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023-0009
请掀开经本,第二卷,第十二面,第七行,第五段看起:
【学性宗者,往往执性而昧种,如执性废修。学相宗者,又往往执种而昧性,皆不明经旨之过也。】
这一段就是说对於教义没有能够圆融,於是发生所谓的偏见,这是错误的。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学佛一定要有圆满的知见,圆知圆见,对於修行的功夫就不会产生障碍。就如《华严经》上所说,我们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自己所修学的法门都不相同,但是他没有偏见,他没有成见,而且每一位善友都非常谦虚,尊重别人,对於其他的法门、其他的修行人没有不尊重的,决定没有毁谤,决定没有偏见。这些有执著、有偏见的,都是知见不圆,教理没有真正通达。
像这个事情,自古以来就有。学性宗,禅宗是性宗,三论宗也是属於性宗、天台也是属於性宗,贤首属於相宗,执性而昧种,性就是真如本性,他们很执著,就是要求明心见性,把「佛种从缘生」,往往他轻视了,他认为这个很浅,不值得学习。不晓得浅乃深之浅,深乃浅之深,深浅一如,深浅不二,他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於是有执著、有偏见,执性废修,对於基础的修学往往疏忽了。现在佛门里面,我们也常常听到有一些说法,说小小戒可舍,说可以不必重视,这也是错误的;实在做不到,我们要生惭愧心,不能有这种念头,这个念头很不好。世间法里面都讲,品德修养上说,要防微杜渐,小小的过失如果不能够防止,慢慢他积成大的过失,就很难改,就要造罪业了。所以真正修行人,一定是从很小的地方他就很注意,就很重视,小过能够改,大的过失就不会产生。学性宗的人往往不重小节,这是他的毛病。
学相宗的,往往他执著在小节上,眼光不大,不知道真如本性的重要性。於是相宗毁谤性宗,性宗毁谤相宗,这个我们在历史上都能看到。诸位要晓得,这不是佛法里面有过失,是修学的人知见不圆产生的偏见,佛法里头决定没有这个过失。如果我们看看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没有偏差,譬如禅宗的祖师对於教下的很尊重、很赞叹;教下的祖师大德对於禅宗的禅师,也非常尊重、非常赞叹,那就没有了,只是他的学生们会有这种情形,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这是事实。度众生,实无众生得度,这个说法初学人听到之后很难理解,好像两句话完全是互相矛盾的,又要度众生,又实无众生得度,这个话怎么讲?必须要明白其中真正的道理,实在在前面也曾经透过了不少,佛菩萨度众生,是给一切众生作增上缘而已。佛菩萨只是把理论告诉我们,我们不晓得这个道理,把理论告诉我们;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事实真相我们不知道,佛菩萨知道;把修行证果的方法告诉我们,佛对於我们的帮助就到此为止。真正修行要靠自己,自己不肯干,那个等於零,没有用处的。佛只为我们作增上缘,真正去修行一定要靠自己。大乘经上许多地方佛都说,佛不度众生;众生断惑证真、修行证果,是他自己的成就,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我们肯精进、肯努力,佛菩萨保佑加持;我们不肯用功、不肯努力,佛菩萨也无可奈何,也没有办法。就像学校的老师对学生,学生很听话、很用功,老师在旁边指导他、帮助他;学生很顽皮不听话,天天逃学,老师对他也无可奈何。佛菩萨是老师,大家要晓得,不是神明,其实神明对我们也帮不上忙,这是一定的道理。
我们学佛的人第一个要明理,神明说是保佑我们,其实是我们命里头有的。命里没有,我命里头没有财富,我天天拜神,神就给我财富,没这个道理。假如神明真的,我命里头没有财富,他可以给我财富,佛菩萨都去拜他了,佛菩萨没这个本事,他有这个本事,那还得了,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做了好事,神明有奖赏,那是因为你做了好事,就像你对社会有很多贡献,国家给你奖赏,就是这么个道理。国家奖赏是有理由的、有条例的,不是随便他喜欢你就可以给你,那个犯法,那个不可以的,你一定要有功勋,要有贡献,你才能得到。功勋贡献,还不是自己修的吗?还不是自己命里有的吗?神明也不可以乱来的,理要搞得清清楚楚。为什么说实无众生得灭度?
【观照无生无得之理,乃真实无,非假想无也。】
这是事实真相,我们常讲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经上常讲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真实相确实没有生灭。所有一切现象,世尊在经上方便说,缘合就现相,因缘聚合就现相,缘散了,这个相就灭了;其实相根本就没有生,也没有灭,事实是缘聚缘散而已。你要是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佛说的这个话你就懂了,你就了解,才晓得度众生非常重要,而实无众生得度者,这是事实真相,决定没有矛盾。
现代的科学家,的确很聪明,他们已经发现,实实在在没有物质的存在。从前科学家说,物质分析到原子、电子、基本粒子,还有个东西在,现在科学家认为那是错误的,根本就没有。那么一切现象是什么?他们说是波动的现象,这种观察跟佛所说的愈来愈接近。波动的说法,跟相宗的讲法非常吻合,相宗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一念不觉就是波动,从波动里面产生三细相、六粗相。所以现代科学进步,这种观察很值得赞叹。佛法里面所说的,关於物理生化这些方面的东西,愈来愈被科学家证实。世尊在三千年前所说,没有科学仪器,就讲得这么样的清楚,这么样的透彻,三千年后的这些科学家,藉许多精密的仪器才发现。
这个无,是真的无,不是假设,不是假想的。既然是无一切法,不生,诸位想想看,还有什么得?我们今天想得到这个,明天想得到那个,当然无得。《心经》上说得好,《心经》也是《般若经》的纲领,比《金刚经》还简单、还要扼要,《心经》文字少,二百六十个字,但是很难懂,比《金刚经》难懂多了,这大家念得很熟。《心经》最后顶要紧的两句话:「无智亦无得」,智是能证,佛法里面讲的菩提;得是所证、是涅盘。无智、无得,这个意思是告诉你,菩提跟涅盘也没有,你要认为有,那你就错了。有,你又分别、又执著,这一有你就有四相,那不过是假名而已。佛说这个话的意思,是要你藉这个假名悟入真性,你可不能执著假名,要执著假名,你就不能见性,你就错了。要是套《金刚经》这个话来说,菩提者即非菩提,涅盘者即非涅盘,就是这个意思。所以《金刚经》的语法,告诉你佛说法真正的义趣,这是《金刚经》的好处。
观照,这是很深的观照,是高段的功夫,不是浅显的功夫,很深的观照才能够见到无生无得之理。我们在大乘经上看到,佛告诉我们,八地菩萨见到阿赖耶识里面微细的生灭相,八地菩萨才见到。要能够见到无生无得之理,八地菩萨还做不到。所以这一句的境界,要不是如来果地上,最低限度也是等觉菩萨的境界,可见得到那样的境地,才能够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要相信圣言量,佛讲的我们要相信,不能怀疑。佛在本经上告诉我们,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绝对不说假话,这个事实,你慢慢去修,修到九地、十地、等觉,你就见到,你才亲自见到,你才晓得佛所讲的完全是正确的。我们没有证得等觉,我们在《弥陀经》上,在《无量寿经》上,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诸上善人,那个上善,给诸位说,就是等觉菩萨,上善是等觉菩萨。西方世界的等觉菩萨人数很多很多,不是算数能够说得出来的,真的是无量无边阿僧只说,这些人,佛讲的这些境界他们都见到,都证得。佛如果说的不是事实,他们早就提出意见,可见得佛所讲的句句都是事实真相。
【古德以五义作观】
这是教给我们初学。观照无生无得之理,实在讲不是我们现在功夫能够做得到的,但是我们也很想能够沾一点边,这个可以。沾一点边缘,懂得一点修行方法,可以。这是古德教给我们,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修这五种的观想。第一个:
【缘生】
这个比较容易,我们观察一切事物。这个修观,观外面境界容易,观自己很难,观外面境界回过头来就想到自己。
【四大五蕴之假合,当体即空。】
这是教我们观一切动物,因为植物、矿物只有四大没有五蕴;因为它只有色,受想行识它没有,动物有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是心理,植物跟矿物没有心,没有思想,所以它只是四大,它没有五蕴。动物就有了,我们看一切动物,一接触看到了,你就看它四大五蕴,四大五蕴和合而现的这个相,你能够这样观察,给诸位说,一切动物都平等了,统统是四大五蕴,缘生的,你会看成平等。
当体即空,除四大五蕴之外,什么也没有,四大五蕴是缘,聚起来现这个相,散起来这个相就没有了。如果说这个还不太容易懂,我们举个浅显的例子,这个我们叫它做一本书,这好懂,这本书是些什么东西?是很多张纸订在一起的,订在一起我们就叫它一本书,拆开之后一张一张的,我们就叫它做纸,不叫它做书。书是许多张纸订起来,这个缘现的相,笨的人说这是书、执著是书,聪明的人说这是一堆纸、不是书,一堆纸订在这个地方。聪明人看到的是很多张的纸,不聪明的人执著这是一本书,聪明的人根本就没有看到书,看到的是很多张纸。很多张纸的时候没有生也没有灭,那个书的相有生有灭,装订起来这个相就存在,拆开来之后这个相就没有了。你就晓得,这一本书实际上这个相是幻相,没有生灭。给你讲一切法不生不灭,就是从这上说的。你如果一桩事情明白了,这个书的确没有生灭,你就晓得一切万法都没有生灭,同一个道理。因为它是缘生法,缘生法哪来的生灭?只有缘聚缘散而已。你才晓得当体即空,当体即空那就了不可得。
你要是把事实真相看清楚了,我们对於一切万物取舍的念头就没有了,取舍的事可以有,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事可以有,心没有了,取舍的念头没有了。你看,岂不就是符合《金刚经》上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里头无住,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生心就是你的日子过得很幸福、很自在、很快乐。凡夫的麻烦在哪里?生心他要住,这很麻烦,他有得失的念头,患得患失,在这里面起严重的贪瞋痴慢,这是自己自作自受,苦恼无量,就是不知道事实的真相。《般若经》的特色,就是把这些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知道世尊四十九年说法,第一时华严我们不说它,那是世尊在定中跟法身大士们所说的。出定之后,从鹿野苑度五比丘开始,开始说小乘十二年,阿含讲了十二年,等於是办学校,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培养基本的知识。第二个时期进入到方等,方等八年,等於办大学,有方等八年的基础,才进入般若,般若讲了二十二年,二十二年讲的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讲无住生心,或者就是讲一个无智亦无得,讲二十二年。真正明白了,那个受用无穷,由般若才进入法华,法华跟华严完全相同。这是头一个晓得一切法是缘生的。第二,你去观察:
