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八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023-0081
请掀开经本一百九十一面,第六行,从注解第七段看起。
【大智度论云: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因缘生法,灭诸戏论。因缘生法,犹言因果。言一切法皆是因果。故一切法皆是具足八不之义。】
这是引用《大智度论》里面一段开示,说明不一不异之义。前面曾经说到,不一不异展开来有八不、十不、十二不、十四不。由此可知,它的中心就是不一不异这一句。八不,《中观论》上这样说,《大智度论》上也是这么说法,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很清楚的明了它,这就是佛知佛见;换句话说,这是宇宙万有的真相。真相明白了,这叫大开圆解。解圆,然后行自然就圆了。所谓行圆,也就是样样放得下,样样都不执著,这叫圆。如果还有丝毫执著,放不下,你的解行都不圆,因此这一段的意思就非常重要。可是这个意思与我们的常识,与我们的观念,恰恰相反。我们看一切法有生有灭,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些现象都是生灭的现象、断常的现象、一异的现象、来去的现象,怎么可以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乃至於不来不去?这个意思实实在在很深,虽然我们在大乘经上曾经读过、曾经听说过,而事实上,我们在境界里面,这个念头转不过来。於是不但用功不得力,用功是行门,就是研教也不能够深入,行门、解门都产生了严重的障碍。
这一段话的意思,末后这两句是说明,「因缘生法,灭诸戏论」。戏论,就是我们平常讲开玩笑的话,不是真的,这叫戏论。前面讲的生灭、断常,一异、来去,都是戏论,所谓是凡夫知见,在法相宗里面叫「遍计所执性」,绝对不是事实。我们讲依他起,依他起还有个依据、有个根据;这个没有,比依他起还假,依他起已经是假的。遍计所执,要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完全是虚妄的抽象概念,绝对不是事实。因缘生法,因缘的意思很深很深。佛在经中告诉我们,所谓一弹指,一弹指六十刹那,也就是说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这一刹那里面有九百生灭,这就是因缘生法。这样微细的现象,我们怎么能够觉察到?不但凡夫没有这个能力,我们说我们的心太粗了,境太微细了,粗心没有办法照见细境。因此世出世间圣贤,教导我们要收心,要修定;换句话说,要恢复清净心,心愈清净,我们讲那个心就愈细,感应特别的灵敏,粗心的人感觉不到的,细心的人感觉到了。这样微细的境界,实在讲要极其细心之人,才能够觉察到事实真相。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八地菩萨定功相当深,八地叫不动地,这一位菩萨见到阿赖耶识的微细相。阿赖耶识的细相,佛给我们讲刹那九百生灭,就是阿赖耶的微细相。他见到了,见到这个现象才会点头,确实一切法不生不灭。这个说法,我们不常听到;但是另外一种说法,倒是我们很常听到,就是所谓无生法忍。我们念佛,回向偈里面都有「花开见佛悟无生」,什么叫无生?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无生是见到这个真相,见到这个微细相,於是所有一切错误的看法想法统统放下了,灭诸戏论。我们以为有生有灭、有断有常,全是妄想,全是分别执著,统统放下。由此可知,这个地方讲的因缘生法是极其微细,不是粗相。
因缘生法,也就是讲的因果,一切法都是因果的相续相。因与果也不是一定的,我们举一个例子,诸位就能体会到。譬如我们种瓜,大家晓得瓜子是因,我们种下去将来结成瓜;瓜是果,这是一重因果。瓜结出来之后,那个瓜又是因,瓜里面有瓜子,那瓜子又是果。所以一定要晓得,因果是循环的。因可以变成果,果也可以变成因,因果循环不断,於是产生相续的现象。我们感触到的粗相,是相续相。因为体性必定现相,这在前面都曾经一再的说过,相是不会灭的,没有灭相的道理,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相就是性,性不灭,不生不灭,相怎么会有生灭?相虽然不灭,但是相会改变。因此世尊教导我们无住要生心,这个道理在此地。为什么要无住?因为相是刹那生灭,确确实实它不存在。所以这个经的后面告诉我们,「如梦幻泡影」,它不是实在的;「如露如电」,露是露水,太阳一出来,露水就没有了,这是比喻我们凡夫所见的粗相。圣者所见的像闪电一样,很短很短的时间,一刹那之间,闪电一样,那是比喻细相。总而言之,都不是真实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教我们应当要放下,生心要生清净心,你才能够见到事实的真相,你才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不但露不能执著,「如露亦如电」,露不能执著,电也不能执著;换句话说,粗相、细相都不能够执著,这就是无住的意思。佛教给我们生清净心而行布施,一味利益一切众生,决定不要想自己,想自己决定是错误的。从这个事实,我们能体会到,一切法都具足八不之义。无论哪一法,从我们自己身体来说,这个身体就具足这八个意思。乃至身外,所谓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法不具足这八个意思。可是你一定要稍稍体会到事实的真相,你才能够理解,这个理解就是佛门里面常讲的开悟。
【佛所说法,不外真俗二谛。】
古德有所谓「佛依二谛而说」,佛凭什么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他所依凭的就是二谛,二谛是真谛与俗谛。
【俗谛法相,虽变化无常,为世俗所共见,故谓之俗。】
佛讲俗谛,我们好懂,为什么?是我们的常识,是我们的一般看法与想法,这个说起来我们可以接受,不至於产生怀疑。真谛就不然,真谛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也就是说,凡夫境界所见的是虚妄相,佛与大菩萨他们所见到的是宇宙的真实相,真实相跟我们见的虚妄相恰恰相反。所以佛说出来,我们感觉到非常的生疏,很难接受。
【真谛法性,则常恒不变,为诸法之本体,故谓之真。】
「八不」是说明它的真相,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
【佛说二谛,皆用八不之义以说明之。】
八不的意思,后面还要说。
【谛】
这个字在佛法里面用得很普遍,类似现代人所讲的真理,在佛法上用谛,谛有真实的意思。
【明其事理确实不虚】
这才叫谛。
【一切众生,所以轮回生死,苦趣无边,无他,由迷俗谛八不之义故也。】
八不,刚才讲了,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凡夫不了解真相,迷了,以为一切法有生有灭、有断有常,这是迷惑的见解。迷了,也就是说我们想法、看法错了,於是你的做法、说法当然也就错了,错误的结果就变成六道生死轮回。你要问六道怎么来的、生死怎么来的?这把轮回生死的原因说出来了,是这么来的。
【一切声闻乃至权位菩萨,所以有变易生死,无明未尽者,无他,由迷真谛八不之义故。】
俗谛上有八不的意思,真谛上也有八不的意思。八不归纳起来,就是前面所讲的不一不异。你只要懂得一句,其他的意思都能够明白了。
【於此八不义谛,迷有浅深,悟有高下,故有六道之纷纭,三乘之差别。】
迷得浅的是天道、人道,迷得深的是饿鬼、地狱,这是迷有浅深。觉悟也有浅深,悟得深的是菩萨,悟得浅的是声闻、缘觉。这是说明十法界是怎么来的,十法界的业因只是於真俗二谛迷悟浅深差别而说的。
【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即为令众生了二种生死,故说种种法以开示之,令得悟入耳。而种种法,不出真俗二谛,故此义理贯通一切经论。】
