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研习报告 (第二集) 1995/8 美国达拉斯 档名:09-025-0002
接著看第五页,第二行:
「大智度论云,般若要旨,在离一切法,即一切法。」离跟即是同时的,是一桩事情,如果把它分做两桩事情,我们就看错了,这不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法是指日常生活之中,像本经发起,释迦牟尼佛在穿衣、吃饭上,就把修学的纲领圆满的给我们显示出来。这证明佛所讲的一点都不错,确实是「即一切法」当中「离一切法」,离即同时。穿衣是一法,虽穿衣不著穿衣之相,也就是心里面没有分别执著。由此可知,金刚般若真的能够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离不开实相般若,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去体会,这就是观照。观照的功夫深了,心清净,本性里面本具的智慧自然就现前,这就叫做证实相般若。话虽然说得容易,可是做很不容易。观照,我们现前都可以做,做到一分就得一分受用,做到两分就得两分受用。如果要做到实相般若现前,那是很深的功夫,不是浅显的功夫。像《心经》里面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就是他观照功夫很深,所以才「照见五蕴皆空」。我们今天虽然有观照的功夫,功夫不够深,但是得不得受用?得受用,得小受用。像了生死、出三界、明心见性,这样的受用我们得不到,那是很深的定功。
定功的浅深,简单的可以说,能够破见思烦恼,证阿罗汉果,这在整个佛法里面算是初步定功成就,不是深的。《心经》讲「深般若波罗密」不是指这个,这是浅般若波罗密,可以了生死出三界。再深一层的破尘沙烦恼,再深一层的才能破无明烦恼,《心经》上讲的「深般若波罗密」是破无明烦恼,可见得不是我们能做得到。不但深的我们做不到,佛法里面讲的浅般若波罗密我们也做不到。由此可知,我们依照这个方法修是浅浅观照功夫,很浅的,浅浅观照功夫。这种观照功夫,实在说与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我们功夫不够。但是要把它用在念佛法门里面,帮助我们念佛往生净土,的确很有效果,这是诸位必须要知道的。这是我们在末法时期唯一有办法超越三界的,只有这么一条路。这一条路只要把世缘放下,世缘真的是很难放下,但是不放下不行,这个诸位要知道。放下是愈早愈好,不要以为等到我年岁大了再放下,恐怕那个时候来不及了,愈早愈好。
真正放下,西方极乐世界取得了,取得了不去也没有关系,那就是我们常讲的生死自在;随时可以去,想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决定不碍事,得大自在。到那个时候,你想不想住它有个道理。想住在世间,是因为这个世间还有有缘的众生,你可以度他;如果观察世间没有缘了,自己就走了。因为诸位要晓得,取得西方净土,我们生活活动的空间大。现在世间人很苦恼,你的活动空间没有办法超过地球。如果你念佛得清净心,你活动空间是尽虚空遍法界,你说多自在,十方诸佛刹土想去就去,想来就来,你得这个才叫真实利益。这个身体不要了,身体不要,你得自在的身体,那个自在是什么样子?像《普门品》里所讲的随类化身,随类不是随自己心里面想的,自己心里想的那你四相具足,你是凡夫,你不是圣人。随什么人想?随众生的念头,众生想见菩萨,你就现菩萨身,众生想见佛,你就现佛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自己没有念头、没有意念。众生想什么相就能现什么相,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那个叫得大自在。
请看底下一段,辨用。「明宗是明因位之修,辨用是辨果地之证。」用就是用途,我学了佛,学佛有什么用处?我依照这个修行,将来有什么好处?这段要给我们讲这个。「而显体是显因果之目的。」这是把前面这三个小标题简单的说一说。「佛言,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觉性,但以妄想执著所障不能证得。」佛这个话是在《华严经.出现品》里面讲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就是佛;如来智慧觉性,就是本来就是佛。本来是佛,为什么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但以妄想执著,毛病就出在这里,佛的确是一语道破,把众生相说破了。众生之所以变成众生,就是有妄想、有执著,所以不能证得。妄想就是分别心,执著就是前面讲的我执、法执,分别是妄想,妄想就是无明,执著就是烦恼,这是二障的来源。为什么有烦恼障?为什么有所知障?妄想就是所知障,执著就是烦恼障,这是二障之来源。本经就是破二障的,你要晓得它的理论、它的方法,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修学,就可以破二障。
「起信论云,以不达一法界故,不觉念起,而有无明」,这是说明无明怎么来的。达是通达、明了,不晓得法界原本是一真,一法界,一真法界。由此可知,十法界就不是真的,只有一才是真的。法界从哪里来的?法界是我们心变现出来的,所以一念就是真的,二念就是虚妄的。一念所现的是一真法界,二念就变成十法界,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上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心所现的是一真法界,一动念头就变成二念,就变成十法界,所以十法界是唯识所变的。佛法修学的纲领是教给我们转识成智,换句话说,要转二念变成一念,一念是智,一念是般若智慧,二念是迷,智慧就失掉。
所以我们念佛,念佛目的在哪里?求一心,一心是智,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尽一切可能向一心这个目标去做。一念,这一念在净宗方便,因为净宗有依靠,净宗就念阿弥陀佛,除这一念之外,别无二念,你就成功了,你净土功夫就成就;如果还有二念夹杂在里面,你净土里头没有功夫,换句话说,你没有把握往生。如果你是一念,你可以说你有把握往生,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凭什么?凭一念。这个法门没有诀窍,真的是简单、容易,跟《金刚经》的宗旨完全相应。因为不晓得法界是一真,不知道诸佛菩萨本来就是一念,没有二念,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你迷了,不觉,不觉怎么样?念头起来,念是妄念、妄想,妄想起来,妄想就是无明。妄想一起来,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明了了,迷惑了。不达就是不觉,无明就是妄想执著,这东西起来了。
