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023-0007
请掀开经本,第二卷,第六面,倒数第五行,从第二个小节看起。
【世尊是总号,称呼时用之。称佛则表果德。称如来则表性德。】
这三种称号,在本经随处都可以看到。为什么要用三种称号,一种岂不是更简单吗?何必要用三种?称号里面也含著有许多的意思在,我们明了之后,才晓得《金刚经》字字句句都含义无限的深广,从这些地方能够体会,这才得真实的受用。「世尊」,世是世间、人间天上。佛的身分是老师的身分,叫天人师,佛的十种称号里面有天人师,佛是以老师的身分出现在三界六道。三界之中,唯有师道最尊。中国古人都知道尊师重道,唯有师道最尊。因为父母生我们这个肉身,肉身得自於父母,身命,可是智慧得自於老师,慧命是老师帮助我们的。因此在世间法里面讲,恩德最重的就是父母、师长这两个人,父母、师长,这两个人的恩德是相等的。
古礼里面,我们处处都能够见到。譬如,最普通我们见到称名,现在已经没有这个礼节了。古时候,男子满二十岁行冠礼,冠礼就是戴帽子,戴帽子就是代表他是成年了,是大人,不是小孩了,在社会上大众对他要尊敬,不可以把他当小孩看待。行冠礼之后,他的名不能称了,不能称他的名,要怎样称呼他?同辈分当中的这些兄弟、同学、朋友,大家送他一个字,字就是别号,送他一个字,这是从行冠礼那天起,大家对他称字不称名,这是对他恭敬。所以古时候有名、有字,名字是两个,不是一个,有名、有字。女子也一样,也有名、有字。女子十六岁行髻礼,就是梳头了,表示成年了。冠礼之后,这一生当中唯一叫他名的就是父母,他的伯叔、他的祖父,对他都称字,都不称名,这是对他尊敬,唯独父母称名。另外一个称名就是老师,老师一生称他的名,这就说明老师的地位跟父母是相同的。父母过世了,要服丧三年,就是带孝三年;老师过世了,也是心丧三年,不穿孝服,叫心丧三年。从这些地方看出中国古代的社会,对於老师非常尊敬,何况佛是天上人间的导师,所以尊称为世尊,世间最值得人尊敬的一位师长,称佛称世尊,这是总号、总称。
别号里面有十个意思,在此地这十个称呼,我们在这里也都省略了。这里头有两个,一个是佛,一个是如来,这是十号里面的两种。本经里面称「佛」,是从他修行证果,他证到圆满的佛果,是从这上说的;换句话说,是从事相上讲的。如果称「如来」,那就不是从相上讲,是从本性上说的。所以有的时候称佛,有的时候称如来,我们一看就晓得了。譬如,这段经文里面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这个地方不是说佛善护念,说如来,如来是真如本性里头本来就如此,这不是从事相上说,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是读《金刚经》必须要知道。不仅《金刚经》如此,在一般大乘经上,大概都是有这个意思。我们看底下这一段:
【世尊入城还园】
到舍卫大城去乞食,托钵回来之后,回到只树给孤独园。
【如如不动】
他人是动了,从住的精舍到都市里面走了一圈回来,我们晓得一个往返有十几里路,大概也要走一个多小时。不动,心不动,虽然这一趟往返,从来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当然更没有分别、执著,所以如如不动。
【密示住心,以身作则。】
密,不是秘密。密是什么?他没有说话,他没有说,完全在日常生活当中表演给我们看,让我们从事相当中去体会、去领悟、去学习,这个叫示,示是示现。
【正是加护忆念】
须菩提尊者所说的善护念、善付嘱,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显示出来了,这个意思很深。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学佛无论在家、出家,就是要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好样子,我们能够常常存这个心,为一切众生的典型,为一切众生的模范,做出来给大家看,这就是护念一切众生。用现代的话来说,潜移默化,潜移默化就是此地讲的密示,佛这样教我们,我们也这个样子教化一切众生。心量要大,我们教化的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要有这样大的心量,与性德就相应了。有这样的心量,广大心、清净心、平等心,才能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心心相印!这是真正去做,自己一定能够体验得到,这叫真实的功德、真实的受用。
【食讫宴坐】
吃完饭之后打坐。
【一念不生】
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出来了,世尊是一切时、一切处,行住坐卧,都能保持住如如不动、一念不生,这就是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凡夫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当中,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叫凡夫。凡夫跟佛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在这里看出来了。凡夫要想学佛,就学这个,都在日常生活当中!
【密示降心】
教导我们如何降伏妄心,妄心就是念头、妄想、杂念,佛这样教给我们降伏的方法。
【令众取法】
这句话的意思,叫大众效法佛陀,向佛陀学习。
【正是托付谆嘱】
前面讲的善护念,是对所有一切学佛同修而说的,甚至於包括还不相信佛法的一切众生,佛没有不护念的。付嘱那就是佛的学生,对学生才有吩咐、才有嘱咐,没有学佛的,那对他嘱咐是没有用的,他不能接受。嘱咐就是教导,教你怎么学,就像佛日常生活当中这个样子,学会了,那就行了。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如果把它看作两桩事情,那就错了。释迦牟尼佛生活当中,每天做的事情就是自行化他,我们在生活当中也要这样学法,这就对了。
【以身教不以言教】
完全做出来,这才叫真正的受用。
【随时随处,无不为菩萨正觉模范。此真所谓善,须菩提今日始看出而叹为希有也。】
佛为菩萨,哪些是菩萨?所有学佛的弟子都叫菩萨,只要你发了大乘心,我今天发心来学佛,我愿意作佛,我要求生净土,动这个念头的人,就是菩萨。不一定要去受菩萨戒才是菩萨,受了菩萨戒而不发菩萨心,还不是菩萨!真正发了菩萨心,没有受菩萨戒,佛菩萨承认你是菩萨。真正向佛学习,就是在一切生活当中,我们在这里得到修行的纲领,在生活当中,保持著如如不动,一念不生。这就是《金刚经》末后开导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只要学到这两句,那你就真的学佛了。在一切时、一切处,无论做什么,保持著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他有愿,他的愿是给学佛的人做一个模范,给求正觉的人做一个好样子,这一点要特别留意,这才所谓是善,真正善巧到了极处。须菩提见到了、明白了,当然就会效法,就会学习。再看下面一段经文,第五段,接著尊者向世尊提出请教:
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本经分前后两部,三十二分里面,分得很清楚,前面十六分是上半部,后面十六分是下半部。下半部一开端,尊者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说话跟这个很相像,只有几个字颠倒了,颠倒了意思就不相同。所以有一些流通的本子《金刚经》,前后问的问题是一样的,那个讲不通,一样的问题,前面问过了,后面何必还要再多事?所以,后面问的时候,这个地方是「应云何住」,后面问的是「云何应住」,四个字完全相同,就是顺序颠倒了一下,那个味道就完全不一样,意思完全不一样。古本里面是正确的,江味农居士依照古本把它订正,这个意思绝对不相同,所以它没有重复。
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我们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算不算善?佛的经典有大乘、有小乘,大小乘经典里面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的标准不一样,这是必须要知道的。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成佛,要成佛先要符合佛要求的标准,也就是说,我们要有条件做佛的学生,善就是条件。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把这个标准就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第一,人天善,现在有很多人讲,提倡人间佛教,也不错、也很难得,这是所谓五乘佛法,五乘是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人天善,佛讲了四句,第一个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人天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孝养父母是不是对父母衣食样样都照顾到,这就能算孝了吗?没有。诸位要晓得,孝养父母是从学佛开始,一直到你成佛都不能离开。为什么?要把孝养讲得圆圆满满,成佛才能做到。因为不仅是供养衣食住行,要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叫他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这才叫孝!这个孝还不究竟,学了佛的人知道,一定要劝父母念佛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他真的往生了,这才算是孝。假如父母还在六道里搞轮回,那叫尽什么孝?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所以我们学佛,在家里就要做一个好榜样,叫一家人看到你都欢喜,你劝他念佛,他才肯相信。你学佛了,在家里头这个样子怪,那个样子怪,家里人总是看不惯,天天闹别扭,怎么能叫家人信佛?家人不但不信佛,而且还在亲戚朋友当中宣传,你们要小心,千万不要叫小孩学佛,学佛就坏了,这叫你父母家人反而造了口业,这叫大错特错。家人或者很固执、不明理,怎么办?普贤菩萨不是教给我们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要能顺父母,要能顺家人。譬如,最常见的家里面生活起冲突的,你学佛了、吃素了,家里的人吃肉、吃荤,这一下就麻烦大了,天天吵架,天天彼此看得都不顺眼。你说家里人造业,杀生造业,家里人说你奇奇怪怪的、不通人情。佛法要开智慧,佛法要通人情。你要能够随顺,随顺,逐渐逐渐去感化他,渐渐去启发他,让他明了素食也有营养、也健康,他就欢喜了。开始千万不要拿佛经里面这些话,吃它半斤,将来要还它八两,还要威胁他,那人家怎么能接受!不可能接受的,根本就是要打架的。先要从卫生上说,大家都很重视卫生,从卫生上面去启发他,去启示他,让他多想想。
现在这个社会,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病,从前没有,你们想想,你看看报纸,看看医院这些病例,三十年之前没有这么多怪病,现在好多怪病出来了。这病从哪里来的?古人说得好,病从口入,你吃的东西不干净、不卫生。学佛,佛没有叫我们不吃肉,释迦牟尼佛出去托钵,还托的有肉食,世尊那个时候托钵,人家吃什么就给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托钵要是天天叫人做素菜给你,这不是找人麻烦吗?佛大慈大悲,不找人麻烦的,你吃什么你就给我什么。现在小乘国家,斯里兰卡跟泰国,他们托钵没有吃素的,即使其他一般大乘国家,日本的佛教没有吃素。不但没有吃素,日本出家人还喝酒,酒真是大戒,五戒里不饮酒,他们喝酒,不但他喝酒,他还拿酒去供佛。我到日本去参观过,日本很多大的寺院,我都去参访过,佛像前面一瓶一瓶酒供在那边,都是好酒,我自己看过,这是每个国家地区他们风俗人情不相同。而佛在戒经上交代我们吃三净肉,三净肉是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托钵吃的是三净肉。
素食,大家一定要晓得,唯独中国佛教素食,外国佛教没有。中国佛教素食怎么来的?梁武帝提倡的,你就晓得,梁武帝以前,中国这些出家法师也吃肉的,不过没有听说会喝酒的,这个没有听说过,他是吃肉的。梁武帝读《楞伽经》,看到菩萨心地慈悲,不忍心吃众生肉,他读了之后很感动,於是自己就断肉食,自己发心吃素,他是我们佛门的大护法,所以在佛门里面提倡素食运动,素食运动梁武帝带头。到以后,佛教不管是出家、在家,统统都吃素了,好像吃了荤那不得了,罪不可赦,这都是很大的误会,你没有把历史搞清楚,到底是怎么来的。可是素食实实在在好,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现代这个时代真是好,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为什么我讲特别是这个时代?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肉真的不能吃,问题太严重了。从前你吃的猪、鸡、羊这些肉食,这些动物都是放在外面养,它一生也过得很自在,到被杀的时候,那个时候才把它抓来杀了吃它的肉,平常都放在外面,它很自由自在的,它的心情很正常。现在不一样,现在这些养畜牲关在笼子里养;换句话说,一出生就判终身监禁,你想想看,它的情绪怎么会好?它的心情一定不好!它的心情不好,那个肉里头就有毒,这个注意,有道理!
