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十七集) 1995/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17
请掀开讲义,第十六面倒数第四行,从经文第十二段,「明不住於相即是正住」,底下小题是「正明无住」,我们看经文:
【复次。须菩提。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
请看小注。「布施赅一切法,佛法要行不要住,应当无所住而行一切法。」前面曾经跟大家报告过,大乘佛法的修持,本师在此经用一个『布施』做为总代表,正所谓布施能够包含六度,六度统摄万行,所以布施就是菩萨行门里面的总纲领。布施是什么?实在就是我们常讲的放下,布施就是放下。它要行不能住,住就是著相,诸位想想看,住,住就没放下,必须要无住才真正的放下。为什么要放下?这个经上实在讲得很清楚、很透彻,因为一切法都是缘生的,叫因缘生法,既是缘生就决定没有自体,所谓是缘起性空。真正明了通达的人,听到佛说这句话他就明了,所谓是当体即空,空你再要去执著它就错了。尤其是这部经讲得实在彻底、透彻,经文后面所讲的三心不可得,这是一般学佛的都知道《金刚经》这个公案。心是什么?心是能执著,能执著的心都没有,你想想看该不该执著?所执著一切法当体即空,能执著的心没有,所执著的法当体即空,这才知道佛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教导我们应无所住,不应当执著。
我们今天学佛,为什么入不了门?就是你决定离不开执著,以为我不执著,其实还执著一个不执著,换句话说,不但不能离念,相都离不开,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幸亏还有一个念佛带业往生这一门,这一门里面也是要放下,也是要舍弃万缘一心专念,才能成功。如果念佛,像觉明妙行菩萨所说的还有怀疑、还有夹杂,纵然能做到不间断,也不能往生。为什么?往生西方净土的条件是要心净,心净则土净。你有疑惑、有夹杂,心不清净,念得再多也只是跟西方极乐世界结个缘而已。这种结缘,我们每位在座的同修,无量劫以来缘结得够深,为什么还去不了?就是还是夹杂、还是怀疑,心还是不清净,与西方极乐世界不能相应。可是诸位一定要记住,如果这一生不能往生,可以说这一生决定又是空过,依旧是搞生死轮回,搞生死轮回就非常可怕。
今天在座的这些同修们都是中年以上,对於世间阅历都有一些基础,我们放眼看这个世间、看这个社会,世间地位高的人,做国王、做总统、得大财富的人、大企业家,几个人不造业?这些果报必须要晓得不是一生修来的,多生多劫累积的善因,得世间大富大贵的福报。但是在享受富贵的时候,如果稍稍不谨慎,就造无量的罪业。这是佛门讲的三世怨,这一生福报享完,享尽了,来生的业报现前,又到三途去了,这些都是事实真相。所以佛教给我们,要行不要住,行什么?修一切善,修一切善就是布施,念念要利益一切众生。这部经世尊所展示给我们的,可以说是慈悲到了极处,智慧达到了颠峰,从哪里看?绝非谈玄说妙,完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
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入舍卫大城乞食,著衣托钵,这日常生活,这个生活就是『应无所住,行於布施』。佛这样做,天天这样做,年年这样做,他布施什么?他做出个榜样给我们看,什么榜样?万缘都放下,这个意思很深,可见得佛不仅是言教,在本经所示现的身教,我们要能体会到这一层的深意。佛每天到舍卫大城托钵,不住佛相,示现跟一般普通人一样,念念都为利益一切众生。不但是佛的弟子,没有学佛的,没有接触到佛法的,世尊的意念、世尊利益众生的大愿大行无不普及,有善根的、有福德的,看到佛日常的行持就有所领悟。这一生当中,人看了也不能领悟,佛也不灰心,也不改变,还是这么做,让这些众生生生世世累积善根。哪一天善根成熟,恍然大悟,看出来了,就像这个经上须菩提尊者一样,须菩提尊者看到释迦牟尼佛无言之教,赞叹为稀有。由此可知,佛并没有问,我这样做你懂不懂,你懂,我这样,你不懂,算了,我就不做了。不是的,佛没有动这个念头,没有起这个心,可见得他的心是平等的、清净的,广大无边,这点我们必须要能够体会。再看底下这段。
「前发大愿,此起大行,愿与行不能相离,有愿必有行,有行必有愿。」愿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三界六道是苦海,所谓是离苦得乐。有这个愿就要有行动,如果没有行,这个愿是空愿,那个愿是虚假的,一定要以行践愿,实践你的大愿,就是真修,依教修行。如果有行没有愿,他这个行是盲目的,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也不能成就。真正成就必定是有愿、有行,行帮助愿,愿帮助行,这样才能够成功。「菩萨行六度,不外戒、定、慧三学,对治贪、瞋、痴三毒病根。」这就说明了为什么要修戒定慧?道理是在我们有贪瞋痴三毒病根。这个病根形容得好,生死轮回以及我们现前身心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贪瞋痴,所以佛叫它做三毒。凡夫之所以为凡夫,就是有贪瞋痴三毒;佛菩萨所以为佛菩萨,他没有贪瞋痴三毒,他完全断得干干净净,那就叫佛菩萨。所以佛菩萨住的叫一真法界,我们住的叫六道轮回。由此可知,六道轮回、十法界从哪里来的?贪瞋痴变现出来的,没有贪瞋痴,不但没有六道,连十法界也没有,这诸位要知道。所以大乘经义,《金刚经》尤其是好,真正明了,得的利益可大了。咱不说出世间的利益,就是世间的利益,你能够得健康长寿、身心自在,这是你现前可以得到的。从哪里得到?因为晓得,我们今天不健康、不长寿,所有一切病痛都是贪瞋痴来的,只要把贪瞋痴的成分减少,我们就得健康、就得长寿,这是病根!用什么方法对治?用戒定慧,用戒对治贪,用定对治瞋恚,用慧对治愚痴。戒定慧是三服药,专治贪瞋痴三毒之病。
菩萨行的纲领不外如是,这个纲领必须要会用,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像释迦牟尼佛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都是戒定慧。我们想想,我们从早到晚穿衣吃饭、一切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是什么?全是贪瞋痴,学佛也是贪瞋痴,所以佛也没学好。没离开贪瞋痴,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全是贪瞋痴,贪瞋痴怎么能治贪瞋痴?这不能不知道,唯有戒定慧才能够治贪瞋痴。戒是什么?守法,这个地方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不是指那几个戒条,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不是指这个,这个范围太小了,这是广义的说法,守法、守规矩。现在这个意思真正能够体会、能够明了的人已经不多,不但没人讲,我们见也没见过,所以很不容易领悟。
古时候跟现代不一样,古时候的小学不像我们现在的学校,小学大概都是私塾,一个老师教十几个学生,二十几个学生那就最多了。再多,老师精神就照顾不到,通常一班十几个学生,老师的精神能够照顾到。小学教育的宗旨是什么?就是教规矩,教你学做人。从哪里学起?在观念上。佛法修行非常著重於修观,观是什么?观是观念,你的观念有错误把它修正过来,叫修观。观念上要知道人与人的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从前讲君臣关系,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是伦常。从小培养这个观念,明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把它做到,那叫教育。明了人与天地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这是教育,这是在观念上。生活上从洒扫应对做起,要教这个,那就是戒,样样守礼、守规矩,从这个地方学起。现在教育里面没有了,中国、外国都看不到。
那个教育就是教的戒定慧,就是培养一个人福慧的根基,从小就懂得要礼让,懂得谦虚。所以从前学佛的人成就比我们现在多,原因就是他有良好教育的基础,与佛法戒定慧三学非常相应,现在唯有读古书我们才能看到。古人也有有心人,将古书里面这些教训都会集在一起,像前清陈弘谋先生他编了一部《五种遗规》,那就是会集经史诸子乃至於历代先贤的教诲,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是现在读这种书的人太少,真正肯做的就更少。可是诸位一定要晓得,我们学佛要想有成就,如果不在这里扎根,一切必定是落空。我过去在台中求学,李老师就将《五种遗规》作为我们学生的修身课本,天天要看,天天要学。所以戒是规矩。
定是清净心,对治瞋恚。佛在本经六度里面特别注重在布施、忍辱,忍辱就是对治瞋恚。忍辱是禅定的基础,不能忍哪里会有定?六度,后面的境界比前面高,就好像建六层大楼一样,布施是第一层,持戒是第二层。诸位想想,你都不能放下,你还能持戒吗?我们说得再明白一点,一个人要守规矩,守规矩怎么样?要放弃自己的成见你才能守规矩,自己成见不肯放弃,你怎么能守规矩?放弃成见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你才能够守规矩。所以持戒是建立在布施的基础上,忍辱又是建立在持戒的基础上,不能守规矩,忍辱就很难。精进是建立在忍辱的基础上,能忍他才会有进步,有进步才会得禅定,得禅定才会开智慧。因此布施是根本法。布施包括六度,因为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从这三种布施上来看,持戒是无畏布施,忍辱是无畏布施。怎么说?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这个人是持戒的人,持不偷盗戒,我的钱财被他看到我很放心,摆在那边,他持戒,他不偷盗,我放心,不要提防,人家心里没有恐怖,这叫无畏布施。这个人是学佛持戒的人,我说话不小心得罪他,没有关系,他不会瞋恨,不会报复,这是无畏。持戒跟忍辱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都属於法布施,一个布施包括六度,六度统摄菩萨一切的行门。所以《金刚经》的好处就在此地,真的是单刀直入,直截了当教给你一切放下。法相不可执,非法相也不可以执著,统统放下,这是究竟彻底的布施,把贪瞋痴三毒的病才能够完全消除掉。
「布施有财、法、无畏三类,是对治无始根本之悭贪毒害。」贪瞋痴,六道众生人人皆有,而且是无始劫以来的病根。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无济於事,道理就是这三毒是大障碍。佛法里面讲二障,烦恼障跟所知障,这是属於烦恼障;所知障是错误的见解,叫邪知邪见,你想错了、看错了,那个麻烦也很大。我们修学之所以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持戒为学佛之基始」,基是根基,始是开始,「有止、作二类」,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行於布施」,我们要晓得我们的行,就是我们日常生活行为从哪里下手,这个很重要,换句话说,我们要怎样去过日子?这的确很现实,学了就得有用处,学了没有用我们学它干什么?
