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四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023-0048
请掀开经本一百一十一面,第五行,从注解第七段看起。
【学佛当审时机。机是根机,机缘也。所谓时者,如南北朝时,北魏南梁,无不大弘佛法,讲席极盛,然不无取著文字相。故达摩东来,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正对时病。】
这一段很要紧,这就是讲弘法一定要懂得观机。一般说到观机,总不外乎三桩事情:第一个是人,为哪些人讲;第二个是处所,在什么地方讲;第三个是时间,什么时候讲;这是三番审机。如果是对了机,就是我们佛法讲的契机,契机、契理,这才是佛说的。所以佛的经叫做契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为什么要观机?观机的作用在哪里?这一段说得很清楚。根机是讲人,就是对哪一类的根机人,应当要说什么法。佛陀灭度之后,留下来这么多的经论,法师讲经就好像替众生治病一样;当然法师没有佛的本领,佛观机说法那是决定不会错误,法师总得要小心谨慎,观察众生的根机,为众生选择一个法门,这样子能令一切众生得利益。这里面还有一个缘,众生根机要了解,缘也很重要,缘不成熟也没有办法,因缘成熟。像我们这边有这么一个道场,这是缘,又有这么多热心於佛法的同修们,他们发心礼请,他们发心邀约大众共同来参学,这都是缘分。大的环境,这个地区安和乐利,就是社会安定、人民富足,是一个大乘佛法弘扬很理想的大环境。
其次是「时」,这个时节因缘也非常重要;时是讲时间。这里举出一个例子,像中国古代南北朝时代,南朝梁大家都晓得梁武帝,梁的都城在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宋、齐、梁、陈都在南京建都。北方有魏,拓跋圭建立的,我们叫胡人,当时那个时候叫外国人,在北方建立的一个王朝。这两位国王都是虔诚的佛教徒,礼请大德法师弘法利生,讲经道场很多,讲的人也很多,佛法非常兴盛,讲席极盛。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遗憾,就是讲经的大德很多都著相,「然不无取著文字相」,他著相,著相讲的是文字,与心性不相干了。诸位必须要知道,大乘佛法的精华是在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决不是只有禅宗才讲,所有大乘佛法都是以「明心见性」为中心。在教下虽然不用这个名词,它用另外一个名词叫「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就是明心见性;像净土宗里面又换一个名词,叫「理一心不乱」。境界完全相同,只是每一个宗派说的名相不一样而已,都是以见性为中心,若不见性,那就不是大乘。讲席里面都著相,著相就变成什么?修福。
南朝梁武帝,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在佛教史里面他有很高的知名度,大概与《梁皇宝忏》有关系,大家都拜《梁皇宝忏》,拜《梁皇宝忏》一定会提到梁武帝。梁武帝如何?著相修福。他是这么一个个性,我们可以连带想得到,当时弘法的那些法师,多数也是著相修福,跟梁武帝交情才套得拢。达摩祖师一来,他要搞明心见性,这两个人谈得不投机,不欢而散,梁武帝就不护他的法。所以达摩到中国来,看到中国大乘佛法的弘扬,都是著相修福,这个不如法;这种修学得的结果,人天福报而已,不能够了生死出三界,不算是成就。所以他老人家来,针对这个毛病,提倡禅宗;禅宗是不立文字,你们都著文字相,完全把文字舍掉,用参究。他来的时候,禅宗参禅参究的方法用观心,参话头是以后,达摩来是传的观心,完全舍弃掉文字,这个做法是针对那个时候弘法修学人的著相毛病而施设。
我们今天看看,现前社会佛法的弘扬,毛病在哪里?这个不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毛病,你怎么能够对治毛病?一定要懂得。现在的毛病不但是著相修福,说老实话,梁武帝那个时候是真的修福报;我们现在著相,在造业,没修到福报。人家著相是真修福,我们著相,福也没修到,造了业。这个时候的病,比南北朝那个时候的病深得太多,也复杂太多。现在一般学佛的人,为什么我说他修不到福报?他是乱修、杂修。他也很精进,不能讲精进,精他没有;进,乱进、杂进,他搞这个。因此连福报都修不到,这叫真正可惜。他还在拼命干,到处去学,一个人拜师父都要拜十几、二十个,哪个道场都要跑,什么法会都参加,所以修乱了、修杂了,连福都修不到。
因此我们在这个时代,一定要提倡专,印光大师给我们做了好样子;这个法子不是我有见地,我见不到,没有这个能力。我们看印光大师所做的,提倡专修专弘,这是对症、对治我们这个时代所犯的病痛。印老当年在世的时候,我们现在看他的《文钞》,看他的《永思录》,《永思录》是后人纪念他的那些文字,都收在《印光大师全集》之中,我们看到很多感人的故事。譬如:他的学生、他的信徒,我们现在一般人讲印光大师的皈依徒弟,其实你要这个说法,印光大师并不承认;他在讲三皈依的时候说得很清楚,这个文字留下来我们看到。他说你们发心来皈依,我只是代表僧团传授三皈给你,你们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我一个人,他都交代得很清楚、很明白。接受他老人家传授三皈依的这些弟子们,几乎统统都有成就,这是对老法师有恭敬心,听老法师的教诲。有时候到山上,老法师晚年住在苏州灵岩山,到山上去看看老法师。老法师看到这个人来了,把他叫在面前骂他一顿,「你来干什么,为什么不在家里好好的念佛?」他说:我来看看师父。「师父你过去看过了,还有什么好看的!」骂回去。浪费精神,跑这么远的路,到寺庙又要供养,浪费钱财,钱不是好赚的,骂回去。这种道风,针对现前佛法里头的流弊。
他老人家赞叹《西方确指》,而且给它写了一篇序文,《西方确指》是扶鸾扶出来的。老法师说扶鸾扶出来的,只有这一篇东西是真的,其他的不可靠。《西方确指》确确实实纯粹劝人念佛,教导大家道场要重实质不重形式,要求真正成就。觉明妙行菩萨的道场总共只有十二个人,何必要很多人,人多了就复杂。道场看起来很兴旺、很热闹,将来一个都不能成就,统统搞六道轮回,这不是佛菩萨建立道场的意思。反过来看觉明妙行菩萨那十二个人,十二个人统统往生,这叫大圆满,这是真实道场。所以何必要人多?人多了,供养多、收入多、道场财富多,钱一多了就作怪,争名夺利。道场没有钱,常常饭都没得吃,人心都在道上,都知道修行;道场收入一多,心都变了,道心没有了,那个道变成偷盗的盗,变成那个盗心,那个麻烦大了。
所以道场最好不要要求收入,至少不去动脑筋去找钱、找人来,这个人才有道,这个道场才有道。人家自动供养来的这个可以,绝对不去想尽方法去拉人、劝人,不干这个事情。纵然今天我们有不少同修在做好事,流通录音带、录影带、经书,需要钱,有钱就做,没钱不做,这个才自在。我在台北两个道场,图书馆韩馆长负责,管理这个道场;佛陀教育基金会总干事简丰文居士,负责那个道场。我教他们,我们只摆个功德箱,其他的什么都没有;这个月钱多,多做;少,少做;没,不做,最好!我们自己多悠闲、多自在。不可以去找事,找事是攀缘,你的心已经不清净了,你做的那一点好事,就跟南北朝这个时代,你是修福,错了!怎么可以去拉信徒,怎么可以想办法去找钱?万万不可以。要知道修这么一点福,把这一生你清净心失掉,往生西方的机会丢掉,那才叫真可惜。这个法门,彭际清居士所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好不容易遇到,遇到之后,用盗心,偷盗的心,不是正道,用这种心去修福,你将来得的是什么果报?真正叫迷惑颠倒,大好因缘当面错过。所以我们看真正祖师大德、善知识的教诲,他们做法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宁愿不做,不可以贪图福报;贪图福报,你怎么能离开六道轮回?福报尚且不贪图,你的心自然就清净了。
弘法利生的事情,诸位要晓得,我们只做一个增上缘而已。众生有福,那个财富自然会来;来了,我们操心,要如何给它用出去,用得真正有功德,我们有这个责任。用得不妥当,我们就有罪过,这是要背因果的,知道因果责任这么大,谁愿意去求,不会干这个事情。有些同修钱送来了,那没有法子,只好替他办事;我不想他送来,他不送来,好!不送来,我没事。自古以来祖师大德、善知识,不但这样教我们,他们本身一生所做的,你仔细去观察,就是这样的。所以针对时病,这个佛法才能够利益众生。再看底下这一段:
【今则大都不明佛理,正当广劝读经,药其空疏。不立文字,今犹非宜也。】
达摩祖师要是生在这个时代,他一定都劝大家读经。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他要搞不立文字?因为那个时候大家读经都著相,所以用那付药治那个时候人的病。现在人的病是什么?对於佛法教理完全无知,非常热心学佛,到处拜佛,到处参加法会,佛法是什么,不知道。那怎么行?所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应当劝人读经,这个药就是治他。他对於佛法一无所知,这是空疏,要用读经这付药来治他的病,就是要劝他读经。所以禅宗不立文字,不适合於现代社会,不适合。
【故不如发起大悲大愿,修福持戒,一心念佛,亲近释迦、弥陀两位大善知识。】
看看我们现在这个地球上的大环境,这个大环境不好,怎么不好?大多数的众生不明因果,不相信因果报应;换句话说,不知道断恶修善。世间有不少人,比例很大,我看至少恐怕有一半,这个数量太可怕,误以为修善的人是傻瓜,造恶的人是英雄好汉,产生这么一个错误的观念。善不修,恶拼命在造,这个世间感得什么样的果报,我们学佛的人心里头明白。世间所有一切法,不是别的,业果感招的,看你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样的果报;恶业必定感恶果,这个恶果就是世间许许多多的灾难,天灾人祸,感这些东西。这里面的道理、事实的真相,唯有佛菩萨知道,唯有佛菩萨说法能够挽救。挽救就是对治众生这个毛病,把他的观念改过来,让他相信因果报应,让他知道断恶修善。不但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也要改善社会的生活环境,这就是自行化他。所以江居士在此地教给我们,不如发起大悲大愿,我们要这样做法。修福持戒,修福就是断恶修善,利益众生;持戒就是依教奉行,认真的修学。而在行门里面,一定要选择净宗,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就是亲近释迦牟尼佛、亲近阿弥陀佛这两位大善知识。释迦教导我们念佛,劝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肯念佛,发愿求生,这是世尊对我们的期望,我们才不辜负他;阿弥陀佛在西方接引我们,一个是保送,一个那边欢迎,这不是决定去了吗?
