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十一集) 1995/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11
请掀开讲义的第六面,看经文: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这个经文里头关键的字眼就是在『善』,他做得太巧妙了。『希有』有四个意思,这是佛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的,赞叹用这个词句,意思大概都相同,都含著有这四个意思。第一个讲「时希有」,我们所说的时节因缘,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机会,这个机会非常难得。经上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个话完全是事实,得人身相当不容易,但是人身很脆弱,失掉人身很容易。佛告诉我们,六道里面的一般状况,天道寿命长,像非想非非想天,二十八层天最高的一层,寿命八万大劫。畜生道里面寿命长短不定,有些动物我们看到它朝生暮死,它的生命只有几个小时,像我们中国人讲的蜉蝣,水上爬的小虫叫蜉蝣,寿命大概只是十几个小时;可是也有长的,大家知道像海龟,这一类的寿命都很长。实际上畜生道,畜生愚痴,很执著,它很难转成别的身,它坚固的执著那个身、那个生活环境就是自己,这是很麻烦的事情。
当年释迦牟尼佛就是住在只树给孤独园这个地方,《金刚经》就是在这里讲的,《弥陀经》也是在这里讲的,曾经看到一窝蚂蚁,佛看到就笑了。学生们就问佛,你为什么看到蚂蚁要笑?佛就告诉他,这些蚂蚁你们看到,已经有七尊佛过世,它还是蚂蚁身。不是说蚂蚁寿命那么长,我们拿最起码的话来说,一尊佛修成佛要三个阿僧只劫,七尊佛就二十一个阿僧只劫,这真正是天文数字。蚂蚁哪有那么长的寿命?死了以后又投胎做蚂蚁,蚂蚁死了再投胎还做蚂蚁,就是它从来没有能够转成别的身,佛笑它愚痴。一切法唯心所造,都是随心变的,坚固的执著,畜生愚痴,很不容易转身,道理在此地,然后才晓得这个事情可怕。
所以,佛在这部经里面教我们要开智慧、要觉悟,不要执著,执著有大麻烦。执著里头最严重的是贪爱,我们在不少古籍里面所看到,典籍里面记载,死了以后投胎,还离不开他居住的所在。这什么原因?他对於他居住的环境太习惯了,舍不得离开。死了以后,如果是没有善业、没有善缘,得不到人身,那怎么办?就投畜生身。一个环境里面总有些小动物,蟑螂、蚂蚁这一类东西,它就来做这些,还是住在它的老家,还是舍不得那个地方,这个事情麻烦大了。佛教给我们要有智慧,什么都不能贪爱,决定不能贪恋,你才得大自在。佛在比喻里面告诉我们,这些比喻可以说是大小乘经上都有,古来祖师大德注疏里面常常引用。佛说人失掉人身,来世再得人身如爪上土,失掉人身不能再得人身如大地土。这个比喻他是在地上抓了一把泥土抓在手上,然后把它洒下去,指甲里头还有一点,用这个比喻告诉学生们,人死了以后再得人身,像我指甲里头留的这么一点,而不得人身就像掉在地面上的大地土,说明得人身的机会很难得。
我们在古人笔记小说里面所看到的,这是中国、外国确实有的事情。动物里面聪明的、灵性高的我们常讲狐狸,狐狸会变成精,会修成人身,这也是真的。狐狸对於人非常羡慕,你们得人身这么容易,它要从狐狸修成能变成人的形状要五百年,这五百年的修行还要经过许多挫折、障难,它要一一能够顺利克服通过,才能够变成人身。变成人身之后,它才能够修道,换句话说,我们人要跟它比,就省了五百年,我们得人身不知道人身之可贵。这不是寓言,这些都是事实,一定要晓得得人身很不容易。
多半人得到人身,这一生都空过,这就太可惜了,这一生空过了。我们现在晓得,怎样才不空过?出了轮回就不空过,不能超越轮回都是空过。我们世间人,尤其读历史,看到历史上这些伟大人物的丰功伟业,今天我们学了佛,我们明白因果,看看他们所作所为,愈是英雄豪杰,不晓得杀多少人,不知道做多少恶业。我们世间人都佩服得不得了,佛眼睛看,已经到地狱去受果报,命债不晓得哪一年才还清,多可怕!这才知道,古来的一些高明之人,真正有学问、有道德、有能力,他不干事,他到深山去隐居做隐士,为什么?不造业。不造业,换句话说,他就不会堕恶道,他这一生能得人身享清福,来生还能够比这一生环境还要好,这个人有眼光,这个人才叫真正聪明人。可是我们中国写历史的那些人也很高明,把这些人也写在历史里面,历史里有一篇叫《隐逸传》。我们早年没有学佛的时候,读历史看到这一篇,这些人有什么了不起,何必要给他立传流传於后世?他对於国家、社会没有丝毫贡献,虽有道德、虽有学问,隐居到山林里面去,好像我们佛法里面讲小乘人、自了汉,有什么值得表扬的?史学家还要把他写成历史上去。到后来我们就明白了,这些人才是世间真正聪明人,他们表现的就跟这部经上讲的,他是身教。他不是没有能力,不是没有本事,有能力、有本事,这个做法告诉大家,於人无争,於世无求,那个生活才幸福美满。《隐逸传》主要是表现这个意思。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你看得人身,今天世界上有四十多亿的人口,几乎快到五十亿人口,几分之几闻到佛法?不成比例。闻到佛法的这些人,又有几分之几闻到真正的佛法?现在这个世间社会大家都晓得,仿冒的风气很盛,佛法里头也有仿冒,仿冒的佛法比真正的佛法不晓得超过多少倍。释迦牟尼佛晓得,三千年前他对於我们现在社会就看得很清楚,在《楞严经》上就讲得很明白,他说在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恒河沙是比喻,形容其多,就是仿冒的佛法像恒河沙一样,你怎么能遇到真正的佛法?这个难!遇到了真正的佛法,你相不相信?现在是信假的人多,信真的人少,如果说那么多人都信他,大概不错,你就跟他走,这就可惜了。这个社会认假不认真,听骗不听劝,给你讲好话不理会,甜言蜜语骗你,一下就去了。诸位要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一层一层淘汰下来,这四十多亿人里头,真正能遇到佛法恐怕一百个都找不到,这是实在的。所以修行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很少。不要说其他法门宗派,单讲念佛,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说,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够往生不过三、五个而已。什么原因?不如法,不明道理,不懂方法,盲修瞎练,对於世缘放不下,还有贪恋,虽念佛也不能往生。不过念佛也有好处,比一天到晚骂人总强多了,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总是善的,道理在此地。一定要晓得,「人身难得佛难遇」,就是佛法难闻,这是时希有,你得人身又遇到佛法,又遇到佛法的正法,很稀有,很难得。
第二个是「处希有」,处是处所,这个地方有正法在此地,这个地方就稀有。譬如说今天道场很多,公共设施也很多,有几个地方在那里讲解正法?在那里修持正法?这就太少了。这是处所稀有。但是在今天,时代不相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处所跟过去不一样,现在是乱世,每个处所所看到的都是在造轮回业。譬如弘法利生的道场,这也要机缘成熟,在中国过去这些丛林大道场,假如我们去看看它的山志、它的历史就晓得,最初也是几个法师看到这个环境很清幽,在这里搭个茅蓬,修心养道。以后仰慕的人多了,听说这里有高僧、有高人住在这里,大家要亲近他,人就愈来愈多。愈来愈多,建筑物就慢慢扩充,经过几十年、几百年形成的丛林,不是有计画的找一块地要盖,不是这样的,自然形成的。跟现在人不一样,现在是找个地方,首先设计、规划要做什么,这是有为法,从前真的是随缘成就,他心是清净的,没有操一点心,任运而成,那个处就稀有。
所以有许多人问我,他说法师,你为什么不建个道场?他不知道我没有建道场的条件,什么条件?没有人。我建道场就是我孤家一个人,我一个人不需要道场,一个人搞个道场就是罪过。真正有志同道合的人在一块共修,就需要一个道场,没有,两个人在一起,两种想法,两个意见,何必要搞道场?明了因缘就知道。所以道场一定是自然成就,绝不要自己去操心、去规划、去设计、去劳神,劳心劳力,那就大错特错。从佛陀开始,历代祖师大德谁操心去建过道场?没有,没有一个人,都是自然成就的。
今天这个时代,需不需要建个大道场?不需要。从前需要,从前是因为资讯不发达,交通不方便,所以建许多道场,便利附近的人来修学。现在资讯发达、交通便捷,还要道场干什么?我常说,今天要建道场,应当要建电视广播台,那就是道场。我们弘法,关在一个小房子里面,录音带做成了,一播放,全世界的人在家里都收到了,这是大道场。所以现在道场跟从前那个道场观念上要变,不是从前那个样子,要明白这个道理,要如法。法是什么?身心清净,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也就是空有二边都不著,又能叫广大众生统统得利益,这叫道场。所以今天的道场是无线电的广播电台,真正有大福报的人,像从前的须达多长者,就是给孤独,给孤独他的名字叫须达多,只陀太子,这样的大德来发心帮助佛法弘扬,你要建大道场你就建广播电台。力量小的建小型电台,利益一方,大的可以利用卫星传播到全世界,这能发挥作用。要是花很多冤枉钱建个庙,那不是这个时代,那个时代已经过去。这都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的,要认识清楚的,叫处希有。
第三是「德希有」,德是成就,主讲的人是释迦牟尼佛,德行圆满,不是普通的成就,真正是希有,主讲的是佛陀。「事希有」,他现在在讲什么经?教给我们什么法?金刚般若之法,这个太稀有了。金刚般若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一切法门里面,这个法门是无比的殊胜,因为这个法门是直接成佛的法门,金刚般若是成佛之法。纵然我们修净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要学这个法门,要想圆满菩提,依然离不开金刚般若。所以这是希有,赞叹这四桩事情。「此希有正指般若波罗蜜言」,波罗蜜是梵语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就是究竟圆满,要照字面上翻,翻做到彼岸。到彼岸就像我们中国人习惯上讲「到家了」的意思,功夫到家了,这就是最好的。无论什么事情,你做到一个高水准,都叫做波罗蜜,都叫做到家了。你炒个菜,色香味俱全,你功夫到家了,在印度话叫波罗蜜,炒菜的波罗蜜。这是智慧的波罗蜜,波罗蜜应用得很普遍、很普通,跟我们中国到家是一个意思,就是究竟圆满。这里「希有」赞叹含著这么多意思在里面。