持戒有止、作两大类,「止持即诸恶莫作,作持即众善奉行」。我们记住这两句话就行了,在日常生活当中,从起心动念之处要守这个规矩,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什么叫善、什么叫恶?善恶的标准很多,有绝对的标准,有相对的标准。绝对的标准,要与性德相应就是善,性德是真如本性,与这个相应就是善,与性德不相应的就是恶,这是绝对的标准。相对的标准有浅有深,但是它的方向决定是与绝对标准相应,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我们今天讲有近程、中程、远程,这是相对的标准。譬如佛教给我们五戒,这是相对的标准,教给我们初学的。教我们三福,三福是佛在《观无量寿经》上所讲的,那很重要。佛特别说明这个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我们要重视它,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换句话说,一切诸佛之所以能够修成佛,都是以这个做根基。这个根基里面,第一个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第一条,第二条「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条叫净业三福,过去一切佛、现在一切佛、未来一切佛,要想成佛都是以这个做基础,离开这个基础决定成不了佛。试问问,我们今天的修学有没有在这个基础上扎根?这个相当重要。我们过去曾经以三福做了个专题的讲演,好像有一套录音带,叫「净业三福」,那是我们的根本、基础,一定要遵守。
在一般讲善恶的标准,凡是於自己有利益的都是恶,凡是能够利益一切众生的都是善,这是一般的讲法。这个说法一定有很多人听不懂,听了会怀疑,为什么我们为自己利益就是恶?诸位要晓得,特别是般若经上所讲的,般若经讲无我,起心动念有个我就糟了,这是大恶。为什么?有我就有轮回,我是我相、我见、我执,《金刚经》上说得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无有一法不是破我的,你还在那里建立我,这不是恶是什么?为什么说利益一切众生是善?因为它能够把我给化除,起心动念都想一切众生,久而久之,我自然就忘掉,自然就没有了,这是个很好的方法。也就是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所说的「大而化之」,这是破我执很巧妙的方法,叫你起心动念都想一切众生,都为一切众生。我们身体在世间活一天,为一切众生,绝不为我,绝不为我的小家庭、小团体,那个不行,那个圈圈都太小了。甚至於你为地球,为我们娑婆世界,都不行,你为娑婆世界你出不了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六道轮回。所以佛教我们发心,那个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就把大千世界六道轮回突破,真的大而化之,这才行。所以心量小成就就小,心量大你成就就大,念念观念在一个小圈子里面不是好事。学佛首先要学佛的心量,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要发这样的大心,这就叫大菩提心。底下举几个实际的例子。
「戒杀多治瞋」,多是讲多分,对治瞋恚的。「戒盗」,就是不偷盗,「多治贪」。「戒淫多治贪痴」,淫欲里面不但有贪,也有愚痴。「戒妄语亦多治贪痴,戒酒则治贪瞋痴三毒是也。」酒醉了以后容易我们常讲发酒疯,瞋恚的习气都暴露出来,所以酒醉了贪瞋痴全都现前。这是举个粗显的例子来说。这些事实必须要深入的去研究、去探讨,它的境界非常广大,它的理论也很深刻,绝不是从字面上你能够理解的,每条戒它的深度、广度确实也是尽虚空遍法界。「最初持戒,重在事实不犯」,这是教初学,要在事相上下手。「若为菩萨,则动念即犯」,菩萨戒是高级的戒律,一般讲大乘跟小乘,小乘的戒著重在事实,所以论事不论心,而大乘戒是论心不论事。所以大乘戒很难受持,它在起心动念处结罪,这些我们必须要晓得。如果真正要想修学,离开这个基础是决定不能成就的。
关於戒相,说得很清楚、很明白的有两个小册子可以看,一个是《沙弥律仪增注》,一个是弘一大师所编的《五戒相经笺要》,这两个小册子可以看。实在讲光看还不行,需要听讲解,可是现在这个时代,讲经的人很多,讲戒的人没有,为什么没有?他讲了难过,自己没有做到,所以讲戒的人很少。但是不从这里下手,修行没有根基,像盖房子一样,没有地基。我们为了方便同学们修学起见,将《沙弥律仪》里面的教训在我们现代人生活环境当中一定要去做的,我们将它节录,印成一个小册,大家一定都拿到了。我封面上题的是《净宗同学修行守则》,《沙弥律仪》上、下两册,从上册节录七十条,下册节录七十一条,总共一百四十一条。这是一定要做到的,不能再少了。这个小册子前面是我们净宗修行五个科目,那的确是我们的守则,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行住坐卧、处事待人接物都不可以违背,一定要遵守,这才是佛的弟子、佛的学生。
底下这条讲忍辱,这条特别拈出来,因为它非常重要。「忍辱,是安忍、顺受之意」,就是安忍顺受,底下讲,「安心顺受也」。如果不明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一般人讲我们忍耐都是有限度的,这个话也没说错。为什么有限度?他对於这个理论与事实都不了解,所以他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诸佛菩萨对事实真相完全通达明了,他遇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完全化解掉,所以他心安,他能够顺受。顺受就是普贤行愿里面「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两句就是顺受。一般人做不到,佛菩萨能做到,什么原因?第一个是明理,理,本经说得透彻,从内讲,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从外面境界上讲,诸法皆空,他心怎么不安?为什么有顺受?他知道诸法皆空,因缘不空,因缘就是因果。我们看的只是眼前这一段,不晓得过去生的因,也不知道未来世的果,诸佛菩萨无量劫前跟无量劫后因因果果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能顺受。我们是不知道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就是复杂的因果关系,我们看不出来,所以忍受不了。
「辱而能忍,则无事不能忍。」这个「辱」是当年翻经的这些大德专门为中国人翻的名词、术语,因为中国人把辱看得很重,古人常讲「士可杀,不可辱」,士是读书人。中国过去的社会对於读书人非常尊重,重视知识分子,不像现代。在古礼里面,清朝时候还是如此,大的宴会当中,上座、首席一定是读书人。你在社会上再有地位、再有财富,你不能坐在上席,上席要给读书人坐,尊重知识分子,社会普遍是这个风气。所以从前社会治安比现在好,老百姓有什么纷争、有争执,不要找法官,不要找警察,找什么人?找教书先生,请他来评评理。三家村里面教小孩的那些秀才就行了,他给你评评理,大家心服口服,问题就化解掉了,中国古时候的社会。所以社会的安定、和睦、和谐从哪里来的?得利於尊重知识。从前做官,学而优则仕,仕是做官。
诸位要读历史,你也就了解,中国虽然古时候是帝制,但是跟西方人帝制不一样,性质不相同。中国的帝王都相当贤明,选贤与能,汉朝就立的选举方法,这个方法一直到清朝末年都运用它。国家选拔人才,谁去选?不是一般老百姓选,地方的政务官负责替国家选拔人才,列为他施政政绩里面的第一条,最重要的。你在这个地方做地方官,比如做个县令,现在讲县市长,三年没有替国家选拔人才,你这个官就不能做了。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两个条件,孝、廉,叫举孝廉,也许你们有听说过,这两个就是标准。他能够孝顺父母,他一定能够尽忠国家,他替老百姓就可以忠心办事,他能够廉洁他就不贪污,这两个基本条件。所以做政务官的,就是县市长,平常到处去打听,哪个小孩孝廉,如果具备这两个条件,就把他选拔出来,由国家来培养。所以做官是个清官,真正替老百姓办事。不像现在,现在这个选举,读书人永远不能当选,没有钱。现在是商而优则仕,得有钱才能够选举,不像从前,从前是学而优则仕,是国家选拔的。整个时代现在改变了,完全不一样,这也是极大的一个忧患,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不能替社会大众服务,没有人把他选出来。所以,辱,过去读书人看得很重,翻经的这些大师就用这个做名词,忍辱,辱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
「若闻佛法,遵照实行,不怀疑、不夹杂,为法忍」,这是学佛成败关键,也是学佛成功的秘诀。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选定之后,你能守住这个原则,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没有不成功的。这里面实在讲含著两桩事情,一个是对老师,一个是对法门,对法门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修学,对老师决定不能怀疑。本经后面,还没讲到,信心不逆。我们求学,功夫得力能有一点成就,这要靠老师。可是师资之道在现在这个社会里面没有了,看不到,这是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师承,现在没有了。在这个社会制度之下,古时候那种老师已经无法存在,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的不幸。古时候学生对老师是完全服从,决定没有怀疑,一生依靠一个老师的指导,所以选择老师当然十分慎重。那时候选择老师都是父母,替你选择老师,拜老师之后,你就完全听从老师的指导。现在是民主自由开放,这个就难了。老师对於学生要负完全责任,全心全力来辅导你。对老师不能怀疑,对老师的教诲要认真去做到,这些都叫做法忍。
