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刚经讲义节要 - (第十八集)
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十八集)  1995/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18

  请掀开讲义第十八页,从第二行看起:

  「布施即一切佛法,佛法自始至终,不外一舍字,布施即舍,即放下,推之,持戒舍贪、瞋、痴,忍辱舍瞋恚,精进舍懈怠、昏沉、掉举,禅定舍散乱、昏沉,般若舍二边及我法二执。」这是举出行门具体扼要的修法。平常我们听到佛门里头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就是修行的方法,门是入道的门径,方法、门径虽然很多,这一个布施可以说全都包括了。所以菩萨行的总纲领,这个六条里面,第一条就是布施,布施包含了六度,六度就包含一切法门。由此可知,佛法的修学,也就讲菩萨的修行,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成佛,如果讲修行纲领,只有一个字「舍」,这一点我们要特别认清楚。舍就是放下,我们能够放下见思烦恼,就证阿罗汉果,就出了三界;要能够放下尘沙、无明,就成菩萨、成佛;彻底放下,一丝毫都不留,就是圆满的佛果。

  这个说法是从修行纲领上说的,初学的人听了往往有疑惑,舍不是什么都放下了,什么都没有了?这样会意就错了,你只舍了一边,你还没有舍另外一边。佛在本经将一切法归为两大类,法相、非法相,所以舍,不但法相包含在里头,非法相也包括在里面,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有要舍,空也不能执著,空也要舍。到底怎么个舍法?这个经佛跟我们讲得很透彻、也很扼要,并不难懂。舍法相就是不执著,不执著这个舍是从心里舍,不是从事上舍,事上要舍就变成断灭相,是从心上舍。「应无所住」就是舍法相,「而生其心」就是舍非法相,非法相是讲空,我生心这就不空,这样二边才能够都离开,同时都不执著。此地举出这个例子,这个例子好懂。

  推之,布施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这平常讲得很多,这三种舍,舍财、舍法。持戒是舍贪瞋痴,目的是在此地。所以持戒如果要问有没有功德,要从效果上去看,看什么?贪瞋痴不能说完全断,减少了,就有效果。持戒是功,功夫,德是什么?德是贪瞋痴减少。假如戒持得很严,贪瞋痴天天增长,这个持戒没功夫,毫无功德,他没有收获。所以要懂得它的效果,才能看到真实的功德。忍辱舍瞋恚,瞋是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表露在外面,这叫瞋,恚比较上细,虽然遇到不顺心的事,他怒是怒在心里,没有表现在外面,那个叫恚。恚是心里面有愤怒,没有表现在外面,瞋是完全表现在外面。所以,瞋跟恚是同样的烦恼,同样是严重的障碍,障碍什么?障碍心的清净平等。

  诸位要晓得,清净平等是真性,是我们的本性,学佛的目的就是明心见性,这叫烦恼障,有烦恼障我们见不到真性。忍辱的效果是在这个地方,功德在这个地方说。纵然表面上能够忍,心里还有不平,忍辱的功夫没到家。这部经上说得好、说得彻底、说得究竟。能忍的心,《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忍的心不可得;你所忍的一切法,人也好、事也好、境界也好,这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也了不可得。如果你要把这桩事情看清楚、看明白,忍辱波罗蜜很容易就修圆满。一般人为什么忍不过?就是他把不可得的心认为可得,当体即空的这些法相他认为是不空的真相,所以就吃亏了。

  精进舍懈怠,懈怠、懒散用精进把这个舍掉。昏沉是精神提不起来,掉举是心里面定不下来、静不下来,心里面妄念纷飞。禅定舍散乱、舍昏沉,这些都好懂。般若是智慧,智慧从什么地方生起来?要舍二边,二边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相对的。佛告诉我们,一切法都是相对建立的,凡是相对建立就不是真实的,没有这一边一定就没有那一边。佛经里面常常给我们举例子,譬如真妄,这是相对的,邪正是相对的,是非是相对的,世间、出世间是相对的,凡圣是相对的,乃至於性相是相对的,事理是相对的,哪一法不是相对的?这些相对的观念统统舍掉,你真心就显露。由此可知,凡夫起心动念统统是相对的。真实的智慧必须要离开二边,我、法也是相对的,我执与法执,这是佛经上常讲的,离我执、舍我执就证阿罗汉果,舍法执就是佛菩萨,最低的地位也是圆教初住菩萨,法身大士,分证佛果。

