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刚经讲义节要 - (第三十三集)
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三十三集)  1995/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33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七面第五行,从注解的第十五段看起,「生者,任运而生,无住,无妨随缘而住,虽住而实无所住」。昨天我们讲到此地,接著再往下看:

  「任运而生者,法尔显现,生而实无所生」,这句话的意思也很深,所说的都是事实真相。所谓任运而生,也就是它自自然然所现的相状,没有一丝毫的意思在里面。如果有一点意思存在其中,就不能叫任运了,也不能叫法尔。法尔跟自然的意思很接近,比自然还要来得自然,这是佛学里面一个名词术语,叫法尔,就是说它原来就是这个样子。生而实无所生,生是指一切万法,一切万法在佛经里面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现代术语里面讲的宇宙人生万法,意思都是相同的。这么多的现象生起,在我们观念当中,常识里面,都以为是真的有生,真的有灭。这是我们观察不够精密,没有看到事实的真相,如果看到事实真相,确实是佛在经上讲的,这一切现象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些话在佛的经论里面我们时时可以看到,但是看到之后总会生起疑惑,不能接受,不能相信。为什么这些法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明明在眼前是实实在在的,为什么说它是空?而我们感觉的这个实实在在的,正是一种错觉,没有见到事实的真相。

  这个事实的确很难懂,很难理解,所以佛在经上,就是本经也说,他用梦幻泡影来做比喻,说明一切现象的真相确实是梦幻泡影。梦,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梦里面有没有现象?有,确实有现象,有不少人梦醒之后,对於梦中境界还记忆得很清楚,可是醒了之后晓得那是空的。我们再进一步来观察,正在作梦时候,那个境界到底是有还是空?醒来之后,我们觉得是空的,正在作梦的时候,到底是有还是空?实在讲还是空的。所以佛法里面讲空跟有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心经》上说得很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不异就是没有两样,「空不异色」,色跟空是一不是二。这个空,在佛法里叫它做真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相有叫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因为空它能现相,虽现相还是空的,这个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真正能契入这个境界,实在讲你就得自在,对於一切万事万物你不会执著。所谓不执著,就是我们讲你真的放下,放下了你就没有烦恼,於一切法当中没有得失的心,得到没有欢喜心,丢掉也不会烦恼;没有得失的心,那个生活就能够随缘,就不攀缘。随缘过日子,就是诸佛菩萨,我们凡夫过日子,不是随缘,是攀缘。攀缘里面有得失、有分别、有执著、有烦恼;随缘里面,这些东西统统没有,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烦恼,那个生活真正是我们讲的自在幸福。心里面清净,充满了高度的智慧,而不是无明。关键就在你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是不是认识?这个真相是生而无生,有而非有,这才是事实真相。

  所以佛教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这就是佛家讲的修行,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法?这与事实真相相应。事实的真相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因此佛教给我们无住,因为它是实无所生,无住就对了。虽然实无所生,它确实生起现象,所以教我们而生其心,与事实真相相应。这也就是说,诸佛菩萨他们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他的态度与事实真相完全吻合,这就叫做觉者。佛陀是梵语,翻成中文意思就是觉者,真正觉悟,彻底觉悟。我们六道凡夫不觉,迷惑,迷惑就是把事实真相恰恰颠倒,这是经上常讲,凡夫颠倒妄想。我们把假的幻相当作真相,以为这是真实的,把真实的当作是虚无、假的,不能够接受的,恰恰颠倒,跟事实真相颠倒。事实真相在《般若经》里面讲的叫诸法实相。

  经上讲的一真法界、十法界,讲真如、讲本性、讲如来藏,名词一大堆,随便在佛经里面看一看,你都能找到几十个不同的名词、术语,都是说一桩事情,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真相,为什么它是任运而生,法尔显现?相宗经论分析得最为细微,《华严》也是属於相宗六经之一。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当然其中就包括一真法界,「唯心所现」,一真法界是唯心所现。心是体,有体它一定有作用,没有说有体不起作用的,没这个道理。有体一定起作用,这个作用就是任运而生,法尔显现,这是讲的一真法界。凡夫迷失了真性,在这里头又起了分别执著,这就是所谓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把性变成了识,识是分别。分别心一起来,一真法界就变成十法界,说实在的话,是不是一真法界真的变成十法界?不是的。变成十法界是自己的错觉,法界决定没有跟著你变,是你自己产生的错觉。就好像我们戴上一个有色眼镜一样,我们戴上一个蓝的眼镜,看到外面统统都一层蓝色,是不是外面境界都变成蓝色?不是的。是自己的错觉,外面境界实在讲没有随我们改变,是我们自己改变了自己的观念,这是事实真相。如果外面境界真的被你改变,那还得了吗?那诸佛菩萨跟你在一起,他怎么能住一真法界?

