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三十八集) 1995/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38
「持此义以为人,则能胸襟旷达,不惹烦恼,而得自在,亦知谨言慎行,不错因果,而无罣碍矣。」「此义」,狭义的来说就是经名,奉持金刚般若的经名;若广义来讲,则是全经所说,这部经自始至终所说的。本经的宗旨在於无住,无住就是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不执著。能离开一切分别、执著,我们的心量才圆满恢复,像大乘经上常说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沙是比喻恒河沙数的大千世界,心量有这么大,心量本来就是这么大。为什么凡夫的心量变得这么小?就是因为有分别、有执著、有烦恼,像这部经上所讲的四见、四相,把我们的心量变得这样的窄小。所以,依照这部经典的道理来修行,恢复广大的心量。
不惹烦恼,就是转烦恼为菩提,烦恼没有了,烦恼变成菩提,自然就得自在。虽得大自在,我们这个身体还没有离开人世,虽未离开,跟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实在讲无二无别,也就是佛法里头常说的乘愿再来,他已经不是业报之身。凡夫是业报,所以这个身命毫无自由。诸佛菩萨示现的,那是真正的自在,示现在人间必定是随缘度众,所以亦知谨言慎行,不错因果。这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成就自己的德行,就是与自己的性德相应,也能够帮助广大的众生。为一切众生做个很好的榜样,觉悟的榜样,了生死出三界,修行证果的榜样,而无罣碍,因为他处处是示现的,就像在舞台上表演。这些地方就是教给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再翻开经本。
「持此义以处世,则知万事皆空,任他风浪起,与我何干。」这句话里头不仅仅是说六道,其实十法界亦复如是,真正懂得金刚般若,他的看法必定是这个样子的。前面一节,这是受持金刚般若的人他的人生观,这段所讲的是他的宇宙观,他对於人生宇宙的看法,这个看法是正确的,完全看到事实真相。万事皆空,就是万法皆空,也就是本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见到真相。这些事相、万法都是缘生的,缘非常复杂,佛在《华严》上给我们说无量因缘,所以因缘是很复杂的。一切现象都是在变化,六道是在变化,从来没有停止过,刹那刹那在变化,十法界也在变化,不过四圣法界变化的幅度小一点。六道的变化幅度很大,像大风大浪,四圣法界像微风、微波一样,小浪,幅度比较小一点,到一真法界才平等,那个时候完全没有变化。由此可知,二就有变化,一就没有变化,一心现的境界是一真,没有变化;二心,心里面才起个念头就有变化。所以念一动就落在十法界里面,动得太厉害,就落在六道里面,真相就是这么回事情。
佛菩萨知道缘起性空,所以世出世间怎么变化,他都不动,就像世尊在本经教给须菩提尊者,弘法利生应当守的态度,「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段话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任他风浪起」,不取於相,「与我何干」,这如如不动,这就对了,这是诸佛与大菩萨应化在世间普度众生,他们的态度。我们学佛,想成佛、想成菩萨,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功夫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修平等心,修清净心。看不惯的,练习,练习要看得惯;看不顺眼的,练习也看得顺眼了。总而言之,在境界里面,把喜怒哀乐这些情欲、情执统统要舍掉,要离开,恢复到清净心。所以佛法不是叫我们知道这些道理,知道这些事实真相,如果自己要是做不到,知道也没有用处。你知道是解,佛法里面讲开悟,悟有两种,一个是解悟,一个是证悟,证悟是做到了。解悟不能解决问题,换句话说你得不到受用,你还是要受业力的支配,还是要受业报;如果是证悟,证悟你做到了,那你得受用,你能够超越业报,不受业力的支配,超越了。了生死出三界这是真正的成就,这必须要证悟,证简单的讲,就是我们完全做到,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我们确实无所住。这个地方「任他风浪起,与我何干」就是无住,在一切变化的境界当中,学到了无住。前面一段,是在我们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之中,也学到无住。
「亦知人情世态,纷纭往复,安危苦乐,随遇而安。」随遇就是随缘,不必去考虑生活环境,什么环境都好,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为什么?顺逆境界与我都无干。诸位想想,顺境里面不生欢喜心,逆境里面不生烦恼心,你的心是平的,是平静的,哪个环境都一样,没有差别。如果心境有差别,那就有选择,到一切都不受,就没有选择;如果还有苦乐忧喜舍的受,这才要选择。凡夫有五种受,佛菩萨这五种受都没有了,所以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随喜当中,功德是什么?功德实在讲,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功德。从这两段来看,无论是本身的生活,无论是处人、处世,没有离开群众,没有离开社会,这就是而生其心。就在这些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里面,去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无住生心,就修这个。末后这句做总结。
「持此义以当大任,作大事」,这两句范围非常之广,从世法里面讲,就是世间的领导人,世间的领袖人物,无论是哪个行业,乃至於国家世界。在出世法里面,这个大任、大事,对自己来说,是断烦恼、证菩提,这是大事,这是大任。除此之外,弘法利生,住持佛法,这也是大任大事,所以这一句里头包含的范围非常的深广。「以不著相故,事来即应」,这是担当大任、大事必须要懂得的一个原则。事情来了,就像经论上所讲的感应道交,事情来了是感,立刻就能应,用什么应?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从「心神泰然,不为所动」,从这来的。他心永远是定的,永远不会为外境所干扰,他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所以事来的时候他就能应。佛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也是事来即应,众生有感,佛才有应,所以佛的说法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世出世间领袖的人物,如果学到这一招,他得大自在,他应付事,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他怎么不自在,怎么不快乐?永远保持著心神泰然,不为所动,这是定,这就是清净心、平等心现前。
「条理秩然,头头是道」,这是指办事情,处理事情有条理、有层次,丝毫不紊,这是智慧。「世出世法,一切尽摄」,世出世间法统统包括在其中。「事事奉持,时时皆修」,修行没离开生活,没离开工作,处世待人,迎宾接客,乃至於起心动念,哪一法不是修行?这个要知道。修行功夫得力就有受用,受用也是在一切时一切处,受用的是什么?《无量寿经》经题上说得好,「清净平等觉」这是受用。从清净平等觉变现的境界,是无量的庄严,无量的庄严是形相上的受用,事相上的美好是从清净平等觉里面变现出来的。六祖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清净平等觉能生万法。「处处皆是佛法也」,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世尊在这里显示的穿衣吃饭都是佛法,穿衣吃饭都是清净平等觉,穿衣吃饭都是无量庄严。由此可知,须菩提尊者领会之深广,他才问得出来。他问是代我们问,世尊当然就有答覆,下面是世尊的答覆。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这是把经题说出来了。
