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刚经讲义节要 - (第二十三集)
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二十三集)  1995/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23

  请掀开讲义,第三十一面,从第一行看起:

  【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这是说明在末法时期,也就是五五百年以后这个环境之中,前面都给诸位报告过,听到大乘佛法,能够深信不疑,能够持戒修福,他的善根之深厚实在不可思议,这段经文跟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完全相同。大家都知道,学佛的人很多,但是成就的人不多。不仅仅是学其他法门难成就,正如同近代黄念祖老居士所说的,老居士在《净土资粮》、在《谷响集》、在《心声录》里面,我想这几本书现在都在大量的流通,诸位细细去看看,再认真去反省,我相信对我们修学一定有帮助。由此可知,学佛的因缘,这个时代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来得容易。在从前,听经是一桩很不容易的事情,是非常稀有殊胜的因缘,因为中国幅员很广,道场虽然很多,但是讲经的法师不多。像民国初年,全国讲经的法师大概都超不出十几个人,不到二十个人,那么大的地区,你说这么几位法师怎么能够照顾得了广大的信徒。所以道场多半是以法会为主,讲经的非常的稀少。现代科技发达,录音带、录影带、广播实在讲给我们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方便,没有法师也不要紧,我们可以听到录音带,可以看到录影带。尤其经典,在现代新的印刷术带来了低廉的成本,使经典能够大量流通,这也是过去所没有的盛况。

  世尊在《弥陀经》上跟我们讲的,学佛三个条件,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都难。现在我们看这因缘不难,就是接触到佛教的因缘、机会太多了,比从前方便太多。能不能成就决定在善根、福德,你有没有善根,有没有福德。而善根福德就是此地所讲的持戒修福,能持戒的人就是有善根,肯修福的人那当然是福德。这四个字看起来好像满容易,想想我们自己也是持戒修福者,可是仔细一观察,那个持戒修福的边我们都沾不上。这才知道自己善根福德很薄,不能说没有,如果没有,你接触佛法不能生欢喜心,能生欢喜心,证明你有善根、你有福德,你的善根福德不够深厚,那么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就难了。

  这从哪里看?持戒,最基本的持戒,就是佛在大小乘经典里面常说的,亲近明师,这是最基本的。明师在哪里?到哪里去找?实在说一个真正善知识,真是古人所讲的可遇不可求,要没有这个缘分,找不到!但是,没有真正的善知识,我们怎么能找到一条正路?这就是古人所讲的师承。所以,古人成就多,成就也快,我们看《高僧传》、《居士传》,道理在哪里?他有个好老师指导,确实是世出世法里头所说的师资之道,老师像个老师,学生也像个学生。诸位要晓得,师道在今天没有了,这是我们修学之不能成就的基本因素。什么是师道?就是非常慎重去拜一个老师,依靠这个老师,要依靠到什么程度?依靠到自己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确实有能力辨别了,这时就叫出师了,就可以离开老师到外面去参学。

  所以,古时候亲近善知识,它的标准是要在善知识座下得根本智,标准在此地。就如同我们读《华严经》,《华严》最后一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亲近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就是他的老师,他在文殊菩萨会下得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就是清净心。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他就得的那个无知,《心经》上讲的「无智亦无得」,他证得这个,这叫根本智。然后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所不知到哪里去学?出去参访,离开老师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成就无所不知。我们今天修学恰好跟这个颠倒,根本智不要了,要那个干什么?一开头就要广学多闻,就要什么都知道,结果学到老什么也不知道,一无所知,这就错了。没有根本,哪有枝末,像一棵树一样,没有根本,哪里来的枝叶花果。现在人舍弃根本智是大错特错。

  但是根本智是要在一个老师会下成就,我们常讲一门深入,老师帮助你断烦恼,磨炼你的习气,烦恼习气消除了,心恢复到清净,清净心就是根本智。这个时候才有资格出去参学,参学一看,样样都明了,智慧增长,在一切境界里如如不动,这定功加深。没有根本智的现象是什么?参访很多善知识,这个讲得不错,跟他学一点,那个又不错,又跟他学一点,再那个又不错,又跟他学一点,心随著外面境界转,那就很可怜,这样修学法就一样都不能成就。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他都去参访,样样都听,样样都看,样样好像都接受,他心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他还是老实念佛。绝对没有看到参禅的,想去参参禅;看到学密的,想去跟他念念咒,没有。每参访一位善知识,末后「恋德礼辞」,恋德是什么?到他那里参学,对他们的修学完全了解,非常感谢,让我又多知道了不少东西。礼是礼拜,对他很尊敬,辞是什么?辞是我不学他,我还是学我这个,那叫辞。他对於自己根本所修学的没有改变。诸位要晓得,参学最低的条件是要到这个境界,有这个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平常也是如此,要是介绍一些同学学佛,这样也介绍,那样也介绍,那就不是个善知识。他一生当中被你搞得糊里糊涂、颠三倒四,你是他的恶知识,不是他的善知识。善知识应该劝他什么?一门深入,等到他在一门里面下了三年五载的功夫,过去古人的标准是五年,这五年当中决定是一门,就是专求根本智。五年以后,智慧开了,心清净了,再广学多闻,再出去参学,这个就叫做善知识。所以,他有没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这点非常重要。