「此经大用,能开众生究竟圆满之智慧」,这是《金刚经》的作用,我们学了《金刚经》,看看能不能开究竟圆满的智慧,「此智为一切众生性体所本具,即是众生皆有之如来智慧觉性」。所以金刚般若不是从外面来的,是每个众生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外面来的,我们想得来不容易,本来具足的要恢复就有可能,不是不可能的。「性具智开」,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智慧开了,「不觉者觉,无明者明」,这就是凡夫成佛,回头是岸,「便是通达一真法界,便是从根本上破障断惑」。有没有人能做到?有,真正有毅力、真正有决心、真正肯放下的,他就做到。牵肠挂肚、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我们在倓虚法师《念佛论》里面看到他老人家亲眼所见的,举出几个往生的例子,走得多潇洒、多自在,什么原因?他放下了。在台湾有这种人,我们也常常听到、也常常见到,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没有生病,一、两个月之前就晓得哪一天要走,预知时至。没有别的,就是放得下,放不下就坏了,《金刚经》就是教给我们放下。
「当知发大慈悲心,便是开此智」,开金刚智慧,「依教发心,分别心已融,我见潜消,故令发无上菩提心,灭度所有众生入无余涅盘,而实无众生得灭度,全经不外发挥此义,并忘其为菩提心,直令向一念不生处契入」。这段话很好,也是全经的纲领。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的,就是问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全经就是答覆这三句话:一个是发心,一个是怎么住,一个是怎样降伏其心。所以,佛教的是要发大慈悲心。所谓大慈悲,它的定义就是没有分别执著,有分别执著就不是大慈悲。大慈悲是清净心、平等心里面生的慈悲,就叫大慈悲,《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生的慈悲心就是大慈悲心。这个心一生,当然分别心就没有了,执著也没有了,有分别执著,不是大慈悲。所以,佛教人发无上菩提心,发无上菩提心就是离四相,四相没有了。然后修一切善法,修什么善法?灭度所有众生入无余涅盘,这是行一切善法,这是善法达到究竟圆满,帮助一切众生成佛。虽然帮助一切众生成佛,心里头绝不著相,所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帮助一切众生,心里头若无其事,这就是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全经自始至终都是讲这桩事情,佛分很多层次来说,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深入,让我们从这里面觉悟。
「一切众生,以不觉十法界同一体性。」十法界都是一真法界变现出来的,它的本质就是一真法界。因为不明了一真法界原本是一个法界,原本是一体,众生不明了、不清楚,在这里面起妄想、起分别、起执著,起人我见,就是是非人我。「遂生三毒」,三毒是贪瞋痴,这真的是三毒,世出世法没有比这个更毒。有贪瞋痴就「造罪受苦,轮回六道,愈迷愈苦,愈苦愈迷」,这就是六道里面这些众生,一世不如一世,一世比一世苦,这是事实真相。为什么一世不如一世、一世比一世苦?就是因为愈迷愈苦,愈苦愈迷,他不觉悟。「纵有善根遇善友劝令发心归依三宝」,这都是过去生中与佛有缘的,一念烦恼轻了,遇到佛缘,「以夙世障缘,叠起环生,欲修不得,修亦难成」。遇到佛法的很多,几个人这一生当中修行成就?就以念佛来说,这是最容易修的法门,几个人真的往生?愈来愈少,原因是什么?就是夙世的障缘让你放不下,让你迷惑颠倒。所以,欲修不得,有人障碍你,这个障碍就是妨害你清净心,这就是障碍,让你心不得清净,让你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所以你修行不能成功。
「故忏悔业障,极关紧要。」要晓得什么是业障,妄想执著就是业障,如何能把妄想、执著舍掉,你的业障就消除。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业障很重,问问你什么叫业障,不晓得。你去念个经、拜个忏,业障消除了吗?不但没消除,可能业障还增加,这都是事实。所以,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什么是业障。你在修学,你的心一年比一年清净,一个月比一个月清净,烦恼少了、妄想少了、杂念少了,这就是你功夫得力,你的业障已经逐渐在消了。如果你学佛,妄想、杂念还是那么多,甚至於比不学佛的时候还多,就坏了,你学佛方向错了、方法错了,你没有得到效果。我们从这些地方去反省,从这些地方去检点,才能真正得到利益。
忏除业障最好的方法无过於念佛。「经云」,这段是《法华经》上所说的,「端坐念实相,是名真忏悔,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端坐,不是叫你一天到晚在那里坐著,端端正正坐著,你就错了。佛门当中常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解错了,他的意思是意在言外,你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坐,是个不动的样子,人坐在那里不动很稳重,是取心不动,不是身不动,身动不动没有关系,心要不动。你看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跟大家解释,坐禅,什么叫坐?「如如不动」就是坐;什么叫禅?「不取於相」就是禅。禅是不著外面的相,也就是说不被外面境界所诱惑,这是禅;里面的心如如不动,对著外头境界不动心,叫坐。他的坐禅是这个讲法的,完全遵照《金刚经》上的说法。所以禅宗六祖以后,都以《金刚经》来做证明,都是依据《金刚经》的道理跟方法。这个端坐,我们就晓得了。
