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十五集) 1995/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15
请掀开讲义,第十三页最后一行:
「大心行人,既不能无所缘境而著空,著空则无从起修,又不能取著於境而著有,著有则堕六道,要在不著二边,合乎中道,如此历事锻心,正大修行入手处。」这段所讲的原则,一个真正修行人必须要明了的,也必须要遵守的,就是二边不著,正是本经所说的修行宗旨,不取於相而行布施。因为著空,无所缘境,把一切境界统统舍掉,这是著空。世尊在世的时候有这样修行的人,自己以为很有成就,这就是佛在经上讲的无想定,心地真正到了清净。但是大家要晓得,这个定叫死定,不是佛法里面所说的禅定,佛法里讲的禅定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的。这个定要修成功,将来就往生到四禅的无想天,无想天里面的人就是修这个方法成功的。实在讲也很不容易,很难得,修成功了变成外道。无想定他的定力还是有限的,到定功失掉的时候他又要堕落,还是免不了六道轮回,这桩事情佛在《楞严经》里讲得很详细。一般说来,六道里面升得愈高将来堕落得也愈重,正如世俗所说的,爬得高,摔得重,这个道理很相近。
佛法要是著空,则无从修起,从哪里修?佛法所修的诸位要晓得,是智慧、是福德,福慧双修。人要著了空,不但福没有,慧也没有,因为他那个定是死定,定不开智慧。不但是无想定不开智慧,就是二乘人所修的九次第定,那比无想定高得太多了,都不能够开智慧。由此可知,这部经义很深。为什么不开智慧?我们用《金刚经》的标准一对照就完全明白,他修的有偏差,他不是个圆融的修学法。修行无论是修定修慧,定慧都从持戒入手,所谓是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里面就是修福,六度万行都包括在戒学之中,所以戒里面范围非常之深广。修行如果要是著相,著相就是执著,有能修、有所修,有这种意念在其中,那个也很麻烦,著於境,这著有,著有不能出三界,著有则堕六道。为什么不能出三界?要晓得三界是怎么形成的,也就是六道轮回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来的?为什么有六道轮回?佛在大小乘经典,这桩事情就说得太多了,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时时刻刻警惕我们,六道就是我执、我见造成的。在修戒定慧,里头有能修、有所修,谁能修?当然是我能修,这种修行没有能够把我见离开。不但没有离开,而且增长,我见愈来愈坚固,执著的情愈来愈深,那怎么能出得了轮回?这就是说明修行人很多,能出三界的真的所谓是凤毛麟角,太少了。
《金刚经》里面把这些道理跟我们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方法都教给我们了,我们自己不妨试试看,能不能破我执。本经里面所讲的我相、我见,虽然讲四相、四见,但是那个三句都是陪衬的话,最重要的就是我,我见没有了,其他的那三种自然就不存在。试试看能不能把我忘掉?如果我忘不掉,修的功夫再高,还是在六道。戒定慧三学达到上上乘的功夫,来生可以到大梵天去当天王,那个福报、智慧就很大了。大梵天的天王,诸位要晓得,在三界之内,没出三界,这个诸位要知道。如果我们很冷静、很细心的去观察,不要说那些诸天的天王,人间的帝王,现在做总统不算,为什么?那个福报要比帝王差太远,总统一任只有几年,那个福报修得很小,古时候的帝王能够传十几代,享国二、三百年,你就知道多大的福报。我们世间人,富贵能传三代的就很少。大家读《了凡四训》就明了,了凡先生说得很清楚,你有多大的福报你能享多少世,有十世的福他一定能够享十世,能够传十代,有百世的大福德他能传百世。在我们中国,大概传百世的恐怕只有孔老夫子一个人,孔夫子的七十几代孙子孔德成在世界上依旧被人尊重,祖宗修的福大。改朝换代,他家不受影响,没有一个人不尊敬老夫子,这就是修福积德。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大福德一定是在佛法当中修。也许有人要问,佛法是后汉明帝时候传来的,汉明帝以前那些大福德的,他依什么修的?虽然佛法没传来,以孔老夫子而论,孔老夫子的思想、言行、处事待人接物的行为,我们一条一条来观察,跟佛所说的完全一样,无二无别。佛法没传到中国来,夫子所行之道何尝不是佛法?后来佛法来了,不过是说得更清楚、更透彻而已。所以儒跟佛真的是相辅相成,儒家所讲的都是纲领、原则,佛法所讲的非常精细,读了佛法再去看儒书,没有不透彻的,这就是世尊在此地为什么教我们要不执著、不著相的道理。不执著你所修的,能修、所修都不执著,就不落在轮回的因果之中,这样才能超越六道轮回。所以说「要在」,要是重要、要紧,二边不著,这是不得已再取个名字叫中道,所以中道叫你体会这个意思,二边不著就是中道。千万不要把中道跟二边又对立起来,那就又糟了,你就堕到中道。这是世尊教给我们要离名字相,这些名词术语,只要体会意思,决定不能执著,这个要知道的。
如此「历事锻心」,这四个字就是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在事上去锻炼。锻炼什么?炼心,不是炼别的,炼清净心。清净心是本来有的,现在被染污了,炼就是炼得让我们的心在一切事缘境界当中,能保持著清净而不被污染,这就是真正的修行,这就是修学般若。这是大修行人,这不是普通修行人,换句话说,著相修行的不能算是大修行人,大修行人一定是了生死出三界。实在讲,事修真难。这个纲领贯彻佛所说的一切法门,就是二边不著是贯彻所有的法门,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哪种方法,经上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要用这个原则,决定不能够违背,违背就落在六道里面。可是真难,难在哪里?我们执著已经养成习惯,不是这一生养成的,无量劫来就养成的,现在要把这个习惯改过来太难了,没法子!
这样说起来,世尊给我们讲经说法,我们也不能成就,岂不叫吊胃口,跟我们开玩笑吗?做不到!幸好阿弥陀佛给我们开了一个法门,只要能够死心塌地老实念佛,行,这个法门叫万修万人去,决定能够成功。把世尊教给我们这个原则,修行的要领,到了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我们再继续不断的来修,那就保险。这个保险从哪里说起?从无量寿说起,我们这个地方所以不能成就就是寿命短促,功夫没有到,寿命到了。纵然修得不错,来生继续再干,可是死了之后再一投胎,前生修的功夫完全失掉,都忘得干干净净,一切又要从头搞起,还没有搞成功又要来个生死。我们是无量劫来生生死死,这经上讲的真话,不是假话,佛在《金刚经》上、在《无量寿经》上都给我们授记,我们过去生中已经亲近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善根非常深厚,所以在末法时期还能遇到这样稀有的法门,不容易。无量劫的修行,亲近无量诸佛如来,看看这一生的样子你不就明白了吗?这一生落得这个地步,这一生不能往生,来生继续再修,也不过如此而已。这是我们应该要警觉到的,这就是这个世间修行,进得少退得多。实在说,要修行真有一点成果,持戒修福真修得像个样,来生一转世,生到大富贵人家去享福,享福就享糊涂了,享福没有不造罪业。我们冷静读读中国历史,历代的帝王将相,世间人羡慕得不得了,我看了之后寒毛直竖,他在短短的一生当中造多少业。做文官的,一个念头错误,一个政策错误了,多少老百姓受害,一个做武将的,杀多少人。所以,死了以后都到三恶道去,再得人身不容易。
我在早年学佛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初学佛的大概第二年,我认识了朱镜宙老居士。朱老居士在台湾佛教界里面大家都认识他,他在台北创办台湾印经处,台湾印经处是他办的。早期台湾印佛经只有三个地方,台北就是他在印经,台中瑞成书局、台南的庆芳书局,只有三家,数量都很少,种类也很少。老居士发的心是很大,流通佛法,他年岁大,做的事情也多,经验也很丰富。他是个学科学的,他告诉我他怎么会相信佛法?是因为他真的见到鬼,这才相信。他的岳父在中国学术界里头很有名,章太炎老先生,他是章太炎的女婿。章太炎是学佛的,但是他那个时候不相信,他的老岳丈讲些佛法他不能接受。抗战期间他在四川,在四川那时候也是做官,晚上跟朋友打麻将,打到大概两点多钟,打到深夜才散场,散场回去。那个时候不像现在交通这么方便,走路,没有车,走路回去,而路灯很远才有一个路灯,路灯大概都是二十烛光、四十烛光,都看不太清楚,这种情形现在你们想像不到。他在回去,走在半路上,在半路上,他前面有一个人,距离他不太远,是个女人。走了很久,他也没有起心动念,反正前面有个人走,他在后面走就是了。走了相当长的时候他忽然想到,这么深的夜怎么会有个女人在这儿走?他一想,他说他一身冷汗,寒毛直竖,再仔细一看,前面这个人有上身没有下身,他吓死了。他因为真的看到,他说这是走很久,不是乍看到的,这决定不是假的,也不是眼睛看花。因为这桩事情,他才回过头来真的学佛,他说我真见到了,佛经讲的鬼不是假的,是真的。以后学了佛,他告诉我,那恐怕是观音菩萨变化的,要不然我怎么会学佛?这是他告诉我学佛的因缘。
他的故事很多,常常讲给我听,那个时候我们二十几岁,他老人家七十岁,我认识他时他七十岁。他说民国前几年,大概民国前一年的样子,就是宣统三年,他很年轻,在家乡,他们家乡出了一个奇怪事情。因为他也是住在乡村,距离他们村子不太远的地方,几里路,不到十里路,几里路的地方,有一个人家,他们也很熟悉。这家有个年轻人,已经中了举,在那个时候是举人。虽然中举,他是个独生子,父母年岁都大了,所以他就没有做官,在家里照顾老人家,非常孝顺。他说有一天,这个人睡午觉做个梦,梦到有个人骑著马送一封信,敲他的门。他在梦中,很清楚,这个梦特别清楚,就好像他起来了,其实他是作梦,开门,看到信封上写的是他的名字没错。这个人就说找这个人,他一想,他说你这个信是什么人送来的?他说我们大将军派我送来的,来请你的。他一想,他生平对於官府里头没有往来,没有交结这些达官贵人,虽然中了举,一直都在自己家乡读书耕田,孝顺父母,没有这些交际应酬。他说你是不是送错了?也许同名同姓的,送错了。
