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二十九集) 1995/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29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七面,经文第四十一段,「推阐无住以开解」。这是本经正宗分的第二个段落,前面一大段是说信,这第二段是讲解,第三段是讲行,最后一段是讲证,信解行证。科判的意思前面已经有介绍,我们现在看经文:
【须菩提。於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在这一大段经文一开端,世尊就小乘证果来说明离相,这个意思非常重要。一般我们往往有个错误的概念,以为大乘离相,小乘是著相的,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没想到小乘人也是离相的。既然小乘初果都要离相才能证得,何况大乘佛法,这个意思非常的明显。我们看注解,「初果」,『须陀洹』是初果,须陀洹的意思经上有解释叫『入流』,翻成中文意思叫入流,我们一般讲入圣者之流,讲超凡入圣了,他不是凡夫,他是圣人。「初果断尽三界八十八使」,「使」是比喻,经论里面也常说八十八品见惑,惑是迷惑,就是见解上的迷惑;换句话说,就是错误的见解,一共有八十八种,这八十八种错误的见解统统断尽,就证小乘初果。为什么用一个「使」?使是古时候衙门里面抓犯人的那个当差的叫差使,就如同我们现在的刑警队队员一样,专门抓犯罪的罪犯。这八十八种错误见解我们要是没断,就好比是那八十八个刑警队在后面跟著,时时刻刻要抓我们的意思,取这个比喻。那你的日子怎么会好过?那么多刑警围在你的旁边,取这么个意思做比喻。「已见真空之理,而知无我亦无我所矣」,这个道理我们在大乘圆顿大经,在《金刚般若》里面所见到的,哪里晓得小乘初果他对这个道理也明白了。由此可知,我们比小乘人还不如,我们今天只晓得无我亦无我所,但是我们还没做到,小乘初果已经做到了。所以他能够证得须陀洹果,我们今天依旧还是凡夫,跟他们相比差得很远。
「须陀洹」,第二段解释这个名词,「此云入流」。此云,在我们中文经典里面常常看到这两个字,此是中国,此云就是中国话,就是这个意思。因为须陀洹是梵语,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什么意思?此云入流,我们中文的意思叫入流。「根尘相对,名为六入」,根是六根,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乃至意知法,六根接触外面的六种境界。这六种境界为什么叫它做尘?尘是灰尘,像我们的桌椅,一天不擦,它就落上灰尘。灰尘是污染,由此可知,外面六种尘境,是藉六根为媒介,污染了我们的真性,污染了我们的清净心,我们的心不清净了,所以把它比喻作尘,尘也是个比喻。
它为什么会污染?我们眼见色,色实在讲并没有入到我们眼里面去,怎么能染污我们的真性?如果色法能够染污真性,《华严经》上又为什么说事事无碍?实在讲一切法确实不会染污真性,真性之所以被染污,底下有个识,这个东西讨厌,有六识。六识是错误的见解,它错认了,这样就染污真性,所以真正染污的是识。但是外面的境界是媒介,藉著这个媒介它在那里虚妄分别妄想执著,这样染污了清净心。「识为分别故」,关键就在这个字,这叫六识。「今曰不入」,经文上讲『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叫六尘,不入,「明其能空情识矣」。识是感情的,在大乘相宗里面告诉我们,修行的纲领,各宗用的名词、说法不相同,可是意思都一样。相宗讲修行纲领在转识成智,要把六识把它转过来,转过来就是智慧。由此可知,情跟智是一个东西,智就是般若智慧,般若要是迷了,它起的作用就叫情识;情识如果觉悟了,就叫般若智慧。可见得迷悟不同而起的这个名字,觉悟的时候叫它做般若智慧,迷惑的时候叫它做情识。所以,情识跟智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转识成智就是转迷为悟,觉悟了,情识都变成智慧。从这一点我们也能够检点自己,学佛有没有开悟?开悟不要去问别人,问别人,有些人会骗人的,不可靠。
我有一年在洛杉矶讲经,听众里面有五个年轻人,听说这五个年轻人都开悟了。西藏这些密宗喇嘛仁波切都给他们授过记,给他们做过证明,他们已经开悟。我在那边讲经,他们也来听经。听完之后,我们讲完了,他走到我面前,要我给他做证明,他们开悟了。这五个人走到我面前,我就直截了当,我说老实话,我不会骗人,我说你们没开悟。他当时听了就很生气,哪些仁波切都说我开悟了,你怎么说我没开悟?我就老实告诉他,我说我没有开悟,你来问我,那你当然没开悟,你开悟了还问我吗?这就不欢而散。所以要晓得,有人会骗人的,不老实会骗人的。还有摸摸顶就开悟了,如果这么容易的话,释迦牟尼佛何必讲经说法四十九年那么辛苦?摸摸头不都开悟了吗?那么简单吗?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不要被人骗了,被人骗了那才叫真正的可怜,经上常讲的可怜悯者。
用这个做标准就行了,如果我们的情变成智慧,这就开悟了;如果情执还很重,那就说句话,你没开悟。开悟之后,感情都变成高度的智慧,刚才跟你讲了,情跟智是一桩事情,悟了情就叫智,迷了智就叫情。你几时情变成高度智慧,那你开悟了,《金刚经》给我们做证明,那是没错的,什么时候我们感情变成了智慧。智慧给诸位说是真实之情,那个情是永远不会变的。智迷掉了变成情,情是假的,我们常讲虚情假意,为什么?情有变化,无常。智是真常,智是永远不变的,这也是他能空情识,情识空了。情识空了就变成智慧,所以「虽名入流,而实无所入」。无所入的意思,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六样东西再也不会污染他的清净心。这六样东西对他来说就不叫六尘,对我们来讲是六尘,因为我们会被它污染。须陀洹以上,绝对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不会被外面境界污染,这叫入流。真的他有没有入?没入,一样也没有入。『是名须陀洹』,所以佛给他起个名字,叫他做须陀洹。
「故曰,是名须陀洹。」我们看注解最后一段,「名者,假名也,名相也,下是名句皆此意也」。经文往下「是名」字样很多,凡是看到「是名」,我们晓得这是世尊给他建立一个假名。为什么要说它做假名?名字不可以执著,执著名字就错了。是这个人他修行到某个境界,这个境界上我们为了说话方便起见,给他假设个名字,名字是假名,不可以执著。小乘初果尚且如是,我们继续看二果。
【须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三界六道的凡夫对於这一切法的迷惑,世尊把他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你看错了,是见解上的错误,另外一类是你想错了,思想上的错误,合起来称作见思烦恼。见烦恼就是错误的看法,总共有八十八类,八十八品,统统断尽了,也就是说你在见解上没有错误了,这才是小乘初果。但是你在思想上还有错误,见解上虽然没错误,想法还有很有错误。思想上的错误一共有八十一品,分配在三界九地,每一地九品,九九八十一品。见思烦恼也不能细讲,单讲见思烦恼,过去我曾经讲过几次,大概需要六个小时,单单讲这个问题,以前讲过。二果以上就是断思烦恼,也就是错误的思想。
「初果进断」,进是进一步再要断「欲界思惑」,就是思想上的错误,「上上乃至中下,共六品」。八十一品思惑难断,不像见惑,见惑虽然多,容易断,思惑难断。佛在经上有个比喻,断思惑就像藕断丝连,很不容易断的。三界九地,欲界算一地,所以欲界有九品;色界算四地,色界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算四地;无色界也算四地,总共合起来叫九地,这是佛学常识。合起来就是我们常讲的二十八层天,欲界有六层天,我们学佛要清楚、要明白,人家讲升天,升天堂,到底是哪一个天堂?天很多,不能含糊笼统。欲界从我们人间往上去,最下面一层天叫四王天,我们供的四大天王,四王天的天王。四王天再上去叫忉利天,忉利是梵语,翻成中文意思叫三十三,所以也叫它做三十三天。三十三天是在一层,并不是三十三层,也并不是最高的,它是欲界第二层天。再往上面去,第三层叫夜摩天。夜摩天再上去是兜率天,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兜率有分内外,内院是弥勒菩萨住的,外院是凡夫天,凡夫天见不到弥勒菩萨。所以兜率是凡圣同居土,就像我们现在地球也是凡圣同居土,有些佛菩萨、阿罗汉住在我们这里,我们见不到他。
你们常常有拜《三昧水忏》的,《三昧水忏》里面最主要的一个人物就是悟达国师。悟达国师害了人面疮,迦诺迦尊者,那是阿罗汉,用三昧水把他的疮治好。这位阿罗汉住在四川,也是个山上,我们去看是荒山,什么也看不到。有缘的人,像悟达国师跟他有缘,才见到山上庄严的道场,见到许多圣人在那边修行。像五台山的文殊菩萨,《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记载就不少,虚云老和尚见到文殊菩萨,但是见到的时候不认识,以后知道是文殊菩萨,他人又不见了,再找也找不到。我们这个世间是凡圣同居土,兜率天是凡圣同居土,再往上面去就是四禅,四禅是凡圣同居土。所以在娑婆世界六道之中,二十八层天里面有两种天是凡圣同居土。兜率再往上面去就是化乐天,化乐天再上去,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的六层天。再往上去就初禅了,初禅有三天,二禅有三天,三禅有三天,四禅有九天,所以色界有十八层天,无色界有四层天。所以说生天,到底生哪一个天?太多了,天很复杂。
