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一二三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023-0123
请掀开经本二百七十六面,倒数第二行,从小注二十五段看起。
【遍计执性,谓普遍计较执著。即性宗常说之分别、执著、攀缘、无明、妄心、妄想等。意在明其虽是无明妄想,然为真心之所变现,非离真性而别有也。】
这是相宗里面讲的三性与三无性,这是相宗非常重要的理论。他将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为这三种性质。遍计,遍是普遍,计就是计较,我们用计较大家好懂。相宗他们的论点里面称为计度分别,度是度量,就是计较、度量、分别。也就是性宗常讲的,像我们在《金刚经》上常看到的,我们净土经论当中也常常看到的,所谓分别、执著、攀缘、无明、妄想等等,这里面的范围就非常广大。而在《百法明门》里面,我们看到的比较具体一些,就是属於不相应行法。百法一共分为五类:第一类「心法」,第二类「心所法」。心法跟心所法,以及色法,都是属於依他起性。依他起,这是许许多多条件形成的,这些条件就是依他起,就是因缘所生的。
「遍计所执」,用现在的话来讲,抽象的概念,它没有事实。譬如,百法里面不相应行法,第一个是「得」,得失的得。说得,当然失也包括在其中,讲一个就行了。「得」,有这么一个概念,像我得到了,我得到财富;「我」是心法,「财富」是色法。把这两边离开,单单讲得,「得」是什么?得,既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但它确实有这么一个概念。它虽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它是从心法、色法连带发生的,也离不开它们,但是不可以归纳在它们那一类,这叫做不相应行法。凡是这一类的,都是遍计所执性,就是根本没有这个事实,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已。在性宗,总而言之,就把它称之为妄想,这是属於妄想。意思是说明,它虽然是无明、妄想,可是它是真性所变现的,真性是万事万物的本体。其实我们讲的三性,统统都是真性变现出来的,离开真如本性就无有一法可得。打个妄想,也是从真性里面起来的,所以不是离开真性而别有一法。这句话特别说在遍计所执性上,因为它完全是虚妄的;不像心法、色法好像还有一个东西存在一样;这个我们都知道,完全不存在,完全是一个妄念。第二个叫:
【依他起性,即性宗所说之缘起、缘生、性起。此正本性随缘现起之相用,原不离性体。依者,随也。他,指缘而言也。】
这个地方的注解,实在讲比相宗讲得简单,容易明了,相宗讲得非常繁琐。「依」就是依靠,「他」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许许多多的条件。它要依许许多多的条件才能够生起现象,凡是这一类的我们都称作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法性宗里面所讲的缘起,《般若经》上讲的缘起性空。缘起,世出世间一切法,包括佛法,也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就叫做缘起。缘起的法,决定没有自体,我们讲性空那个性是实体;它没有实体,它是许许多多条件合起来现相,这个条件散开来之后,这个相就不存在。
所有一切的形相都是依他起,像我们人的身体,身体是属於依他起。「他」就是四大五蕴。四大五蕴还是用归纳的方法来说的,因为细说太繁琐,把它归纳为色受想行识,这五样东西合起来,有这个身体。四大五蕴要是离开,这个身相就没有了,可见得这个身确确实实没有自性。身,实在讲有没有生灭?没有。缘聚的时候是不生而生,它的确没有生,我们看到好像是生了;缘散的时候不灭而灭,实在讲它没有灭,它只是缘聚缘散而已,哪里会有生灭!生灭是我们看一种粗的相,看的是聚散之相。聚,我们叫它生;散,叫它做灭,实际上只有缘聚缘散,决定没有生灭,这是我们佛法里面常讲「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的意思,我们通常也觉得很含糊,搞不清楚,怎么叫不生不灭?缘聚的时候不生,缘散的时候不灭;从缘上去观看,没有生灭的现象。讲缘起、缘生、性起,都是一个意思,这是在性宗,特别是在《般若》跟禅宗里面讲得最多。
这正是本性随缘现起之相用,它随什么缘?缘非常复杂,无量复杂的因缘它也有一个头绪,那个头绪就是一念不觉,就是无明动相,统统从这个地方起来的,这是我们在前面已经讲得很多。不觉心就动,觉心是不动的,这一点我们学佛的同修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觉心是不动的。我们今天求什么?求觉,希望觉悟。怎样才能够觉?如果你妄念不止,怎么可能觉?一定要把妄念息掉。妄念息掉,恢复到清净,这个净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定。佛法修学,定是枢纽,戒是方法;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们的目的是开智慧。智慧不是学来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是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需要向外学,外面没有,一定要向里面用功。本经告诉我们:「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用戒定慧三学来看,信就是戒学,清净就是定学,实相就是慧学,这两句话里面戒定慧三学都圆满具足。
由此可知,一念不觉就起了无明,无明是动相。随缘,第一个缘就是指的无明妄动。依相宗的说法,无明起来之后,无明不觉生三细,这就把真如本性变成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里面有三细相:无明业相、转相、境界相。转相也叫做见分,境界相也叫做相分。见分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精神这一部分,相分讲物质这一部分,精神跟物质都是无明业相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心跟物是同源,同一个根源。相宗说得详细,它就变现出这个现相。念头,也就是妄想,它愈来愈复杂,於是变现的现相也非常复杂。如果我们要问,我们妄想究竟是多么复杂?你就看它变现出来的相分。你看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复杂的程度是我们无法想像的,它跟我们的妄想完全成正比例。这个复杂现相怎么复杂,我们的妄念就这么复杂,妄念是因,现相是果。原不离性体,它也是自性随著染缘变现出来的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依他起性。第三个讲:
【圆成实性,圆是圆满,成是成就的意思,谓本具,本来具足的。】
圆成实性是讲真如本性,它从体上说的。
【约体说,明其本来圆满具足,非造作法。】
它不是有为法。依他起跟遍计执性是有为法,在《百法》里面总共分为九十四法;圆成实性是属於无为法,而且是六个无为里面最后一个「真如无为」,才是圆成实,其他的像虚空无为,它还不是圆成实。
【实,就是真实。】
决定不是虚妄的;像前面两类都是虚妄的,绝对不是真实。这个圆成实性,它是真实的,它是没有生灭的。
【此即性宗常说之法界、真如、如如、真心、实相、圆觉、自性、清净心等,其名无量。】
佛在经上说「圆成实」,那个名字说得很多。有一些同修读佛经,不免起了怀疑,说释迦牟尼佛一桩事情用一个名字就好了,说那么多名字,把我们都讲糊涂了。他为什么不用一个名字?实在讲,佛说法我们大家都能肯定,充满了智慧。在方法上讲,极尽其善巧方便,而是我们不能领会,所以在里头还产生误会,这是我们的错误。佛为什么用很多的名相?他有两个道理,第一个,一个名相没有办法把这桩事情形容得清楚,性德它是多方面的,一个名相没有办法完全包含;第二个意思,怕我们学佛的同修执著,执著就错了,前面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性、相宗里面都告诉我们,我们求学的态度,第一个是要离名字相,可见得名相不能执著,所以佛一桩事情说许多名相,就是告诉你不必执著,懂得意思就行了,不需要执著。有这两个理由,佛往往每一桩事情都说了好多个名称,特别是真如本性说得非常之多,这里只是略举几个名词而已,其名无量。
【性宗亦谓之真实性也。】
相宗称它作圆成实性,性宗也叫它真实性。
三性的说法,是不是达到究竟圆满?没有。为什么没有达到究竟圆满?它是落在言语思量这个范畴之中,那就不是究竟的,所以必须要有三无性,这个问题才真正达到圆满。正如同佛说法,说到最后他一定把所说的完全否定,这才圆满。为什么否定才圆满?因为真如本性里头本来没有一个念头,你说什么?所以一定要懂得他「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我们要是会听,「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才能够契入境界,这才是真正达到教学的目标。所以,不可以用思惟、不可以用想像、不可以用言说。但是,我们离开思惟、想像、言说,不能够传递,佛要把法传给我们就无法可传,必须要利用这个做工具,透过这个工具,你要从里面悟入,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接著一定讲三无性。
【三无性即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无字甚活。】
这个字活活泼泼的,不能把它当作没有,你要说没有的话,就坐实了,那就不是这个意思。
【有非、空之义,即不可执著是也。】
实在讲,这个「无」最好的一个讲法,就是决定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执著,用《金刚经》上的话来说,你一定堕在四相四见当中,那就错了,所以要懂得不执著。我们看底下这一段,再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先说相无性:
【虚妄之相,非真实性,性中本无有相,应不著相而无之,乃是性也,是谓相无性。】
这个文字很简单,实在讲将这个名词解释得也相当清楚。虚妄之相,正是《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相是怎么来的?我们知道它是业因果报所产生的现相。业因,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波动,我们佛法里面讲「不觉心动」。我们讲心动,跟现在科学家讲的波动,这个意思非常接近。念头就是心的波,心的波动。动,它就会现相,可是这个相决定不存在。我们现在感觉现相之存在,实在讲是波动的相续相,连续的现相。可是你一定要知道,它确确实实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一定要清楚的。
我们晓得现相是怎么发生的,它的真实状况如何,然后才懂得佛法里面所讲的染净不二、生灭不二。染净,在我们看,这个现相极其粗显,怎么能说不二?清净到极处是佛,染污到极处是阿鼻地狱,是不是真的不二?真的,一点都不错!极清净也是一念现的相,而且这一念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不可得;极其染污的相,也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你要求这个相也了不可得。我们是心太粗了,见不到这种事实真相,所以看到是连续的。连续相里面对於染净好像感触特别的深刻,其实我们的感触是错误的观念,的确是错误的。所以佛与大菩萨的境界,他们入了诸法一如,确确实实入了「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他们入的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简单的讲,就是把十法界看成平等的,在十法界极其差别里面那个差别相没有了,你看到的是真正清净相;这个清净,染净两边都没有了,这叫真清净。看到这个现相,看到不二的现相,法法皆如、法法皆是,这是一真法界里面的境界,这是真实的。
这个妄相是性现起的,但是它并不是真性。「性中本无有相」,不但六道的相没有,十法界的相没有,给诸位说,一真法界的相也没有;总而言之,只要是有现相,都是心动了。现的相不一样,十法界的相不相同,这就是动的振幅大小不相同。在十法界里面,愈是往上面去,我们讲他的心愈清净,愈清净,波动小;愈往六凡下去,它的波动愈大,是这么样形成的。到菩萨、到佛,那种波动几几乎乎接近水平,见不到它的动,其实它还是有动相,它要是没有动相的话,就不会现相。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知道它的原理,自自然然就不会著相,不会在相里面起分别、执著、攀缘,不会起这个念头,因为晓得相是假的,相是根本不存在的,所见到的都是业因果报的相续,所以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为什么因果不空?因为有十法界的幻相。十法界幻相从哪里来的?从因果来的,所以因果不空。跟法相唯识宗讲的,相皆是虚妄,唯有识是真实的,这个意思完全相同。不著相,从相上就见性,这个意思前面都说过了。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缘生之法,本非真性。性体无此缘生,应不著缘生而无之,乃是性也。是谓生无性。】
「生无性」是对依他起的。生是讲生灭,生灭就是有为,所有一切万法都是生灭法。为什么它有生灭?因为它是生灭心变的,生灭心就是生灭的念头,我们的妄想、念头,一个念头灭了,底下一个念头接著就起来了。我们自己晓得,我们这个念头的起灭,这个念头是很粗很粗,最微细的念头我们自己没有办法觉察到,那是阿赖耶识里头微细相。我们能够觉察到的念头是第六意识,我们叫意识,下意识,这个我们有的时候能够觉察。所能够觉察的,还是意识里面那个粗显的一部分,它微细的那一部分我们还是觉察不到;阿赖耶的微细相,那当然就更难了。佛在大乘经上常讲,八地菩萨见到阿赖耶识,八地菩萨,你就想那个心多清净!