【一面以此经义理,观照自心。】
读经重要。所以我们劝人直接读净土三经,如果有能力我们劝他念净土五经一论,专门读净宗的经典,《金刚经》是附带的。我们这次再讲《金刚经》,意思前面都说明过了,是因为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没有看破、没有放下。重新把《金刚经》拿来温习一遍,《金刚经》里世尊教我们看破、放下,然后你就会老实念佛了。所以我们用这部经来助修,来帮助我们。经不必读太多,有这几部,我们这一生就够用,足够了;多了,反而搞杂、反而搞乱。所以这个经是「观照自心,遣其凡情」,遣就是舍弃,把我们的凡情、执著、妄想、分别,统统舍掉。
【一面恳切持名,求与众生同生净土,满菩提愿。】
不但我们自己要求往生,往生的心要恳切;至诚恳切,执持名号就有感应。而且感应非常的快速,感应不必问别人,自己很明显的可以体会得到。往生西方不难,真的想去就去,什么时候想去都去得成,这一点都不假。还有寿命可以不要,现前就可以走,都是事实。我们在《往生传》里面,最早看到的,寿命不要了,马上就走,宋朝莹珂法师,《净土圣贤录》里面有他的传。这个人虽然是出了家,但是不守清规,是个破戒的出家人,他自己晓得,因为他相信因果;相信因果为什么还要破戒作恶?习气很重,我们现在讲是禁不起诱惑,一看到外面境界,他就乱了,禁不起诱惑。还好他相信因果,想想自己所作所为,将来一定会堕阿鼻地狱,想到堕地狱就害怕、恐怖;就问他的同学、同参道友们,有没有方法救我,我知道我将来会堕落,会下地狱。同学们就劝他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送给他一本《往生传》;他看了《往生传》,每看一篇他都非常感动,看到别人念佛都到极乐世界,都去见佛,愈看自己愈感觉到惭愧。《往生传》念完之后,他发了一个狠心,把自己寮房门关起来,一心念佛,求阿弥陀佛;他也不睡觉、也不吃饭、也不喝水,就这一句阿弥陀佛念下去,念了三天三夜,真的真诚所感,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你好好的修行,十年以后,你临命终时,我来接引你。莹珂法师给阿弥陀佛说:不行!我的劣根性太重,再有十年,我禁不起诱惑,不晓得造多少罪业,我那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就要跟你走。阿弥陀佛也很欢喜,就答应他,他说:好吧!三天以后,我来接你好不好?他说:行!三天。三天以后他往生了,念佛往生,他也没害病,在佛堂里念佛走的。念佛的时候求大众,他告诉大众:我三天以后要往生了。没有一个人相信:这坏和尚不干好事的,关起门念三天佛,门一打开说三天以后他要往生,没有一个人相信。不过时间很短,大家看,看你三天以后,你往生不往生?大家看他。到了第三天,他洗了澡换了衣服,在课诵的时候要求大众念佛送他。大家说:好!我们看你走不走。结果念没有多久,他就告诉大家:阿弥陀佛来了,来接引我了。向大家告假,就走了。说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纵然长寿可以不要,随时可以走得了;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去,你对於这个世间还有没有留恋,这个世间还不错!不肯去那就没办法。所以要肯去随时都去得了,这是古代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榜样。
最近在新加坡也有这个例子,苏居士星期天会讲给你们听,就在眼前。可见得真的一切放下,寿命也不要了,也放下了,阿弥陀佛就来了。你今天念佛,阿弥陀佛为什么不来?来了也没有用,来了,「阿弥陀佛我不想去,我还留恋这个地方!」那他何必要来?所以阿弥陀佛不来,是你没有诚心,你嘴巴里想往生极乐世界,心里头留恋这个世间,不想去,阿弥陀佛很清楚,他不来。恳切,不但自己求生,还要带所有一切苦难的众生,同生极乐国。我们每天回向偈,末后一句「同生极乐国」,那个愿要真实,不管我们做得到、做不到,心真实、愿真实,我们跟所有的众生结了缘,结了法缘
【现世修行,无逾此法。】
现世就是现代,在这个世间修行,没有任何一个法门能够超过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这一段文我在括弧里面特别记下来:「此是江味农居士一生修持的心得。」在这个地方,他用这个来供养我们大家,这几句话要牢牢的记住,唯有一门深入,老实念佛,我们才有救,决定不贪图世间的福报。
唐朝庞蕴居士表演给我们看的,「好事不如无事」。那是他家里头现成的金银财宝,统统丢到水里面去;别人问他,你既然不要,为什么不拿这个来做好事,来救济社会做慈善事业?他就留这句话给世间,「好事不如无事」,这句话是真理、是名言。大家都能相信、都能信守,给诸位说,天下太平。今天社会为什么这么乱?好人太多了,每个人都想做好事。甲做的好事乙不服气,乙做的好事丙不服气,不服气怎么样?打了,所以好事就变成乱事。从前李老师跟我们上课,那个时候台湾表扬好人好事,地方上推选好人表扬。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大字:「好人好事」,然后又回过身去,把第二个好字那个角上划一个圈,划一个圈就是念破音字,念ㄏㄠˋ,好人好事;好事就是多事,反而把社会搞乱掉了,所以说不如无事。
真正做好事是什么?缘成熟了,送到你面前,这个不能不做,这是我们应当做的,没有这个缘分,决定不要去找,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永远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净,这是真正幸福、真正享受,你这一生自在安乐。别人都修福,我没有修福,我不是没福报了吗?你的福报超过他。怎么超过他?我不是不修福,是没有缘,可见得修福的那个心是圆满的,那就是圆满功德。佛在楞严会上所讲的,「发意圆成,圆满功德」,那个心一发,功德就圆满了,哪里要做事!事情来了,事做了才圆满;事情不来,心一发就圆满。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但是没有缘,可见得他福报是圆满的。这些大乘深经里面所讲的甚深之理,我们要明了、要清楚,然后自己在菩提道上才一帆风顺。决定不能造恶,不要以为在佛门里做些好事,未必真的是好事,未必是圆满的好事,未必是清净的好事。你必须要面面观察,而且还要防范,现在是好事,将来会变质,一变就不是好事了。变质之后,你要不要背因果责任?这不能不知道。经论之中,古圣先贤的教诲,义理很深很广,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自然就得受用。再看底下这一节:
【般若非离余五度而别有,五度皆是行门。可见般若虽明空义,而空义不能离实行。则般若之绝非偏空明矣。】
般若是理,前面五样是事。事离不开理,理离不开事,理跟事是一不是二,这是佛法,把理事分成两边那就错了。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是没有,这些人修行就是所谓的盲修瞎炼,盲修瞎炼如何能成就!这一段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布施里面要有智慧,没有高度的智慧,刚才说了,不但得不到福,反而造了罪业。持戒里面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单单持戒,自己一生冤枉受了好多苦。持戒很辛苦,佛教给我们以苦为师,里面有高度的智慧;高度的智慧,虽然苦,戒律很严,里面有乐,真的乐在里面。没有智慧,硬要这样做法,强迫自己这样做法,那个很苦,那个里头没有乐,一定要有高度的智慧。像忍辱,忍辱有智慧,忍化解成为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只是勉强压在那个地方,那样的忍受,一般人讲忍受是有限度的,超过限度会爆炸。有智慧在里面,忍就化解,那才真正得受用。精进、禅定都要有智慧在其中,离开智慧不行。所以佛法的生活,就是智慧的生活。前面讲过多次,学佛就是要把我们轮回心,把它转变成佛心;烦恼痛苦的生活,把它转变成高度智慧幸福的生活。这才叫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真的乐,不是假的。所以这样我们的佛就没有白学,学得有意义、有价值。由此可知,般若虽然讲空,不是空无;偏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不是这个意思。
【五度离般若,不为波罗蜜,即不能到彼岸。】
这一句也非常清楚明白,但是它的意思很深很广。五度,实在讲展开来就是我们全部的生活行为,诸位要懂这个意思;不懂这个意思,你不了解佛经的意思。我们全部的生活行为,归纳成这五条、五大类,所以这五条就是我们全部的生活行为。我们一天从早起到晚上睡觉,一年从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一生从我们出生那一天到我们报终的那个时辰,全部的生活行为,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五大类,你这么看就正确。不能离开智慧,离开智慧就不叫波罗蜜。波罗蜜什么意思?圆满。离开了智慧,你的生活不圆满,不圆满也就是不美满,这是讲我们现实的,你不美满。第二是不能到彼岸,不能到彼岸就是不能够了生死脱轮回。必须要知道,要想了生死出三界,要靠智慧。智慧从哪里表现?智慧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生活里面,点点滴滴都是高度智慧,那你就超越三界了。五度的广义前面说过,这个地方不要再重复,重复耽误很多时间。
再看下面这一段经文。前面是讲第一波罗蜜,是给我们说明般若,讲的是理。下面要给我们讲事,事若不明,我们不晓得怎么做法。事,佛略说,没有广说。五度里面只举一个做例子,这一个例子明了,其他的就可以类推,这是世尊说法的方便。五度,是我们整个生活的纲领,世尊特别选择忍辱来给我们说。为什么?这是最难修的,最难的你都能做到,容易的就不必说了。
经【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金刚经》读到这个地方,大概现在我念这个经文,里面的意思诸位都能够尝到一点味道,有那么一点法味,有那么一点法喜。
【余度】
这是科题里面约余度明,余是其余,除了般若波罗蜜以外,其他的五条。
【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
说这五类。
【此为万法之总纲】
