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三十一集) 1995/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31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四面第一行,从注解的第三段看起:
「庄严佛土,应不取著、不断灭,则非,明其不取著相,是名,明其非断灭相。」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庄严佛净土就是要庄严自心,因为佛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心净则佛土净。由此可知,真正的庄严净土,一定是要庄严自己的清净心。心要怎样达到真正的清净?必须二边都不著。如果著有,我们晓得是严重的污染,那要著空,其实著空也是污染,这个话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佛告诉我们,众生所以变成众生,根本的原因就是无明,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细,三细就是烦恼,无明就是空相,所以著空就不能破无明,著有不能断烦恼,你的心怎么会清净?要想自性清净心现前,没有别的,要把无明烦恼统统断掉。所以世尊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空有二边都不能执著。
所以说应不取著、不断灭,不取著就是不著有边,不著法相,不断灭就是不著空边,空有二边都不执著,自性清净心就现前。我们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在哪里?佛为什么要我们这样做?我们不这样做行吗?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才晓得,不照这样做决定不行。经上则非、是名这样的句子很多,凡是讲到则非,就是教给我们不著法相、不取法相,就是不著有。凡是讲是名,就是讲的不著空,是名是它有现象在,现象虽然是假的,但是不能说没有,像我们眼前这森罗万象,宇宙人生森罗万象摆在我们面前,你不能说它没有。再像我们晚上睡觉作梦,你不可以说梦没有,梦确实有,虽然它是虚妄,它是当体即空,但是它有,它不是没有。所以有,就不是空,经上讲是名就是这个意思。幻相是有的,但是要知道幻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不能执著,这就是空有二边都不执著的道理。为什么会有相?下面说了。
「性必现相」,性是体,是能现、能变,它是体,所以它一定会现相。真心所现的相,就是经上讲的实相,诸法实相,妄心所变现的那就是妄相。你看本经佛也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个虚妄是妄心变现的。真心跟妄心的差别,就是妄心里面有念,有生灭的念头,这个心就是妄心;真心没有念头,大乘经上常说真心离念,离开这一切妄念,那个心就是真心。实在说真心跟妄心是一个心,不起念的时候是真心,所现的境界相,佛经上叫它做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诸法实相,经上常讲的实相就是一真法界。如果心里面有生灭念头,有这个现象,他所现的境界就是经上讲的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妄心变现出来的,真心所现的只是一真法界,一法界。
「性相从来不离,相从性生,仍应会归於性也。」佛菩萨所以不同於凡夫,就是他对於这些事实真相很清楚、很明了,他能够将这些现象都会归於自性。在佛门里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禅宗,禅宗我们知道它很高明,在大乘法里面确实是很殊胜的法门。本经是禅宗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它懂得会归於性,什么叫会归於性?一切现象上,他都能够见到自性。我们见不到性,我们为什么见不到性?迷在相上,迷是无明,因为迷就执著在色相,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在境界上生起分别执著,於是见不到性。会归於性就是见性的意思,我们不能在相上见性,他们能够在相上见性。
这个事情,这么说怕诸位还不太容易领会,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像一个建筑,这栋房子,我们一般人看,这个房子建筑得很美,美仑美奂,这就著了相。一般人是这个看法,这个房子建筑得很美,建筑得很好。如果是建筑师来看,他跟我们看法不一样,他见了性。他看这个房子,他一看这个房子他就知道它的价值,这个房子面积多大,用了多少钢筋、多少水泥、多少材料,他看这个。他没有看到房子,他看到是这些东西,这就好比他见性,他没看到房子。看到房子的人是著了相,没有看到房子是见到这个房子的本质,它是多少建筑材料,这些建筑材料价值多少,多少个工作天把它建好的。人家看是这个东西,跟我们普通人看法完全不一样。
从这个比喻诸位就能体会到,禅家他看一切万物他不是看相,他没有著相,他在相中去见性,知道这一切万象是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当体即空,空就是空性,他见到万物的空性,所以对於一切万物决定没有分别执著。因为当体即空,有什么好分别,有什么好执著的?他晓得在一切万物当中,没有得失,无得当然他就无取,他也不会执著。所以境界现前,无碍他的清净心。凡夫则不然,境界现前,他就起心动念,就生起分别执著好恶之心,他起这个念头,这就错了。要晓得,佛菩萨、圣者跟我们一般凡夫,见解、受用不相同的所在在哪里,一定要把它区别出来。然后就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见性,要怎样将万象会归於性,我们从这个地方去观察。
观察在佛法里面,就是在相上见到空性,不外乎两大类,一类叫析空观,就是分析,像现在科学家,对於一切物质他分析,分到最后知道原来是空相。像他把这些色相把它分成分子,分成原子、分成电子、分成粒子,到最后发现没有物质存在,完全是个波动的现象,这个叫析空观。这个方法比较笨,中下根性的人用这个方法能够见到实相。根性大利的人用不著分,你给他一说他立刻就明了,那一类的叫体空观。一说他就体会到了,不必一层一层分析,只要一提起他立刻就明了。所以不外乎这两大类,析空观与体空观,都能够见到诸法实相,这就是佛所讲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相有体无,因此相,你可以受用,决定不能执著,执著是错了,因为它不可得,不可得你以为有所得,这就是妄想。妄就是虚妄的,不是实在的;实在的,实在是无所得,那是实在的。
在《心经》,《心经》比《金刚经》还要扼要,《金刚经》是般若的纲领,《心经》是《金刚经》的纲领。你看在最后的结论,「无智亦无得」,这把事实真相完全告诉我们,有智就坏了。世尊在《楞严经》上告诉富楼那尊者,富楼那尊者请教释迦牟尼佛,众生的无明,无明从哪来的?为什么会有无明?世尊的答覆简单明了,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立知是什么?就是《心经》上讲的有智,有智就是知见立知,所以有智就是无明的根本,有得就是烦恼的根本。无智亦无得,烦恼破掉了,无明破掉了,《心经》上讲的没错。我们念《心经》的人很多,虽念没有受持,所以你不得受用。如果你真得受用,你在《心经》里面不要学别的,就学这两样,学无智、学无得。无智学到了,你无明破了;无得学到了,你烦恼没有了,你不就成佛了。诸位要晓得,有得有智害死人,我们生生世世修行而不能成就,就是因为你以为自己有智、以为自己有得,就被这个害了。《心经》讲的是纲领,四个字,《金刚经》五千八百多字,就是解释这四个字的。你们诸位想想,全部《金刚经》是不是就讲这两桩事情?无智无得就是会归自性,就是自性现前。
「则非、是名两句,即开念佛法要也。」我们再把它会归到念佛法门上,这真正得受用。「则非,明自性清净,本无有念。」则非实在讲就是讲无智,是名讲的是无得,无智亦无得,自性清净心里头本来无念,所以佛在这部经上用则非两个字,『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名」,是名从相上讲的,「明妄念繁兴,必须执持名号以除妄念」。是名就是有这些幻相,这些幻相我们不知道它是虚妄的,以为它是真实的。无始劫以来就生起了错觉,误以为真实,坚固的执著而不肯放下,这就变成了烦恼障。要用什么方法把它除掉?用执持名号,用这个方法,把这个严重的执著除掉。所以心里头不起念则已,一起念就阿弥陀佛,把它回归到佛号上;实在说,起念是烦恼,要用这句佛号去破烦恼。不起念的时候要不要念佛?要念佛,因为不念佛你堕在无明里头。这就是大势至菩萨为什么教给我们要净念相继,凡夫不是堕在烦恼这边,一定就堕在无明那边,一定的道理,所以佛号就不能间断。一句佛号,不但破烦恼,也破无明。
有一等人,对於念佛法门生起了误会,认为我们老念这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听了不听烦了?譬如你的名字一天到晚有人叫你,你讨厌不讨厌?他说的也满有道理,这些道理其实是似是而非。这句名号乃是性德的名称,就是真如本性,这句名号要以中文翻它的意思叫无量觉,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无量觉。无明是不觉,烦恼也是不觉,用这句无量觉把这两种不觉都转成觉悟,这是阿弥陀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教给我们破烦恼障,破无明障的方法,教给我们超凡入圣,教给我们作佛的方法,绝对不跟世间人的名号相同。如果用世间人这种知见来看念佛,那就完全错了,这是念佛人一定要知道的。所以它是一种方法,在所有一切方法当中,这个方法最善巧、最有效果,人人都能修,没有一切妨碍。
「念佛必应念至无念而念。」这段是讲念佛的功夫,一定要达到这个境界。无念而念,念而无念,与《金刚经》讲的原理原则就相应。念是有,无念是空,念就不著空,有念不著空,无念不著有,空有二边都不著,这个与自性就相应。这是高级的功夫,要念到这种功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这实在不是一般人都能够达到这么高的层次。念佛法门的好处,达不到这么高的层次,低一点下来也能往生,低层次的就是执持名号,就从有念里面入门,决定不落空。肯定有个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这个人,决定不是假的,是真实的。佛教给我们这个方法,我们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将来一定蒙佛接引,往生不退成佛。我们对於经上所说的要肯定,要完全接受,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专念阿弥陀佛,专求西方净土。凡是能这样修学的,没有一个不成就,这种成就是真正不可思议,决定不是其他大乘法门可以相比,这个我们在前面也曾经提过。换句话说,我们研习金刚般若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事实真相搞清楚,然后我们才能够看破放下老实念佛,这一生就不会空过。这比什么都要紧,没有任何一桩事情比这桩事情更重要,要知道我们无量劫来在六道当中搞生死轮回,这太苦了,太可怜!