清净心就是定功,世间的定功四禅八定,这是没有出六道,我们讲一般修定功夫分八个等级。第九段的功夫就出三界,就出离六道轮回,阿罗汉、辟支佛所证的,叫九次第定,那是第九等的定功。可是阿罗汉、辟支佛的定功,在圆教大经上他们的断证功夫,也就是定功,等於七信位的菩萨;换句话说,七信位菩萨的定功,这是第九等的定功。八信、九信、十信再到初住,初住有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有三十个位次,然后从初地、二地到八地,你们想想看,那个等级不可思议!八地菩萨那么深的定功,观察到阿赖耶识的心动,心里头微细的波动他见到了。见到,才能够把它降伏,才能够使它慢慢再平静;你见不到的时候,你对它就没有办法用功夫,见到的时候,才能够降伏它。所以八地菩萨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这个时候见到什么?见到依他起性的那个根源,那个波动的源头他见到了。
「缘生之法,本非真性。」到这个时候他亲自见到,真心本性是不动的,阿赖耶里面的动相还是无明在作祟,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根源,我们今天讲宇宙万有的本体,这些现相从哪里来的?从这儿来的;可是真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性体无此缘生。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对於所有缘生,不要说缘生所现的幻相不执著,缘生也不执著。缘生是能生,现相是所生,能所都不执著,晓得这个就是性,还是真性的起用,这叫做「生无性」。缘起性空,前面依他起性是讲缘起,生无性是讲性空,缘起性空。
「胜义无性」是对「圆成实」说的。圆成实,说实在话,是很不得已佛为我们起了这么一个名字,显示一切幻法之外,还有一个真实。我讲这个幻法之外,这都有毛病、都有语病,为什么?幻法实在讲就是真实,但是讲幻法就是真实,大家很难懂,怎么虚幻就是真实?很不好懂。幻法之外有个真实,这个大家比较好懂;虽然好懂,很容易出麻烦,很容易把意思错会了。不执著这些幻法,幻法就是真实的。只要在幻法里起心动念,那就错了,这就错了。所以佛是不得已而建立的名相,可见得名相是缘起的。圆成实是缘起的,胜义无性也是缘起的。真如本性里哪里有个胜义无性这个名字?没有这个名号。这些理跟事我们都要懂得。
【胜义无性,就是真如本性,为一切法之本体,名第一义,亦名胜义。】
胜是殊胜的意思。这个地方说「真如、性、本体、第一义、胜义」,可见得佛说这桩事情,也说了许许多多的名相。
【此性真实,众生本具,本来圆满,所谓圆成实也。】
这个地方,我们虽然不能够彻底明了,我们对佛有信心,佛决定不欺骗我们。真如自性,我们个个都有,本来具足,现在虽然在迷,迷失也没有欠缺一丝毫。诸佛如来觉悟了,证得了,说实在话,他的自性也没有比我们多一点点,没有。从这一方面来说,佛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在《华严》、《圆觉》上都说,他说这个话不多,在一切经里头很少经上有这种说法,这才说出真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华严经》上尤其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的智慧是圆满的,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也是圆满的。佛的德相无量无边,万德万能,真的是随心所欲,应化在十法界,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相,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现菩萨相,这叫圆满的现相。佛告诉我们,这是我们的本能。我们的本能今天失掉了,佛告诉我们不是真的失掉,真的失掉就不能叫本能,就不能叫本具,不是真的失掉。而是怎么失掉?迷失了,就是你现在一念迷,如果你一念觉,你的智慧德能马上就恢复。迷跟觉都是无始的,前面我们说过,不能再说,花的时间很长。我们的麻烦是一念迷念念迷,麻烦在此地。偶尔也有觉悟的时候,可是第一念觉了,第二念又迷了,那个觉悟就像闪电一样,古人比喻说石火电光,一会儿又迷了。如何能够保持念念觉,那就成功了,我们的本能就全都恢复了。
《金刚经》上就是跟我们讲这些理论与方法,这个方法里头最重要的,我们用很浅显的话来说,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交互的去用功。看破一分,就放下一分;放下一分,又看破一分;又看破一分,你就再放下一分,这样辗转相辅相成。佛在个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诸佛之成佛,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就用这个功夫,这真的叫直截了当。这是本具、本来圆满,所以叫圆成实。
【然胜义亦是名字,故曰胜义无性。】
它也没有自性。
【应并胜义之假名亦不著而无之,乃真实性也。】
可见得要见真实性,真实性就是清净心、就是真心,就是本经前面讲的信心清净,清净就生实相;实相就是此地讲的真实性。底下这一段,这是合起来说的,做三性、三无性的总结。
【不著相,方是真性。不著缘生,方是真性。性亦不著,方为真性。】
这是总结前面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对於这些法相名词的含义,我们清楚明了,而不能够执著。这个执著是含著微细的起心动念、分别,都不能有,这才是真性、真心的显露。
【正显相既离性而无体,性亦非离相而别存,於义尤圆。】
这个意思才讲得圆满,为什么?性一定现相,性是体,有体一定有相,一定有作用,所以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我们看《华严经》的经题「大方广」三个字,就是说的体相用。佛法里面讲真、讲妄,它的定义很简单,凡是永恒常住不变就叫它做真;凡是会变、无常的就叫它做妄。体相用,在这个里面,体是不变的,体是常住的,所以说它是真的;相跟作用都会变,相也会变,用也会变,会变的就是无常的,我们叫它做妄。由此可知,真妄是一不是二。麻烦的是众生著相而不见性,麻烦在此地。所以,只要你不著相,性在哪里?性相一如,性相是一体,见相就是见性,见性就是见相,性相原无二致,这个意思才圆满。
【佛说三性、三无性,所以显性相之圆融。】
清凉大师在《华严经》里面,为我们讲的无障碍法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无碍?因为它是圆融的,它是一体的。
我们要如何能够契入佛菩萨的境界?也就是说,如何能够契入真实的境界?经上讲得很好,禅宗里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本经里面所讲的诸佛如来,诸佛如来是谁?我们自己是的,不是别人。我们什么时候能成得了诸佛如来?说诸佛,诸位一定要懂这个意思,《金刚经》里讲得很清楚,圆教初住以上就是诸佛。《华严经》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本经里面称诸佛,这四十一位叫诸佛。究竟果位上叫圆满佛,这四十一位叫分证佛,统统是如来,都有如来的称号,都有如来这个意思。怎么样契入?《金刚经》上讲得太好,「如来者,诸法如义」。我们什么时候到诸法如义,我们就是如来,我们就成佛,虽不是圆满佛,是分证佛,真佛不是假佛。
什么叫诸法如义?於一切境缘当中,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没有障碍就如,有障碍就不如。我们今天看这个人喜欢,看那个人讨厌,这不如。看这桩事情喜欢,看那桩事情不高兴,也不如!如何能够把十法界看成一法界,十法界不二,《维摩经》上说「入不二法门」,众生跟佛一如,性相一如,理事一如,乃至於空有一如,染净一如,佛跟魔一如,无有一法不如,这是我们《金刚经》说的,「万法皆如、法法皆是」,这个时候就恭喜你,你就成了诸佛如来,你入了佛位。
这是我们要努力的,功夫在哪里用?就在日常生活当中,顺逆境缘之中练习观!把这个观念换过来,从前观念错误,错误就是样样都不如、样样都不是、样样都对立,如何在这里面体会到它是一,它决定不是二。但是这种观,大乘经上都教给我们这种观,实在讲它已经把方法道理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我们观不出来,无从下手。实在讲,不是佛不慈悲,佛讲得太清楚。像《金刚经》上随便拈几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不就一如了吗?佛是个相,饿鬼、畜生也是个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相是虚妄的,畜生、饿鬼相也是虚妄的,那不就一如,不就平等了吗?你要时时刻刻提得起来。
我们今天难处在哪里?你说它虚妄,它怎么个虚妄法?明明摆在面前,它怎么个虚妄法?你一定要晓得,这个相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循环所现的,你这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了。相存在不存在?刹那生灭,不存在。你能够在一切时、一切处,用这个方法观察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慢慢可以契入到一如,可以入不二法门。这个观不能失掉,一失掉就迷惑了,一失掉的时候,你就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你就有是非人我,你就有无量的烦恼,迷失了真相。真相没有别的,是业因果报循环的相续相,确确实实刹那生灭。刹那生灭,生灭的时间太短促,时间太短了,可以说是生灭同时,一生就灭,生灭同时,所以叫它做不生不灭。诸位想想,如果果然不生,你说个不生就没有意思,说个不生不灭那有什么意思?生灭跟不生灭是同时的,说它不生不灭,这个话就有意义了,它不是真的不生,确确实实它不存在。你说佛,佛不存在,说鬼、畜生,他也不存在,没有一样东西是存在的。从这里去看就入一如,才晓得法法平等,真的是诸法平等,无有高下。我们再看这个小注里面说的:
【智者明了三性三无性之理,以贯通乎性相。则能空有不著,合乎中道。】
三性、三无性也是说明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所有一切法相、现相的性质,我们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当然就不会再执著,不会再去分别了。这样不但我们可以脱离轮回、脱离生死;世出世法里面都知道生死事大,佛的大乘经典确确实实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确实可以脱离生死,可以超越轮回;不但能够超越轮回,而且能够超越十法界,只要你入不二法门,就超越十法界。
【本经令观一切有为法如梦者】
这是末后一首偈,这是总结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因作如是观,便能洞彻三性三无性之理。换言之,若明三性三无性,方能彻底了然一切有为法之如梦。】
