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二十八集) 1995/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28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二面,最后一行经文: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这段是尊者答覆世尊所问的,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尊者答的是『甚多,世尊』。『何以故』,为什么说甚多?他说『是福德,即非福德性』。由此可知,说多少是从相上说的,如果在性上讲,那就说不上多少,完全从事相上来说。我们看小注。「答意深长,何以故下,即自己释明答曰甚多之所以然。」为什么答甚多?说明这个道理。「本经是名、即非之句很多,此乃初见」,在这个地方我们第一次见到,这就是是名、即非,「即非福德性」,这个字句往后就很多了。「特举出性字,使人了解以后凡说即非,皆指本性言,凡说是名,皆指事相言。」这是《金刚经》的一个例子,我们必须要清楚,然后看到这个字样,知道它说的是什么。说即非,是从性上讲,性上是一法不立的,相上那就无量无边,我们说多说少都是从相上说的,不是从性上说的。尊者在这里为我们辨别得清清楚楚,他不是说的福德性,说的是相,所以『是故如来说福德多』,「是故」跟是名意思相同。
「就自性上言,一切不可说,说福德多,是就事相言」,这是交代的很清楚了。「性是里,相是表,性是本,相是末,性是能生,相是所生,意谓有如来之性,方有福德可说,若无性则有何福德可言。」前面讲的他的答意深长,这个地方就显示出来了。性就是真如本性,能生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显现之现象。性体是一个,不是两个,不是多个,性体是一个,可是它现的相是无量无边。譬如我们作梦,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能作梦的,我们知道是我们的意识。意识只有一个,能作梦的只有一个,可是每天作的梦都不一样,梦中境界无量无边,都是从意识里面生起来的。这个现象,就好像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现在的名词叫宇宙万有,宇宙万有从哪里来的?都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是能变,宇宙万有是所变,能变的才是我们的本人,所变的决定不是,这是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的。如果把自己本人找到了,那你就得大自在,你在这大宇宙之中,我们佛门里面讲法界,在法界里面你就得自在,你就能够称心如意。佛法修学最后的目的就是明心见性,就是把真正的自己找回来。如果迷失自性,像我们六道凡夫都是迷失自性,迷失了自性,自性还是起作用,不是不起作用,但是这个作用就有差误。把一真法界就变成六道轮回,这就是起作用的差误,在六道里面免不了要受苦受难。要是在一真法界里面,那个享受就是净宗经典所说的极乐世界,所享受的是极乐,而不是这些苦难。这里差别很大,根本的原因就是迷悟。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这在解释这两句,「表面说是福德」,这是世尊他提出这个问题真正用意之所在,「实则指示我们不可著相」。为什么要讲福德性?决定不能够著相。为什么不能著相?著相就迷!本经里面告诉我们,「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非就不是菩萨,不是菩萨就是凡夫,菩萨觉悟,凡夫迷惑。如果我们要问,什么叫做觉?什么叫做迷?简单的说,不著相就是觉悟,著相就是迷惑,这就很清楚的把迷悟给我们区分出来,因为才有执著,四相就具足。福要有,福可以享受,决定不能够执著。
我们看看诸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所示现的,历史上所记载的,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释迦牟尼佛也再来了,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丰干和尚也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寒山、舍得是文殊、普贤的化身,近代的印光法师,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中国人确实福报不浅,世世代代都有许多佛菩萨化身在人间,这些佛菩萨们,他们表演给我们看的,与经义完全相应,他们福慧双修,不受福德。其实他可以接受福德的,他在华藏世界、在极乐世界他受,在我们这个地方他不受,他能受然而他不受,这就是给我们凡夫做个榜样。不但佛菩萨教化众生用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他要做出个样子来给我们看,让我们照他的样子来学习。如果在极乐世界、在华藏世界,那个受福德是心地一丝毫都不沾染,心地清净,一丝不挂。华藏世界、极乐世界的大众各各如是,所以那个福德可以受。我们这个地方不行,我们这个地方人没有开悟、没有见性,没有见性的人,烦恼、习气很重,纵然有相当的定力,那个定力是石头压草,没有除根,外面诱惑力量太大了,他的烦恼又起现行。所以佛菩萨给我们做个样子,远离五欲六尘的享受,就是远离外缘的诱惑,帮助我们定慧的增长,是这么个道理。因此这部经上,性相就辨别得很清楚、很明白,没有见性决定不能著相。
「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这句话意思又有双关,一个是就我们凡情常识来说,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他福德当然多,这是一个意思,这个意思我们凡夫都能体会得到。佛在经论上告诉我们,财富是果报,财布施是因,世间人一生所得的财富不一样,有人得的多,有人得的少,你能够得到的是果报。你怎么得到的?是你过去生中修的因,这一生当中收获的果报,过去生中财布施多,这一生当中你得的财富就多,过去生中财布施少,这一生得的财也少。因果决定相应,决定不会差错。法布施得聪明智慧,同样一个道理,过去法布施多,这一生聪明智慧就大,过去法布施少,这一生当中聪明智慧就小,就这么个道理。健康长寿的因是无畏布施,不杀生、提倡素食,这是无畏布施,果报得健康长寿。过去生种的因,今生得的果报。假如这个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是财布施,那他得的财富真正不可思议。这是讲福德多,从事上讲的真是多。另外一个意思,福德虽然多他不受,不享受,不享受他的福德就更不可思议。如果你接受了、享受了,这个福德是有尽的,也就是说虽然过去生中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福德还是享受得尽的。如果要不受福德,他的福德就无有穷尽,那是真的多。前面讲多是有量的多,后面不受福德,那个多是无量的多。所以,这句话里头有两个意思,这两个意思的确有浅深很大的差别。
末后这个结论,「就是说,有是性方有是相,教我们会相归性」,这句话很要紧,这句话的意思很深很深。不受福德的人就是会相归性,性是真正的无量,从性生的相也是真实的无量,可以把有量变成无量,你能够会相归性,就把有量变成无量。举出这个比喻做个前提,真正的意思不在此地,真正意思在后面这段经文上。
【若复有人。於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彼』就是前面假设的这个人,他修的福大,不可思议,而且那个福不容易修,没有福报的人还修不成。谁有那么大的家业?你家有多少财宝?大千世界七宝,我看除了大梵天王之外,没有人有这么大的家业,有这么大的财富。所以这个比喻真的是大梵天王。我们要是不读佛经,看到人家修这么大的福报,我们也只有羡慕感叹而已,为什么?自己永远没有办法得他那么大的福报。可是读了这部经,我们就很安慰,原来我们也行;不但行,我们果然肯修,福报超过大梵天王。怎么个修法?我们修法布施。《般若经》上佛告诉我们,财布施比不上法布施,而《华严经》上,在「行愿品」里面普贤菩萨告诉我们,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供养跟布施一个意思,由此可知,一切布施当中,也是以法布施为最,所以会修福的人修法布施。
「看此节经文,若以为读诵《金刚经》,其福德即胜过大梵天王」,这个大梵天王就是指前面的,「那就是很大的误会,实则应注意受持二字」。我们就先看这段。这经上说了,『若复有人,於此经中,受持』,关键就在「受持」这两个字,千万不要以为读诵就是受持,读诵是读诵,受持是受持,是两码事情。读诵没有那么大的福报,受持才有。什么叫受持?受是完全接收过来,持是完全把它做到,你福报就大了,绝对不是大梵天王的福报能够跟你相比的。为什么?大梵天王所修的只有福没有慧,你受持《金刚经》,福慧双修,超过大梵天王,所以这句经文里面关键就在受持。纵然不能够受持全经,受持其中『四句偈』,这四句偈是指经文任何四句,凡是四句就叫一首偈,并不是指后面两首偈颂,不是的。任何四句,乃至於半偈、一句,半偈是两句,一句你要能真正体会到了,在一生当中把它做到,真的是受用不尽。我们接著看底下。「是人能受持此经,又能布施,福德方能胜过於彼」,这个布施是讲的法布施。所以你的布施的福德也能够超过大梵天王。
