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刚经讲义节要 - (第五集)
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五集)  1995/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05

  第六页第三行,第六小段:

  「当知发大慈悲心,便是开此智,依教发心,分别心已融,我见潜消,故令发无上菩提心,灭度所有众生入无余涅盘,而实无众生得灭度,全经不外发挥此义,并忘其为菩提心,直令向一念不生处契入。」《金刚经》可以说自始至终,上半部跟下半部都是为我们说明这桩事情。首先我们要晓得,为什么说发大慈悲心就是开智慧?开智慧是从心性上说的,发大慈悲是从事相上说的,换句话说,有事必有理,有理一定有事。如果心里面真的显示出真实的智慧,而在形象上发不起慈悲心,这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讲有体无用,哪有这种道理?有体一定有用。我们的智慧生不起来,也就是智慧显不出来,如果真正努力在事上去做,也能够帮助我们开智慧,因为它的理是一个,理能帮助事,事也能帮助理,实际上是相辅相成。我们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大乘法里面所说的开智慧,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有一条路子可走,就是从发慈悲心做起。慈悲就是我们世间人所讲的爱心,佛法不说爱,要换个名称,叫慈悲,这里面用意很深。世间的爱心是从感情生的,佛法讲的爱心是从智慧里面生的,在作用上、在现象上没有两样,可以说无二无别,要是追究它的根源,不相同,一个是感情的,一个是理智的。情里面有苦恼,它有副作用,从智慧里面生的没有,那是真正之乐,情里面所生的,乐也是苦,乐是坏苦。这就是佛给我们说的三界只有苦没有乐,三界就是指六道,六道里头哪有乐,所有一切乐都是坏苦,都是假的。所以,从智慧里面生的就有真乐,决定没有苦。

  慈悲称之为大,这个字很重要,因为大慈悲与「金刚般若」才相应。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慈悲有四种,大慈大悲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是清净的、平等的。比佛境界低一等的,所谓菩萨,菩萨的慈悲叫法缘慈悲,因为菩萨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此他认为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是理所当然的,是我们应当要做的,与法相应,叫法缘慈悲。不像佛,佛果地上没有条件,所以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是完全没有条件的。这两种慈悲都是与佛法相应,也就是与自性与真心相应。世间人也有慈悲,他也有爱心,第一种就叫爱缘慈,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情爱,我喜欢他,对他就慈悲,就爱他,不喜欢他,慈悲就没有了。这个多半对於自己的家人、亲属,爱缘慈悲。比这个更高一等的,我们世间法所谓英雄豪杰,他们的心量大,他们把爱心从自己家亲眷属推广,能够爱民族、爱国家、爱世人,这个心量就大了。这种慈悲叫众生缘慈悲,跟菩萨的法缘慈悲还不能比,这是众生缘慈悲。所以说慈悲有这四种,这是我们不能不晓得的。

  我们学佛,要想得真实的利益,一定要学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所以教我们要发大慈悲心。大慈悲心一发,因为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心量一下就扩大了,这样大的心量就是真心。所以真心、妄心实在讲是一个心。那个妄虚妄在哪里?虚妄在执著,有我执,一切都是由我作本位,这就很糟糕,佛告诉我们,六道生死轮回的来源就是这个。阿罗汉破了我执,六道轮回就没有了,超越六道。由此可知,只要有我、有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有的,身体是我所有的,财产是我所有的,眷属是我所有的,权力是我所有的,财富是我所有的,只要有这个念头,就在造生死轮回业,这个不能不知道。所以,爱缘慈是生死轮回业,众生缘慈也是生死轮回业,这就是爱国家、爱民族也不行,你的我执没有破,情执没有断,生死轮回就没有办法脱离。最低限度要学菩萨的法缘慈,智慧开了,真正明了事实真相,这才能够摆脱生死轮回。所谓是了生死出三界,智慧就开了,这个智慧就是般若智慧,在本经里面讲就是金刚般若智慧。

  「依教发心」,佛在这个经上教我们发菩提心,换句话说,教我们发菩提心就是教我们发大慈悲心。发大慈悲心还得要不著相,著了相给诸位说,那个大慈悲心不但不是经上讲的大慈大悲,连法缘慈悲都不是。一著相就变成众生缘慈悲,他四相有,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这决定在六道,在六道就是凡夫,就不是菩萨。所以,要依靠佛教导我们这样发心。「分别心已融」,分别心、执著心他不要断,融化了,没有了,为什么?他念念当中,他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才叫大慈大悲。不是慈心、爱心只照顾这一个地方、这一个地区、这一个世界,那都不行,一定要把心量拓开到尽虚空遍法界。所以分别心不要断,执著也不要断,自然就化掉,就化解。可见得这个「大」了不起,大而化之,这是大乘佛法里面破我执、破烦恼、破无明最巧妙的方法,就是把心量扩大。