今天这个机会,正是彭际清居士所说的,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机缘。稀有难逢我们遇到了,你说这是多大的福分,《弥陀经》上所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没错!这个福是无与伦比,天上人间再大的福报也比不过这个福报。为什么?前面有过一次较量,我想大家还有印象。三界之内福报最大的是大梵天王,大梵天王有能力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你才晓得他的财富多大,比不上一个受持金刚般若的人。一个受持金刚般若的人,说老实话比不上念佛往生净土的人,这是真的。从金刚般若里面开悟了,明心见性,但是他的地位并不算很高,圆教初住就明心见性,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个地位就算了不起。可是念佛往生的人,我们讲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都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受持金刚般若要达到七地太难了,到初地就很稀有。这些事实真相我们都必须要明了,而后你才能肯定念佛法门比受持金刚般若还要殊胜。这个地方所讲的境界我们虽然达不到,但是一定要向往。
「妄尽情空」,妄是妄想,情是执著,情执。妄想没有了,情执也没有了,对於这个世界,身心世界统统不再想,心里面确实把它放下了,放得干干净净,只想西方极乐世界。对於这个世间一切也都不执著、放下了,妄尽是看破,情空是放下,不再执著,统统放下。只执著名号,所以它这个方便,比般若方便,般若太难。般若是完全没有执著,我们念佛人可以有一个执著,执著名号。般若是所有妄想都要统统放下,我们把一切妄想放下,还可以专想西方极乐世界,它的方便就在此地。般若难,净土易,难易的差别就在此地。执持名号。「一心清净,是谓一心不乱,心净即佛土净矣」,这才是真正的庄严佛净土。为什么庄严佛净土,即非庄严?因为佛净土本来如是。我们用念佛方法念到妄尽情空,一心清净,虽然如是的修因执果,妄尽情空、一心清净是果,执持名号是因,修因证果,而心里面若无其事,不能著修因之相,也不能著果报之相,决定执著不得,那才叫一心不乱。一有丝毫执著,一心清净就得不到,因为你还有妄想执著没有断尽。这样念佛,在佛法当中叫做理念,持名里面叫理持,念佛方法有事有理。当然理持、理念,念到事一心不乱,念到理一心不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当然高。理念如果我们做不到,干脆就从事相上,执著这个事相行!般若执著事相是决定不能成就的。但是净土执著事相能成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生在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四土下面这二土没有离相,离了相,生上面二土。
离相往生,跟般若法门、禅宗法门无二无别,可以说都是上上根人。我们不是上上根器没有关系,我们应当要学习蕅益大师,蕅益大师跟人家讲,他说我只希望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满足了。这是大菩萨为我们开示的,蕅益大师是什么人,我们不知道,他绝不是凡夫,你看印光大师对他的称赞。印光大师我们晓得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赞叹蕅益大师《弥陀经》的要解。《弥陀经要解》,蕅益大师写这本书,九天写圆满,九天写成的,我们看他的跋文就知道。而印祖对这本书的赞叹,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作个注解,也不能够超过其上。这是把这个注解捧到颠峰,没有办法再超越了,这是大势至菩萨赞叹的。我们从这个地方去推想,蕅益大师是什么人?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我相信必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要不然不可能作出这样一个圆满的注解,字字句句都是阿弥陀佛心中之话。他之所以这样教给我们,是教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换句话说,西方世界品位高下我们完全不在乎,一定要去,要去得成就行了。
西方世界是个平等世界,你何必心里头要把这些品位放在心里,耿耿於怀?那样的执著放不下?没有这个必要。有这些执著反而成了障碍,不如把这些品位,四土三辈九品统统放下,往生障碍没有了,完全相应。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也是阿惟越致菩萨。诸位要知道这是福,这么大的福报是有根源的,不是平白无故你就得这么大的福报。我们无量劫来,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的,看到阿闍王子在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听到净土法门生起欢喜心,但是还没有求生的念头。这使我们明了《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那个少的标准在哪里?过去生中供养四百亿佛,这个善根福德少,还是少,他往生的愿望没有能生得起来,少。由此可知,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生了恳切求生之心,那就可想而知,我们过去生中,供佛的善根福德超过阿闍王子,不止四百亿,超过。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得到佛本愿威神的加持,绝对不是自己的能力,自己一品烦恼都没有断,是个道道地地的凡夫,比须陀洹差远了,为什么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变成七地菩萨?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换句话说,那是福报,这个福报是阿弥陀佛的,我们去了,享阿弥陀佛的福,所以等於七地菩萨所享受的。这个因缘其来有自,不是偶然的,也不是阿弥陀佛随便就加得上的,阿弥陀佛很想加持每一个人,加不上!你必须要有基础,他才能够加得上,你没基础那就没有法子。
我们要知道这些道理,要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信心就生起来。无量劫来虽然是修福修慧,慧不能成就,福在。慧为什么不能成就?你们没常常听到经上讲,火烧功德林,一生瞋恚心,慧就没有了。无量劫来,我们的慧没有成就,慧要成就,早就往生,早就作佛了,哪里还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慧虽然没有成就,福在,这一生能够遇到大乘佛法,能够遇到净宗法门,这就是福德因缘。遇到之后,能够相信,能够发愿,能够死心塌地的修学,这是善根,这就是智慧。所以修净土的人,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最要紧的就是要知道修清净心,心净与佛土就相应。往生,不是这个身往生,往生是我们心去往生,不是身往生。所以心要清净,心要一心不乱,一心是定,不乱是慧,必须定慧圆满,我们往生就成就了。
这是庄严佛净土,我们每天念的回向偈,庄严佛净土,知道怎样庄严。真正的庄严,绝对不是每天买点鲜花水果供佛,佛堂布置得很漂亮,这就叫做庄严?这个没有用处的;心地要清净,那是真正的庄严。庄严即非庄严,就是心里头一定是若无其事,只抓住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除这个之外统统放下,这就对了。
再看底下这段经文,「显成发无住心」,显是显示,成就,菩萨一定要发无所住心。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们读《坛经》,知道五祖跟六祖能大师讲《金刚经》就是讲到这个地方,他就开悟了,后面就不讲了,就说到这个地方。我们今天也读到这个地方,我们还是不开悟,想想不开悟的原因,我们也能够体会到,我们为什么不开悟?他为什么能开悟?就是他的心清净;我们所以不能开悟,是我们的心不清净,我们有分别、有执著,关键在此地。
「此节经文是结束前文」,在这段里面做个总结。「为自开口说至此处」,也就是本经的开端,一直讲到这个地方,「千言万语之点睛结穴处」。点睛结穴都是比喻,画龙点睛,点睛结穴,就代表的圆满。「义趣甚深」,义是讲的道理,理很深,趣是讲的归趣。