底下解释受持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关键。「受是领纳,是指真能领会经义,而得受用者。」佛在经上讲的意思你彻底明白,体会到了,真正觉悟,依教奉行,这叫做受。「比解字更进一层」,解是明白、理解,未必得受用,受比解又要进一层,又要深一层。「持」,持是保持,「即拳拳服膺,一刻不放松之意,比受字又进一层」。受,接受了,接受能不能永远保持?未必。真正能够做到永远保持不失,这就是持的意思。所以,这两个字才叫关键,真正得受用。
「为他人说是利他」,这就是布施,为他人说是法布施。「其字,即指受持为说之福」,经上讲『其福胜彼』,这个受持的人,为他人演说之人。演说,演是表演,换句话说,演是做出样子给别人看。像世尊在本经开端,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他就是做出个样子给我们看,那叫演;以言语为我们详细说明,这叫说。换句话说,演是身教,说是言教,演是他真正做到,做到以后再说。不是只会说不会做,他是做到了以后再说,这叫演说,演在前面,说在后面。「超过前说只做布施之人」,前面举的是大梵天王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且只财施,是福德相」,大梵天王所做的布施只是财布施,他所得的福德是从事相上说的。「此人既能受持修慧」,此人是指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人,他能够受持,即使受持四句偈,都不可思议。「又能法施修福」,为人演说就是法布施,法布施是修福。「福慧双修」,福里面有慧,慧里面有福。「悲智具足,乃是福德性」,这个人所修的是福德性,他修学的果报能够明心见性。大梵天王所修的福报不能见性,因为他所修的是福德相。受持《金刚般若》的人,他所修的是福德性,怎么能相比?「故能胜彼」,受持《金刚经》的人,他所修的福慧胜过大梵天王,道理在此地。
这段经文大致不难懂,可是这里面含义很深,那就是受持。我们先说受,受字的意思浅,但是受之前是解,解之前是信,你信不信?大经大论上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根源,功德之母,所有一切功德都从信心里面生出来的,可见得信心很重要。世尊在本经里面所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我们有没有清净的信心?净的意思就是丝毫疑惑都没有,这叫净信;如果有疑惑,信心就不清净。信心不清净,解就不够透彻,受持自然就有问题。虽然讲的受持,受持之前还有很多层的功夫,我们必须要把它做好。信心要怎样能够建立?在佛法中说不外两种因缘,第一种,是对於经论有相当程度的深入,将这些事理探讨清楚、明白了,这样建立信心。实在说要把经论的道理搞清楚、搞明白,的确不是容易事情,也不是短时间能够做到的,可是若不如此,信心确实很难生起。第二种,是他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现前,他虽然对於理事的真相一无所知,听佛一说他就相信,他就不怀疑。你问他,你为什么不怀疑?他说我也不晓得,这种人很可爱。他虽然理事不明了,他那个清净信心跟一切通达的人没有两样,所以他的成就也就相同。这个原因,本经佛有说,《无量寿经》上佛也告诉我们,是我们多生多世累积的善根福德成熟,所以能信、能愿、能够依教奉行。
全经不能受持,受持里头一句、两句,这一生当中就能成功。两句经文的太多了,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一生受用不尽。一句的,前面讲的「非法非非法」一句,不要看一句少,这一句是所有一切大小乘的贤圣,从初发心证究竟果位,都不出这句的范围。何况受持全经!所以经上讲的四句偈,是经文里头任何四句,不专指某四句。我们读经,哪几句我们体会的很深,哪几句我们看了能生欢喜心,能够理解、能够接受、能够奉行,就行了,这叫做受持金刚般若,一句也叫受持金刚般若。一定要受持,受持就是你一定要做到,真的做到,彻底做到。做到之后你再给别人讲解,是你的心得报告,这就是自行化他,所以福德能够超过大梵天王,道理在此地。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经文,第三十九,「释成经功」,释是解释,成就这部经的功德。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佛在许多大乘经论上告诉我们,般若为佛母,母是母亲,母是能生,能生诸佛,那就是佛母。佛是从哪里生的?佛是从般若里面生的,而般若的代表就是这部经。这个地方世尊明白的告诉我们,一切诸佛以及诸佛成佛的方法,都在这部经中,都从此经出。我们看小注。「佛说一切法,般若尽摄」,摄就是包括的意思,不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之法都不超过本经的范围。我们这部经还没讲完,后面还很长,前面这部分诸位听了之后,你能相信吗?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法,本经包括尽了,你能相信吗?你能接受吗?如果大家把前面的意思都听懂了,我相信你一定点头,没错。前面不是明明说过,「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一切贤圣,从小乘初果到大乘等觉菩萨,他们怎么修,怎么证的?都是二边不著。这个经就是教给我们二边不著,这岂不真的是包括尽了。本经所说的是菩萨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确实是尽摄一切诸法。
「本经尤是般若中之最要」,《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多,在现代佛教经典当中,最大的一部经就是《大般若经》。「可见读此经,无异读大般若经」,本经是《大般若经》当中的一卷,《大般若经》有六百卷,这是六百卷里面的一卷,叫《金刚般若》。「且无异读三藏十二部经」,三藏十二部经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佛教的《大藏经》,也就是所有佛教的全部经典,你念这一本,等於念了全部佛教的经典。「此经所说,即无上正等之法,故云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法,「皆从此经出」,我们要知道,就是皆从二边不著之所成就者。我们想学佛,我们想成佛、想成菩萨,成佛、成菩萨不是别的,实在说是成就我们究竟圆满的智慧,成就我们究竟圆满的福报,这叫做成佛。福慧哪个人不羡慕?哪个人不想得到?为什么福慧你得不到?问题就是出在著相,不是著有,就是著空,所以你的智慧不开,福报有限。要想成就无量无边的福慧,无量无边的福慧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本来没有我们硬要想去求,那叫攀缘,那是错误的。无量无边的福慧是我们本来有的,本来有的,现在被障碍而不能现前,那是我们自己的过失,这是真正不应该。佛法教学没有别的,恢复自性本有的智慧福报而已。
西方极乐世界要晓得不是阿弥陀佛的,如果是阿弥陀佛的世界,我们到那里去巴结他,这就是攀缘。极乐世界是我们自性变现的,华藏世界也是我们自性变现的,前面说过,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全都是自性变现之物。自性变现,就是我们自家本有的,本有的你得不到,那你就错了。不是本有的,你得不到那没有话说,是你不该得到的;本有的,是你应该要得到的。用什么方法恢复?用什么方法再得到?佛告诉我们舍弃二边,二边都不能执著,空有二边,法与非法二边,都要舍掉,恢复到自性清净心,你就得到了。心里有一丝毫牵挂,就是执著,有一丝毫犹豫,就是妄想,正是世尊所说的,一切众生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把我们不能恢复自性的原因说出来,妄想执著。由此可知,我们要想见性,要想恢复本有的智慧福德,非依《金刚经》的方法做不可。不依照这个原理原则,无论用什么方法修行都是枉然的,都得不到结果。
「本经处处教人不住相」,空有二边都不住,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就是要人证性」,证性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净土宗所讲的理一心不乱。「可见此经所说,皆是自性。」经文很短,这就是说明佛在这部经上没有一句废话,直截了当为我们指出明心见性的一条道路,也就是究竟圆满成佛之道。「皆从此经出,实无异说,此经从性体而出,故教人不可住相,连性字亦不可执著」,这层的深意,佛在本经也明显的为我们说出。一切大乘经都是从性体而出,虽从性体,有些经论的说法并不够圆满、不够究竟,从真如本性里面流出一部分。唯独本经,全体的流露,所以教人不可住相。不可住相这相字里面,法相、非法相,用这一个字做代表,法相不能住,非法相也不能住。虽然讲的是性、性体,性跟性体也不能住,都不能执著,让我们体会它的深意,决定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佛所说的真实义。