【同体,相虽别而体同,一法界也。】
一法界,一是真的,二就是假的。我们学佛的人,永远的牢牢记住这句话,一就是真的。所以念佛叫你一心称念,一心是真心,二心就是妄心,二心不是真心,一心才是真心。一法界是体,十法界、无量法界都是从一法界生的,一法界是本体。为什么会生十法界、生无量法界?无量的法界是从分别、妄想里变现出来的,这就是世尊在大乘经上常常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实在讲就是十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从什么地方来的?从心想来的。所以,观想非常重要。
一个人他这一生幸福与否,与他的念头完全是成正比例,他的思想要是很健康,他的身体一定很好,思想健康纯正,这个人身体一定很好,一定很快乐、很幸福、很美满。如果他思想有了问题,身体不可能好。思想有些什么问题?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他的问题就来了。思想纯正,跟诸位说,想一个事情,这叫纯正。譬如世间法,你读书,你常常就想你读的功课,这就纯正,他没有胡思乱想。你工作,你在这个行业,你天天就想你这个行业里面的工作,如何来发展你的事业,如何来帮助这个社会,这是很纯正的思想。确确实实世间法里面讲的,你得福报、你得健康长寿,都可以得到的。纯正的思想就是:我的学业、我的事业,一定要帮助这个社会。如果念念都为自己个人利益,这个思想不健康;为一切众生、为大众,这是健康的。
佛菩萨他的想法,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做好样子,这我讲了多少遍,这叫最健康的思想。所以佛的身,他得的身是金刚不坏身。我们这个世间人最差的思想就是想病,本来没有病,一想病就来了。病从哪里来的?观想当中来的。今天想这个病,明天想那个病,想到浑身都是病,这就糟了,糟透了,这是最不健康、最不幸的想法,这个我们要知道。所以有一些已经有病的人,甚至於病很重的人,他要肯相信的话,念头一转,他病好得就很快,医生治疗也非常有效,要他自己本身念头转过来,从今而后不要去想病。想佛多好!想佛会成佛,想菩萨就成菩萨,想病就得病,想死就活不了,这是一定的道理,想什么就变什么。十法界、无量法界,都是从心想生的。
知道所有无量无边法界,同一个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体,同一个体。佛菩萨明白了、见到了,所以对於一切众生,他所施舍的是无缘大慈,缘是条件,没有条件!帮助一切众生,尽心尽力而没有条件,为什么没有条件?他知道是一体。我们今天做事情都要讲代价,都要讲条件,为什么?我们不知道是一体,不承认是一体,所以一切要讲条件,条件谈不拢就不肯帮助,不知道是一体。唯有诸佛与法身大士他们明白,他们证得了。所以我们要常常想,一切众生是同体的,相虽然不一样,体是同的,而这个体是什么?实在讲就是清净心,如果大家心里头一念不生,这个心是相同的、一样的。诸佛如来的心是一念不生,如果我们的心也一念不生,跟诸佛如来同一个心。你要晓得,同一个心,那功德可不得了,同一个心就同一个智慧、同一个德能,一切都同了。这道理事实你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了,你才晓得念佛法门不可思议。为什么?念佛法门是直接修清净心,它没有拐弯抹角,没有任何委曲婉转,直捷了当修清净心,清净心就是佛性,清净心就成佛了。如来的无量智慧德能,都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这个方法,实在讲非常非常高、非常妙!而且也不难,人人都可以能够修学。这是同体。第三,要知道:
【本寂,本无生灭,哪来的涅盘?】
世尊为我们讲大菩提、大涅盘,是方便语,因为众生有烦恼,佛就说一个菩提,从烦恼对面建一个菩提;因为众生执著有生死,所以佛就说一个涅盘,涅盘是不生不灭,没有生死。如果我们觉悟了,烦恼没有了,跟诸位说,菩提也没有了。烦恼没有了,还要有一个菩提,菩提就又变成烦恼,你就又有一物。我们生死没有了,你还以为有个涅盘,涅盘又变成生死。它是相对建立的,一边倒了,那一边就没有了,这个一定要知道。所以佛给我们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菩提、涅盘是佛法,法也要舍,法也不是真的,不可以执著;用它来治病,病好了,药也不要了。病好了,那个人还吃药,你想想看,这个人是健康的人吗?健康的人不要吃药,吃药的人一定不健康;健康的人不需要补,天天吃补品的人,这个人一定不健康。怎样过得健康?首先要修清净心,清净心是健康真正的来源。要知道心本来是清净的、寂灭的,清净寂灭。第四:
【无念,若无有念,则众生无,得亦无。】
这个念叫观念,因为有念就有思想。本经后半部讲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那个见就是念头,我们讲意见,就是念头;比前面讲的四相要微细很多,相是显相,这是念头。相从哪里生的?相从念头生的。因此,我、人、众生、寿者这个念头都没有,念头没有了,四相才真的没有了。只要有念,就有相在;念没有了,相就没有了。相虽然在,不碍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要紧的是念头要离开。念头没有了,得失当然没有了。念没有了,相没有了,哪里还会有得失!一个人真正到没有得失心了,你才会真正懂得佛法里面讲的解脱、讲的自在,真自在!有得有失决定不自在。你心里头有牵挂,有牵挂当然就有忧虑,有忧虑当然就有烦恼、就有痛苦,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到念头没有的时候,你就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痛苦,这才叫真正的乐,离苦得乐,那是真乐。那个乐,我们普通人没有法子体会,没有法子想像,为什么?从来没有经验过,不但这一生你没有经验过,生生世世你都没有经验过,所以你很难体会。一定要做,做了之后才晓得、才知道。第五:
【平等,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
《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修行的三大纲领:清净、平等、觉,我们对待一切众生都要用平等心,这叫真修行。有一些人在僧团里面,看到这个僧团人太多,意见太多,就想办法赶快离开,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去修,也未尝不好。实在讲,他不会用功。清净心在哪里修?就是在染污里头修清净。平等在哪里修?在极不平等里面修平等,那是会修行的人。会修行的人,没有挑剔,没有选择,什么环境都好,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没有一样不好,无论什么人,善人、恶人都是善知识,没有一个人不能和睦相处,那才叫功夫到了家。
像诸佛菩萨,哪个地方有感,哪个地方就现身。大家念过《普门品》,《普门品》读诵的人很多,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饿鬼里面求他,他就现饿鬼身,他不嫌弃他;畜生道念他,他就现畜生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我们要想学佛,不在这上下功夫,不在这上学习,你怎么会成就?一定要选择一个你自己认为理想的环境,那哪里能修得成!你想想看,选择一个自己理想的环境,你依然是严重的分别、执著,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不平等;心要是清净、平等,哪个地方都一样。我们凡夫住十法界,你要晓得,观音菩萨、诸佛如来现身在十法界里面,他住的是一真法界。我们跟观音菩萨平排坐在一起、手拉著手,他在一真法界,我们在十法界,怎么回事?他心清净一念不生,我们心里胡思乱想,不一样!我们要学的是学他的清净心,学他的平等心,学他的慈悲心,学他能随缘,这叫修行,真修行!
所以这个地方,古德教给我们常常观想:缘生、同体、本寂、无念、平等,常常想著这个。一切时、一切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常想,想这个理,想这个事,这就叫修观。把我们的观念转变过来,我们从前的观念是错误的,这个观念才是正确的,与事实真相相应。我们以前的想法、看法,与事实真相不相应,是错误的。
【总之,性真实。】
性是能变、能生。
【相虚妄】
相是缘生之法,波动现象,波动还是缘生。
【证真实性,於一切境界。】
真实性在哪里?就在一切境界之中。离了相,哪去找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你要证真实性,就在相上证。你要证平等性,在哪里?在极不平等的境界里面去证;你要证清净心,在一切污染的境界里面去证清净心,那才是成就,那才证得。可见得清净处就在污染处,平等处就在极不平等处,一不是二,在这里面证得一,就清净、就平等了。离开这个境界,你到哪里去修,到哪里去证?没地方修,没地方证。所以我们真正想修行、想成佛,找个什么道场?就在你日常生活当中,就是最好的道场,没有改变你生活的方式,没有改变你日常的工作,你在这里面就得清净心、得平等心,得成正觉之心,你就成了菩萨、成了佛,每个行业都是佛菩萨。
【不著相而归於自性,乃为真实。】
般若会上讲的主题、总纲领、总原则,就是不能著相,不能著相就是决定不能够执著,不分别、不执著。请看下面一页:
【观照纯熟,当体即空。】
这是观照功夫得力了。刚刚初学自然不得力,这个境界或有或无,有的时候提起,想起来了,再过一会儿忘掉了,这个情形初学的人总是不免,功夫或断或续,总在这个境界里,但是不要怕,起步都一样,我们现在是一样,别人也是一样,现代人如此,古人也是一样,即使是诸佛如来,他们在因地当初也跟我们是一样的,所以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要常常提起,怎么会提起?因此早晚课就很重要了,早晚课养成一个习惯,纵然有的时候忘掉了,但是到这个时候,他就会想起来。早晚课,实在讲就是养成一个提起观想的习惯,重要是在这个地方。功夫得力,你烦恼、妄想,也就是错误的想法看法少了,逐渐逐渐我们的想法、看法,跟佛经上讲的逐渐逐渐趋向一致,这是功夫得力的现象。真正能够体会到万法皆空,你心清净了,这是从观照达到一个程度的效果,叫照住,照住就是得定。你为什么会得定?你有高度的智慧,看到一切法「相有体无」,所以在相上你可以受用;因为它体无,你决定不执著它。它体是空的,你执著它干什么?这是有受用而没有副作用,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
【起念则有,若无於念,一切皆无,故知本来平等。】