由此可知,性相是一不是二,这是佛家所讲的,「法门无量,殊途同归」。无量无边的法门,到最后都归入不二法门;相宗到最后归到这里,性宗也归到这个地方。如果我们能常常作如是观,如是观里面有浅深不相同、有广狭不相同,看你所解义理的浅深,你的观法功夫得力的程度不一样。但是只要肯用功,只要会用功,功夫一定得力,一定会逐渐的深入,然后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当知清净心中,本来离相,是谓真实性,无有梦相。】
梦幻泡影都没有,我们清净心里确确实实是如此,真心离念。真心在不在?在。真心起不起作用?起作用;天天都起作用,念念都起作用,从来没有一分一秒止住而不起作用,从来没有过。全是真心在作用!虽是真心起作用,自己不晓得是真心起作用,这就迷了,这就叫凡夫;日常生活当中还是妄心当家作主,真心起作用还做不了主。我们跟诸佛菩萨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诸佛菩萨真心起作用,真心当家作主。我们是真心起作用,妄心当家作主,就好像你是主人,你家里用了很多佣人,结果佣人当家作主,主人没权了,变成这个样子。妄心是什么?分别执著。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是妄心。真心是什么?见闻觉知,真心。我们睁开眼睛能见,能见是真心不是妄心。六根门头举一根,你把这一根通达了,那六根就都通达了。《楞严经》上,佛也是举眼根,说得很详细,经文很长,十番显见。说明能见是真心起作用,见性见,第一眼见是见性见;第二,妄念起来了,起分别执著。第一眼见的时候,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看得很清楚,见性见。诸位要知道,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就是真性。诸佛菩萨的六根跟我们完全相同,人家见到的是真实的,不带一丝毫虚妄,就是不带丝毫妄想分别执著,就不带这个东西;只要掺杂这个东西进去,就把真心变成阿赖耶识。
如果你要问,我们真如本性是几时变成阿赖耶识?为什么会变成阿赖耶识?有这个问题的人很多,不但现在有,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有人向他问过,这是老问题!这个问题在佛法叫根本大问,大问题!这是根本问题。佛虽然在《楞严经》上讲得很详细、很明白,可是读《楞严经》的人、听《楞严经》的人,还是没听懂。为什么没听懂?说老实话,讲经的人本身不懂,怎么会帮你讲,你会听懂了呢?我怎么可以说讲经的人没懂?因为《楞严经》我过去讲过很多遍,我也不懂。我只看古人那个注解怎么讲,我就怎么讲,实际上我没有透彻它的意思。难,非常之难!
为什么没有懂?因为我们有分别执著,有妄想。我们讲经还要找很多参考资料,就完了,全是妄想,一大堆妄想搬出来讲,这是实实在在的。几时你自己真的有了悟性,真的契入境界,这个要没有真正修行功夫做不到。所以你一生要学讲经,去研究《大藏经》,去找这些东西,《大藏经》从头到尾背过也不行,也没有用处。必须要在一切境缘当中离妄想分别执著,那就成功了。那你的见闻觉知,跟如来、诸大菩萨完全一样。展开经典,看看他们悟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拿来比对比对,那个不相同。所以一定要契入境界。要想契入境界,没有别的,放下,放下妄想、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之后,还要放下。到哪一天没东西好放了,那你就成佛了。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放下,他还是要放下,要做这个功夫。「清净心中,本来离相」,离相就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知道妄想分别执著对我们没有好处,只有害处,这个东西造业。有业因一定就有果报,因为我们这个业不断在造,念念都在造,所以业果相续。
【因真性以随缘故,现起身心世界等相,是谓依他起性,这就好比现梦中的境界。凡夫不明缘生虚幻,生本无生,遂致计较执著,认虚为实、认假为真,是谓遍计执性,这就是迷相昧性。】
迷在幻相上,迷在梦境上,以为梦境是真实的,这种虚妄的分别执著,就是遍计所执性。前面我们曾经读过《楞严经》上六句话,在二百七十五面,第十九段,《楞严经》曰:「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这六句我们详细讲过,真正难得!宇宙怎么来的?人生怎么来的?这六句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宇宙人生怎么来的,这里讲虚空怎么来的,晦昧为空是讲虚空,虚空怎么来的?虚空也不是真的,也是假的。在《百法》里面,虚空是属於无为法。为什么把它列在无为?因为我们看不出它的变动,像动物生老病死很显著,我们看得出来,它有生有灭,有生有灭的就叫做有为法。植物有开花结果,也很明显。矿物,像我们这个地球,大家都知道沧海桑田,地面上也是不断在起变化,起变化那就是无常,那就属於生灭法。何况星球,现在我们知道得更多,就是佛经上讲的成住坏空,这是有为法。虚空,一个生起,一个将来灭掉,但是从生起到灭掉当中,它没有什么变化,看不出它生灭的现象,没有办法列在有为法里面,只好把它列在无为法里面。但是这种无为,叫相似的无为,不是真实的无为。真正的无为,真如无为,我们的清净心、真如本性,那是真如无为。这个一定要清楚、要明了。我们再回头看底下这三十三段:
【修行人,不可於妄心外,别执有一真心。】
一定要入真妄不二,那就是真的。如果说妄的外面有个真的,真的外面有个妄的,都迷了、都错了。过去欧阳竟无先生曾经说过: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也不是哲学。不是宗教,这个意思我们很清楚。为什么不是哲学?我们读经读到这个地方就明了,哲学里面有能有所,能所是对立的、相对的,佛法里面没有一法是对立的,所以它跟哲学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从对立的心态去学佛,你决定不能入佛门。现在佛法变成宗教,你要不是学佛教的宗教,就是学佛教的哲学,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教义。所以一定要记住,佛法是不二法,六祖讲得好:二就不是佛法。所以妄心跟真心是一不是二。为什么把它叫做真心,又叫做妄心?因为迷悟不一样。迷了就叫妄心,悟了就叫真心;迷的是它,悟的还是它,而心里面没有迷悟,由此可知,妄心、真心是假名而已,是不得已说了一个名词。有没有迷悟?再给你说,迷悟不二,这就愈说愈深,说迷悟不二,这个意思非常非常之深!我们看到迷悟非常显著的不一样,怎么会不二?你要是把它的根源搞清楚,明白了,那就不二。怎么迷的、怎么悟的?大乘了义经典里面都讲这个问题,《金刚经》上尤其说得透彻,尤其说得明白,世尊说法非常巧妙,用「即非是名」来显示这个意思,即非是名显示法法皆如、法法不二,不能够把这个法看作二。这是讲到真心跟妄心,妄心之外,另外执著有一个真心。
【若其如此,仍复昧性。】
昧就是迷,还是迷了性,还是不见性。
【何以故?不著於性,乃真实性故。】
换句话说,佛所讲的真心、妄心都不要去执著。我们要体会他的意思,不能分别、不能想像,「我想想,佛这是什么意思」,那就错了。所以佛法里面,不但是禅宗,教下也不例外。佛法里头不讲研究,为什么?研究是意识,佛法用的名词叫参究。参究跟研究有什么不一样?参究不用心意识,也就是不用分别、不用执著,不但这个不用,也不落印象。这个心意识,心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落印象,末那识是执著,意识是分别。离心意识,就是离分别、离执著、离印象,那个叫参。研究是用心意识,研究不行,研究完全落在二、三。所以参的时候不落二、三,不落二、三是万法一如。
【要紧功夫,惟在不起遍计执。则依他起,便是圆成实。】
依他起是相分,是相跟作用,圆成实是体,一而三,三而一,确实是一桩事情,这是入不二法门。所以坏在哪里?坏在遍计执。遍计执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就坏在这里。
【何以故?於性相皆不计执,虽炽然现相,而心固无相也。虽示入生死,而性本无生也。】
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十法界、六道轮回原来就是一真法界。我们要问:一真法界这些相,众生相跟佛菩萨相一样不一样?给诸位说,不一样。并不是一真法界,花都变成一个颜色,都变成一个形状,不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现相?业因果报本来就那么多。这是佛讲的,「诸法空相,因果不空」,因复杂,现的相复杂。可是你要知道,现的相再复杂,这些现相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三无性里面讲「生无性」就是说这个事实真相。
《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没有有为法,有为法有,十法界都是有为法,但是这些现相是梦幻泡影。凡夫不晓得它的真相,执著梦幻泡影以为是真实,错在这个地方,在这里感受苦乐忧喜这些果报。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在天堂里面你不会感觉得乐受,你的心永远是平静的,不会被外境所动,不会被境界所转;你在地狱里面没有苦受。换句话说,苦乐忧喜舍都没有了,那才叫真的乐,才叫离苦得乐。佛法里面得乐,那个乐不是苦乐的乐,苦乐的乐就错了;苦乐都没有,那叫乐。佛经上讲凡夫的受,就是感受,身所有一切感受把它归纳起来,称之为苦乐两大类;心呢?心的感受是忧喜,把它归纳成这两大类,这是你身心的受。当你身心没有苦乐,也没有忧喜的时候,这时候叫舍受。舍受是最好、最舒适的,这是正常的。为什么不叫它做正受?舍的时间太短,不能保持;如果能保持,就叫正受,就叫得定。这个定,佛学名词叫三昧,你就得三昧。三昧是正受,就是苦乐忧喜统统都没有了,这个受才叫正受;你有苦乐忧喜,这个受是不正常的,这不是正受。
苦乐忧喜跟外面境界不相干,跟四圣六凡都不相干,从哪里来的?从你自己妄想分别执著来的,所以真的跟境界不相干。凡夫之人,昧於自性、迷著幻相,以为这个现相是真实的。里面有妄想,就是刚才讲了,分别执著,见到外面这个缘,外面是缘,里面是因;遇到缘,它就起现行,现行是什么?烦恼,喜怒哀乐爱恶欲,烦恼就起来了,感受就起来了。外面就是缘,因是里头的;佛教给我们,把那个因息掉,外面的缘不起作用。知道外面的所有一切缘都是平等的,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的心才能够在一切境界里面真正清净了,真正定下来了。心一清净,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相你就看清楚了,愈看愈清楚,愈看愈明了。明了就是智慧,所以则生实相;生智慧,没有一样不清楚、不明了。一切法怎么来的、怎么发生的、怎么变化的、怎么结果的,都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紧功夫,惟在不起遍计执」,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
