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刚经讲讲义节要 - (第三十九集)
金刚经讲讲义节要  (第三十九集)  1995/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39

  请掀开经本,八十一面第一行,看经文:

  【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这样的句子在《金刚经》我们看到很多,则非、是名。「则非,令离相,所以会性也。」会是体会,要在相上体会到真性,这个体会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真正会得,那个样子是一心,也就是说性相是一不是二,这桩事情也是最难的事情。因为我们不但是这一生,可以说无量劫来,我们对於一切法都有分别、都有执著,没有办法把它看成一体,没有办法把它看成一桩事,所以会性就非常困难。唯有会性才得圆满的受用,体会得性相一如,事理不二,不但佛在《金刚经》里面所说的义趣你完全通达明了,乃至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真相也就大白了。

  体会也就是此地讲的会性,自然也有浅深广狭的不同。浅的,也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这是我们常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华严经》上所讲的法身大士,这是证得浅的。体会得深的,像等觉菩萨、像佛陀,那是体会到最圆满的。这桩事情,凡是修学大乘不能不重视。体会不能用心,这个心是妄心,不能用妄心,妄心是决定无法体会的,要用真心。真心跟妄心的差别在哪里?真心没有念头,凡是起心动念的都是妄心,妄心才有念头,真心没有念头,佛在大乘经里头常说「真心离念」。由此可知,《金刚经》上一再教给我们要离相、要离念,目的何在?目的就是用真心,用真心自然就会性,真心就是真如本性。

  「成佛由於修般若」,般若是智慧,是真心里面本来具足的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而不知实由修般若则非般若也」。为什么说修般若则非般若?般若是什么?这部经虽然还没讲完,但是它的宗旨、义趣我们也知道了不少,何况江居士在注解里面为我们明白的指示出,般若就是无住,懂得无住,你看到「则非」两个字你就会点头了。如果还执著有般若的名相,你心还是有住,住就是分别执著,你心里头还有一个般若,这不行。真如、真性里面没有名字,不但没有名字,形相也没有,只需做到於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一切物质、人事环境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就是般若。虽然没有分别执著、没有起心动念,这一切万法呈现在面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般若起用。假如我们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外面境界是一无所知,那是什么境界?那是无明,你什么都不明白,你落在无明里面。不起心、不执著、不分别、不动念那是定,有定没有慧,这不能见性,没有大用。纵然这种定修成功,这叫无想定,果报在四禅无想天,无想天依旧是凡夫。四禅很特别,四禅有三天是一般修禅定去往生的,修无想定的是另外一个环境,就是无想天,第四种。还有小乘三果圣人,他们也在四禅修行,进一步就证阿罗汉果,四禅有五不还天,有五种天是小乘阿罗汉他们修学的环境。所以,四禅总共有九天,这是很特殊的一个层次。

  因此佛在大乘法里面教我们修学禅定,禅定是定中有慧,慧里面有定,定慧等持,定跟慧要保持平均,保持平等,这是佛法教给我们修禅定的原则。这样修学,定能破烦恼,慧能破无明,才能够明心见性,才能够证入如来的境界。《金刚经》里面所以有则非、是名,就是教给我们二边不著,说则非是说真心本性里头没有这个名称,名称是假设的,为了教学说法的方便,不能不假设许多的名词。这些名词能够引导我们契入真性,但是决定不能执著,一执著那就反而产生障碍,就是明心见性的障碍。这种障碍在佛法里叫所知障,跟烦恼障的性质不同。所以修学要懂得「般若则非般若」。「使修般若而未离名字相,则为四相具足之凡夫也。」佛在这部经上讲的,佛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所说的一切法,舍不是说不要,纵然证到等觉菩萨,也不能说不要佛法,佛法我们要它,不执著它。要知道佛法也是因缘生法,亦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样的态度去修学就对了。

