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一二四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023-0124
请掀开经本二百七十八面,倒数第二行,注解第三十五段看起。
【观空有一切如梦,果能於一切有为法,有即非有,何妨於一切无为法,非有而有,此之谓大作梦中佛事。学人初下手,便作圆顿妙观,不执实、不执虚、不执无。即是本经所说,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一空到底。涉有不住有,行空不住空,则如如不动矣。便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注解到这个地方,可以说对全经做一个总结,当然这几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能够将这几句体会得,能够应用在生活上,可以说是全经修行的要领你都掌握到了,《金刚经》的精髓无出於此。行门当中,最重要的是修观,就是把观念改过来,观念修正过来。一切法不外乎空有两大类,所以用空有就把一切法全包括尽了。不但有为法是梦幻泡影,这是经上告诉我们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为法也是梦幻泡影,无为,相宗百法里面讲六个无为,六个无为当中有五个无为法是梦幻泡影,不是真实,我们叫它做相似的无为;唯独真如无为是圆成实性,前面讲过,是真实性,这个真实只有真如无为。但是真如无为没有相,也没有念;换句话说,它虽然是真实永恒的存在,可是我们六根都缘不到,眼见不到,耳也听不到,连心想也想不到,所以也可以用一个空字来代表。
说「如梦」,这个意思说明决定不能执著。梦境有没有?梦境有!虽有而不实,你执著就错了,不执著不碍事。所以下面这个解释就说得好,「果能於一切有为法,有即非有」,一切有为法,佛经里面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眼前所见的、所接触到的,全都是有为法。「有」是说它相有,它有这个现相;「无」是说它性无,它没有自性、没有自体。只有幻相,没有自体。而且幻相,我们一定要晓得,它只是生灭的相续相而已,这说明即使幻相也不存在,真的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才是事实真相,所以有即非有。换句话说,有跟非有是同时的,是一不是二,这个通常我们讲「入不二法门」,它是不二的。能於一切法这样的看法,这个看法是正确的,这是如来知见,诸佛如来看得一点都没错,我们也要这个看法,不能把有为法当作真实,当作真实是绝大的错误。
「何妨於一切无为法,非有而有」。无为法是讲的体性、真如本性。真如本性里什么都没有,虽然没有,它能够随缘现相,它有这个作用,所以性虽然空寂,它不是死寂,它是活活泼泼的,随缘现十法界的相,随缘现一真法界的相,「非有而有」。「非有而有」,是从性那一边说的,从体性上说的;「有而非有」,是从现相上说的。性相没有妨碍,空有没有妨碍。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理事无碍,体性是理,现相是事,理事无碍。通达理事无碍,你就不迷惑了,如果两边都不执著,你在受用的时候一定达到事事无碍,事与事也无碍。现在我们对於事事无碍的理论明白了、懂得了,可是我们还没有做到无碍的境界。为什么没有做到?我们还是放不下,还是有妄想执著,所以我们事事还是有障碍。假如把一切分别执著统统离开了,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也不再执著这个墙壁是实在的,我们能不能从墙壁走过去?走得过去,一点没有障碍。为什么?身是空的,墙壁也是空的,空跟空哪有障碍?我们今天为什么有一道墙就过不去?认为身是有、真有,墙也是真有。好了!有就不能过去。这个理我们懂得,问题就是在放下,我们放下的不够!放一点点不行,要彻底放下,障碍就没有了,真正契入到无障碍的享受、受用。
诸佛菩萨他们示现在人间,示现在六道,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众生妄想执著,不知道事实真相,佛菩萨示现来教化众生。教化众生就是「大作梦中佛事」,诸佛菩萨执不执著?不执著。虽不执著,他装作执著,像唱戏一样,他表演,他示现一个凡夫,就要像凡夫的样子,才能帮助这些凡夫。菩萨要度饿鬼道,一定要现饿鬼的样子;不现同类身,就没有办法帮助那一类的众生。帮助哪一类的众生,一定要现那一类众生的身相。虽现身相,众生是业报之身,他有苦受,他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而菩萨示现没有,确确实实没有,菩萨就像经上讲的,「梦中佛事,水月道场」,他确实没有苦受。
没有苦受,他也要装著有苦受,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我们在经上读到,佛不打妄语,释迦牟尼佛不是三千年前在我们这个世间修行成佛的,不是的。在《梵网经》上说,他老人家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这一次是第八千次,所以他成佛是久远劫就成佛,这一次来唱戏、来表演,哪里是这一世成佛的?《梵网经》上给我们透了这个消息,第八千次。所以他是示现的,他是表演给我们看的。佛在世曾经也断粮,没得吃!这是经上有记载的,他有三个月马麦之报。遇到饥荒,人民都没有东西吃,当然佛托钵也托不到,也没东西吃了。吃什么?吃马吃的,我们大陆过去叫马干,就是马吃的麦子,那个麦很粗,平常没有人吃的。在荒年的时候,佛托钵曾经吃马麦,这里面佛就告诉我们因果不昧的一段公案;在中国孔老夫子在陈绝粮。世出世间圣人,大圣大贤也有时候在物质生活上遇到困难。佛菩萨这是示现的,告诉我们因果不空,要我们晓得这个道理。
这些话,学佛的同修多数都能道出,都能说得出,多数也都大致明了。可是平常,我们对人对事对物依旧是迷惑,为什么会迷惑?说实在的话,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清楚,没搞清楚,没有真正明了。对於因果报应之事、之理,也没有透彻明了,於是警觉心不够。无始劫来,自己烦恼习气非常深重,这是麻烦事。所以境界现前,烦恼起现行,佛法所讲的忘得干干净净。事情做错之后,也有不少人后悔;后悔无济於事,你的因种下去了,将来还是要受果报。佛表演给我们看,成了佛也要受果报。所以古德教给我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个就很有道理,我们要想到,希望世间人怎么对待我,我就应当如何对待大众,一个道理。我希望别人对我好,我自己对人不好,哪有这种道理?没有这个道理,一定要明了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佛菩萨给我们示现、表演,无非都是说明这个事实。所以觉悟的人,「梦中佛事」,日常生活也叫「梦中佛事」。佛是觉悟的意思,不迷。自己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是觉而不迷、净而不染,这就叫佛事,穿衣吃饭都是佛事。
「学人初下手」,底下一段好,前面是讲了一个前提,讲了一个大前提。底下这几句非常难得。我们是初学,初学的人常常想,我从哪里学起?是不是要从初级的学起?像念书一样,我从小学、中学、大学,慢慢去念,是不是这样?在佛法里没有这些。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里面讲的九品往生,他里头有一段话非常有道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会有九品差别?他老人家讲「遇缘不同」,这句话讲的我们心服口服,是你遇到的缘不同。我们今天遇的缘最殊胜,遇到的是圆顿大经。遇缘不同,你遇到这个缘,你就不要枝枝节节,直捷了当就成就了。如果你跟一个小乘师去学,那遇缘不一样,你就得从人天小法慢慢学起,从哪里?从五戒十善慢慢去搞起,这缘不一样。
我们要珍惜这殊胜难得的因缘,《金刚经》这是顶法,没有比这个更高、更上的,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我们有幸遇到这个法门,一下手就圆顿妙观。圆是圆融、圆满,没有一丝毫的欠缺。这样的经典不多,我们展开《大藏经》,圆顿经典太少了。一般经典教给我们修行,确确实实是按部就班,由浅而深,由易而难,慢慢来;这个法门没有,这个法门教给我们是总纲领、总原则,就是看破、放下,直接在这里用功夫。
「不执实」,执是执著,实是有;就是一切有为法,不去执著它,明了它的真相,不去执著它。「不执虚」,虚是空。这就是空有两边不著。就世间法而论,六道里面欲界、色界是有,我们不执著、不执实,无色界是空,无色界也不执著;空有两边都不执著,你就超越轮回了。轮回里头怎么回事情?就是执著空有两种人,他出不去。我们要晓得,轮回是非常不容易突破的。就我们自己本身而言,我们有过去世,有过去当然就有未来,三世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过去还有过去,过去无始,无始劫来到今天,过去生中不是没有修行,不是没有闻法,也闻法也修行,为什么还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轮回那个关口没有办法突破。
我们在六道里面,诸位如果很冷静的想一想,你也曾经在天上待过,你也曾经做过天王,也曾经当过上帝,这真的一点都不假。你也曾经下过地狱,六道里哪一道没有去过?变畜生、变饿鬼,不知道干了多少次,为什么没有办法突破、没有办法超越?就是空有两边总是执著,总是不肯放下;只要你空有两边不执著,不学佛也超越轮回了。所以不一定学佛才能成就,不学佛没成就,没有这个话!不学佛的人成就的是什么?我们佛门叫他做独觉,他没有接触过佛法,他也懂得,他也能够超越达到这个目标,称他作独觉,在佛门把他归纳到辟支佛这一类。所以我们生生世世不能成就病根在此地,这下我们搞清楚了。如果这一生当中还是不能放下;换句话说,你依旧不能突破。我们念佛求往生,往生也要放下,空有两边放不下,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也没有办法,也没有办法把你拉去,还是去不了。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两边不著。
底下讲「不执无」,「无」是不执著也不执著,这叫一空到底。还有一个「我两边都不执著」,你还是执著,执著个两边都不执著,还是出不了三界。《金刚经》上教给我们修学的要领,就这三句。空有两边不执著,并不执著也不执著,你的清净心就现前了,经上讲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现前,实相般若就现前了。般若智慧在哪里?不是在《金刚经》里头,是在自己清净心里面,只要恢复清净心,智慧就现前,所以说一分清净就透一分智慧,二分清净就透二分智慧。怎么清净?放下而已。这是把《金刚经》修学的方法,也就是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他们修学的要领为我们说出来。