  由此可知,佛法确实是教我们舍、教我们放下。为什么放不下?实在是因为没有看破,看破就是真正了解事实真相,明白佛教给我们修学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我们把这些东西统统都搞清楚了,自自然然就会用功。末后这一段举几个实际的例子来说。「如听经,舍世间娱乐而来学佛。」世间娱乐要不能舍,你就不能够来学佛,这个地方也要看破、放下,放下世间的这些娱乐。看破的是什么?世间种种娱乐都不能离开六道轮回,换句话说,种种享乐都是造轮回业,都是在增长贪瞋痴,满足贪瞋痴,搞这个东西的。贪瞋痴就是六道轮回的业因,六道轮回的根本,我们觉悟了、明白了,才把那个舍掉来学佛,知道佛法能够帮助我们超越三界,这才来学佛。

  「天人舍欲界即升色界。」欲界有六层天,佛告诉我们,欲界天人有饮食男女之欲,不过这六层天,愈往上面去欲的念头愈薄,不像我们人间这样浓厚的执著。他要是能够统统舍掉,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能够舍掉,他就能生色界天,他心定了,就得禅定,生色界天。色界定功有四个等级,我们称为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由此可知,心里面还存著有财色名食睡、男女饮食的念头,你就到不了初禅天。所以参禅的人,天天参禅打坐,要问问自己这个念头断了没有,要没有断的话,保证在欲界,不能到色界,这才知道难,不容易!学佛要诚实,不能骗自己,不是讲在事上断,念头里头没有,还动这个念头就去不了色界,初禅就得不到。仔细去想想,真的不容易,实在不容易,真的搞清楚,回过头来老实念佛,求带业往生,除这条路之外没路可走。初禅并不高,没出三界,就这样难,何况愈往上面去愈难。四禅总共有十八层天,欲界有六层天,色界有十八层天,无色界有四层天,总共是二十八层天,这里面必须要有禅定的功夫,还要修福报。所以色界天人修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他要修禅定、要修四无量心。

  舍欲才能够生到色界,色界天人要舍去色身他才能够生到无色界天,无色界天里面没有身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没有物质,完全是精神的世界,现在世间通俗叫它作灵界。佛法里面讲,只有神识存在,他没有色身,既然没有色身,当然他也没有国土,也没有物质生活环境,他没有。这是六道里面所谓的高级凡夫,非常聪明。我们中国古时候的老子,跟孔老夫子同时代的,老子就常常感叹,他说「吾有大患,唯吾有身」,他说我有最大的忧患是什么?因为我有个身体,身体是很大的忧患。无色界天人身体不要了,这个忧患就没有了,色身不要了,这才到无色界天。全在三界之内,没有超越三界。无色界的天顶,最高的一层天,叫非想非非想处天,佛说这个天的寿命八万大劫,寿命很长。初禅以上,凡是讲寿命都是指他的定功,定功失掉他就往下堕落,他的定功能够支持八万大劫。

  「舍我执即证阿罗汉。」这是佛法里面常常讲的善恶,教我们断恶修善,善恶的标准就在此地。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才会接受佛的教诲。佛教给我们,起心动念只要是为自己就是恶,起心动念都为一切众生这是善。这个说法一般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为自己都是恶?读了这一句就晓得,因为为自己增长我执,我执舍不掉;既不能舍我执,你就不能出六道轮回,所以这是恶。念念只为一切众生,念念不想自己,渐渐我执就化除了,我执没有了就超越三界,证阿罗汉果。

  「舍法执即为菩萨。」法是一切万法,譬如阿罗汉我执他舍了,他不再执著身是我,他晓得身是四大五蕴假合的一个幻相,不是真的,他不执著了。可是四大五蕴是法,这个东西有没有?他还没有能把它空掉,没有能把它舍掉,因此虽能证阿罗汉果,不能成菩萨。阿罗汉没有见性,菩萨才明心见性,不能成菩萨,他有法执。所以进一步,四大五蕴之法,法也是因缘所生,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一切法他也不执著,我不执著,法也不执著,这才是法身大士,这是菩萨。这两句是讲大小乘人要舍,不舍不能成就。

  下面第三段是讲到修净土的,修净土要想成就,要舍娑婆才能生极乐世界,娑婆世界你还要想留恋,还有牵挂,你这一句佛号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为什么?这里没有放下,那个地方就去不了,必须要真正放下。什么时候放下?现在还年轻,等到生病快死的时候再放下。到那个时候恐怕更不容易放下,这都是实在的,放下要就在现在。现在我还不能去,现在我的事情还很多,许多事情没了。你那个许多事情是永远都不能了,不但这一生不能了,生生世世都没法子了,你哪一辈子能往生?你所谓不能了的那些事全是假的,全是妄想,没有一样是真的。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现在就要放下。这么说起来学佛的人是不是未免太消极了?绝对不是,学佛比任何一个人来得积极。这一切放下之后你身心清净,智慧现前,能力也增长,无论从事哪个工作,比你以前一定做得更圆满、更美好。取西方极乐世界可以随意,看看世间真的没事情好做就走了;还有事情必须要做的,再迟几天去也不碍事,也不妨!所以放下要现在,不可以有等待,有等待就错了。要舍娑婆,对娑婆世界认识清楚,认识明了,这个地方修行决定有障碍。