  「佛之一称,乃性相全彰之名,非同如来,但属性德之称,今曰佛说者,乃指般若则非般若,即名字以离名字也,明其虽不坏相,仍应会归於性。」一法如是,法法皆然,般若是一切法里面的一法,我们懂得了,应当即般若而离般若,离它的名相,离名字。佛说般若是个名词,即名词要离这个名字,这就是会归自性。我们懂得这个原则,就晓得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在根尘相契的时候要知道离相。眼即色相离色相,耳即声相离声相,一个原则,这等於数学的公式一样,你知道这一法,你就能应用到一切法,这就得受用。清净心现前,智慧现前,真正得大自在。小注里头说,《金刚经》有的时候称佛,佛说,有的时候称如来说,称佛说,多半从相上讲的,称如来说,一定是从性上讲的。但是「佛」有的时候相里头包含著性,所以他说性相全彰,「如来」,性里头未必说相,相一定有性,性未必有相,这个道理也要懂得。然后你看经文,知道他说佛说,或者说如来说,我们知道它的含义。

  「般若无上之法」,般若是真智慧,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智慧,不是从外面求来的。凡夫、二乘自性智慧不能现前。自性不但具足智慧,无量无边的真实智慧,也具足无量无边的德能、才艺,样样都是无量。在《无量寿经》上讲的,实在讲它只用一个寿命来做代表,其实样样都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寿命无量、才艺无量,没有一样不是无量的。这就是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所说的,他对五祖提出他的心得报告,「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一样不缺,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自性变现出来的。我们学佛,学什么?就是求明心见性,见性之后,本具的智慧德能统统现前,这不仅是得大自在,也得大受用,究竟圆满的受用。可惜我们从无量劫来迷失了自性,怎么迷的?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分别就是妄想,妄想是无明,执著是烦恼,所以佛说一切众生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教导一切众生没有别的,无非是恢复性德而已。怎样恢复?把这两个障碍去掉,就恢复了。所以,要断妄想、要断执著,只要把妄想执著去掉,就成功了。要想去掉,一定要修般若法门,般若就是教给我们除妄想执著的方法。怎么除?不执著就除了。所以归结到最后无住,无住就除了,不但法相不住,非法相也不能住;世间相不能住,佛法相也不能住,用这个方法来破妄想执著。也就是我们一般大乘法里头讲的破无始无明,用这个方法。

  「般若无上之法,尚应离名字相,何况其他一切法。」一切名都是假名,我们在生活当中为了便利而建立这些假名,便利与一切大众交换意见,现在人所谓是沟通,便利於这个,假设这些名相。可是不能执著,它只是个假设、假立的,绝非真实。不但佛这么教我们,中国古圣先贤,像老子他懂得,《老子》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你看跟佛经里头讲的没有两样。他知道名是假名,说道也是假名,本经里面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是道,所讲的阿罗汉果、菩萨果位,那是道,也不是真实的,都是方便假设的。所以我们要懂得,一切这些假名、假相都不能够执著。

