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刚经讲义节要 - (第二十五集)
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二十五集)  1995/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25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五页最后一行,经文第三十一节,「引筏喻显义」。我们看经文: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前面佛在经中一再叫我们要离相,不但法相要离,法相是说有,非法相也要离,非法相是讲空,空有二边都要离。这个地方这段经文,世尊再用个比喻来说,说明为什么二边要离。我们看底下的小注。「筏喻是如来常说之法,以船筏原为过渡,既渡则舍」,这个比喻,世尊当年讲经的时候常用,因为比喻很浅显。古时候过渡,也就是小的河流,不像现代交通很发达,桥梁都建筑得很好。那个时候我们能想像的到大家的生活都非常简陋,建设正如同台湾在四、五十年以前的状况,那个状况比起佛陀那个时代可以说进步太多了。所以过河都要用小船来过渡,最普遍的是筏,筏可能我们在座的年轻同修都没有见过。筏,一种是用竹子编的,叫竹筏,一种是用木头编的,用绳索绑起来编成木筏,有这两种。这是最简陋的渡河的工具,古时候一般人常常用这个工具。筏的用途就是过渡,渡到河的那一边就舍弃了,不会再把它带著走。佛常常用这个比喻,说明一切法我们可以用它,法是有用,但是不能执著,正如同过渡的筏一样。所以这个比喻比较好懂。

  「比喻佛法为度生死。」不但是其他的法门,世尊为我们所说的一切佛法,佛法的作用是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的,这是它的作用。「生死未度,不可无法」,我们需要用它,就好像我们用船筏过渡一样,还没有渡到彼岸,我们必须要用它。「既达彼岸,法亦无用」,到达彼岸,佛法也没有用处了。这就是教给我们,佛法也不能执著,执著佛法也错了。「此示佛法可用不可执之意」,示是显示,指示我们佛法可以用,不可以执著之意。「阿含经中,佛为弟子等常说者也」,以筏喻做比喻,佛在《阿含经》里头常说。

  「此节经文,义蕴深微,不止如上所说」,前面讲的意思浅,《阿含经》大概是这个意思,大乘佛法里头义趣就很深了。「常说是法不需要了则舍」,需要的时候不能舍,渡到彼岸才可以舍,可是大乘经的意思不是如此。「而今为初发大心者说,乃是令於正需要时,舍法是也。」小乘渡了彼岸再舍,大乘人一开端就叫你舍。由此可知,这个地方讲的舍不是在事上舍,事上我们需要,是从心上舍、是从理上舍,让你了解事实真相。不是说我到达彼岸我才不执著,现在就不能执著,为什么?因为你现在要执著你就到不了彼岸。你要问为什么?前面世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你还要执著有佛法,再问你谁执著?我执著!有个我,你四相都具足,四相具足,你怎么能到彼岸?这是大乘跟小乘不相同的地方,因为小乘的彼岸只是阿罗汉,只断见思,尘沙、无明没破。为什么没破?就是前面所说的,粗的四相破了,微细的四相没破,所以他不能够明心见性。大乘菩萨就不一样,初发心的时候,对於事实真相就有相当程度的理解,虽修学也不执著,这样才能成功。我们继续看底下的注解。

  「正需时舍法」,这正是需要的时候,告诉你舍,「法舍岂非无法,无法将何以度,这不与常说相反了吗」?平常佛教给我们舍,舍了之后,法就没有了,法没有了,我们凭什么来修持?凭什么出三界了生死?这与世尊在平常的教导好像相违背。可是我们不要忘了,世尊底下还有一句话,法要舍,非法也要舍,「乃又言,不应取非法」,非法是著空。法要是舍了,舍了以后就没法了,就空了,空也不行,空也不能执著,空也要舍,空有二边都要舍,小乘教里面没有这个意思,没有这个教义。舍空就是有,舍有就是空,现在是空有二边都舍,这到底怎么个舍法?所以底下说,究竟是有法还是无法?「未度者」,未度是凡夫、众生,我们现在就是未度者,「需要法乎,不需要法乎」,我们现在要不要法?还是需要还是不需要?