『世尊』这是对佛的称号,这个号是总称,是总号,就是世出世间为大众所尊敬的这个人。不但我们世间人尊重他,出世间的圣人也尊重他,像罗汉、辟支佛、菩萨,甚至於诸佛,对他都尊重,所以称之为世尊。「称呼时用之」,在《金刚经》上我们要特别留意,因为经上有时候称佛、有时候称如来,这些字样它代表的意义很深,不可以不知道。「称佛则表果德」,他修行证果,他在果位上,从这个地方来说的,这个意思我们在称呼上就用佛。「称如来则表性德」,性德是真如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修成的,称如来,底下讲的话完全是讲性德。从这些用的名称不相同,里面的意思不一样,这是我们要特别留意到的,不但《金刚经》上如此,所有一切大乘经里面习惯都是如此。
「世尊入城还园,如如不动。」入城是乞食,托钵乞食,这是他一天必须要做的事情。这个举动我们现在晓得了,以前不知道,这个举动就是『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我们从前不晓得,现在才知道。佛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是给众生做榜样,都是给众生做模范,都是令众生在观察当中去省悟、去体会、去觉悟。所以他教化众生不仅是言教,有身教、有意教,身语意三业都是在利益众生,教化众生。还园是回来,托钵再回到只树给孤独园。如如不动,是他没有动一个念头,去托钵也好,托钵到城市里面,城市里面接触的就很广,你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佛也很慈悲,遇到任何人都打招呼,人家向他请教都会回答的,都教导的,他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如如不动简单的讲,就是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他的心永远在定中,永远是清净的。他为什么这样清净?因为他真的完全看破了,完全都放下。我们今天会起心动念,就是因为还有没看破、没放下,所以才起心动念;统统看破、统统放下,还有什么念头好起?没有了。不起心不动念是正常的现象,很平常的现象,起心动念是极不平常,如果我们以人来说,佛是个平常人,我们大家是非常人。你明白般若经你就会点头,这是真的,一点不假,我们是非常人,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佛的心清净,一念不生,所以他是正常的。学佛没有别的,就是让我们从非常人变成一个平常人,那就是佛,六道凡夫是非常人,佛菩萨是平常人。
「密示住心」,密不是秘密,佛家没有秘密,有秘密总是见不得人的事情才秘密,样样事情都坦白公开,哪有秘密可言?佛法里面讲密是深密,理与事都有相当的深度,一般人不懂,跟他讲他也不容易明白,所以叫密,这里是深密的意思。要心地达到相当清净的程度,他自然就明白,不是言语能说得清楚的,这一类的法在佛法就称之为密,是这么个道理。这在日用平常当中,一句话不说,教给大家住心的方法,住心的样子,住心就是心要安住在哪里。我们一般人这个觉悟没有,从来也没有想到心要安在哪里,几个人想到这个?没有人想到。我们在佛教史里面只看到慧可想到这个事情,慧可的心不安,找到达摩祖师,请达摩祖师替他安心。他发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确很严重,心不安是大病,有病就要求医。我们有这个大病,自己还不晓得有病,还不知道去求医,你说多可怕!在这一会上,须菩提尊者见到了,知道有病,向佛请教,心要安住在哪里?妄想要如何把它降伏?《金刚经》上就是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是我们的大病、病根,这两个问题要是解决了,其他枝枝叶叶的自然就没有了,这是根本问题。所以这部经是从根本下手,它的好处在此地,没有枝枝叶叶,绝不罗嗦。我们想想,我们的确这两种病都存在,而且都非常严重。佛在生活当中教给我们,修行在哪里修?在生活当中修,决定没有离开生活。所以他教给我们心怎么安住。
「以身作则,正是加护忆念」,这就是前面讲的护念、付嘱。佛做给我们看,确实佛的心、佛的行从来没有中断过。《楞严经》上所讲的「净念相继」,佛的作法才真的叫相继,相继是从来没有间断过。「食讫宴坐,一念不生」,食是吃饭,饭吃完了,宴坐是打坐,这都是做个样子,这些样子都是给我们启示的。我们看造的佛像,佛像多半是坐在那里,我们看到佛像有什么启示?没有!看到佛像顶多我们佛教徒赶紧给佛磕三个头,其他的什么都不晓得,这样供佛没有利益。你供的佛像,这个佛像是坐著的,你一看到这个佛像就晓得我要如如不动。坐就是不动的意思,什么不动?不是叫你身不动,身不动那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了,心不动。他这个样子是教你心不动,身要动。现代的人健康的人少,一身毛病的人多,为什么?不懂得养生之道。心要静,心要虚,他刚好颠倒,他心里头忧虑、牵挂,乱七八糟一大堆,永远搞不清,心病了;身要动,他身要静,要过得很舒服,一步都不肯走,身就病了,身心都病了。连养生之道都不懂,懂得养生之道就是身要动,心要静,身体是一部机器,机器不运作它就生锈,就坏掉了。
所以佛法修行法门里头有专门修拜佛的,一天拜三千拜。那是福报很大的,不要做事情,你们一天到晚工作繁忙,哪有那么多时间去拜佛?但是早晚多拜几拜佛有好处。拜佛是身体在运动,心地清净,拜佛是很好的修行。在拜佛的时候,像你们大家工作很繁忙,一天能够拜半个小时就很好,早晨起来拜十五分钟,晚上睡觉以前拜十五分钟。这十五分钟拜佛的时候,把一切的妄念统统放下,什么都不要想,让心整个清净下来,就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十五分钟不管拜多少拜,不必去记,你拜得快慢都没有关系,这样对你的身体健康,身心健康大有帮助,特别是工作繁忙劳累的人,能够恢复自己的体力。不要以为我一天累得这个样子我还要拜佛,那你就大错特错,拜佛能恢复疲劳,恢复到清净,养生之道。所以,坐是表心清净,如如不动,表这个意思。
立的佛相则是表慈悲的意思,我们这一尊阿弥陀佛接引像,这是代表大慈大悲,要帮助一切众生,接引一切众生,接引一切众生就是要把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传授给他。所以,佛菩萨形像都代表很深的教育意义在里面,知道的人很少,我有个小册子,现在他们给我编出来的《认识佛教》,诸位仔细看看,我那里面有说明。虽然说得不多,但是诸位要晓得了,可以举一反三,懂得佛法教学的艺术,它用雕塑、用音乐、用美术来表达教学的意义。它的教学法的确非常高明,能在生活艺术当中达成教学的目标,不是一种刻板的教学法,活活泼泼。
「密示降心,令众取法。」如果我们懂得它表法的义趣,我们就明白了,就开悟了,就知道应该怎样学习,就知道应该怎样生活。「正是托付谆嘱」,前面讲护念、付嘱,佛就在这些地方全部都做出来。「动静之间,以身教不以言教」,身教是不拣别根机的,一切时一切处表演,一切众生都看到;言教是应机说法。身教不必拣别根机,言教则需要,可见得身教是普施、是普度,言教是别施,这样的教导才是圆满。「随时随处,无不为菩萨正觉模范,此真所谓善。」所以经上赞叹「善」这个字,是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关键的字眼,它善在什么地方?就善在这里。「须菩提今日始看出而叹为希有也。」实在说,须菩提哪里是今天才看出?早就领略、受用到了。虽然自己早就领略、受用到,他也不问,他也不说出。原因是什么?大众的机缘没成熟,跟他讲也是白讲,也没有用处。观察大众对佛法的修学已经到相当的程度,这个法门一提出来大家一定恍然大悟,能够接受,能够改变自己修行某些方面的错误,这正是时机成熟。所以这个「始」里面含的意思就很深,在适当的时机提出来,帮助佛教化众生。
我们看底下一段,这是正式请法了。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我们看到他请法的这些词句就晓得,这部经对什么人说的?对那些受菩萨戒的人说的,发菩提心就是菩萨,受了菩萨戒,受了菩萨戒就要当菩萨。菩萨怎么个当法?这部经就是教你当菩萨的方法,这才是真正的对象。所以《金刚般若》在佛法里面五时说法是第四时般若时,在般若十六会里面它是第九会;换句话说,这些大众现在不是假菩萨,是真菩萨,它不是普通的佛法,真的是高级的佛法。所以一开端,『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标准前面跟诸位透露过,这个善必须三福具足,才是此地当机者。三福,第一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做到了;第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也做到了;第三,「发菩提心」,这叫发心,此地讲的发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他现在正在做。正在做这个事情,遇到两桩很棘手的问题不能解决,这两桩就是心怎么安住,怎样把妄想伏住。这个法门提出来,岂不是正是时候吗?正是他需要的时候提出来,时节因缘成熟,你看他问的这几句话就明白了。所以善的标准就是前面所说的持戒修福,我们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
持戒修福就是认真修学三福,我们净宗学会成立之后,在缘起里面就明白提出来,修学净土的同修,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遵守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第一就是「三福」,第二是「六和」,第三是「三学」,戒定慧三学,第四是「六度」,第五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的科目不多,五个科目,很容易记,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不要违背这些教条,这就是持戒修福。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与这五个科目相违背,那就不是学佛,与佛法远之远矣。虽然求生净土,勤苦念佛,还是不能往生,为什么?与西方净土不相应,这一定要晓得。真正的觉悟是知道轮回再不能干,这是真正觉悟,不能再搞轮回。无量劫来搞生死轮回,想想自己这一生日子过得这么苦,还想干吗?来生做人,你要问我,我都不干了,为什么不干?我看到那些当学生的背书包好苦,这个事情怎么可以干?不能干。古时候做人还可以,读书乐,现在读书苦。工作也苦,一辈子辛苦,到老就更可怜、更苦,现在的老人有几个孝顺儿女?几个人来照顾你?
