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刚经讲义节要 - (第三十七集)
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三十七集)  1995/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37

  请掀开经本,第七十六面,注解的第九段看起:

  「必须真实如法做到,始名曰行,真实见到佛理,始名为解,真实知得皈依三宝之益,始名曰信,凡亲眼见得,亲身做到之事,则谓之证。」这是须菩提尊者向世尊请教经名,便於受持,受持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修行。修行一定有四个阶段,就是信解行证,这四个阶段前面说过了,它的次第是因众生根性而不同。有些人是从信,然后理解,再认真去做,可是也有些人,一闻到佛法,他虽然对於道理不懂,他也能做,做得也相当成功,这就是说明众生的根性不一样。今天这一小段,是把信解行证简单的定义说说。

  「必须」这两个字是非常的肯定,也就是一定要这么做法,要真实如法做到。就像本经里面所说的信心不逆,这是世尊教导我们的,也就是说非这么做不可,才叫做信心不逆。依照经典上讲的道理、方法去做,经上所讲的境界,那就是给我们做印证用的,我们照著理论、方法去做,一定那个境界会现前,这个才叫做「行」。由此可知,行这个字实在讲,学佛的同修们有很多人把意思错会了。他也肯行,行的跟经上讲的意思不一样,他并没有依照经上讲的理论、经上所讲的教训认真去行。譬如本经里面讲到行的纲领,世尊说得很重,告诉我们一切贤圣,圣人是证到高层次果位的,这称圣人,初学的这是贤人,依照本经所举的例子,从小乘须陀洹一直到大乘等觉菩萨,这都是修行人。无论他修学哪个法门,法门尽管不同,原理原则是一个,就是佛在这部经上讲的离相、离念。我们想想看,我们无论修什么法门,你参禅也好、持咒也好、念佛也好,你有没有真的在离相离念上下功夫?如果没有在这上下功夫,你就不是真实如法做到。真实如法做到,要在这上下功夫,这是佛门里面,从小乘到大乘所有一切行门里头的总纲领。

  离相,这个相包括的范围太大了,世尊把它归成四大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四大类展开就是世出世间一切的现象。把这个念,无量无边的念,也归纳成四大类,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佛在经上说得很好,一切贤圣位次是怎么说出来的?都是因为每个修行人离相离念功夫不一样。功夫不一样,从这个差别上说小乘四果四相,说大乘五十一个阶位的菩萨。由此可知,都是修离相离念,如果不认真在这个地方下手,我们没有修行,这个行真的是了生死出三界,我们没干这个。大多数人修行,实在讲修得很好的,也就是断恶修善,断恶修善所得的结果是六道里三善道的福报,不是佛给我们说的标准,也不是佛告诉我们修行的目的,我们都搞错了,搞来搞去都搞成世间法,这一点很要紧。我们从许多大乘经典里面看到的,佛说每个修行人,甚至是每个有机缘闻到佛法的人,都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来种了很深厚的善根;换句话说,无量劫修行才有这个机会闻到佛法。无量劫的修行,到今天我们这一生过的是什么生活?这一生当中享受的是些什么?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的摆在眼前吗?说实在的话,没有成就,无量劫修到今天都没有成就。原因是什么?大概没有认真照《金刚经》上离相离念去修,问题出在这个地方。修的善业,感得人天福报,造作的恶业,感得三途的苦报,我们生生世世就干这个事情,这是佛在经论当中常说可怜悯者。不要佛说可怜,我们自己想想也真可怜。

  然后我们就明白,人生这一世,这一世时间不长,江居士在《讲义》里头多次的提醒我们,中国有句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四、五十岁走的算是相当正常的,不算是短命。在无限的时空里面,纵然讲七十岁、纵然说一百岁吧,那个时间也是很短促的。过去我们没有读佛经,换句话说,不觉悟,总还羡慕世间一些伟人建大功,立大业,我们很向往、很羡慕,希望自己能做一点大事业。读了佛法明白了,所谓大事业就是造大业,造大业果报就很苦。真正是个明白人,他造的是真实如法的大事业,那个事业是什么?像释迦牟尼佛在本经前面,入舍卫大城去乞食,著衣托钵,那是大事业。这是一般人怎么看也看不出来的,这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怎么说大业?佛给我们讲的,发大心,大心是什么?了生死出三界,往生不退成佛,这是大心。修大行,大行就是办大事,大行是什么?离相离念是大行。世出世间几个人去做这个?证大果,最低限度往生不退成佛,这真的是大果。三界六道里面的果报,连小果都称不上,哪里是大果?经上告诉我们,三界之内福报最大的无过於大梵天王,大梵天王福享尽了,还是搞六道轮回,所以不能算是个结果。佛法里面讲小果就是小乘,小果里头最低的是小乘初果须陀洹,他能证得这个果位就得到保障,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就证阿罗汉果,出三界,他得保障。决定不会到第八次,七次他就离开了。所以,这个行字我们要注意,要真的修行。