於性相都不计较、都不执著了,所以外面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炽然现相,你自己的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境界,刚才说过,这是诸佛如来的境界,依《华严经》来说,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你最低限度已经证得圆教初住菩萨,入这个境界。虽入这个境界,我们身还留在世间,可是确实证得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在佛法里有个术语,叫「入般涅盘」,你已经证入般涅盘。涅盘有二种:一种叫「有余依涅盘」,一种叫「无余依涅盘」。什么叫有余?身体还在,身体还在是有余的。涅盘不是死,有很多人认为,佛教死了就叫涅盘,哪有这个话!这个话把名词完全错会了。涅盘是不生不灭;你已经完全了解、明白不生不灭的道理跟事实真相,就叫做入般涅盘。身体还在,身体还在有没有妨碍?没有妨碍,刚才讲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时候的身体,就是此地讲的「虽示入生死」,示是示现。跟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没有两样,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会起一个妄念,生即无生,生跟无生是一不是二。我们世间人把生跟死看作两桩事情,入般涅盘的人晓得生跟死是一不是二,生死即涅盘。生死就是生灭,涅盘就是不生不灭,这个意思就说明生灭跟不生不灭是一不是二,这个话的意思是这个说法。
「烦恼即菩提」,烦恼是迷,菩提是觉;我们一般人把这个看作两桩事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觉跟觉是一不是二,这是入不二法门。这些话很难懂,而且很容易把意思会错了。如果能够正确的体会,非常有受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确确实实去做转烦恼成菩提的功夫。菩提是智慧,迷的时候是烦恼,悟的时候是智慧,所以烦恼都不怕,转过来是无量智慧。我们在以前讲席当中说到这一句,我们举一个比喻来讲,大家比较容易体会。烦恼转成菩提,怎么转法?我举个比喻说,譬如做小偷的,做小偷也很聪明,他不聪明他偷不到东西。他有很多坏点子、坏主意、坏的手段。他一旦觉悟了,知道这个是不好、不道德的事情;转过头来,他就当警察,专门抓小偷。他那一套东西都会了,那不就是转成智慧了吗?所以在一念之间,烦恼转过来就是无量智慧。所以不要怕烦恼多,烦恼多,换句话说,转过来之后你的智慧就多,要会转才行;也就是一个用在错误的地方,一个用在正当的地方,用在正当的地方就叫做菩提,用在错误地方那是犯罪,造作罪业,那个错误了。
【本经唯一主旨,在於无住。】
这个在经的上半部就讲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把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在前面已经都说出来了,所以一部经的主旨就在无住。
【以破我也】
佛门里面常讲到迷悟、善恶的标准,有很多人没搞清楚。佛法里面讲善恶的标准,凡是为我都是恶的,凡是念念为众生那就是善的。为什么为我就是恶的?佛法要破我执。你起心动念,「我」摆在这个地方,你哪一天才能够脱离轮回?诸位要知道,只要有「我」这个念头在,你就出不了三界,六道轮回你永远不能超越,你有「我」。所以佛教给我们,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著想,不要想自己,这是大乘的修学纲领。起心动念都想到众生,慢慢把我就淡掉了。为一切众生,我是众生之一,一切众生都好,那我也不会坏到哪里去,念念为一切众生。善恶标准是这么订的,迷悟标准也在此地,起心动念执著我就迷了。所以,第一个就是要破我。
【观上说如梦之义,可知作如梦观,是贯彻到底的。即是由粗而细、由浅而深、从初学至究竟。】
其实《金刚经》上,可以说每一句、每一个字,都可以当作日常生活当中用功的观行,这是这部经的好处。所以佛在经上屡次的告诉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乃至四句偈」,那个四句偈是指本经任何的四句,不是指末后这首偈子,它是指任何的四句,四句就是一首偈,统统可以做为观行的标准。这首偈当然更好,因为所举的这些例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清楚,都知道这是虚幻不实。「梦」是总说,「幻、泡、影」前面也一个字一个字分别说过。总而言之,说明所有一切法相是虚妄不是真实的,把这个境界看作梦境,实实在在是一个梦境。我们把它看作梦境,说实在的话,还是隔了一层,确实是梦境,确实是虚妄的,决定不是真实的。这个样子,你的心自然就会清净;也就是说,心於一切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当中,自自然然就不执著、不分别,可以放下了。放下,智慧就现前。放下一分,就透一分智慧;放下二分,就透二分智慧,这是真实的智慧,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光明。我们今天智慧光明不能现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了。只要一放下,本性里面的智慧光明就起作用,就现前。所以应作如是观,的确是非常非常重要。
「如露如电」,是讲所有一切现相存在的时间短暂,极其短暂。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几十年。你这样想法错误了!几十年当然比起无限的时空是很渺小、很短暂,但是你没有看出真正的真相,事实真相没看出;事实真相刹那生灭。我在前面也曾经跟诸位同修提示过,我们的光阴过去不再回来,那不是一场梦是什么?去年过去了,上一个月过去了,上一个星期过去了,昨天过去了,今天早晨过去了,中午过去了,下午过去了,能再回来吗?不能!那不是一场梦是什么?不要以为我这个身体还能够存在多少年,我们这个身体存在是刹那刹那计算的,不是一小时一小时计算的,更不可以一天一天计算的,刹那刹那计算的。你才晓得是如露亦如电,才知道不可能存在,这个经上讲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两句话的意思你就明白了;《楞严》上讲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就说这个意思。
这样作观,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管用,而且是非常管用,所以说这是贯彻到底的。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你能够作如是观,正确!非常正确!这个观,由粗而细、由浅而深,粗细浅深随著你的境界不一样,因为你作观,你晓得作观改变我们的想法、看法。观是观念。我们以前都把它当作实在,当作真实,这是错误的观念。以为我们的寿命很长久,以为我们会拥有很多很多的财富,这都是错误的观念,全是假的,梦境!什么东西你得到?什么也得不到,不但身外之物你一样得不到,身体都得不到。身体刹那刹那在变化,我们大家都晓得这个常识。我们进这个佛堂来,一个半小时出去,细胞新陈代谢不晓得多少个了。可见得我们进门来的身体,跟出去不是一个身体,这是现在大家都能体会到的。身体都是假的,何况身外之物?把这些观念统统改正过来,这叫作观。
想法、看法修正过来了,改正过来了,当然我们的说法、做法就跟著改正。说法、做法那是行为,修行,修正我们的行为。粗细浅深,刚才讲了,随著你的境界在提升,会由粗而细、由浅而深。换句话说,你的境界年年不一样,不但年年不一样,月月不一样。诸位要知道,年年不一样,年的时间比较长。年年有进步,你的功夫可以说得力了,已经进入了状况。年年不一样,你自己会感觉到,别的人也会感觉到,从什么地方感觉到?相上,心变了相就变了。你的气色不一样,你的光采不一样,你的身体健康不一样,这是非常非常显著的。也就是说,你要是真的能够作如是观,你的相貌一天会比一天好,你一年会比一年年轻,你的身体一年比一年好,所有一切病痛都会恢复正常,这一定的道理。你的心清净了,清净心变出来的相就是正常的。你为什么会有病痛,为什么会那样?妄想,清净心破坏了,里面的相也破坏了,这是很明显能看得出来的。功夫更要得力的话,月月不一样。到月月不一样,你自己充满了信心,真正是佛法里头讲的法喜充满,你得到法喜,你的生活一定是非常快乐、非常幸福。这个快乐幸福,绝对不是物质,不是从外面境界,是从你内心里头生出来的。「从初学至究竟」,这个我们更容易了解,从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不断的向上提升。
【一切行门,皆不外此观。】
在日常生活行为当中,都不能离开这四句的观法。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二百七十六面,倒数第二行,从小注二十五段看起。
【遍计执性,谓普遍计较执著。即性宗常说之分别、执著、攀缘、无明、妄心、妄想等。意在明其虽是无明妄想,然为真心之所变现,非离真性而别有也。】
这是相宗里面讲的三性与三无性,这是相宗非常重要的理论。他将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为这三种性质。遍计,遍是普遍,计就是计较,我们用计较大家好懂。相宗他们的论点里面称为计度分别,度是度量,就是计较、度量、分别。也就是性宗常讲的,像我们在《金刚经》上常看到的,我们净土经论当中也常常看到的,所谓分别、执著、攀缘、无明、妄想等等,这里面的范围就非常广大。而在《百法明门》里面,我们看到的比较具体一些,就是属於不相应行法。百法一共分为五类:第一类「心法」,第二类「心所法」。心法跟心所法,以及色法,都是属於依他起性。依他起,这是许许多多条件形成的,这些条件就是依他起,就是因缘所生的。
「遍计所执」,用现在的话来讲,抽象的概念,它没有事实。譬如,百法里面不相应行法,第一个是「得」,得失的得。说得,当然失也包括在其中,讲一个就行了。「得」,有这么一个概念,像我得到了,我得到财富;「我」是心法,「财富」是色法。把这两边离开,单单讲得,「得」是什么?得,既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但它确实有这么一个概念。它虽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它是从心法、色法连带发生的,也离不开它们,但是不可以归纳在它们那一类,这叫做不相应行法。凡是这一类的,都是遍计所执性,就是根本没有这个事实,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已。在性宗,总而言之,就把它称之为妄想,这是属於妄想。意思是说明,它虽然是无明、妄想,可是它是真性所变现的,真性是万事万物的本体。其实我们讲的三性,统统都是真性变现出来的,离开真如本性就无有一法可得。打个妄想,也是从真性里面起来的,所以不是离开真性而别有一法。这句话特别说在遍计所执性上,因为它完全是虚妄的;不像心法、色法好像还有一个东西存在一样;这个我们都知道,完全不存在,完全是一个妄念。第二个叫:
【依他起性,即性宗所说之缘起、缘生、性起。此正本性随缘现起之相用,原不离性体。依者,随也。他,指缘而言也。】
