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四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023-0042
请掀开经本,第九十九面,第五行,从注解第十一段看起:
【由实信故,而能离虚显实,一念相应,其功德已成就第一希有之菩萨,有成佛之可能。】
就本经的教义,因为实信前面说过,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宗门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心性现前。「而能离虚显实」,这一切虚妄的境界都舍离了。显实,这个实就是大乘经上讲的一真法界;实是一真法界,虚当然就是十法界,不仅是六道离了,四圣法界也离了,这是契入一真。所以他「一念相应」,相应就是与真如本性相应,这当然是「第一希有之菩萨」。第一希有之菩萨,就是法身大士。前面讲他离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十法界里面有佛,那佛也离了,不错,佛也离了,佛怎么可以离?诸位要晓得,十法界里面的佛不是真佛,是相似即佛。天台家讲六即,名字即,像我们现在就在名字位中,有名无实。再高一个层次叫「观行即佛」,观行是真正在修,是真修,观行位;虽然没有证果,他是真修。稍稍有了一些功夫,也能够证得果位,证得菩萨的果位、佛的果位,相似的菩萨,相似的佛;像天台家所说的,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没见性,叫相似位。别教的佛见性了,别教佛住一真法界,圆教在一真法界,所以他这个离虚,离藏教佛、通教佛,这两个是虚不是实。第一希有之菩萨,就是圆教初住以上,别教初地以上,就叫第一希有菩萨,因为他们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有成佛之可能,这是《华严》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指他们。
从净宗来说,这一念相应是要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是要与净宗的三资粮相应,三资粮就是信愿行。信愿行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那就相应,信了没愿没行,不相应;我有愿,我也不肯念佛,也不相应;念佛人不想往生,这也不相应。必须是一念之中,信愿行统统具足就相应,这样的人决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第一希有之菩萨,比前面讲的第一希有还要来的希有。为什么?前面第一希有的标准,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只是圆教初住、别教初地的位次而已。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我们从《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以及经文里面都可以看到,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生到极乐世界,蒙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立刻就把你的地位提升到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一般的菩萨怎么能比!这个真叫顿超,一下就超越,超到七地以上,所以更是希有。不但说有成佛之可能,很快就成佛了。所以这个法门,叫当生成就的佛法,就在我们这一生当中圆满成佛。
有一些同修听到这个话,很感慨的说:往生恐怕很难!我们在净土经论里面读了很多,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往生的确不难,世出世间法里头,最容易的事情无过於往生极乐世界。没有比这个再容易了,一点都不难!怎么说不难?只要你真信。你相信西方极乐世界真有,相信真有阿弥陀佛,相信我一心持名,佛就来接引,只要你能够具备这个条件,就成功了。什么时候往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你看看多自在!不一定要等寿命终了,随时都可以去。去的方法,一定要依照佛在经典上讲的这些道理方法认真去做。古德常常勉励人一句话很重要:老实念。老实念的人,没有一个不成就。凡是不成就的人,你仔细去研究他的原因,没有别的,就是不老实。什么叫不老实?念佛里头夹杂就不老实,念佛间断也不老实,念佛不能夹杂、不能间断。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净念相继,这样的人决定往生,而且往生得非常自在,人人可以做得到。再看底下这一小段:
【信为入道之门。学佛必当首具信心。此经全部,是以生信、开解、进修、成证,明其义趣。】
江味农居士一生研究《金刚般若》,他对於全经章法脉络的看法,是遵守《金刚经新眼疏》。在古大德科判本经,《新眼疏》确实有它独到之处。古德当中,还没有看过其他人是这个判法的,他说《新眼》确实有这么一点意思,新式新旧的新,眼睛的眼,《金刚经新眼疏》,它将本经的正宗分分成四大段,这四大段是信解行证,与清凉大师判《华严》一个模式,一样的模式。我们这个本子后面有科判、有表解,诸位一看就很清楚,信解行证四大段,就是此地讲生信、开解、进修、成证。信摆在第一位,所以信为入道之门。我们学佛功夫不得力,念佛不但没得一心,功夫成片都没得到,参禅不能得定,不能开悟,研教不能大开圆解,毛病在哪里?就在不信。不要以为没有,我信佛了,我都皈依了,我都出家受了戒,那是形式,不见得是真的。
我记得,我过去出家受戒,受了戒之后,当然第一桩事情要去看老师,到台中去见李老师。李老师跟我一见面,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你要信佛!」我那个时候学佛已经七年,好像讲经也讲了好几年,出了家受了戒,见面第一句话,「你要信佛!」我都愣住了。然后李老师跟我解释,我才恍然大悟。信不是嘴里说信那叫信,信了就要做到,没做到就没信,他那个信的标准是在这个地方。譬如《金刚经》上教给我们,「空有两边不住」,「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我们是不是空有两边都离开?如果还是有分别、有执著,这《金刚经》确实没信。没信,说实在话,你也没懂,你不要以为,《金刚经》我研究不少年了,看了许多的大德的注子,我很懂,我也能讲,讲得天花乱坠,说实在话,你还是不解,真正解了没有不肯干的。
过去孙中山先生提倡知难行易的学说,用在学佛非常恰当,佛法的确知难行易。行,以我们净土宗来说,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多容易!你要把净宗这个道理、理论搞清楚,这经上说了,等觉菩萨都办不到,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大菩萨们如果不得诸佛如来威神加持,他没有办法理解的。往生不退就成佛了,可见得修行成佛不难。释迦牟尼佛用四十九年的时间,为我们讲经说法,苦口婆心的在教导。干什么?解。解难!不解他不肯行。四十九年的时间都在讲解,可见得是知难行不难,我们行不到,就是知得不够透彻,依旧迷恋六道里面的五欲六尘,你对这个东西还是迷恋,你没有肯放下。虽然听说了,佛在这个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听得很熟,也会说,也会讲给别人听,就是做不到。样样事情还当真,样样事情还执著,哪一桩事情你放下了?这个原因就是你虽然知,你知得不够透彻,不够透彻的那个知不管用。
这是劳累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他说了四十九年,我们用四十九年能不能真的省悟过来,真的明白过来?很难说!知得不够透彻,如何能信?有能信的,这个能信,佛在经上说,不是没有原因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量劫所累积的善根,他这个善根要成熟了,对於佛的话他相信,他不怀疑。所以许许多多不认识字的人,对於佛法一窍不通之人,教他念佛,他就死心塌地的去念,念没多久,他能坐著往生、站著往生,预知时至,也不生病。这个事实我们现在明白了,佛在大经上讲清楚了,累世善根福德的成熟,所以他不需要解,他能信;信了他就真干!心里面除了阿弥陀佛之外,别无二念,他就成功了。念佛人心里面还有妄想杂念,这个心不诚,这是妄心。那个念佛就很难在这一生当中往生,这样念佛只是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结一个善缘而已。哪一生、哪一劫再遇到了,你真的能放下万缘,没有杂念了,一心专念,你那一生就成就,那一生才能往生。
所以这个信字,关键就大了,我们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成就,全在这个字。我们在一生当中,尤其现在修学的环境不好,善知识难遇,好的同参道友也难遇,恶缘特别多,解就难了,太难太难了!唯一的方法,要把我们宿世的善根引发出来,这个引发是:「我专信,我不怀疑」,那就有成就的可能,这是从宿世善根里面建立清净信心。佛讲的话决定是真实的,决非妄语。信心到清净的时候,自然就开智慧了,那个经自自然然读了都会懂。为什么懂?你心清净。清净心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我们今天说老实话,再好的老师,诸佛如来到我们面前亲自指点我们,我们也没有办法开悟。原因在哪里?心不清净,妄想太多、分别太多、执著太多,佛来指点你、帮助你也没用处。这些都是事实真相,我们必须要明了。然后进修、成证,明其义趣,《金刚经》的义理趣向,不外这四分。
【故吾人闻得此经,对经中所说之如何生信、如何开解、如何进修、如何成忍。】
这个成忍就是证。忍简单的讲是无生法忍,如何成就无生法忍。
【首当一一信入之。然后方为实信,乃能开解修证也。】
这一段依旧是强调信心,如果没有信心,本经解行证三分皆不得其门而入,那就非常可惜!古德常常教给我们,什么人是世间最有福报的人?信佛之人,是世间最有福报之人。信佛,这个人必定能依照佛的教诲去修行,一定能够断恶修善,一定能够修行证果,这是功德。这就是古人所讲,带得去的!这是真实的福德。
【当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这一句经文是《华严经》上说的。括弧里头是个小注,「一是任一,非是专一」,这就解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个一是任一,不是专一。如果专一就错了,佛法是平等法,如果专一的话就不平等,所以任一。
【《华严》明此义。故约信解行证言之,若以信为主,则一切皆归信。若以解为主,则一切皆归解。余可类推。(主伴之主,也是任一,而非独一。)】
这一段意思很深,必须要加以说明。依佛经而论,如果我们专攻《金刚经》,《金刚经》在一切经当中第一,一切经都是《金刚经》的注解。如果我们学《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一切经当中第一,《金刚经》也是《无量寿经》的注解。所以这个一是任一,不是专一,不是独一。哪一个法门独大,没有这个意思。佛法告诉我们,「法门无量无边,殊途同归」;「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所以说一是任一。因为一你才能专,专就能成就,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法门虽然多,你要专一,你才有成就,你同时学几个法门,那你决定不能成就。
大乘经读得多一点的,也许诸位知道,我举出一个例子:龙树菩萨,这很了不起,在我们中国大乘八宗共祖。他在没有遇到大龙菩萨之前,通达世出世间一切典籍,他都读尽了。读尽了、通达了,是不是真通?没有。他只是通文字、通表面。佛法里面讲通,是通自性,他没有见性,所以还贡高我慢,还自以为了不起,这就是过失。读再多的东西,你只通表面、通文字,不能通自性。如果你是一门深入,通自性;如果通自性,明心见性了,的确世出世间一切法门,没有一样不通达。所以龙树,我们讲未遇大龙菩萨以前那个境界,要跟我们中国六祖比一比,差远了,六祖比他高得太多!六祖也不认识字,也没有念过书,一部经也没念,你念什么经他都懂。法达禅师念了十年《法华经》不懂意思,向六祖请教,六祖说:你念给我听!《法华经》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听了:好了,不要再念了!,后面都知道了,不要再念了,就讲《法华经》的意思给他听,他一听就开悟了,就明心见性,哪里有龙树菩萨那么傲慢!
