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九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023-0098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三十八面,第三行,从注解第十四段看起。
【诸佛与大菩萨,为利众生,恒现报身及应化等身生灭之相,而不住著法身。就其有常住法身而不住言,故曰法身非常(不住涅盘)。虽不住,因其常在大定之中,故所现相尽管生灭炽然,而法身常住自若。所谓过一切相,不著於相者,实由於此。故又曰法身非断(不住生死)。此是定慧修功圆满境界。】
这一段的开示也非常之好,在学佛同修来说,这也是重要的佛学常识。为什么大乘法里面常说「法身非常非断」,这是依什么说的?这里为我们讲清楚了。诸佛与大菩萨,这个地方是通指圆教初住以上的果位,一直到究竟佛果,都包括在这一句当中。诸佛菩萨证果之后,他们唯一的事业就是度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了生死脱轮回,圆证无上菩提,这是菩萨的事业。为这一桩事业,诸佛菩萨在虚空法界无量无边的刹土随处现身。所现之身,有报身、有应化身。示现报身的,譬如我们讲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利众生示现净土,示现的报身。而实在说,阿弥陀佛也是久远劫就成佛了,决定不是法藏比丘修行五劫就成佛的,诸位晓得那是示现的。正如同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北印度迦毗罗卫国示现的应身相同,他也决定不是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证无上菩提的,久远劫早就成佛,所以示现的。世尊为我们示现的是应身,弥陀为我们示现的是报身,这是不相同的所在。这种不相同是不是佛的意思?给诸位说,不是的,是机感相应,众生有感佛则有应,就连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也是十法界一切众生有感,阿弥陀佛有应。应化身有生有灭,佛所示现的报身是有生无灭,唯独法身不生不灭,法身没有生灭。佛不住法身,这里关键的意思在此地。他证得法身,尤其是究竟佛果,他们证得的是圆满的法身。虽然证得圆满法身,他不住,我们要体会这一点意思。他为什么不住?那叫大慈大悲。就其有常住法身而不住,所以说法身非常。法身非常的意思跟不住涅盘的意思完全相同。因为他不住,所以随类现身,十方应化。
虽不住,因其常在大定之中,这是我们在大乘经上常常读到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不但报身常在定中,即使佛的应化身也是常在定中,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这个意思前面都曾经细说过。以佛说法而言,世尊在这个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佛说法不但是无有定法可说,佛实在是无法可说,所谓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为什么说他无说?常在定中。就是示现的应化身,也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所谓是六根对六尘的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在大定之中,这就是涅盘的意思,就是法身的意思。故所现相尽管生灭炽然,像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应身,住世八十年,世尊是八十岁入灭的,为大众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是生灭炽然,我们凡夫看到这个现象。而法身常住,法身是理体,报身、应身是从体起用,从体上讲清净寂灭相。
所谓过一切相,过是超过。不著於相者,实由於此。佛在这部经上教给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这个纲领、原则通一切法门,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这就是「无住生心」。这是教给我们为什么要不住於相,这个在此地不必再多说,前面已经说得很多了。
「故又曰法身非断」,非断是不住生死。总而言之,这一段里头要紧的就是「不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就现身,现种种身,说种种法,利益一切众生;不住生死就是永远在大定之中,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这就是不住生死,这就显示法身非断。这也是我们修学的大总持法门,我们应当认真努力来学习。因为佛菩萨不住涅盘、不住空,涅盘是性体,性体空寂,不住空而现相,虽现相而不住有。不但应化身他不住,报身也不住,法身也不住,三身圆满证得,三身都不住,这才叫真的证得。一住那就坏了,决定住不得的,定慧功夫才能够圆满,如果有住,功夫就不圆满,这是法身大士们的境界。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真正会用功,真正会修行,所谓的历事炼心。历是经历,我们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当中用功夫,用什么功夫?修定修慧。不管你修什么法门,总不外乎定慧这两个原则。修定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修定,定是这个修法的。除了修定,还得修慧。慧是怎么修的?慧是外面六种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一点都不迷惑,这叫修慧。所以慧在定中,定在慧中,定慧等学,定慧等运,这是真会用功,真会修行。我们在这段文字里面,要是能把这个方法学会,我们的受用就不可思议。
【三身非常非断之名,非异也。】
异是不同。三身都是非常非断,都有这个意思,也都有这个讲法,这是不异。
【而法身非常非断,与报应非常非断之所以然,则非一。】
确实不一样。
【故说一有种种一,说异有种种异。】
就在诸佛菩萨所证得的三身上来说,一与异确实有种种不同。
【且一中有异,异中有一。】
由此可知,一跟异不是二法,一异如果是二法,那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桩事情是教我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上去观察,但是见要圆,解要圆,面面都观察到了,你见就圆了。见圆,解就圆,这才能圆修圆证。最怕的是你只看到一边,没有看到另外一边,你在这里面生起分别执著,那就错了。所以必须面面皆到,才知道一中有异,异中有一。
【执则皆非,不执则皆是。】
可见得问题就是在分别执著,离开一切分别执著,没有一样不是,法法皆是。如果执著那就错了,法法皆非,不能执著。不能执著其所以然的道理,前面都讲得很多很多。能够执著的三心不可得,你所执著的无论是世法,无论是佛法,都是缘生之法。凡是缘生之法都无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说明了,能执、所执俱不可得。此地为什么讲常与非常,讲一与异,这是怕你有微细的执著,微细的执著还是有妨碍,妨碍你明心见性。这种微细的执著说实在话,对於你要想了生死、永脱轮回,已经没有妨碍了;但是要想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微细的执著有障碍。必须要知道,必须要能把妄想分别断掉。
【当如是见、如是知,如是见者则为圆见,如是知者乃是正知。】
这个意思都说过了,有了正知正见,有了圆满的见解,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那就是圆修圆证了。
【明了非常非断之义,则非一非异,其义乃得彻底,解得透彻。即诸法一如,是法平等诸义,亦皆彻底。】
可见这个经的好处,确确实实能帮助我们契入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就是宗门里面的大彻大悟。我们虽然达不到这个境界,这部经念多了,意思稍稍明白一些,多少它会帮助我们放下一些;能放下一些,念佛功夫就能够得力,带业往生在这一生当中我们才有把握。所以《般若经》上讲的,非常非断、非一非异、诸法一如、是法平等,这些都是《般若经》的精义,最精华的部分,最精彩的句子。它的意思、义理无限的深广,要细心去体会,受用不可思议。再看末后这一段:
【扼要之修功】
这是讲到总持法门,我们修行要把总纲领抓住。
【唯在不取相、不灭相】
不取是不执著,不灭也不是有意远离它,都是对「相」说的。相不必执著它,也不必去远离它,为什么?它不碍事!