贯通一切经论,实在讲就是贯通世出世间一切法。由此可知,这一段经义的重要,势必要细心去领会。佛出现在世间,为什么?为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生死有两种:一种叫分段生死,一种叫变易生死。说法有很多种,我们讲最普通的一个讲法,分段生死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我们得人身,在这个世间生活几十年,业报尽了,死了,这是一个阶段的生死,这叫分段生死。这个说法,大家很容易明了,这个相讲得粗。如果要说细一点,诸位仔细的想想,冷静的想想:昨天能不能再回来?不能回来了,永远不能回来了。昨天死了,今天生了;到明天,今天又死了,明天又活了。你一定要细细观察才晓得,每天都一个生死,晚上睡在床上跟死人有什么差别?再微细的观察才能够发现,原来念念都生死,念念都生灭。你能够这样观察,慢慢的就觉悟了,就发现佛在经上依世俗谛讲的无常,这就是无常,无常是依俗谛说的。变易生死是什么?变易实在讲,并没有真的生死的相,而是他的感受起了变化,境界起了变化。譬如学生在学校念书,上学念一年级,过了一年他就升二年级。一年级死了,二年级生了,他哪有生死!没有生死,他的境界往上提升。为什么变易也叫生死?生死是苦。像他读书,辛辛苦苦要念一年才能够升一级,他要不用功、不努力,他升不上去。比喻菩萨修行亦复如是,初住菩萨要到二住,要认真修,才能够舍初住升二住;二住菩萨再努力精进,舍二住升三住,这种现象就叫做变易生死。由此可知,六道里面众生两种生死都有,分段、变易统有。见思烦恼断了,证到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轮回,分段的生死没有了,我们讲他超越三界之外,三界之外有变易生死,一直到成佛。等觉菩萨还有一丝变易,舍变易生死就圆满菩提。佛出现在世间可以说是为了这个,凡夫、二乘,不但是权教菩萨,乃至於法身大士,要想断变易生死,都不容易!佛是大慈大悲,出现在世间帮助九法界一切众生了生死、证菩提,佛是为这个。
故说种种法以开示之,帮助众生觉悟。种种法要从总纲领上说,不外乎真俗二谛;换句话说,不外乎真俗八不。所以不一不异,这个义理就贯通一切经。我们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那可能吗?当然可能。为什么可能?因为它的义理是贯通的。刚才说了,不但通佛法,也通一切世间法。问题在哪里?那就是通的境界,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这一部经才叫通?我们把这部经念上十万遍,背得滚瓜烂熟,从后面背到前面,一个字也不错,算不算通?不算,没通!要怎样才通?要真正明了经中的义趣,那才叫通。换句话说,一切经都是讲真俗二谛,都是讲不一不异,你要从这上面体悟,那就叫通了,你再听一切经、看一切经就不难了,毫无障碍,一接触就通达。而不一不异,就是前面讲的无实无虚,也就是前面讲的无住生心。这些句子,我们的确念得很熟,自己也觉得好像有那么一点通达了,实际上有没有通?没通。没有通,不怕!宗门的方法,必须在句下提起疑情,也就是说,常常把这桩事情念在心上,不要把它忘记。在一切境缘之中,或是人事环境,或是物质环境,常常提醒这句话,看看能不能起作用,这叫疑情。久而久之,我们的妄念少了,心清净了,智慧增长了,不定在什么因缘之下,豁然大悟。我们教下所讲的大开圆解,这才能悟入。宗门所谓「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这个疑不是怀疑,不是贪瞋痴慢疑那个疑,那个疑是烦恼,那怎么能开悟?这种疑叫疑情。佛告诉我们,我们也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但是解得不圆,解得不够透彻。要把佛提示的念念不忘,时时拿它来作观照,这叫做提起疑情。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性相不二,空有同时,有即是空,故俗谛之生灭,为假生假灭。】
如果你不知道性相不二,空有同时,俗谛不生不灭的道理,你永远参不透,你永远无法体会到。所以一定要晓得性相不二、空有同时。空是性,性空,有是相,它是同时存在的,永远是同时的,即使千变万化还是同时的。古德比喻得好,「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跟器永远不能分割,确实同时存在。我们凡夫只见相不见性,只见有不见空,毛病在这个地方。二乘圣者,他们的过失跟我们恰恰相反,他们是只见空不见有,只见性不见相,於是所谓有体无用,不起作用;而凡夫虽有作用,违背了性体,这都是错误。如果明白这个道理,确确实实领悟到性相不二、空有同时,你的心清净了,你对於一切法自自然然不执著了。佛教给我们随缘度日,你在境缘当中决定不会生一念攀缘之心。一念攀缘之心尚且无,哪有攀缘之事?你看你的心多清净,多自在!马上就得受用。为什么?因为你明了所有一切现象都是虚妄的,如梦幻泡影,那个生灭是假生假灭,假生假灭就是不生不灭。
【空即是有,故真谛之不生不灭,亦是假不生假不灭。】
因为空就是有,前面讲有即是空。有即是空是俗谛,空即是有是说真谛。空是性,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所以性相不二。说生灭、说不生不灭,都是假设的;换句话说,都是虚妄相想。
【既见性,正好现相,随缘度生。】
这是讲菩萨,菩萨见了性,见了什么性?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这是自度,自度之后再看看芸芸众生,迷在其中的人还不少!佛劝我们要发大慈悲心,帮助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帮他们开悟,帮助他们见性,随缘度生。随缘两个字好!因为随缘,自己真的得度了,也真的帮助了众生。如果是攀缘,不但度不了众生,实在讲也没法自度。必须要懂得随缘,随缘就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
【当知佛说,是佛境界。】
佛是一个彻底究竟圆满大觉之人,一丝毫的迷惑都没有了,他见到的完全是事实真相,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他见的是这个。
【所谓诸法实相,惟佛与佛方能究竟。所以华严会上,善财所参五十三位善知识,皆曰我惟知此法门,余则不知。乃是实话,并非谦词。】
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必须要学习的。《华严经》上五十三位善知识皆是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菩萨,下面我们不谈,我们单谈等觉,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觉菩萨。善财来访问他,尚且说「我惟知此法门」,这句话显示了等觉菩萨尚且一门深入,无量无边的法门,他修一个法门,一门深入。问其他的法门,「其他的法门我不知道,你去请教另外的善知识。」我们读到之后,这些菩萨给我们做榜样,一点贡高我慢都没有,彼此尊敬,彼此谦让。我们会到这个地方去了,以为他是这样子,其实怎么样?其实他是实话,实话实说,不是谦虚。我们要说他谦虚,实在讲也没说错,但是它还是事实,真的是一门深入。唯有一门深入,才能够达到究竟的根柢。究竟根柢是什么?破最后一分生相无明,圆成佛道。你能够想到这一层,你就知道他是实话。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五十三参,广学多闻。善财是不是学杂了?没有。善财童子还是一门深入,没有学杂了。何以知道他没有学杂?你看他每参访一位善知识,到最后礼辞。参访之后,对他感谢、礼敬,然后辞别。辞别的意思,就是你这个法门我不学,我不修,我还是修我自己的法门,「辞」是这个意思。不是在那里告辞,再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你要这样子的话,那就是望文生义,你就把意思错解了。礼谢!不依他这个方法修,是这么个道理。那个方法我听了,我看了,我听了,我不学,我还是学我的老方法。所以他没有杂学,没有杂修,依旧是一门深入。
参访,既然一门深入,又何必要参访?实在讲,用不著参访了。诸位要晓得,参访乃是随缘,不是攀缘。攀缘,那就不是参。参里面,参是离心意识,诸位想想,离心意识,哪来的攀缘?识是分别,意是执著,不分别、不执著,那个心就更不可思议了。心是落印象,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这叫做离心意识,参!他哪里有攀缘?为什么要随缘?我们有这个身体,身体没有灭掉。身体在这个世间,你从早到晚你不能不接触大众。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是谁?就是你从早到晚接触的这些大众,这里面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接触他们,你总会听他们说话,你总会看他们工作,看他们办事,这就是五十三参。由此可知,参学怎么能避免?