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特别教诫,妇女,大陆上很多妇女不懂这个道理,用自己人奶喂小孩的时候,一发脾气,脾气发完之后,马上喂小孩,小孩几天就死了,不知道什么原因死了,发脾气那个奶就有毒。所以印祖讲,发完脾气之后,至少要两个小时以后,心情平静下来之后,才可以喂奶,你就晓得脾气发的时候,身上全是毒素!现在养的这些动物,一天到晚关在笼子里,终身囚禁到最后杀它,它那个脾气多大!愤怒!所以一身都是病菌,你吃了它怎么能不生病?
现在肉食不能吃。在台湾我晓得,我不知道外国情形,台湾养猪六个月就杀了,打针、打荷尔蒙,让它长得快,关在笼子养,六个月就杀了,它就肥肥胖胖的,就杀了。鸡是六个星期,也是小鸡生出来之后就打针,我听说打三针,它长得是又快又肥,都关在笼子里,根本就没有见过太阳,这怎么能吃!所以,现在的肉食不可以吃,吃了会得病的,奇奇怪怪的病都从这儿来的。素食里面,你要说素食没有营养,你看我们出家人很多大法师,一个个都肥肥胖胖的,怎么会没有营养?身体都很健康,这你们都看过的!前几天到这儿来打水陆的,你看看真禅老法师,真禅法师大概有八十岁了。上一次我到这儿来,你们大家看到茗山老法师,茗山法师八十一岁,这都是一生吃长素的。如果说素食里面没有营养,那是大错特错,是你观念错误。所以,素食运动实实在在是好,与一切众生不结冤仇,身心清净,培养自己的慈悲心。所以要说一番道理出来。
我学佛是六个月我就吃素,我也不是别人劝我的,我是明白其中的道理,晓得素食才是最健康的饮食,才知道。世间人懂得卫生,卫生是保卫生理,生理健康,重视卫生,吃东西要干净、要新鲜。可是诸位要晓得,现在的肉里头不干净、不新鲜,你用显微镜一看就晓得,很可怕。伊斯兰教比我们一般人高明,他的饮食懂得卫性,我们一般人忽略,我们只晓得卫生,他懂得卫性、性情,他知道饮食对於生理起作用。所以他的饮食有选择,凡是性情不好的,他统统不吃,他有选择的,他晓得保护自己好的性情。我在没学佛之前,在学校念书,跟伊斯兰教大概有一年多的关系,差不多有一年半,我读他们的书籍,参加他们的教会活动,我也参加过基督教,我觉得伊斯兰教比基督教还要好,我很欣赏,他们的五功、五典很有伦理的味道。以后学了佛,才知道佛法里面生活比伊斯兰又要提升一级,佛法不但卫生、卫性,它懂得保护慈悲心,不食众生肉是培养慈悲心,这个饮食才是健全的,卫生、卫性、卫心。我明白这个道理,我就发心素食了。
诸位晓得,佛法里面不吃五荤,五辛叫五荤,你看那个荤是草字头,它不是肉食,就是葱、蒜、韭菜、小蒜、洋葱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吃?是卫性,保护好的性情。《楞严经》上佛讲得很清楚,这五样东西,生吃容易动肝火,容易发脾气,发脾气就不是好事情,为什么不能吃?原因在这个地方。熟吃,这些东西能产生大量的荷尔蒙,会引起性冲动,都不好,所以佛才把它禁止,它禁止有禁止的道理在。你们在家人,蔬菜里面用一点葱蒜调味道,这个不碍事,它不起作用,那个量很少,不起作用。就像酒一样,酒作料酒,放在菜里不会喝醉的,这个要晓得。佛每制定一条戒律,你要去问他,他为什么要制定?我们应该怎样来受持?所以条条戒都有开缘的,开遮持犯,它不是死的,条条戒都是活的,佛弟子的生活,活活泼泼,这些都必须要知道,这是我举一个例子来讲。
善的标准一定要清楚,人天之善。我们在家庭里面做一个好的佛弟子,就是家庭当中一个模范、一个好样子,一家人对你都欢喜,一家人对你都赞叹,你才是佛弟子,佛脸上才有光彩。你学了佛,人家看到你就讨厌,佛多难为情,你这丢佛的人!你错了。你不能说别人错,自己错了。所以处处我们要为佛争光,要给佛有面子,这个才行,这一定要懂得。第二善就是小乘,这提升了,声闻、缘觉,「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要做到这三条。大乘菩萨善,我们这里是大乘经,所以此地这个善男子、善女人,是大乘菩萨善,那还要加四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劝进行者就是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好榜样。换句话说,大乘经上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就要把这三条十一句统统做到,这才是大乘经上世尊所教导的对象。
这三条末后,佛告诉我们,佛说这三种净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非常重要。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要是以《金刚经》这个意思来讲,从圆教初住菩萨一直到如来果地,四十二个阶级都叫诸佛。一切诸佛修行证果,法门不一样。譬如我们现前所看到的,我们这个地方用念佛的方法;有不少人参禅,用参禅的方法;也有不少人学密,用持咒的方法,这就说明成佛的方法很多,真的是法门无量,无量的方法,无量的门径,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基础没有两个,是同样的,就是《观经》上讲的三福,所以三福非常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够提倡,不能够认真学习,我们在大乘佛法里面,就好像盖房子一样,没有打地基,怎么能成就?所以,学佛要晓得从哪里学起,从孝亲、从尊师学起,从培养自己的慈悲心、修十善业道,从这里学起,非常非常重要。有这个基础,而后才能够受持三皈,才能够受三皈依、才能受戒,所以这是首先要把善字认识清楚。
发菩提心,底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发菩提心。菩提是梵语,这一句都是梵语音译的。其实可以把它翻成中国意思,古德不翻,在翻经体例里面所谓是尊重不翻。对於这个名词术语,我们尊重它,读它的原音,然后再加以解释,这是属於尊重。学佛我们为的是什么,我们求的是什么,就是这一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一句就是成佛之法,你如果得到,你就成佛了,成佛就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今天发心要作佛,发心要证得佛果,佛果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三翻作正,藐是等,三又是正,菩提是觉,无上正等正觉。如果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智慧。世间一些宗教,赞美上帝全知全能,这句话也就是全知全能的意思。上帝未必真的是全知全能,佛是真的,真正的全知全能。全知全能是什么?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自性。所以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因为你自性里头本来就具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不是从外面学来的,不是修得的,是你自己本性里头本来有的。本来有的现在没有了,是因为有障碍把它障住,它不能现前。修行没有别的,就是把障碍去掉,去掉障碍,我们自性里面圆满的智慧德能又现前了,就这么回事情。这句问话的意思,我们我底下讲。我们看注解:
【大论云:从因至果,有五种菩提。】
这是《大智度论》上讲的,如果要是发心弘法利生,《大智度论》是很重要的一部书,整个佛法这些名词术语,《大智度论》里面都解释得很详细、很清楚,可以把它当作佛学常识来读。从因,因是出发心,果是成佛。从因到果有五种菩提,菩提是觉、觉悟。觉悟有五种,这五种就是浅深层次不一样。第一个是:
【发心菩提】
这是浅,这是最浅的,发心了,发心觉悟了,十信位。此地全是讲圆教,圆教的初信,就非常难得了,圆教初信位。从断烦恼这一方面来看,等於小乘初果,他有能力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这是初信位的菩萨。圆教初信位菩萨,若论智慧,那小乘须陀洹望尘莫及。智慧很高,断证等於小乘的须陀洹。七信位的菩萨断烦恼的品位,就等於小乘阿罗汉;可是七信菩萨的智慧高过阿罗汉太多了,正是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即使是初信位的菩萨,他都是圆知圆见,知见都是圆的,我们讲圆融。这是发心。第二:
【伏心菩提】
《金刚经》上所说的「云何降伏其心」,那个心真的降伏了。由此可知,发心菩提妄念还没伏得住,有时候妄念还会起现行,虽然伏不住,诸位要晓得,我们没有办法跟他比。我们举个最浅显的例子,念佛。念一支香,通常念佛堂是以长香做为时间的单位,一支长香大概是现在的一个半小时。你在这一个半小时念佛当中,会打几个妄想?初入念佛堂的人恐怕那个妄想数不清,但是念佛有功夫的人,一支香当中有三、五个妄想,清清楚楚的,那就不一样。这种情形,是发心菩提,没有伏住。伏心,一个妄想都没有了。但是他这个烦恼妄念并没有断,只是他有定功把它伏住,它不起作用,这叫伏心。「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次,这三十个位次都叫伏心菩提,都是降伏其心,也就是降伏的程度不相同。有人伏得很深,有人伏得比较浅,降伏有浅深不相同,把它分成三十个阶级,分成三十级。这三十级统统是伏心,伏烦恼,没断。
我们凭良心讲,断烦恼,实际上给诸位说,烦恼是断不了的,烦恼哪能断!为什么?烦恼也是性德起用,烦恼断了,那自性不就断了?哪有这个道理!所以,讲断烦恼是一个比喻的话,烦恼确实没有了、它变了。佛家讲转烦恼,把它转变了,转变之后,它就不是烦恼了,烦恼没有了,烦恼就断了,其实它转变了,变成什么?变成菩提。所以你现在的烦恼多,不怕!烦恼愈多,将来一转变的时候,你菩提多,怕什么!不怕!我举个比喻给你说,譬如作小偷、作贼的,他手段很高明,偷窃的手法他懂得很多,造一身的罪业。假如他觉悟,回过头来了,知道我从前造一身罪业不好,做的都是损害别人的事情,现在一回头,他当警察,专门抓小偷,他的本事高明得很,小偷那一套他都知道,那他就不是小偷,他变成警察,保护老百姓,转烦恼成菩提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他一转过来的时候,有无量功德,真是自度度他,它是转而不是断。
【明心菩提】
这就转了,到这个地方它就转了,明心就转了,明心就转了,所谓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初地至七地,明心了。
【出到菩提】
出是超出,到是到达,到达佛的地步,这是八地至十地,八地、九地、十地叫出到菩提。最后:
【无上菩提】
到了顶端,上面再没有了,这叫无上菩提,是如来果位。
「正等正觉属因」,也就是从发心至出到,都是因地,都是在修因。「无上属果」,到无上菩提是真正究竟圆满的果报。这是《般若经》上常讲的,《大论》里面为我们解释的,这也是属於佛学常识,我们明了就好。
