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十九集) 1995/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19
请掀开讲义第三十面,从倒数第七行,从第八看起:
「吾人事事依照佛说去行,心中却一无其事,方是不住法相,心中虽无其事,依旧精进去行,方是不住非法相。」《金刚经》自始至终讲到修行的要领可以说就是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就是经文上所讲的「无住生心」。无住就是不执著,不但一切法的相不能执著,连空相也不能执著,非法相就是空相。佛法里面常讲的空、有,像《心经》上所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有,就是此地讲的法相,法是一切诸法,相是它的相状,它的相貌、形相。一切法,除了有形相之外,还有名字,每个法我们都给它起一个名字,那叫名字相,佛经上常讲的名相,名是名字,相是相状。这些都是缘生之法,所谓是因缘生法,它没有自体,它不是实在的,所以讲相是幻相,有是假有,不是真有。佛法里面所说的真假,它的定义,凡是说到真,就是永远不变,那就叫真,凡是会变化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
我们观察这一切法,可以说任何一个法相都是有变化的,也就是有生灭的,我们讲动物、植物、矿物,统统都有变化。乃至於虚空,虚空我们看不出它的变化,所以法相学家把虚空列入在无为法,无为法就是没有变化的,没有变化、没有生灭的。其实虚空还是有变化,而是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出来,觉察不出来。所以无为法里面只可以说它是相似的无为,它不是真的无为,真的无为只有一种,叫真如无为,真如是真的,虚空不是真的。现在科学比过去进步很多,科学家知道虚空是多元次的,不是单一的。多元次的空间,由此可知,空间的确是有变化,这是科技的发现比从前要进了一大步。
我们从这个地方联想到,佛法里面所说的六道、十法界、乃至於所说的无量无边的法界,这些事相与科学家讲的多元次的空间非常相似。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体会到,像念佛往生净土,古德跟我们讲往生的事实,所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个话乍听之下使我们非常的馍糊,不知道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如果用现在科学家的解释就很清楚,这是一回什么事情?是不同元次空间的转变而已,换句话说,我们从三度空间提升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不知道是多少度的空间,提升到那个空间,时空的转换,所以去则实不去,生则决定生。科学家虽然发现这个事情,但是空间怎么转换,怎么样去突破,现在还没有法子。在佛法里面有方法,它的原则实在讲就是修清净心,因为清净心是真正的无为法,清净心能够突破一切不同元次的时空,这是科学家没有能够发现。《金刚经》最要紧的就是教给我们这个方法,所谓了生死超越轮回的方法,那不就是突破多元次时空的方法吗?
这段讲得就非常好,我们样样事情要向佛学习,就是依照佛所说的去做,佛所说的就是他所行的,这叫做学佛。可是做的时候,心也要像佛一样的清净,也要像佛一样的不执著。我们学佛不能学佛的表面,还要学佛的里面,他里面是清净的,心地是清净的,没有染著,心里面一无其事;也就是我们平常在讲席里面所说的,做一切事情的时候,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里面跟佛就一样,这才叫不住法相。作跟无作几乎是相同的,相等的,所谓作而无作,作跟无作是同时,不是两截,也不是两桩事情,这叫不住法相。心地虽然清净,依旧精进去行,这是不住非法相,非法相是空相。合起来就是空有二边都不住。一定要懂得,作跟不作是一桩事情,作跟不作是同时,要晓得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本经在后半部说得很详细、很透彻。道理明白了,事实真相通达,我们的生活就会跟诸佛菩萨一样,生活在真实智慧之中,真正的幸福美满之中。
这样的意思在《金刚经》可以说是很多次的重复,重复的意义是因为我们迷得太久,无量劫一直到今天,这个错误的观念、错误的习气太深了,决定不是一次、两次的提醒、闻法就能够回头的。正是因为我们回不了头,六根接触境界的时候往往又犯了老毛病,又迷惑了,所以佛才大慈大悲不断的在提醒。让我们有机会多次的薰习,让这个观念能够在我们意识里头建立,让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都能够提得起来,这才能谈得上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行持。
「境与心,法与非法,对待之见未忘,尚未能出世间。」这段我们不能不知道。境是所现的境界,心是能现,境是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境界。严格的说,我们身体也是境界,正所谓相随心转,心是能变、能现、能转,境界相是所现、所变、所转的,它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迷人把它看作两桩事情,两桩事情就是对立的,今天所谓相对的,相对就是看这个事情。法与非法也是一桩事情,也不是两桩事情,《心经》上说得很清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法,空是非法,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我们把空、有又看作两桩事情,对待之见未忘,相对的,空有相对的,心境相对,人我相对,一切都是相对,只要这个念头你还存在,就不能出世间。世间是什么?三界六道轮回,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你修学得定功再深,智慧再高,只要这个念头没有断,你就出不了三界;换句话说,还要继续搞轮回,这不究竟,这不算成就。如果这样算是成就,那我们每个人都成就了,这一生没成就,过去生中不知道成就多少次,人间天上我们不晓得去了多少次,连非非想天我们都住过。佛在经上为我们印证,我们每位在座的同修,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佛只要说这句话就行了。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我们都曾经住过,现在从上面掉下来变成这个样子,所以这不叫成就。要成就一定要出三界,不出三界,说个老实话,你这一生的修学白修了,就像我们过去世一样,这是必须要提高警觉的。要怎样才能够超越世间,才能得到一个结果?在佛法里面讲,真正得到结果,最低限度要证得小乘阿罗汉,他出了三界,他不再搞生死轮回,这算是个成就。这个成就是小成就,不算是大成就,但是他算得上是成就了,没出三界不能算成就。
所以下面说,「故出世法,必须离开分别心」,我们就是分别,起心动念都在分别,真的是分别,「转凡夫观念」。凡夫的观念就是分别,分别就是对待,就是相对的,就是执著,分别是妄想,执著是烦恼,这是二障。「证性须要无念」,应无所住就是无念,有念就有住,要无念。「心中若有无念二字,仍是有念」,一切念都没有了,他的心住在无念上,他真正做到无念了,果报到哪里?果报在四禅的无想天。无想天人就是修这个修成功,修无念,可见得他有个无念,所以有个无想天在那里等著他。无想天在第四禅,佛在经上说那叫外道天,为什么叫外道?心外求法,落在那个地方。修无想定,果报在无想天,还是出不了三界,为什么?因为他有个无念。所以说,「必并无念之念亦无」,无念之念也没有,就是前面所讲的心中一无其事,有念、无念统统放下。由此可知,修行真的不容易,真是很难!说、听好像还不难,真正去做不容易。《金刚经》如果诸位是参透了的话,你一定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再想想除这一法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能叫人在一生当中超越六道轮回,唯有老实念佛一法。如果你不用这个方法,那么你去修无念。
末后这一条,「念即是观,观即是念」。禅宗、教下都要修观,他们的修行,名词叫修观,观照、观想,教下称为止观,实在讲止观就是禅。「当起心动念时,除去分别心,依佛之方法,向内思惟,此为念无念。」禅宗的方法,在古时候多半用观心的方法,向内观,心一有念头就观察它,念头从哪里起来的,这是心要很细,完全离开外面境界,向内观。这一观,当然念头没有了,没有了继续再注意它,念头到哪里去了,用这个方法来观心,观念头的生灭,久而久之他得定,心里头妄念不生,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要心地很细,如果是个粗心大意的人,没法子。所以后来祖师大德就换了个方法,叫参话头,参话头比观心实在讲容易太多,方法不一样,目的都是相同的。这个方法,总而言之,这叫念无念,也就是观无念。这是修行总纲领、总的原则。
