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十六集) 1995/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16
请掀开讲义,第十五页第二行看起:
「我相因我见生,我见因我相显,一表一里,从来不离,破我相即是破我见。」见就是念头,因为有念头才会显相,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常说到的。相是从念起的,所谓一切法从心生,法相唯识经论里面所谓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由此可知,一切法确实是从心想生的,这个地方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知,我相是从我见生的,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后面这三句可以说把世间所有一切现象统统包括在其中。常说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归根究柢就是从我相生的,我相是从我见生的,它的根源就是我见。这部《金刚经》,乃至於世尊二十二年所讲的般若经,也可以说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只有一个目的,破我见而已,这是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见与相,一个是外表,一个是内在,里面有意见,这个见,粗说就是有意见,有意见就麻烦了,有意见就有我。谁有意见?当然是我有意见,我见是这么生的。因为有我见,就现我这个相,从我相发展现一切相。本经前半部讲的是破相,后半部讲到破见,破相里面就含著有破见,破见当然也离不开破相,一即是二,二即是一,底下一条就说到了。
「四相即是一个我相」,四相是所有一切万相的归纳,「发心为一切众生,即降伏我相」,这是破除我相,从哪里下手?从降伏下手,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伏烦恼。烦恼断不掉,很不容易断,因为它是无始劫来的习气,已经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我们现在读了大乘经,知道这个东西是虚妄的,虽然清楚明了它是虚妄,还是断不掉。从哪里下手?要从伏烦恼下手,伏妄念,降伏我相。怎样降伏?方法就很多,佛家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就是方法,门就是门径,这些方法、门径都是帮助我们克服妄想、烦恼的方法。世尊在这部经上提出的方法很巧妙,很有效果,就是教我们把念头、想法将它大而化之,这个办法确实是很巧妙。凡夫之所以没有法子降伏烦恼,没有法子解决问题,就是妄想执著太深。妄想执著表现在生活上就是所谓自私自利,这是表现在生活上,就是常讲的起惑,迷惑了,迷惑就造业,造业就要受轮回的苦报。受苦报他不甘心,怨天尤人,迷惑就愈来愈深,业造得愈来愈重,果报一世比一世要苦。这是轮回里面的现象,这个现象是很普遍的现象。凡夫迷惑在其中,不能觉察,不晓得这是错误,找不到苦难的根源究竟在哪里。佛菩萨在三界之外,我们常讲局外之人,他看得清楚,把事实的真相告诉我们,教给我们把心量扩大,把你自私自利的念头就打破了,起心动念不再为自己著想,为一切众生著想,发心为一切众生。为众生,就把我淡化掉,对我执,就是自私自利这个念头逐渐淡化,淡化就是降伏。
「皆度之成佛,即降伏人相。」执著我是个人,这也是妄想,也是分别执著,因为有这个执著,六道就出不去。六道里面的众生,坚固执著这个身相,就是此地讲的我相,所以我们要把观念改正过来。在十法界里面,真正得到究竟圆满解决的是佛,念念要帮助一切众生成佛,我们自己也是众生之一,一切众生都成佛,我当然也成佛。这就是大而化之的具体下手方法,念念想著佛就成佛,念念想著人他就得人身。佛家讲十法界怎么来的?从心想生出来的,生就是显现的意思,从这个地方生出来的。因此念佛法门殊胜,念佛法门教你什么都不要想,天天念佛,天天想佛,不知不觉自己就变成佛,念佛的原理就在此地。这就是降伏人相。
「心中不起如何能度尽之念,即降伏寿者相。」寿就是相续相,因为我们念是相续的,这是世间一般人不知道的。都以为境界相好像是真的,不晓得境界相是假的,是一种刹那生灭的相续相,就是此地所讲的寿者相。如果我们心里面有一念「我能度众生,众生为我所度」,这个念就是生灭的念头,换句话说,那就是寿者相,就是个相续相。心里面没有这个念头,相续相就没有。为什么?生灭心没有了,你用的是不生灭的心;不生灭的是真心,生灭是妄心。不生灭的心,你看到的境界是实相,《金刚经》上讲的诸法实相,看的是实相,也就是说宇宙人生事实真相你看到了。真相就是真如、就是本性,真如、本性有体、有相、有作用,你全都看清楚,全都明白了,这就叫成佛,你在一切境界当中得大自在。真正明了之后,那时候是境随心转,就得自在;不了解,迷惑在其中,我们是心被境转,那是苦不堪言,自己做不了主宰。佛经里面常讲无我,我的意思是什么?我的意思是主宰的意思、是自在的意思。我们六道里面的众生做不了主,没有自在。如果真的能做得了主,大家想想,谁愿意衰老?每个人都希望年年十八,这做不到,做不到就是你做不了主。你会衰老,你有生灭,做不了主,为什么做不了主?我们用的是生灭心,迷在境界之中,过的日子是一种刹那生灭相续相的日子,完全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即降伏众生相。」可见得世尊在经文上,这一句话把整个的问题彻底为我们解决。难怪须菩提问,请教他「云何降伏其心」,他说你就像我这样子,就行了。这个答覆得好,佛不是在口头上说,真的做到。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心里没有度众生的意念,这是什么境界?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哪有众生相?当我们起念,一切法就有生有灭;当我们不起念,一切法就无生无灭。佛在这部经上说,佛无有定法可说,为什么无有定法?因为所有一切的现象,无有定相可见。我们见的一切相都不是定相,这个我们世间人不懂,为什么不是定相?刹那生灭相。就像我们看电影,我们看电影银幕,银幕上的相是定相吗?这个我们知道,是放映机底片镜头一开一关,一张一张在那里换,那是不定相。因为它换得太快,我们眼睛被它骗了,以为它是真的,现在电影放映机一秒钟镜头开关二十四次,一秒钟我们就看二十四张片子,它不是定相。
我们现前世间森罗万象,佛告诉我们,这是我们的心念头刹那生灭变的相。这个相变得多么快?不止一秒钟二十四张。佛在经上给我们说,一弹指,一弹指的时间很短,我们弹得快,大概我们的速度一秒可以弹四次,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也就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一刹那有九百生灭。诸位想想,假如我们一秒钟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的生灭,你怎么能觉察出来!也就是说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次的相续相,我们是生活在这个境界里。佛说,这样微细的生灭要到什么程度你才能观察得出来?我们如果说看电影,实在讲,我们到放映机后面看看底片就看出来,就很明显。这种微细的刹那生灭,一定要有很深的定功,也就是说心要清净,清净到相当的深度,这个微细的生灭他看到了。佛在经上跟我们说,要到什么程度?八地菩萨,所以八地叫不动地,七地菩萨的定功还没有办法观察出来。由此可知,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当然不知道,跟我们一样。他的定功、智慧虽然比我们高明多了,但是这种微细的刹那生灭他还不知道,要到八地才看到。
这就是一切法的确是不生不灭,虽然讲这些十法界森罗万象是众生心念变现出来的,能变的念头是虚妄的,所变的境界相也是虚妄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这是本经里面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里就包括念头,心法、心所法就是念头,就是我见,色法就是此地讲的我相、人相。佛教给我们如何突破,就是把心量扩大,从这里下手,起心动念不要为自己,为众生,为众生决定得好处,得真实的利益。为自己决定没有好处,纵然你得到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你的享受,实在讲根本不可能得到享受,你说你得到的享受,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唯有全心全力去帮助一切大众,你得到的就是真实的。经上讲你得福德、得功德,如果你著相,得是得福德,那个不究竟,如果你能够离相,像此地讲的统统不执著,你得的是功德。功德是真实的,功德就是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的明白了,明白之后当然你就晓得应该怎样做。
「发无上心者,要行菩萨行,普贤行。」前面所说的发心为一切众生,达到究竟处就是无上心。因为前面讲了,为一切众生,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要帮助一切众生都成佛,这个心是无上心。心发了之后要去做,如果没有行动,这个心愿是假的,不是真的。一定要以行去实践你的愿望,那要修菩萨行,行就是行为、就是行事。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生活行为都是行,我们不叫菩萨行,为什么?我们所有一切行为都是迷惑颠倒。天天大家忙得不得了,究竟为什么忙?不晓得,这就是迷。为什么忙?为什么要这么忙?为谁忙的?都不知道,这是我们俗话常说醉生梦死,糊里糊涂过日子,糊里糊涂来到世间,也糊里糊涂死掉,死了之后,糊里糊涂搞轮回,这生生世世永远做个糊涂人。行上加个菩萨那就不一样,菩萨是觉悟的人,他不迷,不糊涂。这教我们要行菩萨行,我们要知道我们一天到晚忙是为什么忙,明了了。为什么来到这个世间?为什么生活?没有一桩不清楚,没有一桩不明白,那个行就叫菩萨行。菩萨行就是我们日常生活行为一下醒悟过来,一下明白过来,这个人就是菩萨。菩萨不是神,大家观念要搞清楚,不是神明,菩萨是个觉悟的人。这是印度的一个名词,翻成中国意思,前面跟诸位讲过,玄奘大师翻的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我们是有情众生,觉悟了就叫菩萨。