  「请看二十八节经说」,二十八节在前面,我们这里已经引用了,它的原文在前面第四十三页,「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段是说无相。二十九节里面经上又说,「若心取相」到「若取非法相」,亦是说的不取相。这都是教给我们,不取就是不执著,不执著法相。三十节,就是前面一节,经上说「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乃是法与非法一并不取」,也就是空有二边都不执著,「不止是不取相,此即与前二节大大不同的所在」。这些经文非常重要,是般若的关键,决定不能够疏忽。

  「所谓无者,乃是令人不取,并非无法无相。」可见得,法有,相也有,法与相都可以用,都是有用的,都可以用,不能取。诸位也许都知道佛法里面讲的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的大意就是说明六道轮回的真相。虽然条目不多,只有十二条,它涵盖三世因果。「无明、行」是说明过去的因果,从「识」到「爱、取、有」是现代世的因果,「生、老死」是未来世的因果,所以这十二条说明了三世因果。过去、未来我们都没有办法涉及到,现代的因果我们要能够掌握。从「识」一直到「受」这五条是这一生的果报,果报已经现前,没法子改变,能够改变的在缘上,这是我们能够改变的。在因缘里面只有三条,爱、取、有,这三条只要离开一个,你就超越轮回,绝对不会再堕落在三界之中。佛在这部经上教我们不取,这十二因缘,爱、取、有,在取上断掉,纵然不能明心见性成佛作祖,超越三界决定没有问题。只要我们对这个世间再没有贪爱,那就真的放下,万缘放下。世间所有一切法不取了,不取用现代的话来说,再不把它放在心里,就是不取。我一样用它,但是我心里面决定没有一丝毫的留恋、牵挂,这就是不取。不取不是不要它,诸位一定要懂这个意思,是心里决定没有丝毫的牵挂。并非无法无相,实在讲法与相都有,只是心里不可以牵挂它。

  「是教人虽取六度等法修行,而心无其相」,这就对了,心里面决定不能执著。不执著、不取相是智慧,高度的智慧,取是情、是迷,我们讲感情。情是情取,智不取,有智慧的人他不取相,但是要修福,要认真努力去修。因为修福不著空,不取非法相,我什么都不牵挂;什么也不挂在心里,但是我什么都不要做,你就取了非法相,你著了空。佛教给我们修六度,积极的去修六度,不著空;虽修六度,心里头一丝毫不执著,就是不著有,空有二边都不执著。不著有是修慧,不著空是修福,福慧双修。成了佛,我们称佛为二足尊,足就是满足,圆满的意思,二就是福与慧,成佛不但是智慧圆满,福报也圆满。福报怎么修的?修六度不著空,所以他的福报圆满,智慧圆满他不著有,空有二边都不执著,所以福慧双修,福慧圆满,这个意思一定要懂得。

  修福福报当然会现前,福报现前最要紧的是不接受最好,也就是我们讲的,我们有福不享福,不享福的人福报最大,大在哪里?大在你成佛的时候现的无量的庄严。你看《华严经》毗卢遮那佛的依报,《无量寿经》、《弥陀经》说的极乐世界的依报,那个庄严从哪里来的?就是累劫修福而不受福德,成佛的时候自自然然现前。成佛的时候福报现前没有问题,丝毫障碍都没有,为什么?因为智慧圆满。智慧没有圆满的时候,如果福报现前你一享福,贪图福报,从这里面又生起贪瞋痴慢,你必定退转,前功尽弃,那才叫真可惜。所以佛在大乘经一再嘱付菩萨,修福不受福德,这是很有道理的,真正是有远见。福不能享,一享福就迷惑、就颠倒,所修的福德要给众生享,自己不要享,叫别人去享,这就好了。

  「然后学人才不致於偏空偏有,才有正确的下手处。」这个修行叫菩萨行,菩萨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不必要另外换个环境,或者另外换个身分去修行,那你就错了,那就不是大乘圆融的佛法。因为既说圆融,那就什么人都可以修,任何生活方式、任何工作、任何行业统统都能够修圆满的菩萨行。这个地方说的六度,六度前面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因为我们的讲席来参与的同修不是固定的,有今天第一次才来的,前面没听到,这就不能不重复几句。六度里面的布施,意思就是舍,布施就是舍,舍现代人叫做牺牲奉献,牺牲奉献就是舍,就是这个意思。要把这个精神应用在你的生活当中,这是菩萨生活。

  我们在一个家庭里面,譬如一个家庭主妇,能够把这个家庭照顾得整整齐齐,令一家人生活都很舒适,这是她的牺牲奉献,她在修布施,布施她一家人。也许你说菩萨布施一家人太小了,其实你一家人真正布施好,就是布施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何以故?因为你这个家庭是一切众生的榜样,是一切众生的模范,大乘佛法没有别的,就是叫你做众生的好榜样、好样子,这就是菩萨。我个人是一切人的好榜样,我的家庭是所有一切家庭的好榜样,你自己虽然是自修,已经影响到尽虚空遍法界,跟经上讲的诸佛、大菩萨的境界无二无别。你的工作,无论做什么工作,是给你同样工作的人的好榜样,无有一样不是一切众生的好样子,这叫空有二边不住。持戒是守法,忍辱是教你有耐心、有恒心,精进是要教你求进步,精是纯而不杂,进是进步,禅定就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般若是高度的智慧。

