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刚经讲义节要 - (第十集)
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十集)  1995/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10

  请掀开讲义,第四页倒数第三行,第十段看起:

  「道在善巧利用其环境,则无时无处不是道场。」前面一条说得好,修行要理事圆融,要在一切境缘当中,境就是物质环境,缘就是人事环境,在这里面随缘而不攀缘,将我们在经典里所体会的一些道理,都能够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叫真修实炼,真实的在生活上历事炼心。能够运用环境,这一句也是佛门里头常说的,不会修行的人是心随境转,这不会修行的,这是凡夫,为什么?你都受环境的支配,受环境的影响,那就太苦了;会修的人是境随心转,那多自在。这一条就是境随心转,转的关键就是此地讲的善巧利用,巧是巧妙,善就是你用得恰到好处,这个用就是善,善巧去运用,让境随心转,不让我们心被境转。

  讲到懂不懂得修行,会不会修行,的确这是关键,如果你真的会了,底下这句话,哪里不是道场?无时无处不是道场,道场就是修道的场所,什么地方都是。所以,佛法始终都讲缘,缘非常复杂,会用都是善缘,哪来的恶缘?都是好境界,成就自己的道业,道业是成就自己的清净、平等,像《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本经上讲的成就无住生心,这就是道业。缘,刚才讲的很复杂,不一样,我们举大端来说,真正慕道的人多了,真正发心修学的人多了,缘成熟了,就需要道场。道场的需要实在讲就是前面跟诸位报告的理事和合,这是道场成就的机缘,如果理事不和合,要建道场,麻烦就大了。我在从前求学的时候,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常常感叹著说,他说现在这个时代,建道场的时候,道场没有建成在发起,建道场的时候人人都是菩萨,非常热心,到外面去化缘劝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真是菩萨;可是道场建好之后,各个都是罗刹,怎么?大家争名夺利。这个出家人说我化多少钱,我要当住持,我化了多少钱,我要做当家,争名夺利,天天吵嘴,天天打架。这是我们在台湾这么多年来常常看到的,明争暗斗。这个道场变成什么?变成造业的场所,不是个修道的场所。

  唐朝时代,庞居士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这是个在家居士,家庭相当富有,他也是非常难得。实在讲,这在《六祖坛经》里面都有收集,说在这个时代出现两位菩萨,一位在家,一位出家,在家的就是庞居士庞蕴。他把他家里的财产装在一条大船上,船划到长江中心,把船底下砸个洞沉下去,统统都不要了。别的人看到说,庞居士,你这么多的财富,这不是可惜了吗?你不要,拿去做慈善事业做点好事,不是很好吗?他就笑笑说,「好事不如无事」。他这个做法就是留这句话教训世间人,教我们要懂得随缘不要攀缘,好事不如无事。弘法利生,我们读了《金刚经》应当要觉悟,度一切众生可以不要说一句话,还要做什么好事?自己一切都无事,这个样子不就是大好事吗?这就是弘法利生。释迦牟尼佛做出来给你看,什么叫觉悟?什么叫幸福?什么叫圆满?心里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这个日子多舒服,这个日子多自在,这就是佛法,不再造轮回业。不再造轮回业,底下就没有轮回,超越轮回了,还要做什么好事?天天要做这个好事,做那个好事,都著了做好事的相,都著了相,著了相还是造轮回业。你造的善业,三善道受报,造恶业,三恶道受报,出不了轮回。佛菩萨在那里示现表演,他不造业,这就是弘法利生。

  世尊在此地显示的是身教,庞居士所示现的也是身教,身教比言教深刻得多,所以要善巧利用环境;换句话说,这句话说善巧利用环境,实在上说,就是善巧生活在一个美满的环境之中。环境怎么会美满?境随心转就美满了,心随境转不美满,住在皇宫里面也一样的苦恼。现在的电视剧很多演皇宫里面,很多皇宫里的人都自杀、都跳河,你就想想他活在里面多痛苦。不是物质环境不好,他为什么还要自杀?包括帝王在其中,你就晓得心随环境转是多么苦。学佛就是学一个心不随境转,心在境界里面能做得了主宰,这一做主宰,环境就随心转,我转环境,不是环境转我。

  学佛读经也一样,在《坛经》里面看到法达禅师,念《法华经》念了十年,他见六祖的时候他念《法华经》念了三千遍。《法华经》很长,一天念一部,三千部就十年。见到六祖礼拜的时候头没有著地,六祖看到了,他起来后就问他,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你礼拜头不著地,这就是有值得骄傲的。他就说出来,他读《法华经》三千遍。六祖说这值得骄傲,就问他《法华经》经义是什么?他答不出来,这就问住了。答不出来,这十年是白念了,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凡是有这些意念,不但修持没有功夫,经义都没有了解。你看佛多谦虚,菩萨多谦下,真正有学问、有道德,表现在谦卑。对一切众生无礼,显得有点傲慢心,那功夫不到家,六祖一眼就看破了。法达向六祖请教,六祖就告诉他,我不认识字,我也没有听人家念过《法华经》,你念给我听听。《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六祖就说好了,不必念了,他完全知道了,讲解给他听,他一听开悟了,开悟之后再礼拜头就著地。开悟的时候他很感慨的说,他这十年被《法华经》转了,今天听六祖这一番开示觉悟之后,才有能力去转《法华经》。这就是善巧利用其环境,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机缘不成熟,要勉强就错了,那就不是善巧利用。什么样因缘之下应该怎样做法,那才叫做聪明人,他的生活才充满了智慧,起心动念都是道场,他没有离开道。

