相应,佛心跟自己的心是一个心。光光相照,就是所见的、所解的相同,见解相同,光光相照。「则见此序境,相为非相而见如来矣」,经文讲「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我们就见佛了,「一部经文所说,总不外此意,学者当於一切时、一切事、一切境皆如是体会得」。可见得你读《金刚经》,不但是《金刚经》上字字句句能够融合到自性,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样样都会归自性,你的生活得大自在,你的生活就入佛菩萨的境界。从前过的是凡夫生活,现在过佛菩萨的生活,怎么会一样?「则动静一如,无往而不是矣」,所以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真的得大自在。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发起序,本经的发起。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一段,不但是这一部《金刚经》都在里面,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也都在里面,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修行,一直到成佛证果,也都在里头。这是世尊现身说法,为我们做出一个好样子,佛是怎么生活的。世尊这次是示现出家人的身分,出家人的生活,出家人的模范。看到这个样子,我们要能够回过头来想到,无论你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们生活方式不一样,无论你从事不同的工作,你只要能够懂得这个原理原则,把这个原理原则应用在你生活当中,你所过的统统是佛菩萨的生活。《金刚经》上是世尊亲自表演给我们看,而在《华严经》上,是诸菩萨来表演,《华严经》末后一品,五十三位善知识,五十三个人来表演。这五十三个人就代表我们这个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菩萨、都是佛。修行成佛不一定要出家,无论哪个行业,无论过的是什么生活方式,只要会运用《金刚经》上的道理、方法、原理原则,没有一个不成佛,妙就妙在此地。
这一段是很重要的一段,我们一般读诵往往把这个看轻,认为这个不要紧,粗枝大叶念念就过去,殊不知这非常重要。后面的经文,说老实话,解释这一段,这一段如果明白了,后面经文不需要讲。看不出门道,这才细说,看出门道,何必要说?不必说了。所以这个注子我们要说一说。「出家本为度众,欲度众生,须先断惑,断惑必须苦行,使人见之,道心增长,俗念减少,则乞食之有益於众生也大矣。」这是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示现出家。其实佛菩萨度众生方式很多,《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释迦牟尼佛示现的佛身;应以居士长者身得度者,即现居士长者身而为说法,维摩居士就示现长者居士身,维摩居士也是佛再来的。可见得他们自在,哪一类众生想什么,他就能变什么身相。诸位一定要知道,在那个当时,印度是两尊佛出世,一个示现出家,一个示现在家,说明在家、出家修行同成佛道,没有哪个高哪个低,没有,一样的。佛的弟子,像舍利弗、目犍连,这佛的大弟子,见佛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他们见维摩居士也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这经上清楚、明白。
现在一般人有个很错误的观念,认为一出家就高高在上,比谁都大,没有出家还谦虚、还恭敬,一出家就贡高我慢,这错了。佛法是先断烦恼,出家之后,烦恼就长了好多,贪瞋痴慢长了好多;不出家烦恼少,一出家烦恼多,这错误的。不知道佛陀当年在世显示的出家修行、在家修行是平等的,完全相同,这是我们千万要记住。特别是发心出家的同修,要知道我们虽然身出家,无论在道业上、在断烦恼上,烦恼一品没断,怎么可以贡高我慢?一定要谦虚、一定要恭敬,对人、对事、对物要谦虚恭敬,要知道修福、修慧,这就对了。
请掀开经本第十一面,从经文看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这一段经文是属於本经的证信序。我们因为时间不多,所以这个讲座我们采取重点的报告,特别注重在修学心得这方面,对於经文的解释,名相、术语,诸位都可以参考江味农居士的《讲义》。在这一段里面,我们应该要学习的有几个重点必须要知道,重点掌握到,以后诸位展开一切大乘经典,你也就会读、也会看、也会修学了,这很要紧。请翻开《讲义》的第十二面,我们看第三行,就是第六条。「看经闻法,贵在如实会得其意,果能消融归我自性,则受用无穷」,这几句话很要紧。所以你会不会读经、会不会听经、会不会学佛,关键就在此地。要紧的是真正能够体会到说经人的意思,说经的人是释迦牟尼佛,我们开经偈里面念的「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就是要解如来真实义。意思明了之后,要真正能消归自性,此地讲消融归我自性,简单讲就是消归自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现代人的讲法,他真正体会得意思之后,变成自己的智慧、变成自己的生活,才叫消归自性。如果不能把它成为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生活,换句话说,佛法是佛法,我们生活还依旧是生活,毫不相干,哪里能有受用?所以消归自性就非常重要,意思就是要变成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生活行持,这样你才能真正得到受用。
