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三十二集) 1995/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32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五面,看注解的第五条:
「生心比发心义深,清净心即是本具之性,所谓自性清净心,清者不浊,净者不染,虽为无明烦恼尘垢所障,但能依法修行,清净本性,依然现前。」从这段看起。佛门里头常常讲发心,发心的意思就是发菩提心,佛在本经里面没有说发心,说的是生心,生心跟发心有什么不相同,这是我们必须要辨别的。「生」跟「发」有些时候可以说意思相同,但是也有的时候这两个字的意思就不相同,从意思浅深来说,发心的意思浅,生心的意思深。菩提心就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这个地方讲的清净心,我们都是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讲的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真心,这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六祖惠能大师也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可见得清净心是本来具足的。我们现在的心清不清净?给诸位说真心是清净的,一般人所谓心不清净,这是妄心,不是真心,每个人真心都是清净的。现在清净心不起作用,你的妄心起作用,所以生就是让真心恢复起用,生是这个意思。
清净心,清是不浊,浊是混浊,就是不清净,净的意思是不染,由此可知这两个字的含义也不同。清是从它本身上说的,它本来就清,绝对不是浊恶,《弥陀经》跟《无量寿经》上都讲五浊恶世,实在讲这个浊就是心不清净的意思。不染是对外面境界说的,绝对不会被外境所染,这叫净,这是净的意思。清净这两个字,从这个解释里面来观察,它含有禅定的意思,禅是不染外境,禅有净的意思,定就是清的意思,定是如如不动。可见得清净心跟禅定心,只是名词不相同,其实是一桩事情。
「虽为无明烦恼尘垢所障」,清净心是真心,权教菩萨、小乘、六道凡夫都有烦恼、都有无明,烦恼跟无明是障碍,使我们清净心不能现前。由此可知,生心一定要断烦恼、要破无明,如果无明烦恼没有去除,真性是没有办法现前的。障不是真实的,假如障是真实的,那就没办法除灭,正因为障是虚妄的,虚妄的障碍可以断除。清净心是本来具足,是不生不灭的,那当然可以现前。学佛修行,首先对於这桩事情要肯定,决定不能怀疑,就是要相信自己可以断烦恼、可以破无明,让自性圆圆满满显示出来,这个信心非常重要。
「但能依法修行」,依什么方法?《金刚经》上给我们讲的是最好的方法,最直捷的方法,最究竟的方法,教给我们「无住生心」。无住就是破障,不但破烦恼障,同时也破无明障,只要无住,你的真心就生起来,如果有住,真心就不能现前,这个意思是深。平常我们讲发心,诸位要发心断恶修善,这个意思好懂,因为发的心不一定是真心,善心,善恶之善还是个妄心,善心、恶心都是妄心,都不是真心;真心里面没有善恶,有善、有恶那就不是真心。可是经上常讲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如果是无住,那就是真心修善,如果是有住,还是八识心在修善,不是真心。不是真心所修的善,果报在六道里面三善道,换句话说,不能出三界;如果说无住生心修善,就决定超越六道轮回,不在三界之中。这个浅深的意思,我们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了。所以《金刚经》上讲的修行标准,实在讲是非常高明,简单扼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是非常重要的。清净本性依然现前,关键就在心有没有住?住要用现代的话来讲,你心里头有没有牵挂,有牵挂就是有住。换句话说,你心里头有没有念头?有念就有住,住有;心里头无念,无念也有住,住空。世尊在此地跟我们讲的无住,是空有二边都不住,所以底下有个生心。若不生心,你不就住在空了吗?生心而起了分别执著,你就住在有。诸位从这个地方细细去体会,怎样才能做到空有二边不住,这个很要紧。如果要不会,那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老实念佛。
念佛法门教给我们执持名号,执就是执著,持就是保持,永远不失掉,就这句阿弥陀佛的名号。表面上看跟《金刚经》的原理原则相违背,《金刚经》教给我们无住生心,我们偏偏有执著,还得坚固的执著,永远的执著,这不是跟无住生心相违背吗?可是大家要细细去想想,它不违背。这个法门只教你执持名号,名号以外统统放下,无住,其他的都不住;这句名号,叫执持名号,就是生心。心里面有一句阿弥陀佛,不住空,除这句阿弥陀佛以外,统统没有,不住有,依旧是空有二边不著。所以念佛法门与《金刚经》上讲的原理原则没有冲突,依然是相应的。念佛人除了念这句名号之外,还有丝毫的分别执著,那就不行,这个念佛也变成三界里面的有漏福报,不能往生。要真正想这一生当中往生不退成佛,必须要把一切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这样念佛才靠得住,才真正有效果。
在末法时代,古大德告诉我们,修学其他法门很难成就,唯有修净土法门还有希望,这个法门所谓的带业往生。在近代我们看到的、听到的,确实是真实不虚,我们前面结缘的这些小册子里面,有倓虚法师的《念佛论》,倓老法师距离我们不算太远,他所说的都是民国初年的事情。《念佛论》里面讲的几个往生的人,大概都是民国十几年到民国二十几年,不算太远。我们在台湾所看到的就更近了,台湾这三、四十年之间,念佛往生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这也是我们亲见、亲耳所闻的。佛法里面所谓三转法轮,这些往生的例子就是作证转,他们给我们作证明。我们看了之后,应当要生信心,应当要生效法之心,也就是我们要认真学习,那个才叫真正的成就,这一生没有空过,这是我们修行真正的好榜样。为什么他能做得到我们做不到?这些往生的人有不少对於经教都不懂,我们懂得的理论比他多,知道的方法也比他多,但是没去做。人家理论、方法都不懂,只听说念阿弥陀佛有好处,他就一句佛号念到底,结果人家念成功了。他的成就远远的超过我们,这是什么道理、什么原因,我们应当要反省,应当要检点、要学习。再看底下这一条。
「凡发无上正等觉心之人,应令清净本性现前,故曰应生清净心,言下有回头是岸意,其警人也深矣。」这是经文上佛教这些菩萨们,菩萨就是发了菩提心的人,那就是菩萨,菩提心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本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就把这个标准说明白了,「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你看这个话说得多清楚、多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发心的善男子、善女人要发心证得无上菩提,就是这个意思,这才真正叫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或者说这些善男子、善女人他发心要证得无上的佛果,我们一般讲成佛。成佛为什么加个无上?因为佛的种类很多,天台家讲四教,就是四种不同程度的佛,那都是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圆教的佛。这四种佛里面,只有圆教是真正究竟圆满的,所以加无上,无上是圆教的佛,拣别不是其他的佛。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这个人发的心大。心是发了,能不能如愿以偿,这一生当中真正证得这个地位?佛在此地教给菩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你要想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必须要明心见性,应生清净心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我们现在的心不清净,要从不清净回头,要依清净心。心为什么不清净?因为有住。这是说明怎样回头?无住就回头,原来是有住,现在从有住回过头来无住,无住就对了。假如你发菩提心想求无上道,心里头还样样都执著,那是决定不能成就,你所发的愿是个空愿而已,永远不能兑现的。要想真正成就,一定是彻底放下。