一切法是因为有念,它才有。不但我们这个身体,刚才我举例子跟诸位说,我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健康与你的念头有密切的关系,完全成正比例。再要是扩大,我们依报的环境,我们居住的环境,居住环境大则地球,再大的我们今天讲太空,太空许许多多的现象,我们今天讲天文现象,这些现象与我们的念头也有密切的关系。你不要以为这地球那么大,太空更大,与我根本就不相干,你就错了,我们起心动念那里头都会产生变化,我们的念头不太强,它的变化比较弱,我们觉察不到,决定有影响。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实在讲它影响的范围真的是尽虚空遍法界。如果没有影响那么大的范围,你们想想看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距离我们这里十万亿佛国土,我们这里动个念头,为什么他晓得?就是因为我们这个念头的波,像电波一样,已经传达到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他知道。念头的生灭就是波动,不生不灭那个波就不动。不动是本体,动是现相,相跟体是一不是二。就像水跟波一样,不动的时候,我们叫它做水,它动的时候,我们叫它做波浪,问一问波跟水是一还是二?不能说一,也不能说二。你要说二,它根本就是一,波就是水,水就是波;你要说是一,水是平的,波是动的。所以佛给我们讲真话,是不一、不二,这绝对不是模棱两可的话,是讲的真相。所以大家向这些事相上去观察、去体会。
我们学佛的人,大多数同修家里都供一个小佛堂,佛堂里面可以不必烧香,烧香当然很好,不烧香也没关系,可以不必供香花,这些都可以不必供,但是那一杯水一定要供。供水是什么意思?要供清水,不要供茶,供茶就错了,水表清净心。每天供这一杯水,不是给佛菩萨喝的,是提醒我们自己,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的清净,像水一样的平等,就是代表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心、平等心是佛心,是真心,提醒我们这个意思,要明了,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自己。有很多人不知道,供一杯水以为这是敬佛的,给佛,怕佛口渴,自己一天到晚还是胡思乱想,跟自己的心行毫不相关,这就错了,这是完全搞错了。所以这是用这种方式提醒自己。
【真心妄心,本来同体。】
就是我刚才讲的比喻,真心就像水,妄心就像波浪,就这么一回事情,妄心就是波动,它是一不是二。
【起心动念,则全真成妄。】
这就是我们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的法界,就是你真心波动变成幻相。
【心开念息,则全妄即真。】
心开是开悟了,觉悟了、明了了,不再迷惑;念息是分别、执著、妄想没有了,这个时候全妄即真。那个妄在不在?在,在是真的,样样都是真的,晓得波就是水,不要再去找水了,波就是水。虽然妄相在,《华严经》上说得好,「理事无碍」,理是真,事是妄,不相妨碍,真妄不相妨碍。真妄不相妨碍,那个妄相妨不妨碍?也不妨碍,事事无碍,事跟事也没有妨碍了,这真正叫得大自在。我们今天事跟理有妨碍,事跟事更是妨碍,这是什么道理?理没有透彻,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所以才产生许许多多的误会,造作一些冤枉的事情。本来统统没有的,我们要说本来可以避免,这个话说得都太勉强了,根本就没有的事,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的事?都是理没有搞清楚,事实真相不明白,不知道全妄即真。
【所谓除妄,实无可除。】
佛法里常讲要断妄、要求真,这些话都是佛的方便话,而是佛对於初机同学所说的方便语。这个讲法他好懂,叫他断恶修善,慢慢的把他这个境界提升。对於老修行,那就不是这样说法,为什么?这种说法、修法不能见性。因为他分别、执著没离开,必须更进一步告诉他真实的,因为妄就是真,要是把妄除掉,真也没有了。波就是水,波不要了,水也没有了;你要是了解,波就是水。那要怎样见到水?让那个波平息下来,原来它就是的;不可以去了波,去得个水,得不到的。我们把妄断掉了、灭掉了,去找个真,真也没有了,哪有真!真就在妄中。
【所谓降伏,乃善巧转移,大而化之耳。】
这是大乘佛法,我们常讲高度的智慧,高度的善巧,真正是善巧达到了极处。因为心量愈小,波动就愈大,愈小的时候,波动就愈大,心要是拉宽,波就拉平了,再拉再拉,拉到大的时候,自然波动就没有了,这个法子很妙!譬如,我们看波动最大的瀑布,很多地方的瀑布,我们去看,很壮观,瀑布都是很窄小,水流得很急,它才有这个现象,假如把口拉宽,它这个现象就没有了。我们那个心也是如此。心量愈是窄小,它的妄想、分别、执著就愈严重,波动就愈严重,心量愈来愈宽大,它波动的幅度就愈来愈减少。大乘法用这个方法,大而化之。
所以我们的心量要大,起心动念不要想自己,不要想家庭。起心动念,佛教给我们要学佛,佛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就是大而化之,大到无限大,这才好。所以起心动念,我们都想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佛要度一切众生,是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要生这样的心,这个心是大心,这个心量就把烦恼、妄想转移掉了,所以妄想、分别、执著不要断,自然就没有了。你真的要想去断它,好困难,断不掉!你不断烦恼,好像烦恼还不起作用,愈想断它愈多,愈想断它好像它的力量愈大,这都是事实。所以大乘法方法巧妙,让我们心量扩大,把它自自然然转变,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盘,转变了。《金刚经》上,实在讲就是给我们发明这个理论与方法。
【发广度心,大悲也。】
发广大心,度一切众生,这是大悲,这是大悲心,大慈大悲。怎么个度法?这个地方诸位一定要知道,就是要做一个好样子,这就是度众生。我做一个好的榜样,给一切众生去看。佛做样子给我们看,每天这个生活,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举一个例子,样样都合规矩,这是做个样子给我们看。我们今天学佛,就是在这个社会上,要做一切众生的好榜样。众生不守法,我们守法,带头做样子;众生不守规矩,我们守规矩。众生做什么事情投机取巧、自私自利,我们带头做个好样子,我们一切奉公守法,认真去做利益一切众生之事,能够舍己为人,这是好样子。在家庭,做一个家庭的好样子;在公司行号,做一个公司行号的好样子;无论你从事於某一个行业,你在这个行业里做一个好样子。整个社会大家都能这样做,这个国家就是福国,这个地方就是极乐世界,这才叫真正学佛,这才叫学佛得到真实的受用,真正的利益。
你以为利益在哪里?学了佛,佛菩萨保佑你会赚大钱,这是你得利益,那你就完全错了。大钱赚到了,还是你命里头有的,命里头没有的,佛菩萨也不能够帮助你。所以念念想给一切众生做好样子,这就是诸佛菩萨度众生。度的意思,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就晓得我应该怎么学了。在学校念书,我做一个好学生;功课好、品性好、身体好,好学生,那就是菩萨。做一切同学的榜样,那个学生叫菩萨学生。佛法要这样学法,学了马上就有用处。
【观实无理,大智也。】
观是观照,观照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本来无有,这个观法就见到真性。从相上见到性,这是智慧,大智慧,也是禅宗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性是什么?性就是理,万事万物的本体。从相上,要能见到性。为什么一定要见性?因为你见到性,你才会不执著,自自然然你就会做到无住,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住无所住。世尊表现的是住无所住,我们也能像佛一样住无所住,那怎么会不自在!所以要有大智、有大悲,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你自己才甘心情愿,认为这是我应该的,我做个好样子是应该的,没有条件的,我应该要这么做。不是做一个好样子,人家会赞叹我,人家会供养我,里面有很多名利可收,那就错了,不是的,那个心也不清净了,也不平等了。装模作样,骗自己、骗众生,那就有罪业了。这是没有任何条件,我应该要这样做。
【悲智具足,福慧双修。】
大智大悲,实在说大智大悲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虽具足,可是我们久远劫来,把自己的自性迷失了,悲与智这个性德不能现前。所以今天一定要用修德,把我们的性德再恢复,这个做法就是恢复性德的方法。这个方法非常巧妙,也非常有效果,这是真实福慧双修,有智慧、有福德。但是福德,世尊在本经里面教菩萨,菩萨广修福德而不住福德,这个话很有道理。像世尊他所示现的,他就不住福德。佛的果报依正庄严,那还得了!他不住,他示现在我们人间,跟我们一样受苦受难,天天去托钵,不受。不受才叫真清净,那个心真清净、真平等、真慈悲!其实那个受,是我们凡夫的一个错误观念,我们凡夫认为有福应该知道享福,有福都不晓得享,好像看那个人是傻瓜、白痴,有福都不晓得享。其实有福不享,他是在真正享福,我们凡夫不知道,真享福。说实在话,有福他在享福,那不是享福,受罪!不享才是真正享福,这个很少人能体会得到。我们看到佛菩萨那么样的自由自在,游戏人间,游戏六道,那叫真正在享福。所以不受福报,高明极了!这叫福慧双修,福慧具足。
【立志坚强,勿生怯弱。】
坚强的志愿是从学问里面生出来的,没有高深广大的学问,坚强的志愿很难立。哪一个不想立志坚强?为什么我们这个愿力就没有办法?原因就是我们对於事实真相知道得太少,我们的智慧学问不足,常常产生自卑感,很容易退失菩提心,很容易退转,道理在此地。
【看破放下,求生净土,即此便是降住。】
这几句话,特别是在我们现代这个时代,立志坚强,我们要立什么志?成佛之志,广度众生之志,要立这个志。换句话说,我们真正想作佛、作菩萨,什么时候作?现在就作!现在作的那个佛菩萨,跟诸位说,不是真的佛菩萨,什么佛菩萨?相似,天台家讲六即,相似即。我们照佛菩萨那个模样来学习,就是我在此地一再跟诸位同修强调的,遍数说多了,你的印象深不会忘记。作佛、作菩萨,就是做好人、做好榜样,这是真话。但是我们并不以此为满足,以此为满足了,你今天做一生好人好事,来生不过得人天福报而已,不能出三界,不究竟。
所以眼光要放大,那就是一定要在这一生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我们不仅是出了六道轮回,超越了十法界。不但超越人天、诸天二十八层天,声闻、缘觉、菩萨,乃至於权教的佛,我们都超过。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见到阿弥陀佛,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的智慧能力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真的可以在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居住的所在示现好榜样,这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你才真的得大自在!做好样子的心决定不能退,求生净土这个愿决定不能退。这一条主要是教给我们这个。
一定要看破,一定要放下。看破、放下,小而言之,对於自私自利这个念头要看破,自私自利的做法要放下。大而言之,对於身心世界要看破、要放下,我们才能够得生净土。对於这个世界有一丝毫留恋,就不能往生。所以,身心世界要放下。你这样做法,与《金刚经》上的宗旨,自自然然就相应。《金刚经》问的怎样降伏其心,应云何住,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把心住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地方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自自然然就降伏了。