就以忉利天来说,在我们这个六道里头,忉利天有多少个?佛给我们讲这个世界的组织,一个单位世界,要用我们现在天文的眼光来观察,就是一个太阳系,一个太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一个单位世界有一个忉利天,这是从前人的讲法。现在黄念祖老居士的讲法跟这个不一样,黄老居士的说法是讲我们现在天文里发现的银河系,一个银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这个单位实在太大了。这个单位世界的最高峰就是忉利天主,像这样的单位世界有一千个,集合一千个单位世界叫做一个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天顶是初禅,再以小千为单位,集合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为单位,集合一千个中千世界叫一个大千世界,这是一尊佛的教区,一尊佛的教化区,叫大千世界。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诸位要记住,是一个大千世界,不是三千个。为什么称为三千?它因为有小千、中千、大千,所以叫做三千大千世界,其实是一个大千世界,它里面有小千、中千、大千。你从这上面来看,一个单位世界就有一个忉利天主,我们中国人讲玉皇大帝。一个小千世界里就有一千个忉利天,一个中千世界,一千再乘一千,一百万个,一个大千世界里面,忉利天有十亿个,你到底到哪个忉利天?你生天到底生哪个忉利天?不可以含糊笼统。
这是他断欲界六品粗惑,粗的先断,细的后断。上上到中下,六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一共六品,这就叫证二果,在小乘里面就是二果。「尚余下三品惑」,欲界里面他还有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这三品他还没断。
「二果须一往天上,一来人间断之」,所以叫他做『一往来』。他为什么还要到人间来一次?因为人间他还有三品惑没断,他不能不来。如果这三品惑要断了,他就不要来了,他就不必来人间。由此可知,欲界众生有他的因缘,他因缘要是断掉了,他不会到这个地方来的。业因要是断掉,他还要到人间来,那叫乘愿再来,那是来度众生的,不是他的果报。我们因为烦恼没断,是非来不可,这是来受果报的,迷惑、造业、受报,你非来不可。二果圣人他还要来一次,因为他还有微细的烦恼,就是还要来一次,所以叫他做「一往来」。「然其心中,实无往来之相。」事实上他是要来一次,可是在他心里清清净净,他不著相,心地很清净。如果他要著相,那是凡夫,就不是圣人。在佛法里面,就叫他做斯陀含,斯陀含是梵语音译,小乘的二果。
下面一段是「三果离相」,你看小乘四果,没有一个不是离相的。
【须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故名阿那含。】
梵语里面『阿』翻作无,『那含』就是来的意思,我们中文意思叫『不来』。西方极乐世界这尊佛的名号叫阿弥陀佛,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所以这个名号,此云无量觉,觉是觉悟,无量觉,就这个意思。「二果进断欲界下三品惑尽」,就是欲界九品惑他统统断尽,所余的下三品他断尽了。「寄居色界四禅天」,他断尽之后再不到欲界来,就是欲界的因缘他没有了,他不会到欲界来。不到欲界,他到哪里去?他在四禅,寄居色界四禅天。四禅刚才说过了,是凡圣同居土,四禅天人也见不到这些圣者,斯陀含、阿罗汉他们也见不到。四禅天比较上复杂,四禅凡夫天一共有四天,有四层,另外五层叫五不还天,另外五层都是圣者修学的道场,他们居住修行的地方,叫五不还天,在四禅。四禅凡夫天里它有四种,初禅、二禅、三禅各有三种,四禅为什么会多一种?它多一个外道天,这个天的名字叫无想天,是修无想定,修成功之后生到那里去。诸位要知道,无想天虽然在四禅,依旧是凡夫,不是圣人,他没有办法超越三界,也就是说出不了轮回。因此修禅定,确实要有真正善知识指导,否则的话,很容易把无想定当作真正的禅定,当作一种成就,那就错了,将来果报生到无想天去。
他不来人间了,「故称不来,然其心中,实无所谓来」,他的心清净,对於欲界往来这个意念决定没有。如果有念头,那他还是妄想分别执著,他没有这个意念。四禅天这些三果圣人,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些人根性有很利的,也有钝的。钝根他的修行时间比较长,还要通过四空天,才能够证阿罗汉果。如果是利根的,他不必通过四空天,就在四禅证四果阿罗汉,超越三界。所以根性利钝对他修行时间的早晚有关系,成就快速不相同。「因其来意已无,故能不来,是亦假名不来耳。」不来也是假名。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有所谓来意,由此可知,天人到人间里面来,来意不是别的,就是思惑,九品思惑没断他要来;九品思惑断了,他就不来了。不来而来那叫大慈大悲,倒驾慈航,他来干什么?来度众生的,他不是来受报的。他可不可以来?他随便可以来,他来去自由。看到有缘的众生他就来度,这是佛家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他跟这个众生有缘。什么叫有缘?当然过去世有关系,因为过去的关系,所以他来教导他,这个人对他有信心,能信、能解、能依教奉行,这叫有缘。无缘的,佛菩萨来跟他讲,他不听,他也不相信,他也不会去做,那佛菩萨就不来,来了毫无意义。所以,遇到真正能信、能解、能行的,佛菩萨一定会来。这也是我们平常讲的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什么叫感?也就是刚才讲的能信、能解、能行,这个叫感,佛菩萨示现善知识来教导我们,来帮助我们。
底下一节经文,这是「四果离相」。
【须菩提。於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那就著相了,四相具足,四相具足决定是凡夫。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连小乘初果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们在前面说过,经文上也读过,小乘初果就离相,等觉菩萨也离相,虽然都离相,里面功夫浅深不同。所以才有小乘四果,大乘五十一个阶级,他离相的深度不相同,但是都是属於离相。「阿罗汉,此云无生」,阿罗汉是梵语,翻成中文意思叫无生,无生就是再也不会到六道轮回里面去受生,他超越六道轮回。也就是三果圣人,在四禅五不还天把色界、无色界这个八地,每一地是九品思惑,总共是七十二品思惑断尽,在五不还天就断尽,超越三界六道轮回。连色界天、无色界天他也不来,所以叫无生。小注子里头有。「三果於四禅天,进断上二界」,就是色界、无色界「七十二品思惑尽,便证无生法忍,不受后有」。证得了无生,无生是一切法不生,不生当然就不灭,这一切法不生不灭。忍这个字当作定讲,他的心就定在这个上面,不会动摇,不会怀疑,不会忧虑,他知道一切法不生不灭。忍也当作认可讲,佛讲一切法不生不灭,我可以同意,我承认。为什么我同意、承认?我也看到一切法不生不灭。所以忍可以当作同意讲,当作认可讲,这是小乘的境界。同样这个名词,无生法忍这个名词在大乘的意思比这个深。这在小乘四果证无生法忍,小乘的无生法忍。
不受后有,后有就是轮回。我们一般人说死了,其实死了之后,佛家讲神识,世俗人讲灵魂,马上又去投胎。如果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才晓得人没有死,换个身体而已,哪有死。一般人把死看得很恐怖,那是错误。年岁大了,身体衰老了,就像衣服穿旧了一样,穿旧了脱掉换件新衣服,这衣服破旧不要了,换件新衣服,其实真的就是这样,他就换个身体。可是换个身体,这个里面与自己的造业有关系,如果一生能够行善、能够积功累德,他就换件很漂亮的衣服,来生得福报,人天身,得福报。如果造作恶业多,换的衣服就很不好看,换成畜生、饿鬼、地狱,那就很难看了。所以一切众生在六道里头舍身受身,就跟脱衣服换衣服一样,明白真相你就不害怕了。希望我的衣服穿得很漂亮,再换件更漂亮,那你就要存好心、做好事。我在前几年提倡四好,现在新加坡有个「四好学社」,四好就是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四好。不受后有就是不再轮回,这真的叫了生死出三界。我们是有后有,死了后面又有,永远是没完没了。到证阿罗汉果,后面就没有了,超越三界。
「生死从此了矣」,不再有生死,这个生死讲六道轮回里面的生死,他没有了,他永远断掉。「故称无生,然其心中,实并法亦无之」,他的心清净,一尘不染。如果心里面还念著我修学的什么方法,我证得什么果位,给诸位说,那是凡夫,绝对不是圣人,连初果都没有达到,初果心里已经清净了。这是我们要学的,我们修行不止这一生,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我们修行都没成就,也就是说从来也没有证得初果。我们要问,你为什么没有证得?读这段经文应该觉悟。就是我们牢牢执著著我有修、我有证、我做好多好事,这就完了。你想想看,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是不是四相具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具足你怎么能证果?须陀洹要离相。这才晓得我们之所以生生世世修行不能证果,就是著相,就是不知道把四相丢掉,让心地恢复到清净。