  「真实见到佛理」,佛理,简单的说是佛所讲的道理,你自己真正见到了。见到有两种,一种是体悟到了,这个是程度高的,我们一般讲根性利的,他体会到了;另外一种是从推理,肯定佛所说的没有错。我们今天讲用逻辑的方法,在佛法里面讲因明、讲辩证法,用这些方法来推论佛所说的是真实的。这所谓是钝根之人,比不上前面根性那么利。这才叫做解。可见得,解是对於佛所讲的理论完全肯定而没有怀疑,这个叫解。

  「真实知得皈依三宝的利益」,这才叫信。由此可知,信解行我们要很冷静自己去反省一下,我们有没有?这三个字我们自己有没有?皈依三宝真正的利益,实在说皈依的人很多,真正晓得皈依三宝利益的人并不多。从哪里看得出来?从他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可以看出来。皈依三宝,三宝是觉正净,日常生活,或者你每天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能够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三宝。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能够守住这三个原则,觉正净,这才叫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从迷惑回头,依觉悟;从邪知邪见,就是错误的思想、见解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依清净心,这叫三皈,这叫皈依三宝。这个人才叫做信佛,可见得信佛真的不容易。我记得我受戒的那一年,我是出家之后两年才受戒的。受了戒第一桩事情就是到台中看老师,老师一见面就给我说了一句话,「你要信佛」!我已经出家两年了,我一出家就讲经,就教佛学院,教了两年多,受了戒,见了老师第一句话叫我信佛。以后老师就讲解信佛的意义,才知道信佛不简单。有人出家,一直到老死都不信佛,那有什么成就?信佛的标准是依觉正净,那叫真正的信佛。能够具足信解行,那就行了,底下一个证你一定得到的。

  凡是亲眼见得的、亲身做到之事,这叫证。每天穿衣吃饭,是你做的;每天你都要去工作,这也是你做的;每天也有不少应酬,也是你做的,这里面就证果了。你要问证的是什么果?所证的就是你所信的,觉正净。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不迷、都觉,都正而不邪,都清净,不染,这就是你证的,证到究竟圆满就成佛了。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一开端,做出那个样子给我们看,那什么样子?觉正净的样子。怎样才能做到觉正净?离相离念,这部经上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离开一切分别妄想执著,不但四相离了,四见也离了,离相离念他才觉,他才正,他才净。我们今天虽然已经皈依三宝,甚至於已经受了戒,甚至於已经修了不少年,可是自己想想还是迷、邪、染。所以你的生活不自在,没有诸佛菩萨那么自在、那么圆满,诸佛菩萨的生活充满了智慧,游戏神通。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烦恼,处处障碍,你要晓得原因在哪里?人家离相,我们著相,关键就在此地。只要离念离相,你至少可以过个几分诸佛菩萨的生活,那就大大的不一样,真正的幸福美满。所以这四个字信解行证,我们必须要把它的意思搞清楚、搞明白。说到证,证有浅深差别不同,深证是菩萨、佛的果位,浅证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时时都证,处处都在证。由此可知,这四个字实在讲一而四,四而一,不能说是一定有四个,也不能说不定有四个,大家去体会这个味道。这个意思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

  「解行做到究竟,名曰究竟证得。」究竟证得要严格的说是如来的果位,就是佛的地位。如果要把标准放宽一点来讲,初地菩萨就证得,初地菩萨称为圣人,三贤十圣,初地以上都可以说是究竟证得。这些大菩萨们,虽然没有成佛,但是智慧德能受用跟佛非常接近。「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由是可知,信解行证。实际为一事」,不能把它看作四桩事情,不能把它看作四个层次,那好了,那你这一生都得不到受用。因为它是一桩事情,你要真正懂得是一桩事情,现在就得受用。如果分作四桩事情,信,我现在信还有问题,那好了,解行证更没希望,没指望了,这是一定要知道的。