【真心不现】
我们说得具体一点,清净心、平等心不能现前,清净、平等就是真心。
【全由妄障】
妄就是妄想。世尊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说明毛病就是出在妄想、执著,妄想不断的在发展、在增长,就变成所知障;执著也是不断在发展、不断在增长,变成烦恼障,这是佛法讲的二障。二障从哪里来的?就是妄想、执著而来的。妄想、执著是一切障的根源。
【妄不除尽,而曰安住如如之真,即此一念,依然是妄想。】
可见得妄难除,真心难现前,不是容易事情。我们要认真、要努力,要把这桩事情,真正当作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来办,除此之外,小事,这才是我们终身大事,决定不能够疏忽了。妄不除尽,这个地方讲的妄是指见思烦恼、尘沙烦恼。见思、尘沙要断尽,然后再破一品无明,就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才安住如如之真,我们对於这种人,称他为法身大士。他才安住如如之真,也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由此可知,此地讲的妄要除尽,著重在见思、在尘沙。没有到这个境界,我们想安住如如之真,这一念还是一个妄想。这些道理、这些话,在讲席当中不断的在重复,不断的在提醒,其目的要我们时时刻刻不能忘记,不能够疏忽,我们用功才如法,才有一个入处,入门的处所,入处必须把障碍都排除。譬如前面我跟大家提到念佛,念佛老实念下去就好,就如法。要是常常挂念著,我念了好久还没有得一心,几时得一心?这叫打妄想。念佛最忌讳的就是夹杂,你念佛里头还夹杂一个什么时候得一心,你这个功夫就破坏了。老实念,根本就不要问,自自然然就得一心。如果有一个得一心的念头,横在那个地方,你念一生的佛,都不会得一心,障碍障在这个地方,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底下,「经云」,这是《楞严经》上说的,佛跟我们讲的。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前面这一句是般若智慧的观照,没错!生是讲一切万物之生起,生起的那个所在,所在是一真法界,是真如本性。前面这一句,「元明照生所」,明就是般若智慧,这一句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生所就是性,明心见性。底下一句就不好了,所立,照性就没有了。如果在所上要有所立,这个立就是前面讲的住。立是什么?分别、执著,般若智慧就没有了。由此可知,我们本有的般若智慧之所以不能现前,就是我们有立。我想不少同学应该听说佛门有一句话:「佛氏门中,一法不立」。一法不立,立一法那就「所立照性亡」,佛氏门中,一法不立。又说佛氏门中,一法不舍。一法不立就是本经所讲的「应无所住」;一法不舍,就是说「而生其心」。所以很多句子,你合起来看,那个意思就很明显,可以互相拿来做注解。佛的意思你就会明了,愿解如来真实义,这真正是开智慧。《楞严经》上说的两句话。又曰:
【知见立知,是无明本。】
也有不少同修,常常有个疑问放在心上。佛法里面讲「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讲十法界的发展、演变,这两句话说得很清楚,最初的原因是无明。无明从哪里来?这是大问题。释迦牟尼佛在世,就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可见这个问题不是我们一个人有,很多人有。富楼那尊者在楞严会上,听释迦牟尼佛讲经,就产生这个疑问,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无明最初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无明?佛就是这样答覆他的:「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坏就坏在立字,知见没有问题,知见是佛知佛见,真实智慧,真实智慧里头你要立,那就是无明。跟前面那个所立,都在这个立。立,你要建立,这就坏了。你这一建立就不是自然的,就不是本来面目,这个东西就是祸根,就是无明的根本,叫根本无明。这个立发展到今天,那个现象是什么?我想怎样怎样,我要怎样怎样,我以为怎样怎样,这是立发展得很粗。你要这样,他要那样,两个人合不来就打架,打得头破血流,最后还是一场空。你说冤枉不冤枉?人与人的冲突,国家与国家的冲突,现在的发展是星球的战争,星球与星球的冲突,从哪里来的?就是每一个人立的不一样。本来没有立,为什么要立?两个国家打仗,为什么打仗?他因为立了一个边界,那个地方就麻烦了。本来这个地球上没有边界,哪有边界,硬要在那里立个边界,麻烦就出在那个地方。无论大事、无论小事,所有一切的病根,都在这个立字上。
诸位细细去想这个经文,去观照这个经文,常常念「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念个几百遍,念个几千遍,去体会这个意思,你渐渐就明白了。然后才知道我们要怎样与一切人没有冲突,与一切众生没有冲突,与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冲突,就是我不立了,你立没有关系,我不立,自然就没有冲突。冲突是双方面的,一方面要争,一方面让,哪有冲突?没有冲突。一方面有、一方面无,都没有冲突。佛知道这个道理,佛晓得事实真相,我们学佛要在这个地方学。果然学会了,一切人、一切处、一切事,没有一样不美好,都好!你再看,都生欢喜心,那个时候才真正叫法喜充满!纵然到阿鼻地狱也法喜充满。你真得受用,你真正明白,真正开智慧。
【所以古德云:但求息妄,莫更觅真。】
这是古大德教给我们,我们只一味在息妄这上面下功夫,不要再去求真,为什么?妄就是真;妄息了,它就是真。妄,刚才讲,像水一样,波,波在那里动,波息了就是水,还要求水干什么?不要再去找水了,它息下来的时候就是!
【但尽凡情,别无圣解。】
不要去天天想著,我要成佛、成阿罗汉、成菩萨,你这个是妄想、妄念,哪有佛菩萨、哪有阿罗汉,没有!诸佛、菩萨、罗汉跟我们人差别在哪里?我们人有妄想,他没有妄想。你的见思烦恼没有了,这个妄想没有了,就叫你做阿罗汉。尘沙无明破了几分,就叫你做菩萨。无明统统断尽,就叫你做佛。除这个之外,到哪里还去找一个什么佛、菩萨、罗汉,没有!真的,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你要是想:一定有个什么秘密、有个奥秘,我要去得到它,你成天在打妄想。
正如同有许多同修看到我说:法师!你修得不错,修得很好,一定有什么秘密。要我传授秘密给他。如果我要动个坏念头的话,传秘密给你,可以!要多少多少钱,我才传给你,你一定会把钱送给我,是吧!我传给你还是欺骗你的,哪有秘密,没有秘密。真的要是说有秘密,都是骗人的。佛法是大慈大悲,佛法里头还有秘密,那佛哪里叫慈悲?佛还有什么清净?说老实话,秘密就是不可告人的事情,不可告人一定不是好事情,好事情哪有不可以告人的?你明白这个道理,凡是人家说有什么秘密,你就不要跟他学,那个一定会上当的,佛法里头没有秘密。佛法里面有个宗派叫密宗,那个密不是秘密,深密。它的道理很深,初学的人很难理解,所以它叫深密,而不是秘密。佛法里头绝对没有秘密。佛的心清净正大光明,没有一桩事情不可以告诉人的,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
【经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这也是《楞严经》上所讲的。狂心就是妄想,就是妄念。妄念,凡夫妄念不歇,妄念很多,这就叫凡夫。如果这个妄想没有了,歇了,那就叫菩提。可见得狂心跟菩提是一不是二,狂心是波,菩提是水,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因此,真正修行用功在哪里?我们修真就在妄处。我们修清净心就在染污处,我们修平等心就在极不平境界之处,就在这个地方。我们修慈悲心,就在一切没有慈悲心之处,在这里头修。撇开这些境界,你到哪里修?没有,没有真!真在妄处,觉在迷处,正在邪处,净在染处。这是真的智慧,这是教我们真正用功的方法,真正得受用之处,是在此地,不可以错会了意思。大乘经典,世尊这样的开示很多很多,虽然言语不相同,名相用的不一样,旨趣没有两样。在《金刚经》里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都是这个意思。所以古人,多读大乘经能开智慧,多读是什么?经与经当中可以互相来注解,不需要用其他的解释,以经解经。看多了,你就明白、会通了,圆融贯通。
民国初年丁福保居士,这是在家学佛当中的一位大德,他对於佛教贡献很多。他也编了不少注解,都叫做笺注。他所用的方法,都是用经文注解经文,他以经注经,不用自己的意思,都是引用这个经上怎么说的,那个经上怎么说的,这个祖师怎么说的,那个大德怎么说的,没有用自己一点意思。以经注经,所以他那个笺注也是很好的参考资料,这些书在台湾都有流通,不难得到,我想我们这边图书馆一定有,这是一种注解的方法。但是初学的人,一定要晓得,首先要一门深入,一定要在一部经上奠定深厚的基础,然后你阅读大乘,才能够触类旁通。如果你没有基础的话,你看多了,愈看愈乱。他不能够会通,愈看愈乱,愈看信心愈没有了。佛在这个经上是这个说法,那个经上是那个说法,到底哪个说法对?一会儿他讲这个是空的,一会儿他讲是有的,到底是空、是有?反而怀疑释迦牟尼佛说话没有一定的,那就坏了,你就完全错会了佛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一部经上奠定深厚的基础,然后看一切经有受用,能触类贯通,不会错解佛的意思。这是现代一般学佛,确实在此地,都没有在一部经上下死功夫,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人比不上古人,就连民国初年这些出家、在家的大德,我们都比不上。江味农居士、丁福保居士,为什么人家能成就?人家的基础非常深厚,有儒家深厚的底子,又有佛法深厚的基础,所以他们能成就。这个基础都是从背诵下手的,要是不肯背书,你要把根扎稳,很难很难。现在人都不喜欢背书,不喜欢读书,这个很糟糕,他不晓得背书的好处。
我们佛门,我只在香港看到一位老法师,他教学生还用老办法。我看了之后很佩服,我特地去礼座。海仁老和尚,他是一九八o年往生的,那时候他九十多岁,我去看他的时候,他九十五岁,第二年他就往生了。他在香港号称为首楞严王,因为他是专门学《楞严》,专门讲《楞严》。因为我那个时候到香港,他们也请我去讲《楞严经》。我是后学,去参访老法师。老法师只有六个学生,这六个学生不但要背《楞严经》,还要背注解,经跟注解统统都要能背得很熟,他才收你作学生。这个门槛很高,所以只有六个学生,但是真有成就。佛法教学一定要这样,才能扎根。现在佛学院,很多佛学院,现在也没有佛学院请我教书。在过去还有佛学院来找我,我不敢去,因为我也受老师的影响。介绍我佛法的方东美先生,那是个好老师。方先生常常跟我讲,他在台湾大学教书,混日子,他说误人子弟。那样的学者,真是道德学问都是令人佩服的,还说误人子弟;实在讲,他并不误人子弟,学生不肯听,学生不肯接受教导;我们听了之后很感动。如果教导学生,学生不能真正得利益,不能开悟,怎么对得起学生!学生不听话,我就只好不教,退出了。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二卷,第十二面,第七行,第五段看起:
【学性宗者,往往执性而昧种,如执性废修。学相宗者,又往往执种而昧性,皆不明经旨之过也。】
这一段就是说对於教义没有能够圆融,於是发生所谓的偏见,这是错误的。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学佛一定要有圆满的知见,圆知圆见,对於修行的功夫就不会产生障碍。就如《华严经》上所说,我们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自己所修学的法门都不相同,但是他没有偏见,他没有成见,而且每一位善友都非常谦虚,尊重别人,对於其他的法门、其他的修行人没有不尊重的,决定没有毁谤,决定没有偏见。这些有执著、有偏见的,都是知见不圆,教理没有真正通达。
像这个事情,自古以来就有。学性宗,禅宗是性宗,三论宗也是属於性宗、天台也是属於性宗,贤首属於相宗,执性而昧种,性就是真如本性,他们很执著,就是要求明心见性,把「佛种从缘生」,往往他轻视了,他认为这个很浅,不值得学习。不晓得浅乃深之浅,深乃浅之深,深浅一如,深浅不二,他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於是有执著、有偏见,执性废修,对於基础的修学往往疏忽了。现在佛门里面,我们也常常听到有一些说法,说小小戒可舍,说可以不必重视,这也是错误的;实在做不到,我们要生惭愧心,不能有这种念头,这个念头很不好。世间法里面都讲,品德修养上说,要防微杜渐,小小的过失如果不能够防止,慢慢他积成大的过失,就很难改,就要造罪业了。所以真正修行人,一定是从很小的地方他就很注意,就很重视,小过能够改,大的过失就不会产生。学性宗的人往往不重小节,这是他的毛病。
学相宗的,往往他执著在小节上,眼光不大,不知道真如本性的重要性。於是相宗毁谤性宗,性宗毁谤相宗,这个我们在历史上都能看到。诸位要晓得,这不是佛法里面有过失,是修学的人知见不圆产生的偏见,佛法里头决定没有这个过失。如果我们看看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没有偏差,譬如禅宗的祖师对於教下的很尊重、很赞叹;教下的祖师大德对於禅宗的禅师,也非常尊重、非常赞叹,那就没有了,只是他的学生们会有这种情形,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这是事实。度众生,实无众生得度,这个说法初学人听到之后很难理解,好像两句话完全是互相矛盾的,又要度众生,又实无众生得度,这个话怎么讲?必须要明白其中真正的道理,实在在前面也曾经透过了不少,佛菩萨度众生,是给一切众生作增上缘而已。佛菩萨只是把理论告诉我们,我们不晓得这个道理,把理论告诉我们;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事实真相我们不知道,佛菩萨知道;把修行证果的方法告诉我们,佛对於我们的帮助就到此为止。真正修行要靠自己,自己不肯干,那个等於零,没有用处的。佛只为我们作增上缘,真正去修行一定要靠自己。大乘经上许多地方佛都说,佛不度众生;众生断惑证真、修行证果,是他自己的成就,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我们肯精进、肯努力,佛菩萨保佑加持;我们不肯用功、不肯努力,佛菩萨也无可奈何,也没有办法。就像学校的老师对学生,学生很听话、很用功,老师在旁边指导他、帮助他;学生很顽皮不听话,天天逃学,老师对他也无可奈何。佛菩萨是老师,大家要晓得,不是神明,其实神明对我们也帮不上忙,这是一定的道理。
我们学佛的人第一个要明理,神明说是保佑我们,其实是我们命里头有的。命里没有,我命里头没有财富,我天天拜神,神就给我财富,没这个道理。假如神明真的,我命里头没有财富,他可以给我财富,佛菩萨都去拜他了,佛菩萨没这个本事,他有这个本事,那还得了,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做了好事,神明有奖赏,那是因为你做了好事,就像你对社会有很多贡献,国家给你奖赏,就是这么个道理。国家奖赏是有理由的、有条例的,不是随便他喜欢你就可以给你,那个犯法,那个不可以的,你一定要有功勋,要有贡献,你才能得到。功勋贡献,还不是自己修的吗?还不是自己命里有的吗?神明也不可以乱来的,理要搞得清清楚楚。为什么说实无众生得灭度?
【观照无生无得之理,乃真实无,非假想无也。】
这是事实真相,我们常讲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经上常讲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真实相确实没有生灭。所有一切现象,世尊在经上方便说,缘合就现相,因缘聚合就现相,缘散了,这个相就灭了;其实相根本就没有生,也没有灭,事实是缘聚缘散而已。你要是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佛说的这个话你就懂了,你就了解,才晓得度众生非常重要,而实无众生得度者,这是事实真相,决定没有矛盾。
现代的科学家,的确很聪明,他们已经发现,实实在在没有物质的存在。从前科学家说,物质分析到原子、电子、基本粒子,还有个东西在,现在科学家认为那是错误的,根本就没有。那么一切现象是什么?他们说是波动的现象,这种观察跟佛所说的愈来愈接近。波动的说法,跟相宗的讲法非常吻合,相宗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一念不觉就是波动,从波动里面产生三细相、六粗相。所以现代科学进步,这种观察很值得赞叹。佛法里面所说的,关於物理生化这些方面的东西,愈来愈被科学家证实。世尊在三千年前所说,没有科学仪器,就讲得这么样的清楚,这么样的透彻,三千年后的这些科学家,藉许多精密的仪器才发现。
这个无,是真的无,不是假设,不是假想的。既然是无一切法,不生,诸位想想看,还有什么得?我们今天想得到这个,明天想得到那个,当然无得。《心经》上说得好,《心经》也是《般若经》的纲领,比《金刚经》还简单、还要扼要,《心经》文字少,二百六十个字,但是很难懂,比《金刚经》难懂多了,这大家念得很熟。《心经》最后顶要紧的两句话:「无智亦无得」,智是能证,佛法里面讲的菩提;得是所证、是涅盘。无智、无得,这个意思是告诉你,菩提跟涅盘也没有,你要认为有,那你就错了。有,你又分别、又执著,这一有你就有四相,那不过是假名而已。佛说这个话的意思,是要你藉这个假名悟入真性,你可不能执著假名,要执著假名,你就不能见性,你就错了。要是套《金刚经》这个话来说,菩提者即非菩提,涅盘者即非涅盘,就是这个意思。所以《金刚经》的语法,告诉你佛说法真正的义趣,这是《金刚经》的好处。
观照,这是很深的观照,是高段的功夫,不是浅显的功夫,很深的观照才能够见到无生无得之理。我们在大乘经上看到,佛告诉我们,八地菩萨见到阿赖耶识里面微细的生灭相,八地菩萨才见到。要能够见到无生无得之理,八地菩萨还做不到。所以这一句的境界,要不是如来果地上,最低限度也是等觉菩萨的境界,可见得到那样的境地,才能够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要相信圣言量,佛讲的我们要相信,不能怀疑。佛在本经上告诉我们,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绝对不说假话,这个事实,你慢慢去修,修到九地、十地、等觉,你就见到,你才亲自见到,你才晓得佛所讲的完全是正确的。我们没有证得等觉,我们在《弥陀经》上,在《无量寿经》上,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诸上善人,那个上善,给诸位说,就是等觉菩萨,上善是等觉菩萨。西方世界的等觉菩萨人数很多很多,不是算数能够说得出来的,真的是无量无边阿僧只说,这些人,佛讲的这些境界他们都见到,都证得。佛如果说的不是事实,他们早就提出意见,可见得佛所讲的句句都是事实真相。
【古德以五义作观】
这是教给我们初学。观照无生无得之理,实在讲不是我们现在功夫能够做得到的,但是我们也很想能够沾一点边,这个可以。沾一点边缘,懂得一点修行方法,可以。这是古德教给我们,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修这五种的观想。第一个:
【缘生】
这个比较容易,我们观察一切事物。这个修观,观外面境界容易,观自己很难,观外面境界回过头来就想到自己。
【四大五蕴之假合,当体即空。】
这是教我们观一切动物,因为植物、矿物只有四大没有五蕴;因为它只有色,受想行识它没有,动物有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是心理,植物跟矿物没有心,没有思想,所以它只是四大,它没有五蕴。动物就有了,我们看一切动物,一接触看到了,你就看它四大五蕴,四大五蕴和合而现的这个相,你能够这样观察,给诸位说,一切动物都平等了,统统是四大五蕴,缘生的,你会看成平等。
当体即空,除四大五蕴之外,什么也没有,四大五蕴是缘,聚起来现这个相,散起来这个相就没有了。如果说这个还不太容易懂,我们举个浅显的例子,这个我们叫它做一本书,这好懂,这本书是些什么东西?是很多张纸订在一起的,订在一起我们就叫它一本书,拆开之后一张一张的,我们就叫它做纸,不叫它做书。书是许多张纸订起来,这个缘现的相,笨的人说这是书、执著是书,聪明的人说这是一堆纸、不是书,一堆纸订在这个地方。聪明人看到的是很多张的纸,不聪明的人执著这是一本书,聪明的人根本就没有看到书,看到的是很多张纸。很多张纸的时候没有生也没有灭,那个书的相有生有灭,装订起来这个相就存在,拆开来之后这个相就没有了。你就晓得,这一本书实际上这个相是幻相,没有生灭。给你讲一切法不生不灭,就是从这上说的。你如果一桩事情明白了,这个书的确没有生灭,你就晓得一切万法都没有生灭,同一个道理。因为它是缘生法,缘生法哪来的生灭?只有缘聚缘散而已。你才晓得当体即空,当体即空那就了不可得。
你要是把事实真相看清楚了,我们对於一切万物取舍的念头就没有了,取舍的事可以有,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事可以有,心没有了,取舍的念头没有了。你看,岂不就是符合《金刚经》上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里头无住,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生心就是你的日子过得很幸福、很自在、很快乐。凡夫的麻烦在哪里?生心他要住,这很麻烦,他有得失的念头,患得患失,在这里面起严重的贪瞋痴慢,这是自己自作自受,苦恼无量,就是不知道事实的真相。《般若经》的特色,就是把这些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知道世尊四十九年说法,第一时华严我们不说它,那是世尊在定中跟法身大士们所说的。出定之后,从鹿野苑度五比丘开始,开始说小乘十二年,阿含讲了十二年,等於是办学校,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培养基本的知识。第二个时期进入到方等,方等八年,等於办大学,有方等八年的基础,才进入般若,般若讲了二十二年,二十二年讲的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讲无住生心,或者就是讲一个无智亦无得,讲二十二年。真正明白了,那个受用无穷,由般若才进入法华,法华跟华严完全相同。这是头一个晓得一切法是缘生的。第二,你去观察:
【同体,相虽别而体同,一法界也。】
一法界,一是真的,二就是假的。我们学佛的人,永远的牢牢记住这句话,一就是真的。所以念佛叫你一心称念,一心是真心,二心就是妄心,二心不是真心,一心才是真心。一法界是体,十法界、无量法界都是从一法界生的,一法界是本体。为什么会生十法界、生无量法界?无量的法界是从分别、妄想里变现出来的,这就是世尊在大乘经上常常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实在讲就是十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从什么地方来的?从心想来的。所以,观想非常重要。
一个人他这一生幸福与否,与他的念头完全是成正比例,他的思想要是很健康,他的身体一定很好,思想健康纯正,这个人身体一定很好,一定很快乐、很幸福、很美满。如果他思想有了问题,身体不可能好。思想有些什么问题?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他的问题就来了。思想纯正,跟诸位说,想一个事情,这叫纯正。譬如世间法,你读书,你常常就想你读的功课,这就纯正,他没有胡思乱想。你工作,你在这个行业,你天天就想你这个行业里面的工作,如何来发展你的事业,如何来帮助这个社会,这是很纯正的思想。确确实实世间法里面讲的,你得福报、你得健康长寿,都可以得到的。纯正的思想就是:我的学业、我的事业,一定要帮助这个社会。如果念念都为自己个人利益,这个思想不健康;为一切众生、为大众,这是健康的。
佛菩萨他的想法,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做好样子,这我讲了多少遍,这叫最健康的思想。所以佛的身,他得的身是金刚不坏身。我们这个世间人最差的思想就是想病,本来没有病,一想病就来了。病从哪里来的?观想当中来的。今天想这个病,明天想那个病,想到浑身都是病,这就糟了,糟透了,这是最不健康、最不幸的想法,这个我们要知道。所以有一些已经有病的人,甚至於病很重的人,他要肯相信的话,念头一转,他病好得就很快,医生治疗也非常有效,要他自己本身念头转过来,从今而后不要去想病。想佛多好!想佛会成佛,想菩萨就成菩萨,想病就得病,想死就活不了,这是一定的道理,想什么就变什么。十法界、无量法界,都是从心想生的。
知道所有无量无边法界,同一个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体,同一个体。佛菩萨明白了、见到了,所以对於一切众生,他所施舍的是无缘大慈,缘是条件,没有条件!帮助一切众生,尽心尽力而没有条件,为什么没有条件?他知道是一体。我们今天做事情都要讲代价,都要讲条件,为什么?我们不知道是一体,不承认是一体,所以一切要讲条件,条件谈不拢就不肯帮助,不知道是一体。唯有诸佛与法身大士他们明白,他们证得了。所以我们要常常想,一切众生是同体的,相虽然不一样,体是同的,而这个体是什么?实在讲就是清净心,如果大家心里头一念不生,这个心是相同的、一样的。诸佛如来的心是一念不生,如果我们的心也一念不生,跟诸佛如来同一个心。你要晓得,同一个心,那功德可不得了,同一个心就同一个智慧、同一个德能,一切都同了。这道理事实你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了,你才晓得念佛法门不可思议。为什么?念佛法门是直接修清净心,它没有拐弯抹角,没有任何委曲婉转,直捷了当修清净心,清净心就是佛性,清净心就成佛了。如来的无量智慧德能,都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这个方法,实在讲非常非常高、非常妙!而且也不难,人人都可以能够修学。这是同体。第三,要知道:
【本寂,本无生灭,哪来的涅盘?】
世尊为我们讲大菩提、大涅盘,是方便语,因为众生有烦恼,佛就说一个菩提,从烦恼对面建一个菩提;因为众生执著有生死,所以佛就说一个涅盘,涅盘是不生不灭,没有生死。如果我们觉悟了,烦恼没有了,跟诸位说,菩提也没有了。烦恼没有了,还要有一个菩提,菩提就又变成烦恼,你就又有一物。我们生死没有了,你还以为有个涅盘,涅盘又变成生死。它是相对建立的,一边倒了,那一边就没有了,这个一定要知道。所以佛给我们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菩提、涅盘是佛法,法也要舍,法也不是真的,不可以执著;用它来治病,病好了,药也不要了。病好了,那个人还吃药,你想想看,这个人是健康的人吗?健康的人不要吃药,吃药的人一定不健康;健康的人不需要补,天天吃补品的人,这个人一定不健康。怎样过得健康?首先要修清净心,清净心是健康真正的来源。要知道心本来是清净的、寂灭的,清净寂灭。第四:
【无念,若无有念,则众生无,得亦无。】
这个念叫观念,因为有念就有思想。本经后半部讲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那个见就是念头,我们讲意见,就是念头;比前面讲的四相要微细很多,相是显相,这是念头。相从哪里生的?相从念头生的。因此,我、人、众生、寿者这个念头都没有,念头没有了,四相才真的没有了。只要有念,就有相在;念没有了,相就没有了。相虽然在,不碍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要紧的是念头要离开。念头没有了,得失当然没有了。念没有了,相没有了,哪里还会有得失!一个人真正到没有得失心了,你才会真正懂得佛法里面讲的解脱、讲的自在,真自在!有得有失决定不自在。你心里头有牵挂,有牵挂当然就有忧虑,有忧虑当然就有烦恼、就有痛苦,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到念头没有的时候,你就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痛苦,这才叫真正的乐,离苦得乐,那是真乐。那个乐,我们普通人没有法子体会,没有法子想像,为什么?从来没有经验过,不但这一生你没有经验过,生生世世你都没有经验过,所以你很难体会。一定要做,做了之后才晓得、才知道。第五:
【平等,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
《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修行的三大纲领:清净、平等、觉,我们对待一切众生都要用平等心,这叫真修行。有一些人在僧团里面,看到这个僧团人太多,意见太多,就想办法赶快离开,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去修,也未尝不好。实在讲,他不会用功。清净心在哪里修?就是在染污里头修清净。平等在哪里修?在极不平等里面修平等,那是会修行的人。会修行的人,没有挑剔,没有选择,什么环境都好,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没有一样不好,无论什么人,善人、恶人都是善知识,没有一个人不能和睦相处,那才叫功夫到了家。
像诸佛菩萨,哪个地方有感,哪个地方就现身。大家念过《普门品》,《普门品》读诵的人很多,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饿鬼里面求他,他就现饿鬼身,他不嫌弃他;畜生道念他,他就现畜生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我们要想学佛,不在这上下功夫,不在这上学习,你怎么会成就?一定要选择一个你自己认为理想的环境,那哪里能修得成!你想想看,选择一个自己理想的环境,你依然是严重的分别、执著,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不平等;心要是清净、平等,哪个地方都一样。我们凡夫住十法界,你要晓得,观音菩萨、诸佛如来现身在十法界里面,他住的是一真法界。我们跟观音菩萨平排坐在一起、手拉著手,他在一真法界,我们在十法界,怎么回事?他心清净一念不生,我们心里胡思乱想,不一样!我们要学的是学他的清净心,学他的平等心,学他的慈悲心,学他能随缘,这叫修行,真修行!
所以这个地方,古德教给我们常常观想:缘生、同体、本寂、无念、平等,常常想著这个。一切时、一切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常想,想这个理,想这个事,这就叫修观。把我们的观念转变过来,我们从前的观念是错误的,这个观念才是正确的,与事实真相相应。我们以前的想法、看法,与事实真相不相应,是错误的。
【总之,性真实。】
性是能变、能生。
【相虚妄】
相是缘生之法,波动现象,波动还是缘生。
【证真实性,於一切境界。】
真实性在哪里?就在一切境界之中。离了相,哪去找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你要证真实性,就在相上证。你要证平等性,在哪里?在极不平等的境界里面去证;你要证清净心,在一切污染的境界里面去证清净心,那才是成就,那才证得。可见得清净处就在污染处,平等处就在极不平等处,一不是二,在这里面证得一,就清净、就平等了。离开这个境界,你到哪里去修,到哪里去证?没地方修,没地方证。所以我们真正想修行、想成佛,找个什么道场?就在你日常生活当中,就是最好的道场,没有改变你生活的方式,没有改变你日常的工作,你在这里面就得清净心、得平等心,得成正觉之心,你就成了菩萨、成了佛,每个行业都是佛菩萨。
【不著相而归於自性,乃为真实。】
般若会上讲的主题、总纲领、总原则,就是不能著相,不能著相就是决定不能够执著,不分别、不执著。请看下面一页:
【观照纯熟,当体即空。】
这是观照功夫得力了。刚刚初学自然不得力,这个境界或有或无,有的时候提起,想起来了,再过一会儿忘掉了,这个情形初学的人总是不免,功夫或断或续,总在这个境界里,但是不要怕,起步都一样,我们现在是一样,别人也是一样,现代人如此,古人也是一样,即使是诸佛如来,他们在因地当初也跟我们是一样的,所以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要常常提起,怎么会提起?因此早晚课就很重要了,早晚课养成一个习惯,纵然有的时候忘掉了,但是到这个时候,他就会想起来。早晚课,实在讲就是养成一个提起观想的习惯,重要是在这个地方。功夫得力,你烦恼、妄想,也就是错误的想法看法少了,逐渐逐渐我们的想法、看法,跟佛经上讲的逐渐逐渐趋向一致,这是功夫得力的现象。真正能够体会到万法皆空,你心清净了,这是从观照达到一个程度的效果,叫照住,照住就是得定。你为什么会得定?你有高度的智慧,看到一切法「相有体无」,所以在相上你可以受用;因为它体无,你决定不执著它。它体是空的,你执著它干什么?这是有受用而没有副作用,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
【起念则有,若无於念,一切皆无,故知本来平等。】
