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一一六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023-0116
请掀开经本二百六十八面,第一行:
【当知不取,即是离相。云何方能不取。《圆觉经》云∶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这一段是《圆觉经》上的经文。我们把底下这几句念完:
【细究此段经义,可见离相功夫,全在坚持。坚持者,强制之谓也。此层功夫,诚不可少。不然,无始来取相习气,何能除之。】
佛在《圆觉经》上教给我们这个方法,实在讲这个方法是过去一切诸佛修行证果的经验之谈。离相的确是一桩很难的事情,这个我们在前面曾经讨论过,它的困难就是妄想执著,是我们无始劫以来养成的习气,这个习气的根太深,所以我们虽然晓得它是虚幻的,晓得它不是真实的,可是依旧没有办法把它断除。如果不离,我们在佛法修学上就谈不上功夫,当然更谈不上得力。由此可知,佛在经上常讲,我们修行是无量劫来,决不是一世、二世,是无量世。像佛在《无量寿经》说阿闍王子,过去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这个善根当然非常深厚。供养四百亿佛,在世尊法会当中那个情形跟我们现在差不多。为什么这样深厚的善根还是不能成就?归根结柢就是离相离见太难了,这也是我们今天毛病之所在。《金刚般若》讲到最后,就是教我们不取相,教给我们如如不动。能够不取於相,自然就如如不动。不取就是离相,相要怎么离法?怎样才不取?《圆觉经》上这一段,是诸佛的经验之谈,提供给我们做参考。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一切菩萨,是世尊当年讲经说法,参加法会的这些菩萨们,一直到世尊末法时期的众生。我们今天是在末法时期,这句话也包括我们在内。要想修行证果,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这一句就是讲六道、十法界依正庄严,都不是实在的,这个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很多,决定是虚妄的,经上讲的梦幻泡影,一点都不错,佛教给我们应当远离。
由坚持远离心故,这个关键就在坚持两个字,要坚持到底,决定不能够放松,要坚持远离,远离就是放下。这桩事情难,难一定要做。要知道不做就不行,不做就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没有办法脱离十法界。要想出离轮回,出离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一定要坚持远离,也就是一定要放下。
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这个离,离相,这里教给我们有层次、有步骤,这样做起来比较容易。先放下什么?身外之物。一切虚幻妄境界,这是身外之物。身外之物能放下,那个心也不是真的,我们起心动念这个心,这个心是个妄心,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记住就是不取,就是不执著。我们能够思惟想像的这个心,也是梦幻泡影。前面世尊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起心动念的心,有过去、现在、未来,这叫三际心不可得,要远离,也就是要把它放下。
远离为幻,远离这个念头也不是真的,真心本性里面也找不到远离这么一念,这一念也要不得,远离也要远离,也不能有,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这就是所谓彻底放下,放下还要放下,再放下,再放下,放到没有东西可放了,自性就现前。「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到没有东西再离了,梦幻泡影就没有了。这个时候,真性自然就显露了。细细研究这一段的经义,可见离相功夫全在坚持。坚持就是强制的意思,也就是说要勉强去做,特别是在初学这个阶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不能不做。前面我们在经文上读过「信心不逆」,那句话也是初学关键的所在。不逆,就是非这样做不可;不这么做,决定不能成就。这一层功夫,特别是对於初学决定不能少,不然无始劫以来,著相、取相的习气,真的是没法子断。
我们看看过去世尊在世的时候,跟著佛修行的人多,虽然经上告诉我们,见了佛哪有不得利益的道理,但是每个人见到佛得的利益并不相等。有人明心见性,这是得大利益;有人开悟得定,没有见性,得中利益;有些人断恶修善,生三善道不堕三恶道,得小利益,不等。都得利益,但是并不相等,这个我们要知道。能够远离的人就得利益,不能远离的人就不得利益。刚才讲了,最低限度的利益,我们讲生三善道,不堕三恶道,你也要坚持不做恶事,不造恶业,这才行。坚持五戒,坚持十善业,可见得最低限度的,也不能离开坚持。如果我们不能坚持五戒十善,佛法无论修学得怎么样,讲得天花乱坠,来生还是要堕三恶道。
不但是教下,念佛也不例外。我们看到慈云灌顶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这个小册子我们过去印过不少次,有很多同修看到过。他在这个小册子末后,为我们说出念佛人一百种不同的果报。第一种就是地狱,念佛的人为什么还堕地狱?这是叫我们很疑惑的一桩事情,但是它是事实。念佛应当成佛,成不了佛,怎么可能会堕地狱?这就是口里念佛,心里还造阿鼻地狱的罪业。我们如果冷静的去观察,造这种罪业的人真有,真可怕!哪一种罪业?我们最常见到的破和合僧,障碍别人修行,这种造业是不知不觉的。有的时候还自以为在修功德,哪里晓得是造罪业?很冷静、很细心的去观察就知道。这个经上讲的「坚持」这两个字非常重要。我们修净土,必须要坚持《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我们要记住,要认真的去研究,明了佛的意思,依教奉行。要把它真正做到,这才有用;换句话说,佛教导我们的,没有别的,改习气而已。
【无明我见未断,亦最足以破坏其坚持。然则非更於离无明我见上用功不可。云何能离。《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是也。知幻二字,即是离无明之最妙方便,不必别寻方便也。】
《圆觉经》上说的这些话,我们在《无量寿经》、在《金刚经》上都见到了,所以老老实实依照这两部经修行足够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坚持?为什么常常还会放逸?自己把握不住、控制不住?这就是无明、我见没有破。无明是不知道事实真相,这是无明。《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三心不可得、诸法皆空,这就是把真相告诉我们。三心是能执著的,诸法是我们所执著的,能所都不可得,能所都空。你要是真的了解能所都空、都不可得,你自然就放下,就不会再执著,不会再去造恶业。这是说明为什么一般修行人不能够坚持到底,就是无明、我见没有断。
「然则非更於离无明我见上用功不可」,用功的方法就是研教,要读经,要研究大乘经教;换句话说,一定要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圆觉经》上这两句话,我相信许多同修们都能说得出来,「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知跟离是一不是二,这前面都说过,知就离了,离就知了。知是看破,离是放下。知道就看破了,看破就知道了,是一不是二。所以这里面不需要其他的方便法。这个知是真知,真正知道了,知道他就离了。「知幻二字,即是离无明之最妙方便」,不需要再用别的方法。实在讲,讲到知幻,《金刚经》好。《金刚经》把一切法梦幻泡影,都给我们讲得这么清楚、这么透彻。《楞严》、《圆觉》也好,都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跟我们说出、说破了。下面引用《楞严经》上一段话说:
【楞严经曰∶「如来本起因地,最初发心,先以直心正念真如,始能远离诸幻。」正念,即是觉照。须径直觉照真如本性,方能知其是幻也。由此可见必须先悟如如不动之本性,乃能不取於相矣。不但应向不取上坚持,还须向如如上觉照。】
这个意思很深很深,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我们虽然做不到,对这个理论、方法要知道一些。知道得愈多愈好,知道得愈透彻,对我们修学愈有帮助。不能说这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就可以不要学它,那就错了。第一句话说,「如来本起因地」,这个意思是说,诸佛最初修行的时候,像我们现在就是在这个时候,在本起因地的时候。人家怎么成功的?人家是「最初发心,先以直心正念真如。」我们这一点没能做到,我们修行功夫当然就不如他们。最初发心,这个发心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修行的根本,我们没发。我们今天发心来学佛,发的是什么心?我们希望佛菩萨保佑我们,保佑我们升官发财,保佑我们家人平安,保佑我们健康长寿,我们发的是这个心,这个心不是菩提心。《金刚经》一开头,须菩提尊者就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人家发的是这个心。