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跟我们说得非常之好,他那个说法是发古人之所未发,古人从来没有讲过的,他跟我们讲清楚了。实在对我们是很深的一个疑问,他老人家替我们解答了。这个很深的疑问就是:菩提心,我们到底要怎么发法?根据《大乘起信论》上讲,马鸣菩萨所说的,「直心、深心、大悲心」。世尊在《观无量寿经》上讲的菩提心,他讲:「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实在说,这些名词都不好懂,古人的解释我们看了,愈看愈迷惑,不知道从哪儿下手?但是大乘法如果不发菩提心,怎能成就?我们念佛,净宗是大乘,不发菩提心怎么能往生?
可是我们又有一个疑惑,有许多这些老阿公、老阿婆,字也不认识,经也没听过,他就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往生的时候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他没有发菩提心,他怎么会往生?这是我们很深的疑惑。读了蕅益大师的《要解》,恍然大悟。他老人家告诉我们,以一个真诚的心,你发真诚的心求愿往生,那个心就叫无上菩提心,这我们就明白了。老太婆虽然是不认识字,没有听过经,她念阿弥陀佛,她真的,她真心想生净土,真心想见阿弥陀佛,那个心就是蕅益大师讲的无上菩提心,那往生她是应该的,她一样也不缺!大乘三福他样样具足,一点没错!蕅益大师把这个问题跟我们解答了,解答得非常之好,非常圆满,我们仔细想,愈想愈有道理,他的话简单明了。
这个地方,尊者发问,「问意有三」,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因为底下的经文都是世尊答覆的。第一个:
【凡为菩萨,须发菩提心,故先问。】
发菩提心才是菩萨,不发菩提心不叫菩萨。所以先问,问发心。第二:
【初发心,不能如佛之随缘安住,故次问住。】
佛的确在生活上所示现的,无住而住,住而无住,这是佛在生活上显示给我们看的。可是凡夫没有这个能力,凡夫一定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个心要安住在哪里?这是个大问题,我们的心要安住在哪里?第三:
【又以妄心数起】
妄念太多太多了。
【不能似佛之自然降伏】
佛是自自然然的,根本就没有一个妄念。所以:
【再问降伏】
这句话里,问了三桩事情,世尊底下这个经文就答覆这三桩事情。这是在般若会上,要大家彻底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不厌其烦的、详详细细的解说。
【得人身闻佛法,必要发大心,方能修大行而得大果。】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机会一定要珍惜,不要以为这个道场永远存在,讲经不会中断,你要是这样想法,你就错了,一定要记住佛警惕我们的话:国土危脆,人命无常。今天报纸上你看到的库页岛的大地震,听说死伤一千多人,几秒钟的时间。世尊当年说法的道场,现在都成废墟,你们到印度去看过,灵鹫山你们去看过、只树给孤独园也去看过,废墟,说明国土危脆,人命无常。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今天的因缘,那你是个聪明人,你是真正觉悟的人。一生当中,我们如果是缘很殊胜,得三宝加持,这一部经能够在这个道场讲圆满,不可思议!真的像前面讲,希有的因缘,我们的心才会在道上,你要是想来日方长,那就错了,你的心不在道上,你的警觉心一点都没有了。所以,时时刻刻提高高度的警觉心,我们心里头真正有佛。所以闻佛法一定要发大心,什么是大心?成佛的心是大心。我要跟佛一样,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作佛。佛在此地所表演的,处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的学处,我要学习。
这一部《金刚经》说些什么?实在讲,就是讲释迦牟尼佛日常生活,每天入舍卫大城去乞食,回来吃完饭,洗洗脚,敷座打坐,这部《金刚经》就说明他生活里面所含的意思。我们明了之后,就在我们自己本分的这种生活方式,我们的生活方式跟佛不一样,但是原理、原则是相同的,只是在形式不一样。真正的意思是在一切生活当中不著相,学佛的那个清净心,不起妄念,就成功了,那就是佛,就是菩萨,学这个。所以,经里要跟我们说,你为什么会有妄念?佛为什么没有妄念?你为什么会著相?佛为什么不著相?讨论这些问题。真的样样都搞清楚,样样都明白了,你这才会死心塌地、甘心情愿的要向佛学习,学不著相,学不动心,也成就像佛那样究竟圆满的智慧,像佛那样自在幸福。所以,一定要发大心。假如这个大心还是发不出来,这个情形很多。念《金刚经》的人多得很,几个发了大心?实在发不出来?发一个念佛求生净土的心也行,那就是大心,非常殊胜,绝不亚於菩萨们所发的菩提心,你所修的行就叫做大行,你得的果就是大果,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都是大果。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果报殊胜不可思议,这是诸位读《无量寿经》,读四十八愿都清楚、都明白。我们看底下这一段:
【善财每遇善友皆云: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是知发大心者,必修大行。住、降,正修行之切实下手处也。】
这是引用《华严经》上的一段经文,这一段经文,我们很熟悉,为什么?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讲了五十三遍,这一部经读下来,读一遍别的句子记不得,这一句会记得,重复了五十三遍,当然你就会记得很清楚。换句话说,重复这么多遍,一定是最重要的句子,要不是最重要的,何必重复这么多遍数?就是给你加深印象,让你有深刻的印象,不会忘记。这是修学大乘非常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条件。善财是世尊在《华严经》上假设一个代表修学大乘的人物,不是指定的一个人。所以,诸位要是听到、看到善财这个名字,就想到观音菩萨旁边那个小孩,你就想错了,你完全著了相,你起了分别、起了执著,你就错了。善财代表什么?善是善根,财是福德,一个有善根、有福德的人,就叫善财。《弥陀经》上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由此可知,这一发心决定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这个人就是善财。童子是说他身心洁净,就是我们讲一心专注,无有杂念,取这个意思。所以,善财里面就包括男女老少,统统都叫善财,是这么个意思,不要把这个名字错会了意思。我们今天发心,我们自己本身就是善财,经上讲善财,那就是讲我们自己本人,这个要知道。他是表法的,代表一个修学大乘的人。
「每遇善友」,善友是善知识、老师。向人请教一定先说:「我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句话就是把他自己修学的目标先说出来,我希望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现在向你请教,我要怎样修学才能得到,人家才好教你。如果你自己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你去问人家路,你到外面迷了路,你去问人家,请你指一条路,人家问你到哪里去?我不知道。不知道,你叫人家指路,人家怎么指给你?你一定要说出我到哪里去,有一个目标,人家才能指路给你。所以,善财先把他的目标说出来,我很希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向你请教,我怎么样学法?怎样才能得到?「而未知云何学菩萨行」,行是什么?生活。释迦牟尼佛天天表演的,那是生活,那就是菩萨行。「修菩萨道」,道是存心,道是心。也就是前面这两个问题:云何降伏其心,应云何住;住跟降伏其心都是属於道。行是讲生活,怎样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包括我们自己一切的工作,我要怎样做?提出这个问题来。
【然此二问,实在相资。】
资就是彼此互相有密切的关系,住就是降,降就是住。两个问题合起来是一桩事情。
【以觉心住,则妄心不降而降。妄心降,则觉心不住而住。】
可见得问两桩事情,实在讲是一回事,两个问题是一桩事情。佛教给我们,没有别的,教我们觉悟。禅宗著重在开悟,大彻大悟。教下不例外,也是著重在开悟。教下的名词叫大开圆解,大开圆解跟宗门的大彻大悟没有两样,一个境界。在念佛法门里面叫做理一心不乱,理一心就是明心见性,名词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统统是属於一桩事情。这个问题是在般若会上提出来的,假如在弥陀会上提出来,答覆就很简单,不用这么麻烦。应云何住?南无阿弥陀佛。心住在阿弥陀佛上就行了!云何降伏其心?南无阿弥陀佛。都解决了!答覆得干干净净、圆圆满满,这个很重要。在般若会上,怎么住,怎么降伏,我们真的搞不通。《金刚经》纵然详细给你讲完,你依旧不晓得怎么住、怎么降伏,这是实实在在的话。但是我传给你这个法门,那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一点都不错。心住在哪里?住在阿弥陀佛上。怎么样降伏妄想?就用阿弥陀佛降伏妄想,念头一起来,南无阿弥陀佛,把妄念伏住,就降伏住了。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你这个心就真的安住在净土当中,你能这样修学,没有不往生的,往生决定是品位高高,所以我们要会。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经【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这是佛给他印证,须菩提你讲的,你所看的、你所讲的,完全正确,一点也不错。释迦牟尼佛在生活当中,确确实实就是善护念、善付嘱,一点都不错。
【二善哉】
善哉说了两个。善哉,用现在话就是:好极了!说了两句,两句就表两个意思。
【一赞他大智能见】
你能看出人家生活行为里面,表含著有无量的深义在当中,这是要智慧,没有智慧看不出来的。
第二个赞叹他大慈大悲,能代一切众生发问。一切众生当中很多没有看出来,虽然没有看出来,也有利益,为什么?潜移默化,天天跟著佛,天天看著佛,潜移默化之功,不知不觉受佛的感化,这一说明就更明显,那个力量就更显著,力量就更大了。
【善现所见】
善现是须菩提尊者。
【世尊欲令众生於其著衣持钵、去来动静、日用平常生活中,领取护念付嘱之意。】
这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须菩提的见地说出来了,也把世尊应化身在这个世间作用说出来了。我们的身体在这个世间是业报身。现这个身在世间做什么用的?我们不知道,佛清清楚楚,大小乘经里都告诉我们,我们这个身是来偿业的,酬偿业报。前世做了善因,你这一世就来享你那个福的,前世造恶因,你这一世这个身是要来受罪的,干这个的。佛现这个身是干什么?是来度化众生的。所以佛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没有一样不是教化众生的,不仅是言语讲经说法,点点滴滴全都是。所以是三业教化,身业、语业、意业统统是教化众生。而我们阎浮提众生耳根最利,只晓得听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释迦牟尼佛生活所为就不知道了,就看不出来了,这就是眼根不如耳根,眼不明,看不出佛所显示的甚深的道理。再看底下一段:
经【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这种答覆,如果我们要不看古人的注解,这答覆你满不满意?你懂不懂?尊者问:应云何住?佛答覆:应如是住。他问:云何降伏其心?答:如是降伏其心。我们听了会懂吗?这是禅宗的机锋。所以从五祖、六祖以后,禅宗就用《金刚经》印心,很有道理,这个问答就是禅门的机锋话。别人不懂,须菩提懂,因为须菩提看出来了。应云何住?佛的意思,就像我这样住。云何降伏其心?就像我这样降伏其心,就这个意思。须菩提当然懂得,可是别人不懂。不但当时与会的人有不少人不懂,当然也有很多智慧很高的,听到佛这么一说,都完全明白了,可是程度低的,就听不懂了。我们当然是更听不懂,不晓得他们在说些什么。我们现在还来解释经文,一句一句的来讲。
『汝今谛听』,首先要教他,你要仔细的听,要认真的听。凡是弟子向佛请法的时候,佛在说法之前,一定会嘱咐,你要谛听,为什么?如果不能够谛听,佛所讲的,你没听懂,那就白讲了,这个法会就毫无意义。所以,你一定要谛听。
【谛,真实正确。不贡高,不卑下,虚心领受。】
这是谛的意思。这个谛,我们通常讲谛实,就是老老实实。这个地方解释,把他的心态完全都显示出来了,最要紧的,要虚心,这才能够领悟。
【看经闻法,必须抛开一切知见。以一心对境,方能契入。】
这一段也是解释谛听的样子,什么样子才是谛听?佛在的时候,讲经我们要会听,会听的人开悟了。不会听的人,不觉悟!佛不在世,留下来许许多多的经典,会看的人,领悟了,会开悟;不会看的人,念一辈子也不会开悟。关键在哪里?就在这个「谛」字。所以,前面这一句我们不能体会,不懂它的意思,这一句讲得清楚、讲得明白,可以能够明了了。要抛开一切知见,也就是平常我们讲的放下万缘,你认真的一心听。其实就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听经闻法的态度,他说了三句,这三句也就是谛听的真实义。第一,「离言说相」,不要执著言说、言语,不要执著言语。看经是文字,文字是言语的符号,你看经不要执著文字相,跟听经不执著言说相是一个意思。第二,「离名字相」,名字相是名词术语。譬如此地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名字,这是佛教的术语,不能执著;体会它的意思,不著它的相。第三,「离心缘相」,离心缘相就是此地讲的,抛开一切知见,就是用清净心来听、来读,不能有知见;知见是成见,那就错了!你能够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相,你想想你用的是什么心?真心!佛说一切经,是从真心本性里面流露出来,你能够用真心去接受,那还有什么话说,那怎么不开悟?我们今天听经、读经不开悟,我们是用妄心,用妄心对佛的真心,把佛所有这些话全变成妄想,那怎么能开得了悟?道理在此地。所以谛听就是要用真心去听,你才会得受用。
所以听经的时候,决定不能打妄想,决定不可以有意见,一直听下去,这样听经,给诸位说,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如果你要会的话,这两个小时,你在此地修什么?修戒定慧。什么是戒?你坐在那里,规规矩矩,你到佛堂来,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著衣持钵,持戒,规规矩矩的这是持戒。你坐在这个地方的时候,抛开一切知见,一个妄念都没有,这是定。你在这里听讲经,两个小时讲演,字字分明,句句听得清清楚楚,这是慧。所以这两个小时,你在此地是戒定慧三学一次都圆满了,圆成了。那怎么不得受用?真的会开悟。方能契入,契入就是开悟,就是证得。
【二如是】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说了两个如是,这就是答覆的话。「克指上文善护念、善付嘱」,指这个意思。「有现前指点、当下即是之义。」本经当机是须菩提尊者,实际上,须菩提尊者是代表我们大众,问题是我们肯不肯发大心。肯发大心,就应当直下承当,我明白了,我懂得了,我从今天起,我就这样做。这样做,前面跟诸位说过两次,要发大心。什么大心?我要做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好样子,这叫大心。就像佛,佛给一切菩萨做样子,那个一切菩萨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菩萨,不是释迦牟尼佛会里头那几位菩萨,也不是我们娑婆世界这些菩萨,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的菩萨,做样子给他们看的。我们今天发了一个心,给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做个好样子,跟佛发的心一样,这叫发大心。那么你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是大心,都是证大果。大果在哪里证?当下即是。不是在将来,不是在明天,当下就是。所以这个法,真的是现前指点,一点都不错。指点须菩提的,就是指点我们的。所以,我们如果用清净心来面对著这个经文,确确实实能契入;方能契入这句话不是随便说的,不是假的,是事实。一定要用真诚的心,要用清净心、用恭敬心、大慈悲心,金刚智慧是可以得到的。
【佛之示现】
这是我们从总纲领上说,这个示现就是他的日常生活行为。
【是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这是《金刚经》上特别强调的,无我相,佛证得佛果,不住佛相,示同凡夫。佛的福报不可思议,诸位读《华严经》、读《无量寿经》、《弥陀经》里面所说的,那是佛的果报,佛不住,佛不住极乐世界,佛不住七宝那种享受,他不住,他示现人,跟人一样。不住,这就无我相,示现无我相。每天生活,循规蹈矩,一句话不说,无法相。没说法,一句话不说,无法相。虽一句话没说,他统统做出来了,会的人在他一举一动当中,那他就是说法,都表现出来了,这是亦无非法相,非法相就是著空,他也不著空。空有两边都不著,你看妙不妙?如果你学会这个本事,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管你从事哪个行业,不管你是什么生活方式,你能够学会了,学得什么?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那你就是金刚般若会上的当机者,不是须菩提一样,也是须菩提第二,真得大受用!你才晓得真自在、真清净,而且当下就得到。我们无量劫以来,生死烦恼种种问题解决不了,这一下就解决了,般若真是金刚慧剑,快刀斩乱麻,立刻就见效。
底下这十句,是我常常勉励我们净宗的同学,要知道我们修的是什么,就像善财童子讲的,菩萨道跟菩萨行,我们存什么心?「真诚」,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学这个,我们用真诚的心,一丝毫的虚伪都没有,一片赤诚。不要怕人骗我,不要怕人欺负我,没有那回事情,我用真诚心对人,人家用虚妄心对我,没有关系,我们要成佛,他要当凡夫,不一样!我们的目标方向不相同。「清净心」,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心里面保持清净,一尘不染,心要空,心要净,常常保持空、保持净。「平等」,离开一切分别就平等了。「正觉」,觉而不迷。「慈悲」,无条件的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他破迷开悟,破迷开悟的果报就是离苦得乐,我们只帮助他破迷开悟就行了,离苦得乐他自然得到。这五条是存心。生活、处事、态度,说的底下五条。「看破」,《金刚经》上教给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常常想著,世间如梦,这是看破。看破之后,当然一切不会放在心上,也不会去计较,自自然然你就能「放下」。生活就可以像世尊一样,那么样的「自在」,那么样的「随缘」。自在随缘里面不起心、不动念,我们学这个。「都在穿衣吃饭上显示无遗。」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每天固定的工作也好,不固定的工作也好,都守住这个原则,这叫真修、真干!於此体会得,「念佛」必定见佛。能存这个心,这种生活态度,再老实念佛,哪有不见佛的道理?必定见佛。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二卷,第六面,倒数第五行,从第二个小节看起。
【世尊是总号,称呼时用之。称佛则表果德。称如来则表性德。】
这三种称号,在本经随处都可以看到。为什么要用三种称号,一种岂不是更简单吗?何必要用三种?称号里面也含著有许多的意思在,我们明了之后,才晓得《金刚经》字字句句都含义无限的深广,从这些地方能够体会,这才得真实的受用。「世尊」,世是世间、人间天上。佛的身分是老师的身分,叫天人师,佛的十种称号里面有天人师,佛是以老师的身分出现在三界六道。三界之中,唯有师道最尊。中国古人都知道尊师重道,唯有师道最尊。因为父母生我们这个肉身,肉身得自於父母,身命,可是智慧得自於老师,慧命是老师帮助我们的。因此在世间法里面讲,恩德最重的就是父母、师长这两个人,父母、师长,这两个人的恩德是相等的。
古礼里面,我们处处都能够见到。譬如,最普通我们见到称名,现在已经没有这个礼节了。古时候,男子满二十岁行冠礼,冠礼就是戴帽子,戴帽子就是代表他是成年了,是大人,不是小孩了,在社会上大众对他要尊敬,不可以把他当小孩看待。行冠礼之后,他的名不能称了,不能称他的名,要怎样称呼他?同辈分当中的这些兄弟、同学、朋友,大家送他一个字,字就是别号,送他一个字,这是从行冠礼那天起,大家对他称字不称名,这是对他恭敬。所以古时候有名、有字,名字是两个,不是一个,有名、有字。女子也一样,也有名、有字。女子十六岁行髻礼,就是梳头了,表示成年了。冠礼之后,这一生当中唯一叫他名的就是父母,他的伯叔、他的祖父,对他都称字,都不称名,这是对他尊敬,唯独父母称名。另外一个称名就是老师,老师一生称他的名,这就说明老师的地位跟父母是相同的。父母过世了,要服丧三年,就是带孝三年;老师过世了,也是心丧三年,不穿孝服,叫心丧三年。从这些地方看出中国古代的社会,对於老师非常尊敬,何况佛是天上人间的导师,所以尊称为世尊,世间最值得人尊敬的一位师长,称佛称世尊,这是总号、总称。
别号里面有十个意思,在此地这十个称呼,我们在这里也都省略了。这里头有两个,一个是佛,一个是如来,这是十号里面的两种。本经里面称「佛」,是从他修行证果,他证到圆满的佛果,是从这上说的;换句话说,是从事相上讲的。如果称「如来」,那就不是从相上讲,是从本性上说的。所以有的时候称佛,有的时候称如来,我们一看就晓得了。譬如,这段经文里面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这个地方不是说佛善护念,说如来,如来是真如本性里头本来就如此,这不是从事相上说,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是读《金刚经》必须要知道。不仅《金刚经》如此,在一般大乘经上,大概都是有这个意思。我们看底下这一段:
【世尊入城还园】
到舍卫大城去乞食,托钵回来之后,回到只树给孤独园。
【如如不动】
他人是动了,从住的精舍到都市里面走了一圈回来,我们晓得一个往返有十几里路,大概也要走一个多小时。不动,心不动,虽然这一趟往返,从来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当然更没有分别、执著,所以如如不动。
【密示住心,以身作则。】
密,不是秘密。密是什么?他没有说话,他没有说,完全在日常生活当中表演给我们看,让我们从事相当中去体会、去领悟、去学习,这个叫示,示是示现。
【正是加护忆念】
须菩提尊者所说的善护念、善付嘱,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显示出来了,这个意思很深。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学佛无论在家、出家,就是要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好样子,我们能够常常存这个心,为一切众生的典型,为一切众生的模范,做出来给大家看,这就是护念一切众生。用现代的话来说,潜移默化,潜移默化就是此地讲的密示,佛这样教我们,我们也这个样子教化一切众生。心量要大,我们教化的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要有这样大的心量,与性德就相应了。有这样的心量,广大心、清净心、平等心,才能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心心相印!这是真正去做,自己一定能够体验得到,这叫真实的功德、真实的受用。
【食讫宴坐】
吃完饭之后打坐。
【一念不生】
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出来了,世尊是一切时、一切处,行住坐卧,都能保持住如如不动、一念不生,这就是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凡夫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当中,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叫凡夫。凡夫跟佛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在这里看出来了。凡夫要想学佛,就学这个,都在日常生活当中!
【密示降心】
教导我们如何降伏妄心,妄心就是念头、妄想、杂念,佛这样教给我们降伏的方法。
【令众取法】
这句话的意思,叫大众效法佛陀,向佛陀学习。
【正是托付谆嘱】
前面讲的善护念,是对所有一切学佛同修而说的,甚至於包括还不相信佛法的一切众生,佛没有不护念的。付嘱那就是佛的学生,对学生才有吩咐、才有嘱咐,没有学佛的,那对他嘱咐是没有用的,他不能接受。嘱咐就是教导,教你怎么学,就像佛日常生活当中这个样子,学会了,那就行了。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如果把它看作两桩事情,那就错了。释迦牟尼佛生活当中,每天做的事情就是自行化他,我们在生活当中也要这样学法,这就对了。
【以身教不以言教】
完全做出来,这才叫真正的受用。
【随时随处,无不为菩萨正觉模范。此真所谓善,须菩提今日始看出而叹为希有也。】
佛为菩萨,哪些是菩萨?所有学佛的弟子都叫菩萨,只要你发了大乘心,我今天发心来学佛,我愿意作佛,我要求生净土,动这个念头的人,就是菩萨。不一定要去受菩萨戒才是菩萨,受了菩萨戒而不发菩萨心,还不是菩萨!真正发了菩萨心,没有受菩萨戒,佛菩萨承认你是菩萨。真正向佛学习,就是在一切生活当中,我们在这里得到修行的纲领,在生活当中,保持著如如不动,一念不生。这就是《金刚经》末后开导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只要学到这两句,那你就真的学佛了。在一切时、一切处,无论做什么,保持著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他有愿,他的愿是给学佛的人做一个模范,给求正觉的人做一个好样子,这一点要特别留意,这才所谓是善,真正善巧到了极处。须菩提见到了、明白了,当然就会效法,就会学习。再看下面一段经文,第五段,接著尊者向世尊提出请教:
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本经分前后两部,三十二分里面,分得很清楚,前面十六分是上半部,后面十六分是下半部。下半部一开端,尊者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说话跟这个很相像,只有几个字颠倒了,颠倒了意思就不相同。所以有一些流通的本子《金刚经》,前后问的问题是一样的,那个讲不通,一样的问题,前面问过了,后面何必还要再多事?所以,后面问的时候,这个地方是「应云何住」,后面问的是「云何应住」,四个字完全相同,就是顺序颠倒了一下,那个味道就完全不一样,意思完全不一样。古本里面是正确的,江味农居士依照古本把它订正,这个意思绝对不相同,所以它没有重复。
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我们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算不算善?佛的经典有大乘、有小乘,大小乘经典里面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的标准不一样,这是必须要知道的。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成佛,要成佛先要符合佛要求的标准,也就是说,我们要有条件做佛的学生,善就是条件。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把这个标准就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第一,人天善,现在有很多人讲,提倡人间佛教,也不错、也很难得,这是所谓五乘佛法,五乘是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人天善,佛讲了四句,第一个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人天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孝养父母是不是对父母衣食样样都照顾到,这就能算孝了吗?没有。诸位要晓得,孝养父母是从学佛开始,一直到你成佛都不能离开。为什么?要把孝养讲得圆圆满满,成佛才能做到。因为不仅是供养衣食住行,要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叫他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这才叫孝!这个孝还不究竟,学了佛的人知道,一定要劝父母念佛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他真的往生了,这才算是孝。假如父母还在六道里搞轮回,那叫尽什么孝?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所以我们学佛,在家里就要做一个好榜样,叫一家人看到你都欢喜,你劝他念佛,他才肯相信。你学佛了,在家里头这个样子怪,那个样子怪,家里人总是看不惯,天天闹别扭,怎么能叫家人信佛?家人不但不信佛,而且还在亲戚朋友当中宣传,你们要小心,千万不要叫小孩学佛,学佛就坏了,这叫你父母家人反而造了口业,这叫大错特错。家人或者很固执、不明理,怎么办?普贤菩萨不是教给我们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要能顺父母,要能顺家人。譬如,最常见的家里面生活起冲突的,你学佛了、吃素了,家里的人吃肉、吃荤,这一下就麻烦大了,天天吵架,天天彼此看得都不顺眼。你说家里人造业,杀生造业,家里人说你奇奇怪怪的、不通人情。佛法要开智慧,佛法要通人情。你要能够随顺,随顺,逐渐逐渐去感化他,渐渐去启发他,让他明了素食也有营养、也健康,他就欢喜了。开始千万不要拿佛经里面这些话,吃它半斤,将来要还它八两,还要威胁他,那人家怎么能接受!不可能接受的,根本就是要打架的。先要从卫生上说,大家都很重视卫生,从卫生上面去启发他,去启示他,让他多想想。
现在这个社会,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病,从前没有,你们想想,你看看报纸,看看医院这些病例,三十年之前没有这么多怪病,现在好多怪病出来了。这病从哪里来的?古人说得好,病从口入,你吃的东西不干净、不卫生。学佛,佛没有叫我们不吃肉,释迦牟尼佛出去托钵,还托的有肉食,世尊那个时候托钵,人家吃什么就给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托钵要是天天叫人做素菜给你,这不是找人麻烦吗?佛大慈大悲,不找人麻烦的,你吃什么你就给我什么。现在小乘国家,斯里兰卡跟泰国,他们托钵没有吃素的,即使其他一般大乘国家,日本的佛教没有吃素。不但没有吃素,日本出家人还喝酒,酒真是大戒,五戒里不饮酒,他们喝酒,不但他喝酒,他还拿酒去供佛。我到日本去参观过,日本很多大的寺院,我都去参访过,佛像前面一瓶一瓶酒供在那边,都是好酒,我自己看过,这是每个国家地区他们风俗人情不相同。而佛在戒经上交代我们吃三净肉,三净肉是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托钵吃的是三净肉。
素食,大家一定要晓得,唯独中国佛教素食,外国佛教没有。中国佛教素食怎么来的?梁武帝提倡的,你就晓得,梁武帝以前,中国这些出家法师也吃肉的,不过没有听说会喝酒的,这个没有听说过,他是吃肉的。梁武帝读《楞伽经》,看到菩萨心地慈悲,不忍心吃众生肉,他读了之后很感动,於是自己就断肉食,自己发心吃素,他是我们佛门的大护法,所以在佛门里面提倡素食运动,素食运动梁武帝带头。到以后,佛教不管是出家、在家,统统都吃素了,好像吃了荤那不得了,罪不可赦,这都是很大的误会,你没有把历史搞清楚,到底是怎么来的。可是素食实实在在好,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现代这个时代真是好,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为什么我讲特别是这个时代?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肉真的不能吃,问题太严重了。从前你吃的猪、鸡、羊这些肉食,这些动物都是放在外面养,它一生也过得很自在,到被杀的时候,那个时候才把它抓来杀了吃它的肉,平常都放在外面,它很自由自在的,它的心情很正常。现在不一样,现在这些养畜牲关在笼子里养;换句话说,一出生就判终身监禁,你想想看,它的情绪怎么会好?它的心情一定不好!它的心情不好,那个肉里头就有毒,这个注意,有道理!