  然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虚空法界一个人是一个法界,决定没有相同的。就是对於宇宙人生,各人有各人的看法,里面有部分是共同的看法,这个佛法里面讲叫共业。在《楞严经》上,佛说的叫「同分见妄」,都是看错了,但是他看错的,两个人相同,叫同分;两个人看法完全不相同,叫「别业见妄」,都是你见到虚妄的境界。怎么会变成虚妄境界?前面我们引用《楞严经》上「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那个好,真的把根源讲出来。这是「同分见妄」跟「别业见妄」,所见的都是虚妄境界。为什么会产生这个虚妄?我们用的是妄心,我们心里头有分别、有执著。如果把分别执著统统舍掉,真心现前,真心现前就好比我们把眼镜拿掉,看到外面事实的真相。一定要在佛法里面讲,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那见到真相。什么样的人才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以大乘圆教来说,要初住菩萨,初住菩萨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一品,证一分法身,他见到的是一真法界,他跟诸佛如来所见是相同的。所以佛在经上讲的这些他完全承认,为什么?他都见到了。虽然见到,他见得不够彻底,不够广大,也就是见得不圆满,为什么?无明没有破尽。但是他所见的确实是真的,跟如来果地上的见解相同。

  「果能如是」,这就是圆初住以上的境界,「则法法都显无住生心,物物莫非般若实相」。这句确实把诸佛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显示出大圆满的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诸佛菩萨即使是穿衣吃饭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他能够将他从初发心一直经无量劫修持到证果,这些功德都在一桩事情上显示出来。这个地方把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这就是他在任何一法上都显示出无住生心,任何一物上都显示出实相般若,所以诸佛菩萨的生活是生活在圆满的智慧之中。不像我们,我们生活在无量烦恼之中,苦不堪言。无量无边的烦恼从哪里来的?从迷失了自性来的。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迷了,无论做什么事情,点点滴滴里面都显示出无量无边的烦恼,无量无边的无奈,这个苦,根本原因在迷悟。这样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佛法不能不学,佛法对我们有切身的利益,有真实究竟圆满的利益。

  「学佛必须依教奉行」,这一句非常重要,学佛要不能做到,那没用处,不能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就是不能解决我们在生活里面无量的烦恼,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不能解决我们生生世世的无奈。所以一定要依教奉行,学多少就做多少,学了就做。「教义幽深,必应得其纲要所在。」教义为什么这么深?是事实真相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不是佛讲经说法故意说得这么深,佛没有这个意思。事实如此,理事都深,也就是说都不是容易明白的,因此学习要掌握到纲要,所谓有个门路可入。「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一句也可以说是纲要,这句好懂。这个经文我们一定要清楚,「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色就是应无所住,后面生心,就是而生其心。不应住声,不应住香,不应住味,不应住触,不应住法,这个句子下面就省略了,这就是应无所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是总纲领,这一句是解释应无所住,哪些东西无所住?说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把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尽了,一切法不外乎这六大类。这六大类都不能住,住就错了。不住是不住法相,生心是不住非法相,也就是说,不住是不著有,生心是不著空,空有二边都不著,与事实真相就相应。

  所以这个句子念法是「不应住色,生心」,不可以把生心连起来读,那就错了,它是两个意思,生心就是而生其心。经文文句是非常的精简,现在人念很难懂,如果现在人念的话,这上面要加几个字,「不应住色而生其心」,这就好懂。下面句子,句句都是这样的,不应住声而生其心,不应住香而生其心,都是这个意思。这样念大家就很明白,意思就不会含糊。不住,心清净,不住就是不染著,心里头干干净净,绝不为境界所染;生心则有受用,不是没有用处的,有受用。否则的话,自在、幸福、美满从哪里来?一切没有受用,从哪里来?有受用,有受用而不执著,随缘而不攀缘,这才得自在。实在讲福报真正是无有穷尽,生心是修福。