这个人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既然名字相同就跟我去吧,强迫他,就把他拉去了,请他上马。他就骑上了马,但是骑上马之后感觉这个马不像在地上走,好像在空中飞一样。没有多久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人很多,看到建筑物很大,大家都在交头接耳在讨论,好像有什么大事情发生。他就打听,他说这个将军是什么人?人家就告诉他,岳飞。他一听是岳飞,不得了,这我已经死了,岳飞是宋朝人,我怎么被他请来了?那不行!我家里还有父母,我不能死,我还有儿女很小,父母年岁大了,我决定不能死。一会岳飞升座,升帐议事,他就跟他理论,他说不行,你不能找我。结果才晓得,岳飞跟大家开会在讨论伐金,讨伐,还是要跟金人打仗,聘请他来做秘书。岳飞就告诉他,我们准备出兵的日子还有半年,现在正在筹划当中,我可以送你回去,你回家去料理后事。他听到岳飞对他也是很不错,他想想,人总归要死,死了能够跟岳飞在一起也很有意义,所以他就同意了。同意了,岳飞就派人又把他送回去,送回去他一下就醒过来。
醒过来之后,他就把这个事情跟他父母讲,他说我再过六个月,日期都定了,哪一天我要去报到。他的父母讲,这是作梦,梦哪里是事实,不要斤斤执著。他讲,我这个梦跟平常的梦不一样,境界清清楚楚,不像是个梦。他把这个事情记得很清楚。到了这一天,他在前几天就通知他的亲戚朋友,说他要到岳飞那里去报到,跟亲戚朋友们告辞,朱老居士也去了。朱老居士听这个事情很稀奇,活活的一个人,又不生病,看他怎么死。所以大家都到那里去参加他这个等於是告别会一样,辞别会一样。亲戚朋友们很多,看热闹的人很多,酒席完了之后,时间快要到了。他躺在床上,他的父母舍不得他,父母不肯答应。他告诉他父母,他说来接我的人已经到了,在门口,我已经看到他了。他的父母在大骂,我就一个儿子,你们为什么要找他?他反过来劝他父母,他说人生总是有生有死,我死了能够追随岳飞,这是民族英雄,也是值得的,劝他父亲不要再阻扰。他父亲叹了一口气,好吧!这一声「好吧」,他就断气了,父母同意了,他就走了,真正的事实。
以后,朱老居士讲大概半年以后,辛亥革命推翻满清,这在辛亥革命前半年。所以他们讲,我们人间动乱,鬼那里已经先去,已经先去打仗了,阴阳两界好像都配合一样的。学了佛之后,朱老居士讲,虽然是民族英雄,在历史上受国家民族的尊敬,依旧在饿鬼道当鬼王。什么原因?杀业太重,能所未忘,学佛才知道,不学佛哪里晓得这个事情?这才搞清楚,做大官、做大将,乃至於做帝王,死了以后大概都在三恶道。多生多劫积善修德,在这一生当中享尽福报,造了许多罪业,换得来生不如意。如果不是学佛的人,不是头脑很冷静的人,他看不到,他想不到。
所以在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到现在,很多人到了晚年都忏悔做了很多错事,这才念佛,才诵经,求生净土,想弥补自己的过失。对不对?对的。有没有成就?如果是真正的忏悔,能往生。真信真愿,四十八愿第十八愿,那是真实的第一大愿,五逆十恶临终忏悔都能往生。从这个地方看到佛法的清净、平等、慈悲,真的达到极处。问题是要真正忏悔,如果不是真正忏悔,真正忏悔二边不著,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只有一个意念,求生净土,这样才能成功。如果对世缘有丝毫的牵挂,那就是障碍,就不能成功,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历事锻心,历是经历,我们从早到晚,从初一到腊月三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这叫事,在这里面去锻。锻炼什么?锻炼二边不著,也就是这部经上教给我们,应无所住,无住就是二边都不执著;而生其心,生什么心?持戒修福,后面还要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个确实是第一真实般若智慧。我们念佛不能老实,就是因为处处执著,这就不能老实。《金刚经》帮助我们老实,教给我们二边都不可以执著,不能执著空,也不能执著有。经上许多的开示,都是说明其所以然,我们把所以然的道理明白了,这才肯听话,才肯接受世尊的教导;没有搞清楚,总是半信半疑,不能彻底放下,修学的效果还是达不到,这个叫真可惜。
底下这一段,「识,原是自性所变现」。识就是妄心,分别的心、执著的心,这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迷了就现这个境界。「用以分别执我,便成为识」,识是什么意思?就是分别,就是执著有个我,这就把自性变成识。识里头有我,性里头没有我,就是识里头有我执,性里头没有我执,识里面有我见,性里面没有我见。「名之曰妄」,这建立一个名词术语,叫它做妄心,叫它做妄想,妄想就是妄心,妄心就是妄想,在经上常常看到这些名词。佛一桩事情说许多个名词,他也有很深的用意,教我们不要执著这些名词,怎么说都行,只要懂得这个意思。说这么多名相术语,其目的无非是教我们不执著。
「若用以降伏分别我执,即是引归正道,名曰正智」,这是正确的智慧,拣别不是邪知邪见,你这个认识、这个智慧没有错误,完全是正确的。正确的智慧就是要把分别、我执断除,这个地方讲的是降伏,降伏是断除的前方便,也就是初步功夫。初步功夫是我们要把它伏住,伏住它没有断,断难,伏比较容易。古德有比喻说,伏好比石头压草,根没有除,只是压住,它不能再长;断是连根拔除,那才是彻底究竟。但是断难,伏容易,伏而未断不能出三界,就是这个功夫还在六道。修行成就难就难在这个地方,必须要断见思烦恼才能出三界。伏见思烦恼能到什么地方?我们三界里面的色界天跟无色界天都是伏,四禅八定,这就是伏的功夫浅深,伏的功夫愈深,你往生的天道愈高。天有二十八层天,不是像其他宗教里面讲得那么单纯,天很复杂,这个复杂的环境就是他伏的功夫浅深不同。欲界的六层天是修福报去往生的,色界、无色界则是伏烦恼浅深去往生的,这是我们讲修定,到第八定还在六道里面。定功再深,到第九定,烦恼就断了,伏得很深到第九定就断了。所以到第九定就出了三界,九定是阿罗汉所证得的,小乘阿罗汉所证得的,很不容易,很难!这是修行之所以不能成就的原因。
八万四千法门,无论哪个法门,出三界都是这个原理,没有例外,唯独净土法门是特别,这个特别是只有这个法门,没有第二个。这个法门,伏就行,不必要断,伏就行了,而且伏的并不很深,浅浅伏它就管用。浅伏就是平常讲功夫成片,这个真的很浅,不深。功夫成片这个功夫,说老实话初禅天都不够资格,你就晓得伏的功夫不深,为什么?初禅天的本事都没有。什么叫功夫成片?我一天到晚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别的杂念。念头一生起来,不管什么念头,只要念头一生起来,「阿弥陀佛」,就把念头压下去,妄念一起,「阿弥陀佛」就压下去,就这个功夫就能往生,所以说万修万人去。宗门里面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那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当然会有的,没有你就成佛了,一定有妄念。念起不怕,怕的是觉迟,觉迟在净宗讲就是佛号,佛号不能提得太迟,也就是说妄念只能叫它起来,不能叫它相续,它不相续它就不起作用,产生不了力量。第一个妄念起来,第二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就把妄念打掉,这是念佛真正的功夫。临终最后那一念是阿弥陀佛,就往生了,所以临终时候十念、一念皆得往生,就是最后那一念你念的是什么,决定你来生到哪里去,这是关键。但是一个人如果这一生当中不修福,修了福报现在就把它享光,临终就手忙脚乱,那个麻烦才大。临命终时,神智不清,迷惑颠倒,甚至於严重的,连家里亲人都不认识,在这个时候那就随业流转。
所以佛法里面教导我们,临终是大事,人一生当中最大的事,决定他来生的命运,在临终的时候要很小心、很慎重的去处理。人死了以后断气了,断气之后八小时不能动他,这太重要了。为什么?他的神识没有离开,这个八小时当中你去触动他,他有感受。你去触动他,他会感觉到难过,难过就生瞋恨心,瞋恨心就堕恶道,你说这个事情多麻烦。所以临终时候,家亲眷属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要把他送到恶道去。最好的方法是念佛,让他听到佛号,这八小时是关键时刻,不能叫他生贪瞋痴念头,这个念头一起必定堕三恶道。我们自己能不能保证自己临命终时没有这些冤家债主来捣蛋、来找麻烦?这些冤亲债主可能就是你身边最亲近的人,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一哭一闹就糟糕了。所以我们自己要立志,立什么样的志?走的时候不生病,清清楚楚的走,他就无可奈何,什么冤家债主对你也不起作用,站著走,坐著走,这个多自在。
能不能做得到?这四十年当中在台湾,真正这样潇洒自在走的,至少有几十个人。为什么这些人能做到,我们做不到?说实在的话,他为什么能做到?《金刚经》上讲的道理他做到了,二边不著,统统放下,除了阿弥陀佛之外,心里面什么牵挂都没有,这种人就做到了,他就得自在。这个秘密我们现在晓得了,什么时候放下?我现在还没走,等我走的时候再放下。来不及!现在就要放下,现在就不要把它摆在心里,历事锻心,就锻炼这个心。从现在起,我就不把世缘摆在心上,缘是人事,境是物质环境,物质环境、一切的人事都不把它放在心上。可是诸位要晓得,不能把意思错会了,错会什么?我家亲眷属什么我都不要了,那你又著了空,你又取了非法相。著了空,前面讲了没法子修,你修什么?就要在人事环境当中去持戒修福,真做。真做,心里面没有,事情就做得更圆满,心里没有执著,没有情爱,心里面就充满了智慧,会做得更圆满,做得更圆融。二边不著,这才叫佛法。要不把这个理想通,不把事实真相真搞明白,你就不肯放下、不敢放下,这是我们当前的大病。
所以我们晓得,断不容易,降伏可以做得到,伏烦恼可以做得到。这就是引归正道,正道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正道。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是为别的,就是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还是这个目标,永远没变。不过是在此地难,断烦恼不容易,我们换个地方,到极乐世界,到那边再去办这个事情。