  修学大乘,尤其是修学金刚般若,就是教我们从凡夫苦恼的生活,转变为佛菩萨智慧美满的生活,那你就真的学到,真的有用处。这才晓得,我们修行怎么个修法,学佛怎么个学法,正确下手之处找到了。果然能够依教奉行,我相信在一般人,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转变的效果就能够看得出来,我们世间人所讲的改造命运、改造体质,真的都会有很明显的转变。在生活方面,你会过得愈过愈欢喜,佛家常讲法喜充满。你一个人生活愉快欢喜会带动一家人欢喜,你这一个家庭会带动你的邻里,所谓邻里乡党。你的体质会改变,也就是说你以前有些小的疾病,不需要看医生,不需要药物治疗,自然就好了。其实这个道理并不难懂,我们中国俗话常讲人逢喜事精神爽,一个人一天到晚生活在法喜充满里面,他身体怎么会不健康?又说忧能使人老,人老化、疾病从哪里来的?从忧虑、烦恼、妄想当中来的。你现在妄想、烦恼、忧虑都没有了,体质自然就健康,容光焕发。从你的面孔、从你的身体、从你的气色上都能看得出来,你修持功夫得力不得力?你修持有没有进步?这个不必问别人,一看就了解。如果这点好处都得不到,我们学佛干什么,浪费这么多时间。它真有好处,这个好处在佛法讲叫花报。佛用植物来做比喻,先开花后结果,果报在后面,花报好果报一定殊胜,花不好,果就不要想了。所以要问问来生以后,这个不要去问别人了,问自己,我现在生活很愉快、很快乐、很如法,果报当然好。学佛要在这些地方学,佛法决定不欺骗人。

  菩萨行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遵守这六个原则,就是六波罗蜜,遵守这六个原则。布施,大家不要以为到处去捐钱就叫布施,那你是完全搞错了。布施是放下,放下你的分别执著,你才会快乐。如果说做个家庭主妇,每天都做同样的工作,家庭的琐事洗衣服、烧饭,怨声载道,做得不自在。如果你学佛了,我这是修布施波罗蜜,我这是供养一切众生,供养一切诸佛如来,那你就好欢喜。这是你应该要做的,愈做愈欢喜,念头一转变,工作心情都不一样了。佛法的转就在这里转变,转凡成圣,转苦为乐,转迷为悟,你要会转。人生苦短,大家都知道一样都带不走,古德所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你的修善、积功累德这个带得去,福与慧是带得去的。何况依照金刚般若的理论方法修学,你工作量再多不会疲倦,为什么不会疲倦?因为他愈做愈欢喜。一般人做事为什么会累、会疲倦?他愈做愈不欢喜,所以他就疲倦,他就没有兴趣。把你日常工作都变成大乘菩萨的修行,修什么?就是修这个,没有改变你的生活方式,没有改变你的工作,把它怎么样转成大乘菩萨行。下面这段意思比较深一点。

  「当知第一义中,剿绝情识,斩断葛藤,法与非法皆不取,非即剿绝斩断乎。」第一义中就是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第一义就是讲的真心、本性。真心本性里面情识没有,情是迷,识是分别,也就是常说的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就叫情识。葛藤就是牵挂的意思,你心里头有所牵挂、有所忧虑,忧虑、牵挂比喻作葛藤。真心本性里头没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从哪里生的?妄心里面生的。什么叫妄心?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从这个里面生的,生得许许多多贪瞋痴慢这些烦恼。剿绝、斩断都是不取的意思,《金刚经》上讲的不取,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不取?因为它完全是虚妄的,连心都是虚妄的,妄心里面有这些东西,真心里头没有,妄心里头才有。心都是假的,都是虚妄的,这个我们一定要清楚。

  六道众生都是用的假心,在佛法里面叫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佛教里面的术语。三心是讲的心意识,法相宗所说的,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末那识,识就是第六意识,凡夫用这个心,这个心不是真心。二意就是讲末那跟意识,末那叫意根,第六是意识,也就说明第六意识是从第七末那生出来的,一个叫意根,一个叫意识。我们通常用这个东西。这种心叫妄心,妄心是变化无常,今天喜欢你,明天又恨你,这都会变。我们学佛的人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人家说我怎么爱你、怎么好,假的,不是真的,不要被他骗了。他说我怎么恨你、讨厌你,你也不要管,假的,也不是真的,过两天他又好了。这虚情假意,我们要认识清楚,都不是用的真心。

