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刚经讲义节要 - (第四集)
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四集)  1995/0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04

  请掀开讲义第五面,第二行看起:

  「大智度论云,般若要旨,在离一切法,即一切法。」这是引用《大论》上的两句话,也是说明般若修学的纲领,这两句话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可是它的义理与境界却是深广无有边际。这一切法是从现相上说的,这个相从什么地方现出来?为什么会有这些现相?这个问题可以说自古至今,许多的科学家、哲学家乃至於宗教家们都在探讨,虽然有许多的说法,都不能叫人真正心服,一直到今天还是找不到结论,找不到满意的答案。而佛在经上,将这个问题与我们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很可惜许多研究这个问题的人没有缘分接触到佛法。那些人都是非常聪明的人,如果他要接受大乘佛法,相信他对这个问题会更清楚、会更了解。

  佛为什么知道,这些人为什么不知道?世间人他的分别妄想执著没断,事实真相就是被这个东西障碍住。因此,只要有妄想分别执著,你就决定见不到事实真相。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世尊二十二年讲的《大般若经》就是解答这个问题,可见这个问题错综复杂,佛要用这样长的时间来解释。从理论、从现象、从演变的过程,这些真实的相状,一层一层为我们分析。如果我们头脑不冷静、不清醒,听佛说了这么多,结果是愈听愈迷惑,愈听愈不知道佛在说些什么。由此可知,我们学佛一定要抓住佛所讲的纲领、原理原则,抓住这一点。《大般若经》里面,也就是二十二年所说的,它的纲领是什么?简单的讲就是「无住」,前面第五条所讲的无住,无住就是不执著,就是不著相。怎样叫不著相?心里头有念就著相,著了就有相;心里无念也著相,著了空相。这个事情很麻烦,不但有不能执著,空也不能执著,空有二边都不能执著,为什么?心性本来如是。有念错了,无念也错了,这是大乘佛法最难的地方,难理解、难契入,契入就是平常讲的证得,不容易证得。《金刚经》是全部般若的纲领,说得比较详细,因为经文不算很长,不难掌握到它的原则。

  所以一切法就包括非常之广,可是要紧就在「离」这个字。离,实在说不是真的叫你离开一切法,那是办不到的,原因在哪里?一切法是真性变现出来的,性是体,相是作用。离是离对一切法的分别执著妄想,叫我们离这个。离开妄想,一切法就是真如本性,这个事情对初学人来讲确实不容易体会,所以古大德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用比喻来说明。佛经上用比喻来说明的例子很多,但是比喻只能比喻个彷佛,决定比不到真实,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我们要从比喻里面去体会真相,这就正确,就对了。古德用金与金器来做比喻,把金比作性,把器就比作相,凡夫执著相,就见不到性。譬如我们用黄金做个手镯,镯是个相,世间人只知道有手镯,不知道有黄金,这做比喻,这叫迷惑颠倒,他不晓得那个镯就是金,金就是镯,它是一不是二。所以相跟体不一也不异,不异就完全一样,不一,性是不变的,相是可以改变的。金是不变的,喜欢做个镯就做个镯子,不喜欢做镯,把它改变成一条项炼也可以。所以,相是会变的,体是不变的,但是相是从体变现的,离开体没有相,离开相也没有体。譬如说离开器哪来的金?找不到金;离开金哪有器?没有器。古德用这个比喻,让我们从这里面体会。