「又如生本无生之理」,这个理很深,本经上有说,在下半部,「吾人能明了,能实行,为无生法忍,对治瞋恚」。无生法忍证得,瞋恚决定断除,这个毒根就拔掉了。所以一定要证无生法忍,瞋恚的根才完全消失。「精进,精有精细、精密二义」,不但精细,而且精密,「进步而不盲从,是精细,进步而不躐等,是精密,对治懈怠」。懈怠、懒惰这是病,障碍我们的成就,障碍我们修学,要用精进的方法来对治。这条实在讲也相当不容易做到,必须自己有决心、有毅力。实在说,如果没有高度的警觉,修行就很难,什么警觉?生死可怕,轮回可怖,几个人能够觉察到?生死轮回太苦了!而且这个事实,必定是一世比一世苦,不可能来世比这一世日子会过得更好,很难。不学佛的人不容易做到,学佛的人也不容易做到,为什么?今天学佛的人有几个真正明理?有几个真正了解事实真相?所以学佛之人盲修者多。我们自己是不是盲修瞎练其中之一?我们的修学与佛在经上讲的相应不相应?经是一面镜子,读经就是天天照照镜子,以佛在经典里讲的道理、教训、方法做为我们修学的印证,我们的想法、看法、做法、说法仔细跟它对照对照,一样不一样,有没有违背,有没有差错,读经意思在此地。特别是在早晚课,早课是接受佛陀的教诲,佛怎么说的,我这一天依教奉行,晚课是反省、是检点,佛教导我们的我们有没有做到,这个早晚课就有利益,真正有好处。绝对不是早晚把那些经咒念一遍给佛菩萨听,我就交代了,没事了,那是错误的,那叫自欺欺人。不但自己骗自己,早晚都去骗佛菩萨一次,这种人还能成就吗?所以要记住,明理这就是不盲从,知道修学的方法就不躐等。
净宗虽然是圆顿大法,《金刚经》,江味农居士判教也判是圆顿大法。顿是顿教,顿教虽然讲不按次第,不按次第里头不是没有次第,这个诸位一定要清楚,如果说不按次第认为是没有次第那就错了。好像我们上高楼一样,次第修学像爬楼梯,一级一级往上爬,圆顿的法门像坐电梯,电梯从底下一直升到顶上,也是经过一层一层的,不过每一层当中它没有停留。要明白这个道理,不是没有次第,它还是有次第。像净宗的修学,三福是基础,一定要从这个基础上去修学;六和是处众,我们自己能自修,不能跟大众相处,不能成就。跟现前大众不能相处,到西方极乐世界那里去还天天跟人闹别扭,还天天跟人家吵架,连极乐世界的秩序都被你破坏了,你还能去得了吗?如何与诸上善人共处,就在现前修六和敬。这个人很难处,很难处菩萨跟他相处很容易,愈是难处的人你愈能跟他相处,你到西方极乐世界没问题了。不能不修,不能不认真的去修学。
「禅定是寄心一处,久后得定,得定即称三昧,对治散乱、昏沉、掉举。」散乱是意志不能集中,心里妄念很多。昏沉是精神提不起来,容易打瞌睡。特别是在修定,打坐的时候,坐没几分钟他已经睡觉了,这我们都常看见的。念佛,在止静的时候,大家坐下来,有很多人打呼了,昏沉。掉举是心里面七上八下,心定不下来,愈是在止静的时候妄念愈多,这叫掉举。这些都是学佛人的通病,用什么方法对治?用禅定。禅定意思包括很广,底下这个解释好,寄心一处,佛在经上讲「制心一处」,跟这个意思是一样的。我们心里面念一桩事情,像现在参禅的,参禅方法也很多,大原则不外乎观心、参话头,这是从总纲领来说,都是教你寄心一处。修净宗法门,就是教你心安住在阿弥陀佛名号上,这个方法非常巧妙,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所有一切杂念统统没有,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念头一起,这第一念,第二念阿弥陀佛,就把这个念头压住,不让它再相续,这叫做功夫,久而久之就得定。用这个方法得定,就叫做念佛三昧,念佛是方法,三昧是功夫。
心安住一处难,太难了!此地一些同学,大概人数不太多,功夫稍稍得一点力,我看到也很欢喜。但是我说一句话老实话,功夫虽然才得力,不够,差得太远,要继续认真努力。功夫怎么得力的?寄心一处。听我讲的念《无量寿经》,专念《无量寿经》这寄心一处,念到一万遍,心定了,真的得受用,他得受用。够不够?不够,还要继续努力。在从前的人,一万遍真的是相当功夫了,那时候环境好。现在这个社会妖魔鬼怪太多,什么是妖魔鬼怪?凡是诱惑你的都是妖魔鬼怪。六尘,你眼所见的、耳所听的,都是在诱惑你,你要没有相当的定功,你不可能不被诱惑。从前的环境诱惑少,容易得定,现在的诱惑太多,所以现代人要得定功要比古时候人要高过十倍都不止。因此这一万遍念下来之后,我看了还差很多,功夫刚刚有一点根而已,必须再加强再努力。念到确实如如不动,见色闻声都如如不动,都能达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功夫到家了。在那个时候,往生是决定有把握,不但有把握,喜欢什么时候去都去得了,喜欢现在去,现在就能去,喜欢再多住几年也都不碍事。你问什么原因?念佛三昧得到了。
我们为什么用读经,不用念佛的方法?读经的方法比念佛殊胜,因为那一句阿弥陀佛很容易把杂念杂在里头,一面念阿弥陀佛一面在胡思乱想,这个很难。你读经,一胡思乱想经就念错了,所以很容易发现你的妄念。到你哪一天妄念少了,很少了,功夫真正得力,可以不读经,念佛。还是妄念纷飞的时候,读经比念佛有效,就是容易发现你的妄念,容易把心抓回来,是这么个道理。这都是对现代人是应病与药,这个方法能收效果。般若是智慧,六度里面,前五度是事,这一度是理。实在讲这就是应无所住,前五条是而生其心,生心就是前五度,无住就是般若,虽生心,不执著。
「般若是性体上发生的正智」,正,拣别它不是邪知邪见,它是正知正见,所以「不同世智辩聪」。世间聪明、智慧、辩才跟我们佛法里讲的般若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它发生的根源不相同,般若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清净心,性就是清净心,性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清净心;世间聪明智慧是从意识里头生的,所以它不一样。意识是妄心,本性是真心,真心起用是般若智慧,妄心起用是世间聪明智慧,就是世智辩聪,那不是真智慧。世智辩聪还是落在贪瞋痴里面,你仔细观察,它离不开贪瞋痴,如果说般若智慧里面,决定没有贪瞋痴,诸位仔细去观察,不难辨别。
「对治愚痴,能破无明毒害。」无明是微细的烦恼,贪瞋痴慢是很粗的烦恼,无明是很细的烦恼,很不容易破除。必须要得定,要定到相当深度,不是普通的小定。譬如《楞严经》上讲的,阿罗汉所证的是九次第定,这是把定区分为等级,四禅天这是得禅定的,四空天,定功比四禅要深,四禅四空八个阶段。阿罗汉的定功超过了四禅八定,所以称为第九定,出了三界。这样深的定功不能破无明,只能够破见思烦恼,尘沙、无明还没有能力破除,必须再继续的修,再继续的求进步,才能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禅宗里面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在大乘佛法里称为法身大士,在别教是初地以上,在圆教是初住以上,这样的果位是刚刚破无明。
无明,佛在大乘法里面为我们说,有四十一品,破尽四十一品,才成究竟圆满的佛果。大乘经上常讲修行要三大阿僧只劫,这三大阿僧只劫有种种说法不同,而大乘法门里面告诉我们,三大阿僧只劫是从法身大士说起的。由此可知,没有破无明之前不算,你修多久那还不算,破一品无明这时候开始,要用一个阿僧只的时间证到三贤位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一个阿僧只劫;然后从初地到七地七个位次又要一个阿僧祗劫,第二个阿僧只劫;第三个阿僧只劫证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这三大阿僧只劫是讲圆教初住菩萨到十地,这叫法云地菩萨,需要三大阿僧只劫,这是一个说法。
由此可知,修行不能没有耐心,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不愿意走这个长路,往生西方世界那是近路,所以这条路是十方一切诸佛赞叹,一切诸佛颂扬。从这条路,我们从净土三经里面去观察,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到现在才十劫,十劫要跟阿僧只比太短了。过去我们在慈光讲座,这里还有慈光讲座的同学,李老师为我们编的《佛学概要十四讲》,里面为我们介绍阿僧只。阿僧只也有很多的讲法,李老师是采取最简单、最容易一个说法。这个数字计算,我们中国是讲万万为亿,万亿为兆,用这个兆做单位,万亿为兆,多少兆?上面是一千,底下八个万字,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那是一个阿僧只。诸位想想看,十劫,这个时间太短了,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到那里成就,要不要十劫?不需要,除非是下下品往生的。诸位要记住,我们大家不往生则已,要往生绝对不是下下品。因为下下品往生,《观经》上讲要十二劫才花开见佛,现在才成佛十劫,第一劫下下品往生的,还需要两劫他才能够真正证得法身,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但是下品中生的六劫,阿弥陀佛成佛十劫,他已经圆满了,下品中生的。下品上生的跟中辈往生、上辈往生的,早都成佛了。你从这里去观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往生到那里去证得圆满的法身,也就是证到等觉的地位,我仔细去观察,大概只需要三劫到四劫,这不能比!所以一切这些大菩萨听到这个法门,没有一个不愿意去的,道理就在此地。
