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三集) 1995/0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03
请掀开讲义第三面,倒数第四行,「显体」。这在纲要的五段,也就是从前所谓的五重玄义,这是第二段。
这一段重要的意思,是要为我们说明世尊说这部经是根据什么而说的,如果没有依据,或是理论,或是事实,我们就很难相信。所以,一定要明了他是根据什么道理、根据什么样的事实来说这部经。第一条是通指,「一切大乘经,皆以诸法实相为体,佛四十九年所说,无非宇宙人生真相而已」。这是涵盖了所有的大乘经论,换句话说,一切大乘经论都是世尊根据一切法的事实真相而为我们宣说的,他所说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里面所说的人生,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本人,所说的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生活环境小而言之,我们一饮一啄,大方面来看,整个宇宙无限的时空都是我们活动的空间,是我们生活的范围。这些真相到底是什么?佛说了,众生久远劫来,因为有无明妄想分别执著烦恼,而见不到事实真相。这部《金刚经》是属於大乘经,不但是大乘,前面跟诸位介绍过,它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也可以说是大乘经的菁华,对我们来讲是最有效的一部修学理论与方法。因此,佛法传到中国来,中国人在一切大乘经当中,几乎都不能够离开《金刚般若》的范围。无论他学的是哪一宗哪一派,可以说没有不读《金刚经》的,没有不依照《金刚经》的理论、方法来修学的。由此可知,这部经不但在佛法里面它占著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与我们中国人可以说是特别有缘分。
底下一段说,智者大师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本经里的一句经文,用这句经文来做为经体,也就是世尊他说法的根据。而江味农居士在他所注《金刚经讲义》里,他是「以生实相」为本经的经体,也是从经文里面为我们说出来的。经文上有「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是生起的意思,实相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实相即是非相,此中非字,是一切俱非,空、有、双亦、双非之诸相俱非,非亦不立,诸法实相,本来如是,真实如是,无以名之,强名实相耳。」这句话很难懂,刚才说过,我们把这些真相迷失很久了,我们现在生活都是在虚妄相之中,可以说这些虚妄对我们来讲已经成了习惯,在我们感触当中已经很自然的顺受,随顺接受。今天突然听到佛给我们说出这个真相,我们反而感到非常的陌生,反而不容易了解,当然更难接受,这也就是世尊在这部经里面要详细跟我们说明的。
『非相』就是不是真的,不是真实的。实这个字明明就不是虚妄,怎么说实相就是非相?佛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佛说法无有定法可说,实在讲,佛是无有法可说,这是事实的真相。佛说法,他的大原则是为众生治病的,就好像一个大夫为这些病人诊断治疗一样,如果他有个定法可说,换句话说,医生应该有个固定不动的药方摆在这个地方来给人看病,诸位想想,那是什么样的后果?那后果就不堪设想,哪有一个人生病照著药方去生的?由此可知,医生的处方也是无有定法。这两个人同样是生病,那个病的性质也不相同,轻重也不相同,两个人的体格、生活习惯也不相同,纵然用同样的药,分量也不会一样,这才是个高明的医生。佛为我们说法亦复如是,所以佛没有定法可说,看众生得的是什么病,於是佛用一个方法来对治、来破除,这就叫佛法。
佛法也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佛给我们说个实相,如果你真的执著有个实相,那就错了。我们要依佛的言说,明了他的义趣而不执著言说,这就对了。所谓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就是此地这个非的意思。由此可知,实相即是非相就是说实相就是离一切相,一切相都不可以执著。这个地方总说『是一切俱非』,一切相统统要离。一切相不外乎底下这四类,一个是「空」,空不能执著,一个是「有」,有也不能执著,「双亦」是讲亦空亦有,「双非」是说非空非有,大概这个四句包括一切法,一切法离不开这四句。这一切相都是虚妄的,就像经中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有相是虚妄,空相也是虚妄,因此空有二边都不能执著。所以说「非亦不立」,非就是不立也不能够执著,立就是建立、就是执著,因为一立,你就把它当作真实,把它当作实在的事情,那就错了,因为一切相都是虚妄的。
相虽然是虚妄,体是真实的,相虽然时时刻刻在变动,但是体性从来没有变动过。本经经文不长,所以言说,语言简单扼要。这桩事情在我们常常见到的大乘经中,要算《楞严经》里面分析得最详细,《楞严经》的经文长,分析得很详细。但是《金刚经》虽然简短,在内容方面跟《楞严经》是无二无别,完全相同。这就得我们要会看,看出经中每个字、每一句里面都是含无量义,都是深广无边,从这里面去领略、去觉悟、去实行,这样才能够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真实受用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幸福美满的人生。特别在现在这个乱世,我们要想得到真实幸福美满,可以说除了大乘佛法之外,没有法子得到,所得到的是假名而已,世间人常讲真善美,有真善美之名,无真善美之实。那个真实的确是在大乘经中,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真实如是」,它本来如是,一切诸法实相本来就是这样的。由此可知,佛是完全将真相,没有丝毫的隐瞒,也没有丝毫的增减,原原本本为我们说出来。这就是所有一切言说,世尊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典根据,他不是随便说的,不是凭理想说的,不是凭推测说的,所说的都是事实真相。「无以名之,强名实相」,这句话在此地很重要,是告诉我们,佛说出这个名词,因为名词术语有助於说法的方便,我们需要这个东西做工具,但是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所以《金刚经》整个的宗旨,我们到底下会讨论到,就是无住生心。
前面说非,非就是离的意思,就是舍的意思。「离即不取之义,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无以名之,强名曰生」,这是江居士所说的生实相。实相怎么会现前?生就是现前的意思,要把我们对於实相为什么不能现前的原因找出来,然后把这个原因消除,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佛所用的方法就是这样。我们的病根就是在取、就是在著,正如同法相宗里面给我们所说的,众生所以为众生,众生所以不能成佛菩萨,病就病在爱、取、有。佛法当中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这个娑婆就是代表的六道轮回,你为什么堕落在六道轮回而不能超越?爱跟情太重了,这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原因。因为有爱,你就有取,爱是迷,迷惑,这是佛法里通讲的惑业苦,惑是迷惑,业是造业,苦是受报。取就是造业,取就是著相、就是执著,再说的粗一点,就是占有。佛为什么教我们离一切相?诸位一定知道,因为一切相是虚妄的,你要真正明了一切法是虚妄的,你就晓得佛为什么教我们不要执著、不要取相,因为它是虚妄的。它要是真实的,那我们应当取、应当执著,因为它不是真实的。
末后四句偈说得更露骨,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露是露水,电是闪电,佛用这个来比喻。我们冷静细心去观察,确实不错。年岁愈大,阅历愈深,对佛说的句句话就有很深刻的体验,年轻的时候比较难,年轻时还是迷在五欲六尘里面。看多、听多了,多想想佛所说的这些道理,渐渐就会觉悟,知道一切法无常。执著,取就是造作,可见得每个字里面的含义都是无限深广。世间人所取的不外乎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是著的有、取的有,以为这些东西是真实的。包括我们身体,身体也是幻相。这个经是般若经,般若经里头说得很透彻,这个身是什么?四大五蕴缘聚而现的假相,它不是真的,是众缘和合而现的,缘聚它就现,缘散它就没有了。我们世间人不晓得事实真相,缘聚现相的时候他就欢喜,就著了,缘散的时候他就悲哀,这个人死了,灭了。其实哪有生死?只不过是缘聚缘散而已。它的真相,缘聚的时候没有生,缘散的时候也没有灭,不生不灭才是事实真相。缘聚的时候喜个什么?缘散的时候也就没有悲,万法无常,万法皆空,这是事实真相。