「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这个一切诸佛也有两个意思,浅意是讲的分证诸佛,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就是成佛,是真佛不是假佛。但是虽成佛,佛跟佛相比,程度有浅深差别不同。在圆教里面讲,初住菩萨就见性,所以初住菩萨就成佛了。大家在《普门品》里面看到的,观世音菩萨,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那菩萨不是成佛了吗?他就可以现佛身而为说法。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的八相成道,示现的佛身,初住菩萨就有能力示现,初住以上更不必说,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这叫一切诸佛。《金刚经》上讲的一切诸佛,多半说这个意思。第二个意思,那就是讲的一切究竟圆满的诸佛,十方三世一切究竟圆满的诸佛,这个意思就深了。所以一切诸佛有两个意思。
「皆从此经出」,这是我们完全肯定了,诸佛修行没有别的,二边不住,这么成就的。我们修净土,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与《金刚经》上的原理原则相不相应?相应,完全相应。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必须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个世界就是娑婆世界,就是娑婆的三千大千世界,再也不放在心上,也不牵挂它,这是不住法相;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不住非法相,这就是二边不住。由此可知,净土跟般若的关系非常密切,懂得般若,修学净土,没有一个不成功。真是像前面所说的,成就不但快而且品位高,这一定的道理。「是指点学佛,要从此经入门」,此经是一切经修行的总纲领,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显教也好,密教也好,宗门也好,教下也好,乃至於小乘,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
末后这段,「结归离相」。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这个开示好。佛法也不能执著,正是前面所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心才真的干净,真达到清净心现前。「前言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是名相上说佛与法」,从名词、从事相上说的,「即非就性上说佛与法」,不是讲到真如本性,佛能说的出的都是事相,性说不出。佛要为我们显示自性,也只有从事相上来说明,希望我们就事相悟入自性,自性说不出。这是个巧妙的方法,从相上见性的,我们才能够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上来的示无住以生信一科」,这就是本经的第二卷,下面这一章就是第三卷。前面给诸位报告过,本经正宗分一共分为四大段,这四大段就是信解行证。经文到这个地方,把信这段讲完了,这段的总题目就是「的示无住以生信」,「的」是的的确确,指示我们要在无住上生信心。这一科,科就是段落,这一大段。
「开口便令广度众生成佛」,我们回想经的一开端世尊就说了,我令一切众生,下面说出胎卵湿化十二类生,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就是广度众生成佛。一个发大乘的人,发无上乘的人,这个心愿不能失掉,念念之中要有帮助一切众生成佛的愿望,至於做得到做不到,那是另外一桩事情,不可以没有这个心。做不到是自己功夫不到家,但是确实有这个心愿,这个心愿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能力不一样,心愿是相同的,这个非常重要,要存这个心。我们世间人常说成人之美,帮助一切众生成佛,这是成人之美达到了极处,达到顶点,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事情。以这个愿望作为前题,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决定是断恶修善,决定是帮助人正面的成就,不会促成人有反面的成就。
「是开示吾人应无住我人等相」,要成就帮助人成佛,首先要自己成佛,这就对了。广度众生,自己是众生,不能把这个众生忘掉。所谓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做众生,我们身体是四大五蕴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所以这个叫众生。先度这个众生,然后才能度其他的众生,这个众生要是不能得度,你说破了嘴唇也没人相信你,所以要先度自己。怎么个度法?应无住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决定不能有。我、人、众、寿这四相是存在的,四相不会消失的,就在我们眼前,要紧的是不住,不住是你心上不可以有,这就与自性相应。性体里面没有,自性起作用现的幻相有,我们修学大乘,与自性的体相用完全相应,这叫做学佛。性体没有,我们心里头没有,跟性体相应,真性起用有这些幻相,幻相在我们眼前,不碍自性。诸佛菩萨跟我们凡夫的差别就在此地,他的生活与自性体相用完全相应,我们跟自性体相用完全相违背,这是佛菩萨与凡夫不相同的根本之所在。我们学佛要从这个地方用功夫,要从这个地方下手,决定不能住相。
「又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应无住法相也,又说於一切法无住而行布施等法,是应无住非法相也」,这个意思前面都曾经细说过。心地要清净,要一尘不染,一丝不挂,恢复到你自性清净心,那就是真性,这是不住有,四相都破了,不住有。在这个时候,佛又教给我们而行布施,为什么?若不行布施,你就住到空上去,你住在非法相也错了。所以末后教你而行布施,不住空,这样空有二边都不住,就对了。「因以不住於相四字总结之」,在这段总结论就是不住於相,我们要在这个地方生起清净的信心。不住相是对的,不住相你的生活才真的自在、快乐、幸福、美满,都从不住相里头来的。不住相是真实智慧,就是本经上所说的实相般若。由此可知,我们每个人自性里本来具足实相般若,实相般若为什么不能现前?就是你心住相,心住相,实相般若就不现前;如果你心不住相,你自性的实相般若就现前。实相般若是真智慧,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般若经》上常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起作用就无所不知,不起作用就无知,那个心多清净。我们前面说过,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就是无知,《心经》上讲的「无智亦无得」,那是实相般若,那是无知,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无所不得,这才是真正的自在圆满。翻过来看后面的小注。
「所以应无住者,降伏其妄心也,妄心非他,分别执著之谓耳,妄除一分,真便现一分,何须别觅真耶。」由此可知,应无所住要紧。无住就是不执著,住就是执著的意思、取的意思,不执著、不取这就降伏妄心。妄心就是我们讲的念头,我们的杂念太多,一天到晚杂念不停,人虽然睡觉了,身体是休息了,可是念头没有休息,念头还是一个生一个灭,生灭不停。所以你睡觉会作梦,作梦不是身在作梦,就是妄念在起作用。现代有些人用个新名词,说我们这个人有两个身,不错,两个色身,一个是很粗的肉身,这个肉身实在讲没有什么用处,臭皮囊一个。另外一个身,在佛法里面讲叫净色根,学佛的同修应当晓得这个名词,叫净色根。过去有些人认为佛家讲的净色根是我们的神经系统,这个话讲不通的。为什么讲不通?净色根,我们作梦,梦中所现的身相是净色根,有定功的人能够看到这个身体。譬如梦中去游山玩水,他真的去了,会在那个地方看到这个人在,有定功的人看到,他怎么到这儿来了?他人的身体躺在床上,神经还在里头,神经并没有跑出来,所以说神经系统就是净色根这讲不通的。