  现在这个时代谁是善知识?我们到外面打听打听,善知识太多了。这个人说他已经成佛,那个人说他是菩萨再来的,都了不起。说老实话,真正善知识比哪个都谦虚,我们在《华严》里看到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的榜样,善财去参访,没有一位不是很谦虚的。无量法门当中,我只懂这一个,其他的我不如别人。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这是实话,不是谦虚,如果你认为他谦虚,错了,是真的。都谦虚,都不肯承认,你去找他,我什么都不会,无德无能,我怎么能教你,那是善知识;而不是一看到你,你不必到别的地方学,我什么都会,都比人家强,自赞毁他。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也没有慧眼,找到善知识,人家又不肯教我们,怎么办?才不得已我们就想了个方法,找古人,这个决定不错,古人不会拒绝。

  我过去在台中亲近李炳老,李炳老就不敢承认他是善知识,他老人家劝我学印光法师,依印祖为老师,做印祖的学生,印光大师是他的老师。印祖不在了,怎么办?《印光大师文钞》在,天天读《文钞》,天天学《文钞》,大师在《文钞》里面的教训我们依教奉行。李老师以学长的态度来帮助我们,真正谦虚。时间那个时候也定了五年,我是得到老师的好处,尝到味道,他老人家叫我学五年,我自己发心加了五年,我学了十年,十年当中就是跟一个人学。十年以后,这些真妄、邪正差不多可以辨别了,看看听听心里就有数,不会为境所转了,这时候都可以看看,都可以听听,可以广学多闻。这叫持戒,这叫修福,也就是遵守老师的教诫,有耐心、有毅力,一门深入。我们看小注。

  「此节文,正明持戒修福者,已具极长时之修习,是诸善合成之根,真是难能可贵。」可以说依照经上来讲,特别是这部大经,对於经典里面所讲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信受奉行的人,真正是难能可贵。确实是如佛所说,他过去生中,『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可见他的善根真的是非常深厚。没有这样深厚的善根,他怎么能够做到信心不逆?「今在又后之五百岁中,斗争至於极,竟能读诵受持,必是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少欲知足,有持戒之资格,更宜用功,再求坚固,种得善根,当结善果,又有诸佛加被,何不自勉。」我们有缘能够在此地聚会,虽然善根福德还差很多,但是这个缘很殊胜。如果我们觉悟了,只要自己能够奋发,能够认真努力,一门深入,加一点功夫,能够弥补不足的善根,使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把欠缺的部分都可以把它补足,这一生也决定能成就。就看我们自己肯不肯努力,是不是真的认识清楚,果然认识清楚,就是一门深入。譬如说你要发心受持《金刚经》,你用个三年到五年的时间,专在这部经上下功夫。自己订,古人的标准是五年,现在人没有耐心,打个折扣,打了六折,三年。有人问我,法师,能不能再少一点?我说再少一点恐怕不能成功了,就很难了。至少要有三年的耐心,什么都不看,什么都不听,一门深入,每天读诵经典。

  诸位要晓得,一定是以读诵为主,研究为辅助,譬如说你每天用八个小时功,你应当用六个小时来读经,两个小时研究,可以,宾主要分得清清楚楚。为什么读的时间比研究时间要多?因为这是打根基,要求根本智,根本智是求清净心的。读诵是修定,研究是修慧,定比慧重要,在开端的时候定最重要,一定要晓得,从修定下手。所以我劝念佛的人,先用三年的时间去念《无量寿经》,道理就在此地。如果要在《金刚经》上下手,不但要熟读,如果这部经能够背诵的话,大概从头到尾念一遍,十二、三分钟就可以了。念得很熟的话,十二、三分钟就可以念一部,一天总得要念个几十遍,否则的话没用处,它时间太短了,就是你修定的时间太短,一定要遍数加多。