这个万法,大家要晓得,包括我们全部的生活在里面,不要以为万法大概是佛法,你就只解一半的意思,另外一半你不懂。万法包含世间法,世出世间法统统包括在里面;换句话说,就是指我们一生全部的生活行为,你才真正明了佛法里面讲的意思。由此可知,经里头字字句句跟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经里说什么?就是说我们自己的事情,就是帮助、解决我们生活上许许多多的困难。这个佛经学了马上就有用,只要肯用,立刻就见效。
【万法之总纲,即一切法无不含摄也。】
世出世间一切法,像经上开端所举的例子,穿衣、吃饭,都包括在其中,都必须要有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智慧是什么?离相、不著相,不著就是智慧。
【法法皆离相,则法法不离般若。法法即是般若。】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大城去托钵,著衣、持钵,须菩提尊者赞叹他,「希有,世尊」。他为什么赞叹他?就是因为穿衣是般若,托钵也是般若,释迦牟尼佛从只树给孤独园往舍卫大城去,经上记载,只树给孤独园到大城是三里路,有这么远的距离,三里路。释迦牟尼佛一步一步走到那个地方,步步都是般若波罗蜜。须菩提尊者看到,这个真希有,这才真正叫不可思议!这就说明了,整个的生活就是般若波罗蜜。我们看我们凡夫,整个的生活是妄想分别执著烦恼,在造业,我们干的是这个。佛菩萨所干点点滴滴都是圆满的般若波罗蜜,我们学佛学什么?学这个。不在这上面用功夫,不在这上学习,你不是学佛;学佛不是叫人到这里来学念经,不是!你要是会念,每一个字都不著相,这经文打开,字字都是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前面讲,不著文字相、不著言说相。不著言说相,你每天给人说话说得再多,全是般若波罗蜜;你如果著相,都是些是非口舌,都在那里造口业。一不著相,全部都变成般若波罗蜜,要在这个地方学。
【今独举忍辱言】
其他的都不谈,世尊单单举例举忍辱,以忍辱最难离相,其他的叫你不著相、离相比较容易,忍辱离相很难。
【故特举此,以概其他。佛说此,意在令众生举一反三。】
佛讲经的意思,你明了这一条,其他的统统以此类推,都可以明了。
【般若即在余五度之内,不能独存。】
所谓是理在事中,离开事哪来的理?那个理也是空洞的,是个不切实际的理;理必定不能离开事,理就在事上显示出来。
【若行忍辱法,不学般若,便不知离忍辱法相。不离法相,则生瞋恨,忍辱之功行破矣。可见般若是与余度共行之法,非别行之法。】
这是举这个例子讲。我们学佛、学忍辱,世尊在本经里面,六度当中讲布施、讲忍辱,讲得特别多,其余的就很少讲,省略掉。因为布施是修福,忍辱是能够保福,忍辱能保持,你单单修,你不能忍,修得再多保不住,最后都落空,忍辱是能保持。本经末后佛说「一切法得成於忍」,一切法的成就,第一个因素就是忍,你能忍你就能成就,无论是佛法世法,一定能够成就。你不学般若,你就不知道修忍辱要离忍辱的法相。不离忍辱的法相,刚才讲,那个人是勉强的忍耐,表面上的忍耐,心里面不平;表面上的忍耐,正所谓忍耐是有限度。如果里面有般若波罗蜜,把忍辱的相离开、化解了,他那个忍辱是无限度的,就不是有限度的,是变成无限度的。忍辱里面生智慧、生法喜、生福德,般若进去之后,得这样殊胜的效果,真正不可思议。如果说不离法相,著相,著相修忍辱,刚才讲,表面上忍,心里面还是瞋恨,从瞋恨就生报复,有报复就造无量的罪业,忍辱的功行破掉了;没有般若波罗蜜,忍辱不能成就。可见般若波罗蜜跟其他一切法,余度就是前面讲的一切法,共存共行;不是离开一切法,别有一个般若波罗蜜,没有这回事情。所以我们佛教的教旗,后头现在没有教旗了,从前我们后面是挂了一面教旗,佛教的教旗怎么设计的?就是六度。前面每一条长条代表事,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条;后面一条,是那五种颜色杂在里面的,是一条,一共是六条,那一条杂色的就是般若波罗蜜。般若不能离开前面五度,佛教教旗是这样设计的,你们看到这个教旗,就想到这是菩萨的六波罗蜜。说明理跟事关系非常密切,理离不开事,事离不开理。
【般若,空也。】
般若讲空、空理,与性体相应。
【余度,有也。】
与现相相应,它有体它就现相,体能够现相。所以前五度与「相」相应,般若与体相应,这是从体、相、用上来说。
【空有本来同时,不可离也。】
性相是一不是二,体相从来不离。由此可知,佛教给我们这个方法,与自性完全相应。心里面一丝毫不执著,与体相应;在生活当中,样样事情我们都做得很圆满,与相用相应,这叫顺性,顺性就是随顺法性。随顺自性是诸佛与大菩萨们他们的生活;我们今天这样学,是过佛菩萨的生活。凡夫迷失了自性,迷失了自性,他的生活行为与自性相反,他不顺性。不顺性就是著相修福、著相造业,於是自性现相,现什么相?现六道轮回之相。这相怎么现出来的?是众生业力把它转变出来的。如果一切随顺法性,他所现的相,佛经上讲是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你们在经上读的依正庄严,那就是离相现出来的,自性现出来的。你们读《华严经》,《华严经》一开端,有十一卷半的经文,很长,就是从第一卷一直到第十二卷的上半卷,总共有十一卷半的经文,说明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那就是介绍华藏世界。所以古人讲「不读华严,不晓得佛家的富贵」。人间天上的富贵,要跟《华严经》上说的那个,那差太远了,不能比,这是成佛的富贵。但是诸位要晓得,世间的富贵包括天上,天上福报最大的大梵天王。大梵天王的福报从哪里来的?修来的。三界、六道、一切众生的福报都是修来的,断恶行善修来的。华藏世界、极乐世界,诸佛菩萨的富贵不是修来的,这一点诸位要晓得,从哪里来的?自性变现出来的。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很好,「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是自性自自然然变现出来的。
我们一切众生都有自性,一切众生都有一真法界,很可惜的,是你打妄想、起执著了;因为妄想执著,把你的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一真法界为什么变成十法界?是你自己变的,不是别人变来给你受的。这个问题最后的解决,你自己变的还要你自己解决,别人不能代替你解决,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就是这么回事情,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帮你忙,能够代你解决,一定要靠自己。现在这个道理我们搞清楚了,理是什么?本来是一真法界,把它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变成三恶道,都是自己才会变;用什么变?妄想分别执著、贪瞋痴慢,就这个东西在变。佛把这个道理给我们说清楚,只要我们把这些能变的统统放下、统统舍掉,它就又变回来,又变成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现前了。一真法界是本有的,十法界是虚妄的、假的;你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它才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十法界就没有了。永嘉大师讲得很好,「觉后空空无大千」。什么叫觉?一切放下就觉了,有一丝毫放不下,不觉,那就是迷。般若是觉,般若怎么觉?离一切相。所以跟你讲,好事不如无事;无事,你觉了,好事你迷了,这个诸位一定要清楚。
所以在从前,中国古时候,寺院里面的丛林执事,住持当家是什么人?都是佛菩萨再来的。他要应酬、他要做事;他虽然做事情,他心里干干净净,他不执著,再来人!我们凡夫到寺院去当清众,佛菩萨来照顾我们,来帮助调理我们,哪有不成就的,所以执事不是凡夫。由此可知,要想做好事的也不是凡夫,做好事的是什么人?诸佛菩萨。也许你们要问:法师,你说这个话有证据吗?有!《华严经》五十三参就是证据。五十三参是五十三位法身大士,那不是普通人,示现在这个社会各行各业,每天勤苦在为一切大众做好事,那就真的做好事了。他自己怎么样?心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那叫菩萨事业。由此可知,菩萨事业不是单单出家人在寺院丛林担任执事才有分,在家人从事任何一个行业也有分,只要你觉悟,只要你去做,一切都不执著,那就是菩萨事业。如果你做这些工作,心里头不清净,你有分别、有妄想、有执著,那就错了。你就是做得最好,刚才讲,是修一点人天福报,三界有漏的福报。如果做错、做偏差了,那你就是造罪业,感果一定是在三途。这桩事情,我们决定不能够小看,一定要非常谨慎、非常慎重去生活、去过日子,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成就道业。底下的意思好懂,我们念念就行了。
【空有本来同时,不可离也。所以当两边不著,会归中道。】
中道这个名词,我们体会它的意思就行了,不能执著。如果你执著有个中道,完了,中道跟空有又变成对立,你还是堕落在一边。所以古人有一句话就说得好,「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才干净,有中道就错了。菩萨里面,佛经上常讲权教菩萨,什么叫权教菩萨?权教菩萨执著中道,没有把中道空掉,所以他不能见性;虽然修六度万行,空有两边不执著了,他著了一个中道,也坏了。坏在哪里?障碍他见性,他不能见性。所以经上教我们,不要执著名字相;中道就是名字,不要执著名字相,体会佛所说的真正义趣,他的义理趣向,我们体会这些。
【菩萨行以般若为主,即以空为主也。】
般若是讲空,空不当作「无」讲;如果说空是什么都没有了叫空,你就错解般若的意思。它这个空是有,不是无,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了解透彻,然后才能够修菩萨行。菩萨行以般若为主,就是决定不能离开般若,离开般若就不是菩萨。所以世尊在本经里面说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有,它没空。什么是菩萨?必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空掉、都离了、都没有了,这叫菩萨。我们要问,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不在?在。不是这个相真的没有,事相在。在,怎么空?空你心里面执著的那个事相,不是把这个身体空掉,放一把火把身体烧掉,烧掉也没用,烧掉你也不能成佛,你也不能成菩萨。所以诸位要晓得,是空你心里面执著的那个事相,不是空这些外面的事相,外面这个事相没有关系;只要里面那个执著空掉了,外面的相理事无碍。理事无碍,性相一如;性离不开相,相离不开性,这是理事一如,理事不二。不但理事不二,事事不二,事事无碍,《华严》里面给我们讲「大能入小」,芥子,芥菜子里面可以把三千大千世界装进去,芥菜子没有放大,三千大千世界没有缩小,它就装得进去,这说明事事无碍。为什么会无碍?因为每一桩事都是法性,性是融通无障碍的,性所现出来的相,怎么会有障碍?所以相没有障碍。没有障碍,我们今天为什么这么多障碍?处处都是障碍,处处成障,这个障碍的发生都在妄想分别执著,都从这里生出来。离开一切妄想执著,你的境界就是无障碍的境界,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解脱就是完全没有障碍。