一切法是因为有念,它才有。不但我们这个身体,刚才我举例子跟诸位说,我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健康与你的念头有密切的关系,完全成正比例。再要是扩大,我们依报的环境,我们居住的环境,居住环境大则地球,再大的我们今天讲太空,太空许许多多的现象,我们今天讲天文现象,这些现象与我们的念头也有密切的关系。你不要以为这地球那么大,太空更大,与我根本就不相干,你就错了,我们起心动念那里头都会产生变化,我们的念头不太强,它的变化比较弱,我们觉察不到,决定有影响。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实在讲它影响的范围真的是尽虚空遍法界。如果没有影响那么大的范围,你们想想看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距离我们这里十万亿佛国土,我们这里动个念头,为什么他晓得?就是因为我们这个念头的波,像电波一样,已经传达到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他知道。念头的生灭就是波动,不生不灭那个波就不动。不动是本体,动是现相,相跟体是一不是二。就像水跟波一样,不动的时候,我们叫它做水,它动的时候,我们叫它做波浪,问一问波跟水是一还是二?不能说一,也不能说二。你要说二,它根本就是一,波就是水,水就是波;你要说是一,水是平的,波是动的。所以佛给我们讲真话,是不一、不二,这绝对不是模棱两可的话,是讲的真相。所以大家向这些事相上去观察、去体会。
我们学佛的人,大多数同修家里都供一个小佛堂,佛堂里面可以不必烧香,烧香当然很好,不烧香也没关系,可以不必供香花,这些都可以不必供,但是那一杯水一定要供。供水是什么意思?要供清水,不要供茶,供茶就错了,水表清净心。每天供这一杯水,不是给佛菩萨喝的,是提醒我们自己,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的清净,像水一样的平等,就是代表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心、平等心是佛心,是真心,提醒我们这个意思,要明了,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自己。有很多人不知道,供一杯水以为这是敬佛的,给佛,怕佛口渴,自己一天到晚还是胡思乱想,跟自己的心行毫不相关,这就错了,这是完全搞错了。所以这是用这种方式提醒自己。
【真心妄心,本来同体。】
就是我刚才讲的比喻,真心就像水,妄心就像波浪,就这么一回事情,妄心就是波动,它是一不是二。
【起心动念,则全真成妄。】
这就是我们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的法界,就是你真心波动变成幻相。
【心开念息,则全妄即真。】
心开是开悟了,觉悟了、明了了,不再迷惑;念息是分别、执著、妄想没有了,这个时候全妄即真。那个妄在不在?在,在是真的,样样都是真的,晓得波就是水,不要再去找水了,波就是水。虽然妄相在,《华严经》上说得好,「理事无碍」,理是真,事是妄,不相妨碍,真妄不相妨碍。真妄不相妨碍,那个妄相妨不妨碍?也不妨碍,事事无碍,事跟事也没有妨碍了,这真正叫得大自在。我们今天事跟理有妨碍,事跟事更是妨碍,这是什么道理?理没有透彻,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所以才产生许许多多的误会,造作一些冤枉的事情。本来统统没有的,我们要说本来可以避免,这个话说得都太勉强了,根本就没有的事,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的事?都是理没有搞清楚,事实真相不明白,不知道全妄即真。
【所谓除妄,实无可除。】
佛法里常讲要断妄、要求真,这些话都是佛的方便话,而是佛对於初机同学所说的方便语。这个讲法他好懂,叫他断恶修善,慢慢的把他这个境界提升。对於老修行,那就不是这样说法,为什么?这种说法、修法不能见性。因为他分别、执著没离开,必须更进一步告诉他真实的,因为妄就是真,要是把妄除掉,真也没有了。波就是水,波不要了,水也没有了;你要是了解,波就是水。那要怎样见到水?让那个波平息下来,原来它就是的;不可以去了波,去得个水,得不到的。我们把妄断掉了、灭掉了,去找个真,真也没有了,哪有真!真就在妄中。
【所谓降伏,乃善巧转移,大而化之耳。】
这是大乘佛法,我们常讲高度的智慧,高度的善巧,真正是善巧达到了极处。因为心量愈小,波动就愈大,愈小的时候,波动就愈大,心要是拉宽,波就拉平了,再拉再拉,拉到大的时候,自然波动就没有了,这个法子很妙!譬如,我们看波动最大的瀑布,很多地方的瀑布,我们去看,很壮观,瀑布都是很窄小,水流得很急,它才有这个现象,假如把口拉宽,它这个现象就没有了。我们那个心也是如此。心量愈是窄小,它的妄想、分别、执著就愈严重,波动就愈严重,心量愈来愈宽大,它波动的幅度就愈来愈减少。大乘法用这个方法,大而化之。
所以我们的心量要大,起心动念不要想自己,不要想家庭。起心动念,佛教给我们要学佛,佛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就是大而化之,大到无限大,这才好。所以起心动念,我们都想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佛要度一切众生,是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要生这样的心,这个心是大心,这个心量就把烦恼、妄想转移掉了,所以妄想、分别、执著不要断,自然就没有了。你真的要想去断它,好困难,断不掉!你不断烦恼,好像烦恼还不起作用,愈想断它愈多,愈想断它好像它的力量愈大,这都是事实。所以大乘法方法巧妙,让我们心量扩大,把它自自然然转变,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盘,转变了。《金刚经》上,实在讲就是给我们发明这个理论与方法。
【发广度心,大悲也。】
发广大心,度一切众生,这是大悲,这是大悲心,大慈大悲。怎么个度法?这个地方诸位一定要知道,就是要做一个好样子,这就是度众生。我做一个好的榜样,给一切众生去看。佛做样子给我们看,每天这个生活,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举一个例子,样样都合规矩,这是做个样子给我们看。我们今天学佛,就是在这个社会上,要做一切众生的好榜样。众生不守法,我们守法,带头做样子;众生不守规矩,我们守规矩。众生做什么事情投机取巧、自私自利,我们带头做个好样子,我们一切奉公守法,认真去做利益一切众生之事,能够舍己为人,这是好样子。在家庭,做一个家庭的好样子;在公司行号,做一个公司行号的好样子;无论你从事於某一个行业,你在这个行业里做一个好样子。整个社会大家都能这样做,这个国家就是福国,这个地方就是极乐世界,这才叫真正学佛,这才叫学佛得到真实的受用,真正的利益。
你以为利益在哪里?学了佛,佛菩萨保佑你会赚大钱,这是你得利益,那你就完全错了。大钱赚到了,还是你命里头有的,命里头没有的,佛菩萨也不能够帮助你。所以念念想给一切众生做好样子,这就是诸佛菩萨度众生。度的意思,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就晓得我应该怎么学了。在学校念书,我做一个好学生;功课好、品性好、身体好,好学生,那就是菩萨。做一切同学的榜样,那个学生叫菩萨学生。佛法要这样学法,学了马上就有用处。
【观实无理,大智也。】
观是观照,观照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本来无有,这个观法就见到真性。从相上见到性,这是智慧,大智慧,也是禅宗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性是什么?性就是理,万事万物的本体。从相上,要能见到性。为什么一定要见性?因为你见到性,你才会不执著,自自然然你就会做到无住,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住无所住。世尊表现的是住无所住,我们也能像佛一样住无所住,那怎么会不自在!所以要有大智、有大悲,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你自己才甘心情愿,认为这是我应该的,我做个好样子是应该的,没有条件的,我应该要这么做。不是做一个好样子,人家会赞叹我,人家会供养我,里面有很多名利可收,那就错了,不是的,那个心也不清净了,也不平等了。装模作样,骗自己、骗众生,那就有罪业了。这是没有任何条件,我应该要这样做。
【悲智具足,福慧双修。】
大智大悲,实在说大智大悲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虽具足,可是我们久远劫来,把自己的自性迷失了,悲与智这个性德不能现前。所以今天一定要用修德,把我们的性德再恢复,这个做法就是恢复性德的方法。这个方法非常巧妙,也非常有效果,这是真实福慧双修,有智慧、有福德。但是福德,世尊在本经里面教菩萨,菩萨广修福德而不住福德,这个话很有道理。像世尊他所示现的,他就不住福德。佛的果报依正庄严,那还得了!他不住,他示现在我们人间,跟我们一样受苦受难,天天去托钵,不受。不受才叫真清净,那个心真清净、真平等、真慈悲!其实那个受,是我们凡夫的一个错误观念,我们凡夫认为有福应该知道享福,有福都不晓得享,好像看那个人是傻瓜、白痴,有福都不晓得享。其实有福不享,他是在真正享福,我们凡夫不知道,真享福。说实在话,有福他在享福,那不是享福,受罪!不享才是真正享福,这个很少人能体会得到。我们看到佛菩萨那么样的自由自在,游戏人间,游戏六道,那叫真正在享福。所以不受福报,高明极了!这叫福慧双修,福慧具足。
【立志坚强,勿生怯弱。】
坚强的志愿是从学问里面生出来的,没有高深广大的学问,坚强的志愿很难立。哪一个不想立志坚强?为什么我们这个愿力就没有办法?原因就是我们对於事实真相知道得太少,我们的智慧学问不足,常常产生自卑感,很容易退失菩提心,很容易退转,道理在此地。
【看破放下,求生净土,即此便是降住。】
这几句话,特别是在我们现代这个时代,立志坚强,我们要立什么志?成佛之志,广度众生之志,要立这个志。换句话说,我们真正想作佛、作菩萨,什么时候作?现在就作!现在作的那个佛菩萨,跟诸位说,不是真的佛菩萨,什么佛菩萨?相似,天台家讲六即,相似即。我们照佛菩萨那个模样来学习,就是我在此地一再跟诸位同修强调的,遍数说多了,你的印象深不会忘记。作佛、作菩萨,就是做好人、做好榜样,这是真话。但是我们并不以此为满足,以此为满足了,你今天做一生好人好事,来生不过得人天福报而已,不能出三界,不究竟。
所以眼光要放大,那就是一定要在这一生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我们不仅是出了六道轮回,超越了十法界。不但超越人天、诸天二十八层天,声闻、缘觉、菩萨,乃至於权教的佛,我们都超过。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见到阿弥陀佛,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的智慧能力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真的可以在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居住的所在示现好榜样,这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你才真的得大自在!做好样子的心决定不能退,求生净土这个愿决定不能退。这一条主要是教给我们这个。
一定要看破,一定要放下。看破、放下,小而言之,对於自私自利这个念头要看破,自私自利的做法要放下。大而言之,对於身心世界要看破、要放下,我们才能够得生净土。对於这个世界有一丝毫留恋,就不能往生。所以,身心世界要放下。你这样做法,与《金刚经》上的宗旨,自自然然就相应。《金刚经》问的怎样降伏其心,应云何住,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把心住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地方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自自然然就降伏了。
