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一集) 1995/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01
诸位同修,这次在台北、新加坡讲经,有些同修们希望将《金刚经》再讲一遍。这部经我们过去曾经讲过几遍,往年在大专讲座曾经是一个星期讲两个小时,连续讲了四年,《金刚经》只讲了一半。特别是江味农居士的《讲义》,可以说是集《金刚经》古今注解的大成,江老居士一生的精力就用在这部经上。我们从他的序文里面得知,他几乎是用了四十年的时间。由於深入般若法门,坚定了对念佛的信心,所以他一生自己说他是「教宗般若,行在弥陀」,他是念佛求生净土的。因为《讲义》分量很多,可以说非常丰富,而我们这次的研修是以《金刚经讲义》为主,我们编的大意就是《讲义》的大意,完全从《讲义》里面节录下来的。可是在文字上并不是百分之百的顺从《讲义》,有少数地方我加了几个字,大家看起来更清楚。我们演讲依据这个纲领提出我们自己修学的心得报告,供诸位同修做参考。注解分三个部分,诸位现在看到的这份讲义是第一部分,是属於纲要,也就是古人所讲的经题,这是经题的部分;第二部分是《金刚经》的上半部,是《讲义》的二卷、三卷;第三部分是《讲义》的下半部,就是第四、第五卷,江居士的《讲义》一共分五卷。我们编这个大意是编三分,就是第一、第二、第三,这是第一。
学佛首先要认识佛法,世尊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说在末法时期,实际上也就是指现代的社会,「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正因为这个时代趣向的是民主自由开放,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任何人没有权力来限制,於是说佛法的人就太多了,我们接触会感觉到很迷惑。实在说在古时候,言论、出版是决定管制的,如果对於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有不良影响的这些言论、书籍是决定会禁止的。所以社会能保持相当的净化,人心清净、身清净,的确是有它的优点。这两种制度我们要是做个详细的比较,实在讲,还是过去帝王时代比现代的社会要来得安定,生活要来得更幸福。自由发展到最后就是天下大乱,人人自主,无法无天,会走向这个趋势。因此,佛告诉我们,实在说,他老人家在三千年前把我们现在社会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佛法,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过去在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我们归纳它的内容,实在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无论大小乘经典,字字句句都是循著这个方向、目标。由此可知,佛法对於我们生活实在是有很密切的关系,我们如果明白,那就是经典上讲的佛、菩萨,不明白,就是迷惑,迷惑叫做凡夫。由此可知,佛菩萨与凡夫的差别,就是一个是明白我们生活的真相,一个是迷惑生活的真相。明白之后,他的生活自然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如果迷失了真相,自然就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俗话常讲胡作妄为,带来很痛苦的结果。
佛法,古德讲,它的宗旨是教我们离苦得乐,这是真实的。首先我们要晓得苦从哪里来的?乐是怎么样得到的?佛告诉我们,一切苦是从迷惑产生的,一切乐是从开悟得来的,悟就是明白事实真相,你就能得乐,如果迷失了事实真相,要想得乐是决定不可能的。经典里面有大乘、有小乘,这部经是属於大乘经,大小乘的差别,如其说在教义,不如说是在心量。小乘人的心量狭小,换句话说,小乘人比较固执,大乘人的心量是开放的,比较崇尚於自由,因此大乘跟小乘修学的方法就不相同。释迦牟尼佛的教学确实做到了应机说法,你是什么样的根性、什么样的根机,他就用什么方法来教导你,所以佛说法能受一切大众的欢迎。大众得利益不一样,这个不一样的差别都是在心量的不同、见解的不相同,从这个地方而有差别,这是我们学佛首先要把它辨别清楚的。