所以,般若是智慧,智慧是心里面不著相,因为体上没有相;体上虽没有相,体会现相,它会现相。体是理,相是事。我们心里面没有牵挂、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与体相应,就是见性,与性相应。事上也不必去离开它,也不必去破坏它。
【所以虽不应坏有】
有是自性变现出来的,相就是性,性就是相,用不著破坏。诸佛菩萨,像《普门品》所说的「千处祈求千处应」,千不是数字,你要把它看成数目字看待,观音菩萨太渺小。那一千处之外,观音菩萨就没有感应?我们念观音菩萨求感应就很难了,不只一千个人求他,我们在一千个人以外,不就没有感应了吗?千代表圆满,千是十的扩大,十个十就一百,十个一百就是一千;十是表圆满,把这个圆满扩大,所以代表大圆满。大圆满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有众生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就起感应,是这么个意思。观音菩萨应化在十法界,应化在六道,没有破坏六道的相,不但不破坏六道的相,他自己还会现相。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他就现佛身为众生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他就现声闻身而为说法,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所以没有坏相,没有坏。
【仍不应著有也】
般若的空就在这一句,不应该执著,决定不执著就对了。
【虽会归中道,中亦不著。】
中道不存,中道也不能执著。心里面有一个中道,就执著中道了,就错了。心里面想我现在两边都不执著,你说你有没有执著?著了,著了「两边都不执著」,那就是中道的意思,你早就著了。由此可知,一起心、一动念就著了;「我不起心、不动念」,你已经著了不起心、不动念。六祖讲「本来无一物」,你想想他有没有一物?他有,有一个本来无一物,还是著。六祖虽然说这一句,他确确实实没有执著;我们没有办法,我们达不到他的境界。他说本来无一物,他真的无一物;我们说本来无一物,已经著了这一物,这就是我们不如他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达不到他境界的地方。他是真的一切皆空,我们一切皆空,还著了一个一切皆空,麻烦就在此地。大乘佛法无论怎么学总是著相,学「有」著有相;学「空」著空相,非著不可,这就是生生世世搞成这个样子。连一个初果须陀洹都没有证得,我们读《金刚经》才恍然大悟。在过去总认为小乘人著相,大乘菩萨不著相。读了《金刚经》才晓得,连小乘须陀洹,他都不著须陀洹的相,所以他才能够证得须陀洹果。
佛在这个经上,确实为我们大家都授记,我们有善根,这是佛在经上承认的,而且善根非常深厚。何以见得?我们听这个经不惊、不怖、不畏。我们无量劫来,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累积的善根福德不可思议,为什么没能证果?小乘初果都没证到。原因在哪里?就是刚才说的,心不干净,总是有执著,没有真的能放下。在这样状况之下,除了念佛往生之外,没有第二条路;还有这微细的执著没放下,这就叫做带业往生。由此可知,过去生中我们虽然遇到净土法门,为什么没去得了?可以带业往生,为什么没去得了?对这个世界有贪恋,放不下。你的地产放不下,你的金银财宝放不下,你的家亲眷属放不下,那好了,阿弥陀佛也没办法,也不能强迫你去。这就是说明,这些粗重的贪瞋痴慢能放下,决定往生。其他的法门没指望,刚才江味农居士讲过,江味农居士自己也做不到。他学《金刚经》学了四十年,写出《金刚经讲义》,可以说是历代《金刚经》注解的权威,没有人能超过他,他自己还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把般若全部都搞通了,还是做不到,这个就晓得真难;净土法门之外,真难!禅也好、教也好、密也好,没有一样不难。如果你要是修三界有漏的福报,行!所有大小乘经典都能够帮助你得福;你想了生死出三界没分,实在是没法子。
【此佛菩萨所以以大空三昧为究竟,以无智无得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话真的说到究竟处。在佛法当中这是上上乘法,所谓大乘之大乘,了义之了义,真的是究竟法。以大空三昧,什么叫大空?人空、法空、空也空,这叫大空三昧。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正受;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受也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正知正见。一空到底,诸位要记住,一空到底是在你心上一空到底,而不是事上,事上空掉那叫大错特错!在事上,佛教给我们修三福、修六和,都是事上。三福第一句,那是基础的基础,这在事上修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没有空!空在哪里?心里头不能执著。要不要孝养父母?要,尽心尽力孝养父母,心地清净,不能著这个相,著这个相就错了。心里不著相,有些人问,「那怎么个孝顺法?」那不是假的吗?哪里是真的?心里头没有父母,表面上有父母,那不是假的吗?你这是在打妄想。你心里面有父母,形相上也有父母,那才真的是假的。为什么?妄心。心里面干干净净,真心。真心离念,真心里头没有妄念。你那个孝养父母是真心在孝养,你那个奉事师长是真心奉事,真心是永恒不变。妄心孝养父母,时间久了还嫌弃、还讨厌;真心里面没有,真心没有妄念,佛菩萨用的是真心。从这个地方你就晓得,事跟理是一不是二,有事必有理,有理必有事,这才叫菩萨道、菩萨行。大三空三昧,这是究竟,究竟圆满。
学佛人所求的就是一个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在佛门里面的术语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实在讲是可以翻成中文的,他没有翻是为了尊重。从前译场有个规矩,叫五不翻。五种不翻,这是五种里面的一种,叫尊重不翻。我们对它很尊重,不翻,保留它的音,加以解释,它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怕大家听了意思不明了,我就用一个简单的话来说,大家一听就懂,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个大家好懂,无上正等正觉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是什么?无智无得。《心经》到末后总结论「无智亦无得」,那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你有智有得,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距离远之远矣。我们今天学经,你们同学学讲经,为什么那么困难?你知道你困难在哪里?因为你有智又有得,就麻烦。你如果真的是无智亦无得,佛法、佛经摆在你面前,喜欢怎么讲就怎么讲,长讲短讲、深讲浅讲,就得大自在;如果你有智有得,那就麻烦大,关键就在此地。
说个实在话,我们学佛,做佛的弟子,是最不听话的弟子,我们自以为是佛的弟子,佛究竟有没有承认我们还不晓得。佛在这个经上的教训,我们要真的听话、真的去照做。怎么做?放下。这一放下就看破;一看破,更容易放下,看破、放下相辅相成,得大自在,得无量智慧、无量的福德。无量智慧福德,是从看破、放下里头得来的,何必斤斤去求福、去修福,所修来的三界有漏的福报,没有意思。这个理很深、甚深甚深,诸位如果听错了,那我就害了大家,从今以后就不修福。你自性里面真正的福报不能现前,因为你没有般若智慧,又不肯修福,你的日子就过得很苦。到那个时候你不能怪我,我没有说错,你听错了,是你听错了,我没有说错。要从这里面细心去体会。
【必能如此,然后可以随形六道,现百千亿化身。】
必能如此,就是如此经中所教的。必能这两个字是完全肯定,里面一丝毫疑惑都没有,必定要这样做法。两边不著,中道也没有,要离得干干净净,法相、非法相都不取。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空有两边不住。而生其心,生什么心?就是随形六道。六道可以随顺,十法界更不必说了,像观音菩萨一样,像诸佛如来一样,现百千亿化身。百千亿也不是数字,代表大圆满、究竟圆满。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现身,就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是自性的本能,人人都有自性,人人都有这个本能,可惜我们的本能被妄想执著障碍住,世尊常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的智慧德相跑哪里去?妄想执著,这个东西害苦了。般若教给我们什么?把妄想执著放下,把它空掉。空妄想执著;离相是离妄想执著的相,是离这个。
【虽一切法炽然而生,而一心湛然,本无所生。此之谓得大自在、得大受用。】
实在说,心放下一分就得一分自在,就得一分受用,放下两分就得两分自在,得两分受用,非常现实。你能够把钱财放下,你在钱财里面得解脱、得自在、得受用。受用是什么?你一生在钱财上不会缺乏,得这个受用。你根本不要去想它,你需要用的话,它自然现前,不操一点心。大自在是身心自在、无忧无虑。舍什么,什么样东西就圆满,为什么?因为舍掉之后,性德现前。在一切事相当中,确确实实现代人所讲的心想事成。这是真实的,我们要相信佛,相信性德的受用。
【能度一切苦厄者,端赖乎此。】
《般若心经》上讲「度一切苦厄」,凭什么度一切苦厄?凭般若波罗蜜,凭空有两边不著。
【此是般若究竟义。非学此不能入门,不能究竟。】
这个入门是入大乘之门,没有般若波罗蜜不能入大乘之门。《金刚经》是大乘之门,马鸣菩萨的《起信论》也是大乘之门。何以知道它是大乘之门?因为经上说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可见得离相才是菩萨,那就是门;著相就不能入菩萨门,离相就入了菩萨门。所以《金刚经》是大门。今天时间到了。