  如果研究,也要亲近一个老师指导,过去我在台中,李老师办大专佛学讲座,讲座里面开著有一门课,就是《金刚般若》,采取的参考书,他老人家指定的是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江老居士一生是一门深入,专攻《金刚经》,他在这部经上用了四十年的工夫,所以他有成就。自古至今的历代《金刚经》注解他都看过,而且遍涉大乘经论,最后完全融会归到《金刚经》上来讲,所以《讲义》的内容就非常丰富。我们用的讲义是节要,就是《讲义》的节要,《讲义》内容太多了,把它的重点摘录下来,我们在此地研究。所以要在这下功夫,就可以以江味农居士做老师,依他做善知识,靠定了就成功。也得要下个五年到十年的功夫,一门深入。解行并进,一方面是求解,一方面要做,照经典指示去做,就是无住生心,也就是不住相修一切善,广行布施,要认真去做,这个样子才有受用。到真正有所体悟了,而后再广学多闻,那就正确。

  今天有几个人肯一切放下,死心塌地去学一部经,学个三年五载。如果不是这样学,诸位要晓得,在佛法修学上没有根。这是基础、是根本,无论修学哪个法门,这个原则、方法是不能够变更的。修净土的,净土五经一论都可以,也只能选一种,你说我五经一论统统都看,不行,还是太多了,力量不能集中。五经一论都可以看看,喜欢哪一种,选定这一门,选定之后,至少要三年,三年是不能再少了,这样才行,这才有个门路好入。

  现在说是又后之五百年,这上一次跟诸位说了,我们现在距离释迦牟尼佛灭度三千零二十二年,所以是第六个五百年都过去了,现在是第七个五百年开始。斗争至於极,古时候人说斗争至於极,我们现在人看看,那时候斗争人还很缓慢,并不很严重,现在才真的到极点。所以许多预言家讲世界末日快到了,世界为什么会有末日?就是斗争到极处了,真的达到极处。在这个时代,还能够读诵受持《金刚经》,这不容易。读诵底下这两个字重要,重要在「受持」,《金刚经》讲的理论、讲的方法、讲的境界完全能接受,毫无怀疑,依教奉行,真正能把它在自己生活当中完全做到,这才叫受持,这个当然就有受用。

  凡是受持《金刚般若》的人,底下这几句是必定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於人还有争,於世还有求,与《金刚经》的无住生心完全相违背,那怎么能做得到?不但非分的我们不求、不争,自己本分有的也不要,也很乐意的施舍,自动自发的帮助一切大众。少欲知足,欲是欲望,会减低到最少,最少是什么?我们有个身体在世间,需要衣食住行,衣食住行足够用,就行了,不必奢华,不必再多,这就少欲,就知足了。衣服能够穿得暖,每天三餐能吃得饱,够了,其他的都不必要,这就是持戒修福的本钱,有资格持戒修福。他的心定了,没有奢求,这在大乘佛法的修学的确具足了良好的根基,遇到大乘佛法,他一定欢喜,一定乐意受持。

  再勉励他,更宜用功,再求坚固,从这个基础上要不断的增进,再努力使我们的心更清净,智慧更增长。种得善根,当结善果,这个地方的善果就是福慧增长,讲到究竟处,就是本经所说的当得菩提。这是我们自分的努力,自己肯努力,必定得一切诸佛的护念,这不需要求的,诸佛加持,求是求不来的,只有自己德行感召。我们自己修德,这就是我们之感,佛自然就有应,叫感应道交。如果自己不认真的去修学,没有感的条件,佛怎么会应?所以感应道交,这是外面的力量,一切诸佛都加持,为什么不自勉?我们今天在座的同修,自己勉励自己加一把力,能做得到,不可以轻视了这个机缘,不能轻易把它舍弃,要认真、要努力。

  「劝人学佛,一定要劝他持戒修福」,这就是众生真正的善知识。持戒,诸位一定要牢牢的记住,不是说劝他持五戒、持十戒,那你完全误会,那是不懂得佛所说的真实义。这是大乘经,这是菩萨法,菩萨六度里面,布施,第二就是持戒,持戒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持戒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守法、守规矩,守规矩、守法度这叫持戒,它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做人有做人的规矩,学佛有学佛的方法,必须要遵守。要肯修福,修福就是能够舍己为人。「更要劝明般若,从速修学净土,求生西方,须知般若与净土,关系至深。」江味农居士他标榜给我们看的,是教宗般若,行在弥陀。他在经教上,他一生是专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他在行持上,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所以,他是往生净土的,《近代往生传》里面有他的名字。他在《讲义》里面,讲到重要地方,往往都劝导我们要认真去修净土,般若跟净土的关系非常密切。念佛人为什么不能往生?说老实话,没智慧!没有智慧就盲修瞎练,所以佛没念得好,这个心对世缘没有放下,障碍他往生净土,原因在这个地方。