佛法是世间最好的教育,最善巧的教学,如果我们把它看成宗教,换句话说,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就得不到。往往我们看到许多学佛的人,不学佛的时候感觉得他还不错,学佛了,愈学愈苦,这个结果恰恰好是相反的,佛法讲是离苦得乐,他学起来是离乐得苦。原因在哪里?就是他接受的是宗教的佛教。我们晓得宗教都是迷信的,宗教要讲求宗教的情操,依迷不能破迷,只是愈迷愈深,愈深就愈苦,这是必然的因果定律。佛法教给我们,它是以智慧破迷,佛是要求智慧,特别是大乘佛法,建立在般若智慧的基础上。它用的方法非常巧妙,《金刚经》是《般若经》的纲领,而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般若这个科目,他就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几乎是一半的时间来说明般若智慧,由此可知,这个科目才是佛法真正的中心。
般若经典在我们中文译本的《藏经》里也是占最大的篇幅,全部的经文有六百卷。这样大的部头,不但古时候的人读诵、受持感到困难,古时候印刷术没有发明之前,经典都是手抄本,诸位想想,六百卷经很不容易得到的。现在印刷术发达,纵然你得到,像早年香港所印的精装本,现在是用精装,这么厚的本子二十四册,我们看起来也感觉得艰巨。於是古德就掌握到这个经典的纲要,这六百卷里面,《金刚般若》这一卷确实是它的中心,是它的菁华。於是古德就把这一卷经从《大般若经》里面抽出来单独流通,以前叫别行流通,现在叫单独流通。纵然你没有机会去读全经,读这一卷就够了。还有比这个更简单、更扼要的,那就是《般若心经》,我想诸位同修很多都能背诵,《般若心经》就是《金刚般若》的纲要,分量愈少愈容易受持。可是说到这一层,实际上也不简单,如果你不能够通达整个般若的教义,《心经》虽然大家常念,几个人懂得般若?几个人开了智慧?几个人离苦得乐?天天念《心经》,天天还那么苦,由此可知,纲要虽然拿在手上,还是不能理解。《金刚般若》就是《般若心经》的注解,明白这个道理,这部《心经》念了就会起作用,起作用才叫受持。不起作用,作用就是《般若经》常讲的观照,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提得起观照的功夫,也就是讲智慧现前,这才能起作用。我们现在看大意里面的纲要,我们用数字把它列出来是便於检查。
第一,「大乘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六度以般若为本」。我们先把根本找出来,才晓得佛法教学的根本。佛法教学是以大乘为主,小乘是个过渡的时期,是接引的方便,大乘才是佛的正说。大乘法是以自度度他,度是比喻,像过河一样,从此岸渡到彼岸。此岸比喻什么?比喻生死轮回,这是一切苦里面根本的大苦,因为你有生死轮回。佛菩萨已经达到彼岸,彼岸是不生不灭,离一切苦,得一切乐,那是彼岸。小乘法偏重在自度,就是只顾自己,没有想到去帮助别人,大乘法里最要紧的是要发心帮助别人,实际上帮助别人才是真正帮助自己,这是大小乘在精神上不相同的地方。小乘人念念顾自己,所以要想渡过彼岸非常困难,为什么?他有坚固的执著。大乘的方法是教你把心量拓开,把执著打破,用什么方法?帮助别人。换句话说,小乘人的观念当中,我生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是为自己的,是为我家庭的,他是这么个观念,这众生的观念。大乘人的观念,我生到这个世界来干什么的?是为一切众生的,是为服务社会的,为贡献於人群的,他的心量不一样。久而久之他把自己忘掉了,忘掉自己轮回就没有了,轮回从哪来的?轮回从我执来的,只要有我就有轮回。所以小乘证得阿罗汉果,我执破了,这才超越轮回。只要有我的念头,只要念念还为我,这很可怜,这佛经上常讲的「可怜悯者」!