  会用真心的人,那就是菩萨,那就不是凡夫。明心见性,见性的人,性就是真心,明心见性的人他用的是真心,真心是永远不会变,妄心是变化无常,不可以相信。不但别人跟你讲什么不能相信,自己都不要相信,佛在小乘经上常讲,没证得阿罗汉以前,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自己今天是这个意思,明天又换了个意思。自己对自己都把握不住,何况别人?说别人变了心,你要怪他,那你叫愚痴,你自己都把握不了,你怎么能怪别人?所以晓得,小乘、权教、凡夫全是用的妄心,那就是他里面有情识、有葛藤。大乘菩萨要明心见性,要用真心,必须把妄心舍弃,这叫剿绝斩断。

  法与非法皆不取,为什么佛要加上一个非法?众生里头确实有取非法的。六道里头有三界,欲界、色界是取法相它才有的,无色界那些人取的非法相。你要取非法相,纵然说是你取得很成功,你将来生无色界天,还是出不了三界。这就是告诉你,法与非法统统不取才能超越三界。也就是空有二边不著,这就是禅宗里面剿绝、斩断的意思,本经上二边都不取。

  「般若正宗是无住,而两边不取,此便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即经所谓无上菩提法也。」经上常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什么?是二边都不住。这个道理、事实真相都是无限的深广,我们不但初学的人很难体会,即使是老修行的人,甚至於明心见性的人,都不容易全盘的了解。这道理在哪里?实在是我们无量劫来就迷失了自性,自性就是真心,自性才是自己的本人,禅宗里头有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经上讲的真如、本性。我们迷得太久,迷得太深,佛在经上讲的这些话,我们读了、听了不解其义,反而生起重重的疑惑,这是因为我们迷得太久,不知道事实真相。而真相是什么?真相是尽虚空遍法界原来就是一个自己,这个话我们愈听愈迷惑。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真心、本性变现出来的,所以虚空法界是自己的本人。

  这个真相实在是我们很难接受,很难体会,佛常常用梦做比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如果懂得一点佛法,我们在作梦,梦醒之后自己好好的想想刚才梦中的境界,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个梦从哪里来的?梦是自己心变现的。梦里面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从外面跑进来的,没有,全是自心变现的。梦里自己是自己,梦里所有的人还是自己变的,山河大地、虚空世界统统是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我们现前的虚空法界跟这个情形很相像,不过梦境是妄心变的,我们现在这个境界是真心变的。如果发觉梦中境界是自己自心所变现的,梦里面喜欢的人、怨恨的人都平等了,为什么?全是自己变现的,除了自己能变的心之外,什么也没有。所以你要真的明心见性之后,你对於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你的看法平等了,为什么?都是自己真如本性显现出来的,这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为什么见不到?就因为你有迷,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所以你见不到事实真相。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真相大白,我们六根的能力也完全恢复,不像现在能力变得这么小。我们的眼隔一张纸,对面就见不到,如果能力恢复了,我们的眼,虚空法界再远的距离都看得清清楚楚,没有障碍。不但十方世界没有障碍,过去未来都没有障碍,可以看到过去,可以看到未来,这一般讲叫天眼通,那是真的,那都是我们的本能。现在我们本能丧失掉,怎么丧失掉的?被无明烦恼障碍住。所以一个人修定,心愈清净,能力逐渐就恢复,清净到一定的程度,能力恢复,天眼、天耳都恢复了。

  般若正宗是无住,因为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你怎么住?你住就错了,住就是执著。在过去,我们一般平民百姓,你家住在哪里?我们有个住处。做皇帝的人没住处,皇帝他国就是家,家就是国,所以皇帝不能问他住处,问他在哪里?行在,他行在什么地方?不可以说他住哪里,那个心量就大了。你如果要是见了性,就没住,就要问你,你在哪里?我在这个地方,不能说我住这个地方,无住。所以你看佛经上,佛在什么地方,没有说佛住只树给孤独园,不是住,佛在,在那个地方。不用住,用在,用在就是告诉你无住。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的生活活动的空间,他的范围,所以只可以说他在哪里,不能说他住哪里。二边不取,二边都不住,空有二边都不住,这就是无上甚深微妙法。

  我们在开经偈里面天天念,不晓得无上甚深微妙法是什么?这里明白的告诉我们,无上甚深微妙法就是无住生心。大乘经上所讲的无上正等正觉,也是无住,无住就觉,真正觉悟,心有住就迷了,就不觉。心之有住跟身的有住不一样,身有住,你有一栋房子,有个别墅,你有住处。心牵挂就是住,你牵挂你的财产,你就住在钱财上,牵挂你的亲人,你就住在你亲人上,你牵挂什么,你就住在那个地方,这个事情就麻烦大了。必须叫心清清净净,一无牵挂,这才行。这些话讲的容易,做起来可真的不容易,很难做得到,凡夫的心里面牵挂他变成一个习惯,纵然什么都不牵挂,他又住在空上,你说糟糕不糟糕?他有没有了,他又住在空,这个事情麻烦大了。所以大乘法修学难,非常困难,一万个人修大概一个成就的都没有。真是,可能是亿万人修行才会有一、二个成功的,这太难了,做到是空有二边不住。