  「无论修何法,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才有入处。」这个入,简单说有两重意思,一个是我们的生活进入佛菩萨的生活范围,超凡入圣。我们现在是凡夫生活,刚才说了,凡夫生活是烦恼、忧虑,苦不堪言,生死轮回。佛菩萨的生活是自在快乐、幸福美满,不生不灭,他没有六道轮回,「入」是有这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是明心见性,这是从理上说,破无明,显自性,这是入。「而自性清净心,才能透露出些消息」,唯有这样做法。所以修行,此地说得好,无论修何法,佛法里面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无论你修哪个法门,这个法门就是你修行生活的纲要,也就是我们生活的原则。依这个原则,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行住坐卧都不违背这个原则,这叫做一门深入,你就有入处,入处就是我们俗话说你就能证果,就能够证得。自性清净心的现前,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这才有明心见性的消息。念佛法门也离不开这个原则,我们看到有些念佛人,一句佛号,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功夫用久了,他就见性,他就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里面,所谓事一心,他得定,事一心是禅定,理一心是开悟,是见性,理一心就见性。

  「所修之法,亦可望有成就之期也」,他所修的法门得到成就。净宗的成就,绝对不是说死了以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是成就,这个讲法只说对了一半,不是全对。全对是怎么个说法?现在这个肉身在世间就没有生死,世间人贪生怕死,他没有生死。什么叫没有生死?他生死自在,这是真的,是事实。他愿意什么时候走,他就什么时候走,想在这个地方多住几年也不碍事,他有这种功夫。世间人生活有忧虑、有烦恼,他没有,他心清净,清净心生智慧,他充满了智慧。没有成就的人依旧是烦恼重重,成就的人,心里头只生智慧不生烦恼。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忍和尚那里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读了这段文,想想自己很惭愧,我们是心中常生烦恼,人家心中常生智慧。什么原因?他的心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生智慧。我们的心不清净,我们心在迷、在染,所以起作用就是烦恼,无明烦恼。念佛念到功夫成就,现在就得利益,现在生活实在讲跟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两样,这才叫真正的证得。见阿弥陀佛、见十方一切诸佛,不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才能够每天去拜访无量无边诸佛。没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只要念到事一心、理一心,功夫好的人,不必说打坐,在定中就可以去见一切诸佛菩萨,行住坐卧都行,这高级功夫。一动念头,境界就现前,就能够上供诸佛下化众生,这才是真正的成就。

  为什么有些人有成就了,好像著急著赶紧就到极乐世界去?这是什么回事情?佛法当中常讲佛法因缘生,我们对他不知道,他自己清楚得很,这个世间在现前缘尽了,缘尽了他就走了,哪个地方有缘他就到哪去。这个地方将来再有缘的时候他又来了,他来去自由。诸佛菩萨住在世间没有别的理由,就是缘,正所谓佛不度无缘的众生,众生有缘他就来了,没有缘,他就走了。哪个地方有缘哪个地方就现身,所谓功夫真的到家,不用说到理一心,事一心就行了。到事一心,就不止一个身,我们现在很可怜,执著身只有一个,不能分身。到事一心就能分身,能分无量无边身,像《普门品》里面说的观音菩萨,哪个地方祈求,他在那里就现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没有一定的身形。他身的形状真的是千变万化,这叫得大自在。

  所以这段的总纲领我们要记住,一切成就的关键就是在无住生心,我们一定要把它做到。在日常生活当中,生什么样的心,佛怕我们不知道,在这部经上教导我们,生六度心,要无住。我们在世间,不但是在现前这个世间,乃至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都叫世间,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譬如眼见色而不住,心干净,也就是说,决定不能心里头有牵挂;心里头有分别执著、有牵挂,那就大错特错。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牵挂,这个心多干净,这是自利。然后生心,生什么心?生布施供养的心,对上供养一切诸佛,对下布施一切众生。我们所看到的这些色相,就是诸佛、众生,从法性上说,他是诸佛,从迹相上讲,他是众生。所以生佛不二,众生跟佛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