轮回事实上没有,轮回从哪来的?就是这一念错误的迷惑变现出来的,变现出这个境界,自作自受。就好像人晚上睡觉作恶梦,梦本来是没有的,作恶梦苦不堪言,所以佛说这叫可怜悯者。我们在六道轮回就是在作恶梦,恶梦怎么形成的?一念我执。「我」要破掉,梦就醒过来,所以「觉后空空无大千」,这是永嘉说的,「梦里明明有六趣」,有六道轮回,所以觉悟就很重要。觉悟,怎样才能觉悟?一定要有智慧,智慧不是从外来的,智慧是我们自己本来有的。般若智慧是本来有的,不是从外来的,我们迷了,失掉了,怎么失掉了?就是刚才说的,因为有我见、有我执,把智慧障碍了,不能现前,起心动念都是妄想、烦恼、分别、执著,都搞这些东西。所以佛教导我们,要以度他,自度度他,大乘重点在度他,因为度他才是真正自度,自度而不度他就变成小乘,那就非常的困难。
自度度他用什么方法?用六度,六度是菩萨修行的纲领,总纲领、总原则。六度后面会有详细说明,在这个地方简单跟诸位提一提,六度是六条,就是菩萨行六大纲领,六大原则。第一个是「布施」,布施的意义是放下,布施就是舍,你要能舍、要能放下。现在一般人有个很大的错误观念,认为布施就是到寺庙里去舍财,舍财求福。这个话是没错,他意思搞错了,他舍一点财求什么?求人天福报,那哪里叫求福?那个求不到的。如果舍错了还造一身罪业,舍财的结果带来是无限的痛苦,那是很冤枉的事情。舍财修福真正的意思,财是贪,是舍贪心,舍悭吝心,贪心、悭吝心要是舍掉了,你真的得福。得多大的福,得什么福?你现在不晓得,为什么?你现在没舍,舍了之后你才会真正知道那个福之大。得失的心没有了,患得患失的心没有了,换句话说,你的烦恼、忧虑、妄想大概可以能去掉七、八成,那个人多自在、多快乐,心境海阔天空,那真正叫福。所以布施,舍是舍贪,舍悭贪,这是一定要晓得的。一般人到寺庙布施,他想求福,他没有舍贪,他增长贪心,你看那不是大错特错吗?佛看到现在人这样学佛都摇头,都掉眼泪,这是曲解了佛的意思。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那很不是一桩容易事情。所以布施是舍,不但舍贪,舍悭贪,更进一步舍烦恼,把烦恼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执著放下、生死轮回放下,那不就成佛了吗?这个法子妙极了!佛教大乘菩萨,他心量大,有帮助一切众生的愿心,能够接受佛这种的教法,这就是所谓菩萨种性,他听了他能理解、能接受、能实行,这就是菩萨种性。
「持戒」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守法、守规矩,法里面不仅仅包含佛对我们的教诫,所以不仅是那几条戒条,戒条是举几个例子来说的。像律仪当中佛所讲的这些戒条,制定的这些戒条,是当时那个时代、那个地区大家在生活习惯当中必须要遵守的。佛距离我们现在三千年,三千年后的生活方式跟那时候完全不相同,意识型态也不一样,所以佛的那些戒条,现在出家人受的比丘戒、比丘尼戒,除了那几条根本戒之外,其他的都不适用。根本戒只有四条,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这是天经地义,这个四条真的可以说是超时间、超空间,一切众生都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观念,其余的在生活上的细节就要随著时代去修正、去修订。本著佛陀的精神,这个精神佛说得很清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是戒律的精神。善恶标准也不相同,必须要取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标准,来制定生活的一些守则、一些规矩。所以,法律每隔几年要修订一次,为什么?不适合於现前的生活方式。佛法戒律亦复如是,精神不变,条文要随著时代来修订,大家就便於受持。
佛法传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修订是在唐朝,百丈大师制定清规,制定清规就是佛教戒律的本土化、现代化,要我们本土、现代这个生活方式,本著佛教学的精神重新来制定条文。唐朝到今天也已经有一千三、四百年,那时候订的这些清规我们现代也不适用了。所以现在无论在家出家修学,有人说破戒了,这个话我听了就感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没有戒律,哪来的持破?这个事情要真正有大德,对於佛法、世法都精通的人,来为现代人制定一部新的戒律,大家才欢喜遵守,乐意遵守,持戒真正得到利益。在过去中国大陆这些丛林里面,每个寺院都有它的规约,那个规约就是实现了当时的现代化与本土化的精神。除这个之外,国家法律、社会上风俗、道德,这些东西都包括在持戒内容里面,我们都要遵守。一个守法的人,无论到任何地区、无论到达哪个国家,都是被受欢迎的,大家都认为你是个好人,你是个很规矩的人,乐意与你亲近。持戒的目的在此地,就是破除恶业。