「若用以念佛求生净土,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一切法门到最后都归到净土。佛法在中国,小乘有两个宗派,已经没落了,大乘有八个宗派,这八个宗派里面,有三个宗派可以说是共同科目,无论修学哪一宗,这三宗必须要兼修。第一个是律宗,戒律,持戒修福,不能够离开戒律。广义的戒律就是守法、守规矩,所谓是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一定要循规蹈矩,才能够成就。第二个是法相唯识宗,法相唯识是明理,对於一切事理它讲得明白,分析得透彻。任何一个宗派修学方法,没有办法违背这个道理,法相唯识是讲理的。第三个就是净土,净土是归宿,即使华藏世界文殊普贤,到最后还是发愿求生净土。所以净土是殊途同归,无论修行哪一宗,最后都归到净土。《华严》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归净土。天台智者大师领头就求生净土,我们中国《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都有天台大师的传记。天台宗历代的祖师可以说虽然是弘扬《法华》,遵修止观,可是他最后是求生净土。在近代,谛闲法师、倓虚法师、宝静法师这是近代的天台宗三位祖师,统统都是往生净土的,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一定要清楚。所以,念佛求生净土真的是无上正等正觉。
「净土法门,下手便是转识成智,便是降伏,便是观照般若正智,便是即念离念,二边不著。」这段话说得好,完全是般若里面最精要的道理,而念佛法门虽然没有讲般若,般若的精华、般若的纲要是不知不觉人家全都做到,虽然没说,他做的就是。怎么说下手就是转识成智?转识成智是法相宗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转八识成四智;降伏是般若宗里面修行的最高指导原则。整个佛法,要把它从大分归类,不外乎性、相两宗,般若是性宗,唯识是相宗,一个是空宗,一个是有宗,《金刚经》是属於空宗,法相唯识是有宗,不外乎空有两宗。有宗里面讲的转识成智,念佛就是转识成智。识是分别执著,念佛的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就是不执著,统统放下了,这就是转识。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一心就是智慧,一心就是觉悟,二就迷了,一就觉。这句佛号,古德在注疏里面告诉我们,就是真如本性的德号,正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那怎么不是智?《金刚经》上讲的真实智慧。
弥陀名号要照它的文字来翻译,梵文里头,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翻成中国意思他的名号是无量觉,无量觉就是自性的名称。西方世界的教主也叫这个名字,我们用这个名字把自性无量觉给念出来,它这个转识成智的方法,比性宗、比相宗高明多了,为什么?简单容易。性相两宗的人必须透彻明白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才有个下手处。净宗这个,不明白、不了解没关系,照这个方法去做,各各成功,你说这岂不是一切法门里头第一法门。明了很好,不明了也行,当然,明了的人成就会高,品位高,这是一定道理,不明了的人,老实念,也能往生,也能成功。所以说念佛法门暗合道妙,妙就是般若,妙就是法相,只要老实念,他自然与最深最广的这些道理能相应。
念佛人功夫深了,达到念而无念,那不仅是降,烦恼真的断了。在功夫上,有功夫成片、有事一心不乱、有理一心不乱,达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是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跟禅宗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同样的功夫。可是诸位要晓得,功夫相同,境界可大大不同。因为性宗用这个方法达到的境界,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要到究竟圆满还有四十一个位次,这四十一个位次,照大乘经上所说的,还要经历三个阿僧只劫才能圆满。在净宗就不一样,这个境界去往生,上上品往生,到西方世界去成佛,达到究竟圆满的果位时间非常之短,在这个位次上,一劫都不需要,怎么会相同?所以要晓得,念佛就是转识成智,就是降伏,可是你一定要懂得念佛的方法,那就是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不著有,老实念佛不著空,这是空有二边不著。念佛的法要你完全掌握到了,你就是一个大修行人。
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随缘,什么叫随缘?一切都不放在心上就随缘,什么都好。如果说我想这样我想那样,那就不是随缘,那叫攀缘,因为有我想你就著了相。诸位要晓得,著相是修轮回业,修善,三善道受报,造恶,三恶道受报,著相就是搞六道轮回。大修行人,大修行的方法就是历事炼心,历事要随缘,不能攀缘,我想去找个什么地方修行,攀缘,这就错了。二边不著,没有妨碍,顺境不妨碍你,逆境也不妨碍你,真的是自在无碍。随缘的人自在无碍,不肯随缘的人处处都有障碍。都市里太吵了,没有办法修行,静不下心,去找个山洞,住在山洞里面,心还是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著相。所以大家要注意「历事锻心」这四个字。
在这几天,其实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与同修们在一起都是这样劝勉,修行一定在自己本位上。我们自己是什么身分,生活在什么环境当中,就在这里修,不必改变,这样才生活得自在。《金刚经》上讲原则、讲理论,《华严经》里跟我们讲在事上如何修学,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如何待人接物,就在那里炼心。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就在生活当中表演给我们看,做给我们看。你看那五十三个人里面,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没有去选定一个特别地方,就在他自己生活当中,就在他自己所作的行业工作当中去历事炼心,成无上道。《华严》是很具体的做出来给我们看,这所谓是表演,这就是观照般若的正智,就是即念离念,即念是佛号,离念是离一切妄念,这个法子好。般若里面讲离念的功夫,它不是即念离念,离念难修,不许你有一念,所以禅宗的人念佛一声要漱口三天,你就晓得多难。我们净宗的方法是教你抓住一念,用一念除一切妄念,这个方法就来得容易。净土宗是从有到空,性宗它是从空然后再到有,这个难,因为我们一下空不了,这是很难的一桩事情。这是二边不著。所以我们要晓得,修净土有修净土的道理,念佛有念佛的道理,这个明了才不会看到其他宗派修学会动心,觉得人家那个不错,我们不如人。殊不知道,我们比人家还高一招,他那里面有的我们统统有,我们这里有的他没有。这样子我们对於念佛就死心塌地,不会受到其他修行的方法、理论动摇,这才能做到老实念。
「念佛人要发大心」,《金刚经》上,可以说从经开头到经的圆满,处处提示我们要发大心。念佛人要发大心,跟《金刚般若》有什么两样?《金刚经》上教给我们要发大心,发度无量无边无数众生之心,念佛人发的大心比这个更具体、更要详细,因为他已经落实在生活当中。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就是念佛人发的大心,就是普度一切众生的心。「普愿法界众生,同生极乐」,我们念佛人回向的回向偈,念念都是希望法界一切众生同生极乐国,这比《金刚经》上所说的大心就更具体、更明白。佛在此经教给我们发大心,目的是要帮助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用什么方法没说。当然,这个方法就叫做二边不著,就是用这个方法。二边不著也说了一个原则,在生活上、在事相上我们要怎样下手?实在讲,没有净宗讲得那么具体。净宗最具体、最彻底的就是普贤十愿,而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你看《无量寿经》一开头就交代得很清楚,「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就是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盘真正的事实。普贤菩萨行门的十大纲领,礼敬、赞叹、供养、忏悔一直到普皆回向,都是二边不著,那叫普贤大愿。
一有执著就不是普贤愿,就不是大愿。普贤菩萨的礼敬,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礼敬诸佛,他是用的清净心、平等心、无分别心。诸佛是什么?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还要分这是佛,那是菩萨,这是众生,那不是普贤行,普贤行没有分别的。不但一切有情众生是诸佛,我们要以真诚恭敬的心来对待,无情的众生也是诸佛。植物、矿物、桌椅板凳,这些东西怎么是诸佛?因为这些东西有法性,《华严经》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有情叫它做佛性,无情叫它做法性,性是一个性,并不是两个性;换句话说,我们对佛的那分恭敬心,对待一切物也是这样恭敬,普贤行难修!有分别、有执著就不是普贤行了,心不清净、不平等就不是普贤行。
《华严经》上说,不修普贤行不能成佛。普贤行到哪里修?不是在华藏世界修,不在毗卢遮那佛那里,在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地方普贤行才圆满。我们起心动念都有分别、都有执著,怎能达到这个境界?怎能契入这个标准?虽然不能,我们要心向往之,我们要知道有这桩事情,知道有这个境界,要往这个方向、往这个目标接近,虽然达不到,我要朝这个方向走,我不能离开这个方向。所以要晓得,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行的圆满境界,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历事炼心就要炼不分别、炼不执著,去炼这个;去学平等的恭敬,平等的布施供养,这就是向这个方向走,向这个方向接近。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实在说,西方三圣,弥陀是中心,观音、势至辅助阿弥陀佛,教导一切众生,教化众生,给我们做模范、做榜样。