西藏有些密宗大德在海外弘法,他创造一个新名词叫星光体,其实他讲的星光体就是经论上讲的净色根。我们肉身会生病,净色根不会生病,我们肉身有生死,净色根没有生死,在六道里头轮回投胎是它去的,肉身是躯壳而已。但是要晓得,净色根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讲的灵魂,灵魂比净色根又要高一层。净色根只是讲它这个身,净色身而已,它还是属於色法,它这个色法会起作用,那是精神的作用,精神作用是神识,我们世间人叫做灵魂,也就是可以说净色根是灵魂的身相。这些事实真相一定要认识清楚,然后我们才晓得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这个身不重要,佛告诉我们,净色根也不重要,灵魂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真如本性,那个东西重要。
所以妄想心就是分别执著,阿赖耶含藏这个习气,现代人称为下意识,其实就是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的习气。这个东西除一分,真性就显一分,这个除不简单,什么人有能力除?明心见性的人,像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就是除一分,於是他的真性就透出一分;二住菩萨破二分无明,他的真性就显出二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无明有四十一品,破四十品无明就显四十分真性,还有一分没显,那叫等觉菩萨。等觉菩萨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自性才圆满的显示出来,佛法的佛行证果才算是毕业了。所以,只要破妄,不要去求真,妄去了真就现前。
这样的功夫我们在目前还做不到,目前我们要做的实在讲都是预备功夫。我们从哪里下手?佛教给我们从三毒下手,从我见下手。三毒贪瞋痴,从这里下手,真正能够做到无贪、无瞋、无痴,我们在六道里面就保证不堕三恶道,这重要!也就是说保住人身,来生纵然修行不能有个结果,绝对不堕三恶道。学佛人最低限度要有这个本事,这是最低的成就。念佛往生也要把贪瞋痴三毒烦恼伏住,要是伏不住的话,临终时候免不了还有障碍,障碍你不能往生。贪心人人都有,贪求的对象并不一样,有人贪财,有人贪名,有人贪色,有人贪权势,各各不相同。无论贪图什么,统统要舍,统统要放下,三毒烦恼决定是大障碍。
「若能不住法非法相,便见真性,此所以但言降不言住,而降伏即是正住也。」如果你能够不住法相、不住非法相,你就见性,这个意思前面我们也曾经说过,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小乘阿罗汉、辟支佛,法相他不住,三界六道他放下了,他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但是他不能见性。为什么原因?因为他住非法相,这个非法相就是小乘经上讲的偏真涅盘,阿罗汉、辟支佛证偏真涅盘,实际上就是住非法相。在《金刚经》上讲,他的境界是住非法相,佛在《楞严经》上所说的也很有味道,说他们所证的境界叫「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世尊为我们形容阿罗汉涅盘的境界,是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跟此地讲的住非法相一个意思,他住的空里头,所以不能见性。必须把偏真涅盘也要放下,也要舍弃,非法相也不能住,回小向大,他就见性了,空有二边不住。须菩提尊者问的两句,「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只答覆一个,答覆降,没有说住。因为降、住是一桩事情,能够降伏妄心,降伏妄心就是离开分别执著,那就是住。无住而住,住而无住,这是佛教给我们的。为什么无住?因为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你怎么个住法?住哪里都错了,一切都不住就对了。
「此中独拣持戒修福为能生信,般若此云正智慧,而慧从定生,定由戒成,欲开正智,必应持戒,持戒则少欲知足,修福必深信因果,能生信心,信为入道之门也。」这是世尊在本经里面为我们拣选出来,这些修行人当中,哪一类的人有资格接受修学般若?佛说了两种人,一个是持戒之人,一个是修福之人,他能够接受。持戒的意思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持戒就是守法,今天所谓的守法。现在的世人,总以为能够不守法这是英雄好汉,大家都不守法,他还愿意守法,这个很难得,这种人能够学佛。大家都不修福,他还愿意修福,修福之人可以学佛,佛是选择这两种人为教学的对象。为什么选择这两种人,下面说得很清楚,般若是正智慧,显示它不是邪智慧,它是纯正的智慧,是自性本具的智慧。这个智慧是从定里面生的,因此不是能够学得到的,在文字、在书本、在经典里面学不到,要从定功里面他才会生。定也就是我们讲的清净心,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般若智慧就现前,像《楞严经》上所说的,「净极光通达」,光通达就是般若智慧生起来,现前了,怎么生的?净到极处。
我们念佛,讲事一心不乱是定,理一心不乱智慧开了,可见得定到相当一个程度,智慧一现前,就叫理一心不乱,智慧没有现前,叫事一心不乱。定是有阶层的,一个人要守法、要守规矩,他的心容易定,不守规矩、不守法的人,你叫他修定很难,他定不下来。所以先决的条件是要欢喜守法,愿意守法,一切人都不守法,他愿意守法,愿意守规矩,这才能信。所以欲开正智,必应持戒,持戒则少欲知足,这是一定的道理。真正持戒的人,我们讲一个守本分的人,守法的人我们通常也称之为守本分的人,他对於生活很容易满足,贪求的意念比一般人要低,所以他的心比较上清净,修学容易得定,念佛容易得一心。修福的人一定深信因果,因为他知道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他能相信,所以他会断恶修善。这两种人对於佛法都能够生起信心,而信为入道之门。
「佛所说法,本来皆不可取,皆不可说,故取法说法,取非法说非法,皆非也。」这是我们必须要体会到的。佛所说的一切法,是不得已而说的,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旁敲侧击,意在言外,你要懂得这个。因为真实的法说不出来,只有假藉来指引,希望我们藉著佛所说的这些法体会真性,这样才能够得到受用。「明得此真实义,便为实信」,懂得这个意思,从这方面去体会,你就真的会相信。这也是许多人,用了几年、几十年的光阴深入经藏,他还是不相信,原因在哪里?他完全是在文字、言语表层上去著眼,没有透过这一层,所以他不解如来真实义。我们通常说这些人死在教下,执著在文字,执著在名相里,叫死在教下,死在句里行间,这叫读死书,世间人所谓书呆子。他虽然很努力、很用功,费了不少时间,结果他一窍也不通,没有悟处。要怎样才能开悟?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语言、文字,也就是说语言文字决定不能够执著,要体会它的意思,意思在言语文字之外,要这样的体会,就不一样了,就能生实信。
「一念相应得无量福」,这一点都不假,可是你要没有相应,你怎么都体会不到。果然一念相应,你会自己很庆幸,确实得无量福。「以一念相应是净念相继之根也」,大势至菩萨为我们报告他修学的经过,他用功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大势至菩萨自己用功的方法。我们做不到净念相继,就是没有办法一念相应,如果哪一天我们一念相应了,净念相继就有希望。要怎样才能相应?要离四相,只要有四相就没有办法相应。四相舍弃了,空有二边都离开,就相应。什么时候短短一刹那离开了,那一刹那相应,虽然是很短的时间,不能够轻视它,非常可贵。就像闪电一样,黑暗当中闪电,会照得清清楚楚,时间虽然很短,可是你要晓得,无量劫的无明,这一次放了一下光,这很稀奇,不容易!有一次放光就有第二次,希望以后放光的速度愈来愈密集,时间愈来愈长,就成功了。你有一次放光,你就能够证实这一念相应,一念相应确实是得无量福。
「佛虽成佛,终不自以为有少法可得,无少法可得者,不自以为成佛也,故曰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成菩萨,绝对不以为我成菩萨了,成了佛的人也绝对不会想我已经成佛了。「我已经成佛」,诸位想他有我相,「你没有成佛」,他有人相,他四相具足,跟我们有什么差别?诸位要晓得,佛菩萨心清净,决定没有分别执著。还有分别执著的佛菩萨那是假的,那是骗人的。佛菩萨示现在人间,跟我们一般人完全一样,你要说他是佛,说他是菩萨,他绝对不承认。为什么?就像上了舞台表演,演什么角色他就是什么角色,他演得逼真,演得很像,所以才能做我们的榜样,做我们的模范。这是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作为这一大段的总结。