  「我见潜消」,我执是从我见来的,为什么会有我执?因为有我见,我见就微细了,我执、我相粗,这是从念头上说,那个我的念头不知不觉的也没有了,潜消了。「故令发无上菩提心」,佛因为这么个道理,才教我们、劝我们要发无上菩提心。无上菩提心落实在事相上,就是佛所说的「灭度所有众生入无余涅盘」,佛与菩萨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事业就是这个。佛门里面常说如来家业,如来家业是什么?就是帮助一切众生成佛,这句话就是说帮助一切众生成佛。灭度所有众生,著重在灭字,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帮助,帮助所有的众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灭是什么?灭烦恼、灭妄想、灭生死轮回。无余涅盘是究竟,如果不达到无余涅盘,纵然说是灭妄想烦恼,还不究竟,还有丝毫没灭都不是究竟。譬如经上讲的,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哪是等觉菩萨?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都是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不究竟。这个发心真的发得大,要令一切众生究竟成佛。这是事、这是相,要教我们去做的。

  经上许多的行法,行是修行的方法,实在讲修行的方法就是生活的方法,换句话说,佛说一切经就是教给我们怎样过日子、怎样生活,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生活当中真正得到幸福快乐圆满,佛就是教我们这个东西。我们今天学佛错在哪里?错在学佛是学佛,生活是生活,学佛跟生活扯不上关系,这就大错特错,不知道学佛就是生活。此地给我们讲的「我见潜消」,这句是讲起心动念,你的妄念,错误的念头、错误的想法,自然就消失,就没有了。可见得发大心量是大乘修行最巧妙的方法。从哪里下手?我们还没有读到经文,读到经文诸位就晓得,可以说自始至终佛常常提到的读诵受持,这就是我们下手之处。读诵是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妄想、烦恼的习气太深、太重,哪有听一次经、两次经就明了的,就能够消除的,这是决定不可能。一定要用大乘佛法来薰修,就是每天要读经,读经就是听佛菩萨为我们开示,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一天不提醒,又迷惑了、又颠倒了,所以要时时刻刻提醒。

  然后要受持,什么叫受持?受就是接受,受就是实行,把它用到自己生活上去。我们从早到晚,《金刚经》一开端就是从生活上示现给我们看,从哪个地方做起?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要做到才叫受。持是永远保持,不能说做个一天、两天,那不管用的,永远这样做法,你会愈做愈快乐,愈做愈欢喜。所以,真正依照佛法修学的,也就是说真正依照佛教生活的人,法喜充满,快乐无比。人快乐就有福,就幸福。我们世间法常讲,人之会衰老,是忧能使人老。一个人妄想多,分别、执著多,烦恼多、忧虑多,可怜,那很苦。他再富有,权力、地位再高,他要是离不开忧虑、离不开烦恼,日子就过得很苦,哪有乐?一生无论怎么样繁忙,忙的都是搞生死轮回,这一生苦,来生比这生还要苦。这都是事实真相,要不是佛为我们说明我们怎么会觉悟?佛为我们一说,我们仔细想想,不错。冷眼观察,看自己很难,世法、佛法都这么说,佛教我们看别人,看众生,自己是众生之一,看看别人,一下回头就知道自己了。

  经上说,人命无常,国土危脆,我们冷静观察这个社会、观察这个世界,一点都不错。许多地方的道场我们每年去一次,每次去我们都听到老同修又有几个不在了,这就是人命无常。而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人的一般寿命是一百岁,一般的寿命。佛是出现在减劫的时代,每一百年减少一岁,释迦牟尼佛距离我们现在有三千年,那就减少三十岁。现在这个世间,七十岁的人就是上寿,能超过七十岁的一定有特别的原因,过去生中或者是现在生中他修的有大善大福,他的寿命能延长。四十、五十而去的都是很正常的,懂得佛法就知道,七十岁这是上寿。真正看清楚,看明白,我们想想,人生有什么意思?有什么味道?我们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忙的些什么?为的是什么?如果我们常常能这样省思就会觉悟。

  大多数人糊里糊涂过一生,这是佛经上常讲的可怜悯者。生活有没有真正的情趣、真正的乐趣?有,唯有心住在般若智慧里面,你的生活充满了智慧,那就有情趣,有意义、有价值。生活在无明里面,生活在烦恼里面,那就毫无意义、毫无价值,这是佛法里讲的随业流转,不过是来酬偿果报而已。过去生中修的有善,这一生来享福,糊里糊涂享福;过去生中造恶,这一生受罪,也迷惑颠倒在受罪,就干这个。这才知道佛法之可贵,才知道般若智慧不能不开,般若智慧是自己本性里头本来具足,不是从外来的,不是佛菩萨给我们的,是要我们自动自发。怎样把自性般若智慧开出来?把心量扩大,要发大心,修大行,大心就是我真的去做,念念利益一切众生。世间人很可怜,听到佛说的也点头,很好,但是自己就不肯做,为什么不肯做?自己有个坚固的自私自利,这个错误的观念打不破,认为我替一切众生做事情,我得什么好处?他头一个就要问,我这样做我能得什么?我要什么都得不到,我去做干什么?