现在人常常重视什么东西要记住,记住就坏了,记住是四相具足。佛教给我们什么都不要记,你记它干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的东西你把它放在心上干什么?心要空、要干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过去已经过去,绝对不要把它挂在心上,不要去想它;未来还没有来,你去想它干什么?说现在,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心不可得,这样才能够修行证果。你要常常这样也记在心里,那样也放在心里,你完了,这一生修得怎么好都不能证果。再给诸位说,如果讲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说老实话,真正能往生的人,只有一念阿弥陀佛,如果阿弥陀佛之外还加上一念,就不能去。这是古德特别教给我们的不夹杂,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你还有一念的话你就是夹杂。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净念相继」,净就是不夹杂,夹杂另外一个念头就不净,对西方净土有怀疑就不净,夹杂就不净。真正往生的人,你要晓得他凭什么往生?就是他唯有一念阿弥陀佛,心里除阿弥陀佛之外,绝对没有第二个东西,这样的人才决定往生。与《金刚经》的宗旨相应,四相都没有,他才能往生。普通的法门,必须四相都没有才能证果,小乘果位、大乘菩萨果位统统都不例外,一定要破四相。所以他连修行的方法,证得的果位,心里面绝对没有这个念头,绝对没有这个意思。
「因其无法,则生灭心息,故曰无生。」他心地清净,他不执著,他不分别,所以生灭念头没有了。我们的心是一个念头灭,一个念头生,妄念永远不断,这叫凡夫。阿罗汉他这个念头,这种妄心断掉了,没有了,所以叫无生,无生就是念头不生。因此,这也是假名无生,如果还有个无生的念头,那又生了,他生了个无生的念头,那又错了,无生的念头他也没有。
「阿罗汉一云杀贼」,阿罗汉有三个意思,无生,杀贼,应供,三个意思。无生前面意思解释过了,生灭心断了,不再在三界六道受生,无生是这个意思。另外一个意思叫杀贼,「杀烦恼贼之意」。见思烦恼把我们自性里面智慧、功德都障碍住,这好比是贼,阿罗汉能将三界见思烦恼断尽,就好比杀烦恼贼,是这个意思。有些人对於佛法没有深入了解,看到阿罗汉有杀贼的意思,你们佛教讲不杀生,你看阿罗汉不是杀贼吗?我都遇到过,遇到过不是普通人,大学教授,但是他是个天主教徒。你们佛教讲慈悲,阿罗汉都杀贼,不是开杀戒了吗?这是很大的误会,这没有能够深入。他是断烦恼,比喻作杀烦恼贼,是这个意思。第三个意思叫「应供」,供是供养,阿罗汉是人天福田,应当接受人天的供养。「以一切漏尽,当受人天供养之意」,供养圣人得大福报。阿罗汉在世间,他一定是教化众生,所以是人天的师范,我们能够供养他,请他常住世间教化众生,这是很大的福报,他是人间真实的福田。到这个地方,是世尊泛指阿罗汉这个四果,小乘四果,来说明离相的重要。
下面一段,「师资证成」。就更进一步,说得更要亲切,前面只是指普通的四果,现在世尊就以须菩提跟自己来给我们做个证明。我们看这是须菩提的话。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我们再把底下这节经文读下去。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说得很清楚,佛称赞他是『第一离欲阿罗汉』,须菩提尊者心里面可没有,绝对没有这种分别执著。你看我们一般凡夫,如果佛一称赞,他很高兴,我怎样怎样,那你著了相,你是凡夫。所以称赞人有问题,这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一般人见不到的。我在年轻的时候,到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我记得好像是第二天还是第三天,就是见他老人家头几天,他就告诉我这桩事情。教我在大众同修当中不要毁谤人,这个我听得懂,不要毁谤人;不要赞叹人,我听了就很奇怪,赞叹人是好事情,为什么不要赞叹人?但是我又不敢问他。可是这个问题就始终摆在心里,为什么不能赞叹人?大概过了两个礼拜,老师也许看出来,他又来告诉我,他说赞叹人比毁谤人那个害处还要深。他说为什么?你这一赞叹,他就自满了,就自以为是,就自大,贡高我慢就生起来,自以为有成就,障碍他道业的进步。所以,赞叹是害死人,比毁谤还厉害。有的时候毁谤还能够激发他,你说我不行,我更努力、更精进,他还能发奋图强。这一赞叹,就把人赞叹完了。我才明白这个道理,我想两个礼拜没想通,老师最后说出来。
什么人才能够赞叹?像须菩提尊者就可以赞叹,他无动於心!你毁谤他,他心里头不落印象;你赞叹他,他心里也不落印象,这种人可以。俗话常讲「八风吹不动」,八风吹不动的人可以赞叹。如果一赞叹他就欢喜,得意忘形,这个人不可以赞叹,那赞叹你是居心不良,你是要整他,要害他的,要叫他堕落,这个不可以。这是往深处、远处去看。我们受赞叹之害很多,人家说几句好话,我们就得意忘形,就自以为是,这是堕落的一个重要因素。须菩提,世尊对他的赞叹可以,他已经不动心,已经不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这可以。
我们再看什么叫『无诤三昧』。「不与物竞」,竞是竞争,为什么不说不与人竞争?我们一般都讲「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他用物,他不用人。物比人的范围大,不但不跟人竞争,天也不跟他争,天王也不跟他争,物里头含的意思太多了。不但六道的一切众生我不跟他竞争,十法界的众生也不跟他竞争,像此地讲的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我也不跟他争。为什么?一有竞争,四相具足。这个意思深。十法界统统都不争,你的心平等。「一切平等,由不自是,故能无诤」,凡是有诤,都自以为是,自以为是才跟人意见不相同,才跟人争。佛、菩萨,我们在这部经上看到连须陀洹,就是圣者,圣者不与人争。为什么不与人争?就是他不自是。怎么个不自是法?六祖能大师讲得很好,「本来无一物」,还有什么好争的?有一物才可以跟人争,他一物都没有,争什么!你们说,说什么都好,说是也好,说非也好,说善也好,说恶也好,我心里头丝毫不沾染。你说善,我欢喜,你说恶,我憎恨,那就四相具足,四相具足是个道道地地的凡夫,出不了轮回,这个意思深,要细心去体会。实在会不过来,要想到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可以当真,都是假相。现在世间也有些聪明人,知道所有一切物质现象都是一种波动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些形形色色?波动的频率快慢不一样。这种人算是相当聪明的人,但是他还出不了轮回,原因在哪里?他执著在波动的现象,比不上这些圣者,心里头干干净净的,连这种念头也没有,叫真清净、真平等。
「无诤,则不恼他」,恼是叫别人生烦恼,无诤当然不会令人生烦恼,更不可能去害别人。「意在守护他心,令不生恼。」所以菩萨,菩萨看到一个人讨厌他,他马上回避就离开了。不会坐在那个地方叫他看到讨厌、生烦恼,自动会离开,菩萨有他心通。「修此三昧,岂非大慈」,佛法里面讲大慈大悲,无诤三昧就是大慈悲。
「三昧」是梵语,「此云正受」,正是正常,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是身心清净,一尘不染,那叫正常的享受。诸位要晓得,世间人的享受,苦乐忧喜舍,这是佛把它分为五大类,世间人的享受。身的享受,有苦、有乐两大类,心里面的享受,我们讲精神的享受,有忧、有喜。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时候叫舍受,统统放下,舍受。舍受实在讲是正受,为什么舍不叫正受?因为他舍的时间很短,他不能保持。如果舍受永远保持下去,那就叫三昧,就叫正受。「亦曰正定」,也叫做正定。由此可知,佛法里面所讲修定,定的境界当中,「不受诸受」,刚才讲的苦乐忧喜舍统统没有,这才叫入定,这才叫修定。定中有境界,这个境界能够叫你生出苦乐忧喜舍,这就不是定,这是邪定,不是正定。正定里面,无论什么境界现前,他的心一定是很平静。不管什么境界相现前,就像经上讲的原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丝毫不沾惹。所有一切境界相,如果说能妨害你,说个实在话,你不要怪它,要怪自己,因为你自己动心,你才受它的害;境界相现前,你自己要不动心,它对你毫无办法,为什么?你不受诱惑。你之所以被害,你已经受它的诱惑,你对它生了欢喜心,或者生了烦恼心,讨厌、厌恶的心,你已经起心动念,你才受害。
境界现前,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见如不见,那个境界就是好境界,《楞严经》上佛告诉我们的,这好境界,锻炼你自己的定力。就怕境界现前的时候你起心动念,我们学佛的人,佛菩萨为什么不显显灵给我们看看?佛菩萨大慈大悲,不可以!为什么?我们禁不起诱惑。一见佛菩萨,不得了,我见到佛,见到菩萨了,马上动心,你的功夫全部破坏掉。什么时候佛菩萨现身给你看?不动心了,如如不动,见如不见,那时候你就见到了。我们读慧远大师的传记,这是我们净土宗第一代祖师,传记里面记载,他老人家在生的时候,三次见到西方极乐世界,所见到的状况跟经上讲的完全相应,他从来没有跟任何一个人说过。到他往生的时候才说出来,往生要走的时候,极乐世界现象又现前,他才告诉大家,这个相我过去曾经见过三次,我要走了。人家有定力!你的功夫还不到家,禁不起诱惑,佛菩萨不能现相给你看。如果功夫不到家,也见佛、见菩萨,给诸位说,那妖魔鬼怪变现的,那不是真的,他是来破坏你功夫的,让你起苦乐忧喜舍的念头,让你起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是烦恼,让你起烦恼,障碍你一心不乱。所以一定要晓得,境界现前见如不见,不但不理会它,心里面根本就不落印象,这就好,外面虚幻的境界很快就没有了,以后也不会再现前。所以要晓得,惹事是自己,惹祸生非不能怪境界,怪外面境界错了。