江居士说这是世尊对人的警惕,是可以这样看法,对於善男子、善女人真正想成就的人,这是一个高度的警惕、警觉。我们念佛求往生,确实是证无上菩提的一条捷径,能不能往生关键也在此地。我们看到过去、近代的这些往生人,为什么人家走得那么自在?像《念佛论》里面所说的,郑锡宾居士念佛只六年,不算很长,而他的弟弟念佛才三年,时间更短,人家真的是来去自由,说走就走了。郑居士是倓虚老法师的皈依弟子,念佛法门是倓老法师教给他的,以后他学会讲《弥陀经》,到处给人家讲经。他本来是做生意,生意买卖不做了,专门到外面去给人家讲经去。在大陆,大陆的状况,我想有不少同修都曾经到大陆去观光旅游过,郑锡宾的活动空间是在农村。农村现在还是相当的落后,可见得他在农村里面讲经,听众我们能想像得到,大概也只有十几、二十个人。这个村子里面讲一部,再到那个村子去讲,他是乐此不疲。讲了几年,他往生是一部《弥陀经》讲圆满,他往生得自在。这是我们的好榜样,所以大家不要怀疑,以为学佛应该学许多经论,那未必能往生,人家就一部经。你看出家的修无师,湛山寺的一个女居士张氏,他们就一句阿弥陀佛,因为他们不认识字,没有念过经,听说念佛好,就认真努力念佛,也都能预知时至,自在的往生。谛闲老法师都佩服,都承认许多这些大法师,大寺院丛林里面方丈、住持,都比不上他们。
我们要是看看现前世间里面出家的这些大德,这些高僧大德他们往生的情形,跟这几个在家人比照一下,真的不如,差很远!无怪乎谛闲老法师佩服。倓老说这些话,都是勉励我们的,也都是警惕我们的。所以修行修什么?生清净心而已,要想生清净心,没有别的,一定要把世缘放下,彻底放下,晓得世缘对我们修行造成重大的伤害。我们今天清净心不能现前,诸位要知道,清净心现前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心清净了,身就清净,身体健康,精神饱满,百病不生,清净心现前。这种殊胜的利益知道的人不多,他要真正晓得,他自然以清净心为重了。
「说一句生清净心,无异说明发菩提心之所以然,何谓发菩提心,曰,一心清净而已矣。」菩提是梵语,翻成中文是觉悟的意思,清净心就是觉悟的心。妄想、分别、执著、烦恼那是染污的心,那个心不觉,清净心是觉心。所以说生清净心,就把发菩提心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因为菩提心就是一心清净。念佛法门里面,《弥陀经》是流通最广的,也是度人最多的。《弥陀经》上给我们说的标准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此地讲的清净心,一心清净。「当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此是教人,世间一切,皆应不著。」什么叫人心、道心?人是六道里面的一道,是迷而不觉;道是诸佛菩萨,是觉而不迷。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迷悟真的是一念之差,所以说惟危、惟微,一念迷就一切都迷,一念觉一切都觉,确实就在一念之间。在哪一念?什么时候这一念?这个不能不知道。就是当下这一念,这一念不是过去、不是未来,就是现前这一念。诸佛菩萨这一念觉,我们这一念本来也是觉,但是到第二念就迷了。诸佛菩萨能保持第一念,我们不能保持,这是关键的所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之处就在这里,这是关键之所在。
我们为什么会迷?就是住相,住相就是著相;诸佛菩萨为什么不迷?他不著相,他能不住。所以诸位要晓得,若心无住这个人就是佛菩萨,若心有住这个人是六道凡夫。六道凡夫都有住,连大梵天王也有住,他都著相。住相就是凡夫,我们在这个经里面看到,小乘须陀洹之所以能证得须陀洹果,就是他无住。世间修行人,功夫真正好的,有生四禅天的,也有生四空天的,但是不能证须陀洹果,原因在哪里?心有住。这些高级的修行人他心住什么?他住禅定。因此,即使生到四禅四空天,他四相具足,他有能修、所修,我能修,我证到什么样的禅定,他有能所,因此比不上须陀洹。须陀洹的定功还没有这么深,但是人家有智慧,虽然修,心里头不以为然,不执著、不分别,所以他能够超凡入圣。这是讲在念头极细微之处。佛在这个地方教导我们,不能说不慈悲,把这些根本的原理原则都为我们说出来,我们应当细心去体会,才不辜负佛的教诲。再看底下的注解。
「觉照即是在起心动念处,微密用功,乃为切实,发大悲心,广修六度,利益众生,多读大乘,解慧增明,增长戒定。」我们先看这几句。觉照,离开分别妄想就是觉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著,这时候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觉照,这就是刚才讲的第一念。诸佛菩萨永远保持这个境界,他不会变,永远保持这个境界,所以人家觉而不迷。我们凡夫,这个境界没有法子保持,第一念是觉照,第二念就迷了,第二念就分别执著。没有分别执著,诸位要晓得,法界是平等的,法界是一如的,一起分别执著,法界就不平等了。
平等是真的法界,叫一真法界,不平等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一真法界怎么会变成十法界?就是我们自己在一真法界里起分别妄想执著,十法界是这么来的,六道轮回也就是这么来的。所以,佛教菩萨用功,要在起心动念处微密用功,微密用什么功?保持这个境界不失掉。要用本经经文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保持无住生心,无住,心里头一个念头都没有。生心是什么?这一切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生心,绝对不是无知,清楚得很;虽清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教我们用这个功夫,要微密用功。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清净心,这是定,这是无住;所有境界很清楚、很明白,比我们一般人清楚,比我们一般人明了,那是生心,那是智慧。这是定慧等运,定跟慧是同时的,定跟慧是平等的,这是真的功夫,乃为切实。
以这个功夫做基础,发大悲心,广修六度,利益众生。如果不发大悲心,功夫到这个境界就变成小乘,我们在前面看到的,从须陀洹到阿罗汉都是在这个境界当中。定慧均等,有相当的功夫,但是他没有到究竟圆满,他定慧到了一个阶段之后,不能再往上提升,止在这个地方,这小乘圣人。佛教导菩萨,一定要把境界不断的向上提升,发大悲心,大悲心是个动力。我们凡夫在这个社会上,每天很认真、努力的去工作,什么力量推动你在工作?名利。诸位想想,如果没有名、没有利你还肯干吗?你什么事情都不肯干了。名利在那里推动你,你不断的认真努力。觉悟的人名利都放下,都不要了、舍弃了,什么东西推动他,还能够不疲不厌的精进不懈,什么力量推动他?大悲心。这个力量在推动他,使他广修六度,利益众生,自行化他,不疲不厌,大悲心在推动。要怎样把这桩事情做好?江居士在此地劝我们要多读大乘,大乘经论要多读。解慧增明,增长戒定,读大乘经论的目的何在?无非是增长戒定慧而已。戒定慧三学不断的往上提升,菩萨的六度利益众生就愈会做得圆满,愈做愈圆满了,真正达到自行化他的目标。
「夏莲老净语教人,持戒念佛看经论,察过去习毋自欺,正是此意。」这是夏莲居老居士在他的语录里面,有个小册子叫《净语》,这本书我们也印出来,也流通得很广。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持戒念佛看经论」,这个持戒也是广义的,意思就是守法、守规矩,循规蹈矩的去修学,这样念佛才能成就。这个地方的戒,不仅是指这些戒律的条文,是广义的。佛在经论里头一些教训,就是教诫,像这个地方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要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要认真去奉行,这就是持戒。念佛、看经论,看经论的目的就是解慧增明,有解慧才能做到破迷生信,我们的清净信心才能够生得起来。说实在的话,我们学佛,好像也很发心,也很认真努力,为什么功夫不得力?实在说我们功夫不得力的真正原因,对於佛法没有真正的信心。相信你好像满相信,你的信心禁不起考验。譬如我们今天晚上在一块共修,讲经也好,念佛也好,我们考一考大家信心。今天晚上有个机会你可以赚一千万美金,你能够不要在这里听的话,你今天晚上可以赚这么多钱,你去不去?赶紧去了,你的信心不足,你的功夫不得力,禁不起考验。你还是没有放下,心还是有住,住在名闻利养里头,你不是住在阿弥陀佛,你还是住在黄金美钞上,那怎么行?所以你的功夫不得力,你比不上那些自在往生的人。