  《金刚经》实在讲,佛说法委曲婉转,他的方法也是极高明,说到最后告诉我们,诸佛菩萨「无智亦无得」。《金刚经》上半部是教我们离相,教我们发心,劝我们去做,后半部就是告诉我们无所得。无所得才是真的得,有所得,佛不说我们很难理解,因为你有所得,有这么个念头,你四相还具足。四相具足你还是迷惑,纵然见性你也不能圆满,圆满的见性,这个「我」的念头是断得干干净净。所以前半部是教我们离相,后半部是教我们离见,这个意思就更深了。相是从见变现出来的,在法相唯识里面讲得很清楚,相分、见分,无明不觉生三细,阿赖耶识里头三细相。无明业相就是起心动念,那是无明业相,从无明业相里面就生出了见分,见分叫转相,转什么?转变。相分就是境界相,变现出山河大地、一切万物,这是相分,从哪里变的?见分里头变出来的。所以《金刚经》上半部教我们离相,下半部教我们离见,比法相唯识里面的方法高明太多。因为它简单,它一下就抓住要领,就教我们从根本上下手,这是它的好处。

  当然,这些纲领、原则我们听了佛的开示也似乎是明白了,清楚了,但是真正要想去做还是做不到,原因在哪里?习气太重,那个根太深了。无始劫以来就是自私自利,就是这个念头,太深了,这是我们不能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得利益的最大障碍。佛教我们发大慈悲心,我们大慈悲心能发得出来吗?大慈悲心发不出来,本性里般若智慧就不能现前,本性般若智慧现前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虽不是圆满佛,他是分证佛。分证佛的能力已经就不可思议,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可以现什么样身分给他说法,那种人就是般若智慧现前,他就有这么大的能力。到这个境界,相破了。我们是坚固执著身相,所以不能分身,不能变化。佛菩萨没有身相,他能够随众生的喜欢现相,众生喜欢什么相,他就能现什么相;无相才能够无不相,我们是执著有一个相,就不能现第二个相。这是落实在事上是要我们认真去做,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是真的。

  在布施供养里面,一切事相上的布施供养,《金刚经》上四次比喻,以大千世界七宝去布施供养,以无量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布施供养,或者是以无量身命去布施供养,都比不上法供养。原因在哪里?事相上的供养不能开智慧,不能开智慧就不能解决生死六道的问题。法供养能帮助人开智慧,能帮助人了生死出三界,这是真实的,这才不假。所以,会修的人他懂得要修法供养,法供养里面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千万不要误会只限於我们讲经说法是法供养,我们印送经书是法供养,没错,那是法供养许多环节里面的一环而已。最重要的法供养,《行愿品》里面讲得很清楚,第一句就说「如教修行供养」。释迦牟尼佛对我们是法供养,《金刚经》一开头,他做个样子给我们看,让我们从这个样子里面去体会、去反省、去觉悟,这才叫如教修行供养。所以我们如教修行,依照佛所讲的去做,要知道,是做给众生看的,这就是实行佛对於一切众生的慈悲教学。

  譬如这部经上常讲的,最初下手在哪里?持戒、修福,这是落实到生活上。持戒的意思就是守法,就是教我们在世间要做个规规矩矩的人,堂堂正正的人,心正、行正这是守法。修福,从《金刚经》的纲领,就是教我们修六度,每一桩事情都是六度,穿衣吃饭都是六度。譬如讲到修福,福里头的根本法是三福,三福第一个是「孝养父母」。我们懂得孝父母,这个念头就是智慧,你智慧开了,因为你知道孝养。每天对父母衣食住行的照顾,这就是布施,你就是行菩萨道,就是行布施波罗蜜。财供养,财有外财、有内财,外财是衣食住行的照顾,物质生活的照顾。你必须用你的劳力去照顾,劳力是身体,你必须想许多方法去照顾,那得用脑、用思考,这叫内财,内财、外财在修布施供养。照顾得很如法,有条不紊,这就是持戒波罗蜜。跟老人相处,细心、耐心、恭敬心,这是忍辱波罗蜜。每天每年我们都在求进步,希望生活品质都能提升,更希望自己的清净心能增长,这是精进波罗蜜。外面一切事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为外境所动,外不著相、内不动心,禅定波罗蜜。

