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二十七集) 1995/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27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面最后一行,第三十五节,「引一切无为证」。请看经文: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我们看小注。「所以者何,即指出为何两边皆要非之所以然,一切贤圣皆用此双非之法。」这段经文也是为我们做个证明,贤与圣都是证果之人。在小乘,三果以前称为贤,四果阿罗汉称为圣。在大乘法里面,地前的菩萨都称为贤,也就是初地以前,我们一般说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都是贤位,初地以上则称为圣者,从初地到等觉十一个位次。不仅是大乘佛法,就是小乘法里面,我们在本经前面读过,小乘须陀洹都离相了,何况大乘。离相之后,他心里面确实无所谓修证的阶级。如果说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诸位想想,我已经证得,我相就有了,有我相就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都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不是贤圣。小乘尚且如此,何况大乘?由此可知,大、小乘这些圣者的阶位是世尊为我们方便说的,他自己有没有这个等级?有,不能说没有,他确实是有。可是他心里头有没有这个念头?决定没有,而是佛方便为我们说有十住、有十行、有十回向、有十地、有等觉,在他们心境里面完全是清净平等的,决定没有一丝毫分别执著。等级从哪个地方订的?就是他证得无为法有浅深程度不同,从这个地方说的。这是世尊为我们建立菩萨五十一个阶级的来由。他们的修学都是用二边不著,都是修的清净心,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都用这个方法。无论他修学哪个法门,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不管哪一种方法,哪一种门径,总而言之,都是叫你二边放下,都是这个意思。虽然都用这个功夫,都是二边不著,可是二边不著里面的确有浅深的差别,这个差别很大。
「无为者,指自性清净心,原来具足,无造作相,经云无修无证,即指此而言。」在佛法里面,世尊将世出世间一切法分为两大类,这两大类就是无为法跟有为法。什么叫有为?有为就是有作为,有作有为,简单的说就是有生有灭,有因有果,这是属於有为法。无为法跟这个相反的,不生不灭,无因无果,统统都没有,那是什么?是真心、是本性,自心清净心是无为法。由此可知,起心动念这是有为法,天亲菩萨在《百法明门》里面就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佛法中,将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这是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面为我们归纳的。天亲菩萨看到六百六十法对於初学的人来说依旧太繁琐,很难受持,所以把六百六十法再归纳,归纳成百法,一百条。由此可知,一百条的百法是六百六十法归纳出来的,而六百六十法是世出世法一切法的归纳。这样子你就了解,所谓百法就是讲的世出世间一切法。
在百法里面,心法有八个,叫八识,所谓八心王,这是有为法,有生有灭。心是起心动念,我们的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前念灭了,后念又生,心法,给诸位说这不是真心。真心没有念,有念的叫妄心,八识是妄心,不是真心。心所有法五十一个,这五十一个可以说是我们现在人讲的心理作用,这也是有为法,有生有灭的。另外有十一个叫色法,色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现象,归纳为十一类,这十一类是五根六尘,把一切色法都包括在其中。色法我们晓得是因缘所生的,当然是有生有灭,刹那变化的,所以这也是有为法。另外有一类叫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条。所谓不相应,这二十四法确实有,不能说它没有,它有。它不属於心法,与心不相应,它也不是色法,与色也不相应,但是它从心法、色法里面产生的,所以叫不相应行法。要用现代的话来说,这二十四类我们现代人称它作抽象的概念,它没有事实。譬如说这二十四个里面,第一个叫得,我们得到了,得。得,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我得到钱了,我是心法,钱是色法,我们把我也不必说它,钱也不要去管它,二边都离开,单单讲得,那个得是什么法?得就叫不相应行法,与心不相应,与色不相应,它是从色、心当中变现出来的。我们今天讲的时间观念、空间的观念,也是属於不相应行法,完全是抽象的概念,确实不是事实。这合起来一共有九十四法,都是属於有为法,有生有灭,刹那变化。
除这一大类之外,另外有六类叫无为法,没有生灭的现象。譬如无为法里面第一个虚空,虚空是属於无为法,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三千年前,三千年前的虚空跟三千年后今天的虚空没有变迁,没有变化,虚空没有生灭。所以虚空不能归纳在有为法里头。有为法不能够归纳,它就属於无为法,这是先把有为跟无为的定义搞清楚。自性清净心是真正的无为,譬如我们讲虚空,虚空这个无为虽然是有为法不能归纳它,但是它并不是真正的无为,可以说它是相似的无为,不是真正的。真正的无为法只有一个,最后一条,叫真如无为,真如无为就是此地讲的自性清净心。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清净心变现出来的,它是一切法的本体,原来具足。就如同六祖惠能大师开悟之后,他向五祖提出的报告,「何期自性,本来具足」,自性就是此地讲的自性清净心。又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换句话说,一切有为、无为,这个无为是除真如无为以外的五种无为法,也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它能生万法。虽生万法,无造作相,这句就很重要,如果有造作相,就变成有为法,无造作相。
这个境界我们见不到,我们也没有办法去想像,但是它是事实,我们在经上看到,《华严经》上所讲的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古人所谓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换句话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菩萨生活的快乐、幸福、美满,我们无法想像得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我们在经上看到不少,那都是真如无为所现的境界相,那个境界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头,所有一切现象不生不灭。为什么相会不生不灭?因为是自性清净心的相分,它是无造作相,所以它不生不灭。不像我们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有造作相,既有造作,就有生灭。如果没有到明心见性,一真法界是见不到的,至少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一真法界就见到了。无明四十一品,这四十一品要渐渐去破,不是一下就破掉的,用什么方法破?就是此地教给你的方法,二边都舍,空有二边不住,用这个方法。一直到破尽无明还是用这个方法,这是给我们讲的原理、原则。无论你用的什么手段、用的什么法门,统统是教给你二边不住。
如果我们觉得佛法难,佛法很难,难在哪里?难在我们的心就是有住,不是住有就是住空,要真正做到二边不住就很难,难在这个地方。不是经典难,不是道理难,也不是方法难,难的是我们自己的情执不肯放下,迷恋世间。这是我们一生修行成败关键之所在。无论在这个世间是对人对事对物,只要你有深重的情爱,不管你修学哪个法门你都不能成就。就是最殊胜、最容易、最稳当的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你也不能往生。所以,不放下不行,非放下不可,这个一定要知道。什么时候放下?现在就要放下。你不要等著,等我到临终的时候再放下,没有那个话,临终的时候可能执情更坚固,那才叫误了大事。现在就放下。
大乘经上常说无修无证,我们千万不要误会,无修无证是讲的真如无为,我们现在是有修有证,这才能成功;无修无证是到了圆满的境界,这是事实。另外一个说法,就是正在修的时候,心里头若无其事,正在证得的时候也若无其事,这也叫无修无证。无修无证是我们心里头没有执著,若无其事,修不修?认真努力在修。虽然修、虽然证,绝不以为我在这里修,我有证,这叫无修无证。一切贤圣都是这样修学的态度,他的功夫才能提升,无明妄想才能够分分断除。所以,无修无证有两个意思,我们必须要明了。