  正因为它难,所以阿弥陀佛就大慈大悲,教给我们一个方法,住也能成功。般若经讲无住,净土经上讲可以住,住哪里?住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统统不能住,这对於我们来讲,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方便。所以净土法门的殊胜就在此地,我们只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就决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我们再学空有二边不住,到那个地方没有问题了,阿弥陀佛是好老师,有好老师指导,我们再入金刚般若甚深的境界。这个方法是最好的一个修学方法,所有一切法门都可以在西方极乐世界完成,所以我们第一步要踏进西方极乐世界。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个难事情,只要你深信,只要你有恳切的愿望,决定得生。

  我的家母,我们农历是五月初一,在上海往生的。她今年九十岁,往生的瑞相很好,还留了三百多颗舍利。往生一直到第八天火化的时候,身上都是软的,身体软,表示她走得很安详、很自在,没有恐怖。人走了之后,身体僵硬是恐怖,有害怕、有恐怖他身体就变僵硬;如果他一丝毫恐怖没有,他身体是软的。从这个地方能够看出他走的时候会不会害怕,有没有恐怖。她也是预知时至,真正念佛得力就是最近两年,什么叫得力?真的放下了。以前虽然念佛,还挂念著家里的事情,挂念著儿孙,这都是大障碍,不能有的。牵挂这个东西会把往生的机会给破坏,那才叫做真正可惜。这桩事情,实在讲任何人都帮不上忙,一定要自己认识清楚,要知道利害。你要不放下,就继续搞六道轮回,那就太苦了,你能够忍心,一切放下,那就到极乐世界去了。家人如果个个都念佛生极乐世界,将来在极乐世界才真的是永远在一起。六道里头不可能,怎么样留恋那都叫打妄想,是你一厢情愿,一口气不来的时候各人走各人的路,再也不会见面,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真正家亲眷属恩爱重的时候,暂时放下,到极乐世界再见面、再团聚,那才是永恒的,才是真实的。我们看底下这段。

  「欲领悟经中真实义,唯在至诚恭敬的读,读熟了,常常观照其一段、二段,或一句、二句,观照即是思惟,然此思惟必须尽离一切妄想杂念,澄心静虑,一心专注,不在文字上生解,便是不取法,又将全神贯注在这经上,便是不取非法,这就是修定。」所以读经要会读,会读的人不仅仅是修定,定是个中心,说了定,前面有戒,后面有慧,实在讲,这种读经的方法就是修戒定慧。戒定慧就在读经这时候一次完成,这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所以我们每天读经一定要用这种方法读,要懂得。读的时候要至诚恭敬,刚才讲的这是戒定慧一次完成。看我们自己工作的闲、忙,如果工作繁忙,我们读经的时间短一点。但是最短不能少过十五分钟,最短每天也有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时间读经。如果很清闲,当然读经的时间愈长愈好,如果每天读经能够有四个小时到六个小时,这是最理想的。如果能够不间断,那个功夫很得力。

  古人的成就,我们看《高僧传》、看《居士传》,你看那些人成就,实在讲绝大多数得力於读经。从前人生活没有现在人这样紧张、繁忙,悠闲的时间比较多,他能够有长时间来读诵,读诵就是修行。读熟了,熟就是能够背诵,念的很熟,能够背诵,那就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提起观照的功夫。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当中,虽然不读经也没有妄想,遇到事情,想到经上怎么样告诉我们,会想到经上所说的道理,经上所讲的教训,我们依教奉行,这就是观照。由此可知,这里面讲的一段、二段,一句、二句,不定是哪两段,不定是哪一句,完全看在生活当中,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时时刻刻都遵守著佛的指导。

  所以观照就是思惟,可是这个思惟跟普通的思想不一样,因为思想是很复杂的,思惟是很单纯的,专精,它不复杂,它必须把妄想杂念统统舍掉,澄心静虑,澄心是清净心。以清净心专注著佛的教导,专注佛所说的理论方法,这就开智慧。不在文字上生解,特别是大乘经,大乘经之难懂,是因为它每个字每句里面含无量义,意在言外,常常读诵常常有悟处。像这部《金刚经》,可以从初学开始我们就读诵受持,一直到成佛,还是这部《金刚经》。不像世间学校的课本,念了一遍之后,第二年没用了。佛教这一本课本,从一年级念到五十一年级还是这个课本,这不可思议。经文没有两样,意思是一遍一遍不一样,这才称之为经典。它含无量义,无限深广,浅的人看起来浅,深的人看起来深,这是佛法难懂之处。