世间人念书,说真话,我在国内外都听到的,有很多父母,父母没有受到好教育,但是全心全力培养儿女,儿女读书读得不错,大学毕业了,拿到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转过头来瞧不起自己父母,父母寒心了,许多场合不愿意带父母去,觉得父母程度太低,不好意思见人,这是大不孝!这就是什么?书念多了,那个眼睛慢慢念到头顶上去,连父母都瞧不起!不念书还好,还老实、还很谦虚,对人还很恭敬,愈念愈傲慢。傲慢是烦恼,读的愈多是烦恼愈长,这不是佛法。佛法真正通达的时候,那个人和睦谦虚,你们在经上看,哪一尊佛有傲慢,哪一尊菩萨有傲慢,没有!凡是贡高我慢的,不通!念得再多也不通,这个不通诸位要记位,不通自性,没有见性。所以他念那么多书,他得的结果是什么?得的是:清凉大师讲得好,「增长邪见」,真的果然没错,他要不增长邪见,他怎么会贡高我慢,增长邪见。这才知道古大德为什么教诫学人一门深入,一门深入不会犯这个毛病。
在《华严经》上,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心就定了,「一即一切」,任何一部经都是一切经,你只要通达了,一切经都通达。六祖惠能大师,没错,他就是听《金刚经》开悟的,《金刚经》是一部经,实际上五祖忍和尚跟他讲《金刚经》,只讲了四分之一,没讲完,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彻底明了了,大彻大悟,后头不必讲了。这一部经明了,一切经都明了了,不但佛法明了,世间法也明了了。为什么?世出世间法都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你把源头找到了,哪有不知道的道理!根本找到了。好像一棵大树,树叶不知道树枝,树枝知道树叶,一根树枝上有许多树叶,小枝不知道大枝,大枝知道小枝,一个大枝里面有许多小枝,如果找到根本那就全部都知道了。自性是根本。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这个根本出生的。所以会学的学什么,找这个根本,根本就是自性,就是真心;净宗讲的一心、清净心,那就是根本。根本怎么修?要专一就修得了。所以专精两个字,佛菩萨劝我们,祖师大德劝我们,我们就是不肯干,一定要搞杂了,这个过失在我们自己,不在善知识。所以晓得一是任一。
后面讲的主伴,《华严经》上讲主伴圆融,如果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主,释迦牟尼佛第一,所有一切诸佛都在释迦牟尼佛底下,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像我们这个讲堂,这个位子是主席,释迦牟尼佛坐在此地,阿弥陀佛、毗卢遮那佛都坐旁边,都两边坐;阿弥陀佛为主,那释迦牟尼佛也坐在旁边。所以这个主不是很多个,也不是专一、不是独一,是任一。不但佛为主,有不少法门里面以菩萨为主,像密宗里面所讲的本尊,本尊就是主。以观音菩萨为主,诸佛如来都要摆在观音菩萨旁边。这才显示出佛法真平等,这不是假的,真平等!主不是哪一个人当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当,一个主,其他统统是伴。
此地是跟我们讲信解行证,以信为主,解行证都归信。没解之前,是勉强的信。我们没有理解之前,我们对老师的信,是尊重老师的人格,景仰他、敬重他,我们信他的话,没解!解了以后叫正信,有理论依据;换句话说,没解之前,我们一般讲人格担保。佛菩萨是好人,绝对不是坏人,决定是善人不是恶人,他的话我们怎能不信!这个信叫强信,实在讲是个勉强的信,可是并不是没有条件,是有条件的,老师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他的品德、他的学问,值得我们尊敬,我们凭这个信他。道理通达了叫正信,我们佛教里头常讲正信佛教徒,正信佛教徒是明理的。你信佛不是对某一个人尊敬的,不是对佛菩萨,是真正通达道理,那个信心从这里建立的,从解上建立的。如果从行上建立的,行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把这个理证明了,那就真信,比正信还要深一层,正信是只有理论还没有通过试验。这是经过试验,证明这个道理确实没错,所以这个信是真信。如果到证的阶段,那是圆满的究竟信。用一个信,就全部都归到信。如果用解,信行证都归入解。没解之前我相信,譬如《金刚经》,我对《金刚经》相信它,什么意思我还不懂,因为我信,所以我发心去学它,这个信就归解。解了之后,我照这个去做,从做的当中,把解证明、证实了,这是行信,到最后圆满,我证了这个行解,到最后是证解。说这三桩事情就够了,其他不必说了,以此类推。
世出世间万事万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论是学佛,无论是在世间求学也好、办事也好、生活也好,你要能够掌握到一,你没有不成功的,你没有不快乐的,你没有不幸福的。你要是搞多了、搞杂了,纵然你有一点成就,你会生活得很辛苦,生活得很劳累。世法尚且如此,佛法也不例外。我常常勉励一些年轻人,三十年前我教学生,就常常勉励,但是没有一个肯相信,没有一个肯听。我才想到李老师讲师资之道难,一个学生要找一个好老师不容易,一个老师要找一个学生也不容易,到哪里去找一个百分之百听话的学生,找不到了。现在人就是听假不听真,真就是一,假就是多。我要告诉人,「你要多学,样样都要看,样样都要听、都要懂!」我从来不这样告诉人。为什么?现在骗他,他欢喜,到将来他堕落了,以后再碰到恨死你,你那个时候为什么不告诉我?你为什么指出我这一条路来。他现在不懂,到那个时候他知道了。所以我清楚,到他后悔的那一天他碰到我,「我很后悔没有听你的话。」这个好!不至於他来责怪我。我是跟你讲了,你不听,那有什么法子!那就没有法子。专精,一门深入,无论是解门,无论是行门,最可贵的就是一。宗门有一句话说,「识得一,万事毕」,你真正认识一,什么事都没有了,这句话说得很好。以后我们再看《华严》,或者再看到其他的典籍里面,引用《华严经》上这句话,「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意思我们明白了。
【闻法当深会其用意之所在。若执著名言,死在句下,为学佛之大忌,亦非圆融无碍之佛法矣。】
这几段实在讲对我们初学,是最宝贵的开导,我们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听经、看经,闻法包含这两种,我们看经、我们听讲,一定要深深体会用意之所在,那你就会听了。古人所谓「耳听、心听、神听」,不一样!这是形容领会的深度不相同。耳听是最浅的,心听就深了,神听就更深,要能体会。不会听的人,就是下面所讲的「执著名言,死在句下」,这是学佛最大的忌讳。这样听经,佛法的义趣他决定体会不到。
我记得过去,好像在这个地方也曾经讲过。我年轻的时候跟李老师学教,李老师的方式是讲小座,我们今天晚上听他讲经,明天晚上我们就复讲,把他今天晚上讲的东西,要重复讲出来。因此在听经的时候,那当然我们会记笔记。那个时候的讲堂,也像这样的,我坐在第一排第一个位子,老师看得很清楚。他老人家下座,在休息室休息的时候,就把我找过去,我去见他,他就问我:你听经的时候,是不是在写笔记?我说:是的。他说:你写这个干什么?我说:帮助记忆免得忘掉,帮助复讲。他摇摇头,他说:「你这个记的东西没有用处!你费这么多时间去写,写得那么多,到明年你的境界提升,完全用不上。」我想想是满有道理的。所以他教我不要记笔记,全部精神贯注听他讲。
他告诉我,他说会听的人听教理,就是此地讲的「深会其用意之所在」。这句话说得笼统,李老师分层次,会听的听教理、听理论,理通了之后,所有佛法都通了。我们想到六祖惠能大师,听《金刚经》,他听的是教理,所以他全部贯通了,那不是普通人。李老师讲:「那当然你做不到!」我确实做不到。做不到应当求其次,这其次是什么?教义,你要能听这个。听到教义,虽然不能全部贯通,能通一小部分。譬如在中国,佛教十个宗派,每一个宗有它的教义,你能够通达教义,就能通达一宗;通达教理,是通达全部的佛法。他说:万万不能记笔记,我讲一句,你记一句,那都变成死东西。你将来上台讲经,一定要拿笔记,离开笔记,笔记还漏掉一句,这一句没听清楚,那怎么行?不可以的。不能在讲台上,我这一句漏掉了,不会讲了,这个不可以的。
所以他教我们学东西学活的,不要学死的。这个当然是有困难的,也不是一个容易事情。我遵守他老人家的教诲,我在台中十年,我的笔记本只有两本,每一本里头大概写一半都不到,我十年用了两个薄薄的笔记本子,总共大概我所写的没有超过五十页,十年。他教给我的方法,这个方法真好,真是妙极了。他教我学活的,不要学死的,这个地方就是这个意思。要能够体会到真正的意思,就像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义是义在言外,读经是义在字外。般若,般若在《金刚般若经》的字外面,那个字里头找不到般若,没有般若。所以会看经的,他看这个字外的那个意思;会听经的,听言外之音,那就会有受用,你就真会听了。
最怕的是「执著名言」,名是名相、名词术语,言是言说。名言记录下来就是文字,底下讲「死在句下」,那叫读死书,读死书世间人讲叫书呆子。用这个方法来读佛经,就变成佛呆子。真有佛呆子,你问他佛法,他样样都懂,他懂得很多,你看他就是呆呆的,他不会用,他没有办法把他所学的东西应用在生活上,他不会;他记得很多,这就是儒家所讲的记问之学,他记得多没用处,不知道怎么用法。所以佛法,要记住,佛法是圆融无碍,那是真的佛法、大乘佛法,《华严经》的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能入得进去。死在句下的人,是永远没指望,他入不了这个境界。
【信、解、行、证四事,无一不关紧要。】
这四个字样样都重要。
【而信解尤为最要也】
信解是最重要的,因为你不能解,你就不能行。譬如我们常常讲,这个经上讲的,实在讲就是教我们放下,放下是行。为什么放不下?不明放下的道理,放下的道理是看破,也就是说你看不破,所以你放不下,这个一定道理。真正看破了,那个放下不要人说,自然就放下,他再也不会执著。所以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的根源,就是对於事实真相没看清楚。看破是看清楚、看明白了。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白、不了解,所以才有妄想分别执著。因此信解是入门,信解最重要。真正解了之后,没有不肯行的;真正肯行,没有不证果的。
