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二十六集) 1995/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26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七面,倒数第二行看起:
「舍法,是舍其著有之病,舍非法,是舍其著空之病」,这是世尊在本经里面跟我们说的无住真正的意思。无住就是不执著,就是不取,本经后面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这个相字包括相与非法相,都在这个字里面。众生之所以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事实,是任何一个众生都无法避免的,为什么不能超越?就是因为你有执著。像前面所说的,你执著有,有我、有人、有法,执著一切都有,你就不能够超越欲界、色界。欲界里面,因为你执著五欲七情实有,你不能超过欲界。纵然把七情五欲放下,你执著这个身是有,外面我们生活环境是有,这样你超不过色界。如果你要执著什么都没有,空了,什么都没有了,执著空,你不能超越无色界,无色界是空。换句话说,色界、无色界都在三界之内,都属於六道轮回,你看看出轮回难,太难了。所以佛教给我们舍是有道理的,只有他彻底了解事实真相,告诉我们,要恢复自由、要恢复本能,必须空有二边都要舍弃;不但有不能执著,空也不能执著。舍就是舍执著,不是事相,这些事与相不碍事,《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色相哪里碍事?障碍的就是你的心,执著的念头,那个东西障碍。佛教给我们放下,教给我们舍,是舍那个念头,执著的念头,而不是叫你舍这些境界。念头没有,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一尘不染不是离开六尘,在六尘当中而不染六尘,那就对了,那就超越了。
即使超过三界,空有二边还是不能执著,才能够达到无上菩提的境界。如果还有执著,这个执著当然是很微细的,不是严重的,严重的是在三界之内,超越三界之后,极其微细的执著这是有的。譬如大经里面所说的,等觉菩萨距离如来果位只是一个等级,他为什么不能成佛?因为他还有极微细的执著,那个执著经上叫做生相无明,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他没破,为什么没破?他执著,必须这个念头也舍弃,那就圆满菩提,这才能成佛。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极其微细的执著我们没有发现,以为自己没有,其实坚固牢牢的执著在。
如果是执著空,前面也跟诸位报告过,像二乘里面的声闻、缘觉,就是四果罗汉与辟支佛,他们因为执著空,所以住在偏真涅盘,偏真涅盘就是空的境界。阿罗汉住在这里面,一般是两万大劫,而辟支佛是一万大劫,所以佛说他们堕在无为坑里面。因为这么长的时间他是毫无作为,没有进步可言,也就是说他修学的功夫终止了,止在这个境界里面,这么长的时间。这个原因,就是著了空的过失。菩萨空有二边都不执著,永远在精进,这是值得赞叹的。所以,著空、著有都是病,我们对於这个教训要牢牢的记住,唯有你记住,你才能发现自己的病根。发现病根,你才想对治,你才会想我有病,我应该要治病。如果病在哪里根本不知道,没发现,这个病当然是愈来愈严重,因为你没有想到去治疗它。所以,发现之后就应当要对治,纵然不能把病除去,也应当把病况减轻,减轻就是功夫,就是修持。
「病除,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便是佛境界。」除,病除,有除几分的,有完全除尽的,完全除尽就成佛了。纵然没有能够除得干净,确实除去一部分,也入了佛的境界,入佛境界他感受的不圆满。佛境界在《华严经》上就称之为一真法界,可见得它不是十法界。十法界里面有佛法界,佛法界里面讲法就不一样,佛法界里头有十法界的佛法界,也包括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是佛法界,但是差别很大。因为一真法界是纯佛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有些根本就没有见性,像天台家所判的,藏教佛没有见性,通教的佛也没有见性,别教的佛见性了,可以说他是十法界,也能够说他住一真法界,这才得真实的受用。
这个时候寂而常照,寂是说真心现前,真心本性是清净寂灭的。这也是说明,为什么佛法的修持那样注重在禅定上面,只要是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不管哪个宗派哪个法门,说实在话都是修禅定。并不是禅宗才修禅定,我们念佛也是修禅定,只是修定的方法不一样,统统都是修定。净土宗叫一心不乱,你们想想,一心不乱不就是禅定吗?所以都是禅定,名称不一样,用的方法不一样,达到的目的完全相同。禅定是我们的真心,真心是清净的,这个地方用一个寂字做代表。寂就是清净,寂灭,灭就是灭烦恼、灭妄想,心里决定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有执著,这个心是真心;有妄想、有执著、有烦恼,那个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就变妄的境界,哪些是妄的境界?六道是妄境,十法界是妄境,都不是真实的。十法界不是真实的,唯有一真,那个一是真实的,叫一真法界,那是真实的。只要我们真心现前,真的境界就现前,怎样入一真法界?修一心就入了。真心现前,这个法界就是一真,如果妄心现前,那个法界就是十法界、就是六道。由此可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境随心转,没错!外面的境界它不是真的,真的它就不会转,因为它不是真的,它随我们心来变化,我们的心虚妄,境界就虚妄,心真实,境界就真实,境界千变万化。这个道理很深、很复杂,《华严经》有详细的说明,法相唯识经论说得更详细。
照是明了,照是智慧,也就是清净心起作用。我们今天心是妄心,妄心迷惑颠倒,虽然起作用,作用里面有很多的差误,使我们见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清净心起的作用就圆满了,一丝毫的差误都没有,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叫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虽然一切明了,他的心依旧如如不动。不像我们,我们今天见到外面境界,看得很清楚、很明了,心动了,不寂了。顺自己意思,起了欢喜心,不顺自己意思,起了瞋恚心,他动心,他心不寂。佛与大菩萨们他们用心就像镜子一样,镜子照得很清楚,它没有动心,没有起念,那叫真心。真心离念,真心里面没有念头,起心动念就错了。
我们学佛,佛是觉悟,学佛就是学觉悟,学觉而不迷,在哪里学?我们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就学寂照,就在这上面做功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这里面会不会起心动念?如果起心动念就错了。宗门大德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会起,为什么会起?无始劫的无明烦恼。如果你要是不起,你已经成佛、成菩萨,那不是凡人,凡人一定会起心动念。但是心念一起,你立刻就觉察到,你就能够降伏它,《金刚经》上说的,「云何降伏其心」。这个心是什么?这个心就是念头,这不是真心,是妄心,你怎样把妄心伏住,这叫功夫!妄心不起,真心现前,大乘菩萨用功就用这个功夫。这个地方讲的是原理原则,方法、手段就太多了。
禅宗里面一般用参话头,或者用观心,我们净土宗用念佛,这是方法、这是手段。就是念头一起,这个念头不要去想它,这个念是善念还是恶念,不要去想,善念恶念都是妄想,善念在六道的三善道,恶念在六道的三恶道,都出不了轮回。你一定要晓得,善念恶念统统不要,都不是好的念头,都是迷惑颠倒。这段经文讲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最至善的念头,佛法都要舍弃,何况世间一切善法恶法,统统要舍。为什么佛法也要舍?因为佛法也是因缘所生法,清净心中哪来的佛法?佛法是因为众生迷惑颠倒、妄想执著而建立对治之法。清净心里面没有妄想、没有执著、没有烦恼,要什么对治?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我们真心本性里面什么法都没有,佛法也没有,那叫真的清净。
佛把这些事实真相告诉我们,然后我们才晓得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处,修清净心,修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就修这个东西。我们用的方法、用的手段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就是我们修寂照的方法。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的意思,要把它翻成中文就是无量觉,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就是觉,无量觉,觉而不迷。当我们起心动念的时候,立刻回归到阿弥陀佛,这个方法比其他的方法好,来得容易,人人都可以用。纵然达不到这个境界,入不了佛的境界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个法门可以乘阿弥陀佛的本愿,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就入了佛境界。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境界,这就是说明,你的功夫不到家也能入佛境界。