  经上这句话要紧,「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觉正净它只说了个净字,没有说信心觉悟。实在讲,信心觉悟则生实相,讲得通的,信心正知则生实相,觉正净,一而三,三而一。清净心决定不迷,清净心决定不邪,不迷就是觉,不邪就是正,觉悟的心一定是正知正见,觉悟的心一定是清净心。所以三宝是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个得到,三个统统得到。就像我们这个讲堂有三个门,觉正净三个门,在外面看到是三个,只要从任何一门走进来,这三个全都得到。因此,我们就明白了,佛法里面所谓是无量无边的法门,法是修行的方法,门是门径,无量无边法门到最后就归三门,达到目标最后就剩三个门,这三门就是觉正净三门。

  以中国佛教,大乘八个宗派,小乘两个宗派我们就不谈它,谈大乘的八个宗派。这八个宗派,从哪个门进去不一定,像禅宗、性宗它是从觉门进去的,觉而不迷。所以,禅宗修学的目的是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觉正净它走觉门。走这个门固然很快,但是不是一般人都能够走得通的。你看禅宗六祖语录里面所说的,《坛经》是属於语录,我们后人尊称它为经,实际上它的性质是语录。《坛经》上说得很好,他教的对象是上上根人,换句话说,唯有上上根人,走这个路才可以走得通;若不是上上根人,参禅参一辈子也不能成功。诸位看看,倓虚法师《念佛论》里头所说的,倓老是近代的大德,他活了九十多岁。他说他一生之中,看到参禅有得定的,参禅有得禅定的,像虚云老和尚这他知道的,得禅定,能够入定一个星期、半个月、一个月,能够有这种功夫。但是没有看到开悟的,明心见性没有见到;不但没有见到,听也没有听说过,得禅定的见过,也听说过。得禅定的人将来到哪里去?往生四禅天、四空天,出不了三界。所以,修禅不开悟没用处,没见性没用处,出不了三界。像虚云老和尚他修的禅定,他是求生弥勒净土,这个他得到了。弥勒菩萨在兜率天,他有这个定力可以到兜率天,他有这个愿亲近弥勒菩萨,这个行。几个人能有虚老和尚的定功?所以这一门很难!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几个指导我的老师,他们的看法几乎是相同的。头一个就是方东美先生跟我讲的,他说禅不能学,那是一步登天,你要是没有那个本事登不上天,掉下来就粉身碎骨。第二位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他说这个难,你不是这个根器。第三位是我到台中亲近李炳老,他提到这个也摇头,一看我不是上上根人,这条路行不通!行不通就研教,研究经教这行,中下根性的人都得利益。从经典由浅入深,由小入大,慢慢来,走一步得一步的利益,像爬楼梯一样,爬一层有一层的利益,再爬一层那又高一层,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当然时间很长,要有耐心,还要有好的老师指导,还得有好的同学互相砥砺;如果没有老师、没有同参道友,这条路也是很不容易走的。中下根性的人行,能得利益。这些人走的是正门,正知正见,依靠佛的经典,就是依靠佛的理论、方法、教诲认真去做,就是前面那一句,必须真实如法做到,那能得利益。我们想想,这一门实在讲还是不容易,花的时间太长,我们的寿命有限,我们的时间更有限,你一天能有多少时间来研究佛法?虽然这个法门中下根性的人可以学,可是在我们实际生活环境里面有困难。

  第三个,净土宗跟密宗,这两个宗派走的是净门,修清净心。我们仔细想想,比前面两种是方便。尤其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个根性,上根中根下根统统行,修清净心。果然能够如法修行,古德所说的,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落空。而修这个法门成就的,过去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看到许多的例子,那是从前的人;现在在眼前,我们看到不少往生的例子,是现代。台湾这四十年当中,念佛往生的人,我们看从他走的那个样子,确定他、肯定他真的往生了,至少也应该有五百人。台湾这么小的地方,四十年当中这么多念佛人往生,真是稀有!从这方面称它作宝岛,真的是当之无愧,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等於成佛。这三个门,净门是最容易走的,所以佛不提那两个门,只说「信心清净」,单单提这个用意很深,「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教下讲的生实相就是宗门讲的明心见性,净土里面讲的一心不乱,实相就是一心不乱。要紧的,信解行证是一不是四,这是非常重要,我们才能在生活当中证得。