「念佛亦然,久久相应,即能无念,即是觉、正、净。」念佛很多人不晓得,念佛的理跟禅跟教跟密没有两样,一个道理,只是方法不相同,念佛的方法比那些法门里面的方法实在讲来得巧妙多了。刚才说过了,像观心、参话头,那要条件,要是很细心的人,妄想分别执著很淡薄的人,用那个方法能用得上;如果心粗,妄想多、烦恼多,那种方法根本就用不上。所以那些方法,必须有特定的条件你才能修。唯独念佛这个方法,不需要任何条件,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根钝、根利都不要紧,统统都能修,所以叫它做第一方便,好处就在此地。不怕愚痴,也不怕烦恼业障习气重,都不怕,只要你能够老实念就行了。它的条件是最简单,只要你深信不疑,老实念,它就有效果。
可是说实在话,这个条件从释迦牟尼佛用到今天,用了三千多年,根据中国历史记载,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二年,用这个方法都很有效果。可是在现代的这些人,用这个方法如果不明其理、不得扼要,还是不能成功。原因在哪里?当然是很复杂,我们现在生活的条件跟古人比差远了。怎么说跟古人比差远了?说实在的话,古人那个时候生活环境对於心理的影响是平和的,这对於修道帮助就很大。现在环境对人心的影响是暴逆的、是不平的,所以对於修学影响就非常之大。像一切新科技的发明,给人们带来巨大的诱惑力量,这个诱惑就增长贪瞋痴。现代人的贪瞋痴比古人不晓得要强几十倍、几百倍,所以古人修行容易成就,现在人修行很难成就,原因在此地。除非你不受诱惑,单靠持名要把心念静下来,就是刚才讲,要不能把所有一切诱惑离开,那就办不到。
这也是这些年我在各地劝大家读经,用读经的方法来摄心。读经的好处跟持名不同,因为经把这些事理都说得很清楚,读经能明理,念佛能掌住扼要。我们先要明理,先明理之后才肯放下,才肯认真求生净土,理不明,对求生净土意念不深,求生净土这个念头若有若无,不能产生力量。经要怎么读?要一遍一遍的去读。我最初劝人念三千遍,三年当中念三千遍,希望他能够有耐心去念,一天念三遍,三年就可以念到三千遍,这是第一个阶段。念三千遍的人不少,来告诉我,老毛病还是发,还是止不住,问我怎么办?我就告诉他,你继续念。也有不少听话的,念了一万遍之后他告诉我,有一点得力了。由此可知,现代人烦恼很重,一万遍才能伏住,没有这个遍数不行,伏不住烦恼。一万遍念了之后,心定下来,清净了,道理、事相逐渐明白了,往生的意念踏实了。实在讲,这一万遍念下去之后境界会转。心清净,道理明白了,智慧增长,首先你得到的受用就是健康,过去身体有些毛病,现在都没有了,不需要医疗就没有了,身体健康。精神一定比从前好,体力跟精神一定比以前好,相貌一定比从前圆满,相随心转。一万遍念了之后,相貌不转没有那个道理,相貌会转,身体会健康,体力、精力都能充沛。但是要继续不断的用功,如果著在这个相上就坏了,把念佛当作果报,就得一点健康长寿,这个太不值得,这个果报太小了。纵然你健康,活到两百岁,你还是出不了三界。我们不能用健康长寿这个果报就很欢喜、很执著,那就错了,一定要继续不断的努力。所以念佛效果很显著,我们看到不少人确实是这个样子。
久久相应,即能无念,这才是念佛人真正的目标。如果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住生西方必定是上上品往生。这就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我们学佛要求的就是求觉正净,是以这个为目的。刚才说过了,相貌圆满、健康长寿那是附带的,那不是我们的目标,不能拿这个附带当作目标。
再看底下一段,第十五节,「显释其故」。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不住就是不著,就是心里面若无其事,住相就是心里有,念念不忘,那就是住相,一定要在生活行持当中去勘验。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就证实这桩事情很难。有个朋友向你借钱,借去的数目字很大,你有没有把它放在心上?如果放在心上,你住了相。学佛的人怎么样?决定不放在心上,事情忘掉了,还很好,不还也很好,没事,这才行。若是心里还想著这桩事情,糟了。这很现实的,为什么难?就难在这个地方,难在放不下,舍不得。「住於境则心不清净」,我学佛是要学清净心、是要学觉正净,世间所有一切法都不能够染著。不但刚才举的这些外财不放在心上,就是连弘法利生也不能放在心上,为什么?那也是法相。佛之弘法利生一切随缘,放在心上就是攀缘,你已经著了相,一切随缘那就得自在,生活就自在。刚才讲了,受用里面,为什么人不老?他没有忧虑、他没有烦恼、他没有牵挂,他怎么会老?中国古德讲得好,忧能使人老,一个人常常有忧虑,常常有烦恼、有贪瞋痴慢,老化就很快;如果心里头若无其事,什么都没有的话,老化就很慢。所以要注意到我们学的是清净心,修的是清净心,一切佛法如果不能帮助我心清净,这就不是佛法,不但不是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也不是。佛法修的就是觉正净,大小乘都一样。
「须一无所为方可,何故处处言不住,又处处言福德乎。」这个经上讲『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福德不是求的,不是心里头想要,它自然现前,现前就受用;现前一定要不要,你也著了相,那就不是随缘。随缘就是一切都随其自然,贫贱的时候随其贫贱,也不故意去舍弃贫贱,富贵的时候随其富贵,也不要去故意舍富贵。因为你起心动念你心就不清净,就错误,一切都随缘、都随顺,就得自在。在贫贱,他心里头不著相,无所谓贫贱,他在富贵之中他也不著富贵相,也无所谓富贵,他的心永远是平等的,永远是清净的,这是我们要学的。诸位要晓得,清净平等就是不生不灭,就是真常。
佛说福德,这是相,相随心转,心转了外面境界当然转。「修行即有境界,不是不要境界」,境界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托境方能起修,方能下手」。我们讲的功夫,用功,真正用功就在历事炼心,历是经历,事是事相,就是外头境界相,在境界相里面炼心,炼什么心?炼清净心、炼平等心、炼正觉之心,功夫哪有不得力的道理?所以真正修行不能离开事,离开事没得修,到哪里去修。我们在本经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引用他过去作菩萨的时候修忍辱波罗蜜,被歌利王割截身体,那是境界,没有那个境界,忍辱波罗蜜到哪里修?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人轻视你,没有人侮辱你,你的忍辱波罗蜜从什么地方表现?没地方表现。所以,修行离不开境界,成就都是在境界上得到的。会修行的人知道真正修行的就是自己一个,除自己之外,一切人一切事一切境界都是善知识。《华严经》善财童子表演给我们看的就是这个例子,一切人都是善知识,善知识就是老师,他教导我。善人给我做了个榜样,我们晓得那是善,应该跟他学习,恶人是老师,给我们示现恶的榜样,教我不能跟他学,都是老师。顺逆都是好境界。我们能够辨别善恶,智慧开了,能在一切善恶里面如如不动,定功成就,能在一切事相上断恶修善,大悲心生起来,那叫大慈大悲,这才叫修行,才叫真正懂得修行。所以修行一定要托境,托是依靠的意思,一定要依靠境界。在境界里面去勘验我还有没有分别,我还有没有执著,我还有没有起心动念,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这就是我们下手之处。
「本经说不住六尘」,《金刚经》上说的,「而净土三经全说六尘」。我们这里念佛人多,你看《金刚经》跟净土经典完全相反,《金刚经》教我们一切都不执著,一切都要离开,而净土经里面教我们念佛,教我们忆念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念六尘。「看似相反,实则相同」,不会看的人觉得这是两桩事情,一个是著空,一个是著有,高明的人看是一桩事情。「且正可见净土境界之高」,净土境界之高,不是高明的人看不出来,一般人都认为净土很低,著有、著相。如果真的它著相,真的是著有,真的是很低的一个法门,为什么十方一切诸佛都赞叹?这个事实往往被人疏忽掉,没有去深入研究。西方净土正是托境起修,人家高就高在这个地方。离相修难,太难了;立相修容易,立是建立。净土宗是指方立向,指定你西方,指你一个方向,建立形相,你有依靠。特别是对於著相的凡夫,没有办法离相的凡夫,对他们来讲实在讲是最大的方便,所以净宗下手容易,成功高。因为他那个相,要依我们凡夫来说那是大福德之相,真正是不可思量的大福德。这个殊胜庄严之相怎么来的?是阿弥陀佛不住相布施的成果,果报!我们著这个相,实在讲就是著了阿弥陀佛不住相布施之相,这么回事情;住相布施没有这个福报,这是我们要知道。底下这段简单说一说。
「观想极乐世界之六尘,即不住空」,不住非法相,「由此而脱离五浊之六尘,即不住有」。心里面专想阿弥陀佛,专念极乐世界,一心求往生,不再有丝毫挂念娑婆世界,这就是舍离娑婆世界的五欲六尘,这不住有,不住娑婆世界之有,这就是大方便。「故佛法治心,不重降伏而重转移」,念佛修净土是转移,把念头转一转,转变。降伏难,我们要想把烦恼断掉难,把妄想执著断掉更难。净宗说不需要断,不需要降伏,念头转变一下就行了,也就是说你现在不要贪图这个世间,世间没什么好贪图的,太苦了。你纵然得到一点,你想想你要付出多少代价,你才能得到那么一点短暂的快乐,细细想想太不值得了。冷静去思虑一下,你这一生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忙?你得到的是什么?你付出的是些什么?生活艰难,得到的温饱,付出的代价,劳累太多了,劳身、劳心太大了。再想想西方极乐世界衣食自然,不要劳神也不要操心,这个地方为什么不去?为什么留恋在这个苦地方?