「念实相」就是无念,实相是无念,离念,离一切念就是念实相,有念就不是实相。这好难!这才想到净土宗的方便,净土宗是落实在阿弥陀佛上,我真有念,我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实相。这是净宗比其他方法好的地方,方便多了,这是真忏悔。「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无异念实相,是故能灭重罪,能消重业。」很多人不晓得这个道理,虽念佛,他也消不了业,他也灭不了罪,为什么?他不老实,所以念佛的效果没有了。佛要怎么念?老实念,老实念就能灭罪,就能消业;不老实,效果达不到。老实是一心念,我们看到近代这些往生的人,没有别的,都是一心念。
我的老母亲最近往生,她念佛预知时至,她见到两次阿弥陀佛,见一次观音菩萨,时间都相当长,有十几分钟。她功夫真正得力也不过是最近一年,这一年真的放下,没有牵挂了,有一丝毫的牵挂都不行,都是障碍,决定是一切放下,儿孙统统放下,这才能往生。我们那个时候最担心的,就怕她放不下,这个事情别人帮不上忙,要她自己真的觉悟,谁都帮不上忙,只能从当中劝导她,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她见到佛、见到菩萨,她相信了。走的时候不错,瑞相很好,也度了很多人,因为大家看到了,事实摆在这个地方。送她的人有两百多人,有人见到放光,面门放光,有人闻到异香。最明显的,她身体柔软,人过世到第八天火化,全身是软的。人死了之后身体是软的,证明她走得很安详、很自在,没有恐怖;人死了会僵硬,是恐怖。身体软的,她走时一丝毫恐怖的心没有,这念头没有,这是很好的一个证明。
没有别的,就是一念要紧,可不要被害了。二念、三念害死人,你这一生修行又把你拉回六道来,那就是魔障,让你放不下。诸位要晓得,金银财宝是魔障,到时候想到这个、想到那个,放不下,完了,这又搞轮回。家亲眷属是魔障,不是冤家不聚头,让你放不下,让你有牵挂,让你不能往生,让你继续搞六道轮回。所以必须要看破,心里头要放下,一丝毫不贪恋、不沾染,你佛才念得老实,才能够成功。
「念实相者,空有不著」,不著有也不著空,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不著有;一句阿弥陀佛,老老实实念,不著空,空有二边不著。「双照二边,实相之慧,从大悲生,以大悲广修六度,得无量福」,这个得福是真的。佛在本经教菩萨「不受福德」,这句话非常重要,不受福德就是不要去享福,一享福就迷了,一享福就堕落。所以诸佛菩萨为我们的示现,都是不受福德,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教诲。福报是一定有,福报让一切众生共享,不要自己去享。「经体为生实相,修宗为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相,观空也,修慧也,修善,不住空也,修福也」,所以福慧双修,「此是真忏悔,能灭重罪定业,内外障缘,一齐销尽」。这是本经教给我们的。
「若能於本经,深解义趣,信心不逆,尽能受持,为人解说,即为荷担如来事业,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乃至灭罪生福,当得无上菩提」,这是佛在经上教给我们的。首先要了解,不但要了解,要深解,只有深解义趣,你才有信心不逆。信心不逆就是对於经典的道理跟方法完全接受、完全肯定,深信不疑,非照这个方法做不可,这就是信心不逆。尽能受持当然很好,纵然不能尽能受持,经上讲,你能够受持四句偈,四句偈是本经经文任何四句,你明白了,一生依照这个经训去做,你所得的福就无量无边。为人解说,这个人是有缘人,什么叫有缘?他肯听,听了生欢喜心,他能懂,能够接受,就跟他说。不能接受、不能理解、不能相信,这是没有缘的人,佛不度无缘之人,后面我们会详细说到。底下这几句都是说功德利益。
「修行法门无量,而唯一宗旨,除障而已」,这是必须要记住的。修行目的在哪里?除障。「障有三」,三大类。惑是迷惑,迷惑是障碍,障碍我们的真心,障碍我们的本性,障碍我们本具的智慧德能,三大类的障碍。「惑障,见思烦恼是」,见是见解,思是思想,就是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带给我们无量无边的烦恼,「除则成般若德」,这个障除掉,智慧就开了。第二类叫「业障」,业是造作,「一切罪业是」,我们身体的造作、言语的造作、起心动念的造作,都叫做业障。你造作的是善,所谓善是对众生有利益的,善业,造作的是恶,恶是损人利己的,这是恶业,善业、恶业都是障碍,善业生三善道,恶业堕三恶道,都不能出六道轮回;不能出六道轮回、不能明心见性,都是障碍。所以净宗,佛教给我们修净业,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这是净业,六道轮回里头没有,果报在西方极乐世界,不在六道轮回。第三是「报障」,报是果报,「六道苦报身是」,我们现在这个身体,就是报障,有这个身体就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果报,苦报。「除则成法身德,江注」,江味农居士的注解,「举破我、灭罪、成就如来,为本经之大用」。大小乘佛法修行的总目标,就是除障,我们一般人讲消业障,学佛无非是消业障而已。
末后这段是判教,判是判别,教是教下。「诸佛出世,教化众生,必对机说。」佛出现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有他的对象,什么人是他教化的对象?那就讲根机。「众生根性,各各不同,障有浅深厚薄故」,所以佛教化众生就有很多善巧方便,像经上讲的三乘、五乘,这都是善巧方便的建立,为什么这样说法?因为众生迷悟有浅深不一样。迷浅障也浅,佛给他讲实话,他成就就快;迷的重,他业障也重,你给他讲真的,他不相信。我们在这个社会也有不少年的经历,深深体会到佛在经上所说的,众生确实认假不认真,听骗不听劝。
有一年我在北京,我去看黄念祖居士,他老人家说的话很妙。他有个同学是密宗的上师,在美国,那个时候已经死了,死的现相很不好。他虽然跟他是同学,一生不往来,这个同学走邪道,不是走的正道。可是死了以后,死得不好,他那些徒弟们还在外面宣传,他的师父是代众生受罪。死了还骗人,活的时候骗人,死了还骗人,这种例子我们常常听到。你看在家念佛,站著走,坐著走,走的样子那么好。出家人走的时候,走得那么痛苦,相貌那么难看,还说什么美其名为众生,代众生受罪,代众生苦,众生还信以为真。活著骗人,死了还骗人。众生的根机我们就看出来了,真的是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这是佛法里头常讲可怜愍者,真的是可怜。
第二个时机,在什么时候,说什么法门,「因时施教,如五时说,先浅后深,先小后大,循循善诱,引人入胜也」。佛讲经说法一定观机,看是什么样的根性,用什么方法来诱导你。「古德判教,意在方便学人,使对一代时教,纲领条目,浅深次第,一目了然,可以循序而进,其接引后学之苦心,良足佩焉。」这是说明,古大德来判别教下,目的何在?目的是对初学人方便,用心之苦我们要能体会。但是古德所判,只是给我们做个参考而已,可不能死在教下,就错了。佛的经典,大小乘经典都是活活泼泼,如果是死在教下,你得不到利益;换句话说,你没有被世法迷,被佛法迷了,你还是迷而不觉。佛不迷人,你自己迷在里面,就坏了,这不是佛的意思。