【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须菩提问的目的是便於大众受持,这个受持就是便於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做。佛把总题目说出来,题目在前面曾经介绍过,所以这个地方省略。后面这两句,『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这是世尊教给我们修学金刚般若的方法。我们看底下的小注,单单看经文,我们很难看出它的意思。「此是令人,顾名思义,因名会体。」这句是总说,叫我们想到经题『金刚般若波罗蜜』,想到题里面的意思,能够深深去体会。把「金刚般若波罗蜜」用在生活上,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就像前面所说的,事事奉持,时时皆修。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与「金刚般若波罗蜜」都相应,你的生活、你的人生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由此可知,这句经文八个字,含义的确非常之深。
「要知经义,皆是应无所住,所以急当断除我见。」这部经自始至终它的宗旨确实就是无住两个字,无住不但是金刚般若的宗旨,可以说也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宗旨。《般若心经》是整个般若的中心,最后的结论是「无智亦无得」,诸位想想,无智亦无得,岂不就是无住吗?这个道理太深了,凡夫很难体会,所以劳累世尊为众生说法二十二年,佛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无住你要是一听就懂了,那就真像经上所讲的,你是无量劫的善根成熟,那个不容易!懂得无住,会修无住,你这一生决定成佛。修净土不必说了,如往生是实报土,修学其他的法门,你这一生也成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由此可知,修行证果成佛,关键就在无住。我们读了《般若经》,听了《金刚般若》,对无住也有相当印象,可是心里头还是处处都有住,这就说明,我们不是没有善根,善根不足,善根要圆满的话,听了他马上就做到。闻思修三慧是一不是三,一听就明了,一明了境界立刻就转变,有没有这个人?有,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个代表人物。他就是一听到境界马上就转,那是根熟的众生,无量劫修学的根成熟了,熟透了。
我们常听人家讲一闻千悟,惠能大师一闻彻悟,他不止千悟,千悟还不行,彻悟!所以他就入了境界。我们今天听了明白了,生喜欢心,境界转不过来,就像佛在《无量寿经》上讲的阿闍王子那五百个人一样,我们现在程度跟他们一样,听了很欢喜很羡慕,还做不到。可是这样的状况,比照《无量寿经》,我们过去生中应该也供养四百亿佛了,才有这个样子现前,生欢喜心,生向往之心,境界转不过来。由此可知,因缘不是偶然的。佛很慈悲,善知识很慈悲,善知识为我们解释,也正是佛讲经的意思,就是「汝当奉持」里面的意思,奉是奉行,持是保持。怎样奉行?急当断除我见,也就是要离我见、我相。「则烦恼障除」,我们无量无边的烦恼,生死轮回,从哪里来的?都是从我来的,执著有个我,从这儿来的。有人我,就有生死,就有烦恼,就有轮回;有法我,就有无明,就有十法界。所以诸位要晓得,人我要除,法我也要除。
佛法是什么?过去怀让大师答覆得很好,他的答覆是「说似一物即不中」,这真的把佛法答覆出来。佛法是什么?你要说是一法,都不是的。要用现在的话来说,佛法是什么?佛法什么都不是,你说它做一法,那不对,不是的。佛法是尽虚空遍法界统统包含了,你怎么能说一?所以不能说。说它是一法就坐实、落实了,这是佛法很难解的地方,因为有一法,你的心就不清净。佛法是什么?清净心;佛法是什么?平等心;佛法是什么?大彻大悟。心里头只要有一法,你就不觉,你就不平等,所以不能有一法。如佛在经上所说,尘说刹说,尘刹是多的意思,也是大小的意思,尘小刹大,无论佛怎么说,都是随缘而说。随缘而说诸位要明白,就是说而无说,因为缘起性空,这是佛在本经上说如来无有定法可说,不但无有定法,实在无有法可说。说且无有,你哪里有所得?这是本经后半部的意思就深了,完全给你说真话,「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心,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说真话。这就是怀让大师所讲的「说似一物即不中」,这样才能彻底断除我见,才能除烦恼障。
烦恼障除了,「而业障报障,亦随之而皆除矣」。这就是我们讲超越六道轮回。烦恼是惑,迷惑,迷惑才造业、才受报,这是三界六道轮回的因缘。「三障消除」,三障是惑、业、苦,也就此地讲的烦恼、业报,三障皆消除了。「则法报应,三身圆现。」前面惑业苦是一而三,三而一,没有法子分的。下面讲的法、报、应三身,也是一体,也是一而三,三而一。法身是本体,是真心、是自性,法身,报身是自受用身,应身是他受用身。我们从最浅显的地方来说,大家容易懂,清净心是本体、是法身、是真心、是本性,清净心。平等心、觉心,觉而不迷,是自受用的报身,万法平等。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法平等没有高下,你的平等心现前。平等心里面生真实的智慧,报身是智慧身,充满了无量无边真实的智慧,决定没有烦恼,决定没有分别执著,这自受用。现的这个身体,刚才讲了,我们凡夫这个身是业报!念头一转过来,佛法里面常讲观行,用功要观行,观是观念,观念转过来,於是你的行为也转了,也不一样了,菩萨行。身体在世间,做什么用的?教化众生用的,这就是应身。身体是教化众生的工具,展现给一切众生去观察、去领悟,体会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叫做他受用身。
所以世法佛法都是一法,没有二法,完全看你念头怎么转,你用三心二意就是世间法,你用一心就是佛法。佛法跟世法是一桩事情、是一法,出世跟入世是一法,你把它分作两个就错了,佛法自始至终就是一法。如果诸位能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少分。学佛的人很多,自古至今大多数人不能契入,原因在哪里?他的观念当中,佛法跟世法不是一法,佛法跟佛法也不是一法。无障碍当中他要把它画成许多障碍,这是他不能够契入的关键。小注的第二条。
「必须将不住六尘生心,放在心中,时时观照起心动念。」这条教导我们具体学习的方法,下手功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是总纲领。世尊怕我们不能体会,所以再加以解释,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说色声香味触法,把外面境界统统说尽了,我们眼所对的是色,耳所对的是声,鼻所对的是香,舌所对的是味,身所对的是触,念头所对的叫法,这全部都包括,一样都不漏。这是解释应无所住,就是外面的六尘境界不能住,住的意思是分别、执著。分别是无明,执著是烦恼,不分别破无明,不执著破烦恼,这二障就破了。世尊在这部经上教给我们真的是简单明了,确实有效,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分别、不执著。要常常记住这句经文,把它放在心中,时时观照起心动念。
从前宗门大德们的修行,观心。以后烦恼重,妄想多了,观心这个功夫不得力,於是祖师才想出一个方法,叫参话头,参话头比观心的确是容易多了。观心怎么个观法?这个地方就教你观心的方法,「观照起心动念」。的确用这个功夫这心很细,心很清净、很细的人用这个功夫行。这一起心动念必定就落在六尘境界里头,所以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倘於六尘少有触著」,实在讲一起心动念就触著了,「便当机立断,坚持不懈,至诚恳切,求三宝哀怜摄受,放光加被,助我之力」。这是佛门里面常讲忏悔,这就是修忏悔法门,忏悔法门是大小乘一切宗派一切法门里面,必修的一个科目,要当机立断。禅宗用的方法,起心动念了,念头起来,他不随念头转,观察这个念头从哪里起来的,用这个方法。这一观察,念头就没有了;念头没有了,继续再观察,念头到哪里去了。这些都是方法,目的是求清净心,像六祖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清净心中是本来无一物,有一物心就不清净,他用这个方法来修清净心。诸位不妨试试看,你看行不行!