  我们今天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宇宙人生、森罗万象,这个现象从哪来的?是从真如本性里面变现出来的。真如本性就像金一样,这一切现象就像器一样,我们常常从这里面去观察、去体会,这就叫做观照,就能生智慧。相,千差万别,你从佛经上讲,从佛菩萨到饿鬼、地狱、畜生,不一样,十法界不相同,正报不相同,依报也不相同。在佛法里面讲十法界,十我们不能把它当作数目字来看,当数目字来看那就看错了,看呆了。它是形容词,实际上,十就是代表圆满,代表无量,法界的确是无量的。现代科学家们探讨宇宙的现象,他也有个名词,他不叫法界,他叫做时空,时空也是无量无边,他说的是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一直到无限度的空间。这个说法跟我们佛经里面讲的法界意思完全相同,科学家真的也很聪明,发现到空间有无限度的元次,不能说他没有智慧。他虽然发现了,多元次的时空从哪来的?怎么样去突破?现在科学家天天在绞脑汁,想方法突破,因为突破了就可以进入到未来、可以回到过去,现在就是还没有办法能够突破。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这个现象从哪里来的?从分别而来,妄想分别执著,妄想现相,分别就变成多元次。如果严格的来说,每个人他生活空间元次都不相同,假如说两个人相同,这两个人用现代俗话说,这两个人就通灵,他心里想什么我知道,我心里想什么他知道,这是同一个元次。今天我想的你不知道,你想的我不知道,换句话说,我们的生活空间不同元次,大别元次是相同,里面还有差别不同,道理在此地,佛经里面讲得透彻、讲得清楚。

  怎样突破?佛经典实在讲就是教给我们突破的方法。我们知道这个现象,这个现象不是真相,是幻相,不是真相。真相是什么?叫一真法界,那是真相。所谓一真法界里面就是无量元次全部突破,在那个境界里面,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在我们世间人眼光里看真是不可思议,真正是神通广大,而佛告诉我们,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本能,一点都不稀奇,我们的智慧德能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本来是一真,现在变成多元次,怎么变的?就是因为我们起心动念、妄想执著,就搞这个东西。从这个地方我们体会到了,这些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何以不能突破?原因就是他依旧是用分别执著妄想,用这个来突破,这是不可能的,妄不能破妄,只有真才能够破妄。

  佛用的方法跟他们不相同,佛用什么方法?佛用禅定,怎样才能达到禅定?无住就达到禅定,用这个方法。无住就是离一切相,离就是不执著。一切万象摆在我们面前,只要你离分别心、离执著心,这一切万象就是真相,就是即一切法。一切法摆在面前,佛看是这样的,我们看也是这样的,但是佛看的这一切法是性,我们看这一切是相,不晓得这是真如本性。佛看到是性,我们看到是相,我们著了相,这其间到底有什么差别?差别太大了,佛所见到的性,性是不生不灭,我们见到相,相是有生有灭,在它的作用上来讲就有很大的差别。佛见性,得大自在,知道这些现象,譬如我们凡夫眼睛里面看的,这些植物、花草有生住异灭的现象,而佛观察的没有。佛为什么看到没有,我们为什么看到有?因为我们有分别,我们在分别心里面,有时间的分别,过去现在未来,有空间的分别,所谓四方、四维、上下,这统统从分别心而来的。佛没有分别,所有一切法是同时的,我们的看法不是同时的,有先后差别。同就是一,一才是真相,不同就有二三,过去现在未来叫三世,你不同,不同时,所以我们现在看不到过去、看不到未来。他那个三世是同时的,都看到了,过去现在未来都看到。我们不晓得一切法是同时的,譬如空有是同时的,生灭是同时的,先后也是同时的,无有一法不是同时的,这见到真相。要见到一切法的真实相,要离在一切法上的妄想分别执著,我们才见到一切法的真相,这是说的总纲领、总原则。

  末后这段说的更为具体。「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这是说明,佛跟众生差别在哪里?如果说著一切诸相,则名凡夫,凡夫跟佛差别就在此地。我们凡夫念念都著相,著相之病由来已久,无始劫以来就养成这么一个习惯,虽然今天听到佛这么说,我们能离得掉吗?没法子离掉。凡夫著有,以为一切法都是实在的,承认它是实在的,执著它是实在的,念念不能改变。小乘人聪明,闻到佛法之后他觉悟了,一切法是缘起的,缘起性空。知道这一切是假的,於是他也有执著,他执空,还是离不开执著。执著有是病,要受六道轮回之苦,执著空还是病,虽然超越了六道,不能见性,还是不能得自在,这是二乘人的苦处。大乘菩萨,就是此地这句经文里所说的,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这个离是空有统统离。离也要离,如果有一个离相的念头,还是执著,所以说二边不立,中道也没有。