「忍辱」就是讲的有耐心。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能急躁,要很细心、很谨慎有耐心的去做,才能成就,愈是大的事情愈要很大的耐心。由此可知,菩萨行这六条纲领确实是我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典范。「精进」就是进步,天天在求进步。精是精纯,纯而不杂,这个叫精,对品质上来说的。进是天天向上提升,无论在道德、在修养、在学问、在日常生活,佛叫我们要求进步,佛不叫我们保守,更不叫我们退到古时候,没有这个道理。儒家讲的日日新,又日新,那是讲的进步。佛讲的更圆满,要精,因为日日新又日新里头对品质上讲是很含糊,没有那么清楚,而佛法这个精,品质上就说得很清楚。所以学佛永远在进步,绝没有落伍,绝没有退转,没有这个概念。
「禅定」的意思是主宰,胸有主宰,我们中国人说「胸有成竹」,不容易受外境的诱惑。心地清净,内清净,外不受诱惑,这就是禅定。禅的意思就是外不著相,我们现代话讲不受环境的诱惑,这个叫禅;定是内不动心,心是清净的。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常常保持这样的心态,你就生智慧了,你就不会被境界迷惑。「般若」是智慧。前面这五条你能够做得到,你做了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都是因为有智慧,智慧是从禅定生的。所以,定能生慧,慧能解决问题,慧能破迷开悟,破迷就离苦,开悟就得乐。这是佛法教学根本的根本,这是说到般若。
「般若」是梵语,是印度梵音音译过来的。为什么不把它翻成智慧?在古时候翻译译场里面的体例有五种不翻,般若是属於尊重不翻,对这个名词很尊重,所以保留它的原音,然后再加以注解。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智慧,但是智慧还不能包括般若完全的意思,「般若摄无量义」。我们中国字汇里面的智慧跟般若去比较,那差得很远,是很接近,但是没有它的意思那样的深广,所以还是用音译过来的。下面这四句是略为介绍,「性体空寂,我法俱遣,情执尽空,得无所得」。这四句话包含了全部般若经的义理,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当时二十二年讲般若经,无非就是讲这四句而已。这四句如果都明白了,你纵然没有成佛,你也应该是大菩萨,经上常讲「摩诃萨」,你不是小菩萨。这部《金刚经》也是说明这四句话的。
性就是讲的本性,体是讲的理体,我们讲道理,或者是现在哲学家所说的宇宙人生的本体,也就是说整个宇宙一切万物是从哪里来的,来源是什么?这在佛法里面就叫做「性体」,或者单单说一个性,或者单单说一个体,都可以。性体是什么样子?是空、是寂。这个空很难懂,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的空好懂,这个空是什么都有,所以就很难懂。什么都有怎么会空?它这个空义就是底下讲的,一切虽然都有,但是决定不可得,决定得不到,所以是空的。因此古人举比喻叫镜花水月,镜子里面的花,空的,为什么?你得不到,水里面的月亮也是空的,你也得不到,你去想这个境界。佛告诉我们的事实真相,相有体空,所以相叫幻相,相是假相,不是真的。
佛法里面这个真妄简单的定义说,真是永远存在,永远不变,这是真的;凡是不能永远存在,不能永远不变的,就是假的。我们想想,我们人、动物,动物有生老病死,这叫无常,这不是真的,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包括我们这个星球,有成住坏空。所以这个有,佛法里面叫幻有、假有,不是真有。你把这些假的东西误会以为它是真的,在这个上面起了执著,起了贪爱,那麻烦大了,叫自找麻烦。本来你没有苦,苦是你自己找来的,怎么找来的?迷失真相,你以为这些是真的,你苦不堪言!佛的教学无非教我们认识真相,知道哪是真的、哪是假的。性体是真的,相是假的,所以叫真空,有叫妙有。妙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妙有,真空妙有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也就是说,相有体无,於是相你可以受用,你不能够执著,执著就错了。所以佛菩萨,我们看到许多大乘经典里面描写佛菩萨的生活,真的是多彩多姿,快乐无比。他为什么那么乐?因为他没有执著。我们今天为什么这么苦?我们有坚固的执著,希望乐永远保持著,保不住!这个假身体,希望身体能长生不老,这是办不到的事情,它会老,它会病,它会死,你留不住的;换句话说,愈是有坚固的执著、有贪瞋痴慢的烦恼,身体就糟蹋掉了。