下面一段,「必须生灭心灭,自性清净心即现前」。佛法的修持确实可以一语道破,自性清净心现前就是成就究竟圆满佛果,圆教的佛果,自性完全恢复了,这是佛法修行功夫达到究竟圆满。怎样才能达到?要生灭心灭,生灭心完全灭除。大乘经上告诉我们,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那一品生相无明就是生灭心。生灭心还在,所以他不能成佛,必须最后那一品生相无明也断了,生灭心真的灭尽了才能成佛。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不是好事情。生灭心,粗的生灭我们能够觉察得出来,微细的生灭我们没有发现,觉察不出来。说实在的话,一般人的功夫只能够觉察到意识的生灭,第六意识。功夫再深一点的人能够觉察到末那的生灭,第七识的生灭。第八阿赖耶的生灭,要极深的定功,大乘经上常讲八地菩萨见阿赖耶识了。见阿赖耶识,就是见到阿赖耶识里面生灭的现象,八地。我们就以《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来说,十住、十行、十回向,从初地再到七地,三十一个位次,你就晓得那个定力多深,到八地才发现阿赖耶识;也就是说,才发现心里头还有极微细的生灭现象。没有发现,你怎么能灭除它?必须发现之后,你才有能力对付它。所以从八地、九地、十地、等觉这四个位次,他们断的念头就是断阿赖耶识微细的生灭念头,断这个。
「至於修行下手功夫,即是非法非非法,两边不取。」你要问,八地菩萨用什么方法去断阿赖耶识里面生灭的念头?还是用的这个方法,空有二边不住,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八地以上还用这个方法,何况我们现前,怎么可以执著?所以要放下,要彻底放下。放下之后,心里头要心安,要若无其事。放下以后不要念著,我这也放下那也放下,你就住了非法相。从哪里地方放起,这个有技巧,从我们现实的生活上对哪些事情执著得最深,从这里下手。因为执著最重的、最深的你能够放下,其他的就容易了,这就是佛法里常常讲的从根本修。我们在世间,假如说对财看得很重,我们就把财布施作为第一桩下手的功夫;如果对情看的重,我们就把情放下,第一个从这里下手。执著最重的能放下,其他比较轻一点的就很容易,不会有太大的障碍。
也许诸位听了之后,叫我把情,这个我看得最重都放下,我做不到。没错,你做不到,做不到就继续再搞六道轮回,这都是事实。你知道六道轮回苦,能够真正觉悟到苦,真正畏惧苦,你才算是觉悟。如果还是迷恋在其中,还是不能彻底放下,你没觉悟,念佛都不能往生。这个法门古德称为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为什么有人说,一万个人念佛只有一、两个人往生?道理就是念佛的人也放不下情执,所以虽念佛不能往生,原因在此地。我们一定要觉悟,不往生就不得了,不往生来生决定堕三恶道,三善道的机会很少、很渺茫。我们自己冷静想想,从早到晚起心动念,几个念头是利益社会大众的?几个念头是自私自利的?自私自利的念头是三恶道的业因,利益社会大众的念头是三善道的业因。你自己比较比较,哪个念头多,哪个念头力量大,来生到哪里去自己就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二边不取太要紧了!念佛人念这句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二边不取。怎么说念佛是二边不取?念佛人心心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娑婆世界统统放下,不著有;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不著空。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极乐世界是无为法,我们一心向往一心求生,不著空,你看空有二边不著,符合《金刚经》上所讲的原理原则。再看底下这段小注。
「世尊所说法,无浅非深,无深非浅。」这个话的意思,就是佛所讲的一切法,说不上浅深,也就是说可浅可深,这是真理。浅的人看到浅,深的人看到深,所以这本《金刚经》,可以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菩萨,各个人都念得津津有味。经文是相同的,每个人体会意思深浅不一样,由此可知,地上菩萨、等觉菩萨看这部经典义趣那是无限的深广,我们今天是初学,以生灭心来看这部经典,我们看得意思很浅。像我们看大洋大海一样,我们在岸边,看到海岸线这一点点,也觉得很美,也能很欣赏。入了大海,愈走愈远的时候,看法就愈来愈不一样,才知道深广无限。为什么深广无限?因为它是从自性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的,实在说,经典就是自性清净心。
「故教大心初学者,即从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上用功。」这一点我们也要清楚、要明了。佛说这部经的对象是什么人?佛在经上给我们说出来,佛是为发大乘者说,是为发最上乘者说,这是把这部经的对象清楚、明白的交代出来。他不是对小乘人说的,不是对权教菩萨说的,是对发大乘者说。经的一开端,我们还记得须菩提尊者请法第一句,就是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就是发大乘、发最上乘,这叫做发大心。发大心当然要立大愿、修大行、证大果,世尊果然不辜负这些大心人,教给你修大行的方法。这个大行,大菩萨行,刚才讲过,连等觉菩萨都要遵守这个原理原则,就是二边不住。不应取法,法是法相,是有边;不应取非法,非法是空边,空有二边都不取,我们的心才真正的清净。
这是自从开经以来就常常提示,二边不取是从心性上说的,不是从事上讲。在事上,实在说事没有障碍。《华严经》上清凉大师讲得很好,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障碍在哪里?障碍是我们心里面妄想执著,这是大障碍,真正障碍的所在。可是这些事相虽然说没有障碍,事实上也没有障碍,但是它对於初学的人往往实际上产生了障碍。那是什么?它做缘,做增上缘。譬如说钱财,没有钱财的时候没有贪心,不贪财;有了钱,贪心就起来,钱愈多就愈吝啬,贪心就增长。这就是外面这些事相它能够促长你的妄想执著,所以世尊教初学的人相也要离。离相的标准,就是看这个相对我们的清净心有没有妨碍?如果有妨碍,一定要离,没有妨碍那就无所谓,自己要明了,自己要觉悟。所以古人学道,实在讲无论在家、出家,道场都建在一个很幽静的环境之中,交通决定不方便。这个道理在哪里?免得人来打杂岔,就是故意搞成不方便,使你看到不想去,道理在这个地方。不像现在,现在建个道场,还得故意去开道路,路要是太难走,还得去加上缆车,便利大家来观光旅游,也就是便利大家来扰乱清修,这个意思错了。古人懂得如何运用环境,可见得古人的用心是真正希望自己自性清净心现前。现代人用心,我不要说你们都知道,他希望什么东西现前?名闻利养现前,而不是自性清净心。名利是决定叫人堕落,清净心是决定叫你提升,这个关系太大了,迷悟就在其中。
所以自古以来,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以来,在家修行的就比出家的高,就比出家的殊胜。世尊在世的时候,维摩居士是在家身,是在家佛,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的样子,出家的佛,维摩是在家佛。佛的弟子,舍利弗、目犍连这些人,见到维摩居士也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这是诸位在经上看到的。这是世尊的十大弟子,见到维摩居士,那个恭敬礼节跟见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贤护等十六正士,这是大家念得很熟的,这十六位都是在家的等觉菩萨,他们的地位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相同。这说明在家的等觉菩萨比出家的等觉菩萨多。你要问为什么?在家修行比出家难,难他能修成功,那就比你高。在家没有离开世缘,不像出家人远离尘世,远离红尘修清净心,在家人即在红尘里面修清净心,那个功夫当然比你离开红尘来修要高明得多。但是在家难修,这是一定道理,因为他障碍多,难修能修成,比你离开都市、离开人群修行的,成功决定超过你。诸位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说在家好修行,就是要有高度的警觉,即世间而出世间,身在世间,心出世间。心对於家庭、对於亲属、对於名闻利养丝毫不沾染,可是事没有离开,在事相上跟一般人没有两样,心地上不一样。诸位细细去想想,心理上一改变,事相上做得更圆满,为什么?不学佛的人,他处事是以情识做主宰,情识是迷;学了佛之后,学了大乘之后,转识成智,他处事是以高度的智慧做主宰,他不是情识。所以他无论是看人、看事、看物,比一般人看得清楚、看得真实。
他的生活就是修持,就像释迦牟尼佛表演给我们看的,穿衣吃饭、工作、待人接物,都是在修实相般若,都是在修六度万行,生活就是修持,生活就是二边不住非法非非法。事上,家庭圆满,工作认真精进,待人接物样样周到无微不至,不著空;心里头干干净净,一丝不挂,这是讲牵挂,一丝毫的牵挂都没有,不著有,二边不著,在家修行。在家哪里有妨碍?在家人知道他成就了菩提道业,念佛往生就高品位往生。出家人怎么会迷惑颠倒?怎么不晓得这个道理?出家人往往迷於名利,迷於财富的供养,反而不如在家人,在家人往生成佛,出家人堕三途、堕地狱,这是没有智慧。世尊在本经教菩萨不受福德,这句教训我们愈想愈有道理。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佛的福报没有人能够相比,可是他不受福德,他还是三衣一钵,每天出去托钵。这部经是在舍卫大城只树给孤独园讲的,只树给孤独园的精舍,产权是祗孤独长者的。长者请佛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供养佛的住宿,没有把产权给释迦牟尼佛。没有说,世尊你在这里长住,我这花园、这些房舍都供养你、送给你,没有。佛出了家,如果这个送给他,他也接收了,他不又回家去了,他不是又入了家?世尊给我们这样的示现,我们为什么不觉悟?所以现在出家人堕落,出了他自己的小家,找了个大家,那个家愈大愈好。家底下有个字,叫累,小的家累还容易摆脱,大的家累摆脱不掉!那不堕落,到哪里去?