这是很多菩萨都不相信,所以净土法门不相信的人很多,一点都不奇怪,许多大菩萨都不相信,何况是凡夫?他为什么不相信?就是在佛经典理论上不相应,从理上讲,一定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能入佛境界,才入一真法界。你不但无明没破,尘沙、见思一品都没有破,你怎么能入佛法界?在理上讲不通。所以那些大菩萨、那些人不相信,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的。为什么有人会相信?那个相信的人他也有个道理,不相信的人有道理,相信的人也有道理。相信的人有个什么道理?《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相信的人并不偶然,他是无量劫中,生生世世修积的善根福德在这个时候成熟,听到这个法门,他欢喜,他能接受,他能相信。这个因,是自己的深厚善根福德因缘,缘是诸佛如来加持,不仅仅是阿弥陀佛加持,一切诸佛都加持。所以他在这一生当中,我们看到的,他很快就成就了。其实你要仔细去观察,他有很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经上讲这个人不是凡人,所以他也有道理。由此可知,我们累劫修的善根,还是有效果,并没有白费,一生当中不能成就,累积起来之后,它起大作用。阿弥陀佛在十方世界接引众生,是接引这样的人,所以叫有缘人。如果没有缘,佛没有办法度他,没有缘他根本不相信。这个法门,你只要相信你就得度,你只要相信你就能往生,但是那个相信是无量劫善根的薰习,这种人是值得尊敬的。
这是入佛法界两种人,一个就是深厚善根,蒙佛加持,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入佛境界。另外一个就是完全靠自力来修持,破见思烦恼,破尘沙烦恼,最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入佛境界。往生通常称为特别法门,除这一法之外,都称为叫通途法门,就是普通一般的修持方法。往生这是个特别的方法,可以一品烦恼不断,能入佛境界。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就跟一切大菩萨一样,他就会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菩萨修行的纲领、原则他统统用上。他为什么会用?阿弥陀佛教导他的,阿弥陀佛本愿加持他的。我们读《无量寿经》,看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实在不可思议,这个成就不是普通法门可以比。普通法门刚才说了,破一品无明好难!见思烦恼断了,证阿罗汉果;尘沙、无明破了,才是权教菩萨,权教是没有见性,比阿罗汉高,他是福慧双修,但是不圆满。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圆教是初住菩萨,别教是初地菩萨,这才入佛境界,你就想这多难,那才是初住位。从初住,要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次这才登地,到初地,从初地到七地有七个位次,一共是三十七个阶级,相当不容易。大乘法里面讲,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从哪里算?平常一般讲经含糊笼统,是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天算起。第一个阿僧只劫,你能够修证三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次。第二个阿僧只劫,修七个位次,从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修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从明心见性那天算起,没有明心见性以前不算。不是说从我们今天开始学佛,受个三皈这一天算起,不是,如果这样算起,我们每个人早都成佛了,不算。
我说这个话什么意思?告诉你往生极乐世界不可思议。往生极乐世界,一品烦恼都没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地位?七地以上。换句话说,通途法门,破一品无明,见到法身,见到真性,禅宗讲明心见性,你还得修满两个阿僧只劫,你才能证到七地的地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纵然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那边就是七地菩萨,比通途法门,超越它两个阿僧只劫。这是很多菩萨们听到,哪有这个事情?他不能接受。他为什么不能接受?业障重,这个一点不假,这里面的道理太深了。正如经上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里面一些事、理,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只有诸佛如来他才清楚、才明白,等觉以下都搞不清楚,换句话说,这里面的理太深。我们一般讲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这句也是个笼统话,但是是事实,不是虚假的。要彻底搞明白,到佛的地位才搞得清楚,菩萨都没有法子,可见得这个法门能信、能愿,那真的不是凡人,《无量寿经》上讲的一点都不错,不是凡人。
末后总结,「此之谓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经上一开端,善男子善女人发的是这个大愿,要帮助众生,帮助众生成佛,要发这个大愿。这个愿就跟诸佛如来的愿相同,心相同、愿相同,这才能入佛境界。我们再翻过经本。
「无论修何法门,如能领会此中精义而行,成就必速且高。」《金刚经》上跟我们说明菩萨修行最高的原理、原则,这个理、则可以应用在任何一个法门当中,也包括我们念佛法门。如果你要会用,真的你的成就快速,你的成就高超。能以《金刚经》的理论、方法用在念佛法门上,我们敢说他决定往生,而且往生的品位决定不低,也是高品位的往生。所以,对这部经的义趣,我们一定要用心仔细的去探讨,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那是真正的幸福美满。这个幸福美满不是一般世间人讲的,那是有名无实,真实的幸福美满。
请看底下一节经文: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耶』是问词,意思就是说,『於意云何』,你的意思以为如何?如来是不是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如来有没有法可说?世尊出了两个问题问须菩提尊者。我们看注解里面,发明这段的经义。「此节经文是说明如何是两边不取,以及为何须两边不取。」须就是必须的意思,也就是我们讲的,为什么一定要二边不取?「举果证因,明须因果一致。」以如来,如来是果地,从果地上来证实就是佛来给我们做证明,给我们做见证,使我们了解二边不取才是一个正理,才是真实必要。「於意云何四字,浅说是试探听者明了程度」,浅而言之,这两句两个问题,测验测验他了解的程度,「深说是指示我等读经莫错会佛意」,这个意思要紧,这对我们关系就大了,「要深深体会,方是正知正见」。我们必须要知道,人生苦短,几十年一弹指就过去了,年龄愈大的感触愈深,愈能够体会佛在经上讲的如梦幻泡影。如果对於大乘法真正有一点契入,纵然他契入不多,会感受到经典上所讲句句是实话,真实话说的是什么?说的是一切都不可得,《心经》到末后为我们做出了总结论,「无智亦无得」,这是说的真话,说的实话。如果不明了这个真相,凭著自己妄想执著胡作妄为,这是愈迷愈深、愈陷愈苦,这个灾难谁带来的?自作自受。没有人能救你,没有人能代替你。
世间再亲之人,来世能见面的太少了。除非这两个人始终真诚相爱,我们现在人讲心电感应,来生可能还见面。稍稍有一点不如意,没有好感,来生永远不会见面。我们想想在这个世间,跟哪个人是真诚相爱?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所以来生再要能见面,太稀有、太难得。今生纵然聚会是一家人,我们学佛的人很明白,偶尔聚会,好像我们同搭一辆车、同乘一条船一样,到达目的地,各人走各人的,就散掉了,真相就是如此。既然这样短暂的聚会,又何必做冤仇,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过不去,应当要忍耐,应当要包涵。你能够在这上面修养,来生你的境界就会提升。记住,不与一切众生做冤家,人家对我怎么不好,我也不放在心上,那就对了。凡事都要忍耐,好在时间不长,来生的境界决定比这一生要好。如果是念佛往生,那更不必说,那是入佛的境界,入佛境界就成佛了,往生就是成佛。禅家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立刻就把你提升到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那当然是佛。所以往生就成佛,这个要知道,这真是无比的殊胜。眼看著我们要作佛去了,何必还跟凡夫去计较?要跟凡夫真的计较,反而把成佛机会丧失掉,你说那多可惜!又被他们拉去搞六道轮回,这个冤枉,这是要真正提高警觉。我们在座的同修,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你没有能早成佛,每个人老早就应当往生成佛,就是因为跟这些众生这些恩恩怨怨没能放下,跟他们计较,又被拉下来搞六道轮回。这一生要再不觉悟,你这一生又空过了,来生能不能闻到佛法,能不能得人身,可以说谁都没有把握。所以,决定不能错会佛的意思,要依照经典建立正知正见。
