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二十集) 1995/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20
请掀开讲义第二十三面,倒数第五行,看第十八节「结示正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前面讲到「无住相布施」,世尊为我们说法,他所说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而我们凡夫是迷在真相里,真相虽然就在面前,看不出来,也觉察不到,这是我们的病根。佛与大菩萨们,他们对於事实真相很明了,很能通达,所说的一切法,就是把这个事实为我们宣布、展示出来而已。真相就是我们自己本人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明了之后我们就晓得应该怎样生活,应该怎样过日子,这个生活是真实的幸福美满,所谓真善美慧。如果不能够明了,依旧是迷在实相之中,我们在生活感受上是适得其反,这就是所谓苦不堪言。由此可知,苦乐就在一念之间,一念迷就是苦,一念觉就是乐,真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正常的生活,也就是正常的人生,就是此地所讲的无住相布施,这句话可以说都说尽了,本经前后经文虽然这么长,实在讲,无非是重复这句话而已。就在这句话,面面去观察,面面去体会,让我们真的明了、真的通达,也像诸佛如来一样得其受用,这是诸佛如来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的目的。
接著说福德亦不可思量,可见得福德是受用。福是福报,正报像经上常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诸位要记住,不是佛的专利,要看成佛的专利,我们就看错了。我们每个人都有,哪个人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我们现在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什么现不出来?我们没有福报,没有修福。三十二相是修福得来的,三十二相并不是很圆满,真正圆满,本经后面讲了,具足相。具足相就像大经称赞报身佛一样,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由此可知,佛法并不是要把一切相都灭掉,不是这个意思,一切相存在,有!可以受用,就是不能执著。如果一执著,这个福报叫有漏的福报,这样的福报免不了要招来无量无边的苦难,这个意思非常的深广。所以,这部经上讲,须菩提自己所说的实在讲也就是教导我们,学佛不能不深解义趣,义是道理,趣就是事实真相,对於理论、对於事实真相要深解。然后才晓得佛菩萨的生活行为是正确的,是自然的,没有一丝毫造作,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发心,发菩提心,实在讲菩提心是什么?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这叫发心。菩提心跟非菩提心的差别,起心动念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菩提心,菩提是觉的意思,觉而不迷。凡夫心恰好颠倒,迷而不觉,凡夫是迷而不觉,佛菩萨是觉而不迷。佛教给我们发心,要像诸佛菩萨发心一样,也就是说像诸佛菩萨一样的起心动念。可是这里面迷悟的相我们一定要清楚,著相就是迷,不著就是悟,换句话说,迷悟的相就是著与不著。著与不著再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我们的心上有没有。心里头有,把它当作一桩事情,真有了,那就著了;心里面根本就无所谓,那就是不著。一定要在生活当中去炼,锻炼,这就叫修,修正。
像我昨天举个例子,有个人向你借了一笔钱,数目很大,你会不会挂在心上?借给他了,若无其事,还也好,不还也好,根本不把它放心上,那叫不著,那就是觉。为什么?因为一切法因缘所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著它干什么?不但身外之物了不可得,连身体都了不可得,你这样生活就快乐了。你命里头有这个福报,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守也守不住,通达这个道理,活得就快乐,就幸福了。一定要在事相上去体验,看你自己是不是真的觉悟,是不是真的通达了,这就是世尊教我们在金刚般若里头用功的方法,样样事都不著,样样事都很认真去做。
我过去在台北跟道安老法师一起办大专佛学讲座,道安法师有些地方是一般人比不上的,他对於财物看得很轻,所以常常受人家骗,而且骗的数目都很大。他自己也知道,他不是不知道,这一点高明。有一天我们去看他,我进门的时候正好有个人走出去,那个人我也认识。我们坐了一会,老法师给我说,你来的时候有没有看到某人出去?我说看到了。他今天又来骗我了。我说你怎么样?我又给他了。这就是很高明的地方,来骗了好几次,骗他的人以为老和尚不知道,老和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再来骗,要多少,给你,都给你,这个了不起,这个说实在话是一般人比不上的地方。但是道安老法师还是有放不下的地方,什么放不下?名放不下,他这个利,财利他放下了,名没有放下。喜欢人给他送他个董事长什么名义,他喜欢这个。那个人开了个公司,请他做董事长,就问他要钱,钱都被他骗光了。所以,那个董事长一顶帽子带上,钱财就漏了好多。
样样都要放下,财要放下,名也要放下,名闻利养样样都要放下。不但连那个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佛法也执著不得的,所以这个经上佛是明白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要不要?要,心里不能执著,心里不能有,放下不是讲事放下,是讲心里头放下。心里没有是真没有,事上有没有不要紧,这个无所谓的,心里头一丝毫都不能牵挂。这是补足前面的一点意思。
今天这个总结,就是世尊叫著须菩提,须菩提是我们大家的代表,叫著须菩提就是叫著我们本人。『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就要像佛教导我们这样去住,这是无住而住。「归结到无住乃是正住,正指应无所住,又答应云何住」,这都是须菩提尊者在前面所启请的两句话。应云何住,一个发菩提心的人,心应该安住在什么地方,而世尊教导的是应无所住。经文讲到这个地方,把应无所住说明了。「意谓但依我所教之二边不住去修行,本以不住为主,否则非大乘佛法。」一定是以不住为主,为主要修学的课题,主要修行的目标。因为凡夫,我们可以说是无始劫以来,心就是有住,已经培养成深厚的习惯。「住」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你心里头有牵挂,总有挂念的,那就是住。世间人不是挂念他的财富,就是挂念他的眷属,心里时时刻刻都放不下,那就叫住。本经到后半部说得微细,后半部说到真正发大乘的菩萨,菩萨有没有住?还是免不了,住什么?住要度众生,念念要想著度众生,把度众生这事情挂在心上,那也不行,也是错误的。这个经题称为「金刚般若」,真的是名符其实,把你丝毫微细的念头都要教你断干净,这样才恢复到自信清净心。
真如、本性里面一法不立,惠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那是真如本性。有佛也不行,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不行,所谓佛法,佛法是缘生的,佛法是跟世法对立而建立的,没有世法哪来的佛法?相对建立的,叫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住就错了,住就是迷,就是无明。虽然不住,但是要行,如果不行,不行你就住在空,所以佛是极力教给我们,要广行布施。广行布施是行,也就是说,广行布施我也说得很多了,从哪里做?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日常生活,像世尊在本经表演的,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这日常生活,这是描述三千年前出家人的生活。在家人有在家人的生活,无论你是什么身分,无论你从事於哪一种行业,就在你自己本分上圆满的修学六波罗蜜,就成菩萨,就成佛,没有离开你的本分,没有离开你的行业。无住相就要在布施里面去修无住相,从无住相里面广行布施,无住相跟布施是一不是二,分作两截就错了,那不是佛所说的意思,它是一不是二,这才叫做大乘。如果分成两截,那就不是大乘,不是小乘便是凡夫,为什么?凡夫著有,小乘著空,也就是说小乘无住没有布施,凡夫布施没有无住,他要著相,所以这不是大乘,大乘是二边都不著。这就是讲的无住相布施,布施在无住相里面,无住相就在布施之中,大家要体会这个意思。
「降伏及不住,两事即一事。」须菩提是问了这两句,「云何降服其心」,「应云何住」,问了两句,实在讲两句的确是一桩事情,降伏其心,其心就是妄念、妄想。凡夫妄想纷飞,怎样把妄念伏住?怎样把妄念断掉?佛与凡夫不相同的地方,就是佛没有妄念,凡夫有妄念;换句话说,有念就叫凡夫,无念就叫佛,就叫如来,差别就在此地。「修行下手,即是一舍字」,舍就是布施,舍就是放下。凡夫不肯舍,为什么不肯舍?因为在他的观念当中,他不晓得这个观念是错误的,第一,他认为我是真的,我能得;以为境界也是真的,我能够得到。所以得失的念头非常坚固,非常坚定,那怎么能舍得了?世尊在本经里面说得才妙,你说我是能得的,以为真有,经上明明跟你讲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就是说明什么?你以为你能得的那个没有。想想佛这句话很有道理!法是你所得的,诸法缘生,缘生之法没有自体,当体即空,也是了不可得。这说清楚了能得的不可得,所得的也不可得,你还打什么妄想!佛菩萨眼里看众生,无非造业而已!真叫可怜悯者,可怜悯,造业而已。成天在打妄想,在造恶业。