请掀开经本一百一十一面,第五行,从注解第七段看起。
【学佛当审时机。机是根机,机缘也。所谓时者,如南北朝时,北魏南梁,无不大弘佛法,讲席极盛,然不无取著文字相。故达摩东来,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正对时病。】
这一段很要紧,这就是讲弘法一定要懂得观机。一般说到观机,总不外乎三桩事情:第一个是人,为哪些人讲;第二个是处所,在什么地方讲;第三个是时间,什么时候讲;这是三番审机。如果是对了机,就是我们佛法讲的契机,契机、契理,这才是佛说的。所以佛的经叫做契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为什么要观机?观机的作用在哪里?这一段说得很清楚。根机是讲人,就是对哪一类的根机人,应当要说什么法。佛陀灭度之后,留下来这么多的经论,法师讲经就好像替众生治病一样;当然法师没有佛的本领,佛观机说法那是决定不会错误,法师总得要小心谨慎,观察众生的根机,为众生选择一个法门,这样子能令一切众生得利益。这里面还有一个缘,众生根机要了解,缘也很重要,缘不成熟也没有办法,因缘成熟。像我们这边有这么一个道场,这是缘,又有这么多热心於佛法的同修们,他们发心礼请,他们发心邀约大众共同来参学,这都是缘分。大的环境,这个地区安和乐利,就是社会安定、人民富足,是一个大乘佛法弘扬很理想的大环境。
其次是「时」,这个时节因缘也非常重要;时是讲时间。这里举出一个例子,像中国古代南北朝时代,南朝梁大家都晓得梁武帝,梁的都城在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宋、齐、梁、陈都在南京建都。北方有魏,拓跋圭建立的,我们叫胡人,当时那个时候叫外国人,在北方建立的一个王朝。这两位国王都是虔诚的佛教徒,礼请大德法师弘法利生,讲经道场很多,讲的人也很多,佛法非常兴盛,讲席极盛。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遗憾,就是讲经的大德很多都著相,「然不无取著文字相」,他著相,著相讲的是文字,与心性不相干了。诸位必须要知道,大乘佛法的精华是在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决不是只有禅宗才讲,所有大乘佛法都是以「明心见性」为中心。在教下虽然不用这个名词,它用另外一个名词叫「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就是明心见性;像净土宗里面又换一个名词,叫「理一心不乱」。境界完全相同,只是每一个宗派说的名相不一样而已,都是以见性为中心,若不见性,那就不是大乘。讲席里面都著相,著相就变成什么?修福。
南朝梁武帝,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在佛教史里面他有很高的知名度,大概与《梁皇宝忏》有关系,大家都拜《梁皇宝忏》,拜《梁皇宝忏》一定会提到梁武帝。梁武帝如何?著相修福。他是这么一个个性,我们可以连带想得到,当时弘法的那些法师,多数也是著相修福,跟梁武帝交情才套得拢。达摩祖师一来,他要搞明心见性,这两个人谈得不投机,不欢而散,梁武帝就不护他的法。所以达摩到中国来,看到中国大乘佛法的弘扬,都是著相修福,这个不如法;这种修学得的结果,人天福报而已,不能够了生死出三界,不算是成就。所以他老人家来,针对这个毛病,提倡禅宗;禅宗是不立文字,你们都著文字相,完全把文字舍掉,用参究。他来的时候,禅宗参禅参究的方法用观心,参话头是以后,达摩来是传的观心,完全舍弃掉文字,这个做法是针对那个时候弘法修学人的著相毛病而施设。
我们今天看看,现前社会佛法的弘扬,毛病在哪里?这个不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毛病,你怎么能够对治毛病?一定要懂得。现在的毛病不但是著相修福,说老实话,梁武帝那个时候是真的修福报;我们现在著相,在造业,没修到福报。人家著相是真修福,我们著相,福也没修到,造了业。这个时候的病,比南北朝那个时候的病深得太多,也复杂太多。现在一般学佛的人,为什么我说他修不到福报?他是乱修、杂修。他也很精进,不能讲精进,精他没有;进,乱进、杂进,他搞这个。因此连福报都修不到,这叫真正可惜。他还在拼命干,到处去学,一个人拜师父都要拜十几、二十个,哪个道场都要跑,什么法会都参加,所以修乱了、修杂了,连福都修不到。
因此我们在这个时代,一定要提倡专,印光大师给我们做了好样子;这个法子不是我有见地,我见不到,没有这个能力。我们看印光大师所做的,提倡专修专弘,这是对症、对治我们这个时代所犯的病痛。印老当年在世的时候,我们现在看他的《文钞》,看他的《永思录》,《永思录》是后人纪念他的那些文字,都收在《印光大师全集》之中,我们看到很多感人的故事。譬如:他的学生、他的信徒,我们现在一般人讲印光大师的皈依徒弟,其实你要这个说法,印光大师并不承认;他在讲三皈依的时候说得很清楚,这个文字留下来我们看到。他说你们发心来皈依,我只是代表僧团传授三皈给你,你们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我一个人,他都交代得很清楚、很明白。接受他老人家传授三皈依的这些弟子们,几乎统统都有成就,这是对老法师有恭敬心,听老法师的教诲。有时候到山上,老法师晚年住在苏州灵岩山,到山上去看看老法师。老法师看到这个人来了,把他叫在面前骂他一顿,「你来干什么,为什么不在家里好好的念佛?」他说:我来看看师父。「师父你过去看过了,还有什么好看的!」骂回去。浪费精神,跑这么远的路,到寺庙又要供养,浪费钱财,钱不是好赚的,骂回去。这种道风,针对现前佛法里头的流弊。
他老人家赞叹《西方确指》,而且给它写了一篇序文,《西方确指》是扶鸾扶出来的。老法师说扶鸾扶出来的,只有这一篇东西是真的,其他的不可靠。《西方确指》确确实实纯粹劝人念佛,教导大家道场要重实质不重形式,要求真正成就。觉明妙行菩萨的道场总共只有十二个人,何必要很多人,人多了就复杂。道场看起来很兴旺、很热闹,将来一个都不能成就,统统搞六道轮回,这不是佛菩萨建立道场的意思。反过来看觉明妙行菩萨那十二个人,十二个人统统往生,这叫大圆满,这是真实道场。所以何必要人多?人多了,供养多、收入多、道场财富多,钱一多了就作怪,争名夺利。道场没有钱,常常饭都没得吃,人心都在道上,都知道修行;道场收入一多,心都变了,道心没有了,那个道变成偷盗的盗,变成那个盗心,那个麻烦大了。
所以道场最好不要要求收入,至少不去动脑筋去找钱、找人来,这个人才有道,这个道场才有道。人家自动供养来的这个可以,绝对不去想尽方法去拉人、劝人,不干这个事情。纵然今天我们有不少同修在做好事,流通录音带、录影带、经书,需要钱,有钱就做,没钱不做,这个才自在。我在台北两个道场,图书馆韩馆长负责,管理这个道场;佛陀教育基金会总干事简丰文居士,负责那个道场。我教他们,我们只摆个功德箱,其他的什么都没有;这个月钱多,多做;少,少做;没,不做,最好!我们自己多悠闲、多自在。不可以去找事,找事是攀缘,你的心已经不清净了,你做的那一点好事,就跟南北朝这个时代,你是修福,错了!怎么可以去拉信徒,怎么可以想办法去找钱?万万不可以。要知道修这么一点福,把这一生你清净心失掉,往生西方的机会丢掉,那才叫真可惜。这个法门,彭际清居士所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好不容易遇到,遇到之后,用盗心,偷盗的心,不是正道,用这种心去修福,你将来得的是什么果报?真正叫迷惑颠倒,大好因缘当面错过。所以我们看真正祖师大德、善知识的教诲,他们做法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宁愿不做,不可以贪图福报;贪图福报,你怎么能离开六道轮回?福报尚且不贪图,你的心自然就清净了。
弘法利生的事情,诸位要晓得,我们只做一个增上缘而已。众生有福,那个财富自然会来;来了,我们操心,要如何给它用出去,用得真正有功德,我们有这个责任。用得不妥当,我们就有罪过,这是要背因果的,知道因果责任这么大,谁愿意去求,不会干这个事情。有些同修钱送来了,那没有法子,只好替他办事;我不想他送来,他不送来,好!不送来,我没事。自古以来祖师大德、善知识,不但这样教我们,他们本身一生所做的,你仔细去观察,就是这样的。所以针对时病,这个佛法才能够利益众生。再看底下这一段:
【今则大都不明佛理,正当广劝读经,药其空疏。不立文字,今犹非宜也。】
达摩祖师要是生在这个时代,他一定都劝大家读经。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他要搞不立文字?因为那个时候大家读经都著相,所以用那付药治那个时候人的病。现在人的病是什么?对於佛法教理完全无知,非常热心学佛,到处拜佛,到处参加法会,佛法是什么,不知道。那怎么行?所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应当劝人读经,这个药就是治他。他对於佛法一无所知,这是空疏,要用读经这付药来治他的病,就是要劝他读经。所以禅宗不立文字,不适合於现代社会,不适合。
【故不如发起大悲大愿,修福持戒,一心念佛,亲近释迦、弥陀两位大善知识。】
看看我们现在这个地球上的大环境,这个大环境不好,怎么不好?大多数的众生不明因果,不相信因果报应;换句话说,不知道断恶修善。世间有不少人,比例很大,我看至少恐怕有一半,这个数量太可怕,误以为修善的人是傻瓜,造恶的人是英雄好汉,产生这么一个错误的观念。善不修,恶拼命在造,这个世间感得什么样的果报,我们学佛的人心里头明白。世间所有一切法,不是别的,业果感招的,看你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样的果报;恶业必定感恶果,这个恶果就是世间许许多多的灾难,天灾人祸,感这些东西。这里面的道理、事实的真相,唯有佛菩萨知道,唯有佛菩萨说法能够挽救。挽救就是对治众生这个毛病,把他的观念改过来,让他相信因果报应,让他知道断恶修善。不但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也要改善社会的生活环境,这就是自行化他。所以江居士在此地教给我们,不如发起大悲大愿,我们要这样做法。修福持戒,修福就是断恶修善,利益众生;持戒就是依教奉行,认真的修学。而在行门里面,一定要选择净宗,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就是亲近释迦牟尼佛、亲近阿弥陀佛这两位大善知识。释迦教导我们念佛,劝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肯念佛,发愿求生,这是世尊对我们的期望,我们才不辜负他;阿弥陀佛在西方接引我们,一个是保送,一个那边欢迎,这不是决定去了吗?