我们念佛的人修清净心,是用一句阿弥陀佛,不管什么念头一起来,立刻转成阿弥陀佛,或者南无阿弥陀佛,统统把它归到阿弥陀佛上,这个方法比禅宗的方法容易太多了。又何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导师弘愿的德号,他发的愿,只要称他的名,他本愿威神的力量就加持得上,你得阿弥陀佛加持。其实你要把净土经论仔细念一念,你恍然大悟,不仅仅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实在是得到十方法界无量无边一切诸佛的加持,真正不可思议。怎么晓得?《弥陀经》里面六方佛说得很清楚,《无量寿经》上十方佛说得很清楚,一切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世尊在《无量寿经》上称赞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释迦是无量诸佛里头一个代表,一尊佛这样称赞,就是一切佛的称赞,佛佛道同,一尊佛的拥护就是一切佛的拥护。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只要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的,就得到一切诸佛的加持。诸位在净宗经论里头稍稍涉入,就应该能体会,应该能明了,你的信心、愿心自然就生起来。所以禅宗讲的观照,在净宗讲的就是念佛,念佛实在讲是最佳的观照功夫。念佛当然也要至诚恳切求佛摄受加持。「念佛不得力,亦全由未在此中用功也」,这句话讲得很好。念佛人功夫不得力,什么原因?虽然念佛,他还是住尘生心,所以功夫不得力;也就是说,虽然念佛,他还是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这是念佛功夫不得力。
《金刚经》上所说的这些原理原则,实在说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与本经所说的完全相应,一丝毫差别都没有,完全相应。大势至菩萨讲得简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看都摄六根跟此地讲的不住六尘生心,有什么两样?都摄六根就是不住六尘,就是应无所住;净念相继就是而生其心。大势至菩萨讲得更简单、更明白,更容易修学。念要净念,净就不能夹杂,夹杂就不清净,不能怀疑,怀疑就不清净,相继就是不间断。净念相继要用现在的话说,大家更容易明了,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是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不住六尘。所以净宗,诸位想想是不是般若法门?不但是般若法门,是高级的般若法门。说到效果更是不可思议,「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假,不需要再借任何法门来帮助,只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一直这个功夫用下去,自然就明心见性。自得心开就是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净土宗说这个境界叫理一心不乱,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你读了般若法门,你对於净宗法门你就更相信了,所有一切疑惑都没有。你拿般若解释净宗的经典,解释净土三经五经,才晓得处处都相应。
「吾人修行,必须於一切染缘,所谓六尘者,依此经能断、奉持二义,当机立断,坚持不懈,降伏习气。」这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具体修行的原则。染缘,染是染污我们清净心,什么东西染污?贪瞋痴就是染污,这个范围真的是无量无边。无始劫来的习气,贪爱、瞋恚、嫉妒、愚痴,都是无量劫来的习气,这是染缘,妄想分别执著。六尘是说的环境,环境里面有物质环境、有人事环境,人事环境也在六尘里头,都是污染的根源。我们没有办法离开环境,为什么?因为一切环境都是自性变现的相分,怎么能离?性相不二,性相一如。古德比喻作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没有了,金也没有了。所以要是离相,离外面境界相,那是不可能的。佛教给我们要断、要离,不是断外面境界上的六尘,要断、要离的是我们心里面六尘落谢的影子,这个东西碍事,外境不碍事。《楞严经》上讲的六尘落谢影子,我们现在一般人讲印象,要断这个,要去这个东西。
依照《金刚经》的理论与方法,坚持不懈,降伏习气,要在这里用功夫。尘境没有妨碍,《华严经》上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没有妨碍,妨碍的就是我们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个东西妨碍。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里面得大自在,就是他在一切境界里面,真正做到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为什么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前面说过,他的心量广大,他知道所有一切现象都是幻化不实,当体即空,所以前面讲「任他风浪起,与我何干」,他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执著身是我,所以心量很小,从小心量里面生无量的烦恼。又把这一切幻相,环境里面的一切假相都把它当真,在这里面起分别心、执著心、取舍心,在搞这些,错在这个地方。
佛、菩萨,释迦牟尼佛以及世尊当年这些弟子们,这些弟子们当中有不少是菩萨、是阿罗汉。他们示现跟我们在一起,那个生活是何等自在,我们的生活是何等的痛苦?差别在一念之间,佛菩萨一念觉,我们一念迷。人家的习气完全没有了,我们习气是天天在增长,天天在增加,这怎么得了!因为习气天天在增长,所以我们在六道里面的生活一世不如一世。我们所增长的习气,好的习气少,恶的习气多,恶习气多,我们的生活就一世不如一世。佛在经上讲人身,人死了以后再得人身,机会很渺茫,你要问为什么原因?就是做人的时候,恶习气比善的习气多。假如你这一生当中,心好,行好,你的行为也好,心好,行好,你来生可以得人身,可以保持人身;如果我们心不好,我们的行为也不好,来生就要堕落。好的标准是五戒十善,我们想想,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里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身三善业,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众生,甚至於他自己造作他还不知道)、不恶口,这是口四善,心里面不贪、不瞋、不痴,这叫十善业。五戒十善,我们自己很冷静的去想想,给自己打个分数,能不能打个七、八十分,如果真的有七、八十分,来生不会堕三恶道;假如分数要不及格的话,来生就是三途。这有个标准在。
世法里面,在中国是伦常道德,五常仁义礼智信,跟佛法的五戒内容很相似、很接近,叫常道,一个人做人基本的道德观念,仁义礼智信。八德,这是最根本、最基本东西,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我们是不是存这个心,是不是做的这个事?西方世界,他们《新旧约》里头摩西十戒,与这个也很接近。绝对不是信了上帝就得救,没有这个道理,你要做出来,要真正存好心、做好事才行,信了不做没用处的,信了要做到才有用处。佛法里面讲信解行证,有信解没有行证,没有用处,一定重在实行,这样才能够降伏习气。断习气很难,总要能把习气控制住,也就是我们常讲你的理性能够克服感情。
「庶几有一心不乱之可能,而往生极乐,径登不退,不难也。」这是回到念佛的人身上,念佛人要用这个功夫,念佛功夫得力,就是这一句佛号能够降伏习气,功夫就得力。念久了,妄想、烦恼、习气伏住了,虽没有断它不起作用,时时能保持清净心,这就是功夫得力的现象,心净则土净,这才能往生净土。如果念佛人不能得清净心,往生净土是不可靠的,古人有所谓喊破喉咙也枉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一样不能往生,原因是心不清净。心要怎样清净?要无住就清净了,无住简单说就是一切放下,不再挂在心上,你心就清净,知道世缘都是假的,一场空!不但外面六尘境界放下了,诸位要晓得,世间人最难放下是亲情,亲情也是一场空!佛给我们说明的真相,亲情是魔障,障碍你清净心,障碍你修行功夫的成就,甚至於障碍你往生极乐世界,有什么好处?佛告诉我们,亲情是怎么回事?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样才变成一家人。父子、夫妇、儿女、兄弟什么关系?总不出这四种,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报恩好吗?未见得,好过头就变成冤家,这是我们要警觉的。真正觉悟,把亲情眷属变成法眷属,那就对了,那真的是大恩大德;帮助他学佛,帮助他超越六道,帮助他往生净土,把世间的情缘转变为圆满的智慧。
所以一切要放下,丝毫都不能够染著,连自己的身体都不贪著,都不放在心上,都没有罣碍,那就得自在了。这个样子念佛往生就不难,人最难舍的是自己这个身,身也是假的,身也是无常的,所以也不能把它看得很重,要把清净心看重,这就对了。心清净,身体不必照顾,身体自然健康,因为你心健康,疾病就少,人的疾病、衰老,根源都是妄想执著。请看底下经文,科题上,「详明所以」。前面教给你修行的方法,为什么这样教给你?这是一句问话。