  诸位想想,从一个孝养父母,是不是六度都全了?不但六度全了,普贤菩萨十愿也圆满,这个我们就不必再细说,细说说这一点两个小时也说不完。你才晓得佛门当中,一一行法里面都含一切行法,所谓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菩萨行、菩萨道在哪里去修?就在日常当中穿衣吃饭,就在你每天工作对一切人、对一切事,这里面就是菩萨道、就是六度万行、就是普贤十愿,你怎么会不快乐?你怎么会不幸福?自己认真做到,旁边人看到,就是化他。我们做出一个很好的榜样,别人看到心里生羡慕,他就会去反省,为什么他的日子过得这么快乐,过得这么充实,我为什么过得这么烦恼,过得这么旁徨?引发他、启示他,让他去反省,让他去觉悟,让他来学习,这是身教。所以佛法不是在口头上,是实际的生活,佛法跟生活不能脱节,《金刚经》一开端就从这里发起。《金刚经》如是,所有一切大小乘经典,哪一部经典不如是?所以,有人要问佛法是什么?确实,最正确的答案,佛法教给我们过最真实、最幸福、最快乐、最美满的生活。世间教育固然好,还有很多所学非所用,大家在学校里学的东西,现在在生活上你能用到几成?大多数用不上。佛法教育不是这样的,一字一句统统用得上,你要说用不上,那你没搞懂、没搞清楚,你不会用,一句废话都没有。

  末后这句话重要,「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句话是彻底离一切相,前面是灭度所有众生入无余涅盘是即一切法,底下是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跟即是同时的,离不著有,即不空,空有是同时,不可以把它分开,分开就错了。也就是说,佛菩萨为什么过得那么快乐,那么充实?他知道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空有同时,决定不能把它分做两截。我们不明真相,把它分作两截,所以凡夫著有,小乘人著空,唯有真正明白事实真相的这些大菩萨们,他们晓得空有同时,他二边都不执著,那就过得很自在。全经都是发挥这个道理。「并忘其为菩提心」,忘其为菩提心在《金刚经》后半部就有详细说明,「忘」就是发菩提心也不能著相。菩提心要不要发?当然要发,你不发就不是菩萨,你是凡夫;发了如果著相,你还是凡夫,你还不是真的菩萨,《金刚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不是真的菩萨。发也要离相,也要不执著,不执著才有真正的幸福美满。譬如我们世间人,讲到最小的范围,一个家庭,现在社会问题很多,父子不能相处,婆媳不能相处,什么原因?要把原因找出来,然后把原因消除,不就和睦了吗?都是有个我见、我执,各人执著各人的,麻烦就大了,著了相。佛教我们不著相,不著相就自在。不著相,不要求别人,要求自己,这个方法非常高明。一个著相,一个不著相,不会有冲突,为什么?不著相的人能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能恒顺。恒顺当中,时间久了,所谓潜移默化,会把对方那个著相的能转变他的观念。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舜王是最孝顺的。舜的父亲跟他的继母,根据历史上记载,以我们现在人观念,简直不像人。那么孝顺的儿子,恶意的虐待他,多少次要置之於死地。可是舜的孝敬没有一点改变,对他父母对他的态度没有一丝毫的怨恨,只知道尽孝是正确的,连那样的人都被舜感化了,到最后一家和睦。尧王知道这个事情了,他对於他父母这样的人都能感化,所以就把王位传给他,他能感化一个家庭,就能感化社会、就能感化国家,这叫真正有智慧。心地真正清净,真正没有染著,现在人讲他真放得下,真能看破、真能放下,道理在这个地方。所以佛法的修学是只求自己,不求对方,这是它最高明的地方,最究竟、最圆满的教学法。只求自己,不问别人,我们才能真正得到清净、得到平等。世间人修学得不到真实利益,就是他处处看别人,他不看自己,这是很大的障碍,不能成就的原因。所以佛教给我们,就连发菩提心也要忘记,度一切众生这个念头也不能够执著,也不能够有。这样去做,就像普贤菩萨所说的无有疲厌,他不会疲倦,他不会厌倦,为什么?他没有执著,疲倦、厌倦都是从著相而生的,离相则没有了。

  「直令向一念不生处契入」,一念不生那个心是真心,那就是本性,佛法里讲真如。可见得这部《金刚般若》的确是大乘究竟了义的经典,它没有枝枝叶叶,直接从根本上教导我们下手。

  再看底下这段,「一切众生,以不觉十法界同一体性,妄想分别,起人我见,遂生三毒,造罪受苦,轮回六道,愈迷愈苦,愈苦愈迷,纵有善根遇善友劝令发心,皈依三宝,以夙世障缘,叠起环生,欲修不得,修亦难成,故忏悔业障,极关紧要」。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一切众生是指六道众生,六道里面,包括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愈是往上面去的,他的定功、他的智慧、他的神通道力,我们凡夫眼睛里面来看都不可思议,其实他们还是出不了三界,由此可知出三界之难。所以古德常常在这些论疏里头说,修行人这一关是最难突破的。

  这一段文字不多,把这个问题的起因、结果都说出来了。从哪里起因的?从不觉,不觉就是迷,不觉就是不晓得,不晓得十法界同一个体性,这就是无明,不觉就是无明,无明就是不明了。十法界就是整个宇宙,佛经里面叫它做法界,现代科学家他不叫法界,他叫时空。科学家讲的我们生活在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一直到无限度的空间,跟我们经上讲的法界是同一个意思。科学家发现了时空的次元是无限度的,这也相当聪明,他发现有这个现象存在,但是用什么方法来突破,现在还不晓得。果然能突破,我们的眼界就大开,我们能看到过去、能看到未来,能看到此界、能看到他方,六道、诸天你都能见到,因为什么?他们的境界跟我们是不同元次的空间。