「是故,承上起下之词,不但上承生信一大段」,这段经文在四分里面是解分,前面生信一大段我们读过了,所以说不但是上承生信一大段,「直是紧与开经处总示呼应相通」。说到开经总示,是世尊表演的,入舍卫大城乞食,著衣持钵那一段。世尊将无住生心,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圆圆满满为我们显示出来。但是我们不会,我们看不出来,而让须菩提尊者为我们详加解释,而后我们才晓得,原来甚深微妙的佛法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这点很要紧。这生活点点滴滴所示现的,不是无量法门里头一法二法,那不稀奇,不值得须菩提赞叹稀有世尊,不值得这样赞叹,而是点点滴滴都显示出圆满的佛法。我们可以说释迦牟尼佛从最初发心,无量劫的修因证果,成就无上菩提,就在他穿衣里面完全显露出来,就在吃饭这桩事情完全显露出来,真正是《华严》所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穿衣这桩事情显示世尊无量劫的修行成就,都在这一法上显露无遗,法法皆是。这个表演,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修因证果的表现,世尊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修因证果也在点点滴滴一桩事情统统都显露了,这个才妙。我们在本经开端,才真正明白有这么一桩事情,在过去从来没想到的,究竟圆满的佛法,在任何一桩事情上都显露无余。我们凡夫生活上是不是如是?如是,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所以佛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诸佛,佛没有把我们看作凡夫,而是我们自己迷而不觉。诸佛菩萨跟我们恰恰相反,觉而不迷,差别就在此地。也就是说一切事相,小而微尘,大到世界,这从依报上说,从正报上说,小而毛孔,一毛端、毛孔,这是我们正报里头最小的,大到自性,都在任何一法之中显示无余。这才是《开经偈》里面所讲的,「无上甚深微妙法」。世尊一开端就显示出来,后面这部《金刚般若》,无非是为我们详细说明这个事实真相而已。所以,从开经到这个地方,真的是点睛结穴,前后呼应。
「正明一切无住,最后更就菩萨修六度时,於庄严佛土,亦无所住。」菩萨的六度,在我们看,这个六条是规矩,菩萨必须要遵守。其实我们说菩萨必须要遵守,那是小菩萨,没有见性的菩萨,因为他还著相,他还没有离开分别执著,也就是他四相具足,他一定要遵守。离了四相的这些大菩萨,经上所说的法身大士,像《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相破了,他们需要不需要遵守?他们无所谓遵守,为什么?人家心里若无其事。他是不是在做?他在做,如同孔老夫子所说的话,「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法身大士,从心所欲他不逾矩,矩就是六度。他没有一个一定要受持、一定要这样做,他没有这个念头,但是他做出来的,自自然然跟这个六条戒条他就相应,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六条给我们说明,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在九法界所谓游戏神通、教化接引,这个六条也把它统统都包含尽了。初学的菩萨要遵守这个戒条,认真努力去修,修到什么时候你得清净心,得一心不乱,你就跟那些大菩萨一样,自自然然从心所欲,一定与这个六条相应,不相违背,那个功德就接近圆满。
所谓布施就是放下、就是舍,舍得干干净净,《心经》上说的「无智亦无得」,那就是布施波罗蜜圆满了。诸位要晓得,一条圆满,条条都圆满,为什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后面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统统圆满。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因为后五度都可以会归在布施波罗蜜当中。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属於法布施,说一个布施,六度统统都包括。布施圆满,六度就圆满,六度圆满,万行都圆满,没有一样不圆满的。无智亦无得,就是布施波罗蜜圆满。因此菩萨行,念念圆满功德,行行圆满功德。菩萨的生活是生活在大智慧、大慈悲之中,而我们凡夫,凡夫的生活是生活在无明烦恼之中。所以我们的日子过得很苦,佛菩萨的生活过得自在,游戏神通就是形容他的自在,哪里像我们过得这么苦?我们再想想,我们的生活与六度恰恰相反,这个叫背逆,而佛菩萨的生活顺性。
由此可知,世尊教导我们这六条,六波罗蜜,它是性德,是自性本具的德能,王阳明先生所讲的良知良能,这是顺性的。我们所做的,因为迷惑颠倒,所作所为与性德相违背,相违背就苦了,把一真法界变成六道轮回,你说多可惜。如果我们能够反过来,背尘合觉,六度是觉,六度的反面,布施的反面是贪悭,悭就是吝啬,持戒的反面是恶业,我们想想那个反面。我们今天做的都是反面,忍辱的反面是瞋恚,精进的反面是懈怠,禅定的反面是散乱,般若的反面是愚痴,我们搞的是反面的,与性德违背。佛菩萨的生活行持是性德的正面,他的受用当然就不一样,这些我们不能不明了。理事都明白了,我们才晓得应该怎样修,所谓应该怎样修,说句粗显的话,就是应该怎样过日子,应该怎样生活。我们的生活要像佛菩萨,这就对了。
觉悟了,觉心就是菩提心,不觉、迷惑,就是轮回心,用轮回心也来学菩萨六波罗蜜,结果还是搞六道轮回,不能出离六道,原因在哪里?轮回心。所以轮回心要不得,轮回心就是染污心。我们举个例子,我们讲修布施,财布施,这个例子大家好懂。怎么说用轮回心修财布施?佛门里头常说布施的果报不可思议,在佛门当中舍一得万报,他听了很欢喜,我到佛门去布施,为什么?利润太大了,一本万利。这样子等於说在佛门做投机的生意,这就是轮回心来修布施,他的果报没有办法出离轮回。要想出离轮回,《金刚经》上教给我们,修一切布施心里头若无其事,无住生心,这个心就是觉心,这不是轮回心,不著相,不在意。
「於庄严佛土,亦无所住」,实在说,六度都是庄严。修六度而不执著所修的,所谓三轮体空,这个三轮,布施一定有三方面,我修布施,我能布施,这是一面;我布施给你,你接受我的布施,这是第二方面;我布施的这些事、物,这是第三方面。三面都不执著,他心里若无其事,没有想到我能舍,也没有想到你受我的恩惠,也没有想到我布施多少物品,统统不执著。不但事情做了以后心里若无其事,正在做的时候就若无其事,所谓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就是无住生心。一桩事情如是,你要会,日常生活当中样样事情都如是,这就对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三轮体空。所谓三轮体空就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为什么要样样做?样样做,不著空。为什么心里若无其事?若无其事不著有。你看空有二边不著,这是性德,这就是菩萨行,这就是诸佛如来行,这就是自性本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今天样样执著,我们的行错了,违背了自性,我们错了。所以在这里我们体会了,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是庄严佛净土,点点滴滴都要会归在清净心,这是真正庄严佛净土。
「则非句,不住法相,是名句,不住非法相」,空有二边都不执著。「上来所说,皆是为生心无住、无住生心作张本,亦即为发菩提心者,指示方针耳。」什么是菩提心?菩提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觉悟,菩提心就是觉心,觉而不迷。觉心要怎样才能够发起来?此地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发起来,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这个心就是觉心。无住,心清净,这是清净心,一尘不染,这是不住有;生心不著空,生心生什么心?六度心,所以他不著空。空有二边都不著,这叫做发菩提心。
我们在生活当中,从早到晚,穿衣吃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这是生心。生活与六度相应不相应?这是我们自己要检点的,要反省的。我们从事任何一个工作,这个工作对自己有利益的,对大众有利益的,这就是布施供养。我自己也是众生,每天穿衣吃饭供养这个众生,布施这个众生。我们也帮助别人,至少你的一家人,与你共同生活的人,你不是天天在修布施供养吗?你做事情一定有程序,煮个饭一定先洗米,有一定的程序就是持戒波罗蜜,持戒就是守法。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有顺序,有先后次第,怎么说没有修持戒波罗蜜?无论做什么事情,我相信都有耐心,耐心就是忍辱波罗蜜。天天求改进,天天求进步,就是精进波罗蜜。在一切人事环境当中,自己有主宰、有信心,不为外境所动摇,那是禅定。对於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般若。可见得一切众生,哪个人不修六度?不过一切众生他迷,迷在哪里?六度当中他造了业。他在修布施里头起了贪悭,他起了贪心,他自己有的,吝啬,舍不得布施给众生,悭吝心,他起了这个东西。这种心起了很苦,果报不好,不一定是讲来生得贫穷果报,这一生不肯修财布施,来生得贫穷果报,怕的是这一生你的财富保不住。如果你在晚年就得贫穷果报,那个太苦了,真是太可怜,这样的事情都在我们周边。我相信大家在报纸、杂志、新闻里面都看到,某某一个大企业家破产了、倒闭了,自己一生晚年就受苦了。