凡夫著有,凡夫取有,带来了无限的烦恼,变现出生死轮回,在这里面造业、受报,受报就是受苦,而愈迷愈深,业愈造愈劣,於是果报就愈来愈苦。我们要想超越轮回,要想来生比这生还好,说实在话那是非常不容易。学佛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明理,也就是大乘法里面常说的要开悟、要觉悟。怎样才能悟?破迷才能悟。怎样破迷?舍就能破迷,舍就是离的意思,就是不取的意思。我们能不能舍?也就是放下,肯不肯放下?不肯放下,无济於事。小乘人对於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放下了,不取,但是他取个空相。取空相也是麻烦,但是他比我们高明一点,他不受轮回之苦,但是不能见性。他不能成为菩萨,他不能成佛,原因在哪里?他取了空相,《金刚经》里面讲的「非法相」,非法相就是空相,他著了空。空有是二边,二边都不能执著,二边都不能取。
佛在本经教导我们一个很好的修学标准,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不著有,而生心则不著空。阿罗汉是应无所住,后头没有生心,我们凡夫是有所住,虽生心他有所住,阿罗汉是无住不生心,都是错误,都不能够解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是二边都放下,放下这个念头也要放下,为什么?如果你还有放下的念头,你还是有住,你还是有取,还是取相。这是修行最难的一个关口,我们不住有就会住空,二面不住难,太难了。可是这个经上真的有方便法,我们能够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就能做得到。《金刚经》里面讲的生心,无住就是经一开端佛说过,佛是要度众生,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盘,后面又说了一句,「而实无众生得度者」,前面一句是生心,佛是真的在作,后面那一句是无住。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那就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跟无作是同时的,不能把它分成两截,分成两截就著相,空有二边都著了,那就是前面讲的双亦、双非,你著了这个相。懂得它是同时的,同时是事实真相。不但在佛菩萨境界如此,就是在我们现前凡夫境界里面又何尝不如此?只是我们迷而不觉,诸佛菩萨是觉而不迷,所以他得自在,他真正的解脱了,解脱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自由自在,我们今天不自在、不自由。
外能不取於相,内能如如不动,这就是禅定,这两句话也是《金刚经》的经文,世尊教导须菩提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个相是一切相,这个要记住,在一切相里面保持著清净心。不动的心就是清净心,不动的心就是真心,心之动就是念头,有念就是迷,无念是觉。但是无念,诸位要晓得,是无一切妄念,而存在著正念。什么叫正念?正念是无妄念,对於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起一念,这个叫做正念。假如一切妄念没有了,正念也不能现前,这就是虽然一切妄念没有,外面的事情依旧是一无所知,这是错误的,这不是佛讲的禅定。而是什么定?就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四禅天里的无想定,那个功夫也很了不起,病在哪里?病在只有定没有慧,如果教下讲,只有止没有观。所以,他堕在无明里面,他不觉悟。由此可知,佛所讲的同时,他把它变成不同时,他不知道是同时的,错在这个地方。
我们要学外不著相,心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动,不动就是真心的显露。功夫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从早到晚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实在说,佛所讲的一切经、一切理论、一切方法,就是说我们事实生活状况。我们举个例子来说,菩萨修行的纲领是六度,六度里面说了六个纲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金刚经》里面教导我们修行重要的原则。这些东西事实上都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面,我们并不晓得,天天在做,天天生烦恼。觉悟的人明白,明白之后,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生智慧。你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初到黄梅见五祖的时候,他曾经说过一句话,他告诉五祖,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很了不起!我们凡夫心中常生烦恼,他常生智慧,什么原因?他放得下,所以他常生智慧。我们为什么常生烦恼?斤斤计较,都在那里执著,放不下!所以,这个事情要在日常生活当中真的去做,你才能得到受用。这个受用就是生智慧,生智慧就是生实相,实相般若。
我们从早起,到晚上睡觉,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劳力去工作、去服务。在家庭里面,你为一家人服务,在公司里面,你为这个团体服务、为社会服务,这就是布施。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财布施里面有内财、有外财,诸位细心去想想,哪一面没做到?用思考、用体力,内财布施。对家人是布施,对社会、对大众也是布施,每天都在修布施不知道这是修布施,而死死板板执著一定在寺庙道场送一点、捐一点钱这叫布施,你说冤枉不冤枉,这错到哪里去了!如果哪天你一旦觉悟了,我是在布施,我这是在行菩萨道,那你好开心,就快乐,就不一样了。尤其是佛教给我们,布施不要著布施的相,你就开智慧了。不是叫你什么都不做,我天天在做,认真在做,努力在做,这叫生心。布施为什么?利益众生,在家人,家人是众生,社会是众生,为家庭、为社会、为众生去服务,这就是行布施。当然,更深一层去讲,一切布施当中,法布施功德第一。法是什么?什么叫法布施?帮助他觉悟,帮助一切众生认识事实真相,这叫法布施。众生要因你的法布施而开悟了,他就能永脱轮回,他去作菩萨、作佛,他做了佛菩萨又不晓得度了多少众生。这样辗转布施,辗转教化,所以功德无量无边,这个福报绝不是财布施能够相比的。所以这两句也是本经教导我们修行的总纲领,外不著相,内不动心。
无以名之,强名曰生,由此可知,佛所说一切法是不得已而建立这许多法相名词,都是勉强建立的,为了说话方便起见,为了帮助我们体悟实相起见而建立的,决定不能执著,一执著就变成法相,执著了法相。这个法相里面包括了非法相,也就是空有都包括在里面,执著就错了。「文字诠此实相」,文字是经典,在世尊当时是言语,就是音声为教体,文字是记录音声的符号,说文字里面就包括言教。这正是马鸣菩萨教导我们,「离言说相」,离言说相就包括离文字相,教我们不要执著言语、不要执著文字,我们要明白它的义理。「离名字相」,名字就是名词术语,知道一切名词术语是释迦牟尼佛说法方便起见而假设的,也不是真实的,我们从这个里面去体会,而不可以执著。「观照」,观照就是实行。从佛说法,现在我们从经典里面明了这些事实真相,明了并不是说你就得到了,你自己要想真正得到,佛法里面讲证得,怎样才能够证得?一定要通过修持。观照就是修持,怎样修持?修持就是生活。一些学佛的同修,把修持跟生活也划分开成两桩事情,所以得不到受用,他不晓得修持跟生活是一桩事,不是两桩事,这个要明了。譬如我们刚才讲的布施,布施就是生活,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无论在家庭、无论在公司、无论在社会,任何一个行业,都是修布施。持戒,不仅仅是教你守住五戒、十戒,那个范围太窄小。菩萨六度里面的持戒,真正的意思就是守法。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有个先后的程序,有条不紊,乃至於洒扫应对都能够规规矩矩去做,有条不紊的去做,这就是持戒。由此可知,它的确是日常生活。
忍辱,不仅仅是教你要有耐心、要忍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忍耐心,而它真正精义(精华的义趣)是教我们在一切法里面要知道安忍顺受。怎样才能做到安忍顺受?安是心安,忍,心就安了,不忍,你的心怎么能安?受,尤其是逆来顺受,这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世尊在本经,六度里头特别侧重在布施、忍辱,布施是放下,放下是福报,放下是大福报,世间人不知道。放下是真正造福,不但造自己的福,也造一切众生之福,而忍辱能保持,能不失掉。可见六度里面这两条非常重要,要能够忍耐。普贤行是菩萨修行的最高级的指导原则,十愿里头占了两条,「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都是忍辱波罗蜜,所以要懂得顺、要懂得忍。这个原则能够保持,我们所修一切功德而不丧失,然后才能达到圆满。如果不能忍那就坏了,功德就完全丧失掉,你所修的一切善业都变成三界有漏福报,这就差得太远了,大家必须要知道,这也就是佛法讲的真正的觉悟。