  我们的布施供养同时修,就在一桩事情上这两样事情都修了。从心性里面,我们是以真诚恭敬,跟供养诸佛菩萨无二无别,我们对他供养;可是在事相上,他是凡夫,我们一定以凡夫的方式来帮助他、来布施他。一桩事情,用心是对法性,事相上是对众生,众生在礼节上有差等,这是讲怎样去修布施波罗蜜。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是有条不紊,那就是持戒波罗蜜。一定是依照规矩去做,依照顺序去做,对诸佛菩萨,这是恭敬,这是供养;对一切众生,这是教导,给众生做个好样子,这是布施。所以,持戒波罗蜜也是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全在一桩事情里面完成了,没有分开来做,一桩事情里头完成。

  在穿衣里面,穿衣里头具足六波罗蜜,具足六波罗蜜就是具足菩萨万行。前面我所说的,菩萨从修因到证果,无量无边的功行,就在一桩事情里头他统统圆满,都做完了,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无不具足六度万行。所以,诸佛如来从修因到证果,都在任何一桩事情都圆满的显示。像释迦牟尼佛在本经,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穿衣,在穿衣这上面圆满显示,六度万行都在穿衣上;吃饭,六度万行都在吃饭上。这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佛菩萨是这样的,我们是不是这样的?也是,没有例外的,如果说我们不是,那就大错特错。我们是怎样的?无量劫来,生生死死,迷惑造业受报,也在任何一桩事情表现无遗。我们吃饭表演这一套,穿衣也表演这一套,点点滴滴统统表演的是这一套,也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这些事实真相佛说尽了。我们平常粗心大意,佛要不是这样详细给我们说明,我们怎么会知道?佛这么一说,我们想想果然不错,他是圆满显露,我们也是圆满显露。所以凡跟圣,实在讲差别就是一念迷悟,一念觉,凡夫就成佛,一念迷,佛菩萨就变成凡夫,就是一念迷悟。

  迷悟我们很难体会,迷悟的样子是什么?理我们不容易体会到,我们从相上著手。觉悟的相就是无住生心,这是觉悟的相。迷惑的相,迷惑的相就是处处有住,他也生心,他生的是烦恼心,生的贪瞋痴慢,生这种心。如果我们用六度来说,凡夫生的这个心就是六度的反面,菩萨生布施心,凡夫生贪悭心,菩萨生持戒心,凡夫生造恶心。我听说现在年轻人,如果说不做点坏事,显不出他是英雄好汉,不会被人尊敬,你说怎么得了!菩萨生忍辱心,凡夫生瞋恚心,六度的反面。我们也生心,跟佛菩萨生的心不一样,佛菩萨生的心称性,我们生的心跟性德完全相违背,果报当然就不相同。佛菩萨得大自在,他们生活的空间是虚空法界无量无边,我们的生活空间愈来愈小,愈来愈苦。所以无住生心这句经训非常重要。我们念佛,如果晓得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要依教奉行,我们得功夫成片、一心不乱都不是难事。如果你要问为什么?很简单,因为你看得破、放得下。

  请看下面的经文,这段是「证以报身不住」。这是佛为我们现身说法,佛教给我们不住,他住不住?他要给我们做一个榜样。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於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这个地方有「即非、是名」,前面这个意思都跟诸位报告过。『身如须弥山王』,这是讲诸佛如来的报身。我们在「赞佛偈」里面常常念到「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佛的眉毛当中有两根白毫,很长,盘旋在一起,好像一个珠子在当中一样,其实是两根白毫。有多大?是五座须弥山那么大,你想佛的身相多大。佛的眼睛就像大海一样,像海洋一样。这都是形容相大,你说他身体多大?所以此地讲「须弥山王」,「王」就是须弥山里面最大的。实在讲须弥山,每个小世界有一个须弥山,须弥山很多,大小也不相等。一个小世界里面最大的这座山叫做须弥山,每个世界果报不相同,所以每个世界范围大小也不一样,须弥山的大小当然也不一样。须弥山王是说众多世界的须弥山最大的一座须弥山,不是普通的须弥山,用它来形容佛的报身。我们看注解。