大势至菩萨代表圆满智慧,我们一般人只知道菩萨当中代表智慧的是文殊,不知道大势至,这就是不明究竟的佛理。世尊为我们介绍大势至,这位菩萨无论他到什么地方,他站也好,坐也好,行也好,都是六种震动,这样大的威力,好像介绍文殊菩萨没有这样说过。他这六种震动是什么原因?智慧。这就是说明了,他大智慧不在文殊之下,文殊到那里还没有能够有六种震动,大势至菩萨就有六种震动,智慧实在讲超过文殊。什么原因?选择无量法门当中第一法门,第一法门要第一智慧才能选择得出来,就这个道理。你看《大势至圆通章》,大势至一点怀疑都没有,一点犹豫都没有,就是一门深入,一句佛号念到底,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不用第二个法门,这个比文殊就高。
夏莲居居士编《净修捷要》,称他作净宗初祖,一点都不错。净宗初祖是夏莲居第一个人说出来的,从前没有人说过,我看到这句话,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没错,确实不错,净宗初祖。提倡专修专弘,一门深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还得了!大势至菩萨所弘扬的也就是一句佛号,自己所修的就是自己所弘的,自己所弘的就是自己所修的,的确是入不二法门。所以他到任何地方,行住坐卧都有六种震动,那是对的,正确的。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指的是什么?是为我们介绍念佛法门,接引我们走向念佛法门,这叫大慈大悲。观音菩萨是为我们介绍,大势至菩萨是做给我们看,文殊普贤最后也发愿求生净土,这是要发大心。「普愿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就是世尊在这部经上所说的,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盘,这个目标达到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达到了。
「以此正念,冥熏法界。」这个心、愿真的发了,从无间断,这个心愿就跟尽虚空遍法界起了感应的作用,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跟一切诸佛同心同愿。要说穿了,所有一切诸佛如来在十方世界度化众生,要想达到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盘,说老实话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劝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诸佛度众生的愿才真正达到。由此可知,一切诸佛在十方法界,无非是替阿弥陀佛介绍学生而已,用现在的话来说,十方一切诸佛都是替阿弥陀佛拉信徒的。古德说《华严》、《法华》都是净宗的引导,就是《无量寿经》的引导,这个话说的是真的,一点都不错。不相信净土的人,不能接受净土的人,《华严》、《法华》通了,不要人劝,他自己就会入净土,他就会求生净土。人家劝不听,我自己本身就是个例子,我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苦口婆心的劝我归心净土,我表面上服从、听话,里面不以为然,因为大经大论很能诱惑人。我跟大家说,我归心净土是从《华严》入进去的,我讲了十七年《华严经》,这样相信净土的。体会到老师当年劝我,苦口婆心,真的叫不识好歹,还算没有违背他的意思,从《华严经》上明白这个道理。可见得归心净土不是容易事情,很不简单,这个心就跟一切诸佛的心愿感应,冥熏法界。
「广度含灵」,含灵是指一切众生,不仅是人,这里面包含九法界众生,上面是菩萨、缘觉、声闻,底下是六道,九界众生,都是我们度化的对象。我们对於菩萨、声闻、缘觉,在定功上比不上他,在智慧上也比不上他,广学多闻上比不上他,对於净土法门的信愿我们没有输给他,可能他还不如我。我们用这个法门来度化他,就跟诸佛如来教化他没有两样,这是要知道的。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对教化菩萨也有分,何况天人、六道众生?信要真,愿要真,行要真,行真就是老实念,行真。知道这个世界,这般若经上讲得好,梦幻泡影,梦幻泡影是假的,不是真的;如露如电,短暂的,不是长远的。这种幻相刹那就没有了,不是长远存在,不是永恒的事实,你要去执著,你要去挂念它,这就大错特错。这是教我们为什么要二边都放下,二边都不执著,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了,我们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就不会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佛常常说缘,缘不能勉强,勉强我们就又起执著,又攀缘了,一切听其自然,这多美好。一切顺其自然就是随缘,即使连弘法利生,即使连往生净土,也听其自然,不要著急,我现在就要去,或者是我在这个世间住个两、三百年再去还不可以吗?都是起心动念,都是攀缘,都是不老实。老实人一切听其自然,这个叫炼心,唯有老实,他才真的是历事炼心,历事炼心是真老实。
「若能融会得这点道理」,这点道理是《金刚经》上所说的道理,大乘经上所说的道理,像《华严》、《法华》,净土经里面所说的道理。实在讲,这些道理就是人生宇宙的真相,就是我们起心动念平常生活。要真的明白,真的圆融,真的通达了,还有不加紧念佛么!搞清楚、搞明白,才晓得念佛要紧,没有比这桩事情更要紧的。你念佛的心真的生了,像《金刚经》上所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心清净,理更清楚,事更明白,我们现前的生活更充实、更自在、更安乐。为什么安乐?理明白了,理得心就安,心安哪有不自在、哪有不快乐的事情?世间人所羡慕的幸福美满,我们现前就得到。怎么得到的?从明理得到的,理在佛法之中,在大乘之中。
「还怕念佛不得力么」,我们念佛功夫自然得力。念佛的功夫得力,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生活得更美满、更幸福。诸位细细去体会,念佛功夫跟我们日常生活是一不是二,要融会得这点道理,它不是两桩事情,是一桩事情。然后才知道这个法妙,妙极了,大经里面所谓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细细去融会这个道理。
我们再看底下这段,这段是「徵释」,释是解释,解释前面所以然的道理。徵是提出个问题,就是假设个问答,自问自答。
【何以故。须菩提。】
叫著『须菩提』,提醒他注意。经上这种例子很多,凡是看到这个句子,下面一定有很重要的开示。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先要说什么叫『菩萨』?先把这个名词定义搞清楚。「菩萨」是梵语,梵文叫菩提萨埵,我们中国人翻译,古时候中国人喜欢简单,文字也简单,说话也简单,不喜欢罗嗦,怕麻烦。好的言语要符合简要详明,好的文字也要符合这个标准,所以佛经翻译,很多轻的音都省掉。菩提萨埵翻成菩萨,佛也是,佛陀耶翻成佛,后头尾音都不要了。它的意思,古译翻作大道心众生,因为萨埵是众生,这个众生的心量比我们大,比一般人大,所谓大道心众生,就是这个经上常讲发广大心,发大心,就是发大心的众生。新译,佛经里面,讲新译就是玄奘大师,玄奘大师以后的翻译叫新译,玄奘大师以前的叫古译。玄奘大师翻经,他创了很多新的名词,跟旧译的不一样,当然他也有他的看法,但是古译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他翻菩萨叫觉有情,就是觉悟,萨埵是有情的众生。有情,古人翻作众生,觉就是大道心,发大道心,其实意思还是一样的,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如果有四相,有分别、有执著,他当然没觉,哪能称作菩萨?所以菩萨是觉悟了的有情众生,只要有分别、有执著,没觉悟,有四相就是迷、就是凡夫。
「执我分别,乃凡夫通病,岂是菩萨」,那不是菩萨的标准。所以诸位要记住,菩萨是人,菩萨不是神。现在人一听说菩萨,都以木雕的那些偶像,什么土地公、王爷都称菩萨。这是佛教被人误会,误会成什么?在宗教里面是低级宗教。低级宗教叫泛神教、多神教,高级宗教只有一个神,一个真神。把佛教看成宗教,还看成低级宗教,谁愿意学佛?谁甘心情愿学佛?这些都是很大的错误,障碍佛法流通。实在说这是人类最大的不幸,错会了意思,这么好的东西把它舍弃掉,拒绝掉,你说多可惜。我们今天明白了,我们第一个责任,就要做正本清源,古人讲,名不正则言不顺,头一个就要做正名的工作。我学佛是把它搞清楚了我才学它,我一出家,还没受戒,大概出家才没几天,我就到佛教会,那时候台湾中国佛教会,我就上书写了一大篇东西,请佛教会要认真去研究去发表。佛教要改成「佛陀教育」,不要称佛教,称佛教人家以为是宗教。佛教其实就是佛陀教育,因为我们喜欢简单,把陀省掉,育也省掉了,简称佛教。现在这个简称会被人起误会,不能不麻烦一点,添两个字进去,佛陀教育,叫人耳目一新,不至於产生误会。佛教会那个时候很不错,听说他们很认真的在开会的时候讨论了几次,以后就算了,没有消息了,我也不能再找他们。所以正名非常重要。
我自己有了道场,在台北有个道场,我在教育部去立案,我们成立财团法人。我们没有去找内政部,一般宗教立案都在内政部,我这是教育,所以我找教育部,我在教育部立案。我的招牌是「佛陀教育基金会」,我们要提倡佛陀教育,要向这个方向去发展,这是佛教本来面目。前些年,大概好几年以前,我也记不得是哪一年,第一次就用讲题「认识佛教」,就在旧金山妈祖庙讲的,回响很好。陈娟娟居士把录音带写出来,流通了好一阵子。以后,好像是一九九一年,有个机会我在东岸介绍《地藏经》,介绍地藏菩萨,特别提倡师道、孝道,在东岸好几个城市都讲这个题目。最后一站到迈阿密,就遇到了曾宪炜,曾宪炜有能力翻译,而且他告诉我,说差不多有十几个外国人要来听讲。我一听很欢喜,我就把介绍《地藏经》题目取消,就讲「认识佛教」。所以现在这本《认识佛教》是在迈阿密那套带子重新整理写出来的,这就详细多了,比妈祖庙讲的详细很多,因为妈祖庙只有一个半小时,我们在迈阿密讲的差不多有七、八个小时。
这很重要,首先要把社会大众对於佛教的误会要把它清理出来。我们接受佛的教育,认清佛是老师,菩萨是学长,这个关系搞清楚,他不是神明。我们要跟佛、跟菩萨要学到真正的东西,这个决定帮助我们过更美好、更幸福、更真实的生活,我们要的是这些。知道一切经典是佛教育里面的教科书,我们要这样去看待它,把它看成教科书,我们才能够在佛法里面得到真实的受用。佛教给我们,觉而不迷,破迷开悟,然后才能够离苦得乐。我自从认识佛教到今天,确实离苦得乐,我才敢、才肯有这个决定,把佛教育介绍给大家。这是一分真实、可贵的好礼物,真正东西,决定不是假的,决定不欺骗人,我已经尝试过了,是真的,不是假的。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讲义,第十三页最后一行:
「大心行人,既不能无所缘境而著空,著空则无从起修,又不能取著於境而著有,著有则堕六道,要在不著二边,合乎中道,如此历事锻心,正大修行入手处。」这段所讲的原则,一个真正修行人必须要明了的,也必须要遵守的,就是二边不著,正是本经所说的修行宗旨,不取於相而行布施。因为著空,无所缘境,把一切境界统统舍掉,这是著空。世尊在世的时候有这样修行的人,自己以为很有成就,这就是佛在经上讲的无想定,心地真正到了清净。但是大家要晓得,这个定叫死定,不是佛法里面所说的禅定,佛法里讲的禅定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的。这个定要修成功,将来就往生到四禅的无想天,无想天里面的人就是修这个方法成功的。实在讲也很不容易,很难得,修成功了变成外道。无想定他的定力还是有限的,到定功失掉的时候他又要堕落,还是免不了六道轮回,这桩事情佛在《楞严经》里讲得很详细。一般说来,六道里面升得愈高将来堕落得也愈重,正如世俗所说的,爬得高,摔得重,这个道理很相近。
佛法要是著空,则无从修起,从哪里修?佛法所修的诸位要晓得,是智慧、是福德,福慧双修。人要著了空,不但福没有,慧也没有,因为他那个定是死定,定不开智慧。不但是无想定不开智慧,就是二乘人所修的九次第定,那比无想定高得太多了,都不能够开智慧。由此可知,这部经义很深。为什么不开智慧?我们用《金刚经》的标准一对照就完全明白,他修的有偏差,他不是个圆融的修学法。修行无论是修定修慧,定慧都从持戒入手,所谓是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里面就是修福,六度万行都包括在戒学之中,所以戒里面范围非常之深广。修行如果要是著相,著相就是执著,有能修、有所修,有这种意念在其中,那个也很麻烦,著於境,这著有,著有不能出三界,著有则堕六道。为什么不能出三界?要晓得三界是怎么形成的,也就是六道轮回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来的?为什么有六道轮回?佛在大小乘经典,这桩事情就说得太多了,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时时刻刻警惕我们,六道就是我执、我见造成的。在修戒定慧,里头有能修、有所修,谁能修?当然是我能修,这种修行没有能够把我见离开。不但没有离开,而且增长,我见愈来愈坚固,执著的情愈来愈深,那怎么能出得了轮回?这就是说明修行人很多,能出三界的真的所谓是凤毛麟角,太少了。
《金刚经》里面把这些道理跟我们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方法都教给我们了,我们自己不妨试试看,能不能破我执。本经里面所讲的我相、我见,虽然讲四相、四见,但是那个三句都是陪衬的话,最重要的就是我,我见没有了,其他的那三种自然就不存在。试试看能不能把我忘掉?如果我忘不掉,修的功夫再高,还是在六道。戒定慧三学达到上上乘的功夫,来生可以到大梵天去当天王,那个福报、智慧就很大了。大梵天的天王,诸位要晓得,在三界之内,没出三界,这个诸位要知道。如果我们很冷静、很细心的去观察,不要说那些诸天的天王,人间的帝王,现在做总统不算,为什么?那个福报要比帝王差太远,总统一任只有几年,那个福报修得很小,古时候的帝王能够传十几代,享国二、三百年,你就知道多大的福报。我们世间人,富贵能传三代的就很少。大家读《了凡四训》就明了,了凡先生说得很清楚,你有多大的福报你能享多少世,有十世的福他一定能够享十世,能够传十代,有百世的大福德他能传百世。在我们中国,大概传百世的恐怕只有孔老夫子一个人,孔夫子的七十几代孙子孔德成在世界上依旧被人尊重,祖宗修的福大。改朝换代,他家不受影响,没有一个人不尊敬老夫子,这就是修福积德。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大福德一定是在佛法当中修。也许有人要问,佛法是后汉明帝时候传来的,汉明帝以前那些大福德的,他依什么修的?虽然佛法没传来,以孔老夫子而论,孔老夫子的思想、言行、处事待人接物的行为,我们一条一条来观察,跟佛所说的完全一样,无二无别。佛法没传到中国来,夫子所行之道何尝不是佛法?后来佛法来了,不过是说得更清楚、更透彻而已。所以儒跟佛真的是相辅相成,儒家所讲的都是纲领、原则,佛法所讲的非常精细,读了佛法再去看儒书,没有不透彻的,这就是世尊在此地为什么教我们要不执著、不著相的道理。不执著你所修的,能修、所修都不执著,就不落在轮回的因果之中,这样才能超越六道轮回。所以说「要在」,要是重要、要紧,二边不著,这是不得已再取个名字叫中道,所以中道叫你体会这个意思,二边不著就是中道。千万不要把中道跟二边又对立起来,那就又糟了,你就堕到中道。这是世尊教给我们要离名字相,这些名词术语,只要体会意思,决定不能执著,这个要知道的。
如此「历事锻心」,这四个字就是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在事上去锻炼。锻炼什么?炼心,不是炼别的,炼清净心。清净心是本来有的,现在被染污了,炼就是炼得让我们的心在一切事缘境界当中,能保持著清净而不被污染,这就是真正的修行,这就是修学般若。这是大修行人,这不是普通修行人,换句话说,著相修行的不能算是大修行人,大修行人一定是了生死出三界。实在讲,事修真难。这个纲领贯彻佛所说的一切法门,就是二边不著是贯彻所有的法门,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哪种方法,经上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要用这个原则,决定不能够违背,违背就落在六道里面。可是真难,难在哪里?我们执著已经养成习惯,不是这一生养成的,无量劫来就养成的,现在要把这个习惯改过来太难了,没法子!
这样说起来,世尊给我们讲经说法,我们也不能成就,岂不叫吊胃口,跟我们开玩笑吗?做不到!幸好阿弥陀佛给我们开了一个法门,只要能够死心塌地老实念佛,行,这个法门叫万修万人去,决定能够成功。把世尊教给我们这个原则,修行的要领,到了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我们再继续不断的来修,那就保险。这个保险从哪里说起?从无量寿说起,我们这个地方所以不能成就就是寿命短促,功夫没有到,寿命到了。纵然修得不错,来生继续再干,可是死了之后再一投胎,前生修的功夫完全失掉,都忘得干干净净,一切又要从头搞起,还没有搞成功又要来个生死。我们是无量劫来生生死死,这经上讲的真话,不是假话,佛在《金刚经》上、在《无量寿经》上都给我们授记,我们过去生中已经亲近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善根非常深厚,所以在末法时期还能遇到这样稀有的法门,不容易。无量劫的修行,亲近无量诸佛如来,看看这一生的样子你不就明白了吗?这一生落得这个地步,这一生不能往生,来生继续再修,也不过如此而已。这是我们应该要警觉到的,这就是这个世间修行,进得少退得多。实在说,要修行真有一点成果,持戒修福真修得像个样,来生一转世,生到大富贵人家去享福,享福就享糊涂了,享福没有不造罪业。我们冷静读读中国历史,历代的帝王将相,世间人羡慕得不得了,我看了之后寒毛直竖,他在短短的一生当中造多少业。做文官的,一个念头错误,一个政策错误了,多少老百姓受害,一个做武将的,杀多少人。所以,死了以后都到三恶道去,再得人身不容易。
我在早年学佛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初学佛的大概第二年,我认识了朱镜宙老居士。朱老居士在台湾佛教界里面大家都认识他,他在台北创办台湾印经处,台湾印经处是他办的。早期台湾印佛经只有三个地方,台北就是他在印经,台中瑞成书局、台南的庆芳书局,只有三家,数量都很少,种类也很少。老居士发的心是很大,流通佛法,他年岁大,做的事情也多,经验也很丰富。他是个学科学的,他告诉我他怎么会相信佛法?是因为他真的见到鬼,这才相信。他的岳父在中国学术界里头很有名,章太炎老先生,他是章太炎的女婿。章太炎是学佛的,但是他那个时候不相信,他的老岳丈讲些佛法他不能接受。抗战期间他在四川,在四川那时候也是做官,晚上跟朋友打麻将,打到大概两点多钟,打到深夜才散场,散场回去。那个时候不像现在交通这么方便,走路,没有车,走路回去,而路灯很远才有一个路灯,路灯大概都是二十烛光、四十烛光,都看不太清楚,这种情形现在你们想像不到。他在回去,走在半路上,在半路上,他前面有一个人,距离他不太远,是个女人。走了很久,他也没有起心动念,反正前面有个人走,他在后面走就是了。走了相当长的时候他忽然想到,这么深的夜怎么会有个女人在这儿走?他一想,他说他一身冷汗,寒毛直竖,再仔细一看,前面这个人有上身没有下身,他吓死了。他因为真的看到,他说这是走很久,不是乍看到的,这决定不是假的,也不是眼睛看花。因为这桩事情,他才回过头来真的学佛,他说我真见到了,佛经讲的鬼不是假的,是真的。以后学了佛,他告诉我,那恐怕是观音菩萨变化的,要不然我怎么会学佛?这是他告诉我学佛的因缘。
他的故事很多,常常讲给我听,那个时候我们二十几岁,他老人家七十岁,我认识他时他七十岁。他说民国前几年,大概民国前一年的样子,就是宣统三年,他很年轻,在家乡,他们家乡出了一个奇怪事情。因为他也是住在乡村,距离他们村子不太远的地方,几里路,不到十里路,几里路的地方,有一个人家,他们也很熟悉。这家有个年轻人,已经中了举,在那个时候是举人。虽然中举,他是个独生子,父母年岁都大了,所以他就没有做官,在家里照顾老人家,非常孝顺。他说有一天,这个人睡午觉做个梦,梦到有个人骑著马送一封信,敲他的门。他在梦中,很清楚,这个梦特别清楚,就好像他起来了,其实他是作梦,开门,看到信封上写的是他的名字没错。这个人就说找这个人,他一想,他说你这个信是什么人送来的?他说我们大将军派我送来的,来请你的。他一想,他生平对於官府里头没有往来,没有交结这些达官贵人,虽然中了举,一直都在自己家乡读书耕田,孝顺父母,没有这些交际应酬。他说你是不是送错了?也许同名同姓的,送错了。
这个人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既然名字相同就跟我去吧,强迫他,就把他拉去了,请他上马。他就骑上了马,但是骑上马之后感觉这个马不像在地上走,好像在空中飞一样。没有多久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人很多,看到建筑物很大,大家都在交头接耳在讨论,好像有什么大事情发生。他就打听,他说这个将军是什么人?人家就告诉他,岳飞。他一听是岳飞,不得了,这我已经死了,岳飞是宋朝人,我怎么被他请来了?那不行!我家里还有父母,我不能死,我还有儿女很小,父母年岁大了,我决定不能死。一会岳飞升座,升帐议事,他就跟他理论,他说不行,你不能找我。结果才晓得,岳飞跟大家开会在讨论伐金,讨伐,还是要跟金人打仗,聘请他来做秘书。岳飞就告诉他,我们准备出兵的日子还有半年,现在正在筹划当中,我可以送你回去,你回家去料理后事。他听到岳飞对他也是很不错,他想想,人总归要死,死了能够跟岳飞在一起也很有意义,所以他就同意了。同意了,岳飞就派人又把他送回去,送回去他一下就醒过来。