真正觉悟,第一个是知道轮回苦,生死可畏,这是大事。假如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可以说我们这生空过了,修得再好也是空过,这个事实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为什么?我们修行不是这一生才开始,佛在本经说过,大家现在都读《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上说得更清楚、更明白。我们对佛法的修学实在讲是非常长远,无量劫前就闻法就修行了。过去生中,以供养诸佛而论,佛说的不是假话,已经供养过无量无边诸佛。当然在这么长的过程当中,我们也曾经修无量无边的福报,所以每个人在天上做过天王,人间也做过国王,今天转世落到这个地步,什么原因?没能出三界。你就晓得,天福享尽了还要堕落,俗话说,爬得高跌得重,这个话不假。我们看看现前世间有大福报的人,这都是过去多生多劫修行得的果报,他在享受果报之中他造多少业。业有善业、有恶业,善业得善果,恶业得恶报,这是真理,永远不变的定律。学了佛,甚至於出了家,在出家众里面领袖群伦,这是福报,如果没有把如来家业真正担负起来,发扬光大,那他就有过失,就又有罪业。所以俗话常说,「地狱门前僧道多」,谁堕地狱?最容易堕地狱的就是这一类的人,没有尽到他应尽的天职;换句话说,教理不明,修行不如法,所谓盲修瞎练,以盲引盲,这个过失就重,果报不堪设想。因此我们稍稍明了佛的教诲,接著就要认真去做。
精进,能够安忍顺受才谈得上精进,精是精一,进是进步,我们常讲一门深入,这是精进。那个一是什么?一是一心,这个要懂得;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心要一天比一天清净。心为什么不清净?因为有妄想、有烦恼;换句话说,妄想烦恼一天比一天轻,一天比一天减少,清净心一天比一天增长,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净宗法门要求的是一心不乱,道理在此地。在所有一切法门里面,下手最方便的无过於净土宗,净土宗念佛,大家念不好,功夫不得力,毛病出在不入教理,不如法,不懂得教理、不懂得方法,於是你的功夫就不得力。这些理论、方法都在三经、五经之中,我们没有细细的认真去研究,所以功夫不得力,不如法。理跟《金刚经》讲的没有两样,放下万缘,为什么要放下?因为一切万缘是缘生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句话是佛在《中论》里讲的,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但是在娑婆世界要想超越轮回太难了,刚才说了,要空有二边都不著才能办得到,著了一边就出不了轮回,这个事情就麻烦了。唯独净宗来得方便,它教你放下万缘,最后抓住阿弥陀佛,它有执著,它执著一个,执著阿弥陀佛。六道里没有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所以他能够离开娑婆世界,往生西方净土。这是最极方便,一切方便法里头它真的到了究竟圆满。等到见了阿弥陀佛之后其他的再说,所以古人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一切皆离,一切都不执著,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办,先只执著阿弥陀佛,其他都不执著,这个事情就好办多了,比起其他法门容易多了。我们能够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不像《金刚经》讲的这个标准,的确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认真去做,就是认真去修。
「观照,观此实相」,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时时刻刻见到实相、见到真相,方法就是把佛在经上讲的这些教诲常常放在心里,与生活当中事事物物去对照,然后这个事实真相你才会明了。所以底下讲,「实相般若,则圆满显现,到彼岸矣」,圆满显现那就到彼岸了。到彼岸就是佛经里头的术语,叫证大般涅盘。般涅盘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不生不灭,这是真相。我们凡夫看一切法有生灭、有生死、有轮回,这是凡夫的见地,是个错误的见解。真相呢?真相没有,没有生死、没有生灭、也没有轮回。这些虚妄相存在不存在?存在,我们面前就是这个虚妄相。佛举的比喻好,梦幻泡影,梦,人在作梦的时候你能说他没有境界吗?有境界,他在梦中,可是梦境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今天的生活确实就是在梦境当中,不要把梦境当真,当真就坏了。作梦的时候自己忽然觉悟了,我在作梦,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什么问题?不执著,晓得这是梦境,假的,不是真的,就不执著,也就是说能离,肯放下了,因为晓得那是虚妄的。但是我们就是不晓得现实环境是个梦境,不知道,把现实的环境都看作真实,我们的亏就吃在这里。所以继续不断在迷惑、在造业,造业就是造轮回业,哪有不受轮回果报的道理?这是说明修学般若的重要。
「本经之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喻如金刚者,以其能离一切诸相,除我见,断烦恼,生实相。」这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文字不多,只有五千多字,这里面所说的道理,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就是观照般若。比喻如金刚,前面经题跟诸位报告过,金刚的特性有三点,第一个是坚固,第二个锋利,第三是光明。世尊用它来比喻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也具有这三种特性,因此它确实能够帮助我们离一切诸相,离相就是断惑,帮助我们破迷开悟。我见是烦恼的根源,是生死轮回的根本,能破我相、能破我见,所以能断烦恼。妄想、执著、烦恼离开了,实相是本来有的,本来具足的,自然就现前,这个现前就叫做生。所以这个「生」的意思不是出生,是现前的意思。因为我们迷失很久了,都不知道,现在忽然现前,忽然见到,用个「生」字来表示。这个生不是出生,是出现的意思,现前的意思。在经题里面也显示它的功德、大用不可思议,至於它的作用,后面还有说明。
下面这一段,「明宗」。「宗者修也」,宗旨就是讲修行的纲领、修行重要原则。「经义之主体虽显」,前面一段是显体,就是经里面的义理、主体说明了。「非修莫证」,果然明白了,这叫解悟,自己不得受用,自己要得受用一定要实行,要去做到。果然做到了,这里面有真乐,不做你永远得不到,不但你永远得不到,你永远无法想像得到,所以一定要在生活里面去实行。离苦得乐、破迷开悟是在生活当中锻炼出来的功夫,不是说说就会开悟,没这个道理,要去体证,非修莫证。「读经闻法,必以如说修行为主。」如说是依照佛所说的教训,你要认真去做。修行,修就是修正,行就是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里面包括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言行,标准就是佛经,佛所说的经典就是我们修行的标准。为什么用它做标准?前面显体里头说过,因为佛所说的一切话,一字一句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都是佛陀亲证的境界,事实真相如是,所以这个标准决定不错。我们循著这个方向,依著这个标准,一定也能证得如来的境界;换句话说,一定能够成佛、能够成菩萨。
「修学唯以自悟心性为主,不重经教,谓之宗下,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者,谓之教下,此佛家自称宗教也。」这是先说明佛法修学法门无量无边,像四弘誓愿里面所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经典上佛常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说明修行方法途径之多。但是再多的法门,不外乎宗跟教两大类,佛家称为宗门、教下,这是佛教自己称宗教的意思,跟我们现在一般观念当中的宗教完全不相干,这个诸位要知道。宗门是特别指佛门里头禅宗这一派,除禅宗之外,在中国古时候十大宗派当中,其余的九宗都叫做教下。所以宗门单单指禅宗。为什么这样分?因为禅宗跟其他宗的教学有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下手不一样,但是诸位要晓得归宿相同,殊途同归。因此则说宗教不二,因为它的方向是一致的、目标是一致的,手段不一样。