  我们依照这个原则来学习、来修学,才能真正体会到经里的道理、义趣,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使我们的生活,无论在精神、在物质上都能够得到美满。这种读法就是空有二边都不住,因为他不执著文字,不在文字上生解就是不执著文字,这是不著法相。可是又专注在这部经上,他不住非法相,空有二边都不住,这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久而久之,到底要多久,那是每个人根性不相同,有的人时间短,有的人时间长。有些人一年、两年就开悟,有些人二十年、三十年才开悟,各个人根性不相同。但是它有个原则,原则是心清净就开悟,换句话说,什么时候你真的放下,真的心清净,那就很快开悟。会到二十年、三十年还不开悟的,就是虽然他天天念,念了二十年、三十年,心里头总还有些牵挂、忧虑,没有把它舍尽,关键在此地。

  念佛往生也如此,念几十年还放不下,那就不能往生。念了几十年,最后放下了,行了他成功了。有些人一念佛,一、二年他就放下,一、二年就往生了。他还有没有寿命?可能还有,还有他不要了,看看这个世间,看看极乐世界,不能比,寿命不要了,走了。所以许多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看到的,可以说里头一半都是寿命没有到提前走的,他有能力去。没有能力去的没有法子,有能力去的谁不想早去,去享福、去见佛,谁愿意在这个地方多受一天罪,哪有这种愚痴人?而是你功夫不到家,没法子去,凡是功夫到家了,都希望早一点去。这个世间太苦,到西方极乐世界,得大自在。

  「久而久之」,这时间之长短也是因人而异,「忽於一念不生时,性光发现」,性光发现就是般若智慧现前,禅宗里面讲开悟了,这是大彻大悟。他怎么悟的?一念不生,就是一个妄念都没有,这才能开悟,有一个妄念存在就不能开悟,这个很要紧。譬如我们念阿弥陀佛,念佛当然我们的目的是求一心不乱,如果有求一心不乱这个念头,这个人一生当中决定得不到一心不乱。原因在哪里?一心不乱是个妄念,这个妄念障碍到你一心。因此要把一心不乱这个念头放下,根本不去理会,自然就得一心;有求一心不乱的念头就坏了,不可以。所以佛法教你,我们要有愿,不能有求,我们有愿,没有求的妄想,不可以求,这样我们的功夫才没有障碍。

  「经中真实道理,自然涌现。」智慧开了,经里面的意思你自然就明白。我们中国古人也说,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那个意思自然就明白,也是这个道理。一千遍念下去之后心定了,心清净了,清净心生智慧,那个文字一看自然就明白,佛经也是这个道理。佛经是佛陀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语言、文字,是从真心、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如果我们自己明心见性了,我们的心跟佛心没有两样,佛所说出来的就是我们自性里头流出来的,哪有不懂的道理?当然明了。所以不要求解,不著急求解,就能成功。佛为什么苦口婆心的为我们详细的讲解?这是佛的大慈大悲。我们一些同修当中根性还没熟,已经熟的不要讲了,成熟了,没熟,距离成熟不远,佛给我们讲经说法,加这一点功催化他,使他快一点成熟,也行。

  就正如植物的果木一样,有些还没有熟透的,像我们在中国大陆的时候,我记得小时候喜欢吃柿子,柿子没熟也可以把它摘下来,放在灰里面藏起来,在里面埋个几天它就熟了,就是这个意思。已经成熟的人,教他念佛他就死心塌地的念,他不怀疑,他对於经教要不要听、要不要看,简直无关重要,他就能老实念。念个二年、三年他就往生,他就成功了,那是根熟的人。根没有熟的人他怀疑,想学但是又很难接受,於是佛对於这个半生不熟的,有可能把他培养熟。讲经说法是这个意思,帮助这些人,他真的听明白、听懂了,所以说断疑生信,不怀疑,信心生起来,他能够老实去修学,那也能成功。所以,讲经说法是对中下根人说的,上上根人不需要,一句佛号他决定成功。

  你看倓虚法师跟我们讲的他一个师兄弟,谛闲老和尚的徒弟,一句佛号念了三年,人家站著走的。死了以后还站了三天,等老和尚给他办理后事,死了以后站三天,不容易!他什么都不懂,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做苦力出身。跟老和尚,老和尚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教他多了他都不会,但是他就老实,真的肯念。老和尚教他的方法也妙绝了,这句佛号你就念就是,念了以后一定有好处,也没有跟他讲什么好处,你只管念,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他就照这个方法做,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三年就念成功。这个成功就是这里讲的,妄想、杂念、忧虑、牵挂统统念掉,念到一念不生的时候,他成功了。这个时候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的道理都通达明了了,为什么?心性现前,此地讲性光发现。