「即是本经所说,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就是前面教我们圆顿妙观,原来圆顿妙观就是不执实、不执虚、不执无。这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无我相,不执实是无我相,不执虚是无法相,不执无是亦无非法相。我法非法俱空,这是一空到底。圆顿妙观就在这个经上,这个理论方法都在《金刚经》里面。
这下面是教给我们,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是落实在生活上,要怎么做法?「涉有不住有」,我们每天生活从早到晚,工作、待人接物这都是有,离不开我们现实的生活。生活一切都照常,我们原来是怎样的生活方式,我们无需要改变,原来做些什么工作也不需要改变,照常去工作,照常去生活,那个观念变了。观念怎么变?不住有。《金刚经》前面教给我们应无所住,不住就是不执著。我们在生活里头再也不执著,以前在生活里念念都执著、念念都计较,所以妄想分别执著烦恼重重无尽,这个日子过得很苦。现在能够一切都不执著,你就自在了,你就感觉得很轻松,你的生活很自在,工作很轻松。在应酬当中,你就显示的真正幸福美满。
「行空不住空」,世间人大概执著有的多,空他还没有想到。行空不住空是对谁说的?对一些修行人说的。无论大乘、小乘,修空观的人,佛在这里告诉我们,空也不能住,也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说实在的话,世间的四空天,四空天谁去的?修行人去的,不是修行人去不了。四空天在世间禅定里面是高级的禅定,他为什么不能出离三界?他执著空相。出离三界之人,也有不少还是住著空相的,像阿罗汉、辟支佛,我们在经上看到佛说他们证入偏真涅盘。偏真涅盘是什么?就是空。一些大乘经上,佛对他们的批评,说这些阿罗汉、辟支佛叫焦芽败种,这是责备他们的话,堕无为坑,堕是堕落,无为坑就是空,堕落在无为坑里面,执著空。执著空的毛病在哪里?没有进步,他的功夫到那里停止了,没有进步。要停止多少时候?那就看他的定功。世间四空天,四空天最少的是我们讲的二万大劫,四空天,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是八万大劫,这么长的时间,他不起作用,毫无进展,可惜时光浪费掉了。小乘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住在偏真涅盘二万大劫。辟支佛善根比他深厚,比他聪明一点,住在空相里面一万大劫。他们那个时候才后悔,才回小向大,再继续不断的来修学。住到空的时候,所有一切都停顿,这是个错误。
「行空不住空」,这是菩萨,菩萨空有两边都不住,这才是真正的如如不动。所以二乘人声闻、缘觉,他们把偏真涅盘就当作如如不动。四空天就更差,把四空天的境界误会以为那是般涅盘,以为那个是如如不动。这就是对於事实真相没搞清楚,把这个境界当作佛果地上的境界,误会了。他堕落进去之后就很不容易出来,也就是不容易觉悟,那里面没有佛说法,没有菩萨在里面帮助人。所以真正的如如不动,动与不动是一不是二,那叫真的不动,这是真正的离相。这个意思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不能发生误会。
便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止观、定慧都是佛门修行的纲领。止是定,我们一般前面讲的放下,「观」就是慧,观是观照;止观跟底下定慧是一个意思。止是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止住、止息,所以它就是定的意思。观是对於外面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他样样都知道。所以,佛家常常把我们的心比作水。
我们供养佛像要懂得它的意义,不可以把佛菩萨像当作神像来看待,当作鬼神像来看待,那就是迷信。外教常常毁谤佛教叫拜偶像,迷信,拜偶像,他说得对不对?他说得不对,他根本就不了解佛教,他是发生误会。我们供养佛菩萨形像那是教学的方法,是提醒我们自己,作用在此地。供佛有两个重要的意义:第一个,佛是我们根本的老师。供养老师的像,念念不忘老师的教训,所以是提醒自己。第二个意思是见贤思齐,他是凡夫,他能修成佛,我为什么不能成佛?我要向他看齐。这两个意义,我们不可以不晓得。
供养佛像有香花、幢幡、宝盖的供养,种种庄严具,这些都不重要,供养具里最重要的是供一杯水,什么都可以不供,一定要供一杯水。水也是表法的,代表什么?我们的心跟水一样,要清净、要平等。心在清净的时候、平等的时候、不起波浪的时候,就是止,就是定。定心就是水平的水,它的作用是能照,外面的境界相都照在里面清清楚楚,那就是观、就是照,明了。心不清净,你就起不了照的作用。照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来?从定来的,从清净心来的。心地愈清净,你对外面境界就愈清楚,这不是学来的,照见,哪里是学来的!真实的智慧不需要学,世出世间一切法要不要学?也不需要学。为什么不学就会,不学就能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出自性,都是自性变的。既然是自性变的,你有能力明心见性,你哪有不会的?哪有不知道的?
我们今天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往后两千年,世界又是什么样子?东西方古老的寓言,中国寓言可以推溯到二千年前,西方的预言也有几百年之久,为什么它能讲得那么清楚,说得那么准确?这里头有道理。预言家之所凭藉的两个原理:一个是数学。这个涉及到高深的数理,从数学里头推断的,相当准确;但是那个准确度不是百分之百。另外一种预言是百分之百准确,定中见到的境界,不是比量,比量是推测的,他不是推测,他是见到。人在甚深禅定之中,界限突破了,时空突破了;也就是说,他能够看到过去,他能够看到未来,未来几百年、几千年,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是推断的。这种能力我们听起来很羡慕、很了不起,这神通广大。佛告诉我们,这个能力是我们自己的本能,哪个没有?个个都有。有,为什么你现在没有?你现在这个心的水在动,所以你有波浪。什么动?贪瞋痴在动,是非人我在动,是非人我是小浪,贪瞋痴慢是大浪,所以你照的作用失掉了;照的作用失掉,就是你的智慧失掉。佛教给我们什么?佛教给我们把一切万缘放下。放下的目的何在?我们的心逐渐逐渐平静下来。恢复到平静,你的能力不就又恢复了吗?
所以,我们供佛那一杯水是表这个意思。时时刻刻看到我们的心像不像水一样干净,不能有污染,有没有像水一样的平?我们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用什么心?清净心、平等心。水就代表清净心、平等心,这里头哪里有迷信?水不是供养佛菩萨给他喝的,怕他口渴,那你就错了,哪有这种道理!它是表法的,是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自己。这是如如不动,这就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
「寂而常照」,寂是静、是定,像水一样,在静的时候它常照。「照而常寂」,它虽然照,但是它的体并不动。寂跟照可以互为体用,显示出不二法门。寂是体,照就是作用;照是体,寂就是作用,它可以互为体用。在初学,我们前面曾经讲过,看破、放下;看破是照,放下是寂。放下,心就清净,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照的作用,就有一分看破的作用;看破是属於照。看破一分,一定会帮助你放下一分。看破、放下就是此地讲的寂与照、定与慧或止与观,都是同样的意思,要懂得交换的用功。用放下帮助看破,用看破帮助放下,这样交互用功,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是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这一段里面所讲的,这是佛在金刚般若会上教给我们用功的方法,这个方法确确实实是圆顿大法。
【一部金刚般若,无住妙旨,全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上。】
这两句经文,前面我们已经说得很多,这个地方做总结。不取於相是功夫,修德;如如不动是性德,性修不二。如果用前面寂照来讲,如如不动是寂,不取於相是照;如如不动是定,不取於相是慧。全经在总结的时候,佛把这两句话传授给须菩提尊者,须菩提尊者是我们大家的代表人,传给他就是传给我们。我们如果肯接受,接受了就要去照做,把它应用在生活上。我们学佛学的是什么?就是学如如不动。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如如不动?全在不取於相。不取於相就是前面讲「不执实、不执虚、不执无」,本经里面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才是不取於相。
【欲达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全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上。】
不取於相是放下,你为什么放不下?你是把一切有为法当作真实,所以没有办法放下。这四句偈是观慧,属於看破。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虚空如幻,国土就是世界如泡,色身如影,前面我们都曾经说过,不是真实的。存在的时间刹那生灭,如露如电,真正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如果能常作如是观,你就会做到不取於相。你真能做到不取於相,你就恢复到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真如本性,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我们念佛的人讲一心不乱,如如不动就是一心不乱。如如不动现前了,不但超出六道,也超出十法界,那你就入本经里面所说的「诸佛如来的地位」。《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如来,诸佛如来是什么样的人?如如不动现前,这个人就是诸佛如来。这两句话的意思非常之深,深广无尽。
【一切学人,当从此观,随顺而入。】
《金刚经》总结就是两句一偈,两句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一偈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首偈子。全经到最后就是这六句做总结,全经所说的不外这六句。我们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了,意思搞明白了,要从这个地方修观,把我们的思想、见解、观念修正过来,随顺而入。这个修学是一切时、一切处都不能忘记。特别是在我们面对外面境界起心动念的时候,顺自己心意的,会生欢喜心,会生贪心,这个就错了!你把这个偈子念一遍,你的心恢复平静了。不顺自己意思,逆境,你生烦恼,瞋恚、嫉妒、障碍,生这种心起来,你赶快把这个偈子念一遍,让它把你心里面这些污染清除。