起惑造业必定有果报,果报就是现相。这个相虽然是假的,虽然是虚妄的,你还是不能不承受,你要去承受,天堂地狱你要去受。不知道是假的,不晓得当体即空,以为它是真实,在里面就有虚妄的感受,苦乐忧喜舍之受。这都是不正常的,苦乐忧喜舍都不正常;正常的,佛经常说正受,正受是什么?是定慧。定就是清净心,心里一念不生,充满了智慧光明,照见一切,那叫正受。像《心经》上讲的观世音菩萨,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那才叫正受。所以,舍就非常重要,大乘佛法的修学要是归结到总纲领,就这一个字。菩萨六度里面,布施摆在第一,布施就是舍。要舍到底,要舍到究竟,要舍到无可舍处,连舍也舍。
「舍,即破我执,究竟舍,我执方破尽。」平常佛在经上为我们说法,佛说法有两个原则,所谓二谛,真谛、俗谛。俗谛就是方便说,不是究竟的,是方便说。虽然是方便说,这个方便能够引导我们入究竟,不同於我们世间人讲方便,世间人往往误会,把随随便便就当作方便,这是错误的。方便里头有大学问,有大的技巧,所谓是善巧方便,能够诱导我们走向真实,走向究竟,这是俗谛。真谛完全是讲事实真相,我们凡夫往往听到事实真相听不懂,不以为然,听佛的方便说,有的时候还可以点点头,说得不错,说得很好。因为真实的与我们的习惯往往完全相反,所以很难接受。譬如说,经上常讲的,断了见思烦恼,我执就破了,法执没破。破一品无明之后,法执也破了,这个说法是方便说,不是究竟说。为什么?我执破了,法执没破,试问问谁执著法执?还是有个我,要没有我的话,哪个人执著法?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谁没有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由此可知,还是有个我在。到什么时候那个我才真正没有?最后一品无明也破了,我们讲的圆满究竟佛果,那才叫真的那个我断得干干净净,一丝毫我执都没有,这个念头都没有了。由此可知,等觉菩萨还有微细的我执,所以说破我执谈何容易。粗的我执是讲身相,因为一切众生把身执著是我。所以阿罗汉破我执是破身见,这是见思烦恼里第一个身见,是破这个,这是最粗的我相。《金刚经》上前半部讲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后半部讲我见,我见就是微细的我执,我相就是很粗的我执,阿罗汉是破我相,我见还在。所以要舍到底,到最后那一品生相无明还是要舍。
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不容易。不要说舍我见、我相,我所有的,身外之物你就舍不掉,「我所有的」都舍不掉,「我」怎么能舍得掉?於是才真正明了大乘佛法修行不容易!你要不能舍,说实在话,你就出不了三界六道轮回,不管你怎么修,你修得再好,定功再深,智慧再大,只要你还有我见、我相,你还在三界之内,你出不去。这就是所谓修行人多,证果的人很少,道理就在此地。我们想在这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念佛求生净土,叫带业往生。带什么业?我见、我相没断,没断能往生,但是要晓得没断不能出三界,可是没断能往生,这就是净宗法门的带业往生。除这一门之外,其他法门那看你的本事,你能不能破我执?你能不能破法执?就像平常所讲,你有能力破我执,你出得了三界,不能见性。你有能力再破法执,你就能见性,虽然明心见性,要比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那些人,说个实在话差远了。
西方世界的人一往生,诸位细细念念《无量寿经》你就明白了。一品烦恼都没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既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他的智慧神通道力、种种受用等於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是八地菩萨,这一下就把你拉得这么高。你依照般若法门修学,真的功夫很得力,我执、法执都破了,不错了,这个果位也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什么地位?圆教初住以上,这么个地位。如果是圆初住的菩萨,实在讲也很令人羡慕了,他要想修到八地,需要经过两个阿僧只劫,这是世尊在大乘经上讲得很多。第一个阿僧只劫修满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贤位,三十个位子;第二个阿僧只劫从初地到七地,你看修满两个阿僧只劫;第三个阿僧只劫就是八地、九地、十地。西方极乐世界生到那里就得到了,用这个方法,纵然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还要修满两个阿僧只劫才能跟西方世界人比一比。所以不能相比!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了的人,哪有不往生净土的道理?眼前摆著种种法门,无量无边法门,他也不会动心,为什么?我这一招成就了,你们都比不上,道理在此地。我不能往生,我比不上你们,你们都比我高,我一往生,你们比我差远了,这是事实。所以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连文殊、普贤都发愿往生。文殊、普贤是什么人?毗卢遮那佛旁边的两位大士,这样的人还要发愿求生净土,净土之殊胜可想而之。
我们看底下这段,刚才说的,「等觉菩萨尚有一分法执未破」。诸位要记住,这一分法执未破,谁执著这一分法执?当然还有个我,要没有我,哪个人执著法?所以,等觉菩萨还有微细之我。「必至佛果,方究竟舍」,我、法舍尽了,「故佛法自始至终只一舍字,舍者,正是不住空,不住有」,空有二边都舍。不住空是样样都做,做得很起劲,这是舍空;不著有,虽然样样都做,心里头若无其事,一丝不挂,没有牵挂,这就是菩萨行,这就是修学大乘。前面说得很好,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面给我们举例子说,修净土的人一心专求西方净土,依照三经里面教训去做,不住空;对於娑婆世界一切依正诸法毫无留恋,不挂在心上,不住有。念佛人确实空有二边不住,跟《金刚经》上讲的修行纲领完全相应。「心量大到无量无边,方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也是我们不断在重复,时时在劝勉,心量要大,要发大心,修大行。修大行就是日常生活,穿衣吃饭都是大行。所以这个大,就是从你心量上,把所有一切行,点点滴滴都变大。这是我在前面说的,我们点点滴滴都要给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做榜样,就像本师释迦牟尼佛做个样子给我们看一样。我们学佛菩萨生活的样子,就是上求佛道,我们能够在自己生活当中做出来给别人做好榜样,就是下化众生。心量是清净、是平等的,愿力是帮助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样的心行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佛法要做,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这句话更深入为我们说明,不住相布施的所以然。「佛意若谓,汝等众生,能就身相见汝之本性耶。」这个如来,《金刚经》上说的如来跟佛意思不一样,凡是用佛,是从相上讲的,凡是用如来,是从性上讲的。所以,见如来是见真如本性,如果是见佛,那就是见佛的相,见佛的相好,报身或者是应身,那是见佛的相,意思不一样的。如来是自性,是自己的真如本性。这个『身相』,诸位也要知道,因为他并没有说三十二相,他要讲三十二相那就是佛的相,因为我们人没有三十二相。他没有加上三十二相,这「身相」就是一切身相,换句话说,是不是可以从相上去见性?就是这个意思,能不能从相上去见性。
「此科是将上来所说之理,再说明其所以然,上文所说种种道理,最要紧者,即反覆陈明不住於相。而均归结到可以身相见如来一句。」教你不住相,也就是不著相。「不住於相,要在证性也」,目的就是见性,见性才能见到事实真相。「执相即著有,不执即著空,是一切凡夫通病,小乘与凡夫相反,了知身相是幻」,他不执著身是我,「证得偏空」。这个偏,就是他证得的空性不是圆满的,是偏的,因为他只离开了一半,另外一半没离开,所以证得偏空。「而了生死,出三界,然又得一病,病在著空,此空仍是相。」小乘人著了空相,这是世尊说他堕在偏真涅盘,堕无为坑,把偏真涅盘说作无为坑,就是它著空。偏真涅盘,比起我们凡夫,他不造业,凡夫天天造业,他不造业,虽不造业他不见性。所以,他所得的不是究竟的,不是圆满的,也不是真实的。我们翻过来看二十五页。
「须知有体必有用,有性必有相。」性相体用是一不是二,凡夫、二乘人没有智慧,怎么没有智慧?都把这个事情分作两截,性不是相,相不是性,体不是用,用不是体,他硬要把它分开,这就迷了,於是就有分别执著妄想。诸佛菩萨知道是一,所以真正大觉之人,他们生活环境叫一真法界。迷惑颠倒,所以叫做十法界,十是表法的,十不是数字,十是个代表字,代表什么?代表多,代表无量无边。天台家从十法界里面说百界千如,十个十就一百,就一百个法界,从百法界再扩展就无量无边的法界,这是虚妄。为什么会有无量无边的法界?都是从分别执著妄想里头变现出来的,离开分别执著妄想,法界只有一真。法界真的是无量无边,每个众生有每个众生的法界,两个人的法界决定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他的分别执著妄想不一样,所以他的法界不一样。我们今天科学里面讲磁场,他磁场不一样。就是一个人,是不是一个法界?不,一个人也无量法界,为什么?他那妄念,前一个妄念不是后一个妄念,后个妄念跟底下的妄念又不一样,一个人也无量无边法界。这个事情就麻烦大了,如何能回归到一真,回归到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一真,方法就是叫你舍,叫你放下,放下一切分别执著妄想,回归到自性。自性,心是清净的,心是平等的,从清净平等里面,流露出大慈大悲,帮助那一切还没有回归自性的众生,帮助他们回归自性。这就叫广度众生,发这样的心,这叫大菩提心。