「使众生心转向佛境之六尘,即脱离五浊之六尘。」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净土境界之高。我们这个地方种种享受,是自己业报变现出来的,苦!我们福很薄,智慧浅,烦恼迷惑深重,苦不堪言。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享受阿弥陀佛的福报,享佛的福,那个地方是如来无量劫不住相布施的成果,我们到那里去是享受佛的成果。这种方法就是二边不著的下手方法,「二边不著之下手方法,即在此」。空有二边不著,取西方极乐世界,不著空,舍离娑婆世界,不著有。这个办法确实比大乘法里面其他法门所讲的二边不著容易太多了,这也是诸佛如来为什么极赞净土,道理在此地,唯独净土一法能够普度法界一切众生。我们修净土,净土是大乘法,是大乘圆顿大法,它所具备的条件就是发大心,心不大不能生净土,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大心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愿一定要在一生当中完成,这个叫大心、大愿。一生当中果然能成得了吗?能,怎么能?求生净土就圆满成就。不生净土,这个四愿一条都成就不了,净土境界之高!
四愿里面第一愿,我自己念佛求生净土,怎么能够完成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个道理都在心量。我们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心要大,心不大不能出轮回,心一定要超越轮回的,就是三界的范围,你就出了三界,出了轮回。那就是起心动念、生活、作为念念都要想到一切众生,我们跟佛学,佛教给我们要做的我们就照做,佛教给我们不能做我们就决定不做。净宗的典籍少,只有三经一论,即使后人补充进去的,也不过是五经一论,我们就依照五经一论这六样东西就行了。这六样东西分量都不多,首先熟读、熟记,在生活当中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都不违背佛在经典里面对我们的教训,这就叫上求佛道。我们认真去做,就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认真去做,做出个好的样子给一切众生看,这叫下化众生,不用说话,做出来的就是。做给哪些众生做榜样?一定要晓得,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要有这个意念。不是做给我周边人看的,不是做给我这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人看的,不是做给这一个世界人看的,我是做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看的,这就叫众生无边誓愿度,你心量要大。一心专求西方极乐世界,对於世间一切法相再也不贪著,烦恼就断了,一个法门成就了,一切法门都成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圆成佛道。所以你才真正了解,往生西方这个四愿一生当中圆满了,不求往生,这个四愿是空愿,不可能圆满的。所以对於净宗没有深刻的研究,细心的观察,不知道它高明之所在,往往轻视了净土,这是我们自己很大的不幸。
「江味农居士极赞净土」,这是一生专门研究《金刚经》的,我们这个讲义就是从《金刚经讲义》里面摘录出来的,所以是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的节要。「见地精确,令人起敬,语在《讲义》卷二,九十三页第二行。」诸位可以去看《讲义》,你看他自己怎么说的。再看底下这节文,世尊用比喻说。
【须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这个字要念去声,破音字,可否之否。下面说:
【不也。世尊。】
『不也,世尊』这是一句。下面又问: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这是佛问的话,下面是须菩提尊者答覆的话。
【不也。世尊。】
这个问答,语句都很单纯,可是意思很圆满,像我们这些人要是单单听这句话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古德为我们一解释,我们再一想,这里面确实是妙不可言。第一个答覆里面,「不也」,这不是否定之词,「含有唯唯否否之意,不完全作否定解」,你完全做否定解意思就错了。实际上这个「不也」意思是不好这么说法、不能这个说法,有这个意思在,所以它不是个否定词。为什么不能这样说,不可这样说?因为是亦可亦不可,换句话说,看你从哪个角度上去看。
底下说,「佛说经,随举一法,皆赅十方」,赅是包含,「盖佛法皆从无量无边性海中流出,故重重无尽」,佛经里面随举一法都含一切法。要不是佛经呢?诸位要晓得,不是佛经里面一法也含一切法。如果说佛经里面说一法含一切法,不是佛经就不是一切法,那佛法跟世法是两桩事情,不是一桩事情,哪有这个道理?随便拈一法,无论是佛法、是世法,统统含一切法。为什么?因为世出世间任何一法都是真如本性的相分,一个性。所以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这个一不是专一,是任一,任何一法,这诸位必须要知道。然后你才能看到佛法真的是平等,真的是清净。佛法里面修学讲本尊,特别是密宗讲本尊,本尊是第一大,本尊不是独一,是任一。譬如我们修净土的,阿弥陀佛第一大,所有一切诸佛都在阿弥陀佛底下,像我们大会一样,阿弥陀佛是主席,诸佛如来都坐在下面。这个主席下台了,另外一个主席上来,他又是第一大。所以,一不是专一,是任一,任何人都可以上台来当主席,是这么个意思,它是平等的。譬如说在中国,有不少修观世音菩萨法门,有不少人修地藏法门,修地藏法门,地藏菩萨第一大,所有一切诸佛也站在地藏菩萨下面。这就说明,一是任一,不是专一,你要认为是专一那就错了,专一不平等,任一。
像经典也是如此,我们今天修净宗的,推崇《无量寿经》第一,其他经都贬在下面,修般若的,《金刚经》第一,《无量寿经》也放下去了。任何一部经典都第一,这是《华严经》上讲的主伴圆融,主是第一,伴是伴从的。但是谁是主?任何一个人都是主,任何一尊佛都是主,任何菩萨都是主,任何一部经都是主。这个是主,其他的都是伴,是这么个意思,这是佛法里讲的真平等。它的理都是从无量无边性海中流出,所以它的相是重重无尽,重重无尽,《华严》里面说得详细。
「十方非定法,可知一切法均是假名,无有定法可得,所以不可住」,也就是说不可执著。不但名相不能执著,形相也不能执著。名词,名相,我们讲名词术语,法相唯识学家所说的,那是遍计所执。遍计所执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假设的,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可是形相,形相是依它起性,依它起性就是因缘所生的,因缘所生,没有自体,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换句话说,也不能执著。就以我们的身体来说,身体是假相,不是真的,佛在经上跟我们说四大五蕴因缘和合现起这个现相,不是真的,幻相,假相。假到什么程度?不可思议。我们认为这个东西真有,我们错认了它,这个相实在讲就跟电影银幕、电视萤幕上现的相没有两样。不过现在电视萤幕里面现的相是平面的,不是立体的。现在也有立体的电影,我们现在现的相是立体的。这个相是刹那生灭相,我们所见的是一种相续相,刹那生灭的相续相,它根本就不存在。
就像现代科学家发现的,所有一切形相是波动的现象,这个讲法跟佛法讲的非常相接近。这就说明物质根本不存在,根本没有物质存在,现象怎么来的?波动的现象。所以现在科学实在也很能够令人敬佩,从前还以为有物质,现在晓得没有物质。因此,一切形相这个现象也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因为它是假的,它当体即空,有什么好执著的。诸位要晓得,不执著你能够得其用,可以用,可以享受,不生烦恼,烦恼从哪里来的?执著里头生的。得其用,自在,很快乐,不生烦恼,知道这一切是幻相,刹那生灭,了不可得。所以,现相跟名词术语统统不可以执著。十方也不能执著,十方更是一个抽象的名词。
「一切法皆是同体,在性体上原是一个。」这个观念非常重要。所以古人修行要先开悟后起修,所谓开悟就是把事实真相道理统统搞清楚,然后才能下手修行。也就是说在生活当中应该怎样做,与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能够相应,能够不抵触,相应就是不抵触,与事实真相完全相符,这是正知正行,这就是佛菩萨的心行。而我们是不明其理,生活行为与事实真相相背,所以才生无量无边的苦恼,这是佛在经上常讲可怜悯者。第一个正确的观念,就是要晓得尽虚空遍法界同一个理体,现在哲学里面讲的本体,同一个本体,本体是什么?是自性,佛家讲的真如、本性。这桩事,就这一个体,佛用了几十个名词来表达,为什么用这么多名词,而不用一个名词?佛怕我们执著一,用许多名词来表达,告诉我们名相是假的,不需要执著,怎么说都行,只要说的是这桩事情就可以了,破我们执著名相的习气。所以他用了好多的名词,道理在此地,让我们晓得名相是假的。
体是一个,这一个体现出无量无边的境界,这往往叫我们初学的人想不透,我们的心性,就是自己的心,不是别人的心,我自己的心,自己的心现出我自己的人,怎么又会现出你们这么多人来,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怎么回事情?这里面的道理就很复杂,《华严经》上讲的无量因缘。但是这个复杂的现象如果我们要想稍稍体会,实在讲也不很困难。譬如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作梦,梦境现前,梦中有你自己,为什么也现别人?为什么也现山河大地?一样的道理。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今天科学家所说的,无量无边多元次的空间,都是我们自心变现出来的,同一个体,一个本体。因为同一个本体,平等心才能够生得起来,万法确实是平等的,同一个真如、本性变现的,怎么不平等?