【而以性为中枢】
修行人要紧的是明心见性,无论修哪个法门,我们念佛也不例外。念佛如果要能得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你一定要参透「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你看看还是以性为中枢。
【岂但相不住,性亦不住。】
前面,法身非常、不住涅盘,是性也不住。不住生死是相不住,不住涅盘是性不住。
【并不住亦不住】
如果还有个「我现在两边都不住了」,还是一个妄想在,两边不住这个念头也不能有。
【通达此理以念佛,便得理一心。】
你要是把这个道理明白了,参透了,会用了,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你会用这个原则,那好!你念阿弥陀佛是理一心不乱,将来往生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这是真实的上上品往生。从这一节显示,金刚般若对於念佛法门实在是大有帮助。所以这个经我们要是跟《无量寿经》、《弥陀经》合起来看,利益无量无边。请看底下一段经文,下面这一科,约不受福德结无我:
经【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
佛在本经为我们较量功德,这个地方是第六次,前面我们曾经看过五次。先把前提说出来,假设『菩萨以满』,满是圆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这个境界我们凡夫没有法子思量,真正是不可思议!我们看注解:
【一切法无我,如曰无圣无凡、非一非异之理,亦是法法皆然。】
「一切法无我」是真理,确确实实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法相宗里面发明这个事理,说得非常的详尽,一部《百法明门论》就是为我们说明这一桩事情。我们到底下一节再说,因为它的经文在下面一节。本经前面或者是大乘经上常说:无凡无圣、非一非异,跟这一句这个意思完全贯通,所以它也是涵盖世出世间一切法。
【得无上果者,不废修福,但须不受不著耳。】
这个开示就非常非常重要了。得无上果,我们把这个意思扩大来说,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就是无上果。法身是无上果,证得一分也是证得无上果。从初住菩萨一直到如来果位证得圆满法身,这是《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如来,这些人修福,对於修福从未间断。不但菩萨修福,佛修福,释迦牟尼佛修福,阿弥陀佛修福,没有一尊佛不修福。佛已经福慧二足尊,福慧都圆满,他还要修福吗?他还修福。我们要不要修福?那不修福行吗?佛在果地上还要修福,可见得修福是菩萨事业里面第一桩大事。修福就是修布施波罗蜜,普贤菩萨广修供养是修福。但是要紧的是修福可不能享受,可不能享福,可不能著相。为什么?享福一定著相,著相才会享福,不能著相,著相就错了。
【又不可闻不废修福而又生贪著也】
贪是烦恼的根源,无量无边的烦恼、生死,乃至於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从贪心里面生出来的。所以贪是根本,六道轮回的根本,一切罪业的根本。修福就怕你有贪心,所以教你不受不著,不受不著断贪烦恼,可以说你无始劫来所有的烦恼从根拔除了。自古以来,无论在家、出家的真正修行人,表现给我们看的,都是修苦行,他不享福。出家人修苦行的很多,在家人修行的,只要诸位稍稍留意,他的物质生活总是比一般人要降一等,甚至於降好几等。
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唐朝的庞居士,这是许多同修们都熟悉的。庞居士生在一个富有的环境当中,全家学佛,全家都证果,我们在《传记》、《语录》里面去看,应当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他把他家里面的财产装在一条船上,船划到大江当中,船底砸个洞让它沉下去,全不要了。不要了,怎么生活?编草鞋。草鞋在新加坡看不到了,中国大陆内地还有,用稻草编,用茅草编,编草鞋。一双草鞋卖几文钱,每天编几双草鞋卖几个钱,能度日那就够了,就很欢喜、很自在。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菩萨示现。教给我们一句话,人家说:你有钱,钱拿去做好事,不好吗?他告诉人说:「好事不如无事。」无事最好,好事不如无事。这就是一定要懂得修福,不能够享福;不能够著修福之相,你一享福一执著,贪心就又起来了。佛教菩萨修布施、修供养,目的何在?把贪的根拔掉。你修布施里面还有著相,还要享福,你这个贪烦恼永远不能拔除,那不是佛的目的,佛教给我们的目的要知道。
【此中,借布施福德,显成不受者之为得无我忍。】
在修布施里面,他能够修福不享福,修福不执著,成就了忍辱波罗蜜,他能忍!能忍才会有进步,才有精进波罗蜜,后面才有禅定,才有般若智慧,这才像个菩萨,福慧才能成就。
【又借无我功胜,结束前文所言菩萨应通达无我法之义。此节不过引一布施多福,以为下文不受作张本耳。】
主要意思是后面一段,这一段是先说这个菩萨以满恒河沙数世界的七宝布施,举一个例子:修福,诸佛如来菩萨都修福。我们再看底下一段:
经【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这是两个比较,前面这位菩萨是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后面这个菩萨,『若复有人』,这个人是『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就像庞居士一样,庞居士所修的就是这个,得成於忍。这个菩萨所得的功德超过前面满恒河沙七宝布施的菩萨。我们看底下小注,这个意思很深很深。
【一切法无我】
刚才也说过了,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是真正明了通达,那就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如来,那你也有分。
【一部百法明门论所云】
《百法明门论》是天亲菩萨作的,法相唯识宗的经典,也是法相唯识的纲要,也可以说是法相唯识的概论。它的文字不多,是天亲菩萨依据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这是法相宗的一部大论,根本的论典。《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将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大类。天亲菩萨看这部大论对於初学的人有困难,因为他说得太多、太繁琐,不是初学的人能够接受,所以将六百六十法再归纳,归纳为一百法,便利於初学,称之为《百法明门》。百就是,这一百法,诸位要晓得,展开来就是无量无边的世出世间法,把它归纳为一百大类。明是智慧,门是门径,这个题目的意思,你可以从这一百法里面找到一个开悟的门径,从这个门你就可以开悟。这是相宗入门的教科书。这部论的内容是什么?就是说明一切法无我,将一切法归纳为百法,归纳为一百大类,然后再给我们说明无我。两种无我:人无我、法无我;一切法无我。下面这个表解就列得很清楚。这一百法又分为五大类:
【心法八】
我们常讲八识,八识是属於心法,八大类。
【心所有法有五十一类】
心所有法就是心法的作用,从它的作用上分为五十一类。
【色法十一】
色法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物质现象、物理现象,都包含在色法里面。心是精神的一部分,色是物质的一部分。还有一类:
【不相应行法】
它有这些事,但是这些事它不是心也不是物,但是它也离不开心物,离开心物,这个法就不存在,可是它确确实实不属於心,也不属於色法,所以单独给它立个名叫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这四大类都叫做「有为法」,《金刚经》末后有一首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要懂得有为法是说的什么,就是讲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统统叫有为法。什么叫有为?有生有灭,刹那生灭,有生有灭。合起来这是九十四。后面还有一大类叫做:
【无为法】
无为法有六类。无为法是什么?没有生灭。像虚空,虚空我们没有看过它生灭,所以虚空就列在无为法里面;真如本性没有生灭,所以真如也列在无为法里面。合起来,九十四加六就是百法,把一切法分为一百大类。然后归结到无我。
【人无我】
你看看,人不外乎色、心跟不相应,《金刚经》上讲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当然无我。
【人无我,法也无我。】
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都是属於生灭法,从这个地方得到一个结论:一切法无我。因为无我,所以你不应该受,你受就错了,不但你享受错了,你执著也错了,不可以执著。我们看底下一段,还是解释这个问题。
【此菩萨之大作布施福德而不受,所以称其得成於忍。】
忍,他心是定的,只知道修福修得很快乐,修得很自在,不受福德,不受。我们常讲,随缘而不攀缘,执著跟享受是攀缘,离开,心里面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意念,一切随缘,随缘就自在了。随缘里面没有执著,没有贪受的念头,所以他得成於忍。
【经旨并非不重视福德,惟当不著不受而已。亦实趋重於得忍。】
经意的宗旨,我们要清楚,不是说不重视修福,那你就错了。诸佛菩萨没有不修福的,六度里面第一个就是布施,哪有不修福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开头「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你看前三条都是修福,怎么不修福?《般若经》里头佛教导我们,修福不可以执著,不能著相。为什么?你著相,你四相具足,你所修的福就变成六道轮回里面有漏的福报,这就搞错了。如果你要享受、要享福,也是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不是如来果地上的福慧二足尊,与那个不相干,没交涉了,这是我们要懂得。除这个意思之外,也非常重视得成於忍,这个很重要。忍是修行成败的关键,能忍就成功,不能忍就不能成就。成就与不成就,《金刚经》的标准是以「见性」定做标准;也就是说你能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金刚经》上所说的菩萨,以这个为标准。忍是关键!六度里面说,你能够得成於忍,后面才有精进、禅定、般若,你才有成就;如果没有忍,你就不能成就,你所修的福在三界六道里面享受,你修的福不会是空的,一定会得福报。
【一切法不外境、行、果。】
前面我们是用《百法明门》来解释一切法无我,法相宗说的。相宗以外的经论,像《华严》、《法华》、《楞严》这些大经,也都讲一切法,但是不像法相宗的分法,法相是弥勒菩萨分析的,他分得非常微细,其他经典没有这么详细。这是一般大乘经上所说的,一切法不外境、行、果,把它分为三大类。
【境是境界,五蕴、六根、六尘,这都是属於境。行,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
我们净宗学会的同修,在行门里面我们就订这个五科,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行持当中的守则,我们要遵守的原则。
【果,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至无上菩提。】
这是果,这是大乘法。特地从初住说起,与《金刚经》的教义相吻合,初住的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真实的果报,大乘里面常常用这个方法来分。
【无我,谓一切染净诸法,缘生体空。】
染法是六道,净法是四圣,染净包含了十法界,诸位要晓得,十法界里面的佛,还不到初住菩萨,我们这是圆教,圆教初住菩萨破得一品无明、证得一分法身,他住在哪里?他住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诸位要晓得。十法界有没有佛?有,藏教的佛,通教的佛,他们没有破无明,没有证法身。天台家讲藏通别圆,藏佛跟通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别教、圆教,那是一真法界了。所以染净,染是六凡,净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都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我在哪里?当然无我,无我是事实。我们今天的大病,就是坚固的执著有个我,这是大病,这个事情真的是麻烦大了。念念当中有我,还有我所,我所有的,叫我所。我所有的是些什么东西?老实话,不外乎贪瞋痴慢。我贪、我瞋、我痴、我慢,总不外乎这些东西。一天到晚在造罪业,天天干这个事情,念佛不能往生。念佛往生的条件,心净则佛土净。你要把我、我所放下,你的心就清净,这样念佛才能往生;我、我所不放下,不能往生,念佛都不能往生。所以要知道,十法界缘生体空。
【故一切法中本无有我】
佛教给我们无我,正确的,没讲错!佛丝毫没有勉强我们,因为本来无我,你偏偏执著有个我,「我」是什么?「我」也是不相应行法。
【当知所谓我者】
这说明什么是我?我是什么?