「名正受,一切不受」,一切不受就是正受,「则不为一切所动,是为正定」。这两句,把三昧的定义可以说是解释得很圆满、很透彻。正受就是一切都不受,正定就是绝不为外面境界所动,动是动心动念,绝不为外境动心动念,这叫正定。我们念佛人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叫念佛三昧。无论是顺境、是逆境,顺境就是你喜欢的环境,逆境是你讨厌的环境,都不动心。顺境里面不生欢喜心,逆境里面不生烦恼心,心是清净的,永远保持清净,这就对了。清净心起作用是智慧,不是烦恼。
「然此三昧之所以成者,则由於人我是非之相皆空耳」,你要是不空你就不可能不受外面境界影响,一定是前面的四相俱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俱空,真妄、邪正、是非、善恶之相也都空了,你才能入这个境界。也许有人要问,既然是一切真假、善恶、是非都不辨,这人不变成白痴?那白痴是不是圣者?他不是白痴,他自己心里头没有,真正干净。跟大众相处,他还有是非,还是有善恶,这是非善恶从哪里来的?从你们大家来的,而不是他自己的。他那个是非善恶就像舞台上表演一样,舞台上表演,一会儿笑,一会儿哭,那是剧本上写的,这个地方要笑就笑一下,那里要哭就哭一下,不是他自己真心的,不是的。他自己心里干干净净的,什么也没有,那是表演,是表演给别人看的。这是我们常说的,佛菩萨在这个世间,要给一切众生做个好榜样,那是表演,他自己心里干干净净的,四相都空。他这个身相住在世间的时候叫演,为我们讲经说法那叫说,演说。他的生活就是演,表演!他自己有没有?没有。不但念头没有,身也没有。身怎么来的?大家有感应,就是有缘感应而来的,我们佛法讲示现。学佛、读经要从这些地方体会,要从这个地方学习,你才会得大自在,你才会开真智慧。四相皆空就是离相,要离一切相,这句话非常的重要。
「虽得无诤三昧,而不存有所得心。」世尊说他得无诤三昧,他自己决定没有一个念头,我得无诤三昧了,他没有这个念头。他要有这个念头,我得,我相有了,既有我相,我的对面就人相,四相就具足,绝对不会以为我得了。「是自忘其在定矣」,定实在讲是对别人讲的,自己没有这个意念。「此为离三昧障,乃真得无诤,真得三昧,故称第一离欲阿罗汉。」这是须菩提尊者现身说法,他这个身相在世间,是演;般若会上跟世尊这一问一答,启发我们的智慧,让我们了解事实真相,这说!他在表演给我们看,而他自己心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可以说一念不生。
「不但於一切人中最为第一,即以阿罗汉之离欲言,亦称第一也。」这就说虽证果,证果的人跟证果的人其间程度也不一样,也有浅深的差别。就是等觉菩萨,同样是等觉菩萨他们当中还是有差别,到如来地就没有差别,成了佛就没有差别,因为他所有一切妄念断尽。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就是有一品惑没有断,那一品惑也是各个不相同,也是各个有浅深差别不一样。只有到成佛,那是完全相同,那就断得干净,就完全相同,叫佛佛道同。在阿罗汉当中,他算是第一,他证得深。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这是尊者自己为我们陈说出,他没有这个念头,佛称他作第一离欲阿罗汉,他没有这个念头。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这段话是从反面上说,前面从正面说,这再从反面说。如果须菩提有这个念头,佛说他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他也自己觉得我是阿罗汉当中第一,要有这个念头,世尊就不会赞叹他,不会说他是一个欢喜『阿兰那行者』。这个乐念去声字,念耀,乐就是爱好的意思,不念乐,乐是快乐,它是个破音字,念耀,乐是爱好。他喜欢「阿兰那行」,阿兰那是梵语,翻成中文是寂静,就是他很喜欢清净,阿兰那就是清净的意思,我们底下会说到。
「阿罗汉道,即谓离欲。」这个意思比一般注解里面讲得容易懂,一般注解里面,解释阿罗汉道是断见思烦恼。而离欲好懂,见思烦恼就是欲望,世出世间一切欲望统统都断掉了,心里头没有欲望才清净,有欲望就是污染,就是不清净。「阿兰那」也是梵语,「此云寂静,亦云无事,心无事相」,心里面清清净净,所谓本来无一物。「相尽於外,心息於内,内外俱寂,无时不静也。」什么叫做相尽於外?六根接触外面都是相,六尘之相,所谓尽於外,就是不取相。眼见色,不取色,耳闻声,不取声,乃至意知法,也不取法,不取也就是不分别、不执著。外面所有一切境界相,无动於衷,这叫外尽於相。心息於内,心就是念头,生灭的念头,我们的妄念,一个念头灭,底下一个念头又起来,妄想生灭不停。阿罗汉妄想断掉了,内没有妄想,外面一切境界相都不执著,内外俱寂,他身心清净。「即无诤三昧之别名」,这个境界,就是世尊赞叹他称他作无诤三昧。「乐阿兰那行」,乐是爱好,「谓心之与行,契合无间,即证得之意」,这个字它的意思比我们普通讲解更深一层。经文这个意思就是证果的意思,契入的意思,契入就是证果。也就是心与境界合而为一,所谓心境一如,理事不二,这是证入。乐在此地它有这么深的意思。
「凡夫所以起念无他,末能忘情於能得所得耳」,这是我们修行不能成功第一个障碍的因素。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就?这个地方真的是一语道破,未能忘情於能得、所得。这个能、所害得我们很深,无量劫来,不但是修行不能成就,就是念佛也没有能往生,原因就是把能得所得看得太重。《金刚经》的宗旨没有别的,就是要我们把这个东西放下,把这个东西舍掉。「能得是我相,所得是人相」,四相里头,人相范围很大,人相并不是说是一个人,你这样看法就错了。人是一切万事万物的现象,用一个人相来做代表,换句话说,跟我相对的都叫人相。「能所不一是众生相」,能是我,我不一,我们的身不一,头不是身,身不是手,手不是足,这不是一,这叫众生。心就更复杂,前念不是后念,后念绝非前念,这从自己身心来观察,是众生相。外面所有一切万物都是众缘和合而现的,所以我人不一是众生相。
「执持不断是寿者相」,寿者相就是这个众生相它会停留一段时期。我们都知道所有一切众生相都是无常的,虽无常它能够停留一个短暂时期,这个短暂的时期在佛法里叫相续相。它相续不断,它是相续相,相续相就叫做寿者相,也就是我们一般人叫它做寿命。动物有寿命,植物也有寿命,矿物也有寿命,现在我们晓得,连星球都有寿命,太阳也有寿命,它也会有消失的一天,时间长短叫寿者相。由此可知,四相包括了宇宙人生一切万法,总不出四相。四相都是虚妄,因此四相都要舍,都不能放在心上,要舍得干干净净。
「作一得念,则四相具足。」如果你有一个念头我得了,我得阿罗汉道、我证果,有这么一念,四相统统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是六道里面的众生,想出六道难!难在哪里?难在你没有把四相舍掉。换句话说,你要问我什么时候能出三界?什么时候能够脱离六道轮回?《金刚经》上答案就很简单,什么时候你把四相舍掉,那个时候你就出三界,你就脱轮回。什么时候你把四相舍掉,你念佛就往生了。念佛有自在往生的,有生死自在的,所谓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愿意在这里多住几年也可以也不妨碍,这叫自在。你要问,他为什么能得到自在?他四相舍了。四相舍了,就能够自在往生,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他为什么不走?不走定有缘故,什么缘故?绝对不是自私的缘故,一定是还有有缘之人,帮助这些有缘的人,所谓是乘愿再来。乘愿再来有两种,一种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再来的,乘愿再来的。一种是现在自己已经可以马上就往生的,暂时还不走,还住几年,再帮助别人,这也是乘愿再来的。乘愿再来有两种。所以念头不能有,有一念就糟了。
「布施者若存有所施,最易志得意满」,这样的布施人,他所修的福报很有限,为什么?著相修福,四相具足。四相具足修福,可以说这种人太多了。离相修福很少见。布施出去,心里头干干净净的,一丝毫没有牵挂,很少,遇不到几个人。我们所遇到布施的人都是耿耿於怀,我布施了多少,我做了多少功德,念念不忘,这四相具足。往往真正修行人,所现的相极平凡,极其卑下,没人瞧得起,我们以凡夫的眼光往往就看错了。像能够离相布施的我见到一个,新加坡有个谈禅法师,这个人的确没人瞧得起他。他在新加坡住在城隍庙,城隍庙的庙祝,就是看庙的。城隍庙拜城隍的人很多,拜神的,他在那边摆个小摊子,香、蜡蠋、纸钱,他就卖这个,零钱一块、两块。他身上穿的衣服都是旧衣服,虽然还没有补钉,你一看就晓得都是几十年的旧衣服。吃的东西非常简单,一个菜,没有两个菜的,一个菜。喝水喝自来水,客人到他那里去,对你很客气,招待的时候给你一杯白水,没有茶叶的。
我每次到新加坡一定要去看看他,我很佩服他。他点点滴滴的收入都拿去做好事,都拿去帮助一些需要的人,而且数目都很可观,以美金算,一次拿去几十万。拿去之后,他心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问都不问。我问你为什么这样子?他的因果!我做是我的因果,我交给他了,他要不做好事,他背他的因果,与我不相干。干干净净,布施出去问都不问一声,在这个时代居然还有这种人,奇人一个,不像其他这些出家人。他不是没有钱,我们旧金山有个道场也是他成就的,他一次拿四十万成就的,问都不问一声,很了不起。所以布施,为什么布施不能够开悟,布施不能证果,布施不能成就?原因就是布施著相。
「故发大心,行大行者,万不可住相也。」这句教训很重要。发大心前面说过,不但自己要成就无上菩提,还要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这叫发大心,也就是帮助一切众生成佛,这是发大心。行大行,大行是什么?不住相布施,这叫大行。佛在这部经上给我们说了不止一次,说了许多遍,重覆的说,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是生布施的心,决定不能住相。不住相,无住是智慧,真实的智慧,布施是修福,无住布施是福慧双修,这是一切诸佛菩萨修行的要领,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学习。