这个地方的注解,实在讲比相宗讲得简单,容易明了,相宗讲得非常繁琐。「依」就是依靠,「他」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许许多多的条件。它要依许许多多的条件才能够生起现象,凡是这一类的我们都称作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法性宗里面所讲的缘起,《般若经》上讲的缘起性空。缘起,世出世间一切法,包括佛法,也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就叫做缘起。缘起的法,决定没有自体,我们讲性空那个性是实体;它没有实体,它是许许多多条件合起来现相,这个条件散开来之后,这个相就不存在。
所有一切的形相都是依他起,像我们人的身体,身体是属於依他起。「他」就是四大五蕴。四大五蕴还是用归纳的方法来说的,因为细说太繁琐,把它归纳为色受想行识,这五样东西合起来,有这个身体。四大五蕴要是离开,这个身相就没有了,可见得这个身确确实实没有自性。身,实在讲有没有生灭?没有。缘聚的时候是不生而生,它的确没有生,我们看到好像是生了;缘散的时候不灭而灭,实在讲它没有灭,它只是缘聚缘散而已,哪里会有生灭!生灭是我们看一种粗的相,看的是聚散之相。聚,我们叫它生;散,叫它做灭,实际上只有缘聚缘散,决定没有生灭,这是我们佛法里面常讲「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的意思,我们通常也觉得很含糊,搞不清楚,怎么叫不生不灭?缘聚的时候不生,缘散的时候不灭;从缘上去观看,没有生灭的现象。讲缘起、缘生、性起,都是一个意思,这是在性宗,特别是在《般若》跟禅宗里面讲得最多。
这正是本性随缘现起之相用,它随什么缘?缘非常复杂,无量复杂的因缘它也有一个头绪,那个头绪就是一念不觉,就是无明动相,统统从这个地方起来的,这是我们在前面已经讲得很多。不觉心就动,觉心是不动的,这一点我们学佛的同修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觉心是不动的。我们今天求什么?求觉,希望觉悟。怎样才能够觉?如果你妄念不止,怎么可能觉?一定要把妄念息掉。妄念息掉,恢复到清净,这个净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定。佛法修学,定是枢纽,戒是方法;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们的目的是开智慧。智慧不是学来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是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需要向外学,外面没有,一定要向里面用功。本经告诉我们:「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用戒定慧三学来看,信就是戒学,清净就是定学,实相就是慧学,这两句话里面戒定慧三学都圆满具足。
由此可知,一念不觉就起了无明,无明是动相。随缘,第一个缘就是指的无明妄动。依相宗的说法,无明起来之后,无明不觉生三细,这就把真如本性变成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里面有三细相:无明业相、转相、境界相。转相也叫做见分,境界相也叫做相分。见分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精神这一部分,相分讲物质这一部分,精神跟物质都是无明业相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心跟物是同源,同一个根源。相宗说得详细,它就变现出这个现相。念头,也就是妄想,它愈来愈复杂,於是变现的现相也非常复杂。如果我们要问,我们妄想究竟是多么复杂?你就看它变现出来的相分。你看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复杂的程度是我们无法想像的,它跟我们的妄想完全成正比例。这个复杂现相怎么复杂,我们的妄念就这么复杂,妄念是因,现相是果。原不离性体,它也是自性随著染缘变现出来的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依他起性。第三个讲:
【圆成实性,圆是圆满,成是成就的意思,谓本具,本来具足的。】
圆成实性是讲真如本性,它从体上说的。
【约体说,明其本来圆满具足,非造作法。】
它不是有为法。依他起跟遍计执性是有为法,在《百法》里面总共分为九十四法;圆成实性是属於无为法,而且是六个无为里面最后一个「真如无为」,才是圆成实,其他的像虚空无为,它还不是圆成实。
【实,就是真实。】
决定不是虚妄的;像前面两类都是虚妄的,绝对不是真实。这个圆成实性,它是真实的,它是没有生灭的。
【此即性宗常说之法界、真如、如如、真心、实相、圆觉、自性、清净心等,其名无量。】
佛在经上说「圆成实」,那个名字说得很多。有一些同修读佛经,不免起了怀疑,说释迦牟尼佛一桩事情用一个名字就好了,说那么多名字,把我们都讲糊涂了。他为什么不用一个名字?实在讲,佛说法我们大家都能肯定,充满了智慧。在方法上讲,极尽其善巧方便,而是我们不能领会,所以在里头还产生误会,这是我们的错误。佛为什么用很多的名相?他有两个道理,第一个,一个名相没有办法把这桩事情形容得清楚,性德它是多方面的,一个名相没有办法完全包含;第二个意思,怕我们学佛的同修执著,执著就错了,前面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性、相宗里面都告诉我们,我们求学的态度,第一个是要离名字相,可见得名相不能执著,所以佛一桩事情说许多名相,就是告诉你不必执著,懂得意思就行了,不需要执著。有这两个理由,佛往往每一桩事情都说了好多个名称,特别是真如本性说得非常之多,这里只是略举几个名词而已,其名无量。
【性宗亦谓之真实性也。】
相宗称它作圆成实性,性宗也叫它真实性。
三性的说法,是不是达到究竟圆满?没有。为什么没有达到究竟圆满?它是落在言语思量这个范畴之中,那就不是究竟的,所以必须要有三无性,这个问题才真正达到圆满。正如同佛说法,说到最后他一定把所说的完全否定,这才圆满。为什么否定才圆满?因为真如本性里头本来没有一个念头,你说什么?所以一定要懂得他「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我们要是会听,「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才能够契入境界,这才是真正达到教学的目标。所以,不可以用思惟、不可以用想像、不可以用言说。但是,我们离开思惟、想像、言说,不能够传递,佛要把法传给我们就无法可传,必须要利用这个做工具,透过这个工具,你要从里面悟入,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接著一定讲三无性。
【三无性即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无字甚活。】
这个字活活泼泼的,不能把它当作没有,你要说没有的话,就坐实了,那就不是这个意思。
【有非、空之义,即不可执著是也。】
实在讲,这个「无」最好的一个讲法,就是决定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执著,用《金刚经》上的话来说,你一定堕在四相四见当中,那就错了,所以要懂得不执著。我们看底下这一段,再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先说相无性:
【虚妄之相,非真实性,性中本无有相,应不著相而无之,乃是性也,是谓相无性。】
这个文字很简单,实在讲将这个名词解释得也相当清楚。虚妄之相,正是《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相是怎么来的?我们知道它是业因果报所产生的现相。业因,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波动,我们佛法里面讲「不觉心动」。我们讲心动,跟现在科学家讲的波动,这个意思非常接近。念头就是心的波,心的波动。动,它就会现相,可是这个相决定不存在。我们现在感觉现相之存在,实在讲是波动的相续相,连续的现相。可是你一定要知道,它确确实实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一定要清楚的。
我们晓得现相是怎么发生的,它的真实状况如何,然后才懂得佛法里面所讲的染净不二、生灭不二。染净,在我们看,这个现相极其粗显,怎么能说不二?清净到极处是佛,染污到极处是阿鼻地狱,是不是真的不二?真的,一点都不错!极清净也是一念现的相,而且这一念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不可得;极其染污的相,也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你要求这个相也了不可得。我们是心太粗了,见不到这种事实真相,所以看到是连续的。连续相里面对於染净好像感触特别的深刻,其实我们的感触是错误的观念,的确是错误的。所以佛与大菩萨的境界,他们入了诸法一如,确确实实入了「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他们入的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简单的讲,就是把十法界看成平等的,在十法界极其差别里面那个差别相没有了,你看到的是真正清净相;这个清净,染净两边都没有了,这叫真清净。看到这个现相,看到不二的现相,法法皆如、法法皆是,这是一真法界里面的境界,这是真实的。
这个妄相是性现起的,但是它并不是真性。「性中本无有相」,不但六道的相没有,十法界的相没有,给诸位说,一真法界的相也没有;总而言之,只要是有现相,都是心动了。现的相不一样,十法界的相不相同,这就是动的振幅大小不相同。在十法界里面,愈是往上面去,我们讲他的心愈清净,愈清净,波动小;愈往六凡下去,它的波动愈大,是这么样形成的。到菩萨、到佛,那种波动几几乎乎接近水平,见不到它的动,其实它还是有动相,它要是没有动相的话,就不会现相。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知道它的原理,自自然然就不会著相,不会在相里面起分别、执著、攀缘,不会起这个念头,因为晓得相是假的,相是根本不存在的,所见到的都是业因果报的相续,所以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为什么因果不空?因为有十法界的幻相。十法界幻相从哪里来的?从因果来的,所以因果不空。跟法相唯识宗讲的,相皆是虚妄,唯有识是真实的,这个意思完全相同。不著相,从相上就见性,这个意思前面都说过了。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缘生之法,本非真性。性体无此缘生,应不著缘生而无之,乃是性也。是谓生无性。】
「生无性」是对依他起的。生是讲生灭,生灭就是有为,所有一切万法都是生灭法。为什么它有生灭?因为它是生灭心变的,生灭心就是生灭的念头,我们的妄想、念头,一个念头灭了,底下一个念头接著就起来了。我们自己晓得,我们这个念头的起灭,这个念头是很粗很粗,最微细的念头我们自己没有办法觉察到,那是阿赖耶识里头微细相。我们能够觉察到的念头是第六意识,我们叫意识,下意识,这个我们有的时候能够觉察。所能够觉察的,还是意识里面那个粗显的一部分,它微细的那一部分我们还是觉察不到;阿赖耶的微细相,那当然就更难了。佛在大乘经上常讲,八地菩萨见到阿赖耶识,八地菩萨,你就想那个心多清净!