【即众生无明不觉】
这个「我」的念头、「我」的执著,从哪里来的?从无明里头来的,从不觉,不觉就是迷。无明,我们说个粗的话,就是糊里糊涂,糊里糊涂、迷惑颠倒里面去建立一个「我」。你要是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我」是什么?我是无明,我是迷惑颠倒。
【於一切法中妄生,妄就是妄想,不是事实,生起了分别执著之见是也,这个就叫我。】
《金刚经》上前面我们念过:「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问你:「我在哪里?」你要是真正体会到三心不可得,我就没有了;我没有了,就恭喜你,你成菩萨,你是法身大士。为什么?你证无我法,这是法身大士。
【而一切法性,本来空寂,那有此物,因其本无,故当除之也。】
本来没有个我,「我」且没有,哪来的「我所」?所以要知道,我们今天种种苦难,你为什么这么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佛经上讲的八苦交煎。你为什么这么苦?就是你迷惑颠倒妄想当中生了一个我,你才受这么多苦难。如果你要是觉悟,本来没有我,事实上也没有我,无论在哪一法里头找,找不到我,你就解脱了,你就自在了,你就永远脱离轮回。就像观世音菩萨在《心经》里面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桩事情,由於我们迷得太久、迷得太深,佛在经上这样明显的为我们开示,我们听了也点头,也能接受,但是境界转不过来。转不过来是习气太深,转不过来,要转,不转不行。初学的时候勉强的转,用什么方法?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就是舍,从容易的地方先做起。譬如先舍身外之物,身外之物我不贪,我不据为己有;「我所」,先把我所有的舍掉,先舍我所,然后进一步「我」也放下;我也没有了,那就成功了。所以这是两个大的阶段,要知道怎样去做。
【此二句,上句是解,下句是行。合而观之,是明此菩萨解行成就。】
知一切法无我,是解,得成於忍是行,这一小段经文合起来看,说明这个菩萨解行成就了。
【又上句知是慧,下句忍是定。合之,便是定慧均等。因定慧均等,解行成就。所以所得功德胜前菩萨。】
前面那个菩萨是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菩萨的功德超过前面,前面是在事相上的布施,这个菩萨明心见性,那是那个菩萨不能够跟他相比的。
【忍字,安安不迁。】
不迁就是不动的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不为外面一切环境所诱惑,所以它是定的。两个安,意思是说心安,身也安,身心都不受外境的诱惑,这叫忍。必须功夫做到得成於忍,这叫真功夫。我们常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在你面前你还动不动心?如果还会动心,没用!你没有得到忍。这些东西在面前,如如不动,《金刚经》后面我们还没念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就是此地「得成於忍」。得成於忍是什么样子?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是得成於忍。得成於忍就是你定慧均等,定慧均等就破无明。无明烦恼为什么破不了?定慧不均等。定慧均等就破无明,破一品无明你就证一分法身。所以这个功德不是前面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所能够相比的。
【方为真实通达,真是菩萨耳。】
真菩萨,《金刚经》前面有标准,四相离了,四见离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全都没有了。我们也很想破四相、断四见,怎么修法?这里好!教给你,你只要得成於忍,四相就破了,四见就断了。得成於忍怎么个修法?你一定要深深的明了,一切法无我,你要真正通达这个事实真相,真正通达一切法无我,你才能放得下。通达一切法无我就是看破;你看不破,你怎么会放得下?必须看破之后,你才真能放下,你才成功。真正放下,那就是外不著相,不取於相;内不动心,如如不动,这是法身大士。所以这是真实通达,真的菩萨,《金刚经》的标准,真菩萨。
【须知解固居行之先】
清凉大师的四分:信解行证,解在行之先。
【然非如法实行,确有经验,何能深解。】
这就说明,解跟行是相辅相成,你能够解得一分,你要不能做到一分,你那个解就不会进步。所以你一定要做到,你做到了,你那个解会进步,又提升了一分,然后你的行也跟著进步。解帮助行,行帮助解,解行是相辅相成的。到底哪一个在先,哪一个在后?不一定。但是最初一定是解在先,行在后;真正起修,不一定哪个先哪个后。所以你真正行,行当中有了经验,有了体会,你的解就更深入、更圆满。
【前云,行由解出,解因行成。】
能够达到圆解,是要真实修行功夫所成就的,你没有真实修行的功夫,你的解就不能够深,不能够圆,深解圆解一定要有真实修行的功夫。从这两句话,「行由解出,解因行成」,显示出它是相辅相成的。
【即通达之真诠】
真诠是真理,我们讲的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你一定要这样的修法,你才真正能通达。
【如是通达,乃得成忍耳。】
得成忍也不是容易,得成於忍是要解行功夫圆满,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里面若无其事,毫不勉强,真的放下。请看经文:
经【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这是这一个小段的结语,结论。
【此节,正是开示学人,功夫必须做到如此,方能无我。故须释明成忍之所以然。】
把得成於忍所以然的道理,要细细的说明,说明的原因就是要效法菩萨,为什么不受福德,修福德不受福德,归结到最后,就是教我们契入无我法,契入无我法那就是证果。
【凡是菩萨,因其修福不受,方於无我成忍。】
这一句很重要。凡是菩萨没有例外的,从圆教初住一直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没有一个是例外的,每一位都是修福不享福。如果享福,他就不能够得成於忍;因为他修福不享福,所以他得成於忍。因为他得成於忍,所以能够在六道十界应化度生,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我们世间的人求佛菩萨,佛菩萨一定化身在人间,畜生道里面求佛菩萨,佛菩萨要示现畜生身,饿鬼道里面求佛菩萨,佛菩萨要示现饿鬼身。六道三途苦!唯有菩萨得成於忍,他才不在乎,他不享福,他要享福不会到六道里头来,六道里面太苦了!这就是说明他不受福德,在六道里面度化一切众生,修福!所以,不能得成於忍,怎么能做得到?