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七面,经文第四十一段,「推阐无住以开解」。这是本经正宗分的第二个段落,前面一大段是说信,这第二段是讲解,第三段是讲行,最后一段是讲证,信解行证。科判的意思前面已经有介绍,我们现在看经文:
【须菩提。於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在这一大段经文一开端,世尊就小乘证果来说明离相,这个意思非常重要。一般我们往往有个错误的概念,以为大乘离相,小乘是著相的,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没想到小乘人也是离相的。既然小乘初果都要离相才能证得,何况大乘佛法,这个意思非常的明显。我们看注解,「初果」,『须陀洹』是初果,须陀洹的意思经上有解释叫『入流』,翻成中文意思叫入流,我们一般讲入圣者之流,讲超凡入圣了,他不是凡夫,他是圣人。「初果断尽三界八十八使」,「使」是比喻,经论里面也常说八十八品见惑,惑是迷惑,就是见解上的迷惑;换句话说,就是错误的见解,一共有八十八种,这八十八种错误的见解统统断尽,就证小乘初果。为什么用一个「使」?使是古时候衙门里面抓犯人的那个当差的叫差使,就如同我们现在的刑警队队员一样,专门抓犯罪的罪犯。这八十八种错误见解我们要是没断,就好比是那八十八个刑警队在后面跟著,时时刻刻要抓我们的意思,取这个比喻。那你的日子怎么会好过?那么多刑警围在你的旁边,取这么个意思做比喻。「已见真空之理,而知无我亦无我所矣」,这个道理我们在大乘圆顿大经,在《金刚般若》里面所见到的,哪里晓得小乘初果他对这个道理也明白了。由此可知,我们比小乘人还不如,我们今天只晓得无我亦无我所,但是我们还没做到,小乘初果已经做到了。所以他能够证得须陀洹果,我们今天依旧还是凡夫,跟他们相比差得很远。
「须陀洹」,第二段解释这个名词,「此云入流」。此云,在我们中文经典里面常常看到这两个字,此是中国,此云就是中国话,就是这个意思。因为须陀洹是梵语,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什么意思?此云入流,我们中文的意思叫入流。「根尘相对,名为六入」,根是六根,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乃至意知法,六根接触外面的六种境界。这六种境界为什么叫它做尘?尘是灰尘,像我们的桌椅,一天不擦,它就落上灰尘。灰尘是污染,由此可知,外面六种尘境,是藉六根为媒介,污染了我们的真性,污染了我们的清净心,我们的心不清净了,所以把它比喻作尘,尘也是个比喻。
它为什么会污染?我们眼见色,色实在讲并没有入到我们眼里面去,怎么能染污我们的真性?如果色法能够染污真性,《华严经》上又为什么说事事无碍?实在讲一切法确实不会染污真性,真性之所以被染污,底下有个识,这个东西讨厌,有六识。六识是错误的见解,它错认了,这样就染污真性,所以真正染污的是识。但是外面的境界是媒介,藉著这个媒介它在那里虚妄分别妄想执著,这样染污了清净心。「识为分别故」,关键就在这个字,这叫六识。「今曰不入」,经文上讲『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叫六尘,不入,「明其能空情识矣」。识是感情的,在大乘相宗里面告诉我们,修行的纲领,各宗用的名词、说法不相同,可是意思都一样。相宗讲修行纲领在转识成智,要把六识把它转过来,转过来就是智慧。由此可知,情跟智是一个东西,智就是般若智慧,般若要是迷了,它起的作用就叫情识;情识如果觉悟了,就叫般若智慧。可见得迷悟不同而起的这个名字,觉悟的时候叫它做般若智慧,迷惑的时候叫它做情识。所以,情识跟智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转识成智就是转迷为悟,觉悟了,情识都变成智慧。从这一点我们也能够检点自己,学佛有没有开悟?开悟不要去问别人,问别人,有些人会骗人的,不可靠。
我有一年在洛杉矶讲经,听众里面有五个年轻人,听说这五个年轻人都开悟了。西藏这些密宗喇嘛仁波切都给他们授过记,给他们做过证明,他们已经开悟。我在那边讲经,他们也来听经。听完之后,我们讲完了,他走到我面前,要我给他做证明,他们开悟了。这五个人走到我面前,我就直截了当,我说老实话,我不会骗人,我说你们没开悟。他当时听了就很生气,哪些仁波切都说我开悟了,你怎么说我没开悟?我就老实告诉他,我说我没有开悟,你来问我,那你当然没开悟,你开悟了还问我吗?这就不欢而散。所以要晓得,有人会骗人的,不老实会骗人的。还有摸摸顶就开悟了,如果这么容易的话,释迦牟尼佛何必讲经说法四十九年那么辛苦?摸摸头不都开悟了吗?那么简单吗?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不要被人骗了,被人骗了那才叫真正的可怜,经上常讲的可怜悯者。
用这个做标准就行了,如果我们的情变成智慧,这就开悟了;如果情执还很重,那就说句话,你没开悟。开悟之后,感情都变成高度的智慧,刚才跟你讲了,情跟智是一桩事情,悟了情就叫智,迷了智就叫情。你几时情变成高度智慧,那你开悟了,《金刚经》给我们做证明,那是没错的,什么时候我们感情变成了智慧。智慧给诸位说是真实之情,那个情是永远不会变的。智迷掉了变成情,情是假的,我们常讲虚情假意,为什么?情有变化,无常。智是真常,智是永远不变的,这也是他能空情识,情识空了。情识空了就变成智慧,所以「虽名入流,而实无所入」。无所入的意思,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六样东西再也不会污染他的清净心。这六样东西对他来说就不叫六尘,对我们来讲是六尘,因为我们会被它污染。须陀洹以上,绝对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不会被外面境界污染,这叫入流。真的他有没有入?没入,一样也没有入。『是名须陀洹』,所以佛给他起个名字,叫他做须陀洹。
「故曰,是名须陀洹。」我们看注解最后一段,「名者,假名也,名相也,下是名句皆此意也」。经文往下「是名」字样很多,凡是看到「是名」,我们晓得这是世尊给他建立一个假名。为什么要说它做假名?名字不可以执著,执著名字就错了。是这个人他修行到某个境界,这个境界上我们为了说话方便起见,给他假设个名字,名字是假名,不可以执著。小乘初果尚且如是,我们继续看二果。
【须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三界六道的凡夫对於这一切法的迷惑,世尊把他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你看错了,是见解上的错误,另外一类是你想错了,思想上的错误,合起来称作见思烦恼。见烦恼就是错误的看法,总共有八十八类,八十八品,统统断尽了,也就是说你在见解上没有错误了,这才是小乘初果。但是你在思想上还有错误,见解上虽然没错误,想法还有很有错误。思想上的错误一共有八十一品,分配在三界九地,每一地九品,九九八十一品。见思烦恼也不能细讲,单讲见思烦恼,过去我曾经讲过几次,大概需要六个小时,单单讲这个问题,以前讲过。二果以上就是断思烦恼,也就是错误的思想。
「初果进断」,进是进一步再要断「欲界思惑」,就是思想上的错误,「上上乃至中下,共六品」。八十一品思惑难断,不像见惑,见惑虽然多,容易断,思惑难断。佛在经上有个比喻,断思惑就像藕断丝连,很不容易断的。三界九地,欲界算一地,所以欲界有九品;色界算四地,色界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算四地;无色界也算四地,总共合起来叫九地,这是佛学常识。合起来就是我们常讲的二十八层天,欲界有六层天,我们学佛要清楚、要明白,人家讲升天,升天堂,到底是哪一个天堂?天很多,不能含糊笼统。欲界从我们人间往上去,最下面一层天叫四王天,我们供的四大天王,四王天的天王。四王天再上去叫忉利天,忉利是梵语,翻成中文意思叫三十三,所以也叫它做三十三天。三十三天是在一层,并不是三十三层,也并不是最高的,它是欲界第二层天。再往上面去,第三层叫夜摩天。夜摩天再上去是兜率天,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兜率有分内外,内院是弥勒菩萨住的,外院是凡夫天,凡夫天见不到弥勒菩萨。所以兜率是凡圣同居土,就像我们现在地球也是凡圣同居土,有些佛菩萨、阿罗汉住在我们这里,我们见不到他。
你们常常有拜《三昧水忏》的,《三昧水忏》里面最主要的一个人物就是悟达国师。悟达国师害了人面疮,迦诺迦尊者,那是阿罗汉,用三昧水把他的疮治好。这位阿罗汉住在四川,也是个山上,我们去看是荒山,什么也看不到。有缘的人,像悟达国师跟他有缘,才见到山上庄严的道场,见到许多圣人在那边修行。像五台山的文殊菩萨,《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记载就不少,虚云老和尚见到文殊菩萨,但是见到的时候不认识,以后知道是文殊菩萨,他人又不见了,再找也找不到。我们这个世间是凡圣同居土,兜率天是凡圣同居土,再往上面去就是四禅,四禅是凡圣同居土。所以在娑婆世界六道之中,二十八层天里面有两种天是凡圣同居土。兜率再往上面去就是化乐天,化乐天再上去,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的六层天。再往上去就初禅了,初禅有三天,二禅有三天,三禅有三天,四禅有九天,所以色界有十八层天,无色界有四层天。所以说生天,到底生哪一个天?太多了,天很复杂。