  「此之谓平等。」平等,也是世尊在本经里头所说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法是讲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平等的。在一切法里头,我们要是讲十法界,佛,下面是阿鼻地狱,佛跟阿鼻地狱平等吗?平等,真的平等。从什么地方看出平等?从性上看平等,相上看不平等,性上看平等。但是如果你再仔细观察,相怎么来的?相是缘起的,要从缘起来看,那又是平等的。十法界里头,佛相是缘起的,因缘所生法,阿鼻地狱的相也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试问平等不平等?平等。怎样才能入平等的境界?平等是佛境界,佛在这部经末后告诉我们,「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就平等了。我们今天看一切相不平等,为什么不平等?著相!你在这些妄相里头生起坚固的执著,那就不平等。你不晓得相都是妄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说法不但六道里面完全相应,十法界也不出它的范围,十法界,六道上面有声闻、缘觉、菩萨、佛,全都是缘起的。所以《金刚经》这个说法,涵盖了十法界。

  「即此四字,便可悟由平等见差别,由差别见平等之理」,这个道理你能够见到。由平等见差别,由缘起见到万象,森罗万象;由差别见平等,从万象里面见到真如自性。这些理论与方法前面说过,后面还要说,为什么佛要常常说,不间断的说?就是因为他说了,我们听了,我们还是离不开老毛病,依旧得不到受用。这才害得佛无间断的来给我们宣说,希望我们从长时间的薰习忽然觉悟,再认真来学习。

  「实相显现时」,实相是真相,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相,「唯一清净,并信心二字,亦无痕迹」。这叫真清净,如果还有信心这个念头在,你的心已经不清净。六祖惠能大师他所形容的,「本来无一物」,你有个信心,那就有了一物,就不清净。诸位要细心去体会,本来无一物,如果心里还有个本来无一物,又不清净了;本来无一物也无。这个境界就是佛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说不得的,不但说不得,也想不得。你能说出,说出已经有一物,你一动念头想,也有一物。那才是清净,那才是真相大白。「则是真究竟平等,如如不动矣」。佛教我们办大事,就是办这个大事,叫我们发大心,发大愿,修大行,证大果,就这一桩事情。这是真大,虚空法界不大,唯一清净大。诸位要是细读《楞严》就明白了,《楞严经》上把真心比喻作虚空,把我们的虚空、法界比喻作云彩,虚空当中一片云彩,你看看云彩大还是天空大?这才晓得我们清净心不可思议,清净心真是无有边际,虚空法界不大。

  「若明佛理,随拈一法,皆能穷其究竟,归於平等。」明佛理就是前面的解,佛所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些道理、事实真相,你若是真的明白了,随拈一法,像释迦牟尼佛前面表现的,著衣(穿衣服)持钵,随便拈一法,皆能穷其究竟。究竟圆满的道理,究竟圆满的真相,随便拈一法,那个一法都是圆圆满满的。大乘经上常说,《金刚经》上也讲,小而微尘,大而世界,随拈一法都是究竟圆满法,究竟圆满法就是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前面我跟同修们报告过,我是举个例子说明,像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前跟我们一样是凡夫,闻到佛法,历劫修持,真是无量劫修成佛果,在我们看那个功德不可思议,像经上所讲的。无量无边的功德,都在任何一桩事情显示得圆圆满满,穿衣,就穿衣这桩事情就显示圆满,从无量劫当中所修的功德,就在这一举一动里头表现无遗。我们要从这个里面去体会,才能得受用。

  佛在任何一桩事情表现出无量劫所修持的功德,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凡夫如何?凡夫也一样,跟佛没什么差别,凡夫在一举一动里面随拈一法,也是无量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妄想执著也是表现无遗。我们看那一面,这一面就看到了,一点都不错。可见得我们的烦恼妄想习气不是一生有的,生生世世无量劫来。你如果不相信,也能有个小小的体验。咱们每个人都会作梦,有很多梦中那个境界还记得很清楚,我们并没有经历过,梦中出现了,并没有经历过。没有经历过,梦中何以出现?过去生中的习气,若没有过去生中的这些烦恼习气,梦中怎么会出现这些幻相?它生这个幻相必有原因。证明人确实有过去世,有过去当然还有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个我们要清楚、要明了,这绝不是迷信。