下面,就这段经文我们举个例子,知道这个例子之后,所有一切经文都要作如是观。譬如我们念『如是我闻』,「如」是什么意思,「是」是什么意思,怎样把「如是」变成自己,这个地方举的例子是简单,容易领会,深入浅出。「如,生佛本具之性体,真实之际如如不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禅宗里面讲的真如本性。所以「如」就是真如、就是自性、就是自己,「如」就是讲的自己,自己的真心。「是」是讲它的作用,「如」是讲体,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性,「是」是真心、本性起作用,起的作用无量无边,「开化显示当下即是」,可见这个体用没有离开我们生活,现前就是。开是开启,化是变化,显是很清楚、很明白,明显,示,就是在眼前,一真法界在我们眼前,十法界也在我们眼前。十法界就是化,我们讲开化显示,十法界是化,一法界是显。每个字里面都含有很深很广的意思,明白的展示在现前。佛说「如是」这两个字,我们才能契入这个境界,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在眼前,清楚、明白,确实是不可思议。
「我闻」,这个我是讲的真我,不是我们现在所讲我你他之我,那是假的。「我,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是体,佛与众生是所现的相,我们前面讲开化,开是讲一真法界,是讲佛,化这是众生,九法界有情众生,从菩萨以下,九法界是变化出来的。怎么变化出来的?心,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所以想的力量太大了,从心想生。但是你要晓得,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一不是二,心、佛、众生也是一不是三,是一。这个事实真相你能透彻、能理解,那叫证,佛法里叫契入,我们一般人讲证果,证个什么?就是这个意思。「常乐我净之我」,这个我是真我。「我」之定义在佛法里面一般讲有八个意思,《讲义》里头有,八个意思里头最要紧的,就是平常我们讲的两个意思,一个是主宰的意思,一个是自在的意思。就从这两个定义来观察,凡夫没有我,凡夫做不了主宰,也不自在。诸佛菩萨有我,有真我,他在十法界依正庄严当中自己能做得了主,在无限的时空里面他得大自在。前面跟诸位报告了,学佛没有别的,是把我们的境界向上提升,换句话说,把我们生活空间要扩张,扩张到尽虚空遍法界是我们的生活空间,那就自在了。「破空间障碍」,「我」的意思,破空间的障碍。
闻,绝对不是耳闻,耳闻那是凡夫,有障碍。这个闻,像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上所说的,《楞严经》上观音菩萨自己提出报告,他是怎样修行证果的?他的方法是「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教给我们返闻。返闻这两个字含义很深也很广,它的精义、它的精华,是教给我们不要向外面境界攀缘,外境是假的,《金刚经》上所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向外面境界攀缘你就错了。应该怎么样?回归到自性,闻要「返闻闻自性」。视,我们看,看要返视,回过头来看你就见到色性,不知道回头的人,他看的是色尘,染污了自性。不会闻的人,他是听到声尘,也是染污自性。所以会用心的人,他就是能够回头,佛法里头常说回头是岸,返闻就是回头。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要知道从六尘境界里面回头,诸位懂得吗?回头就是不受外面环境干扰,不受外面环境蒙蔽,在一切境界里面保持著不著相、不动心。不著相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不取於相」,不动心就是「如如不动」,这叫返闻。从这两个字就要晓得,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知道回头,就是不受诱惑、不能动心,那就对了。这时候你是用清净心、平等心、觉心去观察外面的境界,那个观察就是真相,真相大白。起心动念你就见不到真相,起心动念你所见的是十法界,不起心不动念你所见的是一真法界。