「如来是法身、是性德。」真心、本性里面一法不立,哪有所得,哪有所说?所以说如来有个得,有得就有失,得的时候你欢喜,失的时候你就苦恼,你要想得欢喜,后面必须要付出苦恼的代价。你不想付出沉痛的代价,不要得多好!无得就无失,何必一定要贪得?要知道贪得,得是得到了,你得到的时间很短暂,你后面懊恼、痛苦的时间是很长远的。所以说得不偿失,这句话是真的、是真理。所以,一切诸佛菩萨他不要得,后面世尊还教导菩萨们,菩萨要修福,虽修福不受福德,不受福德就是不要得,所以他没有失。他为什么要修福?庄严佛国土,利益广大众生,他只有付出,绝对不要得到,成就当然高。所以他能够超越六道轮回,道理都在此地。
而凡夫之人,做点事情都想到要代价,如果他没有所得,他就不肯去做。他之勤奋工作,为什么?就是为所得。於是他的生活层次永远是低下的,没有办法向上提升,把得失看得太重。其实得失是个妄想,不是事实,在《百法明门》里面,得失是在哪一类里面?它列在不相应行法。所谓不相应行法,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抽象的概念,全无事实,完全不是事实。凡夫之人,被这些错误抽象概念害得很惨,害得很严重,自己还不觉悟。真心本性里面没有得失,真心本性里面也没有所说,如来所说,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的反应。正如同经上所说的比喻,像敲鼓,鼓有没有响?没有响,你敲它就响,你轻轻的敲它声音小,重敲它声音大。佛为一切众生说法就像这种情形,他自己没有意思,没有想要给你说什么?根本他就没有说,他所说的是众生有感他自然有应,感应道交。我们对佛,我们有疑难向他请教,这是感;我们有疑难没有说出来,心里有这个念头不能解决,那也有感,他也能跟你说。众生如果没有感,佛是一句话没得说的,佛并没有预先设计一套东西来给我们讲,没有。所以,佛不但是无有定法可说,佛简直是无有法可说。
因此,我们读佛经,要求解里面的意思,你们想想看你能求得到吗?求不到,为什么求不到?佛没意思。没意思你在里头求意思,那不叫打妄想,那哪里是佛的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是什么?什么意思都没有,那就是如来真实义。所以我常常劝人读经,只管读,不要去想它的意思,不要去研究,一味的去读;这样读下去,如来真实义你就明了了。一味读,不去求解,心清净,用读经的方法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烦恼都念掉,心恢复到清净,恢复到寂,寂而常照,那就是如来真实义。经要拿去讲,去讲这经里头是无量义,它不是一个意思,无量义。它本身是没有意思,正是般若上所说的般若无知,但是它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无知是根本,因为无知它才无所不知。我们难在哪里,错在哪里?错在有知,有知就变成有所不知,你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如果真的到无知,世出世间一切法是无所不知。佛法里面求智慧,跟世间人求智慧完全不相同,世间人是从有知上下手,佛法是从无知上下手,完全不一样的。这是从如来果地上来给我们做证明,因为这个理论与方法实在叫人难以相信,不得已把佛拿出来做证明。再看底下一段经文: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须菩提尊者在这个法会当中是帮助佛来教化众生,他是佛的助教,对佛的意思、对佛教化众生的方法非常娴熟,他很清楚。我们看底下的小注。「此答看似所答非所问,实则极圆极妙,应当学」,我们在这个地方要细细观察它圆妙之处。首先尊者表现一个做学生良好的态度,所以言词并不是很肯定的,『如我解佛所说义』,这是学习一个好态度。学生长时期追随老师,多少能够体会到老师教导的义趣与方法;换句话说,底下不是他的意思,他多少体会佛的意思。佛常常开导,『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面佛的问是「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他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为一切众生说法,真的是无有定法。为什么无有定法?因为根本就没有法。这也就是说明前面跟我们讲的法尚应舍,为什么法尚应舍?因为无有定法,因为无有法,所以佛法不能执著。佛法我们可以用它,但是不能执著它。小乘人是用了以后才舍弃,大乘菩萨知道,我就正在用的时候我也不执著,这是大、小乘修学心态不相同之处。前面那个筏喻,小乘人是过了河才不要船,大乘人坐在船上,心里头也不执著船,也不执著它,心态不同就在此地。由此可知,大乘人心比小乘人心清净很多。所以这个答是很圆、很妙。
「意谓佛问如来有所得有所说,而我今尚未成佛,哪里知道。」佛到底有没有得,有没有说?自己没有成佛,不是佛的境界,怎么可以随便说?「故今依佛向来所说之义略解之,当不致大错。」就是自己没有契入境界,依靠别人的,如果错了,错是他错,我没有错,这给我们后人带来很大的启示。修学大乘一定要自度度他,自度,我们依照经论修学没有问题,度他,为众生说法,说错了怎么办?取这个方法就行了。须菩提依靠佛,如果错了,那是佛说错了。我们可以依靠祖师大德,像这次我们采取的本子是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我们这个里面一条一条从《讲义》里头节录出来的,我在此地介绍给大家。我讲错了,我没错,他错了,我依靠他,他错了,我不负责任,他负责任,后人可以用这个方法。因此我们选择注解这是非常重要的,看看许多注解,哪个注解与经义最契合、最相应,这叫契理;同时要考虑,我们现代人的根性能不能接受它?如果也能欢喜接受,那就契机。江居士是民国初年人,距离我们不太远,在古今注解里面他是个专修《金刚经》的人,在这部经上下了四十年的功夫。不但他解,他有行,解行相应,他的《讲义》就是他自己修学的心得报告。我们依靠这份资料,作为自己修学的参考,广泛介绍给一般同修,我们用的这个方法,就是须菩提此地的启示。所以学讲经,真的讲经是难事,但是用这个方法就不难。我们哪里是讲经,而是讲古人的注解,经义太深了,我们讲注,讲注有错误,那是注解人错误,我们没错误,这个方法就对了。
「无上菩提是自性本具之实相般若,自性中亦本无此名号。」这是事实真相,要晓得。无上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换句话说,一切众生个个具足,所以佛在大经上常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成佛的意思,就是一切众生真心本性当中都具足无上菩提,所以它不是从外面来的。在般若经里面叫它做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无上菩提,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用现代的话说,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每个人统统具足,不是外来的。虽然具足,可是心性里面没有这个名词,没有这个称呼,这些名词是我们人把它加上去的,本来没有名词。这桩事情,不仅在佛法里,我们中国《老子》,现在我看美国人读《老子》的也很多,有很多翻译的本子。《老子》第一句话就是说,「名可名,非常名」,名字是人给它起的,它本来没有名字。没有名字是真的,有了名就是假的,为什么?有了名,你迷在名上就坏了。如何建立这个名而不迷在名相里面,那就叫菩萨,那就不是凡夫,凡夫建了个名,他就迷在名相里面。万事万法莫不如是,所以我们说为什么凡夫见不到真相?被假名蒙蔽,真相就在面前,就是看不到。一真法界不在外面,就在眼前,我们被名相迷住了,堕在十法界里头。
譬如说这个大家都看见,这就是一真法界。你看到了,说这是一条毛巾,你堕到十法界去了,你不是在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无名无相,不但名没有,相也没有。你们看到相,著了相,这已经是迷了,如果再说它是毛巾,迷上再加迷,两重迷。不迷相的人看到是当体即空,那就不迷,《金刚经》上说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来就是性,你在相上见到性,性是它的体,体是真空。怎么见到空?你看到毛巾,你再一分析,这一拆开是一条线,纤维织成的,这个线再分是纤维,再分变成分子、原子、电子,分到最后才晓得这空的,确实不存在。有即是空,《心经》上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给你讲的是真相。很可惜的是,菩萨、佛跟我们眼睛看的一样,人家看到这个是性、是真空,我们看到著了相,这就是为什么人家住的是一真法界,我们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轮回。境随心转,人家用的是寂而常照,照见五蕴皆空,他照见的。我们的见是情见,情是迷,迷执以为一切皆有,错在这个地方。所以要晓得,自性中亦本无此名号,真如自性里头什么名号都没有。
「众生因障而不显」,刚才说过,著相是障碍,执著名更是障碍,我们要把这个障碍破除。人家骂我们,你是个狗,我们听到就很生气。其实如果你要想想,我们老祖宗最先叫这个东西就叫狗,那我们现在不都叫狗了吗?名是假名,没有一定的,你何必要执著假名!有智慧的人了解名是假名,只不过用它来传达我们的意见,是个工具而已。表达我们意见,交流的一个工具而已,它只是工具,它不是事实。「障无一定,则除障之法,哪有一定」,这个地方的障,障碍自性、障碍真心,它没有一定,太多了。因此除障之法,也就没有一定,通常佛法里面讲八万四千烦恼,意思就是说八万四千种不同的障碍,佛就建立八万四千法门。所以,佛法从哪来的?佛法是从众生有障建立的。众生障没有了,佛法也没有,众生障没有了,你还执著佛法,佛法又变成障,那就错了。这是反覆说明,法尚应舍,对於佛法,我们用它而不执著它。正在用的时候也不把它放在心上,也不执著它,这才对,佛说的这些意思都在此地。「除障之法无定,则佛说法当然亦无有定法可说了」,这个意思要明了。