  「是知佛法,无浅非深,深亦可浅,直无浅深次第可说。」这些话说的句句都是真实话,决定没有浅深次第可说,浅里面看到深的,深里面看到浅的,为什么?它是一法。如果是二法,那浅深次第决定不相同,它是一法,像前面信解行证,信解行证是一法,不是二法。以修行证果来说,小乘须陀洹证得浅,大乘地上菩萨证得深。可是所有修行人,他用的功夫方法不一样,原理原则是相同的,离相离念,离相离念是一。由此可知,须陀洹浅,浅里面见深,等觉菩萨深,深里面见浅,所以无浅非深,深亦可浅。《金刚经》深,从文字表面上来看,它教学的对象是发大乘者、发最上乘者。从它境界里面来看,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它的菩萨标准是法身大士,也就是大乘里面常说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因为他四相破了,这是它教学的对象。我们今天烦恼、无明是一品也没破,我们今天也读《金刚经》,也在这里学习,这就是深亦可浅。我们也得金刚般若的利益,也得金刚般若的受用,道理就在此地。

  「故不可取著其相,而曰则非也。」经文里面则非、是名用得很多,说则非就是表这个意思。「然为接引众生,启导进步,又不能不假设一浅深次第,以及种种庄严之事,故不可断灭其相,而曰是名也。」由此可知,「则非」是从理上说的,是从性上说的,「是名」是从相上说的,是从事上说的。佛教化众生,在事相上有种种假设,这些假设是便利教学,所谓是循循善诱,便利於这个;理上决定没有,决定是平等法。

  「无有定法四字,通贯一切。」这个无有定法诸位要晓得,不但是大乘无有定法,小乘也无有定法,整个的佛法无有定法,整个世间法也是无有定法。所以这四个字真的是贯穿了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无有定法。你要问为什么无有定法?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怎么个有定法?你要定了,定了就是真的,真有其事那才能定,既然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怎么个定法?既无有定法,你的日子就好过了,你何必那么认真?你要认真,你不叫自找麻烦吗?不是自找苦受吗?无有定法,活活泼泼,教给你随缘而不能攀缘。「会得此义,头头是道,荐得少许,活泼泼地,於深义趣,自能领会。」须菩提在经上说,他深解义趣,他能够深解义趣,当然我们没得到他那个境界,但是从经文里面来观察,他那个深解义趣我们也能体会到一点,就从无有定法上我们就能体会到,知道他是怎样得大自在的。会得此义,我们去念《般若心经》,读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能够体会到一些。菩萨为什么叫自在,得大自在?因为他深解义趣,他真正明了无有定法可得,也无有定法可说,所以得大自在。末后这两句好,跟须菩提尊者所领会的就很接近,就能够相应,於深义趣,自能领会。

  「因为无有定法,所以不可执有,不可执无。」空有二边都不执著,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不著有。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佛教给我们要去做到的,你真正修行,修什么?修清净心,心要清净。净宗修清净心的方法,用念佛,心里面只有这一句阿弥陀佛,有这句佛号,除这句佛号一切都放下,没有其他的杂念。这个方法就是用一念除一切妄念,这个方法容易,如果这一念都没有,那个太难了,那相当不容易。禅宗这一念佛也不可以有的,所以那个难;我们这个容易,有一念,以一念止一切妄念,用这个方法修清净心。这一念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导师的本愿,我们念这个佛号就跟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念得心愈清净,加持的力量就愈强。一般人念佛好像感觉不到佛力加持,那是因为你的妄念夹杂得太多,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心不清净。所以,念佛要净念相继,要一心称念。你看净念、一心都是决定不能夹杂妄想的,你的心就清净了,心清净佛力加持你自己会感觉得到,你会很欢喜。这一念要相继,就是要保持,保持著清净心。另外,而生其心,而生其心是修福,《金刚经》还有更清楚的句子,「应生无所住心」,应无所住,后面「而行布施」,这个就更清楚、更明白了。布施的意思,前面跟诸位说过是广义的,用现在的话说,为一切众生服务,布施是这个意思。为一切众生服务,不住空,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不住有,空有二边不住,这样就符合无有定法,空有二边不住。所以说不可执有,不可执无。