行为里面,那就太多了,说不清。世尊把我们所有一切行为归纳为六大纲领,这个六条就包括一切行为,大乘法里面讲的六波罗蜜,六度。这个六条,第一个是布施。这六条都是发心为一切众生,以尊重的心、恭敬的心修布施就叫供养。所以布施跟供养,事上没有差别,心上有差别,真诚、恭敬这布施就是供养。我们从早到晚对一切大众就是在修布施,无论你在社会上是什么样的身分,是从事哪种的事业,我们尽心尽力去做,为社会、为大众,这个念头一转过来,这就是菩萨行。如果我所作所为一切都是为自己的,那就是凡夫,就不是菩萨行。同样做的一桩事情,念头一转就变成菩萨。譬如在家庭里面,你是个家庭主妇,早晨起来,为家人服务,整理环境、洗衣服、烧饭,为家人服务。你说我为这些众生,我修布施,我修供养,念头一转,从前你是苦恼凡夫,念头一转,你变成自在的菩萨了。你的工作还是那么多,念头转了就不一样,你就很快乐。以前家事做得好烦,做得好累,怨声载道,现在念头一转,我在修菩萨道,我成佛了,不一样!你才晓得境真的是随心转。
持戒就是守法,无论做什么事情,有条理、有次第、有方法,就是持戒,一点都不乱。忍辱是有耐心,不但有耐心,而且在一切环境里面都能够安忍顺受,不怨天不尤人,这是忍辱波罗蜜。精进是在生活当中、在作为当中求进步,天天在改进。禅定波罗蜜是心里面如如不动,就是《金刚经》末后讲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般若波罗蜜是一切清楚,一切明了。菩萨行在哪里?菩萨行就在你自己本位上,哪里离开了?你是什么身分,你从事於哪个行业,你做哪个工作,就在你自己本位上行菩萨行。菩萨行再往上提升一层就变成普贤行,那就不得了,提升到普贤行,给诸位说,你是真的菩萨,不是假菩萨,你不是实习菩萨,你是真正的菩萨。普贤行实在讲就是菩萨行,比菩萨的行、菩萨的心更要广大,真正做到一切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无量寿经》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统统都做到,用在生活上处事待人接物,那是普贤行;如果有分别有执著,就不是普贤行。一般的菩萨行,像权教菩萨,分别执著还没有断尽,但是他已经很淡薄;真正完全断尽之后,那是普贤行。
「一切佛法,说到修持上,总不外观照。」观照要用个很普通的话来说,大家一听很容易明白,就是换心理、换观念。所以佛法不用思惟、不用研究,因为思惟、研究,观念没有改变过来,它取了个名字叫观照。观照里面没有思惟、也没有研究,不落在意识里面,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著,不用分别执著,就叫观照。其实真心并没有现前,还是用的妄心,不过是分别执著的程度减轻,减轻就是观照。观照的功夫深了,叫照住,照住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得禅定。《金刚经》末后,「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那是照住的境界,是定。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照见,《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你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不是五蕴皆空?那就照见,照见就见性,就见到事实真相。这是讲功夫三个层次,要从观照下手,要改变我们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从这个地方下手。
「或云念佛不是观,此语不然,须知即念即观。」有些人对於净宗法门了解得不够深,产生误会,於是这样殊胜的法门他舍弃,他不肯修学,那真的叫大错特错,真正是可惜。在所有一切法门里面,修学最简单、最容易,成就最殊胜的,就是净宗法门。不但是古来这些祖师大德们都这么说的,实际上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这样讲,这哪里会有错误?产生错误,第一个是他对於教义了解不够,第二个是成见太深,所以把这么一个殊胜法门当面错过。以为修行,因为佛在大乘经上常讲观照、照见,这才是修行真正功夫,念一句阿弥陀佛算什么,这好像跟佛讲的标准不相应,於是把念佛法门看低了,真是看错了。所以此地特别提出来。「须知即念即观」,念,刚才讲了,改变念头。假如我们不念佛,诸位想想,不念佛的时候你念什么?全是妄念,一个妄念灭了又一个妄念起来,这些妄念总而言之叫六道轮回。所以,你不念佛你准念的是六道轮回,现在教你念佛,是把你念六道轮回那个念头转过来,那怎么不是观?所以说即念就是观。
「若妄想纷歧,散心念佛,不得受用。」这就是说念佛不得法,不如法,口里念阿弥陀佛,心里还是打妄想,这个念佛没用处,不得力,古人所谓「喊破喉咙也枉然」。要怎么个念法?底下教给我们方法。「必须口念佛号,心想弥陀,如在目前,如此念佛,则妄想无从起,即是观。」必须知道,心起念只起一个念,不可能同时起两个念,如果这一念是佛,当然其他念头就没有了。所以要紧的是心,口念实在讲是助缘,提醒我们心上要有佛,心上有佛才叫做念。中国文字是很有智慧的,这个「念」字,上面是个今,下面是个心,现在心上有,这叫念。不是过去心上有,也不是未来心上有,就是现在心上有,现在心上有佛这叫念佛。心里头有佛,如在目前,心里面想佛,这个地方只举一个例子,念佛的方法很深很广。
心想弥陀,想弥陀的相好光明可以,像《十六观经》里所讲的。为什么现在都提倡持名念佛,而不提倡观想?因为佛的像太微细,我们想不出来,没有法子观想,所以采取持名念佛,这样容易多了。持名念佛一样,只要心里头有阿弥陀佛就行,心愈清净,妄想就愈少,妄想愈少,心就愈清净。清净心现前的时候,佛的相好光明就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了。当然这个地方讲的想佛,不仅仅是讲想佛的相好,像《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可以想佛的发心。佛在最初,还没有接触佛法之前,他是个国王,以后听佛讲经说法他开悟了,想他怎样开悟,怎样修行,怎样发愿,怎样度化一切众生。所以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都可以想,想这些事情,你的妄想当然就不会有,你把你的精神意志集中去想这些,想这些好处可大了。
这个方法虽然不是究竟圆满彻底的方法,但是与究竟圆满法是一个方向,是同一个方向,这样想可以接近到究竟圆满。所谓心想事成,想阿弥陀佛、想极乐世界,将来自然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自自然然不知不觉你就变成了阿弥陀佛。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功德利益都在《无量寿经》上,大家细细去读就都明了了。所以为什么修净土要熟读《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最好能够背诵,这个道理就是教你心里常常想佛。你不能背诵,都记不得,你怎么不打妄想?一定打妄想,你想的跟经上讲的不相应,道理在此地。至於《金刚经》上所说的道理,明了就行了,它教给我们什么?一切放下,一切放下你才会专想阿弥陀佛,才管用。我们为什么一面想阿弥陀佛一面又打妄想?就是不晓得这个世间是梦幻泡影,不晓得世间一切法是虚妄不实,以为它是真实的,所以在这里打妄想,不肯放下。《金刚经》没有别的目的,了解事实状况,身心世界统统放下,专念阿弥陀佛就成功了。你能够这样用功,才能真正把妄想降伏住,这就是观照。
「修观是收摄意根,净宗心想佛,口念佛,手持珠。」手里拿念珠,拿念珠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记数,初学从记数下手有好处,但是每个人根性不相同,也不是定法。你自己可以试验,果然有效,什么效?能够克服妄念,这就是效果,你就可以用这个方法。到心地相当清净,可以不必记数,再拿念珠,拿著念珠是常常提醒念佛,怕念佛的念头断掉,拿串念珠可以常常提醒自己念佛。它有这两种作用。而净宗的功夫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看看禅宗,性宗、相宗修行的总纲领都是修观,观的目的是收摄意根,而净土宗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实为最上乘之妙法也」。实在说知道的人太少了,什么原因?梅光羲居士在《无量寿经》序文里面讲得很清楚,他那篇序文写得很长。也就是大家对净宗没有能够深入,没有能够彻底了解,不晓得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他为什么不能够透彻深入了解?没有尽读大乘经的缘故,没有深解大乘经的缘故,没有圆解大乘经的缘故,这个的确不容易。像《华严》、《法华》、《般若》、《楞严》这些大经大论,自古至今学佛的人涉猎就不多,深解、圆解就谈不上,所以净宗法门摆在面前不识货,像金刚钻摆在面前当作玻璃球,一文不值,不识货!必须深解、圆解一切大乘经,才知道净土不可思议,才晓得净土法门之可贵。