菩提心的心体,清凉大师在《华严》上说菩提心,他说了三个。第一个是菩提心的心体,第二个是讲菩提心的心相,第三个是讲菩提心的心德,就是心的作用。心相就是菩提心的样子,菩提心的作用。第一个是菩提心的本体,本体就是《起信论》上讲的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三心是菩提心的心体,它的本体。直心就是这里讲的正念真如。直心是什么意思?怎样才叫直心?有些人看到这里,「我很直,我的心很直!」是这个意思吗?不是的。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也讲菩提心,他讲这个心体的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我们把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更清楚。直心就是至诚心,真诚到了极处叫至诚。诚怎么讲法?我们每个人「我很诚心」,都以为自己心很真诚。真诚的标准是什么?过去,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面,给「诚」字下了个定义,说得好!跟儒家、佛家讲的都相应。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这是诚的标准,诚的讲法;你心里面有个念头,就不诚。有念即妄,这是佛经上讲的。心里头有虚妄,怎么能算真诚?这是把诚的标准给我们说出,要诚到极处,心里丝毫的妄念都没有,这个时候就是直心正念真如,真如是真心本性的理体。始能远离诸幻,那当然,所有一切幻都没有了。前面讲虚妄的境界、幻心,离幻也是幻,全都尽了,都没有了。
这个注也注得好!正念,不是有念,有念就妄。我们也常讲,所谓正念就是没有妄念,没有妄念的时候就称之为正念。怕大家听了这句话起了误会,以为正念还有一个念,那就错了,正念没有念。无念,是不是叫做正念?无念不是正念,无念是无明。正念是无妄念。这个话很难懂,此地这个解释,解释得好,就是觉照。觉就是不迷,我们一般人在无念的时候,为什么说无念不是正念?他无念,他没有觉,他迷,他心里确实一念不生,但是他什么都不晓得,那个不是正念。正念是什么念头都没有,一切诸法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像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这是自性起用,相宗里面讲大圆镜智的起用。此界他方,此界是我们现前这个境界,他方讲到其他诸佛刹土,阿弥陀佛的世界,毗卢遮那佛的世界,药师如来的世界,你都看得清清楚楚,那叫照。不迷就叫觉,统统照见,彻底的照见,这才叫做正念,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清楚。
「须径直觉照真如本性」,须是必须;实在讲,一定是这个道理,一定是这么一桩事情。直捷了当,里面确确实实没有一丝毫的委曲之相,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真如本性。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所谓相是性之相,所谓性乃是相之性,如果说理,是事之理,事是理之事,所以它是一不是二,前面讲了,诸法一如,这就是觉照真如本性。
「方能知其是幻也」,知道真如本性所变现的一切境界相是虚幻的,相是幻的。这些幻相都是依真如自性变现出来的。佛法里面讲真、讲妄,它有个标准,凡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就称它为真的;凡是会变的,就称它是幻的,是虚妄的。体性,它不变,体性空寂,没有现相,所以它不会变;不会变的,这是真的。从体起相,那个相会变;会变的,这是虚妄的。真跟妄是这么讲法,真妄一如,真妄不二。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这个妄相,相不会灭,这个要记住,相是决定不会灭的,不生不灭,相不会灭,但是相会变。为什么会变?随众生心就会变了。《楞严经》上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众生心,它就会变。所以,众生的心不变,相就不变。但是众生都有妄想,那个妄想心,相就随著变了,这是佛教我们修定。修定的意思是什么?把妄想息掉,你现那个相就真常。西方极乐世界的相,为什么那么殊胜?就是西方世界的人心清净,没有妄想,所以那个世界就是真常;也是唯心所现,也是唯识所变,没有例外的。这就是知道它是幻,知幻当然就离了。
由此可见必须先悟如如不动之本性,乃能不取於相矣。正因为这个道理,宗门就采取这个理论做为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禅宗里头它就用这个,禅宗一定是先要开悟,悟后起修。没有开悟之前,不能看经,也不能听讲经,他要先求悟。悟了以后,再去读经,再去听讲,悟后起修,这是宗门跟教下不一样。教下先读经,先研究,先听经,然后再去修行,这是两种不同的修学方法。当然宗门里头开了悟之后,再听经研教快,而且不会有错误,因为他心清净,他心生智慧,所以非常非常的快速。但是开悟不容易,明心见性不是人人能做得到。所以宗门接引的根性,《坛经》里头所说的,六祖接引的是上上根人,中下根就没分。中下根悟不了,一定要上上根人,他们走这个路子。中下根人就从教下下手,能得利益。
无论是宗门教下,最重要的关键在老师。所以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一开端就告诉我们,学佛一定要亲近明师。那个明是光明的明,不是名气大的名,名气大没有用处。光明的明是明心见性的老师,他是过来人,他的经验,他的教导,可以提供我们做参考。这样的老师很难,不容易遇到;遇到了,我们也不认识,也不相信,那就没有法子。老师的教学,一定要负因果的责任。老师是给你指路,如果路指错了,你的目的想成佛,他把你的路指错了,他要负大责任,那个不是开玩笑的!像宗门里面公案所说:「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错说了一个字,就是说把人家的方向指错了,这是百丈大师的公案,许多同修都很熟悉的。
这是以前一位法师,人家向他请教一个问题: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他告诉人家:「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就一个字堕五百世野狐身。这个狐狸也很有灵性,过去是大法师。遇到百丈禅师,他变成人形,常常来参加法会,听老法师讲经说法。可是百丈法师知道他,知道这个不是人,是个狐狸精。他向老法师请教,老法师就说:明天我上堂,你把从前人家问你的那句话,你提出来问我。第二天上堂,他来了,就提出这个问题∶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师给它改一个字,大修行人不昧因果,改一个字。他是不落因果,不昧因果。到第二天,这个狐狸就死了,老和尚叫人到后山去给他收尸,把他火化,他就脱离了畜生身。
所以指导一个人修行不容易,你要是把人家路子指错,怎么得了?你自己走错路那活该,没有话说。你把人家的路指错了,这个因果可就背大了。怎样指路就不会错?劝人念佛这个路是决定不错,是不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劝十法界众生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这是一点都不会错的,这个绝对不会背因果的。但是你要劝他学其他的法门,你就要负责任,那个就不是开玩笑的。那个法门能不能契他的根性?他在这一生修学能不能有成就?做老师的那要胸有成竹,要清清楚楚的,那个路子走错了、指错了,麻烦就大了。我们读这一段,也就晓得修学大乘的难处。参禅不容易,参禅要先开悟;没开悟不能修行,悟后起修。所以最方便的是念佛,念佛不开悟没有关系。甚至於念佛连教理不明也没有关系,只要你肯老实念,肯万缘放下老实念,那就能成功。所以这个法门,古德常讲「万修万人去」,道理就在此地。
「不但应向不取上坚持」,也就是坚持要放下,什么都要放下,必须要自己心中一念不生。我们念佛人实在讲,要做这个功夫,能够身心世界万缘放下,我们这句佛号得力了,这个要紧。无量劫来我们在六道里头打滚,生生世世永远不能出头。这一生好难得遇到这个法门,遇到这个法门,就是说你遇到出头的机会,遇到超越三界、一生成佛的机会。这个机会你要把它把握住,你要不懂得坚持的话,那就可惜了!这个机会实实在在是难遭遇,要知道珍惜,要知道这个机缘得来之不易。不但不取,还要向如如上觉照,如如是性体,真心本性上去觉照。这一段所讲的,是所有一切大乘修行的纲领、原则,确实是难。因为它难,所以阿弥陀佛才为我们开启念佛往生的法门,唯有这个法门才能普度一切众生。
【《圆觉经》曰: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这是讲到修学,从哪里修起?从先断无始轮回根本下手。
【轮回根本,即是无明我见也。】
换句话说,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要从这个地方下手。经云,这还是《圆觉经》上说的: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圆照觉相,便是直心正念真如。要紧功夫,全在圆照二字。】
我们同修们大家听过《无量寿经》,《金刚经》也快讲完了,这个地方是到流通分,《圆觉》、《楞严》过去都曾经讲过,所以我们今天读这一段经文,应该不会感到陌生。纵然对於经义不能很透彻的明白,多多少少也能够有少分的体会。