  「必须离相反照,庶几证入也。」你能用这个功夫,很热心、很欢喜、很真实,尽心尽力为一切大众服务,心地一尘不染,这叫菩萨事业。为什么要这样做?为的是明心见性,为的是证入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十法界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对面是真的。十是假,一是真,证入一真法界,华严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现前。一真法界在哪里?其实古德跟我们说过,「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个话我们初学的人听起来很不容易理解。生,决定往生;去,没去。其实我们用现代这些科学工具一比喻你就懂了。像我们现在在美国,我们想看看台湾,电视机一打开,台湾就现前,台湾到了没有?到了,在面前;去了没有?没去。就是这个意思,实在讲这是真相。这就是说明空间是一个,不但空间是一个,时间也是一个,才会产生这个现象。凡夫因为有分别、有执著,把一个时间变成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把一个空间变成无量个空间,现在所讲的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到无限度的空间。本来是一个空间,都是我们妄想分别执著,把它变成这么多因次;换句话说,我们的空间跟极乐世界的空间就是不同的因次。不同的因次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分别执著里来的。现在心清净了,一切分别执著没有了,无量度的空间变成一个空间。问你去了没去?没去;生了没生?真的决定生。这些道理、事实真相都在《金刚经》里头,诸位要细细去观察,很有趣味。

  这个就是要离相返照,返是回头,回头就是离相的意思,不要向外境上去攀缘,回过头来照自己的清净心。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空间就突破,现在科学家晓得有这个现象,但是不知道如何突破。他们在理论上推断出来,如果能够突破空间,人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进入到未来。由此可知,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个空间、一个时间,所以他能到过去,也能到未来。佛法里面讲什么?清净心。在净土里面讲清净心的清净程度,大分分三个层次,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这是大分。实在说到事一心不乱,时空就突破相当层次了;到理一心,可以说差不多是,不能讲完全都突破,大部分突破了。因为理一心功夫还有浅深层次不同,要拿大乘菩萨位次来说,那就是四十二个等级,理一心里头程度浅深又分四十二个等级,从圆教初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四十二个层次,都叫做理一心。在大乘经上我们看到一些消息,大概八地以上,无限度的空间大概统统都突破了,所以他的活动范围是尽虚空遍法界。像《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普门品》里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真的是得大自在。这才叫大事,这是办大事,修大行,证大果。

  「相即性体之用」,也就是性体的作用,现相,「有体必有用,性相一如,相何可灭」。这是我们要晓得,相是幻相,相它有转变,它不会灭。现代科学家也发现了,也证明了所谓物质不灭,证明相不会灭的,但是它会转变,它是不定的,而且转变得很快,刹那刹那在转变。「则知欲见本性,必应离名绝相。」由此可知,绝相就是离相,离相不是离外面的事相。外面事相怎么不能离?因为性相一如,体用一如,你怎么能离?佛在经上教给我们离相,是离我们心里面分别执著那个相,离那个,不是离外面的相,这个诸位要晓得。佛教人用心要像镜子一样,镜子不著相。你看镜子,我们照镜子,镜子里面现相,虽现相它不著相。不但我们离开镜子,镜子里头没有了,正在照的时候,镜子里头何尝有相?没有,正在照的时候它就不著。诸佛菩萨用心就像镜子,跟我们面对面的时候,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都不糊涂,他心地清净,一丝毫染著都没有。凡夫用心就像照相机,里头落影子,执著,分别执著!佛叫我们离相是离这个相,不是离外面的,外面的相没有关系。大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点障碍都没有;障碍就是你分别妄想执著那个相,那个相就害人,害得我们生生世世搞六道轮回,就是被这个东西害了。离名,名是名字,名是假名,相是影像,还不能说是形象,形象是外面的事,那是不能离的,离落的影像,这个东西。

  「破其我见」,心里头只要不落痕迹的话,我见就没有了,「我」就是执著,有执著才有我,没有执著哪来的我?「我见不除,便生分别心,而起念即著相矣。」真正修行,像《金刚经》上讲的这个原理原则,就是一切时一切处,像世尊表演的,日常生活当中,工作里面,处事待人接物,心里头真正做到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成功了,就行了。可是你要晓得,如果你真正做到了,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都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你就变成个木头人,就变成个石头人,那是死人,不是活人。这里头不能误会,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处,事情正在面对面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才行。事上完全都在做,不著空;心里头干干净净,你确实没有分别执著,不著有,这才是《金刚经》上的教诲。所以这个功夫不好用,要练!把分别妄想执著要降低,要减少,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一天比一天少,你的功夫在进步。能减少一分就得一分自在,就少一分烦恼,多一分智慧,你要真的肯去做,你就会证得,天天有证,证什么?烦恼少了,智慧多了,这就是证。心清净了,做事情做得更圆满,待人待得更周到,没有过失,这就是你证的,这是证果。