「若领会得,方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是能现,佛跟众生都是所现,佛跟众生差别在哪里?佛对於这一切真相明了,众生对於一切真相糊涂,不明了。不管他是明了不明了,起作用是相同的,不是说明了就起作用,不明了就不起作用,不是的,起作用是相同的。所以说迷悟不二,生佛平等,佛在大觉之位,众生在迷惑颠倒,在六道轮回受苦受难,跟诸佛菩萨实在讲没有两样,从性上说绝对平等。佛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众生也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而众生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佛说了,是因为他自己有障碍,障碍是什么?所知障、烦恼障。所知障、烦恼障不是别人给他的,是他自己迷惑造成的,不是别人给他的,而自己本性上确实没有障碍。所以这个障碍不是真的,障碍也是假的,但是他执著这个假的,那就没有法子。他如果哪一天明白了,这是假的,再也不执著,他障碍就没有了。障碍没有了,他的本能智慧德能就现前,就跟诸佛菩萨无二无别。所以要晓得,生、佛、众生三无差别,意思是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桩事情。这就是佛法不同於哲学,这是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大师所说的,佛法非哲学非宗教。现代人把佛法看作哲学,学校里开课开佛经哲学。为什么佛法不是哲学?哲学里有能所,佛法里头没有能所,佛法讲能所,能就是所,所就是能,能所是一不是二,这跟世间哲学基本上不同的观念在此地。
佛法说整个宇宙是一个整体,是一体,六道、十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就是一个整体。我们学佛必须先要建立这个观念,佛法讲信解行证,我们行的是什么?与这个整体相应;证的是什么?对於这个整体彻底明了,就是这个。与整体相应,这是得大自在,看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才是真正的美好,没有一丝毫缺陷。
「十方皆在虚空中,使知十法界,同在吾人一念心中。」十法界依正庄严在自己一念心中,一念就现十法界,无念,十法界就没有了。法相宗里面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源头就是一念,一念不觉。诸位要晓得,念就是不觉,觉就无念,念头多了还得了,一念就不觉了,念愈多就愈糟糕,就愈迷愈深。所以一念不觉而有无明,那个一念就是无明,从无明生三细,从三细生六粗,十法界依正庄严就这么变现出来。我们中国古大德也了不起,他们说的像儒家继承的一个道统,讲「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太极就是一念。从一念里面就生出二仪,这就起变化,跟法相宗里面讲的很类似,又有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以一念心中,「因果森然,而不碍同一性空」。佛说缘生,缘生跟因果是同一个意思,缘生就是因果。因果也不是定法,为什么?因会变成果,果会变成因,我们讲果,是前一个因之果,可是现在这个果又是底下果之因。从一个植物来看,那非常明显,植物的种子我们说它果,种子种下去之后,长成植物那是植物之因,因又结成果,果又变成因。也就是说明世界、人生是个非常复杂的因果现象,是这么一桩事情。善因一定有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果,这是定律,没有人能改变,佛菩萨不能改变,神仙、上帝也不能改变。这些因因果果从哪里生的?就是从我们一念当中生的。修行对於这桩事情不能不谨慎,我们要有好的果一定要种好因。因果森然,森然是讲非常复杂,现的相也无量无边,因为我们心的念头实在讲太多了。一个念头就是一个因果,我们粗的念头自己还能够觉察,微细的念头自己根本就不晓得。这就说明,十法界依正庄严实在讲就是这个复杂因果所现的现象,变现出来的现象,这现象不碍同一性空,性体实在说无量无边。
无量无边这四个字大家不能把它看作这是大,你要把它看大了,意思就错会了,因为它没有大小,有大小就变成对待,没有大小。怎么说没有大小?我们也能体会得出来,像我们作梦,梦中境界就好像虚空世界一样,梦从哪里生的?我们晓得从我们意识心里生的。我们躺在床上睡觉,充其量也不过六尺床铺那么大,怎么会现出虚空?所以虚空,无量无边的虚空不能说大也不能说小,没有大小,这是真的。明白这个道理,现在这个虚空,无量无边虚空,也没有大小。正因为没有大小,所以佛才说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没有大小。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一点点大,像芝麻一样,须弥山可以装进去,须弥山大,为什么?就是根本没有大小。大小是执著,执著有个大小,好,小的可以装到大的,大的就没有办法装到小的,那是因为你执著。不执著才晓得事实真相不是这样的,就是我们没有见到事实真相。十法界依正庄严在自性里面,统统在自性里面,并不妨碍真性;换句话说,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无量无边复杂的因果,没有妨碍你的清净心,也没有妨碍你的平等心,只要你不执著。所谓妨碍是什么?病就是在执著。《金刚经》自始至终破执著,离开分别执著哪有妨碍?为什么不妨碍?因为它是假相、幻相,根本不是事实,根本没有事实,所以它不妨碍。
「此显虚空虽无相,而不拒诸相发挥之理。」这个意思佛在《楞严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世尊用了很长的经文说明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说明空有不相妨碍。我们在这个地方也得一点消息,何以不相妨碍?因为它是一,二就有冲突、就有妨碍,空跟有它是一,它怎么会妨碍?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是有妨碍,好像是看到二,其实这个现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实在讲太粗心大意了,真的是一不是二。譬如说我们拿这个瓶子,我们看这是有,我从这个地方拿过来,拿到这来,在这个地方,放在此地,它这个地方应该有个虚空被它障碍了,我要拿过来这里,虚空应该缺掉一块才对,那空跟有就是真的。我这里拿了,那里虚空没有空一块,拿到这边来,这边虚空没有被它挤破,明明这个事实摆在面前,空有是一不是二,它没有妨碍。这就说明我们粗心大意,佛在《楞严》上这样跟我们说明,我们才恍然大悟,因为它是一,所以它没妨碍。
正如像我们看电视一样,电视画面上人物的移动,萤幕没有跟著它动,是一个道理。我们把萤幕比作空,现象比作有,空有一如,所以彼此不相妨碍。而且这个相佛说得好,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假相,不是真相。我们从家里面到讲堂,离开家里那个我以及到讲堂现在这个我就不是一个我,但是凡夫之人执著这是一个我,其实不是的。到底是一回什么事情?相续相,那个我已经没有了,这个我生了,这个我灭了,后面的我又生了,因为那个相续相,相还差不多,没有什么改变,所以你执著,认为这是一个,其实不是一个,而相的生灭,刹那生灭。佛在经上跟我们举的例子,是一弹指九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相是假相,不是真的,所以佛教给我们相不能著,道理在此地。一切有都是幻有,都是假有,幻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幻有,真空跟幻有是一桩事情,不是二桩事情。所以世尊跟须菩提这两句的问答含的意思很深,实在是不可思议。
我们再看底下这段,前面是用比喻来说明,实际上说的意思是说不住相布施,那个福德就像十方虚空不可思议一样。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布施我们在前面讲过,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一切造作,点点滴滴无一不是布施,只是我们凡夫没有布施这个观念,我们错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生活果报可以说丝毫都没有,所造的变成业障,那就冤枉,真的是冤枉。会修行的人就是把他所造的业变成福德,不可思议的福德。福德不是离开我们日常生活、离开自己工作本位另外去修福德,那就错了,不是的;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那就是的,只要你不住相。「虚空无相不碍诸相发挥,正似布施不住相,不住相布施,正似虚空不可思量,菩萨能如此有而不有,空而不空,方是背尘合觉。」尘是什么?尘是污染,我们今天讲心理污染、思想污染、见解污染、精神污染,乃至於影响到生理的污染,菩萨全没有。全没有什么?清净心,一切法不执著,心就清净。「善男女,既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发了觉悟的心,觉了,不迷了,「故教以不住相布施」。因为你想觉悟,不想再迷,所以佛才教给你怎样才能做到?不住相布施。「此处教之用功,必须达到真能无住,无一丝一毫之未尽方可。」要彻底做到不住,心里头没有一丝毫的污染,没有一丝毫的念头,这才是佛所教给我们的意思,教给我们的方法。
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明天同样的时间我们再会。
请掀开讲义第三十面,从倒数第七行,从第八看起:
「吾人事事依照佛说去行,心中却一无其事,方是不住法相,心中虽无其事,依旧精进去行,方是不住非法相。」《金刚经》自始至终讲到修行的要领可以说就是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就是经文上所讲的「无住生心」。无住就是不执著,不但一切法的相不能执著,连空相也不能执著,非法相就是空相。佛法里面常讲的空、有,像《心经》上所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有,就是此地讲的法相,法是一切诸法,相是它的相状,它的相貌、形相。一切法,除了有形相之外,还有名字,每个法我们都给它起一个名字,那叫名字相,佛经上常讲的名相,名是名字,相是相状。这些都是缘生之法,所谓是因缘生法,它没有自体,它不是实在的,所以讲相是幻相,有是假有,不是真有。佛法里面所说的真假,它的定义,凡是说到真,就是永远不变,那就叫真,凡是会变化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
我们观察这一切法,可以说任何一个法相都是有变化的,也就是有生灭的,我们讲动物、植物、矿物,统统都有变化。乃至於虚空,虚空我们看不出它的变化,所以法相学家把虚空列入在无为法,无为法就是没有变化的,没有变化、没有生灭的。其实虚空还是有变化,而是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出来,觉察不出来。所以无为法里面只可以说它是相似的无为,它不是真的无为,真的无为只有一种,叫真如无为,真如是真的,虚空不是真的。现在科学比过去进步很多,科学家知道虚空是多元次的,不是单一的。多元次的空间,由此可知,空间的确是有变化,这是科技的发现比从前要进了一大步。
我们从这个地方联想到,佛法里面所说的六道、十法界、乃至於所说的无量无边的法界,这些事相与科学家讲的多元次的空间非常相似。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体会到,像念佛往生净土,古德跟我们讲往生的事实,所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个话乍听之下使我们非常的馍糊,不知道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如果用现在科学家的解释就很清楚,这是一回什么事情?是不同元次空间的转变而已,换句话说,我们从三度空间提升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不知道是多少度的空间,提升到那个空间,时空的转换,所以去则实不去,生则决定生。科学家虽然发现这个事情,但是空间怎么转换,怎么样去突破,现在还没有法子。在佛法里面有方法,它的原则实在讲就是修清净心,因为清净心是真正的无为法,清净心能够突破一切不同元次的时空,这是科学家没有能够发现。《金刚经》最要紧的就是教给我们这个方法,所谓了生死超越轮回的方法,那不就是突破多元次时空的方法吗?