所以我们读经要仔细去留意、观察,世尊怎么教导我们的,他表现什么样子给我们看,叫我们学习,我们决定不能上当。人家要供养一个道场,供养一个地、供养房子给我,害人!小心,这个人是罗刹、恶魔,他要把我送到地狱去,你要有高度的警觉心。不要以为这个大施主对我好!好什么?送你下地狱。如果有智慧,也不是不能接受,接受用它来做佛法的用途,决定不能妨害自己。道场,值得尊敬赞叹的道场叫十方道场,有这个大好因缘,道场应当建为十方常住道场,住持正法道场,那就对了。绝不能够据为己有,据为己有就坏了。要晓得道场是十方的,道场是一切众生的,这个就不碍事了,就看你怎么个运用法。一定要记住、要遵守二边不住,也就是本经上教给我们的原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非法相,而生其心,是非非法相,就是空有二边不住。
「到感果时,功候极深,亦是此法。」这个地方的感果,是说圆教初住菩萨果位,别教初地菩萨的果位,也就是宗门里头常讲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感果。这就是前面讲的有修有证,证到初地的果位、初住的果位,还是继续不断用这个功夫。一直到究竟圆满的果报,那就是破尽四十一品无明,证究竟的佛果,都是用这个原则。
「如来依此法成如来」,这是回归到经文上,『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如来是究竟圆满的果证,他用这个方法成就的。「一切贤圣皆依此法而成」,这个一切贤圣,从小乘初果须陀洹到大乘等觉菩萨,这是一切贤圣,都依靠这个方法。就是二边不住的方法,都依照这个方法,这样把自己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则知我等非如此生净信心,以此为实不可也。」世尊举一切贤圣的修学纲领来教导我们,为我们作证,不依照这个方法决定不能成就。所以我们对这个方法要生净信心,净信,净就是一丝毫怀疑都没有,百分之百的肯定它、相信它。以此为实,这个才是真实的,一丝毫虚假都没有。我们能这样接受,能够这样认真的依教奉行,前面说过了,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无论你用什么功夫,不但快而且成就高,这都是可以肯定。
「此节经文,亦是大乘修行之总纲领。」说大乘当然就包括了小乘,这是修行的总原则、总纲领。请看底下一节经文,下面是「校胜」,校是比较,胜是殊胜。
【须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金刚经》经文不长,只有五千八百多个字,在现代人的著说文字里面,是很小很小的一篇短篇,但是它的义理是无限的深广。而在这么短短的文字当中,世尊给我们比较福报的大小,前后有六、七次之多,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这么短的经文,校量福德有这么多次,他用意何在,我们应当细心去体会。前面第一段是解释科题。「校」这个字是破音字,要念去声,念校就是比较的较,要念这个音,是比较,跟比较的较意思完全相同,读的音也要相同。「胜是殊胜」,比较哪一种殊胜。「本经就福德与智慧,校胜多次,每次必加胜,愈校愈胜。」这个本经前后总共有七次,愈往后面就愈殊胜,殊胜到令人难以想像,真正是不可思议。佛给我们所说的这些话我们要相信,句句是实话,佛在经中特地明白为我们显示,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是佛自己表明,他所说的话,真就是不假,决定不假,实则是不虚。如就是完全依照事实,没有增减,事实怎么样佛就怎么说,佛也不多添一点,佛也不故意减少一点,照样说就是了。不诳是说不妄语,绝不欺骗众生。不异语就是前后绝对不会有两个说法,前后有两种说法,我们就怀疑了,就捉摸不定。不但世尊说法是一致的,即使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为我们说法,也跟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没有两样,所谓佛佛道同,都是如语者,哪里会有两样?所以,这些较量功德的殊胜,我们也要生净信心,以此为实,就对了,要在这个地方建立我们学习良好的心态。
「乃就修持功行愈胜,福德愈多也。」功是功夫,行是行持,行持就是生活,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搞清楚。菩萨行,就是菩萨的生活,我们是凡夫行,那就是六道轮回的生活。学佛没有别的,就是把我们凡夫行转变成菩萨行,把我们轮回心转变成佛心,心上转了,事上自然就转了。
「须知福慧应双修,即是要人悲智具足,智即慧,悲即福,本经所说福德,皆由大悲心而发,并非令人求人天福报也。」这句有经文做证明,佛在经上教菩萨不受福德,可见得佛并不是教我们求人天福报。但是要晓得,你修福,福报一定现前,修福不可能没有福报的。福报现前要怎么样?要有智慧。智慧是什么?智慧就是不受福德,那是高度智慧。福报现前,如果一接受、一享福人就迷了,智慧就没有了,那麻烦就大了。智慧从哪里表现?智慧就是不享福,不享福是真的福报。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大德们都做出好榜样给我们看,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去体会、去觉悟。
我们看近代虚云老和尚,你不能说他没有福报,他的皈依弟子他自己也不晓得有多少,泰国国王、皇后、皇太后都是皈依他的。供养,我想他自己也不晓得有多少,你看他自己穿的衣服,东一块补钉,西一块补钉。我们没有见过他本人,他的照片我们看了多少,从来没有看他有一件衣服没有补钉的,那个照片你们找一张来给我看看。那么多大富大贵的弟子,难道他都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吗?吃的是粗茶淡饭,没有改变他的物质生活。住的是山上小茅蓬,自己搭盖的,在山上就地取材,割一点茅草搭个蓬。他是佛的弟子,遵守佛的教训,不受福德,他所收的那些供养都奉献给佛教做事业。虚老和尚一生修的寺庙很多,寺庙损坏了他去修,修好了之后,找个真正修行人就交给他,他就走了,以后与他就不相干了。他做这个事业,没有享受。
再看我们净土宗的印光老法师,他的弟子不在虚云老和尚之下,供养之厚也是一般法师都比不上的。但是印祖他的做法跟虚云老和尚不一样。虚云老和尚是处处建寺庙,修寺庙,而印光法师完全是印经布施,他做这个事情。所有一切供养,他在苏州报国寺办了个弘化社,就用这些钱做弘化社的基金。弘化社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佛经流通处,专门印经,一生就做这一桩事情,把佛法布施给广大的群众。他并没有拿信徒这些供养改善他自己的生活,没有,吃的还是常住的大锅饭,穿的还是一件旧衣服,一件衣服穿几十年。住的那个小房子,现在诸位要是到苏州去观光,到灵岩山去看看,他住的关房还在,你去看看多么简陋。这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我们觉得他很苦,他的快乐大概我们全世界的人都比不上他,他真快乐,他真自在,真的叫享受。那种幸福、快乐、自在,我们世间人决定想像不到。
弘化社印这些书都印得好,纸张好,印刷也好,装订也好,字非常清楚,而且校对非常的精确,可见得印祖在这里是真的下了功夫。不仅如此,印祖给我们最大的一个启示,就是他老人家提倡因果报应的事实。老和尚可能早就看到,我们现在动乱的社会,伦理道德丧失了,西方人宗教信仰也舍弃了,人心无所归依,天下大乱,人民痛苦不堪,没有法子能拯救。就是佛法虽好,也都来不及挽救现代的社会,所以他老人家特别提倡因果报应。如果人能够相信因果报应,他起心动念一切作为自然就晓得收敛。知道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这是真理。所以对於《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这三部书大量的流通。
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在香港讲经,住在倓虚老法师的中华佛教图书馆,那边藏书很多,弘化社的书他收集了不少。我在那个地方看到印祖这三种书,因为我看书我很留意版本,看看版权页,让我吓了一跳。那个版权页里头密密麻麻的,哪一年哪一月初版、二版、三版、四版,一直印到二十几版、三十几版,再看看数量,每一版少的两万册,多的十万册。印了几十版,我给他算了一算,弘化社这三样书,我保守的估计超过三百万册,这个使我很惊奇。其他净土宗的典籍都没有印得这么多,真是让我深思反省,老和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三种书都不是佛教的,都不是佛教经论。
又看到记载,清朝末年的时候,定海县的知县礼请老法师。那时候老法师住在普陀山,他在普陀山是管理藏经楼,藏经楼就是一个寺庙里面的一个小图书馆,他负责管那个,他在那里面住了三十年,像图书馆的管理员,做了三十年。所以他读书的时间多,世出世间的东西那是念得太多了。定海县的知县请他到定海弘法,他没有去,他派了个人去。在我们想像当中,可能他是家乡口音太重,他说话很不容易听得懂,所以他派了个人去。去讲什么?去讲《太上感应篇》,他不讲别的经,《太上感应篇》是道教的,他就讲这个东西。我们细细去思惟,老和尚真的是大慈大悲,提倡因果报应,挽救世界。知道这个国家有大灾难,世界有大灾难,如果从教育上来著手,没有一百年的时间不能建立。这就是教育没有办法挽救了,佛法力量也不够,唯有提倡因果报应。