圆照清净觉相,这句话是功夫,也是效果。圆是圆满,照就是前面讲的觉照,清净觉相是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相。体是真如、是自性,真如自性的相是清净觉相。从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四见四相;四见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精神,四相是我们现在讲的物质。现代的科学把宇宙一切万相分为两大类:精神跟物质。在佛法里面把它称之为色、心。色法就是一切的物质,物质现象;心法就是精神的现象。在法相宗所讲的,精神现象是阿赖耶的见分;物质现象是阿赖耶的相分。前面告诉我们三心不可得,是属於见分,四见。万法缘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是讲的相分。於是我们明了,见相两分也是清净觉相,你们想想对不对?这个清净,染净两边都离,染净两边都没有。为什么都没有?因为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你要是能够照到清净觉相,万法一如,万法平等,《金刚经》前面我们读过,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那个时候,净秽平等,生佛平等,无有一法不平等,一切法里头没有高下。为什么没有高下?因为它没有自性,它没有自体,它当体即空,哪有高下?佛法界、众生法界,都是因果刹那生灭的相续相,你看到这一点,你就看到清净觉相,所以统统不可得。统统不可得,就是平等无有高下,这才见到事实真相。永断无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白了,这就叫成佛。佛是什么?佛是大觉,彻底明白了。
【圆照觉相,便是直心正念真如。】
我们在经论上读到这句话,直心正念真如,怎么个讲法?什么意思?这个地方说出来了。可见得那个念不是心里有挂念,我们常常讲心里念著,其实已经把这个字的意思错会了。那个念是什么?当下就是。哪有念头?当下就是。我们中国这个文字也不可思议,这个念是今心。今心是现在这个心就是的,念是这个意思,不是真的有个念头,有个念头就是妄念。现在的心就是,就是什么?就是清净觉相,这才叫做正念真如。现前的心,就是清净觉相。
由此可知,我们念佛应当怎么念?现在这个心就是阿弥陀佛,这叫真正念佛。不是我们想阿弥陀佛,不是!现在这个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什么?阿弥陀佛是四十八愿。你现在这个心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就是你的心,这叫真念佛。我们讲经说过,四十八愿每一愿都含摄其他的四十七愿,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圆融的,都是无碍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样念佛,你们想想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决定往生,不但往生,上上品往生。所以你要会念。你的心是阿弥陀佛的心,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目的何在?目的是普度一切众生。普度一切众生是德用,四十八愿是相,我们讲菩提心,菩提心的样子是四十八愿,菩提心的德用是普度一切众生,菩提心的体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要紧功夫,全在圆照。什么叫做圆照?下面一段给我们解释。
【何谓圆照?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
我们先来研究这一句,什么叫圆照?把圆照两个字分开来讲,先讲照。前念灭了,后念还没有生,就在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就难了,因为我们前念灭了,后念马上就跟著生起来了。前念灭了,后念没生那个时候,那是什么时候?真心显露的时候。前念是妄念,后念也是妄念,前面妄念灭了,后面妄念没有生,这是真心。禅宗里修定修什么?就修这个,参禅就是参这个。我们细心去想一想,这个事情真难。什么叫上上乘人?上上乘人,我们从这个地方稍稍有一点体会,心地清净,所谓看得破,放得下,妄念少的人,这是上上乘人,他才有办法保持清净心,保持真心。这个时候一心湛寂,这是真心;了了分明,可见得这个心就是前面讲的清净觉相。凡夫有没有?有,虽有,可惜前念、后念太接近,几乎前念跟后念连成一体,我们的清净觉相永远也出不来,我们的麻烦在此地。由此可知,「照」这个意思就是真心起用。真心起作用就叫照,妄心起用叫见。你看见没有?妄心作用。你照见没有?照是真心作用。这两个字我们要把它搞清楚。
【圆者,非著力,非不著力。】
实在讲,这个地方古人所谓此处用不得力。你不用力不对,你用力也不对,这是圆的意思。
【不沈不浮】
这是形容,形容这个境界。
【恍如朗月孤圆,是也。】
这个境界我们要很细心去体会。著力、不著力都是攀缘;非著力、非不著力,这是随缘,自自然然。前面跟诸位举古人那个例子,古人用撑船,船快到岸了,那个时候用不著力,只要把舵把稳,撑杆的、摇橹的统统都放下,这个船自自然然很缓慢的往岸边上靠,那个境界就是用不得力。这是说那种境界,这是圆的意思。圆修圆证,这种修行叫圆修,证果叫圆证。
【此际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
此际,际是时候,就是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一念未起,前面妄念灭了,后面一个妄念没起来的时候,此际就是指这个时候,这个时候是你真心显露。我们念佛人常讲的,一念相应一念佛,这就叫相应,这是一念相应的相。相应就是真心显露,真心显露,妄念离了,时间虽然很短暂,你能够有一秒钟、两秒钟的受用,就很难得。要在这里下功夫,这个时候的心清净无比。这个清净不是修得的,本来清净。遍体清凉,清凉是你的感受,我们一般讲轻安自在,这个轻安自在的相已经很粗了,实在讲这个境界自己没有入,体会不到也说不出来。禅宗里面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就是真心自性显露的时候。
【务须绵密无间,久久便能入定,如此用功,便是随顺趋入也。】
经文这一大段,几个小段合起来这一大段,都是禅宗用功的精华。禅宗里参究怎么参究法?这都是它最重要的理论与方法。我们念佛人虽然不是用它这种方式,可是理论是一样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能够明了通达,对於念佛有很大的帮助,念佛容易得念佛三昧。这种境界现前要能够保持,绵密无间,用绵密无间,就跟前面非著力、非不著力呼应了。这个境界现前,你要是感觉到很清凉、很自在,完了,你落在意识里去了,你起念头了。清清楚楚,这个境界非常清楚,一念不生。稍稍有一念,稍稍有感觉,这个时候很舒服、很自在,这就坏了,马上就堕到意识里去了。所以这个地方,依旧还是要保持非著力、非不著力,这样才能入定。所以定的境界里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没有一个妄想。有一个妄念在里头,不是入定,不是定。像这样用功,这叫随顺趋入。可见得,这个功夫确实如古人所说:此处用不得力也。这个境界里头用不得力,自自然然的趋入;也是大乘法里面常说的「无功用道」,这是入了这个境界。在我们现前,我们的阶段没有达到这个层次,我们还要坚持,还要用心意识才行,这个是离心意识。因为心意识就是念头,这是离念,离相离念的功夫,我们见相还没有离,一定要坚持。
【《圆觉经》曰:如来因地修圆觉者。】
这个地方讲的如来,跟《金刚经》上讲的如来,意思完全相同,如来是从性体上说的。若就事相上讲,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成如来。《华严经》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诸佛如来,如来是这个意思,圆教初住菩萨都在其中,他们在因地修圆觉者,著重在圆字,圆修。
【知是空花,即无轮转。】
我们现在知了没有?我们没知,我们刚刚听说,在这个般若会上听说。假如我们要是真的知道了,这个事情就解决了。空花是空中之花,本无所有。这个空花就是说的六道、十法界。六道、十法界是梦幻泡影,如空中花,如水中月,没有自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要是真正知道了,轮回就没有了。你还要超越轮回,超越什么?轮回没有,你超越什么?轮回已经没有了。你不知道,你迷在里头,你以为有轮回。你晓得了,晓得就没有了,所以就超越了。
【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一切众生最恐怖的、最害怕的是什么?生死。有没有生死?没有,决定没有生死。能生死的心是假的,是没有,三心不可得;所生死的这个身体相分也是假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能所俱空,谁生谁死?没有。生死这个幻相怎么来的?迷的人执著三心是真的,迷执这个身体也是真的,身心世界都是真的,都是实有的,他就有生死。他是不是真有生死?他真的没有生死,自己以为有生死。以为有生死,他就受生死之苦,其实苦也是假的,苦也不是真的。这就是说明不了解事实真相。后头两句这个结论好!