我们回来再看看,像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专修念佛法门的。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他老人家告诉我们,他说「我与五十二同伦」,同伦,伦是志同道合,我们今天讲同学,同伦比同学的关系还要密切,同学未必志同道合。同伦用今天讲,勉强说是同志,真正同志,大家都是修念佛法门的。五十二个人是谁?从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位次,等觉、妙觉,妙觉是成佛了;换句话说,这句话的含义,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我一句佛号念到底,决定不更改,不但不更改,决定不参杂、不夹杂,一门深入。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在《净修捷要》里面,赞叹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这个说得一点都没错!法界初祖,就是一句佛号,你看他说得多么简单、多清楚!他用功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所修学的效果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两句话讲的是效果。由此可知,法门虽然无量,贵在专修。一直到等觉菩萨还要专修,你才有能力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圆满菩提,这才能得到;最怕的是夹杂。所以这五十三位善知识,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那就是专,专精而不杂。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将来如果有这个因缘,有这个福德,建立一个道场,要标榜一门,不能搞杂,杂不能成就。
我们现在看到许多道场,他们修行的方法,不能说不用功,但是杂修。当然他也不无道理,他说:「我这个道场,如果不搞这么多花样,没有信徒来。」为了满足信徒的希求,喜欢念佛的,我这里有念佛会;喜欢拜《大悲忏》的,我这里有大悲法会;喜欢拜《梁皇忏》的,有梁皇法会;喜欢念《地藏经》的,有地藏法会。一个道场,那个法会之多,有多上一百多种,热闹,道场真的是热闹!这里面的信徒川流不息,从早到晚,一年到头,很热闹,能不能成就?一个成就都没有,这个道场失败了。道场的兴旺,实在讲不是人多,不是香火盛,是问你这个道场开悟的有几个,有多少?证果的有多少?往生的有多少?这是道场的兴旺。这就是我们讲的形式与实质,我们要讲求实质,不能讲求形式。如果你要是有真智慧,有真实的慈悲心,你一定是提倡专修专弘的道场。这个道场没有几个人,不要紧,它是真实正法道场,诸佛护念,龙天保佑。道场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在这个道场修行的人,他会有成就,这才叫做殊胜。所以细细去读五十三参,你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
【古德如智者、贤首等诸大师,平生只宏扬数种经论,盖学力只能如此,此正古德高处、真处,后学所当学步者也。】
在我们中国历代的这些祖师大德当中,他们一生弘扬的也只有几部经,而这几部经必定是相关的。譬如我们学净土宗,净土有五经一论,总共六种。这六种是关连的,讲这六种经,依照这六种经修学,实在讲,一即是六,六即是一,它不杂。这是大家只要稍稍留意,都能够看得出来。而古德当中还有一些人,专门提倡一部经的,一生讲一部经,依一部经修的。譬如古人有一生讲《弥陀经》二、三百遍的,你问他其他的经,《无量寿经》我不会讲,你去请教别人。其实他怎么不会讲?他样样都会讲,不讲!给后人做一个好榜样,一部经。我明白这个道理,我也很想学习,一生讲一部经,我之所以讲这么许多经论,这被逼的,没法子!大家都来找我,我一想,也没有别人讲,这没法子,这被逼的!对我自己来说,损失非常之大。一部经自行化他,那个境界确实不一样,一门深入,功行进步非常显著。讲多了、讲杂了,没有好处,说这么多东西,实在讲这是很大的一个牺牲,为了便利於后学。
找好学生也难!早年做学生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的话,我们很不容易体会。老师告诉我,学生要找一个好老师,难,不容易!反过来,好老师要找一个好学生,更难!这句话,一直到晚年才深深体会到。现在我还乐意讲一些经论,原因在哪里?有录影机。这就是说明,遇不到好的学生不要紧,把经论录下来,也许将来有学生遇到了,他从录音带、录影带里面去学习、去体悟。这是以前那些老师没有法子的,做不到的。现在我们得利於科技的帮助,纵然眼前遇不到传授的人,用这个方法还行。在古时候,古大德找不到学生怎么办?写书,只有写下来流传给后世。写书相当辛苦。这些地方我们要细心去观察,要认真去学习,一门深入,学一部经。这个地方的赞叹,「此正古德高处」,他这个见解高人一等,「真处」,他对自己、对佛法、对众生真实之处,这四个字是勉励我们要向古大德看齐,要向古大德学习。
【即令顿悟同佛,而障若未尽,仍未能彻底会得,仍须向离相离念处,真参实究,而后乃能契入耳。】
这一段的开示,对於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即令顿悟同佛,而障若未尽,仍未能彻底会得。」我们可以举一个古人做例子:龙树菩萨,这个人了不起!我们从《传记》里面所看到的,他的确是世间希有的天才,年纪很轻的时候,世出世间的典籍他读尽了,不但他有这个能力,而且他有智慧,他能解其义,一切经义他都通达,他都明了。世出世间的典籍读尽了,於是贡高我慢,瞧不起人。这是什么?烦恼未尽。只要有这么一个态度显露出来,真正有学问的人,真正有修养的人,他看到了就不以为然。实在说,如来真实义他并没有真的懂,他所能够体悟的是表面、表层,没有深度;如果有深度,我们中国古人所讲「学问深时意气平」,愈是有学问的人愈谦虚,愈是有学问的人愈退让。不可能说愈有学问愈傲慢,没有这回事情。修行人愈有功夫,说是愈瞧不起人,那个人可以断定他没有修行,不要说功夫,修行都谈不上。修行是什么?修正你错误的行为,贪瞋痴慢是错误的行为,你还常常起现行,可见得你错误的行为并没有修正过来,这哪里能够瞒人?这是说明,他入得浅,他解得浅,没有深度。这就是障若未尽,没有彻底会得。
不过,像这些菩萨,他们有福报,必定有诸佛与大菩萨会帮他忙。龙树菩萨的烦恼起来了,他贡高我慢,不可一世,这是烦恼现行。大龙菩萨赶快来诱导他,接他到龙宫里面去,看看龙宫所收藏的典籍。龙树实在也很难得,看到龙宫里面的收藏,他吓到了,才知道自己所读的太少太少了,要跟龙宫里面所收藏的典籍比,微乎其微!於是贡高我慢的心马上就降伏下来。真的有这个事。我们自己要深深反省,「我有没有这个毛病?」龙树菩萨读尽世间典籍,还犯了这个毛病,我们所学几何?如果也自以为是,也犯贡高我慢,那就错了。
必须要向离相离念处用功夫,这是讲真实功夫,真参实究。参究,刚才讲了,离心意识这个叫参,不用分别,不用执著,不落印象。究是样样明了,样样通达,这是究。离心意识用的是什么?真心。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哪一个学佛的人都知道,离心意识参,我们偏偏离不掉。你试试看,你能够离开分别吗?你能够离开妄想吗?我很想离开,很想离开就是妄想,就是执著,可见这个事情不容易!实在不行,还是回过头来老实念佛吧!我看除老实念佛之外,没第二条路可走。但是诸位必须要明了,老实念佛就是真参实究,老实就真,就真参。念佛功夫得力了,样样都清楚,样样都明了。这个法门殊胜,这个法门巧妙,黄念祖居士在《无量寿经》注解里面讲得很好。
【不执一不执异,以此法印向一切法上微密印证。】
这个功夫,就是宗门里面的原理原则。此地所说的,就是两边不执著,一切放下。不但事上如是,理上也有相当的觉悟。为什么不执一?为什么不执异?这个道理了解几分,才真的肯做。这四个字也是大乘法印。行者,修行人,要把它用在一切法上,用在生活上,穿衣吃饭,用在日常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用在佛法修学上,世出世间一切法都离不开这个原理原则,所以称它作法印。能在一切人事物里面去勘验,这就叫微密印证,从一切法当中去体会、去观察,与佛所说的原理原则相不相应。
【向自心上印证】
这才有用处。这个样子,功夫才叫做得力,自心就是真心本性。
【向未起心动念处印证】
这一句是解释上面一句,怎样向自心上印证?真心没起念,起心动念了,那是妄心,那就不是真心;要在没有起心动处去印证。印证有没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错了。这个说法不好懂,我们还说一句比较容易懂一点的,就是这个意思:处事待人接物,生活工作,样样事情都照做,而且样样事情认真负责,要保持自己六根在境界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微密印证。用这种功夫,就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所讲的四无碍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会无障碍?因为一切法不一不异,所以它没有障碍。因为一切法不生不灭,因为一切法不来不去,它哪有障碍!障碍从哪里生的?从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个东西障碍起来了。诸佛如来在尽虚空遍法界度一切众生,《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两句话就是《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相」。虽然现这个身相,他并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分别执著。现相如是,说法亦如是,度生亦如是,种种示现无不如是,这个才妙!与不一不异完全相应,这是大菩萨修行的方式。我们明了,也可以试试看。我们用的老实念佛,与不一不异没有障碍,无论哪一法都没有障碍。这样用功,功夫很容易得力。