下面经文是解释应当「双非」,双非就是二边都不执著,二边都要放下。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为什么?下面说出来了。
【非法非非法。】
这叫双非,「双非者,即非法、非非法,即双离」。法是法相,非法是非法相,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法相跟非法相就是空有二边都不能够执著,所以叫即双离,二边双离。「亦即双遮」,遮是遮止,「谓皆非也」。「长老此数言,圆妙之极」,圆妙在哪里?真正懂得如来所说真实义,他真的明白了。我们要从这些地方体会,要把它应用在生活上,你就得快乐、就得自在。你的妄想执著分别、忧虑烦恼牵挂统统都消除了,那怎么不快乐?因为你所有的这些,不是法相就是非法相。你为什么日子过得这么苦?就是因为你有执著,你不知道你所执著的是一场空,事实上统统没有。你苦从哪里来的?都从妄想执著上来的。妄想执著自性里头根本没有,你的苦日子过得苦,你说冤枉不冤枉?本来跟佛菩萨一样自在,现在搞得这么苦,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那个生活的确不一样,真的得大自在。再看底下这节注解。
「佛经文句,应作面面观,佛自言,我说法穷劫不尽,何况我等凡夫,可不从多方面去领会耶。」佛之所以能够说法穷劫不尽,就是因为无有定法可说,无有法可说。这是从佛这边说,如果从众生这边说,因为众生的烦恼无尽,因为众生的妄想无尽,所以佛说法就无尽。如果众生妄想执著烦恼都尽了,佛就无法可说。禅宗里头所谓的口挂墙壁,没话好说。众生只要有妄想,只要有分别执著,佛就有法可说。这也说明,佛法是跟众生法相对建立的,相对建立告诉我们这因缘所生法,凡是因缘所生法都没有自性,所以当体即空。佛家有个术语叫缘起性空,凡是缘生的都没有自性、没有自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去领会、去体会。
「如来所说之法,即无上觉,即究竟觉,究竟觉即无念。」达摩传到中国来的禅宗,它的宗旨就是无念,我们看《六祖坛经》,能大师说得很好,禅旨是以「无念为宗」。无念为宗从哪里来的?从《金刚经》上来的,《金刚经》上教给你无住,无住就是无念。所以五祖以后都是以《金刚经》来印心,根据《金刚经》的理论、方法来修学,这部经是禅宗最重要的一部典籍。究竟觉就是无念,「经云,离微细念,照见心性,名究竟觉」,可见得江味农居士讲这句话也不是他随便说的,有经典做根据。「可见究竟觉即无念,无念如何可取,能取所取,皆要不得,故云皆不可取。」皆不可取,你就真的得到了,如果你有所取,你就得不到,你就错了。这是讲的无上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你有个得的念头,那个得就是取。有得的念头、有取的念头,就不是正等正觉,那就完全错了。为什么?你心里头还有杂念在,这个念就叫妄想。《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你有个念头,有个得的念头,有个取的念头,就是妄想执著,你就不能证得。因为你的真心本性里面干干净净,真的是一尘不染,你怎么可以有个得的念头?佛在大乘经论里头常常教给我们真心离念,真心在哪里?离了一切妄念,真心就现前,真心里面参杂著杂念,就叫做妄心,所以妄心跟真心实在讲是一个心,真妄不二。就是因为你参杂著杂念在里头,真心的作用显现不出来,参杂著妄念在里面,显出作用是虚妄的。那个虚妄的作用也很大,变现六道轮回、变现十法界,都是妄心变现的,真心所显的是一真法界。所以要记住,皆不可取,皆不可取就是一切都不可取。
念佛人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如果真的照这样做,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念佛堂里面常常说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句话跟这里皆不可取是一个意思。统统放下,万缘放下,一心专念就行了,这跟这个法门完全相应。有一丝毫放不下,还牵挂著,就不能往生,念佛念得再好,一天念十万声,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原因?你心不相应。往生是清净心往生的,心净则土净,信愿持名是方法,真正的功夫是一心不乱,用这个方法达到一心不乱,这样才能往生。记住一心,一心里头没有念头,有个念头就是二心,所以皆不可取就太要紧了。记住前面都说过,皆不可取是讲你心里面,不是讲事相。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就是世间这些相绝不破坏,因为它没有妨碍。世间一切事相没有妨碍,妨碍是心,心里头有执著那就有妨碍,心里面有相就有妨碍;要心里头没有相,外面有相,心里头没有相,那就行。
我们可以做个比喻,像我们照镜子,我们照镜子你要晓得,镜子里头没有相,我们照的时候它也没有相。所以我们用心要像镜子一样,要记住,正在照的时候就没有相,不是说我们走了里头没有相,正在照的时候里头就没有相,你要向这上面去体会。我们用心要像镜子,可不能像照相机的底片,那就坏了,那就著相。世间人的用心就是照相机的底片,那个相一重一重印一塌糊涂。它还不是个单纯的相,印出来还很美的,一塌糊涂,重复再重复,心的污染多么严重。所以用心要像镜子。我们每天早上起来都洗个脸照照镜子,照镜子就要想到,我的心要像镜子,虽然能现一切相,但是决定不染一切相。那不现相,不现相是死的,那是不可能的,心性是活活泼泼的,它会现相,现相而不染著一切相就对了,这叫功夫。寂照功夫是从这儿建立的。所以皆不可取这句非常的重要,前面说了那么多,都是为了这一句,为什么皆不可取。我们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这才感谢佛对我们真实的教诲,我们才愿意接受,才能够依教奉行。
「我们若执为真有无上菩提可证,是错了,故云非法。」可见得佛讲非法,用意是在此地。你要执著真有一个无上菩提可以证得的话,就错了,所以说非法;如果你要执著没有无上菩提,也错了,所以说非非法。这个意思很深,诸位想想我刚才讲的比喻,我们在照镜子,你要说镜子里没有相错了,你要说镜子里有相也错了,你一切都不执著,那就对了,什么问题都没有。这其中的义趣我不说了,你们自己好好的去想想,想不通,每天早晚照镜子去想,哪一天想通了,你就开悟了。
「如来所说的法字,是指一切法,法与非法,皆不可取。」所以此地举个例子,佛讲他证得的无上菩提,以这个例子来列一切法,这一切法包括我们每天生活、穿衣吃饭,点点滴滴这些小事都在其中。告诉你可以受用、可以享受,决定不能取,心里头不可以执著。也就是说,佛菩萨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凡夫在生活里头有爱、取、有,佛菩萨在生活里头跟我们一样的享受,他心里没有爱、没有取、没有有,这就高明。所以佛菩萨的心像镜子,照的时候他受用,他里头不沾不染;我们的心就像照相机的底片,一照就染,一照就著,不一样的所在就在此地。所以人家生活是快乐的,我们生活是痛苦的,人家的生活是自在的,我们的生活是处处都障碍。
「一切众生及诸菩萨等,就性上说,皆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不在别的地方,就在现前,当下就是。我们没有办法证得,就是妄想执著,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轮回,变成我们自己现前生活的环境。所以我们享受的,谁给我们的?自己变现给自己享受的。没有人操纵,没有人主宰,确实是中国人一句老话,自作自受,你怪谁?佛菩萨大慈大悲,帮助我们觉悟,所谓帮助觉悟,帮助我们明了环境事实的真相。当我们明了了,如果真的放下,明了是看破,不取是放下,看破放下,一真法界立刻就又恢复,返妄归真。因为一切众生跟诸菩萨,这就是说九法界有情的众生,要从真心自性上说全是一真法界,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
「故佛之说法,自真如本性中,自在流出。」佛哪里有法可说?佛没说法,就是刚才讲,众生有感佛就有应,自然流露出来的。「我们要证自性,须先离心缘相」,这非常要紧。心缘相就是心里面攀缘的想像,也就是经上讲的妄想妄念分别执著,这都是心缘相,要离这个。「如何可取」,你有取,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具足,这就是心缘相。「又要离言说相,如何可说」,言语把它用符号记录下来就是文字,所以言语跟文字是一样的东西,言说相不能执著,文字相就不能执著。马鸣菩萨教给我们,你要想真正修学大乘,基本的态度就是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名字相就是名词术语,就是刚才前面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名字相,名词术语,不能执著,要离心缘相你才有门可入。如果你不能够离这三种相,虽然修学大乘,你所学的叫佛学,不是学佛,是佛学,把佛法当作世间一门学术来研究,为什么?因为你著相。如果离这三种相,你是学佛,你的结果是成佛,这个关系太大了。那个字颠倒一下,意思完全不同,佛学是世间法,学佛是出世间法,超越世间,离相重要。
「离言说相,正是言语道断。」你见到一切事实的真相,真相说不出来,不是言语能够说出来的。佛以方便法,假设一个名相来说明,虽然假设名相说明,那个说明的言词不执著,假设的名相不执著,我们透过言说、名相体会它的真相,这就是你会听经,你会看经。「离心缘相,正是心行处灭」,你所得到的是寂照、照寂。「吾人在因地修行,亦先应离一切分别执著」,道理就在此地。这段经文总归也就归结在这句,一定要离分别执著,於佛法、世法、一切法都不分别执著,就对了。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七面,倒数第二行看起:
「舍法,是舍其著有之病,舍非法,是舍其著空之病」,这是世尊在本经里面跟我们说的无住真正的意思。无住就是不执著,就是不取,本经后面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这个相字包括相与非法相,都在这个字里面。众生之所以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事实,是任何一个众生都无法避免的,为什么不能超越?就是因为你有执著。像前面所说的,你执著有,有我、有人、有法,执著一切都有,你就不能够超越欲界、色界。欲界里面,因为你执著五欲七情实有,你不能超过欲界。纵然把七情五欲放下,你执著这个身是有,外面我们生活环境是有,这样你超不过色界。如果你要执著什么都没有,空了,什么都没有了,执著空,你不能超越无色界,无色界是空。换句话说,色界、无色界都在三界之内,都属於六道轮回,你看看出轮回难,太难了。所以佛教给我们舍是有道理的,只有他彻底了解事实真相,告诉我们,要恢复自由、要恢复本能,必须空有二边都要舍弃;不但有不能执著,空也不能执著。舍就是舍执著,不是事相,这些事与相不碍事,《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色相哪里碍事?障碍的就是你的心,执著的念头,那个东西障碍。佛教给我们放下,教给我们舍,是舍那个念头,执著的念头,而不是叫你舍这些境界。念头没有,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一尘不染不是离开六尘,在六尘当中而不染六尘,那就对了,那就超越了。
即使超过三界,空有二边还是不能执著,才能够达到无上菩提的境界。如果还有执著,这个执著当然是很微细的,不是严重的,严重的是在三界之内,超越三界之后,极其微细的执著这是有的。譬如大经里面所说的,等觉菩萨距离如来果位只是一个等级,他为什么不能成佛?因为他还有极微细的执著,那个执著经上叫做生相无明,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他没破,为什么没破?他执著,必须这个念头也舍弃,那就圆满菩提,这才能成佛。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极其微细的执著我们没有发现,以为自己没有,其实坚固牢牢的执著在。
如果是执著空,前面也跟诸位报告过,像二乘里面的声闻、缘觉,就是四果罗汉与辟支佛,他们因为执著空,所以住在偏真涅盘,偏真涅盘就是空的境界。阿罗汉住在这里面,一般是两万大劫,而辟支佛是一万大劫,所以佛说他们堕在无为坑里面。因为这么长的时间他是毫无作为,没有进步可言,也就是说他修学的功夫终止了,止在这个境界里面,这么长的时间。这个原因,就是著了空的过失。菩萨空有二边都不执著,永远在精进,这是值得赞叹的。所以,著空、著有都是病,我们对於这个教训要牢牢的记住,唯有你记住,你才能发现自己的病根。发现病根,你才想对治,你才会想我有病,我应该要治病。如果病在哪里根本不知道,没发现,这个病当然是愈来愈严重,因为你没有想到去治疗它。所以,发现之后就应当要对治,纵然不能把病除去,也应当把病况减轻,减轻就是功夫,就是修持。
「病除,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便是佛境界。」除,病除,有除几分的,有完全除尽的,完全除尽就成佛了。纵然没有能够除得干净,确实除去一部分,也入了佛的境界,入佛境界他感受的不圆满。佛境界在《华严经》上就称之为一真法界,可见得它不是十法界。十法界里面有佛法界,佛法界里面讲法就不一样,佛法界里头有十法界的佛法界,也包括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是佛法界,但是差别很大。因为一真法界是纯佛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有些根本就没有见性,像天台家所判的,藏教佛没有见性,通教的佛也没有见性,别教的佛见性了,可以说他是十法界,也能够说他住一真法界,这才得真实的受用。
这个时候寂而常照,寂是说真心现前,真心本性是清净寂灭的。这也是说明,为什么佛法的修持那样注重在禅定上面,只要是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不管哪个宗派哪个法门,说实在话都是修禅定。并不是禅宗才修禅定,我们念佛也是修禅定,只是修定的方法不一样,统统都是修定。净土宗叫一心不乱,你们想想,一心不乱不就是禅定吗?所以都是禅定,名称不一样,用的方法不一样,达到的目的完全相同。禅定是我们的真心,真心是清净的,这个地方用一个寂字做代表。寂就是清净,寂灭,灭就是灭烦恼、灭妄想,心里决定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有执著,这个心是真心;有妄想、有执著、有烦恼,那个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就变妄的境界,哪些是妄的境界?六道是妄境,十法界是妄境,都不是真实的。十法界不是真实的,唯有一真,那个一是真实的,叫一真法界,那是真实的。只要我们真心现前,真的境界就现前,怎样入一真法界?修一心就入了。真心现前,这个法界就是一真,如果妄心现前,那个法界就是十法界、就是六道。由此可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境随心转,没错!外面的境界它不是真的,真的它就不会转,因为它不是真的,它随我们心来变化,我们的心虚妄,境界就虚妄,心真实,境界就真实,境界千变万化。这个道理很深、很复杂,《华严经》有详细的说明,法相唯识经论说得更详细。
照是明了,照是智慧,也就是清净心起作用。我们今天心是妄心,妄心迷惑颠倒,虽然起作用,作用里面有很多的差误,使我们见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清净心起的作用就圆满了,一丝毫的差误都没有,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叫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虽然一切明了,他的心依旧如如不动。不像我们,我们今天见到外面境界,看得很清楚、很明了,心动了,不寂了。顺自己意思,起了欢喜心,不顺自己意思,起了瞋恚心,他动心,他心不寂。佛与大菩萨们他们用心就像镜子一样,镜子照得很清楚,它没有动心,没有起念,那叫真心。真心离念,真心里面没有念头,起心动念就错了。
我们学佛,佛是觉悟,学佛就是学觉悟,学觉而不迷,在哪里学?我们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就学寂照,就在这上面做功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这里面会不会起心动念?如果起心动念就错了。宗门大德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会起,为什么会起?无始劫的无明烦恼。如果你要是不起,你已经成佛、成菩萨,那不是凡人,凡人一定会起心动念。但是心念一起,你立刻就觉察到,你就能够降伏它,《金刚经》上说的,「云何降伏其心」。这个心是什么?这个心就是念头,这不是真心,是妄心,你怎样把妄心伏住,这叫功夫!妄心不起,真心现前,大乘菩萨用功就用这个功夫。这个地方讲的是原理原则,方法、手段就太多了。
禅宗里面一般用参话头,或者用观心,我们净土宗用念佛,这是方法、这是手段。就是念头一起,这个念头不要去想它,这个念是善念还是恶念,不要去想,善念恶念都是妄想,善念在六道的三善道,恶念在六道的三恶道,都出不了轮回。你一定要晓得,善念恶念统统不要,都不是好的念头,都是迷惑颠倒。这段经文讲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最至善的念头,佛法都要舍弃,何况世间一切善法恶法,统统要舍。为什么佛法也要舍?因为佛法也是因缘所生法,清净心中哪来的佛法?佛法是因为众生迷惑颠倒、妄想执著而建立对治之法。清净心里面没有妄想、没有执著、没有烦恼,要什么对治?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我们真心本性里面什么法都没有,佛法也没有,那叫真的清净。
佛把这些事实真相告诉我们,然后我们才晓得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处,修清净心,修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就修这个东西。我们用的方法、用的手段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就是我们修寂照的方法。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的意思,要把它翻成中文就是无量觉,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就是觉,无量觉,觉而不迷。当我们起心动念的时候,立刻回归到阿弥陀佛,这个方法比其他的方法好,来得容易,人人都可以用。纵然达不到这个境界,入不了佛的境界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个法门可以乘阿弥陀佛的本愿,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就入了佛境界。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境界,这就是说明,你的功夫不到家也能入佛境界。