「彻始彻终,一以贯之曰,无住而已矣,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如是如是。」这一大段的总结,就是「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这个贯注的精神就是无住,就是不执著。成佛,不执著自己成佛,也不执著有个成佛之法可得,但是他真的成佛了,真的有法可得。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二面,最后一行经文: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这段是尊者答覆世尊所问的,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尊者答的是『甚多,世尊』。『何以故』,为什么说甚多?他说『是福德,即非福德性』。由此可知,说多少是从相上说的,如果在性上讲,那就说不上多少,完全从事相上来说。我们看小注。「答意深长,何以故下,即自己释明答曰甚多之所以然。」为什么答甚多?说明这个道理。「本经是名、即非之句很多,此乃初见」,在这个地方我们第一次见到,这就是是名、即非,「即非福德性」,这个字句往后就很多了。「特举出性字,使人了解以后凡说即非,皆指本性言,凡说是名,皆指事相言。」这是《金刚经》的一个例子,我们必须要清楚,然后看到这个字样,知道它说的是什么。说即非,是从性上讲,性上是一法不立的,相上那就无量无边,我们说多说少都是从相上说的,不是从性上说的。尊者在这里为我们辨别得清清楚楚,他不是说的福德性,说的是相,所以『是故如来说福德多』,「是故」跟是名意思相同。
「就自性上言,一切不可说,说福德多,是就事相言」,这是交代的很清楚了。「性是里,相是表,性是本,相是末,性是能生,相是所生,意谓有如来之性,方有福德可说,若无性则有何福德可言。」前面讲的他的答意深长,这个地方就显示出来了。性就是真如本性,能生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显现之现象。性体是一个,不是两个,不是多个,性体是一个,可是它现的相是无量无边。譬如我们作梦,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能作梦的,我们知道是我们的意识。意识只有一个,能作梦的只有一个,可是每天作的梦都不一样,梦中境界无量无边,都是从意识里面生起来的。这个现象,就好像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现在的名词叫宇宙万有,宇宙万有从哪里来的?都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是能变,宇宙万有是所变,能变的才是我们的本人,所变的决定不是,这是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的。如果把自己本人找到了,那你就得大自在,你在这大宇宙之中,我们佛门里面讲法界,在法界里面你就得自在,你就能够称心如意。佛法修学最后的目的就是明心见性,就是把真正的自己找回来。如果迷失自性,像我们六道凡夫都是迷失自性,迷失了自性,自性还是起作用,不是不起作用,但是这个作用就有差误。把一真法界就变成六道轮回,这就是起作用的差误,在六道里面免不了要受苦受难。要是在一真法界里面,那个享受就是净宗经典所说的极乐世界,所享受的是极乐,而不是这些苦难。这里差别很大,根本的原因就是迷悟。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这在解释这两句,「表面说是福德」,这是世尊他提出这个问题真正用意之所在,「实则指示我们不可著相」。为什么要讲福德性?决定不能够著相。为什么不能著相?著相就迷!本经里面告诉我们,「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非就不是菩萨,不是菩萨就是凡夫,菩萨觉悟,凡夫迷惑。如果我们要问,什么叫做觉?什么叫做迷?简单的说,不著相就是觉悟,著相就是迷惑,这就很清楚的把迷悟给我们区分出来,因为才有执著,四相就具足。福要有,福可以享受,决定不能够执著。
我们看看诸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所示现的,历史上所记载的,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释迦牟尼佛也再来了,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丰干和尚也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寒山、舍得是文殊、普贤的化身,近代的印光法师,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中国人确实福报不浅,世世代代都有许多佛菩萨化身在人间,这些佛菩萨们,他们表演给我们看的,与经义完全相应,他们福慧双修,不受福德。其实他可以接受福德的,他在华藏世界、在极乐世界他受,在我们这个地方他不受,他能受然而他不受,这就是给我们凡夫做个榜样。不但佛菩萨教化众生用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他要做出个样子来给我们看,让我们照他的样子来学习。如果在极乐世界、在华藏世界,那个受福德是心地一丝毫都不沾染,心地清净,一丝不挂。华藏世界、极乐世界的大众各各如是,所以那个福德可以受。我们这个地方不行,我们这个地方人没有开悟、没有见性,没有见性的人,烦恼、习气很重,纵然有相当的定力,那个定力是石头压草,没有除根,外面诱惑力量太大了,他的烦恼又起现行。所以佛菩萨给我们做个样子,远离五欲六尘的享受,就是远离外缘的诱惑,帮助我们定慧的增长,是这么个道理。因此这部经上,性相就辨别得很清楚、很明白,没有见性决定不能著相。
「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这句话意思又有双关,一个是就我们凡情常识来说,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他福德当然多,这是一个意思,这个意思我们凡夫都能体会得到。佛在经论上告诉我们,财富是果报,财布施是因,世间人一生所得的财富不一样,有人得的多,有人得的少,你能够得到的是果报。你怎么得到的?是你过去生中修的因,这一生当中收获的果报,过去生中财布施多,这一生当中你得的财富就多,过去生中财布施少,这一生得的财也少。因果决定相应,决定不会差错。法布施得聪明智慧,同样一个道理,过去法布施多,这一生聪明智慧就大,过去法布施少,这一生当中聪明智慧就小,就这么个道理。健康长寿的因是无畏布施,不杀生、提倡素食,这是无畏布施,果报得健康长寿。过去生种的因,今生得的果报。假如这个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是财布施,那他得的财富真正不可思议。这是讲福德多,从事上讲的真是多。另外一个意思,福德虽然多他不受,不享受,不享受他的福德就更不可思议。如果你接受了、享受了,这个福德是有尽的,也就是说虽然过去生中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福德还是享受得尽的。如果要不受福德,他的福德就无有穷尽,那是真的多。前面讲多是有量的多,后面不受福德,那个多是无量的多。所以,这句话里头有两个意思,这两个意思的确有浅深很大的差别。
末后这个结论,「就是说,有是性方有是相,教我们会相归性」,这句话很要紧,这句话的意思很深很深。不受福德的人就是会相归性,性是真正的无量,从性生的相也是真实的无量,可以把有量变成无量,你能够会相归性,就把有量变成无量。举出这个比喻做个前提,真正的意思不在此地,真正意思在后面这段经文上。
【若复有人。於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彼』就是前面假设的这个人,他修的福大,不可思议,而且那个福不容易修,没有福报的人还修不成。谁有那么大的家业?你家有多少财宝?大千世界七宝,我看除了大梵天王之外,没有人有这么大的家业,有这么大的财富。所以这个比喻真的是大梵天王。我们要是不读佛经,看到人家修这么大的福报,我们也只有羡慕感叹而已,为什么?自己永远没有办法得他那么大的福报。可是读了这部经,我们就很安慰,原来我们也行;不但行,我们果然肯修,福报超过大梵天王。怎么个修法?我们修法布施。《般若经》上佛告诉我们,财布施比不上法布施,而《华严经》上,在「行愿品」里面普贤菩萨告诉我们,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供养跟布施一个意思,由此可知,一切布施当中,也是以法布施为最,所以会修福的人修法布施。
「看此节经文,若以为读诵《金刚经》,其福德即胜过大梵天王」,这个大梵天王就是指前面的,「那就是很大的误会,实则应注意受持二字」。我们就先看这段。这经上说了,『若复有人,於此经中,受持』,关键就在「受持」这两个字,千万不要以为读诵就是受持,读诵是读诵,受持是受持,是两码事情。读诵没有那么大的福报,受持才有。什么叫受持?受是完全接收过来,持是完全把它做到,你福报就大了,绝对不是大梵天王的福报能够跟你相比的。为什么?大梵天王所修的只有福没有慧,你受持《金刚经》,福慧双修,超过大梵天王,所以这句经文里面关键就在受持。纵然不能够受持全经,受持其中『四句偈』,这四句偈是指经文任何四句,凡是四句就叫一首偈,并不是指后面两首偈颂,不是的。任何四句,乃至於半偈、一句,半偈是两句,一句你要能真正体会到了,在一生当中把它做到,真的是受用不尽。我们接著看底下。「是人能受持此经,又能布施,福德方能胜过於彼」,这个布施是讲的法布施。所以你的布施的福德也能够超过大梵天王。