  大乘法里面常常讲中道,中道是什么?二边都离,勉强取个名字叫中道,你要执著真的有个中道,你又执著中道,中道跟二边又对立,还是个麻烦事情,还是错了,中道也没有。说到最后,这是真的到不得已,佛才讲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真的事实真相言语说不出来。不但言语说不出来,你想去想,你一想就著了,就著相,不能想像,这就叫心行处灭,行是心起作用,心起作用不能达到这个境界,这才能明了。果然契入这个境界,他就叫诸佛。这个地方的诸佛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泛指十方一切诸佛,第二个意思,凡是见性都叫佛,禅里面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大乘法里面说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他就成佛了,初住就成佛。初住要到究竟位,那就是四十二个阶级,这四十二个阶级就叫诸佛,他都可以称佛。我们在《楞严经》里面看到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那是什么地位?是圆教初住的地位,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不要小看他只破一品无明,那个作用就大了,他就能示现八相成道,就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北印度所示现的,圆初住菩萨就有这个能力。所以,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但是他并不圆满,到究竟圆满还要经历四十二个位次,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四十二个位次,诸佛是指这个。由此可知,圆初住的菩萨就离一切相,刚刚离,所谓大三空三昧,空有二边都离,空也离了,人我空、法我空、空空,空也离了,这个叫真正离一切相。

  「又云,以无我人众寿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菩提,阿耨菩提者,实相般若也,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观照般若也,因观照而证实相。」这不仅仅将修行重要的原则告诉我们,连修证的次第也说出来了。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四相。四相里面实在讲是以我相为主,我相破了,四相都没有了。往后经文里面会详细的说明。必须离相修一切善法,离相是空,修一切善法是有,离相而修一切善法就是空有同时。我们凡夫修一切善法不离相,著有;小乘离了四相,不修善法,著空;唯独菩萨聪明,离相他修善,这就叫空有二边都不住。这一切善法,经里面给我们举的例子就是菩萨的六度,本经六度里面说得最多的就是布施,可是我们要晓得佛说经的意思,说一个代表一切,不要单单执著一门。

  布施不应该著相,任何一法都不应该著相,但是法法都要去修,只要不著相,那就叫做善法,著了相就不善,纵然是善法也不善。什么原因?招来的果报是人天福报。享福没有不造罪业的,福报愈大,可能造的罪业愈多也愈重,招得来生不如意,你的福报享完了怎么办?所以佛不叫那个叫善法。这个经是大乘经,是菩萨法,它的善恶标准跟我们一般世间的观念是有很大的差别。此地讲的善法是明心见性,那是善法,成佛、成菩萨这是善法。所以底下说得好,则得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什么东西?这是成佛之法,菩提是法,得到这个法就成佛了。没有圆满的时候叫正等菩提,这是菩萨,刚才说的,圆初住以上一直到等觉,都叫做正等菩提;再向上提升,达到究竟位,圆满位,再加个无上,无上正等正觉,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才叫善法。如果不能成就正等正觉,都不算是善法。所以这个地方标准高。