【《大论》卷五十云】
般若经上所说的大论,如果不特别指出来,那就是《大智度论》,属於般若部的。在法相里面,如果讲大论,那一定是《瑜伽师地论》。它不标名字,只说一个大论,一定指的是《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有一百卷,这是第五十卷里面有这一段文:
【於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名无生忍。】
无生法忍这个名词,一般学佛的人都知道,因为我们课诵本回向偈里头有,「花开见佛悟无生」,都念得很熟。什么叫无生忍?能讲得出来的人不多,这是《大智度论》对於无生忍的解释。「於无生灭诸法实相中」,诸法实相,确实没有生灭,实相是真相。我们今天看到一切相有生有灭,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都是生灭相,佛在经上也常讲。佛这个说法是方便说,是随顺众生说,我们知道佛说法,他的大原则是依二谛说法,二谛是真谛、俗谛。真谛是佛自己的境界,完全讲真实的;俗谛是随众生的境界。所以俗谛我们好懂,是我们的常识,我们能理解;真谛往往我们无法接受,不能理解,我们没见到,从来也没听到,除佛之外,过去也没人曾经这种说法。这是佛说法的原则。这一句里面是依真谛而说的,如来的境界,像《楞严经》上所说的,如来与大菩萨(法身大士)他们的境界。他们所见到的一切法不生不灭,跟我们所见到的完全相反,这才叫一切法的实相。
一切法的实相,我们在前面也曾经报告过几次。佛在经上跟我们说,十法界的现象,所谓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那个生灭的时间,实在讲极短、极短,就看不出生灭了,所以说不生不灭。而我们感到这个生灭是一个相续相,连续的相它就变成生灭。譬如我们看电影,用电影的比喻好懂,我们在电影银幕上看的画面是生灭相,是生灭相续相。这个大家晓得,那个放映机,那个镜头,一开一张底片放出来了,马上关起来,再打开第二张片子放进去了,因为它速度很快,我们在画面上看到一个动画,它有动作的,我们凡夫看到这个,所以说万法无常,生灭相。诸佛菩萨是看到底片,那个底片一卷拿出来,不生不灭,没有生灭相,他看到是底片,底片是实相、是真相;我们看到银幕上是幻相,不是真的。诸位从这个比喻里面,你细细去体会。但是我们现在的电影,是一秒钟那个镜头开二十四次,一秒钟开二十四次。如果照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比喻,一弹指六十刹那,九百生灭,那是一秒钟二个十万八千次。你说那个速度多快!二个十万八千次,这是真的。你了解之后,真的是没有生灭,你看到底片,不生不灭。
佛给你说的事实真相,你相信、你接受,我们现在也相信、也接受。佛讲的我们相信、我们接受。我们是不是证无生法忍?没证!为什么没证?我们没有通达,达是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只是听佛这样说,相信佛的话,佛讲的一定是真的,想想也满有道理,用科学的理论能够想得通,也就是说不违背科学的逻辑,能够讲得通的,可是毕竟我们没有能够证得。所以我们现在没有通达。果然「信受通达,无碍不退」,这个不退是信心不退,通达是他证明了,他入这个境界。佛亲眼看到这个境界,他也亲眼看到。看到什么?看到阿赖耶识的活动状况,这是阿赖耶三细相里面的事情,「无明不觉生三细」,是这个境界。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什么人才能够见到阿赖耶的三细相?佛说八地菩萨。八地叫不动地,七地是远行地,八地是不动地。八地菩萨见到,他见到跟佛所见到的完全相同,所以佛说的他毫无怀疑,完全接受了。这样的菩萨才叫做证无生忍菩萨;我们常讲无生法忍,证无生法忍的菩萨。
【《大论》卷七十三云:得无生法忍菩萨,是名阿鞞跋致。】
这个好,实在是好!给我们证明了,《弥陀经》、《无量寿经》上给我们讲的那个往生的状况。我们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看看,就是八地菩萨,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通常,这是佛在经上说的,凡夫要以无量劫才能够修满十信。十信菩萨退转,退得很快,退得幅度很大,他会退,无量劫才成功,才十信心满;十信心满之后,那就不退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证三不退。从证三不退这一天起好办了,那个时间就可以算得出来,不像前面你进进退退,那怎么算法!没法子计算。十信心满证三不退,这个讲的是圆教,三不退就可以算了。从这个时候起,修行成佛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不是普通讲的,要是普通的那种说法,只要有修行就算的话,我们每个人早都成佛了,那还在这个地方干这些事情吗?经上佛给我们讲的,等於给我们授记的,我们过去生中这个修学已经经历无量劫,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都是《无量寿经》上讲的,《金刚经》上也是这么说。要不是累劫的善根、无量劫的善根,今天你怎么可能在这里坐两个钟点,你看居士林隔壁那些邻居他都不来。所以你要晓得,你能够在这里坐上两个钟点,是无量劫的善根,谈何容易!一定是要证得圆教初住,就是证三不退,证三不退了,这个时候开始算起,三大阿僧只劫。第一个阿僧只劫修满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个阿僧只劫修七个位次,从初地到七地,两个阿僧只劫满了。第三个阿僧只劫修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无生法忍的菩萨是八地,两个阿僧只劫满了,入第三个阿僧只劫才八地菩萨,证无生忍,无生法忍。
《仁王经》上讲法,「在七、八、九地」。《仁王经》佛把无生法忍分作三品,下品七地菩萨、中品八地、上品九地。十地就不叫无生忍,叫寂灭忍,比无生忍又提升了一级;寂灭忍,法云地菩萨是下品,等觉是中品,佛证的是上品,寂灭忍。「故言初住证者,是分证。八地等证者,是圆证。」我们讲初住,这是把标准放低,不要订得这么严格,严格的标准是八地。放宽来讲,初住证得少分,所以叫分证。八地是圆证,无生法忍证到圆满,是这个意思。
【《观经疏》曰:无生忍,是初地初住。】
这是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
【地住并说者,可见别初地,圆初住,见地相等。】
经上讲的都一样。
【又可见见地不圆者,必至登地乃圆。是以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也。】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对於学佛的同学们,他不相信净土法门,他学其他的宗派法门,我们对他们要尊重、要礼敬。为什么?他不明了,我们明了,第一希有就是无生忍的菩萨,这才真正是第一希有。他现在不肯念佛,无论他修什么法门,我们尊敬他,我们勉励他,劝他一门深入,专精修学他会有成就的。不过他的路遥远,时间很长,他们的果报最后都是华藏世界,证得圆教初住、别教初地,都入了华藏世界。在华藏世界修满一个阿僧只劫,到第二个阿僧只劫,他在华藏世界就证得圆教初地菩萨,就登地了。登地之后他一定会遇到文殊、普贤。普贤菩萨一定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到最后极乐世界我们再见面,我们在极乐世界也资格很老了,老大哥了,是不是?你看他绕好大一圈,到这个时候才来!这是真的。我们马上就到了,他要绕好大一个圈,真的要绕无量劫才绕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很清楚很明白,讲给他听他不相信,他还要骂人,所以就干脆不讲了。你那个法门很好,你好好的去修吧!再看底下经文:
经【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此节经文,是解释实相,以及何以名为实相之义。」
这个小题目,科题,科题是明实相,明是说明,说明什么是实相。解释实相,为什么叫它做实相?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是实相,则是非相。】
这才把实相真的说出来了,要不用这种巧妙的说法,实相说不出来。实相是空有两边都不住。你说了一个,就落实了,就落在一边;两边不住,你从这里面去体会。所以实相不在文字里,你要在文字里找,那就错了,文字里没有。
【正是说明其所说的是性,而不是说相。假名为实相。】
实相是真如本性。佛在一切经里面,把这桩事情说了几十个名字。也许有人要问,这一桩事情,立一个名字就可以,为什么要立那么多名字,叫我们反而搞不清楚。其实佛是很巧妙的显示实相,叫你知道名是假名,万万不可以执著名字,执著名字就错了。近代南洋的同修,都知道弘一法师。本林还有弘一大师题的字,在客厅挂著一副对联。弘一大师常常写字送给人,他后面题的名字不一定,随时想个什么名字,就题个什么名字,所以后人把他所写的字,题的名字统统收集起来,大概有七、八十种名字。这七、八十种名字都是他,他为什么用这么多名字?就跟此地一样,不要执著名字相,知道是这个人就行了,他叫什么名字都可以,何必要执著?执著就错了,破执著。佛对於一桩事情用许许多多法相名词,就是教我们破执著的,不要执著名字相,不要执著言说相,要懂他的意思,要体会他的意思,那就对了。这是说法的善巧,这是他高妙之处。我们要懂,说性也不能执著性,说真心也不能执著真心,说真如也不必执著真如;总而言之,晓得他所说的是一切万法的体性,现在哲学名词所说的一切万法的本体,是讲这个东西。所有一切万法都是从它变现出来,说的是这个东西。为什么讲个实相?因为佛既然说相,「意谓性不同相之虚妄」,相是虚妄的,相是刹那不住的,所以它是虚妄的;但是性跟相不一样,性是真实的,它不是虚妄的。性是能变,相是所变。能变的只有一个,它本身不会变,变出来的虚妄相,千变万化、刹那不住。说实相的意思,就是区别跟一切幻相不一样,生灭的幻相不相同,所以叫它做实相。我们看到实相这个名称,就晓得它是从体性那一边说的,不是从现相说的。