这首偈子好!你了解得愈清楚、愈透彻,那个力量就愈大。一定要用在生活上,你不用,自己就得不到利益,一定要会用,随顺而入。时时刻刻用这个标准来看一切人事、看一切现象;不但看我们眼前这些人事现象,同样用这四句看六道轮回的现象,看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这样我们对於天道也不留恋,也不住。多少人希望生天,天人的福报大、寿命长、相貌庄严,天都不想去了,人间富贵还有什么留恋的?都没有了。不但天王请我去作,我也不干!人间什么总统还去竞选,哪有这种道理?没这个道理!三界之外,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甚至於佛,我也放下,也不要了,这样才能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才能把自己找回来,禅宗里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才能真正把你自己本来面目找回来。本来面目是什么?大乘经上讲的如如佛,本来是佛。
【此观,正是金刚智慧。】
般若是大智慧,金刚般若是智慧里面最殊胜的。金刚般若在哪里?这首偈子就是。常常用这首偈子观照,你的智慧就生起来了,你就不会迷失了自性,不会迷失了方向;换句话说,不会迷失了你的幸福、快乐、美满。说这个话,大家听起来更容易懂。你为什么有那么多苦难?迷失了自性。觉悟了,这世间没有苦,有真正的乐趣。
【应如是受持,如是演说。】
《金刚经》上对於演说讲得太多太多遍了,可见得佛对於这桩事情非常重视。我们读到这个经上,从头到尾《金刚经》并不长,佛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句话讲了七、八次之多,这是看出佛对於这个重视。「受持」是我们自己得利益,受持就是要照做;受持不是我每天把这个经念一遍叫受持,那个不是的,那个叫读诵。受持是要依教奉行,也就是依著这个纲领去作观。自己得利益了,如果一切众生不觉悟,一切众生还迷惑,我们也要受累赘。一群的糊涂人,你一个人清醒,那你的日子也不好过,你要应付这一群迷惑颠倒的人,必须要叫每一个人都觉悟,那你就要如是演说。现在在这个世界上讲经的人不多,太少太少了!要把这个经讲清楚、讲明白的,那就更少了!我们这一次这个缘分很殊胜,相当不容易。这部经从去年讲到今天,杨会长刚刚告诉我,我们总共讲一百二十四次,一次两个小时,是二百四十八小时,很不容易。我们的缘非常殊胜!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对我们的期望,就是末后这一句:
【永永流通此绍隆佛种之无上大法也。】
「绍」是继续的意思,是承传的意思,代代承传,一代一代的传下去。「隆」是发扬光大。我们从上一代接到自己手上,不但要传到底下一代,还要把它发扬光大。永远在流通,这是自行化他,显示无尽的悲愿,大慈大悲。
讲经说法,实在讲不是难事,但是也不能把它看成容易。看成容易了,你不会有进步;看成太难了,你不敢去学习。尤其是这样圆顿的大法,我们初学的人可不可以学讲这个经?可以的。前面说「遇缘不同」,这句话善导大师真是讲绝了!几千年来大众的疑惑被他老人家一句话解开了,遇缘不同。学讲经跟学世间的这些东西,在原理原则上是相同的,一定要认识清楚,要一门深入。可是现代的社会,跟中国古代的社会不相同,现在教学的方法很困难,如果用现在教学法来学讲经,可能一生都不能成功。中国古代世出世间的教学,讲求师承,所以他成就快速。
我们读中国古书,历代这些读书人未满二十岁;二十岁是成年。未满二十岁的,在从前的人中举人的,秀才就不谈了,中举人的、进士的很多。诸位要知道,中举人、进士,就可以担任地方的首长;现在的县市长。很多!那不是假的。在我们现在看到,十八、九岁是小孩,他懂什么?他什么都懂,他能够治理一个地方。民国初年,我们在台湾还遇到一位十九岁作县长的张龄居士,这都过世了。老总统走的时候,走了以后,他作「总统纪念歌」,就是他作的。他十九岁当县长,那是湖南才子。师承就非常重要,跟一个老师学。所以以前师生的关系比父子关系还要亲密,跟现代师生完全不同,现在师生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以前是师徒如父子,老师的儿女跟自己亲兄弟没有两样,有这样亲密的一个关系,所以老师对於学生全心全力的照顾,帮助他。
在佛门,佛门俗话常说「踏著毗卢顶上行」,毗卢遮那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都不讲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算不了什么!讲报身,《华严经》上的毗卢遮那佛。怎么说踏著顶上行?踏在他顶上,你就超过他了,所谓「青出於蓝而胜於蓝」,就是这个道理。学生一定比老师高明,如果学生不比老师高,那个老师就会被社会人骂了,轻视,「你吝法,不肯教学生」。学生一定比老师高明,为什么?时代在进步,整个社会在进步。如果学生是底下一代,他要不能比老师高明,他怎么能应付底下一个更复杂的社会?从前人明白这个道理。如何取老师的精华,做为自己的基础,这就是踏著老师的肩膀,踏著老师的头顶上去了。你懂得这个原理,懂得这个方法,讲经有什么难处?
我最初学佛亲近李老师,是想到他那里听经,没有想学讲经。结果一看到他的教学法,我们才明白,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个事情。所以我们同班的同学,当时在一起学讲经的,有一位年岁最大的林看治居士,六十岁了,我那个时候是三十一、二岁的样子,她六十岁。什么程度?小学毕业。六十岁小学毕业,出来学讲经。学多久?给诸位说,一个月,一个月就会讲。怎么个讲法?拿著老师这个基础,踏著老师的肩膀。譬如,我们这一次讲的《金刚经》,我讲了二百个小时,二百四十八,就算二百五十个小时吧!现在你学讲《金刚经》,多久的时间?给你二十五个小时,十分之一。你把我讲的这个东西里面取十分之一去讲,你想想,你是不是比我讲得好?我拉拉杂杂的太多了,你讲的都是我的精华,你不是踏在我的肩膀,踏在我的头顶上,那是什么?就是这么个道理。
同修们拿著录音带去写讲记,这就是基础,写完之后,你懂得这个原理,懂得这个方法,你学这部经决定不参考另外的参考书,完全采取我这个。你要是参考别的东西拿进来,就错了,那你就掺著别的东西,这就不叫师承,师承是跟一个人学。古时候的标准要学多久?五年。五年之内决定跟一个人,五年之后你的基础稳固了,你可以涉猎别的东西,可以找别的参考,取材的范围可以广。五年之内一定是老师的,除了老师之外,不会掺杂任何东西进来,你就成功了。
把这个讲演浓缩成十分之一,你取材只取我十分之一;换句话说,我所讲的十分之九你都不要,都把它去掉。取材的原则有四个字,这是初学的人必须要记住的。第一个「简」,简单,不能复杂,这个经文字字句句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就好了。第二个「容易」,不能够难,人家很容易听懂,听起来一点都不难,易而不难,这是很重要的要领。第三个「浅」,不深,你取的东西,我讲深的不要,我自己懂了,想想初学的人他听不懂,那个东西不能要,要浅而不深。第四要「明」,讲得很明白,明而不昧,昧就是讲不清楚,这个经文句子没有解释清楚,这个不可以。你只要守住这四个标准,把我讲的东西淘汰十分之九,只取十分之一,你出去讲,就行了!开始讲,怎么讲法?可以找人家家里去讲,三个人、五个人听,讲不能中断,教学相长。你讲一遍,你就更深入一层,你能够讲十遍,可以说你的基础已经稳固了。这样不断的去讲,讲五年,你的根扎下去了。五年之后,就有悟处,开花结果了,你才能够广学多闻。所以五年当中一定要守这个原则,守一家之言,决定不掺杂任何东西进去,这叫师承。你懂得师承,一乘圆顿大法,我一开头就可以学,不是不能学。这就是刚才讲了,遇缘不同。所以佛真是无数次的这样勉励我们,我们应当发心「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末后我们看正结流通:
经【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我们看小注。这一部经讲完了,这一段话是阿难尊者记录的。经讲完之后,大众闻法的这些状况。
【受菩萨戒后,则称菩萨戒优婆塞、优婆夷,皆可讲经说法,得称法师,唯不可为人作传授皈戒师,因自己未受具足戒之故。】
这是说明,我们同修们都应当发心出来讲经说法。讲经的功德利益最大,我们讲消业障,消业障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讲经。我们过去在李老师会下,老师的学生很多,他看到同学有些人面相很薄,很薄的人,大概我们一般人都能够看得出来,没有福,短命,看到这种人,老师就特别劝他出来学讲经,的的确确能够转变自己的命运,能转变。我年轻的时候相貌很薄,我年轻照片,诸位要一看的时候都会吓到;很瘦,一点福报都没有,真的是短命相。过去许许多多这些看相算命,给我算都活不了四十五岁。我今年七十岁了,福报还算不错,这个统统是学佛以后修来的,后天的,不是先天的,后天的,可以说效果非常的殊胜。你就走这个路子。在家同修一样,抽出闲暇的时间一个星期讲一次就可以,但是决定不能中断,至少要保持一个星期讲一次,不能中断。
现在说实在话,在家同修要学讲经容易,出家学讲经难。你们想想,哪一个道场会让一些年轻出家人,让你在这里学讲经?这不可能的事情!你会讲了,那老和尚怎么办?在一般跟你这些师兄弟同辈分的人,哪个不嫉妒障碍?没有机会!现在真的,讲经说法,在家居士的机会比出家机会多,而且殊胜。因为你在家,你的亲戚朋友很多,我每个星期一到你家给你讲一部《金刚经》,三个人、五个人听,听众就愈来愈多。因为你讲得精彩,你讲的一定比我讲得好,你取的是我的精华,我那些拉拉杂杂的东西你都丢掉了,都不要了。你晓得这个原理,你才知道这个事情不难,这个事情可以做。学讲经,练习讲经。到讲得差不多,讲得很好了,再去受菩萨戒,那个菩萨戒是形式,免得人家毁谤。因为你受了菩萨戒,菩萨有责任讲经。所以在家菩萨有责任讲经,出家人对你也不能批评。而且说实在话,讲经升座是代佛说法,居士讲经升座代佛说法,我们出家人去听,也要先拜三拜。你下了台,你是居士的身分;你上台的时候,你是代佛说法,那个身分不一样。所以这一点我们要晓得,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不知道事实。
我们看佛经,佛当年在世的时候,维摩居士是在家居士,他是受了菩萨戒的居士。维摩居士讲经,舍利弗、目犍连这是佛的大弟子,去听经一定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那个礼节跟对佛完全一样,没有两样。佛法是师道,师道是老师第一大,不管你在家、出家,老师第一大。你一升座,是代佛说法,这就是第一大。进入这个佛堂,你就应该要行礼,这就是最敬礼,我们必须要懂得。不是一出家就第一大,没这个道理,那是个错误观念。