清净心就是定功,世间的定功四禅八定,这是没有出六道,我们讲一般修定功夫分八个等级。第九段的功夫就出三界,就出离六道轮回,阿罗汉、辟支佛所证的,叫九次第定,那是第九等的定功。可是阿罗汉、辟支佛的定功,在圆教大经上他们的断证功夫,也就是定功,等於七信位的菩萨;换句话说,七信位菩萨的定功,这是第九等的定功。八信、九信、十信再到初住,初住有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有三十个位次,然后从初地、二地到八地,你们想想看,那个等级不可思议!八地菩萨那么深的定功,观察到阿赖耶识的心动,心里头微细的波动他见到了。见到,才能够把它降伏,才能够使它慢慢再平静;你见不到的时候,你对它就没有办法用功夫,见到的时候,才能够降伏它。所以八地菩萨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这个时候见到什么?见到依他起性的那个根源,那个波动的源头他见到了。
「缘生之法,本非真性。」到这个时候他亲自见到,真心本性是不动的,阿赖耶里面的动相还是无明在作祟,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根源,我们今天讲宇宙万有的本体,这些现相从哪里来的?从这儿来的;可是真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性体无此缘生。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对於所有缘生,不要说缘生所现的幻相不执著,缘生也不执著。缘生是能生,现相是所生,能所都不执著,晓得这个就是性,还是真性的起用,这叫做「生无性」。缘起性空,前面依他起性是讲缘起,生无性是讲性空,缘起性空。
「胜义无性」是对「圆成实」说的。圆成实,说实在话,是很不得已佛为我们起了这么一个名字,显示一切幻法之外,还有一个真实。我讲这个幻法之外,这都有毛病、都有语病,为什么?幻法实在讲就是真实,但是讲幻法就是真实,大家很难懂,怎么虚幻就是真实?很不好懂。幻法之外有个真实,这个大家比较好懂;虽然好懂,很容易出麻烦,很容易把意思错会了。不执著这些幻法,幻法就是真实的。只要在幻法里起心动念,那就错了,这就错了。所以佛是不得已而建立的名相,可见得名相是缘起的。圆成实是缘起的,胜义无性也是缘起的。真如本性里哪里有个胜义无性这个名字?没有这个名号。这些理跟事我们都要懂得。
【胜义无性,就是真如本性,为一切法之本体,名第一义,亦名胜义。】
胜是殊胜的意思。这个地方说「真如、性、本体、第一义、胜义」,可见得佛说这桩事情,也说了许许多多的名相。
【此性真实,众生本具,本来圆满,所谓圆成实也。】
这个地方,我们虽然不能够彻底明了,我们对佛有信心,佛决定不欺骗我们。真如自性,我们个个都有,本来具足,现在虽然在迷,迷失也没有欠缺一丝毫。诸佛如来觉悟了,证得了,说实在话,他的自性也没有比我们多一点点,没有。从这一方面来说,佛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在《华严》、《圆觉》上都说,他说这个话不多,在一切经里头很少经上有这种说法,这才说出真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华严经》上尤其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的智慧是圆满的,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也是圆满的。佛的德相无量无边,万德万能,真的是随心所欲,应化在十法界,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相,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现菩萨相,这叫圆满的现相。佛告诉我们,这是我们的本能。我们的本能今天失掉了,佛告诉我们不是真的失掉,真的失掉就不能叫本能,就不能叫本具,不是真的失掉。而是怎么失掉?迷失了,就是你现在一念迷,如果你一念觉,你的智慧德能马上就恢复。迷跟觉都是无始的,前面我们说过,不能再说,花的时间很长。我们的麻烦是一念迷念念迷,麻烦在此地。偶尔也有觉悟的时候,可是第一念觉了,第二念又迷了,那个觉悟就像闪电一样,古人比喻说石火电光,一会儿又迷了。如何能够保持念念觉,那就成功了,我们的本能就全都恢复了。
《金刚经》上就是跟我们讲这些理论与方法,这个方法里头最重要的,我们用很浅显的话来说,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交互的去用功。看破一分,就放下一分;放下一分,又看破一分;又看破一分,你就再放下一分,这样辗转相辅相成。佛在个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诸佛之成佛,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就用这个功夫,这真的叫直截了当。这是本具、本来圆满,所以叫圆成实。
【然胜义亦是名字,故曰胜义无性。】
它也没有自性。
【应并胜义之假名亦不著而无之,乃真实性也。】
可见得要见真实性,真实性就是清净心、就是真心,就是本经前面讲的信心清净,清净就生实相;实相就是此地讲的真实性。底下这一段,这是合起来说的,做三性、三无性的总结。
【不著相,方是真性。不著缘生,方是真性。性亦不著,方为真性。】
这是总结前面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对於这些法相名词的含义,我们清楚明了,而不能够执著。这个执著是含著微细的起心动念、分别,都不能有,这才是真性、真心的显露。
【正显相既离性而无体,性亦非离相而别存,於义尤圆。】
这个意思才讲得圆满,为什么?性一定现相,性是体,有体一定有相,一定有作用,所以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我们看《华严经》的经题「大方广」三个字,就是说的体相用。佛法里面讲真、讲妄,它的定义很简单,凡是永恒常住不变就叫它做真;凡是会变、无常的就叫它做妄。体相用,在这个里面,体是不变的,体是常住的,所以说它是真的;相跟作用都会变,相也会变,用也会变,会变的就是无常的,我们叫它做妄。由此可知,真妄是一不是二。麻烦的是众生著相而不见性,麻烦在此地。所以,只要你不著相,性在哪里?性相一如,性相是一体,见相就是见性,见性就是见相,性相原无二致,这个意思才圆满。
【佛说三性、三无性,所以显性相之圆融。】
清凉大师在《华严经》里面,为我们讲的无障碍法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无碍?因为它是圆融的,它是一体的。
我们要如何能够契入佛菩萨的境界?也就是说,如何能够契入真实的境界?经上讲得很好,禅宗里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本经里面所讲的诸佛如来,诸佛如来是谁?我们自己是的,不是别人。我们什么时候能成得了诸佛如来?说诸佛,诸位一定要懂这个意思,《金刚经》里讲得很清楚,圆教初住以上就是诸佛。《华严经》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本经里面称诸佛,这四十一位叫诸佛。究竟果位上叫圆满佛,这四十一位叫分证佛,统统是如来,都有如来的称号,都有如来这个意思。怎么样契入?《金刚经》上讲得太好,「如来者,诸法如义」。我们什么时候到诸法如义,我们就是如来,我们就成佛,虽不是圆满佛,是分证佛,真佛不是假佛。
什么叫诸法如义?於一切境缘当中,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没有障碍就如,有障碍就不如。我们今天看这个人喜欢,看那个人讨厌,这不如。看这桩事情喜欢,看那桩事情不高兴,也不如!如何能够把十法界看成一法界,十法界不二,《维摩经》上说「入不二法门」,众生跟佛一如,性相一如,理事一如,乃至於空有一如,染净一如,佛跟魔一如,无有一法不如,这是我们《金刚经》说的,「万法皆如、法法皆是」,这个时候就恭喜你,你就成了诸佛如来,你入了佛位。
这是我们要努力的,功夫在哪里用?就在日常生活当中,顺逆境缘之中练习观!把这个观念换过来,从前观念错误,错误就是样样都不如、样样都不是、样样都对立,如何在这里面体会到它是一,它决定不是二。但是这种观,大乘经上都教给我们这种观,实在讲它已经把方法道理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我们观不出来,无从下手。实在讲,不是佛不慈悲,佛讲得太清楚。像《金刚经》上随便拈几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不就一如了吗?佛是个相,饿鬼、畜生也是个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相是虚妄的,畜生、饿鬼相也是虚妄的,那不就一如,不就平等了吗?你要时时刻刻提得起来。
我们今天难处在哪里?你说它虚妄,它怎么个虚妄法?明明摆在面前,它怎么个虚妄法?你一定要晓得,这个相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循环所现的,你这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了。相存在不存在?刹那生灭,不存在。你能够在一切时、一切处,用这个方法观察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慢慢可以契入到一如,可以入不二法门。这个观不能失掉,一失掉就迷惑了,一失掉的时候,你就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你就有是非人我,你就有无量的烦恼,迷失了真相。真相没有别的,是业因果报循环的相续相,确确实实刹那生灭。刹那生灭,生灭的时间太短促,时间太短了,可以说是生灭同时,一生就灭,生灭同时,所以叫它做不生不灭。诸位想想,如果果然不生,你说个不生就没有意思,说个不生不灭那有什么意思?生灭跟不生灭是同时的,说它不生不灭,这个话就有意义了,它不是真的不生,确确实实它不存在。你说佛,佛不存在,说鬼、畜生,他也不存在,没有一样东西是存在的。从这里去看就入一如,才晓得法法平等,真的是诸法平等,无有高下。我们再看这个小注里面说的:
【智者明了三性三无性之理,以贯通乎性相。则能空有不著,合乎中道。】