就以忉利天来说,在我们这个六道里头,忉利天有多少个?佛给我们讲这个世界的组织,一个单位世界,要用我们现在天文的眼光来观察,就是一个太阳系,一个太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一个单位世界有一个忉利天,这是从前人的讲法。现在黄念祖老居士的讲法跟这个不一样,黄老居士的说法是讲我们现在天文里发现的银河系,一个银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这个单位实在太大了。这个单位世界的最高峰就是忉利天主,像这样的单位世界有一千个,集合一千个单位世界叫做一个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天顶是初禅,再以小千为单位,集合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为单位,集合一千个中千世界叫一个大千世界,这是一尊佛的教区,一尊佛的教化区,叫大千世界。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诸位要记住,是一个大千世界,不是三千个。为什么称为三千?它因为有小千、中千、大千,所以叫做三千大千世界,其实是一个大千世界,它里面有小千、中千、大千。你从这上面来看,一个单位世界就有一个忉利天主,我们中国人讲玉皇大帝。一个小千世界里就有一千个忉利天,一个中千世界,一千再乘一千,一百万个,一个大千世界里面,忉利天有十亿个,你到底到哪个忉利天?你生天到底生哪个忉利天?不可以含糊笼统。
这是他断欲界六品粗惑,粗的先断,细的后断。上上到中下,六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一共六品,这就叫证二果,在小乘里面就是二果。「尚余下三品惑」,欲界里面他还有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这三品他还没断。
「二果须一往天上,一来人间断之」,所以叫他做『一往来』。他为什么还要到人间来一次?因为人间他还有三品惑没断,他不能不来。如果这三品惑要断了,他就不要来了,他就不必来人间。由此可知,欲界众生有他的因缘,他因缘要是断掉了,他不会到这个地方来的。业因要是断掉,他还要到人间来,那叫乘愿再来,那是来度众生的,不是他的果报。我们因为烦恼没断,是非来不可,这是来受果报的,迷惑、造业、受报,你非来不可。二果圣人他还要来一次,因为他还有微细的烦恼,就是还要来一次,所以叫他做「一往来」。「然其心中,实无往来之相。」事实上他是要来一次,可是在他心里清清净净,他不著相,心地很清净。如果他要著相,那是凡夫,就不是圣人。在佛法里面,就叫他做斯陀含,斯陀含是梵语音译,小乘的二果。
下面一段是「三果离相」,你看小乘四果,没有一个不是离相的。
【须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故名阿那含。】
梵语里面『阿』翻作无,『那含』就是来的意思,我们中文意思叫『不来』。西方极乐世界这尊佛的名号叫阿弥陀佛,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所以这个名号,此云无量觉,觉是觉悟,无量觉,就这个意思。「二果进断欲界下三品惑尽」,就是欲界九品惑他统统断尽,所余的下三品他断尽了。「寄居色界四禅天」,他断尽之后再不到欲界来,就是欲界的因缘他没有了,他不会到欲界来。不到欲界,他到哪里去?他在四禅,寄居色界四禅天。四禅刚才说过了,是凡圣同居土,四禅天人也见不到这些圣者,斯陀含、阿罗汉他们也见不到。四禅天比较上复杂,四禅凡夫天一共有四天,有四层,另外五层叫五不还天,另外五层都是圣者修学的道场,他们居住修行的地方,叫五不还天,在四禅。四禅凡夫天里它有四种,初禅、二禅、三禅各有三种,四禅为什么会多一种?它多一个外道天,这个天的名字叫无想天,是修无想定,修成功之后生到那里去。诸位要知道,无想天虽然在四禅,依旧是凡夫,不是圣人,他没有办法超越三界,也就是说出不了轮回。因此修禅定,确实要有真正善知识指导,否则的话,很容易把无想定当作真正的禅定,当作一种成就,那就错了,将来果报生到无想天去。
他不来人间了,「故称不来,然其心中,实无所谓来」,他的心清净,对於欲界往来这个意念决定没有。如果有念头,那他还是妄想分别执著,他没有这个意念。四禅天这些三果圣人,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些人根性有很利的,也有钝的。钝根他的修行时间比较长,还要通过四空天,才能够证阿罗汉果。如果是利根的,他不必通过四空天,就在四禅证四果阿罗汉,超越三界。所以根性利钝对他修行时间的早晚有关系,成就快速不相同。「因其来意已无,故能不来,是亦假名不来耳。」不来也是假名。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有所谓来意,由此可知,天人到人间里面来,来意不是别的,就是思惑,九品思惑没断他要来;九品思惑断了,他就不来了。不来而来那叫大慈大悲,倒驾慈航,他来干什么?来度众生的,他不是来受报的。他可不可以来?他随便可以来,他来去自由。看到有缘的众生他就来度,这是佛家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他跟这个众生有缘。什么叫有缘?当然过去世有关系,因为过去的关系,所以他来教导他,这个人对他有信心,能信、能解、能依教奉行,这叫有缘。无缘的,佛菩萨来跟他讲,他不听,他也不相信,他也不会去做,那佛菩萨就不来,来了毫无意义。所以,遇到真正能信、能解、能行的,佛菩萨一定会来。这也是我们平常讲的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什么叫感?也就是刚才讲的能信、能解、能行,这个叫感,佛菩萨示现善知识来教导我们,来帮助我们。
底下一节经文,这是「四果离相」。
【须菩提。於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那就著相了,四相具足,四相具足决定是凡夫。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连小乘初果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们在前面说过,经文上也读过,小乘初果就离相,等觉菩萨也离相,虽然都离相,里面功夫浅深不同。所以才有小乘四果,大乘五十一个阶级,他离相的深度不相同,但是都是属於离相。「阿罗汉,此云无生」,阿罗汉是梵语,翻成中文意思叫无生,无生就是再也不会到六道轮回里面去受生,他超越六道轮回。也就是三果圣人,在四禅五不还天把色界、无色界这个八地,每一地是九品思惑,总共是七十二品思惑断尽,在五不还天就断尽,超越三界六道轮回。连色界天、无色界天他也不来,所以叫无生。小注子里头有。「三果於四禅天,进断上二界」,就是色界、无色界「七十二品思惑尽,便证无生法忍,不受后有」。证得了无生,无生是一切法不生,不生当然就不灭,这一切法不生不灭。忍这个字当作定讲,他的心就定在这个上面,不会动摇,不会怀疑,不会忧虑,他知道一切法不生不灭。忍也当作认可讲,佛讲一切法不生不灭,我可以同意,我承认。为什么我同意、承认?我也看到一切法不生不灭。所以忍可以当作同意讲,当作认可讲,这是小乘的境界。同样这个名词,无生法忍这个名词在大乘的意思比这个深。这在小乘四果证无生法忍,小乘的无生法忍。
不受后有,后有就是轮回。我们一般人说死了,其实死了之后,佛家讲神识,世俗人讲灵魂,马上又去投胎。如果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才晓得人没有死,换个身体而已,哪有死。一般人把死看得很恐怖,那是错误。年岁大了,身体衰老了,就像衣服穿旧了一样,穿旧了脱掉换件新衣服,这衣服破旧不要了,换件新衣服,其实真的就是这样,他就换个身体。可是换个身体,这个里面与自己的造业有关系,如果一生能够行善、能够积功累德,他就换件很漂亮的衣服,来生得福报,人天身,得福报。如果造作恶业多,换的衣服就很不好看,换成畜生、饿鬼、地狱,那就很难看了。所以一切众生在六道里头舍身受身,就跟脱衣服换衣服一样,明白真相你就不害怕了。希望我的衣服穿得很漂亮,再换件更漂亮,那你就要存好心、做好事。我在前几年提倡四好,现在新加坡有个「四好学社」,四好就是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四好。不受后有就是不再轮回,这真的叫了生死出三界。我们是有后有,死了后面又有,永远是没完没了。到证阿罗汉果,后面就没有了,超越三界。
「生死从此了矣」,不再有生死,这个生死讲六道轮回里面的生死,他没有了,他永远断掉。「故称无生,然其心中,实并法亦无之」,他的心清净,一尘不染。如果心里面还念著我修学的什么方法,我证得什么果位,给诸位说,那是凡夫,绝对不是圣人,连初果都没有达到,初果心里已经清净了。这是我们要学的,我们修行不止这一生,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我们修行都没成就,也就是说从来也没有证得初果。我们要问,你为什么没有证得?读这段经文应该觉悟。就是我们牢牢执著著我有修、我有证、我做好多好事,这就完了。你想想看,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是不是四相具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具足你怎么能证果?须陀洹要离相。这才晓得我们之所以生生世世修行不能证果,就是著相,就是不知道把四相丢掉,让心地恢复到清净。