「晋末判别经教者有十八家」,这是我们在《华严经疏钞》里面看到,清凉大师引用的,「唐后大众共依者,唯天台、贤首两家」,这两家判得最好,后来几乎都依照这两家的方式,其他的都已经变成历史的名词。「天台判为藏通别圆四教,贤首则判为小始终顿圆五教。」这两家的看法也相当接近,但是讲解全经的纲要方法不一样,天台比较简单,贤首比较上复杂一点,这也是各有所好。喜欢简单明了的,用天台,喜欢详细分析的话,可以用贤首,贤首说得很详细。「天台判此经为通别兼圆,贤首则判属始教,亦通於圆。」圆教的教义大家都承认,但是这「通」跟「始」都是初学,都是大乘初学。因为本经讲,譬如经文上说的「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是始教的教义。这个菩萨是大乘圆教初住位的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第一个阶级,所以这是开始的。我们标准就晓得了,圆教初住菩萨四相没有了、断掉了,如果有四相就不是初住菩萨。这是两家判教的标准。
如果就《金刚经》本文的标准,这是我们一定要遵守的,本文的标准不是初住菩萨,是小乘初果。小乘初果就离相,若不离相就没有能力证须陀洹果,这在经文上我们看到的,这才是说的真实话。不离相就不能证果,不离相就不能往生,我们要牢牢的记住,不离相在佛法修学是一无所成。你要想在佛法有成就,非离相不可,真是《金刚经》自始至终苦口婆心劝你要离相。你说为什么一定要离相?离相与你的真如本性相应,离相是一切诸法的真相。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是虚妄的,那是业障,那是障碍,离相就是离一切障碍,这个要知道。「江注判本经为境心俱冥,遮照同时,慧彻三空,功圆万行,至圆极顿之大教。」江味农居士他是四十年的心得,他看这部经是圆顿达到极处,这跟古人的说法不一样。不是古大德说错了,古大德说得没有江味农居士说得这么清楚、明显,他说得清楚、说得明白。我们仔细观察古人注的,古人有这个意思,没有说得这么清楚、明白。这个概要,简单就介绍到此地。
下面是翻译的人,「译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佛法是出现在印度,经典,原始的经典是印度梵文所写的,传到中国来之后翻成中国文字,所以一定要介绍翻译的人。这翻译的人,实在讲当时翻译规模很大,这个人是代表人,主持翻译译场的这个人,好像译经院的院长。罗什大师的译场有四百多人,从事於译经的工作,他是译场的主席,所以都用他的名字,这个要知道。「姚秦」是代表年代的,「三八四年」,这是公元,公元三百八十四年,「姚苌称秦王」,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姚苌发动一个政变,夺取了王位,号称为秦王。「三八九年吕光称三河王」,三河王叫凉。「四0一年什师至长安。」这段历史,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省略了,但是许多《金刚经》讲义里头有很详细的介绍,值得我们做参考。
「三藏法师」,用现代的话来说,这是他的学历,他的学历要写出来,告诉我们,唯有三藏法师才有资格担任翻译佛经,一定要通达三藏,称为三藏法师。所以这是他的学历。现在外国人翻的佛经,的确问题很多,你要问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是三藏法师,所以他的问题就多了。在古时候,不是三藏法师不能翻经的。我们一看就晓得,外国人的福报不如中国,中国有这么多的三藏法师。三藏就是经、律、论三藏,经与论是修正知见的,戒律是修正行持的,我们今天讲学问、品德。由此可知,三藏法师是真正名实相符的品学兼优,才能担负起这个工作。「法师,凡能弘扬佛法者,称为法师」,这是普通的法师,「三藏皆通,则称三藏法师」。所以三藏法师就很稀有、很难得,对於整个佛法他都通达,都没有障碍,这样才能称为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梵语音译,义为童寿」,童是童子,寿是年岁很大,老年人。鸠摩罗什大师很小的时候,样子就是很成熟,就像个大人的样子,所以把他起个名字叫童寿。「七岁出家」,这是小沙弥,七岁出家,的确是了不起,「日诵千偈」,诵是背诵。他有这样的能力,每天能够背一千首偈,一千首偈我们概略算一算,三万二千字,每天能够背诵三万二千字,天才,普通人做不到。普通人,上等人才,在中国,每天能够背六、七百字,那就是上才,中等人大概背三百字,下等人背一百字以内,没办法超过一百个字。背诵,他一天能够背三万二千字,「博通世出世法」,真的是博闻强记,「公元四0一年至长安」。那个时候的国王姚兴「待以国师之礼,在西明阁与义学八百人讲学」。这是皇帝请他来讲经,听众不是普通听众,义学就是对於佛法、世法都有相当造诣的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参加他的讲座有八百多人。「译经论九十八部三九0余卷。」他在中国弘法的时间不长,只有七年,他就圆寂了,但是这七年对中国佛教的影响非常深远。「传说法师乃七佛以来为译经师,以悟达为先,得佛遗寄之意。」这在传记里面有记载,他曾经是释迦牟尼佛以前七尊佛,他都帮助佛做翻译的工作。可见得不是一生一世,一生一世做不到,生生世世对於经教熟透了,他才有能力日诵千偈。「译」这是翻译,这我们也省略掉。
后面这一小段是倓虚法师,他也有《金刚经》的注解,倓老的注解介绍全经大意,我们把它纲领摘录下来。他老人家说「离相成就解脱,消诸业;无住成就般若,破诸惑;无法成就法身,脱诸苦」,这是本经的三大纲领。「破三心,除四相,为发心之要务」,三心、四相,后头有个表。三心是妄心,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这是《金刚经》上讲的三心不可得。四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是假相,不是真的。这个表里头列得很清楚,我相、人相是从相对假立的,众生相是由因缘和合假立的,寿者相是由时间相续假立的。都是虚假的,都不是真的。四相包括了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的现象,总不出这四类。《金刚经》的「破处即是显处,是同时、是一时」,所以破、显同时,也就是空有二边不住,空有二边都离。倓老这个说法也说得很简单、很扼要,值得我们做参考。