  「并舍亦舍即成佛」,这就是前面讲布施,自始至终就是这一个字。「舍亦舍」是舍得干净、舍得彻底,真如自性圆满现前,这叫成究竟佛果。由此可知,从这个道理、这个事实我们明白了,「祗要一面行去」,行就是做,刚才讲了就是修善,做一切利益众生之事。哪一桩事情是利益众生?样样事情都是利益众生,穿衣吃饭都是利益众生,要懂这个。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点点滴滴都是布施、都是利益众生。利益哪些众生?利益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怎么利益法?给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榜样,就像佛菩萨所表现的,样样事情认真负责努力的去做,心地清净一丝不挂。这底下讲,「一面不放在心里」,不放在心里就是应无所住,样样事情去做,那就是而生其心。我们今天与佛的教诲不相应,我们每天虽然做事,但是没有这个心量,不是样样都做为大众的榜样,没有给一切众生做个好榜样,这就不是菩萨行。而且做了之后都挂在心上,不肯放下,我们的错就错在这里,要去做,又不放在心上,那就对了。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同时的,这才是布施的真实义,布施是舍法相也要舍非法相,法相、非法相二边都要放下。「即二边不著矣」,二边都不著,这二边通常讲空有二边,一面行去,不著空,不放在心上,不著有,这两个是同时的。「处事、待人、接物」,在世间人眼睛里面,「必然公而无私,国而忘家」。这是世间人心目当中,实际上你的功德世间人怎么会晓得,这个功德说之不尽,唯佛与佛才能究竟,这话句句都是真实的。「可知布施一法,包括一切。」下面再解释,看经文里面解释: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合起来就是六尘。「举色等六尘,摄尽一切法」,把一切法统统包括尽,一切法总不外乎这六大类,这六大类包括尽了。「尘有众多义、有染污义」,所以佛法用这个字来做个比喻。尘,尘太多了,微尘,像微尘一样多,无量无边。这个六大类是归纳起来的总纲领,归纳成六大类,展开来无量无边,像微尘那么多,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是污染的意思,只要你心里面执著它,就染污了真性,本性是清净的、是光明的,一执著它,以为它真有,常常把这个放在心上,你的真心就被它污染。污染的现象,智慧没有了,显出来的是愚痴,光明不能现前,显出来的是黑暗,佛经里面叫作无明。诸位要是冷静细心的去观察一下,就不难想到佛在经上说我们凡夫是住在一个无明壳里面。我们现在的光,光从哪来的?太阳、月亮、星星、灯火,把这个东西统统都拿掉,那个环境是什么?一片黑暗。所以密宗里头有大黑天,大黑天是什么?无明。我们这个光是从这么来的,光的来源,这都是因缘生法。但是破了无明之后,自性本来是光明的,不需要藉这个因缘生法的这些现象、这个名相;我们讲名相就是包括太阳、月亮、星星、灯火,这都是因缘生法。破了无明是什么境界?大光明藏,你看这个世界一片光明,那是无明破了,只要破一品无明,四十一品只要破一品无明,你看的世界是光明的。我们把日月灯统统拿掉,看到还是漆黑的,无明没破,还在无明里面。证明自己无明有没有破,这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修行有定功的人,定功到相当深度的时候,可以偶尔破无明,但是他一动念头就失掉了,这个境界马上就失掉。我们看到《虚云老和尚年谱》记载著一段故事,虚老和尚有一天回到自己茅蓬里面去,走山路,大概是下午黄昏的时候回去,他的心很清净,虽然走著路,也在定中,不起妄念。大概路相当远,走到半路遇到两个熟人,也是出家人,这两个出家人,大概也是回去,他们是反方向,在路上碰到的。这两个出家人拿的是灯笼,遇到虚老和尚就向他打招呼。老和尚虽然一面走路,一面还在定中,他一打招呼,他说你们两个好久没见到了。这两个人说,老法师,天这么黑,你没有灯怎么走路?虚老和尚听了这句话之后,天马上黑掉。他在没有人提醒他的时候,一直都是光明的,看得清清楚楚的,就是在那个境界当中他无明破了,不需要用灯他看到是明亮的。可是人家这一打乱他,他的心一动,这个境界马上失掉了。老和尚记载这么一桩事情,证明我们的心性是大光明,这一点都没错。无明破了,不需要借用因缘生法的这种光源,本能的是尽虚空遍法界是大光明藏。这个污染是染污了我们的真性,使我们的智慧光明不能现前,就是被尘垢所染。