  所以分别、起念就是著相。也许有人问,不分别、不起念那还能办事吗?人家来问一个「这是什么东西」?你不分别、不执著,这是什么?别人要问的时候,「这是毛巾」。那毛巾不是分别了吗?没分别,你叫它做毛巾,我随缘,随你叫它来说的,我确实没分别。要学这个,要在这里学。所以,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世间人怎么执著,我是随他的执著,我自己没有执著;我随他的分别,我没有分别,你叫什么,我也叫什么。佛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才能为我们说法。佛说四十九年,确实没有说一个字,没有说一句法,都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要学这个。自己真的有分别,那可麻烦大了;你自己真的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不生烦恼,不造业障,不造业了。不造业就没有果报,不但六道的果报没有,十法界的果报也没有。所以跟大家住在一起,凡夫他住十法界、住六道,菩萨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六道在一起,没有离开。菩萨跟凡夫手拉手,一个在一真法界,一个在六道,不一样!不同的空间可以在一起,不可思议。这都是说的真实话,我们在这里面去体会,认真去修学,才能得受用。所以说是即相离相,即相就在一切形相之中,离什么?离我们心里头的影像,要离这个;不是离外面的事相,不是离这个,是离心里头落的执著的相。

  「我见是无始病根,必应依佛所说法,返观内照,息攀缘妄想,遵依仪轨,持戒,忏悔,布施等,求消业障,开发本智,令信心增长,解行成就。」这是对我们一般人,初学下手功夫而说的。首先要认识我见,也就是分别妄想执著,这是无始劫来的病根。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浅而言之,我们人生老病死,根就是这个,这是贴近的讲,如果扩大讲,六道轮回就是这个病根。六道轮回怎么来的?就从它来的,再大一层讲,十法界也是从它来的。这就麻烦了。这个根拔掉,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说,说的都是真话,绝对不是假话,你不会老,你也不会病,你也不会死,不老、不病、不死,真的。老病死的根就是这个,你把它根拔掉,他怎么会老?老病死没有了。

  诸位看看《无量寿经》上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是无量寿,不老、不病、不衰、不死。什么原因?他没有病根,他病根拔掉了。我们六道里面有生老病死,就是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病根!要想把这个病根除掉,那就必定要依照佛所讲的方法,佛所讲的什么方法?《金刚经》上所讲的就是,不必到别的地方去找。《金刚经》上教给我们,这最好懂的,「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无所住,就是一切法里面我都不执著,住就是执著的意思。一切法里头,我都不分别、都不执著,刚才讲了,随顺众生,那是一点妨碍都没有,自己心里头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心平等,心跟法界融成一片。在生活里面、工作里头,处事待人接物,完全是《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入这个境界。恒顺众生,随众生心,你说什么我就跟你说什么,你才好懂,我另外一个讲法,你就听不懂,随心应量,随喜功德。

  所以,返观内照,息攀缘妄想,这非常重要。攀缘是有心、起念要想作为,那就是攀缘,这个念头要息掉,攀缘就是妄想。遵依仪轨,佛给我们制的一些仪规,教导我们应该要怎样做法,依照这个方法去做就对了。这些仪轨就是恒顺众生的具体表现,像我们常讲的净业三福、六和、三学、六度,这都属於仪轨。持戒,在此地的意思就是遵守仪轨,前面讲遵依仪轨,守法、守规矩。忏悔,真正的忏悔就是离相离念,那是真忏悔。一般人不懂这个原理,虽修忏悔法,业障没忏除。我是看得很多,天天拜忏,不但业障没忏除掉,业障还天天在增长,什么原因?心不清净,怎么能把业障忏除?实在要仔细问一问,什么叫业障?不知道。不晓得什么叫业障,又自己感觉得业障很重,什么叫业障又不晓得,讲不清楚。诸位一定要明了,业障就是妄想,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就这个东西。你拜几天「梁皇忏」,拜几天「水忏」、「大悲忏」,是不是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果然没有了,那很好,很了不起,你真的忏除业障了。如果这些东西还在,那不就没效果吗?不能不知道。《金刚经》上教给我们的忏悔法是最根本的忏悔法,是把业障连根拔除,这比其他经典殊胜太多,简单明了,离相离念。