你要问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成就那么快?第一个,那个地方不退转,皆是阿惟越致,阿惟越致翻作不退转。我们晓得,平常一般经上佛讲不退转是什么地位?八地,八地菩萨不退转,七地以前还有退转。七地以前,两个阿僧只劫修满才到七地,你才晓得那个不容易。十方世界修行进进退退,退缘太多了,西方极乐世界不退转,生到那个地方就圆证三不退。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是凡夫,一品惑都没有断,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果报等於八地菩萨。但是那不是你自己证得的,是佛力加持的,等於八地菩萨,他的神通、智慧、道力,一切的受用跟八地菩萨没有两样,这是非常不可思议。诸位仔细去读《无量寿经》你就明了,那个经上字字句句都不能够疏忽,告诉我们事实的真相,唯有修学这个法门,成就不但快速,而且稳当。能够选择这个法门,那是真实的智慧,是真实的福德因缘,正如同《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对这个法门有怀疑的、有犹豫的、没有决定性的,那不是善根少就是福德少。因缘少是一生没有机会遇到,那是没有因缘,有因缘遇到,还怀疑、犹豫,不能够坚定受持,不是善根少就是福德少。这三个条件统统具足,善根福德因缘统统具足,一时具足,这个人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实行一切法之功夫,能不著相,即是般若,佛法最重定、慧。」实行就是前面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实行,实行里面能够不著相就是般若。所以本经的宗旨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就是不著,就是应无所住,修一切善就是布施,就是修行六度。六度在哪里修?要学佛在生活上修,在穿衣吃饭上修,在一切随缘上修,随缘而不执著。穿衣服要考究一定要穿什么料子,一定要穿什么款式,那就著了相,就没有般若;一切都随缘,穿得暖,吃得饱,就是般若波罗蜜。不要去挑剔,恒顺你的生活环境,恒顺你的生活条件,你就会过得很自在、很美满、很幸福,充满了智慧,不生烦恼。所以要落实在自己生活上。
布施,一切放下,利益众生。放下跟修善是同时的,不是两截,不是两桩事情,是一桩事情。譬如家庭主妇做家事是个很烦、很令人厌恶的事情,天天都做一样的,愈做愈烦,愈做烦恼就愈多,执著愈多,牢骚愈多,这是凡夫。学佛从哪里学?就从生活上学,我把那烦的心、烦的念头把它空掉、断掉,一切都不执著,这是般若波罗蜜,心能清净,心能定下来。这些工作你要知道你不是为一家人,虽然现前享受的是一家人,你替他工作,替他服务,让他今天一天的生活能够过得很美满,衣食住行样样照顾周到。看起来是一家人,实际上你的心量,你的愿力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我做出这个好的样子给大家看,做出这个好的样子让大家学习,这菩萨行,这大菩萨!从你的邻居、你的亲戚朋友看到了,大家羡慕你,佩服你,向你学习,这叫无言之教。你做得样样都有规矩,样样都有章法,一点都不乱,就是持戒波罗蜜;你有耐心,能够安忍顺受,你是忍辱波罗蜜;你每天还不断求进步,这是精进波罗蜜;心里面无论是对事、对人、对物都能够如如不动,不会被境界所转,禅定波罗蜜;样样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法喜充满,般若波罗蜜。六度万行在哪里修?做家事就修了,就是大菩萨,做圆满了在家里就成佛。举出这一个例子。
男生上班,公司里头修六度万行,我在我工作岗位上要做个模范,做个典型。给谁做模范?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做榜样,这就是大菩提心。点点滴滴任何一桩事情都是圆满六波罗蜜,这叫学佛,这叫修行。修行人不是什么都丢掉,找个山洞里面去入定,不是那样的,那哪里是大乘佛法?你看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大菩萨,都是法身大士,都是诸佛如来。他们所示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在他本分事情里头成就了。五十三个人里面,出家只有六个,其余都是在家的,都是大菩萨,都是诸佛如来,没有离开他的本位,没有离开他的行业。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是真正的佛法,真实的大乘。学佛不能应用在生活上,不能在生活上成就,需要另外去找个环境,找个环境还是不能成就,为什么?著相。佛是教我们一切法里面统统不执著,一切法里面见性,不著相就见性,见性就成佛,禅宗讲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我们今天为什么见不了性?著相。不著相具体的成就,就是本经上所讲的破四相、破四见,破四相、破四见一定在自己生活本位上去做,没有离开生活。释迦牟尼佛天天到舍卫大城去托钵,这就是示现,本位上做给你看。所以佛法最重的是定慧,定慧要靠前面,从布施、持戒到忍辱、精进,才能够完成,点点滴滴,无论是小事、无论是大事,统统是圆满六波罗蜜。
「不修一切法,如何能度众生」,一切法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大家要记住这个。穿衣有个穿衣的相,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吃饭有吃饭的规矩,这些样子都是做给人看的,都是教别人学习的。使这个社会有秩序,它才能够达到和睦繁荣,一切众生在一块共处真正能够达到六和,能够达到法喜充满。菩萨是从自身做出来,不是空口说话的,释迦牟尼佛讲这么多经论,字字句句他都做到,在哪里做到?在生活当中。所以从总纲领来说,就是六波罗蜜,细行无量无边,但是都不出这六个纲领,点点滴滴统统是,无有一法不是,这是真正在度众生,不说一句话度众生。你们诸位大家学佛,你们在家里、在公司里,有没有能够影响到别人,这就是看你有没有度众生。你真正这样做,长年累月这样做,必定感化人,感化人那众生就是你度他。你这样认真努力负责,别人羡慕,向你请教,你就可以把这个道理说给他听,我为什么这样做?我修菩萨行。为什么要修菩萨行?菩萨行是正行,是一个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人自自然然的行持,一丝毫不加勉强。就是不执著,因为不执著才欢喜。
「修一切法而著相者,亦不能度众生。」为什么?著相就有利害得失。你今天去上班、去工作为的什么?为了赚钱。所以工作当中要计较,我得多少报酬我给你干多少事情,你是这种心态,这是凡夫,这搞六道轮回。菩萨,报酬绝对不计较,认真努力工作,做什么?我要度一切众生。他是来行菩萨道的,是度众生的,所以他很快乐。我刚才讲了,举家庭主妇这个例子,家庭主妇天天干的是什么?她行菩萨道,她度众生,她度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她怎么不快乐?她不著相,不著相就没有得失,不著相就没有疲倦。你著相,你有得失心,你就生烦恼,你有分别、有执著,那就是有病,这是增长贪瞋痴。所以,一有执著就不能度众生,换句话说,一有执著你就不能感动一切众生,不能令一切众生向你学习,不能令一切众生回头是岸。我们翻过讲义第二十八面第一行。
「究竟从何修起,则先行布施。」布施里面是修善跟离相同时的,这诸位一定要晓得,没有先后,你在生活当中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满,你才晓得人生真正的意义与价值。果然能够这样做,最显著的一个效果,非常令人羡慕的,容光焕发,精神饱满,健康长寿。你要问从哪里来的?法喜充满,我们俗话常讲人逢喜事精神爽,你是一天到晚都生活在欢喜当中,世间众生一天到晚生活在苦恼当中,那怎么会一样!为什么生活在欢喜当中?修六波罗蜜。再琐碎的事情、再繁琐的事情,在他都轻而易举,为什么?他清清楚楚、有条不紊,样样事情都能做到恰到好处,这叫佛法。我们学佛,为什么学佛?为这个,佛法没有这样殊胜,没有这么多真实的利益,我们也不要学这个东西。然后你才晓得世间一切法比不上佛法,前面我曾经说过,世间人讲的真善美是有名无实,唯独学佛的人,真善美慧是名实不虚,真正能够得到。
「布施为四摄法之首」,摄是摄受众生。所谓摄受众生,换句话说,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回头是岸,一定要做个样子给他看。四摄是佛接引众生的四种方法,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爱语、利行、同事也都可以包括在布施里面,确实布施摄一切的行门。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讲义,第十六面倒数第四行,从经文第十二段,「明不住於相即是正住」,底下小题是「正明无住」,我们看经文:
【复次。须菩提。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
请看小注。「布施赅一切法,佛法要行不要住,应当无所住而行一切法。」前面曾经跟大家报告过,大乘佛法的修持,本师在此经用一个『布施』做为总代表,正所谓布施能够包含六度,六度统摄万行,所以布施就是菩萨行门里面的总纲领。布施是什么?实在就是我们常讲的放下,布施就是放下。它要行不能住,住就是著相,诸位想想看,住,住就没放下,必须要无住才真正的放下。为什么要放下?这个经上实在讲得很清楚、很透彻,因为一切法都是缘生的,叫因缘生法,既是缘生就决定没有自体,所谓是缘起性空。真正明了通达的人,听到佛说这句话他就明了,所谓是当体即空,空你再要去执著它就错了。尤其是这部经讲得实在彻底、透彻,经文后面所讲的三心不可得,这是一般学佛的都知道《金刚经》这个公案。心是什么?心是能执著,能执著的心都没有,你想想看该不该执著?所执著一切法当体即空,能执著的心没有,所执著的法当体即空,这才知道佛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教导我们应无所住,不应当执著。