  「这就是思惟修」,大乘经上讲的菩萨修行方法,叫思惟修,思惟修实在讲就是菩萨所修的三慧,闻思修三慧,跟这句完全是一个意思。三慧我们要辨别清楚,三慧是建立在三学的基础上。三学是小乘人所修的,声闻、圆觉、权教菩萨都是修的三学,戒定慧三学。三慧是慧,智慧开了,三慧是戒定慧的慧,你前头没有戒定慧,就决定没有闻思修。闻慧、思慧、修慧,那个慧是戒定慧的慧,你才晓得菩萨门槛高,比小乘高多了。我们的修学,虽然学的是大乘,读的大乘经,受了菩萨戒,可是我们的下手处还是要从戒定慧下手,否则的话,闻思修我们连边都摸不到。

  闻思修这三个字,闻是代表接触,用这个字做代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用这个字做代表,眼见色也叫闻,不仅是耳听声,这是很简单用一个字做代表,代表接触。思是代表明了,我们平常对於一桩事情要搞清楚、搞明白,总多想一想,所以用思代表明了,他是一接触就明了。如果再要真的去思一下、去想一下,那又落到第六意识,那不叫三慧,绝对不会落在第六意识里头。一接触就明了,从明了这方面就叫它做思慧。明了当然就不迷,从不迷就叫它做修慧。所以你要晓得闻思修是一桩事情,从接触叫它做闻,从明了叫它做思,从不迷叫它做修,是这么个意思。是一桩事情从三方面来说明,所以叫做三慧。菩萨所修的,说老实话就是一个般若智慧,就是一个慧。他的生活,穿衣吃饭、日常琐碎点点滴滴、处事待人接物,无一不是高度的智慧。所以,我们称它作三慧,就是从接触、明了、不迷,这是菩萨的生活,这菩萨行。

  这个「才是受持,才能领悟,即是得有受用时」,真正你得到受用,这个受用我们现在讲享受,你真正享受到大乘佛法。这个享受在事上,我们今天讲落实在事相上,就是穿衣吃饭,在你所有一切的工作、迎宾接客,都是高度般若的享受,没有一样不是享受。在生活当中你处处有悟处。「读经要这样读法,定慧二学,便同时修了」,说定慧,戒当然包括在其中。小乘的戒定慧三学,大乘的菩萨三慧,你统统都修了,同时修了。再告诉诸位,一时修了,穿衣的时候,穿衣时候统统修了,三学六度就在穿衣上,吃饭的时候,三学六度就在吃饭上,这就是《华严经》上所说一修一切修,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很不可思议。须菩提尊者在本经一开端,看到释迦牟尼佛的生活,他看出来了,看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大城去托钵,著衣持钵,他看出来了。他看出什么?看出佛从初发心行菩萨道,多生多劫的修行证果,原来就在生活点点滴滴里面表显无遗,全都显示出来了,真是不可思议。所以他赞叹稀有。

  诸位要知道,他能看出来,他入了这个境界,他不入这个境界他怎么会看出来?我们怎么不能在日常生活当中看出来六度万行?为什么他能看得出来?他入境界了。这是教给我们,这段的注解很重要,我们从今而后,晓得读经怎么个读法,修持怎么个修法,你就明白了。这两桩事合起来,就是说我们的日子怎么个过法,你看这个多现实。大乘佛法没有别的,教我们过一个美好的生活,教我们过佛菩萨的生活。

  「总之,说无、说不取、说舍,但为破执」,说这些话都是破我们心里上的执著,「非舍其法」,不是说法跟事都不要了,不是的,不能错会意思。叫你舍,舍你心里面的执著,舍你心里面的妄念,不是说的事,这个要明了。舍情执,舍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障碍。「三执既离,则三空齐朗」,执著有三大类,空、有这是两大类,第三类是空空也要舍,这样才舍得干净。三空,是人空、法空、空也空,事实真相完全显示出来,三空是事实真相。《金刚经》上说得详细、说得透彻,虽然经文不长。为什么叫我们要舍?因为三心不可得,我们能执著、能得的是个错误的观念,以为一切我能得到。佛跟你讲三心不可得,能得的没有,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能够执著的心没有。那你所执著的法,一切法是因缘所生的,因缘所生法,当体即是空,换句话说,你所执著的一切法也是空的,也是假的。虽然相有,相是假的,不是真的,也是不可得。能执著、所执著统统都不可得,你还要想执著,以为有所得,这错了,大错特错。