三性、三无性也是说明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所有一切法相、现相的性质,我们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当然就不会再执著,不会再去分别了。这样不但我们可以脱离轮回、脱离生死;世出世法里面都知道生死事大,佛的大乘经典确确实实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确实可以脱离生死,可以超越轮回;不但能够超越轮回,而且能够超越十法界,只要你入不二法门,就超越十法界。
【本经令观一切有为法如梦者】
这是末后一首偈,这是总结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因作如是观,便能洞彻三性三无性之理。换言之,若明三性三无性,方能彻底了然一切有为法之如梦。】
由此可知,性相是一不是二,这是佛家所讲的,「法门无量,殊途同归」。无量无边的法门,到最后都归入不二法门;相宗到最后归到这里,性宗也归到这个地方。如果我们能常常作如是观,如是观里面有浅深不相同、有广狭不相同,看你所解义理的浅深,你的观法功夫得力的程度不一样。但是只要肯用功,只要会用功,功夫一定得力,一定会逐渐的深入,然后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当知清净心中,本来离相,是谓真实性,无有梦相。】
梦幻泡影都没有,我们清净心里确确实实是如此,真心离念。真心在不在?在。真心起不起作用?起作用;天天都起作用,念念都起作用,从来没有一分一秒止住而不起作用,从来没有过。全是真心在作用!虽是真心起作用,自己不晓得是真心起作用,这就迷了,这就叫凡夫;日常生活当中还是妄心当家作主,真心起作用还做不了主。我们跟诸佛菩萨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诸佛菩萨真心起作用,真心当家作主。我们是真心起作用,妄心当家作主,就好像你是主人,你家里用了很多佣人,结果佣人当家作主,主人没权了,变成这个样子。妄心是什么?分别执著。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是妄心。真心是什么?见闻觉知,真心。我们睁开眼睛能见,能见是真心不是妄心。六根门头举一根,你把这一根通达了,那六根就都通达了。《楞严经》上,佛也是举眼根,说得很详细,经文很长,十番显见。说明能见是真心起作用,见性见,第一眼见是见性见;第二,妄念起来了,起分别执著。第一眼见的时候,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看得很清楚,见性见。诸位要知道,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就是真性。诸佛菩萨的六根跟我们完全相同,人家见到的是真实的,不带一丝毫虚妄,就是不带丝毫妄想分别执著,就不带这个东西;只要掺杂这个东西进去,就把真心变成阿赖耶识。
如果你要问,我们真如本性是几时变成阿赖耶识?为什么会变成阿赖耶识?有这个问题的人很多,不但现在有,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有人向他问过,这是老问题!这个问题在佛法叫根本大问,大问题!这是根本问题。佛虽然在《楞严经》上讲得很详细、很明白,可是读《楞严经》的人、听《楞严经》的人,还是没听懂。为什么没听懂?说老实话,讲经的人本身不懂,怎么会帮你讲,你会听懂了呢?我怎么可以说讲经的人没懂?因为《楞严经》我过去讲过很多遍,我也不懂。我只看古人那个注解怎么讲,我就怎么讲,实际上我没有透彻它的意思。难,非常之难!
为什么没有懂?因为我们有分别执著,有妄想。我们讲经还要找很多参考资料,就完了,全是妄想,一大堆妄想搬出来讲,这是实实在在的。几时你自己真的有了悟性,真的契入境界,这个要没有真正修行功夫做不到。所以你一生要学讲经,去研究《大藏经》,去找这些东西,《大藏经》从头到尾背过也不行,也没有用处。必须要在一切境缘当中离妄想分别执著,那就成功了。那你的见闻觉知,跟如来、诸大菩萨完全一样。展开经典,看看他们悟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拿来比对比对,那个不相同。所以一定要契入境界。要想契入境界,没有别的,放下,放下妄想、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之后,还要放下。到哪一天没东西好放了,那你就成佛了。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放下,他还是要放下,要做这个功夫。「清净心中,本来离相」,离相就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知道妄想分别执著对我们没有好处,只有害处,这个东西造业。有业因一定就有果报,因为我们这个业不断在造,念念都在造,所以业果相续。
【因真性以随缘故,现起身心世界等相,是谓依他起性,这就好比现梦中的境界。凡夫不明缘生虚幻,生本无生,遂致计较执著,认虚为实、认假为真,是谓遍计执性,这就是迷相昧性。】
迷在幻相上,迷在梦境上,以为梦境是真实的,这种虚妄的分别执著,就是遍计所执性。前面我们曾经读过《楞严经》上六句话,在二百七十五面,第十九段,《楞严经》曰:「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这六句我们详细讲过,真正难得!宇宙怎么来的?人生怎么来的?这六句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宇宙人生怎么来的,这里讲虚空怎么来的,晦昧为空是讲虚空,虚空怎么来的?虚空也不是真的,也是假的。在《百法》里面,虚空是属於无为法。为什么把它列在无为?因为我们看不出它的变动,像动物生老病死很显著,我们看得出来,它有生有灭,有生有灭的就叫做有为法。植物有开花结果,也很明显。矿物,像我们这个地球,大家都知道沧海桑田,地面上也是不断在起变化,起变化那就是无常,那就属於生灭法。何况星球,现在我们知道得更多,就是佛经上讲的成住坏空,这是有为法。虚空,一个生起,一个将来灭掉,但是从生起到灭掉当中,它没有什么变化,看不出它生灭的现象,没有办法列在有为法里面,只好把它列在无为法里面。但是这种无为,叫相似的无为,不是真实的无为。真正的无为,真如无为,我们的清净心、真如本性,那是真如无为。这个一定要清楚、要明了。我们再回头看底下这三十三段:
【修行人,不可於妄心外,别执有一真心。】
一定要入真妄不二,那就是真的。如果说妄的外面有个真的,真的外面有个妄的,都迷了、都错了。过去欧阳竟无先生曾经说过: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也不是哲学。不是宗教,这个意思我们很清楚。为什么不是哲学?我们读经读到这个地方就明了,哲学里面有能有所,能所是对立的、相对的,佛法里面没有一法是对立的,所以它跟哲学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从对立的心态去学佛,你决定不能入佛门。现在佛法变成宗教,你要不是学佛教的宗教,就是学佛教的哲学,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教义。所以一定要记住,佛法是不二法,六祖讲得好:二就不是佛法。所以妄心跟真心是一不是二。为什么把它叫做真心,又叫做妄心?因为迷悟不一样。迷了就叫妄心,悟了就叫真心;迷的是它,悟的还是它,而心里面没有迷悟,由此可知,妄心、真心是假名而已,是不得已说了一个名词。有没有迷悟?再给你说,迷悟不二,这就愈说愈深,说迷悟不二,这个意思非常非常之深!我们看到迷悟非常显著的不一样,怎么会不二?你要是把它的根源搞清楚,明白了,那就不二。怎么迷的、怎么悟的?大乘了义经典里面都讲这个问题,《金刚经》上尤其说得透彻,尤其说得明白,世尊说法非常巧妙,用「即非是名」来显示这个意思,即非是名显示法法皆如、法法不二,不能够把这个法看作二。这是讲到真心跟妄心,妄心之外,另外执著有一个真心。
【若其如此,仍复昧性。】
昧就是迷,还是迷了性,还是不见性。
【何以故?不著於性,乃真实性故。】
换句话说,佛所讲的真心、妄心都不要去执著。我们要体会他的意思,不能分别、不能想像,「我想想,佛这是什么意思」,那就错了。所以佛法里面,不但是禅宗,教下也不例外。佛法里头不讲研究,为什么?研究是意识,佛法用的名词叫参究。参究跟研究有什么不一样?参究不用心意识,也就是不用分别、不用执著,不但这个不用,也不落印象。这个心意识,心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落印象,末那识是执著,意识是分别。离心意识,就是离分别、离执著、离印象,那个叫参。研究是用心意识,研究不行,研究完全落在二、三。所以参的时候不落二、三,不落二、三是万法一如。
【要紧功夫,惟在不起遍计执。则依他起,便是圆成实。】
依他起是相分,是相跟作用,圆成实是体,一而三,三而一,确实是一桩事情,这是入不二法门。所以坏在哪里?坏在遍计执。遍计执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就坏在这里。
【何以故?於性相皆不计执,虽炽然现相,而心固无相也。虽示入生死,而性本无生也。】
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十法界、六道轮回原来就是一真法界。我们要问:一真法界这些相,众生相跟佛菩萨相一样不一样?给诸位说,不一样。并不是一真法界,花都变成一个颜色,都变成一个形状,不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现相?业因果报本来就那么多。这是佛讲的,「诸法空相,因果不空」,因复杂,现的相复杂。可是你要知道,现的相再复杂,这些现相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三无性里面讲「生无性」就是说这个事实真相。
《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没有有为法,有为法有,十法界都是有为法,但是这些现相是梦幻泡影。凡夫不晓得它的真相,执著梦幻泡影以为是真实,错在这个地方,在这里感受苦乐忧喜这些果报。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在天堂里面你不会感觉得乐受,你的心永远是平静的,不会被外境所动,不会被境界所转;你在地狱里面没有苦受。换句话说,苦乐忧喜舍都没有了,那才叫真的乐,才叫离苦得乐。佛法里面得乐,那个乐不是苦乐的乐,苦乐的乐就错了;苦乐都没有,那叫乐。佛经上讲凡夫的受,就是感受,身所有一切感受把它归纳起来,称之为苦乐两大类;心呢?心的感受是忧喜,把它归纳成这两大类,这是你身心的受。当你身心没有苦乐,也没有忧喜的时候,这时候叫舍受。舍受是最好、最舒适的,这是正常的。为什么不叫它做正受?舍的时间太短,不能保持;如果能保持,就叫正受,就叫得定。这个定,佛学名词叫三昧,你就得三昧。三昧是正受,就是苦乐忧喜统统都没有了,这个受才叫正受;你有苦乐忧喜,这个受是不正常的,这不是正受。