  「一有沾惹,即为所污」,一有沾惹是心里面有丝毫的执著就不行,就被它染污了。「不住,即不执著,一无所住,方为波罗蜜。」这就是菩萨修行真实的功夫,不执著,於一切法都不执著。六尘就是代表一切法,一切法皆不执著,不执著也不执著,那就叫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思是究竟圆满,你的功夫达到究竟、达到圆满。「财施即前五尘」,前面五尘在布施里面,财布施可以包括尽,「法施即法尘」,无论是财施或者是法施,「皆是缘生之法」。五尘是讲外境、讲现象,本经所谓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因为所有一切现相都是因缘生法,缘生之法决定没有自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换句话说,相是假相,不是实在的。佛法里面讲真假,最简单的定义,真是永远不变,那是真的,凡是会变的都是假的。诸位想想,我们现代人将一切物分为三大类,动物、植物、矿物,我们仔细去想想,哪一物是永恒常住而不变的?动物有生老病死,这变,这个变不是一年一年变,不是一月一月变,刹那刹那在变,佛在经上说心心不住,刹那在迁流,这是假的不是真的。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所以一切法当体即空,我们不要等到它已经灭了,我们才觉得它是假的、是空的,那太迟了。还没有灭之前,摆在眼前就晓得是空的,我们才不会执著它,才真的把它放下,不要把它放在心上。

  事照做,刚才说了,做得更积极,做得更圆满,要做个好榜样给一切众生做样子,这是菩萨,这叫作下化众生。向佛学习,佛菩萨做个样子给我们看,我们向他学习,那叫上求佛道。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经上一开头,入舍卫大城乞食,著衣持钵,那一套我们看清楚了,日常生活当中要这样来学习,这上求佛道;我们也像佛菩萨一样做出个样子给一切众生看,那就是下化众生,这就叫行菩萨道。菩萨道在哪里行?在生活里面行、在工作里面行、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去行。成菩萨、成佛是这样成就的,没有离开你的工作,没有离开你的生活,你就成菩萨、成佛了。所以要晓得一切法当体即空,不应该执著。底下这段是这一小段的总结。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佛把这个道理说明了、说清楚了,因为你要执著你就被六尘污染,你就不能够见性。菩萨是个觉悟的人,不同凡夫,凡夫迷惑颠倒,也就是说执著这些尘相,为尘相所污染,轮回六道,那叫凡夫。菩萨已经觉悟了,明了事实真相,虽然不离开六尘,但是他不住六尘之相,不为所染,反而利用六尘来成就他无量的功德。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真正觉悟了,我们穿衣吃饭、生活工作都能够做得很好、做得很圆满,给一切众生做好样子,就是修行六度,就是行菩萨道。可见得没有离开工作,没有离开生活,问题就在你会不会用,同样的以这个六尘成就无上菩提,只要你会用。不会用,《金刚经》里头世尊处处都教给我们怎样去用。小注里头说,「华严分舍为多种」,舍就是布施,「最后说究竟舍」,舍到究竟那就成佛了。《华严经》,仅仅在第六回向这段经文里面,就讲了六、七十种布施,说得非常详细,何况全经所说。即使我们看《华严》末后一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所修的法门代表无量法门,善财童子统统都舍。每一段经的末后,就是最后一小段,清凉大师用的标题叫「恋德礼辞」,恋德是感激善知识的教诲,礼是恭敬、礼敬,辞就是舍、就是放下。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四十一个菩萨阶级,他辞就是舍,舍初住他就升到二住,舍二住就升到三住,舍十住就升到十行,舍十行就升十回向,舍十回向他就升十地,舍十地他就升等觉,到最后遇普贤菩萨,等觉也舍了他就圆满成佛,舍到究竟。

  「须心中些微不著,不落二边,方为究竟。」这里面所谓些微是指非法相,二乘人法相舍了,空他不舍,他住著空;一切相他舍了,舍了之后是空,那个空他不舍,他住在那里面,这叫小乘,这不能见性。虽然能够断烦恼,不能见性,他断的是见思烦恼,不能破无明,因为他舍了一边,还有一边他没舍,那边是空,那边叫非法相。所以二边都要舍,二边都舍的方法就是此地讲的如是布施,像诸佛菩萨一样的如是布施。这个布施说实在的话就是讲生活,像诸佛菩萨一样的生活,像诸佛菩萨一样的帮助众生,这是舍空,空舍了;虽然生活,帮助一切众生,心里头干干净净的,绝无执著,这是舍有,空有二边都舍了。这个一定要搞清楚,空有二边都舍,法相与非法相都不住,这才行。