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特别教诫,妇女,大陆上很多妇女不懂这个道理,用自己人奶喂小孩的时候,一发脾气,脾气发完之后,马上喂小孩,小孩几天就死了,不知道什么原因死了,发脾气那个奶就有毒。所以印祖讲,发完脾气之后,至少要两个小时以后,心情平静下来之后,才可以喂奶,你就晓得脾气发的时候,身上全是毒素!现在养的这些动物,一天到晚关在笼子里,终身囚禁到最后杀它,它那个脾气多大!愤怒!所以一身都是病菌,你吃了它怎么能不生病?
现在肉食不能吃。在台湾我晓得,我不知道外国情形,台湾养猪六个月就杀了,打针、打荷尔蒙,让它长得快,关在笼子养,六个月就杀了,它就肥肥胖胖的,就杀了。鸡是六个星期,也是小鸡生出来之后就打针,我听说打三针,它长得是又快又肥,都关在笼子里,根本就没有见过太阳,这怎么能吃!所以,现在的肉食不可以吃,吃了会得病的,奇奇怪怪的病都从这儿来的。素食里面,你要说素食没有营养,你看我们出家人很多大法师,一个个都肥肥胖胖的,怎么会没有营养?身体都很健康,这你们都看过的!前几天到这儿来打水陆的,你看看真禅老法师,真禅法师大概有八十岁了。上一次我到这儿来,你们大家看到茗山老法师,茗山法师八十一岁,这都是一生吃长素的。如果说素食里面没有营养,那是大错特错,是你观念错误。所以,素食运动实实在在是好,与一切众生不结冤仇,身心清净,培养自己的慈悲心。所以要说一番道理出来。
我学佛是六个月我就吃素,我也不是别人劝我的,我是明白其中的道理,晓得素食才是最健康的饮食,才知道。世间人懂得卫生,卫生是保卫生理,生理健康,重视卫生,吃东西要干净、要新鲜。可是诸位要晓得,现在的肉里头不干净、不新鲜,你用显微镜一看就晓得,很可怕。伊斯兰教比我们一般人高明,他的饮食懂得卫性,我们一般人忽略,我们只晓得卫生,他懂得卫性、性情,他知道饮食对於生理起作用。所以他的饮食有选择,凡是性情不好的,他统统不吃,他有选择的,他晓得保护自己好的性情。我在没学佛之前,在学校念书,跟伊斯兰教大概有一年多的关系,差不多有一年半,我读他们的书籍,参加他们的教会活动,我也参加过基督教,我觉得伊斯兰教比基督教还要好,我很欣赏,他们的五功、五典很有伦理的味道。以后学了佛,才知道佛法里面生活比伊斯兰又要提升一级,佛法不但卫生、卫性,它懂得保护慈悲心,不食众生肉是培养慈悲心,这个饮食才是健全的,卫生、卫性、卫心。我明白这个道理,我就发心素食了。
诸位晓得,佛法里面不吃五荤,五辛叫五荤,你看那个荤是草字头,它不是肉食,就是葱、蒜、韭菜、小蒜、洋葱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吃?是卫性,保护好的性情。《楞严经》上佛讲得很清楚,这五样东西,生吃容易动肝火,容易发脾气,发脾气就不是好事情,为什么不能吃?原因在这个地方。熟吃,这些东西能产生大量的荷尔蒙,会引起性冲动,都不好,所以佛才把它禁止,它禁止有禁止的道理在。你们在家人,蔬菜里面用一点葱蒜调味道,这个不碍事,它不起作用,那个量很少,不起作用。就像酒一样,酒作料酒,放在菜里不会喝醉的,这个要晓得。佛每制定一条戒律,你要去问他,他为什么要制定?我们应该怎样来受持?所以条条戒都有开缘的,开遮持犯,它不是死的,条条戒都是活的,佛弟子的生活,活活泼泼,这些都必须要知道,这是我举一个例子来讲。
善的标准一定要清楚,人天之善。我们在家庭里面做一个好的佛弟子,就是家庭当中一个模范、一个好样子,一家人对你都欢喜,一家人对你都赞叹,你才是佛弟子,佛脸上才有光彩。你学了佛,人家看到你就讨厌,佛多难为情,你这丢佛的人!你错了。你不能说别人错,自己错了。所以处处我们要为佛争光,要给佛有面子,这个才行,这一定要懂得。第二善就是小乘,这提升了,声闻、缘觉,「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要做到这三条。大乘菩萨善,我们这里是大乘经,所以此地这个善男子、善女人,是大乘菩萨善,那还要加四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劝进行者就是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好榜样。换句话说,大乘经上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就要把这三条十一句统统做到,这才是大乘经上世尊所教导的对象。
这三条末后,佛告诉我们,佛说这三种净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非常重要。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要是以《金刚经》这个意思来讲,从圆教初住菩萨一直到如来果地,四十二个阶级都叫诸佛。一切诸佛修行证果,法门不一样。譬如我们现前所看到的,我们这个地方用念佛的方法;有不少人参禅,用参禅的方法;也有不少人学密,用持咒的方法,这就说明成佛的方法很多,真的是法门无量,无量的方法,无量的门径,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基础没有两个,是同样的,就是《观经》上讲的三福,所以三福非常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够提倡,不能够认真学习,我们在大乘佛法里面,就好像盖房子一样,没有打地基,怎么能成就?所以,学佛要晓得从哪里学起,从孝亲、从尊师学起,从培养自己的慈悲心、修十善业道,从这里学起,非常非常重要。有这个基础,而后才能够受持三皈,才能够受三皈依、才能受戒,所以这是首先要把善字认识清楚。
发菩提心,底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发菩提心。菩提是梵语,这一句都是梵语音译的。其实可以把它翻成中国意思,古德不翻,在翻经体例里面所谓是尊重不翻。对於这个名词术语,我们尊重它,读它的原音,然后再加以解释,这是属於尊重。学佛我们为的是什么,我们求的是什么,就是这一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一句就是成佛之法,你如果得到,你就成佛了,成佛就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今天发心要作佛,发心要证得佛果,佛果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三翻作正,藐是等,三又是正,菩提是觉,无上正等正觉。如果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智慧。世间一些宗教,赞美上帝全知全能,这句话也就是全知全能的意思。上帝未必真的是全知全能,佛是真的,真正的全知全能。全知全能是什么?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自性。所以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因为你自性里头本来就具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不是从外面学来的,不是修得的,是你自己本性里头本来有的。本来有的现在没有了,是因为有障碍把它障住,它不能现前。修行没有别的,就是把障碍去掉,去掉障碍,我们自性里面圆满的智慧德能又现前了,就这么回事情。这句问话的意思,我们我底下讲。我们看注解:
【大论云:从因至果,有五种菩提。】
这是《大智度论》上讲的,如果要是发心弘法利生,《大智度论》是很重要的一部书,整个佛法这些名词术语,《大智度论》里面都解释得很详细、很清楚,可以把它当作佛学常识来读。从因,因是出发心,果是成佛。从因到果有五种菩提,菩提是觉、觉悟。觉悟有五种,这五种就是浅深层次不一样。第一个是:
【发心菩提】
这是浅,这是最浅的,发心了,发心觉悟了,十信位。此地全是讲圆教,圆教的初信,就非常难得了,圆教初信位。从断烦恼这一方面来看,等於小乘初果,他有能力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这是初信位的菩萨。圆教初信位菩萨,若论智慧,那小乘须陀洹望尘莫及。智慧很高,断证等於小乘的须陀洹。七信位的菩萨断烦恼的品位,就等於小乘阿罗汉;可是七信菩萨的智慧高过阿罗汉太多了,正是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即使是初信位的菩萨,他都是圆知圆见,知见都是圆的,我们讲圆融。这是发心。第二:
【伏心菩提】
《金刚经》上所说的「云何降伏其心」,那个心真的降伏了。由此可知,发心菩提妄念还没伏得住,有时候妄念还会起现行,虽然伏不住,诸位要晓得,我们没有办法跟他比。我们举个最浅显的例子,念佛。念一支香,通常念佛堂是以长香做为时间的单位,一支长香大概是现在的一个半小时。你在这一个半小时念佛当中,会打几个妄想?初入念佛堂的人恐怕那个妄想数不清,但是念佛有功夫的人,一支香当中有三、五个妄想,清清楚楚的,那就不一样。这种情形,是发心菩提,没有伏住。伏心,一个妄想都没有了。但是他这个烦恼妄念并没有断,只是他有定功把它伏住,它不起作用,这叫伏心。「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次,这三十个位次都叫伏心菩提,都是降伏其心,也就是降伏的程度不相同。有人伏得很深,有人伏得比较浅,降伏有浅深不相同,把它分成三十个阶级,分成三十级。这三十级统统是伏心,伏烦恼,没断。
我们凭良心讲,断烦恼,实际上给诸位说,烦恼是断不了的,烦恼哪能断!为什么?烦恼也是性德起用,烦恼断了,那自性不就断了?哪有这个道理!所以,讲断烦恼是一个比喻的话,烦恼确实没有了、它变了。佛家讲转烦恼,把它转变了,转变之后,它就不是烦恼了,烦恼没有了,烦恼就断了,其实它转变了,变成什么?变成菩提。所以你现在的烦恼多,不怕!烦恼愈多,将来一转变的时候,你菩提多,怕什么!不怕!我举个比喻给你说,譬如作小偷、作贼的,他手段很高明,偷窃的手法他懂得很多,造一身的罪业。假如他觉悟,回过头来了,知道我从前造一身罪业不好,做的都是损害别人的事情,现在一回头,他当警察,专门抓小偷,他的本事高明得很,小偷那一套他都知道,那他就不是小偷,他变成警察,保护老百姓,转烦恼成菩提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他一转过来的时候,有无量功德,真是自度度他,它是转而不是断。
【明心菩提】
这就转了,到这个地方它就转了,明心就转了,明心就转了,所谓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初地至七地,明心了。
【出到菩提】
出是超出,到是到达,到达佛的地步,这是八地至十地,八地、九地、十地叫出到菩提。最后:
【无上菩提】
到了顶端,上面再没有了,这叫无上菩提,是如来果位。
「正等正觉属因」,也就是从发心至出到,都是因地,都是在修因。「无上属果」,到无上菩提是真正究竟圆满的果报。这是《般若经》上常讲的,《大论》里面为我们解释的,这也是属於佛学常识,我们明了就好。
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跟我们说得非常之好,他那个说法是发古人之所未发,古人从来没有讲过的,他跟我们讲清楚了。实在对我们是很深的一个疑问,他老人家替我们解答了。这个很深的疑问就是:菩提心,我们到底要怎么发法?根据《大乘起信论》上讲,马鸣菩萨所说的,「直心、深心、大悲心」。世尊在《观无量寿经》上讲的菩提心,他讲:「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实在说,这些名词都不好懂,古人的解释我们看了,愈看愈迷惑,不知道从哪儿下手?但是大乘法如果不发菩提心,怎能成就?我们念佛,净宗是大乘,不发菩提心怎么能往生?