【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这个无就是解释前面的「亦无身心受彼生死」,这个无不是造作它才无,本性上无。本性上因为没有妄念,就没有三心。本性里头没有妄相,所以就没有身心世界,那谁受?这底下解释:
【此言自性既本不生,则亦不灭,故曰本性无。】
本性无有身心,无有六道,无有十法界。这个事与理,前面都说了很多。
【发心便应觉照本不生之性,故曰因地修圆觉。】
从这个地方,我们多少也能体会得法身大士的修学。他们的修学跟我们确实有不一样的所在。这个不一样,就是经上讲的,他们是直心正念真如,他们是圆照觉相。我们把这两句合起来看,意思就比较明显,这两句可以互为注解。他们的功夫,确确实实是无功用道;也就是说非著力、非不著力。他们确实是随顺趋入,随顺在哪里随顺?在日常生活当中随顺,工作里面随顺,处事待人接物里头随顺。什么叫非著力、非不著力?我们前面曾经讲过,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工作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不是不做,样样事情都做,只是在做的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随顺趋入,这就是圆修圆觉,就是圆照觉相,就是正念真如。
【如是修者,知彼一切生灭幻相,尽是空花,有即非有,故不为幻境所转矣。】
他在境界里面所表现的,跟一般人完全没有两样。像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经前面所示现的,入舍卫大城乞食,著衣持钵,这是当时出家人每天做的工作。释迦牟尼佛也照做,跟一般出家人没有两样,每天出去托钵。托钵,接受在家人供养这一钵饭,出家人一定要为在家人说法,就像《金刚经》上讲的,乃至四句偈,一句半偈,一定要说。他有问题,要给他解答;他没有问题,要给他嘱咐,这是说法。在家人是财供养,出家人回报他是法供养。回到精舍讲堂,每天讲经说法,这是出家人的事业。所以在事上,跟我们世间人没有不一样的地方。每天有他正常的工作,他需要做的事情,用心不一样。因为他知道一切法的真相:梦幻泡影,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有即非有,相即非相,所以他的心是清净的。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动念,你要问他为什么?因为一切相当体即空。
凡夫跟佛菩萨不同的地方,就是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著,不一样就在此地。为什么凡夫接触这些现相,他会起妄想分别执著?他不知道这些现相是当体即空的,是了不可得的,误以为实实在在有。他不晓得事实的真相,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他不晓得。诸佛菩萨看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什么?就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他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所以他在其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我们今天学佛菩萨,头一个要学他的观念。哲学里面所说的宇宙人生观,头一个我们学这个;也就是说,想法、看法要学佛菩萨,他是正确的。想法、看法正确了,你的说法、做法当然正确,那还有什么问题?所以跟世间人在一起,大慈大悲,和光同尘。他们在迷惑,没觉悟,佛菩萨做一个最好的榜样。这个榜样是什么?教给一切众生怎样生活;然后再帮助他觉悟,帮助他离开这个虚幻,这叫大慈大悲。所以他晓得「生灭幻相,尽是空花,有即非有,故不为幻境所转。」凡夫最苦的,就是被境界所转,佛菩萨不会被境界所转了,《楞严经》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不被境界转,你就转境界;你能转境界,你就是如来。前面讲如来因地修圆觉者,那你成如来了。这个如来,刚才讲了,圆教初住菩萨就是如来。
【与知幻即离义同】
前面引用《圆觉经》「知幻即离,不作方便」,这个意思完全相同。这是用《圆觉经》的经文,来解释《圆觉经》上「知幻即离」。
【观上引经文,当可了然。】
看到前面引用《圆觉经》、《楞严经》的文字不少,当可了然。
【径向本不生处觉照,为除无明之妙法。】
这个事情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像前面所说的,务须绵密无间,很自然的、很细心的去觉照。我们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六根一接触就要晓得,外面境界是业因果报刹那的相续相。你能够提得起这一句,这就是正念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功夫用久了,这讲绵密无间。因为你一间断,你就迷了,你又打妄想,又起分别执著,那你就错了。你能把这个觉照功夫保持住,给诸位说,有个三、五年,你不能成圣,也是道道地地的贤人,就入菩萨的观行位,那个一点不假。
观行位就是通常讲的功夫得力。什么叫功夫得力?不被境界所转。你在境界里自己能做得了主,不被境界转。不被境界转,我们再说一个很粗显的话,你已经改变了命运,你已经不受你命运的支配。凡是受命运支配的,动弹不得的,随境所转。你不被境界转,你命运超越了。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你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你就真正去用功夫。这个功夫,就在生活里面晓得万法皆空、三心不可得,这是《金刚经》上重要的纲领,然后自自然然就做到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这是除无明极妙的方法。
【本不生处,即於未起念时,向不动处,摄心觉照。】
觉照就是禅宗所用的观心的方法。观心的方法跟参话头的方法不一样,观心的功夫深,参话头的功夫浅。那是什么?观心没有办法,做不到,这才参话头。话头是什么?就是念头。这个念头起来了,就教你去观察,那个念头从哪里起来的?做这个功夫。我们打了一个妄想,不要去理会它想些什么,注意那个念头从哪里起来的;你一观,那个念头没有了,要继续观它到哪里去了?用这种功夫,叫参话头。观心不是的,观心是前念灭了,后念没有生,那个当中是真心,那是观心,所以这个很难。早期禅宗用观心的方法,以后人的根性劣,妄想多了,观心这个方法用不上了,所以祖师才教人参话头,用参话头的方法来摄心。观心,这当然是最高明的。
【以成其不取】
你能够这样做,你对於一切法自自然然都不取了。实实在在讲,如果我们对於一切法的真相明白,是真明白了,你就不会取,不会执著。为什么?取相、执著是一场空。佛没有欺骗我们,佛不是没有理由的来教导我们,所给我们讲的,教给我们的,全是事实真相。大乘经都是从实相里面流露出来的,实相就是事实真相。这是决定可以相信的,决定可以接受的,因为它是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你想想还有哪一桩事情放不下?你所有一切放不下的,都是虚妄的。这就是告诉你,应当放下,不应当再挂在心上。但是事,事是缘,缘可不可以放下?不可以。前面讲过:万法皆空,所以你要放下;因果不空。这就是说明了一切都空,身心世界俱不可得,你为什么还要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办事,为什么还要这样子?因果不空。因果是什么?眼前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相,就是因果的幻相,这个东西不空,所以你还是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你那个因好,相续相就好。这个相里头有十法界依正庄严,那个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还要接著应无所住,后头还要而生其心;而生其心就是因果不空。这是一定要晓得的。现在世间人颠倒,恰恰把它搞反了,以为因果是假的,以为一切现相是真的,这个糟糕!经上常讲颠倒错乱,他颠倒在哪里?就颠倒在此地。一切皆空,他认为都是有的,不空;真的是不空,他又认为是空的,他那个颠倒在此地。这一颠倒就造无量的罪业,所现的相续相,那个相就不好,现的是三恶道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现这种相。
【於遇缘时,坚持不取,以圆满其不动,庶於如如性体,得有入处。】
於如如性体得有入处,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明心见性,这就是见性的意思;也是经上所谓契入真如,这就是契入真如的意思;一般世间人讲,证果、成道,都是这个意思,这是证到佛果、成菩萨道。关键就在「遇缘时坚持不取」,这句话非常重要。遇缘的时候,你要有觉有照。有觉有照是什么?身心世界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这就是功夫,这就是智慧,这就不迷。譬如遇到缘,遇到缘有赚钱的时候,这个缘你遇到了,你拼命去赚钱去了,你就迷了。遇到缘不取,不取是什么?随缘,不去攀缘,要懂这个意思。钱怎么来的?知道业因果报的相续相。过去生中财布施的多,这是果报现前了。现前要晓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知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的做法就不一样,你不会把这些钱据为己有、把它存起来,不会了,马上就散掉,去帮助一切需要的人。那你钱是不是都丢掉了?没有。你这个地方丢掉,后面又来了,来得比前面还要多。但是总而言之要记住,不管来得多、来得少,要散,这是智慧。不能够聚,一聚就错了,空的,哪里能聚得了?所以一定要散。