  底下解释,「阿耨菩提者,实相般若也」,实相般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这叫观照般若。行门里面,佛法讲行门要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日常生活,这是诸位一定要清楚的。如果不是日常生活,修行跟你的生活脱节,跟你的生活不相关,你学佛有什么好处?你学佛能得到什么?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深深去反省的,那就错了,完全错了。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经上讲的行门、观门,行门、观门都是日常生活,观是观念,行是生活行为,从起心动念到处事待人接物。你要明白这个事实,你才晓得佛法与我们真的是息息相关,一时一刻都离不开。佛菩萨为什么称为佛菩萨?就是他的观行是生活。我们今天修行为什么得不到受用?我们学佛跟生活脱离,学佛是一桩事情,生活又是一桩事情,你说糟糕不糟糕!这个佛法学得好苦,学得带来了许多的困扰麻烦,这都是实在讲不懂得佛法的真实义,错会了意思,盲修瞎练。一切善就是指的日常生活,我们常讲,生活得幸福美满快乐,这就是善。要离相才能够真正得到,著相就生烦恼,著相就造业,造轮回之业。

  世间法里面,佛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把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一切众生的关系非常复杂,《华严经》上讲无量因缘,无量因缘是很复杂。这样复杂的原因,佛的确有智慧、有能力,他把它归纳为四大类,无量无边的因缘不外这四大类,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就这四大类。人与人,人与一切,不但是跟动物,跟植物都是一样,没有这个关系,见面也不相逢,也陌生。近的是父子、兄弟、夫妇,这是近的,远的是亲戚、朋友,比较上疏一点,都是这个缘,缘的亲疏才有这些事情。迷的人在生活里面很苦,为什么?用现代话来说,不外乎两种纠纷,一种是情的纠纷,感情的纠纷,另外一种是债务纠纷,就这两桩事情。讨债、还债是债务纠纷,报恩、报怨是感情的纠纷,这两种纠纷是愈演愈烈,很麻烦,你能够解决得了吗?没法子的。因为他那个报不会报得恰好,讨债也不会说讨得恰好他就不要了,他还想多讨一点;多讨一点,那倒过来你又欠他的。这个事情无量劫来没完没了,这就是为什么会有生死轮回,为什么在轮回里面每一世都往下堕落,不太可能往上提升,都是往下坠落。往上提升的人,大概都是学佛有了修持,我们今天讲有了修养,看这些问题看得比较淡薄,这个可能来生提升一点。但是提升的次数少,往下堕落的次数多,这个事情就麻烦了,这是事实真相。

  唯有明白佛理,通达佛理,在日常生活当中提得起观照的功夫,这个问题可以能够解决。如果不是真正实修,本经后面说到「信心不逆」,要达到这个境界,问题可以解决。信心不逆就是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对这个道理明白了,所谓佛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把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你深深相信,深深理解,非如佛所说不可。佛怎么说的?佛教你放下,佛教你不执著,佛教你离一切相。你真正肯这样做,就是觉悟、就是智慧。在生活当中,我们常讲佛菩萨的生活充满了智慧,而我们凡夫恰恰相反,凡夫的生活充满了情、欲,欲是欲望,迷情、欲望,他的前途一片黑暗。佛菩萨的生活是智慧,前途是一片光明,怎么会一样?前途是黑暗的,哪有幸福?哪有快乐?哪有美满?唯有前途是一片光明,那是真正的幸福自在美满。所以佛经不能不读,佛法不能不学。什么叫佛法?佛是觉悟,佛法是觉悟之法,智慧之法,觉悟之法你要是不认真去学,你就甘心迷惑颠倒。

  「因观照而证实相」,观照是修学的功夫,功夫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以这部经,我们现在还没有入经文,入经文就非常有趣味。这部经的发起跟其他大乘经典很不相同,一般大乘经典差不多都是佛放光现瑞,引起大众欢喜,踊跃来发问,来请教。而本经不是的,本经是释迦牟尼佛吃饭的时候,入舍卫大城托钵回来,吃过饭,衣钵收起来,洗洗脚在打坐,在那里休息,这样发起的。这是说什么?生活,日常生活,实相般若就是日常生活,那是智慧的生活。一般人看不出来,须菩提聪明,被须菩提看出来了,所以须菩提很欢喜,立刻就赞叹,赞叹到稀有。一天到晚穿衣吃饭,有什么稀有?真的稀有,我们生活当中一天到晚生烦恼,佛不生烦恼,我们是妄想分别执著,佛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没有。没事情的时候悠闲自在,有事就是说法利生,除这个之外没事,说法是帮助别人开悟。这是圆满智慧的生活,因观照才能够证得实相。这是简单把这部经修学的纲领说出来。