【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四字,标词使人注意也」,这是提醒我们,下面六十四到六十九节经文,这段是六十三,「皆是开示修持之法,皆是说明,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之所以然」。可见得这一句江味农居士就把它例为一段,这段经文真的是最少的,只有四个字,里面含义很深、很广。「此一句中含有三义」,实在说,江居士在注解里头要不给我们说出来,我们看这四个字,想不出它有什么意思。顶多说这是一句问话,提醒我们向下经文重要,我们只能想到这个意思,他给我们说三个意思。第一个是「如何而断」,我们要断烦恼习气,如何断?「从何断起,因何须断」,为什么要断?从哪里断起?他这一提起,我们想想确实,真的我们有这三个问题。
「如何而断,断者,断我见也。」你看看,不是断外面的法,不是指的外面境界,色声香味触法,不指这个,断我见。「我见是妄想之别名」,断我见就是断妄想。世尊在《华严经.出现品》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跟佛一样,「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句话把所有一切众生,六道轮回根本的原因说出来。我们为什么在六道里头?为什么过得这么苦?真正的原因就是妄想执著;能把妄想执著断了,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就不是凡夫生活。「妄想原是真心所变,本不能断,所谓断者,破之而已。」破就是看破,也就是说,明白它事实真相,问题就解决了。明了就不迷,明了就是觉悟,觉而不迷则不受其害,不但不受其害,反受其利,它的功德利益你就享受到了。如果你迷,如果不觉,真正的利益你得不到,你所受的是受害。
「云何能破,开解而已,断我见,并无别法,唯在彻底明理,亦即彻底开解,而见到宇宙人生之事实真相而已。」所以佛法可以说彻始彻终没有别的,就是叫我们明白、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是自己,宇宙是生活环境;换句话说,佛法所说的,就是认清自己,跟认清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没有别的。佛法真的是老老实实脚踏实地,没有一丝毫稀奇古怪,是很踏实的东西。
「众生处处执著,由其不知四大五蕴,以及一切法皆是缘生,如幻如化,云何可执,执之何益。」这是《般若经》上世尊二十二年所说的,《金刚经》可以说是整个般若的纲要,整个般若的总结。四大五蕴,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物质与精神,一切法把它总归纳,不外乎这两大类,四大是物质的现象,五蕴是精神的现象。这个名词的意思我们要了解,四大是讲物质,物质有四种特性,所以称之为四大,在佛法里面用地水火风来形容它。地就是有一个物体,我们今天讲物质,火是讲它有温度,水是说它有湿度,风是说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用这四个字来形容它。现代科学家明了,物质,最基本的物质,在我们佛法里面叫微尘,微尘是形容它小,很小。一切万法都是这个小的粒子排列组成的,科学家现在完全证实了,科学上用的名词跟佛法的名词不一样,事实是讲一样的东西。佛法里面讲水火,现在科学家讲的带电,阳电叫火大,阴电就是水大。同样的知道它的状况,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所以,四大是讲物质的四种性质,是说这个东西。
五蕴,蕴是蕴集,就是我们现在科学里面所讲的方程式,无论在物质、精神上都有这个现象。物质的现象大家很清楚,由基本的粒子排成、组成的电子、原子、分子,再造成一切物质现象。精神方面也是这个现象,佛法里面讲八识五十一心所,那就是心能组合的现象。我们要称物质叫质能,现在科学家所理解的,这是质能,质能够变成能,能能够变成质,他知道。但是心它也有能,这个科学家现在还没有发现到。五蕴里面第一个是色蕴,色蕴就是四大,这是属於物质;后面是心,受想行识这是心理现象,是精神的部分。色法是缘生的,心法也是缘生的,凡是缘生的都没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在相宗,入门的《百法明门论》,《百法明门》是法相宗入门的典籍,它的分类排列,前面有为法,后面是无为法。有为法归纳起来有九十四大类,第一类心法八,所谓八识,阿赖耶、末那、意识、前五识。心所有法五十一,五十一大类心理的作用,可见得心能也像物能一样,也有类似像方程式排列的不一样。所以识有八类,起作用有五十一类,还有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类,那个二十四类实在讲,还是从心理现象变现出来的。色法这讲到物质,又分十一类,五根六尘,这些全部都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因缘所生,幻化不实。无为法的六种,实际上说,只有真如无为一种是真的,其他的五种不过是相似无为而已。因为看不出它是生灭的,把它归纳到无为,它不是真正的无为,相似的无为。
所以一切法皆是缘生,如幻如化,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如梦幻泡影」,这四个字是形容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梦幻泡影。如露如电是形容它存在的时间,非常的短暂,电是闪电,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所有一切法的现象都如是,我们看到有些法好像存在的时间很长,其实那是我们的错觉。存在的很长原因是什么?是它的相续相,不是它真正存在,它是刹那生灭。前面相灭了,后面相生,后面生的相跟前面相很相似,你看出好像它存在,其实它不是真的存在。像我们看电影的画面一样,用这个来做比喻大家容易明了,电影画面好像是存在一个时期,其实后面的底片一张一张在那里换,一秒钟已经换了二十四张。一秒钟二十四张不就是生灭相吗?连续在那里生灭,我们看到好像是没动,它存在那里,其实它刹那生灭。
佛说了个比喻,实在说,比喻跟事实还有相当距离的差距,比喻不是事实,只能够说比较接近事实,事实我们不知道。佛告诉我们,现在这一切物质现象生灭的状况,佛说一弹指,一弹指时间很短的,一弹指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一弹指就六十刹那。像我们弹得快的,我们一秒钟大概可以弹四次不成问题,一秒钟弹四次,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我们就算一秒钟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这一秒钟当中恰好两个十万八千次的生灭,两个十万八千,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我们看电影,一秒钟二十四次就已经把我们骗住了,我们就觉得那个是实在的,今天摆在我们眼前的现象,一秒钟是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我们怎么会觉得它是假的?这是相续相,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的相续相。所以不要说是我们讲演两个小时,你进门来的这个我身,绝对不是出去之后的我身,你要认为是同一个身体,你就错了,那就叫妄想。身体在变化、在换,一秒钟已经是二十一万六千次,哪里是真的?
佛这不过是个比喻的说法,实际的状况,我想像当中与这个一定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字字句句都是给你讲实在的事情,一丝毫虚假都没有,如幻如化,你怎么可以执著?由此可知,执著只不过是个妄想而已,哪里能够执著得到?诸佛菩萨为什么不执著?他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抓不住的,得不到的!你以为真正可得到,那真的叫作梦,你得到什么?身体都得不到,何况身外之物?了解这事实真相,你不必劝他放下,他自然放下,不再当傻瓜,不再被外面假相欺骗,他自然就放下。这一放下之后,那个自在舒服你想像不到,没有法子形容的,佛经上常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说不出来的。是因为你生生世世无始劫来,从来都没有放下过,这一下放下,真的得大自在,那个境界的确是海阔天空。执之何益?再加深一句,你要是执著,你有什么好处?执著你所得到的就是再搞六道轮回,就这么回事情。
「若能於一切法不执」,一切法里面涵盖得很广,不但是世间法,连出世间的佛法也包括在其中。因为佛法也是因缘所生法,也不可执著,所以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所说的一切法,佛法也不能执著。若能於一切法不执,「则我见自化,此真破见惑之金刚也」,这才叫金刚般若,才叫波罗蜜,波罗蜜要翻成中国意思有圆满的意思,圆满的金刚智慧。圆满金刚智慧不在外面,不在释迦牟尼佛那边,也不在这部经本,是在自己心里头。一念觉悟就是金刚般若,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决定不能执著。所以,一定要看破事实的真相。「故曰,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这是佛教给我们,对须菩提所说就是对我们自己所说的,须菩提尊者代表我们请法,这才晓得「金刚般若波罗蜜」与我们自己太重要了。