【须知佛经中,一言一名,无不善巧,能使人藉此名言,可以从此面达彼面,不致取著一面。】
会读经的人,会听经的人,他所体会的的确不一样。从前李老师常常教我们,学佛的人头脑,他比喻,要像水晶琉璃球,透明的、圆圆的,学佛才管用!那个四四方方的木头头脑没有用处,转都转不动的,学佛一定是学呆了。学佛要活泼、要灵巧,看经闻法才能体会到里头的妙义,那的确叫意在言外。佛句句话,每用一个名词,都可以说是启发我们的悟性。我们为什么不悟?就是李老师讲的,我们用四方木头脑子来学佛,那就不能悟了。这个比喻就是分别执著,我们亏吃在这个地方。分别执著具体显现的,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成见。他先有个成见,这个东西麻烦了;换句话说,他已经有个标准,已经有个框框在那个地方,你不合适的,他不接受,这个就没有法子。所以为什么叫你听经?听经是如此,看经也是如此。不但听经、看经是如此,你在生活上、在工作上,一切活动里面,都要懂得这个道理,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心缘相就是决定没有成见,心地干干净净的一尘不染来接受,这才能够触动悟门,让你真的开解领悟。一有成见就不行,特别是大乘佛法,最忌讳的就是这一点,万万不可以有成见。闻一知十、举一反三,你就得受用。所以说可以从这一面体会到那一面,这就不著相、透彻了。
中国的文字,过去我在此地也曾经讲过几次,是充满了智慧的符号,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民族他们用的文字都比不上中国文字,这个符号里含著很深的意思。譬如我们前面所讲的,上一次给你讲的,「想」,一想,心里头就有相;你看我们那个想字,心上有个相,一想就有相。「思」,思就有界限,就有分别;一有分别,你心里就划界限。所以文字里面充满智慧,你看到这个符号会觉悟。早年我在台北讲经,有一个同修常常到我的讲堂来,听了不少年。以后他的工作转到台中,在台中遇到一个女孩子,他有意思结婚,写一封信给我,问我好不好?我回他一个字,我写了一个明信片寄给他,就写了一个「婚」字,你们想想那个「婚」字是什么意思?见到女人,头就昏了。我写了一个大字寄给他,他以后就不结婚,一直到现在还没结婚。其实我并不是叫他不结婚,我也不是叫他结婚,也不是叫他不结婚,叫他了解这个字的意思,了解这桩事情的意思。结而不昏,那就行!所以你看我们中国古时候,婚礼一定太阳落山之后举行,没有在光天化日之下结婚的,没有这个道理。你们去读古礼,去读《礼记》,是在夜晚,举行婚礼是在夜晚,点著灯的时候,不可以在太阳底下。中国许许多多东西非常之美,你读起来真有味道,但是现在都不讲求,像现在礼没有了,礼没有了就天下大乱。中国过去是道德仁义礼,最高的是道,道没有了讲德;德没有了讲仁;仁没有了讲义;义也没有了,那只有用礼来维系;礼没有了,那就乱了,就乱世。所以中国文字充满了智慧。
【性本非相】
性确确实实不是相,性能现相。
【而能现起一切相】
性体是空,它作用不空。
【空而不空,此性之所以为真实也。】
体一定现相,一定有作用,但是它现的相,相是动的,相是有变化的。所以相是虚妄的,性是真实的。这个动静也是相对的,也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动的幅度,现在人讲振动。近代的科学家,我们不能不佩服他,实在是很聪明。早一代的科学家认为真的有物质存在,他们用分析的方法,就是佛常常在小乘经里面讲的析空观,用分析的方法,把物质分析到空,才明了物质是假的,不是真的。过去科学家也用分析的方法,把物质分成分子、分成原子、分成电子、分成粒子,一直往下分,总以为有一个基本的物质存在。现代的科学家进步了,他们的观察证明没有物质存在。物质的现象是什么?波动的现象,光波、电波,叫波动的现象。从这里面产生的幻觉,绝非实有。这跟佛经所讲的愈来愈接近,这是用科学仪器发现的。佛给我们讲的,实实在在是一种波动的现象。相宗所说的无明不觉,无明就是波动;所谓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那个一念不觉就是波动,所以心动了。动就会现相,不动就没有相,动就会现相;三细相那个动得很微细,到六粗的时候那个幅度就大了。由此可知,佛为我们说的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是阿赖耶的三细相。我们现前身心这种相,动的幅度比三细相不晓得超过多少倍,没法子计算。所以我们感官的世界,感觉得好像都是真实的,都不是假的,其实全是虚幻不实的。我们看到大乘经上,《华严经》上毗卢遮那佛的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无量寿经》上讲的西方极乐世界,这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从哪里来的?就是阿赖耶的三细相。换句话说,也是一个连续相,连续的相,但是他那个相比我们这个相,就完全不一样。我们这个地方生灭这个现象太快,振动的幅度太大;他那个幅度很微细,所以你看到的相永远常住,好像永远不会变,他那个幅度小,动的幅度小,这个道理我们不难懂。譬如,我们人跟天比,跟忉利天比,忉利天振动的幅度就比我们小,所以他的寿命就长,他们那边人就不容易衰老。忉利天跟夜摩天比,夜摩天振动的幅度就更小,所以寿命比忉利天长,人比忉利天更年轻,就是这么个道理。你从这个道理,你去观察六道,你去观察十法界,那个事实真相就不难明了;明白这个道理,回过头来再一看,看华藏世界、看西方极乐世界,是一回什么事情,也都能通达了。可以从此面达彼面,不至於取著一面,就这一观察,面面都通、都明了了。
【经文「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句,正显此义。】
经文上这一句就是显示这个深义,这个意思的确非常深、非常广,我们从这里去领会。实在讲,能说得出来太有限了!说出这一点,帮助大家去看、去观察,帮助大家去体会,面面体会。就是在一个人一生当中,这是最容易比较出来的,我们几个人常常在一起的,有些人很容易衰老,两年没见面老很多,有人就很不容易衰老,特别是我们那些同学们在一起,常常见面的。你仔细再去研究原因,是什么?与心地的清净、烦恼有关系,烦恼多的人就容易衰老,烦恼少一点的人就不容易衰老。烦恼就是振动那个波,烦恼的幅度很大,心清净振动就比较轻,没有别的道理。你要真的明白这个,你修清净心,让你的心振动幅度尽量低、尽量缓慢,那你就延年益寿。不要吃补东西,那个补东西是骗人的,没有那回事情。那个价钱那么高,你口袋的钞票都被人骗跑掉了,不是有效的;真正有效的是清净心,少烦少恼,必须要晓得烦恼不能解决问题。我有好多事情不能不烦,那是傻瓜,你烦能解决问题吗?果然解决问题,那你那个烦是正确的,烦解决不了问题。什么能解决问题?心清净解决问题,清净心生智慧,智慧才能解决问题。烦恼、妄想、分别、执著,怎能解决问题!世法尚且如此,学佛你就晓得了,你要用妄想、分别、执著来学佛,你永远不会开悟,你永远得不到功夫成片。一定要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让心恢复到清净,这个佛法一看、一听,就明了、就通达,从这一面就透过那一面,面面都通,意思都明了。归根结柢,清净心重要。《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应无所住」,无住,清净心就生起来;「而行布施」,那就是用清净心来应付一切的事情,而行布施就是这个意思。用清净心生活,用清净心工作,用清净心待人接物,那叫而行布施。今天时间到了。
请掀开经本,第九十九面,第五行,从注解第十一段看起:
【由实信故,而能离虚显实,一念相应,其功德已成就第一希有之菩萨,有成佛之可能。】
就本经的教义,因为实信前面说过,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宗门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心性现前。「而能离虚显实」,这一切虚妄的境界都舍离了。显实,这个实就是大乘经上讲的一真法界;实是一真法界,虚当然就是十法界,不仅是六道离了,四圣法界也离了,这是契入一真。所以他「一念相应」,相应就是与真如本性相应,这当然是「第一希有之菩萨」。第一希有之菩萨,就是法身大士。前面讲他离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十法界里面有佛,那佛也离了,不错,佛也离了,佛怎么可以离?诸位要晓得,十法界里面的佛不是真佛,是相似即佛。天台家讲六即,名字即,像我们现在就在名字位中,有名无实。再高一个层次叫「观行即佛」,观行是真正在修,是真修,观行位;虽然没有证果,他是真修。稍稍有了一些功夫,也能够证得果位,证得菩萨的果位、佛的果位,相似的菩萨,相似的佛;像天台家所说的,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没见性,叫相似位。别教的佛见性了,别教佛住一真法界,圆教在一真法界,所以他这个离虚,离藏教佛、通教佛,这两个是虚不是实。第一希有之菩萨,就是圆教初住以上,别教初地以上,就叫第一希有菩萨,因为他们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有成佛之可能,这是《华严》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指他们。