所以,一定要了解事实真相,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整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别人不承认,他迷,他在迷;我们承认了,诸佛如来承认了,他觉悟,明白了。「只须知相之虚妄即可」。只需要知道,学佛的人只要知道一切相都是虚妄就行了。知道虚妄就不执著,知道虚妄就能放得下,放下很快乐。不知道的人,放下好苦,知道的人,放下很快乐,放下很自在。「如又执著空即堕於断灭」,其实是不是真的能断灭?不可能,断灭不了的,这个相灭掉,那个相又生,哪能灭得了?古人说这句话,唯恐听的人不能明了,举个比喻说,譬如以金作器,把金比作体,器比作相。譬如我们用黄金做了一尊佛像,我现在不喜欢这个佛像,我不要这个佛像,我喜欢观音菩萨像,我把这个佛像给它灭掉,熔化掉。熔化掉那个黄金,一坨有一坨的相,一块有一块的相,还是有相。相只是在转变,不会消灭,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相哪里能灭?一定要把相灭掉,这是妄想,这错误的,相只有转变,不会消灭。
「性与相是不异」,不异就是一样,「相即性之表现,性即相之根本」,一个是体,一个是作用。了解事实真相,才知道佛教给我们二边都不著这是有道理的,这是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的。二边不著,二边都得到受用,你看这个多好,不执著就得到正用,正受,正常的享受,唯独正常才是幸福美满,才是真善美。我们现在世间人,自以为聪明,发明了许多科学技术,把大自然的生态破坏了。这个生活,真善美的生活没有了,造成生态失去平衡,整个地球被污染。谁做的?都是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做的,自作自受。有些科学家提出警告,地球上环境的污染如果没有法子改进,还继续不断再增长,五十年之后,地球上就不适合人类生存。他说得很具体,水被污染,水有毒,不能喝;空气被污染,不能呼吸,那人怎么活?我们想想看,他能不能改进?没有法子改进。今天讲环保,每个国家地区只抱著我这个地方干净就好了,你那里污染我不管。没有共识,都是自私自利,都干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到最后结果是同归於尽。这真的叫愚痴,真的是佛经上讲的可怜悯者。五十年还有一段时间,我们在这里办往生的事情是足够了。到五十年,这个地球不能居住,我们移民,我们移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有好地方去。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世间,在这短短的时间之内极力宣扬净土,告诉大家,我们还有一条生路可走,还有个好地方可以去,这个地方是决定去得了的,决定是真实不虚。
「佛教人修行,原为度众生。」这个度众生,大家一定要了解这句话里的意思,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了解事实真相,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个叫度众生。「若著空无为,如何能度。」著空无为是二乘人,声闻、缘觉,所以佛呵斥他们叫自了汉。有些人误会,认为修净土的人也是自了汉,听说西方极乐世界好,赶紧到那里去避难,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完全错了。这是不读大乘经的过失,更没有读净土三经的过失,他没有去读。明白人都赞叹,净宗乃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真正是究竟圆满。为什么?因为要广度众生,必得要先度自己,你自己没有得度你怎么能度众生?到达到西方极乐世界,自度跟度他同时圆满,这个很不可思议,这是所有一切大乘法门都不能够比的。三经乃至於净土五经里面,这个意思说得很究竟、很彻底。
「故般若要二边不住」,我们一开头,下手就要从这里做起,空有二边不住,「必不住有,不住空,方能称性」。这就是所谓称性起修,那你要问,称性起修怎么个修法?前面说过,穿衣吃饭就称性起修。穿衣吃饭是事,不著空,不著穿衣吃饭的相,这不著有,空有二边都不著,这就称性。你今天一定要想吃什么,一定要挑什么口味,一定要穿什么款式,穿什么颜色,你著了相。这也就是常讲的随缘而不攀缘,随缘就是二边不著,攀缘就是执著,随缘的生活是自在的,攀缘是痛苦的。称性起修,由此可知不难,难在明理,理的确是很难明了。理明了之后,在事上修的确是不难,穿衣吃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称性,没有一样不是菩萨道。从这个地方能真正看出来,大乘的修学何等的活泼自在,这才得真实受用。
「千经万论,无非说明此理,发挥此理。」佛法确实就像孙中山先生所说的知难行易,而不是知易行难,知难行易。所以,释迦牟尼佛要用四十九年,苦口婆心的来跟我们说,知太难了。做很容易,确实很容易,像《弥陀经》上讲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成功了,怎么不容易!利根的人一天就行了,钝根的人七天也能成功,才晓得容易。为什么感觉到这么难?换句话说,我们道理没有搞清楚,正如同前面所说的,两大因素,第一个修行不得扼要,第二个理论没搞清楚,这是两大障碍。理论搞清楚了,修行的要领你一定抓到。这个扼要,在整个世尊教学当中,讲到扼要就是念佛往生法门,这是无量法门当中的扼要。在念佛法门里面,真实究竟的扼要就是持名念佛,我们今天确实这个扼要抓到了,为什么用功还不得力?这个不得力,实在讲是理路不明。我们用的是疑惑的心去念,用的是杂乱、妄想心去念,所以不能成功,道理在此地。因此,不能不从读经下手,读经可以明理,读经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
要想培养戒定慧的根基,诸位从《无量寿经》上下手的人,至少要把《无量寿经》念一万遍。一万遍念下来,确实心定了,智慧开了,为什么?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我们现在的心,是妄想心,是杂乱心,所以起作用不是智慧,是妄想分别执著。心地清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就是这部经上讲的般若智慧。所以用读经这个方法,可以能够开自己本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一万遍经是一个方法,一万遍读了之后智慧还不开,你就读十万遍。一万遍读下来,心还定不下来,就说明烦恼习气很深,就是俗话讲的业障很重。不要怀疑,继续努力,决定能够破烦恼障,而且读经能破所知障,二障都能破,所以这个方法非常之好。等到清净心现前,经读不读没有关系,到那时候一句佛号就够了,那句佛号才叫有力量。我们今天的佛号没有力量,念佛不是常讲吗?要一心称念,我们现在没有得一心,用一万部《无量寿经》、十万部《无量寿经》,求什么?求一心,就是求清净心。得到一心,然后念佛,句句佛号都放光明,遍照大千世界,不一样!我们现在这个佛号喊了没用,像小朋友唱歌一样,有口无心,念得是字正腔圆没错误,可是什么意思不知道,不相应。所以,要懂得这个意思,一心称念。
「此处身相,指上自诸佛,下至一切众生,皆是此相。」刚才说过,因为经上只讲身相,所以可以指一切众生的身相都包括在其中。如果指三十二相,那一定是指佛的应身,如果是讲具足相,那是指佛的报身,名相不相同,它所指不一样。「引申其义则可遍摄一切法相」,从这两个字就含了所有一切法相。实在讲意思就是说,可不可以从相上见性?这是世尊所问的里面含著有这些意思。实在讲,字字句句所含的义趣是无量的深广,我们怎么说也只能说出其中一滴而已,真是大海一滴。再看下面须菩提尊者答覆的,这答覆是「双明」,双明是答的句子是双关语,这是说话的技巧。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见如来。】
「不也,世尊之不,是唯唯否否,不可作否决解,既答不可,复说可以,故是双明。」这个『不也』不是否定的意思,意思是「不能这个说法」,是这么个意思,不可以这样讲法。换句话说,应该看哪方面来讲,不能这样讲法,所以是唯唯否否。这里面就含了两个意思,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也可以身相见如来。意思是如果是著相,那就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如果不著相的话,见相就是见性。所以,意思是双关的,就看你著不著相。「不可以相作性,就身相见如来,然相由性现,性相不二,亦得以身相见如来,显示性相无碍,相不障性」,性也不碍相。我们再看下面经文的解释: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金刚经》里面的句子,读法有很多种,必须要懂得,否则的话,意思就会会错了。譬如前面这个句子,「不也,世尊」,底下这句就有两个读法,一个是在「不」那个地方断句,一个是在「不可」那个地方断句,「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它是两个意思。《金刚经》像这样句子很多,这才能显示理事、性相其中微妙的关系,我们才把事实真相能看清楚。看到这一面,看不到那一面,那不是圆满的。不圆满就不能没有疑问,不能没有分别,不能没有执著,造成这些麻烦的事情出来。所以就要深解,面面俱到,清清楚楚,没有意见了,这才明了。譬如我们举个例子,我们把这个杯盖放在这当中,你们这边人看,这是凸起来的,这边人看是凹进去的,两边人就要打架了,我看到是凹的,这边说是凸的,谁也都不服谁,没看到真相。如果两边都看到的人,一句话不说了,就这么个道理。《金刚经》这些经文句子,你要会读的时候它面面俱到,这是说法的善巧,可是听的人要会听,这也是《金刚经》难读、难说的地方,难说当然就难懂。我们看注解。