底下解释受持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关键。「受是领纳,是指真能领会经义,而得受用者。」佛在经上讲的意思你彻底明白,体会到了,真正觉悟,依教奉行,这叫做受。「比解字更进一层」,解是明白、理解,未必得受用,受比解又要进一层,又要深一层。「持」,持是保持,「即拳拳服膺,一刻不放松之意,比受字又进一层」。受,接受了,接受能不能永远保持?未必。真正能够做到永远保持不失,这就是持的意思。所以,这两个字才叫关键,真正得受用。
「为他人说是利他」,这就是布施,为他人说是法布施。「其字,即指受持为说之福」,经上讲『其福胜彼』,这个受持的人,为他人演说之人。演说,演是表演,换句话说,演是做出样子给别人看。像世尊在本经开端,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他就是做出个样子给我们看,那叫演;以言语为我们详细说明,这叫说。换句话说,演是身教,说是言教,演是他真正做到,做到以后再说。不是只会说不会做,他是做到了以后再说,这叫演说,演在前面,说在后面。「超过前说只做布施之人」,前面举的是大梵天王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且只财施,是福德相」,大梵天王所做的布施只是财布施,他所得的福德是从事相上说的。「此人既能受持修慧」,此人是指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人,他能够受持,即使受持四句偈,都不可思议。「又能法施修福」,为人演说就是法布施,法布施是修福。「福慧双修」,福里面有慧,慧里面有福。「悲智具足,乃是福德性」,这个人所修的是福德性,他修学的果报能够明心见性。大梵天王所修的福报不能见性,因为他所修的是福德相。受持《金刚般若》的人,他所修的是福德性,怎么能相比?「故能胜彼」,受持《金刚经》的人,他所修的福慧胜过大梵天王,道理在此地。
这段经文大致不难懂,可是这里面含义很深,那就是受持。我们先说受,受字的意思浅,但是受之前是解,解之前是信,你信不信?大经大论上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根源,功德之母,所有一切功德都从信心里面生出来的,可见得信心很重要。世尊在本经里面所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我们有没有清净的信心?净的意思就是丝毫疑惑都没有,这叫净信;如果有疑惑,信心就不清净。信心不清净,解就不够透彻,受持自然就有问题。虽然讲的受持,受持之前还有很多层的功夫,我们必须要把它做好。信心要怎样能够建立?在佛法中说不外两种因缘,第一种,是对於经论有相当程度的深入,将这些事理探讨清楚、明白了,这样建立信心。实在说要把经论的道理搞清楚、搞明白,的确不是容易事情,也不是短时间能够做到的,可是若不如此,信心确实很难生起。第二种,是他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现前,他虽然对於理事的真相一无所知,听佛一说他就相信,他就不怀疑。你问他,你为什么不怀疑?他说我也不晓得,这种人很可爱。他虽然理事不明了,他那个清净信心跟一切通达的人没有两样,所以他的成就也就相同。这个原因,本经佛有说,《无量寿经》上佛也告诉我们,是我们多生多世累积的善根福德成熟,所以能信、能愿、能够依教奉行。
全经不能受持,受持里头一句、两句,这一生当中就能成功。两句经文的太多了,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一生受用不尽。一句的,前面讲的「非法非非法」一句,不要看一句少,这一句是所有一切大小乘的贤圣,从初发心证究竟果位,都不出这句的范围。何况受持全经!所以经上讲的四句偈,是经文里头任何四句,不专指某四句。我们读经,哪几句我们体会的很深,哪几句我们看了能生欢喜心,能够理解、能够接受、能够奉行,就行了,这叫做受持金刚般若,一句也叫受持金刚般若。一定要受持,受持就是你一定要做到,真的做到,彻底做到。做到之后你再给别人讲解,是你的心得报告,这就是自行化他,所以福德能够超过大梵天王,道理在此地。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经文,第三十九,「释成经功」,释是解释,成就这部经的功德。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佛在许多大乘经论上告诉我们,般若为佛母,母是母亲,母是能生,能生诸佛,那就是佛母。佛是从哪里生的?佛是从般若里面生的,而般若的代表就是这部经。这个地方世尊明白的告诉我们,一切诸佛以及诸佛成佛的方法,都在这部经中,都从此经出。我们看小注。「佛说一切法,般若尽摄」,摄就是包括的意思,不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之法都不超过本经的范围。我们这部经还没讲完,后面还很长,前面这部分诸位听了之后,你能相信吗?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法,本经包括尽了,你能相信吗?你能接受吗?如果大家把前面的意思都听懂了,我相信你一定点头,没错。前面不是明明说过,「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一切贤圣,从小乘初果到大乘等觉菩萨,他们怎么修,怎么证的?都是二边不著。这个经就是教给我们二边不著,这岂不真的是包括尽了。本经所说的是菩萨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确实是尽摄一切诸法。
「本经尤是般若中之最要」,《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多,在现代佛教经典当中,最大的一部经就是《大般若经》。「可见读此经,无异读大般若经」,本经是《大般若经》当中的一卷,《大般若经》有六百卷,这是六百卷里面的一卷,叫《金刚般若》。「且无异读三藏十二部经」,三藏十二部经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佛教的《大藏经》,也就是所有佛教的全部经典,你念这一本,等於念了全部佛教的经典。「此经所说,即无上正等之法,故云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法,「皆从此经出」,我们要知道,就是皆从二边不著之所成就者。我们想学佛,我们想成佛、想成菩萨,成佛、成菩萨不是别的,实在说是成就我们究竟圆满的智慧,成就我们究竟圆满的福报,这叫做成佛。福慧哪个人不羡慕?哪个人不想得到?为什么福慧你得不到?问题就是出在著相,不是著有,就是著空,所以你的智慧不开,福报有限。要想成就无量无边的福慧,无量无边的福慧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本来没有我们硬要想去求,那叫攀缘,那是错误的。无量无边的福慧是我们本来有的,本来有的,现在被障碍而不能现前,那是我们自己的过失,这是真正不应该。佛法教学没有别的,恢复自性本有的智慧福报而已。
西方极乐世界要晓得不是阿弥陀佛的,如果是阿弥陀佛的世界,我们到那里去巴结他,这就是攀缘。极乐世界是我们自性变现的,华藏世界也是我们自性变现的,前面说过,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全都是自性变现之物。自性变现,就是我们自家本有的,本有的你得不到,那你就错了。不是本有的,你得不到那没有话说,是你不该得到的;本有的,是你应该要得到的。用什么方法恢复?用什么方法再得到?佛告诉我们舍弃二边,二边都不能执著,空有二边,法与非法二边,都要舍掉,恢复到自性清净心,你就得到了。心里有一丝毫牵挂,就是执著,有一丝毫犹豫,就是妄想,正是世尊所说的,一切众生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把我们不能恢复自性的原因说出来,妄想执著。由此可知,我们要想见性,要想恢复本有的智慧福德,非依《金刚经》的方法做不可。不依照这个原理原则,无论用什么方法修行都是枉然的,都得不到结果。
「本经处处教人不住相」,空有二边都不住,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就是要人证性」,证性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净土宗所讲的理一心不乱。「可见此经所说,皆是自性。」经文很短,这就是说明佛在这部经上没有一句废话,直截了当为我们指出明心见性的一条道路,也就是究竟圆满成佛之道。「皆从此经出,实无异说,此经从性体而出,故教人不可住相,连性字亦不可执著」,这层的深意,佛在本经也明显的为我们说出。一切大乘经都是从性体而出,虽从性体,有些经论的说法并不够圆满、不够究竟,从真如本性里面流出一部分。唯独本经,全体的流露,所以教人不可住相。不可住相这相字里面,法相、非法相,用这一个字做代表,法相不能住,非法相也不能住。虽然讲的是性、性体,性跟性体也不能住,都不能执著,让我们体会它的深意,决定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佛所说的真实义。