  「应无所住,是不住法相,行於布施,是不住非法相。」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空有二边都不著。「学佛者,六尘固不可住,然若断灭,即不能度众生,众生正住六尘境界,故应从此处度之。」众生包括自己,自己是众生之一,不能度众生,说实在话就不能度自己。二乘人有没有度自己?没有。佛法里面讲度自己,要圆满成佛才叫得度,纵然自己证到等觉菩萨位,自度还没有圆满,自度圆满一定要究竟佛果。所以诸位要晓得,度自己跟度众生是一桩事情,不能把它分作两桩事情来看,分作两桩事情来看那就难了。须知自他不二,度众就是度自己,度自己就是度众生,是一桩事情。就像佛在本经开端所表现的,日常生活行为自己以佛做榜样,向佛学习,这是度自己;自己做得跟佛一模一样,给一切众生做榜样,这就是度众生。就日常生活当中,自度度他是合起来的,分不开的。现在人学佛他之所以不能成就,是把度自己跟度众生划得清清楚楚,两码事情,结果自己也度不好,也没能度众生,毛病出在这里。所以是二边不住。

  法相是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体是空的,但是相何尝没有,相是有的,这是假相,是现前的,相是有的,体是空的。佛法里头也许大家听说过借假修真,假是什么?就是假相,六尘的假相,过去、现在、未来三心的假相,六尘的假相,借这个假相修真的。因此假相不能断,假相断不了,为什么断不了?因为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假相要断掉了,性也就断掉了,性也就没有了。性是真常的,性是不变的,相是会变的。这个说法的确很不好懂,很难理解,我们再从比喻说,现在讲比喻比古人方便多了,因为现在科技很发达,用这个来做比方大家很好懂。譬如现在每个家庭都有电视,每个人都看过电视,电视萤幕是真的,里面那些相是假的,里面的相刹那在变化,萤幕不变,不变是真的,会变是假的,我们拿这个比喻。会变的假相,你只要知道它是假的,不执著就没事,不碍事。你一定是假的不要了,相不要,那好了,萤幕也被打掉,也砸烂掉,那就错了。真不碍妄,妄也不碍真,根本就不碍事,只要你了解真相,不要执著假相就没事。所以说相不能够断灭,要在假相里面觉悟,在这里面度自己、度一切众生。众生正住在六尘境界,就要利用六尘境界,让他从这里面破迷开悟。

  「修行本旨是不住」,本旨是本来的宗旨,宗旨就是修行的纲领,修行的原则,就是不住。「下手又不能灭境」,刚才讲了,境界是虚妄的,境界就是六尘,不能把六尘灭掉,六尘虽然是假的,不能灭掉。底下举个例子,譬如念佛人,我们现在念佛的多,「如念佛、观想佛像」,这是色境,著了色,心住在色相上。经上讲西方极乐世界,「天乐水鸟」,那是声,声境,「莲花香洁」,香境,「饭食经行」,味境,「但受诸乐」,触境,「忆念弥陀」,法境。你看色声香味触法全了,修净土的人就在这个地方成就,他就往生了。净土的好处,著相也能往生,它的好处在这个地方。但是大家要晓得,除这个法门之外,任何一个法门著相就不能出三界,著相就不能脱离轮回,这个麻烦大了。所以,古德曾经很感慨的说了一句话,如果没有净土法门,没有带业往生,末法时期修行没有一个能成就。这个话是实在话,哪个人有能力真正做到不住六尘,做不到!所以,净宗法门住境生心能往生,这就叫带业往生。

  有人说,这是早些年,有人说带业不能往生,要消业才能往生。把这些念佛人可吓到了、吓坏了,那就没指望了,不带业有几个人有资格往生?那时候连洛杉矶那边周宣德老居士听到都恐怖,我到洛杉矶,他到飞机场去接我,一见面就问我这句话,他说法师,现在有人讲带业不能往生,那我们不是完了吗?说的那个声音很悲哀,不能往生了。我就劝他,他迎接我,那么大的年岁,我们在台湾早就认识,他是李炳老的好朋友。我就跟他讲,我说老居士,带业要不能往生,就算了,不必去了。他听了就很奇怪,两个眼睛瞪著说不出话来。我就跟他解释,假如带业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一个人,阿弥陀佛孤家寡人一个,你去干什么?他说为什么?我就问他,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觉菩萨,等觉菩萨还带一品生相无明,算不算是业?这他一听就明白了。等觉菩萨都带业,那一念生相无明是最轻微的业,还是带业去的,哪有不带业的?不带业就阿弥陀佛一个,除阿弥陀佛一个之外,找不到第二个人不带业的,全是带业的,只是带的多少而已,带的多的品位就低,带的少的品位就高。四土三辈九品是带业多少而分的,哪有不带业的?我这一解释,他才恍然大悟,才开心笑起来。教理要搞清楚,要看明白,哪有人家随便说一句话就被人家转了,这还得了!经上虽然没有「带业往生」这四个字,查不到这四个字,可是我问他,经上有没有四土三辈九品?他说这个有。要不是带业多少而分的,这四土三辈九品从哪来的?很明显的说出了,难道要佛字字句句都说,哪有那么罗嗦!带业往生这是真实的,有了这个法门,末法众生人人都能得度,一生都能成就,这个要知道的。