【如此,庶有通达之可期。】
这个地方「通达」,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大开圆解。你要会这样用功,大开圆解、明心见性那就有希望了。
【以此见地,向心行处及诸法上,了知其所以然,以求通达而无我者也。】
安住在无我法是诸佛,诸佛如来安住在无我法。凡夫、二乘、权教菩萨都执著有我,即使通达法无我,但是他还是住在我法上,没有能够安住在无我法;真正达到无我法,才真得大自在。「我」是枷锁,诸位要知道,像受刑人一样带著枷锁,枷是个牢笼,监狱的牢房、牢笼,都不是好事情。一定要觉悟,那个不是好事情。不能到无我,你就没有办法脱离枷锁牢笼,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契入诸佛菩萨的境界。方法,这个地方讲得很好,非常具体,一定要用这样的见解,以此见地,就是用这样的看法,这个看法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看法,要用在我们自己「心」,起心动念之处;「行」是行为造作之处,要用在这个上面。在这上面去印证、去体悟,然后对佛所说一切经教之所以然的道理,你才能够领悟,就是开经偈上所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真实义你才见到、才体会到,然后也能跟诸佛如来一样,通达无我法。
再看底下一段经文,意思愈说愈深,愈说愈妙!「明正知」,如来的正知正见,佛知佛见。第一小段明心行不可得,请看经文: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
这是从比喻上说的。
经【有如是等恒河】
佛当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恒河流域,因此佛在经上凡是讲到数目多,都用恒河来做比喻。恒河的沙很细,那一条恒河有多少沙,数不尽!佛的比喻很巧妙,把每一粒沙再变成一条恒河,恒河就无量无边,有如是沙等恒河。
经【是诸恒河所有沙数】
再做一个比喻,每一粒沙变成恒河,每一条恒河又有那么多恒河沙,这个数字。佛很会说话,很会比喻,我们一般人比不出来。
经【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诸佛的世界,那个数量之多,就像这个比喻。再问须菩提尊者,诸佛世界多不多?下面是尊者的答覆:
经【甚多,世尊。】
太多太多了,没有法子计算。这里头的意思很深,如果不细说,很不容易体会。我们看注解:
【心行,心之行动,起心动念也。】
起心动念是心的行为。我们讲三业的行为,口是言语,身是造作,口的言语跟身的造作都有限,可以说都有数量。你今天从早到晚说话说个不停,也能计算得出来,你说的不算多!可是心里头的妄念,就没有法子计算,无量无边。妄念,愈是微细的妄念愈多,愈是不可思议。前面一小段是解释科题,明心行不可思议。
【诸法,外境也。】
外面的境界,身外之物。
【约内心外境以明正知】
从内心妄念,从外面无量无边的境界,显示出诸佛如来的正知正见。
【意在使知无境唯识、心外无法之义。】
这是正知正见,意思恰好跟前面不一不异圆融起来了,结合得非常的巧妙。让我们知道无境,境是外面境界,为什么说无境?境是假的,境是假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假有。什么东西?唯识。识是能变,假相是所变,这句话法相里面讲得最微细、最透彻。稍稍涉猎一点的人,都晓得八识五十一心所,心心所各有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各有四分。我们现在看到外面这些色相,是阿赖耶的相分;我们一切感受的现相,是心心所的相分。这要讲起来时间很长,也很细。相从哪里生的?从见生的,见就是识,就是分别。离开妄想分别,没有现相。妄想分别是因,现相是果,前面讲就是说的因果。相为什么是虚妄,是不可得?因为见是虚妄的,识也是虚妄的,识也不是真的;这后头要跟我们讲,三心不可得,心行不可得。心外无法,一切法相是自性变现的,实在讲就跟作梦一样。末后这个比喻,虽然说了六个:梦、幻、泡、影、露、电,说了六个,六个里面是以梦为主。必须要晓得,我们眼前境界是梦境,人生如梦。那个「如」,就是的意思,人生就是在作梦。梦能不能得到?梦什么也得不到,假的!这都是说明事实的真相:心外无法。梦境从哪来的?梦境是我们的意识心变现出来的。这一段要给我们说明这个甚深的义趣。
【心外无法,故法法不外一真如。】
真如就是真心。当我们作梦,或者在梦醒的时候,梦中境界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可以好好去想一想,我心是什么样子?作梦的那个时候,就是心的样子。为什么?你的心完全变成梦境,那个梦是妄。经上常讲,「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是能作梦的心,梦是心变的幻相;真妄不二,真妄一如。心不现相的时候,你不知道心在哪里,也不晓得心是什么样子,它一现相就找到了。它现出相出来,那个相就是心,心里面的相。你每天做的梦不一样,可见得你能现作梦的心是一个,它所变的相千变万化,它不一样。明白这个道理,才晓得一切法不外乎真心,不外乎自性。所以会的人,见相就见性,他明白了,他不迷了,所以叫明心就见性。我们今天为什么见不到性,相上见不到性?迷了,我们是迷心,他是明心。
【但众生外为境相所迷,内为心念所扰,不能证得。】
这是把凡夫见不到事实真相的原因说出来了,我们为什么见不到事实真相?外面迷在相上,以为这一切相都是真的,相有生有灭,有断有常,迷在这上面;内里面妄念纷飞,妄想分别执著,这是里面,这是心念所扰。因此事实真相见不到,不能证得。
【此般若所以令离相离念也】
佛在般若会上,教给我们明心见性的方法,教给我们恢复性德的方法,最重要的开示就是离相离念。离相,前面讲四相;离念,后面讲四见,见是念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是错误,这是妄想,这是分别执著,自性真心里面决定没有这些东西。如果有这些东西,你就不能见性,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被它障碍,被它蒙蔽。只要把这虚妄的相想,世尊在《楞严经》上讲的虚妄相想;相就是离相,想就是离念,相跟想都是虚妄的,这才教你要离。离的意思,不是不要,不是要舍离,那你就又搞错了。离是不执著,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是这么个离法,不是说不要相,那你就搞错了。前面讲过,相不能断,你怎么能离?相就是性,相虽然是妄的,性是真的,性相从来不离,性相是一不是二。你说相不要了,那性也不要了,哪有这个道理!离是离你分别执著这个念头,是离这个。由此可知,说离相,就是离执著;说离念,就是离分别、离妄想。《华严》上讲:「一切众生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由此可知,妄想是念,执著是相,你把大经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清楚,不至於把经义错会了。
【性体空寂,本无有念。诸法缘生,本来无生,当体即空。】
这一段要为我们说明离相离念的所以然。佛为什么这样强调,为什么要我们一定要离?所以然的道理在哪里?这一段要给我们说明。一开端讲性体空寂,本来没有念。可见得你有念都是妄念,妄念是过失、是错误,离念才是正确。有念那就是障碍,佛法里讲业障,有念就是业障。离念,离念消业障,业障消了。
「诸法缘生,本来无生,当体即空」,这是讲离相。为什么相不能执著?因为一切相是缘生的。包括我们自己的身相,我们自己身体也是个相,这个相也是缘生的。佛在经上常说,大家也耳熟,四大五蕴和合而现的身相,四大五蕴就是众缘。既然是缘生之法,它没有自性,它没有自体,所以当体即空,你怎么能够执著?你执著这个身,你就生无量无边的烦恼。你要是晓得这个身的真相,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你还有什么烦恼?没有烦恼了。
【故心行诸法,不一也。】
心行妄念,诸法幻相,不一,从相上看不一样。
【叵得缘生,不异也。】
叵得是不可得。如果从真相里面看,皆不可得,妄念也不可得,妄相也不可得,都不可得,没有两样,不异;不一不异。从起心动念、从分别执著里面,这不就是勘验出不一不异的道理吗?诸佛如来不一不异的法印,不就印在这些事实上!我们从这个地方体验出来。这教给你一种方法,你要会了,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哪一法里面,你都用这个去勘验,而后才恍然大悟,果然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不一不异。