美国这个国家,社会福利虽然好,国家照顾你,到了老人院,老人院里面是什么生活?坐吃等死,你想想他精神多痛苦,多可怜、多可悲!每天看著这个房间的人走了,再过两天那个房间的人走了,想想再过几天轮到自己。你想想看那是什么日子,这日子能过吗?所以你观察这个社会,轮回不可以再干,一定要超越轮回,要了生死,要得大自在,这个人就真正觉悟。如果对於世间还有贪恋,这个人还是继续在迷惑颠倒,没醒过来。这部经是对已经清醒过来的人说的,还没醒的没用处,对他讲这个法门没用处。善的标准无论如何要记住。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也是梵语音译过来的,在从前翻经的体例里面这叫尊重不翻,因为它是佛法修学的总目标。我们学佛希望得什么?就得这个东西,所以这句保持原来的音译,不把它翻过来。其实翻是可以,很容易翻过来的,不难,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觉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还用印度原文。印度音里面「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这个音就是无上的意思,「三」是正,翻成中国意思是正,「藐」是等,我们中国意思是等於的等,底下「三」是正,「菩提」是觉,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它翻并不难翻,不翻的原因是尊重不翻。真正觉悟就发了这个心,成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得,就成佛了。
我们看下面的注解,「大论云」凡是般若经里面所讲的大论就是《大智度论》,法相宗里面讲的大论就是指《瑜伽师地论》。所以这是指《大智度论》里面所说的。「从因至果,有五种菩提」,菩提是觉悟,觉悟有浅深不同,这个五种,就是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讲你觉悟有五个浅深次第不相同。第一个叫「发心菩提」,你现在才发心,就是你才觉悟,这是十信位。从初信到十信,这是大乘圆教,因此这个地位也要用大乘圆教来说,大乘圆教初信位具足哪些条件?刚才说了,真正觉悟,不愿意再搞生死轮回,从这个地方觉悟,醒过来。要想脱离轮回,先要知道轮回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不晓得,佛很清楚,他告诉我们,轮回是从我执来的,就是这部经上讲的我相、我见。只要有我怎样怎样,我想怎样,我以为怎样,好了,轮回你就别想出去。这就是轮回中人,轮回就是这么来的。所以这部经一开端就教你破我相。
我相里面第一个是身,六道众生都以为身是我,这是基本错误的观念,你认错了。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样,衣服是我所有的,穿坏了丢掉,再换一件新的,是我所有的,不是我。身也是我所有的,身坏了,舍身再换一个身,就会很自在。他现在忘掉了,以为身是我,不晓得是我所有,那苦头就吃大了,亏就吃大了。如果知道身是我所有的,你就不会贪生怕死,换句话说,生死就了了。了是什么?明了,生死的真相明了了。身体老了,不要了,再换个新的身体,这多自在,快快乐乐的换,一点苦恼都没有,那他换的身一定会比现在这个身更好。就是因为迷惑颠倒,把身体换错了,人身丢掉,换个畜生身,那不糟糕了吗?这是迷惑颠倒。真正明白了,不会搞三恶道,不会造三恶道的业,不会受三恶道的身。所以,头一个要把身见破掉。
身见破掉,明白了,知道了,不再执著身是自己,初信位的菩萨。还要执著身是自己,初信位没分,你学佛不管怎么修学,拿念书来讲,幼稚园,没到一年级;一年级不执著身是我,这才到一年级,它的标准是如此,初信位。执著身,没入门,门外,幼稚园,不是正科生,菩萨五十一个位次的初信位没有你,标准在这个地方。从初信到十信,「发心菩提」,觉悟,这个觉悟是天天在觉悟,前面讲的始觉,永远始觉,天天觉悟。我们读经,我们修学,修行就是生活,我们读经,在生活当中每天都有领悟,天天境界不相同,天天是始觉,我今天又觉悟了。过去有很多人来劝我,法师,你要把你的东西写出来,留给后世。我说我的东西见不得人。他说你讲得不错。我说差远了,昨天讲的东西,今天回想不满意,到明天,我对今天的东西决定又不满意。境界天天在提升,年年不一样,那个东西有什么用处?对你们初学也许值得有一点参考,在我说一点用处都没有。
我过去在李老师会下求学,初去的时候我听经还写笔记,被老师看到了,我都是坐第一排。大概到第三天,他就把我叫到房间去,他问我,你听经的时候你不注意听,在写什么?我说写笔记。他说你写这个干什么?我说怕忘记。没用!你到明年的境界跟今年不一样了,何必浪费这个时间?我想想也不错,也有道理,从此以后就不写了。我在台中十年,我一本薄薄的笔记本,十年只写了三分之一,没有写笔记。这就是他告诉我的,专心去听,去体会、去领悟,不要去记这些东西,没有用的。他这个教训使我得到大自在,为什么?不执著文字,也不写笔记了。不但不写笔记,所有一些人给我的信件,我信件收得不少,各地方来的,我从来不写回信。为什么?天下本无事。所以收到信件时,寄一本书,或者新编的讲义、录音带给他寄一份去。不要罗嗦,没事,哪有那么多疑问?凡是有疑问的,说老实话,不老实,老实的人没问题,不老实的人问题才一大堆。那个一大堆都不是问题,本来没有问题,有什么好写信的?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自己日子过得很舒服、很自在,这做样子,你像我这个样子不就好了,就没事,何必没事去找事?这个错了,绝对不找事。
我是人家去找我,我也没事。我在台北,很多同修晓得,我们景美图书馆是韩馆长她建立的,与我不相干,我没事。杭州南路一个讲堂,简丰文送给我的,苦苦的哀求,法师,我送个道场给你。我看他态度很认真,我就问他,你想害我!他说不是,我供养法师。我说道场要不要开销?他说当然要开销。我说我钱从哪来?你不是害我到外面去化缘,看人家颜色,那个日子多难过,我不上你当。最后一定死赖皮要送,我就问他,一个月开销多少?他说大概要六万。你每个月拿六万块钱来,这个道场我接受,你不拿来我不接受。他就愿意每个月送六万来,开销他一个人包了。到了三年,收入开销够了,我就告诉他,你可以不要再拿了。人要活得自在,送你的东西,陷阱,害你!那是傻瓜才去做,头脑稍微清醒,谁上这个当。一定要明了。你叫我有一点点操心,你就是来谋害我。所以,我过得很自在有道理,这些道理都是在佛法里得来的,一点都不操心。讲堂建好之后,我教他怎么做,统统上轨道了,三年都上轨道了,我就要辞掉。我说你们上轨道了,谁做都可以,照著章程,照著这个方式去做,就可以了。一直搞到现在大概十二年了,我还辞不掉。简丰文说,不行,师父你要辞掉之后就没人送钱来了。我说我这个招牌很值钱,好吧!招牌给你挂,事情我绝不管,你要叫我管事我绝对不干。所以现在是挂名的,挂个名而已,不管事,事情由他们去管。但是我教导他的原则原理一定要遵守,应该怎么做法,做得很如法,很难得。所以佛法学了真有受用,没有白学。
从这个基础再向上提升,叫「伏心菩提」。由此可知,伏心,云何降伏其心,真的降伏住了。前面虽然发心,还没能降伏住。诸位在此地就知道,这部经是对谁说的?就是对十信菩萨说的,十信菩萨还没降伏住。懂得金刚般若的道理,运用金刚般若的方法,要能把心伏住,就提升了,你就升到初住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都叫伏心菩提,这个阶段里面的菩萨不会起心动念,心真的清净了,无论什么境界,随缘不攀缘。随缘当中决定是守住佛的教导,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就自在了。
到初地就是「明心菩提」,明心就是见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实在说在圆教里面,初住菩萨就明心见性,为什么还叫他伏心?虽见性,不够清楚、不够明了,古人有个比喻说「隔罗望月」,就是隔一层纱,月亮也看得清楚,但是隔了一层纱。像我们纱窗一样,在纱窗里面看月亮,不是在外面。虽然看得清楚,它还有一层障在,这个障是所知障。到初地以上,明心菩提,这个障没有了,这层纱没有了,比喻这个意思,「初地到七地」。
「出到菩提,八地至十地。」出到,到是到达,如佛一样的证得。所以,八地菩萨跟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是相同的,只是没有佛那么圆满,没有佛那么究竟。古人用月亮做比喻,发心菩提就像月牙,我们初二、初三看的月牙,那是真月亮,不是假的,但是光不大,那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是真心,比喻真心。伏心菩提,大概就像初四、初五、初六到十一、十二;明心菩提应该是十三;出到菩提,这十四的月亮;「无上菩提」是满月。我们在经上看到,古德注疏里看到,佛常用这个做比喻。「正等正觉属因,无上属果」,因为正等正觉,从发心到出到都是正等正觉,到无上这是专指究竟圆满。这段是说明什么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们通常简称叫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段里面讲「问意有三」,问的意思有三个。第一,「凡为菩萨,须发菩提心,故先问」。一开端第一句话问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菩萨。在这里诸位要记住,三福就像三层楼一样,不能躐等,我下面两层没有,要第三层,这不可能的事情。现在修学大乘的人很多,修学大乘的人为什么不能成就?就好像盖楼房,他想要盖第三层,下面两层不要,所以辛辛苦苦搞了一辈子搞不成功,道理在此地。学佛一定要从孝养父母、尊师重道,从这里扎根,这第一福里头讲的,第一句,孝养父母。为什么?孝敬是性德,学佛要成佛、成菩萨,就是要把性德圆满的开显出来。本性就像宝藏一样,像个金矿一样,你要去开采。开采的工具是什么?孝敬,孝、敬是开发自性的工具,你不用这两个东西去开采没有办法。真如本性里面虽然具足万德万能,它被妄想、烦恼埋在里面,你决定没有法子开采出来。大家不晓得孝敬的重要,不明白这个道理。
佛法传到中国,能够在中国生根,在中国发扬光大,远远超过本土印度,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中国古圣先贤教学是教孝道跟师道,正好是开发自性的工具,道理在此地,不是佛法偏爱中国。我们现在了解,其他国家民族里头不提倡孝道,不知道尊师重道,所以佛法虽然传到那里去,没有多久也就消失了,好像植物一样,水土不服,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它的根本,大乘法大乘菩萨戒里面,菩萨戒条就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孝名为戒,必定是先有孝道,然后才有师道。人要不孝顺父母,会尊敬老师,那个老师要是聪明有智慧的人,一定晓得这个学生别有企图,要小心他,不怀好意。他要能孝顺父母,再尊敬师长,这是顺理成章,这是应当的;不孝顺父母,去巴结老师,企图心一定不良。
中国过去自古以来,帝王有宗庙,祭祖先的,一般平常百姓有祠堂,春秋祭祀祖先,这是提倡孝道具体的表现。团结一个家庭,团结一个宗族,团结社会、团结国家,那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中国是古国几千年,今天还能存在,其他世界文明古国都没有了,唯独中国存在,靠什么?就靠这个力量。这个力量没有了,这个民族大概也不会有太长的时间,这是我们要晓得的。早年我没有到美国来之前,一些法师到美国,有的是我认识的,我就劝他,到美国来不要盖寺庙。盖什么?盖祠堂,先提倡孝道,孝道能够建立,然后才能够提升到师道,因为佛法是师道,佛法是教育、是教学。所以不必建寺庙,应当建祠堂。祠堂里面可以讲经说法,用祠堂团结我们侨民,那就是突破了宗教的范围,无论你信什么教,中国人对祖先总还有感情,春秋祭祀,这是个很好的团结象徵,这里面可以讲经说法,比建寺庙好。我虽然劝,没人听。所以这是先问发心。