世俗里面讲,人如果没有相当的修持,没有办法超越命运,命运是五年一转运,人一生当中,有最好的五年,有最坏的五年。如果你的好运在晚年,那叫真正的好运,好运在年轻的时候那很可怜,你没有智慧你保持不住。怎样把财富保持住?散财。你财散掉了,你命里头的还有,你命里头的财并没有动,因为你没有享受,这个可以转移的。如果我年轻的时候就发大财,我那个时候统统散掉,这样子把你的好运放在晚年,晚年再享受。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聪明人,可以把自己的命运能够自己调配。万万不可以把晚年的好运拿到现在就享掉,那就坏了,那就大错特错。人的确有命运,但是佛法不是宿命论,佛法告诉我们,命运是自己造的,命运不外乎因果,种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所以《了凡四训》就是很好的例子,把这些事情、这个事实真相跟我们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证明佛给我们所讲的,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报,因果一定是相应的。你财富得来的容易,就是你财布施的时候欢喜,没有一点障难,很欢喜、很快乐的布施,你将来得的财富很容易,不操一点心,财源滚滚就进来。财富得来很苦、很艰难,是你布施的时候你的心很难过,虽然布施了,像割肉一样的,布施之后又后悔,将来你财富还是得到,得的很不容易,很辛苦你才得到,这么一回事情。因怎么种的,果怎么样收成,真的是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诸佛菩萨修布施波罗蜜,而且修的布施供养当中都是第一等的,他修的法布施。《行愿品》里面普贤菩萨告诉我们,一切供养之中,法供养为最;本经世尊为我们比较福德,也是法布施胜过财布施。前面我们读过第一次的比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读诵受持四句偈,为人演说,那个福德超过三千大千世界的布施。所以,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演说无上真实的妙法,他们的特色就是不住於相。我们凡夫著相布施,虽然得福报,得财富、得聪明智慧、得健康长寿,依旧出不了三界。佛菩萨为什么尽虚空遍法界自在往来?就是他不著相,就是他懂得无住。我们的苦处就是心有所住,这个住,用现在的话说,你心里头有所牵挂,你有放不下的东西在,那就有住。凡是有住,你所得的就有限。你住在财富上,你的财富就那么多;你住在你聪明智慧上,你的聪明智慧就那么大,不可能再有发展。无住就不可思议,那个果报无量无边,无住跟性德相应,称性,道理在此地。所以,把修德跟性德集合成一起,修德变成性德,这个不可思议。佛在这部经上,特别是这一段,教给我们觉悟,教给我们发觉悟的心,就是发菩提心。
「生心要无住」,这是教初学、教凡夫,凡夫生心,要紧要学无住。「无住要生心」,这句话是教二乘,教这些阿罗汉、辟支佛,因为他们已经无住,他无住他不生心,不生心就堕无为坑。所以教他们,你们已经得到无住,要生心;我们凡夫是一天到晚都生心,要懂得无住。这两句话就度尽一切众生,一种执著有的人,一种是执著空的人,执著有的人,佛就教你生心要无住;执著空的人,你无住要生心,所以这是一切众生统统度尽了。
「应者,决定之词。」『诸菩萨摩诃萨,应』,应是应该,这个字是全程肯定,教你一丝毫犹豫都没有。「诸菩萨摩诃萨」,这所有学佛的同修全部都包括尽了,这诸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菩萨,没有一个是例外的,必须要这样做法,那就是要生清净心。「无论小乘大乘,果位因地皆当无住,可知发大心者,决定亦当无住,非此不可。」这部经是对发大乘者说,是对发最上乘者说,须菩提尊者在经初启请的时候,就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是把《般若经》的对象都给我们说出来。既然你发这个心,佛在此地说你就应该要这样做法,非此不可,一定要学无住,一定要能够放下。
佛法的修学,不是只是讲讲,要行,要做到,不做怎么行!这也是学佛最大的一个难处。往往人听到大乘佛法,听了很欢喜,叫他去做就难了,做就是割肉,很痛苦!叫他真正舍,真正放下,他就不干了,所以大乘殊胜的利益他永远得不到。为什么他听都听明白、听懂了、听了很欢喜,他还做不到?实际上,这里头有两个原因,第一个他虽然懂,没有彻底明了,不够透彻,所以他并没有真的看破。第二个原因,他情执太重,也就我们一般讲的,烦恼、业障太重,障碍他放下,所以他放不下。烦恼轻的人,业障轻的人,人家学佛为什么快速就成就了?因为他听了明白,他就做到,他真的肯去做。
上一回我提到庞蕴居士的故事,我们佛法讲公案,庞蕴居士的例子。他是明白了就做到了,他很了不起,你在传记上看,他那个往生真叫得大自在。他往生的时候,叫他女儿,那时候没有钟表,叫女儿到外面去看看,大概是什么时间。他女儿就晓得,晓得她父亲准备走了,出门看了一看,她说时间还没到,女儿站在那个地方往生了,走了。所以庞蕴说,这个小孩子,你看还要我替她办后事。你说他们那个功夫怎么得了,不得了,真叫生死自在,游戏人间。因为她老子走了,女儿要替他办后事,不如她先走,让他去办后事,真叫得大自在,说走就走。他为什么能够有这么自在?彻底放下,对於这个世间毫无留恋,毫无牵挂,他就自在了。一家三个人,都这么样自在,都这么样潇洒。我们仔细想想,什么原因?就是他们彻底放下了,没有一丝毫的留恋。我们今天佛法也读了不少,听了不少,为什么还做不到?就是我们一样也没有放下,所以在事实上,生活上没有丝毫的改变,还是受命运在摆布。
我们在新加坡讲经,难得有个同修她听了她真做。我们跟她讲三福,要孝养父母,现在年轻人不愿意跟老人住,说老人唠叨罗嗦。听了这个她有点感动,她就搬回家跟公婆在一起住,伺候公婆,她做到了。告诉她要布施、要散财才能得财富,她回去就把她公司股东分给员工,无条件送给他们。她来告诉我,现在他们员工做事情认真努力,不要我去督促。因为从前,他们做事是替你老板做事,现在做事是为自己赚钱做事,效果马上就不一样。这个就是听了之后,她听明白了,觉得有道理,她真肯干。一个公司里面所有的员工,菩萨的老板就晓得,我这是布施供养这么多家庭,养这么多家人,而公司所有生产是服务於整个社会,服务於大众。这个念头一转过来,他这个商人就是菩萨商人,就不是凡夫。转业力为愿力,转迷成悟,他觉悟了,那怎么会一样?在从前得失心很重,公司要赚钱,得失心很重。一转过来,得失心没有了,赚钱是大家有福,赚不到钱,你们大家没有福报,自己解脱了,自己得大自在。一个人得失心没有了,烦恼轻了,智慧就增长,他处事待人接物,心态跟从前完全不相同。从前是迷,是自私自利,现在是觉悟,一切为众生,一切为社会,不一样。学佛,佛法可贵之处,就叫你转念头,这点非常重要。怎样把迷惑能够转成觉悟,把私欲能够转成大慈大悲,将得失转变成大智慧,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这叫真正学佛。所以关键的所在,就像前面所说的点睛结穴,就在一个无住。
念佛法门里面所说的就在清净心,心有住就不清净了,心无住才清净。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之中,无论是顺境逆境,都能保持清净,而一丝都不染著,这就超越了;超越命运,超越生死,超越轮回,一切都超越了。这在三界六道、在一切境缘当中,就得大自在,你的生活跟诸佛菩萨就没有两样,虽然示现在人间,也像佛菩萨一样游戏神通。由此可知,无住生心的重要,无住生心是整个佛法修行的总纲领。只要是修学佛法,正如同此地所说的,无论是小乘大乘,果位因地,都不能够违背这个原则。我们要学佛,真正要学无住你就是真的学佛,如果心还有所住,你不是学佛。不是学佛,搞的是什么?说的好听一点,你是在搞佛学,把佛法当作世间一种学问来研究、来欣赏,你没有认真去学习,佛法里头真正殊胜的功德利益与你毫不相关。学佛的人是我要学作佛,我要学作菩萨,那么佛法里面这些殊胜的利益你就完全会得到,你能够享受到。佛学与学佛是两桩事情,不能混为一谈。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四面第一行,从注解的第三段看起:
「庄严佛土,应不取著、不断灭,则非,明其不取著相,是名,明其非断灭相。」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庄严佛净土就是要庄严自心,因为佛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心净则佛土净。由此可知,真正的庄严净土,一定是要庄严自己的清净心。心要怎样达到真正的清净?必须二边都不著。如果著有,我们晓得是严重的污染,那要著空,其实著空也是污染,这个话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佛告诉我们,众生所以变成众生,根本的原因就是无明,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细,三细就是烦恼,无明就是空相,所以著空就不能破无明,著有不能断烦恼,你的心怎么会清净?要想自性清净心现前,没有别的,要把无明烦恼统统断掉。所以世尊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空有二边都不能执著。