  智慧开了,就死心塌地一门深入,我们这次选讲这部经,道理也在这个地方。也就是看大家这些年念佛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就是没有能够死心塌地去念佛。所以希望从《金刚般若》里面,我们了解、明白了,除念佛之外,任何一个法门,要想在一生当中成就实在是太难了,原因是我们没有能力断惑。如果不能超越三界,任何的功力都不能算成就,道理在哪里?因为他还要六道轮回,只要有轮回,换句话说,三途决定有分。而且我们从事实上去观察,决定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这个事情我们已经搞了无量劫,过去虽然已经在「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还是没有能够超越轮回,你就晓得这个事情多难。这一生当中行吗?把这些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才真的回过头来死心塌地念佛求生净土,再没有第二个妄念,我们才有成就的希望。所以,劝人学佛,一定要劝他老实念佛。

  我们看到倓虚法师的传记《影尘回忆录》里头,有不少的记载,老法师教人念佛,都有不可思议的成就。像他叙说的,他的老师是谛闲老法师,这是清末民初天台宗的大德,他说谛老曾经有个徒弟,这是早年的,倓老跟他学的时候比较晚,这是早年,在民国初年。老法师小时候有个玩伴,小朋友在一块玩的时候,那时候的伴侣,因为他们都生长在乡下。到以后长大成人,谛闲老法师的家境比较好,能读几年书,他那个玩伴家庭环境不好,就没念过书,长大不认识字。谛闲法师还曾经跟他舅舅做买卖,做了几年,以后出家。他这个朋友以后就学了个手艺,靠手艺谋生。这个故事记在《念佛论》后面,是倓老法师打佛七当中的录音带上写下来的,这个录音带也是我在旧金山得到的,那个故事很感动人。

  他这个朋友以后到观宗寺找他,谛闲老法师那时候还年轻,在观宗寺当知客,找到他了,一定要跟他出家。谛老就说,算了,年岁那么大了,大概有四十岁,出家人生活很苦的,你也过不了,你又不认识字,五堂功课也学不会,你在道场里面必定被人家冷落,人家瞧不起,那个日子很难过。所以就劝他回去,劝他继续做他的生意。他在一生当中,尝到人生太苦了,坚持一定要出家。谛老被他折磨得没法子,最后就说,那好吧,你真的要出家,你得依我几个条件。他说没问题,我既然拜你做师父,你说什么条件我都依从。谛闲法师把他剃度了,剃度了告诉他,你也不要住在庙里,也不要去受戒,我到乡下去找个小庙,宁波附近乡下没人住的那些小庙很多,找个小庙给你住,在附近找几个护法来帮助你,照顾你的生活。就教他一个方法,你就老实念「南无阿弥陀佛」,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继续再念,你一直念下去,准有好处。这个人还真不错,真听话,他就这一句阿弥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念了三年他成功了,他站著往生。一个字不认识,一生当中没有听过一句经,什么都不会,他唯一的好处就是听老师的话,老师怎么教他就怎么做,这一点就非常难得,这就叫持戒修福,他肯干!站著往生的。往生之后,小庙里的护法知道这个事情,也不敢动他,马上派人到观宗寺去报告谛老。那个时候到观宗寺,从乡下都是走路去的,来回就两天,这样去报信,谛闲法师再到乡下来看他,一往返三天。他死了以后,站在那里站三天,等老和尚来给他办后事。老和尚一看,佩服得不得了,他说你总算是没有白出家,总算是有了成就。而且赞叹他,即使这些讲经说法的大法师,名山道场的住持方丈,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你。死了以后,站在那里还站三天,近代的事,距离我们不算太远。

  我们在台湾看到站著往生的,坐著往生的,这四十年当中有不少人。但是没听说过站三天的,没有,三天的记录没有。从这些地方我们晓得,真的成就是什么,真正修行是怎么修的,我们说老实话,跟这些人比差远了。自以为聪明,自以为比别人高,实在跟人家比相差太远了。人家那才叫老实念佛,我们虽念佛,不老实。