他们实在讲,全世界的财富给他他也不要,他一心一意想到极乐世界去,这个世界是舍得干干净净。不要说我们地球上什么王位给他,他不稀奇,大梵天王让位给他,他也不要。我们经上前面念过的,大梵天王才有那么多财富,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大千世界的七宝他也不要,王位他也不要,人家才有这样自在潇洒。我们对於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没有放下,嘴里说放下,心里实实在在有,他真住在那里,真有!这说明了,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道理在此地,说穿了,对於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具信心。《金刚经》上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跟这个地方生清净心是一个意思,就是真如本性自然显露出来,禅家讲见性成佛,信心清净,这个境界自然就现前。如果我们的信心真的清净,所谓清净就是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真相信。真正相信这个六道是虚妄的,虚妄哪有不放下之理?真正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是真实的,那个地方是一真法界,是自性清净心变现出来的,真有,决定可以得到。有这样的清净信心,看经论要不要就无所谓了,你也可以看经论,也可以不必看经论。因为经论的目的无非是断疑生信,你的信心已经清净,不必了,不必去找这些麻烦。叫你多读经论,实在讲是增长戒定慧,帮助你信心清净,目的在此地。
所以我们看到《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以及近代我们亲见亲闻的,许多不认识字的,没有看过经论,甚至於没有听过经论的。谛闲老法师早年一个徒弟,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中年跟他出家的,没有听过经论。老法师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跟他讲,你就老实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他念了三、四年成功了,人家站著往生的。往生之后还站了两、三天,等老和尚给他办后事,这个不容易,人死了以后站在那边还站三天。这就一句阿弥陀佛,没有读过经论,就一句阿弥陀佛。他为什么能够成就?他对於他师父的话相信,一丝毫都不怀疑。我们今天说实在话,不但是老师的话不相信,阳奉阴违,对佛的话都不相信,都半信半疑,那还能成就吗?所以这一生学佛,在佛门里种一点善根而已,来生来世遇到再继续干。如果在这一生当中是决定成就,换句话说,是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这个人这一生成就,有丝毫怀疑的就不能成就。
后面这一句好!察过,察是观察、省察,过是自己的过失。我们念佛人最大的过失,就是信愿行有没有真的做到?是不是真的相信?是不是真的愿意到极乐世界去?你是不是真的在念佛?其他的那是小过失,这是大过失,我们对念佛没有清净信心。去习,习是习气,妄想分别执著、贪瞋痴慢要断掉,不但事断掉,连习气都断掉。习气是什么?见到这些境界,心里会动念头,那是习气。末后劝我们不可以自欺,毋自欺,自己欺骗自己那就没救了。所以,夏老这几句话跟这一段意思相同。
「本性活泼泼地,无相无不相,经云,不住色等」,就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又云生心,以示发菩提心者,不应住於尘相,非令心如死水也」。这个心如死水就是无想定,无想定不行,无想定修成了,果报在四禅无想天。他虽然妄想没有,贪瞋痴慢烦恼也没有,这是他的定功伏住,不起现行,但是他住在无明里面,所以他生无想天。修定要记住,定里面有慧,定慧要均等,这是佛法里头所说的修定;定里面没有慧,这就是死定,这叫无想定,与本性不相应。佛教给我们修的定,与自性相应,自性是活活泼泼的,无相无不相。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不住六尘,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跟无相就相应。可是又生心,就是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与无不相相应。所以他是二边都不住,空有二边都不住。修无想定的人住空,他不住有,他住空,这是错误的。特别指示发菩提心人,一定要空有二边都不住,绝对不是死定。
「清净心是真心,住尘攀缘心,即是妄心。」尘是比喻,比喻六尘境界,尘是污染。像我们的桌椅,一天不擦,上面就落了灰尘,所以你每天要把它擦干净。佛用尘做比喻,外面六尘境界,你要著相、你要住,它就染污了清净心。如果你懂得不住,六尘境界就不会染污清净心,六尘之所以染污,是因为你著相,你分别执著。分别就迷了,执著就生烦恼,这是要不得的,这叫妄心。所以,妄心就是住尘的攀缘心。「楞严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外道等,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这是世尊在《楞严经》上一段开示。《楞严》在大乘佛法里是很著名的一部经典,古人称之为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把它跟《法华经》相提并论。一切经里面,讲开智慧,的确《楞严经》讲得最圆满,讲得最多,也讲得最细。这段开示也非常重要,说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种种颠倒,颠倒就是想法、看法、说法、做法恰恰错了,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当作假的,真假颠倒了。把邪法当作正法,正法看作邪法,邪正颠倒,乃至於是非颠倒,利害颠倒,这是真的。六道里面是害,往生净土真的是利益,不知道取净土,天天搞六道轮回,就是利害都颠倒,这是种种颠倒。
而诸修行人,这是比较聪明的,不是聪明,没有相当的觉悟,他不会修行,修行人也不能成无上菩提,修得好的,变成声闻、缘觉,修行比较差的就变成外道。这个事情,学佛学成外道,学佛学成魔,今天在我们这个社会常常看见。什么原因?佛在这里为我们说出,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不是佛经上的理论、方法有问题,他自己修错了,这讲它的根本,总不外乎这两大类。「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这是讲走错路的,把所有一切走错路的,错在什么地方?这的确是把我们错误的根源指示出来,这是无始劫的生死根本。是什么东西?攀缘心,这是妄心。用妄心来修行你怎么能成就?把妄心当作真心,自性是真心,攀缘心是妄心,用妄心以为是真心,这是你修行不能成就的根本原因。攀缘心就是本经上讲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攀缘心,佛讲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不是菩萨,能修到声闻、缘觉就相当不错了。声闻缘觉在《楞严经》上的地位很差,《楞严经》上佛把他们看作外道,他们的境界,佛说之为「内守幽闲,犹为分别影事」。说阿罗汉、辟支佛所证得的境界是内守幽闲,守就是住,他不是无住,他有住,他还有分别,所以他四相具足。这是世尊在楞严会上对於声闻、缘觉的批评,劝导小乘人回头,回小向大。所以讲错用了心。
六道里面的一切众生,我们想想,哪个人不是用的这个心?我们也是用这个心,所以我们想修行,能成就吗?不可能。我们今天成就,唯有靠念佛求生净土,因为念佛求生净土用这个心行。用这个心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上面我们去不了,这个两层可以去得了,叫带业往生。可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地位是很低,功夫很浅,谈不上,但是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把我们提升到阿惟越致菩萨,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所以难信之法,难信不是我们凡夫难信,是那些菩萨摩诃萨们,他们难信,真是不可思议。这个第一条就讲我们错用了心,第二,这就真的会用心了,用对了,他就成就了。
「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这是真心,用这个才能成就。「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这个几句话很不好懂。识就是八识,八识是妄心,妄心从哪里来的?妄心从真心变出来的。所以,真心跟妄心是一个心,只要把妄去掉,那就是真心。识精,八识的精华,那是真心,那不是妄心。元明,原来它就光明的,它不迷,只要把八识里面迷情去掉,那就是识精元明,识精元明就是真如本性,它能生诸缘。能生诸缘就跟六祖大师所讲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是一个意思,它能生。缘所遗者,它能生诸缘,譬如说真如本性它能够生八识,八识它的功能很大,虚空法界它都能够缘得到。我们举个很浅显的例子,我们思惟想像,我们展开经典,我们在经典里面思惟想像,可以能够达到第八识。第八识,如果用外面宗教家来说,真的是造物主,阿赖耶识是造物主,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它变出来的,《华严经》上讲的,虚空法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阿赖耶识变现的。第六意识能缘阿赖耶识,但是没办法缘本性,真如本性它缘不到,缘所遗者,遗就是遗漏,它缘不到。缘不到的是真心,是本性,凡是能够缘得到,就是你能够思想得到的,你能够想像得到的,全是阿赖耶识范围之内。超越阿赖耶识,真如本性,佛经里头有两句话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行处灭就是缘不到。所以你说我想想,没那回事情,不想还好,愈想愈糟糕,不能想的。