  下面是「辨用」,是第四段,辨用。「明宗,是明因位之修,辨用,是辨果地之证,而显体,是显因果之目的。」第一条先把名词术语的含义说清楚。前面明宗,明是说明,宗是宗旨,也就是讲修学的纲领,所以是因位之修。辨用,辨是辨别它的作用,我们依照这个方法来修,修了以后会得什么样的结果。有因当然就有果,这一段要讲果用,也就是说我们能得什么样的好处,这果地之证。第一段讲显体,这是因果之目的全包括在其中。「佛言,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觉性,但以妄想执著所障,不能证得。」世尊这段话非常重要,这句话如果我们真的明白,真的懂得,我们对於修学的信心就能够生得起来。生什么样的信心?成佛的信心,换句话说,就是成就世间最究竟、最圆满的信心。

  世间人修学,几个人敢望成佛?学佛的人很多,你去打听打听,去问问,你为什么学佛?希望佛菩萨保佑我平安、保佑我发财,是为这个学佛的,这个目标太小,太可怜了。成佛得到的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你都得到,你得到那么一点点算什么?太可怜了。为什么能得到尽虚空遍法界?因为尽虚空遍法界本来是自己的,是自己心性里面变现出来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都是自己变现出来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觉性,这就说明一切众生跟佛没有两样,论智慧、论福德、论神通完全是平等的。我们晓得佛陀确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佛在世的时候也有不少人常常去试验试验,看看佛的能力是真的、是假的。怎么试验?随便指一棵树,问佛这树上有多少片树叶?佛确实立刻就答出一个数字。当然,他也没有办法去数。那个人也很聪明,他故意把树叶采几片把它装到别的地方,再问佛,数目多少?佛马上答覆他,又少了多少,跟他那个数完全一样,这就证明很正确。的确是经过很多次的试验,在《阿含经》里面都有记载。

  他确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个能力,佛说了不是他一个人有,人人都有,平等平等,无二无别。我们今天这些能力为什么不能现前?但以妄想执著所障。病根就是两个,一个是妄想,一个是执著,妄想演变成所知障,执著演变成烦恼障。佛法里面常说惑有三种,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三种迷惑也叫三种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根源都是从妄想执著而来的。因此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不得享受,就是因为妄想执著。这两种,妄想细,执著粗,执著容易断,妄想很难断。见思烦恼就是执著,我执,本经里面讲的我相、我见都是属於这个,执著要破了,问题解决一半,六道生死轮回的问题解决了,因为还有妄想没断。当然,粗的妄想没有了,还有微细的妄想没断,所以不能见性。不能见性,如来智慧觉性还是不能现前,必须再要用功,用功,用什么方法用功?还是前面讲的原则,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继续不断用这个功夫。

  一切善法要去做,尽心尽力去做,绝不能执著,不执著那叫真善,执著就不善。世间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他所求的是眼前的利益,他迷在这里,大家每天很辛苦的工作,为什么?不是为名就是为利。如果名利都没有,你干不干?不干,为什么不干?干了没好处,认为名利是好处,这就是执著,这就是妄想。佛菩萨为一切众生,他也在工作,诸位如果读《华严》、读《楞严》、读《圆觉》你都晓得,《金刚经》上说的是纲领,没有说得那么详细,细说的特别是《华严》。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经文有四十卷之多,我们看到那里面修行的菩萨都是大菩萨,都是明心见性的这些菩萨们,他们示现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修的什么?就是此地讲的,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是善法,离相,而这个行业必定对社会有贡献,对大家生活有帮助。所以他的工作,他不为自己,他为众生,不求名利。