第二,「初发心,不能如佛之随缘安住,故次问住」。这些善男子善女人,也就是持戒修福之人,他们也很用功,也很努力在精进、在学、在做,但是不能像佛那样的自在随缘。於是心要安在哪里,这是个大问题,一定要代大家来请教这个问题,我们的心要安住在哪里。第三,「又以妄心数起,不能似佛之自然降伏,故再问降伏」。心为什么不能住?实在讲,妄念太多,妄想太多,这些杂念妄想要怎样把它除掉,这是个大问题。这是为初发心的菩萨提出这三个问题,《金刚经》自始至终,世尊为我们解答这三个问题。我们读了《金刚经》,这三个问题有没有解决?如果没有解决,还得不到答案,这部经叫白念了,那有什么用处?所以《金刚经》般若法门,跟净土比差一大截,一切诸佛如来赞叹净土,称为净宗第一法门,《无量寿经》是一切经里的第一经,有道理。这个要在净宗法门太容易了,发了心,应云何住?心就住在「阿弥陀佛」上就行了;应云何降伏其心?「南无阿弥陀佛」就降伏了,你看多简单。一句佛号,三个问题全解决了,这是净宗的殊胜,哪有这么麻烦,这么罗嗦。我们今天读《金刚经》,探讨这个道理,明白这个方法,可是真正用功还是用一句阿弥陀佛,高明!江味农居士他就是用这个方法,他念佛。
「得人身闻佛法,必要发大心,方能修大行而得大果。」这是讲得人身、闻佛法之可贵之处,稀有之处,得到人身,闻到佛法,这才真正可贵,真正稀有。如果闻到佛法,不能够真正去修行,修行没有结果,那叫真可惜,那人身得到并不足贵。这个机缘难得,开经偈上所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所说的,「无量劫来稀有难逢」,我们这个机会真的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我们今天遇到,真的叫中第一特等奖,太难了,我们中奖了,中了奖是福是祸,就看自己怎么样运用。所以要发大心,大心就是出离轮回的心,圆成佛道之心,这是大心。不但我要出轮回,出轮回,阿罗汉就出轮回了,不算大心,要成佛,要成究竟圆满佛,也就是说要恢复自己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这叫成佛。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要发这个大心。心大行就大,修行就大,心量小,不能修大行,证果就谈不上了。
一定要心量大,心怎么大?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大了,分别执著是画界限画圈圈,愈画愈小,那就很可怜。本来你的心是海阔天空的,被你画得很小,连第二个人都不能相容,你说这个多可怜。一定要觉悟,原来的心是等虚空法界,大乘经上常讲,佛菩萨的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包是包罗,太是虚空,心包虚空,度量之大是包容十方法界,有这么大的胸襟,这才叫大人物。哪有现在心量这么样窄小,心量窄小的就是经上讲的可怜悯者,那个人真可怜。所以要拓开心量,这才能修大行。大行没有别的,大心就是大行,你才能够得大果,大果是明心见性,就是让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完全显露出来,这是大果。
下面举个例子,帮助我们学习的,《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每参访一位善知识,他一开口第一句话说「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先表明我已经发心,我想作菩萨,想学菩萨,「而未知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下面提出这两个问题向善友请教,善友就是善知识,也是我们中国人讲的老师,老师是善友,是善知识,提出来向他请教。《华严经》上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也是很重要的启示,当你还没有成佛,你在修学的阶段,谁是你的老师?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我的老师,学生呢,学生只有一个,只有我自己一个是学生,其余的统统是老师。你要用这样的心态来求学,你才能得圆满菩提,你才真正能够得清净心。印光法师说得好,学佛的成就是「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如果能把一切众生都看作是我的老师,都看作是我的善知识,都看作是佛菩萨,我的恭敬心是圆满的,十分,你得的是十分利益。如果觉得这个人没什么了不起,他比我差远了,你对他就不生恭敬,你恭敬心缺了一分,你所修学的功德也缺了一分。看所有的人都不如我,那好了,你的恭敬心就缺了九分,甚至於十分全缺,你还会有什么成就?不必谈了,没有成就。这是很深的道理,懂得的人不多。
释迦牟尼佛在示现成佛第一部讲的经《华严经》上,就把这个圆满的显示出来。所以善财去参学,一个人,没有陪伴的,有陪伴的,他是我同学,跟我差不多,恭敬心就没有了。所以,学生只有自己一个人,除自己一个人,统统是老师,统统是善知识。他的长处我要学习,他有过失,过失也是我的善知识,让我看到了,不对,我不能学他那样,我要改过。善人是善知识,恶人也是善知识,顺境是善知识,逆境也是善知识,你怎么会不成佛?你的老师、善友无量无边,你成就就快。六波罗蜜、十大愿王从哪里修的?就在这里修成功的,一切人一切处一切事里面成就圆满功德。什么叫菩萨行?行是行持,就是造作,用现在的话来说,我们应该怎样处事待人接物,应该怎样生活,这是属於行。菩萨是觉,是一个觉悟人的生活,觉悟人的行持。道是存心,什么样的心才是真正觉悟的心,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觉悟的行为。行是对事相说的,道是对心里上讲的,你怎样存心,怎样做事、处事。
「是知发大心者,必修大行。」《华严经》的五十三参就是发大心,修大行,证大果。所以《华严经》实在讲真是好,就是分量太大,《华严经》如果讲一遍,像我这个讲法,一天讲两个小时,我看至少要四年才能讲圆满。那真的是圆满法轮,其味无穷。我讲《华严》断断续续的讲了差不多有二十年,真是愈讲愈有味道,现在就是机缘不成熟,天天还要去乱跑,不能在一个地方讲。那一定要在一个地方,要住在那里不动,每天至少讲两个小时,四年到五年可以圆满。断断续续的,时间耽误太多,许多地方邀请我,不能去,得罪他们,如果要去了的话,说实在话在此地十六次经也没有这个机会,时间都浪费掉了,非常可惜。所以这几年,很多地方找我我都不去,原因就是能够把时间集中,多讲一些经典,把录音带、录影带送去供养他们,我觉得这个反而对他们有利益。去见见面没好处,实在讲也没有必要。可是有很多很执著,非想看看不可,你说糟糕不糟糕!其实有什么好看的?没什么好看的。所以必修大行。
「住、降,正修行之切实下手处也。」我们常讲功夫得力,什么叫功夫得力?不是说我一天能念几万声佛号,我一天能读多少卷经典,这不是功夫得力。功夫真正得力是心清净,妄想少,烦恼少,忧虑牵挂少,心清净,对事明白了,这叫功夫得力。处事待人接物有智慧,不像从前那么糊涂,道眼开了,眼睛放光,那叫功夫得力。也就是你的生活过得很自在,愈来愈快乐,愈来愈自在,这是功夫得力的现象。真的离苦得乐,离苦得乐必然是破迷开悟,这是功夫得力。「然此二问,实在相资」,相资就是互相为助缘,「以觉心住」,可见得「住」是什么?觉悟,觉悟就是住。不能把心安住在一个地方,为什么?心要安住在这一个地方,就是坚固的分别执著,麻烦就大了。为什么佛在这部经上教给我们应无所住?第一,心是什么大家没搞清楚,在打妄想。心是宇宙人生万法的本体,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万法是从这个变现出来的,你说它要住在哪里?就像虚空一样,虚空要住在哪里?你要把虚空硬是要把它住在那里,岂不是大错特错!我做一个小房子,紧紧密密把虚空藏在里面,藏的住吗?我们凡夫有这个念头,我的心要安在哪里?错了!大错特错。
我们今天念佛人把心安在阿弥陀佛那里,错不错?也不正确。不正确佛为什么教我安住在这里?前面也跟诸位提过,安住在阿弥陀佛那个地方可以通到无住,好处就在此地。住在阿弥陀佛那个地方就等於无住,因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开悟了,就无住,这是从有住通到无住。但是其他的法门不行,只有这个法门是从有住通到无住,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所以古德赞叹这是「门余大道」,门是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之外的一条正路,就是安住在极乐世界,求生净土。这是从有通到无,从妄通到真,有这么一条路我们就有办法,这一生就稳稳当当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没有这条路,说实在话,大乘经典再多也没有法子,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妄想、烦恼、习气断不掉;断不掉你就决定不能成就,怎么样修都还是搞轮回,出不了轮回,这些道理、事实真相统统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我们方向正确,目标正确,你说这一生有方向、有目标,那个人多快乐!人为什么很苦?做人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迷惑颠倒,不知道将来怎么样,这叫真可怜。好像船行在大海当中,看到四面茫茫,不晓得往哪里走,这个日子就难过了。人一生有确定的方向、目标,知道前途一片光明,他生活多自在,多快乐。「以觉心住,则妄心不降而降」,妄想分别执著不必去理它自然就没有了,因为你有正确的方向、目标,你不会再去胡思乱想。「妄心降,则觉心不住而住也」,所以它是互为因果的,妄念没有了,心自然就清净。
这些道理落实在日常修学之中,就是看破、放下,看破放下是决定正确的。看破是智慧,是真实的学问,放下是功夫,是真实的享受,佛法里面讲的受用,是真正的受用。只有真正去做的人他得到,他享受到,不肯去做,纵然把这些道理听得再多,经书念得再多,也是枉然。所谓是说食数宝,肚子饿了,想想馆子里这个菜那个菜,说了几十道,一口也没有吃到,还是得挨饿,没用;一定要去做,要认真去做。所以老师跟学生能够很投缘,就是老师教导的学生都能够奉行,真做,这是人生第一大乐事,真的没有比这个更快乐的。所以学生,照我们佛经里面讲的,他有深厚的善根,他听劝,一劝他就醒悟过来,真做,肯做。说了不听那没法子,那个就很难,佛菩萨来了也没用处,也帮不上忙。
我年轻的时候在台湾,遇到几个老师,幸运的就是自己还有这么一点本钱,什么本钱?听话、听劝,我就有这么点好处,得到的利益就很殊胜。我对於老师非常感激,对於老师恩德念念不忘,因为一生享受的得自於老师的指点。最初遇到方东美先生,方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原来我对佛法非常反感,认为这个东西是迷信,看到外面学佛的人表现那套也是迷信,什么人来跟我说我都不会接受。对老师尊敬,老师说的话我们相信,老师告诉我「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就是被他这句话打动了。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那要去尝尝,尝试尝试,这才跑寺庙。跑寺庙干什么?借佛经来看。在那个时候,那个时代台湾,佛经市面上买不到,全台湾印佛经只有三家,而且量很少,种类也不多,很难得,只有到寺庙里去借《大藏经》来看,方先生介绍的。那时候虽然看佛经,学佛,我跟方老师学哲学,不是学佛,这是附带从哲学里头介绍过来的。所以我学佛三年,到大殿里头看到佛像都没有去拜过一次,我看到人家拜都好笑,怎么现代人还趴在地下磕头,看不惯。我们见到佛像,行三鞠躬礼,这最恭敬了,是那么样一个态度。所以我看到现在年轻人一学佛都能拜下去,我很佩服,很了不起,我做不到。我要把它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才会拜,为什么要拜,没搞清楚我不会做的。我跟章嘉大师三年,好像只跟章嘉大师拜过一次,搞明白了,搞清楚了,这才去拜老师;没搞清楚不干,绝不盲从。所以,能把我度化是相当不容易,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我晓得应该怎么做法。