真正的智慧不是思想的,不是我们想想,智慧就现前,不是的。真实的智慧是清净心。如果你有一念,这一念是妄念,心就不清净。所以清净心是缘不到的,清净心起作用就是实相般若,就是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智慧不是去想像的,绝对不是说经书读得多、听得多就开智慧,不是的,那不是智慧,在佛法里面讲,那是世间的聪明,叫世智辩聪,你得到的是这个,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从清净心起作用的,那是真智慧。真智慧不是从外面学来的,是你自己本来具足,跟诸佛如来的智慧无二无别。只要恢复到清净心,你的智慧就生起来,这就是说明,应无所住实在太重要了。心有住,你的心就不清净,你就没有真正的智慧;你要想自己真智慧现前,一定要做到无住。无住生心,生的那个心就是智慧之心,实相般若。
「须知住尘之心是识。」无住就是真心,住,真心变成了识心,佛家用这个名词,识心就是阿赖耶识。就是真心里头,因为它有住,就是它有执著,有分别、有执著,那个真心就给它另外起个名字,叫识。识心跟真心是一个心,但是起作用就不一样了,真心起用是智慧,识心起用,智慧就失掉了。前面讲了种种颠倒,它起作用就是种种颠倒,这个差别非常大。佛在前面讲的这两个根本,凡是修行人能成正果,成菩萨、成佛的,他用真心,也就是无住生心。凡是修行不能成功的,到最后变成声闻缘觉,甚至於变成外道,他用的识心,用的是攀缘心。这一点我们要真正把它认识清楚、辨别清楚,不但自己修行晓得要用什么心,而且我们在这个时代当中,《楞严经》上所讲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用什么样的能力辨别他是真善知识,还是假善知识?从这个地方辨别就知道,就很清楚。他用的是真心,还是用的妄心?你从这个地方去观察,邪师虽然有如恒河沙,我们也不会受他的害,你有能力辨别。所以,须知住尘之心是识。
「因其攀缘,名之曰妄,而此妄心,原是真心之所变现,云何变,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分别人我故也。」达是通达、是明了,不达就是迷了,他不知道法界本来是一真,他在一真法界里面起了分别心。分别就是惑,迷惑,人我就是业,就造业,迷惑造业,下面就有苦,就苦报,报是什么?报就是轮回,就是十法界。那是很幸运修得好的,没修错,用妄心修,没修错,出了三界,声闻缘觉出了三界。出了三界什么?在十法界里头,十法界还是个界限,必须突破十法界,才能到达一真法界。而我们凡夫更苦了,在十法界里面的六道,六道轮回又是一个圈子,这是个小圈子。十法界我们晓得外面有大圈子,大圈子声闻缘觉在那边,所以他们活动的空间比我们大,我们在六道那个小圈子里头。如果这个小圈子里面,迷惑造业重的话,这个小圈里头还有小圈子,三恶道,生活空间愈来愈小,愈来愈苦,愈来愈可怜。这都是自己造的,没有人给我们设计,不是佛菩萨造的,也不是天神造的,也不是阎罗王造的,谁造的?自己制造的,这个要晓得,确实自作自受。所以,分别人我,四相具足,四相具足决定是凡夫。
「无所住,含有不执著,亦不断灭二义」,不执著是不著有,不断灭是不著空,所以无所住是空有二边都不住,「而生其心,而有而又、而后二义,其字指菩提六度等」,生这个心。「如是则所发修行六度之心,方为菩提心,以其与自性清净心相应故。」我们凡夫口口声声所讲的发菩提心,菩提心发了没有?没有,我们只是喊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已,有名无实。为什么?说发菩提心了,心还是住相,那哪里是菩提心?我们也学菩萨,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只可以讲这是六桩善事,不能叫六度。怎么不能叫六度?这个意思很明显,布施度贪悭,我们还有没有贪心?还有没有悭吝?果然没有贪心,悭吝都没有了,这才叫布施波罗蜜,才叫度。我们行布施,贪心还很重,甚至於就是因为增长贪心才修布施。听说财富布施得财富,为什么我布施财?因为我要得到财富,我贪图财富,我要不贪财,我就不布施了。所以财布施贪财,法布施贪图聪明智慧,无畏布施贪图长寿,都是起贪心,增长贪心,这哪里叫布施波罗蜜?虽行布施,贪悭没能度得了,不但不度还继续增长。
持戒度恶业的,我们持了戒,作不作恶?恶造得比别人还多,专造一些损人利己。恶业照做,持戒没能度得了恶业。忍辱度瞋恚,瞋恚心是不是真没有了?可能瞋恚心愈来愈严重,外面装模作样,喜怒不形於色,好像是忍辱的样子,里面瞋恚心非常严重,报复心非常严重。这种事情很多,不一定发生在别人,我们自己想一想,可能就是自己犯这个毛病。这什么原因?根本的原因就是《楞严经》上讲的,我们用妄心在修行,不是用真心。所以学佛,很多学佛到最后变成魔,变成外道。学佛变成魔外自古以来就很多,现在这个社会上更多,追究其原因就是佛在《楞严》上所说的,错用了心。所以要想修菩萨行,要想成佛、成菩萨,一定要用真心。什么是真心?无住生心,那是真心。无住生心,生心无住,生心也无住。勤修六度,绝不著修行的形象,前面讲过,心里头若无其事,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一丝不挂。在事上,认真努力在修六度,心里头没有一丝毫的执著,这就是二边都不住。这个心是真心,它与自性清净心相应,因为自性清净心是无相无不相,必须无住生心才跟它相应。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这两句在本经里面也是很重要的教诲,「两句贯彻全经,此中之应生清净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是不应取法两句之点睛处」。所谓画龙点睛。「应无所住,不应取法也,生其心,不应取非法也。」法是有相,非法是空相,空有二边不取。佛教菩萨,学菩萨行的,我们常讲学佛、学菩萨,从什么地方学?就从这两句话学就对了,「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也就是说不著法相,不著空相,空有二边都不著。经文讲到这个地方,世尊在这里做了个总结,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不应取法,而生其心就是不应取非法。
「但清净,不生心,便是死水」,有定没有慧,「佛法所不许」。对自、对他都没有利益,对自己没有利益,是因为你不能见性,自性本具无量智慧德能不能现前,你不能够享受到,这是不能自利;你不能帮助一切众生,所以不能利他,这是佛法所不许的。「清净要在生心中显现」,这个意思说得好,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清净心在什么地方显现?在日用平常生活中,工作里面,处事待人接物里面,在这个里面看看你是不是生清净心。清净心不是找一个山洞里头打坐面壁生清净心,那个不管用,那个佛不许的。清净心应该在广大社会人群里面,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地清净,一尘不染,那叫真清净,这就符合《金刚经》讲的无住生心,这是佛心,这是菩萨行。
「生者,任运而生。」任运就是自自然然,没有一丝毫勉强,有一丝毫勉强,就是攀缘,就是执著,自自然然的。「无住,无妨随缘而住,虽住而实无所住。」这个境界很深、很难懂,我们可以举个比喻来说,来看无住的样子。譬如我们在外面旅行,旅行每天都要找个旅馆来住宿,这就是随缘而住。虽住而无所住,旅馆是别人的,不是我的,明天就走了,这就对了。我们要办事,办事心里头要不要放这个事?要,就像住旅馆一样的。事情办完了,心里头干干净净的,一点牵挂都没有,要把它放得干干净净。事情来的时候要办事,事情去的时候就很干净。古人在这里还有个比喻教给我们,教我们像照镜子,我们的心,用心就要像镜子一样。镜子有用吗?我们照它的时候,里面就现相;我们离开,里头就没有了,它就不住。其实我们正照它的时候,它住不住?不住,诸位体会这个意思。我在生活当中不住相,工作上不住相,处事待人接物统统都不住相,像照镜子一样。一切事情做得圆圆满满,心地清净没有染著,所以是用的清净心。凡夫不会用清净心,遇到事情的时候他就执著,他有分别、有执著,於是心里面起贪瞋痴慢,这个他喜欢的,那个他讨厌的,他起这个东西。
如果是清净心,面对这个绝对没有这些七情五欲,六根接触六尘不会生七情五欲,不会生妄想分别执著,不会。这就是你用心如镜,像一面镜子一样,这个就对了。所以说无妨随缘而住,虽住而实无所住,这两句话很要紧,诸位细细去体会,如果能用得上,你这一生就非常的幸福美满,你在道业上一定会有成就的。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五面,看注解的第五条:
「生心比发心义深,清净心即是本具之性,所谓自性清净心,清者不浊,净者不染,虽为无明烦恼尘垢所障,但能依法修行,清净本性,依然现前。」从这段看起。佛门里头常常讲发心,发心的意思就是发菩提心,佛在本经里面没有说发心,说的是生心,生心跟发心有什么不相同,这是我们必须要辨别的。「生」跟「发」有些时候可以说意思相同,但是也有的时候这两个字的意思就不相同,从意思浅深来说,发心的意思浅,生心的意思深。菩提心就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这个地方讲的清净心,我们都是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讲的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真心,这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六祖惠能大师也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可见得清净心是本来具足的。我们现在的心清不清净?给诸位说真心是清净的,一般人所谓心不清净,这是妄心,不是真心,每个人真心都是清净的。现在清净心不起作用,你的妄心起作用,所以生就是让真心恢复起用,生是这个意思。
清净心,清是不浊,浊是混浊,就是不清净,净的意思是不染,由此可知这两个字的含义也不同。清是从它本身上说的,它本来就清,绝对不是浊恶,《弥陀经》跟《无量寿经》上都讲五浊恶世,实在讲这个浊就是心不清净的意思。不染是对外面境界说的,绝对不会被外境所染,这叫净,这是净的意思。清净这两个字,从这个解释里面来观察,它含有禅定的意思,禅是不染外境,禅有净的意思,定就是清的意思,定是如如不动。可见得清净心跟禅定心,只是名词不相同,其实是一桩事情。
「虽为无明烦恼尘垢所障」,清净心是真心,权教菩萨、小乘、六道凡夫都有烦恼、都有无明,烦恼跟无明是障碍,使我们清净心不能现前。由此可知,生心一定要断烦恼、要破无明,如果无明烦恼没有去除,真性是没有办法现前的。障不是真实的,假如障是真实的,那就没办法除灭,正因为障是虚妄的,虚妄的障碍可以断除。清净心是本来具足,是不生不灭的,那当然可以现前。学佛修行,首先对於这桩事情要肯定,决定不能怀疑,就是要相信自己可以断烦恼、可以破无明,让自性圆圆满满显示出来,这个信心非常重要。
「但能依法修行」,依什么方法?《金刚经》上给我们讲的是最好的方法,最直捷的方法,最究竟的方法,教给我们「无住生心」。无住就是破障,不但破烦恼障,同时也破无明障,只要无住,你的真心就生起来,如果有住,真心就不能现前,这个意思是深。平常我们讲发心,诸位要发心断恶修善,这个意思好懂,因为发的心不一定是真心,善心,善恶之善还是个妄心,善心、恶心都是妄心,都不是真心;真心里面没有善恶,有善、有恶那就不是真心。可是经上常讲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如果是无住,那就是真心修善,如果是有住,还是八识心在修善,不是真心。不是真心所修的善,果报在六道里面三善道,换句话说,不能出三界;如果说无住生心修善,就决定超越六道轮回,不在三界之中。这个浅深的意思,我们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了。所以《金刚经》上讲的修行标准,实在讲是非常高明,简单扼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是非常重要的。清净本性依然现前,关键就在心有没有住?住要用现代的话来讲,你心里头有没有牵挂,有牵挂就是有住。换句话说,你心里头有没有念头?有念就有住,住有;心里头无念,无念也有住,住空。世尊在此地跟我们讲的无住,是空有二边都不住,所以底下有个生心。若不生心,你不就住在空了吗?生心而起了分别执著,你就住在有。诸位从这个地方细细去体会,怎样才能做到空有二边不住,这个很要紧。如果要不会,那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老实念佛。
念佛法门教给我们执持名号,执就是执著,持就是保持,永远不失掉,就这句阿弥陀佛的名号。表面上看跟《金刚经》的原理原则相违背,《金刚经》教给我们无住生心,我们偏偏有执著,还得坚固的执著,永远的执著,这不是跟无住生心相违背吗?可是大家要细细去想想,它不违背。这个法门只教你执持名号,名号以外统统放下,无住,其他的都不住;这句名号,叫执持名号,就是生心。心里面有一句阿弥陀佛,不住空,除这句阿弥陀佛以外,统统没有,不住有,依旧是空有二边不著。所以念佛法门与《金刚经》上讲的原理原则没有冲突,依然是相应的。念佛人除了念这句名号之外,还有丝毫的分别执著,那就不行,这个念佛也变成三界里面的有漏福报,不能往生。要真正想这一生当中往生不退成佛,必须要把一切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这样念佛才靠得住,才真正有效果。
在末法时代,古大德告诉我们,修学其他法门很难成就,唯有修净土法门还有希望,这个法门所谓的带业往生。在近代我们看到的、听到的,确实是真实不虚,我们前面结缘的这些小册子里面,有倓虚法师的《念佛论》,倓老法师距离我们不算太远,他所说的都是民国初年的事情。《念佛论》里面讲的几个往生的人,大概都是民国十几年到民国二十几年,不算太远。我们在台湾所看到的就更近了,台湾这三、四十年之间,念佛往生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这也是我们亲见、亲耳所闻的。佛法里面所谓三转法轮,这些往生的例子就是作证转,他们给我们作证明。我们看了之后,应当要生信心,应当要生效法之心,也就是我们要认真学习,那个才叫真正的成就,这一生没有空过,这是我们修行真正的好榜样。为什么他能做得到我们做不到?这些往生的人有不少对於经教都不懂,我们懂得的理论比他多,知道的方法也比他多,但是没去做。人家理论、方法都不懂,只听说念阿弥陀佛有好处,他就一句佛号念到底,结果人家念成功了。他的成就远远的超过我们,这是什么道理、什么原因,我们应当要反省,应当要检点、要学习。再看底下这一条。
「凡发无上正等觉心之人,应令清净本性现前,故曰应生清净心,言下有回头是岸意,其警人也深矣。」这是经文上佛教这些菩萨们,菩萨就是发了菩提心的人,那就是菩萨,菩提心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本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就把这个标准说明白了,「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你看这个话说得多清楚、多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发心的善男子、善女人要发心证得无上菩提,就是这个意思,这才真正叫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或者说这些善男子、善女人他发心要证得无上的佛果,我们一般讲成佛。成佛为什么加个无上?因为佛的种类很多,天台家讲四教,就是四种不同程度的佛,那都是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圆教的佛。这四种佛里面,只有圆教是真正究竟圆满的,所以加无上,无上是圆教的佛,拣别不是其他的佛。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这个人发的心大。心是发了,能不能如愿以偿,这一生当中真正证得这个地位?佛在此地教给菩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你要想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必须要明心见性,应生清净心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我们现在的心不清净,要从不清净回头,要依清净心。心为什么不清净?因为有住。这是说明怎样回头?无住就回头,原来是有住,现在从有住回过头来无住,无住就对了。假如你发菩提心想求无上道,心里头还样样都执著,那是决定不能成就,你所发的愿是个空愿而已,永远不能兑现的。要想真正成就,一定是彻底放下。