有些没有接触大乘法门,甚至於对佛教教义还一窍不通的人,人家劝他念佛,他就老实念佛,走的时候还站著走的,坐著走的。诸位要知道,那种人了不起,那个不是平常人,这是佛在《无量寿经》上讲的,那不是凡人,那是善根非常深厚之人。正是《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他那种善根福德是无量劫修成的,在这一生当中现前而已。所以佛讲他不是凡人是真的,不是假的,也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下愚。佛度化众生,两种人最好度,上智、下愚。上智是一说他都明了、都明白,这个好办;下愚不是普通的下愚,普通下愚不行,善根福德非常深厚。他不要求解,他不需要懂得,你教我这么做我就老实做,一心一意去做,他就成功了。最难度的叫半吊子,上不上,下不下,就像我们这类的,很难度。世尊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就是为我们这些人说的,那个上智、下愚用不著,几句话就解决了。
「观即思惟,照有二,照住照见。」观照,观就是思惟,刚才讲的,转变观念,改变想法、看法。这个思惟跟一般的思惟又不一样,佛经里面常常在上面再加一个字,叫正思惟,这叫观。照住、照见,「照住由思惟而来」,可见得观是下手最初方便。「心寄一处,即照住」,寄一处就是定,所以照住就是禅定,「此时许多妄念,暂时停止」,这是照住,所有一切妄念都不起作用,这叫定功。定有浅深不同,浅深从哪里看?他能把妄念伏多久,定功愈深,伏妄念的时间就愈长。像佛为我们讲的世间四禅八定,世间定功最深的生非想非非想天,这是二十八层天最高的一层,定功深到那里去。他那个定功伏烦恼能伏多久?八万大劫,可是到了八万大劫,妄念又起来,他定功失掉,妄念又起来了,起来又要随业流转,还要搞轮回。所以,这个定不是究竟的,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这样的定功还不够,还需要继续再升级。再往上升一级,第九定,定功到第九段,超越六道轮回,阿罗汉所证的。辟支佛、阿罗汉他们的定功就是属於第九个阶段,叫九次第定。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无明伏,三类烦恼断了一类,就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断一伏二,那两种伏住了,所以它叫暂时停止。
「本有光明,自然发露,此即智慧。」定起作用就叫智慧;伏也起作用,但是伏的作用不是真性里面的智慧。所以,阿罗汉有没有智慧?阿罗汉没有智慧,法身、般若、解脱,阿罗汉只有解脱。因为他断了见思烦恼,他超越六道轮回,解脱就是自在,自由自在,六道约束没有了,但是他没有般若,他没有证得法身。要般若智慧现前、法身现前,一定要断尘沙烦恼,还要断一品无明烦恼,这最少的,要断一品无明烦恼,本性的光明就透出来,这才叫般若智慧。本有光明自然发露,这就是智慧,所以般若智慧现前。
「照见,指工夫修成」,这是照见,般若智慧现前是照见。「如《心经》之照见五蕴皆空是也」,五蕴皆空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真相,我们平常讲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现前,统统明了,这是照见。所以照见这个功夫就是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这一层的功夫。我们净土宗用的名词术语跟禅宗不一样,其实是一个境界,是一桩事,不可以不知道。净宗里面讲功夫成片就是观照,净宗讲事一心不乱就是照住,讲理一心不乱就是照见,所以我们讲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我们是这样讲法的。有的时候功夫成片也不讲,就讲事一心、理一心,因为事一心里面功夫浅的就是成片,浅的是伏见思,深的是断见思,到断一品无明,那是理一心不乱。名词术语不一样,功夫境界是完全相同的。实在说,净宗比其他法门来得殊胜,那就是净宗对於伏烦恼,只要浅伏,浅浅的伏住就行,就能往生。而其他法门里面,浅了不起作用,就像我刚才所说的,无论是宗门教下,宗门是讲的禅宗,除禅宗之外都叫教下,所用的功夫总不外观照。
他们的功夫,讲禅定,禅定刚刚得到,初禅,生初禅天。那功夫很了不起,像一般坐禅能够入定一个星期不出定,一个月不出定,二个月、三个月都不出定。我们看这个功夫了不起,不过是初禅、二禅,在色界天,出不了三界。四禅天,功夫就是四个层次,四空天又四个层次,八个阶段,这样深的定功,都出不了三界,要到第九个定,九次第定才出三界,你就晓得多难。我们念佛的人,我们事一心不乱,浅浅的事一心,浅到什么程度?说实在的话,大概那个功夫只能到四王天、忉利天,就这么一点本事,要是跟修定的人,这简直是皮毛。譬如讲,好像学校念书考试拿分数,六十分及格,六十分是初禅禅定,一百分是非非想天的第八定,它才有那么一点管用。我们修净土的,只要十分、二十分就行了,就能往生,这个便宜就占大了。在其他法门里头,你定功十分、二十分,一点用都没有,由此可知净宗之方便。所以古德讲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因为要修成禅定真的是不容易,这个只要浅浅伏住就能够往生。
我们再看底下这个文。「观照须观吾人之心性」,这是观照的一个秘诀,观照跟普通一般的思惟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普通一般人思惟都在相上,著了相,而佛门里面真正修行人他的思惟,他是离相,他观性。这不能不知,要不知搞错了,以为我们打妄想还在修观,把打妄想当成修观就糟了,他是观性。「所谓消归自性」,消是个形容词,把这些相消融,回归到自性。这样说法,初学的人我相信不懂意思,所谓莫名其妙。我们举个例子,古人常讲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把金比作性,把器比作相。譬如我们用黄金做成这样一个杯子,一般人说这个水壶很漂亮,黄金,金的。他想的是相,深一层观察的人,他不著这个相,看金的成分,看金的成色,消归自性。所以修观的人,所有一切万相里面他不著这个相,他观它的性。性是什么?《金刚经》上自始至终统统说的性,经上讲的实相,什么是实相?实相是非相非非相,那就是性。非相,金本来不是水壼,非水壼这个相;非非相,它可以造一个水壼,大家像这样去体会。性是能现,相是所现,性跟相离不开,相没有了,性也没有了。你只要知道,相是千变万化,相是假的,不变的性是真的,不管相怎么样变化,性不变。在有情众生上称佛性,在无情的众生上称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永远不变的。常常从这个地方去体会,这叫消归自性。如果实在不会,还有一个好方法,无论见什么相,什么念头起来,赶紧回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见性,这个方法所以比其他法门来得巧妙。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能够立刻回到阿弥陀佛,这方法好,非常之妙。
「读诵受持大乘经典,受持,即观照也。」由此可知,读诵不是观照,受持是观照。什么叫受?受是佛所讲的这些道理、佛讲的方法、佛讲的境界我完全接受,不怀疑,真正的相信他。《金刚经》上讲生实信,我们从佛的教诲当中生真实的信心,这叫受。持是什么意思?把它做到,换句话说,把佛的教训,佛所讲的道理、方法、境界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统统做到了这是持,才真正叫得受用,这就是观照。就是把过去我们在生活当中一些观念统统转变过来,观照就是转变观念、转变思想,观念、思想转变,他的行为当然就转变了,这叫真修行。诸位要是了解这个意思,你就晓得,我们现在所谓学佛的人多,修行的人很少。大家学佛学什么?学一些文字,谈玄说妙,学这些东西,与自己日常生活不相干,这怎么能得受用?所以学了佛不得其受用,也就是说学了佛没有改变我们的生活,再说得深一点,学了佛没有改变我们的命运,这叫白学了。如果真的学佛,你的命运没有不改的。佛家一般人常常谈的,但是其中所以然的道理他不明了,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求什么得什么,一点都不假。要怎么求?受持,你真去做,你要没有去做,天天念经,念给泥塑木雕的佛菩萨听,没有用处。你念得再辛苦,念得再勤奋,念一辈子也没用处。到那个时候你就起了怀疑,毁谤了,佛菩萨不灵,骗我,浪费我这么多时间,我一样也没求到。你产生了大的误会,你完全不了解佛的意思,这是错学了,我们佛家讲的盲修瞎练。
「众生之大病根,即是心量狭小」,真的,这是病根,心胸狭窄。「因狭小,即执我」,因为心胸狭小,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自私自利,这是病根。不但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决定不能超越六道轮回,而且是生活上所有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佛不给我们说出来,我们没想到,为什么没想到?从来没有从这方面去想,没有去找我们生死烦恼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故佛教人将此心放大」,佛有智慧,了解事实真相,知道我们的病根在什么地方,就像大夫给病人治病一样,知道这个病是怎么得的,这个病是怎么样发展的,他清楚,所以他能够药到病除,这他给我们处方,教我们把心放大。「潜移默化,大而化之,即是除我见,去烦恼之妙法。」心量一定要大。这个放大,从哪里下手?也要有个次第。我们无始劫以来就迷失了自性,迷失自性也就是说迷失了本心,我们的本心本来是大而无外的,现在变成这么小,变得这么可怜,这是颠倒,错误。而实实在在,我们的心是不是会变小?没有,心还是原来大而无外。我们把我们的本心忘掉了,现在执著一个很小的自私自利的念头,以为这个念头是自己的真心,错在这个地方。这桩事情,佛在《楞严经》里面用了很大的篇幅,几乎是《楞严经》三分之一的篇幅,为我们说明这个事实真相,把这个病根说出来。