所以说应不取著、不断灭,不取著就是不著有边,不著法相,不断灭就是不著空边,空有二边都不执著,自性清净心就现前。我们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在哪里?佛为什么要我们这样做?我们不这样做行吗?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才晓得,不照这样做决定不行。经上则非、是名这样的句子很多,凡是讲到则非,就是教给我们不著法相、不取法相,就是不著有。凡是讲是名,就是讲的不著空,是名是它有现象在,现象虽然是假的,但是不能说没有,像我们眼前这森罗万象,宇宙人生森罗万象摆在我们面前,你不能说它没有。再像我们晚上睡觉作梦,你不可以说梦没有,梦确实有,虽然它是虚妄,它是当体即空,但是它有,它不是没有。所以有,就不是空,经上讲是名就是这个意思。幻相是有的,但是要知道幻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不能执著,这就是空有二边都不执著的道理。为什么会有相?下面说了。
「性必现相」,性是体,是能现、能变,它是体,所以它一定会现相。真心所现的相,就是经上讲的实相,诸法实相,妄心所变现的那就是妄相。你看本经佛也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个虚妄是妄心变现的。真心跟妄心的差别,就是妄心里面有念,有生灭的念头,这个心就是妄心;真心没有念头,大乘经上常说真心离念,离开这一切妄念,那个心就是真心。实在说真心跟妄心是一个心,不起念的时候是真心,所现的境界相,佛经上叫它做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诸法实相,经上常讲的实相就是一真法界。如果心里面有生灭念头,有这个现象,他所现的境界就是经上讲的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妄心变现出来的,真心所现的只是一真法界,一法界。
「性相从来不离,相从性生,仍应会归於性也。」佛菩萨所以不同於凡夫,就是他对於这些事实真相很清楚、很明了,他能够将这些现象都会归於自性。在佛门里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禅宗,禅宗我们知道它很高明,在大乘法里面确实是很殊胜的法门。本经是禅宗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它懂得会归於性,什么叫会归於性?一切现象上,他都能够见到自性。我们见不到性,我们为什么见不到性?迷在相上,迷是无明,因为迷就执著在色相,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在境界上生起分别执著,於是见不到性。会归於性就是见性的意思,我们不能在相上见性,他们能够在相上见性。
这个事情,这么说怕诸位还不太容易领会,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像一个建筑,这栋房子,我们一般人看,这个房子建筑得很美,美仑美奂,这就著了相。一般人是这个看法,这个房子建筑得很美,建筑得很好。如果是建筑师来看,他跟我们看法不一样,他见了性。他看这个房子,他一看这个房子他就知道它的价值,这个房子面积多大,用了多少钢筋、多少水泥、多少材料,他看这个。他没有看到房子,他看到是这些东西,这就好比他见性,他没看到房子。看到房子的人是著了相,没有看到房子是见到这个房子的本质,它是多少建筑材料,这些建筑材料价值多少,多少个工作天把它建好的。人家看是这个东西,跟我们普通人看法完全不一样。
从这个比喻诸位就能体会到,禅家他看一切万物他不是看相,他没有著相,他在相中去见性,知道这一切万象是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当体即空,空就是空性,他见到万物的空性,所以对於一切万物决定没有分别执著。因为当体即空,有什么好分别,有什么好执著的?他晓得在一切万物当中,没有得失,无得当然他就无取,他也不会执著。所以境界现前,无碍他的清净心。凡夫则不然,境界现前,他就起心动念,就生起分别执著好恶之心,他起这个念头,这就错了。要晓得,佛菩萨、圣者跟我们一般凡夫,见解、受用不相同的所在在哪里,一定要把它区别出来。然后就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见性,要怎样将万象会归於性,我们从这个地方去观察。
观察在佛法里面,就是在相上见到空性,不外乎两大类,一类叫析空观,就是分析,像现在科学家,对於一切物质他分析,分到最后知道原来是空相。像他把这些色相把它分成分子,分成原子、分成电子、分成粒子,到最后发现没有物质存在,完全是个波动的现象,这个叫析空观。这个方法比较笨,中下根性的人用这个方法能够见到实相。根性大利的人用不著分,你给他一说他立刻就明了,那一类的叫体空观。一说他就体会到了,不必一层一层分析,只要一提起他立刻就明了。所以不外乎这两大类,析空观与体空观,都能够见到诸法实相,这就是佛所讲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相有体无,因此相,你可以受用,决定不能执著,执著是错了,因为它不可得,不可得你以为有所得,这就是妄想。妄就是虚妄的,不是实在的;实在的,实在是无所得,那是实在的。
在《心经》,《心经》比《金刚经》还要扼要,《金刚经》是般若的纲领,《心经》是《金刚经》的纲领。你看在最后的结论,「无智亦无得」,这把事实真相完全告诉我们,有智就坏了。世尊在《楞严经》上告诉富楼那尊者,富楼那尊者请教释迦牟尼佛,众生的无明,无明从哪来的?为什么会有无明?世尊的答覆简单明了,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立知是什么?就是《心经》上讲的有智,有智就是知见立知,所以有智就是无明的根本,有得就是烦恼的根本。无智亦无得,烦恼破掉了,无明破掉了,《心经》上讲的没错。我们念《心经》的人很多,虽念没有受持,所以你不得受用。如果你真得受用,你在《心经》里面不要学别的,就学这两样,学无智、学无得。无智学到了,你无明破了;无得学到了,你烦恼没有了,你不就成佛了。诸位要晓得,有得有智害死人,我们生生世世修行而不能成就,就是因为你以为自己有智、以为自己有得,就被这个害了。《心经》讲的是纲领,四个字,《金刚经》五千八百多字,就是解释这四个字的。你们诸位想想,全部《金刚经》是不是就讲这两桩事情?无智无得就是会归自性,就是自性现前。
「则非、是名两句,即开念佛法要也。」我们再把它会归到念佛法门上,这真正得受用。「则非,明自性清净,本无有念。」则非实在讲就是讲无智,是名讲的是无得,无智亦无得,自性清净心里头本来无念,所以佛在这部经上用则非两个字,『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名」,是名从相上讲的,「明妄念繁兴,必须执持名号以除妄念」。是名就是有这些幻相,这些幻相我们不知道它是虚妄的,以为它是真实的。无始劫以来就生起了错觉,误以为真实,坚固的执著而不肯放下,这就变成了烦恼障。要用什么方法把它除掉?用执持名号,用这个方法,把这个严重的执著除掉。所以心里头不起念则已,一起念就阿弥陀佛,把它回归到佛号上;实在说,起念是烦恼,要用这句佛号去破烦恼。不起念的时候要不要念佛?要念佛,因为不念佛你堕在无明里头。这就是大势至菩萨为什么教给我们要净念相继,凡夫不是堕在烦恼这边,一定就堕在无明那边,一定的道理,所以佛号就不能间断。一句佛号,不但破烦恼,也破无明。
有一等人,对於念佛法门生起了误会,认为我们老念这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听了不听烦了?譬如你的名字一天到晚有人叫你,你讨厌不讨厌?他说的也满有道理,这些道理其实是似是而非。这句名号乃是性德的名称,就是真如本性,这句名号要以中文翻它的意思叫无量觉,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无量觉。无明是不觉,烦恼也是不觉,用这句无量觉把这两种不觉都转成觉悟,这是阿弥陀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教给我们破烦恼障,破无明障的方法,教给我们超凡入圣,教给我们作佛的方法,绝对不跟世间人的名号相同。如果用世间人这种知见来看念佛,那就完全错了,这是念佛人一定要知道的。所以它是一种方法,在所有一切方法当中,这个方法最善巧、最有效果,人人都能修,没有一切妨碍。
「念佛必应念至无念而念。」这段是讲念佛的功夫,一定要达到这个境界。无念而念,念而无念,与《金刚经》讲的原理原则就相应。念是有,无念是空,念就不著空,有念不著空,无念不著有,空有二边都不著,这个与自性就相应。这是高级的功夫,要念到这种功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这实在不是一般人都能够达到这么高的层次。念佛法门的好处,达不到这么高的层次,低一点下来也能往生,低层次的就是执持名号,就从有念里面入门,决定不落空。肯定有个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这个人,决定不是假的,是真实的。佛教给我们这个方法,我们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将来一定蒙佛接引,往生不退成佛。我们对於经上所说的要肯定,要完全接受,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专念阿弥陀佛,专求西方净土。凡是能这样修学的,没有一个不成就,这种成就是真正不可思议,决定不是其他大乘法门可以相比,这个我们在前面也曾经提过。换句话说,我们研习金刚般若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事实真相搞清楚,然后我们才能够看破放下老实念佛,这一生就不会空过。这比什么都要紧,没有任何一桩事情比这桩事情更重要,要知道我们无量劫来在六道当中搞生死轮回,这太苦了,太可怜!