我在香港四个月,天天揣摩这个事情,领会到祖师这点意思,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回到台湾之后,我把这些书带回来,在台湾第一次印《了凡四训》,印了五万册,我也在台北、高雄讲过几遍,《感应篇》也讲过,《阴骘文》也讲过。最近这两年,台湾有位王丽民居士,在继续不断非常认真的在推行《了凡四训》。他来看我,他发心做《了凡四训》的录音带做五十万套,分送给台湾全省,希望能够挽救这个劫难。我来的头几天他来看我,报告这个情形,来问我有没有效果?我就告诉他,可惜太晚了一点,如果早几年做就好了。虽然晚了,亡羊补牢,还是应当要做的,於是他又发了大心,他说我发愿做三百万套,我说好。三百万套估计需要台币三亿,如果全台湾的人,真的有三百万人能够信受奉行,台湾这个地方就会有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守护,不会有灾难的。
这个推行,我告诉他,是印光法师给我们的启示,不是他老人家带头,我们怎么会想的到这招,怎么也想不到。这真正叫在行菩萨道,在救苦救难,救度众生。反过来看看我们佛教,我们当法师的只知道建庙,建个道场要花几十亿、几百亿。道场建好了之后,有没有作用?没有用,那些钱都埋到地下去,很可惜,不起作用。印经、做录音带、做录影带流通全世界,挽救整个世界的劫运,这叫真正行菩萨道。这个钱一点一滴都没有糟蹋,这是真正有智慧,真正在修大福报。我看到他送来的带子的样品,有国语的、有台语的、有广东话的、有客家语的,这是对中国人的。他告诉我,还有英文的、有日文的、有西班牙文的,今年年底可以出来,对全世界的。他来找我,他们成立了一个「了凡四训教育基金会」,请我做董事长,请我们馆长做荣誉董事长。我是谢谢他,我说我全心全力支持你,这是好事。虚云老和尚常常在讲开示当中,第一句话就劝人深信因果,如果不从深信因果上下手,真的没救了,学佛也没救,深信因果非常重要。我们看下面这段。
「福德固要,而智慧尤要。」没有福德,不能度众生,不能帮助众生,但是智慧更重要。没有智慧,你纵然有福德,福德要是用得不妥善,反而造作重罪。没有福德的人,想造罪业造不成就,唯有大福德的人,他造罪业才容易,这是我们要认识的。所以,智慧比福德更重要。「故满三千大千世界之布施,即是救度众生。」这个经上讲的,这是假设,『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在我们凡夫眼睛里面所看到,这个数字太大了,真的是天文数字,真正不可思议。这种布施如果是救度众生,那福报就大了,如果不是用在救度一切众生,那个福德就小了。像我们刚才举的比喻,我想诸位都能够体会得到,以三亿台币(现在三亿台币在台湾不是一个大数字,拿得出来的人很多)做三百万套的录音带流通到全世界,这个福报不可思议。如果用三亿台币在台北建个道场,不大,是个小道场,毫无意义。我听说台湾有些法师建个道场,少的都要三十亿以上,大的道场需要三百亿,三亿算什么!但是那个道场建立在那个地方起什么作用?这个三百万套录音带流通到全世界,会起很大的作用。这个就是有没有智慧了,没有智慧的人,财富有,把它埋到地下;有智慧的人,把财富贡献给一切众生。智慧、福德从这个小小的例子上,我想大家多少能体会到一些,我们应当要怎样做。
真实功德还有一桩,就是真正培养弘法的人才。大家都晓得,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培养人才,培养弘法的人才,那个功德是第一大。真正弘法人才一定要与《金刚经》的宗旨相应,怎么相应?也必须要自己一生真正奉行二边不著,要学习佛祖,一生过清苦的生活,才能真正弘法利生。因为弘法的法师,被名利所害,被名利影响而堕落的,自古以来不晓得有多少!所以你不能够守到清贫,不能够守到以苦为师,那就不是真正善知识,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一定要以苦为师,要一生能够守住自己的本位,自利利他。
「故只可不住相,不可不行布施,否则即不是大悲心。」布施要做,有财的财布施,有能力的用我们能力来布施,有智慧的以智慧做布施,布施就是利益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要有高度的智慧,看出这一切众生苦难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必须对症下药。我们有点小智慧,没有福报,知道怎么做法,但是没有能力。譬如说,我如果有像台湾法师那么大的福报,能有三十亿、三百亿的财富,我的做法跟他们不一样。我不会盖庙,我一定去办个电视广播电台,我有这么多的财力我一定买卫星频道。我请一些法师,我供养他们,四事供养,我样样照顾周到,你们天天给我在广播电台讲经说法,对全世界弘扬。我会做这个,我不会盖庙,盖个庙没有意思,这个对全世界讲经说法,帮助一切大众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在法师当中,我们也可以能够培养一批专门从事於翻译工作的,翻译成各国的语言文字,印成的经书向全世界流通,做成的录音带、录影带向全世界广播,这就是现代化的大道场。
现代道场绝对不是寺庙庵堂,而是电视台、一般广播电台,是这个东西。没有能力、没有财富我们就小做,现在这里摆两架机器,这是小做。所以我在此地讲经,听众不止你们这些人,这个带子立刻就流通出去,也流通得很广。就看我们怎么用心,怎样去做?在这个时代,真正做弘法利生修福修慧的确不难,有一个小房间都可以做。现在这些机器,价钱并不很高,普通的一套设备,美金两千块钱足够了,在家里面就可以做,就能把佛法宣传到全世界。随缘随分,尽心尽力,就是圆满的福慧双修,就是圆满的利益一切众生。只要有智慧,菩提道上没有障碍,何况利用现代化的资讯,哪来的障碍?没有障碍,会做得很欢喜,做得很自在,一定要做。这就是不可不行布施,一定要做,否则就不是大悲心了。
大悲心非常重要,大悲心是菩提心里面的一环。你看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讲菩提心,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没有大悲心,菩提心就没有了。世尊在《观经》上告诉我们,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悲心。而普贤菩萨在《行愿品》里面更是说得清楚、说得明白,菩萨要失掉大悲心就不能成就无上菩提。诸佛如来没有不全心全力去行布施,去帮助一切众生的,而一切诸佛菩萨无不是从初发心就认真努力去做,这个事情没有例外。我们今天初发心,也要走诸佛菩萨这条道路,要福慧双修。这个经上总纲领、总原则,「应无所住」就是智慧,「而生其心」就是福德。生心生什么心?生行布施的心,行救度一切众生的心。救度一切众生,这句话可不能够误会,自己是第一个要救度的众生,不要以为众生,不是自己,那就错了,自己是头一个要救度的众生。你救度一切众生,把自己忘掉了,好了,说老实话,自己不能救自己,你也救不了众生,必须先救自己你才能救得了众生。诸佛菩萨表现给我们的样子,就是先度自己,你们看虚云老和尚、看印光法师,你就能看出来,这是我们近代的好榜样。先度自己这个众生,然后才度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人家才肯相信。
得度的效果,也就是说他一生修行真正的成就,就看他最后怎么走法?他在一生当中,他可以掩饰,欺骗一切众生,临走那一招他没有办法,他不能骗人,完全显示出来,看他怎么走法!无论在家、出家,无论修学哪个宗派法门,走得好,果一定好,就是说好死好生,纵然不能往生,超出三界,来生一定是人天福报;如果走的样子不好,决定是三恶道。这些常识,我们只要稍稍留意就能看得清楚、明白。当然第一殊胜的,是预知时至,不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那是第一等的成就。这样成就的人,在台湾最近这四十年当中也有不少位,都是在家人,出家人有这么好的瑞相倒反而少了,在家的多。这个原因,诸位听听我们前面所讲的,不难理解。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是一段,明天我们续讲。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面最后一行,第三十五节,「引一切无为证」。请看经文: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我们看小注。「所以者何,即指出为何两边皆要非之所以然,一切贤圣皆用此双非之法。」这段经文也是为我们做个证明,贤与圣都是证果之人。在小乘,三果以前称为贤,四果阿罗汉称为圣。在大乘法里面,地前的菩萨都称为贤,也就是初地以前,我们一般说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都是贤位,初地以上则称为圣者,从初地到等觉十一个位次。不仅是大乘佛法,就是小乘法里面,我们在本经前面读过,小乘须陀洹都离相了,何况大乘。离相之后,他心里面确实无所谓修证的阶级。如果说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诸位想想,我已经证得,我相就有了,有我相就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都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不是贤圣。小乘尚且如此,何况大乘?由此可知,大、小乘这些圣者的阶位是世尊为我们方便说的,他自己有没有这个等级?有,不能说没有,他确实是有。可是他心里头有没有这个念头?决定没有,而是佛方便为我们说有十住、有十行、有十回向、有十地、有等觉,在他们心境里面完全是清净平等的,决定没有一丝毫分别执著。等级从哪个地方订的?就是他证得无为法有浅深程度不同,从这个地方说的。这是世尊为我们建立菩萨五十一个阶级的来由。他们的修学都是用二边不著,都是修的清净心,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都用这个方法。无论他修学哪个法门,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不管哪一种方法,哪一种门径,总而言之,都是叫你二边放下,都是这个意思。虽然都用这个功夫,都是二边不著,可是二边不著里面的确有浅深的差别,这个差别很大。