这段讲得就非常好,我们样样事情要向佛学习,就是依照佛所说的去做,佛所说的就是他所行的,这叫做学佛。可是做的时候,心也要像佛一样的清净,也要像佛一样的不执著。我们学佛不能学佛的表面,还要学佛的里面,他里面是清净的,心地是清净的,没有染著,心里面一无其事;也就是我们平常在讲席里面所说的,做一切事情的时候,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里面跟佛就一样,这才叫不住法相。作跟无作几乎是相同的,相等的,所谓作而无作,作跟无作是同时,不是两截,也不是两桩事情,这叫不住法相。心地虽然清净,依旧精进去行,这是不住非法相,非法相是空相。合起来就是空有二边都不住。一定要懂得,作跟不作是一桩事情,作跟不作是同时,要晓得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本经在后半部说得很详细、很透彻。道理明白了,事实真相通达,我们的生活就会跟诸佛菩萨一样,生活在真实智慧之中,真正的幸福美满之中。
这样的意思在《金刚经》可以说是很多次的重复,重复的意义是因为我们迷得太久,无量劫一直到今天,这个错误的观念、错误的习气太深了,决定不是一次、两次的提醒、闻法就能够回头的。正是因为我们回不了头,六根接触境界的时候往往又犯了老毛病,又迷惑了,所以佛才大慈大悲不断的在提醒。让我们有机会多次的薰习,让这个观念能够在我们意识里头建立,让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都能够提得起来,这才能谈得上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行持。
「境与心,法与非法,对待之见未忘,尚未能出世间。」这段我们不能不知道。境是所现的境界,心是能现,境是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境界。严格的说,我们身体也是境界,正所谓相随心转,心是能变、能现、能转,境界相是所现、所变、所转的,它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迷人把它看作两桩事情,两桩事情就是对立的,今天所谓相对的,相对就是看这个事情。法与非法也是一桩事情,也不是两桩事情,《心经》上说得很清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法,空是非法,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我们把空、有又看作两桩事情,对待之见未忘,相对的,空有相对的,心境相对,人我相对,一切都是相对,只要这个念头你还存在,就不能出世间。世间是什么?三界六道轮回,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你修学得定功再深,智慧再高,只要这个念头没有断,你就出不了三界;换句话说,还要继续搞轮回,这不究竟,这不算成就。如果这样算是成就,那我们每个人都成就了,这一生没成就,过去生中不知道成就多少次,人间天上我们不晓得去了多少次,连非非想天我们都住过。佛在经上为我们印证,我们每位在座的同修,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佛只要说这句话就行了。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我们都曾经住过,现在从上面掉下来变成这个样子,所以这不叫成就。要成就一定要出三界,不出三界,说个老实话,你这一生的修学白修了,就像我们过去世一样,这是必须要提高警觉的。要怎样才能够超越世间,才能得到一个结果?在佛法里面讲,真正得到结果,最低限度要证得小乘阿罗汉,他出了三界,他不再搞生死轮回,这算是个成就。这个成就是小成就,不算是大成就,但是他算得上是成就了,没出三界不能算成就。
所以下面说,「故出世法,必须离开分别心」,我们就是分别,起心动念都在分别,真的是分别,「转凡夫观念」。凡夫的观念就是分别,分别就是对待,就是相对的,就是执著,分别是妄想,执著是烦恼,这是二障。「证性须要无念」,应无所住就是无念,有念就有住,要无念。「心中若有无念二字,仍是有念」,一切念都没有了,他的心住在无念上,他真正做到无念了,果报到哪里?果报在四禅的无想天。无想天人就是修这个修成功,修无念,可见得他有个无念,所以有个无想天在那里等著他。无想天在第四禅,佛在经上说那叫外道天,为什么叫外道?心外求法,落在那个地方。修无想定,果报在无想天,还是出不了三界,为什么?因为他有个无念。所以说,「必并无念之念亦无」,无念之念也没有,就是前面所讲的心中一无其事,有念、无念统统放下。由此可知,修行真的不容易,真是很难!说、听好像还不难,真正去做不容易。《金刚经》如果诸位是参透了的话,你一定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再想想除这一法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能叫人在一生当中超越六道轮回,唯有老实念佛一法。如果你不用这个方法,那么你去修无念。
末后这一条,「念即是观,观即是念」。禅宗、教下都要修观,他们的修行,名词叫修观,观照、观想,教下称为止观,实在讲止观就是禅。「当起心动念时,除去分别心,依佛之方法,向内思惟,此为念无念。」禅宗的方法,在古时候多半用观心的方法,向内观,心一有念头就观察它,念头从哪里起来的,这是心要很细,完全离开外面境界,向内观。这一观,当然念头没有了,没有了继续再注意它,念头到哪里去了,用这个方法来观心,观念头的生灭,久而久之他得定,心里头妄念不生,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要心地很细,如果是个粗心大意的人,没法子。所以后来祖师大德就换了个方法,叫参话头,参话头比观心实在讲容易太多,方法不一样,目的都是相同的。这个方法,总而言之,这叫念无念,也就是观无念。这是修行总纲领、总的原则。
「念佛亦然,久久相应,即能无念,即是觉、正、净。」念佛很多人不晓得,念佛的理跟禅跟教跟密没有两样,一个道理,只是方法不相同,念佛的方法比那些法门里面的方法实在讲来得巧妙多了。刚才说过了,像观心、参话头,那要条件,要是很细心的人,妄想分别执著很淡薄的人,用那个方法能用得上;如果心粗,妄想多、烦恼多,那种方法根本就用不上。所以那些方法,必须有特定的条件你才能修。唯独念佛这个方法,不需要任何条件,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根钝、根利都不要紧,统统都能修,所以叫它做第一方便,好处就在此地。不怕愚痴,也不怕烦恼业障习气重,都不怕,只要你能够老实念就行了。它的条件是最简单,只要你深信不疑,老实念,它就有效果。
可是说实在话,这个条件从释迦牟尼佛用到今天,用了三千多年,根据中国历史记载,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二年,用这个方法都很有效果。可是在现代的这些人,用这个方法如果不明其理、不得扼要,还是不能成功。原因在哪里?当然是很复杂,我们现在生活的条件跟古人比差远了。怎么说跟古人比差远了?说实在的话,古人那个时候生活环境对於心理的影响是平和的,这对於修道帮助就很大。现在环境对人心的影响是暴逆的、是不平的,所以对於修学影响就非常之大。像一切新科技的发明,给人们带来巨大的诱惑力量,这个诱惑就增长贪瞋痴。现代人的贪瞋痴比古人不晓得要强几十倍、几百倍,所以古人修行容易成就,现在人修行很难成就,原因在此地。除非你不受诱惑,单靠持名要把心念静下来,就是刚才讲,要不能把所有一切诱惑离开,那就办不到。