【不一不异,诸法如义。】
前面经文上说:「如来者,诸法如义。」这句话说得妙绝了,要细心体会。
【如是而知名曰正知】
可见得正知正见是有标准的,不是漫无标准,它真的是有标准,这是诸佛与大菩萨的标准来说的。为什么这里面含著有大菩萨?因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金刚经》中所说的诸佛,实际上是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在天台家讲六即佛,他是分证即佛;他虽然不是究竟圆满,他是分证即佛,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是佛。他的见解跟如来果地上没有两样,真实通达无我法,真实通达,所以他的知见叫正等正觉,虽然没有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如来的正知正见。诸位要晓得,正等正觉是已经通达无我法,决定契入诸法一如的境界,他才称之为正知正见。
【知此,则知应离念离相之所以然矣。】
你把这个道理搞清楚,这个事实真相明白了,你才晓得,佛为什么教我们离念,为什么教我们离相。如果不离念、不离相,诸法如义你决定不懂,无实无虚、不一不异的境界,你决定不能够契入。
【离相离念,正所以无我也。】
诸佛如来为什么能够通达无我义,为什么能够契入无我义?正是他彻底究竟离相了;不但离相,也离念,也就是说妄想执著统统放下了,才能够契入这个境界。这是把科题里面的意思先说出来,经文的比喻还没说,然后再看底下,我们才晓得这个经文的比喻,是比喻什么事情,这才能够明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一百九十一面,第六行,从注解第七段看起。
【大智度论云: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因缘生法,灭诸戏论。因缘生法,犹言因果。言一切法皆是因果。故一切法皆是具足八不之义。】
这是引用《大智度论》里面一段开示,说明不一不异之义。前面曾经说到,不一不异展开来有八不、十不、十二不、十四不。由此可知,它的中心就是不一不异这一句。八不,《中观论》上这样说,《大智度论》上也是这么说法,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很清楚的明了它,这就是佛知佛见;换句话说,这是宇宙万有的真相。真相明白了,这叫大开圆解。解圆,然后行自然就圆了。所谓行圆,也就是样样放得下,样样都不执著,这叫圆。如果还有丝毫执著,放不下,你的解行都不圆,因此这一段的意思就非常重要。可是这个意思与我们的常识,与我们的观念,恰恰相反。我们看一切法有生有灭,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些现象都是生灭的现象、断常的现象、一异的现象、来去的现象,怎么可以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乃至於不来不去?这个意思实实在在很深,虽然我们在大乘经上曾经读过、曾经听说过,而事实上,我们在境界里面,这个念头转不过来。於是不但用功不得力,用功是行门,就是研教也不能够深入,行门、解门都产生了严重的障碍。
这一段话的意思,末后这两句是说明,「因缘生法,灭诸戏论」。戏论,就是我们平常讲开玩笑的话,不是真的,这叫戏论。前面讲的生灭、断常,一异、来去,都是戏论,所谓是凡夫知见,在法相宗里面叫「遍计所执性」,绝对不是事实。我们讲依他起,依他起还有个依据、有个根据;这个没有,比依他起还假,依他起已经是假的。遍计所执,要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完全是虚妄的抽象概念,绝对不是事实。因缘生法,因缘的意思很深很深。佛在经中告诉我们,所谓一弹指,一弹指六十刹那,也就是说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这一刹那里面有九百生灭,这就是因缘生法。这样微细的现象,我们怎么能够觉察到?不但凡夫没有这个能力,我们说我们的心太粗了,境太微细了,粗心没有办法照见细境。因此世出世间圣贤,教导我们要收心,要修定;换句话说,要恢复清净心,心愈清净,我们讲那个心就愈细,感应特别的灵敏,粗心的人感觉不到的,细心的人感觉到了。这样微细的境界,实在讲要极其细心之人,才能够觉察到事实真相。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八地菩萨定功相当深,八地叫不动地,这一位菩萨见到阿赖耶识的微细相。阿赖耶识的细相,佛给我们讲刹那九百生灭,就是阿赖耶的微细相。他见到了,见到这个现象才会点头,确实一切法不生不灭。这个说法,我们不常听到;但是另外一种说法,倒是我们很常听到,就是所谓无生法忍。我们念佛,回向偈里面都有「花开见佛悟无生」,什么叫无生?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无生是见到这个真相,见到这个微细相,於是所有一切错误的看法想法统统放下了,灭诸戏论。我们以为有生有灭、有断有常,全是妄想,全是分别执著,统统放下。由此可知,这个地方讲的因缘生法是极其微细,不是粗相。
因缘生法,也就是讲的因果,一切法都是因果的相续相。因与果也不是一定的,我们举一个例子,诸位就能体会到。譬如我们种瓜,大家晓得瓜子是因,我们种下去将来结成瓜;瓜是果,这是一重因果。瓜结出来之后,那个瓜又是因,瓜里面有瓜子,那瓜子又是果。所以一定要晓得,因果是循环的。因可以变成果,果也可以变成因,因果循环不断,於是产生相续的现象。我们感触到的粗相,是相续相。因为体性必定现相,这在前面都曾经一再的说过,相是不会灭的,没有灭相的道理,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相就是性,性不灭,不生不灭,相怎么会有生灭?相虽然不灭,但是相会改变。因此世尊教导我们无住要生心,这个道理在此地。为什么要无住?因为相是刹那生灭,确确实实它不存在。所以这个经的后面告诉我们,「如梦幻泡影」,它不是实在的;「如露如电」,露是露水,太阳一出来,露水就没有了,这是比喻我们凡夫所见的粗相。圣者所见的像闪电一样,很短很短的时间,一刹那之间,闪电一样,那是比喻细相。总而言之,都不是真实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教我们应当要放下,生心要生清净心,你才能够见到事实的真相,你才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不但露不能执著,「如露亦如电」,露不能执著,电也不能执著;换句话说,粗相、细相都不能够执著,这就是无住的意思。佛教给我们生清净心而行布施,一味利益一切众生,决定不要想自己,想自己决定是错误的。从这个事实,我们能体会到,一切法都具足八不之义。无论哪一法,从我们自己身体来说,这个身体就具足这八个意思。乃至身外,所谓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法不具足这八个意思。可是你一定要稍稍体会到事实的真相,你才能够理解,这个理解就是佛门里面常讲的开悟。
【佛所说法,不外真俗二谛。】
古德有所谓「佛依二谛而说」,佛凭什么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他所依凭的就是二谛,二谛是真谛与俗谛。
【俗谛法相,虽变化无常,为世俗所共见,故谓之俗。】
佛讲俗谛,我们好懂,为什么?是我们的常识,是我们的一般看法与想法,这个说起来我们可以接受,不至於产生怀疑。真谛就不然,真谛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也就是说,凡夫境界所见的是虚妄相,佛与大菩萨他们所见到的是宇宙的真实相,真实相跟我们见的虚妄相恰恰相反。所以佛说出来,我们感觉到非常的生疏,很难接受。
【真谛法性,则常恒不变,为诸法之本体,故谓之真。】
「八不」是说明它的真相,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
【佛说二谛,皆用八不之义以说明之。】
八不的意思,后面还要说。
【谛】
这个字在佛法里面用得很普遍,类似现代人所讲的真理,在佛法上用谛,谛有真实的意思。
【明其事理确实不虚】
这才叫谛。
【一切众生,所以轮回生死,苦趣无边,无他,由迷俗谛八不之义故也。】
八不,刚才讲了,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凡夫不了解真相,迷了,以为一切法有生有灭、有断有常,这是迷惑的见解。迷了,也就是说我们想法、看法错了,於是你的做法、说法当然也就错了,错误的结果就变成六道生死轮回。你要问六道怎么来的、生死怎么来的?这把轮回生死的原因说出来了,是这么来的。
【一切声闻乃至权位菩萨,所以有变易生死,无明未尽者,无他,由迷真谛八不之义故。】
俗谛上有八不的意思,真谛上也有八不的意思。八不归纳起来,就是前面所讲的不一不异。你只要懂得一句,其他的意思都能够明白了。
【於此八不义谛,迷有浅深,悟有高下,故有六道之纷纭,三乘之差别。】
迷得浅的是天道、人道,迷得深的是饿鬼、地狱,这是迷有浅深。觉悟也有浅深,悟得深的是菩萨,悟得浅的是声闻、缘觉。这是说明十法界是怎么来的,十法界的业因只是於真俗二谛迷悟浅深差别而说的。