「无为者,指自性清净心,原来具足,无造作相,经云无修无证,即指此而言。」在佛法里面,世尊将世出世间一切法分为两大类,这两大类就是无为法跟有为法。什么叫有为?有为就是有作为,有作有为,简单的说就是有生有灭,有因有果,这是属於有为法。无为法跟这个相反的,不生不灭,无因无果,统统都没有,那是什么?是真心、是本性,自心清净心是无为法。由此可知,起心动念这是有为法,天亲菩萨在《百法明门》里面就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佛法中,将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这是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面为我们归纳的。天亲菩萨看到六百六十法对於初学的人来说依旧太繁琐,很难受持,所以把六百六十法再归纳,归纳成百法,一百条。由此可知,一百条的百法是六百六十法归纳出来的,而六百六十法是世出世法一切法的归纳。这样子你就了解,所谓百法就是讲的世出世间一切法。
在百法里面,心法有八个,叫八识,所谓八心王,这是有为法,有生有灭。心是起心动念,我们的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前念灭了,后念又生,心法,给诸位说这不是真心。真心没有念,有念的叫妄心,八识是妄心,不是真心。心所有法五十一个,这五十一个可以说是我们现在人讲的心理作用,这也是有为法,有生有灭的。另外有十一个叫色法,色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现象,归纳为十一类,这十一类是五根六尘,把一切色法都包括在其中。色法我们晓得是因缘所生的,当然是有生有灭,刹那变化的,所以这也是有为法。另外有一类叫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条。所谓不相应,这二十四法确实有,不能说它没有,它有。它不属於心法,与心不相应,它也不是色法,与色也不相应,但是它从心法、色法里面产生的,所以叫不相应行法。要用现代的话来说,这二十四类我们现代人称它作抽象的概念,它没有事实。譬如说这二十四个里面,第一个叫得,我们得到了,得。得,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我得到钱了,我是心法,钱是色法,我们把我也不必说它,钱也不要去管它,二边都离开,单单讲得,那个得是什么法?得就叫不相应行法,与心不相应,与色不相应,它是从色、心当中变现出来的。我们今天讲的时间观念、空间的观念,也是属於不相应行法,完全是抽象的概念,确实不是事实。这合起来一共有九十四法,都是属於有为法,有生有灭,刹那变化。
除这一大类之外,另外有六类叫无为法,没有生灭的现象。譬如无为法里面第一个虚空,虚空是属於无为法,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三千年前,三千年前的虚空跟三千年后今天的虚空没有变迁,没有变化,虚空没有生灭。所以虚空不能归纳在有为法里头。有为法不能够归纳,它就属於无为法,这是先把有为跟无为的定义搞清楚。自性清净心是真正的无为,譬如我们讲虚空,虚空这个无为虽然是有为法不能归纳它,但是它并不是真正的无为,可以说它是相似的无为,不是真正的。真正的无为法只有一个,最后一条,叫真如无为,真如无为就是此地讲的自性清净心。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清净心变现出来的,它是一切法的本体,原来具足。就如同六祖惠能大师开悟之后,他向五祖提出的报告,「何期自性,本来具足」,自性就是此地讲的自性清净心。又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换句话说,一切有为、无为,这个无为是除真如无为以外的五种无为法,也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它能生万法。虽生万法,无造作相,这句就很重要,如果有造作相,就变成有为法,无造作相。
这个境界我们见不到,我们也没有办法去想像,但是它是事实,我们在经上看到,《华严经》上所讲的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古人所谓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换句话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菩萨生活的快乐、幸福、美满,我们无法想像得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我们在经上看到不少,那都是真如无为所现的境界相,那个境界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头,所有一切现象不生不灭。为什么相会不生不灭?因为是自性清净心的相分,它是无造作相,所以它不生不灭。不像我们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有造作相,既有造作,就有生灭。如果没有到明心见性,一真法界是见不到的,至少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一真法界就见到了。无明四十一品,这四十一品要渐渐去破,不是一下就破掉的,用什么方法破?就是此地教给你的方法,二边都舍,空有二边不住,用这个方法。一直到破尽无明还是用这个方法,这是给我们讲的原理、原则。无论你用的什么手段、用的什么法门,统统是教给你二边不住。
如果我们觉得佛法难,佛法很难,难在哪里?难在我们的心就是有住,不是住有就是住空,要真正做到二边不住就很难,难在这个地方。不是经典难,不是道理难,也不是方法难,难的是我们自己的情执不肯放下,迷恋世间。这是我们一生修行成败关键之所在。无论在这个世间是对人对事对物,只要你有深重的情爱,不管你修学哪个法门你都不能成就。就是最殊胜、最容易、最稳当的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你也不能往生。所以,不放下不行,非放下不可,这个一定要知道。什么时候放下?现在就要放下。你不要等著,等我到临终的时候再放下,没有那个话,临终的时候可能执情更坚固,那才叫误了大事。现在就放下。
大乘经上常说无修无证,我们千万不要误会,无修无证是讲的真如无为,我们现在是有修有证,这才能成功;无修无证是到了圆满的境界,这是事实。另外一个说法,就是正在修的时候,心里头若无其事,正在证得的时候也若无其事,这也叫无修无证。无修无证是我们心里头没有执著,若无其事,修不修?认真努力在修。虽然修、虽然证,绝不以为我在这里修,我有证,这叫无修无证。一切贤圣都是这样修学的态度,他的功夫才能提升,无明妄想才能够分分断除。所以,无修无证有两个意思,我们必须要明了。
下面一段,「必须生灭心灭,自性清净心即现前」。佛法的修持确实可以一语道破,自性清净心现前就是成就究竟圆满佛果,圆教的佛果,自性完全恢复了,这是佛法修行功夫达到究竟圆满。怎样才能达到?要生灭心灭,生灭心完全灭除。大乘经上告诉我们,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那一品生相无明就是生灭心。生灭心还在,所以他不能成佛,必须最后那一品生相无明也断了,生灭心真的灭尽了才能成佛。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不是好事情。生灭心,粗的生灭我们能够觉察得出来,微细的生灭我们没有发现,觉察不出来。说实在的话,一般人的功夫只能够觉察到意识的生灭,第六意识。功夫再深一点的人能够觉察到末那的生灭,第七识的生灭。第八阿赖耶的生灭,要极深的定功,大乘经上常讲八地菩萨见阿赖耶识了。见阿赖耶识,就是见到阿赖耶识里面生灭的现象,八地。我们就以《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来说,十住、十行、十回向,从初地再到七地,三十一个位次,你就晓得那个定力多深,到八地才发现阿赖耶识;也就是说,才发现心里头还有极微细的生灭现象。没有发现,你怎么能灭除它?必须发现之后,你才有能力对付它。所以从八地、九地、十地、等觉这四个位次,他们断的念头就是断阿赖耶识微细的生灭念头,断这个。