升座讲经,居士可以称法师。法师、和尚都是通称,在家也称和尚。和尚不是出家人称的,这个诸位要知道。和尚是什么?是亲教师,就是传法的老师。譬如你今天跟我学讲经,我就是你的和尚,你完全依靠我的,我就是你的和尚。我过去学讲经,我是出了家,我是跟李炳南老居士学讲经,李老居士是我的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亲教师,现在的话就是指导教授,他直接传法给我的。所以和尚的关系是非常密切,他有师承的关系,法师没有师承关系。再看下面注解:
【若向在家善知识请求讲经说法,为其弟子,依以为师,则固无不可者。】
这是以在家居士为老师的。在家居士以在家居士为老师,出家人以在家居士为老师,都可以。这是世尊出现在当世的时候,就已经把这个例子给我们建立了;维摩是在家居士,多少出家人以他为老师跟他学习,佛身边的弟子也是以他为老师,他讲经说法,有的时候佛叫自己学生到那边去听,可见得没有吝法。人家讲的是正法,哪有错误?所以出家人可以依在家人为和尚,为老师。
【如其志愿真诚,堪以教化,善知识亦不宜一味峻拒也。】
这是不可以拒绝的。他是真心诚意来求法,你要是拒绝他,这是断人法身慧命,这是完全没有慈悲心的。只要是真诚的来求学,一定要教。
【此经是大般若法会中之第九会,且是为发大乘、发最上乘者说,可见在会者,皆是发无上菩提心之大菩萨,故不别列也。】
这是说前面所列的这些大众,里面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没有列菩萨众。为什么不列菩萨众?这个地方给我们说出来它的原因。这个经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总共有六百卷,一共有十六会,这是《大般若经》里面第九会的一分,是六百卷里面的一卷。这说明《金刚般若经》是从哪里来的,是《大般若经》第九会里面的一卷。这是整个《般若》的纲要,是整个《般若》的精华,经上讲得很清楚,「是为发大乘、发最上乘者说」,不是为普通人说的。由此可知,当年参加法会的这些人,都是发无上菩提心的大菩萨。佛灭度之后,我们今天这一会,诸位来参与的,也是发无上菩提心的大菩萨,这一样的。若不是发大乘、发最上乘,你虽然来听,也得不到利益;也就是你没有听清楚,没有听明白。真正听清楚、听明白,很欢喜,依教奉行,那你就是发大乘者,就是发无上乘者。这是末后所列的这些大众,不列菩萨的道理在此地。
【皆大欢喜者。闻此大法,心开意解。】
「开」是开悟,「解」是许许多多的疑虑、无明、误会统统消失了,统统解除了,所以欢喜。
【且知信受奉行,便是荷担如来度生事业。】
这个的的确确把我们凡夫身变成了菩萨身,转这个境界,转得实在是太快太快了,转凡成圣。知道依照这个经去做,佛教给我们为人演说,这就是担负如来度化众生的事业。
【当得菩提,成佛有望。】
这两句话是真的,只要你依照这个原理原则去做,你的进步非常快速,年年不一样,月月不一样。当得菩提就是开悟,从小悟、大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了。
【非同小可,故大欢喜。在会大众,无不如是,故皆大欢喜也。】
我们今天也是这个心情。
【信,即信心不逆之信。】
信心不逆是本经的经文,这个意思就是非照这个理论方法去做不可,这样的信心,叫做信心不逆。
【受,即深解义趣之解。】
这是须菩提尊者自己说的,他听佛说这个法,深解义趣。
【因其有不逆之信,深解之受,所以奉行。】
奉行就是受持。
【奉,遵奉,遵依经中所说之义趣。行,自利利他,自己遵奉而行,复广布此经,为人演说,令一切众生无不皆大欢喜。】
这些话都是佛在这个经上常常讲的,教导我们应当受持读诵、为人演说。
【如是信受奉行,务使慧水长流,法脉永通。】
这两句话是自行化他,在自己本分上,智慧不断增长,烦恼业障不断的在消除;在佛法修学、弘扬、传播,永远是很顺利,无有障碍。
【传之尘劫而无滞】
尘劫是时间。
【普济万类而无遗】
这句话是讲的空间,时间永远的传下去,空间是普度现前一切众生,无遗是没有漏掉一个。
【则遍法界、尽未来,有此经处,便是佛说法处。】
经典所在之处就如同佛在。但是经典一定要有人受持,要有人读诵、演说才能产生效果。如果没有人受持,没有人读诵,没有人演说,现在台湾是很富裕,印刷术很发达,很多人家都有一套《大藏经》,摆在那里没有用处。摆在那里他不看,他不知道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不晓得,只是作装饰品而已,那个没什么作用的。一定要读诵,要依教奉行,为人演说。
【结集者之意】
这个结集者是阿难尊者,阿难尊者的意思。
【在於一切大众,依教奉行,佛种永永不绝耳。】
因为这一段经文不是佛说的,这一段经文是阿难说的,就是结集的这个人他的意思。他的意思,劝勉我们要依教奉行,劝勉我们要流通佛法。现在这个社会从表面上去看,好像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准好像天天都在提高,如果你们大家这样看法,只看到外面表面上的现象,其实这个现象你也没有真看清楚。如果真的看清楚了,你就知道,现在的社会这种发展并不乐观,里面的问题非常严重,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怎么知道?心量窄小,智慧一天一天少,贪瞋痴慢三毒一天一天增长。这是三毒增长,智慧隐没了,还有什么前途?人怎么不苦?今天大家生活很苦。
我前年,好几年了,好像是第一次到大陆的时候,大概总是七八年前的样子,我第一次到大陆去观光的时候,大陆同胞看到外国人非常羡慕。尤其我们从美国回去的,非常羡慕。我就告诉他,我说:美国人的生活不如你们。他吓了一跳,他说:怎么不如?美国住洋房,家家都有汽车,都有电冰箱,怎么不如我们?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我就问他一句话,你们,那有不少人在一起:你们有没有负债的?我这一问,他就想:没有,都没有负债的。这个了不起!美国人从生下来到死,债都还不完,他什么东西都是赊帐赊来的。我们中国古话说:无债一身轻。你们过的是人的生活,他们过的是什么?一生都是为债务拼命工作,还债还不完,日子苦不堪言!美国人怎么能比得上你!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他们每天下午,没有事情,几个小桌子拼起来,花生米、老酒在那边喝、聊天,闲情逸致,美国人哪里有这种享受?各有各的乐趣,那个过的真的是人的生活。我们看到他挺苦,他们过的真的是人的生活,他是自然人,他是跟大自然结合的。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我们是变成机器,哪里是人?是机器,不是人了。所以一定要看清楚,你没有智慧你就看不清楚。
现在西方一天到晚喊智慧财产权,一本书出来,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听说现在一个卡带上唱个歌都不行,都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心量小到那个程度。在佛法是讲流通尽未来际,佛书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怎么会相同?我讲经这么多年,三、四十年了。我讲席上常常讲,人家有些书送给我,我第一个看什么?看它版权页。只要版权页上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我就丢在一边,我绝不看。为什么?我没有那么多时间。为什么不看?心量那么小,能写得出什么好东西?我有我的理由。佛的心量多大,遍法界、尽未来际,叫你流通,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今天佛门里面,甚至於很多出家的法师,写了一些佛的东西,后头也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他没有念过《金刚经》,不但没有念《金刚经》,一本佛经都没有念过。因为每一部佛经的后面,都是叫你流通佛法,没有叫你学了之后不要教给别人,没有这种说法。都是劝你自行化他,帮助一切众生,把佛法流传到久远。流通就是这个意思。哪里到你这个地方就障碍不通,哪有这种道理!
【我辈今日说者、闻者】
说经的人,听经的人,发起法会的人,护持道场的人。
【亦莫不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同具此愿。】
我们要跟诸佛如来,要跟一切菩萨、阿难尊者、祖师大德们,同心同愿。
【具此愿者,乃为真信受、真奉行、真欢喜。】
这就是说明,我们的心愿解行要跟佛相同。佛的心愿解行在哪里?就是这一部经,这部经是佛心、是佛愿,是佛对於宇宙人生真相的了解,是诸佛菩萨究竟美满的生活行为。我们从这个经里面学到了,就能把自己变成跟佛菩萨一样,真正信受,真正奉行,真正欢喜。
【此正我辈上报四恩,下济三苦处也。】
人与人,人与一切众生,彼此互相都有恩惠。人不能离开社会独自生存,不能离开众生,跟众生是一体的,互相都有恩惠。我们每天吃的饭是农夫种的,穿的衣是工人制造的,样样东西都得社会一切众生的供养,我们要知恩。「四重恩」,这个我们必须要明白,第一个是父母之恩。我们的身体,父母有生育之恩,父母生我们身,养我们的身,养育之恩。第二个是老师的恩。佛是老师,佛菩萨、老师的恩德,老师是教导之恩。我们的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师,使我们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要知道这个恩德。第三是国家之恩。没有国家,我们的生活没有保障,就没有安全,国家保障我们的生活安定、安全,国家之恩。第四个是一切众生之恩。我们与一切众生互助。佛法教我们常常念著四重恩,要存报恩之心,我们如果不能够认真的修学,就不能报恩;要想报四重恩,一定要依教奉行。
下济三苦,三苦是三途:地狱、饿鬼、畜生。地狱、饿鬼、畜生,我们怎么帮助他?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但是要晓得,还没有变饿鬼、畜生、地狱的,将来看著他马上就要去了,这些人我们可以帮助他,让他觉悟,他将来不会堕三途,我们能帮助的是这些人。看看哪些人造地狱罪业,造饿鬼罪业,造畜生的罪业,我们能把《金刚经》的道理说给他听,他觉悟了,这一回头就不堕三恶道,这是下济三苦。所以自己依教奉行,这是报恩;为人演说,就是下济三苦。
【唯愿诸善知识,从实信而入净信。】
净信的功夫,比实信要深得多了。净信里头,丝毫的疑惑都没有,对於理论、事实、真相,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於有为而证无为」,这是讲我们修行契入功夫的浅深,由浅而深。「以此行愿,庄严佛土。」佛土在哪里?就在现前。现在有人提倡人间净土,那在喊口号有什么用?要真做!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依教奉行,都能够为人演说,把佛法发扬光大,人心清净了,离开一切污染,这个世间就是净土,这叫庄严佛土。「化度有情。归心净土,老实念佛,即得往生,不退成佛。」最后四句是最重要最重要了,那是真的彻底究竟圆满的解决问题了。这几句话都是江味农居士写的,可见得这一部《金刚般若》,一部《大般若经》,到最后回归到净土,回归净土才叫究竟圆满。我们这个经到此地功德圆满,谢谢诸位同修。