佛法里面讲的一真法界,决定不是说十法界以外还有个一真法界,没有这个道理。人道之外还有个天道,没有这个道理,那就变成真的有不一样。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一,不是二,天道跟人道也是一,也不是二,要用现在科学家术语来讲,就是空间的转变,必须要晓得,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乃至於无限度的空间,是一个空间。诸位如果从这上体会,这部经的意思就容易明了的多了。无限度的空间是一个空间,这无限度空间怎么来的?分别执著来的。所以现在科学家发现到空间有多元次的,但是不知道怎么突破,知道突破之后,那个很神奇,不可思议的境界出现,不知道怎么突破。佛法教给我们,用定功突破,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突破了。突破之后,你才晓得十法界依正庄严你都看到了,六道里面状况也都看到,它要不是在同时,你怎么会看到?如果真的有过去、现在、未来,过去你怎么能看到?未来你怎么能看到?没有,都在现前。你为什么能看到天道?为什么能看到菩萨道?为什么能看到饿鬼道?因为也在一个空间里面,只要你能够突破这个界限,全都看到了。本来没有界限,界限是自己分别执著造成的。这个障碍很坚固,我们见不到、听不到也摸不到,好像是无形的一个很坚固的障碍,这就是科学家所发现的空间的度数不相同。
返闻就是不受外境干扰,心对境界如如不动,这是修行的基础,也是禅定的基础。我们念佛希望得一心不乱、希望功夫成片,关键也在此地。所以要懂得返闻、懂得回头,懂得不著相、懂得不分别。
底下讲『一时』。「十世古今,不离当念。」这刚才也透了一点消息,没有过去、未来,所以是一时,因为是一时,所以过去、未来都在你眼前,你统统都看见。现在为什么会一时失掉了,会有过去现在未来?因为你现在心动了,心一动就有过去现在未来,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我们讲念头。可是你要晓得,念头是假的,真心不动,妄心才有念头,所以念头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有过去、有未来,真心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所以时间也是一,不是二,空间也是一,不是二。虚空法界你要真的契入了,哪一样事情你不清楚?哪一样事情你不明白?「三际心不可得」,《金刚经》上,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破时间障碍」。你看,「我闻」、「一时」,把时空的障碍突破,你才能见到事实真相。你不能突破,你所看的是一点点,看的很窄小,以为这一部分是真的,这就产生了错误的观念。你看错、想错了,当然你也连带著你做错,你也说错了。错误的结果就是制造出六道轮回,所以六道轮回是错误的结果。这就是消融归於自性。
我们看到『佛』。现在有不少同修常常来问我,有些人问他「佛」,他答不出来。到底是佛大?还是神大?还是上帝大?搞不清楚。佛是什么?佛是自己,佛不是别人,「自性天真佛」。以后再遇到,说到佛,你给他解释清楚。佛这个字是印度话,它的意思是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每个人都具足,人人的智慧都是究竟圆满。上帝也是究竟圆满,我们自己也是究竟圆满,都是佛,哪一个不是佛?佛在《华严经》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他本来是佛,本来是佛就是本来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的觉悟;现在不是佛了,不是佛就是你的智慧、觉悟丧失掉了。为什么丧失掉?因为你有妄想、你有执著,经上说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由此可知,一切众生如果把妄想执著舍弃掉,你能力就恢复,这就是佛的意思。佛不是神,佛不是上帝,这不能比,怎么比法?没得比的,他不是一类的。这是自己本性真心本具的智慧,看到这个字,要想到我要恢复我的本能,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都是恢复本能而已。
其他宗教看到我们供佛像,他觉得这是拜偶像,他不了解这个意思。供佛像是什么意思?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塑一尊像供养在这边,是不忘本的意思,我们没有把他当神来看待。纪念老师,不忘老师教诲的恩德,这是第一个意思,报恩的意思。第二个意思,见到佛像就想到自性天真佛,我要恢复本能,怎么恢复?像他这个样子就行了。他的样子就是经典里面所记载的,经典里面告诉我们的,他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用心、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在这里面去学习。他所教导的,点点滴滴都是帮助我们恢复本能,禅宗里面讲的就是帮助我们明心见性,这是佛的意思。无论见到这个字,看到佛菩萨形像,要了解,要能够说得出来。