今天这个机会,正是彭际清居士所说的,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机缘。稀有难逢我们遇到了,你说这是多大的福分,《弥陀经》上所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没错!这个福是无与伦比,天上人间再大的福报也比不过这个福报。为什么?前面有过一次较量,我想大家还有印象。三界之内福报最大的是大梵天王,大梵天王有能力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你才晓得他的财富多大,比不上一个受持金刚般若的人。一个受持金刚般若的人,说老实话比不上念佛往生净土的人,这是真的。从金刚般若里面开悟了,明心见性,但是他的地位并不算很高,圆教初住就明心见性,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个地位就算了不起。可是念佛往生的人,我们讲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都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受持金刚般若要达到七地太难了,到初地就很稀有。这些事实真相我们都必须要明了,而后你才能肯定念佛法门比受持金刚般若还要殊胜。这个地方所讲的境界我们虽然达不到,但是一定要向往。
「妄尽情空」,妄是妄想,情是执著,情执。妄想没有了,情执也没有了,对於这个世界,身心世界统统不再想,心里面确实把它放下了,放得干干净净,只想西方极乐世界。对於这个世间一切也都不执著、放下了,妄尽是看破,情空是放下,不再执著,统统放下。只执著名号,所以它这个方便,比般若方便,般若太难。般若是完全没有执著,我们念佛人可以有一个执著,执著名号。般若是所有妄想都要统统放下,我们把一切妄想放下,还可以专想西方极乐世界,它的方便就在此地。般若难,净土易,难易的差别就在此地。执持名号。「一心清净,是谓一心不乱,心净即佛土净矣」,这才是真正的庄严佛净土。为什么庄严佛净土,即非庄严?因为佛净土本来如是。我们用念佛方法念到妄尽情空,一心清净,虽然如是的修因执果,妄尽情空、一心清净是果,执持名号是因,修因证果,而心里面若无其事,不能著修因之相,也不能著果报之相,决定执著不得,那才叫一心不乱。一有丝毫执著,一心清净就得不到,因为你还有妄想执著没有断尽。这样念佛,在佛法当中叫做理念,持名里面叫理持,念佛方法有事有理。当然理持、理念,念到事一心不乱,念到理一心不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当然高。理念如果我们做不到,干脆就从事相上,执著这个事相行!般若执著事相是决定不能成就的。但是净土执著事相能成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生在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四土下面这二土没有离相,离了相,生上面二土。
离相往生,跟般若法门、禅宗法门无二无别,可以说都是上上根人。我们不是上上根器没有关系,我们应当要学习蕅益大师,蕅益大师跟人家讲,他说我只希望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满足了。这是大菩萨为我们开示的,蕅益大师是什么人,我们不知道,他绝不是凡夫,你看印光大师对他的称赞。印光大师我们晓得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赞叹蕅益大师《弥陀经》的要解。《弥陀经要解》,蕅益大师写这本书,九天写圆满,九天写成的,我们看他的跋文就知道。而印祖对这本书的赞叹,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作个注解,也不能够超过其上。这是把这个注解捧到颠峰,没有办法再超越了,这是大势至菩萨赞叹的。我们从这个地方去推想,蕅益大师是什么人?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我相信必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要不然不可能作出这样一个圆满的注解,字字句句都是阿弥陀佛心中之话。他之所以这样教给我们,是教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换句话说,西方世界品位高下我们完全不在乎,一定要去,要去得成就行了。
西方世界是个平等世界,你何必心里头要把这些品位放在心里,耿耿於怀?那样的执著放不下?没有这个必要。有这些执著反而成了障碍,不如把这些品位,四土三辈九品统统放下,往生障碍没有了,完全相应。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也是阿惟越致菩萨。诸位要知道这是福,这么大的福报是有根源的,不是平白无故你就得这么大的福报。我们无量劫来,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的,看到阿闍王子在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听到净土法门生起欢喜心,但是还没有求生的念头。这使我们明了《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那个少的标准在哪里?过去生中供养四百亿佛,这个善根福德少,还是少,他往生的愿望没有能生得起来,少。由此可知,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生了恳切求生之心,那就可想而知,我们过去生中,供佛的善根福德超过阿闍王子,不止四百亿,超过。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得到佛本愿威神的加持,绝对不是自己的能力,自己一品烦恼都没有断,是个道道地地的凡夫,比须陀洹差远了,为什么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变成七地菩萨?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换句话说,那是福报,这个福报是阿弥陀佛的,我们去了,享阿弥陀佛的福,所以等於七地菩萨所享受的。这个因缘其来有自,不是偶然的,也不是阿弥陀佛随便就加得上的,阿弥陀佛很想加持每一个人,加不上!你必须要有基础,他才能够加得上,你没基础那就没有法子。
我们要知道这些道理,要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信心就生起来。无量劫来虽然是修福修慧,慧不能成就,福在。慧为什么不能成就?你们没常常听到经上讲,火烧功德林,一生瞋恚心,慧就没有了。无量劫来,我们的慧没有成就,慧要成就,早就往生,早就作佛了,哪里还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慧虽然没有成就,福在,这一生能够遇到大乘佛法,能够遇到净宗法门,这就是福德因缘。遇到之后,能够相信,能够发愿,能够死心塌地的修学,这是善根,这就是智慧。所以修净土的人,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最要紧的就是要知道修清净心,心净与佛土就相应。往生,不是这个身往生,往生是我们心去往生,不是身往生。所以心要清净,心要一心不乱,一心是定,不乱是慧,必须定慧圆满,我们往生就成就了。
这是庄严佛净土,我们每天念的回向偈,庄严佛净土,知道怎样庄严。真正的庄严,绝对不是每天买点鲜花水果供佛,佛堂布置得很漂亮,这就叫做庄严?这个没有用处的;心地要清净,那是真正的庄严。庄严即非庄严,就是心里头一定是若无其事,只抓住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除这个之外统统放下,这就对了。
再看底下这段经文,「显成发无住心」,显是显示,成就,菩萨一定要发无所住心。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们读《坛经》,知道五祖跟六祖能大师讲《金刚经》就是讲到这个地方,他就开悟了,后面就不讲了,就说到这个地方。我们今天也读到这个地方,我们还是不开悟,想想不开悟的原因,我们也能够体会到,我们为什么不开悟?他为什么能开悟?就是他的心清净;我们所以不能开悟,是我们的心不清净,我们有分别、有执著,关键在此地。
「此节经文是结束前文」,在这段里面做个总结。「为自开口说至此处」,也就是本经的开端,一直讲到这个地方,「千言万语之点睛结穴处」。点睛结穴都是比喻,画龙点睛,点睛结穴,就代表的圆满。「义趣甚深」,义是讲的道理,理很深,趣是讲的归趣。