这是很多菩萨都不相信,所以净土法门不相信的人很多,一点都不奇怪,许多大菩萨都不相信,何况是凡夫?他为什么不相信?就是在佛经典理论上不相应,从理上讲,一定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能入佛境界,才入一真法界。你不但无明没破,尘沙、见思一品都没有破,你怎么能入佛法界?在理上讲不通。所以那些大菩萨、那些人不相信,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的。为什么有人会相信?那个相信的人他也有个道理,不相信的人有道理,相信的人也有道理。相信的人有个什么道理?《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相信的人并不偶然,他是无量劫中,生生世世修积的善根福德在这个时候成熟,听到这个法门,他欢喜,他能接受,他能相信。这个因,是自己的深厚善根福德因缘,缘是诸佛如来加持,不仅仅是阿弥陀佛加持,一切诸佛都加持。所以他在这一生当中,我们看到的,他很快就成就了。其实你要仔细去观察,他有很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经上讲这个人不是凡人,所以他也有道理。由此可知,我们累劫修的善根,还是有效果,并没有白费,一生当中不能成就,累积起来之后,它起大作用。阿弥陀佛在十方世界接引众生,是接引这样的人,所以叫有缘人。如果没有缘,佛没有办法度他,没有缘他根本不相信。这个法门,你只要相信你就得度,你只要相信你就能往生,但是那个相信是无量劫善根的薰习,这种人是值得尊敬的。
这是入佛法界两种人,一个就是深厚善根,蒙佛加持,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入佛境界。另外一个就是完全靠自力来修持,破见思烦恼,破尘沙烦恼,最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入佛境界。往生通常称为特别法门,除这一法之外,都称为叫通途法门,就是普通一般的修持方法。往生这是个特别的方法,可以一品烦恼不断,能入佛境界。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就跟一切大菩萨一样,他就会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菩萨修行的纲领、原则他统统用上。他为什么会用?阿弥陀佛教导他的,阿弥陀佛本愿加持他的。我们读《无量寿经》,看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实在不可思议,这个成就不是普通法门可以比。普通法门刚才说了,破一品无明好难!见思烦恼断了,证阿罗汉果;尘沙、无明破了,才是权教菩萨,权教是没有见性,比阿罗汉高,他是福慧双修,但是不圆满。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圆教是初住菩萨,别教是初地菩萨,这才入佛境界,你就想这多难,那才是初住位。从初住,要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次这才登地,到初地,从初地到七地有七个位次,一共是三十七个阶级,相当不容易。大乘法里面讲,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从哪里算?平常一般讲经含糊笼统,是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天算起。第一个阿僧只劫,你能够修证三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次。第二个阿僧只劫,修七个位次,从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修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从明心见性那天算起,没有明心见性以前不算。不是说从我们今天开始学佛,受个三皈这一天算起,不是,如果这样算起,我们每个人早都成佛了,不算。
我说这个话什么意思?告诉你往生极乐世界不可思议。往生极乐世界,一品烦恼都没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地位?七地以上。换句话说,通途法门,破一品无明,见到法身,见到真性,禅宗讲明心见性,你还得修满两个阿僧只劫,你才能证到七地的地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纵然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那边就是七地菩萨,比通途法门,超越它两个阿僧只劫。这是很多菩萨们听到,哪有这个事情?他不能接受。他为什么不能接受?业障重,这个一点不假,这里面的道理太深了。正如经上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里面一些事、理,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只有诸佛如来他才清楚、才明白,等觉以下都搞不清楚,换句话说,这里面的理太深。我们一般讲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这句也是个笼统话,但是是事实,不是虚假的。要彻底搞明白,到佛的地位才搞得清楚,菩萨都没有法子,可见得这个法门能信、能愿,那真的不是凡人,《无量寿经》上讲的一点都不错,不是凡人。
末后总结,「此之谓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经上一开端,善男子善女人发的是这个大愿,要帮助众生,帮助众生成佛,要发这个大愿。这个愿就跟诸佛如来的愿相同,心相同、愿相同,这才能入佛境界。我们再翻过经本。
「无论修何法门,如能领会此中精义而行,成就必速且高。」《金刚经》上跟我们说明菩萨修行最高的原理、原则,这个理、则可以应用在任何一个法门当中,也包括我们念佛法门。如果你要会用,真的你的成就快速,你的成就高超。能以《金刚经》的理论、方法用在念佛法门上,我们敢说他决定往生,而且往生的品位决定不低,也是高品位的往生。所以,对这部经的义趣,我们一定要用心仔细的去探讨,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那是真正的幸福美满。这个幸福美满不是一般世间人讲的,那是有名无实,真实的幸福美满。
请看底下一节经文: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耶』是问词,意思就是说,『於意云何』,你的意思以为如何?如来是不是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如来有没有法可说?世尊出了两个问题问须菩提尊者。我们看注解里面,发明这段的经义。「此节经文是说明如何是两边不取,以及为何须两边不取。」须就是必须的意思,也就是我们讲的,为什么一定要二边不取?「举果证因,明须因果一致。」以如来,如来是果地,从果地上来证实就是佛来给我们做证明,给我们做见证,使我们了解二边不取才是一个正理,才是真实必要。「於意云何四字,浅说是试探听者明了程度」,浅而言之,这两句两个问题,测验测验他了解的程度,「深说是指示我等读经莫错会佛意」,这个意思要紧,这对我们关系就大了,「要深深体会,方是正知正见」。我们必须要知道,人生苦短,几十年一弹指就过去了,年龄愈大的感触愈深,愈能够体会佛在经上讲的如梦幻泡影。如果对於大乘法真正有一点契入,纵然他契入不多,会感受到经典上所讲句句是实话,真实话说的是什么?说的是一切都不可得,《心经》到末后为我们做出了总结论,「无智亦无得」,这是说的真话,说的实话。如果不明了这个真相,凭著自己妄想执著胡作妄为,这是愈迷愈深、愈陷愈苦,这个灾难谁带来的?自作自受。没有人能救你,没有人能代替你。
世间再亲之人,来世能见面的太少了。除非这两个人始终真诚相爱,我们现在人讲心电感应,来生可能还见面。稍稍有一点不如意,没有好感,来生永远不会见面。我们想想在这个世间,跟哪个人是真诚相爱?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所以来生再要能见面,太稀有、太难得。今生纵然聚会是一家人,我们学佛的人很明白,偶尔聚会,好像我们同搭一辆车、同乘一条船一样,到达目的地,各人走各人的,就散掉了,真相就是如此。既然这样短暂的聚会,又何必做冤仇,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过不去,应当要忍耐,应当要包涵。你能够在这上面修养,来生你的境界就会提升。记住,不与一切众生做冤家,人家对我怎么不好,我也不放在心上,那就对了。凡事都要忍耐,好在时间不长,来生的境界决定比这一生要好。如果是念佛往生,那更不必说,那是入佛的境界,入佛境界就成佛了,往生就是成佛。禅家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立刻就把你提升到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那当然是佛。所以往生就成佛,这个要知道,这真是无比的殊胜。眼看著我们要作佛去了,何必还跟凡夫去计较?要跟凡夫真的计较,反而把成佛机会丧失掉,你说那多可惜!又被他们拉去搞六道轮回,这个冤枉,这是要真正提高警觉。我们在座的同修,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你没有能早成佛,每个人老早就应当往生成佛,就是因为跟这些众生这些恩恩怨怨没能放下,跟他们计较,又被拉下来搞六道轮回。这一生要再不觉悟,你这一生又空过了,来生能不能闻到佛法,能不能得人身,可以说谁都没有把握。所以,决定不能错会佛的意思,要依照经典建立正知正见。