【一面以此经义理,观照自心。】
读经重要。所以我们劝人直接读净土三经,如果有能力我们劝他念净土五经一论,专门读净宗的经典,《金刚经》是附带的。我们这次再讲《金刚经》,意思前面都说明过了,是因为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没有看破、没有放下。重新把《金刚经》拿来温习一遍,《金刚经》里世尊教我们看破、放下,然后你就会老实念佛了。所以我们用这部经来助修,来帮助我们。经不必读太多,有这几部,我们这一生就够用,足够了;多了,反而搞杂、反而搞乱。所以这个经是「观照自心,遣其凡情」,遣就是舍弃,把我们的凡情、执著、妄想、分别,统统舍掉。
【一面恳切持名,求与众生同生净土,满菩提愿。】
不但我们自己要求往生,往生的心要恳切;至诚恳切,执持名号就有感应。而且感应非常的快速,感应不必问别人,自己很明显的可以体会得到。往生西方不难,真的想去就去,什么时候想去都去得成,这一点都不假。还有寿命可以不要,现前就可以走,都是事实。我们在《往生传》里面,最早看到的,寿命不要了,马上就走,宋朝莹珂法师,《净土圣贤录》里面有他的传。这个人虽然是出了家,但是不守清规,是个破戒的出家人,他自己晓得,因为他相信因果;相信因果为什么还要破戒作恶?习气很重,我们现在讲是禁不起诱惑,一看到外面境界,他就乱了,禁不起诱惑。还好他相信因果,想想自己所作所为,将来一定会堕阿鼻地狱,想到堕地狱就害怕、恐怖;就问他的同学、同参道友们,有没有方法救我,我知道我将来会堕落,会下地狱。同学们就劝他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送给他一本《往生传》;他看了《往生传》,每看一篇他都非常感动,看到别人念佛都到极乐世界,都去见佛,愈看自己愈感觉到惭愧。《往生传》念完之后,他发了一个狠心,把自己寮房门关起来,一心念佛,求阿弥陀佛;他也不睡觉、也不吃饭、也不喝水,就这一句阿弥陀佛念下去,念了三天三夜,真的真诚所感,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你好好的修行,十年以后,你临命终时,我来接引你。莹珂法师给阿弥陀佛说:不行!我的劣根性太重,再有十年,我禁不起诱惑,不晓得造多少罪业,我那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就要跟你走。阿弥陀佛也很欢喜,就答应他,他说:好吧!三天以后,我来接你好不好?他说:行!三天。三天以后他往生了,念佛往生,他也没害病,在佛堂里念佛走的。念佛的时候求大众,他告诉大众:我三天以后要往生了。没有一个人相信:这坏和尚不干好事的,关起门念三天佛,门一打开说三天以后他要往生,没有一个人相信。不过时间很短,大家看,看你三天以后,你往生不往生?大家看他。到了第三天,他洗了澡换了衣服,在课诵的时候要求大众念佛送他。大家说:好!我们看你走不走。结果念没有多久,他就告诉大家:阿弥陀佛来了,来接引我了。向大家告假,就走了。说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纵然长寿可以不要,随时可以走得了;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去,你对於这个世间还有没有留恋,这个世间还不错!不肯去那就没办法。所以要肯去随时都去得了,这是古代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榜样。
最近在新加坡也有这个例子,苏居士星期天会讲给你们听,就在眼前。可见得真的一切放下,寿命也不要了,也放下了,阿弥陀佛就来了。你今天念佛,阿弥陀佛为什么不来?来了也没有用,来了,「阿弥陀佛我不想去,我还留恋这个地方!」那他何必要来?所以阿弥陀佛不来,是你没有诚心,你嘴巴里想往生极乐世界,心里头留恋这个世间,不想去,阿弥陀佛很清楚,他不来。恳切,不但自己求生,还要带所有一切苦难的众生,同生极乐国。我们每天回向偈,末后一句「同生极乐国」,那个愿要真实,不管我们做得到、做不到,心真实、愿真实,我们跟所有的众生结了缘,结了法缘
【现世修行,无逾此法。】
现世就是现代,在这个世间修行,没有任何一个法门能够超过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这一段文我在括弧里面特别记下来:「此是江味农居士一生修持的心得。」在这个地方,他用这个来供养我们大家,这几句话要牢牢的记住,唯有一门深入,老实念佛,我们才有救,决定不贪图世间的福报。
唐朝庞蕴居士表演给我们看的,「好事不如无事」。那是他家里头现成的金银财宝,统统丢到水里面去;别人问他,你既然不要,为什么不拿这个来做好事,来救济社会做慈善事业?他就留这句话给世间,「好事不如无事」,这句话是真理、是名言。大家都能相信、都能信守,给诸位说,天下太平。今天社会为什么这么乱?好人太多了,每个人都想做好事。甲做的好事乙不服气,乙做的好事丙不服气,不服气怎么样?打了,所以好事就变成乱事。从前李老师跟我们上课,那个时候台湾表扬好人好事,地方上推选好人表扬。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大字:「好人好事」,然后又回过身去,把第二个好字那个角上划一个圈,划一个圈就是念破音字,念ㄏㄠˋ,好人好事;好事就是多事,反而把社会搞乱掉了,所以说不如无事。
真正做好事是什么?缘成熟了,送到你面前,这个不能不做,这是我们应当做的,没有这个缘分,决定不要去找,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永远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净,这是真正幸福、真正享受,你这一生自在安乐。别人都修福,我没有修福,我不是没福报了吗?你的福报超过他。怎么超过他?我不是不修福,是没有缘,可见得修福的那个心是圆满的,那就是圆满功德。佛在楞严会上所讲的,「发意圆成,圆满功德」,那个心一发,功德就圆满了,哪里要做事!事情来了,事做了才圆满;事情不来,心一发就圆满。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但是没有缘,可见得他福报是圆满的。这些大乘深经里面所讲的甚深之理,我们要明了、要清楚,然后自己在菩提道上才一帆风顺。决定不能造恶,不要以为在佛门里做些好事,未必真的是好事,未必是圆满的好事,未必是清净的好事。你必须要面面观察,而且还要防范,现在是好事,将来会变质,一变就不是好事了。变质之后,你要不要背因果责任?这不能不知道。经论之中,古圣先贤的教诲,义理很深很广,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自然就得受用。再看底下这一节:
【般若非离余五度而别有,五度皆是行门。可见般若虽明空义,而空义不能离实行。则般若之绝非偏空明矣。】
般若是理,前面五样是事。事离不开理,理离不开事,理跟事是一不是二,这是佛法,把理事分成两边那就错了。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是没有,这些人修行就是所谓的盲修瞎炼,盲修瞎炼如何能成就!这一段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布施里面要有智慧,没有高度的智慧,刚才说了,不但得不到福,反而造了罪业。持戒里面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单单持戒,自己一生冤枉受了好多苦。持戒很辛苦,佛教给我们以苦为师,里面有高度的智慧;高度的智慧,虽然苦,戒律很严,里面有乐,真的乐在里面。没有智慧,硬要这样做法,强迫自己这样做法,那个很苦,那个里头没有乐,一定要有高度的智慧。像忍辱,忍辱有智慧,忍化解成为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只是勉强压在那个地方,那样的忍受,一般人讲忍受是有限度的,超过限度会爆炸。有智慧在里面,忍就化解,那才真正得受用。精进、禅定都要有智慧在其中,离开智慧不行。所以佛法的生活,就是智慧的生活。前面讲过多次,学佛就是要把我们轮回心,把它转变成佛心;烦恼痛苦的生活,把它转变成高度智慧幸福的生活。这才叫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真的乐,不是假的。所以这样我们的佛就没有白学,学得有意义、有价值。由此可知,般若虽然讲空,不是空无;偏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不是这个意思。
【五度离般若,不为波罗蜜,即不能到彼岸。】
这一句也非常清楚明白,但是它的意思很深很广。五度,实在讲展开来就是我们全部的生活行为,诸位要懂这个意思;不懂这个意思,你不了解佛经的意思。我们全部的生活行为,归纳成这五条、五大类,所以这五条就是我们全部的生活行为。我们一天从早起到晚上睡觉,一年从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一生从我们出生那一天到我们报终的那个时辰,全部的生活行为,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五大类,你这么看就正确。不能离开智慧,离开智慧就不叫波罗蜜。波罗蜜什么意思?圆满。离开了智慧,你的生活不圆满,不圆满也就是不美满,这是讲我们现实的,你不美满。第二是不能到彼岸,不能到彼岸就是不能够了生死脱轮回。必须要知道,要想了生死出三界,要靠智慧。智慧从哪里表现?智慧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生活里面,点点滴滴都是高度智慧,那你就超越三界了。五度的广义前面说过,这个地方不要再重复,重复耽误很多时间。
再看下面这一段经文。前面是讲第一波罗蜜,是给我们说明般若,讲的是理。下面要给我们讲事,事若不明,我们不晓得怎么做法。事,佛略说,没有广说。五度里面只举一个做例子,这一个例子明了,其他的就可以类推,这是世尊说法的方便。五度,是我们整个生活的纲领,世尊特别选择忍辱来给我们说。为什么?这是最难修的,最难的你都能做到,容易的就不必说了。
经【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金刚经》读到这个地方,大概现在我念这个经文,里面的意思诸位都能够尝到一点味道,有那么一点法味,有那么一点法喜。
【余度】
这是科题里面约余度明,余是其余,除了般若波罗蜜以外,其他的五条。
【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
说这五类。
【此为万法之总纲】
这个万法,大家要晓得,包括我们全部的生活在里面,不要以为万法大概是佛法,你就只解一半的意思,另外一半你不懂。万法包含世间法,世出世间法统统包括在里面;换句话说,就是指我们一生全部的生活行为,你才真正明了佛法里面讲的意思。由此可知,经里头字字句句跟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经里说什么?就是说我们自己的事情,就是帮助、解决我们生活上许许多多的困难。这个佛经学了马上就有用,只要肯用,立刻就见效。