「是故,承上起下之词,不但上承生信一大段」,这段经文在四分里面是解分,前面生信一大段我们读过了,所以说不但是上承生信一大段,「直是紧与开经处总示呼应相通」。说到开经总示,是世尊表演的,入舍卫大城乞食,著衣持钵那一段。世尊将无住生心,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圆圆满满为我们显示出来。但是我们不会,我们看不出来,而让须菩提尊者为我们详加解释,而后我们才晓得,原来甚深微妙的佛法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这点很要紧。这生活点点滴滴所示现的,不是无量法门里头一法二法,那不稀奇,不值得须菩提赞叹稀有世尊,不值得这样赞叹,而是点点滴滴都显示出圆满的佛法。我们可以说释迦牟尼佛从最初发心,无量劫的修因证果,成就无上菩提,就在他穿衣里面完全显露出来,就在吃饭这桩事情完全显露出来,真正是《华严》所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穿衣这桩事情显示世尊无量劫的修行成就,都在这一法上显露无遗,法法皆是。这个表演,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修因证果的表现,世尊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修因证果也在点点滴滴一桩事情统统都显露了,这个才妙。我们在本经开端,才真正明白有这么一桩事情,在过去从来没想到的,究竟圆满的佛法,在任何一桩事情上都显露无余。我们凡夫生活上是不是如是?如是,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所以佛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诸佛,佛没有把我们看作凡夫,而是我们自己迷而不觉。诸佛菩萨跟我们恰恰相反,觉而不迷,差别就在此地。也就是说一切事相,小而微尘,大到世界,这从依报上说,从正报上说,小而毛孔,一毛端、毛孔,这是我们正报里头最小的,大到自性,都在任何一法之中显示无余。这才是《开经偈》里面所讲的,「无上甚深微妙法」。世尊一开端就显示出来,后面这部《金刚般若》,无非是为我们详细说明这个事实真相而已。所以,从开经到这个地方,真的是点睛结穴,前后呼应。
「正明一切无住,最后更就菩萨修六度时,於庄严佛土,亦无所住。」菩萨的六度,在我们看,这个六条是规矩,菩萨必须要遵守。其实我们说菩萨必须要遵守,那是小菩萨,没有见性的菩萨,因为他还著相,他还没有离开分别执著,也就是他四相具足,他一定要遵守。离了四相的这些大菩萨,经上所说的法身大士,像《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相破了,他们需要不需要遵守?他们无所谓遵守,为什么?人家心里若无其事。他是不是在做?他在做,如同孔老夫子所说的话,「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法身大士,从心所欲他不逾矩,矩就是六度。他没有一个一定要受持、一定要这样做,他没有这个念头,但是他做出来的,自自然然跟这个六条戒条他就相应,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六条给我们说明,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在九法界所谓游戏神通、教化接引,这个六条也把它统统都包含尽了。初学的菩萨要遵守这个戒条,认真努力去修,修到什么时候你得清净心,得一心不乱,你就跟那些大菩萨一样,自自然然从心所欲,一定与这个六条相应,不相违背,那个功德就接近圆满。
所谓布施就是放下、就是舍,舍得干干净净,《心经》上说的「无智亦无得」,那就是布施波罗蜜圆满了。诸位要晓得,一条圆满,条条都圆满,为什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后面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统统圆满。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因为后五度都可以会归在布施波罗蜜当中。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属於法布施,说一个布施,六度统统都包括。布施圆满,六度就圆满,六度圆满,万行都圆满,没有一样不圆满的。无智亦无得,就是布施波罗蜜圆满。因此菩萨行,念念圆满功德,行行圆满功德。菩萨的生活是生活在大智慧、大慈悲之中,而我们凡夫,凡夫的生活是生活在无明烦恼之中。所以我们的日子过得很苦,佛菩萨的生活过得自在,游戏神通就是形容他的自在,哪里像我们过得这么苦?我们再想想,我们的生活与六度恰恰相反,这个叫背逆,而佛菩萨的生活顺性。
由此可知,世尊教导我们这六条,六波罗蜜,它是性德,是自性本具的德能,王阳明先生所讲的良知良能,这是顺性的。我们所做的,因为迷惑颠倒,所作所为与性德相违背,相违背就苦了,把一真法界变成六道轮回,你说多可惜。如果我们能够反过来,背尘合觉,六度是觉,六度的反面,布施的反面是贪悭,悭就是吝啬,持戒的反面是恶业,我们想想那个反面。我们今天做的都是反面,忍辱的反面是瞋恚,精进的反面是懈怠,禅定的反面是散乱,般若的反面是愚痴,我们搞的是反面的,与性德违背。佛菩萨的生活行持是性德的正面,他的受用当然就不一样,这些我们不能不明了。理事都明白了,我们才晓得应该怎样修,所谓应该怎样修,说句粗显的话,就是应该怎样过日子,应该怎样生活。我们的生活要像佛菩萨,这就对了。
觉悟了,觉心就是菩提心,不觉、迷惑,就是轮回心,用轮回心也来学菩萨六波罗蜜,结果还是搞六道轮回,不能出离六道,原因在哪里?轮回心。所以轮回心要不得,轮回心就是染污心。我们举个例子,我们讲修布施,财布施,这个例子大家好懂。怎么说用轮回心修财布施?佛门里头常说布施的果报不可思议,在佛门当中舍一得万报,他听了很欢喜,我到佛门去布施,为什么?利润太大了,一本万利。这样子等於说在佛门做投机的生意,这就是轮回心来修布施,他的果报没有办法出离轮回。要想出离轮回,《金刚经》上教给我们,修一切布施心里头若无其事,无住生心,这个心就是觉心,这不是轮回心,不著相,不在意。
「於庄严佛土,亦无所住」,实在说,六度都是庄严。修六度而不执著所修的,所谓三轮体空,这个三轮,布施一定有三方面,我修布施,我能布施,这是一面;我布施给你,你接受我的布施,这是第二方面;我布施的这些事、物,这是第三方面。三面都不执著,他心里若无其事,没有想到我能舍,也没有想到你受我的恩惠,也没有想到我布施多少物品,统统不执著。不但事情做了以后心里若无其事,正在做的时候就若无其事,所谓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就是无住生心。一桩事情如是,你要会,日常生活当中样样事情都如是,这就对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三轮体空。所谓三轮体空就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为什么要样样做?样样做,不著空。为什么心里若无其事?若无其事不著有。你看空有二边不著,这是性德,这就是菩萨行,这就是诸佛如来行,这就是自性本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今天样样执著,我们的行错了,违背了自性,我们错了。所以在这里我们体会了,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是庄严佛净土,点点滴滴都要会归在清净心,这是真正庄严佛净土。
「则非句,不住法相,是名句,不住非法相」,空有二边都不执著。「上来所说,皆是为生心无住、无住生心作张本,亦即为发菩提心者,指示方针耳。」什么是菩提心?菩提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觉悟,菩提心就是觉心,觉而不迷。觉心要怎样才能够发起来?此地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发起来,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这个心就是觉心。无住,心清净,这是清净心,一尘不染,这是不住有;生心不著空,生心生什么心?六度心,所以他不著空。空有二边都不著,这叫做发菩提心。