  「不取法相,以修持一切法,则法法莫非般若,乃为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就是圆满的般若,波罗蜜是圆满的意思。诸位要懂得这句话,才知道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大城去乞食,著衣是般若波罗蜜,托钵也是般若波罗蜜。往舍卫大城去,那个时候是走路走去的,没车,一步一步的走,步步都是般若波罗蜜。你相信吗?般若波罗蜜是什么?不著相,不著相就是的。佛穿衣不著穿衣的相,托钵不著托钵的相,走路不著走路的相,事没离,也穿衣、也吃饭、也走路,事没有离,不著相。不著相就是无住,干这些事情就是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见得他没有说把一切事放下,没有。离相是离不执著的相,不是事相,事相照做。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在这个世间,现前自己的生活环境,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可以很积极、很努力的去做,这生心,要紧的是不执著,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你不管做什么事情你都是在修般若波罗蜜,你是在修学佛门里头最高级的佛法。由此可知,学佛不是天天在烧香,敲著木鱼念经拜佛,不是这个样子。那是不是学佛?你要把《金刚经》看懂了,那不是学佛,处处还是执著,处处还是著相;可以说那样的修学,只是修一点三界六道的痴福而已,这是真的。所以你要是真的会修,就是生活,就是工作,生活、工作里面是圆满的波罗蜜,圆满的菩萨行。如果我们要不会,那就大错了,那变成我们迷在佛法里面,这迷信,佛法真实的利益决定得不到。这段是教给我们离名字相,下面一段教给我们离言说相。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前面离名字,世尊是说「佛说」,「佛说般若波罗蜜」,离言说相,他不说佛说,说「如来说」,名词不一样,里面用意很深,学般若要在这些地方细心去体会。我们看小注。「有所说法否,意谓心中存有所说之般若波罗蜜法相否。」如果佛说法心里面真有这个意思来说,那佛的四相就具足,说实在话他说的不是般若波罗蜜法,为什么?般若波罗蜜法没有形相。凡夫之人说法著相,今天叫你讲一段经文,我好几天之前就很用心的来准备,那就著相了,你准备说,你有所说。佛说法有没有准备?没有。佛是无有法说,无说而说,无说是心里头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心里什么都没有,怎么会说?我们就感到奇怪,我们总认为能说得出,那是胸有成竹。先是心里有,然后才画得出来,画画是这个道理,说话也是这个道理,先是心里头有,然后才说得出来。诸佛菩萨心里没有,他怎么会说得出来?这个我们就不懂了。

  佛陀在世的时候,就有人向佛陀请教,他说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大家都晓得,辩才无碍,这个人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他为什么能说得出这么好的妙法?佛举了个比喻,大概讲堂里面都有钟鼓,佛就指著那个鼓做比喻来说,他说那个鼓你看到没有?看到了。鼓的肚子里头是怎样?肚子里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你敲的时候它就响,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佛就说了,舍利弗的心就像那个鼓一样,里面空空,什么都没有,所以你只要有问题向他请教,他立刻就答覆你,答得一点都不错。我们凡夫的心里面,就像鼓里塞了很多东西在里头,叩的时候也鸣,鸣的不是那个味道,不是那个音声。佛心清净,有叩则鸣,所以说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确实为众生说无量的妙法,心里头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这是无说。佛没有准备,没有想想我要为你说什么话?也没有想想你问这个问题,我应该怎样答覆你?没有!一丝毫的意思都没有,随问随答,从心性里面自自然然流出。这是跟凡夫、小乘完全不相同的所在,这就是真实智慧的流露。

  「如来是性德之称,性体空寂。」就像刚才那个比喻,像鼓一样,空是里头什么都没有,没有起心动念;寂是寂静,一丝毫染污都没有。「岂有所说之法相耶」,哪里有这个意思。「不曰佛说而曰如来说,意在明此。」佛是从事相上讲的,或许有念,用如来,完全从心性上讲的,心性里头没有念,心性无念。

  「无所说者,无其所说也,非谓无说。」佛说法四十九年,传到中国来的经典,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小部分,这个我们应该能够想像得到。在古时候交通非常不方便,从印度到中国,那个时候交通工具只有马匹,玄奘大师到印度,也是用马匹来代步,一天能走多远?这么长的距离,差不多要一年多的时间才能走到。在当时,纸张没有发明,佛陀的经典都写在贝叶上,印度贝多罗的树叶,那个树叶就像我们中国的芭蕉叶一样,写在那上面。那个树叶很厚,通常一个树叶采下来,大概都是写四行,顶多只能写六行,两边打个洞,用绳子穿起来。诸位想想一部经典多大的分量!一匹马驮一些经典驮不了几部,不像现在印刷术这么发达,装订这么精美,纸张很薄。从前在中国,《大藏经》那算是相当进步了,《大藏经》是宋朝才开始整理出来的,刻版把它印刷出来,摺叠本子,一套《大藏经》差不多需要我们这么一个大厅来装,一部。最初编集的《大藏经》,总共只有五千多卷,它的分量只有现在《大藏经》的一半。我们现在印的、结缘的是采取日本人重新整理编过的《大正藏》,《大正藏》总共一百册。宋朝最早的《碛砂藏》,只有这一部藏经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经本这一个屋子就装满了,现在把字缩小,小小一个书架就摆满了。