  「持戒修福,是入般若门。」般若是真实的智慧,可见得真实智慧不是谈玄说妙,真实的智慧就是美满的生活,这才叫真实;如果跟生活脱了节,真实两个字怎么讲也讲不过去。智慧是生活,那才叫幸福美满。我们再反过来看看凡夫,凡夫的生活是什么?妄想、烦恼,凡夫生活在妄想里面,生活在烦恼里面,生活在忧患里面,哪来的幸福?没有幸福可言,都是心被境转,自己做不了主宰。心被境转我们一定就明白没有不造罪业的,如果说是起心动念都能为大众著想,为社会福利著想,他造善业,来生三善道受报。他的果报能达到什么境界?我们要是多读一点佛经就明了,果报最高只能达到忉利天,这是讲你积善修德,能够慈济社会,果报只能到忉利天,这最高的。为什么?再往上去要修定,你没有定功,你只有修福。这个地方讲的,单单讲持戒修福只能够在欲界的四王天、忉利天,往上去夜摩、兜率都需要定功。这个定功没有修成,是修定但是没有达到禅定的标准,这个定叫未到定。譬如你在学校念书,六十分及格,你没有六十分,只有三十分,只有四十分,不能说没有成就,但是不及格。如果你修定修及格,你就不在欲界,就升到四禅天去。看你定功浅深,所以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都是定修成功了。这是修定没成功,又有持戒又有修福,才能在欲界上四层天,就是夜摩、兜率、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四个地方往生,不出轮回。所以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不出轮回就是没有成就,那个成就都是假的。你要果然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是分别执著,《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具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具足,持戒修福都是人天福报。你就晓得为什么《金刚经》叫你要破四相,要离一切分别执著去持戒修福,那就是入般若法门,才能够超越三界。

  理上说的我们还能够领悟,事上修学相当不容易,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头也是极力的劝导我们要求生净土。求生净土为什么要修般若?修般若求生净土是决定往生。实在说,净土法门我们过去生中不知道修了多少次,都没往生,没去得了,如果去了还能坐在此地吗?过去修了那么多次都没能成功,什么原因?对於这个世间没有能完全放下,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你不是著了法相就是著了非法相,你总是著相,著就是执著,换句话说,放不下,这个样子障碍了,没有能够去得了。如果我们明白般若的道理,我们懂得这个世间身心世界要一切放下,也就是说决定不要挂在心上,让心恢复到真正的清净,与《无量寿经》经题所说的修行原则完全相应,清净、平等、觉,只要与这五个字相应,念佛求生净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由此可知,《金刚经》对於我们清净平等觉有大帮助,我们这一次选择这部经跟诸位同修在一起研究,目的也在此地。

  世尊在本经上说,持戒修福是入般若之门,也是入大乘之门,也是往生净土必须具备的条件。所以大家要知道,这四个字就是世尊在《观经》上讲的三福,三福是世尊的教诫,我们能够依教奉行就是持戒,能够条条照做就是修福。这个地方说得简单,《观经》里面说得详细,修行的基本条件,大根大本三条。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一条;第二条,「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就是持戒;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佛又说,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一切诸佛之所以成佛,他的基础是什么?就是这个三福,三福就是此地四个字,持戒修福。《观经》上说得具体,我们今天讲完全落实在生活行持上,这是修学大乘必须具备的条件;具备这个条件,有资格修学大乘,如果不具这个条件,没有资格修学大乘。

  经上佛一称「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标准在哪里?标准就是在持戒修福,换句话说,就是《观经》里面讲的三福。第一条做到,世间的善人,因为它是世善的标准,人天的善人;第二条做到,小乘的善人;第三条做到,是大乘的善人。这部经是大乘经,佛在这部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标准是三福十一句统统做到,才是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我们不要看到善男子善女人,我就是的,这靠不住,距离标准差很远。我们要想学佛,要想做佛弟子,先要取得这个善的标准,我们一定要达到这个标准。三福,持戒修福这条,要单单讲这一条,跟诸位说二十个小时也讲不完。好在我们过去有细讲过,都留有录音带。好像净业三福我讲过专题,大家好好的去听听,因为这个太重要了。此地这一句话四个字就带过。