「性即相之体。」我们今天讲现相,自然现象,体是讲万相的本体,就是自然现象的本体。这些大自然,乃至於整个宇宙,我们今天所观察到的无量的星球,从哪里来的?怎么会产生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都是真如自性变现之物。为什么会变现的?是从一切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就是法相唯识学家所讲的唯识所变,识就是分别,所以一切法从心想生。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的法界,就是因为你有无量无边的念头,如果几时真能够做到一念不生,法界就是一真。一真就是禅家所讲的本来面目,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就是真正的自己,没有起变化的,真正的自己。
「相即性之用」,自性的作用,它就起相,它就现相。「相非性不融,性非相不显」,它的关系太密切了,实在讲,我们没有法子讲,因为讲密切,总有两样东西才密切,一个东西还讲什么密切,密切也谈不上。所以说讲到这回事情,要讲到真实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能开口。不但不能开口,还不能动念,为什么?因为它是一,二就可以说,我们讲相融,二才相融,性跟相相融,二;它本来就一,融个什么。所以佛说法很难,不能说也勉强说,你一定要体会他的意思,不可以执著言说相,你要执著在言说,执著在名相上,根本不能解佛所说意。这就是大乘法里常常教导人,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心缘是什么?我们思想,不能想,一想就歪了,就错了。能够这样,用这个心态来听经,就能领悟,知道佛给我们说些什么,才能相应,才能够契入,契入就是真正明了。所以,性相是一,不是二,这千真万确的事实。
「离相即无性,离性亦无相」,就像金跟器一样,离开金哪有器,离开器金也不可得,也没有,因为它是一体,它不是两个东西,它是一个东西。所有一切万相跟自性的性体是一个东西,而后才晓得,佛菩萨为什么这样爱护众生,为什么这样慈悲照顾一切众生。而众生对佛菩萨还侮辱他,还毁谤他,还想尽方法把他消灭,诸佛菩萨若无其事,还是一样照顾,一样慈悲,为什么?因为是一,不是二。所谓是同体大悲,真的了解它同体,真的证得了同体,所以这个慈悲是无条件的,无缘大慈。无论佛菩萨示现什么样的相,无论佛菩萨说什么样的法,只有一个目的,令一切众生开悟而已。这是我们要晓得的。我们学佛就在这个地方下手,就在这个地方学习,所谓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切皆是,这个修行就得门路,就得方法。
所以关键「但看执著不执著」,这是关键,「著相,即为障碍,不得见性,不执著,即不落二边,般若之理,全在於此」。金刚般若在哪里?就在穿衣吃饭,就在交际应酬,就在处事待人接物,哪一样不是金刚般若?金刚般若就浮现在我们生活之中,你就得到受用了。「须要观照,仔细用功」,观照是初步的入门,用现在的话来讲,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就叫观照。保持高度的警觉心,不执著,不迷,执著就是迷,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保持这个警觉。一念,有个执著的念头,马上就觉得错了,应该要放下,放下就是布施。诸位千万不要把布施认为寺庙里面舍一点财,这叫布施,那就错了。布施是舍,把我们错误的想法舍掉,错误的看法舍掉,把我舍掉,我所有的舍掉,要从这个地方用功才行。把烦恼舍掉,把忧虑舍掉,把一切牵挂舍掉,然后就可以把生死舍掉,六道轮回也舍掉,到最后,无上菩提也舍掉,你才真正成佛了。《金刚经》后半部,就唯恐菩萨一切都舍掉了,无上正等正觉舍不掉,那还是个累赘,那还不行。所以,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不执著,也舍掉,这才到一丝不挂,圆满菩提,那真的叫圆满菩提。这就是观照,这就是仔细用功的意思。
在生活当中,念念之间,点点滴滴都不能执著,都要放下。你不做不知道,做了才晓得,放下快乐!放得愈多愈快乐,真的是法喜充满。放不下的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脸,好可怜!所放不下全是假的,实在讲他一样也得不到。放下一切,这是正常的生活;一切不肯放下的,那个人不正常,生活也不正常,那才叫真苦,苦不堪言。你真做就有受用,就有快乐,就法喜充满。
「约相说是身相,约性说当体即空。」因为相是因缘所生的,因缘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许多条件聚合而产生的,缘聚相就显了,缘散相就灭了。所以相是假相,相是幻有,暂时存在,它不是永恒的存在,只是缘聚缘散而已。实际上,相了不可得,所以当体即空,有什么好执著的,可见得著相是错误的,是大错特错。不执著,不执著是正常的,决定正确。不著不是说不得其受用,不著才真正得其受用,而著相的人说老实话不得其用。诸位要是仔细去想想,冷静去想想,这个道理你就会搞清楚,这里面得失、苦乐迥然不同。
「相妄性真,故说不可,性能融相,真实即显,是又何必离相见性,故云得见如来。」这句话里头意思是双关的,意思才是圆满的。如果你有执著,在相上就不能见性,如果不执著,见相就是见性,差别在这个地方。一个正常的人,心一定要清净,一定要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那个人是正常的人。实在说佛法无不是显示这个道理,佛法里面常常把讲经说法,把一切度众生的事业,都说之为法轮常转,都用轮表示这个意思。轮就是圆,圆心诸位想想,它有没有一法?圆有心,心里头有什么东西?心里头什么都没有,有就坏了,有轮就转不动了,有就变成死的;因为心是空的,没有,所以轮会转。那个心真有个东西固定,它能转吗?不动了,诸位要晓得,如果我们心也没有了,我们就活了,尽虚空遍法界都活了。如果我们心里有一点,死了,死在六道里头,大家好好去想想这个意思。佛法里用轮相来做标志,来做表法,非常有味道。心要空,心要寂,寂就是寂净,一尘不染,这是真心,这是本性。心里有一丝毫染著,心上有病,心有病才现种种幻相。就像眼睛一样,眼睛正常,眼是很明亮的,眼睛一有病,就会看到空中乱七八糟东西出来,道理是一样的。凡夫的心有病。
佛法实在讲是很难讲,很难体会,有些人听了,一切都不要挂在心里,一切都放下,那我那些家亲眷属什么都不要了,这人是不是太无情无义了,那还能算是人吗?难讲之处!心真正到清净的时候,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叫大慈大悲,在事相上,对你家亲眷属照顾得更圆满、更周到。因为经上讲行於布施,不住於相行於布施,才大慈大悲,照顾得更周到、更圆满。那里像你现在,你现在嘴里说照顾,实际上缺点太多了,为什么?没智慧,完全落在感情上,情,迷!你是迷惑颠倒的照顾。恢复到清净心,那是圆满智慧的照顾,怎么会一样?佛法里面讲的慈悲,跟世间讲的爱情,实在讲是一桩事情,从自性清净心里流出的爱叫慈悲,从迷惑颠倒感情里流出来叫爱情,一桩事情。源头不一样,一个是从真心、从清净心里头流出来的,从般若智慧流出来,一个是从迷情里头流出来的,迷惑颠倒,自以为是。像这些地方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了。
底下这段经文,这两句非常重要,是把整个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说出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小注里头说,这两句「说明身相义含一切现象,一切人物事,乃至虚空也」。身相两个字的意思包含这样的深广,全是虚妄而不实的,因为它是因缘生法,虚空还是因缘生法,这是我们很难理解的。但是我们从比喻当中能得到一个彷佛,譬如作梦,我们在梦境当中有虚空,那个虚空从哪来的?梦一醒,虚空也没有了,梦中的虚空没有了。作梦的时候,明明梦里虚空现前,梦醒了,虚空也没有了,由此可知,虚空也是缘生法,也不是真的。我们现在这个虚空怎么来的?我们自性清净心迷了现出来的。禅宗常说,粉碎虚空,到朗然大觉的时候,虚空就没有了。而《楞严经》上说虚空的来源说得更清楚、更有味道,「晦昧为空」,《楞严经》上解释宇宙自然现象,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实在讲,非常可惜西方的科学家没有读《楞严经》,他要读《楞严经》,必然是领悟的能力比我们一般人强得太多了。
「既知虚妄,不可驰求,不可住著。」一切都是虚妄的,求什么?一切驰求的意念断掉,你的生活就得大自在。不求我怎么有?不求还更多!为什么?一切诸法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六祖能大师在《坛经》里说过,「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大家看到《观无量寿佛经》,看到《无量寿经》,羡慕的不得了,那个东西是阿弥陀佛制造的吗?不是的,是阿弥陀佛求的吗?不是的,自然现前的。诸位真正能恢复到自性清净心,所有一切受用自然现成。不像现在迷惑颠倒,样样要拼命去苦求,求还求不到,叫求不得苦!求到了又得不到,过两天又丢掉了,患得患失,过这个苦日子。所以不必要求!只管去无住相行布施就对了,因为行布施是修福,你天天在修福,哪有不得果报的道理,天天在种因,因必有果。反过来看看我们,我们今天没有修,没有修福,就是帮助家人、照顾家人,每天做点家事,怨声载道,不甘心、不情愿,所以得的果报有什么好处?当然不是好果报。
菩萨做家庭主妇,欢欢喜喜,他在那里度众生,他在那里修布施波罗蜜,他得的果报就自在。你看,同样是一桩事情,用心不一样,果报不相同。菩萨心量广大,所得的福报是无量无边,福德亦不可思量这句话是真的,这不是形容词,确实是如此。所以,心量广大,心量清净慈悲,点点滴滴的小的布施得的福报不可思量,我们要从这上去做。不可住著,决定不能够著相,心里决定不能够有牵挂,让自己心保持著永恒的清净。无论在顺境、在逆境都能保持著清净心,都能尽心尽力去修布施,就是帮助一切人、帮助一切众生而不住相,这就对了。
「回光返照,从速归性,不至堕入轮回」,这个样子决定永脱三界,为什么?你所造的不是轮回业,轮回业是什么?住相就是轮回业,不住相就不是轮回。所以,无住相布施,那就是华藏世界,就是极乐世界。