  所以那个时候经典运到中国是非常艰难。於是印度法师到中国来,带些经书来,中国法师到印度去取经回来,都是挑选再挑选,适合於中国人修学的,重要的经论这才带回来,次要的、或者不适合中国人口味的,都舍弃掉、放弃了。带回来之后,再从事翻译,翻译的时候又在其中又挑选,并不是所带到中国来的全部都翻译,没有!也是挑选再挑选,选著翻。所以,到达中国没有翻成中文的,数量也相当可观,这都失传了。所以需要知道,今天汉文的《大藏经》,只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很小的一部分,当然经过中国这些古来高僧大德的挑选,都是精华的,世尊一生所说的精华,最重要的部分,我们翻译保存下来。这是佛说得这么多,哪里说无说?虽说这么多,要晓得无其所说,要懂这个意思。

  无所说,经上讲「无所行、无所得等句,意同此」。佛有没有行?有行。佛有没有得?有得。得无所得,行无所行,说无所说。所以从说、从行、从得都是在事相上讲的,实质上完全没有,没有才是真说、真行、真得。如果是真有,真有就错了,这个意思,我们在这次讲席当中也透了不少消息。最要紧的我们听明白了要去做,要在生活当中把它做出来,真正做出来,你就体会到了,体会就是证。信解行证是一桩事情,你就体会到了,你就真得受用;信解行证分作四个,你就得不到受用。纵然你有很长的时间去学佛、去研究经典,你所得到的结果,只是世间人称为你是个学者,你是个佛学家。你是佛学家,你不是佛,佛法真实的受用你得不到,纵然你也会说、你也会写,於修行证果毫不相关。我们要学佛,我们不走佛学这个路子,学佛跟佛学是两桩事情。

  「性体自证,名为如来,如来即是证得平等性体,理智一如,能所一如。」性体自证,这个「自」用得好!不是他证,自己证自己,你看不是一吗?我能证,法性为我所证,这就变成两桩事情,有能有所,有能有所是二法,则不是一法。你永远见不到事实的真相,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永远见不到,为什么?因为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法,不是二法。给它起个名字叫如来,《金刚经》上解释如来的意思,「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这个解释得太好了。如是一如,就是诸法一如,所以诸法是平等法,如来即是证得平等的性体。实在说,体平等,相平不平等?相也平等,用也平等,无有一法不平等。佛在有些经论里面说,体平等,相不平等、用不平等,这是方便说,是对初学人说,这样对初学人讲他能接受、他懂得。如果说体平等,相、用都平等,初学的人不能接受。我看这十个指头伸出来长短都不一样,怎么平等?世尊说法以二谛说,二谛是真谛、俗谛,方便说是俗谛,随顺大家,浅说、方便说,依真谛那就是说真话,佛在果地上所见到的。那个说法是完全真实,但是我们不能接受,不是我们常识所能理解的,也不是我们经验范围里面的东西。所以,佛说法就有善巧方便,循循善诱,逐渐的、不断的把我们的境界往上提升,升到一定的程度,完全跟我们讲真话了。

  这里举了两个例子,理智一如,能所一如,从这个例子我们就能够领悟到,一切法都不出这个原理。凡夫看到对立的,佛所看到都是一如,真妄一如,生佛一如,众生跟佛,邪正一如,善恶一如,无有一法不如。佛的一切经里头说什么?就是说个如,所以经一开端「如是我闻」,「如」才是一切万事万物的事实真相。佛没有别的,就是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佛哪有一点意思在?所以说无所说,没有他一点意思,所说的全是事实真相。