请掀开经本二百七十八面,倒数第二行,注解第三十五段看起。
【观空有一切如梦,果能於一切有为法,有即非有,何妨於一切无为法,非有而有,此之谓大作梦中佛事。学人初下手,便作圆顿妙观,不执实、不执虚、不执无。即是本经所说,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一空到底。涉有不住有,行空不住空,则如如不动矣。便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注解到这个地方,可以说对全经做一个总结,当然这几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能够将这几句体会得,能够应用在生活上,可以说是全经修行的要领你都掌握到了,《金刚经》的精髓无出於此。行门当中,最重要的是修观,就是把观念改过来,观念修正过来。一切法不外乎空有两大类,所以用空有就把一切法全包括尽了。不但有为法是梦幻泡影,这是经上告诉我们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为法也是梦幻泡影,无为,相宗百法里面讲六个无为,六个无为当中有五个无为法是梦幻泡影,不是真实,我们叫它做相似的无为;唯独真如无为是圆成实性,前面讲过,是真实性,这个真实只有真如无为。但是真如无为没有相,也没有念;换句话说,它虽然是真实永恒的存在,可是我们六根都缘不到,眼见不到,耳也听不到,连心想也想不到,所以也可以用一个空字来代表。
说「如梦」,这个意思说明决定不能执著。梦境有没有?梦境有!虽有而不实,你执著就错了,不执著不碍事。所以下面这个解释就说得好,「果能於一切有为法,有即非有」,一切有为法,佛经里面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眼前所见的、所接触到的,全都是有为法。「有」是说它相有,它有这个现相;「无」是说它性无,它没有自性、没有自体。只有幻相,没有自体。而且幻相,我们一定要晓得,它只是生灭的相续相而已,这说明即使幻相也不存在,真的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才是事实真相,所以有即非有。换句话说,有跟非有是同时的,是一不是二,这个通常我们讲「入不二法门」,它是不二的。能於一切法这样的看法,这个看法是正确的,这是如来知见,诸佛如来看得一点都没错,我们也要这个看法,不能把有为法当作真实,当作真实是绝大的错误。
「何妨於一切无为法,非有而有」。无为法是讲的体性、真如本性。真如本性里什么都没有,虽然没有,它能够随缘现相,它有这个作用,所以性虽然空寂,它不是死寂,它是活活泼泼的,随缘现十法界的相,随缘现一真法界的相,「非有而有」。「非有而有」,是从性那一边说的,从体性上说的;「有而非有」,是从现相上说的。性相没有妨碍,空有没有妨碍。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理事无碍,体性是理,现相是事,理事无碍。通达理事无碍,你就不迷惑了,如果两边都不执著,你在受用的时候一定达到事事无碍,事与事也无碍。现在我们对於事事无碍的理论明白了、懂得了,可是我们还没有做到无碍的境界。为什么没有做到?我们还是放不下,还是有妄想执著,所以我们事事还是有障碍。假如把一切分别执著统统离开了,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也不再执著这个墙壁是实在的,我们能不能从墙壁走过去?走得过去,一点没有障碍。为什么?身是空的,墙壁也是空的,空跟空哪有障碍?我们今天为什么有一道墙就过不去?认为身是有、真有,墙也是真有。好了!有就不能过去。这个理我们懂得,问题就是在放下,我们放下的不够!放一点点不行,要彻底放下,障碍就没有了,真正契入到无障碍的享受、受用。
诸佛菩萨他们示现在人间,示现在六道,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众生妄想执著,不知道事实真相,佛菩萨示现来教化众生。教化众生就是「大作梦中佛事」,诸佛菩萨执不执著?不执著。虽不执著,他装作执著,像唱戏一样,他表演,他示现一个凡夫,就要像凡夫的样子,才能帮助这些凡夫。菩萨要度饿鬼道,一定要现饿鬼的样子;不现同类身,就没有办法帮助那一类的众生。帮助哪一类的众生,一定要现那一类众生的身相。虽现身相,众生是业报之身,他有苦受,他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而菩萨示现没有,确确实实没有,菩萨就像经上讲的,「梦中佛事,水月道场」,他确实没有苦受。
没有苦受,他也要装著有苦受,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我们在经上读到,佛不打妄语,释迦牟尼佛不是三千年前在我们这个世间修行成佛的,不是的。在《梵网经》上说,他老人家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这一次是第八千次,所以他成佛是久远劫就成佛,这一次来唱戏、来表演,哪里是这一世成佛的?《梵网经》上给我们透了这个消息,第八千次。所以他是示现的,他是表演给我们看的。佛在世曾经也断粮,没得吃!这是经上有记载的,他有三个月马麦之报。遇到饥荒,人民都没有东西吃,当然佛托钵也托不到,也没东西吃了。吃什么?吃马吃的,我们大陆过去叫马干,就是马吃的麦子,那个麦很粗,平常没有人吃的。在荒年的时候,佛托钵曾经吃马麦,这里面佛就告诉我们因果不昧的一段公案;在中国孔老夫子在陈绝粮。世出世间圣人,大圣大贤也有时候在物质生活上遇到困难。佛菩萨这是示现的,告诉我们因果不空,要我们晓得这个道理。
这些话,学佛的同修多数都能道出,都能说得出,多数也都大致明了。可是平常,我们对人对事对物依旧是迷惑,为什么会迷惑?说实在的话,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清楚,没搞清楚,没有真正明了。对於因果报应之事、之理,也没有透彻明了,於是警觉心不够。无始劫来,自己烦恼习气非常深重,这是麻烦事。所以境界现前,烦恼起现行,佛法所讲的忘得干干净净。事情做错之后,也有不少人后悔;后悔无济於事,你的因种下去了,将来还是要受果报。佛表演给我们看,成了佛也要受果报。所以古德教给我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个就很有道理,我们要想到,希望世间人怎么对待我,我就应当如何对待大众,一个道理。我希望别人对我好,我自己对人不好,哪有这种道理?没有这个道理,一定要明了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佛菩萨给我们示现、表演,无非都是说明这个事实。所以觉悟的人,「梦中佛事」,日常生活也叫「梦中佛事」。佛是觉悟的意思,不迷。自己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是觉而不迷、净而不染,这就叫佛事,穿衣吃饭都是佛事。
「学人初下手」,底下一段好,前面是讲了一个前提,讲了一个大前提。底下这几句非常难得。我们是初学,初学的人常常想,我从哪里学起?是不是要从初级的学起?像念书一样,我从小学、中学、大学,慢慢去念,是不是这样?在佛法里没有这些。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里面讲的九品往生,他里头有一段话非常有道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会有九品差别?他老人家讲「遇缘不同」,这句话讲的我们心服口服,是你遇到的缘不同。我们今天遇的缘最殊胜,遇到的是圆顿大经。遇缘不同,你遇到这个缘,你就不要枝枝节节,直捷了当就成就了。如果你跟一个小乘师去学,那遇缘不一样,你就得从人天小法慢慢学起,从哪里?从五戒十善慢慢去搞起,这缘不一样。
我们要珍惜这殊胜难得的因缘,《金刚经》这是顶法,没有比这个更高、更上的,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我们有幸遇到这个法门,一下手就圆顿妙观。圆是圆融、圆满,没有一丝毫的欠缺。这样的经典不多,我们展开《大藏经》,圆顿经典太少了。一般经典教给我们修行,确确实实是按部就班,由浅而深,由易而难,慢慢来;这个法门没有,这个法门教给我们是总纲领、总原则,就是看破、放下,直接在这里用功夫。
「不执实」,执是执著,实是有;就是一切有为法,不去执著它,明了它的真相,不去执著它。「不执虚」,虚是空。这就是空有两边不著。就世间法而论,六道里面欲界、色界是有,我们不执著、不执实,无色界是空,无色界也不执著;空有两边都不执著,你就超越轮回了。轮回里头怎么回事情?就是执著空有两种人,他出不去。我们要晓得,轮回是非常不容易突破的。就我们自己本身而言,我们有过去世,有过去当然就有未来,三世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过去还有过去,过去无始,无始劫来到今天,过去生中不是没有修行,不是没有闻法,也闻法也修行,为什么还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轮回那个关口没有办法突破。
我们在六道里面,诸位如果很冷静的想一想,你也曾经在天上待过,你也曾经做过天王,也曾经当过上帝,这真的一点都不假。你也曾经下过地狱,六道里哪一道没有去过?变畜生、变饿鬼,不知道干了多少次,为什么没有办法突破、没有办法超越?就是空有两边总是执著,总是不肯放下;只要你空有两边不执著,不学佛也超越轮回了。所以不一定学佛才能成就,不学佛没成就,没有这个话!不学佛的人成就的是什么?我们佛门叫他做独觉,他没有接触过佛法,他也懂得,他也能够超越达到这个目标,称他作独觉,在佛门把他归纳到辟支佛这一类。所以我们生生世世不能成就病根在此地,这下我们搞清楚了。如果这一生当中还是不能放下;换句话说,你依旧不能突破。我们念佛求往生,往生也要放下,空有两边放不下,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也没有办法,也没有办法把你拉去,还是去不了。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两边不著。
底下讲「不执无」,「无」是不执著也不执著,这叫一空到底。还有一个「我两边都不执著」,你还是执著,执著个两边都不执著,还是出不了三界。《金刚经》上教给我们修学的要领,就这三句。空有两边不执著,并不执著也不执著,你的清净心就现前了,经上讲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现前,实相般若就现前了。般若智慧在哪里?不是在《金刚经》里头,是在自己清净心里面,只要恢复清净心,智慧就现前,所以说一分清净就透一分智慧,二分清净就透二分智慧。怎么清净?放下而已。这是把《金刚经》修学的方法,也就是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他们修学的要领为我们说出来。