  「有人,指发大道心之人」,这不是普通人,就是前面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是这个人,这个人发了大菩提心。「大心为因,大身为果。」诸佛与大菩萨,为什么他们的身相这么大?总离不开因果的关系,这些人发的心大,因此感得的果报也大。「多劫勤修六度万行,福慧双严,功行圆满,方能证得,所谓无边相好身也。」这是把佛的身相,虽然文字不多,给我们介绍的应当是相当详细。他的身相好。身相怎么来的?是多劫勤修六度万行,这个「行」是念去声,念去声当作动词讲,不当作名词,当作动词。也就是日常生活之中,他所修学的无量无边,六度是他的纲领,六度展开是无量无边的行法,修行的方法,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六大类,这叫六度。不是短时间的修学,多生多劫勤修,勤苦的修学,不间断的修学,他才能有成就。

  福慧双严,因为他能够而生其心,这修福,因为他能够一切无住,他修慧。所以诸位要晓得,慧是无住,心有住就迷了,就没有慧。心要做到无住,那是真智慧,是你的真心,清净心现前。稍稍有住,你的心里面就迷了,就被污染,就不是真心。所以福慧双严,功行圆满,圆满从哪里说?从自性完全显露,这就叫圆满。经上告诉我们,等觉菩萨还有一品身相无明没破,这个没破,就是说他心里面还有这个东西没放得下,其他都放下了,最后就剩这么一点点他没放下。这一点点再放下,他就圆满,那叫成佛。所以严格的说,等觉菩萨还是有住,他住什么?住那一品身相无明。等觉菩萨比其他的菩萨可以说是无住,但是跟佛一比较,他还是有住。到成佛,那真的是无住,应无所住才做到圆满,圆满就成佛。方能证得,「证得」这是佛身,佛的报身,无边相好身,相好是性德圆满显露出来的。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是我们世间所谓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不足以为道,太渺小了。佛的相,像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毗卢遮那佛,《无量寿经》上见到的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都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报身的佛相,他修行证果所得到的、所成就的。

  「无论果位因地,相与非相,皆不可取。」佛得到这样殊胜庄严的相,我们要问他是不是很高兴?如果他还要觉得很高兴、很满意,给诸位说他决定得不到,他是凡夫,他心不清净。喜怒哀乐爱恶欲,我们中国人讲叫七情,情就是迷,情就是颠倒,就是妄想。他还有个喜欢,他的情没断,他还是迷而不觉,那怎么能成佛?怎么能证果?决定没有这个念头。所以说无论是果位因地,如来的报身这是果位,菩萨、声闻、缘觉都是因地。我们从前面读过,小乘初果须陀洹,这是最浅的一个因地,都不著,相与非相二边都不著。小乘须陀洹就不著,所以他能证须陀洹果。

  「若於此理少有未明,则修因时,便於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能深契,此佛举问之微意也。」佛问的意思很深,唯恐我们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对於佛这个教训没有能够深深体会。不能深深体会,从哪里看?你没做到。佛法说实在的是知难行易,不是知易行难,不是的,知难行易。因为知难,所以释迦牟尼佛出现,为我们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知难。行,佛在一切经里面我们仔细去看,从来没有发现,佛没有领我们打个佛七,佛也没有把我们召集起来在一起坐个禅,没有。好像修行各人是各人事情,佛从来不问,从来不干涉,行易,行不难,知难。你说我知道了,做不到。你知得不透彻,你不是真正知道,真正知道,没有做不到的,这一点我们要清楚。

  《金刚经》读了,有些人读了很多年,甚至於有些人都背得很熟,《金刚经》从头到尾背一遍只要十三分钟,我见过的,可是他还是烦恼重重,分别执著比一般人还要厉害。经念得这么熟,不能深契,没真懂。真正懂了,哪有放不下的?我们看看近代这些往生的人,年龄不大,预知时至,又不生病,说走就走了,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那么样自在潇洒,什么道理?人家真放下了。佛讲的这个经义他真明白、真懂了,真懂是什么?世间所有一切现相是假的。就像本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真懂、真明白了,所以绝对不把这些假东西放在心上。彻底放下,这一放下,来去就自由,障碍没有了,就这么回事情。绝对不是说,他能做得到,我们做不到,没这个事情。他做得到,我们人人都做得到,问题在你自己肯不肯?这个东西不必问别人,与别人不相干,问自己,自己肯不肯放下一切虚妄。