  要严格的说,每个人生活的时空次元都不一样,在佛法里面称之为共业、别业。我们能够在一起这叫共业,共业里头有别业,我心里所想的你不知道,你心里所想的我不知道,这就是别业。证明大的次元是相同,微细的次元不相同,要果然真的相同的话,你心里想什么我知道,我心里想什么你也知道,界限没有了,那就同了。所以法界无量无边,十法界是大分,从共业上分的;从别业上,无量无边的法界。可是佛说有方法突破,什么方法?清净心,修清净心就突破了。为什么会突破?先要晓得这些不同次元的发生是为什么?就是不觉,就是从这里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你觉了,觉了界限都没有了,觉了以后就是一真法界。因为不觉,就起了妄想分别,从妄想分别里面起人我见,这就愈迷愈深,於是乎就有我执、有法执;从人我见里面就生三毒,三毒是贪瞋痴;有了贪瞋痴一定是造业,所谓是损人利己,就干这些事,自私自利;你既然造业,业一定有报,下面就受苦,受苦你一定要承受你的果报,所以轮回六道。

  六道里面,你造的是善业,三善道受报,你造的是恶业,则三恶道受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没有法子逃避,也没人能够代替,这个诸位要知道。纵然是孝顺的儿女也没有办法代替,大家读《地藏菩萨本愿经》你就知道了。婆罗门女、光目女那真是天下第一孝女,母造罪业不能代替,这是一定要晓得的,果报一定是自己要承受。於是愈迷愈苦,愈苦愈迷,他苦的时候他有怨恨心,他有不平心,看到别人享受他嫉妒,认为老天爷对不起他,为什么自己不如人?怨天尤人,罪业就造得更深了。这些现象,我们看到、我们听到、我们接触到太多了,从这个事实现象我们就能够明了,不能超越六道轮回的人,在轮回之中决定是一世不如一世。我们这一世过得很苦,来生怎么样?来生比这一生还苦;要想来生比这一生能过得好一点,那要修行,不认真修行不行,得不到,一定你的善业力量超过你的恶业。轮回的现象,业力是强者先牵,哪个力量强先受报。我们想想看,我们贪瞋痴的力量强还是戒定慧的力量强?如果戒定慧的功力超过贪瞋痴,那没问题,来生可以得人天福报,比这生更享福,这才有可能。假如我们贪瞋痴的念头超过戒定慧,来生决定是三恶道,比这一生要苦很多倍。

  这就是我常常劝勉同修,提醒大家,如果不出轮回都算是空过。来生享福,享福又怎么样?我们看到现前做大官的、做总统的,发大财的大企业家,这都是过去生中修大福报的,看看他们这一生,我们还不明了吗?做大官、发大财,造大业!他造的罪业比我们重。他的福享完,三恶道去了,有什么了不起?有什么值得羡慕?看穿了事实真相,才晓得非出三界不可,六道轮回绝对不是人住的地方。要想超越六道轮回,最有把握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金刚经》里面的理论、方法是好,我们做不到,也就是说我们要达到《金刚经》的标准很不容易。的确,佛在经上讲得好,佛是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这个话说得没错,这才是他的对象,我们不是发大乘的、不是发最上乘的。但是听到这部经,明白这个道理,实在讲有助於念佛。我们佛号为什么念不好?为什么念得没感应?就是自私自利的念头太重。《金刚经》为我们分析、说明这个道理,我们明白之后,对於世缘多少会看淡一点,会看轻一点,对念佛就有帮助。所以,念佛法门要求的条件没有《金刚经》这么高,带业就能往生。

  底下说,「纵有善根,遇善友劝令发心」,这是指世间一些遇到佛法的人,没有善根遇不到佛法,遇到佛法他排斥,他不接受,这没善根。佛经里面常讲的一阐提,一阐提是梵语,意思就是没有善根,排斥佛法,拒绝佛法,这是没善根的人。凡是能够接受佛法,能够欢喜佛法,不排斥佛法的,就是有善根。纵有善根,你又遇到善友,遇到善知识,朋友当中有学佛的,比我们学得早的,比我们学得深入的,他来劝告我们,来勉励我们,劝我们发心,劝我们皈依三宝。我们学了佛,学了佛有没有成就?没有成就。为什么没有成就?多生多劫的障缘。