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讲义第二十三面,倒数第五行,看第十八节「结示正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前面讲到「无住相布施」,世尊为我们说法,他所说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而我们凡夫是迷在真相里,真相虽然就在面前,看不出来,也觉察不到,这是我们的病根。佛与大菩萨们,他们对於事实真相很明了,很能通达,所说的一切法,就是把这个事实为我们宣布、展示出来而已。真相就是我们自己本人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明了之后我们就晓得应该怎样生活,应该怎样过日子,这个生活是真实的幸福美满,所谓真善美慧。如果不能够明了,依旧是迷在实相之中,我们在生活感受上是适得其反,这就是所谓苦不堪言。由此可知,苦乐就在一念之间,一念迷就是苦,一念觉就是乐,真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正常的生活,也就是正常的人生,就是此地所讲的无住相布施,这句话可以说都说尽了,本经前后经文虽然这么长,实在讲,无非是重复这句话而已。就在这句话,面面去观察,面面去体会,让我们真的明了、真的通达,也像诸佛如来一样得其受用,这是诸佛如来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的目的。
接著说福德亦不可思量,可见得福德是受用。福是福报,正报像经上常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诸位要记住,不是佛的专利,要看成佛的专利,我们就看错了。我们每个人都有,哪个人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我们现在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什么现不出来?我们没有福报,没有修福。三十二相是修福得来的,三十二相并不是很圆满,真正圆满,本经后面讲了,具足相。具足相就像大经称赞报身佛一样,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由此可知,佛法并不是要把一切相都灭掉,不是这个意思,一切相存在,有!可以受用,就是不能执著。如果一执著,这个福报叫有漏的福报,这样的福报免不了要招来无量无边的苦难,这个意思非常的深广。所以,这部经上讲,须菩提自己所说的实在讲也就是教导我们,学佛不能不深解义趣,义是道理,趣就是事实真相,对於理论、对於事实真相要深解。然后才晓得佛菩萨的生活行为是正确的,是自然的,没有一丝毫造作,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发心,发菩提心,实在讲菩提心是什么?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这叫发心。菩提心跟非菩提心的差别,起心动念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菩提心,菩提是觉的意思,觉而不迷。凡夫心恰好颠倒,迷而不觉,凡夫是迷而不觉,佛菩萨是觉而不迷。佛教给我们发心,要像诸佛菩萨发心一样,也就是说像诸佛菩萨一样的起心动念。可是这里面迷悟的相我们一定要清楚,著相就是迷,不著就是悟,换句话说,迷悟的相就是著与不著。著与不著再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我们的心上有没有。心里头有,把它当作一桩事情,真有了,那就著了;心里面根本就无所谓,那就是不著。一定要在生活当中去炼,锻炼,这就叫修,修正。
像我昨天举个例子,有个人向你借了一笔钱,数目很大,你会不会挂在心上?借给他了,若无其事,还也好,不还也好,根本不把它放心上,那叫不著,那就是觉。为什么?因为一切法因缘所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著它干什么?不但身外之物了不可得,连身体都了不可得,你这样生活就快乐了。你命里头有这个福报,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守也守不住,通达这个道理,活得就快乐,就幸福了。一定要在事相上去体验,看你自己是不是真的觉悟,是不是真的通达了,这就是世尊教我们在金刚般若里头用功的方法,样样事都不著,样样事都很认真去做。
我过去在台北跟道安老法师一起办大专佛学讲座,道安法师有些地方是一般人比不上的,他对於财物看得很轻,所以常常受人家骗,而且骗的数目都很大。他自己也知道,他不是不知道,这一点高明。有一天我们去看他,我进门的时候正好有个人走出去,那个人我也认识。我们坐了一会,老法师给我说,你来的时候有没有看到某人出去?我说看到了。他今天又来骗我了。我说你怎么样?我又给他了。这就是很高明的地方,来骗了好几次,骗他的人以为老和尚不知道,老和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再来骗,要多少,给你,都给你,这个了不起,这个说实在话是一般人比不上的地方。但是道安老法师还是有放不下的地方,什么放不下?名放不下,他这个利,财利他放下了,名没有放下。喜欢人给他送他个董事长什么名义,他喜欢这个。那个人开了个公司,请他做董事长,就问他要钱,钱都被他骗光了。所以,那个董事长一顶帽子带上,钱财就漏了好多。
样样都要放下,财要放下,名也要放下,名闻利养样样都要放下。不但连那个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佛法也执著不得的,所以这个经上佛是明白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要不要?要,心里不能执著,心里不能有,放下不是讲事放下,是讲心里头放下。心里没有是真没有,事上有没有不要紧,这个无所谓的,心里头一丝毫都不能牵挂。这是补足前面的一点意思。
今天这个总结,就是世尊叫著须菩提,须菩提是我们大家的代表,叫著须菩提就是叫著我们本人。『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就要像佛教导我们这样去住,这是无住而住。「归结到无住乃是正住,正指应无所住,又答应云何住」,这都是须菩提尊者在前面所启请的两句话。应云何住,一个发菩提心的人,心应该安住在什么地方,而世尊教导的是应无所住。经文讲到这个地方,把应无所住说明了。「意谓但依我所教之二边不住去修行,本以不住为主,否则非大乘佛法。」一定是以不住为主,为主要修学的课题,主要修行的目标。因为凡夫,我们可以说是无始劫以来,心就是有住,已经培养成深厚的习惯。「住」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你心里头有牵挂,总有挂念的,那就是住。世间人不是挂念他的财富,就是挂念他的眷属,心里时时刻刻都放不下,那就叫住。本经到后半部说得微细,后半部说到真正发大乘的菩萨,菩萨有没有住?还是免不了,住什么?住要度众生,念念要想著度众生,把度众生这事情挂在心上,那也不行,也是错误的。这个经题称为「金刚般若」,真的是名符其实,把你丝毫微细的念头都要教你断干净,这样才恢复到自信清净心。
真如、本性里面一法不立,惠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那是真如本性。有佛也不行,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不行,所谓佛法,佛法是缘生的,佛法是跟世法对立而建立的,没有世法哪来的佛法?相对建立的,叫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住就错了,住就是迷,就是无明。虽然不住,但是要行,如果不行,不行你就住在空,所以佛是极力教给我们,要广行布施。广行布施是行,也就是说,广行布施我也说得很多了,从哪里做?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日常生活,像世尊在本经表演的,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这日常生活,这是描述三千年前出家人的生活。在家人有在家人的生活,无论你是什么身分,无论你从事於哪一种行业,就在你自己本分上圆满的修学六波罗蜜,就成菩萨,就成佛,没有离开你的本分,没有离开你的行业。无住相就要在布施里面去修无住相,从无住相里面广行布施,无住相跟布施是一不是二,分作两截就错了,那不是佛所说的意思,它是一不是二,这才叫做大乘。如果分成两截,那就不是大乘,不是小乘便是凡夫,为什么?凡夫著有,小乘著空,也就是说小乘无住没有布施,凡夫布施没有无住,他要著相,所以这不是大乘,大乘是二边都不著。这就是讲的无住相布施,布施在无住相里面,无住相就在布施之中,大家要体会这个意思。
「降伏及不住,两事即一事。」须菩提是问了这两句,「云何降服其心」,「应云何住」,问了两句,实在讲两句的确是一桩事情,降伏其心,其心就是妄念、妄想。凡夫妄想纷飞,怎样把妄念伏住?怎样把妄念断掉?佛与凡夫不相同的地方,就是佛没有妄念,凡夫有妄念;换句话说,有念就叫凡夫,无念就叫佛,就叫如来,差别就在此地。「修行下手,即是一舍字」,舍就是布施,舍就是放下。凡夫不肯舍,为什么不肯舍?因为在他的观念当中,他不晓得这个观念是错误的,第一,他认为我是真的,我能得;以为境界也是真的,我能够得到。所以得失的念头非常坚固,非常坚定,那怎么能舍得了?世尊在本经里面说得才妙,你说我是能得的,以为真有,经上明明跟你讲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就是说明什么?你以为你能得的那个没有。想想佛这句话很有道理!法是你所得的,诸法缘生,缘生之法没有自体,当体即空,也是了不可得。这说清楚了能得的不可得,所得的也不可得,你还打什么妄想!佛菩萨眼里看众生,无非造业而已!真叫可怜悯者,可怜悯,造业而已。成天在打妄想,在造恶业。