我们今天学佛,为什么入不了门?就是你决定离不开执著,以为我不执著,其实还执著一个不执著,换句话说,不但不能离念,相都离不开,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幸亏还有一个念佛带业往生这一门,这一门里面也是要放下,也是要舍弃万缘一心专念,才能成功。如果念佛,像觉明妙行菩萨所说的还有怀疑、还有夹杂,纵然能做到不间断,也不能往生。为什么?往生西方净土的条件是要心净,心净则土净。你有疑惑、有夹杂,心不清净,念得再多也只是跟西方极乐世界结个缘而已。这种结缘,我们每位在座的同修,无量劫以来缘结得够深,为什么还去不了?就是还是夹杂、还是怀疑,心还是不清净,与西方极乐世界不能相应。可是诸位一定要记住,如果这一生不能往生,可以说这一生决定又是空过,依旧是搞生死轮回,搞生死轮回就非常可怕。
今天在座的这些同修们都是中年以上,对於世间阅历都有一些基础,我们放眼看这个世间、看这个社会,世间地位高的人,做国王、做总统、得大财富的人、大企业家,几个人不造业?这些果报必须要晓得不是一生修来的,多生多劫累积的善因,得世间大富大贵的福报。但是在享受富贵的时候,如果稍稍不谨慎,就造无量的罪业。这是佛门讲的三世怨,这一生福报享完,享尽了,来生的业报现前,又到三途去了,这些都是事实真相。所以佛教给我们,要行不要住,行什么?修一切善,修一切善就是布施,念念要利益一切众生。这部经世尊所展示给我们的,可以说是慈悲到了极处,智慧达到了颠峰,从哪里看?绝非谈玄说妙,完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
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入舍卫大城乞食,著衣托钵,这日常生活,这个生活就是『应无所住,行於布施』。佛这样做,天天这样做,年年这样做,他布施什么?他做出个榜样给我们看,什么榜样?万缘都放下,这个意思很深,可见得佛不仅是言教,在本经所示现的身教,我们要能体会到这一层的深意。佛每天到舍卫大城托钵,不住佛相,示现跟一般普通人一样,念念都为利益一切众生。不但是佛的弟子,没有学佛的,没有接触到佛法的,世尊的意念、世尊利益众生的大愿大行无不普及,有善根的、有福德的,看到佛日常的行持就有所领悟。这一生当中,人看了也不能领悟,佛也不灰心,也不改变,还是这么做,让这些众生生生世世累积善根。哪一天善根成熟,恍然大悟,看出来了,就像这个经上须菩提尊者一样,须菩提尊者看到释迦牟尼佛无言之教,赞叹为稀有。由此可知,佛并没有问,我这样做你懂不懂,你懂,我这样,你不懂,算了,我就不做了。不是的,佛没有动这个念头,没有起这个心,可见得他的心是平等的、清净的,广大无边,这点我们必须要能够体会。再看底下这段。
「前发大愿,此起大行,愿与行不能相离,有愿必有行,有行必有愿。」愿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三界六道是苦海,所谓是离苦得乐。有这个愿就要有行动,如果没有行,这个愿是空愿,那个愿是虚假的,一定要以行践愿,实践你的大愿,就是真修,依教修行。如果有行没有愿,他这个行是盲目的,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也不能成就。真正成就必定是有愿、有行,行帮助愿,愿帮助行,这样才能够成功。「菩萨行六度,不外戒、定、慧三学,对治贪、瞋、痴三毒病根。」这就说明了为什么要修戒定慧?道理是在我们有贪瞋痴三毒病根。这个病根形容得好,生死轮回以及我们现前身心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贪瞋痴,所以佛叫它做三毒。凡夫之所以为凡夫,就是有贪瞋痴三毒;佛菩萨所以为佛菩萨,他没有贪瞋痴三毒,他完全断得干干净净,那就叫佛菩萨。所以佛菩萨住的叫一真法界,我们住的叫六道轮回。由此可知,六道轮回、十法界从哪里来的?贪瞋痴变现出来的,没有贪瞋痴,不但没有六道,连十法界也没有,这诸位要知道。所以大乘经义,《金刚经》尤其是好,真正明了,得的利益可大了。咱不说出世间的利益,就是世间的利益,你能够得健康长寿、身心自在,这是你现前可以得到的。从哪里得到?因为晓得,我们今天不健康、不长寿,所有一切病痛都是贪瞋痴来的,只要把贪瞋痴的成分减少,我们就得健康、就得长寿,这是病根!用什么方法对治?用戒定慧,用戒对治贪,用定对治瞋恚,用慧对治愚痴。戒定慧是三服药,专治贪瞋痴三毒之病。
菩萨行的纲领不外如是,这个纲领必须要会用,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像释迦牟尼佛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都是戒定慧。我们想想,我们从早到晚穿衣吃饭、一切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是什么?全是贪瞋痴,学佛也是贪瞋痴,所以佛也没学好。没离开贪瞋痴,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全是贪瞋痴,贪瞋痴怎么能治贪瞋痴?这不能不知道,唯有戒定慧才能够治贪瞋痴。戒是什么?守法,这个地方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不是指那几个戒条,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不是指这个,这个范围太小了,这是广义的说法,守法、守规矩。现在这个意思真正能够体会、能够明了的人已经不多,不但没人讲,我们见也没见过,所以很不容易领悟。
古时候跟现代不一样,古时候的小学不像我们现在的学校,小学大概都是私塾,一个老师教十几个学生,二十几个学生那就最多了。再多,老师精神就照顾不到,通常一班十几个学生,老师的精神能够照顾到。小学教育的宗旨是什么?就是教规矩,教你学做人。从哪里学起?在观念上。佛法修行非常著重於修观,观是什么?观是观念,你的观念有错误把它修正过来,叫修观。观念上要知道人与人的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从前讲君臣关系,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是伦常。从小培养这个观念,明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把它做到,那叫教育。明了人与天地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这是教育,这是在观念上。生活上从洒扫应对做起,要教这个,那就是戒,样样守礼、守规矩,从这个地方学起。现在教育里面没有了,中国、外国都看不到。
那个教育就是教的戒定慧,就是培养一个人福慧的根基,从小就懂得要礼让,懂得谦虚。所以从前学佛的人成就比我们现在多,原因就是他有良好教育的基础,与佛法戒定慧三学非常相应,现在唯有读古书我们才能看到。古人也有有心人,将古书里面这些教训都会集在一起,像前清陈弘谋先生他编了一部《五种遗规》,那就是会集经史诸子乃至於历代先贤的教诲,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是现在读这种书的人太少,真正肯做的就更少。可是诸位一定要晓得,我们学佛要想有成就,如果不在这里扎根,一切必定是落空。我过去在台中求学,李老师就将《五种遗规》作为我们学生的修身课本,天天要看,天天要学。所以戒是规矩。
定是清净心,对治瞋恚。佛在本经六度里面特别注重在布施、忍辱,忍辱就是对治瞋恚。忍辱是禅定的基础,不能忍哪里会有定?六度,后面的境界比前面高,就好像建六层大楼一样,布施是第一层,持戒是第二层。诸位想想,你都不能放下,你还能持戒吗?我们说得再明白一点,一个人要守规矩,守规矩怎么样?要放弃自己的成见你才能守规矩,自己成见不肯放弃,你怎么能守规矩?放弃成见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你才能够守规矩。所以持戒是建立在布施的基础上,忍辱又是建立在持戒的基础上,不能守规矩,忍辱就很难。精进是建立在忍辱的基础上,能忍他才会有进步,有进步才会得禅定,得禅定才会开智慧。因此布施是根本法。布施包括六度,因为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从这三种布施上来看,持戒是无畏布施,忍辱是无畏布施。怎么说?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这个人是持戒的人,持不偷盗戒,我的钱财被他看到我很放心,摆在那边,他持戒,他不偷盗,我放心,不要提防,人家心里没有恐怖,这叫无畏布施。这个人是学佛持戒的人,我说话不小心得罪他,没有关系,他不会瞋恨,不会报复,这是无畏。持戒跟忍辱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都属於法布施,一个布施包括六度,六度统摄菩萨一切的行门。所以《金刚经》的好处就在此地,真的是单刀直入,直截了当教给你一切放下。法相不可执,非法相也不可以执著,统统放下,这是究竟彻底的布施,把贪瞋痴三毒的病才能够完全消除掉。
「布施有财、法、无畏三类,是对治无始根本之悭贪毒害。」贪瞋痴,六道众生人人皆有,而且是无始劫以来的病根。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无济於事,道理就是这三毒是大障碍。佛法里面讲二障,烦恼障跟所知障,这是属於烦恼障;所知障是错误的见解,叫邪知邪见,你想错了、看错了,那个麻烦也很大。我们修学之所以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持戒为学佛之基始」,基是根基,始是开始,「有止、作二类」,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行於布施」,我们要晓得我们的行,就是我们日常生活行为从哪里下手,这个很重要,换句话说,我们要怎样去过日子?这的确很现实,学了就得有用处,学了没有用我们学它干什么?