世间人不懂得散财,为什么他不知道散财?他不晓得事实真相。知道事实真相,他一定这样做法。而且这个财决定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众生,这个财就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积功累德。否则的话,那个财实在讲,过去修也不容易,现在得到的时候把它糟蹋掉了,你说那多可惜!做了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不但没有好处,有很多财造了罪业,更不值得了。所以你就有智慧,才晓得怎样去处理,怎样去运用。心依旧是如如不动,不动不是说不起作用,动静一如,动静不二,那才叫真不动。动中有不动,那是真不动。这个意思很深,大家要细心去体会。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二百六十八面,第一行:
【当知不取,即是离相。云何方能不取。《圆觉经》云∶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这一段是《圆觉经》上的经文。我们把底下这几句念完:
【细究此段经义,可见离相功夫,全在坚持。坚持者,强制之谓也。此层功夫,诚不可少。不然,无始来取相习气,何能除之。】
佛在《圆觉经》上教给我们这个方法,实在讲这个方法是过去一切诸佛修行证果的经验之谈。离相的确是一桩很难的事情,这个我们在前面曾经讨论过,它的困难就是妄想执著,是我们无始劫以来养成的习气,这个习气的根太深,所以我们虽然晓得它是虚幻的,晓得它不是真实的,可是依旧没有办法把它断除。如果不离,我们在佛法修学上就谈不上功夫,当然更谈不上得力。由此可知,佛在经上常讲,我们修行是无量劫来,决不是一世、二世,是无量世。像佛在《无量寿经》说阿闍王子,过去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这个善根当然非常深厚。供养四百亿佛,在世尊法会当中那个情形跟我们现在差不多。为什么这样深厚的善根还是不能成就?归根结柢就是离相离见太难了,这也是我们今天毛病之所在。《金刚般若》讲到最后,就是教我们不取相,教给我们如如不动。能够不取於相,自然就如如不动。不取就是离相,相要怎么离法?怎样才不取?《圆觉经》上这一段,是诸佛的经验之谈,提供给我们做参考。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一切菩萨,是世尊当年讲经说法,参加法会的这些菩萨们,一直到世尊末法时期的众生。我们今天是在末法时期,这句话也包括我们在内。要想修行证果,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这一句就是讲六道、十法界依正庄严,都不是实在的,这个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很多,决定是虚妄的,经上讲的梦幻泡影,一点都不错,佛教给我们应当远离。
由坚持远离心故,这个关键就在坚持两个字,要坚持到底,决定不能够放松,要坚持远离,远离就是放下。这桩事情难,难一定要做。要知道不做就不行,不做就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没有办法脱离十法界。要想出离轮回,出离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一定要坚持远离,也就是一定要放下。
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这个离,离相,这里教给我们有层次、有步骤,这样做起来比较容易。先放下什么?身外之物。一切虚幻妄境界,这是身外之物。身外之物能放下,那个心也不是真的,我们起心动念这个心,这个心是个妄心,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记住就是不取,就是不执著。我们能够思惟想像的这个心,也是梦幻泡影。前面世尊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起心动念的心,有过去、现在、未来,这叫三际心不可得,要远离,也就是要把它放下。
远离为幻,远离这个念头也不是真的,真心本性里面也找不到远离这么一念,这一念也要不得,远离也要远离,也不能有,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这就是所谓彻底放下,放下还要放下,再放下,再放下,放到没有东西可放了,自性就现前。「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到没有东西再离了,梦幻泡影就没有了。这个时候,真性自然就显露了。细细研究这一段的经义,可见离相功夫全在坚持。坚持就是强制的意思,也就是说要勉强去做,特别是在初学这个阶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不能不做。前面我们在经文上读过「信心不逆」,那句话也是初学关键的所在。不逆,就是非这样做不可;不这么做,决定不能成就。这一层功夫,特别是对於初学决定不能少,不然无始劫以来,著相、取相的习气,真的是没法子断。
我们看看过去世尊在世的时候,跟著佛修行的人多,虽然经上告诉我们,见了佛哪有不得利益的道理,但是每个人见到佛得的利益并不相等。有人明心见性,这是得大利益;有人开悟得定,没有见性,得中利益;有些人断恶修善,生三善道不堕三恶道,得小利益,不等。都得利益,但是并不相等,这个我们要知道。能够远离的人就得利益,不能远离的人就不得利益。刚才讲了,最低限度的利益,我们讲生三善道,不堕三恶道,你也要坚持不做恶事,不造恶业,这才行。坚持五戒,坚持十善业,可见得最低限度的,也不能离开坚持。如果我们不能坚持五戒十善,佛法无论修学得怎么样,讲得天花乱坠,来生还是要堕三恶道。
不但是教下,念佛也不例外。我们看到慈云灌顶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这个小册子我们过去印过不少次,有很多同修看到过。他在这个小册子末后,为我们说出念佛人一百种不同的果报。第一种就是地狱,念佛的人为什么还堕地狱?这是叫我们很疑惑的一桩事情,但是它是事实。念佛应当成佛,成不了佛,怎么可能会堕地狱?这就是口里念佛,心里还造阿鼻地狱的罪业。我们如果冷静的去观察,造这种罪业的人真有,真可怕!哪一种罪业?我们最常见到的破和合僧,障碍别人修行,这种造业是不知不觉的。有的时候还自以为在修功德,哪里晓得是造罪业?很冷静、很细心的去观察就知道。这个经上讲的「坚持」这两个字非常重要。我们修净土,必须要坚持《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我们要记住,要认真的去研究,明了佛的意思,依教奉行。要把它真正做到,这才有用;换句话说,佛教导我们的,没有别的,改习气而已。
【无明我见未断,亦最足以破坏其坚持。然则非更於离无明我见上用功不可。云何能离。《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是也。知幻二字,即是离无明之最妙方便,不必别寻方便也。】
《圆觉经》上说的这些话,我们在《无量寿经》、在《金刚经》上都见到了,所以老老实实依照这两部经修行足够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坚持?为什么常常还会放逸?自己把握不住、控制不住?这就是无明、我见没有破。无明是不知道事实真相,这是无明。《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三心不可得、诸法皆空,这就是把真相告诉我们。三心是能执著的,诸法是我们所执著的,能所都不可得,能所都空。你要是真的了解能所都空、都不可得,你自然就放下,就不会再执著,不会再去造恶业。这是说明为什么一般修行人不能够坚持到底,就是无明、我见没有断。
「然则非更於离无明我见上用功不可」,用功的方法就是研教,要读经,要研究大乘经教;换句话说,一定要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圆觉经》上这两句话,我相信许多同修们都能说得出来,「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知跟离是一不是二,这前面都说过,知就离了,离就知了。知是看破,离是放下。知道就看破了,看破就知道了,是一不是二。所以这里面不需要其他的方便法。这个知是真知,真正知道了,知道他就离了。「知幻二字,即是离无明之最妙方便」,不需要再用别的方法。实在讲,讲到知幻,《金刚经》好。《金刚经》把一切法梦幻泡影,都给我们讲得这么清楚、这么透彻。《楞严》、《圆觉》也好,都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跟我们说出、说破了。下面引用《楞严经》上一段话说:
【楞严经曰∶「如来本起因地,最初发心,先以直心正念真如,始能远离诸幻。」正念,即是觉照。须径直觉照真如本性,方能知其是幻也。由此可见必须先悟如如不动之本性,乃能不取於相矣。不但应向不取上坚持,还须向如如上觉照。】