起惑造业必定有果报,果报就是现相。这个相虽然是假的,虽然是虚妄的,你还是不能不承受,你要去承受,天堂地狱你要去受。不知道是假的,不晓得当体即空,以为它是真实,在里面就有虚妄的感受,苦乐忧喜舍之受。这都是不正常的,苦乐忧喜舍都不正常;正常的,佛经常说正受,正受是什么?是定慧。定就是清净心,心里一念不生,充满了智慧光明,照见一切,那叫正受。像《心经》上讲的观世音菩萨,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那才叫正受。所以,舍就非常重要,大乘佛法的修学要是归结到总纲领,就这一个字。菩萨六度里面,布施摆在第一,布施就是舍。要舍到底,要舍到究竟,要舍到无可舍处,连舍也舍。
「舍,即破我执,究竟舍,我执方破尽。」平常佛在经上为我们说法,佛说法有两个原则,所谓二谛,真谛、俗谛。俗谛就是方便说,不是究竟的,是方便说。虽然是方便说,这个方便能够引导我们入究竟,不同於我们世间人讲方便,世间人往往误会,把随随便便就当作方便,这是错误的。方便里头有大学问,有大的技巧,所谓是善巧方便,能够诱导我们走向真实,走向究竟,这是俗谛。真谛完全是讲事实真相,我们凡夫往往听到事实真相听不懂,不以为然,听佛的方便说,有的时候还可以点点头,说得不错,说得很好。因为真实的与我们的习惯往往完全相反,所以很难接受。譬如说,经上常讲的,断了见思烦恼,我执就破了,法执没破。破一品无明之后,法执也破了,这个说法是方便说,不是究竟说。为什么?我执破了,法执没破,试问问谁执著法执?还是有个我,要没有我的话,哪个人执著法?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谁没有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由此可知,还是有个我在。到什么时候那个我才真正没有?最后一品无明也破了,我们讲的圆满究竟佛果,那才叫真的那个我断得干干净净,一丝毫我执都没有,这个念头都没有了。由此可知,等觉菩萨还有微细的我执,所以说破我执谈何容易。粗的我执是讲身相,因为一切众生把身执著是我。所以阿罗汉破我执是破身见,这是见思烦恼里第一个身见,是破这个,这是最粗的我相。《金刚经》上前半部讲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后半部讲我见,我见就是微细的我执,我相就是很粗的我执,阿罗汉是破我相,我见还在。所以要舍到底,到最后那一品生相无明还是要舍。
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不容易。不要说舍我见、我相,我所有的,身外之物你就舍不掉,「我所有的」都舍不掉,「我」怎么能舍得掉?於是才真正明了大乘佛法修行不容易!你要不能舍,说实在话,你就出不了三界六道轮回,不管你怎么修,你修得再好,定功再深,智慧再大,只要你还有我见、我相,你还在三界之内,你出不去。这就是所谓修行人多,证果的人很少,道理就在此地。我们想在这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念佛求生净土,叫带业往生。带什么业?我见、我相没断,没断能往生,但是要晓得没断不能出三界,可是没断能往生,这就是净宗法门的带业往生。除这一门之外,其他法门那看你的本事,你能不能破我执?你能不能破法执?就像平常所讲,你有能力破我执,你出得了三界,不能见性。你有能力再破法执,你就能见性,虽然明心见性,要比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那些人,说个实在话差远了。
西方世界的人一往生,诸位细细念念《无量寿经》你就明白了。一品烦恼都没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既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他的智慧神通道力、种种受用等於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是八地菩萨,这一下就把你拉得这么高。你依照般若法门修学,真的功夫很得力,我执、法执都破了,不错了,这个果位也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什么地位?圆教初住以上,这么个地位。如果是圆初住的菩萨,实在讲也很令人羡慕了,他要想修到八地,需要经过两个阿僧只劫,这是世尊在大乘经上讲得很多。第一个阿僧只劫修满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贤位,三十个位子;第二个阿僧只劫从初地到七地,你看修满两个阿僧只劫;第三个阿僧只劫就是八地、九地、十地。西方极乐世界生到那里就得到了,用这个方法,纵然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还要修满两个阿僧只劫才能跟西方世界人比一比。所以不能相比!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了的人,哪有不往生净土的道理?眼前摆著种种法门,无量无边法门,他也不会动心,为什么?我这一招成就了,你们都比不上,道理在此地。我不能往生,我比不上你们,你们都比我高,我一往生,你们比我差远了,这是事实。所以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连文殊、普贤都发愿往生。文殊、普贤是什么人?毗卢遮那佛旁边的两位大士,这样的人还要发愿求生净土,净土之殊胜可想而之。
我们看底下这段,刚才说的,「等觉菩萨尚有一分法执未破」。诸位要记住,这一分法执未破,谁执著这一分法执?当然还有个我,要没有我,哪个人执著法?所以,等觉菩萨还有微细之我。「必至佛果,方究竟舍」,我、法舍尽了,「故佛法自始至终只一舍字,舍者,正是不住空,不住有」,空有二边都舍。不住空是样样都做,做得很起劲,这是舍空;不著有,虽然样样都做,心里头若无其事,一丝不挂,没有牵挂,这就是菩萨行,这就是修学大乘。前面说得很好,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面给我们举例子说,修净土的人一心专求西方净土,依照三经里面教训去做,不住空;对於娑婆世界一切依正诸法毫无留恋,不挂在心上,不住有。念佛人确实空有二边不住,跟《金刚经》上讲的修行纲领完全相应。「心量大到无量无边,方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也是我们不断在重复,时时在劝勉,心量要大,要发大心,修大行。修大行就是日常生活,穿衣吃饭都是大行。所以这个大,就是从你心量上,把所有一切行,点点滴滴都变大。这是我在前面说的,我们点点滴滴都要给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做榜样,就像本师释迦牟尼佛做个样子给我们看一样。我们学佛菩萨生活的样子,就是上求佛道,我们能够在自己生活当中做出来给别人做好榜样,就是下化众生。心量是清净、是平等的,愿力是帮助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样的心行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佛法要做,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这句话更深入为我们说明,不住相布施的所以然。「佛意若谓,汝等众生,能就身相见汝之本性耶。」这个如来,《金刚经》上说的如来跟佛意思不一样,凡是用佛,是从相上讲的,凡是用如来,是从性上讲的。所以,见如来是见真如本性,如果是见佛,那就是见佛的相,见佛的相好,报身或者是应身,那是见佛的相,意思不一样的。如来是自性,是自己的真如本性。这个『身相』,诸位也要知道,因为他并没有说三十二相,他要讲三十二相那就是佛的相,因为我们人没有三十二相。他没有加上三十二相,这「身相」就是一切身相,换句话说,是不是可以从相上去见性?就是这个意思,能不能从相上去见性。
「此科是将上来所说之理,再说明其所以然,上文所说种种道理,最要紧者,即反覆陈明不住於相。而均归结到可以身相见如来一句。」教你不住相,也就是不著相。「不住於相,要在证性也」,目的就是见性,见性才能见到事实真相。「执相即著有,不执即著空,是一切凡夫通病,小乘与凡夫相反,了知身相是幻」,他不执著身是我,「证得偏空」。这个偏,就是他证得的空性不是圆满的,是偏的,因为他只离开了一半,另外一半没离开,所以证得偏空。「而了生死,出三界,然又得一病,病在著空,此空仍是相。」小乘人著了空相,这是世尊说他堕在偏真涅盘,堕无为坑,把偏真涅盘说作无为坑,就是它著空。偏真涅盘,比起我们凡夫,他不造业,凡夫天天造业,他不造业,虽不造业他不见性。所以,他所得的不是究竟的,不是圆满的,也不是真实的。我们翻过来看二十五页。
「须知有体必有用,有性必有相。」性相体用是一不是二,凡夫、二乘人没有智慧,怎么没有智慧?都把这个事情分作两截,性不是相,相不是性,体不是用,用不是体,他硬要把它分开,这就迷了,於是就有分别执著妄想。诸佛菩萨知道是一,所以真正大觉之人,他们生活环境叫一真法界。迷惑颠倒,所以叫做十法界,十是表法的,十不是数字,十是个代表字,代表什么?代表多,代表无量无边。天台家从十法界里面说百界千如,十个十就一百,就一百个法界,从百法界再扩展就无量无边的法界,这是虚妄。为什么会有无量无边的法界?都是从分别执著妄想里头变现出来的,离开分别执著妄想,法界只有一真。法界真的是无量无边,每个众生有每个众生的法界,两个人的法界决定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他的分别执著妄想不一样,所以他的法界不一样。我们今天科学里面讲磁场,他磁场不一样。就是一个人,是不是一个法界?不,一个人也无量法界,为什么?他那妄念,前一个妄念不是后一个妄念,后个妄念跟底下的妄念又不一样,一个人也无量无边法界。这个事情就麻烦大了,如何能回归到一真,回归到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一真,方法就是叫你舍,叫你放下,放下一切分别执著妄想,回归到自性。自性,心是清净的,心是平等的,从清净平等里面,流露出大慈大悲,帮助那一切还没有回归自性的众生,帮助他们回归自性。这就叫广度众生,发这样的心,这叫大菩提心。