「如来是法身、是性德。」真心、本性里面一法不立,哪有所得,哪有所说?所以说如来有个得,有得就有失,得的时候你欢喜,失的时候你就苦恼,你要想得欢喜,后面必须要付出苦恼的代价。你不想付出沉痛的代价,不要得多好!无得就无失,何必一定要贪得?要知道贪得,得是得到了,你得到的时间很短暂,你后面懊恼、痛苦的时间是很长远的。所以说得不偿失,这句话是真的、是真理。所以,一切诸佛菩萨他不要得,后面世尊还教导菩萨们,菩萨要修福,虽修福不受福德,不受福德就是不要得,所以他没有失。他为什么要修福?庄严佛国土,利益广大众生,他只有付出,绝对不要得到,成就当然高。所以他能够超越六道轮回,道理都在此地。
而凡夫之人,做点事情都想到要代价,如果他没有所得,他就不肯去做。他之勤奋工作,为什么?就是为所得。於是他的生活层次永远是低下的,没有办法向上提升,把得失看得太重。其实得失是个妄想,不是事实,在《百法明门》里面,得失是在哪一类里面?它列在不相应行法。所谓不相应行法,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抽象的概念,全无事实,完全不是事实。凡夫之人,被这些错误抽象概念害得很惨,害得很严重,自己还不觉悟。真心本性里面没有得失,真心本性里面也没有所说,如来所说,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的反应。正如同经上所说的比喻,像敲鼓,鼓有没有响?没有响,你敲它就响,你轻轻的敲它声音小,重敲它声音大。佛为一切众生说法就像这种情形,他自己没有意思,没有想要给你说什么?根本他就没有说,他所说的是众生有感他自然有应,感应道交。我们对佛,我们有疑难向他请教,这是感;我们有疑难没有说出来,心里有这个念头不能解决,那也有感,他也能跟你说。众生如果没有感,佛是一句话没得说的,佛并没有预先设计一套东西来给我们讲,没有。所以,佛不但是无有定法可说,佛简直是无有法可说。
因此,我们读佛经,要求解里面的意思,你们想想看你能求得到吗?求不到,为什么求不到?佛没意思。没意思你在里头求意思,那不叫打妄想,那哪里是佛的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是什么?什么意思都没有,那就是如来真实义。所以我常常劝人读经,只管读,不要去想它的意思,不要去研究,一味的去读;这样读下去,如来真实义你就明了了。一味读,不去求解,心清净,用读经的方法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烦恼都念掉,心恢复到清净,恢复到寂,寂而常照,那就是如来真实义。经要拿去讲,去讲这经里头是无量义,它不是一个意思,无量义。它本身是没有意思,正是般若上所说的般若无知,但是它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无知是根本,因为无知它才无所不知。我们难在哪里,错在哪里?错在有知,有知就变成有所不知,你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如果真的到无知,世出世间一切法是无所不知。佛法里面求智慧,跟世间人求智慧完全不相同,世间人是从有知上下手,佛法是从无知上下手,完全不一样的。这是从如来果地上来给我们做证明,因为这个理论与方法实在叫人难以相信,不得已把佛拿出来做证明。再看底下一段经文: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须菩提尊者在这个法会当中是帮助佛来教化众生,他是佛的助教,对佛的意思、对佛教化众生的方法非常娴熟,他很清楚。我们看底下的小注。「此答看似所答非所问,实则极圆极妙,应当学」,我们在这个地方要细细观察它圆妙之处。首先尊者表现一个做学生良好的态度,所以言词并不是很肯定的,『如我解佛所说义』,这是学习一个好态度。学生长时期追随老师,多少能够体会到老师教导的义趣与方法;换句话说,底下不是他的意思,他多少体会佛的意思。佛常常开导,『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面佛的问是「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他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为一切众生说法,真的是无有定法。为什么无有定法?因为根本就没有法。这也就是说明前面跟我们讲的法尚应舍,为什么法尚应舍?因为无有定法,因为无有法,所以佛法不能执著。佛法我们可以用它,但是不能执著它。小乘人是用了以后才舍弃,大乘菩萨知道,我就正在用的时候我也不执著,这是大、小乘修学心态不相同之处。前面那个筏喻,小乘人是过了河才不要船,大乘人坐在船上,心里头也不执著船,也不执著它,心态不同就在此地。由此可知,大乘人心比小乘人心清净很多。所以这个答是很圆、很妙。
「意谓佛问如来有所得有所说,而我今尚未成佛,哪里知道。」佛到底有没有得,有没有说?自己没有成佛,不是佛的境界,怎么可以随便说?「故今依佛向来所说之义略解之,当不致大错。」就是自己没有契入境界,依靠别人的,如果错了,错是他错,我没有错,这给我们后人带来很大的启示。修学大乘一定要自度度他,自度,我们依照经论修学没有问题,度他,为众生说法,说错了怎么办?取这个方法就行了。须菩提依靠佛,如果错了,那是佛说错了。我们可以依靠祖师大德,像这次我们采取的本子是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我们这个里面一条一条从《讲义》里头节录出来的,我在此地介绍给大家。我讲错了,我没错,他错了,我依靠他,他错了,我不负责任,他负责任,后人可以用这个方法。因此我们选择注解这是非常重要的,看看许多注解,哪个注解与经义最契合、最相应,这叫契理;同时要考虑,我们现代人的根性能不能接受它?如果也能欢喜接受,那就契机。江居士是民国初年人,距离我们不太远,在古今注解里面他是个专修《金刚经》的人,在这部经上下了四十年的功夫。不但他解,他有行,解行相应,他的《讲义》就是他自己修学的心得报告。我们依靠这份资料,作为自己修学的参考,广泛介绍给一般同修,我们用的这个方法,就是须菩提此地的启示。所以学讲经,真的讲经是难事,但是用这个方法就不难。我们哪里是讲经,而是讲古人的注解,经义太深了,我们讲注,讲注有错误,那是注解人错误,我们没错误,这个方法就对了。
「无上菩提是自性本具之实相般若,自性中亦本无此名号。」这是事实真相,要晓得。无上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换句话说,一切众生个个具足,所以佛在大经上常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成佛的意思,就是一切众生真心本性当中都具足无上菩提,所以它不是从外面来的。在般若经里面叫它做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无上菩提,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用现代的话说,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每个人统统具足,不是外来的。虽然具足,可是心性里面没有这个名词,没有这个称呼,这些名词是我们人把它加上去的,本来没有名词。这桩事情,不仅在佛法里,我们中国《老子》,现在我看美国人读《老子》的也很多,有很多翻译的本子。《老子》第一句话就是说,「名可名,非常名」,名字是人给它起的,它本来没有名字。没有名字是真的,有了名就是假的,为什么?有了名,你迷在名上就坏了。如何建立这个名而不迷在名相里面,那就叫菩萨,那就不是凡夫,凡夫建了个名,他就迷在名相里面。万事万法莫不如是,所以我们说为什么凡夫见不到真相?被假名蒙蔽,真相就在面前,就是看不到。一真法界不在外面,就在眼前,我们被名相迷住了,堕在十法界里头。
譬如说这个大家都看见,这就是一真法界。你看到了,说这是一条毛巾,你堕到十法界去了,你不是在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无名无相,不但名没有,相也没有。你们看到相,著了相,这已经是迷了,如果再说它是毛巾,迷上再加迷,两重迷。不迷相的人看到是当体即空,那就不迷,《金刚经》上说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来就是性,你在相上见到性,性是它的体,体是真空。怎么见到空?你看到毛巾,你再一分析,这一拆开是一条线,纤维织成的,这个线再分是纤维,再分变成分子、原子、电子,分到最后才晓得这空的,确实不存在。有即是空,《心经》上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给你讲的是真相。很可惜的是,菩萨、佛跟我们眼睛看的一样,人家看到这个是性、是真空,我们看到著了相,这就是为什么人家住的是一真法界,我们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轮回。境随心转,人家用的是寂而常照,照见五蕴皆空,他照见的。我们的见是情见,情是迷,迷执以为一切皆有,错在这个地方。所以要晓得,自性中亦本无此名号,真如自性里头什么名号都没有。
「众生因障而不显」,刚才说过,著相是障碍,执著名更是障碍,我们要把这个障碍破除。人家骂我们,你是个狗,我们听到就很生气。其实如果你要想想,我们老祖宗最先叫这个东西就叫狗,那我们现在不都叫狗了吗?名是假名,没有一定的,你何必要执著假名!有智慧的人了解名是假名,只不过用它来传达我们的意见,是个工具而已。表达我们意见,交流的一个工具而已,它只是工具,它不是事实。「障无一定,则除障之法,哪有一定」,这个地方的障,障碍自性、障碍真心,它没有一定,太多了。因此除障之法,也就没有一定,通常佛法里面讲八万四千烦恼,意思就是说八万四千种不同的障碍,佛就建立八万四千法门。所以,佛法从哪来的?佛法是从众生有障建立的。众生障没有了,佛法也没有,众生障没有了,你还执著佛法,佛法又变成障,那就错了。这是反覆说明,法尚应舍,对於佛法,我们用它而不执著它。正在用的时候也不把它放在心上,也不执著它,这才对,佛说的这些意思都在此地。「除障之法无定,则佛说法当然亦无有定法可说了」,这个意思要明了。