  开智慧,更要劝明般若,智慧是什么?智慧是看破放下。这部《金刚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纲要,而《金刚经》到最后总结两句、一偈,这在下卷。两句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一偈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全部的般若就总结在这里。而一偈当中,说了六个比譬,六个比喻是以梦为主,其他五个比喻都比喻梦不实在,是虚假的。人生在这世间,诸位很冷静仔细观察,就是一场梦,梦哪里是比喻?确实是梦境,转眼成空,一法不可得,一样你都得不到。不但外面境界上没有一样你能得到,这个身体都得不到,我们身体刹那刹那在变化。而经中明白为我们开示,一般人执著能得到的是心,我们总以为样样我都可以得到,经上明白告诉你,三心不可得。你执著一个能得的,不实在、是假的、是空的;你执著所得到的一切法,经上给你讲得很清楚,诸法缘生,缘生之法,无有自体,当体即空,你所执著外面境界也是一场空,也是不可得。如果真正能够把这里看破,哪有不放下的道理?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烦恼统统放下,清净心就恢复。唯有清净心是真的,那是真正的自己,心净则土净,这样往生才是上品上生。由此可知,般若跟净土的关系之密切,般若教给我们看破放下。所以,从速修学净土,也就是老实念佛。

  「生西不是为自了,原为度众生,方与弥陀本愿相合,为满大愿,可证性故。」这是告诉你,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消极,不是小乘,不是逃避责任,而是最积极,无比的积极,我们要帮助法界无量无边迷惑的众生。怎样能够满足这个大愿?唯有往生净土,这个大愿很快就能满足、就能兑现。如果不生西方,既使有能力依照《般若经》上能成就,能够达到破无明见真性,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禅家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可是成的佛不是究竟圆满佛,而是分证佛,分证佛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了。从初住到究竟佛果还有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照一般大乘经上讲法,需要修行三个阿僧只劫,你看这个时间多长。第一个阿僧只劫修满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个阿僧只劫修满七个位次,从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只能修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由此可知,菩萨行愈往上愈困难,时间要很长,三大阿僧只劫才能修到究竟的果位。

  可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一品烦恼都没有断,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一到那个地方,就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把我们立刻就提升到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经上讲得很清楚,八地,一往生就是八地,八地在普通修行,是两个阿僧只劫修满,第三个阿僧只劫也修了一些时候。你看西方极乐世界跟一般比较起来,那个殊胜之处自然就能体会到了,这是为什么许多菩萨一定要求生净土,包括华藏世界的文殊、普贤菩萨都要求愿往生,道理就在此地,极乐世界成就快。所以我们发菩提心,就是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为度众生,我们自己的愿跟阿弥陀佛的愿相结合,道理在此地。

  「般若与净土,是一非二,有往生法门,方能成就般若法门,此文殊、龙树、智者、永明诸大士,所以皆发愿往生者也。」实在讲就是因为这个道理、这个事实,所以文殊、普贤这些大菩萨们,龙树是印度的,智者大师是隋朝末年的,隋末唐初的天台宗的祖师,永明是禅宗的大德,大彻大悟之后,回过头来专修净土,净土宗第六代的祖师,这些人都愿意往生净土,就是他们了解净土的殊胜。所举出来的这几位,都可以说是佛门历代当中为大众所景仰的大智慧之人,不是普通人。「持戒修福,极不容易」,这四个字它有很深很广的意思,我们不能把它看浅了,实在不容易。「往昔已亲近承事无量诸佛,但种善根。」持戒修福之人根基深厚,究竟深厚到什么程度,实在说不是我们凡夫能够想像得到的。「可见欲成就般若法门,必须亲近弥陀,实相般若,方能现前。」我们今天读《般若经》,对於般若的道理稍稍体会到一些,这些实在说是般若的皮毛而已,真正的般若我们没有法子体会得到,为什么?真正的般若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我们的心不清净,我们的心只生烦恼,不生菩提。我们心里面都是妄想,都是分别,都是执著,哪里有智慧可言?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想心中般若智慧能够透出一分二分,就不是容易事情。

  你看佛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阿罗汉的定功够深,《楞严经》上讲他的定功是九次第定,超过四禅八定,到第九定,有能力断见思烦恼,不能破无明。所以阿罗汉跟辟支佛,世尊说他们只得半个解脱,三德秘藏里面讲法身、般若、解脱,阿罗汉跟辟支佛只证得一部分的解脱。因为他没有见性,他没有般若智慧,他没有证得法身,你就知道这事情难。我们这一生有指望吗?说老实话没指望。因为般若智慧最低限度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般若智慧就透一分。这个地位在佛法里面讲,大乘圆教初住菩萨,大乘别教是初地菩萨。说实在话,不要说这么高的地位,大乘十信位的初信位我们这一生都没有指望。怎么晓得?大乘初信位的菩萨,有能力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我们有没有能力?有能力将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你在大乘就是初信位的菩萨,你证得初信位,要在小乘,你证得初果须陀洹了。换句话说,整个佛法教学当中,你才是一年级的学生,要到五十二年级才能毕得了业,你才一年级。不要小看了这一年级,这一年级在佛法当中就称为圣人,你就不是凡夫了。为什么?虽然你不能出三界,保证你不堕三恶道,这是经教上所说的。我们明白这些道理,这些事实真相,再回头想想,只有念佛往生这条路我们还勉强走得通,还有分,其他确实没分,大小乘都没分,这才死心塌地去念佛。