持戒有止、作两大类,「止持即诸恶莫作,作持即众善奉行」。我们记住这两句话就行了,在日常生活当中,从起心动念之处要守这个规矩,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什么叫善、什么叫恶?善恶的标准很多,有绝对的标准,有相对的标准。绝对的标准,要与性德相应就是善,性德是真如本性,与这个相应就是善,与性德不相应的就是恶,这是绝对的标准。相对的标准有浅有深,但是它的方向决定是与绝对标准相应,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我们今天讲有近程、中程、远程,这是相对的标准。譬如佛教给我们五戒,这是相对的标准,教给我们初学的。教我们三福,三福是佛在《观无量寿经》上所讲的,那很重要。佛特别说明这个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我们要重视它,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换句话说,一切诸佛之所以能够修成佛,都是以这个做根基。这个根基里面,第一个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第一条,第二条「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条叫净业三福,过去一切佛、现在一切佛、未来一切佛,要想成佛都是以这个做基础,离开这个基础决定成不了佛。试问问,我们今天的修学有没有在这个基础上扎根?这个相当重要。我们过去曾经以三福做了个专题的讲演,好像有一套录音带,叫「净业三福」,那是我们的根本、基础,一定要遵守。
在一般讲善恶的标准,凡是於自己有利益的都是恶,凡是能够利益一切众生的都是善,这是一般的讲法。这个说法一定有很多人听不懂,听了会怀疑,为什么我们为自己利益就是恶?诸位要晓得,特别是般若经上所讲的,般若经讲无我,起心动念有个我就糟了,这是大恶。为什么?有我就有轮回,我是我相、我见、我执,《金刚经》上说得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无有一法不是破我的,你还在那里建立我,这不是恶是什么?为什么说利益一切众生是善?因为它能够把我给化除,起心动念都想一切众生,久而久之,我自然就忘掉,自然就没有了,这是个很好的方法。也就是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所说的「大而化之」,这是破我执很巧妙的方法,叫你起心动念都想一切众生,都为一切众生。我们身体在世间活一天,为一切众生,绝不为我,绝不为我的小家庭、小团体,那个不行,那个圈圈都太小了。甚至於你为地球,为我们娑婆世界,都不行,你为娑婆世界你出不了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六道轮回。所以佛教我们发心,那个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就把大千世界六道轮回突破,真的大而化之,这才行。所以心量小成就就小,心量大你成就就大,念念观念在一个小圈子里面不是好事。学佛首先要学佛的心量,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要发这样的大心,这就叫大菩提心。底下举几个实际的例子。
「戒杀多治瞋」,多是讲多分,对治瞋恚的。「戒盗」,就是不偷盗,「多治贪」。「戒淫多治贪痴」,淫欲里面不但有贪,也有愚痴。「戒妄语亦多治贪痴,戒酒则治贪瞋痴三毒是也。」酒醉了以后容易我们常讲发酒疯,瞋恚的习气都暴露出来,所以酒醉了贪瞋痴全都现前。这是举个粗显的例子来说。这些事实必须要深入的去研究、去探讨,它的境界非常广大,它的理论也很深刻,绝不是从字面上你能够理解的,每条戒它的深度、广度确实也是尽虚空遍法界。「最初持戒,重在事实不犯」,这是教初学,要在事相上下手。「若为菩萨,则动念即犯」,菩萨戒是高级的戒律,一般讲大乘跟小乘,小乘的戒著重在事实,所以论事不论心,而大乘戒是论心不论事。所以大乘戒很难受持,它在起心动念处结罪,这些我们必须要晓得。如果真正要想修学,离开这个基础是决定不能成就的。
关於戒相,说得很清楚、很明白的有两个小册子可以看,一个是《沙弥律仪增注》,一个是弘一大师所编的《五戒相经笺要》,这两个小册子可以看。实在讲光看还不行,需要听讲解,可是现在这个时代,讲经的人很多,讲戒的人没有,为什么没有?他讲了难过,自己没有做到,所以讲戒的人很少。但是不从这里下手,修行没有根基,像盖房子一样,没有地基。我们为了方便同学们修学起见,将《沙弥律仪》里面的教训在我们现代人生活环境当中一定要去做的,我们将它节录,印成一个小册,大家一定都拿到了。我封面上题的是《净宗同学修行守则》,《沙弥律仪》上、下两册,从上册节录七十条,下册节录七十一条,总共一百四十一条。这是一定要做到的,不能再少了。这个小册子前面是我们净宗修行五个科目,那的确是我们的守则,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行住坐卧、处事待人接物都不可以违背,一定要遵守,这才是佛的弟子、佛的学生。
底下这条讲忍辱,这条特别拈出来,因为它非常重要。「忍辱,是安忍、顺受之意」,就是安忍顺受,底下讲,「安心顺受也」。如果不明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一般人讲我们忍耐都是有限度的,这个话也没说错。为什么有限度?他对於这个理论与事实都不了解,所以他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诸佛菩萨对事实真相完全通达明了,他遇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完全化解掉,所以他心安,他能够顺受。顺受就是普贤行愿里面「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两句就是顺受。一般人做不到,佛菩萨能做到,什么原因?第一个是明理,理,本经说得透彻,从内讲,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从外面境界上讲,诸法皆空,他心怎么不安?为什么有顺受?他知道诸法皆空,因缘不空,因缘就是因果。我们看的只是眼前这一段,不晓得过去生的因,也不知道未来世的果,诸佛菩萨无量劫前跟无量劫后因因果果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能顺受。我们是不知道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就是复杂的因果关系,我们看不出来,所以忍受不了。
「辱而能忍,则无事不能忍。」这个「辱」是当年翻经的这些大德专门为中国人翻的名词、术语,因为中国人把辱看得很重,古人常讲「士可杀,不可辱」,士是读书人。中国过去的社会对於读书人非常尊重,重视知识分子,不像现代。在古礼里面,清朝时候还是如此,大的宴会当中,上座、首席一定是读书人。你在社会上再有地位、再有财富,你不能坐在上席,上席要给读书人坐,尊重知识分子,社会普遍是这个风气。所以从前社会治安比现在好,老百姓有什么纷争、有争执,不要找法官,不要找警察,找什么人?找教书先生,请他来评评理。三家村里面教小孩的那些秀才就行了,他给你评评理,大家心服口服,问题就化解掉了,中国古时候的社会。所以社会的安定、和睦、和谐从哪里来的?得利於尊重知识。从前做官,学而优则仕,仕是做官。
诸位要读历史,你也就了解,中国虽然古时候是帝制,但是跟西方人帝制不一样,性质不相同。中国的帝王都相当贤明,选贤与能,汉朝就立的选举方法,这个方法一直到清朝末年都运用它。国家选拔人才,谁去选?不是一般老百姓选,地方的政务官负责替国家选拔人才,列为他施政政绩里面的第一条,最重要的。你在这个地方做地方官,比如做个县令,现在讲县市长,三年没有替国家选拔人才,你这个官就不能做了。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两个条件,孝、廉,叫举孝廉,也许你们有听说过,这两个就是标准。他能够孝顺父母,他一定能够尽忠国家,他替老百姓就可以忠心办事,他能够廉洁他就不贪污,这两个基本条件。所以做政务官的,就是县市长,平常到处去打听,哪个小孩孝廉,如果具备这两个条件,就把他选拔出来,由国家来培养。所以做官是个清官,真正替老百姓办事。不像现在,现在这个选举,读书人永远不能当选,没有钱。现在是商而优则仕,得有钱才能够选举,不像从前,从前是学而优则仕,是国家选拔的。整个时代现在改变了,完全不一样,这也是极大的一个忧患,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不能替社会大众服务,没有人把他选出来。所以,辱,过去读书人看得很重,翻经的这些大师就用这个做名词,忍辱,辱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