【因不受故,所作福德尽成无漏之功德。】
这经文上讲的,他的功德超过前面的菩萨,为什么?他不受,不受,福德变成功德;如果受的话,功德就变成福德,功德没有了。功德跟福德不一样,福德不能明心见性,功德可以明心见性,可以见性成佛。下面再把受的定义,做一个简单扼要的解释,什么叫受?
【心有其境,名之曰受。】
你心里面没有放下,诸位要知道,事上放下了,可是心里还挂念著,你还是在受;可见得这个受的意思,必须心里头没有挂碍,没有牵挂,真的舍干净了。
【今曰不受,正明其心空无境也。】
他的心恢复到本性,真心本性里面没有一物,《六祖坛经》里头讲得很好,「本来无一物」。如果有一物,你还在受,你没有做到不受。不受就是本来无一物,心里面干干净净,一丝毫牵挂都没有,古德常讲一丝不挂,用这个来形容心里面干干净净,没有丝毫的牵挂,这个才叫不受。由此可知,不受不是在事相上讲的,相没有妨碍,事事无碍。什么东西有碍?心里头有碍。心里面真放下了,事上就无所谓,才真正能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可见得普贤菩萨这两愿,如果没有得成於忍,做不到!一定要先得成於忍,恒顺、随喜才可以做得到。
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佛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修福不受福德,须菩提哪里不知道?明知故问,代我们问的,为什么菩萨修福不受福德?
【问意要在令大众彻底明了,皆能达於不受之地。】
须菩提问这一句话的意思在此地。
【知此问重要,当於下节开示,加意体会也。】
这一问的确很重要。为什么?我们如果真正明了它的道理,明了它的事实真相,我们才肯发心学习。菩萨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所以理跟事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下面世尊要为我们开示,这些开示非常重要。字字句句不但含义深广,在修学,实在讲修学就是生活,在生活上显示出来的是大用无方,所以我们应当要特别留意。
经【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佛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了,说明为什么不执著。
【初句言作福德,使知虽不受而应作。】
菩萨绝对不是说不修福,可以说从无间断的修福。我们世间人贪图福报,有的时候修福还会间断。菩萨不贪图福报,修福从来没有间断,为什么?那是性德,真的是开发自性。
【不可因不受之言,误会修福可缓。】
那就错了。
【当知作福德,即是修六度,是从大悲心出。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因於众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云何可缓乎。】
这就是说明,菩萨修福非常积极,特别是《华严经》上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愿愿在结论的时候都告诉我们无有疲厌,从来没有休息,没有感觉到疲倦,没有感觉得厌恶,认真努力不断的在修。什么是修福?六度就是修福,十愿就是修福,我们净宗学会订的五个科目都是修福,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绝对没有说修福可以缓一缓,修慧要紧,殊不知慧在福中。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修福不受福德就是修慧,可见得福跟慧是分不开的。如果修福著相,那就有福没有慧,修福要是享福,有福没有慧。只要不著相、不享福,慧在其中,真的教你开智慧。底下说得好,完全是《华严经》的教义,作福德就是修六度,这是从大悲心出。为什么不享福他会去修福?在一般人讲,我既然不享福,我福也不要修了,这是正理,很合乎逻辑。菩萨为什么这么傻?我们要是用逻辑来看菩萨,菩萨都很傻,不享福,修福,修了福让别人去享福,这不是傻瓜吗?这个里面的意思就非常深,他有大悲心,大慈大悲这个力量在推动他。世间人天天工作,勤苦的在修福,什么力量推动他?名利在推动他,执著享受在推动他。因为他有享受,所以他肯做。菩萨不享受,他为什么肯做?大慈悲的力量。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我们佛门里面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佛法,佛法的根本是大慈大悲。诸佛菩萨怎么证果的?怎么修成的?就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以清净心、平等心,无条件的关怀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这是大慈大悲。这里面有条件,那就不行!如果你执著有受,这就是有条件的,你的心不清净、不平等,那大悲心就失掉了。所以成佛、证果,大悲心为体。
大悲心从哪里来的?因於众生。离开众生,你这个大悲心从哪里发?引不起来。虽然大悲心是性德,如果没有缘,它生不起来。缘是什么?缘是一切众生,特别是一切苦难的众生。苦难不仅仅限於物质生活的贫乏,物质生活贫乏是苦。物质生活非常富裕,苦不苦?寿命到了还要搞六道三途,这都是苦难众生。换句话说,没有觉悟,依旧迷惑颠倒,都是苦难的众生。所我们不要看错了,有些物质生活非常艰苦的人,我们看到他好可怜。没错!他现在生活是可怜,他来生,来生不一定堕三途,来生可能得人身、生天去享福去了,他这一生是他受的果报。他受这个苦难当中,他造的业少,他妄想少,每天生活已经自顾不暇,还想什么?我们一般凡夫看不出来。富贵人家一天到晚胡思乱想,造作罪业。所以天道很公平,富贵人来生贫贱堕三途,贫贱苦难的人来生富贵、生天,所以风水轮流转。老天爷很公平,不会说你苦,生生世世的苦;你享福,生生世世享福,没这个道理。你仔细一观察,你才晓得每一个人造的业报不一样,苦乐不相同,但是迷惑颠倒是相同的。佛菩萨大慈大悲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一切苦难都是从迷惑颠倒里面生的,唯有迷破了,你才能得到真正的乐。真正的乐一定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你才是得的真乐。菩萨帮助众生,是帮助这个。所以对於六道众生、十法界的圣贤,所示现的都是修福不著不受,这个意思深!