  「永明禅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是永明禅师劝人修净土四首偈当中的一首。他那个时代禅风鼎盛,大家都去参禅,能不能有成就?他是过来人,他知道参禅没有结果。诸位要知道,禅必须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才算成就,如果达不到这个境界,纵然成就四禅八定,来生不过生四禅天四空天而已,还是不能出三界,不能出轮回,那就不能算成就。说老实话,四禅天四空天我们在座这些同修,哪一个没去过?都去过,阿鼻地狱也去过,无量劫来在六道里轮转,哪一道没去过?道道都去过了,今天还落得这个样子。才晓得这一关难过,实在是不容易。净土法门我们在过去生中有没有遇到过?当然遇到过,不但是遇到,还遇到过不少次,为什么没有往生?就跟今天一样,遇到怎么样?半信半疑。嘴巴里想去,要亲近阿弥陀佛,心里这边还舍不得,还放不下。这是老毛病,无量劫的老毛病,这个毛病要不改,这一生又空过。如果真的觉悟,我一定把过去的习气毛病统统改正,一切真正放下,专念弥陀,专修净土,学一些老阿公老太婆,就成就了。那些人不要看他愚,古德所说愚不可及,我们比不上!

  所以参禅的人,永明讲,有禅有净土当然是更好,有禅无净土就不行,刚才讲了,还是在六道里头打滚。无禅有净土没有问题,换句话说,只要有净土,什么叫「有」?著重在这个有字。我们今天修净土,就是没有净土,要有净土就行了,就成了。有是你心上真有,不是口里有,口里有没用处,心上真有,念念不忘,那叫真有,只要心上有净土,万修万人去。后面两句是讲修学净土的成就,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个开悟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学般若者,须速修念佛法门。」赶快要学念佛法门,我们的功夫才得力、踏实,我们的光阴没有浪费,没有空过。「修净土者,亦须速修般若法门」,底下说,「《观无量寿佛经》明第一义,正是般若」。《观经》里面没有说到般若这个名词,但是讲到第一义,第一义就是般若。所以,念佛是大智慧,不是高度的智慧,他怎么会在无量法门当中去选择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文殊菩萨选择的,普贤菩萨选择的,大势至、观世音选择的,你怎么会跟他们选择的是一样的?所以,没有高度的智慧,不会死心塌地在念佛往生法门上。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请看注解。「闻是章句,是指定持戒修福之人,以其能信、能依此说奉行也。」这是解释第一句。这就是前面所指定的,持戒修福善根极为深厚之人,因为他听佛说这个经,他能领会,他能够相信,他能够照做;换句话说,他知道「应无所住,而行布施」的道理,他知道「应无所住,而行布施」的好处,他才肯干。一般人为什么做不到?他的道理不明,功德利益他也不知道,这是他不能做的原因。「净信正指实信,亦即实相」,要指实相,这个意思就深了。实信是实实在在真的相信,净是清净心,没有丝毫怀疑,这个信就叫做净信。「生净信,有净念相继者,有不能净念相继者」,净念就是净信,「乃至二字,包括许多功夫不同之人」。刚才说了,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菩萨,功夫都在一个净信,初发心的人,净信的功夫浅,愈是高位的菩萨,他的净信愈深。所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一念当然是很浅,可是要晓得这一念就很难得。虽然像是闪电一样,石火电光,它总放了一次光,无量劫来从来没有放光,这一下有了一次闪光,也就不容易了。有一次放光就有第二次,希望这个净念能够相续、能够不断,那就产生大智慧的力量。

  「龙树大士云,一切法不生而般若生,可见若非真实用功,净信不能得生。」净信就是清净心所生的信心,我们今天讲的信,我们的心是妄想心、是烦恼的心、是杂乱的心,我们这个信是从这里面生的。所以这个信心不深,信心很容易退失,因为心被境界所转,也就是说,境界现前我们的心会变。不但我们看别人,我们常常怀疑别人靠不住,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别人靠不住,自己靠得住吗?自己一样靠不住,自己心在变化,自己不能控制,不能掌握。所以,这个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就不变,会变的是妄心。我们今天所用的心是妄心,看看一般人所用的心也是妄心,没学佛的时候不知道,把假的当作真的,所以亏吃大了。现在学佛第一个好处,就是我们知道我用的心是假的,大家的心也是假的,妄心跟妄心交流何必认真?烦恼就少了很多,不要认真,假的。人家来跟你说,我诚心诚意真心对待你,听了笑笑,假的,不是真的。他会变,刹那刹那在变,不要当真,就没事了。我们今天对待别人,说老实话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不能相信自己,自己的心会变。今天对这个人好,明天就恼了,自己对自己都不能相信,都是假的。学了佛,这个好处总能得到,不要再认真,不要再计较,知道都是假的,经上讲都是梦境,何必去当真?何必自找苦吃?