老师教导我们,学佛从哪里下手?我学佛就亲近章嘉大师,他老人家告诉我,下手要从看得破,放得下。这两句话我能听得懂,我向他老人家请教,看破放下从什么地方做起?他告诉我,布施。我第一次去见章嘉大师,我向他请教的。我问的问题,我现在懂得佛法很好,有没有一个方法能叫我很快的入门?他就告诉我,看得破,放得下。我问他怎样做,他告诉我布施,第一天见面他教给我的。我辞别的时候他送我到大门口,拍拍我的肩膀告诉我,我今天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就真听话,回去就真布施,真做。真的做了六年,就有感应了,大概有些什么事情要发生,自己可以预先知道,在一、两个月以前自己就好像能预先知道。真干才行,不干不行,真听话。
首先要晓得,老师决定不会欺骗我们,老师说的话一定有道理,虽然没搞清楚,只要照做,决定有好处,唯有真正照做才能体会当中的道理。理要用事去印证,理事不二,理才愈来愈明白。理愈清楚、愈明白,事上做得就愈快乐、愈欢喜,愈肯愿意去做。理跟事就是这样互相帮助,愈来境界愈殊胜,愈来生活就过得愈自在、愈快乐,证明方先生讲的佛法的生活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得到了。方老师没有说假话,他说的话我证实了。我学佛以来,很多人问我,我说我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最幸福的人,我什么都没有,我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行云流水,多快乐、多自在。哪个地方有缘就到那里去,欢欢喜喜,没有缘少住几天,也欢欢喜喜。老师教导的。老师不是教我一个人,普遍都教,那些人不听,不肯照办。所以,肯学、肯听老师的话,尊师重道你就得到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讲义的第六面,看经文: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这个经文里头关键的字眼就是在『善』,他做得太巧妙了。『希有』有四个意思,这是佛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的,赞叹用这个词句,意思大概都相同,都含著有这四个意思。第一个讲「时希有」,我们所说的时节因缘,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机会,这个机会非常难得。经上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个话完全是事实,得人身相当不容易,但是人身很脆弱,失掉人身很容易。佛告诉我们,六道里面的一般状况,天道寿命长,像非想非非想天,二十八层天最高的一层,寿命八万大劫。畜生道里面寿命长短不定,有些动物我们看到它朝生暮死,它的生命只有几个小时,像我们中国人讲的蜉蝣,水上爬的小虫叫蜉蝣,寿命大概只是十几个小时;可是也有长的,大家知道像海龟,这一类的寿命都很长。实际上畜生道,畜生愚痴,很执著,它很难转成别的身,它坚固的执著那个身、那个生活环境就是自己,这是很麻烦的事情。
当年释迦牟尼佛就是住在只树给孤独园这个地方,《金刚经》就是在这里讲的,《弥陀经》也是在这里讲的,曾经看到一窝蚂蚁,佛看到就笑了。学生们就问佛,你为什么看到蚂蚁要笑?佛就告诉他,这些蚂蚁你们看到,已经有七尊佛过世,它还是蚂蚁身。不是说蚂蚁寿命那么长,我们拿最起码的话来说,一尊佛修成佛要三个阿僧只劫,七尊佛就二十一个阿僧只劫,这真正是天文数字。蚂蚁哪有那么长的寿命?死了以后又投胎做蚂蚁,蚂蚁死了再投胎还做蚂蚁,就是它从来没有能够转成别的身,佛笑它愚痴。一切法唯心所造,都是随心变的,坚固的执著,畜生愚痴,很不容易转身,道理在此地,然后才晓得这个事情可怕。
所以,佛在这部经里面教我们要开智慧、要觉悟,不要执著,执著有大麻烦。执著里头最严重的是贪爱,我们在不少古籍里面所看到,典籍里面记载,死了以后投胎,还离不开他居住的所在。这什么原因?他对於他居住的环境太习惯了,舍不得离开。死了以后,如果是没有善业、没有善缘,得不到人身,那怎么办?就投畜生身。一个环境里面总有些小动物,蟑螂、蚂蚁这一类东西,它就来做这些,还是住在它的老家,还是舍不得那个地方,这个事情麻烦大了。佛教给我们要有智慧,什么都不能贪爱,决定不能贪恋,你才得大自在。佛在比喻里面告诉我们,这些比喻可以说是大小乘经上都有,古来祖师大德注疏里面常常引用。佛说人失掉人身,来世再得人身如爪上土,失掉人身不能再得人身如大地土。这个比喻他是在地上抓了一把泥土抓在手上,然后把它洒下去,指甲里头还有一点,用这个比喻告诉学生们,人死了以后再得人身,像我指甲里头留的这么一点,而不得人身就像掉在地面上的大地土,说明得人身的机会很难得。
我们在古人笔记小说里面所看到的,这是中国、外国确实有的事情。动物里面聪明的、灵性高的我们常讲狐狸,狐狸会变成精,会修成人身,这也是真的。狐狸对於人非常羡慕,你们得人身这么容易,它要从狐狸修成能变成人的形状要五百年,这五百年的修行还要经过许多挫折、障难,它要一一能够顺利克服通过,才能够变成人身。变成人身之后,它才能够修道,换句话说,我们人要跟它比,就省了五百年,我们得人身不知道人身之可贵。这不是寓言,这些都是事实,一定要晓得得人身很不容易。
多半人得到人身,这一生都空过,这就太可惜了,这一生空过了。我们现在晓得,怎样才不空过?出了轮回就不空过,不能超越轮回都是空过。我们世间人,尤其读历史,看到历史上这些伟大人物的丰功伟业,今天我们学了佛,我们明白因果,看看他们所作所为,愈是英雄豪杰,不晓得杀多少人,不知道做多少恶业。我们世间人都佩服得不得了,佛眼睛看,已经到地狱去受果报,命债不晓得哪一年才还清,多可怕!这才知道,古来的一些高明之人,真正有学问、有道德、有能力,他不干事,他到深山去隐居做隐士,为什么?不造业。不造业,换句话说,他就不会堕恶道,他这一生能得人身享清福,来生还能够比这一生环境还要好,这个人有眼光,这个人才叫真正聪明人。可是我们中国写历史的那些人也很高明,把这些人也写在历史里面,历史里有一篇叫《隐逸传》。我们早年没有学佛的时候,读历史看到这一篇,这些人有什么了不起,何必要给他立传流传於后世?他对於国家、社会没有丝毫贡献,虽有道德、虽有学问,隐居到山林里面去,好像我们佛法里面讲小乘人、自了汉,有什么值得表扬的?史学家还要把他写成历史上去。到后来我们就明白了,这些人才是世间真正聪明人,他们表现的就跟这部经上讲的,他是身教。他不是没有能力,不是没有本事,有能力、有本事,这个做法告诉大家,於人无争,於世无求,那个生活才幸福美满。《隐逸传》主要是表现这个意思。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你看得人身,今天世界上有四十多亿的人口,几乎快到五十亿人口,几分之几闻到佛法?不成比例。闻到佛法的这些人,又有几分之几闻到真正的佛法?现在这个世间社会大家都晓得,仿冒的风气很盛,佛法里头也有仿冒,仿冒的佛法比真正的佛法不晓得超过多少倍。释迦牟尼佛晓得,三千年前他对於我们现在社会就看得很清楚,在《楞严经》上就讲得很明白,他说在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恒河沙是比喻,形容其多,就是仿冒的佛法像恒河沙一样,你怎么能遇到真正的佛法?这个难!遇到了真正的佛法,你相不相信?现在是信假的人多,信真的人少,如果说那么多人都信他,大概不错,你就跟他走,这就可惜了。这个社会认假不认真,听骗不听劝,给你讲好话不理会,甜言蜜语骗你,一下就去了。诸位要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一层一层淘汰下来,这四十多亿人里头,真正能遇到佛法恐怕一百个都找不到,这是实在的。所以修行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很少。不要说其他法门宗派,单讲念佛,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说,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够往生不过三、五个而已。什么原因?不如法,不明道理,不懂方法,盲修瞎练,对於世缘放不下,还有贪恋,虽念佛也不能往生。不过念佛也有好处,比一天到晚骂人总强多了,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总是善的,道理在此地。一定要晓得,「人身难得佛难遇」,就是佛法难闻,这是时希有,你得人身又遇到佛法,又遇到佛法的正法,很稀有,很难得。
第二个是「处希有」,处是处所,这个地方有正法在此地,这个地方就稀有。譬如说今天道场很多,公共设施也很多,有几个地方在那里讲解正法?在那里修持正法?这就太少了。这是处所稀有。但是在今天,时代不相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处所跟过去不一样,现在是乱世,每个处所所看到的都是在造轮回业。譬如弘法利生的道场,这也要机缘成熟,在中国过去这些丛林大道场,假如我们去看看它的山志、它的历史就晓得,最初也是几个法师看到这个环境很清幽,在这里搭个茅蓬,修心养道。以后仰慕的人多了,听说这里有高僧、有高人住在这里,大家要亲近他,人就愈来愈多。愈来愈多,建筑物就慢慢扩充,经过几十年、几百年形成的丛林,不是有计画的找一块地要盖,不是这样的,自然形成的。跟现在人不一样,现在是找个地方,首先设计、规划要做什么,这是有为法,从前真的是随缘成就,他心是清净的,没有操一点心,任运而成,那个处就稀有。
所以有许多人问我,他说法师,你为什么不建个道场?他不知道我没有建道场的条件,什么条件?没有人。我建道场就是我孤家一个人,我一个人不需要道场,一个人搞个道场就是罪过。真正有志同道合的人在一块共修,就需要一个道场,没有,两个人在一起,两种想法,两个意见,何必要搞道场?明了因缘就知道。所以道场一定是自然成就,绝不要自己去操心、去规划、去设计、去劳神,劳心劳力,那就大错特错。从佛陀开始,历代祖师大德谁操心去建过道场?没有,没有一个人,都是自然成就的。
今天这个时代,需不需要建个大道场?不需要。从前需要,从前是因为资讯不发达,交通不方便,所以建许多道场,便利附近的人来修学。现在资讯发达、交通便捷,还要道场干什么?我常说,今天要建道场,应当要建电视广播台,那就是道场。我们弘法,关在一个小房子里面,录音带做成了,一播放,全世界的人在家里都收到了,这是大道场。所以现在道场跟从前那个道场观念上要变,不是从前那个样子,要明白这个道理,要如法。法是什么?身心清净,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也就是空有二边都不著,又能叫广大众生统统得利益,这叫道场。所以今天的道场是无线电的广播电台,真正有大福报的人,像从前的须达多长者,就是给孤独,给孤独他的名字叫须达多,只陀太子,这样的大德来发心帮助佛法弘扬,你要建大道场你就建广播电台。力量小的建小型电台,利益一方,大的可以利用卫星传播到全世界,这能发挥作用。要是花很多冤枉钱建个庙,那不是这个时代,那个时代已经过去。这都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的,要认识清楚的,叫处希有。