因大悲生菩提心,菩提心是觉心,真正觉悟,彻底觉悟,圆满的觉悟。这个觉悟的心,决定是不著不受,才觉悟!在家、出家的,自古至今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只看到修行很不错的善知识,我们不晓得他是不是佛菩萨再来的,我们没有这个能力,看不出来!但是从理上讲,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示现给我们做榜样,那个数量也很多很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决定是有,示现给我们看的,只是我们不认识而已,但是在佛法上,像这个经上所讲的,解行相应,行解愈深,能够观察得出来。从这个地方才能生起真正觉悟的心,这是诸位必须要知道的。一有执著,一有受的念头,我们马上就迷了。诸佛菩萨确实他已经不迷了,为什么还要做这个示现?这就是大慈大悲,给我们做一个样子。
以近代的善知识来说,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这是两位出家人,他们作福德没间断过,但是他们不执著,他们不受福德。虚老和尚我们不晓得他的究竟,印光大师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应化来的,大慈大悲做给我们看的。居士当中,夏莲居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也不是普通人,示现为我们做榜样,也是作福德不著不受。他们的生活不是一般人能过的,你要是知道一定会生惭愧心,积功累德从无间断,生活之节俭,是一个很贫苦人家的那种生活。这就是大慈大悲,这个里面真的生菩提心。这是我们只要细心去观察,只要去留意,能体会到。我们向这些善知识学习,决定不错。不要有个念头:「我生活清苦一点,但是也不能过他那么苦!」你有这个念头在,你还是受,你还是没有放下;真正放下,没有念头,没有怨言。「我修福人家享福,我在吃苦头,我为的是什么?」你有这个念头,那你是凡夫,你贪瞋痴慢统统都起来了。没有丝毫怨言!我们没有听说虚云老和尚有过埋怨、印光大师心里有难受,没听说过,他们的一生快快乐乐。所以这一节经文的含义很深很深,一定要很细心的去体会,明了之后,认真学习才得受用。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三十八面,第三行,从注解第十四段看起。
【诸佛与大菩萨,为利众生,恒现报身及应化等身生灭之相,而不住著法身。就其有常住法身而不住言,故曰法身非常(不住涅盘)。虽不住,因其常在大定之中,故所现相尽管生灭炽然,而法身常住自若。所谓过一切相,不著於相者,实由於此。故又曰法身非断(不住生死)。此是定慧修功圆满境界。】
这一段的开示也非常之好,在学佛同修来说,这也是重要的佛学常识。为什么大乘法里面常说「法身非常非断」,这是依什么说的?这里为我们讲清楚了。诸佛与大菩萨,这个地方是通指圆教初住以上的果位,一直到究竟佛果,都包括在这一句当中。诸佛菩萨证果之后,他们唯一的事业就是度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了生死脱轮回,圆证无上菩提,这是菩萨的事业。为这一桩事业,诸佛菩萨在虚空法界无量无边的刹土随处现身。所现之身,有报身、有应化身。示现报身的,譬如我们讲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利众生示现净土,示现的报身。而实在说,阿弥陀佛也是久远劫就成佛了,决定不是法藏比丘修行五劫就成佛的,诸位晓得那是示现的。正如同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北印度迦毗罗卫国示现的应身相同,他也决定不是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证无上菩提的,久远劫早就成佛,所以示现的。世尊为我们示现的是应身,弥陀为我们示现的是报身,这是不相同的所在。这种不相同是不是佛的意思?给诸位说,不是的,是机感相应,众生有感佛则有应,就连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也是十法界一切众生有感,阿弥陀佛有应。应化身有生有灭,佛所示现的报身是有生无灭,唯独法身不生不灭,法身没有生灭。佛不住法身,这里关键的意思在此地。他证得法身,尤其是究竟佛果,他们证得的是圆满的法身。虽然证得圆满法身,他不住,我们要体会这一点意思。他为什么不住?那叫大慈大悲。就其有常住法身而不住,所以说法身非常。法身非常的意思跟不住涅盘的意思完全相同。因为他不住,所以随类现身,十方应化。
虽不住,因其常在大定之中,这是我们在大乘经上常常读到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不但报身常在定中,即使佛的应化身也是常在定中,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这个意思前面都曾经细说过。以佛说法而言,世尊在这个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佛说法不但是无有定法可说,佛实在是无法可说,所谓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为什么说他无说?常在定中。就是示现的应化身,也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所谓是六根对六尘的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在大定之中,这就是涅盘的意思,就是法身的意思。故所现相尽管生灭炽然,像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应身,住世八十年,世尊是八十岁入灭的,为大众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是生灭炽然,我们凡夫看到这个现象。而法身常住,法身是理体,报身、应身是从体起用,从体上讲清净寂灭相。
所谓过一切相,过是超过。不著於相者,实由於此。佛在这部经上教给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这个纲领、原则通一切法门,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这就是「无住生心」。这是教给我们为什么要不住於相,这个在此地不必再多说,前面已经说得很多了。
「故又曰法身非断」,非断是不住生死。总而言之,这一段里头要紧的就是「不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就现身,现种种身,说种种法,利益一切众生;不住生死就是永远在大定之中,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这就是不住生死,这就显示法身非断。这也是我们修学的大总持法门,我们应当认真努力来学习。因为佛菩萨不住涅盘、不住空,涅盘是性体,性体空寂,不住空而现相,虽现相而不住有。不但应化身他不住,报身也不住,法身也不住,三身圆满证得,三身都不住,这才叫真的证得。一住那就坏了,决定住不得的,定慧功夫才能够圆满,如果有住,功夫就不圆满,这是法身大士们的境界。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真正会用功,真正会修行,所谓的历事炼心。历是经历,我们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当中用功夫,用什么功夫?修定修慧。不管你修什么法门,总不外乎定慧这两个原则。修定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修定,定是这个修法的。除了修定,还得修慧。慧是怎么修的?慧是外面六种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一点都不迷惑,这叫修慧。所以慧在定中,定在慧中,定慧等学,定慧等运,这是真会用功,真会修行。我们在这段文字里面,要是能把这个方法学会,我们的受用就不可思议。
【三身非常非断之名,非异也。】
异是不同。三身都是非常非断,都有这个意思,也都有这个讲法,这是不异。
【而法身非常非断,与报应非常非断之所以然,则非一。】
确实不一样。
【故说一有种种一,说异有种种异。】
就在诸佛菩萨所证得的三身上来说,一与异确实有种种不同。
【且一中有异,异中有一。】
由此可知,一跟异不是二法,一异如果是二法,那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桩事情是教我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上去观察,但是见要圆,解要圆,面面都观察到了,你见就圆了。见圆,解就圆,这才能圆修圆证。最怕的是你只看到一边,没有看到另外一边,你在这里面生起分别执著,那就错了。所以必须面面皆到,才知道一中有异,异中有一。
【执则皆非,不执则皆是。】
可见得问题就是在分别执著,离开一切分别执著,没有一样不是,法法皆是。如果执著那就错了,法法皆非,不能执著。不能执著其所以然的道理,前面都讲得很多很多。能够执著的三心不可得,你所执著的无论是世法,无论是佛法,都是缘生之法。凡是缘生之法都无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说明了,能执、所执俱不可得。此地为什么讲常与非常,讲一与异,这是怕你有微细的执著,微细的执著还是有妨碍,妨碍你明心见性。这种微细的执著说实在话,对於你要想了生死、永脱轮回,已经没有妨碍了;但是要想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微细的执著有障碍。必须要知道,必须要能把妄想分别断掉。
【当如是见、如是知,如是见者则为圆见,如是知者乃是正知。】
这个意思都说过了,有了正知正见,有了圆满的见解,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那就是圆修圆证了。
【明了非常非断之义,则非一非异,其义乃得彻底,解得透彻。即诸法一如,是法平等诸义,亦皆彻底。】
可见这个经的好处,确确实实能帮助我们契入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就是宗门里面的大彻大悟。我们虽然达不到这个境界,这部经念多了,意思稍稍明白一些,多少它会帮助我们放下一些;能放下一些,念佛功夫就能够得力,带业往生在这一生当中我们才有把握。所以《般若经》上讲的,非常非断、非一非异、诸法一如、是法平等,这些都是《般若经》的精义,最精华的部分,最精彩的句子。它的意思、义理无限的深广,要细心去体会,受用不可思议。再看末后这一段:
【扼要之修功】
这是讲到总持法门,我们修行要把总纲领抓住。
【唯在不取相、不灭相】
不取是不执著,不灭也不是有意远离它,都是对「相」说的。相不必执著它,也不必去远离它,为什么?它不碍事!