  菩萨的生活非常简单,因为有个身体在,需要养这个身体,换句话说,他能够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住,他就足矣。其他的?其他的为众生、为社会,不为自己去著想,他快乐。他做成功,事业做大了,很快乐,众生有福;做失败了,他也没有烦恼,众生没有福报,与自己不相干,自己没有得失观念,念念为众生。这样去做他所得到的什么?得到是明心见性,他所做的是真正的福慧双修,本经里面所讲的观行并重,观是智慧,行是在修善。空有二边不住,空有同时,他是在修这个,没有改变他的生活方式,没有改变他的行业。所以《华严》最后一品给我们做了典范,我们应当要明了,要知道怎样去修学,换句话说,就是应当要晓得怎样去过日子,使你这一生真正得到幸福快乐美满。那个美满真实的成就,我在讲席当中常讲,快乐、自在、不老、不病、不死,世间人得不到,唯有真正修学的人决定得到。他契入到这个境界,生死就了了,诸法实相见到了,生死轮回的事情完全解决了。这是我们无量劫以来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你说这多快乐,这多幸福。这是大乘佛法,我们能够遇到不容易,这是佛在经上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尤其是大乘法,尤其是大乘法里面了义的佛法。

  「妄想,分别心是,执著,我法二执是。」我是执著身是我,这叫我执;执著一切法真有、实有,这叫法执,这是两种执著。「起信论云,以不达一法界故,不觉念起,而有无明。不达即不觉,无明即妄想执著。」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说的,《大乘起信论》分量也不算太多,是一部很重要的论典。论是解释经的,《起信论》是属於宗经论,论有两种,一种叫宗经论,一种叫释经论。释经论是解释一部经的,就是一部经的注解;宗经论它不是解释一部经的,它是完全离开经典的文字,发明这里面的道理,《起信论》是属於这一类的。换句话说,它里面所说的、所解释的可以适用在一切大乘经典之中。因此我们中国古德讲经、注解,几乎没有不引用《起信论》里面的文字,它用得很广,这一句也是重要的原则。不达,达是通达、是明了,就是不明了、不知道整个宇宙人生是一法,不知道;不知道就是迷,就是无明。因为不知道是一法,所以不觉念起,念是什么?妄想,而有无明,无明就是妄想执著。法相宗所讲的,讲宇宙现象的起源,怎么起源的?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是最粗的。然后从这里发展,无明不觉生三细,生三细,现相就出来了。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还没有现相,无明就是动,但是动还没有造成现相,但是到三细,相就出来。三细是讲的业相,无明业相,从业相里面变现出来,业就是动,业就是造作,就是动,变现出见分跟相分这两分,见相二分。相就是现相,一切现相生出来,然后才从境界为缘长六粗,逐渐发展。

  中国人,我们中国古人也相当聪明,解释宇宙的现象,像《易经》里面所说的,我们中国人讲太极,那个「无极」是以后人家造谣言的,古书里头第一个只讲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二极,两仪就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跟法相唯识里面所讲的很接近,但是中国人讲得比较笼统,佛法讲得精细。用中国这个纲领,再以佛法来解释的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受到中国人热烈的欢迎,道理就在此地。我们古圣先贤讲得没错,但是不够详细,而佛法讲得比我们古德讲得详细太多了,说明宇宙的根源,这些现象怎么发生的。