「从何断起」,这第二个问题,「应知其则非,而离名字相」。这种句子在本经前后很多,佛讲则非是名,「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这举一个例子来说,这样的句子《金刚经》上很多,它的用意很深。你看到佛说则非,则非是从体性上说的,体性上没有形相,连形相尚且没有,哪来的名字?名字是假的,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知其无所说,而离言说相。」佛给我们说经,我们要在里面体会他的意思,不执著他的言说。言说用符号记录下来,那就是文字,就是经本,言说相不可执,文字相就不可执,你执著文字干什么?所以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初学入门的纲领,他说了三句话,「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就是不执著,不要执著佛的言语、言说,经文上的文字不要执著;不要执著名相,里头用的名词术语;不要执著心缘,心缘是我想它里头什么意思,你可不能想,不想就能够体会得。所以体会不可以想像,想像就落在意识里面去。体会是自性,会归自性。不能研究,研究是落在意识里头,意识是虚妄的,是有为法,那哪里能得受用?落在意识里面,那个我们一般讲解悟,你明白了,说得头头是道,你还是烦恼重重,还是搞六道生死轮回,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与你毫不相关。
所以佛法重体会,我们常讲领悟,重在这里,你要用思惟、用研究、用想像那就错了,你错用了心,不能用这个心。马鸣菩萨所教的,跟《金刚经》上所讲的都相应,不管怎么说法,总离不开「无住生心」这四个字,就离不开这个原则。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是无住,体会是生心,我们一般人讲开悟,开悟就是生心。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确是行门里头的总纲领、总原则。必须无住才会开悟,你才能体会这个意思。晓得佛是无所说,你就离言说相了。
「大千世界,为佛教化之境」,这是佛教化的范围。「三十二相,为佛所现之身,皆不可执。」不但其他的不可执,佛的国土、佛的身相,都不可以执著,为什么?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何必要执著?执著有什么用处。
「自己所修之法,所为之事,以及依报正报等等,皆当奉此义以为观照。」事实真相说出来了,必须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要与《金刚经》所讲的道理、所说的原理原则要相应,这叫真修行。无论你用什么功夫,佛法里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不管你修哪一个法门,在今天大的区分里面,你修禅也好,修密也好,学教也好,学戒律也好,念佛也好,大分的这几个宗派法门,统统不能违背这个原则。违背这个原则你一定不能成就,修得再好,再用功,再精进,还是搞六道轮回。你要与这个原理、原则相应,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能成就,你一定能够断烦恼,一定能够转境界,要与这个原则相应。
「因何须断」,为什么要断?实在讲,这个话的意思就是为什么要修清净心,一样的意思。因为你断尽了的时候,你心就清净了,清净心就恢复。「倘不如是观照,断除我见,便不能明心见性。」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要不照这个原则你就见不了性。不能见性就不算成就,这个诸位要晓得,为什么?不能超越轮回。没有办法超越轮回,就不算是成就,你还要搞六道轮回,这个事实要知道。但是念佛法门,没有到明心见性他能往生,这就是净宗法门比其他法门殊胜之处,就在此地。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持此义以为人,则能胸襟旷达,不惹烦恼,而得自在,亦知谨言慎行,不错因果,而无罣碍矣。」「此义」,狭义的来说就是经名,奉持金刚般若的经名;若广义来讲,则是全经所说,这部经自始至终所说的。本经的宗旨在於无住,无住就是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不执著。能离开一切分别、执著,我们的心量才圆满恢复,像大乘经上常说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沙是比喻恒河沙数的大千世界,心量有这么大,心量本来就是这么大。为什么凡夫的心量变得这么小?就是因为有分别、有执著、有烦恼,像这部经上所讲的四见、四相,把我们的心量变得这样的窄小。所以,依照这部经典的道理来修行,恢复广大的心量。
不惹烦恼,就是转烦恼为菩提,烦恼没有了,烦恼变成菩提,自然就得自在。虽得大自在,我们这个身体还没有离开人世,虽未离开,跟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实在讲无二无别,也就是佛法里头常说的乘愿再来,他已经不是业报之身。凡夫是业报,所以这个身命毫无自由。诸佛菩萨示现的,那是真正的自在,示现在人间必定是随缘度众,所以亦知谨言慎行,不错因果。这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成就自己的德行,就是与自己的性德相应,也能够帮助广大的众生。为一切众生做个很好的榜样,觉悟的榜样,了生死出三界,修行证果的榜样,而无罣碍,因为他处处是示现的,就像在舞台上表演。这些地方就是教给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再翻开经本。
「持此义以处世,则知万事皆空,任他风浪起,与我何干。」这句话里头不仅仅是说六道,其实十法界亦复如是,真正懂得金刚般若,他的看法必定是这个样子的。前面一节,这是受持金刚般若的人他的人生观,这段所讲的是他的宇宙观,他对於人生宇宙的看法,这个看法是正确的,完全看到事实真相。万事皆空,就是万法皆空,也就是本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见到真相。这些事相、万法都是缘生的,缘非常复杂,佛在《华严》上给我们说无量因缘,所以因缘是很复杂的。一切现象都是在变化,六道是在变化,从来没有停止过,刹那刹那在变化,十法界也在变化,不过四圣法界变化的幅度小一点。六道的变化幅度很大,像大风大浪,四圣法界像微风、微波一样,小浪,幅度比较小一点,到一真法界才平等,那个时候完全没有变化。由此可知,二就有变化,一就没有变化,一心现的境界是一真,没有变化;二心,心里面才起个念头就有变化。所以念一动就落在十法界里面,动得太厉害,就落在六道里面,真相就是这么回事情。
佛菩萨知道缘起性空,所以世出世间怎么变化,他都不动,就像世尊在本经教给须菩提尊者,弘法利生应当守的态度,「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段话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任他风浪起」,不取於相,「与我何干」,这如如不动,这就对了,这是诸佛与大菩萨应化在世间普度众生,他们的态度。我们学佛,想成佛、想成菩萨,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功夫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修平等心,修清净心。看不惯的,练习,练习要看得惯;看不顺眼的,练习也看得顺眼了。总而言之,在境界里面,把喜怒哀乐这些情欲、情执统统要舍掉,要离开,恢复到清净心。所以佛法不是叫我们知道这些道理,知道这些事实真相,如果自己要是做不到,知道也没有用处。你知道是解,佛法里面讲开悟,悟有两种,一个是解悟,一个是证悟,证悟是做到了。解悟不能解决问题,换句话说你得不到受用,你还是要受业力的支配,还是要受业报;如果是证悟,证悟你做到了,那你得受用,你能够超越业报,不受业力的支配,超越了。了生死出三界这是真正的成就,这必须要证悟,证简单的讲,就是我们完全做到,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我们确实无所住。这个地方「任他风浪起,与我何干」就是无住,在一切变化的境界当中,学到了无住。前面一段,是在我们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之中,也学到无住。
「亦知人情世态,纷纭往复,安危苦乐,随遇而安。」随遇就是随缘,不必去考虑生活环境,什么环境都好,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为什么?顺逆境界与我都无干。诸位想想,顺境里面不生欢喜心,逆境里面不生烦恼心,你的心是平的,是平静的,哪个环境都一样,没有差别。如果心境有差别,那就有选择,到一切都不受,就没有选择;如果还有苦乐忧喜舍的受,这才要选择。凡夫有五种受,佛菩萨这五种受都没有了,所以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随喜当中,功德是什么?功德实在讲,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功德。从这两段来看,无论是本身的生活,无论是处人、处世,没有离开群众,没有离开社会,这就是而生其心。就在这些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里面,去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无住生心,就修这个。末后这句做总结。
「持此义以当大任,作大事」,这两句范围非常之广,从世法里面讲,就是世间的领导人,世间的领袖人物,无论是哪个行业,乃至於国家世界。在出世法里面,这个大任、大事,对自己来说,是断烦恼、证菩提,这是大事,这是大任。除此之外,弘法利生,住持佛法,这也是大任大事,所以这一句里头包含的范围非常的深广。「以不著相故,事来即应」,这是担当大任、大事必须要懂得的一个原则。事情来了,就像经论上所讲的感应道交,事情来了是感,立刻就能应,用什么应?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从「心神泰然,不为所动」,从这来的。他心永远是定的,永远不会为外境所干扰,他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所以事来的时候他就能应。佛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也是事来即应,众生有感,佛才有应,所以佛的说法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世出世间领袖的人物,如果学到这一招,他得大自在,他应付事,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他怎么不自在,怎么不快乐?永远保持著心神泰然,不为所动,这是定,这就是清净心、平等心现前。