  「戒能资定」,为什么说持戒修福就能修大乘?诸位要晓得,特别是在末法时期,这个时代天下大乱,在这个动乱的时代,还能守法,还能修福,这个人不简单,这个人真的是有大善根,有大来历,不是普通人。这一点我们虽然不能完全符合标准,但是可以承当,我们距离标准是有一截,但是不太远。假如我们真的肯努力一下,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可以达到这个标准,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可以达到修学的目标。戒能帮助定,人能守法他心是安的,心是定的,也就是前面讲的,不随外面境界转。「定能发慧」,心清净,清净心起作用是智慧,智慧才能看到实相,实相就是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或者再说得亲切一点,我们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清净心才能看得出来。「须知慧无戒定,乃狂慧,非正慧。」世间有些所谓英雄豪杰,佛法里面讲世智辩聪,他有慧他没有戒定,这个慧是狂慧,不是真智慧,不是正慧。那个慧愈大,造业就愈广愈深,来生受报就愈苦、愈长,堕阿鼻地狱。如果没有大智慧,他造不了那么大的业,他那个慧叫狂慧,大狂慧,很可怕。所以诸位要晓得,一定要从清净心、从定心里面生出来的慧,这个慧是真实的智慧,有利而无害,长养法身慧命,这个要紧。

  再看底下这条。「学人能向衣食起居尘劳边锻炼,便是降伏妄心最好方法,须是对境随缘,不迷,不烦,应事有条不紊即持戒,清净自在即定、慧,故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离相发心,降伏之道,尽在其中。」这个意思都是佛在本经上所说的,我们修行就是在生活里面,决定不是离开生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自己本位之中,不是离开本位。你有家庭,你修行就在家庭,不一定说我要离开家庭到寺庙里去,那就不是真正在尘劳里头去锻炼。家庭怎么不是道场?家庭里很繁琐!繁琐就是道场,繁琐里面炼清净心,这叫真功夫。太烦了,不要了,找个清净环境,假的,那是逃避现实,纵然念到心清净,再到红尘走一趟又乱掉了,那有什么用处?这种情形自古以来就很多,在深山里修行,身心清净,自己以为功夫很不错,到都市里面去住几天晃一晃,心又动了,名利心又生起来,执著攀缘又起现行,那有什么用处!所以古德说,用莲花做比喻,水里面的莲花有什么稀奇,火中的红莲才叫了不起。火是代表红尘,代表我们现在混乱的社会,在这里面成就清净心,那就是火里出莲花。到深山人迹不到的地方去修清净心,那是水里的莲花,不可靠,没经过考验。就在自己本位上,换句话说,我现在做什么工作,在哪个行业,就在本行本业上这样成就你的道业,你就在你本分上成菩萨成佛,佛是这样教给我们的。

  在里面锻炼,锻炼什么?首先要晓得,衣食起居尘劳边,就是前面讲的持戒修福,锻炼就是般若。般若是什么?不住相而已,应无所住,就是世尊在这部经里从头到尾不晓得重覆讲了多少遍,不取法,不取非法,也就是说不著有、也不著空。不但四相不能执著,连个念头都不能生,念头就是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见是见解、念头,都不能有。这部经上它的目标就是佛法里头所讲的大三空三昧,三空是人空,就是我空,不执著我,无我相、无我见是我空;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是不取法相,就是破法我执,法空,人空、法空了;空也是麻烦事情,空也要空掉,人空、法空、空空,叫三空三昧,那就成佛,就圆满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锻炼什么?就是锻炼三空三昧,三空三昧就是般若,《般若经》上讲的实相般若。离开生活的圈子你到哪个地方去锻三空三昧,去修三空三昧?可见得就在日常生活,就在自己本位上修学,就对了。所以说这是降伏妄心最好的方法。

  妄心就是妄念、妄想,一天到晚打妄想,妄想不停这就是凡夫,佛菩萨没有妄想。我们怎样把妄想去掉,就在这上面去做。但是一定要晓得,随缘而不攀缘,你才能做到。攀缘是什么?有心要去做,你的妄想断不掉。遇到缘我做,没有缘不要去想它,你的心才会清净,你的妄想才能断得掉。没有事情的时候在想我要怎么做,要做多少好事,要怎么去帮助人,这打妄想,四相具足,你与般若完全不相应。这样做的,这样做就是修福,人天福报,不出轮回,那就大错特错。境界现前,我认真努力做,境界没有了,我心也是空的,用心如镜。你们每天早晚都照镜子,用心像镜子一样,对著镜子有,不对镜子,镜子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功夫再到家一点,正对镜子也不染,这真功夫。锻炼是这样锻炼法,就是在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里去炼清净心,炼不著相。我的心清净怎么修法?就在这里头修,这就是降伏妄心最好的方法。

  下面这是非常具体教给我们的原则,对境随缘,随缘,一切都随顺。要把世缘看破,怎么看破?这经上讲得好,经到最后的结论,愈到后面愈精彩,到最后告诉我们两句一偈,这是《金刚经》的尖峰,登峰造极,也是般若的登峰造极。两句是什么?「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两句,一偈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还有什么看不惯的吗?这世间统统是梦境,统统是幻影,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我们今天随缘,不迷,起心动念就迷了,起心造作就烦恼。不迷、不烦,不迷,没有所知障,不烦,没有烦恼障,二障就消除了。这样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无论你是哪个行业,你在生活当中有条不紊,无论做什么事情,有条理、有次第、有先后、有本末、有始终,这就是持戒。换句话说,无论做哪个行业,你在这个行业是顶尖人物,你有智慧,你做事情有方法,有条不紊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方法,非常好的方法,你当然出人头地,这一定的道理。清净自在,再复杂的事情你做起来得心应手,轻松愉快。人家做起来烦,你做起来很愉快,为什么?你有方法,你有程序,你有智慧,你保持你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清净心才能面面观察到,才不会把事情做错,才能做得非常圆满,无论环境是顺境、是逆境,统统圆满,这叫真智慧。这个智慧就清净自在,它是定是慧,清净是定,自在就是智慧。