从净宗来说,这一念相应是要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是要与净宗的三资粮相应,三资粮就是信愿行。信愿行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那就相应,信了没愿没行,不相应;我有愿,我也不肯念佛,也不相应;念佛人不想往生,这也不相应。必须是一念之中,信愿行统统具足就相应,这样的人决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第一希有之菩萨,比前面讲的第一希有还要来的希有。为什么?前面第一希有的标准,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只是圆教初住、别教初地的位次而已。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我们从《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以及经文里面都可以看到,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生到极乐世界,蒙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立刻就把你的地位提升到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一般的菩萨怎么能比!这个真叫顿超,一下就超越,超到七地以上,所以更是希有。不但说有成佛之可能,很快就成佛了。所以这个法门,叫当生成就的佛法,就在我们这一生当中圆满成佛。
有一些同修听到这个话,很感慨的说:往生恐怕很难!我们在净土经论里面读了很多,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往生的确不难,世出世间法里头,最容易的事情无过於往生极乐世界。没有比这个再容易了,一点都不难!怎么说不难?只要你真信。你相信西方极乐世界真有,相信真有阿弥陀佛,相信我一心持名,佛就来接引,只要你能够具备这个条件,就成功了。什么时候往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你看看多自在!不一定要等寿命终了,随时都可以去。去的方法,一定要依照佛在经典上讲的这些道理方法认真去做。古德常常勉励人一句话很重要:老实念。老实念的人,没有一个不成就。凡是不成就的人,你仔细去研究他的原因,没有别的,就是不老实。什么叫不老实?念佛里头夹杂就不老实,念佛间断也不老实,念佛不能夹杂、不能间断。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净念相继,这样的人决定往生,而且往生得非常自在,人人可以做得到。再看底下这一小段:
【信为入道之门。学佛必当首具信心。此经全部,是以生信、开解、进修、成证,明其义趣。】
江味农居士一生研究《金刚般若》,他对於全经章法脉络的看法,是遵守《金刚经新眼疏》。在古大德科判本经,《新眼疏》确实有它独到之处。古德当中,还没有看过其他人是这个判法的,他说《新眼》确实有这么一点意思,新式新旧的新,眼睛的眼,《金刚经新眼疏》,它将本经的正宗分分成四大段,这四大段是信解行证,与清凉大师判《华严》一个模式,一样的模式。我们这个本子后面有科判、有表解,诸位一看就很清楚,信解行证四大段,就是此地讲生信、开解、进修、成证。信摆在第一位,所以信为入道之门。我们学佛功夫不得力,念佛不但没得一心,功夫成片都没得到,参禅不能得定,不能开悟,研教不能大开圆解,毛病在哪里?就在不信。不要以为没有,我信佛了,我都皈依了,我都出家受了戒,那是形式,不见得是真的。
我记得,我过去出家受戒,受了戒之后,当然第一桩事情要去看老师,到台中去见李老师。李老师跟我一见面,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你要信佛!」我那个时候学佛已经七年,好像讲经也讲了好几年,出了家受了戒,见面第一句话,「你要信佛!」我都愣住了。然后李老师跟我解释,我才恍然大悟。信不是嘴里说信那叫信,信了就要做到,没做到就没信,他那个信的标准是在这个地方。譬如《金刚经》上教给我们,「空有两边不住」,「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我们是不是空有两边都离开?如果还是有分别、有执著,这《金刚经》确实没信。没信,说实在话,你也没懂,你不要以为,《金刚经》我研究不少年了,看了许多的大德的注子,我很懂,我也能讲,讲得天花乱坠,说实在话,你还是不解,真正解了没有不肯干的。
过去孙中山先生提倡知难行易的学说,用在学佛非常恰当,佛法的确知难行易。行,以我们净土宗来说,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多容易!你要把净宗这个道理、理论搞清楚,这经上说了,等觉菩萨都办不到,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大菩萨们如果不得诸佛如来威神加持,他没有办法理解的。往生不退就成佛了,可见得修行成佛不难。释迦牟尼佛用四十九年的时间,为我们讲经说法,苦口婆心的在教导。干什么?解。解难!不解他不肯行。四十九年的时间都在讲解,可见得是知难行不难,我们行不到,就是知得不够透彻,依旧迷恋六道里面的五欲六尘,你对这个东西还是迷恋,你没有肯放下。虽然听说了,佛在这个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听得很熟,也会说,也会讲给别人听,就是做不到。样样事情还当真,样样事情还执著,哪一桩事情你放下了?这个原因就是你虽然知,你知得不够透彻,不够透彻的那个知不管用。
这是劳累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他说了四十九年,我们用四十九年能不能真的省悟过来,真的明白过来?很难说!知得不够透彻,如何能信?有能信的,这个能信,佛在经上说,不是没有原因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量劫所累积的善根,他这个善根要成熟了,对於佛的话他相信,他不怀疑。所以许许多多不认识字的人,对於佛法一窍不通之人,教他念佛,他就死心塌地的去念,念没多久,他能坐著往生、站著往生,预知时至,也不生病。这个事实我们现在明白了,佛在大经上讲清楚了,累世善根福德的成熟,所以他不需要解,他能信;信了他就真干!心里面除了阿弥陀佛之外,别无二念,他就成功了。念佛人心里面还有妄想杂念,这个心不诚,这是妄心。那个念佛就很难在这一生当中往生,这样念佛只是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结一个善缘而已。哪一生、哪一劫再遇到了,你真的能放下万缘,没有杂念了,一心专念,你那一生就成就,那一生才能往生。
所以这个信字,关键就大了,我们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成就,全在这个字。我们在一生当中,尤其现在修学的环境不好,善知识难遇,好的同参道友也难遇,恶缘特别多,解就难了,太难太难了!唯一的方法,要把我们宿世的善根引发出来,这个引发是:「我专信,我不怀疑」,那就有成就的可能,这是从宿世善根里面建立清净信心。佛讲的话决定是真实的,决非妄语。信心到清净的时候,自然就开智慧了,那个经自自然然读了都会懂。为什么懂?你心清净。清净心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我们今天说老实话,再好的老师,诸佛如来到我们面前亲自指点我们,我们也没有办法开悟。原因在哪里?心不清净,妄想太多、分别太多、执著太多,佛来指点你、帮助你也没用处。这些都是事实真相,我们必须要明了。然后进修、成证,明其义趣,《金刚经》的义理趣向,不外这四分。
【故吾人闻得此经,对经中所说之如何生信、如何开解、如何进修、如何成忍。】
这个成忍就是证。忍简单的讲是无生法忍,如何成就无生法忍。
【首当一一信入之。然后方为实信,乃能开解修证也。】
这一段依旧是强调信心,如果没有信心,本经解行证三分皆不得其门而入,那就非常可惜!古德常常教给我们,什么人是世间最有福报的人?信佛之人,是世间最有福报之人。信佛,这个人必定能依照佛的教诲去修行,一定能够断恶修善,一定能够修行证果,这是功德。这就是古人所讲,带得去的!这是真实的福德。
【当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这一句经文是《华严经》上说的。括弧里头是个小注,「一是任一,非是专一」,这就解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个一是任一,不是专一。如果专一就错了,佛法是平等法,如果专一的话就不平等,所以任一。
【《华严》明此义。故约信解行证言之,若以信为主,则一切皆归信。若以解为主,则一切皆归解。余可类推。(主伴之主,也是任一,而非独一。)】
这一段意思很深,必须要加以说明。依佛经而论,如果我们专攻《金刚经》,《金刚经》在一切经当中第一,一切经都是《金刚经》的注解。如果我们学《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一切经当中第一,《金刚经》也是《无量寿经》的注解。所以这个一是任一,不是专一,不是独一。哪一个法门独大,没有这个意思。佛法告诉我们,「法门无量无边,殊途同归」;「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所以说一是任一。因为一你才能专,专就能成就,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法门虽然多,你要专一,你才有成就,你同时学几个法门,那你决定不能成就。
大乘经读得多一点的,也许诸位知道,我举出一个例子:龙树菩萨,这很了不起,在我们中国大乘八宗共祖。他在没有遇到大龙菩萨之前,通达世出世间一切典籍,他都读尽了。读尽了、通达了,是不是真通?没有。他只是通文字、通表面。佛法里面讲通,是通自性,他没有见性,所以还贡高我慢,还自以为了不起,这就是过失。读再多的东西,你只通表面、通文字,不能通自性。如果你是一门深入,通自性;如果通自性,明心见性了,的确世出世间一切法门,没有一样不通达。所以龙树,我们讲未遇大龙菩萨以前那个境界,要跟我们中国六祖比一比,差远了,六祖比他高得太多!六祖也不认识字,也没有念过书,一部经也没念,你念什么经他都懂。法达禅师念了十年《法华经》不懂意思,向六祖请教,六祖说:你念给我听!《法华经》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听了:好了,不要再念了!,后面都知道了,不要再念了,就讲《法华经》的意思给他听,他一听就开悟了,就明心见性,哪里有龙树菩萨那么傲慢!