『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是释迦牟尼佛讲经的地方。地方也含著有很深的意思,你要能够会归到自性,你要能够把它消化掉。吃东西不消化,身体就生病;读经不消化,心里头就生病,食而不化就变成心病,心病比生理的病还难医。我相信不少同修们,在国内、在国外,看到许多学佛都著魔了,他为什么会著魔?没消化。吃东西不消化,饮食不消化,这身体长病,学了佛法不消化的话,麻烦就大了,就是这么个道理。「舍卫」是梵语,它的意思是丰德,我们看底下,「寂照圆融,自性圆具之丰德」。这个城市,这是城市的名字,称它作国,其实它是一个国家的首都、都城,用这个都城的名字代表这个国家,古时候有这个例子,现在也有。像世界上,我们称中国,不称中国,称北京,代表中国;美国称华府,就代表美国,古今这例子很多。丰是说这个地方物产非常丰富,我们现在的话讲是一个经济中心;德是文化水准很高,是一个文化的大城。从这个名称就晓得,这个地方是过去古印度文化、经济的中心,所以称之为丰德。我们自性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有无量的德能,是真正的丰德,看到这个名字要想到我们自性,我们的性德真正是丰富。
寂照圆融,自性圆具,圆是圆满,具是具足,一丝毫都没有欠缺,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才艺、无量的德能,一切都是无量。西方世界讲无量的寿命,样样都是无量,这无量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所以学佛为什么要明心见性,你要是懂得了,你就会答覆。见性之后,无量的智慧德能统统显现出来,这不是修德,是性德,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怎样才能叫性德现前?要靠修行。怎么个修法?前面这一句是修学的总纲领、总枢纽,就是「寂照圆融」。什么叫寂照?寂是心地清净,如如不动,以清净心对外面的境界,清楚、明白,就是照,所以照见。哪个人没有用寂照?我们每个人都用,可是虽用不能保持。佛在经上常讲,我们凡夫见色闻声,就是六根对六尘境界,第一念就是寂照,可是到第二念就出了麻烦,第二念就起了妄想分别执著,就迷了。诸佛菩萨有什么本事?永远保持第一念。
我们早晨起来,睡醒眼睛一张开,看到外面境界,还没有起心动念、还没有分别执著,清楚,不是不清楚,叫第一念。那个情形就是寂照、就是圆融,寂中有照,照中有寂。才一动念就有了分别、有了执著、有了好恶,起了烦恼。第一念是性德,真心起作用,第二念妄心起作用,把真的变成妄的。如何能够保持真心的作用?整个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宗门教下,都不离开这个原则。修行修什么?就是修个寂、照;换句话说,就是修个心清净,外面境界清楚、明白,无非如是而已。所以看到舍卫两个字,你要能想到这个,就有受用。
「只树」,只是只陀,这里头有段故事,故事在一般注解里面都有,我们不必叙述这些事,我们看它表法的意思。只陀也是梵语,是战胜的意思,国王打了一次胜仗,凯旋归来的时候,宫中有人报信,皇后生了太子,皇帝就很高兴,就把他取了这个名字,叫战胜,战胜回来的。我们看到战胜这两个字,我们要「战胜五阴魔障」,才能恢复自性。我们今天在六道里面搞生死轮回,就是被五阴魔控制住,我们没有能力胜过它。五阴魔,《楞严经》里面说得详细,五阴是五种,每一种里面佛又为我们说十种魔障,五阴就变成五十种魔障。《楞严经》末后有很长一段经文,差不多有三卷,《楞严经》总共只有十卷,三卷跟我们讲五十种阴魔。五十种阴魔从哪里来的?就是五阴的魔障。一个修行人要想能够超越魔障、能够战胜魔障,很不容易,所以修行要三大阿僧只劫,原因就在此地,魔障太多。
修行成佛的捷径是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虽有魔障,魔不能接近,这便宜就占的太大了。也许有同修要问,有不少念佛人怎么他也有魔障?这里面有原因,原因总不外乎他念佛不得力,他念佛用心不纯,才会著魔障。如果是一心专念,纵有魔障,魔也会远离,如果是杂心念佛,魔容易找麻烦。你的心不专、心不一,得不到佛的愿力的加持,所以佛能加持的人,专精,佛才能加持得上。你杂念,心里面还夹杂著妄想,佛没有办法,这力量加不上,也就是说不能跟佛起感应道交,感应道交一定要专。就像我们无线电通话一样,频道一定要专,同时两个频道、三个频道,里面就好多杂音,就听不清楚,道理是相同的。我们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频道一定要一致,决定不可以是两个频道、三个频道。
一般最容易著魔的,总是喜欢神通、喜欢感应,这是最容易惹祸的,这是妄想、妄心。「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想神通,妖魔鬼怪都有通,他就来了,想感应,妖魔鬼怪也有感应,本来没有事情,想来的。念佛的人想什么?专想阿弥陀佛,只修一心不乱。阿弥陀佛现前了,现前怎么样?心里清楚、明白,还是一句弥陀念到底,绝不著相。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如不见,这就是好境界。如果你见到,一生欢喜心,「我见到佛了,我的功夫不错」,魔就快来了,你还是喜欢神通、还是喜欢感应。所以,诸位一定要记住,我们念佛念了好久,怎么佛都没有见到?好事情、好境界。佛要真的来了,一给你看见,「我见到佛了,我的功夫不错」,马上就著魔。佛大慈大悲,不让你发狂,这才叫真正爱护你,真正在加持你。到什么时候佛现相?你心真明白、真清楚了,见如不见,佛会现相给你看,给你做证明,你的功夫成就了。你虽见,也不会给人家说「我见到佛」,不会,不可能的。古时候,慧远大师一生见到三次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跟任何一个人说,见如不见。最后往生的时候境界又现前,他才向大家说出,过去已经见过三次,现在境界又现前,我要往生了。说出来,走了,这是对的,说出来还不走,就是妖魔鬼怪,没有这个道理。说出就走,不走决定不说。