第三是「德希有」,德是成就,主讲的人是释迦牟尼佛,德行圆满,不是普通的成就,真正是希有,主讲的是佛陀。「事希有」,他现在在讲什么经?教给我们什么法?金刚般若之法,这个太稀有了。金刚般若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一切法门里面,这个法门是无比的殊胜,因为这个法门是直接成佛的法门,金刚般若是成佛之法。纵然我们修净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要学这个法门,要想圆满菩提,依然离不开金刚般若。所以这是希有,赞叹这四桩事情。「此希有正指般若波罗蜜言」,波罗蜜是梵语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就是究竟圆满,要照字面上翻,翻做到彼岸。到彼岸就像我们中国人习惯上讲「到家了」的意思,功夫到家了,这就是最好的。无论什么事情,你做到一个高水准,都叫做波罗蜜,都叫做到家了。你炒个菜,色香味俱全,你功夫到家了,在印度话叫波罗蜜,炒菜的波罗蜜。这是智慧的波罗蜜,波罗蜜应用得很普遍、很普通,跟我们中国到家是一个意思,就是究竟圆满。这里「希有」赞叹含著这么多意思在里面。
『世尊』这是对佛的称号,这个号是总称,是总号,就是世出世间为大众所尊敬的这个人。不但我们世间人尊重他,出世间的圣人也尊重他,像罗汉、辟支佛、菩萨,甚至於诸佛,对他都尊重,所以称之为世尊。「称呼时用之」,在《金刚经》上我们要特别留意,因为经上有时候称佛、有时候称如来,这些字样它代表的意义很深,不可以不知道。「称佛则表果德」,他修行证果,他在果位上,从这个地方来说的,这个意思我们在称呼上就用佛。「称如来则表性德」,性德是真如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修成的,称如来,底下讲的话完全是讲性德。从这些用的名称不相同,里面的意思不一样,这是我们要特别留意到的,不但《金刚经》上如此,所有一切大乘经里面习惯都是如此。
「世尊入城还园,如如不动。」入城是乞食,托钵乞食,这是他一天必须要做的事情。这个举动我们现在晓得了,以前不知道,这个举动就是『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我们从前不晓得,现在才知道。佛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是给众生做榜样,都是给众生做模范,都是令众生在观察当中去省悟、去体会、去觉悟。所以他教化众生不仅是言教,有身教、有意教,身语意三业都是在利益众生,教化众生。还园是回来,托钵再回到只树给孤独园。如如不动,是他没有动一个念头,去托钵也好,托钵到城市里面,城市里面接触的就很广,你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佛也很慈悲,遇到任何人都打招呼,人家向他请教都会回答的,都教导的,他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如如不动简单的讲,就是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他的心永远在定中,永远是清净的。他为什么这样清净?因为他真的完全看破了,完全都放下。我们今天会起心动念,就是因为还有没看破、没放下,所以才起心动念;统统看破、统统放下,还有什么念头好起?没有了。不起心不动念是正常的现象,很平常的现象,起心动念是极不平常,如果我们以人来说,佛是个平常人,我们大家是非常人。你明白般若经你就会点头,这是真的,一点不假,我们是非常人,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佛的心清净,一念不生,所以他是正常的。学佛没有别的,就是让我们从非常人变成一个平常人,那就是佛,六道凡夫是非常人,佛菩萨是平常人。
「密示住心」,密不是秘密,佛家没有秘密,有秘密总是见不得人的事情才秘密,样样事情都坦白公开,哪有秘密可言?佛法里面讲密是深密,理与事都有相当的深度,一般人不懂,跟他讲他也不容易明白,所以叫密,这里是深密的意思。要心地达到相当清净的程度,他自然就明白,不是言语能说得清楚的,这一类的法在佛法就称之为密,是这么个道理。这在日用平常当中,一句话不说,教给大家住心的方法,住心的样子,住心就是心要安住在哪里。我们一般人这个觉悟没有,从来也没有想到心要安在哪里,几个人想到这个?没有人想到。我们在佛教史里面只看到慧可想到这个事情,慧可的心不安,找到达摩祖师,请达摩祖师替他安心。他发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确很严重,心不安是大病,有病就要求医。我们有这个大病,自己还不晓得有病,还不知道去求医,你说多可怕!在这一会上,须菩提尊者见到了,知道有病,向佛请教,心要安住在哪里?妄想要如何把它降伏?《金刚经》上就是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是我们的大病、病根,这两个问题要是解决了,其他枝枝叶叶的自然就没有了,这是根本问题。所以这部经是从根本下手,它的好处在此地,没有枝枝叶叶,绝不罗嗦。我们想想,我们的确这两种病都存在,而且都非常严重。佛在生活当中教给我们,修行在哪里修?在生活当中修,决定没有离开生活。所以他教给我们心怎么安住。
「以身作则,正是加护忆念」,这就是前面讲的护念、付嘱。佛做给我们看,确实佛的心、佛的行从来没有中断过。《楞严经》上所讲的「净念相继」,佛的作法才真的叫相继,相继是从来没有间断过。「食讫宴坐,一念不生」,食是吃饭,饭吃完了,宴坐是打坐,这都是做个样子,这些样子都是给我们启示的。我们看造的佛像,佛像多半是坐在那里,我们看到佛像有什么启示?没有!看到佛像顶多我们佛教徒赶紧给佛磕三个头,其他的什么都不晓得,这样供佛没有利益。你供的佛像,这个佛像是坐著的,你一看到这个佛像就晓得我要如如不动。坐就是不动的意思,什么不动?不是叫你身不动,身不动那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了,心不动。他这个样子是教你心不动,身要动。现代的人健康的人少,一身毛病的人多,为什么?不懂得养生之道。心要静,心要虚,他刚好颠倒,他心里头忧虑、牵挂,乱七八糟一大堆,永远搞不清,心病了;身要动,他身要静,要过得很舒服,一步都不肯走,身就病了,身心都病了。连养生之道都不懂,懂得养生之道就是身要动,心要静,身体是一部机器,机器不运作它就生锈,就坏掉了。
所以佛法修行法门里头有专门修拜佛的,一天拜三千拜。那是福报很大的,不要做事情,你们一天到晚工作繁忙,哪有那么多时间去拜佛?但是早晚多拜几拜佛有好处。拜佛是身体在运动,心地清净,拜佛是很好的修行。在拜佛的时候,像你们大家工作很繁忙,一天能够拜半个小时就很好,早晨起来拜十五分钟,晚上睡觉以前拜十五分钟。这十五分钟拜佛的时候,把一切的妄念统统放下,什么都不要想,让心整个清净下来,就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十五分钟不管拜多少拜,不必去记,你拜得快慢都没有关系,这样对你的身体健康,身心健康大有帮助,特别是工作繁忙劳累的人,能够恢复自己的体力。不要以为我一天累得这个样子我还要拜佛,那你就大错特错,拜佛能恢复疲劳,恢复到清净,养生之道。所以,坐是表心清净,如如不动,表这个意思。
立的佛相则是表慈悲的意思,我们这一尊阿弥陀佛接引像,这是代表大慈大悲,要帮助一切众生,接引一切众生,接引一切众生就是要把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传授给他。所以,佛菩萨形像都代表很深的教育意义在里面,知道的人很少,我有个小册子,现在他们给我编出来的《认识佛教》,诸位仔细看看,我那里面有说明。虽然说得不多,但是诸位要晓得了,可以举一反三,懂得佛法教学的艺术,它用雕塑、用音乐、用美术来表达教学的意义。它的教学法的确非常高明,能在生活艺术当中达成教学的目标,不是一种刻板的教学法,活活泼泼。
「密示降心,令众取法。」如果我们懂得它表法的义趣,我们就明白了,就开悟了,就知道应该怎样学习,就知道应该怎样生活。「正是托付谆嘱」,前面讲护念、付嘱,佛就在这些地方全部都做出来。「动静之间,以身教不以言教」,身教是不拣别根机的,一切时一切处表演,一切众生都看到;言教是应机说法。身教不必拣别根机,言教则需要,可见得身教是普施、是普度,言教是别施,这样的教导才是圆满。「随时随处,无不为菩萨正觉模范,此真所谓善。」所以经上赞叹「善」这个字,是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关键的字眼,它善在什么地方?就善在这里。「须菩提今日始看出而叹为希有也。」实在说,须菩提哪里是今天才看出?早就领略、受用到了。虽然自己早就领略、受用到,他也不问,他也不说出。原因是什么?大众的机缘没成熟,跟他讲也是白讲,也没有用处。观察大众对佛法的修学已经到相当的程度,这个法门一提出来大家一定恍然大悟,能够接受,能够改变自己修行某些方面的错误,这正是时机成熟。所以这个「始」里面含的意思就很深,在适当的时机提出来,帮助佛教化众生。
我们看底下一段,这是正式请法了。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我们看到他请法的这些词句就晓得,这部经对什么人说的?对那些受菩萨戒的人说的,发菩提心就是菩萨,受了菩萨戒,受了菩萨戒就要当菩萨。菩萨怎么个当法?这部经就是教你当菩萨的方法,这才是真正的对象。所以《金刚般若》在佛法里面五时说法是第四时般若时,在般若十六会里面它是第九会;换句话说,这些大众现在不是假菩萨,是真菩萨,它不是普通的佛法,真的是高级的佛法。所以一开端,『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标准前面跟诸位透露过,这个善必须三福具足,才是此地当机者。三福,第一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做到了;第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也做到了;第三,「发菩提心」,这叫发心,此地讲的发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他现在正在做。正在做这个事情,遇到两桩很棘手的问题不能解决,这两桩就是心怎么安住,怎样把妄想伏住。这个法门提出来,岂不是正是时候吗?正是他需要的时候提出来,时节因缘成熟,你看他问的这几句话就明白了。所以善的标准就是前面所说的持戒修福,我们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
持戒修福就是认真修学三福,我们净宗学会成立之后,在缘起里面就明白提出来,修学净土的同修,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遵守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第一就是「三福」,第二是「六和」,第三是「三学」,戒定慧三学,第四是「六度」,第五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的科目不多,五个科目,很容易记,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不要违背这些教条,这就是持戒修福。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与这五个科目相违背,那就不是学佛,与佛法远之远矣。虽然求生净土,勤苦念佛,还是不能往生,为什么?与西方净土不相应,这一定要晓得。真正的觉悟是知道轮回再不能干,这是真正觉悟,不能再搞轮回。无量劫来搞生死轮回,想想自己这一生日子过得这么苦,还想干吗?来生做人,你要问我,我都不干了,为什么不干?我看到那些当学生的背书包好苦,这个事情怎么可以干?不能干。古时候做人还可以,读书乐,现在读书苦。工作也苦,一辈子辛苦,到老就更可怜、更苦,现在的老人有几个孝顺儿女?几个人来照顾你?