【万法之总纲,即一切法无不含摄也。】
世出世间一切法,像经上开端所举的例子,穿衣、吃饭,都包括在其中,都必须要有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智慧是什么?离相、不著相,不著就是智慧。
【法法皆离相,则法法不离般若。法法即是般若。】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大城去托钵,著衣、持钵,须菩提尊者赞叹他,「希有,世尊」。他为什么赞叹他?就是因为穿衣是般若,托钵也是般若,释迦牟尼佛从只树给孤独园往舍卫大城去,经上记载,只树给孤独园到大城是三里路,有这么远的距离,三里路。释迦牟尼佛一步一步走到那个地方,步步都是般若波罗蜜。须菩提尊者看到,这个真希有,这才真正叫不可思议!这就说明了,整个的生活就是般若波罗蜜。我们看我们凡夫,整个的生活是妄想分别执著烦恼,在造业,我们干的是这个。佛菩萨所干点点滴滴都是圆满的般若波罗蜜,我们学佛学什么?学这个。不在这上面用功夫,不在这上学习,你不是学佛;学佛不是叫人到这里来学念经,不是!你要是会念,每一个字都不著相,这经文打开,字字都是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前面讲,不著文字相、不著言说相。不著言说相,你每天给人说话说得再多,全是般若波罗蜜;你如果著相,都是些是非口舌,都在那里造口业。一不著相,全部都变成般若波罗蜜,要在这个地方学。
【今独举忍辱言】
其他的都不谈,世尊单单举例举忍辱,以忍辱最难离相,其他的叫你不著相、离相比较容易,忍辱离相很难。
【故特举此,以概其他。佛说此,意在令众生举一反三。】
佛讲经的意思,你明了这一条,其他的统统以此类推,都可以明了。
【般若即在余五度之内,不能独存。】
所谓是理在事中,离开事哪来的理?那个理也是空洞的,是个不切实际的理;理必定不能离开事,理就在事上显示出来。
【若行忍辱法,不学般若,便不知离忍辱法相。不离法相,则生瞋恨,忍辱之功行破矣。可见般若是与余度共行之法,非别行之法。】
这是举这个例子讲。我们学佛、学忍辱,世尊在本经里面,六度当中讲布施、讲忍辱,讲得特别多,其余的就很少讲,省略掉。因为布施是修福,忍辱是能够保福,忍辱能保持,你单单修,你不能忍,修得再多保不住,最后都落空,忍辱是能保持。本经末后佛说「一切法得成於忍」,一切法的成就,第一个因素就是忍,你能忍你就能成就,无论是佛法世法,一定能够成就。你不学般若,你就不知道修忍辱要离忍辱的法相。不离忍辱的法相,刚才讲,那个人是勉强的忍耐,表面上的忍耐,心里面不平;表面上的忍耐,正所谓忍耐是有限度。如果里面有般若波罗蜜,把忍辱的相离开、化解了,他那个忍辱是无限度的,就不是有限度的,是变成无限度的。忍辱里面生智慧、生法喜、生福德,般若进去之后,得这样殊胜的效果,真正不可思议。如果说不离法相,著相,著相修忍辱,刚才讲,表面上忍,心里面还是瞋恨,从瞋恨就生报复,有报复就造无量的罪业,忍辱的功行破掉了;没有般若波罗蜜,忍辱不能成就。可见般若波罗蜜跟其他一切法,余度就是前面讲的一切法,共存共行;不是离开一切法,别有一个般若波罗蜜,没有这回事情。所以我们佛教的教旗,后头现在没有教旗了,从前我们后面是挂了一面教旗,佛教的教旗怎么设计的?就是六度。前面每一条长条代表事,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条;后面一条,是那五种颜色杂在里面的,是一条,一共是六条,那一条杂色的就是般若波罗蜜。般若不能离开前面五度,佛教教旗是这样设计的,你们看到这个教旗,就想到这是菩萨的六波罗蜜。说明理跟事关系非常密切,理离不开事,事离不开理。
【般若,空也。】
般若讲空、空理,与性体相应。
【余度,有也。】
与现相相应,它有体它就现相,体能够现相。所以前五度与「相」相应,般若与体相应,这是从体、相、用上来说。
【空有本来同时,不可离也。】
性相是一不是二,体相从来不离。由此可知,佛教给我们这个方法,与自性完全相应。心里面一丝毫不执著,与体相应;在生活当中,样样事情我们都做得很圆满,与相用相应,这叫顺性,顺性就是随顺法性。随顺自性是诸佛与大菩萨们他们的生活;我们今天这样学,是过佛菩萨的生活。凡夫迷失了自性,迷失了自性,他的生活行为与自性相反,他不顺性。不顺性就是著相修福、著相造业,於是自性现相,现什么相?现六道轮回之相。这相怎么现出来的?是众生业力把它转变出来的。如果一切随顺法性,他所现的相,佛经上讲是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你们在经上读的依正庄严,那就是离相现出来的,自性现出来的。你们读《华严经》,《华严经》一开端,有十一卷半的经文,很长,就是从第一卷一直到第十二卷的上半卷,总共有十一卷半的经文,说明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那就是介绍华藏世界。所以古人讲「不读华严,不晓得佛家的富贵」。人间天上的富贵,要跟《华严经》上说的那个,那差太远了,不能比,这是成佛的富贵。但是诸位要晓得,世间的富贵包括天上,天上福报最大的大梵天王。大梵天王的福报从哪里来的?修来的。三界、六道、一切众生的福报都是修来的,断恶行善修来的。华藏世界、极乐世界,诸佛菩萨的富贵不是修来的,这一点诸位要晓得,从哪里来的?自性变现出来的。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很好,「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是自性自自然然变现出来的。
我们一切众生都有自性,一切众生都有一真法界,很可惜的,是你打妄想、起执著了;因为妄想执著,把你的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一真法界为什么变成十法界?是你自己变的,不是别人变来给你受的。这个问题最后的解决,你自己变的还要你自己解决,别人不能代替你解决,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就是这么回事情,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帮你忙,能够代你解决,一定要靠自己。现在这个道理我们搞清楚了,理是什么?本来是一真法界,把它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变成三恶道,都是自己才会变;用什么变?妄想分别执著、贪瞋痴慢,就这个东西在变。佛把这个道理给我们说清楚,只要我们把这些能变的统统放下、统统舍掉,它就又变回来,又变成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现前了。一真法界是本有的,十法界是虚妄的、假的;你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它才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十法界就没有了。永嘉大师讲得很好,「觉后空空无大千」。什么叫觉?一切放下就觉了,有一丝毫放不下,不觉,那就是迷。般若是觉,般若怎么觉?离一切相。所以跟你讲,好事不如无事;无事,你觉了,好事你迷了,这个诸位一定要清楚。
所以在从前,中国古时候,寺院里面的丛林执事,住持当家是什么人?都是佛菩萨再来的。他要应酬、他要做事;他虽然做事情,他心里干干净净,他不执著,再来人!我们凡夫到寺院去当清众,佛菩萨来照顾我们,来帮助调理我们,哪有不成就的,所以执事不是凡夫。由此可知,要想做好事的也不是凡夫,做好事的是什么人?诸佛菩萨。也许你们要问:法师,你说这个话有证据吗?有!《华严经》五十三参就是证据。五十三参是五十三位法身大士,那不是普通人,示现在这个社会各行各业,每天勤苦在为一切大众做好事,那就真的做好事了。他自己怎么样?心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那叫菩萨事业。由此可知,菩萨事业不是单单出家人在寺院丛林担任执事才有分,在家人从事任何一个行业也有分,只要你觉悟,只要你去做,一切都不执著,那就是菩萨事业。如果你做这些工作,心里头不清净,你有分别、有妄想、有执著,那就错了。你就是做得最好,刚才讲,是修一点人天福报,三界有漏的福报。如果做错、做偏差了,那你就是造罪业,感果一定是在三途。这桩事情,我们决定不能够小看,一定要非常谨慎、非常慎重去生活、去过日子,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成就道业。底下的意思好懂,我们念念就行了。
【空有本来同时,不可离也。所以当两边不著,会归中道。】
中道这个名词,我们体会它的意思就行了,不能执著。如果你执著有个中道,完了,中道跟空有又变成对立,你还是堕落在一边。所以古人有一句话就说得好,「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才干净,有中道就错了。菩萨里面,佛经上常讲权教菩萨,什么叫权教菩萨?权教菩萨执著中道,没有把中道空掉,所以他不能见性;虽然修六度万行,空有两边不执著了,他著了一个中道,也坏了。坏在哪里?障碍他见性,他不能见性。所以经上教我们,不要执著名字相;中道就是名字,不要执著名字相,体会佛所说的真正义趣,他的义理趣向,我们体会这些。
【菩萨行以般若为主,即以空为主也。】
般若是讲空,空不当作「无」讲;如果说空是什么都没有了叫空,你就错解般若的意思。它这个空是有,不是无,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了解透彻,然后才能够修菩萨行。菩萨行以般若为主,就是决定不能离开般若,离开般若就不是菩萨。所以世尊在本经里面说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有,它没空。什么是菩萨?必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空掉、都离了、都没有了,这叫菩萨。我们要问,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不在?在。不是这个相真的没有,事相在。在,怎么空?空你心里面执著的那个事相,不是把这个身体空掉,放一把火把身体烧掉,烧掉也没用,烧掉你也不能成佛,你也不能成菩萨。所以诸位要晓得,是空你心里面执著的那个事相,不是空这些外面的事相,外面这个事相没有关系;只要里面那个执著空掉了,外面的相理事无碍。理事无碍,性相一如;性离不开相,相离不开性,这是理事一如,理事不二。不但理事不二,事事不二,事事无碍,《华严》里面给我们讲「大能入小」,芥子,芥菜子里面可以把三千大千世界装进去,芥菜子没有放大,三千大千世界没有缩小,它就装得进去,这说明事事无碍。为什么会无碍?因为每一桩事都是法性,性是融通无障碍的,性所现出来的相,怎么会有障碍?所以相没有障碍。没有障碍,我们今天为什么这么多障碍?处处都是障碍,处处成障,这个障碍的发生都在妄想分别执著,都从这里生出来。离开一切妄想执著,你的境界就是无障碍的境界,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解脱就是完全没有障碍。