宗门的修学是以自悟心性为主,这是禅宗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所传,它标榜的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这在大乘确实是顿教,成就非常快速,不必按部就班,要用现代教育里面的名词来说,这是天才班,不是普通班,因此它不重经教。可是诸位要晓得,它不是不要经教,而是不在经教里去下功夫,只掌握到纲领。六祖惠能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在这部经里只抓住两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抓住了纲领,枝枝叶叶统统不管,都不理会,从这个地方真的去实践。不是说听这两句就开悟了,我们听的太多遍了,为什么不开悟,人家为什么听了开悟,我们听了不开悟?我们听是耳听到了,心没到,心里面还是妄想分别执著,还是有住,还是不生心。所以这两句话是听到了,不是自己境界。他为什么开悟?耳到心到,把佛的境界完全变成自己的境界,自己跟如来无二无别,他得到了。他一听到无住真的就无住,像前面讲的,空有、双亦、双非全放下。生心,生个什么心?度一切众生之心,他真的生心了。
所以我们凡夫看六祖在黄梅跟五祖见了一面之后,就派到槽房里面去做苦工,这个事情只有他自己跟五祖两个人清楚明了,别的人没有一个知道。他在槽房里八个月,做的什么?修行、实践,真正契入无住生心。他在那个里面修的是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波罗蜜就是菩萨万行。所以人家是在生活当中活活泼泼的显示出来,一般人做不到。这是宗门的教学,是非常的手段,但是一定要对上上根人,不是这种根性的人没用处,你要用这个手段对付他,那就太残忍了,那是不应该。所以,教学要观机施教,要看他的程度,六祖是这样的根性,五祖用这种方法教他。就好像这个世间教学,老师观察这些学生,学生程度不一样,根性不相同,还有生活环境背景不一样,都要了解、都要清楚。然后教导的方法、原则就恰恰好适合,教的人很轻松,学习的人很愉快,那才能成就,不懂得观机就没有法子教人。
所以宗门的班是天才班,这是惠能大师在《坛经》里讲得很清楚,他所接引的是上上根人;换句话说,上中以下都不是他教学的对象,他的对象是上上根人。什么样的人才是上上根人?妄想少、烦恼轻,这就是上上根人。他本来妄想就很少,烦恼就很轻,这个方法很好,一点他就能悟入;如果对於一个烦恼重、妄想重的人,这个方法一点效果都没有,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的。所以禅门接引的人,古时候跟现在不相同,古时候禅德真的是善知识、好老师,你不是这个根性的人他不要你,他会介绍你到别的地方去。这正是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看你在我这里不适合,我这里录取的标准不适合;比这个标准低的,别的地方有,他可以介绍你到其他的地方去。这就是真正的善知识。
教下入门的方法就不一样,它接引的是中下根性;换句话说,上中下根性都有,都行,不像宗门,专接上上根人。它「依文字,起观照」,文字是经典,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教科书,由浅而深,由小而大,循序渐进,这样来开班教学,好像从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顺序渐进,这是教下所说的,教下的方法。依照经典所讲的原理、原则起观照,要用功去实行,渐渐的证实相。宗门是自悟心性就是证实相,它下手目标就定在此地,所谓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就是证实相,见性就是生实相。这是说两种教学,手段不一样,佛教自称宗教是这个意思,万万不能够误会。
「智者大师,以实相之慧,修无相之檀为本经之宗。」智者是天台的大师,他是天台宗第三代,但是天台宗实际上是在他手上完备的,因此后世对天台宗的诸祖,反而对智者大师最为尊敬,道理就在此地。今天天台三大部都是他的著作,天台宗修行的根本。他有《金刚经》的注解,在《金刚经》注解里面,他所标示的宗旨是实相之慧,就是实相般若,修无相之檀,檀是布施。但是我们不能把这个字看呆了,要把它活著看,檀代表什么?檀就是代表六度,檀那本来是布施,用这一个字代表六度,六度就代表了一切的行门,就是六度万行。实相之慧是讲空,不著有,修无相之檀是不落空,正是说明空有同时,这是同时的。内不著相,外面样样都认真,做得很圆满,不落空,心地清净,不著有,样样都做得很圆满,不著空。诸位要知道,样样都圆满一定要不执著才能做得到,稍有执著,怎么样?迷了,迷了你怎么能做得圆满?不迷才会做得圆满,迷了就做得不圆满。
为什么会迷?有我在,有我相、有我见,就迷了。为什么?他有个本位,换句话说,起心动念他都有私心在里面,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够圆满。所以,头一个就是要把我拿掉。这个事情真难,真不容易,可是非从此下手不可,为什么?有我见就有轮回,我要不去掉,轮回就离不开,麻烦在此地,所以说非断不可。念佛功夫怎样才得力?念念当中只有阿弥陀佛,把自己一切都放下,所谓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才能决定往生。不但我所要放下,我所是我所有的一切,要放下,身都不能执著。执著身,对这个身还放不下,佛来接引你也没办法把你拖走,这个身就是大累赘,所以连身都要放下。我们晓得这都是假的,身心世界都是假的,所以借假修真,知道这是假的,假的有它假的用处,不是没有用,有用,要用得正当,不要用错。用错了造轮回业,用正当,就可以了生死出轮回;换句话说,用的不正当就有生死轮回,用的正当就没有生死也没有轮回,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给我们证明了,确实没有生死、没有轮回,确实没有生灭。这个道理《金刚经》上讲得相当透彻。我们一定要修无相之檀,无相就是不执著,什么事情都做,一丝毫执著都没有,心地清净,念念都是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众生就是真正的利益自己,这个诸位要晓得,不肯利益众生,换句话说,不懂得利益自己。所以菩萨觉悟了,广行布施,他的果报,我们世间人头一个就会想到果报,他的果报是得一切众生的爱戴、得一切众生的供养,你说这个生活怎么不自在?
下面,「江注」就是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他在这一段里面说,「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为本经依体起修之妙宗」。这句话在文字上跟智者大师稍稍有点差别,实在讲它的意思完全是相通的,是一致的。离一切相就是不执著,就是无住的意思,要修一切善。什么叫善?利益众生叫善,利益自己叫恶。诸位要知道,为什么佛说利益自己的叫恶?因为大乘佛法的大主意就是破我,破我执、破我见、破我相;念念都为自己,增长我执,增长我执就是增长轮回,就是增长生死业缘,所以这是大恶,没有比这个更恶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大乘法的方便、大乘法的巧妙,就是不要破我执,我执自自然然就没有,这个法子高明!它用什么法子?念念都为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一切作为绝不为自己,为利益一切众生,把这个心大而化之,我执不破自然没有,比小乘高明太多了。小乘人很难,修得好苦,他是用我来破我,这个难。大乘方法是换个方式,是以利益一切众生来破除我见,这个利益是无量无边。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方法的善巧,你就会认真去做。利益众生哪有不利益自己的道理?自己是众生之一,所以利人就是自利;换句话说,反过来,害人真的是害自己,别人没有受到害,自己受到害了。这个道理诸位要细细去揣摩,细细去思惟,你就明白它的真相。
「本经修宗,在无住二字,全经观门、行门,尽在其中。」的确,全经的精华、全经的要领就在这两个字。不但这两个字是《金刚般若》的修学宗旨,也可以说是所有一切大乘佛法的修学宗旨,包括净土宗在内。净宗念佛何以不得力?就是因为有住,就是因为著相,还是执著五欲六尘,还是执著这个娑婆世界,不肯放下,所以念佛的功夫不得力。如果我们真的能放下、真的能看破,念佛哪有不得力的道理?观门,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观念,行门就是日常生活行为,都要守住这个原则,要真正明了、通达,没有怀疑,我们信心才能生得起来,我们才真正肯如教修行。有不少同修都知道佛法好,佛说得好,就是做不到。其实这桩事情,我在初学佛的时候亲近章嘉大师,跟章嘉大师请教过这个问题。佛法的修学确实是知难行易,为什么做不到?没有真正知道,你所知的是一知半解,没有透彻、没有通达、没有圆融,所以你没有能真正相信,你才做不到。做容易,而明了难,太难了。知难行易的学说是孙中山先生所讲的,用在佛法上完全正确,佛法不是知易行难,佛法是知难行易。
正因为如此,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什么原因?知太难了。说已经很难,你要能听懂,当然也不容易,可是要真正要懂得了,做起来很容易,做起来不难;换句话说,观念转变难,观念一转变,生活不难,生活就在老样子上他改变了。事上没有改变,形式上改变,他快乐,他幸福,他欢喜,不会像从前过得那么苦,念头一转过来,过得就好快乐。所谓素富贵,他安於富贵,他在富贵里头得到真乐;素贫贱,他在贫贱里面得到真乐。那个真乐,真实的享受是平等的,由此可知,对於物质环境就不重要。我们在《论语》里看到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颜回是世间最幸福的人、最快乐的人,他为什么?他事实真相明白了,就这个道理。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讲义第三面,倒数第四行,「显体」。这在纲要的五段,也就是从前所谓的五重玄义,这是第二段。