醒过来之后,他就把这个事情跟他父母讲,他说我再过六个月,日期都定了,哪一天我要去报到。他的父母讲,这是作梦,梦哪里是事实,不要斤斤执著。他讲,我这个梦跟平常的梦不一样,境界清清楚楚,不像是个梦。他把这个事情记得很清楚。到了这一天,他在前几天就通知他的亲戚朋友,说他要到岳飞那里去报到,跟亲戚朋友们告辞,朱老居士也去了。朱老居士听这个事情很稀奇,活活的一个人,又不生病,看他怎么死。所以大家都到那里去参加他这个等於是告别会一样,辞别会一样。亲戚朋友们很多,看热闹的人很多,酒席完了之后,时间快要到了。他躺在床上,他的父母舍不得他,父母不肯答应。他告诉他父母,他说来接我的人已经到了,在门口,我已经看到他了。他的父母在大骂,我就一个儿子,你们为什么要找他?他反过来劝他父母,他说人生总是有生有死,我死了能够追随岳飞,这是民族英雄,也是值得的,劝他父亲不要再阻扰。他父亲叹了一口气,好吧!这一声「好吧」,他就断气了,父母同意了,他就走了,真正的事实。
以后,朱老居士讲大概半年以后,辛亥革命推翻满清,这在辛亥革命前半年。所以他们讲,我们人间动乱,鬼那里已经先去,已经先去打仗了,阴阳两界好像都配合一样的。学了佛之后,朱老居士讲,虽然是民族英雄,在历史上受国家民族的尊敬,依旧在饿鬼道当鬼王。什么原因?杀业太重,能所未忘,学佛才知道,不学佛哪里晓得这个事情?这才搞清楚,做大官、做大将,乃至於做帝王,死了以后大概都在三恶道。多生多劫积善修德,在这一生当中享尽福报,造了许多罪业,换得来生不如意。如果不是学佛的人,不是头脑很冷静的人,他看不到,他想不到。
所以在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到现在,很多人到了晚年都忏悔做了很多错事,这才念佛,才诵经,求生净土,想弥补自己的过失。对不对?对的。有没有成就?如果是真正的忏悔,能往生。真信真愿,四十八愿第十八愿,那是真实的第一大愿,五逆十恶临终忏悔都能往生。从这个地方看到佛法的清净、平等、慈悲,真的达到极处。问题是要真正忏悔,如果不是真正忏悔,真正忏悔二边不著,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只有一个意念,求生净土,这样才能成功。如果对世缘有丝毫的牵挂,那就是障碍,就不能成功,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历事锻心,历是经历,我们从早到晚,从初一到腊月三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这叫事,在这里面去锻。锻炼什么?锻炼二边不著,也就是这部经上教给我们,应无所住,无住就是二边都不执著;而生其心,生什么心?持戒修福,后面还要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个确实是第一真实般若智慧。我们念佛不能老实,就是因为处处执著,这就不能老实。《金刚经》帮助我们老实,教给我们二边都不可以执著,不能执著空,也不能执著有。经上许多的开示,都是说明其所以然,我们把所以然的道理明白了,这才肯听话,才肯接受世尊的教导;没有搞清楚,总是半信半疑,不能彻底放下,修学的效果还是达不到,这个叫真可惜。
底下这一段,「识,原是自性所变现」。识就是妄心,分别的心、执著的心,这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迷了就现这个境界。「用以分别执我,便成为识」,识是什么意思?就是分别,就是执著有个我,这就把自性变成识。识里头有我,性里头没有我,就是识里头有我执,性里头没有我执,识里面有我见,性里面没有我见。「名之曰妄」,这建立一个名词术语,叫它做妄心,叫它做妄想,妄想就是妄心,妄心就是妄想,在经上常常看到这些名词。佛一桩事情说许多个名词,他也有很深的用意,教我们不要执著这些名词,怎么说都行,只要懂得这个意思。说这么多名相术语,其目的无非是教我们不执著。
「若用以降伏分别我执,即是引归正道,名曰正智」,这是正确的智慧,拣别不是邪知邪见,你这个认识、这个智慧没有错误,完全是正确的。正确的智慧就是要把分别、我执断除,这个地方讲的是降伏,降伏是断除的前方便,也就是初步功夫。初步功夫是我们要把它伏住,伏住它没有断,断难,伏比较容易。古德有比喻说,伏好比石头压草,根没有除,只是压住,它不能再长;断是连根拔除,那才是彻底究竟。但是断难,伏容易,伏而未断不能出三界,就是这个功夫还在六道。修行成就难就难在这个地方,必须要断见思烦恼才能出三界。伏见思烦恼能到什么地方?我们三界里面的色界天跟无色界天都是伏,四禅八定,这就是伏的功夫浅深,伏的功夫愈深,你往生的天道愈高。天有二十八层天,不是像其他宗教里面讲得那么单纯,天很复杂,这个复杂的环境就是他伏的功夫浅深不同。欲界的六层天是修福报去往生的,色界、无色界则是伏烦恼浅深去往生的,这是我们讲修定,到第八定还在六道里面。定功再深,到第九定,烦恼就断了,伏得很深到第九定就断了。所以到第九定就出了三界,九定是阿罗汉所证得的,小乘阿罗汉所证得的,很不容易,很难!这是修行之所以不能成就的原因。
八万四千法门,无论哪个法门,出三界都是这个原理,没有例外,唯独净土法门是特别,这个特别是只有这个法门,没有第二个。这个法门,伏就行,不必要断,伏就行了,而且伏的并不很深,浅浅伏它就管用。浅伏就是平常讲功夫成片,这个真的很浅,不深。功夫成片这个功夫,说老实话初禅天都不够资格,你就晓得伏的功夫不深,为什么?初禅天的本事都没有。什么叫功夫成片?我一天到晚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别的杂念。念头一生起来,不管什么念头,只要念头一生起来,「阿弥陀佛」,就把念头压下去,妄念一起,「阿弥陀佛」就压下去,就这个功夫就能往生,所以说万修万人去。宗门里面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那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当然会有的,没有你就成佛了,一定有妄念。念起不怕,怕的是觉迟,觉迟在净宗讲就是佛号,佛号不能提得太迟,也就是说妄念只能叫它起来,不能叫它相续,它不相续它就不起作用,产生不了力量。第一个妄念起来,第二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就把妄念打掉,这是念佛真正的功夫。临终最后那一念是阿弥陀佛,就往生了,所以临终时候十念、一念皆得往生,就是最后那一念你念的是什么,决定你来生到哪里去,这是关键。但是一个人如果这一生当中不修福,修了福报现在就把它享光,临终就手忙脚乱,那个麻烦才大。临命终时,神智不清,迷惑颠倒,甚至於严重的,连家里亲人都不认识,在这个时候那就随业流转。
所以佛法里面教导我们,临终是大事,人一生当中最大的事,决定他来生的命运,在临终的时候要很小心、很慎重的去处理。人死了以后断气了,断气之后八小时不能动他,这太重要了。为什么?他的神识没有离开,这个八小时当中你去触动他,他有感受。你去触动他,他会感觉到难过,难过就生瞋恨心,瞋恨心就堕恶道,你说这个事情多麻烦。所以临终时候,家亲眷属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要把他送到恶道去。最好的方法是念佛,让他听到佛号,这八小时是关键时刻,不能叫他生贪瞋痴念头,这个念头一起必定堕三恶道。我们自己能不能保证自己临命终时没有这些冤家债主来捣蛋、来找麻烦?这些冤亲债主可能就是你身边最亲近的人,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一哭一闹就糟糕了。所以我们自己要立志,立什么样的志?走的时候不生病,清清楚楚的走,他就无可奈何,什么冤家债主对你也不起作用,站著走,坐著走,这个多自在。
能不能做得到?这四十年当中在台湾,真正这样潇洒自在走的,至少有几十个人。为什么这些人能做到,我们做不到?说实在的话,他为什么能做到?《金刚经》上讲的道理他做到了,二边不著,统统放下,除了阿弥陀佛之外,心里面什么牵挂都没有,这种人就做到了,他就得自在。这个秘密我们现在晓得了,什么时候放下?我现在还没走,等我走的时候再放下。来不及!现在就要放下,现在就不要把它摆在心里,历事锻心,就锻炼这个心。从现在起,我就不把世缘摆在心上,缘是人事,境是物质环境,物质环境、一切的人事都不把它放在心上。可是诸位要晓得,不能把意思错会了,错会什么?我家亲眷属什么我都不要了,那你又著了空,你又取了非法相。著了空,前面讲了没法子修,你修什么?就要在人事环境当中去持戒修福,真做。真做,心里面没有,事情就做得更圆满,心里没有执著,没有情爱,心里面就充满了智慧,会做得更圆满,做得更圆融。二边不著,这才叫佛法。要不把这个理想通,不把事实真相真搞明白,你就不肯放下、不敢放下,这是我们当前的大病。
所以我们晓得,断不容易,降伏可以做得到,伏烦恼可以做得到。这就是引归正道,正道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正道。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是为别的,就是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还是这个目标,永远没变。不过是在此地难,断烦恼不容易,我们换个地方,到极乐世界,到那边再去办这个事情。
「若用以念佛求生净土,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一切法门到最后都归到净土。佛法在中国,小乘有两个宗派,已经没落了,大乘有八个宗派,这八个宗派里面,有三个宗派可以说是共同科目,无论修学哪一宗,这三宗必须要兼修。第一个是律宗,戒律,持戒修福,不能够离开戒律。广义的戒律就是守法、守规矩,所谓是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一定要循规蹈矩,才能够成就。第二个是法相唯识宗,法相唯识是明理,对於一切事理它讲得明白,分析得透彻。任何一个宗派修学方法,没有办法违背这个道理,法相唯识是讲理的。第三个就是净土,净土是归宿,即使华藏世界文殊普贤,到最后还是发愿求生净土。所以净土是殊途同归,无论修行哪一宗,最后都归到净土。《华严》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归净土。天台智者大师领头就求生净土,我们中国《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都有天台大师的传记。天台宗历代的祖师可以说虽然是弘扬《法华》,遵修止观,可是他最后是求生净土。在近代,谛闲法师、倓虚法师、宝静法师这是近代的天台宗三位祖师,统统都是往生净土的,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一定要清楚。所以,念佛求生净土真的是无上正等正觉。