这也是这些年我在各地劝大家读经,用读经的方法来摄心。读经的好处跟持名不同,因为经把这些事理都说得很清楚,读经能明理,念佛能掌住扼要。我们先要明理,先明理之后才肯放下,才肯认真求生净土,理不明,对求生净土意念不深,求生净土这个念头若有若无,不能产生力量。经要怎么读?要一遍一遍的去读。我最初劝人念三千遍,三年当中念三千遍,希望他能够有耐心去念,一天念三遍,三年就可以念到三千遍,这是第一个阶段。念三千遍的人不少,来告诉我,老毛病还是发,还是止不住,问我怎么办?我就告诉他,你继续念。也有不少听话的,念了一万遍之后他告诉我,有一点得力了。由此可知,现代人烦恼很重,一万遍才能伏住,没有这个遍数不行,伏不住烦恼。一万遍念了之后,心定下来,清净了,道理、事相逐渐明白了,往生的意念踏实了。实在讲,这一万遍念下去之后境界会转。心清净,道理明白了,智慧增长,首先你得到的受用就是健康,过去身体有些毛病,现在都没有了,不需要医疗就没有了,身体健康。精神一定比从前好,体力跟精神一定比以前好,相貌一定比从前圆满,相随心转。一万遍念了之后,相貌不转没有那个道理,相貌会转,身体会健康,体力、精力都能充沛。但是要继续不断的用功,如果著在这个相上就坏了,把念佛当作果报,就得一点健康长寿,这个太不值得,这个果报太小了。纵然你健康,活到两百岁,你还是出不了三界。我们不能用健康长寿这个果报就很欢喜、很执著,那就错了,一定要继续不断的努力。所以念佛效果很显著,我们看到不少人确实是这个样子。
久久相应,即能无念,这才是念佛人真正的目标。如果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住生西方必定是上上品往生。这就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我们学佛要求的就是求觉正净,是以这个为目的。刚才说过了,相貌圆满、健康长寿那是附带的,那不是我们的目标,不能拿这个附带当作目标。
再看底下一段,第十五节,「显释其故」。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不住就是不著,就是心里面若无其事,住相就是心里有,念念不忘,那就是住相,一定要在生活行持当中去勘验。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就证实这桩事情很难。有个朋友向你借钱,借去的数目字很大,你有没有把它放在心上?如果放在心上,你住了相。学佛的人怎么样?决定不放在心上,事情忘掉了,还很好,不还也很好,没事,这才行。若是心里还想著这桩事情,糟了。这很现实的,为什么难?就难在这个地方,难在放不下,舍不得。「住於境则心不清净」,我学佛是要学清净心、是要学觉正净,世间所有一切法都不能够染著。不但刚才举的这些外财不放在心上,就是连弘法利生也不能放在心上,为什么?那也是法相。佛之弘法利生一切随缘,放在心上就是攀缘,你已经著了相,一切随缘那就得自在,生活就自在。刚才讲了,受用里面,为什么人不老?他没有忧虑、他没有烦恼、他没有牵挂,他怎么会老?中国古德讲得好,忧能使人老,一个人常常有忧虑,常常有烦恼、有贪瞋痴慢,老化就很快;如果心里头若无其事,什么都没有的话,老化就很慢。所以要注意到我们学的是清净心,修的是清净心,一切佛法如果不能帮助我心清净,这就不是佛法,不但不是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也不是。佛法修的就是觉正净,大小乘都一样。
「须一无所为方可,何故处处言不住,又处处言福德乎。」这个经上讲『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福德不是求的,不是心里头想要,它自然现前,现前就受用;现前一定要不要,你也著了相,那就不是随缘。随缘就是一切都随其自然,贫贱的时候随其贫贱,也不故意去舍弃贫贱,富贵的时候随其富贵,也不要去故意舍富贵。因为你起心动念你心就不清净,就错误,一切都随缘、都随顺,就得自在。在贫贱,他心里头不著相,无所谓贫贱,他在富贵之中他也不著富贵相,也无所谓富贵,他的心永远是平等的,永远是清净的,这是我们要学的。诸位要晓得,清净平等就是不生不灭,就是真常。
佛说福德,这是相,相随心转,心转了外面境界当然转。「修行即有境界,不是不要境界」,境界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托境方能起修,方能下手」。我们讲的功夫,用功,真正用功就在历事炼心,历是经历,事是事相,就是外头境界相,在境界相里面炼心,炼什么心?炼清净心、炼平等心、炼正觉之心,功夫哪有不得力的道理?所以真正修行不能离开事,离开事没得修,到哪里去修。我们在本经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引用他过去作菩萨的时候修忍辱波罗蜜,被歌利王割截身体,那是境界,没有那个境界,忍辱波罗蜜到哪里修?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人轻视你,没有人侮辱你,你的忍辱波罗蜜从什么地方表现?没地方表现。所以,修行离不开境界,成就都是在境界上得到的。会修行的人知道真正修行的就是自己一个,除自己之外,一切人一切事一切境界都是善知识。《华严经》善财童子表演给我们看的就是这个例子,一切人都是善知识,善知识就是老师,他教导我。善人给我做了个榜样,我们晓得那是善,应该跟他学习,恶人是老师,给我们示现恶的榜样,教我不能跟他学,都是老师。顺逆都是好境界。我们能够辨别善恶,智慧开了,能在一切善恶里面如如不动,定功成就,能在一切事相上断恶修善,大悲心生起来,那叫大慈大悲,这才叫修行,才叫真正懂得修行。所以修行一定要托境,托是依靠的意思,一定要依靠境界。在境界里面去勘验我还有没有分别,我还有没有执著,我还有没有起心动念,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这就是我们下手之处。
「本经说不住六尘」,《金刚经》上说的,「而净土三经全说六尘」。我们这里念佛人多,你看《金刚经》跟净土经典完全相反,《金刚经》教我们一切都不执著,一切都要离开,而净土经里面教我们念佛,教我们忆念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念六尘。「看似相反,实则相同」,不会看的人觉得这是两桩事情,一个是著空,一个是著有,高明的人看是一桩事情。「且正可见净土境界之高」,净土境界之高,不是高明的人看不出来,一般人都认为净土很低,著有、著相。如果真的它著相,真的是著有,真的是很低的一个法门,为什么十方一切诸佛都赞叹?这个事实往往被人疏忽掉,没有去深入研究。西方净土正是托境起修,人家高就高在这个地方。离相修难,太难了;立相修容易,立是建立。净土宗是指方立向,指定你西方,指你一个方向,建立形相,你有依靠。特别是对於著相的凡夫,没有办法离相的凡夫,对他们来讲实在讲是最大的方便,所以净宗下手容易,成功高。因为他那个相,要依我们凡夫来说那是大福德之相,真正是不可思量的大福德。这个殊胜庄严之相怎么来的?是阿弥陀佛不住相布施的成果,果报!我们著这个相,实在讲就是著了阿弥陀佛不住相布施之相,这么回事情;住相布施没有这个福报,这是我们要知道。底下这段简单说一说。
「观想极乐世界之六尘,即不住空」,不住非法相,「由此而脱离五浊之六尘,即不住有」。心里面专想阿弥陀佛,专念极乐世界,一心求往生,不再有丝毫挂念娑婆世界,这就是舍离娑婆世界的五欲六尘,这不住有,不住娑婆世界之有,这就是大方便。「故佛法治心,不重降伏而重转移」,念佛修净土是转移,把念头转一转,转变。降伏难,我们要想把烦恼断掉难,把妄想执著断掉更难。净宗说不需要断,不需要降伏,念头转变一下就行了,也就是说你现在不要贪图这个世间,世间没什么好贪图的,太苦了。你纵然得到一点,你想想你要付出多少代价,你才能得到那么一点短暂的快乐,细细想想太不值得了。冷静去思虑一下,你这一生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忙?你得到的是什么?你付出的是些什么?生活艰难,得到的温饱,付出的代价,劳累太多了,劳身、劳心太大了。再想想西方极乐世界衣食自然,不要劳神也不要操心,这个地方为什么不去?为什么留恋在这个苦地方?