  「如来所说,皆是真如自性中自在流出,初未起心动念。」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真的像那个鼓肚子里头空空的,什么都没有。「虽终日说」,终日是讲时间,「炽然说」,这是形容说法的状况,「刹说,尘说」,刹是大,说得很广很大,尘是很小。「实无言说之相」,佛说法四十九年,说《华严》刹说,说《阿含》尘说,《阿含经》里头很短的经只有几行,无论是深说浅说,是大说小说,实无言说之相。「尚无说相,安有所说之法相耶,故曰如来无所说。」这就是说明佛跟众生不一样的地方,众生说是心里头先有个法相,然后才能说得出来,佛菩萨说法心里头干干净净,根本就没有痕迹,他完全是一种自自然然的反应,反应的一点都不会错误。经里头也有比喻,就像回音一样,我们在山谷里面长啸一声,一会儿回音就过来了。众生有叩,佛那里就有回音,那个回音是从自性里面的回响,所以他应得真,真实。凡夫说法不行,凡夫是从意识里面,不是自性里的回响,是落入凡夫的知见,这个说法才有错误、才不真实。由此可知,佛菩萨说法,唯一真诚、清净、平等、慈悲,从这里面自自然然反应出来的,这是说如来无所说。

  「须知此两节经文义趣,世尊实令奉持者离念也,念不离,则名言之相终不能离。」离念是真实从根本修,离言说相、离名字相还是枝叶,离念才是根本。我们学佛,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工作之中、在处事待人接物、在迎宾接客修金刚般若波罗蜜,怎么修法?离念,离念不著相,这是你修金刚般若波罗蜜。要认真、要努力、要提起精神来,一切时一切处用这个功夫。这个功夫不会用怎么办?念佛,时时刻刻心里面有阿弥陀佛,这个与金刚般若的原理原则相应,这个方法实在讲好修多了、容易多了。真正离念的确是很难,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得到的,可是要把心里头守住一句阿弥陀佛,只有这一念,用这一念来止一切妄念,这个好办。说一念都没有,太难了!真的是不容易,要不小心就落到无明里头去,搞到无想定里面去,很容易出差错。所以不如净土稳当,净土有依靠,有阿弥陀佛做依靠,这稳当,我们用这个方法。念念之中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永脱轮回,这个非常要紧。轮回实在是太苦了,只要在三界之内,诸位细细想想谁不造业?一般人看自己很难,看别人容易,古大德也教给我们看别人,看完别人回头想自己,看看别人造的一些业,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自己有没有造,就很容易发现自己在造业。造的是什么业?自己晓得。既有造作,后来一定有果报,所以果报还用得著问别人吗?一回头,一反照,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造业不一定是身口,在起心动念处。生活环境上,日常工作当中,不如意的事情多,俗话常讲,不如意事常八九,遇到这些不如意,会不会怨天尤人?怨天尤人就在造业了。虽然你没有举动、没有说话,你那些念头都在造业,念头是意业。你造的是善业,那就有善果,造的是恶业,就有恶报,非常可怕。既然晓得起心动念都在造业,为什么不起心动念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也是造业,这个业里头不是善业,也不是恶业,叫净业,果报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不能不造业,佛就给我们想出一个方法,造这个业好,不要造别的业,造这个业好,这个业真实,其他的业虚妄,要造这个业。念念都想阿弥陀佛,念念念阿弥陀佛。这个世间正像前面所说的,我们在这个世间暂住,在这旅游,这个世间与我们不相干,它好,我们点头,很好;它不好,我们点头,也好,绝不能够陷入这个圈圈里面去。在这个世间要超然,永远站在局外,这就对了。这样做法是不是消极?不是消极,我们有积极的那一面,帮助一切众生开悟,帮助一切众生了解三界六道事实真相,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这是积极的一面。无住是消极,生心是积极,但是生心要无住,无住要生心,不能偏在一边,偏在一边都是错误的。实在念离不了,就修这个方法。底下这一段说,第七段:

  「起信论云,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又云,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乃至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真如就是真性,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也就是一切万事万法的本体。从《起信论》这段文我们就明白了,净宗里面讲的一心不乱,大乘经上常讲的真如,是一回什么事情?离相离念而已,就是这样。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一切是指世出世间,世间是六道,出世间声闻、缘觉、菩萨、佛,合起来说就是十法界,离了心念,十法界就没有了。由此可知,十法界从哪里来的?从心念起来的,正是佛在大乘经上常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分别,十法界是分别变现出来的,正是所谓一切法从心想生,想就是念头,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从心想生,心要不想,就没有念头,十法界就没有了。可是我们今天最难的是,这个心它就是要想,我们想它不想,还是个妄想,要叫它不想还真难。这是什么原因?实在讲佛也告诉我们,无始劫来的习气,习惯成自然了。不是一生的习惯,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它就胡思乱想,想成习惯,现在叫它不想还不行,它就偏偏要想,麻烦就在此地。菩萨修行证果,修什么?就是修不想,不想就成功了,就证果了。我们现在晓得这个道理,但是没有办法,我们想不想,它偏偏要想,这个习气断不掉!

  正因为事实如此,所以无量无边诸佛如来都赞叹阿弥陀佛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好处在哪里?不断妄想也能成功,这个就妙了,不断妄想能成功我们才有希望,才能做得到。专想阿弥陀佛,专想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法门叫万修万人去,只要你肯修就决定成功;不像其他法门,其他法门有想就不成功,就没有办法证果。这个法门想还能成功,所以叫特别法门,叫门余大道,那个门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余是以外的,一条成佛的大道,不断想也能成就。从《起信论》这段经文,我们也看出六道十法界的事实真相。

  底下是菩萨教给我们,修学也是行门重要的纲领,离言说、离名字,名字就是名词术语。言说跟名字,相有体无,般若经上常讲的缘起性空。言说跟名字是缘起性空,缘起,有用,我们可以用它,性空,不能执著,执著它毫无意义。离心缘相,实际心缘是什么?心缘就是分别执著,这个是行门里面的三大纲领,教给我们离相、离念具体的办法。你真正能这样做,你得到的是毕竟平等,这句话很重要。法相宗的修行叫转识成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怎么转法?就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就转了。末那转成平等性智,第六意识自然就转成妙观察智,转识成智,八识是从六、七下手;六、七是因上转,阿赖耶识跟前五识是果上转,果上转我们就不要问它,不要去理会,六、七要是转了,第八识跟前五识自然就连带转了。六、七识里面,尤其是第七识最重要,第七识就是我执,我执、法执的根本就是末那,有我决定没有平等。末那识转了之后,平等性现前,万法平等,平等就是一如,平等就是一心,平等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是真如。这真正叫单刀直入,完全没有委曲婉转,直截了当。我们虽然不能在这个功夫上得力,但是一些浅浅的功夫帮助我们念佛,得的受用就很大。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看破、放下,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再不执著。

  「离心缘相,即是离念,缘指攀缘,心缘,即是起心动念,心若动念,必有所攀缘,便落於名字相矣。」这是三种,三种里面最重要的是心缘,缘是缘虑,就是起心动念。由此可知,真正会修行的人,真正会用功的人,在一切境界上学不起心、不动念,一切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般若智慧现前;般若波罗蜜,这不是无明。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平等性现前,你看转识成智,真的转过来了,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妙观察智,不起心、不动念是平等性智。转识成智要从这里下手,要从这个地方做起,在境界上学著不动心。心一动就落在四相里头,心一动就落在名字相中,这就是过失,这就错了。从这个地方我们明白了,诸佛菩萨说法真的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他不就落在四相里头、落在名字里头?那是凡夫,不叫佛菩萨,那没功夫。诸佛菩萨的功夫从哪里表现?就从这表现,说而无说,作而无作,证而无证,从这个地方表现他修证的功夫,从这里表现出事实真相。