这个意思很深很深,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我们虽然做不到,对这个理论、方法要知道一些。知道得愈多愈好,知道得愈透彻,对我们修学愈有帮助。不能说这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就可以不要学它,那就错了。第一句话说,「如来本起因地」,这个意思是说,诸佛最初修行的时候,像我们现在就是在这个时候,在本起因地的时候。人家怎么成功的?人家是「最初发心,先以直心正念真如。」我们这一点没能做到,我们修行功夫当然就不如他们。最初发心,这个发心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修行的根本,我们没发。我们今天发心来学佛,发的是什么心?我们希望佛菩萨保佑我们,保佑我们升官发财,保佑我们家人平安,保佑我们健康长寿,我们发的是这个心,这个心不是菩提心。《金刚经》一开头,须菩提尊者就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人家发的是这个心。
菩提心的心体,清凉大师在《华严》上说菩提心,他说了三个。第一个是菩提心的心体,第二个是讲菩提心的心相,第三个是讲菩提心的心德,就是心的作用。心相就是菩提心的样子,菩提心的作用。第一个是菩提心的本体,本体就是《起信论》上讲的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三心是菩提心的心体,它的本体。直心就是这里讲的正念真如。直心是什么意思?怎样才叫直心?有些人看到这里,「我很直,我的心很直!」是这个意思吗?不是的。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也讲菩提心,他讲这个心体的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我们把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更清楚。直心就是至诚心,真诚到了极处叫至诚。诚怎么讲法?我们每个人「我很诚心」,都以为自己心很真诚。真诚的标准是什么?过去,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面,给「诚」字下了个定义,说得好!跟儒家、佛家讲的都相应。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这是诚的标准,诚的讲法;你心里面有个念头,就不诚。有念即妄,这是佛经上讲的。心里头有虚妄,怎么能算真诚?这是把诚的标准给我们说出,要诚到极处,心里丝毫的妄念都没有,这个时候就是直心正念真如,真如是真心本性的理体。始能远离诸幻,那当然,所有一切幻都没有了。前面讲虚妄的境界、幻心,离幻也是幻,全都尽了,都没有了。
这个注也注得好!正念,不是有念,有念就妄。我们也常讲,所谓正念就是没有妄念,没有妄念的时候就称之为正念。怕大家听了这句话起了误会,以为正念还有一个念,那就错了,正念没有念。无念,是不是叫做正念?无念不是正念,无念是无明。正念是无妄念。这个话很难懂,此地这个解释,解释得好,就是觉照。觉就是不迷,我们一般人在无念的时候,为什么说无念不是正念?他无念,他没有觉,他迷,他心里确实一念不生,但是他什么都不晓得,那个不是正念。正念是什么念头都没有,一切诸法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像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这是自性起用,相宗里面讲大圆镜智的起用。此界他方,此界是我们现前这个境界,他方讲到其他诸佛刹土,阿弥陀佛的世界,毗卢遮那佛的世界,药师如来的世界,你都看得清清楚楚,那叫照。不迷就叫觉,统统照见,彻底的照见,这才叫做正念,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清楚。
「须径直觉照真如本性」,须是必须;实在讲,一定是这个道理,一定是这么一桩事情。直捷了当,里面确确实实没有一丝毫的委曲之相,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真如本性。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所谓相是性之相,所谓性乃是相之性,如果说理,是事之理,事是理之事,所以它是一不是二,前面讲了,诸法一如,这就是觉照真如本性。
「方能知其是幻也」,知道真如本性所变现的一切境界相是虚幻的,相是幻的。这些幻相都是依真如自性变现出来的。佛法里面讲真、讲妄,它有个标准,凡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就称它为真的;凡是会变的,就称它是幻的,是虚妄的。体性,它不变,体性空寂,没有现相,所以它不会变;不会变的,这是真的。从体起相,那个相会变;会变的,这是虚妄的。真跟妄是这么讲法,真妄一如,真妄不二。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这个妄相,相不会灭,这个要记住,相是决定不会灭的,不生不灭,相不会灭,但是相会变。为什么会变?随众生心就会变了。《楞严经》上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众生心,它就会变。所以,众生的心不变,相就不变。但是众生都有妄想,那个妄想心,相就随著变了,这是佛教我们修定。修定的意思是什么?把妄想息掉,你现那个相就真常。西方极乐世界的相,为什么那么殊胜?就是西方世界的人心清净,没有妄想,所以那个世界就是真常;也是唯心所现,也是唯识所变,没有例外的。这就是知道它是幻,知幻当然就离了。
由此可见必须先悟如如不动之本性,乃能不取於相矣。正因为这个道理,宗门就采取这个理论做为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禅宗里头它就用这个,禅宗一定是先要开悟,悟后起修。没有开悟之前,不能看经,也不能听讲经,他要先求悟。悟了以后,再去读经,再去听讲,悟后起修,这是宗门跟教下不一样。教下先读经,先研究,先听经,然后再去修行,这是两种不同的修学方法。当然宗门里头开了悟之后,再听经研教快,而且不会有错误,因为他心清净,他心生智慧,所以非常非常的快速。但是开悟不容易,明心见性不是人人能做得到。所以宗门接引的根性,《坛经》里头所说的,六祖接引的是上上根人,中下根就没分。中下根悟不了,一定要上上根人,他们走这个路子。中下根人就从教下下手,能得利益。
无论是宗门教下,最重要的关键在老师。所以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一开端就告诉我们,学佛一定要亲近明师。那个明是光明的明,不是名气大的名,名气大没有用处。光明的明是明心见性的老师,他是过来人,他的经验,他的教导,可以提供我们做参考。这样的老师很难,不容易遇到;遇到了,我们也不认识,也不相信,那就没有法子。老师的教学,一定要负因果的责任。老师是给你指路,如果路指错了,你的目的想成佛,他把你的路指错了,他要负大责任,那个不是开玩笑的!像宗门里面公案所说:「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错说了一个字,就是说把人家的方向指错了,这是百丈大师的公案,许多同修都很熟悉的。
这是以前一位法师,人家向他请教一个问题: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他告诉人家:「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就一个字堕五百世野狐身。这个狐狸也很有灵性,过去是大法师。遇到百丈禅师,他变成人形,常常来参加法会,听老法师讲经说法。可是百丈法师知道他,知道这个不是人,是个狐狸精。他向老法师请教,老法师就说:明天我上堂,你把从前人家问你的那句话,你提出来问我。第二天上堂,他来了,就提出这个问题∶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师给它改一个字,大修行人不昧因果,改一个字。他是不落因果,不昧因果。到第二天,这个狐狸就死了,老和尚叫人到后山去给他收尸,把他火化,他就脱离了畜生身。
所以指导一个人修行不容易,你要是把人家路子指错,怎么得了?你自己走错路那活该,没有话说。你把人家的路指错了,这个因果可就背大了。怎样指路就不会错?劝人念佛这个路是决定不错,是不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劝十法界众生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这是一点都不会错的,这个绝对不会背因果的。但是你要劝他学其他的法门,你就要负责任,那个就不是开玩笑的。那个法门能不能契他的根性?他在这一生修学能不能有成就?做老师的那要胸有成竹,要清清楚楚的,那个路子走错了、指错了,麻烦就大了。我们读这一段,也就晓得修学大乘的难处。参禅不容易,参禅要先开悟;没开悟不能修行,悟后起修。所以最方便的是念佛,念佛不开悟没有关系。甚至於念佛连教理不明也没有关系,只要你肯老实念,肯万缘放下老实念,那就能成功。所以这个法门,古德常讲「万修万人去」,道理就在此地。
「不但应向不取上坚持」,也就是坚持要放下,什么都要放下,必须要自己心中一念不生。我们念佛人实在讲,要做这个功夫,能够身心世界万缘放下,我们这句佛号得力了,这个要紧。无量劫来我们在六道里头打滚,生生世世永远不能出头。这一生好难得遇到这个法门,遇到这个法门,就是说你遇到出头的机会,遇到超越三界、一生成佛的机会。这个机会你要把它把握住,你要不懂得坚持的话,那就可惜了!这个机会实实在在是难遭遇,要知道珍惜,要知道这个机缘得来之不易。不但不取,还要向如如上觉照,如如是性体,真心本性上去觉照。这一段所讲的,是所有一切大乘修行的纲领、原则,确实是难。因为它难,所以阿弥陀佛才为我们开启念佛往生的法门,唯有这个法门才能普度一切众生。
【《圆觉经》曰: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这是讲到修学,从哪里修起?从先断无始轮回根本下手。
【轮回根本,即是无明我见也。】
换句话说,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要从这个地方下手。经云,这还是《圆觉经》上说的: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圆照觉相,便是直心正念真如。要紧功夫,全在圆照二字。】