  可是学佛目的是要求真,真在哪里?真离不开妄,妄息了就是真,也就是说,妄想息掉那个心就是真心。龙树菩萨说,一切法不生而般若生,般若是真心里本有的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生」就是现前。真心什么时候能现前?一切法不生的时候现前了,一切法是妄念、是妄想,一切法不生就是一个妄念都没有了,清净心就现前,清净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佛法里面教我们用功,功夫是什么?功夫就是本经一开头须菩提尊者所提出来的,怎样降伏妄想,怎样叫心安住,安住的意思就是不动,如何叫我们这个心能不动,如何能把妄想除掉。《金刚经》自始至终就是说明这两个问题,实在讲两个问题是一桩事情,妄想除掉,心自然就安住。

  大乘佛法里面,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这许许多多方法、门径,做什么的?都是降伏妄想的。所以说法门无量,殊途同归,无二无别,方法、手段尽管不一样,它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把妄念伏住。禅宗用参禅的方法降伏其心,教下用受持经典,读诵的方法降伏其心,净土宗用念佛的方法,密宗用念咒的方法,方法不一样,目标是一样的。诸位要晓得,学佛学什么?就是学清净心,无论你用什么方法,方法不同没有关系,假如都是帮助我们心恢复到清净,帮助我们把妄想杂念消除,这都是佛法,这就没走错。假如用的方法,我们妄想分别执著不但没有减少,还要增加,那就错了,那你就不是在学佛。不是在学佛就是学魔法,魔是什么?折磨你自己。佛与魔可以从这个地方辨别,佛教我们戒定慧,佛教给我们是清净心,魔是帮助我们增长贪瞋痴,决定与清净心是相反的,那就是魔。所以魔跟佛不难辨别。

  真用功就是真在降伏上下功夫。今天开端的时候说过,我们跟定一个老师,一门深入,学什么?就是学清净心,一容易得清净,容易得定,多了就很难了。纵然修净土,净土五经一论也只能选一种,我五经一论都学,难,你得一心、得功夫成片不容易,不如学一样的,那个一门深入容易得。实在讲真正修净土求生西方,不用净宗经论可不可以?可以,江味农用《金刚经》,周止庵居士用《心经》,还有不少大德们用《地藏经》,无论用哪一种经都可以。为什么?目的是一样,得清净心,心净则土净,回向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成就。从这个地方看到阿弥陀佛心量真是广大,没有说你一定要修三经、五经一论不可,你修其他的我就不来接引你,没有这个道理。你看《无量寿经.三辈往生》这一品经经文是四大段,前面三段是上辈中辈下辈,后面那一段,慈舟大师科判上说叫「一心三辈」,那就不是修净土的,修其他法门,也是一门深入得清净心,回向求生净土,阿弥陀佛统统欢迎。不管你学哪一宗哪一派,只要你心清净都欢迎。

  心净则土净,西方极乐世界要的标准是心清净,这是我们要晓得的。我们一定要在清净心上下功夫,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如何保持清净心。具体的方法,我们现在能用得上的就是读经、念佛,用这个方法,把所有一切妄想、杂念取而代之,这是念佛的功效。特别是在最初下手,我们在经验当中所得到的,最初下手读经比念佛有效。因为这句佛号很容易念,阿弥陀佛或者是南无阿弥陀佛,一面念佛是一面可以打妄想,这就不得力。念经就不一样,念经一打妄想就念错了,很容易发现,很容易把念头拉回来。这是我们先用读经的方法,经念久了,心比较清净,妄念少了,不念经可以,专念佛号,这个行,已经有功夫了。每个人根性不相同,至於用什么方法最好,自己可以试验,试验哪一种方法有效,就专用这个方法。要晓得我们修的是什么?清净心。要把妄想、杂念、烦恼、忧虑、牵挂统统把它念掉。江居士说得好,念佛的人不能忽略般若,般若有什么好处?般若教给我们看破、放下,使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功更为得力,凡是不得力,总是看不破、放不下,般若的好处在此地。