「即是本经所说,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就是前面教我们圆顿妙观,原来圆顿妙观就是不执实、不执虚、不执无。这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无我相,不执实是无我相,不执虚是无法相,不执无是亦无非法相。我法非法俱空,这是一空到底。圆顿妙观就在这个经上,这个理论方法都在《金刚经》里面。
这下面是教给我们,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是落实在生活上,要怎么做法?「涉有不住有」,我们每天生活从早到晚,工作、待人接物这都是有,离不开我们现实的生活。生活一切都照常,我们原来是怎样的生活方式,我们无需要改变,原来做些什么工作也不需要改变,照常去工作,照常去生活,那个观念变了。观念怎么变?不住有。《金刚经》前面教给我们应无所住,不住就是不执著。我们在生活里头再也不执著,以前在生活里念念都执著、念念都计较,所以妄想分别执著烦恼重重无尽,这个日子过得很苦。现在能够一切都不执著,你就自在了,你就感觉得很轻松,你的生活很自在,工作很轻松。在应酬当中,你就显示的真正幸福美满。
「行空不住空」,世间人大概执著有的多,空他还没有想到。行空不住空是对谁说的?对一些修行人说的。无论大乘、小乘,修空观的人,佛在这里告诉我们,空也不能住,也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说实在的话,世间的四空天,四空天谁去的?修行人去的,不是修行人去不了。四空天在世间禅定里面是高级的禅定,他为什么不能出离三界?他执著空相。出离三界之人,也有不少还是住著空相的,像阿罗汉、辟支佛,我们在经上看到佛说他们证入偏真涅盘。偏真涅盘是什么?就是空。一些大乘经上,佛对他们的批评,说这些阿罗汉、辟支佛叫焦芽败种,这是责备他们的话,堕无为坑,堕是堕落,无为坑就是空,堕落在无为坑里面,执著空。执著空的毛病在哪里?没有进步,他的功夫到那里停止了,没有进步。要停止多少时候?那就看他的定功。世间四空天,四空天最少的是我们讲的二万大劫,四空天,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是八万大劫,这么长的时间,他不起作用,毫无进展,可惜时光浪费掉了。小乘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住在偏真涅盘二万大劫。辟支佛善根比他深厚,比他聪明一点,住在空相里面一万大劫。他们那个时候才后悔,才回小向大,再继续不断的来修学。住到空的时候,所有一切都停顿,这是个错误。
「行空不住空」,这是菩萨,菩萨空有两边都不住,这才是真正的如如不动。所以二乘人声闻、缘觉,他们把偏真涅盘就当作如如不动。四空天就更差,把四空天的境界误会以为那是般涅盘,以为那个是如如不动。这就是对於事实真相没搞清楚,把这个境界当作佛果地上的境界,误会了。他堕落进去之后就很不容易出来,也就是不容易觉悟,那里面没有佛说法,没有菩萨在里面帮助人。所以真正的如如不动,动与不动是一不是二,那叫真的不动,这是真正的离相。这个意思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不能发生误会。
便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止观、定慧都是佛门修行的纲领。止是定,我们一般前面讲的放下,「观」就是慧,观是观照;止观跟底下定慧是一个意思。止是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止住、止息,所以它就是定的意思。观是对於外面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他样样都知道。所以,佛家常常把我们的心比作水。
我们供养佛像要懂得它的意义,不可以把佛菩萨像当作神像来看待,当作鬼神像来看待,那就是迷信。外教常常毁谤佛教叫拜偶像,迷信,拜偶像,他说得对不对?他说得不对,他根本就不了解佛教,他是发生误会。我们供养佛菩萨形像那是教学的方法,是提醒我们自己,作用在此地。供佛有两个重要的意义:第一个,佛是我们根本的老师。供养老师的像,念念不忘老师的教训,所以是提醒自己。第二个意思是见贤思齐,他是凡夫,他能修成佛,我为什么不能成佛?我要向他看齐。这两个意义,我们不可以不晓得。
供养佛像有香花、幢幡、宝盖的供养,种种庄严具,这些都不重要,供养具里最重要的是供一杯水,什么都可以不供,一定要供一杯水。水也是表法的,代表什么?我们的心跟水一样,要清净、要平等。心在清净的时候、平等的时候、不起波浪的时候,就是止,就是定。定心就是水平的水,它的作用是能照,外面的境界相都照在里面清清楚楚,那就是观、就是照,明了。心不清净,你就起不了照的作用。照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来?从定来的,从清净心来的。心地愈清净,你对外面境界就愈清楚,这不是学来的,照见,哪里是学来的!真实的智慧不需要学,世出世间一切法要不要学?也不需要学。为什么不学就会,不学就能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出自性,都是自性变的。既然是自性变的,你有能力明心见性,你哪有不会的?哪有不知道的?
我们今天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往后两千年,世界又是什么样子?东西方古老的寓言,中国寓言可以推溯到二千年前,西方的预言也有几百年之久,为什么它能讲得那么清楚,说得那么准确?这里头有道理。预言家之所凭藉的两个原理:一个是数学。这个涉及到高深的数理,从数学里头推断的,相当准确;但是那个准确度不是百分之百。另外一种预言是百分之百准确,定中见到的境界,不是比量,比量是推测的,他不是推测,他是见到。人在甚深禅定之中,界限突破了,时空突破了;也就是说,他能够看到过去,他能够看到未来,未来几百年、几千年,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是推断的。这种能力我们听起来很羡慕、很了不起,这神通广大。佛告诉我们,这个能力是我们自己的本能,哪个没有?个个都有。有,为什么你现在没有?你现在这个心的水在动,所以你有波浪。什么动?贪瞋痴在动,是非人我在动,是非人我是小浪,贪瞋痴慢是大浪,所以你照的作用失掉了;照的作用失掉,就是你的智慧失掉。佛教给我们什么?佛教给我们把一切万缘放下。放下的目的何在?我们的心逐渐逐渐平静下来。恢复到平静,你的能力不就又恢复了吗?
所以,我们供佛那一杯水是表这个意思。时时刻刻看到我们的心像不像水一样干净,不能有污染,有没有像水一样的平?我们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用什么心?清净心、平等心。水就代表清净心、平等心,这里头哪里有迷信?水不是供养佛菩萨给他喝的,怕他口渴,那你就错了,哪有这种道理!它是表法的,是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自己。这是如如不动,这就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
「寂而常照」,寂是静、是定,像水一样,在静的时候它常照。「照而常寂」,它虽然照,但是它的体并不动。寂跟照可以互为体用,显示出不二法门。寂是体,照就是作用;照是体,寂就是作用,它可以互为体用。在初学,我们前面曾经讲过,看破、放下;看破是照,放下是寂。放下,心就清净,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照的作用,就有一分看破的作用;看破是属於照。看破一分,一定会帮助你放下一分。看破、放下就是此地讲的寂与照、定与慧或止与观,都是同样的意思,要懂得交换的用功。用放下帮助看破,用看破帮助放下,这样交互用功,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是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这一段里面所讲的,这是佛在金刚般若会上教给我们用功的方法,这个方法确确实实是圆顿大法。
【一部金刚般若,无住妙旨,全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上。】
这两句经文,前面我们已经说得很多,这个地方做总结。不取於相是功夫,修德;如如不动是性德,性修不二。如果用前面寂照来讲,如如不动是寂,不取於相是照;如如不动是定,不取於相是慧。全经在总结的时候,佛把这两句话传授给须菩提尊者,须菩提尊者是我们大家的代表人,传给他就是传给我们。我们如果肯接受,接受了就要去照做,把它应用在生活上。我们学佛学的是什么?就是学如如不动。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如如不动?全在不取於相。不取於相就是前面讲「不执实、不执虚、不执无」,本经里面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才是不取於相。
【欲达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全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上。】
不取於相是放下,你为什么放不下?你是把一切有为法当作真实,所以没有办法放下。这四句偈是观慧,属於看破。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虚空如幻,国土就是世界如泡,色身如影,前面我们都曾经说过,不是真实的。存在的时间刹那生灭,如露如电,真正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如果能常作如是观,你就会做到不取於相。你真能做到不取於相,你就恢复到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真如本性,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我们念佛的人讲一心不乱,如如不动就是一心不乱。如如不动现前了,不但超出六道,也超出十法界,那你就入本经里面所说的「诸佛如来的地位」。《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如来,诸佛如来是什么样的人?如如不动现前,这个人就是诸佛如来。这两句话的意思非常之深,深广无尽。
【一切学人,当从此观,随顺而入。】
《金刚经》总结就是两句一偈,两句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一偈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首偈子。全经到最后就是这六句做总结,全经所说的不外这六句。我们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了,意思搞明白了,要从这个地方修观,把我们的思想、见解、观念修正过来,随顺而入。这个修学是一切时、一切处都不能忘记。特别是在我们面对外面境界起心动念的时候,顺自己心意的,会生欢喜心,会生贪心,这个就错了!你把这个偈子念一遍,你的心恢复平静了。不顺自己意思,逆境,你生烦恼,瞋恚、嫉妒、障碍,生这种心起来,你赶快把这个偈子念一遍,让它把你心里面这些污染清除。