大而化之不是别的,恢复我们本心。大就是什么?把我们错误的执著,执著自私自利这个念头,把这个东西打破、突破。用这个方法来突破高明极了,比用其他的方法实在讲是来得容易、来得彻底,真正是佛法里面常讲的善巧方便。佛教我们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我们怎样下手?从家庭下手,家庭比自己就大一点。然后,从家庭再放大,你的亲戚朋友、邻里乡党,你都能够愿意无条件热心的去帮助他们、去照顾他们,这就又大一点。然后再扩大,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慢慢放大。这还不够,为什么?这个地球在三千大千世界里面,没超越,换句话说,不能超越三界,也就是超越不了六道轮回。心量是放大了,没有把轮回挤破,还不够。所以再要扩大,扩大到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我都发心去度他,把轮回挤破那才管用。要真干,不是真心没有用,要用真心。
所以佛法里面做不得假的,用真诚心、用清净心、用平等心、用大慈悲心,发愿像佛一样普度法界一切众生,我见、我相不除自然就没有了;心量大了以后,烦恼不断也自然消失了。烦恼从哪来的?可以说百分之九十都是从得失这个妄念上来的,心量一大之后,我没有了,得失也没有。我们为一切众生服务,布施、供养,我们的心是清净的、是圆满的。但是在事上要有缘,缘不一定具足,缘具足,我们这个事情做得很圆满,一切众生都得到好处,我们看到很欢喜;缘要不具足,这个事情做不成功,不能做,或者做失败了,众生得不到利益,我们也不会忧愁。为什么?得好处是他得,不得是他不得,与我都不相干。我尽心尽力在做,他能不能得是他的福报,我本身没有得失,没有得失哪来的烦恼?有得有失就有烦恼,无得无失就没烦恼。所以你的心永远保持清净,永远保持高度的智慧,烦恼就没有了,都从把心量拓开,大而化之,才能够做到。
这个里面很难,就是我也很想心量大,就是大不起来。实在讲,佛对我们众生的这些毛病了解得太透彻,所以下面跟你讲,「因缘聚合,当体皆空」。为什么心量放不大?因为把眼前这些幻相都以为是真的,都以为自己可以得到,自己可以控制,这是个错误观念,障碍著你想把心量拓开而拓不开。所以佛说这些话都是帮助我们去除障碍,知道所有一切的现象都是因缘所生的,缘聚,相就生起,缘散,相就消失。所谓生灭,是我们著在相上,看到了生灭,假如我们不去观察相,观察它那个缘,你就会发现没有生灭。譬如我们这栋房子,房子盖好了,大家看到房子生了,出现了,哪一天房子倒了,这个房子没有了,灭了,我们看到这个房子的相有生有灭。如果是个建筑工程师,他到这来看,他没有看到生灭,他来看的是什么?看这个房子大概多少吨钢筋、多少包水泥,多少多少什么,他看这个。这房子不过就是这些东西凑合起来,架起来成了房子,回归到它那些建筑材料,哪有房子可得?可见房子生灭是假的,他看到这些建筑材料他认为这是实在的,从这个地方去看,房子就没有生灭。再看这些建筑材料,任何一物你一分析,又是众缘所聚的,缘聚则现,缘散则灭。一切万法都不外乎这个真相,这叫事实真相,所以是当体皆空,绝对不是说缘散了是空,当体皆空了不可得。
这种观察、这种想法就叫做会归自性,无论看什么形象,你能从这上观察,心就清净,妄想不生。妄想里头最大的是憎爱,讨厌、喜欢,讨厌、喜欢都不生,为什么?假的,当体皆空。贪瞋痴是最大的烦恼,这样观察,贪瞋痴慢慢就没有了。痴怎么没有了?事相了解了,不愚痴,清楚、觉悟了,知道一切法是空的,没有生灭。你也不会起贪爱,也不会起憎恨,贪瞋痴都消掉了,这个修行功夫得力。假如一个修行人,不管他参禅也好、持咒也好、念佛也好、研教也好,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瞋痴的,你就晓得他修的是什么行?不说大家也明白。真正修行,这些都没有,统统都没有。这是消归自性的一个方法。
「又众生同体」,这一句重要。体是什么?体是自性,就是真如、本性。所有一切众生,这个地方的众生,不仅仅是包括有情众生,有情我们今天讲动物,动物是有情的,无情的众生也包括在其中,无情是矿物、植物,没有情识的。众是众缘和合,生是生起的现象,所以众生的范围非常之广。现在一般人讲众生都认为是很多很多的人,这个解释是错误的。人,不错,四大五蕴众缘和合而生的,这个毛巾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前面摆的花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哪一法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所以众生的意思很广、很深。既说一个众生,就是告诉你,是假的,是无常的,是很多变化的,不要执著,它没有一定的相,它也没有一定的名。但是性是不生不灭的,性是一个,所谓「十方一切佛,共同一法身」,同一个性。性是真的,相是假的,所以要晓得众生同体。因为这个事实,所以诸佛菩萨对於一切众生的照顾、帮助是无条件的,为什么?因为同体。我们凡夫不知道,那个人我看不顺眼,他有苦难我绝不帮助他,不晓得他跟我还是同体,不帮助他就是不帮助自己。这就是愚痴,就是颠倒,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是一体的。佛家讲的大慈大悲,大是什么意思?同体,叫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无缘是无条件,为什么无条件?因为同体。所以尽心尽力照顾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没有条件好说。
「如此观照」,常常这样想法,常常这样看法,「则不知不觉,我执自然化去」。需要勉强去破我执吗?不需要。需要有意去断我见吗?也不需要。事实真相逐渐明了,这些毛病虽然是深,自自然然就消失掉。这是从根本上说,是从心理上说,是从观念上说,这是从里面说。那我们讲身体,从外表,外表给诸位说,也是我常讲的,你不老、你不会生病、你不会死,你现在应该可以相信我的话了。前面道理你统统懂得了,你要晓得,人会老、会病、会死都是我执、我见、烦恼所现的境界。你现在把这些东西统统解决,你怎么会老?怎么会生病?健康长寿,这样得来的。世间人看不到这么深,看不到这样广大,都在意识圈子里面打转,不能解决问题,全都是讲的治标,不懂得根本,所以连治标也治不好。「此乃消归自性之善巧方法。」
「一切众生,无不有欲、色、识」,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迷在这三个字上面。欲是欲望,色就是色身,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现象,以为这些东西是真有,在这里面产生无有止境的欲望;识就是分别执著。这三样东西是六道轮回里面主要的因素,只要有这三个字在,六道轮回可坚固了,别想突破;换句话说,这个罪就有得受,不是一生,生生世世没完没了,诸位念念《地藏菩萨本愿经》你才晓得真可怕。佛来救我们,佛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超越六道轮回,佛用什么方法?教给我们把这三个字转过来。「此三者若不转移,则永远轮回三界六道。」转移的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门门都是转移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法门无量,法门平等,殊途同归,都是帮助我们解决的方法。可是在所有方法里面,最善巧的无过於念佛求生净土。什么道理?因为要转移这三个字的确不容易,无始劫以来我们都把这三桩事情当作真的。识是真的心,色就是物质,是真实的受用,欲望是真实的情,我们讲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欲是精神生活,色是物质生活,都是真的,都是现实的。今天你说是假的,要我把它放弃,那谈何容易!要不是把它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的觉悟了,才肯放下,才肯把它转变过来。这个事情可难了,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说了四十九年,也没几个人相信他。
佛是真有办法,但是不接受就没有法子,不搞清楚不能接受。不搞清楚,不必要搞清楚也能脱离轮回的,只有念佛求生净土。但是你要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要相信有阿弥陀佛,要相信念佛决定能往生,这是个基本条件。这个基本条件不相信,这条路行不通,那就走教下,教下去研究大经大论,把事实真相真的搞清楚。那要费很长的时间,还真的要遇到真正善知识,要遇到个过来人,他有经验、有方法来帮助你明了,帮助你认清环境的真相,然后看你的造化,你肯不肯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所以自古以来,不但在中国,在印度,像天亲菩萨、像龙树菩萨,这是古印度的大善知识,在中国,像智者大师、永明延寿禅师,他们明了之后都赶紧回头念佛求生净土。这些样子我们要冷静去观察、去体会,才能够略略明了净土法门的利益、功德真实不可思议。
「化除我见,即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不起分别,即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此二既转,则五八」,五是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八是阿赖耶识,「亦随转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阿赖耶变成大圆镜智,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成是成就,成就一切所作。「修行要在转识成智」,转识成智跟前面讲的消归自性是一个意思,性宗里面叫消归自性,相宗里面讲转识成智,这是性相两宗用的名词不一样。佛为什么一桩事情说了好多不同的名相?意思就是告诉你,无有定法可说,不要执著一定的法,因为一执著,又变成我见、我相。佛的意思要打破我见、我相,所以佛跟我们讲相无有定相,法无有定法,名词无有一定,统统不要执著,懂得意思,你照这个去修就好了,万万不可以执著。「佛法看似广大无边,实则亲切有味,看似高深,本是平实。」我想这个四句,这几天十六次所讲的,诸位要能够细心体会,这几句话的味道应该能够得到。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讲义,第十五页第二行看起:
「我相因我见生,我见因我相显,一表一里,从来不离,破我相即是破我见。」见就是念头,因为有念头才会显相,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常说到的。相是从念起的,所谓一切法从心生,法相唯识经论里面所谓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由此可知,一切法确实是从心想生的,这个地方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知,我相是从我见生的,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后面这三句可以说把世间所有一切现象统统包括在其中。常说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归根究柢就是从我相生的,我相是从我见生的,它的根源就是我见。这部《金刚经》,乃至於世尊二十二年所讲的般若经,也可以说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只有一个目的,破我见而已,这是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见与相,一个是外表,一个是内在,里面有意见,这个见,粗说就是有意见,有意见就麻烦了,有意见就有我。谁有意见?当然是我有意见,我见是这么生的。因为有我见,就现我这个相,从我相发展现一切相。本经前半部讲的是破相,后半部讲到破见,破相里面就含著有破见,破见当然也离不开破相,一即是二,二即是一,底下一条就说到了。
「四相即是一个我相」,四相是所有一切万相的归纳,「发心为一切众生,即降伏我相」,这是破除我相,从哪里下手?从降伏下手,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伏烦恼。烦恼断不掉,很不容易断,因为它是无始劫来的习气,已经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我们现在读了大乘经,知道这个东西是虚妄的,虽然清楚明了它是虚妄,还是断不掉。从哪里下手?要从伏烦恼下手,伏妄念,降伏我相。怎样降伏?方法就很多,佛家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就是方法,门就是门径,这些方法、门径都是帮助我们克服妄想、烦恼的方法。世尊在这部经上提出的方法很巧妙,很有效果,就是教我们把念头、想法将它大而化之,这个办法确实是很巧妙。凡夫之所以没有法子降伏烦恼,没有法子解决问题,就是妄想执著太深。妄想执著表现在生活上就是所谓自私自利,这是表现在生活上,就是常讲的起惑,迷惑了,迷惑就造业,造业就要受轮回的苦报。受苦报他不甘心,怨天尤人,迷惑就愈来愈深,业造得愈来愈重,果报一世比一世要苦。这是轮回里面的现象,这个现象是很普遍的现象。凡夫迷惑在其中,不能觉察,不晓得这是错误,找不到苦难的根源究竟在哪里。佛菩萨在三界之外,我们常讲局外之人,他看得清楚,把事实的真相告诉我们,教给我们把心量扩大,把你自私自利的念头就打破了,起心动念不再为自己著想,为一切众生著想,发心为一切众生。为众生,就把我淡化掉,对我执,就是自私自利这个念头逐渐淡化,淡化就是降伏。
「皆度之成佛,即降伏人相。」执著我是个人,这也是妄想,也是分别执著,因为有这个执著,六道就出不去。六道里面的众生,坚固执著这个身相,就是此地讲的我相,所以我们要把观念改正过来。在十法界里面,真正得到究竟圆满解决的是佛,念念要帮助一切众生成佛,我们自己也是众生之一,一切众生都成佛,我当然也成佛。这就是大而化之的具体下手方法,念念想著佛就成佛,念念想著人他就得人身。佛家讲十法界怎么来的?从心想生出来的,生就是显现的意思,从这个地方生出来的。因此念佛法门殊胜,念佛法门教你什么都不要想,天天念佛,天天想佛,不知不觉自己就变成佛,念佛的原理就在此地。这就是降伏人相。
「心中不起如何能度尽之念,即降伏寿者相。」寿就是相续相,因为我们念是相续的,这是世间一般人不知道的。都以为境界相好像是真的,不晓得境界相是假的,是一种刹那生灭的相续相,就是此地所讲的寿者相。如果我们心里面有一念「我能度众生,众生为我所度」,这个念就是生灭的念头,换句话说,那就是寿者相,就是个相续相。心里面没有这个念头,相续相就没有。为什么?生灭心没有了,你用的是不生灭的心;不生灭的是真心,生灭是妄心。不生灭的心,你看到的境界是实相,《金刚经》上讲的诸法实相,看的是实相,也就是说宇宙人生事实真相你看到了。真相就是真如、就是本性,真如、本性有体、有相、有作用,你全都看清楚,全都明白了,这就叫成佛,你在一切境界当中得大自在。真正明了之后,那时候是境随心转,就得自在;不了解,迷惑在其中,我们是心被境转,那是苦不堪言,自己做不了主宰。佛经里面常讲无我,我的意思是什么?我的意思是主宰的意思、是自在的意思。我们六道里面的众生做不了主,没有自在。如果真的能做得了主,大家想想,谁愿意衰老?每个人都希望年年十八,这做不到,做不到就是你做不了主。你会衰老,你有生灭,做不了主,为什么做不了主?我们用的是生灭心,迷在境界之中,过的日子是一种刹那生灭相续相的日子,完全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即降伏众生相。」可见得世尊在经文上,这一句话把整个的问题彻底为我们解决。难怪须菩提问,请教他「云何降伏其心」,他说你就像我这样子,就行了。这个答覆得好,佛不是在口头上说,真的做到。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心里没有度众生的意念,这是什么境界?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哪有众生相?当我们起念,一切法就有生有灭;当我们不起念,一切法就无生无灭。佛在这部经上说,佛无有定法可说,为什么无有定法?因为所有一切的现象,无有定相可见。我们见的一切相都不是定相,这个我们世间人不懂,为什么不是定相?刹那生灭相。就像我们看电影,我们看电影银幕,银幕上的相是定相吗?这个我们知道,是放映机底片镜头一开一关,一张一张在那里换,那是不定相。因为它换得太快,我们眼睛被它骗了,以为它是真的,现在电影放映机一秒钟镜头开关二十四次,一秒钟我们就看二十四张片子,它不是定相。
我们现前世间森罗万象,佛告诉我们,这是我们的心念头刹那生灭变的相。这个相变得多么快?不止一秒钟二十四张。佛在经上给我们说,一弹指,一弹指的时间很短,我们弹得快,大概我们的速度一秒可以弹四次,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也就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一刹那有九百生灭。诸位想想,假如我们一秒钟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的生灭,你怎么能觉察出来!也就是说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次的相续相,我们是生活在这个境界里。佛说,这样微细的生灭要到什么程度你才能观察得出来?我们如果说看电影,实在讲,我们到放映机后面看看底片就看出来,就很明显。这种微细的刹那生灭,一定要有很深的定功,也就是说心要清净,清净到相当的深度,这个微细的生灭他看到了。佛在经上跟我们说,要到什么程度?八地菩萨,所以八地叫不动地,七地菩萨的定功还没有办法观察出来。由此可知,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当然不知道,跟我们一样。他的定功、智慧虽然比我们高明多了,但是这种微细的刹那生灭他还不知道,要到八地才看到。
这就是一切法的确是不生不灭,虽然讲这些十法界森罗万象是众生心念变现出来的,能变的念头是虚妄的,所变的境界相也是虚妄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这是本经里面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里就包括念头,心法、心所法就是念头,就是我见,色法就是此地讲的我相、人相。佛教给我们如何突破,就是把心量扩大,从这里下手,起心动念不要为自己,为众生,为众生决定得好处,得真实的利益。为自己决定没有好处,纵然你得到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你的享受,实在讲根本不可能得到享受,你说你得到的享受,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唯有全心全力去帮助一切大众,你得到的就是真实的。经上讲你得福德、得功德,如果你著相,得是得福德,那个不究竟,如果你能够离相,像此地讲的统统不执著,你得的是功德。功德是真实的,功德就是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的明白了,明白之后当然你就晓得应该怎样做。
「发无上心者,要行菩萨行,普贤行。」前面所说的发心为一切众生,达到究竟处就是无上心。因为前面讲了,为一切众生,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要帮助一切众生都成佛,这个心是无上心。心发了之后要去做,如果没有行动,这个心愿是假的,不是真的。一定要以行去实践你的愿望,那要修菩萨行,行就是行为、就是行事。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生活行为都是行,我们不叫菩萨行,为什么?我们所有一切行为都是迷惑颠倒。天天大家忙得不得了,究竟为什么忙?不晓得,这就是迷。为什么忙?为什么要这么忙?为谁忙的?都不知道,这是我们俗话常说醉生梦死,糊里糊涂过日子,糊里糊涂来到世间,也糊里糊涂死掉,死了之后,糊里糊涂搞轮回,这生生世世永远做个糊涂人。行上加个菩萨那就不一样,菩萨是觉悟的人,他不迷,不糊涂。这教我们要行菩萨行,我们要知道我们一天到晚忙是为什么忙,明了了。为什么来到这个世间?为什么生活?没有一桩不清楚,没有一桩不明白,那个行就叫菩萨行。菩萨行就是我们日常生活行为一下醒悟过来,一下明白过来,这个人就是菩萨。菩萨不是神,大家观念要搞清楚,不是神明,菩萨是个觉悟的人。这是印度的一个名词,翻成中国意思,前面跟诸位讲过,玄奘大师翻的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我们是有情众生,觉悟了就叫菩萨。