  布施是修福,修福不住空;忏除业障,不住有,空有二边不住,这样才能够消业障。业障消一分,智慧就透一分,智慧是本有的,不是从外头来的。智慧为什么没有了?业障把它障碍住,业障去一分,智慧就现前一分,业障去两分,智慧就现两分,就这么个道理。智慧不是从外来的,是自己清净心里头本有的,到业障消一分,智慧透一分,你的信心就具足,你真的相信了。我们现在学佛,可以说信心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真有,古人所谓的「露水道心」,太阳一照就没有了,禁不起考验。什么原因?因为业障没消,智慧没现前;果然业障消了,智慧现前,你真正明白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明白了。你对於世间所有一切万事万法,绝对没有贪恋之心,你真明白了,假的,空的!你要它干什么?还有什么好留恋的?人事物你才真的放下,统统放下,智慧现前,大慈悲心生起来。大慈悲心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的爱心,这个爱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不是感情用事。慈悲是真爱、是大爱,所以他才肯无条件的帮助一切众生。佛菩萨什么都不要,恭敬供养是我们做学生表示一点敬意,他要不要?他不要这个东西。你看看经上所记载的,人家供养佛的东西,佛立刻就分给大家,就分掉,绝不留一丝毫,都做样子给我们看,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信心增长,解行成就,解成就,行成就。要不做,不行,一定要照做。

  「体会一念心性,与诸众生本是一体,且体本空寂。」刚才说了,见性之后,为什么会生起大慈悲心,道理在此地。不但对人爱护,对物也爱护,为什么对於物也爱护?《华严》上说得很好,「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十法界依正庄严同一个自性。你见到自性了,你就见到万法同体,万法一心,你见到这个,这是事实真相。体本空寂,所以你没有一丝毫执著,为什么不分别,为什么不执著?因为体是空寂的,体空寂,相是幻化的,相不是真实的,所以一切现相了不可得。因为它是空寂同体,所以感应的速度太快了,我们今天讲光速、电的速度,那差太远了,简直不能比。我们现在科学家观察,有距离我们远的星球,以光年来计算要几百万光年,可是心性一刹那就现前,什么原因?同体。

  就好像我们一个身体,身体有很多不同的部位。一般人认为,能知大概是脑、脑神经,它能知。脚距离脑最远,我们脚要是踩到一点硬的东西,一踩到它立刻就知道,为什么立刻就知道?同体。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求佛菩萨,感应道交就很快,我们这里才起心动念,佛菩萨就知道,什么原因?同体。这不是讲什么神通广大,不是,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一切众生起心动念我们不晓得?我们有业障,障住了,不是不知道,知道是应当的。这个障碍有两种,一种叫烦恼障,一种所知障。烦恼也障所知,所知障所知,烦恼也障所知,所知就是你本来知道的,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你样样都知道,这是你的本能,本来如是。可是本来你应当知道的,现在你都不知道,这个不知道是有个障碍障住了你所知,叫它做所知障。这种障实际上是什么?是妄想,因为你有分别,妄想是分别,而不是执著,执著就生烦恼;打妄想,没有生烦恼。妄想障所知,烦恼就可想而知,更是障所知,那个障碍更重,把我们的智慧德能,甚至於我们的福报享受,统统障碍到。今天我们在六道里面的享受,很可怜!不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像在外头做零工,每天赚点钱用一点。自己本有的呢?本有的是亿万家财,现在流浪在外面没得用,只好临时去打工,赚一点花一点,在六道里头搞这个。家乡在哪里?家乡在一真法界。四圣法界就靠近了,四圣法界得部分受用,不完全;到一真法界,受用就圆满的。在六道里头,完全脱离家乡,你家乡亿万财产你一毛钱也用不上,你只有在外头打零工。我们在六道,就是打零工过日子,苦不堪言,这些事实真相一定要搞清楚。

  「然后感应神速,成就自易」,成就当然就容易。所以《金刚经》实在讲,不仅是禅宗、性宗里头重要的经典,它可以说是一切法门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无论你学哪一宗,无论学哪一个法门,它讲的是原理原则,守住这个原理原则,任何一个法门你修学一定是很轻松,也很容易,而且成就高,这个是必然的道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