现在人常常重视什么东西要记住,记住就坏了,记住是四相具足。佛教给我们什么都不要记,你记它干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的东西你把它放在心上干什么?心要空、要干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过去已经过去,绝对不要把它挂在心上,不要去想它;未来还没有来,你去想它干什么?说现在,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心不可得,这样才能够修行证果。你要常常这样也记在心里,那样也放在心里,你完了,这一生修得怎么好都不能证果。再给诸位说,如果讲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说老实话,真正能往生的人,只有一念阿弥陀佛,如果阿弥陀佛之外还加上一念,就不能去。这是古德特别教给我们的不夹杂,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你还有一念的话你就是夹杂。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净念相继」,净就是不夹杂,夹杂另外一个念头就不净,对西方净土有怀疑就不净,夹杂就不净。真正往生的人,你要晓得他凭什么往生?就是他唯有一念阿弥陀佛,心里除阿弥陀佛之外,绝对没有第二个东西,这样的人才决定往生。与《金刚经》的宗旨相应,四相都没有,他才能往生。普通的法门,必须四相都没有才能证果,小乘果位、大乘菩萨果位统统都不例外,一定要破四相。所以他连修行的方法,证得的果位,心里面绝对没有这个念头,绝对没有这个意思。
「因其无法,则生灭心息,故曰无生。」他心地清净,他不执著,他不分别,所以生灭念头没有了。我们的心是一个念头灭,一个念头生,妄念永远不断,这叫凡夫。阿罗汉他这个念头,这种妄心断掉了,没有了,所以叫无生,无生就是念头不生。因此,这也是假名无生,如果还有个无生的念头,那又生了,他生了个无生的念头,那又错了,无生的念头他也没有。
「阿罗汉一云杀贼」,阿罗汉有三个意思,无生,杀贼,应供,三个意思。无生前面意思解释过了,生灭心断了,不再在三界六道受生,无生是这个意思。另外一个意思叫杀贼,「杀烦恼贼之意」。见思烦恼把我们自性里面智慧、功德都障碍住,这好比是贼,阿罗汉能将三界见思烦恼断尽,就好比杀烦恼贼,是这个意思。有些人对於佛法没有深入了解,看到阿罗汉有杀贼的意思,你们佛教讲不杀生,你看阿罗汉不是杀贼吗?我都遇到过,遇到过不是普通人,大学教授,但是他是个天主教徒。你们佛教讲慈悲,阿罗汉都杀贼,不是开杀戒了吗?这是很大的误会,这没有能够深入。他是断烦恼,比喻作杀烦恼贼,是这个意思。第三个意思叫「应供」,供是供养,阿罗汉是人天福田,应当接受人天的供养。「以一切漏尽,当受人天供养之意」,供养圣人得大福报。阿罗汉在世间,他一定是教化众生,所以是人天的师范,我们能够供养他,请他常住世间教化众生,这是很大的福报,他是人间真实的福田。到这个地方,是世尊泛指阿罗汉这个四果,小乘四果,来说明离相的重要。
下面一段,「师资证成」。就更进一步,说得更要亲切,前面只是指普通的四果,现在世尊就以须菩提跟自己来给我们做个证明。我们看这是须菩提的话。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我们再把底下这节经文读下去。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说得很清楚,佛称赞他是『第一离欲阿罗汉』,须菩提尊者心里面可没有,绝对没有这种分别执著。你看我们一般凡夫,如果佛一称赞,他很高兴,我怎样怎样,那你著了相,你是凡夫。所以称赞人有问题,这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一般人见不到的。我在年轻的时候,到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我记得好像是第二天还是第三天,就是见他老人家头几天,他就告诉我这桩事情。教我在大众同修当中不要毁谤人,这个我听得懂,不要毁谤人;不要赞叹人,我听了就很奇怪,赞叹人是好事情,为什么不要赞叹人?但是我又不敢问他。可是这个问题就始终摆在心里,为什么不能赞叹人?大概过了两个礼拜,老师也许看出来,他又来告诉我,他说赞叹人比毁谤人那个害处还要深。他说为什么?你这一赞叹,他就自满了,就自以为是,就自大,贡高我慢就生起来,自以为有成就,障碍他道业的进步。所以,赞叹是害死人,比毁谤还厉害。有的时候毁谤还能够激发他,你说我不行,我更努力、更精进,他还能发奋图强。这一赞叹,就把人赞叹完了。我才明白这个道理,我想两个礼拜没想通,老师最后说出来。
什么人才能够赞叹?像须菩提尊者就可以赞叹,他无动於心!你毁谤他,他心里头不落印象;你赞叹他,他心里也不落印象,这种人可以。俗话常讲「八风吹不动」,八风吹不动的人可以赞叹。如果一赞叹他就欢喜,得意忘形,这个人不可以赞叹,那赞叹你是居心不良,你是要整他,要害他的,要叫他堕落,这个不可以。这是往深处、远处去看。我们受赞叹之害很多,人家说几句好话,我们就得意忘形,就自以为是,这是堕落的一个重要因素。须菩提,世尊对他的赞叹可以,他已经不动心,已经不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这可以。
我们再看什么叫『无诤三昧』。「不与物竞」,竞是竞争,为什么不说不与人竞争?我们一般都讲「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他用物,他不用人。物比人的范围大,不但不跟人竞争,天也不跟他争,天王也不跟他争,物里头含的意思太多了。不但六道的一切众生我不跟他竞争,十法界的众生也不跟他竞争,像此地讲的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我也不跟他争。为什么?一有竞争,四相具足。这个意思深。十法界统统都不争,你的心平等。「一切平等,由不自是,故能无诤」,凡是有诤,都自以为是,自以为是才跟人意见不相同,才跟人争。佛、菩萨,我们在这部经上看到连须陀洹,就是圣者,圣者不与人争。为什么不与人争?就是他不自是。怎么个不自是法?六祖能大师讲得很好,「本来无一物」,还有什么好争的?有一物才可以跟人争,他一物都没有,争什么!你们说,说什么都好,说是也好,说非也好,说善也好,说恶也好,我心里头丝毫不沾染。你说善,我欢喜,你说恶,我憎恨,那就四相具足,四相具足是个道道地地的凡夫,出不了轮回,这个意思深,要细心去体会。实在会不过来,要想到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可以当真,都是假相。现在世间也有些聪明人,知道所有一切物质现象都是一种波动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些形形色色?波动的频率快慢不一样。这种人算是相当聪明的人,但是他还出不了轮回,原因在哪里?他执著在波动的现象,比不上这些圣者,心里头干干净净的,连这种念头也没有,叫真清净、真平等。
「无诤,则不恼他」,恼是叫别人生烦恼,无诤当然不会令人生烦恼,更不可能去害别人。「意在守护他心,令不生恼。」所以菩萨,菩萨看到一个人讨厌他,他马上回避就离开了。不会坐在那个地方叫他看到讨厌、生烦恼,自动会离开,菩萨有他心通。「修此三昧,岂非大慈」,佛法里面讲大慈大悲,无诤三昧就是大慈悲。
「三昧」是梵语,「此云正受」,正是正常,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是身心清净,一尘不染,那叫正常的享受。诸位要晓得,世间人的享受,苦乐忧喜舍,这是佛把它分为五大类,世间人的享受。身的享受,有苦、有乐两大类,心里面的享受,我们讲精神的享受,有忧、有喜。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时候叫舍受,统统放下,舍受。舍受实在讲是正受,为什么舍不叫正受?因为他舍的时间很短,他不能保持。如果舍受永远保持下去,那就叫三昧,就叫正受。「亦曰正定」,也叫做正定。由此可知,佛法里面所讲修定,定的境界当中,「不受诸受」,刚才讲的苦乐忧喜舍统统没有,这才叫入定,这才叫修定。定中有境界,这个境界能够叫你生出苦乐忧喜舍,这就不是定,这是邪定,不是正定。正定里面,无论什么境界现前,他的心一定是很平静。不管什么境界相现前,就像经上讲的原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丝毫不沾惹。所有一切境界相,如果说能妨害你,说个实在话,你不要怪它,要怪自己,因为你自己动心,你才受它的害;境界相现前,你自己要不动心,它对你毫无办法,为什么?你不受诱惑。你之所以被害,你已经受它的诱惑,你对它生了欢喜心,或者生了烦恼心,讨厌、厌恶的心,你已经起心动念,你才受害。
境界现前,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见如不见,那个境界就是好境界,《楞严经》上佛告诉我们的,这好境界,锻炼你自己的定力。就怕境界现前的时候你起心动念,我们学佛的人,佛菩萨为什么不显显灵给我们看看?佛菩萨大慈大悲,不可以!为什么?我们禁不起诱惑。一见佛菩萨,不得了,我见到佛,见到菩萨了,马上动心,你的功夫全部破坏掉。什么时候佛菩萨现身给你看?不动心了,如如不动,见如不见,那时候你就见到了。我们读慧远大师的传记,这是我们净土宗第一代祖师,传记里面记载,他老人家在生的时候,三次见到西方极乐世界,所见到的状况跟经上讲的完全相应,他从来没有跟任何一个人说过。到他往生的时候才说出来,往生要走的时候,极乐世界现象又现前,他才告诉大家,这个相我过去曾经见过三次,我要走了。人家有定力!你的功夫还不到家,禁不起诱惑,佛菩萨不能现相给你看。如果功夫不到家,也见佛、见菩萨,给诸位说,那妖魔鬼怪变现的,那不是真的,他是来破坏你功夫的,让你起苦乐忧喜舍的念头,让你起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是烦恼,让你起烦恼,障碍你一心不乱。所以一定要晓得,境界现前见如不见,不但不理会它,心里面根本就不落印象,这就好,外面虚幻的境界很快就没有了,以后也不会再现前。所以要晓得,惹事是自己,惹祸生非不能怪境界,怪外面境界错了。
「名正受,一切不受」,一切不受就是正受,「则不为一切所动,是为正定」。这两句,把三昧的定义可以说是解释得很圆满、很透彻。正受就是一切都不受,正定就是绝不为外面境界所动,动是动心动念,绝不为外境动心动念,这叫正定。我们念佛人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叫念佛三昧。无论是顺境、是逆境,顺境就是你喜欢的环境,逆境是你讨厌的环境,都不动心。顺境里面不生欢喜心,逆境里面不生烦恼心,心是清净的,永远保持清净,这就对了。清净心起作用是智慧,不是烦恼。