  佛在此地问这个话,意思就很深,一般我们看经文粗心大意,看不出经文里头的门道。佛这几句话,『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於意云何,是身为大不』,佛就问这么几句话。须菩提尊者懂得佛的意思,答得好,他答的里面,说『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非身」有两个意思,「一约证果,所证乃清净法身之体,非此报身之相,则非身指报身言」。成佛了,证果了,证果证什么?证法身,证清净法身,而不是指证的报身。所以非身,佛证的是清净法身,不是报身,这个非身就是指报身。第二个意思,「约证果,既是法身体,法身周沙界,其大无外,遍入微尘,其小无内,无形相,无数量,净名云,佛身无为,不堕诸数,意显约体言,故说非身,则非身指法身言」。前面一个意思,非身是指报身,后面这个意思,非身是讲法身。一个从事上讲的,一个从理上讲的,后面是从理上讲的,他证的是法身体。

  法身决定不能执著他是一个身,法身是什么意思?法是万法,一切万法实在说就是一个自己。所以一切法就是自身,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个很难懂,初学的人愈听愈迷惑,怎么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实在讲虚空法界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是自己的本体,就是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真心本性是一个。所以经论曾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说十方三世佛,把我们都包括在里面,一个都不漏,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三世佛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我们都包括在其中,共同一法身。这就好比大海,佛在经上常用这个做比喻,而我们每个人就像大海里面起的水泡,水泡从哪来的?大海里头起的。水泡没有破的时候,好像我们有一个范围,这就好像我们现在执著身体是自己,身体之外都不是自己。哪一天水泡破了之后,才晓得整个大海是自己。佛在经上举过这个例子,教我们从这个例子里面去思惟去想像。

  梦境也是个好例子,我们作梦的时候,梦里面有自己,也梦到很多人,梦里面也有山河大地,也有虚空世界。如果我们梦醒之后,自己冷静去想想,整个梦境从哪里来的?都是自心变现的,离开能变的心,哪有梦境?如果你发现这个道理,你才肯定,原来梦中所有的统统是自己。梦中自己那个人是自己,梦中所有一切人都是自己变的,还是自己。梦里面山河大地、虚空都是自己变的,除了自性之外什么也没有。佛告诉我们,现前尽虚空遍法界是我们真如自性变现出来的,前面讲「任运而生,法尔如是」,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一切诸佛也是自性变的。所以净土宗给你讲理的时候,叫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从哪来的?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离开心性,一法也不可得。自性变现出来的一切万事万法全是自己,那个叫做法身。所以法身不是指一个身,法身的意思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法身是这么个意思。因此诸佛菩萨在一切世界里面现身,他现得那么容易,现得那么自在,随时现身,随处现身,为什么?能现的是法身,法身充满了宇宙,哪个地方有缘,就立刻现身。

  如果诸位要是想不通这个道理,现在科技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启示。譬如电视,你看频道一拨,画面不马上现身了吗?任何一个地区,你打开电视频道一拨,马上就现身。拨频道就好比是缘,缘一具足,立刻就现身。他为什么会现身?因为电波是每个空间、每个角落无处不在,电波就像我们讲的法身一样,无处不在。有这个缘,我有电视机,把频道一拨就现,这是缘,缘足了他就现身;现什么样的身也要靠缘,随类现身。经上讲,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没有一定的,真的是千变万化,真的得大自在。我们凡夫因为执著这个身是自己,就不能现第二个身。诸佛菩萨我相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没有,所以他就能现一切身,他没有执著。法身是这个意思。

  法身不能说他是一个身相,所以叫非身,非身的意思是讲法身。佛的大身、报身是从法身里面现出来的,这个现的是自受用身,自己受用的;教化菩萨,现他受用的报身,他受用的报身,大小、相好又不一样,随著被度化的众生,随著他的境界,报身大小也不相同。由此可知,身没有定相,真的是佛在经上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凡夫一切法是自己心想生的,诸佛菩萨没有心想,所以诸佛菩萨所有一切化身,度化众生的事业,是众生心想生的。众生心里想,喜欢什么样的相状,佛菩萨就现什么样的相状,总现出来让你很欢喜,很愿意接受,所以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而不是佛菩萨要现一个什么身,没有,他没有意思,是随著众生的分别执著,随著众生的念头而现相。所以诸佛菩萨无论是因地果地都不执著。