可是我们又有一个疑惑,有许多这些老阿公、老阿婆,字也不认识,经也没听过,他就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往生的时候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他没有发菩提心,他怎么会往生?这是我们很深的疑惑。读了蕅益大师的《要解》,恍然大悟。他老人家告诉我们,以一个真诚的心,你发真诚的心求愿往生,那个心就叫无上菩提心,这我们就明白了。老太婆虽然是不认识字,没有听过经,她念阿弥陀佛,她真的,她真心想生净土,真心想见阿弥陀佛,那个心就是蕅益大师讲的无上菩提心,那往生她是应该的,她一样也不缺!大乘三福他样样具足,一点没错!蕅益大师把这个问题跟我们解答了,解答得非常之好,非常圆满,我们仔细想,愈想愈有道理,他的话简单明了。
这个地方,尊者发问,「问意有三」,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因为底下的经文都是世尊答覆的。第一个:
【凡为菩萨,须发菩提心,故先问。】
发菩提心才是菩萨,不发菩提心不叫菩萨。所以先问,问发心。第二:
【初发心,不能如佛之随缘安住,故次问住。】
佛的确在生活上所示现的,无住而住,住而无住,这是佛在生活上显示给我们看的。可是凡夫没有这个能力,凡夫一定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个心要安住在哪里?这是个大问题,我们的心要安住在哪里?第三:
【又以妄心数起】
妄念太多太多了。
【不能似佛之自然降伏】
佛是自自然然的,根本就没有一个妄念。所以:
【再问降伏】
这句话里,问了三桩事情,世尊底下这个经文就答覆这三桩事情。这是在般若会上,要大家彻底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不厌其烦的、详详细细的解说。
【得人身闻佛法,必要发大心,方能修大行而得大果。】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机会一定要珍惜,不要以为这个道场永远存在,讲经不会中断,你要是这样想法,你就错了,一定要记住佛警惕我们的话:国土危脆,人命无常。今天报纸上你看到的库页岛的大地震,听说死伤一千多人,几秒钟的时间。世尊当年说法的道场,现在都成废墟,你们到印度去看过,灵鹫山你们去看过、只树给孤独园也去看过,废墟,说明国土危脆,人命无常。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今天的因缘,那你是个聪明人,你是真正觉悟的人。一生当中,我们如果是缘很殊胜,得三宝加持,这一部经能够在这个道场讲圆满,不可思议!真的像前面讲,希有的因缘,我们的心才会在道上,你要是想来日方长,那就错了,你的心不在道上,你的警觉心一点都没有了。所以,时时刻刻提高高度的警觉心,我们心里头真正有佛。所以闻佛法一定要发大心,什么是大心?成佛的心是大心。我要跟佛一样,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作佛。佛在此地所表演的,处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的学处,我要学习。
这一部《金刚经》说些什么?实在讲,就是讲释迦牟尼佛日常生活,每天入舍卫大城去乞食,回来吃完饭,洗洗脚,敷座打坐,这部《金刚经》就说明他生活里面所含的意思。我们明了之后,就在我们自己本分的这种生活方式,我们的生活方式跟佛不一样,但是原理、原则是相同的,只是在形式不一样。真正的意思是在一切生活当中不著相,学佛的那个清净心,不起妄念,就成功了,那就是佛,就是菩萨,学这个。所以,经里要跟我们说,你为什么会有妄念?佛为什么没有妄念?你为什么会著相?佛为什么不著相?讨论这些问题。真的样样都搞清楚,样样都明白了,你这才会死心塌地、甘心情愿的要向佛学习,学不著相,学不动心,也成就像佛那样究竟圆满的智慧,像佛那样自在幸福。所以,一定要发大心。假如这个大心还是发不出来,这个情形很多。念《金刚经》的人多得很,几个发了大心?实在发不出来?发一个念佛求生净土的心也行,那就是大心,非常殊胜,绝不亚於菩萨们所发的菩提心,你所修的行就叫做大行,你得的果就是大果,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都是大果。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果报殊胜不可思议,这是诸位读《无量寿经》,读四十八愿都清楚、都明白。我们看底下这一段:
【善财每遇善友皆云: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是知发大心者,必修大行。住、降,正修行之切实下手处也。】
这是引用《华严经》上的一段经文,这一段经文,我们很熟悉,为什么?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讲了五十三遍,这一部经读下来,读一遍别的句子记不得,这一句会记得,重复了五十三遍,当然你就会记得很清楚。换句话说,重复这么多遍,一定是最重要的句子,要不是最重要的,何必重复这么多遍数?就是给你加深印象,让你有深刻的印象,不会忘记。这是修学大乘非常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条件。善财是世尊在《华严经》上假设一个代表修学大乘的人物,不是指定的一个人。所以,诸位要是听到、看到善财这个名字,就想到观音菩萨旁边那个小孩,你就想错了,你完全著了相,你起了分别、起了执著,你就错了。善财代表什么?善是善根,财是福德,一个有善根、有福德的人,就叫善财。《弥陀经》上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由此可知,这一发心决定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这个人就是善财。童子是说他身心洁净,就是我们讲一心专注,无有杂念,取这个意思。所以,善财里面就包括男女老少,统统都叫善财,是这么个意思,不要把这个名字错会了意思。我们今天发心,我们自己本身就是善财,经上讲善财,那就是讲我们自己本人,这个要知道。他是表法的,代表一个修学大乘的人。
「每遇善友」,善友是善知识、老师。向人请教一定先说:「我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句话就是把他自己修学的目标先说出来,我希望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现在向你请教,我要怎样修学才能得到,人家才好教你。如果你自己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你去问人家路,你到外面迷了路,你去问人家,请你指一条路,人家问你到哪里去?我不知道。不知道,你叫人家指路,人家怎么指给你?你一定要说出我到哪里去,有一个目标,人家才能指路给你。所以,善财先把他的目标说出来,我很希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向你请教,我怎么样学法?怎样才能得到?「而未知云何学菩萨行」,行是什么?生活。释迦牟尼佛天天表演的,那是生活,那就是菩萨行。「修菩萨道」,道是存心,道是心。也就是前面这两个问题:云何降伏其心,应云何住;住跟降伏其心都是属於道。行是讲生活,怎样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包括我们自己一切的工作,我要怎样做?提出这个问题来。
【然此二问,实在相资。】
资就是彼此互相有密切的关系,住就是降,降就是住。两个问题合起来是一桩事情。
【以觉心住,则妄心不降而降。妄心降,则觉心不住而住。】
可见得问两桩事情,实在讲是一回事,两个问题是一桩事情。佛教给我们,没有别的,教我们觉悟。禅宗著重在开悟,大彻大悟。教下不例外,也是著重在开悟。教下的名词叫大开圆解,大开圆解跟宗门的大彻大悟没有两样,一个境界。在念佛法门里面叫做理一心不乱,理一心就是明心见性,名词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统统是属於一桩事情。这个问题是在般若会上提出来的,假如在弥陀会上提出来,答覆就很简单,不用这么麻烦。应云何住?南无阿弥陀佛。心住在阿弥陀佛上就行了!云何降伏其心?南无阿弥陀佛。都解决了!答覆得干干净净、圆圆满满,这个很重要。在般若会上,怎么住,怎么降伏,我们真的搞不通。《金刚经》纵然详细给你讲完,你依旧不晓得怎么住、怎么降伏,这是实实在在的话。但是我传给你这个法门,那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一点都不错。心住在哪里?住在阿弥陀佛上。怎么样降伏妄想?就用阿弥陀佛降伏妄想,念头一起来,南无阿弥陀佛,把妄念伏住,就降伏住了。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你这个心就真的安住在净土当中,你能这样修学,没有不往生的,往生决定是品位高高,所以我们要会。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经【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这是佛给他印证,须菩提你讲的,你所看的、你所讲的,完全正确,一点也不错。释迦牟尼佛在生活当中,确确实实就是善护念、善付嘱,一点都不错。
【二善哉】
善哉说了两个。善哉,用现在话就是:好极了!说了两句,两句就表两个意思。
【一赞他大智能见】
你能看出人家生活行为里面,表含著有无量的深义在当中,这是要智慧,没有智慧看不出来的。