这一段重要的意思,是要为我们说明世尊说这部经是根据什么而说的,如果没有依据,或是理论,或是事实,我们就很难相信。所以,一定要明了他是根据什么道理、根据什么样的事实来说这部经。第一条是通指,「一切大乘经,皆以诸法实相为体,佛四十九年所说,无非宇宙人生真相而已」。这是涵盖了所有的大乘经论,换句话说,一切大乘经论都是世尊根据一切法的事实真相而为我们宣说的,他所说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里面所说的人生,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本人,所说的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生活环境小而言之,我们一饮一啄,大方面来看,整个宇宙无限的时空都是我们活动的空间,是我们生活的范围。这些真相到底是什么?佛说了,众生久远劫来,因为有无明妄想分别执著烦恼,而见不到事实真相。这部《金刚经》是属於大乘经,不但是大乘,前面跟诸位介绍过,它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也可以说是大乘经的菁华,对我们来讲是最有效的一部修学理论与方法。因此,佛法传到中国来,中国人在一切大乘经当中,几乎都不能够离开《金刚般若》的范围。无论他学的是哪一宗哪一派,可以说没有不读《金刚经》的,没有不依照《金刚经》的理论、方法来修学的。由此可知,这部经不但在佛法里面它占著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与我们中国人可以说是特别有缘分。
底下一段说,智者大师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本经里的一句经文,用这句经文来做为经体,也就是世尊他说法的根据。而江味农居士在他所注《金刚经讲义》里,他是「以生实相」为本经的经体,也是从经文里面为我们说出来的。经文上有「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是生起的意思,实相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实相即是非相,此中非字,是一切俱非,空、有、双亦、双非之诸相俱非,非亦不立,诸法实相,本来如是,真实如是,无以名之,强名实相耳。」这句话很难懂,刚才说过,我们把这些真相迷失很久了,我们现在生活都是在虚妄相之中,可以说这些虚妄对我们来讲已经成了习惯,在我们感触当中已经很自然的顺受,随顺接受。今天突然听到佛给我们说出这个真相,我们反而感到非常的陌生,反而不容易了解,当然更难接受,这也就是世尊在这部经里面要详细跟我们说明的。
『非相』就是不是真的,不是真实的。实这个字明明就不是虚妄,怎么说实相就是非相?佛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佛说法无有定法可说,实在讲,佛是无有法可说,这是事实的真相。佛说法,他的大原则是为众生治病的,就好像一个大夫为这些病人诊断治疗一样,如果他有个定法可说,换句话说,医生应该有个固定不动的药方摆在这个地方来给人看病,诸位想想,那是什么样的后果?那后果就不堪设想,哪有一个人生病照著药方去生的?由此可知,医生的处方也是无有定法。这两个人同样是生病,那个病的性质也不相同,轻重也不相同,两个人的体格、生活习惯也不相同,纵然用同样的药,分量也不会一样,这才是个高明的医生。佛为我们说法亦复如是,所以佛没有定法可说,看众生得的是什么病,於是佛用一个方法来对治、来破除,这就叫佛法。
佛法也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佛给我们说个实相,如果你真的执著有个实相,那就错了。我们要依佛的言说,明了他的义趣而不执著言说,这就对了。所谓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就是此地这个非的意思。由此可知,实相即是非相就是说实相就是离一切相,一切相都不可以执著。这个地方总说『是一切俱非』,一切相统统要离。一切相不外乎底下这四类,一个是「空」,空不能执著,一个是「有」,有也不能执著,「双亦」是讲亦空亦有,「双非」是说非空非有,大概这个四句包括一切法,一切法离不开这四句。这一切相都是虚妄的,就像经中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有相是虚妄,空相也是虚妄,因此空有二边都不能执著。所以说「非亦不立」,非就是不立也不能够执著,立就是建立、就是执著,因为一立,你就把它当作真实,把它当作实在的事情,那就错了,因为一切相都是虚妄的。
相虽然是虚妄,体是真实的,相虽然时时刻刻在变动,但是体性从来没有变动过。本经经文不长,所以言说,语言简单扼要。这桩事情在我们常常见到的大乘经中,要算《楞严经》里面分析得最详细,《楞严经》的经文长,分析得很详细。但是《金刚经》虽然简短,在内容方面跟《楞严经》是无二无别,完全相同。这就得我们要会看,看出经中每个字、每一句里面都是含无量义,都是深广无边,从这里面去领略、去觉悟、去实行,这样才能够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真实受用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幸福美满的人生。特别在现在这个乱世,我们要想得到真实幸福美满,可以说除了大乘佛法之外,没有法子得到,所得到的是假名而已,世间人常讲真善美,有真善美之名,无真善美之实。那个真实的确是在大乘经中,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真实如是」,它本来如是,一切诸法实相本来就是这样的。由此可知,佛是完全将真相,没有丝毫的隐瞒,也没有丝毫的增减,原原本本为我们说出来。这就是所有一切言说,世尊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典根据,他不是随便说的,不是凭理想说的,不是凭推测说的,所说的都是事实真相。「无以名之,强名实相」,这句话在此地很重要,是告诉我们,佛说出这个名词,因为名词术语有助於说法的方便,我们需要这个东西做工具,但是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所以《金刚经》整个的宗旨,我们到底下会讨论到,就是无住生心。
前面说非,非就是离的意思,就是舍的意思。「离即不取之义,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无以名之,强名曰生」,这是江居士所说的生实相。实相怎么会现前?生就是现前的意思,要把我们对於实相为什么不能现前的原因找出来,然后把这个原因消除,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佛所用的方法就是这样。我们的病根就是在取、就是在著,正如同法相宗里面给我们所说的,众生所以为众生,众生所以不能成佛菩萨,病就病在爱、取、有。佛法当中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这个娑婆就是代表的六道轮回,你为什么堕落在六道轮回而不能超越?爱跟情太重了,这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原因。因为有爱,你就有取,爱是迷,迷惑,这是佛法里通讲的惑业苦,惑是迷惑,业是造业,苦是受报。取就是造业,取就是著相、就是执著,再说的粗一点,就是占有。佛为什么教我们离一切相?诸位一定知道,因为一切相是虚妄的,你要真正明了一切法是虚妄的,你就晓得佛为什么教我们不要执著、不要取相,因为它是虚妄的。它要是真实的,那我们应当取、应当执著,因为它不是真实的。
末后四句偈说得更露骨,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露是露水,电是闪电,佛用这个来比喻。我们冷静细心去观察,确实不错。年岁愈大,阅历愈深,对佛说的句句话就有很深刻的体验,年轻的时候比较难,年轻时还是迷在五欲六尘里面。看多、听多了,多想想佛所说的这些道理,渐渐就会觉悟,知道一切法无常。执著,取就是造作,可见得每个字里面的含义都是无限深广。世间人所取的不外乎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是著的有、取的有,以为这些东西是真实的。包括我们身体,身体也是幻相。这个经是般若经,般若经里头说得很透彻,这个身是什么?四大五蕴缘聚而现的假相,它不是真的,是众缘和合而现的,缘聚它就现,缘散它就没有了。我们世间人不晓得事实真相,缘聚现相的时候他就欢喜,就著了,缘散的时候他就悲哀,这个人死了,灭了。其实哪有生死?只不过是缘聚缘散而已。它的真相,缘聚的时候没有生,缘散的时候也没有灭,不生不灭才是事实真相。缘聚的时候喜个什么?缘散的时候也就没有悲,万法无常,万法皆空,这是事实真相。