【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即为令众生了二种生死,故说种种法以开示之,令得悟入耳。而种种法,不出真俗二谛,故此义理贯通一切经论。】
贯通一切经论,实在讲就是贯通世出世间一切法。由此可知,这一段经义的重要,势必要细心去领会。佛出现在世间,为什么?为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生死有两种:一种叫分段生死,一种叫变易生死。说法有很多种,我们讲最普通的一个讲法,分段生死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我们得人身,在这个世间生活几十年,业报尽了,死了,这是一个阶段的生死,这叫分段生死。这个说法,大家很容易明了,这个相讲得粗。如果要说细一点,诸位仔细的想想,冷静的想想:昨天能不能再回来?不能回来了,永远不能回来了。昨天死了,今天生了;到明天,今天又死了,明天又活了。你一定要细细观察才晓得,每天都一个生死,晚上睡在床上跟死人有什么差别?再微细的观察才能够发现,原来念念都生死,念念都生灭。你能够这样观察,慢慢的就觉悟了,就发现佛在经上依世俗谛讲的无常,这就是无常,无常是依俗谛说的。变易生死是什么?变易实在讲,并没有真的生死的相,而是他的感受起了变化,境界起了变化。譬如学生在学校念书,上学念一年级,过了一年他就升二年级。一年级死了,二年级生了,他哪有生死!没有生死,他的境界往上提升。为什么变易也叫生死?生死是苦。像他读书,辛辛苦苦要念一年才能够升一级,他要不用功、不努力,他升不上去。比喻菩萨修行亦复如是,初住菩萨要到二住,要认真修,才能够舍初住升二住;二住菩萨再努力精进,舍二住升三住,这种现象就叫做变易生死。由此可知,六道里面众生两种生死都有,分段、变易统有。见思烦恼断了,证到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轮回,分段的生死没有了,我们讲他超越三界之外,三界之外有变易生死,一直到成佛。等觉菩萨还有一丝变易,舍变易生死就圆满菩提。佛出现在世间可以说是为了这个,凡夫、二乘,不但是权教菩萨,乃至於法身大士,要想断变易生死,都不容易!佛是大慈大悲,出现在世间帮助九法界一切众生了生死、证菩提,佛是为这个。
故说种种法以开示之,帮助众生觉悟。种种法要从总纲领上说,不外乎真俗二谛;换句话说,不外乎真俗八不。所以不一不异,这个义理就贯通一切经。我们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那可能吗?当然可能。为什么可能?因为它的义理是贯通的。刚才说了,不但通佛法,也通一切世间法。问题在哪里?那就是通的境界,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这一部经才叫通?我们把这部经念上十万遍,背得滚瓜烂熟,从后面背到前面,一个字也不错,算不算通?不算,没通!要怎样才通?要真正明了经中的义趣,那才叫通。换句话说,一切经都是讲真俗二谛,都是讲不一不异,你要从这上面体悟,那就叫通了,你再听一切经、看一切经就不难了,毫无障碍,一接触就通达。而不一不异,就是前面讲的无实无虚,也就是前面讲的无住生心。这些句子,我们的确念得很熟,自己也觉得好像有那么一点通达了,实际上有没有通?没通。没有通,不怕!宗门的方法,必须在句下提起疑情,也就是说,常常把这桩事情念在心上,不要把它忘记。在一切境缘之中,或是人事环境,或是物质环境,常常提醒这句话,看看能不能起作用,这叫疑情。久而久之,我们的妄念少了,心清净了,智慧增长了,不定在什么因缘之下,豁然大悟。我们教下所讲的大开圆解,这才能悟入。宗门所谓「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这个疑不是怀疑,不是贪瞋痴慢疑那个疑,那个疑是烦恼,那怎么能开悟?这种疑叫疑情。佛告诉我们,我们也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但是解得不圆,解得不够透彻。要把佛提示的念念不忘,时时拿它来作观照,这叫做提起疑情。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性相不二,空有同时,有即是空,故俗谛之生灭,为假生假灭。】
如果你不知道性相不二,空有同时,俗谛不生不灭的道理,你永远参不透,你永远无法体会到。所以一定要晓得性相不二、空有同时。空是性,性空,有是相,它是同时存在的,永远是同时的,即使千变万化还是同时的。古德比喻得好,「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跟器永远不能分割,确实同时存在。我们凡夫只见相不见性,只见有不见空,毛病在这个地方。二乘圣者,他们的过失跟我们恰恰相反,他们是只见空不见有,只见性不见相,於是所谓有体无用,不起作用;而凡夫虽有作用,违背了性体,这都是错误。如果明白这个道理,确确实实领悟到性相不二、空有同时,你的心清净了,你对於一切法自自然然不执著了。佛教给我们随缘度日,你在境缘当中决定不会生一念攀缘之心。一念攀缘之心尚且无,哪有攀缘之事?你看你的心多清净,多自在!马上就得受用。为什么?因为你明了所有一切现象都是虚妄的,如梦幻泡影,那个生灭是假生假灭,假生假灭就是不生不灭。
【空即是有,故真谛之不生不灭,亦是假不生假不灭。】
因为空就是有,前面讲有即是空。有即是空是俗谛,空即是有是说真谛。空是性,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所以性相不二。说生灭、说不生不灭,都是假设的;换句话说,都是虚妄相想。
【既见性,正好现相,随缘度生。】
这是讲菩萨,菩萨见了性,见了什么性?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这是自度,自度之后再看看芸芸众生,迷在其中的人还不少!佛劝我们要发大慈悲心,帮助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帮他们开悟,帮助他们见性,随缘度生。随缘两个字好!因为随缘,自己真的得度了,也真的帮助了众生。如果是攀缘,不但度不了众生,实在讲也没法自度。必须要懂得随缘,随缘就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
【当知佛说,是佛境界。】
佛是一个彻底究竟圆满大觉之人,一丝毫的迷惑都没有了,他见到的完全是事实真相,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他见的是这个。
【所谓诸法实相,惟佛与佛方能究竟。所以华严会上,善财所参五十三位善知识,皆曰我惟知此法门,余则不知。乃是实话,并非谦词。】
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必须要学习的。《华严经》上五十三位善知识皆是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菩萨,下面我们不谈,我们单谈等觉,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觉菩萨。善财来访问他,尚且说「我惟知此法门」,这句话显示了等觉菩萨尚且一门深入,无量无边的法门,他修一个法门,一门深入。问其他的法门,「其他的法门我不知道,你去请教另外的善知识。」我们读到之后,这些菩萨给我们做榜样,一点贡高我慢都没有,彼此尊敬,彼此谦让。我们会到这个地方去了,以为他是这样子,其实怎么样?其实他是实话,实话实说,不是谦虚。我们要说他谦虚,实在讲也没说错,但是它还是事实,真的是一门深入。唯有一门深入,才能够达到究竟的根柢。究竟根柢是什么?破最后一分生相无明,圆成佛道。你能够想到这一层,你就知道他是实话。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五十三参,广学多闻。善财是不是学杂了?没有。善财童子还是一门深入,没有学杂了。何以知道他没有学杂?你看他每参访一位善知识,到最后礼辞。参访之后,对他感谢、礼敬,然后辞别。辞别的意思,就是你这个法门我不学,我不修,我还是修我自己的法门,「辞」是这个意思。不是在那里告辞,再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你要这样子的话,那就是望文生义,你就把意思错解了。礼谢!不依他这个方法修,是这么个道理。那个方法我听了,我看了,我听了,我不学,我还是学我的老方法。所以他没有杂学,没有杂修,依旧是一门深入。
参访,既然一门深入,又何必要参访?实在讲,用不著参访了。诸位要晓得,参访乃是随缘,不是攀缘。攀缘,那就不是参。参里面,参是离心意识,诸位想想,离心意识,哪来的攀缘?识是分别,意是执著,不分别、不执著,那个心就更不可思议了。心是落印象,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这叫做离心意识,参!他哪里有攀缘?为什么要随缘?我们有这个身体,身体没有灭掉。身体在这个世间,你从早到晚你不能不接触大众。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是谁?就是你从早到晚接触的这些大众,这里面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接触他们,你总会听他们说话,你总会看他们工作,看他们办事,这就是五十三参。由此可知,参学怎么能避免?