行为里面,那就太多了,说不清。世尊把我们所有一切行为归纳为六大纲领,这个六条就包括一切行为,大乘法里面讲的六波罗蜜,六度。这个六条,第一个是布施。这六条都是发心为一切众生,以尊重的心、恭敬的心修布施就叫供养。所以布施跟供养,事上没有差别,心上有差别,真诚、恭敬这布施就是供养。我们从早到晚对一切大众就是在修布施,无论你在社会上是什么样的身分,是从事哪种的事业,我们尽心尽力去做,为社会、为大众,这个念头一转过来,这就是菩萨行。如果我所作所为一切都是为自己的,那就是凡夫,就不是菩萨行。同样做的一桩事情,念头一转就变成菩萨。譬如在家庭里面,你是个家庭主妇,早晨起来,为家人服务,整理环境、洗衣服、烧饭,为家人服务。你说我为这些众生,我修布施,我修供养,念头一转,从前你是苦恼凡夫,念头一转,你变成自在的菩萨了。你的工作还是那么多,念头转了就不一样,你就很快乐。以前家事做得好烦,做得好累,怨声载道,现在念头一转,我在修菩萨道,我成佛了,不一样!你才晓得境真的是随心转。
持戒就是守法,无论做什么事情,有条理、有次第、有方法,就是持戒,一点都不乱。忍辱是有耐心,不但有耐心,而且在一切环境里面都能够安忍顺受,不怨天不尤人,这是忍辱波罗蜜。精进是在生活当中、在作为当中求进步,天天在改进。禅定波罗蜜是心里面如如不动,就是《金刚经》末后讲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般若波罗蜜是一切清楚,一切明了。菩萨行在哪里?菩萨行就在你自己本位上,哪里离开了?你是什么身分,你从事於哪个行业,你做哪个工作,就在你自己本位上行菩萨行。菩萨行再往上提升一层就变成普贤行,那就不得了,提升到普贤行,给诸位说,你是真的菩萨,不是假菩萨,你不是实习菩萨,你是真正的菩萨。普贤行实在讲就是菩萨行,比菩萨的行、菩萨的心更要广大,真正做到一切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无量寿经》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统统都做到,用在生活上处事待人接物,那是普贤行;如果有分别有执著,就不是普贤行。一般的菩萨行,像权教菩萨,分别执著还没有断尽,但是他已经很淡薄;真正完全断尽之后,那是普贤行。
「一切佛法,说到修持上,总不外观照。」观照要用个很普通的话来说,大家一听很容易明白,就是换心理、换观念。所以佛法不用思惟、不用研究,因为思惟、研究,观念没有改变过来,它取了个名字叫观照。观照里面没有思惟、也没有研究,不落在意识里面,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著,不用分别执著,就叫观照。其实真心并没有现前,还是用的妄心,不过是分别执著的程度减轻,减轻就是观照。观照的功夫深了,叫照住,照住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得禅定。《金刚经》末后,「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那是照住的境界,是定。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照见,《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你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不是五蕴皆空?那就照见,照见就见性,就见到事实真相。这是讲功夫三个层次,要从观照下手,要改变我们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从这个地方下手。
「或云念佛不是观,此语不然,须知即念即观。」有些人对於净宗法门了解得不够深,产生误会,於是这样殊胜的法门他舍弃,他不肯修学,那真的叫大错特错,真正是可惜。在所有一切法门里面,修学最简单、最容易,成就最殊胜的,就是净宗法门。不但是古来这些祖师大德们都这么说的,实际上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这样讲,这哪里会有错误?产生错误,第一个是他对於教义了解不够,第二个是成见太深,所以把这么一个殊胜法门当面错过。以为修行,因为佛在大乘经上常讲观照、照见,这才是修行真正功夫,念一句阿弥陀佛算什么,这好像跟佛讲的标准不相应,於是把念佛法门看低了,真是看错了。所以此地特别提出来。「须知即念即观」,念,刚才讲了,改变念头。假如我们不念佛,诸位想想,不念佛的时候你念什么?全是妄念,一个妄念灭了又一个妄念起来,这些妄念总而言之叫六道轮回。所以,你不念佛你准念的是六道轮回,现在教你念佛,是把你念六道轮回那个念头转过来,那怎么不是观?所以说即念就是观。
「若妄想纷歧,散心念佛,不得受用。」这就是说念佛不得法,不如法,口里念阿弥陀佛,心里还是打妄想,这个念佛没用处,不得力,古人所谓「喊破喉咙也枉然」。要怎么个念法?底下教给我们方法。「必须口念佛号,心想弥陀,如在目前,如此念佛,则妄想无从起,即是观。」必须知道,心起念只起一个念,不可能同时起两个念,如果这一念是佛,当然其他念头就没有了。所以要紧的是心,口念实在讲是助缘,提醒我们心上要有佛,心上有佛才叫做念。中国文字是很有智慧的,这个「念」字,上面是个今,下面是个心,现在心上有,这叫念。不是过去心上有,也不是未来心上有,就是现在心上有,现在心上有佛这叫念佛。心里头有佛,如在目前,心里面想佛,这个地方只举一个例子,念佛的方法很深很广。
心想弥陀,想弥陀的相好光明可以,像《十六观经》里所讲的。为什么现在都提倡持名念佛,而不提倡观想?因为佛的像太微细,我们想不出来,没有法子观想,所以采取持名念佛,这样容易多了。持名念佛一样,只要心里头有阿弥陀佛就行,心愈清净,妄想就愈少,妄想愈少,心就愈清净。清净心现前的时候,佛的相好光明就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了。当然这个地方讲的想佛,不仅仅是讲想佛的相好,像《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可以想佛的发心。佛在最初,还没有接触佛法之前,他是个国王,以后听佛讲经说法他开悟了,想他怎样开悟,怎样修行,怎样发愿,怎样度化一切众生。所以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都可以想,想这些事情,你的妄想当然就不会有,你把你的精神意志集中去想这些,想这些好处可大了。
这个方法虽然不是究竟圆满彻底的方法,但是与究竟圆满法是一个方向,是同一个方向,这样想可以接近到究竟圆满。所谓心想事成,想阿弥陀佛、想极乐世界,将来自然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自自然然不知不觉你就变成了阿弥陀佛。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功德利益都在《无量寿经》上,大家细细去读就都明了了。所以为什么修净土要熟读《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最好能够背诵,这个道理就是教你心里常常想佛。你不能背诵,都记不得,你怎么不打妄想?一定打妄想,你想的跟经上讲的不相应,道理在此地。至於《金刚经》上所说的道理,明了就行了,它教给我们什么?一切放下,一切放下你才会专想阿弥陀佛,才管用。我们为什么一面想阿弥陀佛一面又打妄想?就是不晓得这个世间是梦幻泡影,不晓得世间一切法是虚妄不实,以为它是真实的,所以在这里打妄想,不肯放下。《金刚经》没有别的目的,了解事实状况,身心世界统统放下,专念阿弥陀佛就成功了。你能够这样用功,才能真正把妄想降伏住,这就是观照。
「修观是收摄意根,净宗心想佛,口念佛,手持珠。」手里拿念珠,拿念珠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记数,初学从记数下手有好处,但是每个人根性不相同,也不是定法。你自己可以试验,果然有效,什么效?能够克服妄念,这就是效果,你就可以用这个方法。到心地相当清净,可以不必记数,再拿念珠,拿著念珠是常常提醒念佛,怕念佛的念头断掉,拿串念珠可以常常提醒自己念佛。它有这两种作用。而净宗的功夫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看看禅宗,性宗、相宗修行的总纲领都是修观,观的目的是收摄意根,而净土宗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实为最上乘之妙法也」。实在说知道的人太少了,什么原因?梅光羲居士在《无量寿经》序文里面讲得很清楚,他那篇序文写得很长。也就是大家对净宗没有能够深入,没有能够彻底了解,不晓得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他为什么不能够透彻深入了解?没有尽读大乘经的缘故,没有深解大乘经的缘故,没有圆解大乘经的缘故,这个的确不容易。像《华严》、《法华》、《般若》、《楞严》这些大经大论,自古至今学佛的人涉猎就不多,深解、圆解就谈不上,所以净宗法门摆在面前不识货,像金刚钻摆在面前当作玻璃球,一文不值,不识货!必须深解、圆解一切大乘经,才知道净土不可思议,才晓得净土法门之可贵。