  「叠起环生」,叠是重复、是累积,无始劫来累积的业障,环是连环,这就是常讲的业障习气深重,心想发,发不起来。具体来说,也就是说内妄想、烦恼很重,外面禁不起诱惑,就是这个现象。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我们一接触就起心动念,所以这个心发不出来。何况在现在这个时代,正如《楞严经》上所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现在全世界都在谈仿冒,智慧财产权,仿冒,佛法里面仿冒的可多了,今天佛法假的比真的多。你遇到的佛法到底是真的是假的?这我们不能不知道。假的佛法,形式上做得好看,没有内容,实际上不能减低贪瞋痴慢,不能叫你心地清净。真的佛法,它能帮助我们心清净,能减少我们的烦恼,那就是真的佛法。假的佛法这一项做不到,它表演得再热闹、再庄严也没用,形式的,不是真实的。所以佛法真假从哪里去观察?从觉正净,或者是《无量寿经》上标准就摆得很清楚,在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凡是能够叫我们心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年比一年清净,这是正法;要达不到这个目的,这个佛法就靠不住,即使是正法,对我也没有一点好处。能帮助我们自己达到清净平等觉的,这是正法,这对我们有真实的利益,有真实的好处。

  所以说「欲修不得」,譬如现在我们常常看到的三皈依,皈依三宝。这是入门真的是第一堂课,第一堂课就错了,一开头就错了,诸位要晓得,一错到底,这一皈依是皈依某个法师,就完了。我们看看蕅益大师《五戒相经笺要》,这是《五戒相经》的注解,蕅益大师作的,末后他就把这个毛病说出来了。蕅益大师是明末清初的人,距离我们现在四百多年,在那个时候这个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大家把三皈已经错会。何况又经过这四百多年,真是愈迷愈深,怎么能得到佛法真实利益?三皈是皈依自性三宝,是以这个为主,自性三宝就是觉正净。我们在讲《无量寿经》的时候,《无量寿经》经题「清净平等觉」就是自性三宝,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就是佛宝,这才是自己真正的皈依处,怎么能说皈依一个法师?皈依一个人?错到哪里去了!晚近印光大师讲三皈五戒,他老人家在三皈后面也讲得很清楚,告诉大家,我给你们授皈依,绝对不是皈依我这个人。很多现在印出来的东西,后头这段没有了,被删掉了,我们不晓得是谁干的,他的居心我们可想而知。我过去在香港看到这篇文章,印成一个小册子,后面有,没有被删掉。但是在台湾,许多印光法师的法语,这段都被删掉。所以皈依就皈依错了,这就是迷了,这个法师是我师父,其他的都不是,你看有分别、有执著、有妄想;不皈依,分别妄想还少一点,一皈依,又增加这么多,这不是大错特错吗?这就是说这是假的佛法,不是真佛法。

  这就说明,为什么我们想修没有法子,修也修不成功,从开端就错了,因此「忏悔业障」就非常重要了。而怎样忏悔,大家现在也搞错了,这真难!怎么忏悔?一般法师教给大家发露忏悔,你在佛菩萨面前把你做错的事情说一遍,求佛菩萨原谅你,求佛菩萨饶恕你,这对不对?错了。你在佛菩萨像面前把那些罪过又做一次,因为你又想一次就又做一次,想两次就做两次。叫你要忏除业障,你把业障遍遍再增加,你岂不是颠倒吗?什么叫忏除业障?你要把你所做的那些罪业把它忘得干干净净,没有了,就忏除了。你还记在心上,还要常常去想它,想一遍就又造一次,你的业障没完没了。所以佛菩萨教我们忏悔业障的方法,是教我们念实相,实相无相。不能念实相,念实相就是念清净心,清净心就是实相,《金刚经》上对於这个道理讲得很多,讲得很清楚,不能用这个方法的话,念阿弥陀佛。前清慈云灌顶大师,是乾隆时候人,这是我们佛门的大德,他的注疏很多,日本《卍续藏》里面收了差不多有二十多种。他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里面就说了,他说世间人造的罪业,造极重的罪业,所有的经、所有的忏法都不能忏除的,还有一个方法可以把它消除得干干净净,什么方法?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消灾灭罪没有比这个更有效的。

  你想想看,一天到晚念阿隬陀佛,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哪有罪业?念佛就是消灾,念佛就是忏悔,念佛就是消业障,念佛就是了生死,就是出轮回,大家不知道。绝妙的方法,没有比这个更殊胜,可惜不会用。《金刚经》的方法,得离一切相,业障才能消除,离一切相难,太难了!净土法门讲专念阿弥陀佛,这个容易,比离一切相容易太多了。教你一天到晚心里头只有佛,心里面除佛之外其他东西都没有,你不业障全消除了吗?不是叫你去想你的罪过,一遍一遍去想,想一遍就又多造一遍,想两遍就又造两遍,那还得了!所以,忏悔的意义、忏悔的方法一定要知道。我们读经是忏悔,念佛是忏悔。不读经、不念佛,给诸位说你又造业了,你又会起心动念打妄想。而这些妄想当中,必定是自私自利占决定大多数,你说这怎么得了!古德教给我们,佛号不离口,主要原因就是对治这个毛病,让我们一天到晚想佛,一天到晚念佛,这才能有效果把业障消除。业障就是妄想,业障就是烦恼、就是杂念。