  经云,这是本经所说的,一切法皆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什么?佛法就是觉正净。末后这三句,是这一小段的总结。离相发心,不能著相,著就是心里的执著,不是没有这些事,不是叫你把事离开,不是的。心里不要牵挂忧虑这些事,这叫离相,离相是心里头不著相,不是叫你躲避现实,那就错了。心里头不著相,我们现在的话说,心里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永远保持心地清净,是这个意思。发心呢,发心就是持戒修福,持戒修福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而帮助一切众生是有一个目标的,有个永恒不变的目标,帮助一切众生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个个圆满成佛,这就是大菩提心。一切众生,前面讲了要对境随缘,由此可知,这一切众生与你天天见面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你的家人、你的邻居、你的亲朋好友,你做出个样子出来,就把他们都度了。你想想看,依这个标准做个样子,谁不羡慕你,哪个不佩服你,这些人就向你讨教,你的事业为什么做得这么顺利这么成功?你的生活为什么过得这么快乐?他就向你来请教,你就可以度他学佛。学佛不是到寺庙里学佛,学佛就是改变他的观念,改变他的方法,改变他处世做人的态度。庙里没有佛,这要搞清楚,佛在哪里?佛就在观念上,转过来就是佛,前面讲回头是岸,这个要懂!

  现在学佛的人很多,缘不好,学的是假佛,不是真佛。怎么是假佛?大家细细想想就晓得,学的佛,不学还不苦,愈学愈苦,不学不烦恼,愈学烦恼愈多,这不是错误了吗?真正学佛,结果一定是烦恼减少,智慧增长,忧虑减少,快乐增多,在佛法叫法喜充满,那就对了,那学佛得受用,真的得到。哪有学得天天愁眉苦脸?这个样子摆出来,你劝人家学佛,人家一看就吓跑了。佛我不学,你看你这个样子,你学佛你这个样子,佛能学吗?所以学佛是自在快乐。我住在库柏提诺这个地方,离这里很近,我们这些邻居外国人,有一次他们问悟学,小沙弥,她在美国长大的。他问她,我们这些人是学什么的,是干哪个行业的,为什么这么快乐?他看到我们天天笑咪咪的,他说这些人很快乐。你看他就动心了,这就是说他的生活很苦恼,为什么我们日子过得这么快乐?所以我就问她,你有没有跟他讲?她说我不知道怎么说。「傻瓜!你告诉他,学佛就快乐了。」这是事实,学佛就快乐了。

  「经言,五蕴即是法身,这就是叫人要即幻有,见真空,非断灭相,古德云,但勿逐妄,何须求真,皆明不取不断,不即不离之义。」像这些句子都是修学的大原则、总纲领,我们要能够掌握到,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它的效果必定是快速而且高超,这是一定的道理,不管学哪个法门。五蕴是指我们身体,当然广义说起来很多,我们从狭义来讲是专指我们的身体。蕴是聚集的意思,五是五种,五大类的因素成就我们这个色身。这个五类就是经上讲的色受想行识,这叫五蕴。色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物质,这一点诸位同修一定要清楚的。五根所接触的对象就用这个字做代表,色如果要是细说,里面包括色声香味触,法是属於心法。色声香味触通常用一个字做代表,这些全都是讲的物质,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精神。现在科学里面讲的物质,心、物,把它分成两大类,在这个地方,五蕴里面,物就用一个色做代表,心讲得比较详细,用四个做代表,身心。

  色通常我们讲它做四大,四大的讲法有许多地方在注解里讲得不妥当。现代科学发达,对於佛法的解释实在讲帮助很大,用现代科学来观察,我们明白佛法里讲的四大,是一个物质它具足四个特性,这叫四大,四大特性。第一个,它是个存在的物质,哪怕再小,地就是一个物质,它代表是个物质。我们现在分析,无论分析到原子、电子、粒子,你在高倍显微镜里面还是看到,它东西存在,这是第一个特性。第二个特性,我们现在讲它带电。凡是物体都带电,它带的有阴电、阳电,我们佛法里讲,阴电叫水大,阳电叫火大,也就是说它有温度、有湿度,它是个带电的。第四个特性,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动就叫风,风是代表动。所以一个基本的物质,因为所有一切物质都是它组合的,这是现在科学知道了,《金刚经》里面讲的「一合相」,这说得很清楚。所有一切的物质现象都是一个基本东西组合的,一合相,动物也是它组合的,植物也是它组合的,矿物也是它组合的,现在科学懂得了确实是如此。这叫色法,是这个意思。