  原本是一真,一法界,纵然演变,无论演变到多么复杂,诸位要晓得,还是一法界,怎么变也变不出心性之外,所以它依旧是一法界。你明白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就没问题了;不明白,在里面所有的问题都是妄想执著而生的,离开妄想执著,什么问题都没有。所以这是有了无明。「此经大用,能开众生究竟圆满之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是如来果地上的智慧,这部经能帮助我们。经上说过,本经是为发大乘而说的,发最上乘人而说的,这就说明这部经的对象必须是大乘根性的人、是最上乘根性的人,依照这个经典去修学,你能够得到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不是这样的人,不是这样的人学这个经,虽然不能得究竟圆满的智慧,也能得少分。何况佛在经上说得很好,他有很巧妙的方法,帮助我们培养成大乘最上乘的根性,用什么方法?读诵、受持,所以自古以来善知识都劝我们读经,道理在此地。我们不是上乘的根性,从读诵当中可以培养出,只要以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去读诵。对著经本叫读,读得很熟了,离开经本也能读,叫做诵,诵是背诵,就是不看经本也能够念得出来,念得很熟了,读诵。因为读诵,你才能够受持,受持是依教奉行,依照经典里面的道理、依照经典所说的方法去做。怎么做法?刚才讲了,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使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跟这个原理原则相应,这就叫观照,这叫真正修学的功夫。它就能够改善你的生活,现在人常说改造命运,真的就能帮助我们改造命运。

  可是诸位要记住,如果在这一生要不能真正了生死出轮回,纵有成就,小成就,不是真正的成就,真正成就一定要超越六道轮回。因为这桩事情太可怕了,如果不能超越的话,麻烦、痛苦永远不能够摆脱,年岁大的人对这个体会比较深刻。想想我们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做了什么?所谓价值、所谓意义究竟何在?这是一个稍稍有智慧的人不能不想到的一个很严肃的课题。再者我们很冷静的观察,我们附近的亲戚朋友,观察他们的一生。因为常常看人,一般人看自己不容易,看别人比较容易,看看别人,回头再想想自己,容易觉悟。我常常到各个地方去讲经,一年巡回一次,每一年去到那个地方,听经的这些同修们面孔都不一样,有新来的,有已经过世了。我上一次到洛杉矶讲经在法印寺,云霞法师还有说有笑,现在?云霞法师已经过世好几个星期了,转眼之间。然后再回头看看这些历史上的人物,他们的一生一世究竟做些什么?有人问我,历史上这些伟人、做大官的、做大将军的,他们现在在哪里?老实说一大半都在三恶道。大官、大将是要多生多世积善修福才修到的,不是一世,但是在一世享福当中造多少业,特别是操生杀之权的,你能说没有冤枉人吗?你能说没有害人吗?因果的责任决定逃不过。替老百姓做好事固然是有,一个错误的政策又害了多少人。

  古时候的聪明人,最怕的是做官,人家请他做官,想办法躲避。你看诸葛亮,刘备三次去请,不得已被他拖出来,拖下水去了,还是不够聪明,真的聪明是赶紧逃,这一定要晓得。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许由是真正聪明人,人家请他做皇帝,逃掉了,躲到深山里头找不到。哪像现在的人,不要等人来,自己去竞选,这还得了,真的是叫迷惑颠倒,这是胆大,不怕因果。像这些地方,我们如果能够很冷静的去观察就晓得,然后就晓得自己这一生,我的生活应该怎么过法,会过得很有意义,很有价值,过得很幸福,很快乐。这一生快乐,来生更快乐,这就是刚才讲了前途是一片光明。所以我们不能不感激经典,不能不感激释迦牟尼佛,以及代代相传的这些善知识,我们今天才遇到大乘了义的法门。

  「此智为一切众生性体所本具,即是众生皆有之如来智慧觉性。」本经帮助我们开智慧,开的智慧不是从别的地方来的,这句话说得好,不是从经典上来的,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智慧,这就是真实智慧。所以,真的东西不是从外面来的,这个诸位要晓得,不但智慧不是外面来的,是自性本来具足的,福德也是本来具足,也不是从外面来的;要想从外面来的,那叫心外求法,那不是真的。心外求法哪有不生烦恼的道理?众生迷,迷在哪里?心外求法,佛菩萨悟,悟在什么地方?不向心外求,所以他有真乐。