这首偈子好!你了解得愈清楚、愈透彻,那个力量就愈大。一定要用在生活上,你不用,自己就得不到利益,一定要会用,随顺而入。时时刻刻用这个标准来看一切人事、看一切现象;不但看我们眼前这些人事现象,同样用这四句看六道轮回的现象,看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这样我们对於天道也不留恋,也不住。多少人希望生天,天人的福报大、寿命长、相貌庄严,天都不想去了,人间富贵还有什么留恋的?都没有了。不但天王请我去作,我也不干!人间什么总统还去竞选,哪有这种道理?没这个道理!三界之外,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甚至於佛,我也放下,也不要了,这样才能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才能把自己找回来,禅宗里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才能真正把你自己本来面目找回来。本来面目是什么?大乘经上讲的如如佛,本来是佛。
【此观,正是金刚智慧。】
般若是大智慧,金刚般若是智慧里面最殊胜的。金刚般若在哪里?这首偈子就是。常常用这首偈子观照,你的智慧就生起来了,你就不会迷失了自性,不会迷失了方向;换句话说,不会迷失了你的幸福、快乐、美满。说这个话,大家听起来更容易懂。你为什么有那么多苦难?迷失了自性。觉悟了,这世间没有苦,有真正的乐趣。
【应如是受持,如是演说。】
《金刚经》上对於演说讲得太多太多遍了,可见得佛对於这桩事情非常重视。我们读到这个经上,从头到尾《金刚经》并不长,佛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句话讲了七、八次之多,这是看出佛对於这个重视。「受持」是我们自己得利益,受持就是要照做;受持不是我每天把这个经念一遍叫受持,那个不是的,那个叫读诵。受持是要依教奉行,也就是依著这个纲领去作观。自己得利益了,如果一切众生不觉悟,一切众生还迷惑,我们也要受累赘。一群的糊涂人,你一个人清醒,那你的日子也不好过,你要应付这一群迷惑颠倒的人,必须要叫每一个人都觉悟,那你就要如是演说。现在在这个世界上讲经的人不多,太少太少了!要把这个经讲清楚、讲明白的,那就更少了!我们这一次这个缘分很殊胜,相当不容易。这部经从去年讲到今天,杨会长刚刚告诉我,我们总共讲一百二十四次,一次两个小时,是二百四十八小时,很不容易。我们的缘非常殊胜!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对我们的期望,就是末后这一句:
【永永流通此绍隆佛种之无上大法也。】
「绍」是继续的意思,是承传的意思,代代承传,一代一代的传下去。「隆」是发扬光大。我们从上一代接到自己手上,不但要传到底下一代,还要把它发扬光大。永远在流通,这是自行化他,显示无尽的悲愿,大慈大悲。
讲经说法,实在讲不是难事,但是也不能把它看成容易。看成容易了,你不会有进步;看成太难了,你不敢去学习。尤其是这样圆顿的大法,我们初学的人可不可以学讲这个经?可以的。前面说「遇缘不同」,这句话善导大师真是讲绝了!几千年来大众的疑惑被他老人家一句话解开了,遇缘不同。学讲经跟学世间的这些东西,在原理原则上是相同的,一定要认识清楚,要一门深入。可是现代的社会,跟中国古代的社会不相同,现在教学的方法很困难,如果用现在教学法来学讲经,可能一生都不能成功。中国古代世出世间的教学,讲求师承,所以他成就快速。
我们读中国古书,历代这些读书人未满二十岁;二十岁是成年。未满二十岁的,在从前的人中举人的,秀才就不谈了,中举人的、进士的很多。诸位要知道,中举人、进士,就可以担任地方的首长;现在的县市长。很多!那不是假的。在我们现在看到,十八、九岁是小孩,他懂什么?他什么都懂,他能够治理一个地方。民国初年,我们在台湾还遇到一位十九岁作县长的张龄居士,这都过世了。老总统走的时候,走了以后,他作「总统纪念歌」,就是他作的。他十九岁当县长,那是湖南才子。师承就非常重要,跟一个老师学。所以以前师生的关系比父子关系还要亲密,跟现代师生完全不同,现在师生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以前是师徒如父子,老师的儿女跟自己亲兄弟没有两样,有这样亲密的一个关系,所以老师对於学生全心全力的照顾,帮助他。
在佛门,佛门俗话常说「踏著毗卢顶上行」,毗卢遮那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都不讲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算不了什么!讲报身,《华严经》上的毗卢遮那佛。怎么说踏著顶上行?踏在他顶上,你就超过他了,所谓「青出於蓝而胜於蓝」,就是这个道理。学生一定比老师高明,如果学生不比老师高,那个老师就会被社会人骂了,轻视,「你吝法,不肯教学生」。学生一定比老师高明,为什么?时代在进步,整个社会在进步。如果学生是底下一代,他要不能比老师高明,他怎么能应付底下一个更复杂的社会?从前人明白这个道理。如何取老师的精华,做为自己的基础,这就是踏著老师的肩膀,踏著老师的头顶上去了。你懂得这个原理,懂得这个方法,讲经有什么难处?
我最初学佛亲近李老师,是想到他那里听经,没有想学讲经。结果一看到他的教学法,我们才明白,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个事情。所以我们同班的同学,当时在一起学讲经的,有一位年岁最大的林看治居士,六十岁了,我那个时候是三十一、二岁的样子,她六十岁。什么程度?小学毕业。六十岁小学毕业,出来学讲经。学多久?给诸位说,一个月,一个月就会讲。怎么个讲法?拿著老师这个基础,踏著老师的肩膀。譬如,我们这一次讲的《金刚经》,我讲了二百个小时,二百四十八,就算二百五十个小时吧!现在你学讲《金刚经》,多久的时间?给你二十五个小时,十分之一。你把我讲的这个东西里面取十分之一去讲,你想想,你是不是比我讲得好?我拉拉杂杂的太多了,你讲的都是我的精华,你不是踏在我的肩膀,踏在我的头顶上,那是什么?就是这么个道理。
同修们拿著录音带去写讲记,这就是基础,写完之后,你懂得这个原理,懂得这个方法,你学这部经决定不参考另外的参考书,完全采取我这个。你要是参考别的东西拿进来,就错了,那你就掺著别的东西,这就不叫师承,师承是跟一个人学。古时候的标准要学多久?五年。五年之内决定跟一个人,五年之后你的基础稳固了,你可以涉猎别的东西,可以找别的参考,取材的范围可以广。五年之内一定是老师的,除了老师之外,不会掺杂任何东西进来,你就成功了。
把这个讲演浓缩成十分之一,你取材只取我十分之一;换句话说,我所讲的十分之九你都不要,都把它去掉。取材的原则有四个字,这是初学的人必须要记住的。第一个「简」,简单,不能复杂,这个经文字字句句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就好了。第二个「容易」,不能够难,人家很容易听懂,听起来一点都不难,易而不难,这是很重要的要领。第三个「浅」,不深,你取的东西,我讲深的不要,我自己懂了,想想初学的人他听不懂,那个东西不能要,要浅而不深。第四要「明」,讲得很明白,明而不昧,昧就是讲不清楚,这个经文句子没有解释清楚,这个不可以。你只要守住这四个标准,把我讲的东西淘汰十分之九,只取十分之一,你出去讲,就行了!开始讲,怎么讲法?可以找人家家里去讲,三个人、五个人听,讲不能中断,教学相长。你讲一遍,你就更深入一层,你能够讲十遍,可以说你的基础已经稳固了。这样不断的去讲,讲五年,你的根扎下去了。五年之后,就有悟处,开花结果了,你才能够广学多闻。所以五年当中一定要守这个原则,守一家之言,决定不掺杂任何东西进去,这叫师承。你懂得师承,一乘圆顿大法,我一开头就可以学,不是不能学。这就是刚才讲了,遇缘不同。所以佛真是无数次的这样勉励我们,我们应当发心「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末后我们看正结流通:
经【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我们看小注。这一部经讲完了,这一段话是阿难尊者记录的。经讲完之后,大众闻法的这些状况。
【受菩萨戒后,则称菩萨戒优婆塞、优婆夷,皆可讲经说法,得称法师,唯不可为人作传授皈戒师,因自己未受具足戒之故。】
这是说明,我们同修们都应当发心出来讲经说法。讲经的功德利益最大,我们讲消业障,消业障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讲经。我们过去在李老师会下,老师的学生很多,他看到同学有些人面相很薄,很薄的人,大概我们一般人都能够看得出来,没有福,短命,看到这种人,老师就特别劝他出来学讲经,的的确确能够转变自己的命运,能转变。我年轻的时候相貌很薄,我年轻照片,诸位要一看的时候都会吓到;很瘦,一点福报都没有,真的是短命相。过去许许多多这些看相算命,给我算都活不了四十五岁。我今年七十岁了,福报还算不错,这个统统是学佛以后修来的,后天的,不是先天的,后天的,可以说效果非常的殊胜。你就走这个路子。在家同修一样,抽出闲暇的时间一个星期讲一次就可以,但是决定不能中断,至少要保持一个星期讲一次,不能中断。
现在说实在话,在家同修要学讲经容易,出家学讲经难。你们想想,哪一个道场会让一些年轻出家人,让你在这里学讲经?这不可能的事情!你会讲了,那老和尚怎么办?在一般跟你这些师兄弟同辈分的人,哪个不嫉妒障碍?没有机会!现在真的,讲经说法,在家居士的机会比出家机会多,而且殊胜。因为你在家,你的亲戚朋友很多,我每个星期一到你家给你讲一部《金刚经》,三个人、五个人听,听众就愈来愈多。因为你讲得精彩,你讲的一定比我讲得好,你取的是我的精华,我那些拉拉杂杂的东西你都丢掉了,都不要了。你晓得这个原理,你才知道这个事情不难,这个事情可以做。学讲经,练习讲经。到讲得差不多,讲得很好了,再去受菩萨戒,那个菩萨戒是形式,免得人家毁谤。因为你受了菩萨戒,菩萨有责任讲经。所以在家菩萨有责任讲经,出家人对你也不能批评。而且说实在话,讲经升座是代佛说法,居士讲经升座代佛说法,我们出家人去听,也要先拜三拜。你下了台,你是居士的身分;你上台的时候,你是代佛说法,那个身分不一样。所以这一点我们要晓得,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不知道事实。
我们看佛经,佛当年在世的时候,维摩居士是在家居士,他是受了菩萨戒的居士。维摩居士讲经,舍利弗、目犍连这是佛的大弟子,去听经一定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那个礼节跟对佛完全一样,没有两样。佛法是师道,师道是老师第一大,不管你在家、出家,老师第一大。你一升座,是代佛说法,这就是第一大。进入这个佛堂,你就应该要行礼,这就是最敬礼,我们必须要懂得。不是一出家就第一大,没这个道理,那是个错误观念。