  底下这一条,「经云,端坐念实相,是名真忏悔,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这是《法华经》上说的,佛教我们忏悔的行法,就是忏悔修行的方法,这是从最高原理上所说的。端坐,大家不能望文生义,一天到晚坐在那里,端端正正坐在那里,你要这样看就错了。正如同禅宗里面讲的坐禅,坐禅是老老实实在那里打坐吗?不是这个意思。你看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他是怎样解释坐禅的?坐是表不动,禅是表离相,是这个意思。离相就是不执著,对一切外境不执著,就是禅;内里面不起心动念,就是坐,坐就是定,是这个意思。我们要了解经里面文字的含义,往往它说这边,意思在那边,我们要能够体会。因为我们在生活当中,佛家常讲行住坐卧,坐的相是不动的相,用这个来比喻心要不动;身坐在这里不动,心里还打妄想,那没有用处。要紧的是心不动,心不动那真正是端坐,是这个意思。

  坐就坐,何必要一个端?端是端正,与实相相应那就端正,与实相不相应,虽坐不端正。心里面在一切境界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妄想、没有执著,心定了,这种定叫无想定,那就不是端坐。无想定的果报在四禅天的无想天,这个定修成了,也不过就是到四禅无想天里面去,空空洞洞。脑袋里头一片空白,什么也不知道,这就不是正定,在佛法讲叫邪定,定是真有,不正,错误的。佛法里面的定有止有观,它是活活泼泼的,也就是有定,定里面有智慧,智慧是一切明了,它不是死定,跟无想定不一样,无想定有定没有慧。实相就是慧,端坐念实相,端坐不住有,念实相不落空,还是空有同时,还是二边不住,这叫真忏悔。我们要想忏罪,要想消业障,你不懂这个道理、不懂这个方法,徒劳而无功,用什么方法去修都没用处。

  有许多人来问我,罪业深重,拜个「三昧水忏」能不能消业障?拜个「梁皇忏」能不能消业障?甚至於打个「水陆」能不能消业障?我常常碰到有人来问,因为这样的法会到处都有,在中国、在外国都有。我就反过来问他,业障是什么?你自己觉得业障很重,业障是什么?这个东西不可以含糊笼统,先要晓得业障是什么。业障就是妄想、杂念、烦恼、忧虑、牵挂,就这个东西。你自己想想,你去打个水陆,去拜个梁皇,回来之后果然这些东西都没有了,那就很有效,真的消掉了;如果水陆法会做完了还是照样子,那么你的业障没消除,没有效果。经上讲的,从前人做这些仪规确实能消得掉业障!没错,从前的人真能消业障,为什么?在这些修行仪轨里面,就是他这套方法里面,人家去做这个佛事有觉有观,他有效。我们今天做这个,照仪规念念,甚至仪规里面所讲的都不知道,那能得什么效果?与你自己的觉观毫不相关。所以,这些修行法事,从前人用了有效,现在人用没效。

  我们图书馆这个道场每个月也有一个超度法会,是我们自己主动发起的,超度在这个月当中全世界无缘无故死难的这些众生,我们做一次超度。我们用三时系念法事,用这个方法,做了不少年,也有一点效果。可是我们觉得还是不足,修行的人对於仪轨的内容不了解、不清楚,於是效果就不大。所以把这个仪轨详细讲过一遍。在修这个法事的时候,无论是法师、无论是同修们,只要是参与的,展开法本都能够随文入观。读到这段文字,自己心境就能够跟它相应,那就有用处,否则的话,就没有用处。由此可知,如果要打水陆,水陆的仪规,里面的经、咒、开示你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做的时候自己确实能够契入境界,那就是端坐念实相,那才是真正的忏悔。如果仪规做得很热闹,自己入不了境界,对於里面的经咒、开示一无所知,照著文字念念,有口无心,那有什么用处?

  下面是比喻,「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霜跟露我们常见的,太阳出来就没有了,就溶化掉。实相就好比是太阳,重罪就好比是霜露,智慧一开就没有了。智慧是什么?智慧是清净心,心地一清净,罪业都没有了,妄想执著分别都没有了。下面讲一个更具体的方法,因为《法华经》这个说法我们还不晓得从哪里下手,纵然明了经义,下手实在讲也相当困难,倒不如念佛。「持名念佛,暗合道妙」,道就是实相,妙就是什么?它就契合实相,这个就妙了,就用持名念佛的方法,执持名号。这句阿弥陀佛,无论是四个字、是六个字都可以,心里头不断,而不是在口上,要在心上,心上才起作用,口上不起作用。口上念,心里头也有,那才行;口里头念,心里头没有,叫白念了,不起作用。心上真正有,心里有佛,就与实相相应。口念心想,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就是「行深般若」。《心经》是观世音菩萨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我们也能,我们一心持名,跟观世音菩萨那个修行的方法可以说无二无别,我们用的方法比他的方法还要巧妙,就是行深般若。