所以,般若是智慧,智慧是心里面不著相,因为体上没有相;体上虽没有相,体会现相,它会现相。体是理,相是事。我们心里面没有牵挂、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与体相应,就是见性,与性相应。事上也不必去离开它,也不必去破坏它。
【所以虽不应坏有】
有是自性变现出来的,相就是性,性就是相,用不著破坏。诸佛菩萨,像《普门品》所说的「千处祈求千处应」,千不是数字,你要把它看成数目字看待,观音菩萨太渺小。那一千处之外,观音菩萨就没有感应?我们念观音菩萨求感应就很难了,不只一千个人求他,我们在一千个人以外,不就没有感应了吗?千代表圆满,千是十的扩大,十个十就一百,十个一百就是一千;十是表圆满,把这个圆满扩大,所以代表大圆满。大圆满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有众生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就起感应,是这么个意思。观音菩萨应化在十法界,应化在六道,没有破坏六道的相,不但不破坏六道的相,他自己还会现相。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他就现佛身为众生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他就现声闻身而为说法,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所以没有坏相,没有坏。
【仍不应著有也】
般若的空就在这一句,不应该执著,决定不执著就对了。
【虽会归中道,中亦不著。】
中道不存,中道也不能执著。心里面有一个中道,就执著中道了,就错了。心里面想我现在两边都不执著,你说你有没有执著?著了,著了「两边都不执著」,那就是中道的意思,你早就著了。由此可知,一起心、一动念就著了;「我不起心、不动念」,你已经著了不起心、不动念。六祖讲「本来无一物」,你想想他有没有一物?他有,有一个本来无一物,还是著。六祖虽然说这一句,他确确实实没有执著;我们没有办法,我们达不到他的境界。他说本来无一物,他真的无一物;我们说本来无一物,已经著了这一物,这就是我们不如他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达不到他境界的地方。他是真的一切皆空,我们一切皆空,还著了一个一切皆空,麻烦就在此地。大乘佛法无论怎么学总是著相,学「有」著有相;学「空」著空相,非著不可,这就是生生世世搞成这个样子。连一个初果须陀洹都没有证得,我们读《金刚经》才恍然大悟。在过去总认为小乘人著相,大乘菩萨不著相。读了《金刚经》才晓得,连小乘须陀洹,他都不著须陀洹的相,所以他才能够证得须陀洹果。
佛在这个经上,确实为我们大家都授记,我们有善根,这是佛在经上承认的,而且善根非常深厚。何以见得?我们听这个经不惊、不怖、不畏。我们无量劫来,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累积的善根福德不可思议,为什么没能证果?小乘初果都没证到。原因在哪里?就是刚才说的,心不干净,总是有执著,没有真的能放下。在这样状况之下,除了念佛往生之外,没有第二条路;还有这微细的执著没放下,这就叫做带业往生。由此可知,过去生中我们虽然遇到净土法门,为什么没去得了?可以带业往生,为什么没去得了?对这个世界有贪恋,放不下。你的地产放不下,你的金银财宝放不下,你的家亲眷属放不下,那好了,阿弥陀佛也没办法,也不能强迫你去。这就是说明,这些粗重的贪瞋痴慢能放下,决定往生。其他的法门没指望,刚才江味农居士讲过,江味农居士自己也做不到。他学《金刚经》学了四十年,写出《金刚经讲义》,可以说是历代《金刚经》注解的权威,没有人能超过他,他自己还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把般若全部都搞通了,还是做不到,这个就晓得真难;净土法门之外,真难!禅也好、教也好、密也好,没有一样不难。如果你要是修三界有漏的福报,行!所有大小乘经典都能够帮助你得福;你想了生死出三界没分,实在是没法子。
【此佛菩萨所以以大空三昧为究竟,以无智无得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话真的说到究竟处。在佛法当中这是上上乘法,所谓大乘之大乘,了义之了义,真的是究竟法。以大空三昧,什么叫大空?人空、法空、空也空,这叫大空三昧。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正受;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受也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正知正见。一空到底,诸位要记住,一空到底是在你心上一空到底,而不是事上,事上空掉那叫大错特错!在事上,佛教给我们修三福、修六和,都是事上。三福第一句,那是基础的基础,这在事上修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没有空!空在哪里?心里头不能执著。要不要孝养父母?要,尽心尽力孝养父母,心地清净,不能著这个相,著这个相就错了。心里不著相,有些人问,「那怎么个孝顺法?」那不是假的吗?哪里是真的?心里头没有父母,表面上有父母,那不是假的吗?你这是在打妄想。你心里面有父母,形相上也有父母,那才真的是假的。为什么?妄心。心里面干干净净,真心。真心离念,真心里头没有妄念。你那个孝养父母是真心在孝养,你那个奉事师长是真心奉事,真心是永恒不变。妄心孝养父母,时间久了还嫌弃、还讨厌;真心里面没有,真心没有妄念,佛菩萨用的是真心。从这个地方你就晓得,事跟理是一不是二,有事必有理,有理必有事,这才叫菩萨道、菩萨行。大三空三昧,这是究竟,究竟圆满。
学佛人所求的就是一个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在佛门里面的术语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实在讲是可以翻成中文的,他没有翻是为了尊重。从前译场有个规矩,叫五不翻。五种不翻,这是五种里面的一种,叫尊重不翻。我们对它很尊重,不翻,保留它的音,加以解释,它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怕大家听了意思不明了,我就用一个简单的话来说,大家一听就懂,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个大家好懂,无上正等正觉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是什么?无智无得。《心经》到末后总结论「无智亦无得」,那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你有智有得,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距离远之远矣。我们今天学经,你们同学学讲经,为什么那么困难?你知道你困难在哪里?因为你有智又有得,就麻烦。你如果真的是无智亦无得,佛法、佛经摆在你面前,喜欢怎么讲就怎么讲,长讲短讲、深讲浅讲,就得大自在;如果你有智有得,那就麻烦大,关键就在此地。
说个实在话,我们学佛,做佛的弟子,是最不听话的弟子,我们自以为是佛的弟子,佛究竟有没有承认我们还不晓得。佛在这个经上的教训,我们要真的听话、真的去照做。怎么做?放下。这一放下就看破;一看破,更容易放下,看破、放下相辅相成,得大自在,得无量智慧、无量的福德。无量智慧福德,是从看破、放下里头得来的,何必斤斤去求福、去修福,所修来的三界有漏的福报,没有意思。这个理很深、甚深甚深,诸位如果听错了,那我就害了大家,从今以后就不修福。你自性里面真正的福报不能现前,因为你没有般若智慧,又不肯修福,你的日子就过得很苦。到那个时候你不能怪我,我没有说错,你听错了,是你听错了,我没有说错。要从这里面细心去体会。
【必能如此,然后可以随形六道,现百千亿化身。】
必能如此,就是如此经中所教的。必能这两个字是完全肯定,里面一丝毫疑惑都没有,必定要这样做法。两边不著,中道也没有,要离得干干净净,法相、非法相都不取。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空有两边不住。而生其心,生什么心?就是随形六道。六道可以随顺,十法界更不必说了,像观音菩萨一样,像诸佛如来一样,现百千亿化身。百千亿也不是数字,代表大圆满、究竟圆满。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现身,就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是自性的本能,人人都有自性,人人都有这个本能,可惜我们的本能被妄想执著障碍住,世尊常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的智慧德相跑哪里去?妄想执著,这个东西害苦了。般若教给我们什么?把妄想执著放下,把它空掉。空妄想执著;离相是离妄想执著的相,是离这个。
【虽一切法炽然而生,而一心湛然,本无所生。此之谓得大自在、得大受用。】
实在说,心放下一分就得一分自在,就得一分受用,放下两分就得两分自在,得两分受用,非常现实。你能够把钱财放下,你在钱财里面得解脱、得自在、得受用。受用是什么?你一生在钱财上不会缺乏,得这个受用。你根本不要去想它,你需要用的话,它自然现前,不操一点心。大自在是身心自在、无忧无虑。舍什么,什么样东西就圆满,为什么?因为舍掉之后,性德现前。在一切事相当中,确确实实现代人所讲的心想事成。这是真实的,我们要相信佛,相信性德的受用。
【能度一切苦厄者,端赖乎此。】
《般若心经》上讲「度一切苦厄」,凭什么度一切苦厄?凭般若波罗蜜,凭空有两边不著。
【此是般若究竟义。非学此不能入门,不能究竟。】
这个入门是入大乘之门,没有般若波罗蜜不能入大乘之门。《金刚经》是大乘之门,马鸣菩萨的《起信论》也是大乘之门。何以知道它是大乘之门?因为经上说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可见得离相才是菩萨,那就是门;著相就不能入菩萨门,离相就入了菩萨门。所以《金刚经》是大门。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