  末后教给我们,「不必著有,不必著无」,有无二边都不必执著,「然后修因时,便能不取我相,不住六尘,而生清净心矣」。这是在修行功夫上说无住生心,完全在修行功夫上说。只要一切不执著,空有二边都不执著,我们的清净心就现前。清净心现前就是智慧现前,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请看底下这段经文。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

  世尊当年在世说法,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恒河流域,所以世尊往往讲到数量大的数字,他就用恒河沙来做比喻。经论上恒河沙的比喻非常之多,是这么一个缘故,举比喻愈近愈好,大家都看见,都能够体会得到。恒河是印度很长的一条河流,这是我们现代人都知道的,而恒河的沙非常细,跟我们一般的沙确实不一样,很细很细,细得像面粉一样。这条河里面多少沙?太多了,佛用这个比喻说明数量之多,如恒河中所有的沙数。

  【如是沙等恒河。】

  这个意思是把恒河的沙,一粒沙再把它变成一条恒河,恒河沙数的恒河。每一条恒河里面又有那么多的沙,这个数量怎么个算法?

  【於意云何。是诸恒河沙。】

  就是一粒沙把它比作一个恒河,恒河沙数的那些恒河,河里面的沙。

  【宁为多不。】

  多不多?实在说,一条恒河的沙已经就很多了,再把每粒沙变一个恒河,这简直没法子计算。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尊者的答覆跟我们的想法完全相同。单单说一条恒河的沙已经是数不清,已经是太多了,无法计算。何况是你再把一粒沙变成一条恒河,所有的恒河沙,那怎么计算法?太多了。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

  『实言』这一句这个字眼很重要,说明佛讲的话真实不虚,绝不是假话,老老实实告诉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前面比较福德,佛是以大梵天王,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那个数量已经相当可观。这第二次用的恒河沙数的恒河沙,比大梵天王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知道要多多少倍。因为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我们能够计算得出来,这个恒河沙的数量就太大了,简直是没有法子计算。沙的数目都不能计算,佛这里又加了一番,大家看到了,把恒河沙数每粒沙再比喻作三千大千世界。换句话说,前面那个大梵天王他的布施只是一粒沙而已,只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一粒沙。现在这个人布施是恒河沙数的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怎么能比?无法比。得福多不多?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无法计算。小注里头,「实言告汝,说在此,而意在下文」。真正的意思比较在下面,这个地方只举出这个事,作个大前提而已。「使知所说、持说之福,更多於此,是真实语,不可不信。」受持、为人演说的福报,比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还要大,这是佛实在说的,不是说假话,说的是真的。

  「恒河无量,河沙无边,借有为法之极大福德,作一比例。」他为什么比不上受持《金刚经》为人演说的福报之大,就是他这里是有为法。有为法的福报再大,有享尽的一天,他那个福报会享得尽的;无为法没有穷尽,所以不能比。学佛的人最要紧的地方,是把我们现前有为如何把它转变成无为,那你就真正是佛弟子。你能够转境界,转识成智,识是有为法,智是无为法。天亲菩萨在《百法》里面给我们排列得很清楚,八识五十一心所有为法,真如无为是无为法。清净心是无为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无为法。

  我们看底下这段,佛真正的意思就在这段,「显持经胜」,显示受持《金刚经》的福德殊胜。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这个意思就是讲不必受持全部《金刚经》,在《金刚经》里面能够『受持四句偈』,四句是一首偈,《金刚经》上任何四句都叫一首偈,并没有指定哪四句。也就是说,当你在读诵这部经的时候,你与哪四句有缘,你很喜欢,你下定决心要依教奉行,这叫做受持,是真的接受,真的要这么做。四句是一首偈,两句是半偈,半偈一句说实在的话都是一生受用无穷。果然认真受持而不失掉的话,半偈一句都能证果,都能契入。你要问为什么?因为一即一切,这是它真正的原理。一切即一,所以任何一句、两句都可以。