凡夫著有,凡夫取有,带来了无限的烦恼,变现出生死轮回,在这里面造业、受报,受报就是受苦,而愈迷愈深,业愈造愈劣,於是果报就愈来愈苦。我们要想超越轮回,要想来生比这生还好,说实在话那是非常不容易。学佛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明理,也就是大乘法里面常说的要开悟、要觉悟。怎样才能悟?破迷才能悟。怎样破迷?舍就能破迷,舍就是离的意思,就是不取的意思。我们能不能舍?也就是放下,肯不肯放下?不肯放下,无济於事。小乘人对於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放下了,不取,但是他取个空相。取空相也是麻烦,但是他比我们高明一点,他不受轮回之苦,但是不能见性。他不能成为菩萨,他不能成佛,原因在哪里?他取了空相,《金刚经》里面讲的「非法相」,非法相就是空相,他著了空。空有是二边,二边都不能执著,二边都不能取。
佛在本经教导我们一个很好的修学标准,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不著有,而生心则不著空。阿罗汉是应无所住,后头没有生心,我们凡夫是有所住,虽生心他有所住,阿罗汉是无住不生心,都是错误,都不能够解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是二边都放下,放下这个念头也要放下,为什么?如果你还有放下的念头,你还是有住,你还是有取,还是取相。这是修行最难的一个关口,我们不住有就会住空,二面不住难,太难了。可是这个经上真的有方便法,我们能够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就能做得到。《金刚经》里面讲的生心,无住就是经一开端佛说过,佛是要度众生,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盘,后面又说了一句,「而实无众生得度者」,前面一句是生心,佛是真的在作,后面那一句是无住。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那就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跟无作是同时的,不能把它分成两截,分成两截就著相,空有二边都著了,那就是前面讲的双亦、双非,你著了这个相。懂得它是同时的,同时是事实真相。不但在佛菩萨境界如此,就是在我们现前凡夫境界里面又何尝不如此?只是我们迷而不觉,诸佛菩萨是觉而不迷,所以他得自在,他真正的解脱了,解脱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自由自在,我们今天不自在、不自由。
外能不取於相,内能如如不动,这就是禅定,这两句话也是《金刚经》的经文,世尊教导须菩提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个相是一切相,这个要记住,在一切相里面保持著清净心。不动的心就是清净心,不动的心就是真心,心之动就是念头,有念就是迷,无念是觉。但是无念,诸位要晓得,是无一切妄念,而存在著正念。什么叫正念?正念是无妄念,对於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起一念,这个叫做正念。假如一切妄念没有了,正念也不能现前,这就是虽然一切妄念没有,外面的事情依旧是一无所知,这是错误的,这不是佛讲的禅定。而是什么定?就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四禅天里的无想定,那个功夫也很了不起,病在哪里?病在只有定没有慧,如果教下讲,只有止没有观。所以,他堕在无明里面,他不觉悟。由此可知,佛所讲的同时,他把它变成不同时,他不知道是同时的,错在这个地方。
我们要学外不著相,心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动,不动就是真心的显露。功夫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从早到晚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实在说,佛所讲的一切经、一切理论、一切方法,就是说我们事实生活状况。我们举个例子来说,菩萨修行的纲领是六度,六度里面说了六个纲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金刚经》里面教导我们修行重要的原则。这些东西事实上都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面,我们并不晓得,天天在做,天天生烦恼。觉悟的人明白,明白之后,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生智慧。你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初到黄梅见五祖的时候,他曾经说过一句话,他告诉五祖,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很了不起!我们凡夫心中常生烦恼,他常生智慧,什么原因?他放得下,所以他常生智慧。我们为什么常生烦恼?斤斤计较,都在那里执著,放不下!所以,这个事情要在日常生活当中真的去做,你才能得到受用。这个受用就是生智慧,生智慧就是生实相,实相般若。
我们从早起,到晚上睡觉,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劳力去工作、去服务。在家庭里面,你为一家人服务,在公司里面,你为这个团体服务、为社会服务,这就是布施。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财布施里面有内财、有外财,诸位细心去想想,哪一面没做到?用思考、用体力,内财布施。对家人是布施,对社会、对大众也是布施,每天都在修布施不知道这是修布施,而死死板板执著一定在寺庙道场送一点、捐一点钱这叫布施,你说冤枉不冤枉,这错到哪里去了!如果哪天你一旦觉悟了,我是在布施,我这是在行菩萨道,那你好开心,就快乐,就不一样了。尤其是佛教给我们,布施不要著布施的相,你就开智慧了。不是叫你什么都不做,我天天在做,认真在做,努力在做,这叫生心。布施为什么?利益众生,在家人,家人是众生,社会是众生,为家庭、为社会、为众生去服务,这就是行布施。当然,更深一层去讲,一切布施当中,法布施功德第一。法是什么?什么叫法布施?帮助他觉悟,帮助一切众生认识事实真相,这叫法布施。众生要因你的法布施而开悟了,他就能永脱轮回,他去作菩萨、作佛,他做了佛菩萨又不晓得度了多少众生。这样辗转布施,辗转教化,所以功德无量无边,这个福报绝不是财布施能够相比的。所以这两句也是本经教导我们修行的总纲领,外不著相,内不动心。
无以名之,强名曰生,由此可知,佛所说一切法是不得已而建立这许多法相名词,都是勉强建立的,为了说话方便起见,为了帮助我们体悟实相起见而建立的,决定不能执著,一执著就变成法相,执著了法相。这个法相里面包括了非法相,也就是空有都包括在里面,执著就错了。「文字诠此实相」,文字是经典,在世尊当时是言语,就是音声为教体,文字是记录音声的符号,说文字里面就包括言教。这正是马鸣菩萨教导我们,「离言说相」,离言说相就包括离文字相,教我们不要执著言语、不要执著文字,我们要明白它的义理。「离名字相」,名字就是名词术语,知道一切名词术语是释迦牟尼佛说法方便起见而假设的,也不是真实的,我们从这个里面去体会,而不可以执著。「观照」,观照就是实行。从佛说法,现在我们从经典里面明了这些事实真相,明了并不是说你就得到了,你自己要想真正得到,佛法里面讲证得,怎样才能够证得?一定要通过修持。观照就是修持,怎样修持?修持就是生活。一些学佛的同修,把修持跟生活也划分开成两桩事情,所以得不到受用,他不晓得修持跟生活是一桩事,不是两桩事,这个要明了。譬如我们刚才讲的布施,布施就是生活,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无论在家庭、无论在公司、无论在社会,任何一个行业,都是修布施。持戒,不仅仅是教你守住五戒、十戒,那个范围太窄小。菩萨六度里面的持戒,真正的意思就是守法。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有个先后的程序,有条不紊,乃至於洒扫应对都能够规规矩矩去做,有条不紊的去做,这就是持戒。由此可知,它的确是日常生活。
忍辱,不仅仅是教你要有耐心、要忍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忍耐心,而它真正精义(精华的义趣)是教我们在一切法里面要知道安忍顺受。怎样才能做到安忍顺受?安是心安,忍,心就安了,不忍,你的心怎么能安?受,尤其是逆来顺受,这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世尊在本经,六度里头特别侧重在布施、忍辱,布施是放下,放下是福报,放下是大福报,世间人不知道。放下是真正造福,不但造自己的福,也造一切众生之福,而忍辱能保持,能不失掉。可见六度里面这两条非常重要,要能够忍耐。普贤行是菩萨修行的最高级的指导原则,十愿里头占了两条,「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都是忍辱波罗蜜,所以要懂得顺、要懂得忍。这个原则能够保持,我们所修一切功德而不丧失,然后才能达到圆满。如果不能忍那就坏了,功德就完全丧失掉,你所修的一切善业都变成三界有漏福报,这就差得太远了,大家必须要知道,这也就是佛法讲的真正的觉悟。