「至於修行下手功夫,即是非法非非法,两边不取。」你要问,八地菩萨用什么方法去断阿赖耶识里面生灭的念头?还是用的这个方法,空有二边不住,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八地以上还用这个方法,何况我们现前,怎么可以执著?所以要放下,要彻底放下。放下之后,心里头要心安,要若无其事。放下以后不要念著,我这也放下那也放下,你就住了非法相。从哪里地方放起,这个有技巧,从我们现实的生活上对哪些事情执著得最深,从这里下手。因为执著最重的、最深的你能够放下,其他的就容易了,这就是佛法里常常讲的从根本修。我们在世间,假如说对财看得很重,我们就把财布施作为第一桩下手的功夫;如果对情看的重,我们就把情放下,第一个从这里下手。执著最重的能放下,其他比较轻一点的就很容易,不会有太大的障碍。
也许诸位听了之后,叫我把情,这个我看得最重都放下,我做不到。没错,你做不到,做不到就继续再搞六道轮回,这都是事实。你知道六道轮回苦,能够真正觉悟到苦,真正畏惧苦,你才算是觉悟。如果还是迷恋在其中,还是不能彻底放下,你没觉悟,念佛都不能往生。这个法门古德称为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为什么有人说,一万个人念佛只有一、两个人往生?道理就是念佛的人也放不下情执,所以虽念佛不能往生,原因在此地。我们一定要觉悟,不往生就不得了,不往生来生决定堕三恶道,三善道的机会很少、很渺茫。我们自己冷静想想,从早到晚起心动念,几个念头是利益社会大众的?几个念头是自私自利的?自私自利的念头是三恶道的业因,利益社会大众的念头是三善道的业因。你自己比较比较,哪个念头多,哪个念头力量大,来生到哪里去自己就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二边不取太要紧了!念佛人念这句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二边不取。怎么说念佛是二边不取?念佛人心心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娑婆世界统统放下,不著有;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不著空。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极乐世界是无为法,我们一心向往一心求生,不著空,你看空有二边不著,符合《金刚经》上所讲的原理原则。再看底下这段小注。
「世尊所说法,无浅非深,无深非浅。」这个话的意思,就是佛所讲的一切法,说不上浅深,也就是说可浅可深,这是真理。浅的人看到浅,深的人看到深,所以这本《金刚经》,可以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菩萨,各个人都念得津津有味。经文是相同的,每个人体会意思深浅不一样,由此可知,地上菩萨、等觉菩萨看这部经典义趣那是无限的深广,我们今天是初学,以生灭心来看这部经典,我们看得意思很浅。像我们看大洋大海一样,我们在岸边,看到海岸线这一点点,也觉得很美,也能很欣赏。入了大海,愈走愈远的时候,看法就愈来愈不一样,才知道深广无限。为什么深广无限?因为它是从自性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的,实在说,经典就是自性清净心。
「故教大心初学者,即从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上用功。」这一点我们也要清楚、要明了。佛说这部经的对象是什么人?佛在经上给我们说出来,佛是为发大乘者说,是为发最上乘者说,这是把这部经的对象清楚、明白的交代出来。他不是对小乘人说的,不是对权教菩萨说的,是对发大乘者说。经的一开端,我们还记得须菩提尊者请法第一句,就是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就是发大乘、发最上乘,这叫做发大心。发大心当然要立大愿、修大行、证大果,世尊果然不辜负这些大心人,教给你修大行的方法。这个大行,大菩萨行,刚才讲过,连等觉菩萨都要遵守这个原理原则,就是二边不住。不应取法,法是法相,是有边;不应取非法,非法是空边,空有二边都不取,我们的心才真正的清净。
这是自从开经以来就常常提示,二边不取是从心性上说的,不是从事上讲。在事上,实在说事没有障碍。《华严经》上清凉大师讲得很好,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障碍在哪里?障碍是我们心里面妄想执著,这是大障碍,真正障碍的所在。可是这些事相虽然说没有障碍,事实上也没有障碍,但是它对於初学的人往往实际上产生了障碍。那是什么?它做缘,做增上缘。譬如说钱财,没有钱财的时候没有贪心,不贪财;有了钱,贪心就起来,钱愈多就愈吝啬,贪心就增长。这就是外面这些事相它能够促长你的妄想执著,所以世尊教初学的人相也要离。离相的标准,就是看这个相对我们的清净心有没有妨碍?如果有妨碍,一定要离,没有妨碍那就无所谓,自己要明了,自己要觉悟。所以古人学道,实在讲无论在家、出家,道场都建在一个很幽静的环境之中,交通决定不方便。这个道理在哪里?免得人来打杂岔,就是故意搞成不方便,使你看到不想去,道理在这个地方。不像现在,现在建个道场,还得故意去开道路,路要是太难走,还得去加上缆车,便利大家来观光旅游,也就是便利大家来扰乱清修,这个意思错了。古人懂得如何运用环境,可见得古人的用心是真正希望自己自性清净心现前。现代人用心,我不要说你们都知道,他希望什么东西现前?名闻利养现前,而不是自性清净心。名利是决定叫人堕落,清净心是决定叫你提升,这个关系太大了,迷悟就在其中。
所以自古以来,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以来,在家修行的就比出家的高,就比出家的殊胜。世尊在世的时候,维摩居士是在家身,是在家佛,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的样子,出家的佛,维摩是在家佛。佛的弟子,舍利弗、目犍连这些人,见到维摩居士也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这是诸位在经上看到的。这是世尊的十大弟子,见到维摩居士,那个恭敬礼节跟见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贤护等十六正士,这是大家念得很熟的,这十六位都是在家的等觉菩萨,他们的地位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相同。这说明在家的等觉菩萨比出家的等觉菩萨多。你要问为什么?在家修行比出家难,难他能修成功,那就比你高。在家没有离开世缘,不像出家人远离尘世,远离红尘修清净心,在家人即在红尘里面修清净心,那个功夫当然比你离开红尘来修要高明得多。但是在家难修,这是一定道理,因为他障碍多,难修能修成,比你离开都市、离开人群修行的,成功决定超过你。诸位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说在家好修行,就是要有高度的警觉,即世间而出世间,身在世间,心出世间。心对於家庭、对於亲属、对於名闻利养丝毫不沾染,可是事没有离开,在事相上跟一般人没有两样,心地上不一样。诸位细细去想想,心理上一改变,事相上做得更圆满,为什么?不学佛的人,他处事是以情识做主宰,情识是迷;学了佛之后,学了大乘之后,转识成智,他处事是以高度的智慧做主宰,他不是情识。所以他无论是看人、看事、看物,比一般人看得清楚、看得真实。
他的生活就是修持,就像释迦牟尼佛表演给我们看的,穿衣吃饭、工作、待人接物,都是在修实相般若,都是在修六度万行,生活就是修持,生活就是二边不住非法非非法。事上,家庭圆满,工作认真精进,待人接物样样周到无微不至,不著空;心里头干干净净,一丝不挂,这是讲牵挂,一丝毫的牵挂都没有,不著有,二边不著,在家修行。在家哪里有妨碍?在家人知道他成就了菩提道业,念佛往生就高品位往生。出家人怎么会迷惑颠倒?怎么不晓得这个道理?出家人往往迷於名利,迷於财富的供养,反而不如在家人,在家人往生成佛,出家人堕三途、堕地狱,这是没有智慧。世尊在本经教菩萨不受福德,这句教训我们愈想愈有道理。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佛的福报没有人能够相比,可是他不受福德,他还是三衣一钵,每天出去托钵。这部经是在舍卫大城只树给孤独园讲的,只树给孤独园的精舍,产权是祗孤独长者的。长者请佛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供养佛的住宿,没有把产权给释迦牟尼佛。没有说,世尊你在这里长住,我这花园、这些房舍都供养你、送给你,没有。佛出了家,如果这个送给他,他也接收了,他不又回家去了,他不是又入了家?世尊给我们这样的示现,我们为什么不觉悟?所以现在出家人堕落,出了他自己的小家,找了个大家,那个家愈大愈好。家底下有个字,叫累,小的家累还容易摆脱,大的家累摆脱不掉!那不堕落,到哪里去?