我们同修们大家听过《无量寿经》,《金刚经》也快讲完了,这个地方是到流通分,《圆觉》、《楞严》过去都曾经讲过,所以我们今天读这一段经文,应该不会感到陌生。纵然对於经义不能很透彻的明白,多多少少也能够有少分的体会。
圆照清净觉相,这句话是功夫,也是效果。圆是圆满,照就是前面讲的觉照,清净觉相是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相。体是真如、是自性,真如自性的相是清净觉相。从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四见四相;四见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精神,四相是我们现在讲的物质。现代的科学把宇宙一切万相分为两大类:精神跟物质。在佛法里面把它称之为色、心。色法就是一切的物质,物质现象;心法就是精神的现象。在法相宗所讲的,精神现象是阿赖耶的见分;物质现象是阿赖耶的相分。前面告诉我们三心不可得,是属於见分,四见。万法缘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是讲的相分。於是我们明了,见相两分也是清净觉相,你们想想对不对?这个清净,染净两边都离,染净两边都没有。为什么都没有?因为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你要是能够照到清净觉相,万法一如,万法平等,《金刚经》前面我们读过,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那个时候,净秽平等,生佛平等,无有一法不平等,一切法里头没有高下。为什么没有高下?因为它没有自性,它没有自体,它当体即空,哪有高下?佛法界、众生法界,都是因果刹那生灭的相续相,你看到这一点,你就看到清净觉相,所以统统不可得。统统不可得,就是平等无有高下,这才见到事实真相。永断无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白了,这就叫成佛。佛是什么?佛是大觉,彻底明白了。
【圆照觉相,便是直心正念真如。】
我们在经论上读到这句话,直心正念真如,怎么个讲法?什么意思?这个地方说出来了。可见得那个念不是心里有挂念,我们常常讲心里念著,其实已经把这个字的意思错会了。那个念是什么?当下就是。哪有念头?当下就是。我们中国这个文字也不可思议,这个念是今心。今心是现在这个心就是的,念是这个意思,不是真的有个念头,有个念头就是妄念。现在的心就是,就是什么?就是清净觉相,这才叫做正念真如。现前的心,就是清净觉相。
由此可知,我们念佛应当怎么念?现在这个心就是阿弥陀佛,这叫真正念佛。不是我们想阿弥陀佛,不是!现在这个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什么?阿弥陀佛是四十八愿。你现在这个心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就是你的心,这叫真念佛。我们讲经说过,四十八愿每一愿都含摄其他的四十七愿,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圆融的,都是无碍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样念佛,你们想想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决定往生,不但往生,上上品往生。所以你要会念。你的心是阿弥陀佛的心,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目的何在?目的是普度一切众生。普度一切众生是德用,四十八愿是相,我们讲菩提心,菩提心的样子是四十八愿,菩提心的德用是普度一切众生,菩提心的体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要紧功夫,全在圆照。什么叫做圆照?下面一段给我们解释。
【何谓圆照?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
我们先来研究这一句,什么叫圆照?把圆照两个字分开来讲,先讲照。前念灭了,后念还没有生,就在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就难了,因为我们前念灭了,后念马上就跟著生起来了。前念灭了,后念没生那个时候,那是什么时候?真心显露的时候。前念是妄念,后念也是妄念,前面妄念灭了,后面妄念没有生,这是真心。禅宗里修定修什么?就修这个,参禅就是参这个。我们细心去想一想,这个事情真难。什么叫上上乘人?上上乘人,我们从这个地方稍稍有一点体会,心地清净,所谓看得破,放得下,妄念少的人,这是上上乘人,他才有办法保持清净心,保持真心。这个时候一心湛寂,这是真心;了了分明,可见得这个心就是前面讲的清净觉相。凡夫有没有?有,虽有,可惜前念、后念太接近,几乎前念跟后念连成一体,我们的清净觉相永远也出不来,我们的麻烦在此地。由此可知,「照」这个意思就是真心起用。真心起作用就叫照,妄心起用叫见。你看见没有?妄心作用。你照见没有?照是真心作用。这两个字我们要把它搞清楚。
【圆者,非著力,非不著力。】
实在讲,这个地方古人所谓此处用不得力。你不用力不对,你用力也不对,这是圆的意思。
【不沈不浮】
这是形容,形容这个境界。
【恍如朗月孤圆,是也。】
这个境界我们要很细心去体会。著力、不著力都是攀缘;非著力、非不著力,这是随缘,自自然然。前面跟诸位举古人那个例子,古人用撑船,船快到岸了,那个时候用不著力,只要把舵把稳,撑杆的、摇橹的统统都放下,这个船自自然然很缓慢的往岸边上靠,那个境界就是用不得力。这是说那种境界,这是圆的意思。圆修圆证,这种修行叫圆修,证果叫圆证。
【此际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
此际,际是时候,就是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一念未起,前面妄念灭了,后面一个妄念没起来的时候,此际就是指这个时候,这个时候是你真心显露。我们念佛人常讲的,一念相应一念佛,这就叫相应,这是一念相应的相。相应就是真心显露,真心显露,妄念离了,时间虽然很短暂,你能够有一秒钟、两秒钟的受用,就很难得。要在这里下功夫,这个时候的心清净无比。这个清净不是修得的,本来清净。遍体清凉,清凉是你的感受,我们一般讲轻安自在,这个轻安自在的相已经很粗了,实在讲这个境界自己没有入,体会不到也说不出来。禅宗里面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就是真心自性显露的时候。
【务须绵密无间,久久便能入定,如此用功,便是随顺趋入也。】
经文这一大段,几个小段合起来这一大段,都是禅宗用功的精华。禅宗里参究怎么参究法?这都是它最重要的理论与方法。我们念佛人虽然不是用它这种方式,可是理论是一样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能够明了通达,对於念佛有很大的帮助,念佛容易得念佛三昧。这种境界现前要能够保持,绵密无间,用绵密无间,就跟前面非著力、非不著力呼应了。这个境界现前,你要是感觉到很清凉、很自在,完了,你落在意识里去了,你起念头了。清清楚楚,这个境界非常清楚,一念不生。稍稍有一念,稍稍有感觉,这个时候很舒服、很自在,这就坏了,马上就堕到意识里去了。所以这个地方,依旧还是要保持非著力、非不著力,这样才能入定。所以定的境界里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没有一个妄想。有一个妄念在里头,不是入定,不是定。像这样用功,这叫随顺趋入。可见得,这个功夫确实如古人所说:此处用不得力也。这个境界里头用不得力,自自然然的趋入;也是大乘法里面常说的「无功用道」,这是入了这个境界。在我们现前,我们的阶段没有达到这个层次,我们还要坚持,还要用心意识才行,这个是离心意识。因为心意识就是念头,这是离念,离相离念的功夫,我们见相还没有离,一定要坚持。
【《圆觉经》曰:如来因地修圆觉者。】
这个地方讲的如来,跟《金刚经》上讲的如来,意思完全相同,如来是从性体上说的。若就事相上讲,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成如来。《华严经》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诸佛如来,如来是这个意思,圆教初住菩萨都在其中,他们在因地修圆觉者,著重在圆字,圆修。
【知是空花,即无轮转。】
我们现在知了没有?我们没知,我们刚刚听说,在这个般若会上听说。假如我们要是真的知道了,这个事情就解决了。空花是空中之花,本无所有。这个空花就是说的六道、十法界。六道、十法界是梦幻泡影,如空中花,如水中月,没有自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要是真正知道了,轮回就没有了。你还要超越轮回,超越什么?轮回没有,你超越什么?轮回已经没有了。你不知道,你迷在里头,你以为有轮回。你晓得了,晓得就没有了,所以就超越了。
【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一切众生最恐怖的、最害怕的是什么?生死。有没有生死?没有,决定没有生死。能生死的心是假的,是没有,三心不可得;所生死的这个身体相分也是假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能所俱空,谁生谁死?没有。生死这个幻相怎么来的?迷的人执著三心是真的,迷执这个身体也是真的,身心世界都是真的,都是实有的,他就有生死。他是不是真有生死?他真的没有生死,自己以为有生死。以为有生死,他就受生死之苦,其实苦也是假的,苦也不是真的。这就是说明不了解事实真相。后头两句这个结论好!