我们今天这两堂是把概要介绍出来,向下的经文我们采取重点的介绍。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下课。
接著看第五页,第二行:
「大智度论云,般若要旨,在离一切法,即一切法。」离跟即是同时的,是一桩事情,如果把它分做两桩事情,我们就看错了,这不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法是指日常生活之中,像本经发起,释迦牟尼佛在穿衣、吃饭上,就把修学的纲领圆满的给我们显示出来。这证明佛所讲的一点都不错,确实是「即一切法」当中「离一切法」,离即同时。穿衣是一法,虽穿衣不著穿衣之相,也就是心里面没有分别执著。由此可知,金刚般若真的能够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离不开实相般若,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去体会,这就是观照。观照的功夫深了,心清净,本性里面本具的智慧自然就现前,这就叫做证实相般若。话虽然说得容易,可是做很不容易。观照,我们现前都可以做,做到一分就得一分受用,做到两分就得两分受用。如果要做到实相般若现前,那是很深的功夫,不是浅显的功夫。像《心经》里面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就是他观照功夫很深,所以才「照见五蕴皆空」。我们今天虽然有观照的功夫,功夫不够深,但是得不得受用?得受用,得小受用。像了生死、出三界、明心见性,这样的受用我们得不到,那是很深的定功。
定功的浅深,简单的可以说,能够破见思烦恼,证阿罗汉果,这在整个佛法里面算是初步定功成就,不是深的。《心经》讲「深般若波罗密」不是指这个,这是浅般若波罗密,可以了生死出三界。再深一层的破尘沙烦恼,再深一层的才能破无明烦恼,《心经》上讲的「深般若波罗密」是破无明烦恼,可见得不是我们能做得到。不但深的我们做不到,佛法里面讲的浅般若波罗密我们也做不到。由此可知,我们依照这个方法修是浅浅观照功夫,很浅的,浅浅观照功夫。这种观照功夫,实在说与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我们功夫不够。但是要把它用在念佛法门里面,帮助我们念佛往生净土,的确很有效果,这是诸位必须要知道的。这是我们在末法时期唯一有办法超越三界的,只有这么一条路。这一条路只要把世缘放下,世缘真的是很难放下,但是不放下不行,这个诸位要知道。放下是愈早愈好,不要以为等到我年岁大了再放下,恐怕那个时候来不及了,愈早愈好。
真正放下,西方极乐世界取得了,取得了不去也没有关系,那就是我们常讲的生死自在;随时可以去,想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决定不碍事,得大自在。到那个时候,你想不想住它有个道理。想住在世间,是因为这个世间还有有缘的众生,你可以度他;如果观察世间没有缘了,自己就走了。因为诸位要晓得,取得西方净土,我们生活活动的空间大。现在世间人很苦恼,你的活动空间没有办法超过地球。如果你念佛得清净心,你活动空间是尽虚空遍法界,你说多自在,十方诸佛刹土想去就去,想来就来,你得这个才叫真实利益。这个身体不要了,身体不要,你得自在的身体,那个自在是什么样子?像《普门品》里所讲的随类化身,随类不是随自己心里面想的,自己心里想的那你四相具足,你是凡夫,你不是圣人。随什么人想?随众生的念头,众生想见菩萨,你就现菩萨身,众生想见佛,你就现佛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自己没有念头、没有意念。众生想什么相就能现什么相,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那个叫得大自在。
请看底下一段,辨用。「明宗是明因位之修,辨用是辨果地之证。」用就是用途,我学了佛,学佛有什么用处?我依照这个修行,将来有什么好处?这段要给我们讲这个。「而显体是显因果之目的。」这是把前面这三个小标题简单的说一说。「佛言,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觉性,但以妄想执著所障不能证得。」佛这个话是在《华严经.出现品》里面讲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就是佛;如来智慧觉性,就是本来就是佛。本来是佛,为什么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但以妄想执著,毛病就出在这里,佛的确是一语道破,把众生相说破了。众生之所以变成众生,就是有妄想、有执著,所以不能证得。妄想就是分别心,执著就是前面讲的我执、法执,分别是妄想,妄想就是无明,执著就是烦恼,这是二障的来源。为什么有烦恼障?为什么有所知障?妄想就是所知障,执著就是烦恼障,这是二障之来源。本经就是破二障的,你要晓得它的理论、它的方法,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修学,就可以破二障。
「起信论云,以不达一法界故,不觉念起,而有无明」,这是说明无明怎么来的。达是通达、明了,不晓得法界原本是一真,一法界,一真法界。由此可知,十法界就不是真的,只有一才是真的。法界从哪里来的?法界是我们心变现出来的,所以一念就是真的,二念就是虚妄的。一念所现的是一真法界,二念就变成十法界,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上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心所现的是一真法界,一动念头就变成二念,就变成十法界,所以十法界是唯识所变的。佛法修学的纲领是教给我们转识成智,换句话说,要转二念变成一念,一念是智,一念是般若智慧,二念是迷,智慧就失掉。
所以我们念佛,念佛目的在哪里?求一心,一心是智,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尽一切可能向一心这个目标去做。一念,这一念在净宗方便,因为净宗有依靠,净宗就念阿弥陀佛,除这一念之外,别无二念,你就成功了,你净土功夫就成就;如果还有二念夹杂在里面,你净土里头没有功夫,换句话说,你没有把握往生。如果你是一念,你可以说你有把握往生,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凭什么?凭一念。这个法门没有诀窍,真的是简单、容易,跟《金刚经》的宗旨完全相应。因为不晓得法界是一真,不知道诸佛菩萨本来就是一念,没有二念,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你迷了,不觉,不觉怎么样?念头起来,念是妄念、妄想,妄想起来,妄想就是无明。妄想一起来,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明了了,迷惑了。不达就是不觉,无明就是妄想执著,这东西起来了。