「若闻佛法,遵照实行,不怀疑、不夹杂,为法忍」,这是学佛成败关键,也是学佛成功的秘诀。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选定之后,你能守住这个原则,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没有不成功的。这里面实在讲含著两桩事情,一个是对老师,一个是对法门,对法门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修学,对老师决定不能怀疑。本经后面,还没讲到,信心不逆。我们求学,功夫得力能有一点成就,这要靠老师。可是师资之道在现在这个社会里面没有了,看不到,这是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师承,现在没有了。在这个社会制度之下,古时候那种老师已经无法存在,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的不幸。古时候学生对老师是完全服从,决定没有怀疑,一生依靠一个老师的指导,所以选择老师当然十分慎重。那时候选择老师都是父母,替你选择老师,拜老师之后,你就完全听从老师的指导。现在是民主自由开放,这个就难了。老师对於学生要负完全责任,全心全力来辅导你。对老师不能怀疑,对老师的教诲要认真去做到,这些都叫做法忍。
「又如生本无生之理」,这个理很深,本经上有说,在下半部,「吾人能明了,能实行,为无生法忍,对治瞋恚」。无生法忍证得,瞋恚决定断除,这个毒根就拔掉了。所以一定要证无生法忍,瞋恚的根才完全消失。「精进,精有精细、精密二义」,不但精细,而且精密,「进步而不盲从,是精细,进步而不躐等,是精密,对治懈怠」。懈怠、懒惰这是病,障碍我们的成就,障碍我们修学,要用精进的方法来对治。这条实在讲也相当不容易做到,必须自己有决心、有毅力。实在说,如果没有高度的警觉,修行就很难,什么警觉?生死可怕,轮回可怖,几个人能够觉察到?生死轮回太苦了!而且这个事实,必定是一世比一世苦,不可能来世比这一世日子会过得更好,很难。不学佛的人不容易做到,学佛的人也不容易做到,为什么?今天学佛的人有几个真正明理?有几个真正了解事实真相?所以学佛之人盲修者多。我们自己是不是盲修瞎练其中之一?我们的修学与佛在经上讲的相应不相应?经是一面镜子,读经就是天天照照镜子,以佛在经典里讲的道理、教训、方法做为我们修学的印证,我们的想法、看法、做法、说法仔细跟它对照对照,一样不一样,有没有违背,有没有差错,读经意思在此地。特别是在早晚课,早课是接受佛陀的教诲,佛怎么说的,我这一天依教奉行,晚课是反省、是检点,佛教导我们的我们有没有做到,这个早晚课就有利益,真正有好处。绝对不是早晚把那些经咒念一遍给佛菩萨听,我就交代了,没事了,那是错误的,那叫自欺欺人。不但自己骗自己,早晚都去骗佛菩萨一次,这种人还能成就吗?所以要记住,明理这就是不盲从,知道修学的方法就不躐等。
净宗虽然是圆顿大法,《金刚经》,江味农居士判教也判是圆顿大法。顿是顿教,顿教虽然讲不按次第,不按次第里头不是没有次第,这个诸位一定要清楚,如果说不按次第认为是没有次第那就错了。好像我们上高楼一样,次第修学像爬楼梯,一级一级往上爬,圆顿的法门像坐电梯,电梯从底下一直升到顶上,也是经过一层一层的,不过每一层当中它没有停留。要明白这个道理,不是没有次第,它还是有次第。像净宗的修学,三福是基础,一定要从这个基础上去修学;六和是处众,我们自己能自修,不能跟大众相处,不能成就。跟现前大众不能相处,到西方极乐世界那里去还天天跟人闹别扭,还天天跟人家吵架,连极乐世界的秩序都被你破坏了,你还能去得了吗?如何与诸上善人共处,就在现前修六和敬。这个人很难处,很难处菩萨跟他相处很容易,愈是难处的人你愈能跟他相处,你到西方极乐世界没问题了。不能不修,不能不认真的去修学。
「禅定是寄心一处,久后得定,得定即称三昧,对治散乱、昏沉、掉举。」散乱是意志不能集中,心里妄念很多。昏沉是精神提不起来,容易打瞌睡。特别是在修定,打坐的时候,坐没几分钟他已经睡觉了,这我们都常看见的。念佛,在止静的时候,大家坐下来,有很多人打呼了,昏沉。掉举是心里面七上八下,心定不下来,愈是在止静的时候妄念愈多,这叫掉举。这些都是学佛人的通病,用什么方法对治?用禅定。禅定意思包括很广,底下这个解释好,寄心一处,佛在经上讲「制心一处」,跟这个意思是一样的。我们心里面念一桩事情,像现在参禅的,参禅方法也很多,大原则不外乎观心、参话头,这是从总纲领来说,都是教你寄心一处。修净宗法门,就是教你心安住在阿弥陀佛名号上,这个方法非常巧妙,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所有一切杂念统统没有,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念头一起,这第一念,第二念阿弥陀佛,就把这个念头压住,不让它再相续,这叫做功夫,久而久之就得定。用这个方法得定,就叫做念佛三昧,念佛是方法,三昧是功夫。
心安住一处难,太难了!此地一些同学,大概人数不太多,功夫稍稍得一点力,我看到也很欢喜。但是我说一句话老实话,功夫虽然才得力,不够,差得太远,要继续认真努力。功夫怎么得力的?寄心一处。听我讲的念《无量寿经》,专念《无量寿经》这寄心一处,念到一万遍,心定了,真的得受用,他得受用。够不够?不够,还要继续努力。在从前的人,一万遍真的是相当功夫了,那时候环境好。现在这个社会妖魔鬼怪太多,什么是妖魔鬼怪?凡是诱惑你的都是妖魔鬼怪。六尘,你眼所见的、耳所听的,都是在诱惑你,你要没有相当的定功,你不可能不被诱惑。从前的环境诱惑少,容易得定,现在的诱惑太多,所以现代人要得定功要比古时候人要高过十倍都不止。因此这一万遍念下来之后,我看了还差很多,功夫刚刚有一点根而已,必须再加强再努力。念到确实如如不动,见色闻声都如如不动,都能达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功夫到家了。在那个时候,往生是决定有把握,不但有把握,喜欢什么时候去都去得了,喜欢现在去,现在就能去,喜欢再多住几年也都不碍事。你问什么原因?念佛三昧得到了。
我们为什么用读经,不用念佛的方法?读经的方法比念佛殊胜,因为那一句阿弥陀佛很容易把杂念杂在里头,一面念阿弥陀佛一面在胡思乱想,这个很难。你读经,一胡思乱想经就念错了,所以很容易发现你的妄念。到你哪一天妄念少了,很少了,功夫真正得力,可以不读经,念佛。还是妄念纷飞的时候,读经比念佛有效,就是容易发现你的妄念,容易把心抓回来,是这么个道理。这都是对现代人是应病与药,这个方法能收效果。般若是智慧,六度里面,前五度是事,这一度是理。实在讲这就是应无所住,前五条是而生其心,生心就是前五度,无住就是般若,虽生心,不执著。
「般若是性体上发生的正智」,正,拣别它不是邪知邪见,它是正知正见,所以「不同世智辩聪」。世间聪明、智慧、辩才跟我们佛法里讲的般若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它发生的根源不相同,般若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清净心,性就是清净心,性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清净心;世间聪明智慧是从意识里头生的,所以它不一样。意识是妄心,本性是真心,真心起用是般若智慧,妄心起用是世间聪明智慧,就是世智辩聪,那不是真智慧。世智辩聪还是落在贪瞋痴里面,你仔细观察,它离不开贪瞋痴,如果说般若智慧里面,决定没有贪瞋痴,诸位仔细去观察,不难辨别。
「对治愚痴,能破无明毒害。」无明是微细的烦恼,贪瞋痴慢是很粗的烦恼,无明是很细的烦恼,很不容易破除。必须要得定,要定到相当深度,不是普通的小定。譬如《楞严经》上讲的,阿罗汉所证的是九次第定,这是把定区分为等级,四禅天这是得禅定的,四空天,定功比四禅要深,四禅四空八个阶段。阿罗汉的定功超过了四禅八定,所以称为第九定,出了三界。这样深的定功不能破无明,只能够破见思烦恼,尘沙、无明还没有能力破除,必须再继续的修,再继续的求进步,才能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禅宗里面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在大乘佛法里称为法身大士,在别教是初地以上,在圆教是初住以上,这样的果位是刚刚破无明。
无明,佛在大乘法里面为我们说,有四十一品,破尽四十一品,才成究竟圆满的佛果。大乘经上常讲修行要三大阿僧只劫,这三大阿僧只劫有种种说法不同,而大乘法门里面告诉我们,三大阿僧只劫是从法身大士说起的。由此可知,没有破无明之前不算,你修多久那还不算,破一品无明这时候开始,要用一个阿僧只的时间证到三贤位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一个阿僧只劫;然后从初地到七地七个位次又要一个阿僧祗劫,第二个阿僧只劫;第三个阿僧只劫证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这三大阿僧只劫是讲圆教初住菩萨到十地,这叫法云地菩萨,需要三大阿僧只劫,这是一个说法。
由此可知,修行不能没有耐心,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不愿意走这个长路,往生西方世界那是近路,所以这条路是十方一切诸佛赞叹,一切诸佛颂扬。从这条路,我们从净土三经里面去观察,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到现在才十劫,十劫要跟阿僧只比太短了。过去我们在慈光讲座,这里还有慈光讲座的同学,李老师为我们编的《佛学概要十四讲》,里面为我们介绍阿僧只。阿僧只也有很多的讲法,李老师是采取最简单、最容易一个说法。这个数字计算,我们中国是讲万万为亿,万亿为兆,用这个兆做单位,万亿为兆,多少兆?上面是一千,底下八个万字,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那是一个阿僧只。诸位想想看,十劫,这个时间太短了,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到那里成就,要不要十劫?不需要,除非是下下品往生的。诸位要记住,我们大家不往生则已,要往生绝对不是下下品。因为下下品往生,《观经》上讲要十二劫才花开见佛,现在才成佛十劫,第一劫下下品往生的,还需要两劫他才能够真正证得法身,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但是下品中生的六劫,阿弥陀佛成佛十劫,他已经圆满了,下品中生的。下品上生的跟中辈往生、上辈往生的,早都成佛了。你从这里去观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往生到那里去证得圆满的法身,也就是证到等觉的地位,我仔细去观察,大概只需要三劫到四劫,这不能比!所以一切这些大菩萨听到这个法门,没有一个不愿意去的,道理就在此地。