「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这个一切诸佛也有两个意思,浅意是讲的分证诸佛,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就是成佛,是真佛不是假佛。但是虽成佛,佛跟佛相比,程度有浅深差别不同。在圆教里面讲,初住菩萨就见性,所以初住菩萨就成佛了。大家在《普门品》里面看到的,观世音菩萨,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那菩萨不是成佛了吗?他就可以现佛身而为说法。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的八相成道,示现的佛身,初住菩萨就有能力示现,初住以上更不必说,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这叫一切诸佛。《金刚经》上讲的一切诸佛,多半说这个意思。第二个意思,那就是讲的一切究竟圆满的诸佛,十方三世一切究竟圆满的诸佛,这个意思就深了。所以一切诸佛有两个意思。
「皆从此经出」,这是我们完全肯定了,诸佛修行没有别的,二边不住,这么成就的。我们修净土,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与《金刚经》上的原理原则相不相应?相应,完全相应。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必须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个世界就是娑婆世界,就是娑婆的三千大千世界,再也不放在心上,也不牵挂它,这是不住法相;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不住非法相,这就是二边不住。由此可知,净土跟般若的关系非常密切,懂得般若,修学净土,没有一个不成功。真是像前面所说的,成就不但快而且品位高,这一定的道理。「是指点学佛,要从此经入门」,此经是一切经修行的总纲领,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显教也好,密教也好,宗门也好,教下也好,乃至於小乘,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
末后这段,「结归离相」。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这个开示好。佛法也不能执著,正是前面所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心才真的干净,真达到清净心现前。「前言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是名相上说佛与法」,从名词、从事相上说的,「即非就性上说佛与法」,不是讲到真如本性,佛能说的出的都是事相,性说不出。佛要为我们显示自性,也只有从事相上来说明,希望我们就事相悟入自性,自性说不出。这是个巧妙的方法,从相上见性的,我们才能够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上来的示无住以生信一科」,这就是本经的第二卷,下面这一章就是第三卷。前面给诸位报告过,本经正宗分一共分为四大段,这四大段就是信解行证。经文到这个地方,把信这段讲完了,这段的总题目就是「的示无住以生信」,「的」是的的确确,指示我们要在无住上生信心。这一科,科就是段落,这一大段。
「开口便令广度众生成佛」,我们回想经的一开端世尊就说了,我令一切众生,下面说出胎卵湿化十二类生,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就是广度众生成佛。一个发大乘的人,发无上乘的人,这个心愿不能失掉,念念之中要有帮助一切众生成佛的愿望,至於做得到做不到,那是另外一桩事情,不可以没有这个心。做不到是自己功夫不到家,但是确实有这个心愿,这个心愿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能力不一样,心愿是相同的,这个非常重要,要存这个心。我们世间人常说成人之美,帮助一切众生成佛,这是成人之美达到了极处,达到顶点,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事情。以这个愿望作为前题,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决定是断恶修善,决定是帮助人正面的成就,不会促成人有反面的成就。
「是开示吾人应无住我人等相」,要成就帮助人成佛,首先要自己成佛,这就对了。广度众生,自己是众生,不能把这个众生忘掉。所谓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做众生,我们身体是四大五蕴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所以这个叫众生。先度这个众生,然后才能度其他的众生,这个众生要是不能得度,你说破了嘴唇也没人相信你,所以要先度自己。怎么个度法?应无住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决定不能有。我、人、众、寿这四相是存在的,四相不会消失的,就在我们眼前,要紧的是不住,不住是你心上不可以有,这就与自性相应。性体里面没有,自性起作用现的幻相有,我们修学大乘,与自性的体相用完全相应,这叫做学佛。性体没有,我们心里头没有,跟性体相应,真性起用有这些幻相,幻相在我们眼前,不碍自性。诸佛菩萨跟我们凡夫的差别就在此地,他的生活与自性体相用完全相应,我们跟自性体相用完全相违背,这是佛菩萨与凡夫不相同的根本之所在。我们学佛要从这个地方用功夫,要从这个地方下手,决定不能住相。
「又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应无住法相也,又说於一切法无住而行布施等法,是应无住非法相也」,这个意思前面都曾经细说过。心地要清净,要一尘不染,一丝不挂,恢复到你自性清净心,那就是真性,这是不住有,四相都破了,不住有。在这个时候,佛又教给我们而行布施,为什么?若不行布施,你就住到空上去,你住在非法相也错了。所以末后教你而行布施,不住空,这样空有二边都不住,就对了。「因以不住於相四字总结之」,在这段总结论就是不住於相,我们要在这个地方生起清净的信心。不住相是对的,不住相你的生活才真的自在、快乐、幸福、美满,都从不住相里头来的。不住相是真实智慧,就是本经上所说的实相般若。由此可知,我们每个人自性里本来具足实相般若,实相般若为什么不能现前?就是你心住相,心住相,实相般若就不现前;如果你心不住相,你自性的实相般若就现前。实相般若是真智慧,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般若经》上常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起作用就无所不知,不起作用就无知,那个心多清净。我们前面说过,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就是无知,《心经》上讲的「无智亦无得」,那是实相般若,那是无知,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无所不得,这才是真正的自在圆满。翻过来看后面的小注。
「所以应无住者,降伏其妄心也,妄心非他,分别执著之谓耳,妄除一分,真便现一分,何须别觅真耶。」由此可知,应无所住要紧。无住就是不执著,住就是执著的意思、取的意思,不执著、不取这就降伏妄心。妄心就是我们讲的念头,我们的杂念太多,一天到晚杂念不停,人虽然睡觉了,身体是休息了,可是念头没有休息,念头还是一个生一个灭,生灭不停。所以你睡觉会作梦,作梦不是身在作梦,就是妄念在起作用。现代有些人用个新名词,说我们这个人有两个身,不错,两个色身,一个是很粗的肉身,这个肉身实在讲没有什么用处,臭皮囊一个。另外一个身,在佛法里面讲叫净色根,学佛的同修应当晓得这个名词,叫净色根。过去有些人认为佛家讲的净色根是我们的神经系统,这个话讲不通的。为什么讲不通?净色根,我们作梦,梦中所现的身相是净色根,有定功的人能够看到这个身体。譬如梦中去游山玩水,他真的去了,会在那个地方看到这个人在,有定功的人看到,他怎么到这儿来了?他人的身体躺在床上,神经还在里头,神经并没有跑出来,所以说神经系统就是净色根这讲不通的。