江居士说这是世尊对人的警惕,是可以这样看法,对於善男子、善女人真正想成就的人,这是一个高度的警惕、警觉。我们念佛求往生,确实是证无上菩提的一条捷径,能不能往生关键也在此地。我们看到过去、近代的这些往生人,为什么人家走得那么自在?像《念佛论》里面所说的,郑锡宾居士念佛只六年,不算很长,而他的弟弟念佛才三年,时间更短,人家真的是来去自由,说走就走了。郑居士是倓虚老法师的皈依弟子,念佛法门是倓老法师教给他的,以后他学会讲《弥陀经》,到处给人家讲经。他本来是做生意,生意买卖不做了,专门到外面去给人家讲经去。在大陆,大陆的状况,我想有不少同修都曾经到大陆去观光旅游过,郑锡宾的活动空间是在农村。农村现在还是相当的落后,可见得他在农村里面讲经,听众我们能想像得到,大概也只有十几、二十个人。这个村子里面讲一部,再到那个村子去讲,他是乐此不疲。讲了几年,他往生是一部《弥陀经》讲圆满,他往生得自在。这是我们的好榜样,所以大家不要怀疑,以为学佛应该学许多经论,那未必能往生,人家就一部经。你看出家的修无师,湛山寺的一个女居士张氏,他们就一句阿弥陀佛,因为他们不认识字,没有念过经,听说念佛好,就认真努力念佛,也都能预知时至,自在的往生。谛闲老法师都佩服,都承认许多这些大法师,大寺院丛林里面方丈、住持,都比不上他们。
我们要是看看现前世间里面出家的这些大德,这些高僧大德他们往生的情形,跟这几个在家人比照一下,真的不如,差很远!无怪乎谛闲老法师佩服。倓老说这些话,都是勉励我们的,也都是警惕我们的。所以修行修什么?生清净心而已,要想生清净心,没有别的,一定要把世缘放下,彻底放下,晓得世缘对我们修行造成重大的伤害。我们今天清净心不能现前,诸位要知道,清净心现前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心清净了,身就清净,身体健康,精神饱满,百病不生,清净心现前。这种殊胜的利益知道的人不多,他要真正晓得,他自然以清净心为重了。
「说一句生清净心,无异说明发菩提心之所以然,何谓发菩提心,曰,一心清净而已矣。」菩提是梵语,翻成中文是觉悟的意思,清净心就是觉悟的心。妄想、分别、执著、烦恼那是染污的心,那个心不觉,清净心是觉心。所以说生清净心,就把发菩提心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因为菩提心就是一心清净。念佛法门里面,《弥陀经》是流通最广的,也是度人最多的。《弥陀经》上给我们说的标准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此地讲的清净心,一心清净。「当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此是教人,世间一切,皆应不著。」什么叫人心、道心?人是六道里面的一道,是迷而不觉;道是诸佛菩萨,是觉而不迷。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迷悟真的是一念之差,所以说惟危、惟微,一念迷就一切都迷,一念觉一切都觉,确实就在一念之间。在哪一念?什么时候这一念?这个不能不知道。就是当下这一念,这一念不是过去、不是未来,就是现前这一念。诸佛菩萨这一念觉,我们这一念本来也是觉,但是到第二念就迷了。诸佛菩萨能保持第一念,我们不能保持,这是关键的所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之处就在这里,这是关键之所在。
我们为什么会迷?就是住相,住相就是著相;诸佛菩萨为什么不迷?他不著相,他能不住。所以诸位要晓得,若心无住这个人就是佛菩萨,若心有住这个人是六道凡夫。六道凡夫都有住,连大梵天王也有住,他都著相。住相就是凡夫,我们在这个经里面看到,小乘须陀洹之所以能证得须陀洹果,就是他无住。世间修行人,功夫真正好的,有生四禅天的,也有生四空天的,但是不能证须陀洹果,原因在哪里?心有住。这些高级的修行人他心住什么?他住禅定。因此,即使生到四禅四空天,他四相具足,他有能修、所修,我能修,我证到什么样的禅定,他有能所,因此比不上须陀洹。须陀洹的定功还没有这么深,但是人家有智慧,虽然修,心里头不以为然,不执著、不分别,所以他能够超凡入圣。这是讲在念头极细微之处。佛在这个地方教导我们,不能说不慈悲,把这些根本的原理原则都为我们说出来,我们应当细心去体会,才不辜负佛的教诲。再看底下的注解。
「觉照即是在起心动念处,微密用功,乃为切实,发大悲心,广修六度,利益众生,多读大乘,解慧增明,增长戒定。」我们先看这几句。觉照,离开分别妄想就是觉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著,这时候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觉照,这就是刚才讲的第一念。诸佛菩萨永远保持这个境界,他不会变,永远保持这个境界,所以人家觉而不迷。我们凡夫,这个境界没有法子保持,第一念是觉照,第二念就迷了,第二念就分别执著。没有分别执著,诸位要晓得,法界是平等的,法界是一如的,一起分别执著,法界就不平等了。
平等是真的法界,叫一真法界,不平等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一真法界怎么会变成十法界?就是我们自己在一真法界里起分别妄想执著,十法界是这么来的,六道轮回也就是这么来的。所以,佛教菩萨用功,要在起心动念处微密用功,微密用什么功?保持这个境界不失掉。要用本经经文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保持无住生心,无住,心里头一个念头都没有。生心是什么?这一切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生心,绝对不是无知,清楚得很;虽清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教我们用这个功夫,要微密用功。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清净心,这是定,这是无住;所有境界很清楚、很明白,比我们一般人清楚,比我们一般人明了,那是生心,那是智慧。这是定慧等运,定跟慧是同时的,定跟慧是平等的,这是真的功夫,乃为切实。
以这个功夫做基础,发大悲心,广修六度,利益众生。如果不发大悲心,功夫到这个境界就变成小乘,我们在前面看到的,从须陀洹到阿罗汉都是在这个境界当中。定慧均等,有相当的功夫,但是他没有到究竟圆满,他定慧到了一个阶段之后,不能再往上提升,止在这个地方,这小乘圣人。佛教导菩萨,一定要把境界不断的向上提升,发大悲心,大悲心是个动力。我们凡夫在这个社会上,每天很认真、努力的去工作,什么力量推动你在工作?名利。诸位想想,如果没有名、没有利你还肯干吗?你什么事情都不肯干了。名利在那里推动你,你不断的认真努力。觉悟的人名利都放下,都不要了、舍弃了,什么东西推动他,还能够不疲不厌的精进不懈,什么力量推动他?大悲心。这个力量在推动他,使他广修六度,利益众生,自行化他,不疲不厌,大悲心在推动。要怎样把这桩事情做好?江居士在此地劝我们要多读大乘,大乘经论要多读。解慧增明,增长戒定,读大乘经论的目的何在?无非是增长戒定慧而已。戒定慧三学不断的往上提升,菩萨的六度利益众生就愈会做得圆满,愈做愈圆满了,真正达到自行化他的目标。
「夏莲老净语教人,持戒念佛看经论,察过去习毋自欺,正是此意。」这是夏莲居老居士在他的语录里面,有个小册子叫《净语》,这本书我们也印出来,也流通得很广。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持戒念佛看经论」,这个持戒也是广义的,意思就是守法、守规矩,循规蹈矩的去修学,这样念佛才能成就。这个地方的戒,不仅是指这些戒律的条文,是广义的。佛在经论里头一些教训,就是教诫,像这个地方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要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要认真去奉行,这就是持戒。念佛、看经论,看经论的目的就是解慧增明,有解慧才能做到破迷生信,我们的清净信心才能够生得起来。说实在的话,我们学佛,好像也很发心,也很认真努力,为什么功夫不得力?实在说我们功夫不得力的真正原因,对於佛法没有真正的信心。相信你好像满相信,你的信心禁不起考验。譬如我们今天晚上在一块共修,讲经也好,念佛也好,我们考一考大家信心。今天晚上有个机会你可以赚一千万美金,你能够不要在这里听的话,你今天晚上可以赚这么多钱,你去不去?赶紧去了,你的信心不足,你的功夫不得力,禁不起考验。你还是没有放下,心还是有住,住在名闻利养里头,你不是住在阿弥陀佛,你还是住在黄金美钞上,那怎么行?所以你的功夫不得力,你比不上那些自在往生的人。
他们实在讲,全世界的财富给他他也不要,他一心一意想到极乐世界去,这个世界是舍得干干净净。不要说我们地球上什么王位给他,他不稀奇,大梵天王让位给他,他也不要。我们经上前面念过的,大梵天王才有那么多财富,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大千世界的七宝他也不要,王位他也不要,人家才有这样自在潇洒。我们对於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没有放下,嘴里说放下,心里实实在在有,他真住在那里,真有!这说明了,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道理在此地,说穿了,对於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具信心。《金刚经》上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跟这个地方生清净心是一个意思,就是真如本性自然显露出来,禅家讲见性成佛,信心清净,这个境界自然就现前。如果我们的信心真的清净,所谓清净就是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真相信。真正相信这个六道是虚妄的,虚妄哪有不放下之理?真正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是真实的,那个地方是一真法界,是自性清净心变现出来的,真有,决定可以得到。有这样的清净信心,看经论要不要就无所谓了,你也可以看经论,也可以不必看经论。因为经论的目的无非是断疑生信,你的信心已经清净,不必了,不必去找这些麻烦。叫你多读经论,实在讲是增长戒定慧,帮助你信心清净,目的在此地。