有些没有接触大乘法门,甚至於对佛教教义还一窍不通的人,人家劝他念佛,他就老实念佛,走的时候还站著走的,坐著走的。诸位要知道,那种人了不起,那个不是平常人,这是佛在《无量寿经》上讲的,那不是凡人,那是善根非常深厚之人。正是《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他那种善根福德是无量劫修成的,在这一生当中现前而已。所以佛讲他不是凡人是真的,不是假的,也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下愚。佛度化众生,两种人最好度,上智、下愚。上智是一说他都明了、都明白,这个好办;下愚不是普通的下愚,普通下愚不行,善根福德非常深厚。他不要求解,他不需要懂得,你教我这么做我就老实做,一心一意去做,他就成功了。最难度的叫半吊子,上不上,下不下,就像我们这类的,很难度。世尊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就是为我们这些人说的,那个上智、下愚用不著,几句话就解决了。
「观即思惟,照有二,照住照见。」观照,观就是思惟,刚才讲的,转变观念,改变想法、看法。这个思惟跟一般的思惟又不一样,佛经里面常常在上面再加一个字,叫正思惟,这叫观。照住、照见,「照住由思惟而来」,可见得观是下手最初方便。「心寄一处,即照住」,寄一处就是定,所以照住就是禅定,「此时许多妄念,暂时停止」,这是照住,所有一切妄念都不起作用,这叫定功。定有浅深不同,浅深从哪里看?他能把妄念伏多久,定功愈深,伏妄念的时间就愈长。像佛为我们讲的世间四禅八定,世间定功最深的生非想非非想天,这是二十八层天最高的一层,定功深到那里去。他那个定功伏烦恼能伏多久?八万大劫,可是到了八万大劫,妄念又起来,他定功失掉,妄念又起来了,起来又要随业流转,还要搞轮回。所以,这个定不是究竟的,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这样的定功还不够,还需要继续再升级。再往上升一级,第九定,定功到第九段,超越六道轮回,阿罗汉所证的。辟支佛、阿罗汉他们的定功就是属於第九个阶段,叫九次第定。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无明伏,三类烦恼断了一类,就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断一伏二,那两种伏住了,所以它叫暂时停止。
「本有光明,自然发露,此即智慧。」定起作用就叫智慧;伏也起作用,但是伏的作用不是真性里面的智慧。所以,阿罗汉有没有智慧?阿罗汉没有智慧,法身、般若、解脱,阿罗汉只有解脱。因为他断了见思烦恼,他超越六道轮回,解脱就是自在,自由自在,六道约束没有了,但是他没有般若,他没有证得法身。要般若智慧现前、法身现前,一定要断尘沙烦恼,还要断一品无明烦恼,这最少的,要断一品无明烦恼,本性的光明就透出来,这才叫般若智慧。本有光明自然发露,这就是智慧,所以般若智慧现前。
「照见,指工夫修成」,这是照见,般若智慧现前是照见。「如《心经》之照见五蕴皆空是也」,五蕴皆空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真相,我们平常讲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现前,统统明了,这是照见。所以照见这个功夫就是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这一层的功夫。我们净土宗用的名词术语跟禅宗不一样,其实是一个境界,是一桩事,不可以不知道。净宗里面讲功夫成片就是观照,净宗讲事一心不乱就是照住,讲理一心不乱就是照见,所以我们讲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我们是这样讲法的。有的时候功夫成片也不讲,就讲事一心、理一心,因为事一心里面功夫浅的就是成片,浅的是伏见思,深的是断见思,到断一品无明,那是理一心不乱。名词术语不一样,功夫境界是完全相同的。实在说,净宗比其他法门来得殊胜,那就是净宗对於伏烦恼,只要浅伏,浅浅的伏住就行,就能往生。而其他法门里面,浅了不起作用,就像我刚才所说的,无论是宗门教下,宗门是讲的禅宗,除禅宗之外都叫教下,所用的功夫总不外观照。
他们的功夫,讲禅定,禅定刚刚得到,初禅,生初禅天。那功夫很了不起,像一般坐禅能够入定一个星期不出定,一个月不出定,二个月、三个月都不出定。我们看这个功夫了不起,不过是初禅、二禅,在色界天,出不了三界。四禅天,功夫就是四个层次,四空天又四个层次,八个阶段,这样深的定功,都出不了三界,要到第九个定,九次第定才出三界,你就晓得多难。我们念佛的人,我们事一心不乱,浅浅的事一心,浅到什么程度?说实在的话,大概那个功夫只能到四王天、忉利天,就这么一点本事,要是跟修定的人,这简直是皮毛。譬如讲,好像学校念书考试拿分数,六十分及格,六十分是初禅禅定,一百分是非非想天的第八定,它才有那么一点管用。我们修净土的,只要十分、二十分就行了,就能往生,这个便宜就占大了。在其他法门里头,你定功十分、二十分,一点用都没有,由此可知净宗之方便。所以古德讲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因为要修成禅定真的是不容易,这个只要浅浅伏住就能够往生。
我们再看底下这个文。「观照须观吾人之心性」,这是观照的一个秘诀,观照跟普通一般的思惟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普通一般人思惟都在相上,著了相,而佛门里面真正修行人他的思惟,他是离相,他观性。这不能不知,要不知搞错了,以为我们打妄想还在修观,把打妄想当成修观就糟了,他是观性。「所谓消归自性」,消是个形容词,把这些相消融,回归到自性。这样说法,初学的人我相信不懂意思,所谓莫名其妙。我们举个例子,古人常讲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把金比作性,把器比作相。譬如我们用黄金做成这样一个杯子,一般人说这个水壶很漂亮,黄金,金的。他想的是相,深一层观察的人,他不著这个相,看金的成分,看金的成色,消归自性。所以修观的人,所有一切万相里面他不著这个相,他观它的性。性是什么?《金刚经》上自始至终统统说的性,经上讲的实相,什么是实相?实相是非相非非相,那就是性。非相,金本来不是水壼,非水壼这个相;非非相,它可以造一个水壼,大家像这样去体会。性是能现,相是所现,性跟相离不开,相没有了,性也没有了。你只要知道,相是千变万化,相是假的,不变的性是真的,不管相怎么样变化,性不变。在有情众生上称佛性,在无情的众生上称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永远不变的。常常从这个地方去体会,这叫消归自性。如果实在不会,还有一个好方法,无论见什么相,什么念头起来,赶紧回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见性,这个方法所以比其他法门来得巧妙。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能够立刻回到阿弥陀佛,这方法好,非常之妙。
「读诵受持大乘经典,受持,即观照也。」由此可知,读诵不是观照,受持是观照。什么叫受?受是佛所讲的这些道理、佛讲的方法、佛讲的境界我完全接受,不怀疑,真正的相信他。《金刚经》上讲生实信,我们从佛的教诲当中生真实的信心,这叫受。持是什么意思?把它做到,换句话说,把佛的教训,佛所讲的道理、方法、境界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统统做到了这是持,才真正叫得受用,这就是观照。就是把过去我们在生活当中一些观念统统转变过来,观照就是转变观念、转变思想,观念、思想转变,他的行为当然就转变了,这叫真修行。诸位要是了解这个意思,你就晓得,我们现在所谓学佛的人多,修行的人很少。大家学佛学什么?学一些文字,谈玄说妙,学这些东西,与自己日常生活不相干,这怎么能得受用?所以学了佛不得其受用,也就是说学了佛没有改变我们的生活,再说得深一点,学了佛没有改变我们的命运,这叫白学了。如果真的学佛,你的命运没有不改的。佛家一般人常常谈的,但是其中所以然的道理他不明了,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求什么得什么,一点都不假。要怎么求?受持,你真去做,你要没有去做,天天念经,念给泥塑木雕的佛菩萨听,没有用处。你念得再辛苦,念得再勤奋,念一辈子也没用处。到那个时候你就起了怀疑,毁谤了,佛菩萨不灵,骗我,浪费我这么多时间,我一样也没求到。你产生了大的误会,你完全不了解佛的意思,这是错学了,我们佛家讲的盲修瞎练。
「众生之大病根,即是心量狭小」,真的,这是病根,心胸狭窄。「因狭小,即执我」,因为心胸狭小,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自私自利,这是病根。不但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决定不能超越六道轮回,而且是生活上所有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佛不给我们说出来,我们没想到,为什么没想到?从来没有从这方面去想,没有去找我们生死烦恼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故佛教人将此心放大」,佛有智慧,了解事实真相,知道我们的病根在什么地方,就像大夫给病人治病一样,知道这个病是怎么得的,这个病是怎么样发展的,他清楚,所以他能够药到病除,这他给我们处方,教我们把心放大。「潜移默化,大而化之,即是除我见,去烦恼之妙法。」心量一定要大。这个放大,从哪里下手?也要有个次第。我们无始劫以来就迷失了自性,迷失自性也就是说迷失了本心,我们的本心本来是大而无外的,现在变成这么小,变得这么可怜,这是颠倒,错误。而实实在在,我们的心是不是会变小?没有,心还是原来大而无外。我们把我们的本心忘掉了,现在执著一个很小的自私自利的念头,以为这个念头是自己的真心,错在这个地方。这桩事情,佛在《楞严经》里面用了很大的篇幅,几乎是《楞严经》三分之一的篇幅,为我们说明这个事实真相,把这个病根说出来。