  这是说明所有一切的物质都是假的,都是组合的,组合就是没有自体,佛讲的无量因缘。无量因缘不说别的,就说我们人身,真的是无量因缘,分析起来,把它分成原子、电子、粒子,那多少,真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缘组合成这个身体,这一点都不假。跟《华严经》上讲的完全是一样,我们不能不佩服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没有科学仪器,他就观察到这么详细。现在科学这样发达,佛经里还有很多东西科学还没有观察到。一合相就是个假相,就不是真的,当体即空,不要等到散了再空,要知道当体即空。相是什么?缘聚就现这个相,缘散了相就没有,聚时没有生,散时哪有灭,所以佛讲一切法不生不灭,他讲的是真话。我们怎么会看到生灭?我们看到假相,假相有生灭,那个一合的基本物质没有生灭,合起来它没有生,散掉了它没有灭。如果说这个意思我们还是不容易体会到,我们以这个讲义来说,这个讲义里头是有十几页纸钉在一起。钉成了我们叫它一本书,钉子拿掉,散了一张一张,书没有了,钉好了,书生了,散开了,书灭了。如果从纸上去看,聚起来它没有生,散了它没有变。佛看是看一页一页纸,没有生灭,我们看走了眼,我们看这个书有生有灭,就是这点不一样。佛看一合相,他看的是一,一没有生灭,不生不灭;我们是看它聚散,不知道聚散是缘,聚散是无常的。一是常在的,那是真常的。

  如果再往深处说,一也不可得。一从哪里来的?一是真如本性里变现出来的,追根究柢找到了真如本性。所以禅宗有句话,有个话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个叫你参。这些道理要是明白了,才晓得原来五蕴就是法身,法身就是理体,就是真如本性。色法这样分析,大家知道没有生灭,没有生灭说老实话没有生死。一切有情众生贪生怕死,都是著了相,缘现前则生,缘散掉相没有了,叫灭,怕这个东西,错了,看错了,看走了眼。这是物质的一部分,动物除了物质一部分之外,还有精神的一部分。其实精神的力量超过物质,物质一切变化受精神的影响,这就是佛在经上常说的依报随著正报转,也就是说一切环境是随著人心转的。如果说我们心被境转,这是错误的,实在的真相是境随心转。我们的心不健康,所以受环境影响,愈受环境影响,自己就愈不健康、愈糟糕,这个问题就愈来愈严重,没法子挽救。挽救的方法就是你要觉悟,觉悟是境随心转的,原来是自己做主宰,不是环境做主宰,你能够这样一回头,就有救了,问题才能真正解决。

  受想行识都是妄心,不是真心。受是什么?感受,我们今天讲的苦乐忧喜的感受。想就是念头,佛经上常讲的妄想、思虑。行就是这些妄想永远不会停的,妄念,一个念头灭了,底下一个念头就生,永远不停,这叫行;行就是不住,就是不停的意思,妄念它不会停。识就是分别,在唯识里面讲,受是前五识,想是第六识,行是第七识,识就是阿赖耶识,第八识。八识都是属於有为法,有为法就是假的,妄心,不是真心,你要认识清楚。但是幻色、妄心从哪里来的?都是从真如本性里变现出来的,离开真如本性,幻色、妄心了不可得。不过是本性在迷现的现象,本性要是在觉,现的现象跟这就不一样,那就清净自在。像西方极乐世界现的现象,那里也有色身,也有山河大地,依正都具足,他们那里清净快乐,一尘不染,那是真如本性觉悟现的现象;我们今天这个环境,是我们真心本性迷惑颠倒现的现象。再做个比喻说,觉悟的人现的现相,就像作梦,做个很甜蜜很美的梦;迷惑颠倒的人做个梦是恶梦,做得非常恐怖。不管是好梦是恶梦,根源是一个,都是心变现出来的,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说真妄不二,凡圣一如,就是这个道理。

  追究到根源是一个,没有两个,明白这个道理的,就晓得五蕴身就是法身,觉悟的人看到是法身,没错,一点都不错。这句话的用意是教我们要觉悟,要即幻有,见真空,五蕴是幻有,从一合相的幻身妄心里观察到真空实性,真实的本性,就对了。要不要离开这个东西?不需要,用不著离开,从这里观察就知道、就明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非断灭相,不是说把这个相不要了,毁灭掉,毁灭掉你还是见不了性,这个道理一定要清楚。古德还有个比喻,也很能叫我们启发,叫我们体会到真相。像过去贤首国师在皇宫里面讲《华严经》,这些国王大臣听到也很难体会,他说了个比喻,用金跟金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拿金比喻作本体,比喻作真心本性,器是现相。我们用黄金塑个佛像,佛的法界现前,我们用黄金塑个人像,人的相现前。人像跟佛像,相上讲不一样,体上讲一样,没有两样,这个比较容易懂。体是一个,你只要不著相,你就认得金,金都是一样,那就平等了,相上不平等,性上是平等的。见到这个事实,再掉过头来,相也一样,佛相、人相、畜生相、饿鬼相、地狱相,相就是性,相就是金,金就是相,不是都平等了吗?哪里有差别!相也没有差别,何必要把相不要了才把金找到?相不要,说老实话金也没有了,有性就有相,不可能没有相。你说相不要,相不要把金溶化,化成一坨它一坨的相,相还是在,不可能让它没有相,道理就在此地。