「条理秩然,头头是道」,这是指办事情,处理事情有条理、有层次,丝毫不紊,这是智慧。「世出世法,一切尽摄」,世出世间法统统包括在其中。「事事奉持,时时皆修」,修行没离开生活,没离开工作,处世待人,迎宾接客,乃至於起心动念,哪一法不是修行?这个要知道。修行功夫得力就有受用,受用也是在一切时一切处,受用的是什么?《无量寿经》经题上说得好,「清净平等觉」这是受用。从清净平等觉变现的境界,是无量的庄严,无量的庄严是形相上的受用,事相上的美好是从清净平等觉里面变现出来的。六祖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清净平等觉能生万法。「处处皆是佛法也」,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世尊在这里显示的穿衣吃饭都是佛法,穿衣吃饭都是清净平等觉,穿衣吃饭都是无量庄严。由此可知,须菩提尊者领会之深广,他才问得出来。他问是代我们问,世尊当然就有答覆,下面是世尊的答覆。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这是把经题说出来了。
【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须菩提问的目的是便於大众受持,这个受持就是便於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做。佛把总题目说出来,题目在前面曾经介绍过,所以这个地方省略。后面这两句,『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这是世尊教给我们修学金刚般若的方法。我们看底下的小注,单单看经文,我们很难看出它的意思。「此是令人,顾名思义,因名会体。」这句是总说,叫我们想到经题『金刚般若波罗蜜』,想到题里面的意思,能够深深去体会。把「金刚般若波罗蜜」用在生活上,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就像前面所说的,事事奉持,时时皆修。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与「金刚般若波罗蜜」都相应,你的生活、你的人生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由此可知,这句经文八个字,含义的确非常之深。
「要知经义,皆是应无所住,所以急当断除我见。」这部经自始至终它的宗旨确实就是无住两个字,无住不但是金刚般若的宗旨,可以说也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宗旨。《般若心经》是整个般若的中心,最后的结论是「无智亦无得」,诸位想想,无智亦无得,岂不就是无住吗?这个道理太深了,凡夫很难体会,所以劳累世尊为众生说法二十二年,佛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无住你要是一听就懂了,那就真像经上所讲的,你是无量劫的善根成熟,那个不容易!懂得无住,会修无住,你这一生决定成佛。修净土不必说了,如往生是实报土,修学其他的法门,你这一生也成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由此可知,修行证果成佛,关键就在无住。我们读了《般若经》,听了《金刚般若》,对无住也有相当印象,可是心里头还是处处都有住,这就说明,我们不是没有善根,善根不足,善根要圆满的话,听了他马上就做到。闻思修三慧是一不是三,一听就明了,一明了境界立刻就转变,有没有这个人?有,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个代表人物。他就是一听到境界马上就转,那是根熟的众生,无量劫修学的根成熟了,熟透了。
我们常听人家讲一闻千悟,惠能大师一闻彻悟,他不止千悟,千悟还不行,彻悟!所以他就入了境界。我们今天听了明白了,生喜欢心,境界转不过来,就像佛在《无量寿经》上讲的阿闍王子那五百个人一样,我们现在程度跟他们一样,听了很欢喜很羡慕,还做不到。可是这样的状况,比照《无量寿经》,我们过去生中应该也供养四百亿佛了,才有这个样子现前,生欢喜心,生向往之心,境界转不过来。由此可知,因缘不是偶然的。佛很慈悲,善知识很慈悲,善知识为我们解释,也正是佛讲经的意思,就是「汝当奉持」里面的意思,奉是奉行,持是保持。怎样奉行?急当断除我见,也就是要离我见、我相。「则烦恼障除」,我们无量无边的烦恼,生死轮回,从哪里来的?都是从我来的,执著有个我,从这儿来的。有人我,就有生死,就有烦恼,就有轮回;有法我,就有无明,就有十法界。所以诸位要晓得,人我要除,法我也要除。
佛法是什么?过去怀让大师答覆得很好,他的答覆是「说似一物即不中」,这真的把佛法答覆出来。佛法是什么?你要说是一法,都不是的。要用现在的话来说,佛法是什么?佛法什么都不是,你说它做一法,那不对,不是的。佛法是尽虚空遍法界统统包含了,你怎么能说一?所以不能说。说它是一法就坐实、落实了,这是佛法很难解的地方,因为有一法,你的心就不清净。佛法是什么?清净心;佛法是什么?平等心;佛法是什么?大彻大悟。心里头只要有一法,你就不觉,你就不平等,所以不能有一法。如佛在经上所说,尘说刹说,尘刹是多的意思,也是大小的意思,尘小刹大,无论佛怎么说,都是随缘而说。随缘而说诸位要明白,就是说而无说,因为缘起性空,这是佛在本经上说如来无有定法可说,不但无有定法,实在无有法可说。说且无有,你哪里有所得?这是本经后半部的意思就深了,完全给你说真话,「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心,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说真话。这就是怀让大师所讲的「说似一物即不中」,这样才能彻底断除我见,才能除烦恼障。
烦恼障除了,「而业障报障,亦随之而皆除矣」。这就是我们讲超越六道轮回。烦恼是惑,迷惑,迷惑才造业、才受报,这是三界六道轮回的因缘。「三障消除」,三障是惑、业、苦,也就此地讲的烦恼、业报,三障皆消除了。「则法报应,三身圆现。」前面惑业苦是一而三,三而一,没有法子分的。下面讲的法、报、应三身,也是一体,也是一而三,三而一。法身是本体,是真心、是自性,法身,报身是自受用身,应身是他受用身。我们从最浅显的地方来说,大家容易懂,清净心是本体、是法身、是真心、是本性,清净心。平等心、觉心,觉而不迷,是自受用的报身,万法平等。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法平等没有高下,你的平等心现前。平等心里面生真实的智慧,报身是智慧身,充满了无量无边真实的智慧,决定没有烦恼,决定没有分别执著,这自受用。现的这个身体,刚才讲了,我们凡夫这个身是业报!念头一转过来,佛法里面常讲观行,用功要观行,观是观念,观念转过来,於是你的行为也转了,也不一样了,菩萨行。身体在世间,做什么用的?教化众生用的,这就是应身。身体是教化众生的工具,展现给一切众生去观察、去领悟,体会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叫做他受用身。
所以世法佛法都是一法,没有二法,完全看你念头怎么转,你用三心二意就是世间法,你用一心就是佛法。佛法跟世法是一桩事情、是一法,出世跟入世是一法,你把它分作两个就错了,佛法自始至终就是一法。如果诸位能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少分。学佛的人很多,自古至今大多数人不能契入,原因在哪里?他的观念当中,佛法跟世法不是一法,佛法跟佛法也不是一法。无障碍当中他要把它画成许多障碍,这是他不能够契入的关键。小注的第二条。
「必须将不住六尘生心,放在心中,时时观照起心动念。」这条教导我们具体学习的方法,下手功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是总纲领。世尊怕我们不能体会,所以再加以解释,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说色声香味触法,把外面境界统统说尽了,我们眼所对的是色,耳所对的是声,鼻所对的是香,舌所对的是味,身所对的是触,念头所对的叫法,这全部都包括,一样都不漏。这是解释应无所住,就是外面的六尘境界不能住,住的意思是分别、执著。分别是无明,执著是烦恼,不分别破无明,不执著破烦恼,这二障就破了。世尊在这部经上教给我们真的是简单明了,确实有效,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分别、不执著。要常常记住这句经文,把它放在心中,时时观照起心动念。
从前宗门大德们的修行,观心。以后烦恼重,妄想多了,观心这个功夫不得力,於是祖师才想出一个方法,叫参话头,参话头比观心的确是容易多了。观心怎么个观法?这个地方就教你观心的方法,「观照起心动念」。的确用这个功夫这心很细,心很清净、很细的人用这个功夫行。这一起心动念必定就落在六尘境界里头,所以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倘於六尘少有触著」,实在讲一起心动念就触著了,「便当机立断,坚持不懈,至诚恳切,求三宝哀怜摄受,放光加被,助我之力」。这是佛门里面常讲忏悔,这就是修忏悔法门,忏悔法门是大小乘一切宗派一切法门里面,必修的一个科目,要当机立断。禅宗用的方法,起心动念了,念头起来,他不随念头转,观察这个念头从哪里起来的,用这个方法。这一观察,念头就没有了;念头没有了,继续再观察,念头到哪里去了。这些都是方法,目的是求清净心,像六祖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清净心中是本来无一物,有一物心就不清净,他用这个方法来修清净心。诸位不妨试试看,你看行不行!