  「起信论又云,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对,无有自相可说,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於真如。」我们先看这一段,这一段说明诸佛菩萨说法的义趣,他说法的意义、说法的归趣。这个地方文字不多,但是这桩事情给我们解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染法净法是相对的,一切法相、一切名字相都是相对建立的;若离开相对,不但名字没有,言说也没有,唯有相对才能说得出来,离开相对就说不出来了。一切法本来是一如的,哪有可说?佛为一切众生说法,因为众生有分别有执著,把一如之法都把它分成相对的,佛就是从相对里面为众生解说、为众生说破,相对是假立的,不是真的。从这个地方让众生觉悟,明了真相,会归一如,佛说法的目的在此。

  染净是一对,所有一切法都是相对的,这是一切法的事实真相。所以说「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非色非心」,这是把一切法归类,归到最后是两大类,色法是物质,心法是精神。现代哲学里头也讲唯心、唯物,物就是此地讲的色。为什么说非色非心?因为心跟色是一不是二。非智非识,智没有分别,识有分别,分别跟不分别也是一不是二。非有非无,无中会生有,有中毕竟不可得,所以有无是一不是二。你要真正明了真相,可以受用,受用得很自在,决定不能执著,决定不能占有,因为那是妄想。一切法毕竟不可得,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不可得,自己身体尚且不可得,还有什么东西你能够得到?你要想得到的,岂不叫打妄想吗?凡夫迷惑,离不开忧虑、恐怖,怕什么?怕活不下去,怕活不了!活又是什么一回事?是现在这个样子的相续相,不是真的。这个相续相能够相续多久,这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的寿命,久、暂什么东西在支配?福德因缘,福德因缘在支配这久、暂。

  人不可没有福,福是修来的,因为我们没有见性,见性当然这个事情就没有了,见性,性德现前那是永恒的,那才是真的,一真法界;十法界都不是真的,十法界里面寿命长短、久暂都是福德因缘。由此可知,我们没有入一真法界,还在十法界里面、在六道里面,修福就是我们第一桩大事。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只要这样去做,善果就相续,好的果报就相续了。不能占有,占有不了,要想好果报相续,继续不断种好因,善因必定有善果,就这么一回事情。想把善果保持住那是妄想,那个错了,要知道没有办法能保持得住,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保持得住,诸佛菩萨也保持不住,所以这叫真理。希望善果能延长,唯一的方法就是积善因,心善、行善、言善,善果就能绵长,这种道理、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要清楚、要明了,然后才知道自求多福。

  底下这段说诸佛菩萨说法度众生的义趣,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就是因缘说法,假以言说,引导众生。《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又跟我们讲「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两句话意思就是讲的一切法不生不灭。引导众生,引导什么?引导你开悟,佛说法没有别的,引导我们觉悟而已。他的旨趣,旨是宗旨,趣是归趣,皆为离念,旨在离念,归趣是真如,趣向於真如。

  「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以」是因为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迷惑颠倒,不知道事实真相。念一切法,就是分别一切法、执著一切法,於是境界就影响心理,心为境转,心为境转就造业受报。诸佛菩萨了解真相,所以他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不被外面境界所转。不被境界所转,这个心在境界上能做得了主宰,境随心转,《楞严经》上说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就跟佛一样了。佛菩萨的本事是能转境,我们凡夫可怜,被境界所转,会学的人要在这个地方学,学转境界。能转境界这就是般若波罗蜜,转境界,把你日常生活,烦恼的生活、烦恼的工作转成菩萨六波罗蜜,那你就转境界了,你就会转境。怎么个转法?我前面都曾经报告过。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大事小事,事事都是圆满的六波罗蜜,你真的能够把境界转过来,无论你做什么事情你都是修的圆满菩萨行,都是修的圆满波罗蜜。就在生活当中修,就在你工作当中修,不需要改变你的生活环境,不需要改变你的工作环境,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在修六波罗蜜。这样你所学的佛法,你就得受用。这样学佛真的改变生活,把你日常烦恼的生活,改变成智慧的生活,烦恼的工作改变成快乐的工作,你得到幸福快乐,那就是证果,你就证实了。总而言之,关键都在离相、离念上。「此节论文,正此处之注脚也。」《起信论》里头这两段话,确实就是《金刚经》里面这节经文最好的注解。