疾病,我们晓得现在这个世间,奇奇怪怪的病非常之多,病从哪来的?病从三毒来的,什么叫三毒?贪瞋痴,你那个心已经变成三毒。心是毒的,外面种种污染跟你毒一交感,你身体怎么会好?你要想身体健康,你要把三毒放下,不要了,贪瞋痴不要了,是非人我不要了,妄想烦恼执著统统都不要,身体回归到自然,自然就是最健康的,你怎么会生病?不会生病、不会衰老。人之老、人之病、人之死就是你天天在打妄想,天天自己糟蹋自己,这是没有智慧,不知道事实真相。身体是个幻相,可以用它,佛门常讲借假修真,这是假相,身体是假相,环境是假相,万物是假相,借假相见真性,那就是修真,这就成功了,这是高等的智慧。
「寂」是寂静,寂静就是不动。由此可知,我们今天起心动念错了。不但你心里头有东西是错了,你把你的性体迷了,怎么迷了?性体是空的,现在我有,有什么?有个我,除了我之外,有我所有的,我所有的财富、我所有的眷属,这个东西麻烦,不空了;一天到晚起心动念,不寂了,这就是迷了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空寂。我、法俱不可得,无我也无万法。这个无就是前面讲的空义,因为一切万法,后头会说得很详细,是因缘所生法。《中论》里面讲,「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为它没有自体,自体就是真如本性。因此,我不能执著,法也不能执著,情执尽空,情是七情五欲,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个叫七情,我们现在世间讲感情,那不是好东西,那是迷惑颠倒。感情要开悟了,开悟了叫慈悲,慈悲跟感情实在讲是一桩东西,一个是迷的时候叫它作情,悟的时候叫它作智。所以智跟情是一桩事情,就是迷悟不同的称呼而已。悟了,情就变成智慧,执就变成方便,善巧方便,这是般若智慧,迷了就是情爱、执著,这些东西都不是真实的。得无所得,《心经》最后的结论是「无智亦无得」,「智」就是世间的聪明智慧,不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真的,世间聪明智慧是假的,不是真实的,那是造业的;「得」是你得失的心、得失的幻想、得失的妄念。这是佛为我们说出事实的真相。
下面说,「生知」,生是众生,众生所知道的是「诸法缘生」,一切法因缘所生,也就是种种条件,现在的科学家、哲学家对这个事情很明白、很了解,比过去一般知识分子进步太多了。但是怎么样?没见本性,这是真的,因此他还是「逐相而转,迷而不觉」,逐相而转就是心随著境界转;换句话说,他还会受境界的影响,这就是迷而不觉,就是生死轮回。「佛知」,佛是真正知道,佛是智慧的,「缘生性空」,缘生没有自体,「有即非有,当体即空,觉而不迷」。相虽然是有,佛看有跟空是一桩事情,并不是把有跟空分成两桩,那就错了,那就迷了。我们众生是把空、有分成两个,有就不空,空就不有,真就不妄,妄就不真,都把它分成两个,这是我们看错了。佛看这两个是一个,我们有的时候讲一体的两面,那还不切实,两面还是有差别,实际上是毫无差别,空在有的里面,有在空之中,空有不二。《心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有,空有是一不是二,这是很难体会的,很难明了的。你能看出这个真相,你智慧就开了,你许多的问题,也就是无始劫以来在六道轮回这些问题,你都找到答案,你都有能力解决,这是般若教学的中心。
下面说,「因迷而成六道」,六道轮回哪里来的?就是从这来的,迷而不觉而来的。这个实在讲很苦!我们要是以很冷静的头脑来观察这个世间,这个世间确实是佛法形容的苦海、业海、孽海,造罪孽,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几个人回头?什么叫回头?觉就回头,不觉变成这个境界,一觉就回头。所以回头就是觉悟,觉悟这个苦海就没有了,就离苦,离苦就是得乐。佛觉悟了、菩萨觉悟了,佛菩萨过的生活是真实幸福美满,是真正的快乐。我们世间人无法体会,怎么想都想不到,因为什么?离开那个想才见到,你用想你怎么会想得到,想是迷!所以佛菩萨教给我们,第一个布施是舍,把那个想舍掉,舍掉你就明白了,你就得到。你用思惟想像,不要说你一个人想像,大千世界所有一切众生统统集起来去想,想上无量劫也想不通;不是想像能得到的,放下就得到。你肯不肯放下?肯不肯舍?