所以我们要能战胜魔障。今天我们靠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自己的定跟慧,我们都不够,定慧不足以伏魔,唯有靠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所以要紧,老实念,老实念就对了。
「绍隆佛种」,绍是继续、继承的意思,隆是兴旺,我们要把佛的遗教发扬光大,就是绍隆佛种。「则是自性之只陀太子之功德林也。」只陀太子奉献的花园,花园的产权是给孤独长者的,树木花草是只陀太子培养的,他们两个人做的功德,以这个地方请释迦牟尼佛来讲经说法,这个园林供养佛。供养佛,诸位要记住,不是送给佛的,佛不要,佛出家了,不要园林,也不要房子,佛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我们现在所讲的,佛要的是使用权,不要所有权,所有权是给孤独长者、只陀太子的,他们两个人有所有权,佛在这个地方是使用。所以佛清净,一丝毫不沾染,这叫真正的出家。出了家还有所有权,就又回家去了,不叫出家。
「给孤独园」,给孤独是当时大家对须达多长者一个赞美的称号,他很慈悲,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个慈善家,对於贫苦孤独之人,他常常照顾、常常救济,所以人家送他这个名字。「昔日离家远走,今返家园,承受家业,衣里明珠,不劳而获,即性德也」,这几句是《法华经》里面的比喻。离家远走是比喻迷,迷失了自性,好比是离家远走,在外面过艰难困苦的生活。今返家园是回过头来,明心见性。承受家业,就是本性里头本具的智慧德能统统都现前。衣里明珠,不劳而获,就是说明性德是自家本有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智慧德能一切无量不是从外面得来的,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本来具足。它的盛况我们从《华严经》上看到,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古人常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佛的富贵,大梵天王比不上,诸位在《无量寿经》上读过。我们六道里面,富贵最大的是大梵天王,大自在天,大自在天他的富贵还是修得的,他不是性德,佛的富贵是性德。我们在《无量寿经》、《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看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富贵,那也是性德,不是修得的。成佛有什么好处?你看看这个就知道好处。所有一切受用都是自在的,无需要去经营,自性里面自自然然显现出来,唯心所现,所现的是一真法界,自受用。这就是「承受家业,衣里明珠,不劳而获」,劳,修是劳,不要修,这是性德。我们读「只树给孤独园」,回归到我们,克服一切魔障,恢复自己的性德,这一句经文你没有白念。
『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也有意思,「大指大悲大愿,比丘谓远离尘垢」。比丘是清净的意思,一尘不染,他并不消极,他有大悲大愿,可见得他的生活是积极的,他的事业是向上的,而不违背清净心,与《金刚经》的教诲完全相应。「众」,古印度所称的众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团体,僧团「是理事和合」,所以叫和合众。在所有团体里面,僧团是最值得人尊敬的,就是它修六和敬。这六条戒律是佛制订的,佛的弟子在一块共住必须要遵守,六和敬后面我们会说到。「千二百」是代表圆满的功德,这都是《楞严经》上所讲的,圆满的功德是千二百。「五十五」,五十五也有意思,菩萨的阶位有五十五个,「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四十,再加一个「四加行」,四十四。再加个「十地」,五十四。再加一个「等觉」,五十五。都回归到我们自己修行的层次,好像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五十五年级毕业,毕业就成佛了,都合到自己身上来。
「此节经文所表」,表是表示的、表显的,也就是说佛经里头字字句句言外有意,不能光看文字,从文字上你看不出来,你要从文字外面去观察,趣味就无穷。这一段经文我们把它综合起来做个结论,「谓如如不动之本性,当下即是,果能破障返闻,则自性佛现」。自性佛就是你的真心显露,真心里面圆满的智慧现前,就叫自性佛现。「而兴大悲大愿,远离尘垢,理事和合,圆满诸菩萨之修德。」众生根性有利钝不同,利根的人一修一切修,钝根的人要经历五十五个位次,好像读书一样,从一年级、二年级慢慢去念。利根的人是天才儿童,他不需要,他会跳班,当中那个他不需要读,他就圆满了。虽然顿超,顿超里面还是有次第,《华严经》上讲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这两句话实在讲也相当难懂,行布是次第,圆融是没有次第。