苦乐忧喜跟外面境界不相干,跟四圣六凡都不相干,从哪里来的?从你自己妄想分别执著来的,所以真的跟境界不相干。凡夫之人,昧於自性、迷著幻相,以为这个现相是真实的。里面有妄想,就是刚才讲了,分别执著,见到外面这个缘,外面是缘,里面是因;遇到缘,它就起现行,现行是什么?烦恼,喜怒哀乐爱恶欲,烦恼就起来了,感受就起来了。外面就是缘,因是里头的;佛教给我们,把那个因息掉,外面的缘不起作用。知道外面的所有一切缘都是平等的,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的心才能够在一切境界里面真正清净了,真正定下来了。心一清净,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相你就看清楚了,愈看愈清楚,愈看愈明了。明了就是智慧,所以则生实相;生智慧,没有一样不清楚、不明了。一切法怎么来的、怎么发生的、怎么变化的、怎么结果的,都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紧功夫,惟在不起遍计执」,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
於性相都不计较、都不执著了,所以外面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炽然现相,你自己的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境界,刚才说过,这是诸佛如来的境界,依《华严经》来说,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你最低限度已经证得圆教初住菩萨,入这个境界。虽入这个境界,我们身还留在世间,可是确实证得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在佛法里有个术语,叫「入般涅盘」,你已经证入般涅盘。涅盘有二种:一种叫「有余依涅盘」,一种叫「无余依涅盘」。什么叫有余?身体还在,身体还在是有余的。涅盘不是死,有很多人认为,佛教死了就叫涅盘,哪有这个话!这个话把名词完全错会了。涅盘是不生不灭;你已经完全了解、明白不生不灭的道理跟事实真相,就叫做入般涅盘。身体还在,身体还在有没有妨碍?没有妨碍,刚才讲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时候的身体,就是此地讲的「虽示入生死」,示是示现。跟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没有两样,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会起一个妄念,生即无生,生跟无生是一不是二。我们世间人把生跟死看作两桩事情,入般涅盘的人晓得生跟死是一不是二,生死即涅盘。生死就是生灭,涅盘就是不生不灭,这个意思就说明生灭跟不生不灭是一不是二,这个话的意思是这个说法。
「烦恼即菩提」,烦恼是迷,菩提是觉;我们一般人把这个看作两桩事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觉跟觉是一不是二,这是入不二法门。这些话很难懂,而且很容易把意思会错了。如果能够正确的体会,非常有受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确确实实去做转烦恼成菩提的功夫。菩提是智慧,迷的时候是烦恼,悟的时候是智慧,所以烦恼都不怕,转过来是无量智慧。我们在以前讲席当中说到这一句,我们举一个比喻来讲,大家比较容易体会。烦恼转成菩提,怎么转法?我举个比喻说,譬如做小偷的,做小偷也很聪明,他不聪明他偷不到东西。他有很多坏点子、坏主意、坏的手段。他一旦觉悟了,知道这个是不好、不道德的事情;转过头来,他就当警察,专门抓小偷。他那一套东西都会了,那不就是转成智慧了吗?所以在一念之间,烦恼转过来就是无量智慧。所以不要怕烦恼多,烦恼多,换句话说,转过来之后你的智慧就多,要会转才行;也就是一个用在错误的地方,一个用在正当的地方,用在正当的地方就叫做菩提,用在错误地方那是犯罪,造作罪业,那个错误了。
【本经唯一主旨,在於无住。】
这个在经的上半部就讲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把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在前面已经都说出来了,所以一部经的主旨就在无住。
【以破我也】
佛门里面常讲到迷悟、善恶的标准,有很多人没搞清楚。佛法里面讲善恶的标准,凡是为我都是恶的,凡是念念为众生那就是善的。为什么为我就是恶的?佛法要破我执。你起心动念,「我」摆在这个地方,你哪一天才能够脱离轮回?诸位要知道,只要有「我」这个念头在,你就出不了三界,六道轮回你永远不能超越,你有「我」。所以佛教给我们,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著想,不要想自己,这是大乘的修学纲领。起心动念都想到众生,慢慢把我就淡掉了。为一切众生,我是众生之一,一切众生都好,那我也不会坏到哪里去,念念为一切众生。善恶标准是这么订的,迷悟标准也在此地,起心动念执著我就迷了。所以,第一个就是要破我。
【观上说如梦之义,可知作如梦观,是贯彻到底的。即是由粗而细、由浅而深、从初学至究竟。】
其实《金刚经》上,可以说每一句、每一个字,都可以当作日常生活当中用功的观行,这是这部经的好处。所以佛在经上屡次的告诉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乃至四句偈」,那个四句偈是指本经任何的四句,不是指末后这首偈子,它是指任何的四句,四句就是一首偈,统统可以做为观行的标准。这首偈当然更好,因为所举的这些例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清楚,都知道这是虚幻不实。「梦」是总说,「幻、泡、影」前面也一个字一个字分别说过。总而言之,说明所有一切法相是虚妄不是真实的,把这个境界看作梦境,实实在在是一个梦境。我们把它看作梦境,说实在的话,还是隔了一层,确实是梦境,确实是虚妄的,决定不是真实的。这个样子,你的心自然就会清净;也就是说,心於一切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当中,自自然然就不执著、不分别,可以放下了。放下,智慧就现前。放下一分,就透一分智慧;放下二分,就透二分智慧,这是真实的智慧,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光明。我们今天智慧光明不能现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了。只要一放下,本性里面的智慧光明就起作用,就现前。所以应作如是观,的确是非常非常重要。
「如露如电」,是讲所有一切现相存在的时间短暂,极其短暂。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几十年。你这样想法错误了!几十年当然比起无限的时空是很渺小、很短暂,但是你没有看出真正的真相,事实真相没看出;事实真相刹那生灭。我在前面也曾经跟诸位同修提示过,我们的光阴过去不再回来,那不是一场梦是什么?去年过去了,上一个月过去了,上一个星期过去了,昨天过去了,今天早晨过去了,中午过去了,下午过去了,能再回来吗?不能!那不是一场梦是什么?不要以为我这个身体还能够存在多少年,我们这个身体存在是刹那刹那计算的,不是一小时一小时计算的,更不可以一天一天计算的,刹那刹那计算的。你才晓得是如露亦如电,才知道不可能存在,这个经上讲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两句话的意思你就明白了;《楞严》上讲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就说这个意思。
这样作观,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管用,而且是非常管用,所以说这是贯彻到底的。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你能够作如是观,正确!非常正确!这个观,由粗而细、由浅而深,粗细浅深随著你的境界不一样,因为你作观,你晓得作观改变我们的想法、看法。观是观念。我们以前都把它当作实在,当作真实,这是错误的观念。以为我们的寿命很长久,以为我们会拥有很多很多的财富,这都是错误的观念,全是假的,梦境!什么东西你得到?什么也得不到,不但身外之物你一样得不到,身体都得不到。身体刹那刹那在变化,我们大家都晓得这个常识。我们进这个佛堂来,一个半小时出去,细胞新陈代谢不晓得多少个了。可见得我们进门来的身体,跟出去不是一个身体,这是现在大家都能体会到的。身体都是假的,何况身外之物?把这些观念统统改正过来,这叫作观。
想法、看法修正过来了,改正过来了,当然我们的说法、做法就跟著改正。说法、做法那是行为,修行,修正我们的行为。粗细浅深,刚才讲了,随著你的境界在提升,会由粗而细、由浅而深。换句话说,你的境界年年不一样,不但年年不一样,月月不一样。诸位要知道,年年不一样,年的时间比较长。年年有进步,你的功夫可以说得力了,已经进入了状况。年年不一样,你自己会感觉到,别的人也会感觉到,从什么地方感觉到?相上,心变了相就变了。你的气色不一样,你的光采不一样,你的身体健康不一样,这是非常非常显著的。也就是说,你要是真的能够作如是观,你的相貌一天会比一天好,你一年会比一年年轻,你的身体一年比一年好,所有一切病痛都会恢复正常,这一定的道理。你的心清净了,清净心变出来的相就是正常的。你为什么会有病痛,为什么会那样?妄想,清净心破坏了,里面的相也破坏了,这是很明显能看得出来的。功夫更要得力的话,月月不一样。到月月不一样,你自己充满了信心,真正是佛法里头讲的法喜充满,你得到法喜,你的生活一定是非常快乐、非常幸福。这个快乐幸福,绝对不是物质,不是从外面境界,是从你内心里头生出来的。「从初学至究竟」,这个我们更容易了解,从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不断的向上提升。
【一切行门,皆不外此观。】
在日常生活行为当中,都不能离开这四句的观法。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