「此经大用,能开众生究竟圆满之智慧」,这是《金刚经》的作用,我们学了《金刚经》,看看能不能开究竟圆满的智慧,「此智为一切众生性体所本具,即是众生皆有之如来智慧觉性」。所以金刚般若不是从外面来的,是每个众生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外面来的,我们想得来不容易,本来具足的要恢复就有可能,不是不可能的。「性具智开」,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智慧开了,「不觉者觉,无明者明」,这就是凡夫成佛,回头是岸,「便是通达一真法界,便是从根本上破障断惑」。有没有人能做到?有,真正有毅力、真正有决心、真正肯放下的,他就做到。牵肠挂肚、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我们在倓虚法师《念佛论》里面看到他老人家亲眼所见的,举出几个往生的例子,走得多潇洒、多自在,什么原因?他放下了。在台湾有这种人,我们也常常听到、也常常见到,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没有生病,一、两个月之前就晓得哪一天要走,预知时至。没有别的,就是放得下,放不下就坏了,《金刚经》就是教给我们放下。
「当知发大慈悲心,便是开此智」,开金刚智慧,「依教发心,分别心已融,我见潜消,故令发无上菩提心,灭度所有众生入无余涅盘,而实无众生得灭度,全经不外发挥此义,并忘其为菩提心,直令向一念不生处契入」。这段话很好,也是全经的纲领。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的,就是问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全经就是答覆这三句话:一个是发心,一个是怎么住,一个是怎样降伏其心。所以,佛教的是要发大慈悲心。所谓大慈悲,它的定义就是没有分别执著,有分别执著就不是大慈悲。大慈悲是清净心、平等心里面生的慈悲,就叫大慈悲,《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生的慈悲心就是大慈悲心。这个心一生,当然分别心就没有了,执著也没有了,有分别执著,不是大慈悲。所以,佛教人发无上菩提心,发无上菩提心就是离四相,四相没有了。然后修一切善法,修什么善法?灭度所有众生入无余涅盘,这是行一切善法,这是善法达到究竟圆满,帮助一切众生成佛。虽然帮助一切众生成佛,心里头绝不著相,所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帮助一切众生,心里头若无其事,这就是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全经自始至终都是讲这桩事情,佛分很多层次来说,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深入,让我们从这里面觉悟。
「一切众生,以不觉十法界同一体性。」十法界都是一真法界变现出来的,它的本质就是一真法界。因为不明了一真法界原本是一个法界,原本是一体,众生不明了、不清楚,在这里面起妄想、起分别、起执著,起人我见,就是是非人我。「遂生三毒」,三毒是贪瞋痴,这真的是三毒,世出世法没有比这个更毒。有贪瞋痴就「造罪受苦,轮回六道,愈迷愈苦,愈苦愈迷」,这就是六道里面这些众生,一世不如一世,一世比一世苦,这是事实真相。为什么一世不如一世、一世比一世苦?就是因为愈迷愈苦,愈苦愈迷,他不觉悟。「纵有善根遇善友劝令发心归依三宝」,这都是过去生中与佛有缘的,一念烦恼轻了,遇到佛缘,「以夙世障缘,叠起环生,欲修不得,修亦难成」。遇到佛法的很多,几个人这一生当中修行成就?就以念佛来说,这是最容易修的法门,几个人真的往生?愈来愈少,原因是什么?就是夙世的障缘让你放不下,让你迷惑颠倒。所以,欲修不得,有人障碍你,这个障碍就是妨害你清净心,这就是障碍,让你心不得清净,让你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所以你修行不能成功。
「故忏悔业障,极关紧要。」要晓得什么是业障,妄想执著就是业障,如何能把妄想、执著舍掉,你的业障就消除。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业障很重,问问你什么叫业障,不晓得。你去念个经、拜个忏,业障消除了吗?不但没消除,可能业障还增加,这都是事实。所以,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什么是业障。你在修学,你的心一年比一年清净,一个月比一个月清净,烦恼少了、妄想少了、杂念少了,这就是你功夫得力,你的业障已经逐渐在消了。如果你学佛,妄想、杂念还是那么多,甚至於比不学佛的时候还多,就坏了,你学佛方向错了、方法错了,你没有得到效果。我们从这些地方去反省,从这些地方去检点,才能真正得到利益。
忏除业障最好的方法无过於念佛。「经云」,这段是《法华经》上所说的,「端坐念实相,是名真忏悔,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端坐,不是叫你一天到晚在那里坐著,端端正正坐著,你就错了。佛门当中常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解错了,他的意思是意在言外,你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坐,是个不动的样子,人坐在那里不动很稳重,是取心不动,不是身不动,身动不动没有关系,心要不动。你看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跟大家解释,坐禅,什么叫坐?「如如不动」就是坐;什么叫禅?「不取於相」就是禅。禅是不著外面的相,也就是说不被外面境界所诱惑,这是禅;里面的心如如不动,对著外头境界不动心,叫坐。他的坐禅是这个讲法的,完全遵照《金刚经》上的说法。所以禅宗六祖以后,都以《金刚经》来做证明,都是依据《金刚经》的道理跟方法。这个端坐,我们就晓得了。
「念实相」就是无念,实相是无念,离念,离一切念就是念实相,有念就不是实相。这好难!这才想到净土宗的方便,净土宗是落实在阿弥陀佛上,我真有念,我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实相。这是净宗比其他方法好的地方,方便多了,这是真忏悔。「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无异念实相,是故能灭重罪,能消重业。」很多人不晓得这个道理,虽念佛,他也消不了业,他也灭不了罪,为什么?他不老实,所以念佛的效果没有了。佛要怎么念?老实念,老实念就能灭罪,就能消业;不老实,效果达不到。老实是一心念,我们看到近代这些往生的人,没有别的,都是一心念。