  「故不住二字须认清,决非断灭」,不住不是不要,不是断灭,不住是心里不执著,是这个意思,不是说事上不要,事上不要了那是断灭相,那你修什么?事上不要,你生活都是事相,穿衣吃饭都是事相,你工作是事相,待人接物都是事相。叫你心里头不要执著,不是叫你事不要,这要懂得。「断灭即空,亦即非法」,你要是断灭,你就执著非法相,你不住有就住了空,住了空你还是执著。「布施摄一切法相,亦摄非法相。」说一个布施,法与非法,空跟有,都包括在里面。不是单单叫你舍法相,单舍法相不行,还得要舍非法相,空有二边都不著,这才是不住於相的意思。所以不住於相,这个相是法相跟非法相都包括在其中。我们翻过来,再看第四小段。

  「修行不得受用,不外二病,一不得扼要,二道理不明。」我们先说这个意思。佛法的修学比世间法更有效果,所谓是学了马上就用得上,马上就得好处。佛法常说离苦得乐,学了佛法决定离苦得乐,这就是受用,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就是受用。如果这个受用你没有得到,你学了佛没得这个受用,那你一定学错了。错在哪里?这里举了两条,这两条也是两大类。一个是不得扼要,就是你不得要领,换句话说,你修学的不如法,在方法上错误,你没有得到佛法的受用。其次一个是道理不明,你也得不到受用,道理不明你就有疑惑。疑是很大的障碍,不但是我们凡夫,连菩萨都是很大的障碍。我们在《观无量寿佛经》善导大师注解里面就讲得很清楚,他是引经据典跟我们说,说佛说的,疑是菩萨修行的大障碍,菩萨不能证无上菩提,也是道理没有透彻。假如理明白了,修学又得法,哪有不得受用的道理?

  这个受用简单的说,就是世间人常讲的幸福快乐美满。你的生活、你的家庭、你的事业是不是幸福快乐美满?如果是肯定的,你学佛得受用,如果是否定的,你就要想到你的修行一定不如法,一定不如理,不明道理就是不如理。如理如法,效果必定非常明显,一定会得到。不但自己身心快乐,心是主宰,佛法明了了,依照佛法去修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在生活上、就在工作上,不是离开自己生活、工作另外去找地方修行,不是!积极认真的去生活、去工作,这不住空,心地里面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那个心多自在,不著有,空有二边都不著。心地清净,不著有是修慧,生活、工作勤奋,认真努力去做是修福,福慧双修。修福修慧的人他所得到的就是福慧,他没有烦恼,智慧增长,有福报怎么样?身体健康长寿,这个一定道理。相貌会变,体质会变,我们今天很时髦的话,改变体质,体质怎么改变法?学佛就改变,心清净了身就清净,百病不生。我常讲,不需要什么进补,不需要,也不需要去练什么功,不需要,什么都不需要,身体比什么人都健康。什么道理?心清净,福慧双修,有福有慧,福慧天天在增长,你天天修天天增长,这个受用马上就得到。你得不到,就是你修行的方法一定有了问题,你没有得到,你不能生活在法喜之中,所谓法喜充满,你得不到这个受用。

  底下两句就是讲理与事。「离修说性则空谈」,修是从事上讲的,性是从理上讲的,性是明心见性,在此地,也就是我刚才讲的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性、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所以心要清净、要平等,《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离开修说性这是空谈,谈玄说妙,无济於事。「离性而修则盲进」,没有理论,完全在事相上著修,事相上修就是著相修行,譬如前面讲的修六度,修六度著相,那叫盲修瞎炼。进是说明他很认真、他很努力,那个进不叫精进,盲进。我常常看到很多同修学的很多,要学好多种经论,好多种的方法,那叫乱修。他也很用功,他是杂进、乱修,那个没有效果,刚才讲,他受用得不到。真正得受用一定是专精,要专精,像《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在讲席里头也说过多次,这个一不是专一,是任一,不是专一。任何一门,你要想成就就是一门深入,为什么?因为一门深入心是清净的,心是定的,就成功了,学多、学乱了效果得不到。我们在《华严》里面也看到,看得很清楚、很明显,五十三位善知识告诉善财,每个人都是说他自己只修一门,无量法门当中他只知道这一门,只学习这一门,其他的不知道,你要想多知道,去请教别人。这些话是实话,不是谦虚,是真实的。唯有一门才能够悟入,因为一就是三昧,像《弥陀经》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三昧、是禅定,定能开慧,慧破无明,这才能见本性。所以,功夫一定要专精、专一,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你要想多学几个法门那就坏了,成就就很难。