  「四句偈等,极言持说极少之经,尚福德胜前,则持说全经,其福更胜,不待言矣。」那还用得著说吗?「受持,则能自度」,受持意思前面都说过,决定不能忘记,决定不能错解。学佛的同修,有不少人以为每天把经念一遍,这叫受持,那是完全错了,那个只叫读诵,不是受持。读诵的福很小,因为你读诵还是有为法,受持才能转境界,才能把有为转成无为。受是完全没有怀疑,没有夹杂的接受了,完全接受。接受之后就完全照做,譬如前面讲的两句,半偈,「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是半偈,两句,你真的明白,我真的照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真正在学不住,学无住。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也好,待人接物也好,认真的去学菩萨的六度。认真去学,尽心尽力去学,那叫生心,这才叫受,这是受字的意思。持,永远保持而不失掉,所以持就是相继的意思。受,在净宗里面讲,就是净念,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净念相继」,净念相继就是此地受持的意思。你看净,净就是无住,有住就不清净,应无所住就清净。念是生心,相继就是持,保持而不失掉,这样能自度。

  「为他人说」,随时随地真诚、热心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他喜欢听,给他讲,不喜欢听,也给他讲。给他讲了他骂你,骂你也无所谓,佛法当中常说「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听进去,阿赖耶识里落印象,那个印象他不会去掉的,这就是你把佛法真正介绍给他。他这一生不相信,那个种子永远不会消灭,说不定来生来世,后生后世,他这个种子起现行,起作用,他发心学佛。所以种子可以在这一生种,不一定在这一生成熟。很欢喜接受的,这一生有成熟的希望,不愿意接受的,这一生不能成熟,我们晓得后来会成熟。这一生他骂你,到后来他会感激你,幸亏你在这一生给他种了种子。所以为他人说,则能度他。

  「自度度他,是菩萨行,故福德极大也。」自度度他里面,为他人说只是言说,言教,而自身受持,诸位要晓得那是身教。你自己这样做了,做给别人看,让凡夫看到佛菩萨的生活,怎么会不羡慕?怎么会不欢喜?我们跟人家说佛法,人家不肯相信、不肯接受,原因在哪里?我们没做到。你劝他,他一看你学佛学这么多年,还不是一天到晚生烦恼,我们就没话好说,没做到。必须自己先要做到,自己的生活确实幸福、快乐、美满,表现在外面,最低限度,佛经里头讲的法喜充满,一天到晚欢欢喜喜、快快乐乐,人家看了才羡慕。如果你学佛,学得一天到晚愁眉苦脸的,人家一看你这样子,佛不能学,你看学成这个样子,那还能为人演说吗?可见得受持不但是自度,自度是度他的根本,这个要知道。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叫你自己邻居、你常常接触的人,看到你跟别人不一样,你一天到晚欢欢喜喜,快快乐乐,只要有这个表现,你不去度他,他就来找你。

  我们在达拉斯,道场附近住的一些外国人,我们言语不通,但是他问英语好的这些同修们,那些人为什么生活得那么快乐?他就感受到。我们住在这个小地方,我住的地方是一个小社区,附近的外国人向悟学打听,问我们这些人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他们生活得那么快乐?问悟学。由此可知,要真的去做,做出来之后,你看这些外国人来找我们,我们要告诉他生活快乐的做法,他一定会接受,他想快乐,他想过得幸福。我们在达拉斯建立那个小道场,道场开幕的时候,第一天我们就开放,招待这些邻居。几条街上靠近我们的,每一家我们都送一个请帖给他,我们茶点招待他。那天来了很多外国人到我们道场来参观,我们把这个道场向他介绍,当然我们供奉的佛像也要向他们介绍。

  这些外国人问我们,是属於佛教哪个宗派的?他们也有懂得佛教的宗派很多。我就让翻译的同修告诉他们,我说你不要说净土宗,说净土宗他们不懂,愈讲愈迷惑,那个就麻烦了。我说你告诉他,我们学的是阿弥陀佛宗,这样介绍给他。他听了之后,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他就问我们,我说阿弥陀佛是快乐的意思,他点头,这个他要,他要快乐。极乐世界,快乐的意思。阿弥陀佛是长寿的意思,他也要,他要长寿。阿弥陀佛是清净的意思,他说这个他也要。我说那好,以后我们星期六开放,希望你们都到里边来。他们都是基督教徒、天主教徒,星期天你们上教堂,星期六到佛堂来,没有冲突。到我这个地方来你学什么?学快乐、学长寿、学清净心,这很容易就来了。你要说净土宗,那会搞得他们一塌糊涂,他就不容易接受。可是我们跟他介绍的完全是教义,一丝毫都没有违背。所以,对他们要以善巧方便把佛法介绍给他,让他很欢喜,很乐意的就接受。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