下面经文是解释应当「双非」,双非就是二边都不执著,二边都要放下。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为什么?下面说出来了。
【非法非非法。】
这叫双非,「双非者,即非法、非非法,即双离」。法是法相,非法是非法相,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法相跟非法相就是空有二边都不能够执著,所以叫即双离,二边双离。「亦即双遮」,遮是遮止,「谓皆非也」。「长老此数言,圆妙之极」,圆妙在哪里?真正懂得如来所说真实义,他真的明白了。我们要从这些地方体会,要把它应用在生活上,你就得快乐、就得自在。你的妄想执著分别、忧虑烦恼牵挂统统都消除了,那怎么不快乐?因为你所有的这些,不是法相就是非法相。你为什么日子过得这么苦?就是因为你有执著,你不知道你所执著的是一场空,事实上统统没有。你苦从哪里来的?都从妄想执著上来的。妄想执著自性里头根本没有,你的苦日子过得苦,你说冤枉不冤枉?本来跟佛菩萨一样自在,现在搞得这么苦,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那个生活的确不一样,真的得大自在。再看底下这节注解。
「佛经文句,应作面面观,佛自言,我说法穷劫不尽,何况我等凡夫,可不从多方面去领会耶。」佛之所以能够说法穷劫不尽,就是因为无有定法可说,无有法可说。这是从佛这边说,如果从众生这边说,因为众生的烦恼无尽,因为众生的妄想无尽,所以佛说法就无尽。如果众生妄想执著烦恼都尽了,佛就无法可说。禅宗里头所谓的口挂墙壁,没话好说。众生只要有妄想,只要有分别执著,佛就有法可说。这也说明,佛法是跟众生法相对建立的,相对建立告诉我们这因缘所生法,凡是因缘所生法都没有自性,所以当体即空。佛家有个术语叫缘起性空,凡是缘生的都没有自性、没有自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去领会、去体会。
「如来所说之法,即无上觉,即究竟觉,究竟觉即无念。」达摩传到中国来的禅宗,它的宗旨就是无念,我们看《六祖坛经》,能大师说得很好,禅旨是以「无念为宗」。无念为宗从哪里来的?从《金刚经》上来的,《金刚经》上教给你无住,无住就是无念。所以五祖以后都是以《金刚经》来印心,根据《金刚经》的理论、方法来修学,这部经是禅宗最重要的一部典籍。究竟觉就是无念,「经云,离微细念,照见心性,名究竟觉」,可见得江味农居士讲这句话也不是他随便说的,有经典做根据。「可见究竟觉即无念,无念如何可取,能取所取,皆要不得,故云皆不可取。」皆不可取,你就真的得到了,如果你有所取,你就得不到,你就错了。这是讲的无上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你有个得的念头,那个得就是取。有得的念头、有取的念头,就不是正等正觉,那就完全错了。为什么?你心里头还有杂念在,这个念就叫妄想。《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你有个念头,有个得的念头,有个取的念头,就是妄想执著,你就不能证得。因为你的真心本性里面干干净净,真的是一尘不染,你怎么可以有个得的念头?佛在大乘经论里头常常教给我们真心离念,真心在哪里?离了一切妄念,真心就现前,真心里面参杂著杂念,就叫做妄心,所以妄心跟真心实在讲是一个心,真妄不二。就是因为你参杂著杂念在里头,真心的作用显现不出来,参杂著妄念在里面,显出作用是虚妄的。那个虚妄的作用也很大,变现六道轮回、变现十法界,都是妄心变现的,真心所显的是一真法界。所以要记住,皆不可取,皆不可取就是一切都不可取。
念佛人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如果真的照这样做,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念佛堂里面常常说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句话跟这里皆不可取是一个意思。统统放下,万缘放下,一心专念就行了,这跟这个法门完全相应。有一丝毫放不下,还牵挂著,就不能往生,念佛念得再好,一天念十万声,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原因?你心不相应。往生是清净心往生的,心净则土净,信愿持名是方法,真正的功夫是一心不乱,用这个方法达到一心不乱,这样才能往生。记住一心,一心里头没有念头,有个念头就是二心,所以皆不可取就太要紧了。记住前面都说过,皆不可取是讲你心里面,不是讲事相。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就是世间这些相绝不破坏,因为它没有妨碍。世间一切事相没有妨碍,妨碍是心,心里头有执著那就有妨碍,心里面有相就有妨碍;要心里头没有相,外面有相,心里头没有相,那就行。
我们可以做个比喻,像我们照镜子,我们照镜子你要晓得,镜子里头没有相,我们照的时候它也没有相。所以我们用心要像镜子一样,要记住,正在照的时候就没有相,不是说我们走了里头没有相,正在照的时候里头就没有相,你要向这上面去体会。我们用心要像镜子,可不能像照相机的底片,那就坏了,那就著相。世间人的用心就是照相机的底片,那个相一重一重印一塌糊涂。它还不是个单纯的相,印出来还很美的,一塌糊涂,重复再重复,心的污染多么严重。所以用心要像镜子。我们每天早上起来都洗个脸照照镜子,照镜子就要想到,我的心要像镜子,虽然能现一切相,但是决定不染一切相。那不现相,不现相是死的,那是不可能的,心性是活活泼泼的,它会现相,现相而不染著一切相就对了,这叫功夫。寂照功夫是从这儿建立的。所以皆不可取这句非常的重要,前面说了那么多,都是为了这一句,为什么皆不可取。我们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这才感谢佛对我们真实的教诲,我们才愿意接受,才能够依教奉行。
「我们若执为真有无上菩提可证,是错了,故云非法。」可见得佛讲非法,用意是在此地。你要执著真有一个无上菩提可以证得的话,就错了,所以说非法;如果你要执著没有无上菩提,也错了,所以说非非法。这个意思很深,诸位想想我刚才讲的比喻,我们在照镜子,你要说镜子里没有相错了,你要说镜子里有相也错了,你一切都不执著,那就对了,什么问题都没有。这其中的义趣我不说了,你们自己好好的去想想,想不通,每天早晚照镜子去想,哪一天想通了,你就开悟了。
「如来所说的法字,是指一切法,法与非法,皆不可取。」所以此地举个例子,佛讲他证得的无上菩提,以这个例子来列一切法,这一切法包括我们每天生活、穿衣吃饭,点点滴滴这些小事都在其中。告诉你可以受用、可以享受,决定不能取,心里头不可以执著。也就是说,佛菩萨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凡夫在生活里头有爱、取、有,佛菩萨在生活里头跟我们一样的享受,他心里没有爱、没有取、没有有,这就高明。所以佛菩萨的心像镜子,照的时候他受用,他里头不沾不染;我们的心就像照相机的底片,一照就染,一照就著,不一样的所在就在此地。所以人家生活是快乐的,我们生活是痛苦的,人家的生活是自在的,我们的生活是处处都障碍。
「一切众生及诸菩萨等,就性上说,皆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不在别的地方,就在现前,当下就是。我们没有办法证得,就是妄想执著,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轮回,变成我们自己现前生活的环境。所以我们享受的,谁给我们的?自己变现给自己享受的。没有人操纵,没有人主宰,确实是中国人一句老话,自作自受,你怪谁?佛菩萨大慈大悲,帮助我们觉悟,所谓帮助觉悟,帮助我们明了环境事实的真相。当我们明了了,如果真的放下,明了是看破,不取是放下,看破放下,一真法界立刻就又恢复,返妄归真。因为一切众生跟诸菩萨,这就是说九法界有情的众生,要从真心自性上说全是一真法界,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
「故佛之说法,自真如本性中,自在流出。」佛哪里有法可说?佛没说法,就是刚才讲,众生有感佛就有应,自然流露出来的。「我们要证自性,须先离心缘相」,这非常要紧。心缘相就是心里面攀缘的想像,也就是经上讲的妄想妄念分别执著,这都是心缘相,要离这个。「如何可取」,你有取,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具足,这就是心缘相。「又要离言说相,如何可说」,言语把它用符号记录下来就是文字,所以言语跟文字是一样的东西,言说相不能执著,文字相就不能执著。马鸣菩萨教给我们,你要想真正修学大乘,基本的态度就是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名字相就是名词术语,就是刚才前面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名字相,名词术语,不能执著,要离心缘相你才有门可入。如果你不能够离这三种相,虽然修学大乘,你所学的叫佛学,不是学佛,是佛学,把佛法当作世间一门学术来研究,为什么?因为你著相。如果离这三种相,你是学佛,你的结果是成佛,这个关系太大了。那个字颠倒一下,意思完全不同,佛学是世间法,学佛是出世间法,超越世间,离相重要。
「离言说相,正是言语道断。」你见到一切事实的真相,真相说不出来,不是言语能够说出来的。佛以方便法,假设一个名相来说明,虽然假设名相说明,那个说明的言词不执著,假设的名相不执著,我们透过言说、名相体会它的真相,这就是你会听经,你会看经。「离心缘相,正是心行处灭」,你所得到的是寂照、照寂。「吾人在因地修行,亦先应离一切分别执著」,道理就在此地。这段经文总归也就归结在这句,一定要离分别执著,於佛法、世法、一切法都不分别执著,就对了。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