第二个赞叹他大慈大悲,能代一切众生发问。一切众生当中很多没有看出来,虽然没有看出来,也有利益,为什么?潜移默化,天天跟著佛,天天看著佛,潜移默化之功,不知不觉受佛的感化,这一说明就更明显,那个力量就更显著,力量就更大了。
【善现所见】
善现是须菩提尊者。
【世尊欲令众生於其著衣持钵、去来动静、日用平常生活中,领取护念付嘱之意。】
这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须菩提的见地说出来了,也把世尊应化身在这个世间作用说出来了。我们的身体在这个世间是业报身。现这个身在世间做什么用的?我们不知道,佛清清楚楚,大小乘经里都告诉我们,我们这个身是来偿业的,酬偿业报。前世做了善因,你这一世就来享你那个福的,前世造恶因,你这一世这个身是要来受罪的,干这个的。佛现这个身是干什么?是来度化众生的。所以佛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没有一样不是教化众生的,不仅是言语讲经说法,点点滴滴全都是。所以是三业教化,身业、语业、意业统统是教化众生。而我们阎浮提众生耳根最利,只晓得听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释迦牟尼佛生活所为就不知道了,就看不出来了,这就是眼根不如耳根,眼不明,看不出佛所显示的甚深的道理。再看底下一段:
经【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这种答覆,如果我们要不看古人的注解,这答覆你满不满意?你懂不懂?尊者问:应云何住?佛答覆:应如是住。他问:云何降伏其心?答:如是降伏其心。我们听了会懂吗?这是禅宗的机锋。所以从五祖、六祖以后,禅宗就用《金刚经》印心,很有道理,这个问答就是禅门的机锋话。别人不懂,须菩提懂,因为须菩提看出来了。应云何住?佛的意思,就像我这样住。云何降伏其心?就像我这样降伏其心,就这个意思。须菩提当然懂得,可是别人不懂。不但当时与会的人有不少人不懂,当然也有很多智慧很高的,听到佛这么一说,都完全明白了,可是程度低的,就听不懂了。我们当然是更听不懂,不晓得他们在说些什么。我们现在还来解释经文,一句一句的来讲。
『汝今谛听』,首先要教他,你要仔细的听,要认真的听。凡是弟子向佛请法的时候,佛在说法之前,一定会嘱咐,你要谛听,为什么?如果不能够谛听,佛所讲的,你没听懂,那就白讲了,这个法会就毫无意义。所以,你一定要谛听。
【谛,真实正确。不贡高,不卑下,虚心领受。】
这是谛的意思。这个谛,我们通常讲谛实,就是老老实实。这个地方解释,把他的心态完全都显示出来了,最要紧的,要虚心,这才能够领悟。
【看经闻法,必须抛开一切知见。以一心对境,方能契入。】
这一段也是解释谛听的样子,什么样子才是谛听?佛在的时候,讲经我们要会听,会听的人开悟了。不会听的人,不觉悟!佛不在世,留下来许许多多的经典,会看的人,领悟了,会开悟;不会看的人,念一辈子也不会开悟。关键在哪里?就在这个「谛」字。所以,前面这一句我们不能体会,不懂它的意思,这一句讲得清楚、讲得明白,可以能够明了了。要抛开一切知见,也就是平常我们讲的放下万缘,你认真的一心听。其实就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听经闻法的态度,他说了三句,这三句也就是谛听的真实义。第一,「离言说相」,不要执著言说、言语,不要执著言语。看经是文字,文字是言语的符号,你看经不要执著文字相,跟听经不执著言说相是一个意思。第二,「离名字相」,名字相是名词术语。譬如此地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名字,这是佛教的术语,不能执著;体会它的意思,不著它的相。第三,「离心缘相」,离心缘相就是此地讲的,抛开一切知见,就是用清净心来听、来读,不能有知见;知见是成见,那就错了!你能够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相,你想想你用的是什么心?真心!佛说一切经,是从真心本性里面流露出来,你能够用真心去接受,那还有什么话说,那怎么不开悟?我们今天听经、读经不开悟,我们是用妄心,用妄心对佛的真心,把佛所有这些话全变成妄想,那怎么能开得了悟?道理在此地。所以谛听就是要用真心去听,你才会得受用。
所以听经的时候,决定不能打妄想,决定不可以有意见,一直听下去,这样听经,给诸位说,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如果你要会的话,这两个小时,你在此地修什么?修戒定慧。什么是戒?你坐在那里,规规矩矩,你到佛堂来,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著衣持钵,持戒,规规矩矩的这是持戒。你坐在这个地方的时候,抛开一切知见,一个妄念都没有,这是定。你在这里听讲经,两个小时讲演,字字分明,句句听得清清楚楚,这是慧。所以这两个小时,你在此地是戒定慧三学一次都圆满了,圆成了。那怎么不得受用?真的会开悟。方能契入,契入就是开悟,就是证得。
【二如是】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说了两个如是,这就是答覆的话。「克指上文善护念、善付嘱」,指这个意思。「有现前指点、当下即是之义。」本经当机是须菩提尊者,实际上,须菩提尊者是代表我们大众,问题是我们肯不肯发大心。肯发大心,就应当直下承当,我明白了,我懂得了,我从今天起,我就这样做。这样做,前面跟诸位说过两次,要发大心。什么大心?我要做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好样子,这叫大心。就像佛,佛给一切菩萨做样子,那个一切菩萨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菩萨,不是释迦牟尼佛会里头那几位菩萨,也不是我们娑婆世界这些菩萨,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的菩萨,做样子给他们看的。我们今天发了一个心,给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做个好样子,跟佛发的心一样,这叫发大心。那么你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是大心,都是证大果。大果在哪里证?当下即是。不是在将来,不是在明天,当下就是。所以这个法,真的是现前指点,一点都不错。指点须菩提的,就是指点我们的。所以,我们如果用清净心来面对著这个经文,确确实实能契入;方能契入这句话不是随便说的,不是假的,是事实。一定要用真诚的心,要用清净心、用恭敬心、大慈悲心,金刚智慧是可以得到的。
【佛之示现】
这是我们从总纲领上说,这个示现就是他的日常生活行为。
【是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这是《金刚经》上特别强调的,无我相,佛证得佛果,不住佛相,示同凡夫。佛的福报不可思议,诸位读《华严经》、读《无量寿经》、《弥陀经》里面所说的,那是佛的果报,佛不住,佛不住极乐世界,佛不住七宝那种享受,他不住,他示现人,跟人一样。不住,这就无我相,示现无我相。每天生活,循规蹈矩,一句话不说,无法相。没说法,一句话不说,无法相。虽一句话没说,他统统做出来了,会的人在他一举一动当中,那他就是说法,都表现出来了,这是亦无非法相,非法相就是著空,他也不著空。空有两边都不著,你看妙不妙?如果你学会这个本事,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管你从事哪个行业,不管你是什么生活方式,你能够学会了,学得什么?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那你就是金刚般若会上的当机者,不是须菩提一样,也是须菩提第二,真得大受用!你才晓得真自在、真清净,而且当下就得到。我们无量劫以来,生死烦恼种种问题解决不了,这一下就解决了,般若真是金刚慧剑,快刀斩乱麻,立刻就见效。
底下这十句,是我常常勉励我们净宗的同学,要知道我们修的是什么,就像善财童子讲的,菩萨道跟菩萨行,我们存什么心?「真诚」,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学这个,我们用真诚的心,一丝毫的虚伪都没有,一片赤诚。不要怕人骗我,不要怕人欺负我,没有那回事情,我用真诚心对人,人家用虚妄心对我,没有关系,我们要成佛,他要当凡夫,不一样!我们的目标方向不相同。「清净心」,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心里面保持清净,一尘不染,心要空,心要净,常常保持空、保持净。「平等」,离开一切分别就平等了。「正觉」,觉而不迷。「慈悲」,无条件的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他破迷开悟,破迷开悟的果报就是离苦得乐,我们只帮助他破迷开悟就行了,离苦得乐他自然得到。这五条是存心。生活、处事、态度,说的底下五条。「看破」,《金刚经》上教给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常常想著,世间如梦,这是看破。看破之后,当然一切不会放在心上,也不会去计较,自自然然你就能「放下」。生活就可以像世尊一样,那么样的「自在」,那么样的「随缘」。自在随缘里面不起心、不动念,我们学这个。「都在穿衣吃饭上显示无遗。」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每天固定的工作也好,不固定的工作也好,都守住这个原则,这叫真修、真干!於此体会得,「念佛」必定见佛。能存这个心,这种生活态度,再老实念佛,哪有不见佛的道理?必定见佛。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