所以我们读经要仔细去留意、观察,世尊怎么教导我们的,他表现什么样子给我们看,叫我们学习,我们决定不能上当。人家要供养一个道场,供养一个地、供养房子给我,害人!小心,这个人是罗刹、恶魔,他要把我送到地狱去,你要有高度的警觉心。不要以为这个大施主对我好!好什么?送你下地狱。如果有智慧,也不是不能接受,接受用它来做佛法的用途,决定不能妨害自己。道场,值得尊敬赞叹的道场叫十方道场,有这个大好因缘,道场应当建为十方常住道场,住持正法道场,那就对了。绝不能够据为己有,据为己有就坏了。要晓得道场是十方的,道场是一切众生的,这个就不碍事了,就看你怎么个运用法。一定要记住、要遵守二边不住,也就是本经上教给我们的原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非法相,而生其心,是非非法相,就是空有二边不住。
「到感果时,功候极深,亦是此法。」这个地方的感果,是说圆教初住菩萨果位,别教初地菩萨的果位,也就是宗门里头常讲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感果。这就是前面讲的有修有证,证到初地的果位、初住的果位,还是继续不断用这个功夫。一直到究竟圆满的果报,那就是破尽四十一品无明,证究竟的佛果,都是用这个原则。
「如来依此法成如来」,这是回归到经文上,『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如来是究竟圆满的果证,他用这个方法成就的。「一切贤圣皆依此法而成」,这个一切贤圣,从小乘初果须陀洹到大乘等觉菩萨,这是一切贤圣,都依靠这个方法。就是二边不住的方法,都依照这个方法,这样把自己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则知我等非如此生净信心,以此为实不可也。」世尊举一切贤圣的修学纲领来教导我们,为我们作证,不依照这个方法决定不能成就。所以我们对这个方法要生净信心,净信,净就是一丝毫怀疑都没有,百分之百的肯定它、相信它。以此为实,这个才是真实的,一丝毫虚假都没有。我们能这样接受,能够这样认真的依教奉行,前面说过了,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无论你用什么功夫,不但快而且成就高,这都是可以肯定。
「此节经文,亦是大乘修行之总纲领。」说大乘当然就包括了小乘,这是修行的总原则、总纲领。请看底下一节经文,下面是「校胜」,校是比较,胜是殊胜。
【须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金刚经》经文不长,只有五千八百多个字,在现代人的著说文字里面,是很小很小的一篇短篇,但是它的义理是无限的深广。而在这么短短的文字当中,世尊给我们比较福报的大小,前后有六、七次之多,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这么短的经文,校量福德有这么多次,他用意何在,我们应当细心去体会。前面第一段是解释科题。「校」这个字是破音字,要念去声,念校就是比较的较,要念这个音,是比较,跟比较的较意思完全相同,读的音也要相同。「胜是殊胜」,比较哪一种殊胜。「本经就福德与智慧,校胜多次,每次必加胜,愈校愈胜。」这个本经前后总共有七次,愈往后面就愈殊胜,殊胜到令人难以想像,真正是不可思议。佛给我们所说的这些话我们要相信,句句是实话,佛在经中特地明白为我们显示,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是佛自己表明,他所说的话,真就是不假,决定不假,实则是不虚。如就是完全依照事实,没有增减,事实怎么样佛就怎么说,佛也不多添一点,佛也不故意减少一点,照样说就是了。不诳是说不妄语,绝不欺骗众生。不异语就是前后绝对不会有两个说法,前后有两种说法,我们就怀疑了,就捉摸不定。不但世尊说法是一致的,即使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为我们说法,也跟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没有两样,所谓佛佛道同,都是如语者,哪里会有两样?所以,这些较量功德的殊胜,我们也要生净信心,以此为实,就对了,要在这个地方建立我们学习良好的心态。
「乃就修持功行愈胜,福德愈多也。」功是功夫,行是行持,行持就是生活,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搞清楚。菩萨行,就是菩萨的生活,我们是凡夫行,那就是六道轮回的生活。学佛没有别的,就是把我们凡夫行转变成菩萨行,把我们轮回心转变成佛心,心上转了,事上自然就转了。
「须知福慧应双修,即是要人悲智具足,智即慧,悲即福,本经所说福德,皆由大悲心而发,并非令人求人天福报也。」这句有经文做证明,佛在经上教菩萨不受福德,可见得佛并不是教我们求人天福报。但是要晓得,你修福,福报一定现前,修福不可能没有福报的。福报现前要怎么样?要有智慧。智慧是什么?智慧就是不受福德,那是高度智慧。福报现前,如果一接受、一享福人就迷了,智慧就没有了,那麻烦就大了。智慧从哪里表现?智慧就是不享福,不享福是真的福报。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大德们都做出好榜样给我们看,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去体会、去觉悟。
我们看近代虚云老和尚,你不能说他没有福报,他的皈依弟子他自己也不晓得有多少,泰国国王、皇后、皇太后都是皈依他的。供养,我想他自己也不晓得有多少,你看他自己穿的衣服,东一块补钉,西一块补钉。我们没有见过他本人,他的照片我们看了多少,从来没有看他有一件衣服没有补钉的,那个照片你们找一张来给我看看。那么多大富大贵的弟子,难道他都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吗?吃的是粗茶淡饭,没有改变他的物质生活。住的是山上小茅蓬,自己搭盖的,在山上就地取材,割一点茅草搭个蓬。他是佛的弟子,遵守佛的教训,不受福德,他所收的那些供养都奉献给佛教做事业。虚老和尚一生修的寺庙很多,寺庙损坏了他去修,修好了之后,找个真正修行人就交给他,他就走了,以后与他就不相干了。他做这个事业,没有享受。
再看我们净土宗的印光老法师,他的弟子不在虚云老和尚之下,供养之厚也是一般法师都比不上的。但是印祖他的做法跟虚云老和尚不一样。虚云老和尚是处处建寺庙,修寺庙,而印光法师完全是印经布施,他做这个事情。所有一切供养,他在苏州报国寺办了个弘化社,就用这些钱做弘化社的基金。弘化社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佛经流通处,专门印经,一生就做这一桩事情,把佛法布施给广大的群众。他并没有拿信徒这些供养改善他自己的生活,没有,吃的还是常住的大锅饭,穿的还是一件旧衣服,一件衣服穿几十年。住的那个小房子,现在诸位要是到苏州去观光,到灵岩山去看看,他住的关房还在,你去看看多么简陋。这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我们觉得他很苦,他的快乐大概我们全世界的人都比不上他,他真快乐,他真自在,真的叫享受。那种幸福、快乐、自在,我们世间人决定想像不到。
弘化社印这些书都印得好,纸张好,印刷也好,装订也好,字非常清楚,而且校对非常的精确,可见得印祖在这里是真的下了功夫。不仅如此,印祖给我们最大的一个启示,就是他老人家提倡因果报应的事实。老和尚可能早就看到,我们现在动乱的社会,伦理道德丧失了,西方人宗教信仰也舍弃了,人心无所归依,天下大乱,人民痛苦不堪,没有法子能拯救。就是佛法虽好,也都来不及挽救现代的社会,所以他老人家特别提倡因果报应。如果人能够相信因果报应,他起心动念一切作为自然就晓得收敛。知道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这是真理。所以对於《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这三部书大量的流通。
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在香港讲经,住在倓虚老法师的中华佛教图书馆,那边藏书很多,弘化社的书他收集了不少。我在那个地方看到印祖这三种书,因为我看书我很留意版本,看看版权页,让我吓了一跳。那个版权页里头密密麻麻的,哪一年哪一月初版、二版、三版、四版,一直印到二十几版、三十几版,再看看数量,每一版少的两万册,多的十万册。印了几十版,我给他算了一算,弘化社这三样书,我保守的估计超过三百万册,这个使我很惊奇。其他净土宗的典籍都没有印得这么多,真是让我深思反省,老和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三种书都不是佛教的,都不是佛教经论。