  「一念相应,即净念相继之根,净念相继,即从一念相应而来。」所以一念相应我们要重视,古德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念相应就是底下净念相继。《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教给大家念佛的方法,就八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教导我们专修专弘,他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假是借,不需要借任何法门来帮助,这个方便法就是大小乘所有的方法,不需要。这就讲一门深入,就是一句名号念到底,念到底自然明心见性。实在说,顶好的一个榜样就是谛闲老法师那个念佛的徒弟,他就一句阿弥陀佛,念三年有那么好的成就,他是完全遵照大势至菩萨教的方法、原则去做。

  有许多同修来问我,他说法师,怎样都摄六根?他不会都摄六根。我就告诉他,净念相继。怎么叫净念相继?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跟净念相继是一桩事情,就如同前面所说的「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是一桩事情。净念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六根自然就摄受。六根是什么?六根说白一点,就是妄想、杂念。眼见色、耳闻声,心往外头跑,往外攀缘,能够一心专念,一心不就都摄了。所以能够做到净念,著重在净,净就是没有怀疑、没有夹杂,夹杂就不清净。不但世间法里头不能夹杂,我在念佛的时候,世间所有一切事统统放下,不要去想它,不要去理会它,一心念佛,佛法里面的事也要放下。《金刚经》上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所说一切大小乘法也要统统放下,不要去想,不要去执著,你佛号才念得好,念才真的清净,才净念。相继是保持不间断,你保持的时间愈久愈好。

  平常一般念佛,说实在话,每天你能够念上二十分钟,效果就非常难得,早晨念十分钟,晚上念十分钟,可是一定要符合净念相继。一面念佛,一面还有妄想,那个不算,那个没有用处。果然是净念,早晚能有十分钟到十五分钟,你一天一定是精神饱满,烦恼轻智慧长,这也是养生之道,能够有十分钟到十五分钟恢复到清净,不容易。诸位同修不妨试试看,看能不能做到十分钟,在一般人恐怕一分钟都做不到,他又有妄念起来,又有妄想了。你才晓得,十分钟到十五分钟是相当不容易的,但是非常有受用。所以般若教你,你要看得破、要放得下,这个短暂的时间,所有一切统统放下,统统不要理,念佛的时候连电话都拿掉,不要有任何人来干扰。你用这个方法修,对养身之道,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相应就是与净念相应,与清净心相应。净念相继即从一念相应而来,净念相继就是一念相应的相续,连续那就变成净念相继。

  「相应」,这个里头有浅深差别不同,「有性相、事理、因果,种种深解不同」。性相是深,与自性相应,性是空寂的,也就是大乘经上常讲,「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相应的时候,心很清净,一念不生,但是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真的相应。如果是境界不清楚不明白,心地很净,也一念不生,但是什么也不知道,那是掉在无明里面,那不是相应。如果那个相应的话,就跟无想定相应,无想定修成了,果报在四禅天,在四禅无想天,佛在经上常讲这是外道天,你学佛最后学成外道,这又错了。所以要知道,心虽然很清净,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了,这个清楚、明了不是作意的,就不是有意的,是自自然然的。如果加一点意思在里面,那又不清净,你有个妄想、有个念头在里头。不能加一点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才叫相应。如果说与相相应,像修《十六观经》,观落日悬鼓,这个相就现前,观阿弥陀佛、观观世音菩萨,这相能现前,那是与相相应。这是从性相上说的。

  有从事、理上说的,从事上说,事有很多种,譬如我们熟读《无量寿经》,我们依照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从内心里面发出与佛同样的大愿,这个愿现前这是事。依照阿弥陀佛的愿,或者阿弥陀佛的行,阿弥陀佛多劫的修行,都在《无量寿经》里面,我们一念的时候能与这个境界相应,这是事,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之事。理是心性,这些事是心性变现出来的,如大乘经上所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与这些理相应。又如本经所说的,诸法缘生,当体即空,与这些理相应,心地也非常之清净,这是与理相应。

  与因与果,因果有世间法的因果,有出世间法的因果。所以这一念相应,浅深次第差别很大,这也必须要理解,要理解这些事情一定要多读大乘经论。如果不想知道这个事情,实在讲也不妨碍,只要自自然然到一心清净,它自然与这个相应,你不需要了解它,它自然相应。相应之后,我们一般讲这个人开悟了,得定之后,定心起作用,就是开悟。悟了之后,他的头脑冷静,不必思惟,不必考虑,观察一切事相他的能力比一般普通人要入微得多。他一看、一听自然就明了,他不迷,而且知道得非常正确,也非常的深广。这都是相应的力量所产生的效果,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