  但是要晓得,相是千变万化的,性是如如不动的,金永远是金,没有改变,变什么样的相,那随心所欲千变万化,就是这么个道理。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变现出来的,只要你认得性,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要是著了相,麻烦就没完没了,自找苦吃。因为真性里头没有相,真性能现一切相,虽能现一切相,相不碍性,性也不碍相。你把这些道理、事实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了,你的生活无论在天上人间,无论在哪个行业,你都会过得第一快乐。这个幸福快乐是平等的,不会说证得性,这个佛比那个佛更高一点、更好一点,没有这个道理,平等的。无论在哪个行业里头,幸福快乐是平等的,这是佛法。教我们从幻有见真空,也就是从现相去见真性,再说得浅显一点,从我们日常繁琐生活当中体会到清净的真心,清净自在的真心,这就叫真修行。

  古德这两句话也很好,「但勿逐妄,何须求真」,逐是追逐,我们今天讲的争名夺利。心有所希求,求就是逐,你所求的决定是妄,没有真的。我想求佛,佛也是妄,佛也不是真的,这部经大家读完了就明白了。佛跟我们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就是佛法,佛法我们需不需要?需要,绝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为什么?因为你一执著,你的心就被污染,就不清净,你心里头有一样东西。《坛经》上六祖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一起心动念,就有一物,你就被这一物染污,就染著;换句话说,你四相都有,只要有我相,有我对立的就有人相,与人再对立的就是众生相,这种对立相续存在、相续不断,就是寿者相。只要有一念存在,四相就具足,四相具足决定是六道凡夫。

  这部经上举的例子也举得好,前面开端举小乘四果,证到须陀洹,他有没有须陀洹的念头?没有,如果他有个念头,我证了须陀洹,我相不是马上就有了吗?那他哪里能证果?是我们说他证果了,他自己并没有以为他证果。自己以为我是阿罗汉,我是菩萨,我成佛了,说实在话,统统是凡夫。为什么?他有四见四相,他有我相在,哪里是超越凡夫的圣者,你就晓得那个心是多清净。日常生活当中说我,随顺众生说我,你们大家说这个东西叫做我,我就说我,我自己心里头痕迹都不沾,这就是般若。我们在生活当中炼什么?就炼这个,这就是佛法,这就是高度的智慧,真实幸福美满的生活,是这么一回事情。哪里要离相?哪里要真正离开一切相?不是在事上离,是心上不染著。这样一个意念求生西方净土,不但决定往生,品位高高,一定在上三品往生,不会在中下,这部经对我们念佛人有大帮助就在此地。所以不要求真,有求真的念头,这个念头错了。可是这个事情难,难在哪里?我们是凡夫,我们自己要承认,要有自知之明,不可以欺骗自己,这是最重要的一桩大事情,不能骗自己。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佛跟我们讲,听懂了明白了,知道要断,断不了,起心动念老毛病又出来了,所以依照这个法门成就的,可以说在这个时代一个都找不到。那怎么办?这才教你掉过头来求极乐世界。

  「但勿逐妄」,一定要求往生,这真有求。求这个不也是妄吗?虽然是妄,这个妄能通到真,其他的妄通过去还是妄,这个妄通过去就是真。这个妄就了不起,不同於其他的妄,这是古德常讲的「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一切虚妄里头,唯有这个通到真实,所以这个妄我们也就叫它做真;虽然不是纯真,它相似真,它接近真,其他的就是妄到底了,没有真,只有这个能通到真,这才叫你老实念佛。我们今天不老实,不老实就是不懂这个道理,不晓得事实真相,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就老实念,他才归到老实。所以《金刚般若》最终的目的就是教给我们老实念佛,你这一生真的成就了。

  对一切现实状况不取,绝不染著,也不必断,也不必说一定要离开,不需要,随缘。不取不断就是随缘,不即不离也是这个意思,你会生活过得更自在、更美满、更快乐。像一般的家庭主妇,家里面的事情很琐碎,家人聚会好的缘少,恶缘多,所以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天天在一起,看得都不顺眼,怨憎会,家里事情还逼著不做又不行,日子多难过,过得多苦。这是凡夫知见,被环境转了。今天读了《金刚经》,学了佛,明白道理,念头一转就快乐了。家庭是道场,家里面这些众生都是我的增上缘,对我修行来说,他们是善知识,帮助我的,我的六度就靠他才能完成,这是他对我;我对他?他都是我的信徒,我来度脱他们,这是我要度化的众生。这不就是大道场了吗?念头一转,境界完全就变了。

  怎么说这些是我的善知识,我在他这里成就六度?我每天替家人服务,早晨起来打扫环境,烧茶煮饭来供养他们,这是布施、是供养,我们要修布施波罗蜜,这不是在这里修布施吗?家庭里面,前面讲了,整理的有条不紊,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做事情整整齐齐,这就是持戒波罗蜜。家人相处我能够忍耐,忍辱就是安忍顺受,修忍辱波罗蜜。每天我们还常常想著改善家庭的品质,改善生活品质,以智慧、以我们的能力,希望一家人都生活得很好,这是精进波罗蜜。自己心是在定中,心保持清净,为一家人服务,而不把这个服务挂在心上,没有怨恨,没有烦恼,也没有意见,禅定波罗蜜。清净心起作用,充满了智慧,般若波罗蜜。你这一家人不就是你修般若、修六度的对象吗?你的菩萨怎么成就?就在家庭里成了菩萨,成了佛。翻过来,你的心行这样自在、这样随和、这样欢喜、这样美满,得到家人尊敬,你就能感化家人,你就度了他们,他们是被你度的这些众生。举这一个例子。