所以,一定要了解事实真相,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整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别人不承认,他迷,他在迷;我们承认了,诸佛如来承认了,他觉悟,明白了。「只须知相之虚妄即可」。只需要知道,学佛的人只要知道一切相都是虚妄就行了。知道虚妄就不执著,知道虚妄就能放得下,放下很快乐。不知道的人,放下好苦,知道的人,放下很快乐,放下很自在。「如又执著空即堕於断灭」,其实是不是真的能断灭?不可能,断灭不了的,这个相灭掉,那个相又生,哪能灭得了?古人说这句话,唯恐听的人不能明了,举个比喻说,譬如以金作器,把金比作体,器比作相。譬如我们用黄金做了一尊佛像,我现在不喜欢这个佛像,我不要这个佛像,我喜欢观音菩萨像,我把这个佛像给它灭掉,熔化掉。熔化掉那个黄金,一坨有一坨的相,一块有一块的相,还是有相。相只是在转变,不会消灭,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相哪里能灭?一定要把相灭掉,这是妄想,这错误的,相只有转变,不会消灭。
「性与相是不异」,不异就是一样,「相即性之表现,性即相之根本」,一个是体,一个是作用。了解事实真相,才知道佛教给我们二边都不著这是有道理的,这是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的。二边不著,二边都得到受用,你看这个多好,不执著就得到正用,正受,正常的享受,唯独正常才是幸福美满,才是真善美。我们现在世间人,自以为聪明,发明了许多科学技术,把大自然的生态破坏了。这个生活,真善美的生活没有了,造成生态失去平衡,整个地球被污染。谁做的?都是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做的,自作自受。有些科学家提出警告,地球上环境的污染如果没有法子改进,还继续不断再增长,五十年之后,地球上就不适合人类生存。他说得很具体,水被污染,水有毒,不能喝;空气被污染,不能呼吸,那人怎么活?我们想想看,他能不能改进?没有法子改进。今天讲环保,每个国家地区只抱著我这个地方干净就好了,你那里污染我不管。没有共识,都是自私自利,都干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到最后结果是同归於尽。这真的叫愚痴,真的是佛经上讲的可怜悯者。五十年还有一段时间,我们在这里办往生的事情是足够了。到五十年,这个地球不能居住,我们移民,我们移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有好地方去。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世间,在这短短的时间之内极力宣扬净土,告诉大家,我们还有一条生路可走,还有个好地方可以去,这个地方是决定去得了的,决定是真实不虚。
「佛教人修行,原为度众生。」这个度众生,大家一定要了解这句话里的意思,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了解事实真相,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个叫度众生。「若著空无为,如何能度。」著空无为是二乘人,声闻、缘觉,所以佛呵斥他们叫自了汉。有些人误会,认为修净土的人也是自了汉,听说西方极乐世界好,赶紧到那里去避难,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完全错了。这是不读大乘经的过失,更没有读净土三经的过失,他没有去读。明白人都赞叹,净宗乃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真正是究竟圆满。为什么?因为要广度众生,必得要先度自己,你自己没有得度你怎么能度众生?到达到西方极乐世界,自度跟度他同时圆满,这个很不可思议,这是所有一切大乘法门都不能够比的。三经乃至於净土五经里面,这个意思说得很究竟、很彻底。
「故般若要二边不住」,我们一开头,下手就要从这里做起,空有二边不住,「必不住有,不住空,方能称性」。这就是所谓称性起修,那你要问,称性起修怎么个修法?前面说过,穿衣吃饭就称性起修。穿衣吃饭是事,不著空,不著穿衣吃饭的相,这不著有,空有二边都不著,这就称性。你今天一定要想吃什么,一定要挑什么口味,一定要穿什么款式,穿什么颜色,你著了相。这也就是常讲的随缘而不攀缘,随缘就是二边不著,攀缘就是执著,随缘的生活是自在的,攀缘是痛苦的。称性起修,由此可知不难,难在明理,理的确是很难明了。理明了之后,在事上修的确是不难,穿衣吃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称性,没有一样不是菩萨道。从这个地方能真正看出来,大乘的修学何等的活泼自在,这才得真实受用。
「千经万论,无非说明此理,发挥此理。」佛法确实就像孙中山先生所说的知难行易,而不是知易行难,知难行易。所以,释迦牟尼佛要用四十九年,苦口婆心的来跟我们说,知太难了。做很容易,确实很容易,像《弥陀经》上讲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成功了,怎么不容易!利根的人一天就行了,钝根的人七天也能成功,才晓得容易。为什么感觉到这么难?换句话说,我们道理没有搞清楚,正如同前面所说的,两大因素,第一个修行不得扼要,第二个理论没搞清楚,这是两大障碍。理论搞清楚了,修行的要领你一定抓到。这个扼要,在整个世尊教学当中,讲到扼要就是念佛往生法门,这是无量法门当中的扼要。在念佛法门里面,真实究竟的扼要就是持名念佛,我们今天确实这个扼要抓到了,为什么用功还不得力?这个不得力,实在讲是理路不明。我们用的是疑惑的心去念,用的是杂乱、妄想心去念,所以不能成功,道理在此地。因此,不能不从读经下手,读经可以明理,读经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
要想培养戒定慧的根基,诸位从《无量寿经》上下手的人,至少要把《无量寿经》念一万遍。一万遍念下来,确实心定了,智慧开了,为什么?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我们现在的心,是妄想心,是杂乱心,所以起作用不是智慧,是妄想分别执著。心地清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就是这部经上讲的般若智慧。所以用读经这个方法,可以能够开自己本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一万遍经是一个方法,一万遍读了之后智慧还不开,你就读十万遍。一万遍读下来,心还定不下来,就说明烦恼习气很深,就是俗话讲的业障很重。不要怀疑,继续努力,决定能够破烦恼障,而且读经能破所知障,二障都能破,所以这个方法非常之好。等到清净心现前,经读不读没有关系,到那时候一句佛号就够了,那句佛号才叫有力量。我们今天的佛号没有力量,念佛不是常讲吗?要一心称念,我们现在没有得一心,用一万部《无量寿经》、十万部《无量寿经》,求什么?求一心,就是求清净心。得到一心,然后念佛,句句佛号都放光明,遍照大千世界,不一样!我们现在这个佛号喊了没用,像小朋友唱歌一样,有口无心,念得是字正腔圆没错误,可是什么意思不知道,不相应。所以,要懂得这个意思,一心称念。
「此处身相,指上自诸佛,下至一切众生,皆是此相。」刚才说过,因为经上只讲身相,所以可以指一切众生的身相都包括在其中。如果指三十二相,那一定是指佛的应身,如果是讲具足相,那是指佛的报身,名相不相同,它所指不一样。「引申其义则可遍摄一切法相」,从这两个字就含了所有一切法相。实在讲意思就是说,可不可以从相上见性?这是世尊所问的里面含著有这些意思。实在讲,字字句句所含的义趣是无量的深广,我们怎么说也只能说出其中一滴而已,真是大海一滴。再看下面须菩提尊者答覆的,这答覆是「双明」,双明是答的句子是双关语,这是说话的技巧。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见如来。】
「不也,世尊之不,是唯唯否否,不可作否决解,既答不可,复说可以,故是双明。」这个『不也』不是否定的意思,意思是「不能这个说法」,是这么个意思,不可以这样讲法。换句话说,应该看哪方面来讲,不能这样讲法,所以是唯唯否否。这里面就含了两个意思,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也可以身相见如来。意思是如果是著相,那就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如果不著相的话,见相就是见性。所以,意思是双关的,就看你著不著相。「不可以相作性,就身相见如来,然相由性现,性相不二,亦得以身相见如来,显示性相无碍,相不障性」,性也不碍相。我们再看下面经文的解释: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金刚经》里面的句子,读法有很多种,必须要懂得,否则的话,意思就会会错了。譬如前面这个句子,「不也,世尊」,底下这句就有两个读法,一个是在「不」那个地方断句,一个是在「不可」那个地方断句,「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它是两个意思。《金刚经》像这样句子很多,这才能显示理事、性相其中微妙的关系,我们才把事实真相能看清楚。看到这一面,看不到那一面,那不是圆满的。不圆满就不能没有疑问,不能没有分别,不能没有执著,造成这些麻烦的事情出来。所以就要深解,面面俱到,清清楚楚,没有意见了,这才明了。譬如我们举个例子,我们把这个杯盖放在这当中,你们这边人看,这是凸起来的,这边人看是凹进去的,两边人就要打架了,我看到是凹的,这边说是凸的,谁也都不服谁,没看到真相。如果两边都看到的人,一句话不说了,就这么个道理。《金刚经》这些经文句子,你要会读的时候它面面俱到,这是说法的善巧,可是听的人要会听,这也是《金刚经》难读、难说的地方,难说当然就难懂。我们看注解。