  「发大愿行大行,方能入佛门。」佛是觉悟,佛门就是觉悟之门,要怎样才能觉悟?一定要发大愿、要行大行。什么是大行?事相上没有大小,大小在心,心大行就大,心小行就小。心大,穿衣吃饭是大行;心小,我今天为我们一个国家、为这个地球的人来造福,还是行小,为什么?圈子太小,一个国家没有多大,一个地球也没有多大,地球在太虚空,星球太多了,像地球这么个星球太普通,太小了,不大。所以佛教给我们发心,不是度眼前的众生,不是度地球的众生,也不是叫我们度娑婆世界众生,要叫我们发心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心量就大了。要是只发心度娑婆世界众生,娑婆世界是六道轮回里面,没有出去,出不了六道轮回;尽虚空遍法界,这个界限就突破了,这个行才叫大行。所以,大行是由大愿来的,心愿不大,哪来的大行?这样你才真正觉悟。

  「前云,降伏即发大愿,此云,行於布施即行大行,必无所住行於布施,方是大行。」这就是把经文前面讲的,前面讲「降伏其心」,心是念头,凡夫的念头无量无边,前一个念头灭,后一个念头就起来。睡觉作梦也是念头,念头刹那生灭,如何能把妄念伏住,能把妄念灭掉,发这种心、这个愿,这是大愿,超凡入圣。可是要怎样才能降伏其心?世尊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修行的纲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教给我们修行的总纲领,修行的大原则。无住就是不著相,生心就是度众生,就是此地讲的行於布施,要生这个心。这就是大愿大行,必须要无所住行於布施,才符合佛对我们的教导,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无所住行布施,布施就是生心,就符合佛教导我们这个修行的纲领。前面我们已经读了很多,已经晓得这个意思,无所住是不著有,行於布施是不著空,这就是空有二边不住。这是菩萨行,这是诸佛如来行,所以叫做大行。凡夫跟二乘都做不到,因为凡夫著有,二乘著空,都著在一边。

  「能不执著即大智,行於布施即大悲,悲智愿行无不大,方是菩萨摩诃萨。」真实的智慧,不是世间人所讲的聪明智慧,世间聪明智慧,佛法里面说之为世智辩聪,这不是好事情。世智辩聪是属於所知障,比烦恼障还可怕,还要严重,这是佛法所不取的。佛法里面讲的智慧就是清净心起作用,清净心起用那是真智慧。《心经》里面讲「照见」,清净心像镜子一样照见,它不要分别,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对於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丝毫错误都没有,这叫智慧。能够不执著,心就清净,心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就清净,清净心起用,大智!这是般若智慧,是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所以这是开智慧。

  「行於布施即大悲。」刚才我讲是修福,大智是修慧,福慧双修,哪里不得受用?决定得受用。所以学佛的人,「悲智愿行无不大」,这就是菩萨摩诃萨,摩诃是梵语,意思是大,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通常我们称菩萨与大菩萨,凡是称三贤位的菩萨,则称之为菩萨,初地以上就称摩诃萨。所以摩诃萨是对初地以上的,一共是十一个位次,就是十地加上等觉,这十一个位次称摩诃萨。「发心要广大,非广大不能化我见。」所以,心一定要度法界众生,一定要这样大,才能够把三界六道的界限突破,这也是江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头常讲的大而化之,心量一定要大。心在一切法里面一定要平等,大从哪个地方看?从平等,如果我们对於一切境界、一切人、一切事还要分别好丑,还要分别爱了恶,你心量就太小,要把这些分别执著统统舍弃掉,心量才能扩大。大心量修的行也大,愿也大,悲智都大,都是从心量上说的。必须要晓得,心量不大对我们修行是非常困难,可以说除了修净土之外,其他任何一个法门一生当中成就谈何容易?而修净土,心量如果小,往生的品位就低,凡圣同居土下三品往生;如果心量大,真正是像此地讲的这样的大心量,往生必定是上三品,《无量寿经》上讲的上辈往生,不在中下。