「使众生心转向佛境之六尘,即脱离五浊之六尘。」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净土境界之高。我们这个地方种种享受,是自己业报变现出来的,苦!我们福很薄,智慧浅,烦恼迷惑深重,苦不堪言。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享受阿弥陀佛的福报,享佛的福,那个地方是如来无量劫不住相布施的成果,我们到那里去是享受佛的成果。这种方法就是二边不著的下手方法,「二边不著之下手方法,即在此」。空有二边不著,取西方极乐世界,不著空,舍离娑婆世界,不著有。这个办法确实比大乘法里面其他法门所讲的二边不著容易太多了,这也是诸佛如来为什么极赞净土,道理在此地,唯独净土一法能够普度法界一切众生。我们修净土,净土是大乘法,是大乘圆顿大法,它所具备的条件就是发大心,心不大不能生净土,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大心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愿一定要在一生当中完成,这个叫大心、大愿。一生当中果然能成得了吗?能,怎么能?求生净土就圆满成就。不生净土,这个四愿一条都成就不了,净土境界之高!
四愿里面第一愿,我自己念佛求生净土,怎么能够完成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个道理都在心量。我们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心要大,心不大不能出轮回,心一定要超越轮回的,就是三界的范围,你就出了三界,出了轮回。那就是起心动念、生活、作为念念都要想到一切众生,我们跟佛学,佛教给我们要做的我们就照做,佛教给我们不能做我们就决定不做。净宗的典籍少,只有三经一论,即使后人补充进去的,也不过是五经一论,我们就依照五经一论这六样东西就行了。这六样东西分量都不多,首先熟读、熟记,在生活当中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都不违背佛在经典里面对我们的教训,这就叫上求佛道。我们认真去做,就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认真去做,做出个好的样子给一切众生看,这叫下化众生,不用说话,做出来的就是。做给哪些众生做榜样?一定要晓得,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要有这个意念。不是做给我周边人看的,不是做给我这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人看的,不是做给这一个世界人看的,我是做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看的,这就叫众生无边誓愿度,你心量要大。一心专求西方极乐世界,对於世间一切法相再也不贪著,烦恼就断了,一个法门成就了,一切法门都成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圆成佛道。所以你才真正了解,往生西方这个四愿一生当中圆满了,不求往生,这个四愿是空愿,不可能圆满的。所以对於净宗没有深刻的研究,细心的观察,不知道它高明之所在,往往轻视了净土,这是我们自己很大的不幸。
「江味农居士极赞净土」,这是一生专门研究《金刚经》的,我们这个讲义就是从《金刚经讲义》里面摘录出来的,所以是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的节要。「见地精确,令人起敬,语在《讲义》卷二,九十三页第二行。」诸位可以去看《讲义》,你看他自己怎么说的。再看底下这节文,世尊用比喻说。
【须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这个字要念去声,破音字,可否之否。下面说:
【不也。世尊。】
『不也,世尊』这是一句。下面又问: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这是佛问的话,下面是须菩提尊者答覆的话。
【不也。世尊。】
这个问答,语句都很单纯,可是意思很圆满,像我们这些人要是单单听这句话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古德为我们一解释,我们再一想,这里面确实是妙不可言。第一个答覆里面,「不也」,这不是否定之词,「含有唯唯否否之意,不完全作否定解」,你完全做否定解意思就错了。实际上这个「不也」意思是不好这么说法、不能这个说法,有这个意思在,所以它不是个否定词。为什么不能这样说,不可这样说?因为是亦可亦不可,换句话说,看你从哪个角度上去看。
底下说,「佛说经,随举一法,皆赅十方」,赅是包含,「盖佛法皆从无量无边性海中流出,故重重无尽」,佛经里面随举一法都含一切法。要不是佛经呢?诸位要晓得,不是佛经里面一法也含一切法。如果说佛经里面说一法含一切法,不是佛经就不是一切法,那佛法跟世法是两桩事情,不是一桩事情,哪有这个道理?随便拈一法,无论是佛法、是世法,统统含一切法。为什么?因为世出世间任何一法都是真如本性的相分,一个性。所以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这个一不是专一,是任一,任何一法,这诸位必须要知道。然后你才能看到佛法真的是平等,真的是清净。佛法里面修学讲本尊,特别是密宗讲本尊,本尊是第一大,本尊不是独一,是任一。譬如我们修净土的,阿弥陀佛第一大,所有一切诸佛都在阿弥陀佛底下,像我们大会一样,阿弥陀佛是主席,诸佛如来都坐在下面。这个主席下台了,另外一个主席上来,他又是第一大。所以,一不是专一,是任一,任何人都可以上台来当主席,是这么个意思,它是平等的。譬如说在中国,有不少修观世音菩萨法门,有不少人修地藏法门,修地藏法门,地藏菩萨第一大,所有一切诸佛也站在地藏菩萨下面。这就说明,一是任一,不是专一,你要认为是专一那就错了,专一不平等,任一。
像经典也是如此,我们今天修净宗的,推崇《无量寿经》第一,其他经都贬在下面,修般若的,《金刚经》第一,《无量寿经》也放下去了。任何一部经典都第一,这是《华严经》上讲的主伴圆融,主是第一,伴是伴从的。但是谁是主?任何一个人都是主,任何一尊佛都是主,任何菩萨都是主,任何一部经都是主。这个是主,其他的都是伴,是这么个意思,这是佛法里讲的真平等。它的理都是从无量无边性海中流出,所以它的相是重重无尽,重重无尽,《华严》里面说得详细。
「十方非定法,可知一切法均是假名,无有定法可得,所以不可住」,也就是说不可执著。不但名相不能执著,形相也不能执著。名词,名相,我们讲名词术语,法相唯识学家所说的,那是遍计所执。遍计所执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假设的,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可是形相,形相是依它起性,依它起性就是因缘所生的,因缘所生,没有自体,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换句话说,也不能执著。就以我们的身体来说,身体是假相,不是真的,佛在经上跟我们说四大五蕴因缘和合现起这个现相,不是真的,幻相,假相。假到什么程度?不可思议。我们认为这个东西真有,我们错认了它,这个相实在讲就跟电影银幕、电视萤幕上现的相没有两样。不过现在电视萤幕里面现的相是平面的,不是立体的。现在也有立体的电影,我们现在现的相是立体的。这个相是刹那生灭相,我们所见的是一种相续相,刹那生灭的相续相,它根本就不存在。
就像现代科学家发现的,所有一切形相是波动的现象,这个讲法跟佛法讲的非常相接近。这就说明物质根本不存在,根本没有物质存在,现象怎么来的?波动的现象。所以现在科学实在也很能够令人敬佩,从前还以为有物质,现在晓得没有物质。因此,一切形相这个现象也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因为它是假的,它当体即空,有什么好执著的。诸位要晓得,不执著你能够得其用,可以用,可以享受,不生烦恼,烦恼从哪里来的?执著里头生的。得其用,自在,很快乐,不生烦恼,知道这一切是幻相,刹那生灭,了不可得。所以,现相跟名词术语统统不可以执著。十方也不能执著,十方更是一个抽象的名词。
「一切法皆是同体,在性体上原是一个。」这个观念非常重要。所以古人修行要先开悟后起修,所谓开悟就是把事实真相道理统统搞清楚,然后才能下手修行。也就是说在生活当中应该怎样做,与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能够相应,能够不抵触,相应就是不抵触,与事实真相完全相符,这是正知正行,这就是佛菩萨的心行。而我们是不明其理,生活行为与事实真相相背,所以才生无量无边的苦恼,这是佛在经上常讲可怜悯者。第一个正确的观念,就是要晓得尽虚空遍法界同一个理体,现在哲学里面讲的本体,同一个本体,本体是什么?是自性,佛家讲的真如、本性。这桩事,就这一个体,佛用了几十个名词来表达,为什么用这么多名词,而不用一个名词?佛怕我们执著一,用许多名词来表达,告诉我们名相是假的,不需要执著,怎么说都行,只要说的是这桩事情就可以了,破我们执著名相的习气。所以他用了好多的名词,道理在此地,让我们晓得名相是假的。
体是一个,这一个体现出无量无边的境界,这往往叫我们初学的人想不透,我们的心性,就是自己的心,不是别人的心,我自己的心,自己的心现出我自己的人,怎么又会现出你们这么多人来,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怎么回事情?这里面的道理就很复杂,《华严经》上讲的无量因缘。但是这个复杂的现象如果我们要想稍稍体会,实在讲也不很困难。譬如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作梦,梦境现前,梦中有你自己,为什么也现别人?为什么也现山河大地?一样的道理。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今天科学家所说的,无量无边多元次的空间,都是我们自心变现出来的,同一个体,一个本体。因为同一个本体,平等心才能够生得起来,万法确实是平等的,同一个真如、本性变现的,怎么不平等?