  你在公司里、在团体里面,都是你修六度万行的场所,所以说哪里不是道场?无时无刻不是道场。以前在家庭里面一天到晚烦恼,现在变成法喜充满,马上就不一样,境界就转变了。从前你讨厌的,现在都欢喜,这些念头都没有了,这叫学佛。每个人能这样学,佛法就大兴,大家晓得佛法好,人人都要学。现在佛法为什么不能兴旺,这么衰?每个人学得面目全非,学得痛苦异常,你的家人一看到,这个佛法还得了,这不能学!所以大家修行,你不是在兴佛法,你是在灭佛法。说得好听一点,盲修瞎练,佛法的道理没搞清楚,真相没搞清楚,方法不懂得,盲修瞎练。学得这么苦,造成在社会上一个错误的形象,不知道真正的佛法是什么,这很可惜。

  「般若妙法,任运由琐屑事相上自在流出,无法相也。」像我刚才所举的例子,现在无论是家庭,无论是公司行号,或者是政府机关,琐屑事情太多,这是自古以来就说,做事难,做人更难。特别是这个时代,人心没有原则,变化无常,在过去人与人之间比较上容易相处,都受过古圣先贤的教育,伦理道德就是个标准,虽然有出入,大概都不离谱,出入不大。循著这个规矩,我们来处世待人就有个准则。现在伦常道德全部都丢掉,都不要了,无所适从,无法无天,人相处就难了,太难。学佛,学佛的人还有个标准,这个标准虽然不是现在的教育,佛经上讲,过去世有深厚的善根。他在乱世,大家都不守法,他还自动的守法,大家都不修福,造罪业,他还想到要修福,不愿意造罪业,这是过去生中深厚善根。所以持戒修福的人,大家在一块好相处。这就是日常琐屑的这些事相当中,自自然然,就像前面所说的,你能够善用环境,善巧利用环境。「无法相也」,无法相就是不执著这些法,天天在这些法里面而不执著。

  「以不言之教」,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这是我们要学的,在家里不要高谈阔论,给家人讲佛法,劝他信因果,他愈听愈烦,愈听觉得你愈可怕。家里面怎么样?一句话都不要说,身教。释迦牟尼佛身教,做出来给你看,有个一年、二年、三年,他感动了,他觉得你跟一般人确实不一样。这时候低头向你请教,向你请教的时候再告诉他,不向你请教,绝对不能说。法要启请的,要求法,你给他就不值钱。你给他,他不要,他瞧不起你,到他知道哪一天看出来了,这个东西好,向你求的时候,再给他一点,再求,再给他一点,这就对了。要做出来给他看,这是佛在此地的发起里头做个样子给我们看。所以他用意非常深广。

  「以不言之教,护念付嘱一切发大心者,亦无非法相也」,这不著空,前面不著有,空有二边都不著。做一切事情,样样都做,做得很圆满,这是不著空;虽然做了,心地清净,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不著有,空有二边都不著。非法相是空,法相是有,二边都不著,无就是不执著。「能随时如是观照,则得真实受用」,观就是观念,时时刻刻我们是存著这个观念,照是对事对人对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得到修学真正受用,这叫佛法。所以《金刚经》比起其他一些经讲得痛快,不拐弯抹角,直截了当,就把如来果地上所成就的、大菩萨所修学的统统告诉我们。这是发起序序文,我们就简单介绍到此地。从底下第三节经文开始,是本经的正宗分,这是正说。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这节经文是请法的仪式,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礼节、规矩,所具足的精神就是三福里面所说的尊师重道,奉事师长在这个地方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他是怎样对待老师。『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这是当时最尊重的礼貌,向佛请教的时候,原来是大家按著顺序坐在自己座位上听佛讲经,这时候他从自己座位起来,走到佛的面前。原本印度的服装,跟我们的服装不一样,他们的服装是一块布,因为印度天气热,现在我们看到印度人就知道,他是两个肩膀都包住的,在行礼的时候,右肩露出来,身体包一半。这是什么原因?原因是承事方便,佛要有什么事情吩咐他要做很方便;换句话说,走到面前就是要替佛服务的,随时听佛的教诲。跪在地下不是两个膝盖跪著,两个膝盖跪著起来慢,所以右膝著地,起来得快,动作敏捷。从这个地方你就能看出弟子事奉老师。