我的老母亲最近往生,她念佛预知时至,她见到两次阿弥陀佛,见一次观音菩萨,时间都相当长,有十几分钟。她功夫真正得力也不过是最近一年,这一年真的放下,没有牵挂了,有一丝毫的牵挂都不行,都是障碍,决定是一切放下,儿孙统统放下,这才能往生。我们那个时候最担心的,就怕她放不下,这个事情别人帮不上忙,要她自己真的觉悟,谁都帮不上忙,只能从当中劝导她,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她见到佛、见到菩萨,她相信了。走的时候不错,瑞相很好,也度了很多人,因为大家看到了,事实摆在这个地方。送她的人有两百多人,有人见到放光,面门放光,有人闻到异香。最明显的,她身体柔软,人过世到第八天火化,全身是软的。人死了之后身体是软的,证明她走得很安详、很自在,没有恐怖;人死了会僵硬,是恐怖。身体软的,她走时一丝毫恐怖的心没有,这念头没有,这是很好的一个证明。
没有别的,就是一念要紧,可不要被害了。二念、三念害死人,你这一生修行又把你拉回六道来,那就是魔障,让你放不下。诸位要晓得,金银财宝是魔障,到时候想到这个、想到那个,放不下,完了,这又搞轮回。家亲眷属是魔障,不是冤家不聚头,让你放不下,让你有牵挂,让你不能往生,让你继续搞六道轮回。所以必须要看破,心里头要放下,一丝毫不贪恋、不沾染,你佛才念得老实,才能够成功。
「念实相者,空有不著」,不著有也不著空,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不著有;一句阿弥陀佛,老老实实念,不著空,空有二边不著。「双照二边,实相之慧,从大悲生,以大悲广修六度,得无量福」,这个得福是真的。佛在本经教菩萨「不受福德」,这句话非常重要,不受福德就是不要去享福,一享福就迷了,一享福就堕落。所以诸佛菩萨为我们的示现,都是不受福德,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教诲。福报是一定有,福报让一切众生共享,不要自己去享。「经体为生实相,修宗为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相,观空也,修慧也,修善,不住空也,修福也」,所以福慧双修,「此是真忏悔,能灭重罪定业,内外障缘,一齐销尽」。这是本经教给我们的。
「若能於本经,深解义趣,信心不逆,尽能受持,为人解说,即为荷担如来事业,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乃至灭罪生福,当得无上菩提」,这是佛在经上教给我们的。首先要了解,不但要了解,要深解,只有深解义趣,你才有信心不逆。信心不逆就是对於经典的道理跟方法完全接受、完全肯定,深信不疑,非照这个方法做不可,这就是信心不逆。尽能受持当然很好,纵然不能尽能受持,经上讲,你能够受持四句偈,四句偈是本经经文任何四句,你明白了,一生依照这个经训去做,你所得的福就无量无边。为人解说,这个人是有缘人,什么叫有缘?他肯听,听了生欢喜心,他能懂,能够接受,就跟他说。不能接受、不能理解、不能相信,这是没有缘的人,佛不度无缘之人,后面我们会详细说到。底下这几句都是说功德利益。
「修行法门无量,而唯一宗旨,除障而已」,这是必须要记住的。修行目的在哪里?除障。「障有三」,三大类。惑是迷惑,迷惑是障碍,障碍我们的真心,障碍我们的本性,障碍我们本具的智慧德能,三大类的障碍。「惑障,见思烦恼是」,见是见解,思是思想,就是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带给我们无量无边的烦恼,「除则成般若德」,这个障除掉,智慧就开了。第二类叫「业障」,业是造作,「一切罪业是」,我们身体的造作、言语的造作、起心动念的造作,都叫做业障。你造作的是善,所谓善是对众生有利益的,善业,造作的是恶,恶是损人利己的,这是恶业,善业、恶业都是障碍,善业生三善道,恶业堕三恶道,都不能出六道轮回;不能出六道轮回、不能明心见性,都是障碍。所以净宗,佛教给我们修净业,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这是净业,六道轮回里头没有,果报在西方极乐世界,不在六道轮回。第三是「报障」,报是果报,「六道苦报身是」,我们现在这个身体,就是报障,有这个身体就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果报,苦报。「除则成法身德,江注」,江味农居士的注解,「举破我、灭罪、成就如来,为本经之大用」。大小乘佛法修行的总目标,就是除障,我们一般人讲消业障,学佛无非是消业障而已。
末后这段是判教,判是判别,教是教下。「诸佛出世,教化众生,必对机说。」佛出现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有他的对象,什么人是他教化的对象?那就讲根机。「众生根性,各各不同,障有浅深厚薄故」,所以佛教化众生就有很多善巧方便,像经上讲的三乘、五乘,这都是善巧方便的建立,为什么这样说法?因为众生迷悟有浅深不一样。迷浅障也浅,佛给他讲实话,他成就就快;迷的重,他业障也重,你给他讲真的,他不相信。我们在这个社会也有不少年的经历,深深体会到佛在经上所说的,众生确实认假不认真,听骗不听劝。
有一年我在北京,我去看黄念祖居士,他老人家说的话很妙。他有个同学是密宗的上师,在美国,那个时候已经死了,死的现相很不好。他虽然跟他是同学,一生不往来,这个同学走邪道,不是走的正道。可是死了以后,死得不好,他那些徒弟们还在外面宣传,他的师父是代众生受罪。死了还骗人,活的时候骗人,死了还骗人,这种例子我们常常听到。你看在家念佛,站著走,坐著走,走的样子那么好。出家人走的时候,走得那么痛苦,相貌那么难看,还说什么美其名为众生,代众生受罪,代众生苦,众生还信以为真。活著骗人,死了还骗人。众生的根机我们就看出来了,真的是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这是佛法里头常讲可怜愍者,真的是可怜。
第二个时机,在什么时候,说什么法门,「因时施教,如五时说,先浅后深,先小后大,循循善诱,引人入胜也」。佛讲经说法一定观机,看是什么样的根性,用什么方法来诱导你。「古德判教,意在方便学人,使对一代时教,纲领条目,浅深次第,一目了然,可以循序而进,其接引后学之苦心,良足佩焉。」这是说明,古大德来判别教下,目的何在?目的是对初学人方便,用心之苦我们要能体会。但是古德所判,只是给我们做个参考而已,可不能死在教下,就错了。佛的经典,大小乘经典都是活活泼泼,如果是死在教下,你得不到利益;换句话说,你没有被世法迷,被佛法迷了,你还是迷而不觉。佛不迷人,你自己迷在里面,就坏了,这不是佛的意思。