美国这个国家,社会福利虽然好,国家照顾你,到了老人院,老人院里面是什么生活?坐吃等死,你想想他精神多痛苦,多可怜、多可悲!每天看著这个房间的人走了,再过两天那个房间的人走了,想想再过几天轮到自己。你想想看那是什么日子,这日子能过吗?所以你观察这个社会,轮回不可以再干,一定要超越轮回,要了生死,要得大自在,这个人就真正觉悟。如果对於世间还有贪恋,这个人还是继续在迷惑颠倒,没醒过来。这部经是对已经清醒过来的人说的,还没醒的没用处,对他讲这个法门没用处。善的标准无论如何要记住。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也是梵语音译过来的,在从前翻经的体例里面这叫尊重不翻,因为它是佛法修学的总目标。我们学佛希望得什么?就得这个东西,所以这句保持原来的音译,不把它翻过来。其实翻是可以,很容易翻过来的,不难,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觉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还用印度原文。印度音里面「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这个音就是无上的意思,「三」是正,翻成中国意思是正,「藐」是等,我们中国意思是等於的等,底下「三」是正,「菩提」是觉,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它翻并不难翻,不翻的原因是尊重不翻。真正觉悟就发了这个心,成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得,就成佛了。
我们看下面的注解,「大论云」凡是般若经里面所讲的大论就是《大智度论》,法相宗里面讲的大论就是指《瑜伽师地论》。所以这是指《大智度论》里面所说的。「从因至果,有五种菩提」,菩提是觉悟,觉悟有浅深不同,这个五种,就是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讲你觉悟有五个浅深次第不相同。第一个叫「发心菩提」,你现在才发心,就是你才觉悟,这是十信位。从初信到十信,这是大乘圆教,因此这个地位也要用大乘圆教来说,大乘圆教初信位具足哪些条件?刚才说了,真正觉悟,不愿意再搞生死轮回,从这个地方觉悟,醒过来。要想脱离轮回,先要知道轮回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不晓得,佛很清楚,他告诉我们,轮回是从我执来的,就是这部经上讲的我相、我见。只要有我怎样怎样,我想怎样,我以为怎样,好了,轮回你就别想出去。这就是轮回中人,轮回就是这么来的。所以这部经一开端就教你破我相。
我相里面第一个是身,六道众生都以为身是我,这是基本错误的观念,你认错了。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样,衣服是我所有的,穿坏了丢掉,再换一件新的,是我所有的,不是我。身也是我所有的,身坏了,舍身再换一个身,就会很自在。他现在忘掉了,以为身是我,不晓得是我所有,那苦头就吃大了,亏就吃大了。如果知道身是我所有的,你就不会贪生怕死,换句话说,生死就了了。了是什么?明了,生死的真相明了了。身体老了,不要了,再换个新的身体,这多自在,快快乐乐的换,一点苦恼都没有,那他换的身一定会比现在这个身更好。就是因为迷惑颠倒,把身体换错了,人身丢掉,换个畜生身,那不糟糕了吗?这是迷惑颠倒。真正明白了,不会搞三恶道,不会造三恶道的业,不会受三恶道的身。所以,头一个要把身见破掉。
身见破掉,明白了,知道了,不再执著身是自己,初信位的菩萨。还要执著身是自己,初信位没分,你学佛不管怎么修学,拿念书来讲,幼稚园,没到一年级;一年级不执著身是我,这才到一年级,它的标准是如此,初信位。执著身,没入门,门外,幼稚园,不是正科生,菩萨五十一个位次的初信位没有你,标准在这个地方。从初信到十信,「发心菩提」,觉悟,这个觉悟是天天在觉悟,前面讲的始觉,永远始觉,天天觉悟。我们读经,我们修学,修行就是生活,我们读经,在生活当中每天都有领悟,天天境界不相同,天天是始觉,我今天又觉悟了。过去有很多人来劝我,法师,你要把你的东西写出来,留给后世。我说我的东西见不得人。他说你讲得不错。我说差远了,昨天讲的东西,今天回想不满意,到明天,我对今天的东西决定又不满意。境界天天在提升,年年不一样,那个东西有什么用处?对你们初学也许值得有一点参考,在我说一点用处都没有。
我过去在李老师会下求学,初去的时候我听经还写笔记,被老师看到了,我都是坐第一排。大概到第三天,他就把我叫到房间去,他问我,你听经的时候你不注意听,在写什么?我说写笔记。他说你写这个干什么?我说怕忘记。没用!你到明年的境界跟今年不一样了,何必浪费这个时间?我想想也不错,也有道理,从此以后就不写了。我在台中十年,我一本薄薄的笔记本,十年只写了三分之一,没有写笔记。这就是他告诉我的,专心去听,去体会、去领悟,不要去记这些东西,没有用的。他这个教训使我得到大自在,为什么?不执著文字,也不写笔记了。不但不写笔记,所有一些人给我的信件,我信件收得不少,各地方来的,我从来不写回信。为什么?天下本无事。所以收到信件时,寄一本书,或者新编的讲义、录音带给他寄一份去。不要罗嗦,没事,哪有那么多疑问?凡是有疑问的,说老实话,不老实,老实的人没问题,不老实的人问题才一大堆。那个一大堆都不是问题,本来没有问题,有什么好写信的?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自己日子过得很舒服、很自在,这做样子,你像我这个样子不就好了,就没事,何必没事去找事?这个错了,绝对不找事。
我是人家去找我,我也没事。我在台北,很多同修晓得,我们景美图书馆是韩馆长她建立的,与我不相干,我没事。杭州南路一个讲堂,简丰文送给我的,苦苦的哀求,法师,我送个道场给你。我看他态度很认真,我就问他,你想害我!他说不是,我供养法师。我说道场要不要开销?他说当然要开销。我说我钱从哪来?你不是害我到外面去化缘,看人家颜色,那个日子多难过,我不上你当。最后一定死赖皮要送,我就问他,一个月开销多少?他说大概要六万。你每个月拿六万块钱来,这个道场我接受,你不拿来我不接受。他就愿意每个月送六万来,开销他一个人包了。到了三年,收入开销够了,我就告诉他,你可以不要再拿了。人要活得自在,送你的东西,陷阱,害你!那是傻瓜才去做,头脑稍微清醒,谁上这个当。一定要明了。你叫我有一点点操心,你就是来谋害我。所以,我过得很自在有道理,这些道理都是在佛法里得来的,一点都不操心。讲堂建好之后,我教他怎么做,统统上轨道了,三年都上轨道了,我就要辞掉。我说你们上轨道了,谁做都可以,照著章程,照著这个方式去做,就可以了。一直搞到现在大概十二年了,我还辞不掉。简丰文说,不行,师父你要辞掉之后就没人送钱来了。我说我这个招牌很值钱,好吧!招牌给你挂,事情我绝不管,你要叫我管事我绝对不干。所以现在是挂名的,挂个名而已,不管事,事情由他们去管。但是我教导他的原则原理一定要遵守,应该怎么做法,做得很如法,很难得。所以佛法学了真有受用,没有白学。
从这个基础再向上提升,叫「伏心菩提」。由此可知,伏心,云何降伏其心,真的降伏住了。前面虽然发心,还没能降伏住。诸位在此地就知道,这部经是对谁说的?就是对十信菩萨说的,十信菩萨还没降伏住。懂得金刚般若的道理,运用金刚般若的方法,要能把心伏住,就提升了,你就升到初住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都叫伏心菩提,这个阶段里面的菩萨不会起心动念,心真的清净了,无论什么境界,随缘不攀缘。随缘当中决定是守住佛的教导,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就自在了。
到初地就是「明心菩提」,明心就是见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实在说在圆教里面,初住菩萨就明心见性,为什么还叫他伏心?虽见性,不够清楚、不够明了,古人有个比喻说「隔罗望月」,就是隔一层纱,月亮也看得清楚,但是隔了一层纱。像我们纱窗一样,在纱窗里面看月亮,不是在外面。虽然看得清楚,它还有一层障在,这个障是所知障。到初地以上,明心菩提,这个障没有了,这层纱没有了,比喻这个意思,「初地到七地」。
「出到菩提,八地至十地。」出到,到是到达,如佛一样的证得。所以,八地菩萨跟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是相同的,只是没有佛那么圆满,没有佛那么究竟。古人用月亮做比喻,发心菩提就像月牙,我们初二、初三看的月牙,那是真月亮,不是假的,但是光不大,那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是真心,比喻真心。伏心菩提,大概就像初四、初五、初六到十一、十二;明心菩提应该是十三;出到菩提,这十四的月亮;「无上菩提」是满月。我们在经上看到,古德注疏里看到,佛常用这个做比喻。「正等正觉属因,无上属果」,因为正等正觉,从发心到出到都是正等正觉,到无上这是专指究竟圆满。这段是说明什么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们通常简称叫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段里面讲「问意有三」,问的意思有三个。第一,「凡为菩萨,须发菩提心,故先问」。一开端第一句话问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菩萨。在这里诸位要记住,三福就像三层楼一样,不能躐等,我下面两层没有,要第三层,这不可能的事情。现在修学大乘的人很多,修学大乘的人为什么不能成就?就好像盖楼房,他想要盖第三层,下面两层不要,所以辛辛苦苦搞了一辈子搞不成功,道理在此地。学佛一定要从孝养父母、尊师重道,从这里扎根,这第一福里头讲的,第一句,孝养父母。为什么?孝敬是性德,学佛要成佛、成菩萨,就是要把性德圆满的开显出来。本性就像宝藏一样,像个金矿一样,你要去开采。开采的工具是什么?孝敬,孝、敬是开发自性的工具,你不用这两个东西去开采没有办法。真如本性里面虽然具足万德万能,它被妄想、烦恼埋在里面,你决定没有法子开采出来。大家不晓得孝敬的重要,不明白这个道理。
佛法传到中国,能够在中国生根,在中国发扬光大,远远超过本土印度,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中国古圣先贤教学是教孝道跟师道,正好是开发自性的工具,道理在此地,不是佛法偏爱中国。我们现在了解,其他国家民族里头不提倡孝道,不知道尊师重道,所以佛法虽然传到那里去,没有多久也就消失了,好像植物一样,水土不服,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它的根本,大乘法大乘菩萨戒里面,菩萨戒条就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孝名为戒,必定是先有孝道,然后才有师道。人要不孝顺父母,会尊敬老师,那个老师要是聪明有智慧的人,一定晓得这个学生别有企图,要小心他,不怀好意。他要能孝顺父母,再尊敬师长,这是顺理成章,这是应当的;不孝顺父母,去巴结老师,企图心一定不良。
中国过去自古以来,帝王有宗庙,祭祖先的,一般平常百姓有祠堂,春秋祭祀祖先,这是提倡孝道具体的表现。团结一个家庭,团结一个宗族,团结社会、团结国家,那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中国是古国几千年,今天还能存在,其他世界文明古国都没有了,唯独中国存在,靠什么?就靠这个力量。这个力量没有了,这个民族大概也不会有太长的时间,这是我们要晓得的。早年我没有到美国来之前,一些法师到美国,有的是我认识的,我就劝他,到美国来不要盖寺庙。盖什么?盖祠堂,先提倡孝道,孝道能够建立,然后才能够提升到师道,因为佛法是师道,佛法是教育、是教学。所以不必建寺庙,应当建祠堂。祠堂里面可以讲经说法,用祠堂团结我们侨民,那就是突破了宗教的范围,无论你信什么教,中国人对祖先总还有感情,春秋祭祀,这是个很好的团结象徵,这里面可以讲经说法,比建寺庙好。我虽然劝,没人听。所以这是先问发心。
第二,「初发心,不能如佛之随缘安住,故次问住」。这些善男子善女人,也就是持戒修福之人,他们也很用功,也很努力在精进、在学、在做,但是不能像佛那样的自在随缘。於是心要安在哪里,这是个大问题,一定要代大家来请教这个问题,我们的心要安住在哪里。第三,「又以妄心数起,不能似佛之自然降伏,故再问降伏」。心为什么不能住?实在讲,妄念太多,妄想太多,这些杂念妄想要怎样把它除掉,这是个大问题。这是为初发心的菩萨提出这三个问题,《金刚经》自始至终,世尊为我们解答这三个问题。我们读了《金刚经》,这三个问题有没有解决?如果没有解决,还得不到答案,这部经叫白念了,那有什么用处?所以《金刚经》般若法门,跟净土比差一大截,一切诸佛如来赞叹净土,称为净宗第一法门,《无量寿经》是一切经里的第一经,有道理。这个要在净宗法门太容易了,发了心,应云何住?心就住在「阿弥陀佛」上就行了;应云何降伏其心?「南无阿弥陀佛」就降伏了,你看多简单。一句佛号,三个问题全解决了,这是净宗的殊胜,哪有这么麻烦,这么罗嗦。我们今天读《金刚经》,探讨这个道理,明白这个方法,可是真正用功还是用一句阿弥陀佛,高明!江味农居士他就是用这个方法,他念佛。