  生生世世无量劫来搞六道生死轮回,六道生死轮回也是个假相,也是不可得。不可得一定以为可得,得什么东西?得六道轮回,你说你冤枉不冤枉?如果你能够从这里觉悟,真的一切放下,内而身心,外而世界,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真的得到。你得到什么?得到的是尽虚空遍法界,《华严经》上讲你得到的是一真法界,这才是真的,那不是假的。一真法界里,不仅仅你得到的是无量寿,所有一切都是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才艺无量,样样都是无量,无量寿是所有一切无量里面一个代表而已,你真的得到了。如果是在六道里面还是用妄想心,你什么都得不到,真的是一场空。所以我们要晓得,佛讲的无、不取、舍是破执著,不是舍法,也不是舍相。三种执著没有了,则三空齐朗。

  「三障全销」,三障就是迷惑、造业、受报,惑业苦三障,说惑业苦也就是讲六道轮回,我们迷惑,所以造业;造业,所以有六道轮回的果报。轮回为什么会延续而不能够突破?就是你在受苦、受果报的时候又迷惑,迷了又造业,永远在那里循环。这个循环愈循环愈严重,迷惑愈来愈深,造业愈来愈广,苦报就无有穷尽。三途非常苦,佛是以大慈大悲为我们说出三途苦报的真相,《地藏经》上说个大概,还没细说,《俱舍论》、《瑜伽师地论》里面说得比较详细。地狱的果报,《地藏经》只给我们讲有八寒八热、阿鼻地狱,说出他们受苦的状况,说出时间是无量劫。《俱舍论》里面有个比较详细的数字,以八寒地狱其中有一个,还不是最大的,地狱里面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多亿年,人间,我们这个世间,一百多亿年是地狱的一天。他的寿命也照这个算法,一个月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他的寿命八千岁。可是诸位要晓得,他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多亿年,零头不算,算一百亿吧。地狱很容易进去,出来很难,时间太长了。所以造作罪业往往是漫不经心,好像也不在乎,《地藏经》上说得没错,地狱人罪受满,出来了,到人间来,地藏菩萨看了,怎么打个转,没有一会儿他怎么又进来了,就是这个道理。人间虽然几十年,在地狱里面只几分钟,你要想想看,如果像等活地狱那种大地狱,一天是我们人间的几万年、几亿年,你这个几十年,还不是去打个转,怎么还没有到一分钟你就回来了?就是这个样子,所以非常可怕。这就是警告我们,三恶道的罪业决定不能做。

  三恶道的业因是贪瞋痴,贪瞋痴叫三毒烦恼。我们如果有贪瞋痴这个三毒烦恼,自己要觉悟,三途有分,很容易落三恶道。我们在人间这几十年,何苦来?眼看著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那个苦比人间不晓得增加多少倍!为什么不把贪瞋痴舍掉?有什么好贪的?这部经上讲贪心不可得,妄想。你所贪图的一切物也都不可得,你贪它干什么?为什么不去修福?我有体力,我有聪明智慧,我有才艺,我有金钱,为什么不去修福?唯有修福,福是能带得走的,除此之外一样都带不走。你再亲爱的人也带不走,不过在眼前哄哄你、骗骗你而已,哪里是真的。要清楚,要明了事实真相。唯一能够得到一个真实的结果,无过於念佛往生,因为这个法门、这个路子我们真有把握可以拿得到的。其他法门,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二边不著不容易,我们能做得到很好,怕的是做不到。理论好、方法好,我们做不到,但是这个理论、方法对我们念佛有很大的帮助。念佛不能成功,是放不下,看看《金刚经》讲的这些道理,我们明了了,真的可以放下。我们讲《金刚经》的目的也在此地,真正帮助我们看破、放下,老实念佛,我们真的会得一个结果。

  「生死涅盘,两皆不住」,涅盘是对生死建立的,生死没有,涅盘也没有,它是相对建立的,这一边没有,那一边就没有。所以生死涅盘,二边都不住,生死是有边,涅盘是空边,空有二边都不住。这个经上讲的不住非法相,那又牵涉到阿罗汉、辟支佛。阿罗汉证到四果,他就住在涅盘里面,他住涅盘,涅盘是不生不灭,他住在那个地方。佛在大乘经上批评他,说阿罗汉堕无为坑,堕落在那个地方,什么作为都没有,等於说时间完全空过。虽然不生不灭,他没有长进,没有进步,停止在这个境界当中。通常阿罗汉在这里面是两万劫,两万劫之后,他会回小向大,他会觉悟,再进修。辟支佛是一万劫,辟支佛比阿罗汉聪明,在偏真涅盘的时间短。

  「舍法是舍其著有之病,舍非法是舍其著空之病,病除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便是佛境界,此之谓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二边都舍,那就入了佛的境界。佛与大菩萨,也就是他们生活的境界,入他们的境界,当然你也成佛、成菩萨了。

  今天时间到了,这段里头还有深义,我们明天从这儿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