「若领会得,方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是能现,佛跟众生都是所现,佛跟众生差别在哪里?佛对於这一切真相明了,众生对於一切真相糊涂,不明了。不管他是明了不明了,起作用是相同的,不是说明了就起作用,不明了就不起作用,不是的,起作用是相同的。所以说迷悟不二,生佛平等,佛在大觉之位,众生在迷惑颠倒,在六道轮回受苦受难,跟诸佛菩萨实在讲没有两样,从性上说绝对平等。佛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众生也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而众生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佛说了,是因为他自己有障碍,障碍是什么?所知障、烦恼障。所知障、烦恼障不是别人给他的,是他自己迷惑造成的,不是别人给他的,而自己本性上确实没有障碍。所以这个障碍不是真的,障碍也是假的,但是他执著这个假的,那就没有法子。他如果哪一天明白了,这是假的,再也不执著,他障碍就没有了。障碍没有了,他的本能智慧德能就现前,就跟诸佛菩萨无二无别。所以要晓得,生、佛、众生三无差别,意思是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桩事情。这就是佛法不同於哲学,这是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大师所说的,佛法非哲学非宗教。现代人把佛法看作哲学,学校里开课开佛经哲学。为什么佛法不是哲学?哲学里有能所,佛法里头没有能所,佛法讲能所,能就是所,所就是能,能所是一不是二,这跟世间哲学基本上不同的观念在此地。
佛法说整个宇宙是一个整体,是一体,六道、十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就是一个整体。我们学佛必须先要建立这个观念,佛法讲信解行证,我们行的是什么?与这个整体相应;证的是什么?对於这个整体彻底明了,就是这个。与整体相应,这是得大自在,看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才是真正的美好,没有一丝毫缺陷。
「十方皆在虚空中,使知十法界,同在吾人一念心中。」十法界依正庄严在自己一念心中,一念就现十法界,无念,十法界就没有了。法相宗里面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源头就是一念,一念不觉。诸位要晓得,念就是不觉,觉就无念,念头多了还得了,一念就不觉了,念愈多就愈糟糕,就愈迷愈深。所以一念不觉而有无明,那个一念就是无明,从无明生三细,从三细生六粗,十法界依正庄严就这么变现出来。我们中国古大德也了不起,他们说的像儒家继承的一个道统,讲「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太极就是一念。从一念里面就生出二仪,这就起变化,跟法相宗里面讲的很类似,又有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以一念心中,「因果森然,而不碍同一性空」。佛说缘生,缘生跟因果是同一个意思,缘生就是因果。因果也不是定法,为什么?因会变成果,果会变成因,我们讲果,是前一个因之果,可是现在这个果又是底下果之因。从一个植物来看,那非常明显,植物的种子我们说它果,种子种下去之后,长成植物那是植物之因,因又结成果,果又变成因。也就是说明世界、人生是个非常复杂的因果现象,是这么一桩事情。善因一定有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果,这是定律,没有人能改变,佛菩萨不能改变,神仙、上帝也不能改变。这些因因果果从哪里生的?就是从我们一念当中生的。修行对於这桩事情不能不谨慎,我们要有好的果一定要种好因。因果森然,森然是讲非常复杂,现的相也无量无边,因为我们心的念头实在讲太多了。一个念头就是一个因果,我们粗的念头自己还能够觉察,微细的念头自己根本就不晓得。这就说明,十法界依正庄严实在讲就是这个复杂因果所现的现象,变现出来的现象,这现象不碍同一性空,性体实在说无量无边。
无量无边这四个字大家不能把它看作这是大,你要把它看大了,意思就错会了,因为它没有大小,有大小就变成对待,没有大小。怎么说没有大小?我们也能体会得出来,像我们作梦,梦中境界就好像虚空世界一样,梦从哪里生的?我们晓得从我们意识心里生的。我们躺在床上睡觉,充其量也不过六尺床铺那么大,怎么会现出虚空?所以虚空,无量无边的虚空不能说大也不能说小,没有大小,这是真的。明白这个道理,现在这个虚空,无量无边虚空,也没有大小。正因为没有大小,所以佛才说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没有大小。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一点点大,像芝麻一样,须弥山可以装进去,须弥山大,为什么?就是根本没有大小。大小是执著,执著有个大小,好,小的可以装到大的,大的就没有办法装到小的,那是因为你执著。不执著才晓得事实真相不是这样的,就是我们没有见到事实真相。十法界依正庄严在自性里面,统统在自性里面,并不妨碍真性;换句话说,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无量无边复杂的因果,没有妨碍你的清净心,也没有妨碍你的平等心,只要你不执著。所谓妨碍是什么?病就是在执著。《金刚经》自始至终破执著,离开分别执著哪有妨碍?为什么不妨碍?因为它是假相、幻相,根本不是事实,根本没有事实,所以它不妨碍。
「此显虚空虽无相,而不拒诸相发挥之理。」这个意思佛在《楞严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世尊用了很长的经文说明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说明空有不相妨碍。我们在这个地方也得一点消息,何以不相妨碍?因为它是一,二就有冲突、就有妨碍,空跟有它是一,它怎么会妨碍?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是有妨碍,好像是看到二,其实这个现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实在讲太粗心大意了,真的是一不是二。譬如说我们拿这个瓶子,我们看这是有,我从这个地方拿过来,拿到这来,在这个地方,放在此地,它这个地方应该有个虚空被它障碍了,我要拿过来这里,虚空应该缺掉一块才对,那空跟有就是真的。我这里拿了,那里虚空没有空一块,拿到这边来,这边虚空没有被它挤破,明明这个事实摆在面前,空有是一不是二,它没有妨碍。这就说明我们粗心大意,佛在《楞严》上这样跟我们说明,我们才恍然大悟,因为它是一,所以它没妨碍。
正如像我们看电视一样,电视画面上人物的移动,萤幕没有跟著它动,是一个道理。我们把萤幕比作空,现象比作有,空有一如,所以彼此不相妨碍。而且这个相佛说得好,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假相,不是真相。我们从家里面到讲堂,离开家里那个我以及到讲堂现在这个我就不是一个我,但是凡夫之人执著这是一个我,其实不是的。到底是一回什么事情?相续相,那个我已经没有了,这个我生了,这个我灭了,后面的我又生了,因为那个相续相,相还差不多,没有什么改变,所以你执著,认为这是一个,其实不是一个,而相的生灭,刹那生灭。佛在经上跟我们举的例子,是一弹指九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相是假相,不是真的,所以佛教给我们相不能著,道理在此地。一切有都是幻有,都是假有,幻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幻有,真空跟幻有是一桩事情,不是二桩事情。所以世尊跟须菩提这两句的问答含的意思很深,实在是不可思议。
我们再看底下这段,前面是用比喻来说明,实际上说的意思是说不住相布施,那个福德就像十方虚空不可思议一样。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布施我们在前面讲过,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一切造作,点点滴滴无一不是布施,只是我们凡夫没有布施这个观念,我们错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生活果报可以说丝毫都没有,所造的变成业障,那就冤枉,真的是冤枉。会修行的人就是把他所造的业变成福德,不可思议的福德。福德不是离开我们日常生活、离开自己工作本位另外去修福德,那就错了,不是的;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那就是的,只要你不住相。「虚空无相不碍诸相发挥,正似布施不住相,不住相布施,正似虚空不可思量,菩萨能如此有而不有,空而不空,方是背尘合觉。」尘是什么?尘是污染,我们今天讲心理污染、思想污染、见解污染、精神污染,乃至於影响到生理的污染,菩萨全没有。全没有什么?清净心,一切法不执著,心就清净。「善男女,既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发了觉悟的心,觉了,不迷了,「故教以不住相布施」。因为你想觉悟,不想再迷,所以佛才教给你怎样才能做到?不住相布施。「此处教之用功,必须达到真能无住,无一丝一毫之未尽方可。」要彻底做到不住,心里头没有一丝毫的污染,没有一丝毫的念头,这才是佛所教给我们的意思,教给我们的方法。
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明天同样的时间我们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