真正觉悟,第一个是知道轮回苦,生死可畏,这是大事。假如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可以说我们这生空过了,修得再好也是空过,这个事实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为什么?我们修行不是这一生才开始,佛在本经说过,大家现在都读《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上说得更清楚、更明白。我们对佛法的修学实在讲是非常长远,无量劫前就闻法就修行了。过去生中,以供养诸佛而论,佛说的不是假话,已经供养过无量无边诸佛。当然在这么长的过程当中,我们也曾经修无量无边的福报,所以每个人在天上做过天王,人间也做过国王,今天转世落到这个地步,什么原因?没能出三界。你就晓得,天福享尽了还要堕落,俗话说,爬得高跌得重,这个话不假。我们看看现前世间有大福报的人,这都是过去多生多劫修行得的果报,他在享受果报之中他造多少业。业有善业、有恶业,善业得善果,恶业得恶报,这是真理,永远不变的定律。学了佛,甚至於出了家,在出家众里面领袖群伦,这是福报,如果没有把如来家业真正担负起来,发扬光大,那他就有过失,就又有罪业。所以俗话常说,「地狱门前僧道多」,谁堕地狱?最容易堕地狱的就是这一类的人,没有尽到他应尽的天职;换句话说,教理不明,修行不如法,所谓盲修瞎练,以盲引盲,这个过失就重,果报不堪设想。因此我们稍稍明了佛的教诲,接著就要认真去做。
精进,能够安忍顺受才谈得上精进,精是精一,进是进步,我们常讲一门深入,这是精进。那个一是什么?一是一心,这个要懂得;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心要一天比一天清净。心为什么不清净?因为有妄想、有烦恼;换句话说,妄想烦恼一天比一天轻,一天比一天减少,清净心一天比一天增长,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净宗法门要求的是一心不乱,道理在此地。在所有一切法门里面,下手最方便的无过於净土宗,净土宗念佛,大家念不好,功夫不得力,毛病出在不入教理,不如法,不懂得教理、不懂得方法,於是你的功夫就不得力。这些理论、方法都在三经、五经之中,我们没有细细的认真去研究,所以功夫不得力,不如法。理跟《金刚经》讲的没有两样,放下万缘,为什么要放下?因为一切万缘是缘生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句话是佛在《中论》里讲的,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但是在娑婆世界要想超越轮回太难了,刚才说了,要空有二边都不著才能办得到,著了一边就出不了轮回,这个事情就麻烦了。唯独净宗来得方便,它教你放下万缘,最后抓住阿弥陀佛,它有执著,它执著一个,执著阿弥陀佛。六道里没有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所以他能够离开娑婆世界,往生西方净土。这是最极方便,一切方便法里头它真的到了究竟圆满。等到见了阿弥陀佛之后其他的再说,所以古人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一切皆离,一切都不执著,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办,先只执著阿弥陀佛,其他都不执著,这个事情就好办多了,比起其他法门容易多了。我们能够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不像《金刚经》讲的这个标准,的确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认真去做,就是认真去修。
「观照,观此实相」,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时时刻刻见到实相、见到真相,方法就是把佛在经上讲的这些教诲常常放在心里,与生活当中事事物物去对照,然后这个事实真相你才会明了。所以底下讲,「实相般若,则圆满显现,到彼岸矣」,圆满显现那就到彼岸了。到彼岸就是佛经里头的术语,叫证大般涅盘。般涅盘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不生不灭,这是真相。我们凡夫看一切法有生灭、有生死、有轮回,这是凡夫的见地,是个错误的见解。真相呢?真相没有,没有生死、没有生灭、也没有轮回。这些虚妄相存在不存在?存在,我们面前就是这个虚妄相。佛举的比喻好,梦幻泡影,梦,人在作梦的时候你能说他没有境界吗?有境界,他在梦中,可是梦境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今天的生活确实就是在梦境当中,不要把梦境当真,当真就坏了。作梦的时候自己忽然觉悟了,我在作梦,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什么问题?不执著,晓得这是梦境,假的,不是真的,就不执著,也就是说能离,肯放下了,因为晓得那是虚妄的。但是我们就是不晓得现实环境是个梦境,不知道,把现实的环境都看作真实,我们的亏就吃在这里。所以继续不断在迷惑、在造业,造业就是造轮回业,哪有不受轮回果报的道理?这是说明修学般若的重要。
「本经之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喻如金刚者,以其能离一切诸相,除我见,断烦恼,生实相。」这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文字不多,只有五千多字,这里面所说的道理,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就是观照般若。比喻如金刚,前面经题跟诸位报告过,金刚的特性有三点,第一个是坚固,第二个锋利,第三是光明。世尊用它来比喻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也具有这三种特性,因此它确实能够帮助我们离一切诸相,离相就是断惑,帮助我们破迷开悟。我见是烦恼的根源,是生死轮回的根本,能破我相、能破我见,所以能断烦恼。妄想、执著、烦恼离开了,实相是本来有的,本来具足的,自然就现前,这个现前就叫做生。所以这个「生」的意思不是出生,是现前的意思。因为我们迷失很久了,都不知道,现在忽然现前,忽然见到,用个「生」字来表示。这个生不是出生,是出现的意思,现前的意思。在经题里面也显示它的功德、大用不可思议,至於它的作用,后面还有说明。
下面这一段,「明宗」。「宗者修也」,宗旨就是讲修行的纲领、修行重要原则。「经义之主体虽显」,前面一段是显体,就是经里面的义理、主体说明了。「非修莫证」,果然明白了,这叫解悟,自己不得受用,自己要得受用一定要实行,要去做到。果然做到了,这里面有真乐,不做你永远得不到,不但你永远得不到,你永远无法想像得到,所以一定要在生活里面去实行。离苦得乐、破迷开悟是在生活当中锻炼出来的功夫,不是说说就会开悟,没这个道理,要去体证,非修莫证。「读经闻法,必以如说修行为主。」如说是依照佛所说的教训,你要认真去做。修行,修就是修正,行就是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里面包括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言行,标准就是佛经,佛所说的经典就是我们修行的标准。为什么用它做标准?前面显体里头说过,因为佛所说的一切话,一字一句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都是佛陀亲证的境界,事实真相如是,所以这个标准决定不错。我们循著这个方向,依著这个标准,一定也能证得如来的境界;换句话说,一定能够成佛、能够成菩萨。
「修学唯以自悟心性为主,不重经教,谓之宗下,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者,谓之教下,此佛家自称宗教也。」这是先说明佛法修学法门无量无边,像四弘誓愿里面所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经典上佛常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说明修行方法途径之多。但是再多的法门,不外乎宗跟教两大类,佛家称为宗门、教下,这是佛教自己称宗教的意思,跟我们现在一般观念当中的宗教完全不相干,这个诸位要知道。宗门是特别指佛门里头禅宗这一派,除禅宗之外,在中国古时候十大宗派当中,其余的九宗都叫做教下。所以宗门单单指禅宗。为什么这样分?因为禅宗跟其他宗的教学有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下手不一样,但是诸位要晓得归宿相同,殊途同归。因此则说宗教不二,因为它的方向是一致的、目标是一致的,手段不一样。
宗门的修学是以自悟心性为主,这是禅宗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所传,它标榜的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这在大乘确实是顿教,成就非常快速,不必按部就班,要用现代教育里面的名词来说,这是天才班,不是普通班,因此它不重经教。可是诸位要晓得,它不是不要经教,而是不在经教里去下功夫,只掌握到纲领。六祖惠能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在这部经里只抓住两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抓住了纲领,枝枝叶叶统统不管,都不理会,从这个地方真的去实践。不是说听这两句就开悟了,我们听的太多遍了,为什么不开悟,人家为什么听了开悟,我们听了不开悟?我们听是耳听到了,心没到,心里面还是妄想分别执著,还是有住,还是不生心。所以这两句话是听到了,不是自己境界。他为什么开悟?耳到心到,把佛的境界完全变成自己的境界,自己跟如来无二无别,他得到了。他一听到无住真的就无住,像前面讲的,空有、双亦、双非全放下。生心,生个什么心?度一切众生之心,他真的生心了。