「得人身闻佛法,必要发大心,方能修大行而得大果。」这是讲得人身、闻佛法之可贵之处,稀有之处,得到人身,闻到佛法,这才真正可贵,真正稀有。如果闻到佛法,不能够真正去修行,修行没有结果,那叫真可惜,那人身得到并不足贵。这个机缘难得,开经偈上所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所说的,「无量劫来稀有难逢」,我们这个机会真的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我们今天遇到,真的叫中第一特等奖,太难了,我们中奖了,中了奖是福是祸,就看自己怎么样运用。所以要发大心,大心就是出离轮回的心,圆成佛道之心,这是大心。不但我要出轮回,出轮回,阿罗汉就出轮回了,不算大心,要成佛,要成究竟圆满佛,也就是说要恢复自己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这叫成佛。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要发这个大心。心大行就大,修行就大,心量小,不能修大行,证果就谈不上了。
一定要心量大,心怎么大?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大了,分别执著是画界限画圈圈,愈画愈小,那就很可怜。本来你的心是海阔天空的,被你画得很小,连第二个人都不能相容,你说这个多可怜。一定要觉悟,原来的心是等虚空法界,大乘经上常讲,佛菩萨的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包是包罗,太是虚空,心包虚空,度量之大是包容十方法界,有这么大的胸襟,这才叫大人物。哪有现在心量这么样窄小,心量窄小的就是经上讲的可怜悯者,那个人真可怜。所以要拓开心量,这才能修大行。大行没有别的,大心就是大行,你才能够得大果,大果是明心见性,就是让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完全显露出来,这是大果。
下面举个例子,帮助我们学习的,《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每参访一位善知识,他一开口第一句话说「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先表明我已经发心,我想作菩萨,想学菩萨,「而未知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下面提出这两个问题向善友请教,善友就是善知识,也是我们中国人讲的老师,老师是善友,是善知识,提出来向他请教。《华严经》上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也是很重要的启示,当你还没有成佛,你在修学的阶段,谁是你的老师?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我的老师,学生呢,学生只有一个,只有我自己一个是学生,其余的统统是老师。你要用这样的心态来求学,你才能得圆满菩提,你才真正能够得清净心。印光法师说得好,学佛的成就是「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如果能把一切众生都看作是我的老师,都看作是我的善知识,都看作是佛菩萨,我的恭敬心是圆满的,十分,你得的是十分利益。如果觉得这个人没什么了不起,他比我差远了,你对他就不生恭敬,你恭敬心缺了一分,你所修学的功德也缺了一分。看所有的人都不如我,那好了,你的恭敬心就缺了九分,甚至於十分全缺,你还会有什么成就?不必谈了,没有成就。这是很深的道理,懂得的人不多。
释迦牟尼佛在示现成佛第一部讲的经《华严经》上,就把这个圆满的显示出来。所以善财去参学,一个人,没有陪伴的,有陪伴的,他是我同学,跟我差不多,恭敬心就没有了。所以,学生只有自己一个人,除自己一个人,统统是老师,统统是善知识。他的长处我要学习,他有过失,过失也是我的善知识,让我看到了,不对,我不能学他那样,我要改过。善人是善知识,恶人也是善知识,顺境是善知识,逆境也是善知识,你怎么会不成佛?你的老师、善友无量无边,你成就就快。六波罗蜜、十大愿王从哪里修的?就在这里修成功的,一切人一切处一切事里面成就圆满功德。什么叫菩萨行?行是行持,就是造作,用现在的话来说,我们应该怎样处事待人接物,应该怎样生活,这是属於行。菩萨是觉,是一个觉悟人的生活,觉悟人的行持。道是存心,什么样的心才是真正觉悟的心,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觉悟的行为。行是对事相说的,道是对心里上讲的,你怎样存心,怎样做事、处事。
「是知发大心者,必修大行。」《华严经》的五十三参就是发大心,修大行,证大果。所以《华严经》实在讲真是好,就是分量太大,《华严经》如果讲一遍,像我这个讲法,一天讲两个小时,我看至少要四年才能讲圆满。那真的是圆满法轮,其味无穷。我讲《华严》断断续续的讲了差不多有二十年,真是愈讲愈有味道,现在就是机缘不成熟,天天还要去乱跑,不能在一个地方讲。那一定要在一个地方,要住在那里不动,每天至少讲两个小时,四年到五年可以圆满。断断续续的,时间耽误太多,许多地方邀请我,不能去,得罪他们,如果要去了的话,说实在话在此地十六次经也没有这个机会,时间都浪费掉了,非常可惜。所以这几年,很多地方找我我都不去,原因就是能够把时间集中,多讲一些经典,把录音带、录影带送去供养他们,我觉得这个反而对他们有利益。去见见面没好处,实在讲也没有必要。可是有很多很执著,非想看看不可,你说糟糕不糟糕!其实有什么好看的?没什么好看的。所以必修大行。
「住、降,正修行之切实下手处也。」我们常讲功夫得力,什么叫功夫得力?不是说我一天能念几万声佛号,我一天能读多少卷经典,这不是功夫得力。功夫真正得力是心清净,妄想少,烦恼少,忧虑牵挂少,心清净,对事明白了,这叫功夫得力。处事待人接物有智慧,不像从前那么糊涂,道眼开了,眼睛放光,那叫功夫得力。也就是你的生活过得很自在,愈来愈快乐,愈来愈自在,这是功夫得力的现象。真的离苦得乐,离苦得乐必然是破迷开悟,这是功夫得力。「然此二问,实在相资」,相资就是互相为助缘,「以觉心住」,可见得「住」是什么?觉悟,觉悟就是住。不能把心安住在一个地方,为什么?心要安住在这一个地方,就是坚固的分别执著,麻烦就大了。为什么佛在这部经上教给我们应无所住?第一,心是什么大家没搞清楚,在打妄想。心是宇宙人生万法的本体,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万法是从这个变现出来的,你说它要住在哪里?就像虚空一样,虚空要住在哪里?你要把虚空硬是要把它住在那里,岂不是大错特错!我做一个小房子,紧紧密密把虚空藏在里面,藏的住吗?我们凡夫有这个念头,我的心要安在哪里?错了!大错特错。
我们今天念佛人把心安在阿弥陀佛那里,错不错?也不正确。不正确佛为什么教我安住在这里?前面也跟诸位提过,安住在阿弥陀佛那个地方可以通到无住,好处就在此地。住在阿弥陀佛那个地方就等於无住,因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开悟了,就无住,这是从有住通到无住。但是其他的法门不行,只有这个法门是从有住通到无住,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所以古德赞叹这是「门余大道」,门是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之外的一条正路,就是安住在极乐世界,求生净土。这是从有通到无,从妄通到真,有这么一条路我们就有办法,这一生就稳稳当当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没有这条路,说实在话,大乘经典再多也没有法子,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妄想、烦恼、习气断不掉;断不掉你就决定不能成就,怎么样修都还是搞轮回,出不了轮回,这些道理、事实真相统统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我们方向正确,目标正确,你说这一生有方向、有目标,那个人多快乐!人为什么很苦?做人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迷惑颠倒,不知道将来怎么样,这叫真可怜。好像船行在大海当中,看到四面茫茫,不晓得往哪里走,这个日子就难过了。人一生有确定的方向、目标,知道前途一片光明,他生活多自在,多快乐。「以觉心住,则妄心不降而降」,妄想分别执著不必去理它自然就没有了,因为你有正确的方向、目标,你不会再去胡思乱想。「妄心降,则觉心不住而住也」,所以它是互为因果的,妄念没有了,心自然就清净。
这些道理落实在日常修学之中,就是看破、放下,看破放下是决定正确的。看破是智慧,是真实的学问,放下是功夫,是真实的享受,佛法里面讲的受用,是真正的受用。只有真正去做的人他得到,他享受到,不肯去做,纵然把这些道理听得再多,经书念得再多,也是枉然。所谓是说食数宝,肚子饿了,想想馆子里这个菜那个菜,说了几十道,一口也没有吃到,还是得挨饿,没用;一定要去做,要认真去做。所以老师跟学生能够很投缘,就是老师教导的学生都能够奉行,真做,这是人生第一大乐事,真的没有比这个更快乐的。所以学生,照我们佛经里面讲的,他有深厚的善根,他听劝,一劝他就醒悟过来,真做,肯做。说了不听那没法子,那个就很难,佛菩萨来了也没用处,也帮不上忙。
我年轻的时候在台湾,遇到几个老师,幸运的就是自己还有这么一点本钱,什么本钱?听话、听劝,我就有这么点好处,得到的利益就很殊胜。我对於老师非常感激,对於老师恩德念念不忘,因为一生享受的得自於老师的指点。最初遇到方东美先生,方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原来我对佛法非常反感,认为这个东西是迷信,看到外面学佛的人表现那套也是迷信,什么人来跟我说我都不会接受。对老师尊敬,老师说的话我们相信,老师告诉我「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就是被他这句话打动了。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那要去尝尝,尝试尝试,这才跑寺庙。跑寺庙干什么?借佛经来看。在那个时候,那个时代台湾,佛经市面上买不到,全台湾印佛经只有三家,而且量很少,种类也不多,很难得,只有到寺庙里去借《大藏经》来看,方先生介绍的。那时候虽然看佛经,学佛,我跟方老师学哲学,不是学佛,这是附带从哲学里头介绍过来的。所以我学佛三年,到大殿里头看到佛像都没有去拜过一次,我看到人家拜都好笑,怎么现代人还趴在地下磕头,看不惯。我们见到佛像,行三鞠躬礼,这最恭敬了,是那么样一个态度。所以我看到现在年轻人一学佛都能拜下去,我很佩服,很了不起,我做不到。我要把它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才会拜,为什么要拜,没搞清楚我不会做的。我跟章嘉大师三年,好像只跟章嘉大师拜过一次,搞明白了,搞清楚了,这才去拜老师;没搞清楚不干,绝不盲从。所以,能把我度化是相当不容易,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我晓得应该怎么做法。
老师教导我们,学佛从哪里下手?我学佛就亲近章嘉大师,他老人家告诉我,下手要从看得破,放得下。这两句话我能听得懂,我向他老人家请教,看破放下从什么地方做起?他告诉我,布施。我第一次去见章嘉大师,我向他请教的。我问的问题,我现在懂得佛法很好,有没有一个方法能叫我很快的入门?他就告诉我,看得破,放得下。我问他怎样做,他告诉我布施,第一天见面他教给我的。我辞别的时候他送我到大门口,拍拍我的肩膀告诉我,我今天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就真听话,回去就真布施,真做。真的做了六年,就有感应了,大概有些什么事情要发生,自己可以预先知道,在一、两个月以前自己就好像能预先知道。真干才行,不干不行,真听话。
首先要晓得,老师决定不会欺骗我们,老师说的话一定有道理,虽然没搞清楚,只要照做,决定有好处,唯有真正照做才能体会当中的道理。理要用事去印证,理事不二,理才愈来愈明白。理愈清楚、愈明白,事上做得就愈快乐、愈欢喜,愈肯愿意去做。理跟事就是这样互相帮助,愈来境界愈殊胜,愈来生活就过得愈自在、愈快乐,证明方先生讲的佛法的生活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得到了。方老师没有说假话,他说的话我证实了。我学佛以来,很多人问我,我说我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最幸福的人,我什么都没有,我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行云流水,多快乐、多自在。哪个地方有缘就到那里去,欢欢喜喜,没有缘少住几天,也欢欢喜喜。老师教导的。老师不是教我一个人,普遍都教,那些人不听,不肯照办。所以,肯学、肯听老师的话,尊师重道你就得到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