大而化之不是别的,恢复我们本心。大就是什么?把我们错误的执著,执著自私自利这个念头,把这个东西打破、突破。用这个方法来突破高明极了,比用其他的方法实在讲是来得容易、来得彻底,真正是佛法里面常讲的善巧方便。佛教我们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我们怎样下手?从家庭下手,家庭比自己就大一点。然后,从家庭再放大,你的亲戚朋友、邻里乡党,你都能够愿意无条件热心的去帮助他们、去照顾他们,这就又大一点。然后再扩大,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慢慢放大。这还不够,为什么?这个地球在三千大千世界里面,没超越,换句话说,不能超越三界,也就是超越不了六道轮回。心量是放大了,没有把轮回挤破,还不够。所以再要扩大,扩大到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我都发心去度他,把轮回挤破那才管用。要真干,不是真心没有用,要用真心。
所以佛法里面做不得假的,用真诚心、用清净心、用平等心、用大慈悲心,发愿像佛一样普度法界一切众生,我见、我相不除自然就没有了;心量大了以后,烦恼不断也自然消失了。烦恼从哪来的?可以说百分之九十都是从得失这个妄念上来的,心量一大之后,我没有了,得失也没有。我们为一切众生服务,布施、供养,我们的心是清净的、是圆满的。但是在事上要有缘,缘不一定具足,缘具足,我们这个事情做得很圆满,一切众生都得到好处,我们看到很欢喜;缘要不具足,这个事情做不成功,不能做,或者做失败了,众生得不到利益,我们也不会忧愁。为什么?得好处是他得,不得是他不得,与我都不相干。我尽心尽力在做,他能不能得是他的福报,我本身没有得失,没有得失哪来的烦恼?有得有失就有烦恼,无得无失就没烦恼。所以你的心永远保持清净,永远保持高度的智慧,烦恼就没有了,都从把心量拓开,大而化之,才能够做到。
这个里面很难,就是我也很想心量大,就是大不起来。实在讲,佛对我们众生的这些毛病了解得太透彻,所以下面跟你讲,「因缘聚合,当体皆空」。为什么心量放不大?因为把眼前这些幻相都以为是真的,都以为自己可以得到,自己可以控制,这是个错误观念,障碍著你想把心量拓开而拓不开。所以佛说这些话都是帮助我们去除障碍,知道所有一切的现象都是因缘所生的,缘聚,相就生起,缘散,相就消失。所谓生灭,是我们著在相上,看到了生灭,假如我们不去观察相,观察它那个缘,你就会发现没有生灭。譬如我们这栋房子,房子盖好了,大家看到房子生了,出现了,哪一天房子倒了,这个房子没有了,灭了,我们看到这个房子的相有生有灭。如果是个建筑工程师,他到这来看,他没有看到生灭,他来看的是什么?看这个房子大概多少吨钢筋、多少包水泥,多少多少什么,他看这个。这房子不过就是这些东西凑合起来,架起来成了房子,回归到它那些建筑材料,哪有房子可得?可见房子生灭是假的,他看到这些建筑材料他认为这是实在的,从这个地方去看,房子就没有生灭。再看这些建筑材料,任何一物你一分析,又是众缘所聚的,缘聚则现,缘散则灭。一切万法都不外乎这个真相,这叫事实真相,所以是当体皆空,绝对不是说缘散了是空,当体皆空了不可得。
这种观察、这种想法就叫做会归自性,无论看什么形象,你能从这上观察,心就清净,妄想不生。妄想里头最大的是憎爱,讨厌、喜欢,讨厌、喜欢都不生,为什么?假的,当体皆空。贪瞋痴是最大的烦恼,这样观察,贪瞋痴慢慢就没有了。痴怎么没有了?事相了解了,不愚痴,清楚、觉悟了,知道一切法是空的,没有生灭。你也不会起贪爱,也不会起憎恨,贪瞋痴都消掉了,这个修行功夫得力。假如一个修行人,不管他参禅也好、持咒也好、念佛也好、研教也好,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瞋痴的,你就晓得他修的是什么行?不说大家也明白。真正修行,这些都没有,统统都没有。这是消归自性的一个方法。
「又众生同体」,这一句重要。体是什么?体是自性,就是真如、本性。所有一切众生,这个地方的众生,不仅仅是包括有情众生,有情我们今天讲动物,动物是有情的,无情的众生也包括在其中,无情是矿物、植物,没有情识的。众是众缘和合,生是生起的现象,所以众生的范围非常之广。现在一般人讲众生都认为是很多很多的人,这个解释是错误的。人,不错,四大五蕴众缘和合而生的,这个毛巾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前面摆的花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哪一法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所以众生的意思很广、很深。既说一个众生,就是告诉你,是假的,是无常的,是很多变化的,不要执著,它没有一定的相,它也没有一定的名。但是性是不生不灭的,性是一个,所谓「十方一切佛,共同一法身」,同一个性。性是真的,相是假的,所以要晓得众生同体。因为这个事实,所以诸佛菩萨对於一切众生的照顾、帮助是无条件的,为什么?因为同体。我们凡夫不知道,那个人我看不顺眼,他有苦难我绝不帮助他,不晓得他跟我还是同体,不帮助他就是不帮助自己。这就是愚痴,就是颠倒,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是一体的。佛家讲的大慈大悲,大是什么意思?同体,叫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无缘是无条件,为什么无条件?因为同体。所以尽心尽力照顾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没有条件好说。
「如此观照」,常常这样想法,常常这样看法,「则不知不觉,我执自然化去」。需要勉强去破我执吗?不需要。需要有意去断我见吗?也不需要。事实真相逐渐明了,这些毛病虽然是深,自自然然就消失掉。这是从根本上说,是从心理上说,是从观念上说,这是从里面说。那我们讲身体,从外表,外表给诸位说,也是我常讲的,你不老、你不会生病、你不会死,你现在应该可以相信我的话了。前面道理你统统懂得了,你要晓得,人会老、会病、会死都是我执、我见、烦恼所现的境界。你现在把这些东西统统解决,你怎么会老?怎么会生病?健康长寿,这样得来的。世间人看不到这么深,看不到这样广大,都在意识圈子里面打转,不能解决问题,全都是讲的治标,不懂得根本,所以连治标也治不好。「此乃消归自性之善巧方法。」
「一切众生,无不有欲、色、识」,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迷在这三个字上面。欲是欲望,色就是色身,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现象,以为这些东西是真有,在这里面产生无有止境的欲望;识就是分别执著。这三样东西是六道轮回里面主要的因素,只要有这三个字在,六道轮回可坚固了,别想突破;换句话说,这个罪就有得受,不是一生,生生世世没完没了,诸位念念《地藏菩萨本愿经》你才晓得真可怕。佛来救我们,佛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超越六道轮回,佛用什么方法?教给我们把这三个字转过来。「此三者若不转移,则永远轮回三界六道。」转移的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门门都是转移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法门无量,法门平等,殊途同归,都是帮助我们解决的方法。可是在所有方法里面,最善巧的无过於念佛求生净土。什么道理?因为要转移这三个字的确不容易,无始劫以来我们都把这三桩事情当作真的。识是真的心,色就是物质,是真实的受用,欲望是真实的情,我们讲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欲是精神生活,色是物质生活,都是真的,都是现实的。今天你说是假的,要我把它放弃,那谈何容易!要不是把它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的觉悟了,才肯放下,才肯把它转变过来。这个事情可难了,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说了四十九年,也没几个人相信他。
佛是真有办法,但是不接受就没有法子,不搞清楚不能接受。不搞清楚,不必要搞清楚也能脱离轮回的,只有念佛求生净土。但是你要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要相信有阿弥陀佛,要相信念佛决定能往生,这是个基本条件。这个基本条件不相信,这条路行不通,那就走教下,教下去研究大经大论,把事实真相真的搞清楚。那要费很长的时间,还真的要遇到真正善知识,要遇到个过来人,他有经验、有方法来帮助你明了,帮助你认清环境的真相,然后看你的造化,你肯不肯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所以自古以来,不但在中国,在印度,像天亲菩萨、像龙树菩萨,这是古印度的大善知识,在中国,像智者大师、永明延寿禅师,他们明了之后都赶紧回头念佛求生净土。这些样子我们要冷静去观察、去体会,才能够略略明了净土法门的利益、功德真实不可思议。
「化除我见,即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不起分别,即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此二既转,则五八」,五是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八是阿赖耶识,「亦随转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阿赖耶变成大圆镜智,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成是成就,成就一切所作。「修行要在转识成智」,转识成智跟前面讲的消归自性是一个意思,性宗里面叫消归自性,相宗里面讲转识成智,这是性相两宗用的名词不一样。佛为什么一桩事情说了好多不同的名相?意思就是告诉你,无有定法可说,不要执著一定的法,因为一执著,又变成我见、我相。佛的意思要打破我见、我相,所以佛跟我们讲相无有定相,法无有定法,名词无有一定,统统不要执著,懂得意思,你照这个去修就好了,万万不可以执著。「佛法看似广大无边,实则亲切有味,看似高深,本是平实。」我想这个四句,这几天十六次所讲的,诸位要能够细心体会,这几句话的味道应该能够得到。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