所以我们看到《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以及近代我们亲见亲闻的,许多不认识字的,没有看过经论,甚至於没有听过经论的。谛闲老法师早年一个徒弟,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中年跟他出家的,没有听过经论。老法师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跟他讲,你就老实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他念了三、四年成功了,人家站著往生的。往生之后还站了两、三天,等老和尚给他办后事,这个不容易,人死了以后站在那边还站三天。这就一句阿弥陀佛,没有读过经论,就一句阿弥陀佛。他为什么能够成就?他对於他师父的话相信,一丝毫都不怀疑。我们今天说实在话,不但是老师的话不相信,阳奉阴违,对佛的话都不相信,都半信半疑,那还能成就吗?所以这一生学佛,在佛门里种一点善根而已,来生来世遇到再继续干。如果在这一生当中是决定成就,换句话说,是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这个人这一生成就,有丝毫怀疑的就不能成就。
后面这一句好!察过,察是观察、省察,过是自己的过失。我们念佛人最大的过失,就是信愿行有没有真的做到?是不是真的相信?是不是真的愿意到极乐世界去?你是不是真的在念佛?其他的那是小过失,这是大过失,我们对念佛没有清净信心。去习,习是习气,妄想分别执著、贪瞋痴慢要断掉,不但事断掉,连习气都断掉。习气是什么?见到这些境界,心里会动念头,那是习气。末后劝我们不可以自欺,毋自欺,自己欺骗自己那就没救了。所以,夏老这几句话跟这一段意思相同。
「本性活泼泼地,无相无不相,经云,不住色等」,就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又云生心,以示发菩提心者,不应住於尘相,非令心如死水也」。这个心如死水就是无想定,无想定不行,无想定修成了,果报在四禅无想天。他虽然妄想没有,贪瞋痴慢烦恼也没有,这是他的定功伏住,不起现行,但是他住在无明里面,所以他生无想天。修定要记住,定里面有慧,定慧要均等,这是佛法里头所说的修定;定里面没有慧,这就是死定,这叫无想定,与本性不相应。佛教给我们修的定,与自性相应,自性是活活泼泼的,无相无不相。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不住六尘,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跟无相就相应。可是又生心,就是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与无不相相应。所以他是二边都不住,空有二边都不住。修无想定的人住空,他不住有,他住空,这是错误的。特别指示发菩提心人,一定要空有二边都不住,绝对不是死定。
「清净心是真心,住尘攀缘心,即是妄心。」尘是比喻,比喻六尘境界,尘是污染。像我们的桌椅,一天不擦,上面就落了灰尘,所以你每天要把它擦干净。佛用尘做比喻,外面六尘境界,你要著相、你要住,它就染污了清净心。如果你懂得不住,六尘境界就不会染污清净心,六尘之所以染污,是因为你著相,你分别执著。分别就迷了,执著就生烦恼,这是要不得的,这叫妄心。所以,妄心就是住尘的攀缘心。「楞严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外道等,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这是世尊在《楞严经》上一段开示。《楞严》在大乘佛法里是很著名的一部经典,古人称之为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把它跟《法华经》相提并论。一切经里面,讲开智慧,的确《楞严经》讲得最圆满,讲得最多,也讲得最细。这段开示也非常重要,说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种种颠倒,颠倒就是想法、看法、说法、做法恰恰错了,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当作假的,真假颠倒了。把邪法当作正法,正法看作邪法,邪正颠倒,乃至於是非颠倒,利害颠倒,这是真的。六道里面是害,往生净土真的是利益,不知道取净土,天天搞六道轮回,就是利害都颠倒,这是种种颠倒。
而诸修行人,这是比较聪明的,不是聪明,没有相当的觉悟,他不会修行,修行人也不能成无上菩提,修得好的,变成声闻、缘觉,修行比较差的就变成外道。这个事情,学佛学成外道,学佛学成魔,今天在我们这个社会常常看见。什么原因?佛在这里为我们说出,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不是佛经上的理论、方法有问题,他自己修错了,这讲它的根本,总不外乎这两大类。「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这是讲走错路的,把所有一切走错路的,错在什么地方?这的确是把我们错误的根源指示出来,这是无始劫的生死根本。是什么东西?攀缘心,这是妄心。用妄心来修行你怎么能成就?把妄心当作真心,自性是真心,攀缘心是妄心,用妄心以为是真心,这是你修行不能成就的根本原因。攀缘心就是本经上讲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攀缘心,佛讲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不是菩萨,能修到声闻、缘觉就相当不错了。声闻缘觉在《楞严经》上的地位很差,《楞严经》上佛把他们看作外道,他们的境界,佛说之为「内守幽闲,犹为分别影事」。说阿罗汉、辟支佛所证得的境界是内守幽闲,守就是住,他不是无住,他有住,他还有分别,所以他四相具足。这是世尊在楞严会上对於声闻、缘觉的批评,劝导小乘人回头,回小向大。所以讲错用了心。
六道里面的一切众生,我们想想,哪个人不是用的这个心?我们也是用这个心,所以我们想修行,能成就吗?不可能。我们今天成就,唯有靠念佛求生净土,因为念佛求生净土用这个心行。用这个心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上面我们去不了,这个两层可以去得了,叫带业往生。可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地位是很低,功夫很浅,谈不上,但是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把我们提升到阿惟越致菩萨,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所以难信之法,难信不是我们凡夫难信,是那些菩萨摩诃萨们,他们难信,真是不可思议。这个第一条就讲我们错用了心,第二,这就真的会用心了,用对了,他就成就了。
「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这是真心,用这个才能成就。「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这个几句话很不好懂。识就是八识,八识是妄心,妄心从哪里来的?妄心从真心变出来的。所以,真心跟妄心是一个心,只要把妄去掉,那就是真心。识精,八识的精华,那是真心,那不是妄心。元明,原来它就光明的,它不迷,只要把八识里面迷情去掉,那就是识精元明,识精元明就是真如本性,它能生诸缘。能生诸缘就跟六祖大师所讲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是一个意思,它能生。缘所遗者,它能生诸缘,譬如说真如本性它能够生八识,八识它的功能很大,虚空法界它都能够缘得到。我们举个很浅显的例子,我们思惟想像,我们展开经典,我们在经典里面思惟想像,可以能够达到第八识。第八识,如果用外面宗教家来说,真的是造物主,阿赖耶识是造物主,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它变出来的,《华严经》上讲的,虚空法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阿赖耶识变现的。第六意识能缘阿赖耶识,但是没办法缘本性,真如本性它缘不到,缘所遗者,遗就是遗漏,它缘不到。缘不到的是真心,是本性,凡是能够缘得到,就是你能够思想得到的,你能够想像得到的,全是阿赖耶识范围之内。超越阿赖耶识,真如本性,佛经里头有两句话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行处灭就是缘不到。所以你说我想想,没那回事情,不想还好,愈想愈糟糕,不能想的。