【真心不现】
我们说得具体一点,清净心、平等心不能现前,清净、平等就是真心。
【全由妄障】
妄就是妄想。世尊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说明毛病就是出在妄想、执著,妄想不断的在发展、在增长,就变成所知障;执著也是不断在发展、不断在增长,变成烦恼障,这是佛法讲的二障。二障从哪里来的?就是妄想、执著而来的。妄想、执著是一切障的根源。
【妄不除尽,而曰安住如如之真,即此一念,依然是妄想。】
可见得妄难除,真心难现前,不是容易事情。我们要认真、要努力,要把这桩事情,真正当作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来办,除此之外,小事,这才是我们终身大事,决定不能够疏忽了。妄不除尽,这个地方讲的妄是指见思烦恼、尘沙烦恼。见思、尘沙要断尽,然后再破一品无明,就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才安住如如之真,我们对於这种人,称他为法身大士。他才安住如如之真,也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由此可知,此地讲的妄要除尽,著重在见思、在尘沙。没有到这个境界,我们想安住如如之真,这一念还是一个妄想。这些道理、这些话,在讲席当中不断的在重复,不断的在提醒,其目的要我们时时刻刻不能忘记,不能够疏忽,我们用功才如法,才有一个入处,入门的处所,入处必须把障碍都排除。譬如前面我跟大家提到念佛,念佛老实念下去就好,就如法。要是常常挂念著,我念了好久还没有得一心,几时得一心?这叫打妄想。念佛最忌讳的就是夹杂,你念佛里头还夹杂一个什么时候得一心,你这个功夫就破坏了。老实念,根本就不要问,自自然然就得一心。如果有一个得一心的念头,横在那个地方,你念一生的佛,都不会得一心,障碍障在这个地方,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底下,「经云」,这是《楞严经》上说的,佛跟我们讲的。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前面这一句是般若智慧的观照,没错!生是讲一切万物之生起,生起的那个所在,所在是一真法界,是真如本性。前面这一句,「元明照生所」,明就是般若智慧,这一句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生所就是性,明心见性。底下一句就不好了,所立,照性就没有了。如果在所上要有所立,这个立就是前面讲的住。立是什么?分别、执著,般若智慧就没有了。由此可知,我们本有的般若智慧之所以不能现前,就是我们有立。我想不少同学应该听说佛门有一句话:「佛氏门中,一法不立」。一法不立,立一法那就「所立照性亡」,佛氏门中,一法不立。又说佛氏门中,一法不舍。一法不立就是本经所讲的「应无所住」;一法不舍,就是说「而生其心」。所以很多句子,你合起来看,那个意思就很明显,可以互相拿来做注解。佛的意思你就会明了,愿解如来真实义,这真正是开智慧。《楞严经》上说的两句话。又曰:
【知见立知,是无明本。】
也有不少同修,常常有个疑问放在心上。佛法里面讲「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讲十法界的发展、演变,这两句话说得很清楚,最初的原因是无明。无明从哪里来?这是大问题。释迦牟尼佛在世,就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可见这个问题不是我们一个人有,很多人有。富楼那尊者在楞严会上,听释迦牟尼佛讲经,就产生这个疑问,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无明最初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无明?佛就是这样答覆他的:「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坏就坏在立字,知见没有问题,知见是佛知佛见,真实智慧,真实智慧里头你要立,那就是无明。跟前面那个所立,都在这个立。立,你要建立,这就坏了。你这一建立就不是自然的,就不是本来面目,这个东西就是祸根,就是无明的根本,叫根本无明。这个立发展到今天,那个现象是什么?我想怎样怎样,我要怎样怎样,我以为怎样怎样,这是立发展得很粗。你要这样,他要那样,两个人合不来就打架,打得头破血流,最后还是一场空。你说冤枉不冤枉?人与人的冲突,国家与国家的冲突,现在的发展是星球的战争,星球与星球的冲突,从哪里来的?就是每一个人立的不一样。本来没有立,为什么要立?两个国家打仗,为什么打仗?他因为立了一个边界,那个地方就麻烦了。本来这个地球上没有边界,哪有边界,硬要在那里立个边界,麻烦就出在那个地方。无论大事、无论小事,所有一切的病根,都在这个立字上。
诸位细细去想这个经文,去观照这个经文,常常念「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念个几百遍,念个几千遍,去体会这个意思,你渐渐就明白了。然后才知道我们要怎样与一切人没有冲突,与一切众生没有冲突,与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冲突,就是我不立了,你立没有关系,我不立,自然就没有冲突。冲突是双方面的,一方面要争,一方面让,哪有冲突?没有冲突。一方面有、一方面无,都没有冲突。佛知道这个道理,佛晓得事实真相,我们学佛要在这个地方学。果然学会了,一切人、一切处、一切事,没有一样不美好,都好!你再看,都生欢喜心,那个时候才真正叫法喜充满!纵然到阿鼻地狱也法喜充满。你真得受用,你真正明白,真正开智慧。
【所以古德云:但求息妄,莫更觅真。】
这是古大德教给我们,我们只一味在息妄这上面下功夫,不要再去求真,为什么?妄就是真;妄息了,它就是真。妄,刚才讲,像水一样,波,波在那里动,波息了就是水,还要求水干什么?不要再去找水了,它息下来的时候就是!
【但尽凡情,别无圣解。】
不要去天天想著,我要成佛、成阿罗汉、成菩萨,你这个是妄想、妄念,哪有佛菩萨、哪有阿罗汉,没有!诸佛、菩萨、罗汉跟我们人差别在哪里?我们人有妄想,他没有妄想。你的见思烦恼没有了,这个妄想没有了,就叫你做阿罗汉。尘沙无明破了几分,就叫你做菩萨。无明统统断尽,就叫你做佛。除这个之外,到哪里还去找一个什么佛、菩萨、罗汉,没有!真的,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你要是想:一定有个什么秘密、有个奥秘,我要去得到它,你成天在打妄想。
正如同有许多同修看到我说:法师!你修得不错,修得很好,一定有什么秘密。要我传授秘密给他。如果我要动个坏念头的话,传秘密给你,可以!要多少多少钱,我才传给你,你一定会把钱送给我,是吧!我传给你还是欺骗你的,哪有秘密,没有秘密。真的要是说有秘密,都是骗人的。佛法是大慈大悲,佛法里头还有秘密,那佛哪里叫慈悲?佛还有什么清净?说老实话,秘密就是不可告人的事情,不可告人一定不是好事情,好事情哪有不可以告人的?你明白这个道理,凡是人家说有什么秘密,你就不要跟他学,那个一定会上当的,佛法里头没有秘密。佛法里面有个宗派叫密宗,那个密不是秘密,深密。它的道理很深,初学的人很难理解,所以它叫深密,而不是秘密。佛法里头绝对没有秘密。佛的心清净正大光明,没有一桩事情不可以告诉人的,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
【经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这也是《楞严经》上所讲的。狂心就是妄想,就是妄念。妄念,凡夫妄念不歇,妄念很多,这就叫凡夫。如果这个妄想没有了,歇了,那就叫菩提。可见得狂心跟菩提是一不是二,狂心是波,菩提是水,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因此,真正修行用功在哪里?我们修真就在妄处。我们修清净心就在染污处,我们修平等心就在极不平境界之处,就在这个地方。我们修慈悲心,就在一切没有慈悲心之处,在这里头修。撇开这些境界,你到哪里修?没有,没有真!真在妄处,觉在迷处,正在邪处,净在染处。这是真的智慧,这是教我们真正用功的方法,真正得受用之处,是在此地,不可以错会了意思。大乘经典,世尊这样的开示很多很多,虽然言语不相同,名相用的不一样,旨趣没有两样。在《金刚经》里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都是这个意思。所以古人,多读大乘经能开智慧,多读是什么?经与经当中可以互相来注解,不需要用其他的解释,以经解经。看多了,你就明白、会通了,圆融贯通。
民国初年丁福保居士,这是在家学佛当中的一位大德,他对於佛教贡献很多。他也编了不少注解,都叫做笺注。他所用的方法,都是用经文注解经文,他以经注经,不用自己的意思,都是引用这个经上怎么说的,那个经上怎么说的,这个祖师怎么说的,那个大德怎么说的,没有用自己一点意思。以经注经,所以他那个笺注也是很好的参考资料,这些书在台湾都有流通,不难得到,我想我们这边图书馆一定有,这是一种注解的方法。但是初学的人,一定要晓得,首先要一门深入,一定要在一部经上奠定深厚的基础,然后你阅读大乘,才能够触类旁通。如果你没有基础的话,你看多了,愈看愈乱。他不能够会通,愈看愈乱,愈看信心愈没有了。佛在这个经上是这个说法,那个经上是那个说法,到底哪个说法对?一会儿他讲这个是空的,一会儿他讲是有的,到底是空、是有?反而怀疑释迦牟尼佛说话没有一定的,那就坏了,你就完全错会了佛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一部经上奠定深厚的基础,然后看一切经有受用,能触类贯通,不会错解佛的意思。这是现代一般学佛,确实在此地,都没有在一部经上下死功夫,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人比不上古人,就连民国初年这些出家、在家的大德,我们都比不上。江味农居士、丁福保居士,为什么人家能成就?人家的基础非常深厚,有儒家深厚的底子,又有佛法深厚的基础,所以他们能成就。这个基础都是从背诵下手的,要是不肯背书,你要把根扎稳,很难很难。现在人都不喜欢背书,不喜欢读书,这个很糟糕,他不晓得背书的好处。
我们佛门,我只在香港看到一位老法师,他教学生还用老办法。我看了之后很佩服,我特地去礼座。海仁老和尚,他是一九八o年往生的,那时候他九十多岁,我去看他的时候,他九十五岁,第二年他就往生了。他在香港号称为首楞严王,因为他是专门学《楞严》,专门讲《楞严》。因为我那个时候到香港,他们也请我去讲《楞严经》。我是后学,去参访老法师。老法师只有六个学生,这六个学生不但要背《楞严经》,还要背注解,经跟注解统统都要能背得很熟,他才收你作学生。这个门槛很高,所以只有六个学生,但是真有成就。佛法教学一定要这样,才能扎根。现在佛学院,很多佛学院,现在也没有佛学院请我教书。在过去还有佛学院来找我,我不敢去,因为我也受老师的影响。介绍我佛法的方东美先生,那是个好老师。方先生常常跟我讲,他在台湾大学教书,混日子,他说误人子弟。那样的学者,真是道德学问都是令人佩服的,还说误人子弟;实在讲,他并不误人子弟,学生不肯听,学生不肯接受教导;我们听了之后很感动。如果教导学生,学生不能真正得利益,不能开悟,怎么对得起学生!学生不听话,我就只好不教,退出了。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