我们在生活当中,从早到晚,穿衣吃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这是生心。生活与六度相应不相应?这是我们自己要检点的,要反省的。我们从事任何一个工作,这个工作对自己有利益的,对大众有利益的,这就是布施供养。我自己也是众生,每天穿衣吃饭供养这个众生,布施这个众生。我们也帮助别人,至少你的一家人,与你共同生活的人,你不是天天在修布施供养吗?你做事情一定有程序,煮个饭一定先洗米,有一定的程序就是持戒波罗蜜,持戒就是守法。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有顺序,有先后次第,怎么说没有修持戒波罗蜜?无论做什么事情,我相信都有耐心,耐心就是忍辱波罗蜜。天天求改进,天天求进步,就是精进波罗蜜。在一切人事环境当中,自己有主宰、有信心,不为外境所动摇,那是禅定。对於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般若。可见得一切众生,哪个人不修六度?不过一切众生他迷,迷在哪里?六度当中他造了业。他在修布施里头起了贪悭,他起了贪心,他自己有的,吝啬,舍不得布施给众生,悭吝心,他起了这个东西。这种心起了很苦,果报不好,不一定是讲来生得贫穷果报,这一生不肯修财布施,来生得贫穷果报,怕的是这一生你的财富保不住。如果你在晚年就得贫穷果报,那个太苦了,真是太可怜,这样的事情都在我们周边。我相信大家在报纸、杂志、新闻里面都看到,某某一个大企业家破产了、倒闭了,自己一生晚年就受苦了。
世俗里面讲,人如果没有相当的修持,没有办法超越命运,命运是五年一转运,人一生当中,有最好的五年,有最坏的五年。如果你的好运在晚年,那叫真正的好运,好运在年轻的时候那很可怜,你没有智慧你保持不住。怎样把财富保持住?散财。你财散掉了,你命里头的还有,你命里头的财并没有动,因为你没有享受,这个可以转移的。如果我年轻的时候就发大财,我那个时候统统散掉,这样子把你的好运放在晚年,晚年再享受。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聪明人,可以把自己的命运能够自己调配。万万不可以把晚年的好运拿到现在就享掉,那就坏了,那就大错特错。人的确有命运,但是佛法不是宿命论,佛法告诉我们,命运是自己造的,命运不外乎因果,种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所以《了凡四训》就是很好的例子,把这些事情、这个事实真相跟我们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证明佛给我们所讲的,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报,因果一定是相应的。你财富得来的容易,就是你财布施的时候欢喜,没有一点障难,很欢喜、很快乐的布施,你将来得的财富很容易,不操一点心,财源滚滚就进来。财富得来很苦、很艰难,是你布施的时候你的心很难过,虽然布施了,像割肉一样的,布施之后又后悔,将来你财富还是得到,得的很不容易,很辛苦你才得到,这么一回事情。因怎么种的,果怎么样收成,真的是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诸佛菩萨修布施波罗蜜,而且修的布施供养当中都是第一等的,他修的法布施。《行愿品》里面普贤菩萨告诉我们,一切供养之中,法供养为最;本经世尊为我们比较福德,也是法布施胜过财布施。前面我们读过第一次的比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读诵受持四句偈,为人演说,那个福德超过三千大千世界的布施。所以,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演说无上真实的妙法,他们的特色就是不住於相。我们凡夫著相布施,虽然得福报,得财富、得聪明智慧、得健康长寿,依旧出不了三界。佛菩萨为什么尽虚空遍法界自在往来?就是他不著相,就是他懂得无住。我们的苦处就是心有所住,这个住,用现在的话说,你心里头有所牵挂,你有放不下的东西在,那就有住。凡是有住,你所得的就有限。你住在财富上,你的财富就那么多;你住在你聪明智慧上,你的聪明智慧就那么大,不可能再有发展。无住就不可思议,那个果报无量无边,无住跟性德相应,称性,道理在此地。所以,把修德跟性德集合成一起,修德变成性德,这个不可思议。佛在这部经上,特别是这一段,教给我们觉悟,教给我们发觉悟的心,就是发菩提心。
「生心要无住」,这是教初学、教凡夫,凡夫生心,要紧要学无住。「无住要生心」,这句话是教二乘,教这些阿罗汉、辟支佛,因为他们已经无住,他无住他不生心,不生心就堕无为坑。所以教他们,你们已经得到无住,要生心;我们凡夫是一天到晚都生心,要懂得无住。这两句话就度尽一切众生,一种执著有的人,一种是执著空的人,执著有的人,佛就教你生心要无住;执著空的人,你无住要生心,所以这是一切众生统统度尽了。
「应者,决定之词。」『诸菩萨摩诃萨,应』,应是应该,这个字是全程肯定,教你一丝毫犹豫都没有。「诸菩萨摩诃萨」,这所有学佛的同修全部都包括尽了,这诸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菩萨,没有一个是例外的,必须要这样做法,那就是要生清净心。「无论小乘大乘,果位因地皆当无住,可知发大心者,决定亦当无住,非此不可。」这部经是对发大乘者说,是对发最上乘者说,须菩提尊者在经初启请的时候,就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是把《般若经》的对象都给我们说出来。既然你发这个心,佛在此地说你就应该要这样做法,非此不可,一定要学无住,一定要能够放下。
佛法的修学,不是只是讲讲,要行,要做到,不做怎么行!这也是学佛最大的一个难处。往往人听到大乘佛法,听了很欢喜,叫他去做就难了,做就是割肉,很痛苦!叫他真正舍,真正放下,他就不干了,所以大乘殊胜的利益他永远得不到。为什么他听都听明白、听懂了、听了很欢喜,他还做不到?实际上,这里头有两个原因,第一个他虽然懂,没有彻底明了,不够透彻,所以他并没有真的看破。第二个原因,他情执太重,也就我们一般讲的,烦恼、业障太重,障碍他放下,所以他放不下。烦恼轻的人,业障轻的人,人家学佛为什么快速就成就了?因为他听了明白,他就做到,他真的肯去做。
上一回我提到庞蕴居士的故事,我们佛法讲公案,庞蕴居士的例子。他是明白了就做到了,他很了不起,你在传记上看,他那个往生真叫得大自在。他往生的时候,叫他女儿,那时候没有钟表,叫女儿到外面去看看,大概是什么时间。他女儿就晓得,晓得她父亲准备走了,出门看了一看,她说时间还没到,女儿站在那个地方往生了,走了。所以庞蕴说,这个小孩子,你看还要我替她办后事。你说他们那个功夫怎么得了,不得了,真叫生死自在,游戏人间。因为她老子走了,女儿要替他办后事,不如她先走,让他去办后事,真叫得大自在,说走就走。他为什么能够有这么自在?彻底放下,对於这个世间毫无留恋,毫无牵挂,他就自在了。一家三个人,都这么样自在,都这么样潇洒。我们仔细想想,什么原因?就是他们彻底放下了,没有一丝毫的留恋。我们今天佛法也读了不少,听了不少,为什么还做不到?就是我们一样也没有放下,所以在事实上,生活上没有丝毫的改变,还是受命运在摆布。
我们在新加坡讲经,难得有个同修她听了她真做。我们跟她讲三福,要孝养父母,现在年轻人不愿意跟老人住,说老人唠叨罗嗦。听了这个她有点感动,她就搬回家跟公婆在一起住,伺候公婆,她做到了。告诉她要布施、要散财才能得财富,她回去就把她公司股东分给员工,无条件送给他们。她来告诉我,现在他们员工做事情认真努力,不要我去督促。因为从前,他们做事是替你老板做事,现在做事是为自己赚钱做事,效果马上就不一样。这个就是听了之后,她听明白了,觉得有道理,她真肯干。一个公司里面所有的员工,菩萨的老板就晓得,我这是布施供养这么多家庭,养这么多家人,而公司所有生产是服务於整个社会,服务於大众。这个念头一转过来,他这个商人就是菩萨商人,就不是凡夫。转业力为愿力,转迷成悟,他觉悟了,那怎么会一样?在从前得失心很重,公司要赚钱,得失心很重。一转过来,得失心没有了,赚钱是大家有福,赚不到钱,你们大家没有福报,自己解脱了,自己得大自在。一个人得失心没有了,烦恼轻了,智慧就增长,他处事待人接物,心态跟从前完全不相同。从前是迷,是自私自利,现在是觉悟,一切为众生,一切为社会,不一样。学佛,佛法可贵之处,就叫你转念头,这点非常重要。怎样把迷惑能够转成觉悟,把私欲能够转成大慈大悲,将得失转变成大智慧,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这叫真正学佛。所以关键的所在,就像前面所说的点睛结穴,就在一个无住。
念佛法门里面所说的就在清净心,心有住就不清净了,心无住才清净。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之中,无论是顺境逆境,都能保持清净,而一丝都不染著,这就超越了;超越命运,超越生死,超越轮回,一切都超越了。这在三界六道、在一切境缘当中,就得大自在,你的生活跟诸佛菩萨就没有两样,虽然示现在人间,也像佛菩萨一样游戏神通。由此可知,无住生心的重要,无住生心是整个佛法修行的总纲领。只要是修学佛法,正如同此地所说的,无论是小乘大乘,果位因地,都不能够违背这个原则。我们要学佛,真正要学无住你就是真的学佛,如果心还有所住,你不是学佛。不是学佛,搞的是什么?说的好听一点,你是在搞佛学,把佛法当作世间一种学问来研究、来欣赏,你没有认真去学习,佛法里头真正殊胜的功德利益与你毫不相关。学佛的人是我要学作佛,我要学作菩萨,那么佛法里面这些殊胜的利益你就完全会得到,你能够享受到。佛学与学佛是两桩事情,不能混为一谈。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