我们回来再看看,像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专修念佛法门的。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他老人家告诉我们,他说「我与五十二同伦」,同伦,伦是志同道合,我们今天讲同学,同伦比同学的关系还要密切,同学未必志同道合。同伦用今天讲,勉强说是同志,真正同志,大家都是修念佛法门的。五十二个人是谁?从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位次,等觉、妙觉,妙觉是成佛了;换句话说,这句话的含义,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我一句佛号念到底,决定不更改,不但不更改,决定不参杂、不夹杂,一门深入。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在《净修捷要》里面,赞叹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这个说得一点都没错!法界初祖,就是一句佛号,你看他说得多么简单、多清楚!他用功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所修学的效果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两句话讲的是效果。由此可知,法门虽然无量,贵在专修。一直到等觉菩萨还要专修,你才有能力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圆满菩提,这才能得到;最怕的是夹杂。所以这五十三位善知识,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那就是专,专精而不杂。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将来如果有这个因缘,有这个福德,建立一个道场,要标榜一门,不能搞杂,杂不能成就。
我们现在看到许多道场,他们修行的方法,不能说不用功,但是杂修。当然他也不无道理,他说:「我这个道场,如果不搞这么多花样,没有信徒来。」为了满足信徒的希求,喜欢念佛的,我这里有念佛会;喜欢拜《大悲忏》的,我这里有大悲法会;喜欢拜《梁皇忏》的,有梁皇法会;喜欢念《地藏经》的,有地藏法会。一个道场,那个法会之多,有多上一百多种,热闹,道场真的是热闹!这里面的信徒川流不息,从早到晚,一年到头,很热闹,能不能成就?一个成就都没有,这个道场失败了。道场的兴旺,实在讲不是人多,不是香火盛,是问你这个道场开悟的有几个,有多少?证果的有多少?往生的有多少?这是道场的兴旺。这就是我们讲的形式与实质,我们要讲求实质,不能讲求形式。如果你要是有真智慧,有真实的慈悲心,你一定是提倡专修专弘的道场。这个道场没有几个人,不要紧,它是真实正法道场,诸佛护念,龙天保佑。道场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在这个道场修行的人,他会有成就,这才叫做殊胜。所以细细去读五十三参,你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
【古德如智者、贤首等诸大师,平生只宏扬数种经论,盖学力只能如此,此正古德高处、真处,后学所当学步者也。】
在我们中国历代的这些祖师大德当中,他们一生弘扬的也只有几部经,而这几部经必定是相关的。譬如我们学净土宗,净土有五经一论,总共六种。这六种是关连的,讲这六种经,依照这六种经修学,实在讲,一即是六,六即是一,它不杂。这是大家只要稍稍留意,都能够看得出来。而古德当中还有一些人,专门提倡一部经的,一生讲一部经,依一部经修的。譬如古人有一生讲《弥陀经》二、三百遍的,你问他其他的经,《无量寿经》我不会讲,你去请教别人。其实他怎么不会讲?他样样都会讲,不讲!给后人做一个好榜样,一部经。我明白这个道理,我也很想学习,一生讲一部经,我之所以讲这么许多经论,这被逼的,没法子!大家都来找我,我一想,也没有别人讲,这没法子,这被逼的!对我自己来说,损失非常之大。一部经自行化他,那个境界确实不一样,一门深入,功行进步非常显著。讲多了、讲杂了,没有好处,说这么多东西,实在讲这是很大的一个牺牲,为了便利於后学。
找好学生也难!早年做学生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的话,我们很不容易体会。老师告诉我,学生要找一个好老师,难,不容易!反过来,好老师要找一个好学生,更难!这句话,一直到晚年才深深体会到。现在我还乐意讲一些经论,原因在哪里?有录影机。这就是说明,遇不到好的学生不要紧,把经论录下来,也许将来有学生遇到了,他从录音带、录影带里面去学习、去体悟。这是以前那些老师没有法子的,做不到的。现在我们得利於科技的帮助,纵然眼前遇不到传授的人,用这个方法还行。在古时候,古大德找不到学生怎么办?写书,只有写下来流传给后世。写书相当辛苦。这些地方我们要细心去观察,要认真去学习,一门深入,学一部经。这个地方的赞叹,「此正古德高处」,他这个见解高人一等,「真处」,他对自己、对佛法、对众生真实之处,这四个字是勉励我们要向古大德看齐,要向古大德学习。
【即令顿悟同佛,而障若未尽,仍未能彻底会得,仍须向离相离念处,真参实究,而后乃能契入耳。】
这一段的开示,对於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即令顿悟同佛,而障若未尽,仍未能彻底会得。」我们可以举一个古人做例子:龙树菩萨,这个人了不起!我们从《传记》里面所看到的,他的确是世间希有的天才,年纪很轻的时候,世出世间的典籍他读尽了,不但他有这个能力,而且他有智慧,他能解其义,一切经义他都通达,他都明了。世出世间的典籍读尽了,於是贡高我慢,瞧不起人。这是什么?烦恼未尽。只要有这么一个态度显露出来,真正有学问的人,真正有修养的人,他看到了就不以为然。实在说,如来真实义他并没有真的懂,他所能够体悟的是表面、表层,没有深度;如果有深度,我们中国古人所讲「学问深时意气平」,愈是有学问的人愈谦虚,愈是有学问的人愈退让。不可能说愈有学问愈傲慢,没有这回事情。修行人愈有功夫,说是愈瞧不起人,那个人可以断定他没有修行,不要说功夫,修行都谈不上。修行是什么?修正你错误的行为,贪瞋痴慢是错误的行为,你还常常起现行,可见得你错误的行为并没有修正过来,这哪里能够瞒人?这是说明,他入得浅,他解得浅,没有深度。这就是障若未尽,没有彻底会得。
不过,像这些菩萨,他们有福报,必定有诸佛与大菩萨会帮他忙。龙树菩萨的烦恼起来了,他贡高我慢,不可一世,这是烦恼现行。大龙菩萨赶快来诱导他,接他到龙宫里面去,看看龙宫所收藏的典籍。龙树实在也很难得,看到龙宫里面的收藏,他吓到了,才知道自己所读的太少太少了,要跟龙宫里面所收藏的典籍比,微乎其微!於是贡高我慢的心马上就降伏下来。真的有这个事。我们自己要深深反省,「我有没有这个毛病?」龙树菩萨读尽世间典籍,还犯了这个毛病,我们所学几何?如果也自以为是,也犯贡高我慢,那就错了。
必须要向离相离念处用功夫,这是讲真实功夫,真参实究。参究,刚才讲了,离心意识这个叫参,不用分别,不用执著,不落印象。究是样样明了,样样通达,这是究。离心意识用的是什么?真心。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哪一个学佛的人都知道,离心意识参,我们偏偏离不掉。你试试看,你能够离开分别吗?你能够离开妄想吗?我很想离开,很想离开就是妄想,就是执著,可见这个事情不容易!实在不行,还是回过头来老实念佛吧!我看除老实念佛之外,没第二条路可走。但是诸位必须要明了,老实念佛就是真参实究,老实就真,就真参。念佛功夫得力了,样样都清楚,样样都明了。这个法门殊胜,这个法门巧妙,黄念祖居士在《无量寿经》注解里面讲得很好。
【不执一不执异,以此法印向一切法上微密印证。】
这个功夫,就是宗门里面的原理原则。此地所说的,就是两边不执著,一切放下。不但事上如是,理上也有相当的觉悟。为什么不执一?为什么不执异?这个道理了解几分,才真的肯做。这四个字也是大乘法印。行者,修行人,要把它用在一切法上,用在生活上,穿衣吃饭,用在日常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用在佛法修学上,世出世间一切法都离不开这个原理原则,所以称它作法印。能在一切人事物里面去勘验,这就叫微密印证,从一切法当中去体会、去观察,与佛所说的原理原则相不相应。
【向自心上印证】
这才有用处。这个样子,功夫才叫做得力,自心就是真心本性。
【向未起心动念处印证】
这一句是解释上面一句,怎样向自心上印证?真心没起念,起心动念了,那是妄心,那就不是真心;要在没有起心动处去印证。印证有没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错了。这个说法不好懂,我们还说一句比较容易懂一点的,就是这个意思:处事待人接物,生活工作,样样事情都照做,而且样样事情认真负责,要保持自己六根在境界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微密印证。用这种功夫,就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所讲的四无碍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会无障碍?因为一切法不一不异,所以它没有障碍。因为一切法不生不灭,因为一切法不来不去,它哪有障碍!障碍从哪里生的?从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个东西障碍起来了。诸佛如来在尽虚空遍法界度一切众生,《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两句话就是《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相」。虽然现这个身相,他并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分别执著。现相如是,说法亦如是,度生亦如是,种种示现无不如是,这个才妙!与不一不异完全相应,这是大菩萨修行的方式。我们明了,也可以试试看。我们用的老实念佛,与不一不异没有障碍,无论哪一法都没有障碍。这样用功,功夫很容易得力。
【如此,庶有通达之可期。】