所以我们凡夫看六祖在黄梅跟五祖见了一面之后,就派到槽房里面去做苦工,这个事情只有他自己跟五祖两个人清楚明了,别的人没有一个知道。他在槽房里八个月,做的什么?修行、实践,真正契入无住生心。他在那个里面修的是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波罗蜜就是菩萨万行。所以人家是在生活当中活活泼泼的显示出来,一般人做不到。这是宗门的教学,是非常的手段,但是一定要对上上根人,不是这种根性的人没用处,你要用这个手段对付他,那就太残忍了,那是不应该。所以,教学要观机施教,要看他的程度,六祖是这样的根性,五祖用这种方法教他。就好像这个世间教学,老师观察这些学生,学生程度不一样,根性不相同,还有生活环境背景不一样,都要了解、都要清楚。然后教导的方法、原则就恰恰好适合,教的人很轻松,学习的人很愉快,那才能成就,不懂得观机就没有法子教人。
所以宗门的班是天才班,这是惠能大师在《坛经》里讲得很清楚,他所接引的是上上根人;换句话说,上中以下都不是他教学的对象,他的对象是上上根人。什么样的人才是上上根人?妄想少、烦恼轻,这就是上上根人。他本来妄想就很少,烦恼就很轻,这个方法很好,一点他就能悟入;如果对於一个烦恼重、妄想重的人,这个方法一点效果都没有,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的。所以禅门接引的人,古时候跟现在不相同,古时候禅德真的是善知识、好老师,你不是这个根性的人他不要你,他会介绍你到别的地方去。这正是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看你在我这里不适合,我这里录取的标准不适合;比这个标准低的,别的地方有,他可以介绍你到其他的地方去。这就是真正的善知识。
教下入门的方法就不一样,它接引的是中下根性;换句话说,上中下根性都有,都行,不像宗门,专接上上根人。它「依文字,起观照」,文字是经典,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教科书,由浅而深,由小而大,循序渐进,这样来开班教学,好像从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顺序渐进,这是教下所说的,教下的方法。依照经典所讲的原理、原则起观照,要用功去实行,渐渐的证实相。宗门是自悟心性就是证实相,它下手目标就定在此地,所谓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就是证实相,见性就是生实相。这是说两种教学,手段不一样,佛教自称宗教是这个意思,万万不能够误会。
「智者大师,以实相之慧,修无相之檀为本经之宗。」智者是天台的大师,他是天台宗第三代,但是天台宗实际上是在他手上完备的,因此后世对天台宗的诸祖,反而对智者大师最为尊敬,道理就在此地。今天天台三大部都是他的著作,天台宗修行的根本。他有《金刚经》的注解,在《金刚经》注解里面,他所标示的宗旨是实相之慧,就是实相般若,修无相之檀,檀是布施。但是我们不能把这个字看呆了,要把它活著看,檀代表什么?檀就是代表六度,檀那本来是布施,用这一个字代表六度,六度就代表了一切的行门,就是六度万行。实相之慧是讲空,不著有,修无相之檀是不落空,正是说明空有同时,这是同时的。内不著相,外面样样都认真,做得很圆满,不落空,心地清净,不著有,样样都做得很圆满,不著空。诸位要知道,样样都圆满一定要不执著才能做得到,稍有执著,怎么样?迷了,迷了你怎么能做得圆满?不迷才会做得圆满,迷了就做得不圆满。
为什么会迷?有我在,有我相、有我见,就迷了。为什么?他有个本位,换句话说,起心动念他都有私心在里面,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够圆满。所以,头一个就是要把我拿掉。这个事情真难,真不容易,可是非从此下手不可,为什么?有我见就有轮回,我要不去掉,轮回就离不开,麻烦在此地,所以说非断不可。念佛功夫怎样才得力?念念当中只有阿弥陀佛,把自己一切都放下,所谓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才能决定往生。不但我所要放下,我所是我所有的一切,要放下,身都不能执著。执著身,对这个身还放不下,佛来接引你也没办法把你拖走,这个身就是大累赘,所以连身都要放下。我们晓得这都是假的,身心世界都是假的,所以借假修真,知道这是假的,假的有它假的用处,不是没有用,有用,要用得正当,不要用错。用错了造轮回业,用正当,就可以了生死出轮回;换句话说,用的不正当就有生死轮回,用的正当就没有生死也没有轮回,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给我们证明了,确实没有生死、没有轮回,确实没有生灭。这个道理《金刚经》上讲得相当透彻。我们一定要修无相之檀,无相就是不执著,什么事情都做,一丝毫执著都没有,心地清净,念念都是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众生就是真正的利益自己,这个诸位要晓得,不肯利益众生,换句话说,不懂得利益自己。所以菩萨觉悟了,广行布施,他的果报,我们世间人头一个就会想到果报,他的果报是得一切众生的爱戴、得一切众生的供养,你说这个生活怎么不自在?
下面,「江注」就是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他在这一段里面说,「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为本经依体起修之妙宗」。这句话在文字上跟智者大师稍稍有点差别,实在讲它的意思完全是相通的,是一致的。离一切相就是不执著,就是无住的意思,要修一切善。什么叫善?利益众生叫善,利益自己叫恶。诸位要知道,为什么佛说利益自己的叫恶?因为大乘佛法的大主意就是破我,破我执、破我见、破我相;念念都为自己,增长我执,增长我执就是增长轮回,就是增长生死业缘,所以这是大恶,没有比这个更恶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大乘法的方便、大乘法的巧妙,就是不要破我执,我执自自然然就没有,这个法子高明!它用什么法子?念念都为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一切作为绝不为自己,为利益一切众生,把这个心大而化之,我执不破自然没有,比小乘高明太多了。小乘人很难,修得好苦,他是用我来破我,这个难。大乘方法是换个方式,是以利益一切众生来破除我见,这个利益是无量无边。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方法的善巧,你就会认真去做。利益众生哪有不利益自己的道理?自己是众生之一,所以利人就是自利;换句话说,反过来,害人真的是害自己,别人没有受到害,自己受到害了。这个道理诸位要细细去揣摩,细细去思惟,你就明白它的真相。
「本经修宗,在无住二字,全经观门、行门,尽在其中。」的确,全经的精华、全经的要领就在这两个字。不但这两个字是《金刚般若》的修学宗旨,也可以说是所有一切大乘佛法的修学宗旨,包括净土宗在内。净宗念佛何以不得力?就是因为有住,就是因为著相,还是执著五欲六尘,还是执著这个娑婆世界,不肯放下,所以念佛的功夫不得力。如果我们真的能放下、真的能看破,念佛哪有不得力的道理?观门,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观念,行门就是日常生活行为,都要守住这个原则,要真正明了、通达,没有怀疑,我们信心才能生得起来,我们才真正肯如教修行。有不少同修都知道佛法好,佛说得好,就是做不到。其实这桩事情,我在初学佛的时候亲近章嘉大师,跟章嘉大师请教过这个问题。佛法的修学确实是知难行易,为什么做不到?没有真正知道,你所知的是一知半解,没有透彻、没有通达、没有圆融,所以你没有能真正相信,你才做不到。做容易,而明了难,太难了。知难行易的学说是孙中山先生所讲的,用在佛法上完全正确,佛法不是知易行难,佛法是知难行易。
正因为如此,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什么原因?知太难了。说已经很难,你要能听懂,当然也不容易,可是要真正要懂得了,做起来很容易,做起来不难;换句话说,观念转变难,观念一转变,生活不难,生活就在老样子上他改变了。事上没有改变,形式上改变,他快乐,他幸福,他欢喜,不会像从前过得那么苦,念头一转过来,过得就好快乐。所谓素富贵,他安於富贵,他在富贵里头得到真乐;素贫贱,他在贫贱里面得到真乐。那个真乐,真实的享受是平等的,由此可知,对於物质环境就不重要。我们在《论语》里看到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颜回是世间最幸福的人、最快乐的人,他为什么?他事实真相明白了,就这个道理。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