真正的智慧不是思想的,不是我们想想,智慧就现前,不是的。真实的智慧是清净心。如果你有一念,这一念是妄念,心就不清净。所以清净心是缘不到的,清净心起作用就是实相般若,就是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智慧不是去想像的,绝对不是说经书读得多、听得多就开智慧,不是的,那不是智慧,在佛法里面讲,那是世间的聪明,叫世智辩聪,你得到的是这个,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从清净心起作用的,那是真智慧。真智慧不是从外面学来的,是你自己本来具足,跟诸佛如来的智慧无二无别。只要恢复到清净心,你的智慧就生起来,这就是说明,应无所住实在太重要了。心有住,你的心就不清净,你就没有真正的智慧;你要想自己真智慧现前,一定要做到无住。无住生心,生的那个心就是智慧之心,实相般若。
「须知住尘之心是识。」无住就是真心,住,真心变成了识心,佛家用这个名词,识心就是阿赖耶识。就是真心里头,因为它有住,就是它有执著,有分别、有执著,那个真心就给它另外起个名字,叫识。识心跟真心是一个心,但是起作用就不一样了,真心起用是智慧,识心起用,智慧就失掉了。前面讲了种种颠倒,它起作用就是种种颠倒,这个差别非常大。佛在前面讲的这两个根本,凡是修行人能成正果,成菩萨、成佛的,他用真心,也就是无住生心。凡是修行不能成功的,到最后变成声闻缘觉,甚至於变成外道,他用的识心,用的是攀缘心。这一点我们要真正把它认识清楚、辨别清楚,不但自己修行晓得要用什么心,而且我们在这个时代当中,《楞严经》上所讲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用什么样的能力辨别他是真善知识,还是假善知识?从这个地方辨别就知道,就很清楚。他用的是真心,还是用的妄心?你从这个地方去观察,邪师虽然有如恒河沙,我们也不会受他的害,你有能力辨别。所以,须知住尘之心是识。
「因其攀缘,名之曰妄,而此妄心,原是真心之所变现,云何变,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分别人我故也。」达是通达、是明了,不达就是迷了,他不知道法界本来是一真,他在一真法界里面起了分别心。分别就是惑,迷惑,人我就是业,就造业,迷惑造业,下面就有苦,就苦报,报是什么?报就是轮回,就是十法界。那是很幸运修得好的,没修错,用妄心修,没修错,出了三界,声闻缘觉出了三界。出了三界什么?在十法界里头,十法界还是个界限,必须突破十法界,才能到达一真法界。而我们凡夫更苦了,在十法界里面的六道,六道轮回又是一个圈子,这是个小圈子。十法界我们晓得外面有大圈子,大圈子声闻缘觉在那边,所以他们活动的空间比我们大,我们在六道那个小圈子里头。如果这个小圈子里面,迷惑造业重的话,这个小圈里头还有小圈子,三恶道,生活空间愈来愈小,愈来愈苦,愈来愈可怜。这都是自己造的,没有人给我们设计,不是佛菩萨造的,也不是天神造的,也不是阎罗王造的,谁造的?自己制造的,这个要晓得,确实自作自受。所以,分别人我,四相具足,四相具足决定是凡夫。
「无所住,含有不执著,亦不断灭二义」,不执著是不著有,不断灭是不著空,所以无所住是空有二边都不住,「而生其心,而有而又、而后二义,其字指菩提六度等」,生这个心。「如是则所发修行六度之心,方为菩提心,以其与自性清净心相应故。」我们凡夫口口声声所讲的发菩提心,菩提心发了没有?没有,我们只是喊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已,有名无实。为什么?说发菩提心了,心还是住相,那哪里是菩提心?我们也学菩萨,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只可以讲这是六桩善事,不能叫六度。怎么不能叫六度?这个意思很明显,布施度贪悭,我们还有没有贪心?还有没有悭吝?果然没有贪心,悭吝都没有了,这才叫布施波罗蜜,才叫度。我们行布施,贪心还很重,甚至於就是因为增长贪心才修布施。听说财富布施得财富,为什么我布施财?因为我要得到财富,我贪图财富,我要不贪财,我就不布施了。所以财布施贪财,法布施贪图聪明智慧,无畏布施贪图长寿,都是起贪心,增长贪心,这哪里叫布施波罗蜜?虽行布施,贪悭没能度得了,不但不度还继续增长。
持戒度恶业的,我们持了戒,作不作恶?恶造得比别人还多,专造一些损人利己。恶业照做,持戒没能度得了恶业。忍辱度瞋恚,瞋恚心是不是真没有了?可能瞋恚心愈来愈严重,外面装模作样,喜怒不形於色,好像是忍辱的样子,里面瞋恚心非常严重,报复心非常严重。这种事情很多,不一定发生在别人,我们自己想一想,可能就是自己犯这个毛病。这什么原因?根本的原因就是《楞严经》上讲的,我们用妄心在修行,不是用真心。所以学佛,很多学佛到最后变成魔,变成外道。学佛变成魔外自古以来就很多,现在这个社会上更多,追究其原因就是佛在《楞严》上所说的,错用了心。所以要想修菩萨行,要想成佛、成菩萨,一定要用真心。什么是真心?无住生心,那是真心。无住生心,生心无住,生心也无住。勤修六度,绝不著修行的形象,前面讲过,心里头若无其事,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一丝不挂。在事上,认真努力在修六度,心里头没有一丝毫的执著,这就是二边都不住。这个心是真心,它与自性清净心相应,因为自性清净心是无相无不相,必须无住生心才跟它相应。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这两句在本经里面也是很重要的教诲,「两句贯彻全经,此中之应生清净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是不应取法两句之点睛处」。所谓画龙点睛。「应无所住,不应取法也,生其心,不应取非法也。」法是有相,非法是空相,空有二边不取。佛教菩萨,学菩萨行的,我们常讲学佛、学菩萨,从什么地方学?就从这两句话学就对了,「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也就是说不著法相,不著空相,空有二边都不著。经文讲到这个地方,世尊在这里做了个总结,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不应取法,而生其心就是不应取非法。
「但清净,不生心,便是死水」,有定没有慧,「佛法所不许」。对自、对他都没有利益,对自己没有利益,是因为你不能见性,自性本具无量智慧德能不能现前,你不能够享受到,这是不能自利;你不能帮助一切众生,所以不能利他,这是佛法所不许的。「清净要在生心中显现」,这个意思说得好,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清净心在什么地方显现?在日用平常生活中,工作里面,处事待人接物里面,在这个里面看看你是不是生清净心。清净心不是找一个山洞里头打坐面壁生清净心,那个不管用,那个佛不许的。清净心应该在广大社会人群里面,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地清净,一尘不染,那叫真清净,这就符合《金刚经》讲的无住生心,这是佛心,这是菩萨行。
「生者,任运而生。」任运就是自自然然,没有一丝毫勉强,有一丝毫勉强,就是攀缘,就是执著,自自然然的。「无住,无妨随缘而住,虽住而实无所住。」这个境界很深、很难懂,我们可以举个比喻来说,来看无住的样子。譬如我们在外面旅行,旅行每天都要找个旅馆来住宿,这就是随缘而住。虽住而无所住,旅馆是别人的,不是我的,明天就走了,这就对了。我们要办事,办事心里头要不要放这个事?要,就像住旅馆一样的。事情办完了,心里头干干净净的,一点牵挂都没有,要把它放得干干净净。事情来的时候要办事,事情去的时候就很干净。古人在这里还有个比喻教给我们,教我们像照镜子,我们的心,用心就要像镜子一样。镜子有用吗?我们照它的时候,里面就现相;我们离开,里头就没有了,它就不住。其实我们正照它的时候,它住不住?不住,诸位体会这个意思。我在生活当中不住相,工作上不住相,处事待人接物统统都不住相,像照镜子一样。一切事情做得圆圆满满,心地清净没有染著,所以是用的清净心。凡夫不会用清净心,遇到事情的时候他就执著,他有分别、有执著,於是心里面起贪瞋痴慢,这个他喜欢的,那个他讨厌的,他起这个东西。
如果是清净心,面对这个绝对没有这些七情五欲,六根接触六尘不会生七情五欲,不会生妄想分别执著,不会。这就是你用心如镜,像一面镜子一样,这个就对了。所以说无妨随缘而住,虽住而实无所住,这两句话很要紧,诸位细细去体会,如果能用得上,你这一生就非常的幸福美满,你在道业上一定会有成就的。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