「净土法门,下手便是转识成智,便是降伏,便是观照般若正智,便是即念离念,二边不著。」这段话说得好,完全是般若里面最精要的道理,而念佛法门虽然没有讲般若,般若的精华、般若的纲要是不知不觉人家全都做到,虽然没说,他做的就是。怎么说下手就是转识成智?转识成智是法相宗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转八识成四智;降伏是般若宗里面修行的最高指导原则。整个佛法,要把它从大分归类,不外乎性、相两宗,般若是性宗,唯识是相宗,一个是空宗,一个是有宗,《金刚经》是属於空宗,法相唯识是有宗,不外乎空有两宗。有宗里面讲的转识成智,念佛就是转识成智。识是分别执著,念佛的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就是不执著,统统放下了,这就是转识。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一心就是智慧,一心就是觉悟,二就迷了,一就觉。这句佛号,古德在注疏里面告诉我们,就是真如本性的德号,正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那怎么不是智?《金刚经》上讲的真实智慧。
弥陀名号要照它的文字来翻译,梵文里头,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翻成中国意思他的名号是无量觉,无量觉就是自性的名称。西方世界的教主也叫这个名字,我们用这个名字把自性无量觉给念出来,它这个转识成智的方法,比性宗、比相宗高明多了,为什么?简单容易。性相两宗的人必须透彻明白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才有个下手处。净宗这个,不明白、不了解没关系,照这个方法去做,各各成功,你说这岂不是一切法门里头第一法门。明了很好,不明了也行,当然,明了的人成就会高,品位高,这是一定道理,不明了的人,老实念,也能往生,也能成功。所以说念佛法门暗合道妙,妙就是般若,妙就是法相,只要老实念,他自然与最深最广的这些道理能相应。
念佛人功夫深了,达到念而无念,那不仅是降,烦恼真的断了。在功夫上,有功夫成片、有事一心不乱、有理一心不乱,达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是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跟禅宗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同样的功夫。可是诸位要晓得,功夫相同,境界可大大不同。因为性宗用这个方法达到的境界,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要到究竟圆满还有四十一个位次,这四十一个位次,照大乘经上所说的,还要经历三个阿僧只劫才能圆满。在净宗就不一样,这个境界去往生,上上品往生,到西方世界去成佛,达到究竟圆满的果位时间非常之短,在这个位次上,一劫都不需要,怎么会相同?所以要晓得,念佛就是转识成智,就是降伏,可是你一定要懂得念佛的方法,那就是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不著有,老实念佛不著空,这是空有二边不著。念佛的法要你完全掌握到了,你就是一个大修行人。
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随缘,什么叫随缘?一切都不放在心上就随缘,什么都好。如果说我想这样我想那样,那就不是随缘,那叫攀缘,因为有我想你就著了相。诸位要晓得,著相是修轮回业,修善,三善道受报,造恶,三恶道受报,著相就是搞六道轮回。大修行人,大修行的方法就是历事炼心,历事要随缘,不能攀缘,我想去找个什么地方修行,攀缘,这就错了。二边不著,没有妨碍,顺境不妨碍你,逆境也不妨碍你,真的是自在无碍。随缘的人自在无碍,不肯随缘的人处处都有障碍。都市里太吵了,没有办法修行,静不下心,去找个山洞,住在山洞里面,心还是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著相。所以大家要注意「历事锻心」这四个字。
在这几天,其实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与同修们在一起都是这样劝勉,修行一定在自己本位上。我们自己是什么身分,生活在什么环境当中,就在这里修,不必改变,这样才生活得自在。《金刚经》上讲原则、讲理论,《华严经》里跟我们讲在事上如何修学,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如何待人接物,就在那里炼心。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就在生活当中表演给我们看,做给我们看。你看那五十三个人里面,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没有去选定一个特别地方,就在他自己生活当中,就在他自己所作的行业工作当中去历事炼心,成无上道。《华严》是很具体的做出来给我们看,这所谓是表演,这就是观照般若的正智,就是即念离念,即念是佛号,离念是离一切妄念,这个法子好。般若里面讲离念的功夫,它不是即念离念,离念难修,不许你有一念,所以禅宗的人念佛一声要漱口三天,你就晓得多难。我们净宗的方法是教你抓住一念,用一念除一切妄念,这个方法就来得容易。净土宗是从有到空,性宗它是从空然后再到有,这个难,因为我们一下空不了,这是很难的一桩事情。这是二边不著。所以我们要晓得,修净土有修净土的道理,念佛有念佛的道理,这个明了才不会看到其他宗派修学会动心,觉得人家那个不错,我们不如人。殊不知道,我们比人家还高一招,他那里面有的我们统统有,我们这里有的他没有。这样子我们对於念佛就死心塌地,不会受到其他修行的方法、理论动摇,这才能做到老实念。
「念佛人要发大心」,《金刚经》上,可以说从经开头到经的圆满,处处提示我们要发大心。念佛人要发大心,跟《金刚般若》有什么两样?《金刚经》上教给我们要发大心,发度无量无边无数众生之心,念佛人发的大心比这个更具体、更要详细,因为他已经落实在生活当中。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就是念佛人发的大心,就是普度一切众生的心。「普愿法界众生,同生极乐」,我们念佛人回向的回向偈,念念都是希望法界一切众生同生极乐国,这比《金刚经》上所说的大心就更具体、更明白。佛在此经教给我们发大心,目的是要帮助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用什么方法没说。当然,这个方法就叫做二边不著,就是用这个方法。二边不著也说了一个原则,在生活上、在事相上我们要怎样下手?实在讲,没有净宗讲得那么具体。净宗最具体、最彻底的就是普贤十愿,而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你看《无量寿经》一开头就交代得很清楚,「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就是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盘真正的事实。普贤菩萨行门的十大纲领,礼敬、赞叹、供养、忏悔一直到普皆回向,都是二边不著,那叫普贤大愿。
一有执著就不是普贤愿,就不是大愿。普贤菩萨的礼敬,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礼敬诸佛,他是用的清净心、平等心、无分别心。诸佛是什么?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还要分这是佛,那是菩萨,这是众生,那不是普贤行,普贤行没有分别的。不但一切有情众生是诸佛,我们要以真诚恭敬的心来对待,无情的众生也是诸佛。植物、矿物、桌椅板凳,这些东西怎么是诸佛?因为这些东西有法性,《华严经》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有情叫它做佛性,无情叫它做法性,性是一个性,并不是两个性;换句话说,我们对佛的那分恭敬心,对待一切物也是这样恭敬,普贤行难修!有分别、有执著就不是普贤行了,心不清净、不平等就不是普贤行。
《华严经》上说,不修普贤行不能成佛。普贤行到哪里修?不是在华藏世界修,不在毗卢遮那佛那里,在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地方普贤行才圆满。我们起心动念都有分别、都有执著,怎能达到这个境界?怎能契入这个标准?虽然不能,我们要心向往之,我们要知道有这桩事情,知道有这个境界,要往这个方向、往这个目标接近,虽然达不到,我要朝这个方向走,我不能离开这个方向。所以要晓得,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行的圆满境界,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历事炼心就要炼不分别、炼不执著,去炼这个;去学平等的恭敬,平等的布施供养,这就是向这个方向走,向这个方向接近。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实在说,西方三圣,弥陀是中心,观音、势至辅助阿弥陀佛,教导一切众生,教化众生,给我们做模范、做榜样。
大势至菩萨代表圆满智慧,我们一般人只知道菩萨当中代表智慧的是文殊,不知道大势至,这就是不明究竟的佛理。世尊为我们介绍大势至,这位菩萨无论他到什么地方,他站也好,坐也好,行也好,都是六种震动,这样大的威力,好像介绍文殊菩萨没有这样说过。他这六种震动是什么原因?智慧。这就是说明了,他大智慧不在文殊之下,文殊到那里还没有能够有六种震动,大势至菩萨就有六种震动,智慧实在讲超过文殊。什么原因?选择无量法门当中第一法门,第一法门要第一智慧才能选择得出来,就这个道理。你看《大势至圆通章》,大势至一点怀疑都没有,一点犹豫都没有,就是一门深入,一句佛号念到底,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不用第二个法门,这个比文殊就高。