你要问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成就那么快?第一个,那个地方不退转,皆是阿惟越致,阿惟越致翻作不退转。我们晓得,平常一般经上佛讲不退转是什么地位?八地,八地菩萨不退转,七地以前还有退转。七地以前,两个阿僧只劫修满才到七地,你才晓得那个不容易。十方世界修行进进退退,退缘太多了,西方极乐世界不退转,生到那个地方就圆证三不退。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是凡夫,一品惑都没有断,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果报等於八地菩萨。但是那不是你自己证得的,是佛力加持的,等於八地菩萨,他的神通、智慧、道力,一切的受用跟八地菩萨没有两样,这是非常不可思议。诸位仔细去读《无量寿经》你就明了,那个经上字字句句都不能够疏忽,告诉我们事实的真相,唯有修学这个法门,成就不但快速,而且稳当。能够选择这个法门,那是真实的智慧,是真实的福德因缘,正如同《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对这个法门有怀疑的、有犹豫的、没有决定性的,那不是善根少就是福德少。因缘少是一生没有机会遇到,那是没有因缘,有因缘遇到,还怀疑、犹豫,不能够坚定受持,不是善根少就是福德少。这三个条件统统具足,善根福德因缘统统具足,一时具足,这个人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实行一切法之功夫,能不著相,即是般若,佛法最重定、慧。」实行就是前面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实行,实行里面能够不著相就是般若。所以本经的宗旨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就是不著,就是应无所住,修一切善就是布施,就是修行六度。六度在哪里修?要学佛在生活上修,在穿衣吃饭上修,在一切随缘上修,随缘而不执著。穿衣服要考究一定要穿什么料子,一定要穿什么款式,那就著了相,就没有般若;一切都随缘,穿得暖,吃得饱,就是般若波罗蜜。不要去挑剔,恒顺你的生活环境,恒顺你的生活条件,你就会过得很自在、很美满、很幸福,充满了智慧,不生烦恼。所以要落实在自己生活上。
布施,一切放下,利益众生。放下跟修善是同时的,不是两截,不是两桩事情,是一桩事情。譬如家庭主妇做家事是个很烦、很令人厌恶的事情,天天都做一样的,愈做愈烦,愈做烦恼就愈多,执著愈多,牢骚愈多,这是凡夫。学佛从哪里学?就从生活上学,我把那烦的心、烦的念头把它空掉、断掉,一切都不执著,这是般若波罗蜜,心能清净,心能定下来。这些工作你要知道你不是为一家人,虽然现前享受的是一家人,你替他工作,替他服务,让他今天一天的生活能够过得很美满,衣食住行样样照顾周到。看起来是一家人,实际上你的心量,你的愿力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我做出这个好的样子给大家看,做出这个好的样子让大家学习,这菩萨行,这大菩萨!从你的邻居、你的亲戚朋友看到了,大家羡慕你,佩服你,向你学习,这叫无言之教。你做得样样都有规矩,样样都有章法,一点都不乱,就是持戒波罗蜜;你有耐心,能够安忍顺受,你是忍辱波罗蜜;你每天还不断求进步,这是精进波罗蜜;心里面无论是对事、对人、对物都能够如如不动,不会被境界所转,禅定波罗蜜;样样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法喜充满,般若波罗蜜。六度万行在哪里修?做家事就修了,就是大菩萨,做圆满了在家里就成佛。举出这一个例子。
男生上班,公司里头修六度万行,我在我工作岗位上要做个模范,做个典型。给谁做模范?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做榜样,这就是大菩提心。点点滴滴任何一桩事情都是圆满六波罗蜜,这叫学佛,这叫修行。修行人不是什么都丢掉,找个山洞里面去入定,不是那样的,那哪里是大乘佛法?你看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大菩萨,都是法身大士,都是诸佛如来。他们所示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在他本分事情里头成就了。五十三个人里面,出家只有六个,其余都是在家的,都是大菩萨,都是诸佛如来,没有离开他的本位,没有离开他的行业。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是真正的佛法,真实的大乘。学佛不能应用在生活上,不能在生活上成就,需要另外去找个环境,找个环境还是不能成就,为什么?著相。佛是教我们一切法里面统统不执著,一切法里面见性,不著相就见性,见性就成佛,禅宗讲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我们今天为什么见不了性?著相。不著相具体的成就,就是本经上所讲的破四相、破四见,破四相、破四见一定在自己生活本位上去做,没有离开生活。释迦牟尼佛天天到舍卫大城去托钵,这就是示现,本位上做给你看。所以佛法最重的是定慧,定慧要靠前面,从布施、持戒到忍辱、精进,才能够完成,点点滴滴,无论是小事、无论是大事,统统是圆满六波罗蜜。
「不修一切法,如何能度众生」,一切法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大家要记住这个。穿衣有个穿衣的相,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吃饭有吃饭的规矩,这些样子都是做给人看的,都是教别人学习的。使这个社会有秩序,它才能够达到和睦繁荣,一切众生在一块共处真正能够达到六和,能够达到法喜充满。菩萨是从自身做出来,不是空口说话的,释迦牟尼佛讲这么多经论,字字句句他都做到,在哪里做到?在生活当中。所以从总纲领来说,就是六波罗蜜,细行无量无边,但是都不出这六个纲领,点点滴滴统统是,无有一法不是,这是真正在度众生,不说一句话度众生。你们诸位大家学佛,你们在家里、在公司里,有没有能够影响到别人,这就是看你有没有度众生。你真正这样做,长年累月这样做,必定感化人,感化人那众生就是你度他。你这样认真努力负责,别人羡慕,向你请教,你就可以把这个道理说给他听,我为什么这样做?我修菩萨行。为什么要修菩萨行?菩萨行是正行,是一个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人自自然然的行持,一丝毫不加勉强。就是不执著,因为不执著才欢喜。
「修一切法而著相者,亦不能度众生。」为什么?著相就有利害得失。你今天去上班、去工作为的什么?为了赚钱。所以工作当中要计较,我得多少报酬我给你干多少事情,你是这种心态,这是凡夫,这搞六道轮回。菩萨,报酬绝对不计较,认真努力工作,做什么?我要度一切众生。他是来行菩萨道的,是度众生的,所以他很快乐。我刚才讲了,举家庭主妇这个例子,家庭主妇天天干的是什么?她行菩萨道,她度众生,她度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她怎么不快乐?她不著相,不著相就没有得失,不著相就没有疲倦。你著相,你有得失心,你就生烦恼,你有分别、有执著,那就是有病,这是增长贪瞋痴。所以,一有执著就不能度众生,换句话说,一有执著你就不能感动一切众生,不能令一切众生向你学习,不能令一切众生回头是岸。我们翻过讲义第二十八面第一行。
「究竟从何修起,则先行布施。」布施里面是修善跟离相同时的,这诸位一定要晓得,没有先后,你在生活当中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满,你才晓得人生真正的意义与价值。果然能够这样做,最显著的一个效果,非常令人羡慕的,容光焕发,精神饱满,健康长寿。你要问从哪里来的?法喜充满,我们俗话常讲人逢喜事精神爽,你是一天到晚都生活在欢喜当中,世间众生一天到晚生活在苦恼当中,那怎么会一样!为什么生活在欢喜当中?修六波罗蜜。再琐碎的事情、再繁琐的事情,在他都轻而易举,为什么?他清清楚楚、有条不紊,样样事情都能做到恰到好处,这叫佛法。我们学佛,为什么学佛?为这个,佛法没有这样殊胜,没有这么多真实的利益,我们也不要学这个东西。然后你才晓得世间一切法比不上佛法,前面我曾经说过,世间人讲的真善美是有名无实,唯独学佛的人,真善美慧是名实不虚,真正能够得到。
「布施为四摄法之首」,摄是摄受众生。所谓摄受众生,换句话说,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回头是岸,一定要做个样子给他看。四摄是佛接引众生的四种方法,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爱语、利行、同事也都可以包括在布施里面,确实布施摄一切的行门。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