西藏有些密宗大德在海外弘法,他创造一个新名词叫星光体,其实他讲的星光体就是经论上讲的净色根。我们肉身会生病,净色根不会生病,我们肉身有生死,净色根没有生死,在六道里头轮回投胎是它去的,肉身是躯壳而已。但是要晓得,净色根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讲的灵魂,灵魂比净色根又要高一层。净色根只是讲它这个身,净色身而已,它还是属於色法,它这个色法会起作用,那是精神的作用,精神作用是神识,我们世间人叫做灵魂,也就是可以说净色根是灵魂的身相。这些事实真相一定要认识清楚,然后我们才晓得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这个身不重要,佛告诉我们,净色根也不重要,灵魂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真如本性,那个东西重要。
所以妄想心就是分别执著,阿赖耶含藏这个习气,现代人称为下意识,其实就是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的习气。这个东西除一分,真性就显一分,这个除不简单,什么人有能力除?明心见性的人,像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就是除一分,於是他的真性就透出一分;二住菩萨破二分无明,他的真性就显出二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无明有四十一品,破四十品无明就显四十分真性,还有一分没显,那叫等觉菩萨。等觉菩萨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自性才圆满的显示出来,佛法的佛行证果才算是毕业了。所以,只要破妄,不要去求真,妄去了真就现前。
这样的功夫我们在目前还做不到,目前我们要做的实在讲都是预备功夫。我们从哪里下手?佛教给我们从三毒下手,从我见下手。三毒贪瞋痴,从这里下手,真正能够做到无贪、无瞋、无痴,我们在六道里面就保证不堕三恶道,这重要!也就是说保住人身,来生纵然修行不能有个结果,绝对不堕三恶道。学佛人最低限度要有这个本事,这是最低的成就。念佛往生也要把贪瞋痴三毒烦恼伏住,要是伏不住的话,临终时候免不了还有障碍,障碍你不能往生。贪心人人都有,贪求的对象并不一样,有人贪财,有人贪名,有人贪色,有人贪权势,各各不相同。无论贪图什么,统统要舍,统统要放下,三毒烦恼决定是大障碍。
「若能不住法非法相,便见真性,此所以但言降不言住,而降伏即是正住也。」如果你能够不住法相、不住非法相,你就见性,这个意思前面我们也曾经说过,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小乘阿罗汉、辟支佛,法相他不住,三界六道他放下了,他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但是他不能见性。为什么原因?因为他住非法相,这个非法相就是小乘经上讲的偏真涅盘,阿罗汉、辟支佛证偏真涅盘,实际上就是住非法相。在《金刚经》上讲,他的境界是住非法相,佛在《楞严经》上所说的也很有味道,说他们所证的境界叫「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世尊为我们形容阿罗汉涅盘的境界,是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跟此地讲的住非法相一个意思,他住的空里头,所以不能见性。必须把偏真涅盘也要放下,也要舍弃,非法相也不能住,回小向大,他就见性了,空有二边不住。须菩提尊者问的两句,「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只答覆一个,答覆降,没有说住。因为降、住是一桩事情,能够降伏妄心,降伏妄心就是离开分别执著,那就是住。无住而住,住而无住,这是佛教给我们的。为什么无住?因为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你怎么个住法?住哪里都错了,一切都不住就对了。
「此中独拣持戒修福为能生信,般若此云正智慧,而慧从定生,定由戒成,欲开正智,必应持戒,持戒则少欲知足,修福必深信因果,能生信心,信为入道之门也。」这是世尊在本经里面为我们拣选出来,这些修行人当中,哪一类的人有资格接受修学般若?佛说了两种人,一个是持戒之人,一个是修福之人,他能够接受。持戒的意思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持戒就是守法,今天所谓的守法。现在的世人,总以为能够不守法这是英雄好汉,大家都不守法,他还愿意守法,这个很难得,这种人能够学佛。大家都不修福,他还愿意修福,修福之人可以学佛,佛是选择这两种人为教学的对象。为什么选择这两种人,下面说得很清楚,般若是正智慧,显示它不是邪智慧,它是纯正的智慧,是自性本具的智慧。这个智慧是从定里面生的,因此不是能够学得到的,在文字、在书本、在经典里面学不到,要从定功里面他才会生。定也就是我们讲的清净心,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般若智慧就现前,像《楞严经》上所说的,「净极光通达」,光通达就是般若智慧生起来,现前了,怎么生的?净到极处。
我们念佛,讲事一心不乱是定,理一心不乱智慧开了,可见得定到相当一个程度,智慧一现前,就叫理一心不乱,智慧没有现前,叫事一心不乱。定是有阶层的,一个人要守法、要守规矩,他的心容易定,不守规矩、不守法的人,你叫他修定很难,他定不下来。所以先决的条件是要欢喜守法,愿意守法,一切人都不守法,他愿意守法,愿意守规矩,这才能信。所以欲开正智,必应持戒,持戒则少欲知足,这是一定的道理。真正持戒的人,我们讲一个守本分的人,守法的人我们通常也称之为守本分的人,他对於生活很容易满足,贪求的意念比一般人要低,所以他的心比较上清净,修学容易得定,念佛容易得一心。修福的人一定深信因果,因为他知道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他能相信,所以他会断恶修善。这两种人对於佛法都能够生起信心,而信为入道之门。
「佛所说法,本来皆不可取,皆不可说,故取法说法,取非法说非法,皆非也。」这是我们必须要体会到的。佛所说的一切法,是不得已而说的,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旁敲侧击,意在言外,你要懂得这个。因为真实的法说不出来,只有假藉来指引,希望我们藉著佛所说的这些法体会真性,这样才能够得到受用。「明得此真实义,便为实信」,懂得这个意思,从这方面去体会,你就真的会相信。这也是许多人,用了几年、几十年的光阴深入经藏,他还是不相信,原因在哪里?他完全是在文字、言语表层上去著眼,没有透过这一层,所以他不解如来真实义。我们通常说这些人死在教下,执著在文字,执著在名相里,叫死在教下,死在句里行间,这叫读死书,世间人所谓书呆子。他虽然很努力、很用功,费了不少时间,结果他一窍也不通,没有悟处。要怎样才能开悟?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语言、文字,也就是说语言文字决定不能够执著,要体会它的意思,意思在言语文字之外,要这样的体会,就不一样了,就能生实信。
「一念相应得无量福」,这一点都不假,可是你要没有相应,你怎么都体会不到。果然一念相应,你会自己很庆幸,确实得无量福。「以一念相应是净念相继之根也」,大势至菩萨为我们报告他修学的经过,他用功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大势至菩萨自己用功的方法。我们做不到净念相继,就是没有办法一念相应,如果哪一天我们一念相应了,净念相继就有希望。要怎样才能相应?要离四相,只要有四相就没有办法相应。四相舍弃了,空有二边都离开,就相应。什么时候短短一刹那离开了,那一刹那相应,虽然是很短的时间,不能够轻视它,非常可贵。就像闪电一样,黑暗当中闪电,会照得清清楚楚,时间虽然很短,可是你要晓得,无量劫的无明,这一次放了一下光,这很稀奇,不容易!有一次放光就有第二次,希望以后放光的速度愈来愈密集,时间愈来愈长,就成功了。你有一次放光,你就能够证实这一念相应,一念相应确实是得无量福。
「佛虽成佛,终不自以为有少法可得,无少法可得者,不自以为成佛也,故曰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成菩萨,绝对不以为我成菩萨了,成了佛的人也绝对不会想我已经成佛了。「我已经成佛」,诸位想他有我相,「你没有成佛」,他有人相,他四相具足,跟我们有什么差别?诸位要晓得,佛菩萨心清净,决定没有分别执著。还有分别执著的佛菩萨那是假的,那是骗人的。佛菩萨示现在人间,跟我们一般人完全一样,你要说他是佛,说他是菩萨,他绝对不承认。为什么?就像上了舞台表演,演什么角色他就是什么角色,他演得逼真,演得很像,所以才能做我们的榜样,做我们的模范。这是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作为这一大段的总结。
「彻始彻终,一以贯之曰,无住而已矣,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如是如是。」这一大段的总结,就是「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这个贯注的精神就是无住,就是不执著。成佛,不执著自己成佛,也不执著有个成佛之法可得,但是他真的成佛了,真的有法可得。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