世间人念书,说真话,我在国内外都听到的,有很多父母,父母没有受到好教育,但是全心全力培养儿女,儿女读书读得不错,大学毕业了,拿到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转过头来瞧不起自己父母,父母寒心了,许多场合不愿意带父母去,觉得父母程度太低,不好意思见人,这是大不孝!这就是什么?书念多了,那个眼睛慢慢念到头顶上去,连父母都瞧不起!不念书还好,还老实、还很谦虚,对人还很恭敬,愈念愈傲慢。傲慢是烦恼,读的愈多是烦恼愈长,这不是佛法。佛法真正通达的时候,那个人和睦谦虚,你们在经上看,哪一尊佛有傲慢,哪一尊菩萨有傲慢,没有!凡是贡高我慢的,不通!念得再多也不通,这个不通诸位要记位,不通自性,没有见性。所以他念那么多书,他得的结果是什么?得的是:清凉大师讲得好,「增长邪见」,真的果然没错,他要不增长邪见,他怎么会贡高我慢,增长邪见。这才知道古大德为什么教诫学人一门深入,一门深入不会犯这个毛病。
在《华严经》上,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心就定了,「一即一切」,任何一部经都是一切经,你只要通达了,一切经都通达。六祖惠能大师,没错,他就是听《金刚经》开悟的,《金刚经》是一部经,实际上五祖忍和尚跟他讲《金刚经》,只讲了四分之一,没讲完,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彻底明了了,大彻大悟,后头不必讲了。这一部经明了,一切经都明了了,不但佛法明了,世间法也明了了。为什么?世出世间法都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你把源头找到了,哪有不知道的道理!根本找到了。好像一棵大树,树叶不知道树枝,树枝知道树叶,一根树枝上有许多树叶,小枝不知道大枝,大枝知道小枝,一个大枝里面有许多小枝,如果找到根本那就全部都知道了。自性是根本。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这个根本出生的。所以会学的学什么,找这个根本,根本就是自性,就是真心;净宗讲的一心、清净心,那就是根本。根本怎么修?要专一就修得了。所以专精两个字,佛菩萨劝我们,祖师大德劝我们,我们就是不肯干,一定要搞杂了,这个过失在我们自己,不在善知识。所以晓得一是任一。
后面讲的主伴,《华严经》上讲主伴圆融,如果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主,释迦牟尼佛第一,所有一切诸佛都在释迦牟尼佛底下,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像我们这个讲堂,这个位子是主席,释迦牟尼佛坐在此地,阿弥陀佛、毗卢遮那佛都坐旁边,都两边坐;阿弥陀佛为主,那释迦牟尼佛也坐在旁边。所以这个主不是很多个,也不是专一、不是独一,是任一。不但佛为主,有不少法门里面以菩萨为主,像密宗里面所讲的本尊,本尊就是主。以观音菩萨为主,诸佛如来都要摆在观音菩萨旁边。这才显示出佛法真平等,这不是假的,真平等!主不是哪一个人当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当,一个主,其他统统是伴。
此地是跟我们讲信解行证,以信为主,解行证都归信。没解之前,是勉强的信。我们没有理解之前,我们对老师的信,是尊重老师的人格,景仰他、敬重他,我们信他的话,没解!解了以后叫正信,有理论依据;换句话说,没解之前,我们一般讲人格担保。佛菩萨是好人,绝对不是坏人,决定是善人不是恶人,他的话我们怎能不信!这个信叫强信,实在讲是个勉强的信,可是并不是没有条件,是有条件的,老师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他的品德、他的学问,值得我们尊敬,我们凭这个信他。道理通达了叫正信,我们佛教里头常讲正信佛教徒,正信佛教徒是明理的。你信佛不是对某一个人尊敬的,不是对佛菩萨,是真正通达道理,那个信心从这里建立的,从解上建立的。如果从行上建立的,行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把这个理证明了,那就真信,比正信还要深一层,正信是只有理论还没有通过试验。这是经过试验,证明这个道理确实没错,所以这个信是真信。如果到证的阶段,那是圆满的究竟信。用一个信,就全部都归到信。如果用解,信行证都归入解。没解之前我相信,譬如《金刚经》,我对《金刚经》相信它,什么意思我还不懂,因为我信,所以我发心去学它,这个信就归解。解了之后,我照这个去做,从做的当中,把解证明、证实了,这是行信,到最后圆满,我证了这个行解,到最后是证解。说这三桩事情就够了,其他不必说了,以此类推。
世出世间万事万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论是学佛,无论是在世间求学也好、办事也好、生活也好,你要能够掌握到一,你没有不成功的,你没有不快乐的,你没有不幸福的。你要是搞多了、搞杂了,纵然你有一点成就,你会生活得很辛苦,生活得很劳累。世法尚且如此,佛法也不例外。我常常勉励一些年轻人,三十年前我教学生,就常常勉励,但是没有一个肯相信,没有一个肯听。我才想到李老师讲师资之道难,一个学生要找一个好老师不容易,一个老师要找一个学生也不容易,到哪里去找一个百分之百听话的学生,找不到了。现在人就是听假不听真,真就是一,假就是多。我要告诉人,「你要多学,样样都要看,样样都要听、都要懂!」我从来不这样告诉人。为什么?现在骗他,他欢喜,到将来他堕落了,以后再碰到恨死你,你那个时候为什么不告诉我?你为什么指出我这一条路来。他现在不懂,到那个时候他知道了。所以我清楚,到他后悔的那一天他碰到我,「我很后悔没有听你的话。」这个好!不至於他来责怪我。我是跟你讲了,你不听,那有什么法子!那就没有法子。专精,一门深入,无论是解门,无论是行门,最可贵的就是一。宗门有一句话说,「识得一,万事毕」,你真正认识一,什么事都没有了,这句话说得很好。以后我们再看《华严》,或者再看到其他的典籍里面,引用《华严经》上这句话,「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意思我们明白了。
【闻法当深会其用意之所在。若执著名言,死在句下,为学佛之大忌,亦非圆融无碍之佛法矣。】
这几段实在讲对我们初学,是最宝贵的开导,我们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听经、看经,闻法包含这两种,我们看经、我们听讲,一定要深深体会用意之所在,那你就会听了。古人所谓「耳听、心听、神听」,不一样!这是形容领会的深度不相同。耳听是最浅的,心听就深了,神听就更深,要能体会。不会听的人,就是下面所讲的「执著名言,死在句下」,这是学佛最大的忌讳。这样听经,佛法的义趣他决定体会不到。
我记得过去,好像在这个地方也曾经讲过。我年轻的时候跟李老师学教,李老师的方式是讲小座,我们今天晚上听他讲经,明天晚上我们就复讲,把他今天晚上讲的东西,要重复讲出来。因此在听经的时候,那当然我们会记笔记。那个时候的讲堂,也像这样的,我坐在第一排第一个位子,老师看得很清楚。他老人家下座,在休息室休息的时候,就把我找过去,我去见他,他就问我:你听经的时候,是不是在写笔记?我说:是的。他说:你写这个干什么?我说:帮助记忆免得忘掉,帮助复讲。他摇摇头,他说:「你这个记的东西没有用处!你费这么多时间去写,写得那么多,到明年你的境界提升,完全用不上。」我想想是满有道理的。所以他教我不要记笔记,全部精神贯注听他讲。
他告诉我,他说会听的人听教理,就是此地讲的「深会其用意之所在」。这句话说得笼统,李老师分层次,会听的听教理、听理论,理通了之后,所有佛法都通了。我们想到六祖惠能大师,听《金刚经》,他听的是教理,所以他全部贯通了,那不是普通人。李老师讲:「那当然你做不到!」我确实做不到。做不到应当求其次,这其次是什么?教义,你要能听这个。听到教义,虽然不能全部贯通,能通一小部分。譬如在中国,佛教十个宗派,每一个宗有它的教义,你能够通达教义,就能通达一宗;通达教理,是通达全部的佛法。他说:万万不能记笔记,我讲一句,你记一句,那都变成死东西。你将来上台讲经,一定要拿笔记,离开笔记,笔记还漏掉一句,这一句没听清楚,那怎么行?不可以的。不能在讲台上,我这一句漏掉了,不会讲了,这个不可以的。
所以他教我们学东西学活的,不要学死的。这个当然是有困难的,也不是一个容易事情。我遵守他老人家的教诲,我在台中十年,我的笔记本只有两本,每一本里头大概写一半都不到,我十年用了两个薄薄的笔记本子,总共大概我所写的没有超过五十页,十年。他教给我的方法,这个方法真好,真是妙极了。他教我学活的,不要学死的,这个地方就是这个意思。要能够体会到真正的意思,就像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义是义在言外,读经是义在字外。般若,般若在《金刚般若经》的字外面,那个字里头找不到般若,没有般若。所以会看经的,他看这个字外的那个意思;会听经的,听言外之音,那就会有受用,你就真会听了。
最怕的是「执著名言」,名是名相、名词术语,言是言说。名言记录下来就是文字,底下讲「死在句下」,那叫读死书,读死书世间人讲叫书呆子。用这个方法来读佛经,就变成佛呆子。真有佛呆子,你问他佛法,他样样都懂,他懂得很多,你看他就是呆呆的,他不会用,他没有办法把他所学的东西应用在生活上,他不会;他记得很多,这就是儒家所讲的记问之学,他记得多没用处,不知道怎么用法。所以佛法,要记住,佛法是圆融无碍,那是真的佛法、大乘佛法,《华严经》的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能入得进去。死在句下的人,是永远没指望,他入不了这个境界。