「性即相之体。」我们今天讲现相,自然现象,体是讲万相的本体,就是自然现象的本体。这些大自然,乃至於整个宇宙,我们今天所观察到的无量的星球,从哪里来的?怎么会产生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都是真如自性变现之物。为什么会变现的?是从一切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就是法相唯识学家所讲的唯识所变,识就是分别,所以一切法从心想生。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的法界,就是因为你有无量无边的念头,如果几时真能够做到一念不生,法界就是一真。一真就是禅家所讲的本来面目,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就是真正的自己,没有起变化的,真正的自己。
「相即性之用」,自性的作用,它就起相,它就现相。「相非性不融,性非相不显」,它的关系太密切了,实在讲,我们没有法子讲,因为讲密切,总有两样东西才密切,一个东西还讲什么密切,密切也谈不上。所以说讲到这回事情,要讲到真实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能开口。不但不能开口,还不能动念,为什么?因为它是一,二就可以说,我们讲相融,二才相融,性跟相相融,二;它本来就一,融个什么。所以佛说法很难,不能说也勉强说,你一定要体会他的意思,不可以执著言说相,你要执著在言说,执著在名相上,根本不能解佛所说意。这就是大乘法里常常教导人,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心缘是什么?我们思想,不能想,一想就歪了,就错了。能够这样,用这个心态来听经,就能领悟,知道佛给我们说些什么,才能相应,才能够契入,契入就是真正明了。所以,性相是一,不是二,这千真万确的事实。
「离相即无性,离性亦无相」,就像金跟器一样,离开金哪有器,离开器金也不可得,也没有,因为它是一体,它不是两个东西,它是一个东西。所有一切万相跟自性的性体是一个东西,而后才晓得,佛菩萨为什么这样爱护众生,为什么这样慈悲照顾一切众生。而众生对佛菩萨还侮辱他,还毁谤他,还想尽方法把他消灭,诸佛菩萨若无其事,还是一样照顾,一样慈悲,为什么?因为是一,不是二。所谓是同体大悲,真的了解它同体,真的证得了同体,所以这个慈悲是无条件的,无缘大慈。无论佛菩萨示现什么样的相,无论佛菩萨说什么样的法,只有一个目的,令一切众生开悟而已。这是我们要晓得的。我们学佛就在这个地方下手,就在这个地方学习,所谓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切皆是,这个修行就得门路,就得方法。
所以关键「但看执著不执著」,这是关键,「著相,即为障碍,不得见性,不执著,即不落二边,般若之理,全在於此」。金刚般若在哪里?就在穿衣吃饭,就在交际应酬,就在处事待人接物,哪一样不是金刚般若?金刚般若就浮现在我们生活之中,你就得到受用了。「须要观照,仔细用功」,观照是初步的入门,用现在的话来讲,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就叫观照。保持高度的警觉心,不执著,不迷,执著就是迷,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保持这个警觉。一念,有个执著的念头,马上就觉得错了,应该要放下,放下就是布施。诸位千万不要把布施认为寺庙里面舍一点财,这叫布施,那就错了。布施是舍,把我们错误的想法舍掉,错误的看法舍掉,把我舍掉,我所有的舍掉,要从这个地方用功才行。把烦恼舍掉,把忧虑舍掉,把一切牵挂舍掉,然后就可以把生死舍掉,六道轮回也舍掉,到最后,无上菩提也舍掉,你才真正成佛了。《金刚经》后半部,就唯恐菩萨一切都舍掉了,无上正等正觉舍不掉,那还是个累赘,那还不行。所以,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不执著,也舍掉,这才到一丝不挂,圆满菩提,那真的叫圆满菩提。这就是观照,这就是仔细用功的意思。
在生活当中,念念之间,点点滴滴都不能执著,都要放下。你不做不知道,做了才晓得,放下快乐!放得愈多愈快乐,真的是法喜充满。放不下的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脸,好可怜!所放不下全是假的,实在讲他一样也得不到。放下一切,这是正常的生活;一切不肯放下的,那个人不正常,生活也不正常,那才叫真苦,苦不堪言。你真做就有受用,就有快乐,就法喜充满。
「约相说是身相,约性说当体即空。」因为相是因缘所生的,因缘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许多条件聚合而产生的,缘聚相就显了,缘散相就灭了。所以相是假相,相是幻有,暂时存在,它不是永恒的存在,只是缘聚缘散而已。实际上,相了不可得,所以当体即空,有什么好执著的,可见得著相是错误的,是大错特错。不执著,不执著是正常的,决定正确。不著不是说不得其受用,不著才真正得其受用,而著相的人说老实话不得其用。诸位要是仔细去想想,冷静去想想,这个道理你就会搞清楚,这里面得失、苦乐迥然不同。
「相妄性真,故说不可,性能融相,真实即显,是又何必离相见性,故云得见如来。」这句话里头意思是双关的,意思才是圆满的。如果你有执著,在相上就不能见性,如果不执著,见相就是见性,差别在这个地方。一个正常的人,心一定要清净,一定要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那个人是正常的人。实在说佛法无不是显示这个道理,佛法里面常常把讲经说法,把一切度众生的事业,都说之为法轮常转,都用轮表示这个意思。轮就是圆,圆心诸位想想,它有没有一法?圆有心,心里头有什么东西?心里头什么都没有,有就坏了,有轮就转不动了,有就变成死的;因为心是空的,没有,所以轮会转。那个心真有个东西固定,它能转吗?不动了,诸位要晓得,如果我们心也没有了,我们就活了,尽虚空遍法界都活了。如果我们心里有一点,死了,死在六道里头,大家好好去想想这个意思。佛法里用轮相来做标志,来做表法,非常有味道。心要空,心要寂,寂就是寂净,一尘不染,这是真心,这是本性。心里有一丝毫染著,心上有病,心有病才现种种幻相。就像眼睛一样,眼睛正常,眼是很明亮的,眼睛一有病,就会看到空中乱七八糟东西出来,道理是一样的。凡夫的心有病。
佛法实在讲是很难讲,很难体会,有些人听了,一切都不要挂在心里,一切都放下,那我那些家亲眷属什么都不要了,这人是不是太无情无义了,那还能算是人吗?难讲之处!心真正到清净的时候,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叫大慈大悲,在事相上,对你家亲眷属照顾得更圆满、更周到。因为经上讲行於布施,不住於相行於布施,才大慈大悲,照顾得更周到、更圆满。那里像你现在,你现在嘴里说照顾,实际上缺点太多了,为什么?没智慧,完全落在感情上,情,迷!你是迷惑颠倒的照顾。恢复到清净心,那是圆满智慧的照顾,怎么会一样?佛法里面讲的慈悲,跟世间讲的爱情,实在讲是一桩事情,从自性清净心里流出的爱叫慈悲,从迷惑颠倒感情里流出来叫爱情,一桩事情。源头不一样,一个是从真心、从清净心里头流出来的,从般若智慧流出来,一个是从迷情里头流出来的,迷惑颠倒,自以为是。像这些地方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了。
底下这段经文,这两句非常重要,是把整个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说出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小注里头说,这两句「说明身相义含一切现象,一切人物事,乃至虚空也」。身相两个字的意思包含这样的深广,全是虚妄而不实的,因为它是因缘生法,虚空还是因缘生法,这是我们很难理解的。但是我们从比喻当中能得到一个彷佛,譬如作梦,我们在梦境当中有虚空,那个虚空从哪来的?梦一醒,虚空也没有了,梦中的虚空没有了。作梦的时候,明明梦里虚空现前,梦醒了,虚空也没有了,由此可知,虚空也是缘生法,也不是真的。我们现在这个虚空怎么来的?我们自性清净心迷了现出来的。禅宗常说,粉碎虚空,到朗然大觉的时候,虚空就没有了。而《楞严经》上说虚空的来源说得更清楚、更有味道,「晦昧为空」,《楞严经》上解释宇宙自然现象,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实在讲,非常可惜西方的科学家没有读《楞严经》,他要读《楞严经》,必然是领悟的能力比我们一般人强得太多了。
「既知虚妄,不可驰求,不可住著。」一切都是虚妄的,求什么?一切驰求的意念断掉,你的生活就得大自在。不求我怎么有?不求还更多!为什么?一切诸法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六祖能大师在《坛经》里说过,「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大家看到《观无量寿佛经》,看到《无量寿经》,羡慕的不得了,那个东西是阿弥陀佛制造的吗?不是的,是阿弥陀佛求的吗?不是的,自然现前的。诸位真正能恢复到自性清净心,所有一切受用自然现成。不像现在迷惑颠倒,样样要拼命去苦求,求还求不到,叫求不得苦!求到了又得不到,过两天又丢掉了,患得患失,过这个苦日子。所以不必要求!只管去无住相行布施就对了,因为行布施是修福,你天天在修福,哪有不得果报的道理,天天在种因,因必有果。反过来看看我们,我们今天没有修,没有修福,就是帮助家人、照顾家人,每天做点家事,怨声载道,不甘心、不情愿,所以得的果报有什么好处?当然不是好果报。
菩萨做家庭主妇,欢欢喜喜,他在那里度众生,他在那里修布施波罗蜜,他得的果报就自在。你看,同样是一桩事情,用心不一样,果报不相同。菩萨心量广大,所得的福报是无量无边,福德亦不可思量这句话是真的,这不是形容词,确实是如此。所以,心量广大,心量清净慈悲,点点滴滴的小的布施得的福报不可思量,我们要从这上去做。不可住著,决定不能够著相,心里决定不能够有牵挂,让自己心保持著永恒的清净。无论在顺境、在逆境都能保持著清净心,都能尽心尽力去修布施,就是帮助一切人、帮助一切众生而不住相,这就对了。
「回光返照,从速归性,不至堕入轮回」,这个样子决定永脱三界,为什么?你所造的不是轮回业,轮回业是什么?住相就是轮回业,不住相就不是轮回。所以,无住相布施,那就是华藏世界,就是极乐世界。
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