【而以性为中枢】
修行人要紧的是明心见性,无论修哪个法门,我们念佛也不例外。念佛如果要能得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你一定要参透「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你看看还是以性为中枢。
【岂但相不住,性亦不住。】
前面,法身非常、不住涅盘,是性也不住。不住生死是相不住,不住涅盘是性不住。
【并不住亦不住】
如果还有个「我现在两边都不住了」,还是一个妄想在,两边不住这个念头也不能有。
【通达此理以念佛,便得理一心。】
你要是把这个道理明白了,参透了,会用了,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你会用这个原则,那好!你念阿弥陀佛是理一心不乱,将来往生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这是真实的上上品往生。从这一节显示,金刚般若对於念佛法门实在是大有帮助。所以这个经我们要是跟《无量寿经》、《弥陀经》合起来看,利益无量无边。请看底下一段经文,下面这一科,约不受福德结无我:
经【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
佛在本经为我们较量功德,这个地方是第六次,前面我们曾经看过五次。先把前提说出来,假设『菩萨以满』,满是圆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这个境界我们凡夫没有法子思量,真正是不可思议!我们看注解:
【一切法无我,如曰无圣无凡、非一非异之理,亦是法法皆然。】
「一切法无我」是真理,确确实实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法相宗里面发明这个事理,说得非常的详尽,一部《百法明门论》就是为我们说明这一桩事情。我们到底下一节再说,因为它的经文在下面一节。本经前面或者是大乘经上常说:无凡无圣、非一非异,跟这一句这个意思完全贯通,所以它也是涵盖世出世间一切法。
【得无上果者,不废修福,但须不受不著耳。】
这个开示就非常非常重要了。得无上果,我们把这个意思扩大来说,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就是无上果。法身是无上果,证得一分也是证得无上果。从初住菩萨一直到如来果位证得圆满法身,这是《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如来,这些人修福,对於修福从未间断。不但菩萨修福,佛修福,释迦牟尼佛修福,阿弥陀佛修福,没有一尊佛不修福。佛已经福慧二足尊,福慧都圆满,他还要修福吗?他还修福。我们要不要修福?那不修福行吗?佛在果地上还要修福,可见得修福是菩萨事业里面第一桩大事。修福就是修布施波罗蜜,普贤菩萨广修供养是修福。但是要紧的是修福可不能享受,可不能享福,可不能著相。为什么?享福一定著相,著相才会享福,不能著相,著相就错了。
【又不可闻不废修福而又生贪著也】
贪是烦恼的根源,无量无边的烦恼、生死,乃至於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从贪心里面生出来的。所以贪是根本,六道轮回的根本,一切罪业的根本。修福就怕你有贪心,所以教你不受不著,不受不著断贪烦恼,可以说你无始劫来所有的烦恼从根拔除了。自古以来,无论在家、出家的真正修行人,表现给我们看的,都是修苦行,他不享福。出家人修苦行的很多,在家人修行的,只要诸位稍稍留意,他的物质生活总是比一般人要降一等,甚至於降好几等。
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唐朝的庞居士,这是许多同修们都熟悉的。庞居士生在一个富有的环境当中,全家学佛,全家都证果,我们在《传记》、《语录》里面去看,应当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他把他家里面的财产装在一条船上,船划到大江当中,船底砸个洞让它沉下去,全不要了。不要了,怎么生活?编草鞋。草鞋在新加坡看不到了,中国大陆内地还有,用稻草编,用茅草编,编草鞋。一双草鞋卖几文钱,每天编几双草鞋卖几个钱,能度日那就够了,就很欢喜、很自在。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菩萨示现。教给我们一句话,人家说:你有钱,钱拿去做好事,不好吗?他告诉人说:「好事不如无事。」无事最好,好事不如无事。这就是一定要懂得修福,不能够享福;不能够著修福之相,你一享福一执著,贪心就又起来了。佛教菩萨修布施、修供养,目的何在?把贪的根拔掉。你修布施里面还有著相,还要享福,你这个贪烦恼永远不能拔除,那不是佛的目的,佛教给我们的目的要知道。
【此中,借布施福德,显成不受者之为得无我忍。】
在修布施里面,他能够修福不享福,修福不执著,成就了忍辱波罗蜜,他能忍!能忍才会有进步,才有精进波罗蜜,后面才有禅定,才有般若智慧,这才像个菩萨,福慧才能成就。
【又借无我功胜,结束前文所言菩萨应通达无我法之义。此节不过引一布施多福,以为下文不受作张本耳。】
主要意思是后面一段,这一段是先说这个菩萨以满恒河沙数世界的七宝布施,举一个例子:修福,诸佛如来菩萨都修福。我们再看底下一段:
经【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这是两个比较,前面这位菩萨是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后面这个菩萨,『若复有人』,这个人是『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就像庞居士一样,庞居士所修的就是这个,得成於忍。这个菩萨所得的功德超过前面满恒河沙七宝布施的菩萨。我们看底下小注,这个意思很深很深。
【一切法无我】
刚才也说过了,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是真正明了通达,那就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如来,那你也有分。
【一部百法明门论所云】
《百法明门论》是天亲菩萨作的,法相唯识宗的经典,也是法相唯识的纲要,也可以说是法相唯识的概论。它的文字不多,是天亲菩萨依据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这是法相宗的一部大论,根本的论典。《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将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大类。天亲菩萨看这部大论对於初学的人有困难,因为他说得太多、太繁琐,不是初学的人能够接受,所以将六百六十法再归纳,归纳为一百法,便利於初学,称之为《百法明门》。百就是,这一百法,诸位要晓得,展开来就是无量无边的世出世间法,把它归纳为一百大类。明是智慧,门是门径,这个题目的意思,你可以从这一百法里面找到一个开悟的门径,从这个门你就可以开悟。这是相宗入门的教科书。这部论的内容是什么?就是说明一切法无我,将一切法归纳为百法,归纳为一百大类,然后再给我们说明无我。两种无我:人无我、法无我;一切法无我。下面这个表解就列得很清楚。这一百法又分为五大类:
【心法八】
我们常讲八识,八识是属於心法,八大类。
【心所有法有五十一类】
心所有法就是心法的作用,从它的作用上分为五十一类。
【色法十一】
色法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物质现象、物理现象,都包含在色法里面。心是精神的一部分,色是物质的一部分。还有一类:
【不相应行法】
它有这些事,但是这些事它不是心也不是物,但是它也离不开心物,离开心物,这个法就不存在,可是它确确实实不属於心,也不属於色法,所以单独给它立个名叫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这四大类都叫做「有为法」,《金刚经》末后有一首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要懂得有为法是说的什么,就是讲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统统叫有为法。什么叫有为?有生有灭,刹那生灭,有生有灭。合起来这是九十四。后面还有一大类叫做:
【无为法】
无为法有六类。无为法是什么?没有生灭。像虚空,虚空我们没有看过它生灭,所以虚空就列在无为法里面;真如本性没有生灭,所以真如也列在无为法里面。合起来,九十四加六就是百法,把一切法分为一百大类。然后归结到无我。
【人无我】
你看看,人不外乎色、心跟不相应,《金刚经》上讲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当然无我。
【人无我,法也无我。】
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都是属於生灭法,从这个地方得到一个结论:一切法无我。因为无我,所以你不应该受,你受就错了,不但你享受错了,你执著也错了,不可以执著。我们看底下一段,还是解释这个问题。
【此菩萨之大作布施福德而不受,所以称其得成於忍。】
忍,他心是定的,只知道修福修得很快乐,修得很自在,不受福德,不受。我们常讲,随缘而不攀缘,执著跟享受是攀缘,离开,心里面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意念,一切随缘,随缘就自在了。随缘里面没有执著,没有贪受的念头,所以他得成於忍。
【经旨并非不重视福德,惟当不著不受而已。亦实趋重於得忍。】
经意的宗旨,我们要清楚,不是说不重视修福,那你就错了。诸佛菩萨没有不修福的,六度里面第一个就是布施,哪有不修福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开头「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你看前三条都是修福,怎么不修福?《般若经》里头佛教导我们,修福不可以执著,不能著相。为什么?你著相,你四相具足,你所修的福就变成六道轮回里面有漏的福报,这就搞错了。如果你要享受、要享福,也是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不是如来果地上的福慧二足尊,与那个不相干,没交涉了,这是我们要懂得。除这个意思之外,也非常重视得成於忍,这个很重要。忍是修行成败的关键,能忍就成功,不能忍就不能成就。成就与不成就,《金刚经》的标准是以「见性」定做标准;也就是说你能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金刚经》上所说的菩萨,以这个为标准。忍是关键!六度里面说,你能够得成於忍,后面才有精进、禅定、般若,你才有成就;如果没有忍,你就不能成就,你所修的福在三界六道里面享受,你修的福不会是空的,一定会得福报。
【一切法不外境、行、果。】
前面我们是用《百法明门》来解释一切法无我,法相宗说的。相宗以外的经论,像《华严》、《法华》、《楞严》这些大经,也都讲一切法,但是不像法相宗的分法,法相是弥勒菩萨分析的,他分得非常微细,其他经典没有这么详细。这是一般大乘经上所说的,一切法不外境、行、果,把它分为三大类。
【境是境界,五蕴、六根、六尘,这都是属於境。行,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
我们净宗学会的同修,在行门里面我们就订这个五科,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行持当中的守则,我们要遵守的原则。
【果,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至无上菩提。】
这是果,这是大乘法。特地从初住说起,与《金刚经》的教义相吻合,初住的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真实的果报,大乘里面常常用这个方法来分。
【无我,谓一切染净诸法,缘生体空。】
染法是六道,净法是四圣,染净包含了十法界,诸位要晓得,十法界里面的佛,还不到初住菩萨,我们这是圆教,圆教初住菩萨破得一品无明、证得一分法身,他住在哪里?他住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诸位要晓得。十法界有没有佛?有,藏教的佛,通教的佛,他们没有破无明,没有证法身。天台家讲藏通别圆,藏佛跟通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别教、圆教,那是一真法界了。所以染净,染是六凡,净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都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我在哪里?当然无我,无我是事实。我们今天的大病,就是坚固的执著有个我,这是大病,这个事情真的是麻烦大了。念念当中有我,还有我所,我所有的,叫我所。我所有的是些什么东西?老实话,不外乎贪瞋痴慢。我贪、我瞋、我痴、我慢,总不外乎这些东西。一天到晚在造罪业,天天干这个事情,念佛不能往生。念佛往生的条件,心净则佛土净。你要把我、我所放下,你的心就清净,这样念佛才能往生;我、我所不放下,不能往生,念佛都不能往生。所以要知道,十法界缘生体空。
【故一切法中本无有我】
佛教给我们无我,正确的,没讲错!佛丝毫没有勉强我们,因为本来无我,你偏偏执著有个我,「我」是什么?「我」也是不相应行法。
【当知所谓我者】
这说明什么是我?我是什么?