「晋末判别经教者有十八家」,这是我们在《华严经疏钞》里面看到,清凉大师引用的,「唐后大众共依者,唯天台、贤首两家」,这两家判得最好,后来几乎都依照这两家的方式,其他的都已经变成历史的名词。「天台判为藏通别圆四教,贤首则判为小始终顿圆五教。」这两家的看法也相当接近,但是讲解全经的纲要方法不一样,天台比较简单,贤首比较上复杂一点,这也是各有所好。喜欢简单明了的,用天台,喜欢详细分析的话,可以用贤首,贤首说得很详细。「天台判此经为通别兼圆,贤首则判属始教,亦通於圆。」圆教的教义大家都承认,但是这「通」跟「始」都是初学,都是大乘初学。因为本经讲,譬如经文上说的「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是始教的教义。这个菩萨是大乘圆教初住位的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第一个阶级,所以这是开始的。我们标准就晓得了,圆教初住菩萨四相没有了、断掉了,如果有四相就不是初住菩萨。这是两家判教的标准。
如果就《金刚经》本文的标准,这是我们一定要遵守的,本文的标准不是初住菩萨,是小乘初果。小乘初果就离相,若不离相就没有能力证须陀洹果,这在经文上我们看到的,这才是说的真实话。不离相就不能证果,不离相就不能往生,我们要牢牢的记住,不离相在佛法修学是一无所成。你要想在佛法有成就,非离相不可,真是《金刚经》自始至终苦口婆心劝你要离相。你说为什么一定要离相?离相与你的真如本性相应,离相是一切诸法的真相。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是虚妄的,那是业障,那是障碍,离相就是离一切障碍,这个要知道。「江注判本经为境心俱冥,遮照同时,慧彻三空,功圆万行,至圆极顿之大教。」江味农居士他是四十年的心得,他看这部经是圆顿达到极处,这跟古人的说法不一样。不是古大德说错了,古大德说得没有江味农居士说得这么清楚、明显,他说得清楚、说得明白。我们仔细观察古人注的,古人有这个意思,没有说得这么清楚、明白。这个概要,简单就介绍到此地。
下面是翻译的人,「译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佛法是出现在印度,经典,原始的经典是印度梵文所写的,传到中国来之后翻成中国文字,所以一定要介绍翻译的人。这翻译的人,实在讲当时翻译规模很大,这个人是代表人,主持翻译译场的这个人,好像译经院的院长。罗什大师的译场有四百多人,从事於译经的工作,他是译场的主席,所以都用他的名字,这个要知道。「姚秦」是代表年代的,「三八四年」,这是公元,公元三百八十四年,「姚苌称秦王」,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姚苌发动一个政变,夺取了王位,号称为秦王。「三八九年吕光称三河王」,三河王叫凉。「四0一年什师至长安。」这段历史,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省略了,但是许多《金刚经》讲义里头有很详细的介绍,值得我们做参考。
「三藏法师」,用现代的话来说,这是他的学历,他的学历要写出来,告诉我们,唯有三藏法师才有资格担任翻译佛经,一定要通达三藏,称为三藏法师。所以这是他的学历。现在外国人翻的佛经,的确问题很多,你要问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是三藏法师,所以他的问题就多了。在古时候,不是三藏法师不能翻经的。我们一看就晓得,外国人的福报不如中国,中国有这么多的三藏法师。三藏就是经、律、论三藏,经与论是修正知见的,戒律是修正行持的,我们今天讲学问、品德。由此可知,三藏法师是真正名实相符的品学兼优,才能担负起这个工作。「法师,凡能弘扬佛法者,称为法师」,这是普通的法师,「三藏皆通,则称三藏法师」。所以三藏法师就很稀有、很难得,对於整个佛法他都通达,都没有障碍,这样才能称为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梵语音译,义为童寿」,童是童子,寿是年岁很大,老年人。鸠摩罗什大师很小的时候,样子就是很成熟,就像个大人的样子,所以把他起个名字叫童寿。「七岁出家」,这是小沙弥,七岁出家,的确是了不起,「日诵千偈」,诵是背诵。他有这样的能力,每天能够背一千首偈,一千首偈我们概略算一算,三万二千字,每天能够背诵三万二千字,天才,普通人做不到。普通人,上等人才,在中国,每天能够背六、七百字,那就是上才,中等人大概背三百字,下等人背一百字以内,没办法超过一百个字。背诵,他一天能够背三万二千字,「博通世出世法」,真的是博闻强记,「公元四0一年至长安」。那个时候的国王姚兴「待以国师之礼,在西明阁与义学八百人讲学」。这是皇帝请他来讲经,听众不是普通听众,义学就是对於佛法、世法都有相当造诣的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参加他的讲座有八百多人。「译经论九十八部三九0余卷。」他在中国弘法的时间不长,只有七年,他就圆寂了,但是这七年对中国佛教的影响非常深远。「传说法师乃七佛以来为译经师,以悟达为先,得佛遗寄之意。」这在传记里面有记载,他曾经是释迦牟尼佛以前七尊佛,他都帮助佛做翻译的工作。可见得不是一生一世,一生一世做不到,生生世世对於经教熟透了,他才有能力日诵千偈。「译」这是翻译,这我们也省略掉。
后面这一小段是倓虚法师,他也有《金刚经》的注解,倓老的注解介绍全经大意,我们把它纲领摘录下来。他老人家说「离相成就解脱,消诸业;无住成就般若,破诸惑;无法成就法身,脱诸苦」,这是本经的三大纲领。「破三心,除四相,为发心之要务」,三心、四相,后头有个表。三心是妄心,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这是《金刚经》上讲的三心不可得。四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是假相,不是真的。这个表里头列得很清楚,我相、人相是从相对假立的,众生相是由因缘和合假立的,寿者相是由时间相续假立的。都是虚假的,都不是真的。四相包括了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的现象,总不出这四类。《金刚经》的「破处即是显处,是同时、是一时」,所以破、显同时,也就是空有二边不住,空有二边都离。倓老这个说法也说得很简单、很扼要,值得我们做参考。
我们今天这两堂是把概要介绍出来,向下的经文我们采取重点的介绍。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