又看到记载,清朝末年的时候,定海县的知县礼请老法师。那时候老法师住在普陀山,他在普陀山是管理藏经楼,藏经楼就是一个寺庙里面的一个小图书馆,他负责管那个,他在那里面住了三十年,像图书馆的管理员,做了三十年。所以他读书的时间多,世出世间的东西那是念得太多了。定海县的知县请他到定海弘法,他没有去,他派了个人去。在我们想像当中,可能他是家乡口音太重,他说话很不容易听得懂,所以他派了个人去。去讲什么?去讲《太上感应篇》,他不讲别的经,《太上感应篇》是道教的,他就讲这个东西。我们细细去思惟,老和尚真的是大慈大悲,提倡因果报应,挽救世界。知道这个国家有大灾难,世界有大灾难,如果从教育上来著手,没有一百年的时间不能建立。这就是教育没有办法挽救了,佛法力量也不够,唯有提倡因果报应。
我在香港四个月,天天揣摩这个事情,领会到祖师这点意思,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回到台湾之后,我把这些书带回来,在台湾第一次印《了凡四训》,印了五万册,我也在台北、高雄讲过几遍,《感应篇》也讲过,《阴骘文》也讲过。最近这两年,台湾有位王丽民居士,在继续不断非常认真的在推行《了凡四训》。他来看我,他发心做《了凡四训》的录音带做五十万套,分送给台湾全省,希望能够挽救这个劫难。我来的头几天他来看我,报告这个情形,来问我有没有效果?我就告诉他,可惜太晚了一点,如果早几年做就好了。虽然晚了,亡羊补牢,还是应当要做的,於是他又发了大心,他说我发愿做三百万套,我说好。三百万套估计需要台币三亿,如果全台湾的人,真的有三百万人能够信受奉行,台湾这个地方就会有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守护,不会有灾难的。
这个推行,我告诉他,是印光法师给我们的启示,不是他老人家带头,我们怎么会想的到这招,怎么也想不到。这真正叫在行菩萨道,在救苦救难,救度众生。反过来看看我们佛教,我们当法师的只知道建庙,建个道场要花几十亿、几百亿。道场建好了之后,有没有作用?没有用,那些钱都埋到地下去,很可惜,不起作用。印经、做录音带、做录影带流通全世界,挽救整个世界的劫运,这叫真正行菩萨道。这个钱一点一滴都没有糟蹋,这是真正有智慧,真正在修大福报。我看到他送来的带子的样品,有国语的、有台语的、有广东话的、有客家语的,这是对中国人的。他告诉我,还有英文的、有日文的、有西班牙文的,今年年底可以出来,对全世界的。他来找我,他们成立了一个「了凡四训教育基金会」,请我做董事长,请我们馆长做荣誉董事长。我是谢谢他,我说我全心全力支持你,这是好事。虚云老和尚常常在讲开示当中,第一句话就劝人深信因果,如果不从深信因果上下手,真的没救了,学佛也没救,深信因果非常重要。我们看下面这段。
「福德固要,而智慧尤要。」没有福德,不能度众生,不能帮助众生,但是智慧更重要。没有智慧,你纵然有福德,福德要是用得不妥善,反而造作重罪。没有福德的人,想造罪业造不成就,唯有大福德的人,他造罪业才容易,这是我们要认识的。所以,智慧比福德更重要。「故满三千大千世界之布施,即是救度众生。」这个经上讲的,这是假设,『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在我们凡夫眼睛里面所看到,这个数字太大了,真的是天文数字,真正不可思议。这种布施如果是救度众生,那福报就大了,如果不是用在救度一切众生,那个福德就小了。像我们刚才举的比喻,我想诸位都能够体会得到,以三亿台币(现在三亿台币在台湾不是一个大数字,拿得出来的人很多)做三百万套的录音带流通到全世界,这个福报不可思议。如果用三亿台币在台北建个道场,不大,是个小道场,毫无意义。我听说台湾有些法师建个道场,少的都要三十亿以上,大的道场需要三百亿,三亿算什么!但是那个道场建立在那个地方起什么作用?这个三百万套录音带流通到全世界,会起很大的作用。这个就是有没有智慧了,没有智慧的人,财富有,把它埋到地下;有智慧的人,把财富贡献给一切众生。智慧、福德从这个小小的例子上,我想大家多少能体会到一些,我们应当要怎样做。
真实功德还有一桩,就是真正培养弘法的人才。大家都晓得,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培养人才,培养弘法的人才,那个功德是第一大。真正弘法人才一定要与《金刚经》的宗旨相应,怎么相应?也必须要自己一生真正奉行二边不著,要学习佛祖,一生过清苦的生活,才能真正弘法利生。因为弘法的法师,被名利所害,被名利影响而堕落的,自古以来不晓得有多少!所以你不能够守到清贫,不能够守到以苦为师,那就不是真正善知识,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一定要以苦为师,要一生能够守住自己的本位,自利利他。
「故只可不住相,不可不行布施,否则即不是大悲心。」布施要做,有财的财布施,有能力的用我们能力来布施,有智慧的以智慧做布施,布施就是利益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要有高度的智慧,看出这一切众生苦难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必须对症下药。我们有点小智慧,没有福报,知道怎么做法,但是没有能力。譬如说,我如果有像台湾法师那么大的福报,能有三十亿、三百亿的财富,我的做法跟他们不一样。我不会盖庙,我一定去办个电视广播电台,我有这么多的财力我一定买卫星频道。我请一些法师,我供养他们,四事供养,我样样照顾周到,你们天天给我在广播电台讲经说法,对全世界弘扬。我会做这个,我不会盖庙,盖个庙没有意思,这个对全世界讲经说法,帮助一切大众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在法师当中,我们也可以能够培养一批专门从事於翻译工作的,翻译成各国的语言文字,印成的经书向全世界流通,做成的录音带、录影带向全世界广播,这就是现代化的大道场。
现代道场绝对不是寺庙庵堂,而是电视台、一般广播电台,是这个东西。没有能力、没有财富我们就小做,现在这里摆两架机器,这是小做。所以我在此地讲经,听众不止你们这些人,这个带子立刻就流通出去,也流通得很广。就看我们怎么用心,怎样去做?在这个时代,真正做弘法利生修福修慧的确不难,有一个小房间都可以做。现在这些机器,价钱并不很高,普通的一套设备,美金两千块钱足够了,在家里面就可以做,就能把佛法宣传到全世界。随缘随分,尽心尽力,就是圆满的福慧双修,就是圆满的利益一切众生。只要有智慧,菩提道上没有障碍,何况利用现代化的资讯,哪来的障碍?没有障碍,会做得很欢喜,做得很自在,一定要做。这就是不可不行布施,一定要做,否则就不是大悲心了。
大悲心非常重要,大悲心是菩提心里面的一环。你看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讲菩提心,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没有大悲心,菩提心就没有了。世尊在《观经》上告诉我们,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悲心。而普贤菩萨在《行愿品》里面更是说得清楚、说得明白,菩萨要失掉大悲心就不能成就无上菩提。诸佛如来没有不全心全力去行布施,去帮助一切众生的,而一切诸佛菩萨无不是从初发心就认真努力去做,这个事情没有例外。我们今天初发心,也要走诸佛菩萨这条道路,要福慧双修。这个经上总纲领、总原则,「应无所住」就是智慧,「而生其心」就是福德。生心生什么心?生行布施的心,行救度一切众生的心。救度一切众生,这句话可不能够误会,自己是第一个要救度的众生,不要以为众生,不是自己,那就错了,自己是头一个要救度的众生。你救度一切众生,把自己忘掉了,好了,说老实话,自己不能救自己,你也救不了众生,必须先救自己你才能救得了众生。诸佛菩萨表现给我们的样子,就是先度自己,你们看虚云老和尚、看印光法师,你就能看出来,这是我们近代的好榜样。先度自己这个众生,然后才度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人家才肯相信。
得度的效果,也就是说他一生修行真正的成就,就看他最后怎么走法?他在一生当中,他可以掩饰,欺骗一切众生,临走那一招他没有办法,他不能骗人,完全显示出来,看他怎么走法!无论在家、出家,无论修学哪个宗派法门,走得好,果一定好,就是说好死好生,纵然不能往生,超出三界,来生一定是人天福报;如果走的样子不好,决定是三恶道。这些常识,我们只要稍稍留意就能看得清楚、明白。当然第一殊胜的,是预知时至,不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那是第一等的成就。这样成就的人,在台湾最近这四十年当中也有不少位,都是在家人,出家人有这么好的瑞相倒反而少了,在家的多。这个原因,诸位听听我们前面所讲的,不难理解。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是一段,明天我们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