【即众生无明不觉】
这个「我」的念头、「我」的执著,从哪里来的?从无明里头来的,从不觉,不觉就是迷。无明,我们说个粗的话,就是糊里糊涂,糊里糊涂、迷惑颠倒里面去建立一个「我」。你要是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我」是什么?我是无明,我是迷惑颠倒。
【於一切法中妄生,妄就是妄想,不是事实,生起了分别执著之见是也,这个就叫我。】
《金刚经》上前面我们念过:「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问你:「我在哪里?」你要是真正体会到三心不可得,我就没有了;我没有了,就恭喜你,你成菩萨,你是法身大士。为什么?你证无我法,这是法身大士。
【而一切法性,本来空寂,那有此物,因其本无,故当除之也。】
本来没有个我,「我」且没有,哪来的「我所」?所以要知道,我们今天种种苦难,你为什么这么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佛经上讲的八苦交煎。你为什么这么苦?就是你迷惑颠倒妄想当中生了一个我,你才受这么多苦难。如果你要是觉悟,本来没有我,事实上也没有我,无论在哪一法里头找,找不到我,你就解脱了,你就自在了,你就永远脱离轮回。就像观世音菩萨在《心经》里面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桩事情,由於我们迷得太久、迷得太深,佛在经上这样明显的为我们开示,我们听了也点头,也能接受,但是境界转不过来。转不过来是习气太深,转不过来,要转,不转不行。初学的时候勉强的转,用什么方法?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就是舍,从容易的地方先做起。譬如先舍身外之物,身外之物我不贪,我不据为己有;「我所」,先把我所有的舍掉,先舍我所,然后进一步「我」也放下;我也没有了,那就成功了。所以这是两个大的阶段,要知道怎样去做。
【此二句,上句是解,下句是行。合而观之,是明此菩萨解行成就。】
知一切法无我,是解,得成於忍是行,这一小段经文合起来看,说明这个菩萨解行成就了。
【又上句知是慧,下句忍是定。合之,便是定慧均等。因定慧均等,解行成就。所以所得功德胜前菩萨。】
前面那个菩萨是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菩萨的功德超过前面,前面是在事相上的布施,这个菩萨明心见性,那是那个菩萨不能够跟他相比的。
【忍字,安安不迁。】
不迁就是不动的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不为外面一切环境所诱惑,所以它是定的。两个安,意思是说心安,身也安,身心都不受外境的诱惑,这叫忍。必须功夫做到得成於忍,这叫真功夫。我们常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在你面前你还动不动心?如果还会动心,没用!你没有得到忍。这些东西在面前,如如不动,《金刚经》后面我们还没念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就是此地「得成於忍」。得成於忍是什么样子?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是得成於忍。得成於忍就是你定慧均等,定慧均等就破无明。无明烦恼为什么破不了?定慧不均等。定慧均等就破无明,破一品无明你就证一分法身。所以这个功德不是前面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所能够相比的。
【方为真实通达,真是菩萨耳。】
真菩萨,《金刚经》前面有标准,四相离了,四见离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全都没有了。我们也很想破四相、断四见,怎么修法?这里好!教给你,你只要得成於忍,四相就破了,四见就断了。得成於忍怎么个修法?你一定要深深的明了,一切法无我,你要真正通达这个事实真相,真正通达一切法无我,你才能放得下。通达一切法无我就是看破;你看不破,你怎么会放得下?必须看破之后,你才真能放下,你才成功。真正放下,那就是外不著相,不取於相;内不动心,如如不动,这是法身大士。所以这是真实通达,真的菩萨,《金刚经》的标准,真菩萨。
【须知解固居行之先】
清凉大师的四分:信解行证,解在行之先。
【然非如法实行,确有经验,何能深解。】
这就说明,解跟行是相辅相成,你能够解得一分,你要不能做到一分,你那个解就不会进步。所以你一定要做到,你做到了,你那个解会进步,又提升了一分,然后你的行也跟著进步。解帮助行,行帮助解,解行是相辅相成的。到底哪一个在先,哪一个在后?不一定。但是最初一定是解在先,行在后;真正起修,不一定哪个先哪个后。所以你真正行,行当中有了经验,有了体会,你的解就更深入、更圆满。
【前云,行由解出,解因行成。】
能够达到圆解,是要真实修行功夫所成就的,你没有真实修行的功夫,你的解就不能够深,不能够圆,深解圆解一定要有真实修行的功夫。从这两句话,「行由解出,解因行成」,显示出它是相辅相成的。
【即通达之真诠】
真诠是真理,我们讲的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你一定要这样的修法,你才真正能通达。
【如是通达,乃得成忍耳。】
得成忍也不是容易,得成於忍是要解行功夫圆满,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里面若无其事,毫不勉强,真的放下。请看经文:
经【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这是这一个小段的结语,结论。
【此节,正是开示学人,功夫必须做到如此,方能无我。故须释明成忍之所以然。】
把得成於忍所以然的道理,要细细的说明,说明的原因就是要效法菩萨,为什么不受福德,修福德不受福德,归结到最后,就是教我们契入无我法,契入无我法那就是证果。
【凡是菩萨,因其修福不受,方於无我成忍。】
这一句很重要。凡是菩萨没有例外的,从圆教初住一直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没有一个是例外的,每一位都是修福不享福。如果享福,他就不能够得成於忍;因为他修福不享福,所以他得成於忍。因为他得成於忍,所以能够在六道十界应化度生,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我们世间的人求佛菩萨,佛菩萨一定化身在人间,畜生道里面求佛菩萨,佛菩萨要示现畜生身,饿鬼道里面求佛菩萨,佛菩萨要示现饿鬼身。六道三途苦!唯有菩萨得成於忍,他才不在乎,他不享福,他要享福不会到六道里头来,六道里面太苦了!这就是说明他不受福德,在六道里面度化一切众生,修福!所以,不能得成於忍,怎么能做得到?