这个地方「通达」,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大开圆解。你要会这样用功,大开圆解、明心见性那就有希望了。
【以此见地,向心行处及诸法上,了知其所以然,以求通达而无我者也。】
安住在无我法是诸佛,诸佛如来安住在无我法。凡夫、二乘、权教菩萨都执著有我,即使通达法无我,但是他还是住在我法上,没有能够安住在无我法;真正达到无我法,才真得大自在。「我」是枷锁,诸位要知道,像受刑人一样带著枷锁,枷是个牢笼,监狱的牢房、牢笼,都不是好事情。一定要觉悟,那个不是好事情。不能到无我,你就没有办法脱离枷锁牢笼,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契入诸佛菩萨的境界。方法,这个地方讲得很好,非常具体,一定要用这样的见解,以此见地,就是用这样的看法,这个看法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看法,要用在我们自己「心」,起心动念之处;「行」是行为造作之处,要用在这个上面。在这上面去印证、去体悟,然后对佛所说一切经教之所以然的道理,你才能够领悟,就是开经偈上所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真实义你才见到、才体会到,然后也能跟诸佛如来一样,通达无我法。
再看底下一段经文,意思愈说愈深,愈说愈妙!「明正知」,如来的正知正见,佛知佛见。第一小段明心行不可得,请看经文: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
这是从比喻上说的。
经【有如是等恒河】
佛当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恒河流域,因此佛在经上凡是讲到数目多,都用恒河来做比喻。恒河的沙很细,那一条恒河有多少沙,数不尽!佛的比喻很巧妙,把每一粒沙再变成一条恒河,恒河就无量无边,有如是沙等恒河。
经【是诸恒河所有沙数】
再做一个比喻,每一粒沙变成恒河,每一条恒河又有那么多恒河沙,这个数字。佛很会说话,很会比喻,我们一般人比不出来。
经【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诸佛的世界,那个数量之多,就像这个比喻。再问须菩提尊者,诸佛世界多不多?下面是尊者的答覆:
经【甚多,世尊。】
太多太多了,没有法子计算。这里头的意思很深,如果不细说,很不容易体会。我们看注解:
【心行,心之行动,起心动念也。】
起心动念是心的行为。我们讲三业的行为,口是言语,身是造作,口的言语跟身的造作都有限,可以说都有数量。你今天从早到晚说话说个不停,也能计算得出来,你说的不算多!可是心里头的妄念,就没有法子计算,无量无边。妄念,愈是微细的妄念愈多,愈是不可思议。前面一小段是解释科题,明心行不可思议。
【诸法,外境也。】
外面的境界,身外之物。
【约内心外境以明正知】
从内心妄念,从外面无量无边的境界,显示出诸佛如来的正知正见。
【意在使知无境唯识、心外无法之义。】
这是正知正见,意思恰好跟前面不一不异圆融起来了,结合得非常的巧妙。让我们知道无境,境是外面境界,为什么说无境?境是假的,境是假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假有。什么东西?唯识。识是能变,假相是所变,这句话法相里面讲得最微细、最透彻。稍稍涉猎一点的人,都晓得八识五十一心所,心心所各有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各有四分。我们现在看到外面这些色相,是阿赖耶的相分;我们一切感受的现相,是心心所的相分。这要讲起来时间很长,也很细。相从哪里生的?从见生的,见就是识,就是分别。离开妄想分别,没有现相。妄想分别是因,现相是果,前面讲就是说的因果。相为什么是虚妄,是不可得?因为见是虚妄的,识也是虚妄的,识也不是真的;这后头要跟我们讲,三心不可得,心行不可得。心外无法,一切法相是自性变现的,实在讲就跟作梦一样。末后这个比喻,虽然说了六个:梦、幻、泡、影、露、电,说了六个,六个里面是以梦为主。必须要晓得,我们眼前境界是梦境,人生如梦。那个「如」,就是的意思,人生就是在作梦。梦能不能得到?梦什么也得不到,假的!这都是说明事实的真相:心外无法。梦境从哪来的?梦境是我们的意识心变现出来的。这一段要给我们说明这个甚深的义趣。
【心外无法,故法法不外一真如。】
真如就是真心。当我们作梦,或者在梦醒的时候,梦中境界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可以好好去想一想,我心是什么样子?作梦的那个时候,就是心的样子。为什么?你的心完全变成梦境,那个梦是妄。经上常讲,「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是能作梦的心,梦是心变的幻相;真妄不二,真妄一如。心不现相的时候,你不知道心在哪里,也不晓得心是什么样子,它一现相就找到了。它现出相出来,那个相就是心,心里面的相。你每天做的梦不一样,可见得你能现作梦的心是一个,它所变的相千变万化,它不一样。明白这个道理,才晓得一切法不外乎真心,不外乎自性。所以会的人,见相就见性,他明白了,他不迷了,所以叫明心就见性。我们今天为什么见不到性,相上见不到性?迷了,我们是迷心,他是明心。
【但众生外为境相所迷,内为心念所扰,不能证得。】
这是把凡夫见不到事实真相的原因说出来了,我们为什么见不到事实真相?外面迷在相上,以为这一切相都是真的,相有生有灭,有断有常,迷在这上面;内里面妄念纷飞,妄想分别执著,这是里面,这是心念所扰。因此事实真相见不到,不能证得。
【此般若所以令离相离念也】
佛在般若会上,教给我们明心见性的方法,教给我们恢复性德的方法,最重要的开示就是离相离念。离相,前面讲四相;离念,后面讲四见,见是念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是错误,这是妄想,这是分别执著,自性真心里面决定没有这些东西。如果有这些东西,你就不能见性,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被它障碍,被它蒙蔽。只要把这虚妄的相想,世尊在《楞严经》上讲的虚妄相想;相就是离相,想就是离念,相跟想都是虚妄的,这才教你要离。离的意思,不是不要,不是要舍离,那你就又搞错了。离是不执著,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是这么个离法,不是说不要相,那你就搞错了。前面讲过,相不能断,你怎么能离?相就是性,相虽然是妄的,性是真的,性相从来不离,性相是一不是二。你说相不要了,那性也不要了,哪有这个道理!离是离你分别执著这个念头,是离这个。由此可知,说离相,就是离执著;说离念,就是离分别、离妄想。《华严》上讲:「一切众生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由此可知,妄想是念,执著是相,你把大经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清楚,不至於把经义错会了。
【性体空寂,本无有念。诸法缘生,本来无生,当体即空。】
这一段要为我们说明离相离念的所以然。佛为什么这样强调,为什么要我们一定要离?所以然的道理在哪里?这一段要给我们说明。一开端讲性体空寂,本来没有念。可见得你有念都是妄念,妄念是过失、是错误,离念才是正确。有念那就是障碍,佛法里讲业障,有念就是业障。离念,离念消业障,业障消了。
「诸法缘生,本来无生,当体即空」,这是讲离相。为什么相不能执著?因为一切相是缘生的。包括我们自己的身相,我们自己身体也是个相,这个相也是缘生的。佛在经上常说,大家也耳熟,四大五蕴和合而现的身相,四大五蕴就是众缘。既然是缘生之法,它没有自性,它没有自体,所以当体即空,你怎么能够执著?你执著这个身,你就生无量无边的烦恼。你要是晓得这个身的真相,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你还有什么烦恼?没有烦恼了。
【故心行诸法,不一也。】
心行妄念,诸法幻相,不一,从相上看不一样。
【叵得缘生,不异也。】
叵得是不可得。如果从真相里面看,皆不可得,妄念也不可得,妄相也不可得,都不可得,没有两样,不异;不一不异。从起心动念、从分别执著里面,这不就是勘验出不一不异的道理吗?诸佛如来不一不异的法印,不就印在这些事实上!我们从这个地方体验出来。这教给你一种方法,你要会了,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哪一法里面,你都用这个去勘验,而后才恍然大悟,果然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不一不异。
【不一不异,诸法如义。】
前面经文上说:「如来者,诸法如义。」这句话说得妙绝了,要细心体会。
【如是而知名曰正知】
可见得正知正见是有标准的,不是漫无标准,它真的是有标准,这是诸佛与大菩萨的标准来说的。为什么这里面含著有大菩萨?因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金刚经》中所说的诸佛,实际上是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在天台家讲六即佛,他是分证即佛;他虽然不是究竟圆满,他是分证即佛,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是佛。他的见解跟如来果地上没有两样,真实通达无我法,真实通达,所以他的知见叫正等正觉,虽然没有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如来的正知正见。诸位要晓得,正等正觉是已经通达无我法,决定契入诸法一如的境界,他才称之为正知正见。
【知此,则知应离念离相之所以然矣。】
你把这个道理搞清楚,这个事实真相明白了,你才晓得,佛为什么教我们离念,为什么教我们离相。如果不离念、不离相,诸法如义你决定不懂,无实无虚、不一不异的境界,你决定不能够契入。
【离相离念,正所以无我也。】
诸佛如来为什么能够通达无我义,为什么能够契入无我义?正是他彻底究竟离相了;不但离相,也离念,也就是说妄想执著统统放下了,才能够契入这个境界。这是把科题里面的意思先说出来,经文的比喻还没说,然后再看底下,我们才晓得这个经文的比喻,是比喻什么事情,这才能够明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