【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这个无就是解释前面的「亦无身心受彼生死」,这个无不是造作它才无,本性上无。本性上因为没有妄念,就没有三心。本性里头没有妄相,所以就没有身心世界,那谁受?这底下解释:
【此言自性既本不生,则亦不灭,故曰本性无。】
本性无有身心,无有六道,无有十法界。这个事与理,前面都说了很多。
【发心便应觉照本不生之性,故曰因地修圆觉。】
从这个地方,我们多少也能体会得法身大士的修学。他们的修学跟我们确实有不一样的所在。这个不一样,就是经上讲的,他们是直心正念真如,他们是圆照觉相。我们把这两句合起来看,意思就比较明显,这两句可以互为注解。他们的功夫,确确实实是无功用道;也就是说非著力、非不著力。他们确实是随顺趋入,随顺在哪里随顺?在日常生活当中随顺,工作里面随顺,处事待人接物里头随顺。什么叫非著力、非不著力?我们前面曾经讲过,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工作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不是不做,样样事情都做,只是在做的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随顺趋入,这就是圆修圆觉,就是圆照觉相,就是正念真如。
【如是修者,知彼一切生灭幻相,尽是空花,有即非有,故不为幻境所转矣。】
他在境界里面所表现的,跟一般人完全没有两样。像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经前面所示现的,入舍卫大城乞食,著衣持钵,这是当时出家人每天做的工作。释迦牟尼佛也照做,跟一般出家人没有两样,每天出去托钵。托钵,接受在家人供养这一钵饭,出家人一定要为在家人说法,就像《金刚经》上讲的,乃至四句偈,一句半偈,一定要说。他有问题,要给他解答;他没有问题,要给他嘱咐,这是说法。在家人是财供养,出家人回报他是法供养。回到精舍讲堂,每天讲经说法,这是出家人的事业。所以在事上,跟我们世间人没有不一样的地方。每天有他正常的工作,他需要做的事情,用心不一样。因为他知道一切法的真相:梦幻泡影,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有即非有,相即非相,所以他的心是清净的。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动念,你要问他为什么?因为一切相当体即空。
凡夫跟佛菩萨不同的地方,就是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著,不一样就在此地。为什么凡夫接触这些现相,他会起妄想分别执著?他不知道这些现相是当体即空的,是了不可得的,误以为实实在在有。他不晓得事实的真相,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他不晓得。诸佛菩萨看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什么?就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他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所以他在其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我们今天学佛菩萨,头一个要学他的观念。哲学里面所说的宇宙人生观,头一个我们学这个;也就是说,想法、看法要学佛菩萨,他是正确的。想法、看法正确了,你的说法、做法当然正确,那还有什么问题?所以跟世间人在一起,大慈大悲,和光同尘。他们在迷惑,没觉悟,佛菩萨做一个最好的榜样。这个榜样是什么?教给一切众生怎样生活;然后再帮助他觉悟,帮助他离开这个虚幻,这叫大慈大悲。所以他晓得「生灭幻相,尽是空花,有即非有,故不为幻境所转。」凡夫最苦的,就是被境界所转,佛菩萨不会被境界所转了,《楞严经》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不被境界转,你就转境界;你能转境界,你就是如来。前面讲如来因地修圆觉者,那你成如来了。这个如来,刚才讲了,圆教初住菩萨就是如来。
【与知幻即离义同】
前面引用《圆觉经》「知幻即离,不作方便」,这个意思完全相同。这是用《圆觉经》的经文,来解释《圆觉经》上「知幻即离」。
【观上引经文,当可了然。】
看到前面引用《圆觉经》、《楞严经》的文字不少,当可了然。
【径向本不生处觉照,为除无明之妙法。】
这个事情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像前面所说的,务须绵密无间,很自然的、很细心的去觉照。我们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六根一接触就要晓得,外面境界是业因果报刹那的相续相。你能够提得起这一句,这就是正念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功夫用久了,这讲绵密无间。因为你一间断,你就迷了,你又打妄想,又起分别执著,那你就错了。你能把这个觉照功夫保持住,给诸位说,有个三、五年,你不能成圣,也是道道地地的贤人,就入菩萨的观行位,那个一点不假。
观行位就是通常讲的功夫得力。什么叫功夫得力?不被境界所转。你在境界里自己能做得了主,不被境界转。不被境界转,我们再说一个很粗显的话,你已经改变了命运,你已经不受你命运的支配。凡是受命运支配的,动弹不得的,随境所转。你不被境界转,你命运超越了。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你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你就真正去用功夫。这个功夫,就在生活里面晓得万法皆空、三心不可得,这是《金刚经》上重要的纲领,然后自自然然就做到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这是除无明极妙的方法。
【本不生处,即於未起念时,向不动处,摄心觉照。】
觉照就是禅宗所用的观心的方法。观心的方法跟参话头的方法不一样,观心的功夫深,参话头的功夫浅。那是什么?观心没有办法,做不到,这才参话头。话头是什么?就是念头。这个念头起来了,就教你去观察,那个念头从哪里起来的?做这个功夫。我们打了一个妄想,不要去理会它想些什么,注意那个念头从哪里起来的;你一观,那个念头没有了,要继续观它到哪里去了?用这种功夫,叫参话头。观心不是的,观心是前念灭了,后念没有生,那个当中是真心,那是观心,所以这个很难。早期禅宗用观心的方法,以后人的根性劣,妄想多了,观心这个方法用不上了,所以祖师才教人参话头,用参话头的方法来摄心。观心,这当然是最高明的。
【以成其不取】
你能够这样做,你对於一切法自自然然都不取了。实实在在讲,如果我们对於一切法的真相明白,是真明白了,你就不会取,不会执著。为什么?取相、执著是一场空。佛没有欺骗我们,佛不是没有理由的来教导我们,所给我们讲的,教给我们的,全是事实真相。大乘经都是从实相里面流露出来的,实相就是事实真相。这是决定可以相信的,决定可以接受的,因为它是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你想想还有哪一桩事情放不下?你所有一切放不下的,都是虚妄的。这就是告诉你,应当放下,不应当再挂在心上。但是事,事是缘,缘可不可以放下?不可以。前面讲过:万法皆空,所以你要放下;因果不空。这就是说明了一切都空,身心世界俱不可得,你为什么还要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办事,为什么还要这样子?因果不空。因果是什么?眼前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相,就是因果的幻相,这个东西不空,所以你还是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你那个因好,相续相就好。这个相里头有十法界依正庄严,那个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还要接著应无所住,后头还要而生其心;而生其心就是因果不空。这是一定要晓得的。现在世间人颠倒,恰恰把它搞反了,以为因果是假的,以为一切现相是真的,这个糟糕!经上常讲颠倒错乱,他颠倒在哪里?就颠倒在此地。一切皆空,他认为都是有的,不空;真的是不空,他又认为是空的,他那个颠倒在此地。这一颠倒就造无量的罪业,所现的相续相,那个相就不好,现的是三恶道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现这种相。
【於遇缘时,坚持不取,以圆满其不动,庶於如如性体,得有入处。】
於如如性体得有入处,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明心见性,这就是见性的意思;也是经上所谓契入真如,这就是契入真如的意思;一般世间人讲,证果、成道,都是这个意思,这是证到佛果、成菩萨道。关键就在「遇缘时坚持不取」,这句话非常重要。遇缘的时候,你要有觉有照。有觉有照是什么?身心世界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这就是功夫,这就是智慧,这就不迷。譬如遇到缘,遇到缘有赚钱的时候,这个缘你遇到了,你拼命去赚钱去了,你就迷了。遇到缘不取,不取是什么?随缘,不去攀缘,要懂这个意思。钱怎么来的?知道业因果报的相续相。过去生中财布施的多,这是果报现前了。现前要晓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知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的做法就不一样,你不会把这些钱据为己有、把它存起来,不会了,马上就散掉,去帮助一切需要的人。那你钱是不是都丢掉了?没有。你这个地方丢掉,后面又来了,来得比前面还要多。但是总而言之要记住,不管来得多、来得少,要散,这是智慧。不能够聚,一聚就错了,空的,哪里能聚得了?所以一定要散。
世间人不懂得散财,为什么他不知道散财?他不晓得事实真相。知道事实真相,他一定这样做法。而且这个财决定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众生,这个财就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积功累德。否则的话,那个财实在讲,过去修也不容易,现在得到的时候把它糟蹋掉了,你说那多可惜!做了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不但没有好处,有很多财造了罪业,更不值得了。所以你就有智慧,才晓得怎样去处理,怎样去运用。心依旧是如如不动,不动不是说不起作用,动静一如,动静不二,那才叫真不动。动中有不动,那是真不动。这个意思很深,大家要细心去体会。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