【信、解、行、证四事,无一不关紧要。】
这四个字样样都重要。
【而信解尤为最要也】
信解是最重要的,因为你不能解,你就不能行。譬如我们常常讲,这个经上讲的,实在讲就是教我们放下,放下是行。为什么放不下?不明放下的道理,放下的道理是看破,也就是说你看不破,所以你放不下,这个一定道理。真正看破了,那个放下不要人说,自然就放下,他再也不会执著。所以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的根源,就是对於事实真相没看清楚。看破是看清楚、看明白了。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白、不了解,所以才有妄想分别执著。因此信解是入门,信解最重要。真正解了之后,没有不肯行的;真正肯行,没有不证果的。
【《大论》卷五十云】
般若经上所说的大论,如果不特别指出来,那就是《大智度论》,属於般若部的。在法相里面,如果讲大论,那一定是《瑜伽师地论》。它不标名字,只说一个大论,一定指的是《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有一百卷,这是第五十卷里面有这一段文:
【於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名无生忍。】
无生法忍这个名词,一般学佛的人都知道,因为我们课诵本回向偈里头有,「花开见佛悟无生」,都念得很熟。什么叫无生忍?能讲得出来的人不多,这是《大智度论》对於无生忍的解释。「於无生灭诸法实相中」,诸法实相,确实没有生灭,实相是真相。我们今天看到一切相有生有灭,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都是生灭相,佛在经上也常讲。佛这个说法是方便说,是随顺众生说,我们知道佛说法,他的大原则是依二谛说法,二谛是真谛、俗谛。真谛是佛自己的境界,完全讲真实的;俗谛是随众生的境界。所以俗谛我们好懂,是我们的常识,我们能理解;真谛往往我们无法接受,不能理解,我们没见到,从来也没听到,除佛之外,过去也没人曾经这种说法。这是佛说法的原则。这一句里面是依真谛而说的,如来的境界,像《楞严经》上所说的,如来与大菩萨(法身大士)他们的境界。他们所见到的一切法不生不灭,跟我们所见到的完全相反,这才叫一切法的实相。
一切法的实相,我们在前面也曾经报告过几次。佛在经上跟我们说,十法界的现象,所谓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那个生灭的时间,实在讲极短、极短,就看不出生灭了,所以说不生不灭。而我们感到这个生灭是一个相续相,连续的相它就变成生灭。譬如我们看电影,用电影的比喻好懂,我们在电影银幕上看的画面是生灭相,是生灭相续相。这个大家晓得,那个放映机,那个镜头,一开一张底片放出来了,马上关起来,再打开第二张片子放进去了,因为它速度很快,我们在画面上看到一个动画,它有动作的,我们凡夫看到这个,所以说万法无常,生灭相。诸佛菩萨是看到底片,那个底片一卷拿出来,不生不灭,没有生灭相,他看到是底片,底片是实相、是真相;我们看到银幕上是幻相,不是真的。诸位从这个比喻里面,你细细去体会。但是我们现在的电影,是一秒钟那个镜头开二十四次,一秒钟开二十四次。如果照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比喻,一弹指六十刹那,九百生灭,那是一秒钟二个十万八千次。你说那个速度多快!二个十万八千次,这是真的。你了解之后,真的是没有生灭,你看到底片,不生不灭。
佛给你说的事实真相,你相信、你接受,我们现在也相信、也接受。佛讲的我们相信、我们接受。我们是不是证无生法忍?没证!为什么没证?我们没有通达,达是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只是听佛这样说,相信佛的话,佛讲的一定是真的,想想也满有道理,用科学的理论能够想得通,也就是说不违背科学的逻辑,能够讲得通的,可是毕竟我们没有能够证得。所以我们现在没有通达。果然「信受通达,无碍不退」,这个不退是信心不退,通达是他证明了,他入这个境界。佛亲眼看到这个境界,他也亲眼看到。看到什么?看到阿赖耶识的活动状况,这是阿赖耶三细相里面的事情,「无明不觉生三细」,是这个境界。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什么人才能够见到阿赖耶的三细相?佛说八地菩萨。八地叫不动地,七地是远行地,八地是不动地。八地菩萨见到,他见到跟佛所见到的完全相同,所以佛说的他毫无怀疑,完全接受了。这样的菩萨才叫做证无生忍菩萨;我们常讲无生法忍,证无生法忍的菩萨。
【《大论》卷七十三云:得无生法忍菩萨,是名阿鞞跋致。】
这个好,实在是好!给我们证明了,《弥陀经》、《无量寿经》上给我们讲的那个往生的状况。我们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看看,就是八地菩萨,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通常,这是佛在经上说的,凡夫要以无量劫才能够修满十信。十信菩萨退转,退得很快,退得幅度很大,他会退,无量劫才成功,才十信心满;十信心满之后,那就不退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证三不退。从证三不退这一天起好办了,那个时间就可以算得出来,不像前面你进进退退,那怎么算法!没法子计算。十信心满证三不退,这个讲的是圆教,三不退就可以算了。从这个时候起,修行成佛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不是普通讲的,要是普通的那种说法,只要有修行就算的话,我们每个人早都成佛了,那还在这个地方干这些事情吗?经上佛给我们讲的,等於给我们授记的,我们过去生中这个修学已经经历无量劫,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都是《无量寿经》上讲的,《金刚经》上也是这么说。要不是累劫的善根、无量劫的善根,今天你怎么可能在这里坐两个钟点,你看居士林隔壁那些邻居他都不来。所以你要晓得,你能够在这里坐上两个钟点,是无量劫的善根,谈何容易!一定是要证得圆教初住,就是证三不退,证三不退了,这个时候开始算起,三大阿僧只劫。第一个阿僧只劫修满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个阿僧只劫修七个位次,从初地到七地,两个阿僧只劫满了。第三个阿僧只劫修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无生法忍的菩萨是八地,两个阿僧只劫满了,入第三个阿僧只劫才八地菩萨,证无生忍,无生法忍。
《仁王经》上讲法,「在七、八、九地」。《仁王经》佛把无生法忍分作三品,下品七地菩萨、中品八地、上品九地。十地就不叫无生忍,叫寂灭忍,比无生忍又提升了一级;寂灭忍,法云地菩萨是下品,等觉是中品,佛证的是上品,寂灭忍。「故言初住证者,是分证。八地等证者,是圆证。」我们讲初住,这是把标准放低,不要订得这么严格,严格的标准是八地。放宽来讲,初住证得少分,所以叫分证。八地是圆证,无生法忍证到圆满,是这个意思。
【《观经疏》曰:无生忍,是初地初住。】
这是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
【地住并说者,可见别初地,圆初住,见地相等。】
经上讲的都一样。
【又可见见地不圆者,必至登地乃圆。是以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也。】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对於学佛的同学们,他不相信净土法门,他学其他的宗派法门,我们对他们要尊重、要礼敬。为什么?他不明了,我们明了,第一希有就是无生忍的菩萨,这才真正是第一希有。他现在不肯念佛,无论他修什么法门,我们尊敬他,我们勉励他,劝他一门深入,专精修学他会有成就的。不过他的路遥远,时间很长,他们的果报最后都是华藏世界,证得圆教初住、别教初地,都入了华藏世界。在华藏世界修满一个阿僧只劫,到第二个阿僧只劫,他在华藏世界就证得圆教初地菩萨,就登地了。登地之后他一定会遇到文殊、普贤。普贤菩萨一定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到最后极乐世界我们再见面,我们在极乐世界也资格很老了,老大哥了,是不是?你看他绕好大一圈,到这个时候才来!这是真的。我们马上就到了,他要绕好大一个圈,真的要绕无量劫才绕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很清楚很明白,讲给他听他不相信,他还要骂人,所以就干脆不讲了。你那个法门很好,你好好的去修吧!再看底下经文:
经【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此节经文,是解释实相,以及何以名为实相之义。」
这个小题目,科题,科题是明实相,明是说明,说明什么是实相。解释实相,为什么叫它做实相?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是实相,则是非相。】