我们念佛的人修清净心,是用一句阿弥陀佛,不管什么念头一起来,立刻转成阿弥陀佛,或者南无阿弥陀佛,统统把它归到阿弥陀佛上,这个方法比禅宗的方法容易太多了。又何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导师弘愿的德号,他发的愿,只要称他的名,他本愿威神的力量就加持得上,你得阿弥陀佛加持。其实你要把净土经论仔细念一念,你恍然大悟,不仅仅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实在是得到十方法界无量无边一切诸佛的加持,真正不可思议。怎么晓得?《弥陀经》里面六方佛说得很清楚,《无量寿经》上十方佛说得很清楚,一切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世尊在《无量寿经》上称赞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释迦是无量诸佛里头一个代表,一尊佛这样称赞,就是一切佛的称赞,佛佛道同,一尊佛的拥护就是一切佛的拥护。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只要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的,就得到一切诸佛的加持。诸位在净宗经论里头稍稍涉入,就应该能体会,应该能明了,你的信心、愿心自然就生起来。所以禅宗讲的观照,在净宗讲的就是念佛,念佛实在讲是最佳的观照功夫。念佛当然也要至诚恳切求佛摄受加持。「念佛不得力,亦全由未在此中用功也」,这句话讲得很好。念佛人功夫不得力,什么原因?虽然念佛,他还是住尘生心,所以功夫不得力;也就是说,虽然念佛,他还是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这是念佛功夫不得力。
《金刚经》上所说的这些原理原则,实在说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与本经所说的完全相应,一丝毫差别都没有,完全相应。大势至菩萨讲得简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看都摄六根跟此地讲的不住六尘生心,有什么两样?都摄六根就是不住六尘,就是应无所住;净念相继就是而生其心。大势至菩萨讲得更简单、更明白,更容易修学。念要净念,净就不能夹杂,夹杂就不清净,不能怀疑,怀疑就不清净,相继就是不间断。净念相继要用现在的话说,大家更容易明了,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是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不住六尘。所以净宗,诸位想想是不是般若法门?不但是般若法门,是高级的般若法门。说到效果更是不可思议,「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假,不需要再借任何法门来帮助,只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一直这个功夫用下去,自然就明心见性。自得心开就是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净土宗说这个境界叫理一心不乱,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你读了般若法门,你对於净宗法门你就更相信了,所有一切疑惑都没有。你拿般若解释净宗的经典,解释净土三经五经,才晓得处处都相应。
「吾人修行,必须於一切染缘,所谓六尘者,依此经能断、奉持二义,当机立断,坚持不懈,降伏习气。」这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具体修行的原则。染缘,染是染污我们清净心,什么东西染污?贪瞋痴就是染污,这个范围真的是无量无边。无始劫来的习气,贪爱、瞋恚、嫉妒、愚痴,都是无量劫来的习气,这是染缘,妄想分别执著。六尘是说的环境,环境里面有物质环境、有人事环境,人事环境也在六尘里头,都是污染的根源。我们没有办法离开环境,为什么?因为一切环境都是自性变现的相分,怎么能离?性相不二,性相一如。古德比喻作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没有了,金也没有了。所以要是离相,离外面境界相,那是不可能的。佛教给我们要断、要离,不是断外面境界上的六尘,要断、要离的是我们心里面六尘落谢的影子,这个东西碍事,外境不碍事。《楞严经》上讲的六尘落谢影子,我们现在一般人讲印象,要断这个,要去这个东西。
依照《金刚经》的理论与方法,坚持不懈,降伏习气,要在这里用功夫。尘境没有妨碍,《华严经》上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没有妨碍,妨碍的就是我们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个东西妨碍。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里面得大自在,就是他在一切境界里面,真正做到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为什么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前面说过,他的心量广大,他知道所有一切现象都是幻化不实,当体即空,所以前面讲「任他风浪起,与我何干」,他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执著身是我,所以心量很小,从小心量里面生无量的烦恼。又把这一切幻相,环境里面的一切假相都把它当真,在这里面起分别心、执著心、取舍心,在搞这些,错在这个地方。
佛、菩萨,释迦牟尼佛以及世尊当年这些弟子们,这些弟子们当中有不少是菩萨、是阿罗汉。他们示现跟我们在一起,那个生活是何等自在,我们的生活是何等的痛苦?差别在一念之间,佛菩萨一念觉,我们一念迷。人家的习气完全没有了,我们习气是天天在增长,天天在增加,这怎么得了!因为习气天天在增长,所以我们在六道里面的生活一世不如一世。我们所增长的习气,好的习气少,恶的习气多,恶习气多,我们的生活就一世不如一世。佛在经上讲人身,人死了以后再得人身,机会很渺茫,你要问为什么原因?就是做人的时候,恶习气比善的习气多。假如你这一生当中,心好,行好,你的行为也好,心好,行好,你来生可以得人身,可以保持人身;如果我们心不好,我们的行为也不好,来生就要堕落。好的标准是五戒十善,我们想想,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里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身三善业,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众生,甚至於他自己造作他还不知道)、不恶口,这是口四善,心里面不贪、不瞋、不痴,这叫十善业。五戒十善,我们自己很冷静的去想想,给自己打个分数,能不能打个七、八十分,如果真的有七、八十分,来生不会堕三恶道;假如分数要不及格的话,来生就是三途。这有个标准在。
世法里面,在中国是伦常道德,五常仁义礼智信,跟佛法的五戒内容很相似、很接近,叫常道,一个人做人基本的道德观念,仁义礼智信。八德,这是最根本、最基本东西,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我们是不是存这个心,是不是做的这个事?西方世界,他们《新旧约》里头摩西十戒,与这个也很接近。绝对不是信了上帝就得救,没有这个道理,你要做出来,要真正存好心、做好事才行,信了不做没用处的,信了要做到才有用处。佛法里面讲信解行证,有信解没有行证,没有用处,一定重在实行,这样才能够降伏习气。断习气很难,总要能把习气控制住,也就是我们常讲你的理性能够克服感情。
「庶几有一心不乱之可能,而往生极乐,径登不退,不难也。」这是回到念佛的人身上,念佛人要用这个功夫,念佛功夫得力,就是这一句佛号能够降伏习气,功夫就得力。念久了,妄想、烦恼、习气伏住了,虽没有断它不起作用,时时能保持清净心,这就是功夫得力的现象,心净则土净,这才能往生净土。如果念佛人不能得清净心,往生净土是不可靠的,古人有所谓喊破喉咙也枉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一样不能往生,原因是心不清净。心要怎样清净?要无住就清净了,无住简单说就是一切放下,不再挂在心上,你心就清净,知道世缘都是假的,一场空!不但外面六尘境界放下了,诸位要晓得,世间人最难放下是亲情,亲情也是一场空!佛给我们说明的真相,亲情是魔障,障碍你清净心,障碍你修行功夫的成就,甚至於障碍你往生极乐世界,有什么好处?佛告诉我们,亲情是怎么回事?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样才变成一家人。父子、夫妇、儿女、兄弟什么关系?总不出这四种,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报恩好吗?未见得,好过头就变成冤家,这是我们要警觉的。真正觉悟,把亲情眷属变成法眷属,那就对了,那真的是大恩大德;帮助他学佛,帮助他超越六道,帮助他往生净土,把世间的情缘转变为圆满的智慧。
所以一切要放下,丝毫都不能够染著,连自己的身体都不贪著,都不放在心上,都没有罣碍,那就得自在了。这个样子念佛往生就不难,人最难舍的是自己这个身,身也是假的,身也是无常的,所以也不能把它看得很重,要把清净心看重,这就对了。心清净,身体不必照顾,身体自然健康,因为你心健康,疾病就少,人的疾病、衰老,根源都是妄想执著。请看底下经文,科题上,「详明所以」。前面教给你修行的方法,为什么这样教给你?这是一句问话。
【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四字,标词使人注意也」,这是提醒我们,下面六十四到六十九节经文,这段是六十三,「皆是开示修持之法,皆是说明,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之所以然」。可见得这一句江味农居士就把它例为一段,这段经文真的是最少的,只有四个字,里面含义很深、很广。「此一句中含有三义」,实在说,江居士在注解里头要不给我们说出来,我们看这四个字,想不出它有什么意思。顶多说这是一句问话,提醒我们向下经文重要,我们只能想到这个意思,他给我们说三个意思。第一个是「如何而断」,我们要断烦恼习气,如何断?「从何断起,因何须断」,为什么要断?从哪里断起?他这一提起,我们想想确实,真的我们有这三个问题。
「如何而断,断者,断我见也。」你看看,不是断外面的法,不是指的外面境界,色声香味触法,不指这个,断我见。「我见是妄想之别名」,断我见就是断妄想。世尊在《华严经.出现品》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跟佛一样,「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句话把所有一切众生,六道轮回根本的原因说出来。我们为什么在六道里头?为什么过得这么苦?真正的原因就是妄想执著;能把妄想执著断了,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就不是凡夫生活。「妄想原是真心所变,本不能断,所谓断者,破之而已。」破就是看破,也就是说,明白它事实真相,问题就解决了。明了就不迷,明了就是觉悟,觉而不迷则不受其害,不但不受其害,反受其利,它的功德利益你就享受到了。如果你迷,如果不觉,真正的利益你得不到,你所受的是受害。