  「性具智开,不觉者觉,无明者明,便是通达一真法界,便是从根本上破障断惑。」这也是这部经的题目为什么叫做「金刚般若」,就是这个道理。金刚它的性质具足坚固、锋利、光明,比喻自性本具的智慧,这个智慧只要现前,就跟金刚的性质一样。我们现在不觉,不觉能够觉悟,这常讲破迷开悟,觉、明都是本有的,本具的性德,不觉、无明是本来没有的;本来没有当然可以断掉,本来有的当然可以恢复,我们的信心是从这个理论基础上建立的,这一定要相信。智慧怎么开?用什么方法开?正是这部经所要教给我们的,我们相信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依照理论、方法去修,就决定得到这个结果。方法的纲领就是离相修善,这部经自始至终都是教给我们这个原则。经文也有次第,由浅而深,由狭而广,经文分量虽然不多,到最后结归的确实是究竟圆满,所以它是了义的大乘经。

  智慧开了,无明破了,就通达一真法界,通达一真法界是功夫,如果论地位,是圆初住以上的果位。这个方法真的是巧妙,真的是一超直入,要用其他的方法修到这个果位的确不容易。我们知道小乘人断见思烦恼,超越六道轮回,他修得初果之后,也就是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之后,还得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才能把思惑断尽;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你说多费事,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论果位,他只相当於圆教七信位的菩萨,要用《金刚经》的理论跟方法叫一超直入,他能够达到初住的果位,比阿罗汉要高出,阿罗汉等於七信,八信、九信、十信、初住,高四个等级。而且一生当中可以成就,不必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大乘法跟小乘比较,大乘殊胜,大乘是方便法门,是修行的捷径。

  但是大乘根性的人,什么是大乘种性?什么是一乘种性?一乘种性就是净土宗里面所说的,成佛的机缘这一生当中成熟了,这是最难能可贵的。他一门超越不只超到初住,他一直超到等觉,超到如来果地,那就不是《金刚经》能够相比的。这里面最重要的还是《金刚经》上那句话,叫「信心不逆」,这是成熟的相。这个意思是什么?真信,一丝毫怀疑都没有,真正了解,真正的明了,决定依这个方法来修学。我们今天念佛不得力,原因在哪里?我们的信心、愿心不足,不能说没有,但是不足,所以用功进进退退,会退转,犹疑不定。《金刚经》正好在这方面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帮助,使我们对於净宗的经典、方法能够深信、深解,知道非依这个法门不可,不依这个法门这一生决定解决不了问题,纵然是修善,也不过是人天福报而已。

  要说实在的话,世间修善的人很多,真能得人天福的人并不多,原因还是不明白大乘的教义。他那些福报到哪里享?畜生道里去享、饿鬼道去享。我们看看现在,现在不但外国人养宠物,在台湾,中国人养宠物的也很多。那个宠物真有福报,主人侍候它当祖宗侍候,他对待他的父母、儿女、亲属没有对待像它那么好,没有照顾那么周到。那享福,前生修的福报,前生跟它结的有缘,所以它来了,它的主人报它的恩,还它的债,天天恭恭敬敬的对它供养,它到那里享福去了。还有一种到饿鬼道去享福,变成土地公、王爷、山神,变成这些,接受信徒的祭祀供养,享这个去了。这些事实真相我们都不能不知道,你要不明理,不晓得真实状况,我们的前途实在讲太渺茫。人要有远大的眼光,不能看这一世,看来生来世,这一世很短暂。

  依照这个经典的方法便能够通达一真法界,便是从根本上破障断惑。障就是二障,烦恼障、所知障,三障就是惑障、业障、报障,报障就是六道轮回。惑就是迷惑,主要的是指无明,无明惑,也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妄想执著,这是从根本上来破。本经确实是有这个方法、有这个能力,只要我们能信、能接受,依教奉行,一定可以能够达到目标。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