  「修行则要细密,先观一切众生是缘生、同体、本寂。」观是观念,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想法跟看法,从前的观念是错误的,先要把观念给转过来。看一切众生都是缘生之法,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包括佛,佛的三身也是缘生法,十法界都是因缘生法,这才平等,生佛才平等;连佛也不执著,执著佛还是错误,佛都不执著,何况於佛法。所以,观念转过来非常重要,知道缘生自然就不执著,知道同体自然就平等。体是真如、是本性,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真如、本性显现的幻相,所以它是平等的。正如同净宗里面所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不是跟你说出佛跟土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吗?谁的自性?就是自己的自性。我们又常在大乘经上看到,「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自性,一切诸佛、一切众生依正庄严,都是自己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生佛不二,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众生与众生也是一,也不是二。

  佛菩萨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佛菩萨对待一切众生的心是平等的。帮助一切众生以什么为基础?所谓同体大悲,我为什么要帮助他,一切众生跟我同体。这个地方有个蚊子来叮我,叮左手,右手赶快去帮它忙,你为什么要帮它?同体,没有理由,无缘大慈,缘是理由,没有理由,同体,佛帮助一切众生是这么个道理。我们今天怎么?我为什么要帮助他?他跟我什么关系?他就有分别执著,他不知道是同体的关系,不晓得。《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无情是植物、矿物。人成佛,连山河大地也成佛,《华严经》就是这个意思。怎么山河大地也成佛?觉性进到心里,自己见到自己真性,见到一切众生、诸佛菩萨的真性,统统见到了,也见到一切山河大地的法性,是这个意思。不是这些草木都变成人的样子,不是这个,不是这个意思,见到它的自性。所以叫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叫作成佛,是这么个意思。就是你见到有情众生的佛性,见到无情众生的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所以同圆种智,是这么个道理。这是同体。

  本寂,寂是清净寂灭,本来是清净寂灭的。由此可知,一切众生的知见、念头,都叫做妄想、妄念,妄就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真的是清净寂灭,本来是清净寂灭的。就像禅宗六祖能大师悟道时候所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他见到了,本来清净是本寂的意思,「本无生灭」,这是真正见到自性。所以先要把观念纠正过来,这是正知正见,这也叫佛知佛见,所以入佛知见。入佛知见这叫解悟,理上明白了,事上还做不到,事上什么?无始劫来烦恼习气太深太重,这一下还丢不掉。事要渐修,要慢慢把它除掉,理可以顿悟,但是理要不悟,你的修行叫盲修瞎练。理明白之后,修行可以说是天天有进步,月月有进步,他生活怎么不快乐?那才叫真正享受。

  「知自己习气之重而潜移之,方能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要知道自己毛病在哪里,跟治病一样,先要把病找出来,然后才可以对治,毛病在哪里不晓得那你怎么修?而毛病里面又必须要知道,最重的先治,这跟治病的原理完全相同,哪个病最重,要命的,先治它。身上病很多,先治最重的、要命的,先把那个治了,然后小毛病慢慢再调。一切众生并不完全相同,自己要清楚,佛跟我们讲原则,贪瞋痴慢疑,这是重病。这里面再去分,譬如说贪,每个人贪的不一样,有人贪财不贪名,有人贪名不要钱,这不一样,贪的不一样。如果是贪财的,这个病很重,一生就把这个看重,那就从财布施下手,治这个病。把自己的病根找出来,对症下药,这才能收到效果。本著《金刚经》讲的原理原则,无住布施,应无所住而行布施,用这个方法来对治决定有效。

  「修行先除病根,此佛说行於布施之精意也。」我们自己把自己毛病找出来,这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我们对於世间五欲六尘,哪一样看得最重,哪一样最不能放下,那就是你的病根。去年我回到台湾,遇到一位老居士来告诉我,她说她念佛念了三年,很勤奋、很用功,不得力,问我怎么办?我就告诉她,我说你要放下,一切都放下你功夫就得力。她告诉我:法师,我什么都放下,就是孙子放不下。这就麻烦了,毛病就出在这里,老太太喜欢孙子,孙子放不下,结果怎么样?就不能往生。你爱你的孙子,最后还是没用,你帮不上忙。你如果真的是爱护你的孙子,你了解这个道理,你能够孙子也放下,先去见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作菩萨、作佛,你的孙子无论在哪一道,你都看得到他,你都知道他,你才能照顾他,永远照顾他,真的爱他,他不晓得这个道理。所以我就跟她讲,你把你孙子换成阿弥陀佛就往生了。口念阿弥陀佛,心里想孙子,那怎么行?口念佛,心里也有佛,这才成功,心口一如。

  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