这才把实相真的说出来了,要不用这种巧妙的说法,实相说不出来。实相是空有两边都不住。你说了一个,就落实了,就落在一边;两边不住,你从这里面去体会。所以实相不在文字里,你要在文字里找,那就错了,文字里没有。
【正是说明其所说的是性,而不是说相。假名为实相。】
实相是真如本性。佛在一切经里面,把这桩事情说了几十个名字。也许有人要问,这一桩事情,立一个名字就可以,为什么要立那么多名字,叫我们反而搞不清楚。其实佛是很巧妙的显示实相,叫你知道名是假名,万万不可以执著名字,执著名字就错了。近代南洋的同修,都知道弘一法师。本林还有弘一大师题的字,在客厅挂著一副对联。弘一大师常常写字送给人,他后面题的名字不一定,随时想个什么名字,就题个什么名字,所以后人把他所写的字,题的名字统统收集起来,大概有七、八十种名字。这七、八十种名字都是他,他为什么用这么多名字?就跟此地一样,不要执著名字相,知道是这个人就行了,他叫什么名字都可以,何必要执著?执著就错了,破执著。佛对於一桩事情用许许多多法相名词,就是教我们破执著的,不要执著名字相,不要执著言说相,要懂他的意思,要体会他的意思,那就对了。这是说法的善巧,这是他高妙之处。我们要懂,说性也不能执著性,说真心也不能执著真心,说真如也不必执著真如;总而言之,晓得他所说的是一切万法的体性,现在哲学名词所说的一切万法的本体,是讲这个东西。所有一切万法都是从它变现出来,说的是这个东西。为什么讲个实相?因为佛既然说相,「意谓性不同相之虚妄」,相是虚妄的,相是刹那不住的,所以它是虚妄的;但是性跟相不一样,性是真实的,它不是虚妄的。性是能变,相是所变。能变的只有一个,它本身不会变,变出来的虚妄相,千变万化、刹那不住。说实相的意思,就是区别跟一切幻相不一样,生灭的幻相不相同,所以叫它做实相。我们看到实相这个名称,就晓得它是从体性那一边说的,不是从现相说的。
【须知佛经中,一言一名,无不善巧,能使人藉此名言,可以从此面达彼面,不致取著一面。】
会读经的人,会听经的人,他所体会的的确不一样。从前李老师常常教我们,学佛的人头脑,他比喻,要像水晶琉璃球,透明的、圆圆的,学佛才管用!那个四四方方的木头头脑没有用处,转都转不动的,学佛一定是学呆了。学佛要活泼、要灵巧,看经闻法才能体会到里头的妙义,那的确叫意在言外。佛句句话,每用一个名词,都可以说是启发我们的悟性。我们为什么不悟?就是李老师讲的,我们用四方木头脑子来学佛,那就不能悟了。这个比喻就是分别执著,我们亏吃在这个地方。分别执著具体显现的,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成见。他先有个成见,这个东西麻烦了;换句话说,他已经有个标准,已经有个框框在那个地方,你不合适的,他不接受,这个就没有法子。所以为什么叫你听经?听经是如此,看经也是如此。不但听经、看经是如此,你在生活上、在工作上,一切活动里面,都要懂得这个道理,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心缘相就是决定没有成见,心地干干净净的一尘不染来接受,这才能够触动悟门,让你真的开解领悟。一有成见就不行,特别是大乘佛法,最忌讳的就是这一点,万万不可以有成见。闻一知十、举一反三,你就得受用。所以说可以从这一面体会到那一面,这就不著相、透彻了。
中国的文字,过去我在此地也曾经讲过几次,是充满了智慧的符号,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民族他们用的文字都比不上中国文字,这个符号里含著很深的意思。譬如我们前面所讲的,上一次给你讲的,「想」,一想,心里头就有相;你看我们那个想字,心上有个相,一想就有相。「思」,思就有界限,就有分别;一有分别,你心里就划界限。所以文字里面充满智慧,你看到这个符号会觉悟。早年我在台北讲经,有一个同修常常到我的讲堂来,听了不少年。以后他的工作转到台中,在台中遇到一个女孩子,他有意思结婚,写一封信给我,问我好不好?我回他一个字,我写了一个明信片寄给他,就写了一个「婚」字,你们想想那个「婚」字是什么意思?见到女人,头就昏了。我写了一个大字寄给他,他以后就不结婚,一直到现在还没结婚。其实我并不是叫他不结婚,我也不是叫他结婚,也不是叫他不结婚,叫他了解这个字的意思,了解这桩事情的意思。结而不昏,那就行!所以你看我们中国古时候,婚礼一定太阳落山之后举行,没有在光天化日之下结婚的,没有这个道理。你们去读古礼,去读《礼记》,是在夜晚,举行婚礼是在夜晚,点著灯的时候,不可以在太阳底下。中国许许多多东西非常之美,你读起来真有味道,但是现在都不讲求,像现在礼没有了,礼没有了就天下大乱。中国过去是道德仁义礼,最高的是道,道没有了讲德;德没有了讲仁;仁没有了讲义;义也没有了,那只有用礼来维系;礼没有了,那就乱了,就乱世。所以中国文字充满了智慧。
【性本非相】
性确确实实不是相,性能现相。
【而能现起一切相】
性体是空,它作用不空。
【空而不空,此性之所以为真实也。】
体一定现相,一定有作用,但是它现的相,相是动的,相是有变化的。所以相是虚妄的,性是真实的。这个动静也是相对的,也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动的幅度,现在人讲振动。近代的科学家,我们不能不佩服他,实在是很聪明。早一代的科学家认为真的有物质存在,他们用分析的方法,就是佛常常在小乘经里面讲的析空观,用分析的方法,把物质分析到空,才明了物质是假的,不是真的。过去科学家也用分析的方法,把物质分成分子、分成原子、分成电子、分成粒子,一直往下分,总以为有一个基本的物质存在。现代的科学家进步了,他们的观察证明没有物质存在。物质的现象是什么?波动的现象,光波、电波,叫波动的现象。从这里面产生的幻觉,绝非实有。这跟佛经所讲的愈来愈接近,这是用科学仪器发现的。佛给我们讲的,实实在在是一种波动的现象。相宗所说的无明不觉,无明就是波动;所谓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那个一念不觉就是波动,所以心动了。动就会现相,不动就没有相,动就会现相;三细相那个动得很微细,到六粗的时候那个幅度就大了。由此可知,佛为我们说的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是阿赖耶的三细相。我们现前身心这种相,动的幅度比三细相不晓得超过多少倍,没法子计算。所以我们感官的世界,感觉得好像都是真实的,都不是假的,其实全是虚幻不实的。我们看到大乘经上,《华严经》上毗卢遮那佛的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无量寿经》上讲的西方极乐世界,这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从哪里来的?就是阿赖耶的三细相。换句话说,也是一个连续相,连续的相,但是他那个相比我们这个相,就完全不一样。我们这个地方生灭这个现象太快,振动的幅度太大;他那个幅度很微细,所以你看到的相永远常住,好像永远不会变,他那个幅度小,动的幅度小,这个道理我们不难懂。譬如,我们人跟天比,跟忉利天比,忉利天振动的幅度就比我们小,所以他的寿命就长,他们那边人就不容易衰老。忉利天跟夜摩天比,夜摩天振动的幅度就更小,所以寿命比忉利天长,人比忉利天更年轻,就是这么个道理。你从这个道理,你去观察六道,你去观察十法界,那个事实真相就不难明了;明白这个道理,回过头来再一看,看华藏世界、看西方极乐世界,是一回什么事情,也都能通达了。可以从此面达彼面,不至於取著一面,就这一观察,面面都通、都明了了。
【经文「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句,正显此义。】
经文上这一句就是显示这个深义,这个意思的确非常深、非常广,我们从这里去领会。实在讲,能说得出来太有限了!说出这一点,帮助大家去看、去观察,帮助大家去体会,面面体会。就是在一个人一生当中,这是最容易比较出来的,我们几个人常常在一起的,有些人很容易衰老,两年没见面老很多,有人就很不容易衰老,特别是我们那些同学们在一起,常常见面的。你仔细再去研究原因,是什么?与心地的清净、烦恼有关系,烦恼多的人就容易衰老,烦恼少一点的人就不容易衰老。烦恼就是振动那个波,烦恼的幅度很大,心清净振动就比较轻,没有别的道理。你要真的明白这个,你修清净心,让你的心振动幅度尽量低、尽量缓慢,那你就延年益寿。不要吃补东西,那个补东西是骗人的,没有那回事情。那个价钱那么高,你口袋的钞票都被人骗跑掉了,不是有效的;真正有效的是清净心,少烦少恼,必须要晓得烦恼不能解决问题。我有好多事情不能不烦,那是傻瓜,你烦能解决问题吗?果然解决问题,那你那个烦是正确的,烦解决不了问题。什么能解决问题?心清净解决问题,清净心生智慧,智慧才能解决问题。烦恼、妄想、分别、执著,怎能解决问题!世法尚且如此,学佛你就晓得了,你要用妄想、分别、执著来学佛,你永远不会开悟,你永远得不到功夫成片。一定要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让心恢复到清净,这个佛法一看、一听,就明了、就通达,从这一面就透过那一面,面面都通,意思都明了。归根结柢,清净心重要。《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应无所住」,无住,清净心就生起来;「而行布施」,那就是用清净心来应付一切的事情,而行布施就是这个意思。用清净心生活,用清净心工作,用清净心待人接物,那叫而行布施。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