可是在现在大楼的建筑,这两句话我们一观察,很容易理解。像大楼的楼梯一样,你看电梯在这边,楼梯在那边,楼梯是行布,电梯是圆融,从电梯一下上去,也一层一层经过,没有说不经过,这就是「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一个是走楼梯上去,一个坐电梯上去,每一层每个阶梯都经历到了。一个是不停的往上去,一个是一步一步走上去,每个阶级都要停一下。所以看大楼,我们一看到电梯就想到行布圆融,这都消归自性,就是把佛法的东西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我们修净土法门就是圆顿,就是坐电梯上去的,学其他的法门是爬楼梯上去的,不一样。这是圆满诸菩萨之修德,实在讲最快速、最稳当、最圆融的,无过於念佛求生净土。
「而与世尊心心相印,光光相照。」这个世尊不只是指释迦牟尼佛,这个世尊的含义是十方三世所有诸佛如来,一切诸佛是一个心,真心,没有妄念,我们能跟佛心相应,佛心跟自己的心是一个心。光光相照,就是所见的、所解的相同,见解相同,光光相照。「则见此序境,相为非相而见如来矣」,经文讲「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我们就见佛了,「一部经文所说,总不外此意,学者当於一切时、一切事、一切境皆如是体会得」。可见得你读《金刚经》,不但是《金刚经》上字字句句能够融合到自性,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样样都会归自性,你的生活得大自在,你的生活就入佛菩萨的境界。从前过的是凡夫生活,现在过佛菩萨的生活,怎么会一样?「则动静一如,无往而不是矣」,所以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真的得大自在。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发起序,本经的发起。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一段,不但是这一部《金刚经》都在里面,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也都在里面,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修行,一直到成佛证果,也都在里头。这是世尊现身说法,为我们做出一个好样子,佛是怎么生活的。世尊这次是示现出家人的身分,出家人的生活,出家人的模范。看到这个样子,我们要能够回过头来想到,无论你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们生活方式不一样,无论你从事不同的工作,你只要能够懂得这个原理原则,把这个原理原则应用在你生活当中,你所过的统统是佛菩萨的生活。《金刚经》上是世尊亲自表演给我们看,而在《华严经》上,是诸菩萨来表演,《华严经》末后一品,五十三位善知识,五十三个人来表演。这五十三个人就代表我们这个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菩萨、都是佛。修行成佛不一定要出家,无论哪个行业,无论过的是什么生活方式,只要会运用《金刚经》上的道理、方法、原理原则,没有一个不成佛,妙就妙在此地。
这一段是很重要的一段,我们一般读诵往往把这个看轻,认为这个不要紧,粗枝大叶念念就过去,殊不知这非常重要。后面的经文,说老实话,解释这一段,这一段如果明白了,后面经文不需要讲。看不出门道,这才细说,看出门道,何必要说?不必说了。所以这个注子我们要说一说。「出家本为度众,欲度众生,须先断惑,断惑必须苦行,使人见之,道心增长,俗念减少,则乞食之有益於众生也大矣。」这是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示现出家。其实佛菩萨度众生方式很多,《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释迦牟尼佛示现的佛身;应以居士长者身得度者,即现居士长者身而为说法,维摩居士就示现长者居士身,维摩居士也是佛再来的。可见得他们自在,哪一类众生想什么,他就能变什么身相。诸位一定要知道,在那个当时,印度是两尊佛出世,一个示现出家,一个示现在家,说明在家、出家修行同成佛道,没有哪个高哪个低,没有,一样的。佛的弟子,像舍利弗、目犍连,这佛的大弟子,见佛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他们见维摩居士也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这经上清楚、明白。
现在一般人有个很错误的观念,认为一出家就高高在上,比谁都大,没有出家还谦虚、还恭敬,一出家就贡高我慢,这错了。佛法是先断烦恼,出家之后,烦恼就长了好多,贪瞋痴慢长了好多;不出家烦恼少,一出家烦恼多,这错误的。不知道佛陀当年在世显示的出家修行、在家修行是平等的,完全相同,这是我们千万要记住。特别是发心出家的同修,要知道我们虽然身出家,无论在道业上、在断烦恼上,烦恼一品没断,怎么可以贡高我慢?一定要谦虚、一定要恭敬,对人、对事、对物要谦虚恭敬,要知道修福、修慧,这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