  古时候学生侍候老师要服劳役的,老师日常生活统统要照顾到,就跟在家庭里侍候家长一样。我们在中国古礼里也看到,老师出门,学生要替他驾车,学生要侍候老师生活起居,照顾得很周到。诸位要读《礼记》,你看「曲礼」有不少篇都讲到这些日常生活的礼节。当然现在没有法子要求,在从前这是规矩,我们能看出尊师。为什么尊师?是重道,老师是传道之人。『合掌恭敬』,合掌是表尊敬,它代表什么意思?十个指头代表散乱心,合掌表示我一心,把散乱心收回来,一心来接受老师的教诲。合掌是表一心的,掌要合成一个,有人合掌当中空的,这是不对的,表法上是错误的。佛法里一举一动都代表很深的教育意义,合掌是表一心,掌要合一,代表一心,一心是最恭敬的。『而白佛言』,白是下对上的敬词。

  此一段以下,一直到「是名法相」,我们这部经第一百七十九节,从这个地方起,第三节到一百七十九节,「是此经正宗分」。我们在经文上标上数字,我们检查非常方便。「时字意深」,『时长老须菩提』,「是大彻大悟时,一眼觑破时,所谓千载一时也,亦即始觉之时,非时机成熟不可说也」。这些在在处处都是教导我们,我们都要学习。「时长老须菩提」,须菩提尊者跟释迦牟尼佛多年,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他都听,而且在大众当中、同学当中他也是很有名的,智慧很高,领悟力很强。释迦牟尼佛生活,他天天都在一起,今天才看出来,以前没看出来,今天才看出来。这个「时」就是今天才看出来,大彻大悟,一眼看破,原来释迦牟尼佛一天到晚在那边表演的是这样深广意义,从前都没看出来,这下子看出来。看出来这再启请,启请是利益大众。他明白了他得受用,别人不明白,别人不得受用,所谓是千载一时,始觉是今天才觉悟。诸位同修要知道,佛法讲到觉,讲始觉、讲究竟觉,究竟觉就成佛,在成佛之前都叫始觉,五十一个菩萨位次,位位都是开始觉悟。所以,这个时不是一时,一时那你就错了,天天在觉悟,天天有新的悟处,新的悟处就是开始。到等觉菩萨,我今天才觉悟,今天才明白,要懂得这个意思。

  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时机不成熟,说也是白说,说了没用处,白说了,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明了,这就是所谓时节因缘。应当说小乘法的,就跟他说小乘法,应当说大乘法的,就跟他说大乘法,完全看时节因缘。说法不是佛想怎么说,佛要怎么说,没有,佛没有这个念头,佛要有这个念头,佛就是凡夫,因为他有四相,佛没有这个念头。佛永远在定中,定中观察一切众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众生缘成熟了,他就会来启请,他就会动心,佛有善巧方便来帮助他。「凡事皆必时节因缘成熟方能凑合,佛说法教人,亦如是也。」就如这部经上前后所说的,前面讲得浅,后面深,愈往后愈深,分很多层次,也是时节因缘,逐步诱导你入更深的境界。不仅是五时说法,这些我们世间人观察称它叫善巧方便,他能够带领我们入很好的境界。下面则称赞: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这个称赞就是须菩提尊者的悟处,每天跟佛陀在一起生活都没有发现,都没有看出来,今天看出来了,这一看出来生大欢喜。把他的见解、把他的体会说出来,说出来让佛来印证,他体会的有没有错误。这体会到,原来释迦牟尼佛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是教化众生,都是在利益众生,他的时间一分一秒没有空过,没有浪费,光阴没有虚度。我们今天讲生活充实,有意义、有价值,就在这里看,佛是一举一动都给众生做榜样。『护念诸菩萨』,这是对所有一切众生说的,这一句是广义的。『付嘱诸菩萨』这是对佛的眼前弟子所说的,这是嘱咐他,因为佛的这些弟子们,无论是出家在家,跟佛学法的,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下化就要像佛这样的生活,就行了,一句话不说,已经上求下化统统都圆满具足。上求,求的是什么?清净心,就是经后面所说的应无所住,应无所住就是心里要清净,没有一丝毫的忧虑,没有一丝毫的牵挂,丝毫都不执著,空有二边都放下,这是上求,上就是真如本性,求明心见性。而生其心,生心就是在事相上教化一切众生,就是六度万行,也就是我们实际的生活,对人对事对物我们要生这个心,在一切人事物境界里面修六度万行,本经前面讲的原则,持戒修福。所以这一句里面包括非常之深广,常讲法门无量,无量法门都包括在持戒修福里头,绝对离不开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是修法里头的总纲,也就是过日子,也就是实际生活,要生这个心。

  这是被须菩提尊者看到了,『希有』,真是希有!你们如果学会了,在日常生活,在家庭里头,要是碰到须菩提看到,希有!一个家庭主妇,真希有。无论在哪个行业里头,须菩提尊者会看破,一般人没有慧眼,看不破。你做,心清净,你也不要去想我做这么多天,还没有人看破,那你做的是假的,你不是真的。为什么?你还有个心想求人看破你,那就错了,你的心不清净。不需要求,自己心里能够这样做,你真的做到,做成功了,一定有佛菩萨来感应,来把你显露出来,这是一定道理。你不能有个贪心,我都照这样做了,怎么没有须菩提来赞叹我,没有人来说我?那你还是四相具足,你还是凡夫,你做的是假的,不是真的。

  底下的解释,我们今天时间到了,我们下次再接著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