  「非识,非有,非无,此三句,总谓一切诸法,不过彼此对待相形,虽似有而实无,当体皆空。」识不但是指八识,包括了五十一心所,也跟其他一切法一样,相有体无,所以说非识。底下两句是说的色法,这个非识一句是讲的心法,心法与色法就包含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包括尽,总不出这个范围。在色法里面,所有一切形相、名字也是事上有、理上无,相上有、性上无,所以说它非有、非无,性上非有,相上非无。所以这三句,非识、非有、非无,把一切心法、色法,这是一切诸法,不过彼此对待相形,对待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对立,相对建立的,相形也是相对的意思。虽似有而实无,似有是幻有、假有,这是事实真相,明白这事实真相,决定不会再执著,也不会再分别,你的心真正定下来,放下了,看破、放下。若有丝毫没放下,自己一定要反省,你决定没有看破。有些人说,看破容易,放下难!实际上你想的恰好想颠倒,放下容易,看破难,真正看破,没有不放下的。所以在佛法里头,的确是知难行易。凡夫成佛不难,一念之间转过来就成佛了,为什么转不过来?没看破,还是执著这些假相以为是真实,没看破、没放下,道理在此地。

  唐朝时候庞蕴居士,他做了个样子给我们看,什么样子?看破、放下的样子,表演那个潇洒自在,他要是没有真看破,他做不出。真正看破了,生死自在,来去自如。我们看近代往生传,倓虚法师亲眼所见的几个人,他说了三个代表的人物,一个是出家的,一个在家男众,一个在家女众。我们从《念佛论》里把它节录下来,我请这边的同修用电脑打字,专门把他这几个例子打出来,字也印得很大、很清楚。实在讲,如果真正把这几个人的例子看清楚、看明白,记在心上,就照他们这个方法修就成功了,哪里要这么多经论,这么麻烦!他们为什么能在短短的时间有这样成就?没有别的,看破、放下!这三个人知道经论都不多,他为什么能看破?他的人生生活环境太苦了。

  所以佛说「以苦为师」,这句话很有道理,在这个世间过得富裕,生活能过得去,贪恋这个世间,反而变成障碍。清苦的人、贫苦之人,他生活过不下去了,听说有个西方极乐世界,真的向往、真的想去,他懂得不要多,只懂得这一点他就行了。他的心真诚,想离苦的心真诚,想往生得乐的心真诚,这一点真诚心就是他成就的因素。我们为什么比不上他?我们的日子过得很不错,好像满自在的,西方极乐世界经上虽然讲得那么好,没见过,对它还打了好多问号,眼前这是现实,执著、贪恋眼前这个境界,所以不如这些人。这个就是说老实话,听的经听得不少,还是没看破,对於佛所说的这些话,说老实话还是半信半疑,不是真信。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我们与信心清净还有相当长的距离。那些在一生当中,生活当中吃尽苦头的人,一听说他信心真清净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比不上这些人的地方。我们细心去想想,那几个人的成就非凡!生到西方世界,经上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萨。不说别的,说我们生活的空间、活动的空间,人家那个空间就达到尽虚空遍法界,我们今天生活空间太可怜、太小了。

  十五号,我要从此地到新加坡去讲经,飞机要飞十七个小时。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尽虚空遍法界,一弹指就到了,我们哪能比得上他?仔细想想,西方世界还非去不行,要不去那受苦受难就多了。要想得大自在、得大圆满,眼前这些拉拉杂杂要不是把它舍得干干净净,它变成了障碍。所以我们放下什么?放下一切障碍,放下一切烦恼,放下六道轮回的生死,是放这个东西,你想想应不应该放下?应该放下,彻底放下,我们才能够恢复真性,才能够恢复性德,恢复到究竟圆满。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