升座讲经,居士可以称法师。法师、和尚都是通称,在家也称和尚。和尚不是出家人称的,这个诸位要知道。和尚是什么?是亲教师,就是传法的老师。譬如你今天跟我学讲经,我就是你的和尚,你完全依靠我的,我就是你的和尚。我过去学讲经,我是出了家,我是跟李炳南老居士学讲经,李老居士是我的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亲教师,现在的话就是指导教授,他直接传法给我的。所以和尚的关系是非常密切,他有师承的关系,法师没有师承关系。再看下面注解:
【若向在家善知识请求讲经说法,为其弟子,依以为师,则固无不可者。】
这是以在家居士为老师的。在家居士以在家居士为老师,出家人以在家居士为老师,都可以。这是世尊出现在当世的时候,就已经把这个例子给我们建立了;维摩是在家居士,多少出家人以他为老师跟他学习,佛身边的弟子也是以他为老师,他讲经说法,有的时候佛叫自己学生到那边去听,可见得没有吝法。人家讲的是正法,哪有错误?所以出家人可以依在家人为和尚,为老师。
【如其志愿真诚,堪以教化,善知识亦不宜一味峻拒也。】
这是不可以拒绝的。他是真心诚意来求法,你要是拒绝他,这是断人法身慧命,这是完全没有慈悲心的。只要是真诚的来求学,一定要教。
【此经是大般若法会中之第九会,且是为发大乘、发最上乘者说,可见在会者,皆是发无上菩提心之大菩萨,故不别列也。】
这是说前面所列的这些大众,里面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没有列菩萨众。为什么不列菩萨众?这个地方给我们说出来它的原因。这个经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总共有六百卷,一共有十六会,这是《大般若经》里面第九会的一分,是六百卷里面的一卷。这说明《金刚般若经》是从哪里来的,是《大般若经》第九会里面的一卷。这是整个《般若》的纲要,是整个《般若》的精华,经上讲得很清楚,「是为发大乘、发最上乘者说」,不是为普通人说的。由此可知,当年参加法会的这些人,都是发无上菩提心的大菩萨。佛灭度之后,我们今天这一会,诸位来参与的,也是发无上菩提心的大菩萨,这一样的。若不是发大乘、发最上乘,你虽然来听,也得不到利益;也就是你没有听清楚,没有听明白。真正听清楚、听明白,很欢喜,依教奉行,那你就是发大乘者,就是发无上乘者。这是末后所列的这些大众,不列菩萨的道理在此地。
【皆大欢喜者。闻此大法,心开意解。】
「开」是开悟,「解」是许许多多的疑虑、无明、误会统统消失了,统统解除了,所以欢喜。
【且知信受奉行,便是荷担如来度生事业。】
这个的的确确把我们凡夫身变成了菩萨身,转这个境界,转得实在是太快太快了,转凡成圣。知道依照这个经去做,佛教给我们为人演说,这就是担负如来度化众生的事业。
【当得菩提,成佛有望。】
这两句话是真的,只要你依照这个原理原则去做,你的进步非常快速,年年不一样,月月不一样。当得菩提就是开悟,从小悟、大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了。
【非同小可,故大欢喜。在会大众,无不如是,故皆大欢喜也。】
我们今天也是这个心情。
【信,即信心不逆之信。】
信心不逆是本经的经文,这个意思就是非照这个理论方法去做不可,这样的信心,叫做信心不逆。
【受,即深解义趣之解。】
这是须菩提尊者自己说的,他听佛说这个法,深解义趣。
【因其有不逆之信,深解之受,所以奉行。】
奉行就是受持。
【奉,遵奉,遵依经中所说之义趣。行,自利利他,自己遵奉而行,复广布此经,为人演说,令一切众生无不皆大欢喜。】
这些话都是佛在这个经上常常讲的,教导我们应当受持读诵、为人演说。
【如是信受奉行,务使慧水长流,法脉永通。】
这两句话是自行化他,在自己本分上,智慧不断增长,烦恼业障不断的在消除;在佛法修学、弘扬、传播,永远是很顺利,无有障碍。
【传之尘劫而无滞】
尘劫是时间。
【普济万类而无遗】
这句话是讲的空间,时间永远的传下去,空间是普度现前一切众生,无遗是没有漏掉一个。
【则遍法界、尽未来,有此经处,便是佛说法处。】
经典所在之处就如同佛在。但是经典一定要有人受持,要有人读诵、演说才能产生效果。如果没有人受持,没有人读诵,没有人演说,现在台湾是很富裕,印刷术很发达,很多人家都有一套《大藏经》,摆在那里没有用处。摆在那里他不看,他不知道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不晓得,只是作装饰品而已,那个没什么作用的。一定要读诵,要依教奉行,为人演说。
【结集者之意】
这个结集者是阿难尊者,阿难尊者的意思。
【在於一切大众,依教奉行,佛种永永不绝耳。】
因为这一段经文不是佛说的,这一段经文是阿难说的,就是结集的这个人他的意思。他的意思,劝勉我们要依教奉行,劝勉我们要流通佛法。现在这个社会从表面上去看,好像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准好像天天都在提高,如果你们大家这样看法,只看到外面表面上的现象,其实这个现象你也没有真看清楚。如果真的看清楚了,你就知道,现在的社会这种发展并不乐观,里面的问题非常严重,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怎么知道?心量窄小,智慧一天一天少,贪瞋痴慢三毒一天一天增长。这是三毒增长,智慧隐没了,还有什么前途?人怎么不苦?今天大家生活很苦。
我前年,好几年了,好像是第一次到大陆的时候,大概总是七八年前的样子,我第一次到大陆去观光的时候,大陆同胞看到外国人非常羡慕。尤其我们从美国回去的,非常羡慕。我就告诉他,我说:美国人的生活不如你们。他吓了一跳,他说:怎么不如?美国住洋房,家家都有汽车,都有电冰箱,怎么不如我们?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我就问他一句话,你们,那有不少人在一起:你们有没有负债的?我这一问,他就想:没有,都没有负债的。这个了不起!美国人从生下来到死,债都还不完,他什么东西都是赊帐赊来的。我们中国古话说:无债一身轻。你们过的是人的生活,他们过的是什么?一生都是为债务拼命工作,还债还不完,日子苦不堪言!美国人怎么能比得上你!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他们每天下午,没有事情,几个小桌子拼起来,花生米、老酒在那边喝、聊天,闲情逸致,美国人哪里有这种享受?各有各的乐趣,那个过的真的是人的生活。我们看到他挺苦,他们过的真的是人的生活,他是自然人,他是跟大自然结合的。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我们是变成机器,哪里是人?是机器,不是人了。所以一定要看清楚,你没有智慧你就看不清楚。
现在西方一天到晚喊智慧财产权,一本书出来,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听说现在一个卡带上唱个歌都不行,都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心量小到那个程度。在佛法是讲流通尽未来际,佛书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怎么会相同?我讲经这么多年,三、四十年了。我讲席上常常讲,人家有些书送给我,我第一个看什么?看它版权页。只要版权页上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我就丢在一边,我绝不看。为什么?我没有那么多时间。为什么不看?心量那么小,能写得出什么好东西?我有我的理由。佛的心量多大,遍法界、尽未来际,叫你流通,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今天佛门里面,甚至於很多出家的法师,写了一些佛的东西,后头也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他没有念过《金刚经》,不但没有念《金刚经》,一本佛经都没有念过。因为每一部佛经的后面,都是叫你流通佛法,没有叫你学了之后不要教给别人,没有这种说法。都是劝你自行化他,帮助一切众生,把佛法流传到久远。流通就是这个意思。哪里到你这个地方就障碍不通,哪有这种道理!
【我辈今日说者、闻者】
说经的人,听经的人,发起法会的人,护持道场的人。
【亦莫不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同具此愿。】
我们要跟诸佛如来,要跟一切菩萨、阿难尊者、祖师大德们,同心同愿。
【具此愿者,乃为真信受、真奉行、真欢喜。】
这就是说明,我们的心愿解行要跟佛相同。佛的心愿解行在哪里?就是这一部经,这部经是佛心、是佛愿,是佛对於宇宙人生真相的了解,是诸佛菩萨究竟美满的生活行为。我们从这个经里面学到了,就能把自己变成跟佛菩萨一样,真正信受,真正奉行,真正欢喜。
【此正我辈上报四恩,下济三苦处也。】
人与人,人与一切众生,彼此互相都有恩惠。人不能离开社会独自生存,不能离开众生,跟众生是一体的,互相都有恩惠。我们每天吃的饭是农夫种的,穿的衣是工人制造的,样样东西都得社会一切众生的供养,我们要知恩。「四重恩」,这个我们必须要明白,第一个是父母之恩。我们的身体,父母有生育之恩,父母生我们身,养我们的身,养育之恩。第二个是老师的恩。佛是老师,佛菩萨、老师的恩德,老师是教导之恩。我们的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师,使我们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要知道这个恩德。第三是国家之恩。没有国家,我们的生活没有保障,就没有安全,国家保障我们的生活安定、安全,国家之恩。第四个是一切众生之恩。我们与一切众生互助。佛法教我们常常念著四重恩,要存报恩之心,我们如果不能够认真的修学,就不能报恩;要想报四重恩,一定要依教奉行。
下济三苦,三苦是三途:地狱、饿鬼、畜生。地狱、饿鬼、畜生,我们怎么帮助他?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但是要晓得,还没有变饿鬼、畜生、地狱的,将来看著他马上就要去了,这些人我们可以帮助他,让他觉悟,他将来不会堕三途,我们能帮助的是这些人。看看哪些人造地狱罪业,造饿鬼罪业,造畜生的罪业,我们能把《金刚经》的道理说给他听,他觉悟了,这一回头就不堕三恶道,这是下济三苦。所以自己依教奉行,这是报恩;为人演说,就是下济三苦。
【唯愿诸善知识,从实信而入净信。】
净信的功夫,比实信要深得多了。净信里头,丝毫的疑惑都没有,对於理论、事实、真相,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於有为而证无为」,这是讲我们修行契入功夫的浅深,由浅而深。「以此行愿,庄严佛土。」佛土在哪里?就在现前。现在有人提倡人间净土,那在喊口号有什么用?要真做!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依教奉行,都能够为人演说,把佛法发扬光大,人心清净了,离开一切污染,这个世间就是净土,这叫庄严佛土。「化度有情。归心净土,老实念佛,即得往生,不退成佛。」最后四句是最重要最重要了,那是真的彻底究竟圆满的解决问题了。这几句话都是江味农居士写的,可见得这一部《金刚般若》,一部《大般若经》,到最后回归到净土,回归净土才叫究竟圆满。我们这个经到此地功德圆满,谢谢诸位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