夏莲居居士编《净修捷要》,称他作净宗初祖,一点都不错。净宗初祖是夏莲居第一个人说出来的,从前没有人说过,我看到这句话,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没错,确实不错,净宗初祖。提倡专修专弘,一门深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还得了!大势至菩萨所弘扬的也就是一句佛号,自己所修的就是自己所弘的,自己所弘的就是自己所修的,的确是入不二法门。所以他到任何地方,行住坐卧都有六种震动,那是对的,正确的。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指的是什么?是为我们介绍念佛法门,接引我们走向念佛法门,这叫大慈大悲。观音菩萨是为我们介绍,大势至菩萨是做给我们看,文殊普贤最后也发愿求生净土,这是要发大心。「普愿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就是世尊在这部经上所说的,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盘,这个目标达到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达到了。
「以此正念,冥熏法界。」这个心、愿真的发了,从无间断,这个心愿就跟尽虚空遍法界起了感应的作用,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跟一切诸佛同心同愿。要说穿了,所有一切诸佛如来在十方世界度化众生,要想达到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盘,说老实话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劝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诸佛度众生的愿才真正达到。由此可知,一切诸佛在十方法界,无非是替阿弥陀佛介绍学生而已,用现在的话来说,十方一切诸佛都是替阿弥陀佛拉信徒的。古德说《华严》、《法华》都是净宗的引导,就是《无量寿经》的引导,这个话说的是真的,一点都不错。不相信净土的人,不能接受净土的人,《华严》、《法华》通了,不要人劝,他自己就会入净土,他就会求生净土。人家劝不听,我自己本身就是个例子,我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苦口婆心的劝我归心净土,我表面上服从、听话,里面不以为然,因为大经大论很能诱惑人。我跟大家说,我归心净土是从《华严》入进去的,我讲了十七年《华严经》,这样相信净土的。体会到老师当年劝我,苦口婆心,真的叫不识好歹,还算没有违背他的意思,从《华严经》上明白这个道理。可见得归心净土不是容易事情,很不简单,这个心就跟一切诸佛的心愿感应,冥熏法界。
「广度含灵」,含灵是指一切众生,不仅是人,这里面包含九法界众生,上面是菩萨、缘觉、声闻,底下是六道,九界众生,都是我们度化的对象。我们对於菩萨、声闻、缘觉,在定功上比不上他,在智慧上也比不上他,广学多闻上比不上他,对於净土法门的信愿我们没有输给他,可能他还不如我。我们用这个法门来度化他,就跟诸佛如来教化他没有两样,这是要知道的。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对教化菩萨也有分,何况天人、六道众生?信要真,愿要真,行要真,行真就是老实念,行真。知道这个世界,这般若经上讲得好,梦幻泡影,梦幻泡影是假的,不是真的;如露如电,短暂的,不是长远的。这种幻相刹那就没有了,不是长远存在,不是永恒的事实,你要去执著,你要去挂念它,这就大错特错。这是教我们为什么要二边都放下,二边都不执著,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了,我们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就不会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佛常常说缘,缘不能勉强,勉强我们就又起执著,又攀缘了,一切听其自然,这多美好。一切顺其自然就是随缘,即使连弘法利生,即使连往生净土,也听其自然,不要著急,我现在就要去,或者是我在这个世间住个两、三百年再去还不可以吗?都是起心动念,都是攀缘,都是不老实。老实人一切听其自然,这个叫炼心,唯有老实,他才真的是历事炼心,历事炼心是真老实。
「若能融会得这点道理」,这点道理是《金刚经》上所说的道理,大乘经上所说的道理,像《华严》、《法华》,净土经里面所说的道理。实在讲,这些道理就是人生宇宙的真相,就是我们起心动念平常生活。要真的明白,真的圆融,真的通达了,还有不加紧念佛么!搞清楚、搞明白,才晓得念佛要紧,没有比这桩事情更要紧的。你念佛的心真的生了,像《金刚经》上所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心清净,理更清楚,事更明白,我们现前的生活更充实、更自在、更安乐。为什么安乐?理明白了,理得心就安,心安哪有不自在、哪有不快乐的事情?世间人所羡慕的幸福美满,我们现前就得到。怎么得到的?从明理得到的,理在佛法之中,在大乘之中。
「还怕念佛不得力么」,我们念佛功夫自然得力。念佛的功夫得力,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生活得更美满、更幸福。诸位细细去体会,念佛功夫跟我们日常生活是一不是二,要融会得这点道理,它不是两桩事情,是一桩事情。然后才知道这个法妙,妙极了,大经里面所谓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细细去融会这个道理。
我们再看底下这段,这段是「徵释」,释是解释,解释前面所以然的道理。徵是提出个问题,就是假设个问答,自问自答。
【何以故。须菩提。】
叫著『须菩提』,提醒他注意。经上这种例子很多,凡是看到这个句子,下面一定有很重要的开示。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先要说什么叫『菩萨』?先把这个名词定义搞清楚。「菩萨」是梵语,梵文叫菩提萨埵,我们中国人翻译,古时候中国人喜欢简单,文字也简单,说话也简单,不喜欢罗嗦,怕麻烦。好的言语要符合简要详明,好的文字也要符合这个标准,所以佛经翻译,很多轻的音都省掉。菩提萨埵翻成菩萨,佛也是,佛陀耶翻成佛,后头尾音都不要了。它的意思,古译翻作大道心众生,因为萨埵是众生,这个众生的心量比我们大,比一般人大,所谓大道心众生,就是这个经上常讲发广大心,发大心,就是发大心的众生。新译,佛经里面,讲新译就是玄奘大师,玄奘大师以后的翻译叫新译,玄奘大师以前的叫古译。玄奘大师翻经,他创了很多新的名词,跟旧译的不一样,当然他也有他的看法,但是古译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他翻菩萨叫觉有情,就是觉悟,萨埵是有情的众生。有情,古人翻作众生,觉就是大道心,发大道心,其实意思还是一样的,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如果有四相,有分别、有执著,他当然没觉,哪能称作菩萨?所以菩萨是觉悟了的有情众生,只要有分别、有执著,没觉悟,有四相就是迷、就是凡夫。
「执我分别,乃凡夫通病,岂是菩萨」,那不是菩萨的标准。所以诸位要记住,菩萨是人,菩萨不是神。现在人一听说菩萨,都以木雕的那些偶像,什么土地公、王爷都称菩萨。这是佛教被人误会,误会成什么?在宗教里面是低级宗教。低级宗教叫泛神教、多神教,高级宗教只有一个神,一个真神。把佛教看成宗教,还看成低级宗教,谁愿意学佛?谁甘心情愿学佛?这些都是很大的错误,障碍佛法流通。实在说这是人类最大的不幸,错会了意思,这么好的东西把它舍弃掉,拒绝掉,你说多可惜。我们今天明白了,我们第一个责任,就要做正本清源,古人讲,名不正则言不顺,头一个就要做正名的工作。我学佛是把它搞清楚了我才学它,我一出家,还没受戒,大概出家才没几天,我就到佛教会,那时候台湾中国佛教会,我就上书写了一大篇东西,请佛教会要认真去研究去发表。佛教要改成「佛陀教育」,不要称佛教,称佛教人家以为是宗教。佛教其实就是佛陀教育,因为我们喜欢简单,把陀省掉,育也省掉了,简称佛教。现在这个简称会被人起误会,不能不麻烦一点,添两个字进去,佛陀教育,叫人耳目一新,不至於产生误会。佛教会那个时候很不错,听说他们很认真的在开会的时候讨论了几次,以后就算了,没有消息了,我也不能再找他们。所以正名非常重要。
我自己有了道场,在台北有个道场,我在教育部去立案,我们成立财团法人。我们没有去找内政部,一般宗教立案都在内政部,我这是教育,所以我找教育部,我在教育部立案。我的招牌是「佛陀教育基金会」,我们要提倡佛陀教育,要向这个方向去发展,这是佛教本来面目。前些年,大概好几年以前,我也记不得是哪一年,第一次就用讲题「认识佛教」,就在旧金山妈祖庙讲的,回响很好。陈娟娟居士把录音带写出来,流通了好一阵子。以后,好像是一九九一年,有个机会我在东岸介绍《地藏经》,介绍地藏菩萨,特别提倡师道、孝道,在东岸好几个城市都讲这个题目。最后一站到迈阿密,就遇到了曾宪炜,曾宪炜有能力翻译,而且他告诉我,说差不多有十几个外国人要来听讲。我一听很欢喜,我就把介绍《地藏经》题目取消,就讲「认识佛教」。所以现在这本《认识佛教》是在迈阿密那套带子重新整理写出来的,这就详细多了,比妈祖庙讲的详细很多,因为妈祖庙只有一个半小时,我们在迈阿密讲的差不多有七、八个小时。
这很重要,首先要把社会大众对於佛教的误会要把它清理出来。我们接受佛的教育,认清佛是老师,菩萨是学长,这个关系搞清楚,他不是神明。我们要跟佛、跟菩萨要学到真正的东西,这个决定帮助我们过更美好、更幸福、更真实的生活,我们要的是这些。知道一切经典是佛教育里面的教科书,我们要这样去看待它,把它看成教科书,我们才能够在佛法里面得到真实的受用。佛教给我们,觉而不迷,破迷开悟,然后才能够离苦得乐。我自从认识佛教到今天,确实离苦得乐,我才敢、才肯有这个决定,把佛教育介绍给大家。这是一分真实、可贵的好礼物,真正东西,决定不是假的,决定不欺骗人,我已经尝试过了,是真的,不是假的。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