【因不受故,所作福德尽成无漏之功德。】
这经文上讲的,他的功德超过前面的菩萨,为什么?他不受,不受,福德变成功德;如果受的话,功德就变成福德,功德没有了。功德跟福德不一样,福德不能明心见性,功德可以明心见性,可以见性成佛。下面再把受的定义,做一个简单扼要的解释,什么叫受?
【心有其境,名之曰受。】
你心里面没有放下,诸位要知道,事上放下了,可是心里还挂念著,你还是在受;可见得这个受的意思,必须心里头没有挂碍,没有牵挂,真的舍干净了。
【今曰不受,正明其心空无境也。】
他的心恢复到本性,真心本性里面没有一物,《六祖坛经》里头讲得很好,「本来无一物」。如果有一物,你还在受,你没有做到不受。不受就是本来无一物,心里面干干净净,一丝毫牵挂都没有,古德常讲一丝不挂,用这个来形容心里面干干净净,没有丝毫的牵挂,这个才叫不受。由此可知,不受不是在事相上讲的,相没有妨碍,事事无碍。什么东西有碍?心里头有碍。心里面真放下了,事上就无所谓,才真正能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可见得普贤菩萨这两愿,如果没有得成於忍,做不到!一定要先得成於忍,恒顺、随喜才可以做得到。
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佛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修福不受福德,须菩提哪里不知道?明知故问,代我们问的,为什么菩萨修福不受福德?
【问意要在令大众彻底明了,皆能达於不受之地。】
须菩提问这一句话的意思在此地。
【知此问重要,当於下节开示,加意体会也。】
这一问的确很重要。为什么?我们如果真正明了它的道理,明了它的事实真相,我们才肯发心学习。菩萨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所以理跟事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下面世尊要为我们开示,这些开示非常重要。字字句句不但含义深广,在修学,实在讲修学就是生活,在生活上显示出来的是大用无方,所以我们应当要特别留意。
经【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佛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了,说明为什么不执著。
【初句言作福德,使知虽不受而应作。】
菩萨绝对不是说不修福,可以说从无间断的修福。我们世间人贪图福报,有的时候修福还会间断。菩萨不贪图福报,修福从来没有间断,为什么?那是性德,真的是开发自性。
【不可因不受之言,误会修福可缓。】
那就错了。
【当知作福德,即是修六度,是从大悲心出。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因於众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云何可缓乎。】
这就是说明,菩萨修福非常积极,特别是《华严经》上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愿愿在结论的时候都告诉我们无有疲厌,从来没有休息,没有感觉到疲倦,没有感觉得厌恶,认真努力不断的在修。什么是修福?六度就是修福,十愿就是修福,我们净宗学会订的五个科目都是修福,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绝对没有说修福可以缓一缓,修慧要紧,殊不知慧在福中。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修福不受福德就是修慧,可见得福跟慧是分不开的。如果修福著相,那就有福没有慧,修福要是享福,有福没有慧。只要不著相、不享福,慧在其中,真的教你开智慧。底下说得好,完全是《华严经》的教义,作福德就是修六度,这是从大悲心出。为什么不享福他会去修福?在一般人讲,我既然不享福,我福也不要修了,这是正理,很合乎逻辑。菩萨为什么这么傻?我们要是用逻辑来看菩萨,菩萨都很傻,不享福,修福,修了福让别人去享福,这不是傻瓜吗?这个里面的意思就非常深,他有大悲心,大慈大悲这个力量在推动他。世间人天天工作,勤苦的在修福,什么力量推动他?名利在推动他,执著享受在推动他。因为他有享受,所以他肯做。菩萨不享受,他为什么肯做?大慈悲的力量。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我们佛门里面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佛法,佛法的根本是大慈大悲。诸佛菩萨怎么证果的?怎么修成的?就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以清净心、平等心,无条件的关怀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这是大慈大悲。这里面有条件,那就不行!如果你执著有受,这就是有条件的,你的心不清净、不平等,那大悲心就失掉了。所以成佛、证果,大悲心为体。
大悲心从哪里来的?因於众生。离开众生,你这个大悲心从哪里发?引不起来。虽然大悲心是性德,如果没有缘,它生不起来。缘是什么?缘是一切众生,特别是一切苦难的众生。苦难不仅仅限於物质生活的贫乏,物质生活贫乏是苦。物质生活非常富裕,苦不苦?寿命到了还要搞六道三途,这都是苦难众生。换句话说,没有觉悟,依旧迷惑颠倒,都是苦难的众生。所我们不要看错了,有些物质生活非常艰苦的人,我们看到他好可怜。没错!他现在生活是可怜,他来生,来生不一定堕三途,来生可能得人身、生天去享福去了,他这一生是他受的果报。他受这个苦难当中,他造的业少,他妄想少,每天生活已经自顾不暇,还想什么?我们一般凡夫看不出来。富贵人家一天到晚胡思乱想,造作罪业。所以天道很公平,富贵人来生贫贱堕三途,贫贱苦难的人来生富贵、生天,所以风水轮流转。老天爷很公平,不会说你苦,生生世世的苦;你享福,生生世世享福,没这个道理。你仔细一观察,你才晓得每一个人造的业报不一样,苦乐不相同,但是迷惑颠倒是相同的。佛菩萨大慈大悲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一切苦难都是从迷惑颠倒里面生的,唯有迷破了,你才能得到真正的乐。真正的乐一定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你才是得的真乐。菩萨帮助众生,是帮助这个。所以对於六道众生、十法界的圣贤,所示现的都是修福不著不受,这个意思深!
因大悲生菩提心,菩提心是觉心,真正觉悟,彻底觉悟,圆满的觉悟。这个觉悟的心,决定是不著不受,才觉悟!在家、出家的,自古至今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只看到修行很不错的善知识,我们不晓得他是不是佛菩萨再来的,我们没有这个能力,看不出来!但是从理上讲,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示现给我们做榜样,那个数量也很多很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决定是有,示现给我们看的,只是我们不认识而已,但是在佛法上,像这个经上所讲的,解行相应,行解愈深,能够观察得出来。从这个地方才能生起真正觉悟的心,这是诸位必须要知道的。一有执著,一有受的念头,我们马上就迷了。诸佛菩萨确实他已经不迷了,为什么还要做这个示现?这就是大慈大悲,给我们做一个样子。
以近代的善知识来说,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这是两位出家人,他们作福德没间断过,但是他们不执著,他们不受福德。虚老和尚我们不晓得他的究竟,印光大师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应化来的,大慈大悲做给我们看的。居士当中,夏莲居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也不是普通人,示现为我们做榜样,也是作福德不著不受。他们的生活不是一般人能过的,你要是知道一定会生惭愧心,积功累德从无间断,生活之节俭,是一个很贫苦人家的那种生活。这就是大慈大悲,这个里面真的生菩提心。这是我们只要细心去观察,只要去留意,能体会到。我们向这些善知识学习,决定不错。不要有个念头:「我生活清苦一点,但是也不能过他那么苦!」你有这个念头在,你还是受,你还是没有放下;真正放下,没有念头,没有怨言。「我修福人家享福,我在吃苦头,我为的是什么?」你有这个念头,那你是凡夫,你贪瞋痴慢统统都起来了。没有丝毫怨言!我们没有听说虚云老和尚有过埋怨、印光大师心里有难受,没听说过,他们的一生快快乐乐。所以这一节经文的含义很深很深,一定要很细心的去体会,明了之后,认真学习才得受用。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