「然此三昧之所以成者,则由於人我是非之相皆空耳」,你要是不空你就不可能不受外面境界影响,一定是前面的四相俱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俱空,真妄、邪正、是非、善恶之相也都空了,你才能入这个境界。也许有人要问,既然是一切真假、善恶、是非都不辨,这人不变成白痴?那白痴是不是圣者?他不是白痴,他自己心里头没有,真正干净。跟大众相处,他还有是非,还是有善恶,这是非善恶从哪里来的?从你们大家来的,而不是他自己的。他那个是非善恶就像舞台上表演一样,舞台上表演,一会儿笑,一会儿哭,那是剧本上写的,这个地方要笑就笑一下,那里要哭就哭一下,不是他自己真心的,不是的。他自己心里干干净净的,什么也没有,那是表演,是表演给别人看的。这是我们常说的,佛菩萨在这个世间,要给一切众生做个好榜样,那是表演,他自己心里干干净净的,四相都空。他这个身相住在世间的时候叫演,为我们讲经说法那叫说,演说。他的生活就是演,表演!他自己有没有?没有。不但念头没有,身也没有。身怎么来的?大家有感应,就是有缘感应而来的,我们佛法讲示现。学佛、读经要从这些地方体会,要从这个地方学习,你才会得大自在,你才会开真智慧。四相皆空就是离相,要离一切相,这句话非常的重要。
「虽得无诤三昧,而不存有所得心。」世尊说他得无诤三昧,他自己决定没有一个念头,我得无诤三昧了,他没有这个念头。他要有这个念头,我得,我相有了,既有我相,我的对面就人相,四相就具足,绝对不会以为我得了。「是自忘其在定矣」,定实在讲是对别人讲的,自己没有这个意念。「此为离三昧障,乃真得无诤,真得三昧,故称第一离欲阿罗汉。」这是须菩提尊者现身说法,他这个身相在世间,是演;般若会上跟世尊这一问一答,启发我们的智慧,让我们了解事实真相,这说!他在表演给我们看,而他自己心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可以说一念不生。
「不但於一切人中最为第一,即以阿罗汉之离欲言,亦称第一也。」这就说虽证果,证果的人跟证果的人其间程度也不一样,也有浅深的差别。就是等觉菩萨,同样是等觉菩萨他们当中还是有差别,到如来地就没有差别,成了佛就没有差别,因为他所有一切妄念断尽。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就是有一品惑没有断,那一品惑也是各个不相同,也是各个有浅深差别不一样。只有到成佛,那是完全相同,那就断得干净,就完全相同,叫佛佛道同。在阿罗汉当中,他算是第一,他证得深。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这是尊者自己为我们陈说出,他没有这个念头,佛称他作第一离欲阿罗汉,他没有这个念头。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这段话是从反面上说,前面从正面说,这再从反面说。如果须菩提有这个念头,佛说他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他也自己觉得我是阿罗汉当中第一,要有这个念头,世尊就不会赞叹他,不会说他是一个欢喜『阿兰那行者』。这个乐念去声字,念耀,乐就是爱好的意思,不念乐,乐是快乐,它是个破音字,念耀,乐是爱好。他喜欢「阿兰那行」,阿兰那是梵语,翻成中文是寂静,就是他很喜欢清净,阿兰那就是清净的意思,我们底下会说到。
「阿罗汉道,即谓离欲。」这个意思比一般注解里面讲得容易懂,一般注解里面,解释阿罗汉道是断见思烦恼。而离欲好懂,见思烦恼就是欲望,世出世间一切欲望统统都断掉了,心里头没有欲望才清净,有欲望就是污染,就是不清净。「阿兰那」也是梵语,「此云寂静,亦云无事,心无事相」,心里面清清净净,所谓本来无一物。「相尽於外,心息於内,内外俱寂,无时不静也。」什么叫做相尽於外?六根接触外面都是相,六尘之相,所谓尽於外,就是不取相。眼见色,不取色,耳闻声,不取声,乃至意知法,也不取法,不取也就是不分别、不执著。外面所有一切境界相,无动於衷,这叫外尽於相。心息於内,心就是念头,生灭的念头,我们的妄念,一个念头灭,底下一个念头又起来,妄想生灭不停。阿罗汉妄想断掉了,内没有妄想,外面一切境界相都不执著,内外俱寂,他身心清净。「即无诤三昧之别名」,这个境界,就是世尊赞叹他称他作无诤三昧。「乐阿兰那行」,乐是爱好,「谓心之与行,契合无间,即证得之意」,这个字它的意思比我们普通讲解更深一层。经文这个意思就是证果的意思,契入的意思,契入就是证果。也就是心与境界合而为一,所谓心境一如,理事不二,这是证入。乐在此地它有这么深的意思。
「凡夫所以起念无他,末能忘情於能得所得耳」,这是我们修行不能成功第一个障碍的因素。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就?这个地方真的是一语道破,未能忘情於能得、所得。这个能、所害得我们很深,无量劫来,不但是修行不能成就,就是念佛也没有能往生,原因就是把能得所得看得太重。《金刚经》的宗旨没有别的,就是要我们把这个东西放下,把这个东西舍掉。「能得是我相,所得是人相」,四相里头,人相范围很大,人相并不是说是一个人,你这样看法就错了。人是一切万事万物的现象,用一个人相来做代表,换句话说,跟我相对的都叫人相。「能所不一是众生相」,能是我,我不一,我们的身不一,头不是身,身不是手,手不是足,这不是一,这叫众生。心就更复杂,前念不是后念,后念绝非前念,这从自己身心来观察,是众生相。外面所有一切万物都是众缘和合而现的,所以我人不一是众生相。
「执持不断是寿者相」,寿者相就是这个众生相它会停留一段时期。我们都知道所有一切众生相都是无常的,虽无常它能够停留一个短暂时期,这个短暂的时期在佛法里叫相续相。它相续不断,它是相续相,相续相就叫做寿者相,也就是我们一般人叫它做寿命。动物有寿命,植物也有寿命,矿物也有寿命,现在我们晓得,连星球都有寿命,太阳也有寿命,它也会有消失的一天,时间长短叫寿者相。由此可知,四相包括了宇宙人生一切万法,总不出四相。四相都是虚妄,因此四相都要舍,都不能放在心上,要舍得干干净净。
「作一得念,则四相具足。」如果你有一个念头我得了,我得阿罗汉道、我证果,有这么一念,四相统统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是六道里面的众生,想出六道难!难在哪里?难在你没有把四相舍掉。换句话说,你要问我什么时候能出三界?什么时候能够脱离六道轮回?《金刚经》上答案就很简单,什么时候你把四相舍掉,那个时候你就出三界,你就脱轮回。什么时候你把四相舍掉,你念佛就往生了。念佛有自在往生的,有生死自在的,所谓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愿意在这里多住几年也可以也不妨碍,这叫自在。你要问,他为什么能得到自在?他四相舍了。四相舍了,就能够自在往生,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他为什么不走?不走定有缘故,什么缘故?绝对不是自私的缘故,一定是还有有缘之人,帮助这些有缘的人,所谓是乘愿再来。乘愿再来有两种,一种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再来的,乘愿再来的。一种是现在自己已经可以马上就往生的,暂时还不走,还住几年,再帮助别人,这也是乘愿再来的。乘愿再来有两种。所以念头不能有,有一念就糟了。
「布施者若存有所施,最易志得意满」,这样的布施人,他所修的福报很有限,为什么?著相修福,四相具足。四相具足修福,可以说这种人太多了。离相修福很少见。布施出去,心里头干干净净的,一丝毫没有牵挂,很少,遇不到几个人。我们所遇到布施的人都是耿耿於怀,我布施了多少,我做了多少功德,念念不忘,这四相具足。往往真正修行人,所现的相极平凡,极其卑下,没人瞧得起,我们以凡夫的眼光往往就看错了。像能够离相布施的我见到一个,新加坡有个谈禅法师,这个人的确没人瞧得起他。他在新加坡住在城隍庙,城隍庙的庙祝,就是看庙的。城隍庙拜城隍的人很多,拜神的,他在那边摆个小摊子,香、蜡蠋、纸钱,他就卖这个,零钱一块、两块。他身上穿的衣服都是旧衣服,虽然还没有补钉,你一看就晓得都是几十年的旧衣服。吃的东西非常简单,一个菜,没有两个菜的,一个菜。喝水喝自来水,客人到他那里去,对你很客气,招待的时候给你一杯白水,没有茶叶的。
我每次到新加坡一定要去看看他,我很佩服他。他点点滴滴的收入都拿去做好事,都拿去帮助一些需要的人,而且数目都很可观,以美金算,一次拿去几十万。拿去之后,他心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问都不问。我问你为什么这样子?他的因果!我做是我的因果,我交给他了,他要不做好事,他背他的因果,与我不相干。干干净净,布施出去问都不问一声,在这个时代居然还有这种人,奇人一个,不像其他这些出家人。他不是没有钱,我们旧金山有个道场也是他成就的,他一次拿四十万成就的,问都不问一声,很了不起。所以布施,为什么布施不能够开悟,布施不能证果,布施不能成就?原因就是布施著相。
「故发大心,行大行者,万不可住相也。」这句教训很重要。发大心前面说过,不但自己要成就无上菩提,还要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这叫发大心,也就是帮助一切众生成佛,这是发大心。行大行,大行是什么?不住相布施,这叫大行。佛在这部经上给我们说了不止一次,说了许多遍,重覆的说,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是生布施的心,决定不能住相。不住相,无住是智慧,真实的智慧,布施是修福,无住布施是福慧双修,这是一切诸佛菩萨修行的要领,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学习。
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