  「无异念实相」,跟《法华经》上讲的端坐念实相没有两样,心里头只有佛号,除了佛号之外别无杂念,就是端坐。没有杂念,心是定的,就是坐的意思;心里头有阿弥陀佛,这是端的意思,端正,一点错误都没有。所以一心念佛就是端坐念实相,就像观世音菩萨在《心经》里面所讲的「行深般若波罗蜜」。「是故能灭重罪,能消重业」,即使五逆十恶,要堕阿鼻地狱的罪业都能消除,所以罪业没有不能消的。佛在经上说定业不能消,那个话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而是佛劝勉我们,他的用意是防止,希望一切众生不要造重业,是这个意思。所以讲定业不能消,其实定业也能消,没有不能消的业障。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才能放心,极重罪业都能消。消业障最好的方法是一心念佛,极重罪业要一心念才能消除。诸位要晓得,我们今天业障不能消除,虽然念佛不能消除,我们是杂心念、乱心念,所以力量、效果很薄弱,消不了的原因在此地。果然是一心念、是专念,消业障的效果非常显著。

  业障消除的现象,经上讲的,第一个你所得到的是轻安,身心安稳,身体轻快,这是业障消除的现象。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身心健康,这是我们讲的轻安。心欢喜,身动作敏捷,一定是这个现象现前,身心健康。由此可知,所有一切疾病,我们身体功能的衰退,原因都是业障所造成的;业障一消除,身心健康,一切功能都能够恢复。这是佛把这些问题的根本因素为我们说出来。世间人纵然没有远大的眼光,对於身体健康他很重视,怎样能达到身体健康、不衰老、没有疾病,这是世间人所求的。佛法里可以达到,真正可以做到,有理论、有方法、有事实,这就是讲忏除业障就达到了。

  底下这一段说,「念实相者」,什么叫实相?实相是真相。「空有不著,双照二边」,就是实相,因为实相是空有同时的,因此空有二边都不能够执著,执著就错了,执著就迷了,二边不执著你就得自在。所以说双照二边,照是作用,是起用。双遮双照,遮是二边不著,照是二边的用你都得到,二边的受用你完全得到。有这边的作用是福报,空那边的作用是智慧,有福、有慧,这个生活多美满。有福没有慧就生烦恼,我们中国人常讲,中国人这些成语、词汇里面真的是充满了智慧,世间人讲福,福底下有气,你的福气好大。不错,福也大,气也不小,它不是圆满的,它都有副作用。所以佛法里面讲福慧,你有大福,你有大智慧,这个享受就是圆满的,这个享受没有副作用。因为他虽修福,他不著相,不著相就是慧。

  「实相之慧,从大悲生」,大慈悲心,大慈悲就是清净心、平等心,「以大悲广修六度,得无量福」,福报是这么来的。所以我们要懂得,利益众生是真正的利益自己,处处求自利实在讲是真正害自己。所谓是自作自受,不是别人给你的,也没有人在做主宰,与天地鬼神毫不相干,诸佛菩萨也管不著这码事,都是自己造作的。所以真实的福,真实的利益,就是以真实心去利益一切众生。譬如说我们能够照顾一切老人,自己年老的时候一定有很多年轻人来照顾你,果报如是;我们讨厌老人,连父母年老了都讨厌,到自己年老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不讨厌你,因缘果报就是这样子的,这才知道利人原来是自利。我爱护自己的小孩,要照顾自己的小孩,假如你能够爱护一切小朋友,照顾一切小朋友,你的儿女会得到天下人的照顾,这才是真的,这是真实的。所以心量不能不大。我们自己,一个人智慧没有开,本性没有显,福报是有限的,很小。我们照顾自己一个亲人,自己能有多大的福报,能照顾多少,能够照顾多长的时间,太有限了。心量要一扩大,能够照顾到一切众生,福报就大了,你的家亲眷属会得到广大群众的照顾,这比自己照顾的周到多了,在时间上来讲,长远得多了。这些事实真相要很冷静的去多想想,而且一定要认真去做,你才能真正享受得到,你要不肯去做,真正的好处怎么想也想不出来。理明白之后,我们的行动一定就达到,真实的利益这生就享受到,而且很快的就享受到,为什么不去做?

  我们读经,尤其读大乘经,像《无量寿经》、《金刚经》,非常难得。《金刚经》在中国流通非常之广,在一切佛经当中,《金刚经》知名度大概是排在第一位。不学佛的人,问佛教经典,他们都能说得出《金刚经》,别的经说不出来;知名度排在第一,但是经义真正能够透彻明了的人不多。《无量寿经》经过这几年的提倡,知名度提高了,读诵的人多了。因为《无量寿经》的经文比《金刚经》容易明了,所以读《无量寿经》得利益比念《金刚经》得利益更为显著。《金刚经》一定要讲解,要把它讲清楚、讲明白,受用也是非常显著。这两本大经我们有缘能够遇到,这是值得庆幸的,值得我们欢喜。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