「云何能破,开解而已,断我见,并无别法,唯在彻底明理,亦即彻底开解,而见到宇宙人生之事实真相而已。」所以佛法可以说彻始彻终没有别的,就是叫我们明白、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是自己,宇宙是生活环境;换句话说,佛法所说的,就是认清自己,跟认清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没有别的。佛法真的是老老实实脚踏实地,没有一丝毫稀奇古怪,是很踏实的东西。
「众生处处执著,由其不知四大五蕴,以及一切法皆是缘生,如幻如化,云何可执,执之何益。」这是《般若经》上世尊二十二年所说的,《金刚经》可以说是整个般若的纲要,整个般若的总结。四大五蕴,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物质与精神,一切法把它总归纳,不外乎这两大类,四大是物质的现象,五蕴是精神的现象。这个名词的意思我们要了解,四大是讲物质,物质有四种特性,所以称之为四大,在佛法里面用地水火风来形容它。地就是有一个物体,我们今天讲物质,火是讲它有温度,水是说它有湿度,风是说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用这四个字来形容它。现代科学家明了,物质,最基本的物质,在我们佛法里面叫微尘,微尘是形容它小,很小。一切万法都是这个小的粒子排列组成的,科学家现在完全证实了,科学上用的名词跟佛法的名词不一样,事实是讲一样的东西。佛法里面讲水火,现在科学家讲的带电,阳电叫火大,阴电就是水大。同样的知道它的状况,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所以,四大是讲物质的四种性质,是说这个东西。
五蕴,蕴是蕴集,就是我们现在科学里面所讲的方程式,无论在物质、精神上都有这个现象。物质的现象大家很清楚,由基本的粒子排成、组成的电子、原子、分子,再造成一切物质现象。精神方面也是这个现象,佛法里面讲八识五十一心所,那就是心能组合的现象。我们要称物质叫质能,现在科学家所理解的,这是质能,质能够变成能,能能够变成质,他知道。但是心它也有能,这个科学家现在还没有发现到。五蕴里面第一个是色蕴,色蕴就是四大,这是属於物质;后面是心,受想行识这是心理现象,是精神的部分。色法是缘生的,心法也是缘生的,凡是缘生的都没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在相宗,入门的《百法明门论》,《百法明门》是法相宗入门的典籍,它的分类排列,前面有为法,后面是无为法。有为法归纳起来有九十四大类,第一类心法八,所谓八识,阿赖耶、末那、意识、前五识。心所有法五十一,五十一大类心理的作用,可见得心能也像物能一样,也有类似像方程式排列的不一样。所以识有八类,起作用有五十一类,还有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类,那个二十四类实在讲,还是从心理现象变现出来的。色法这讲到物质,又分十一类,五根六尘,这些全部都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因缘所生,幻化不实。无为法的六种,实际上说,只有真如无为一种是真的,其他的五种不过是相似无为而已。因为看不出它是生灭的,把它归纳到无为,它不是真正的无为,相似的无为。
所以一切法皆是缘生,如幻如化,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如梦幻泡影」,这四个字是形容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梦幻泡影。如露如电是形容它存在的时间,非常的短暂,电是闪电,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所有一切法的现象都如是,我们看到有些法好像存在的时间很长,其实那是我们的错觉。存在的很长原因是什么?是它的相续相,不是它真正存在,它是刹那生灭。前面相灭了,后面相生,后面生的相跟前面相很相似,你看出好像它存在,其实它不是真的存在。像我们看电影的画面一样,用这个来做比喻大家容易明了,电影画面好像是存在一个时期,其实后面的底片一张一张在那里换,一秒钟已经换了二十四张。一秒钟二十四张不就是生灭相吗?连续在那里生灭,我们看到好像是没动,它存在那里,其实它刹那生灭。
佛说了个比喻,实在说,比喻跟事实还有相当距离的差距,比喻不是事实,只能够说比较接近事实,事实我们不知道。佛告诉我们,现在这一切物质现象生灭的状况,佛说一弹指,一弹指时间很短的,一弹指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一弹指就六十刹那。像我们弹得快的,我们一秒钟大概可以弹四次不成问题,一秒钟弹四次,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我们就算一秒钟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这一秒钟当中恰好两个十万八千次的生灭,两个十万八千,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我们看电影,一秒钟二十四次就已经把我们骗住了,我们就觉得那个是实在的,今天摆在我们眼前的现象,一秒钟是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我们怎么会觉得它是假的?这是相续相,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的相续相。所以不要说是我们讲演两个小时,你进门来的这个我身,绝对不是出去之后的我身,你要认为是同一个身体,你就错了,那就叫妄想。身体在变化、在换,一秒钟已经是二十一万六千次,哪里是真的?
佛这不过是个比喻的说法,实际的状况,我想像当中与这个一定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字字句句都是给你讲实在的事情,一丝毫虚假都没有,如幻如化,你怎么可以执著?由此可知,执著只不过是个妄想而已,哪里能够执著得到?诸佛菩萨为什么不执著?他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抓不住的,得不到的!你以为真正可得到,那真的叫作梦,你得到什么?身体都得不到,何况身外之物?了解这事实真相,你不必劝他放下,他自然放下,不再当傻瓜,不再被外面假相欺骗,他自然就放下。这一放下之后,那个自在舒服你想像不到,没有法子形容的,佛经上常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说不出来的。是因为你生生世世无始劫来,从来都没有放下过,这一下放下,真的得大自在,那个境界的确是海阔天空。执之何益?再加深一句,你要是执著,你有什么好处?执著你所得到的就是再搞六道轮回,就这么回事情。
「若能於一切法不执」,一切法里面涵盖得很广,不但是世间法,连出世间的佛法也包括在其中。因为佛法也是因缘所生法,也不可执著,所以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所说的一切法,佛法也不能执著。若能於一切法不执,「则我见自化,此真破见惑之金刚也」,这才叫金刚般若,才叫波罗蜜,波罗蜜要翻成中国意思有圆满的意思,圆满的金刚智慧。圆满金刚智慧不在外面,不在释迦牟尼佛那边,也不在这部经本,是在自己心里头。一念觉悟就是金刚般若,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决定不能执著。所以,一定要看破事实的真相。「故曰,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这是佛教给我们,对须菩提所说就是对我们自己所说的,须菩提尊者代表我们请法,这才晓得「金刚般若波罗蜜」与我们自己太重要了。
「从何断起」,这第二个问题,「应知其则非,而离名字相」。这种句子在本经前后很多,佛讲则非是名,「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这举一个例子来说,这样的句子《金刚经》上很多,它的用意很深。你看到佛说则非,则非是从体性上说的,体性上没有形相,连形相尚且没有,哪来的名字?名字是假的,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知其无所说,而离言说相。」佛给我们说经,我们要在里面体会他的意思,不执著他的言说。言说用符号记录下来,那就是文字,就是经本,言说相不可执,文字相就不可执,你执著文字干什么?所以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初学入门的纲领,他说了三句话,「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就是不执著,不要执著佛的言语、言说,经文上的文字不要执著;不要执著名相,里头用的名词术语;不要执著心缘,心缘是我想它里头什么意思,你可不能想,不想就能够体会得。所以体会不可以想像,想像就落在意识里面去。体会是自性,会归自性。不能研究,研究是落在意识里头,意识是虚妄的,是有为法,那哪里能得受用?落在意识里面,那个我们一般讲解悟,你明白了,说得头头是道,你还是烦恼重重,还是搞六道生死轮回,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与你毫不相关。
所以佛法重体会,我们常讲领悟,重在这里,你要用思惟、用研究、用想像那就错了,你错用了心,不能用这个心。马鸣菩萨所教的,跟《金刚经》上所讲的都相应,不管怎么说法,总离不开「无住生心」这四个字,就离不开这个原则。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是无住,体会是生心,我们一般人讲开悟,开悟就是生心。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确是行门里头的总纲领、总原则。必须无住才会开悟,你才能体会这个意思。晓得佛是无所说,你就离言说相了。
「大千世界,为佛教化之境」,这是佛教化的范围。「三十二相,为佛所现之身,皆不可执。」不但其他的不可执,佛的国土、佛的身相,都不可以执著,为什么?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何必要执著?执著有什么用处。
「自己所修之法,所为之事,以及依报正报等等,皆当奉此义以为观照。」事实真相说出来了,必须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要与《金刚经》所讲的道理、所说的原理原则要相应,这叫真修行。无论你用什么功夫,佛法里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不管你修哪一个法门,在今天大的区分里面,你修禅也好,修密也好,学教也好,学戒律也好,念佛也好,大分的这几个宗派法门,统统不能违背这个原则。违背这个原则你一定不能成就,修得再好,再用功,再精进,还是搞六道轮回。你要与这个原理、原则相应,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能成就,你一定能够断烦恼,一定能够转境界,要与这个原则相应。
「因何须断」,为什么要断?实在讲,这个话的意思就是为什么要修清净心,一样的意思。因为你断尽了的时候,你心就清净了,清净心就恢复。「倘不如是观照,断除我见,便不能明心见性。」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要不照这个原则你就见不了性。不能见性就不算成就,这个诸位要晓得,为什么?不能超越轮回。没有办法超越轮回,就不算是成就,你还要搞六道轮回,这个事实要知道。但是念佛法门,没有到明心见性他能往生,这就是净宗法门比其他法门殊胜之处,就在此地。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