可是放下不容易,佛有方便,这个方便就是叫我们先把身外之物慢慢放下,比较容易,念头放下是最难的。但是他的目标是在念头,不在身外之物,那些事物实在讲不相干,可是在初学,这是方便。譬如说我喜欢财宝,你就从这里下手,为什么?这是执著,你的病根,你病最重的部分,你从这个地方下手。好名,有人对於财不太贪爱,好名,你就从名上先下手,把那个舍掉。有人喜欢权力、地位,总而言之,你哪一个贪的最重,先把那个放下,这个叫修学的方便。像治病一样,先治重的,重的要命,先把那个治好了,其余小病,不要命的慢慢再来,先治重病。我们实在讲,一身都是毛病,捡那个最严重的,先来对治它,就用这六个方法,这是六服药。六服药里面哪一个比例随你自己去调适,这是每个人都不相同的,随你自己去调配,就能够对治。所以佛知道当体即空,他自在的受用,他不执著、他不取相,他觉而不迷。
在这个地方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世间人贪财的很多,被财迷了心窍,所谓财迷心窍,这个麻烦就大了。他就真的是苦了,患得患失,一生都过这个苦日子,没有的时候想贪有,有了又怕丢掉,真是天天在操心,结果那都是冤枉心。虽然也听过人家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是他没死,到死,最后那一口气还没断,他还在贪,还舍不得放下,你说糟不糟糕!我们中国的古圣先贤,虽然不是佛菩萨,没有佛菩萨这些名号,但是实际上确实有不少真的是佛菩萨,他真的觉悟,他真的不迷。钱财我们中国古人称作「通货」,通是什么?就说得很清楚,流通,不能把它堵住,像水一样,它是活水,它流通。你把它堵住了,堵住就变成死水,死水就变成臭水,那就有毒,所以要懂得流通。换句话说,财富从我们面前经过,从我们手上经过,你要懂得流通,这个地方进来,要晓得那里出去;换句话说,在你面前,你有权支配它,你不能够夺取它,你要是想取它,你的苦就来了,你的灾难就来了。你让它流通,这个权在你这里,如果流通能叫许多人得利益,你福报就大,如果流通,得利益的人很少,你的福就很小;换句话说,你能得大福、小福。你要堵住让它不流,那你就造罪业,这就是过失,无量无边的过失。
所以,钱不能积蓄,积蓄是很大的错误,要流通。流通就是我们六度里面讲的布施,让大家都享受,让大众享福,你的福报就愈来愈大,愈来愈自在,愈来愈快乐。你的生活一天到晚欢乐无比,这个欢乐不是外面刺激的,是内心里面生出来的,我们佛法里面讲法喜充满,儒家《论语》里头说「不亦说乎」,悦是快乐,快乐是依教奉行而来的,「学而时习」,习是照做,我所学来的我统统做到,那真快乐!「因悟而有三乘」,悟有大悟、有小悟,小悟就是小乘,再能够比小乘悟入更高的一个境界,这叫中乘,我们称它叫缘觉乘,小乘是声闻,中乘是缘觉,大彻大悟叫大乘。这是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是因为悟入大小不同而有这三个名称。这是我们首先要知道的,这也是大乘的教义。
下面我们来看本经的纲要,前面所讲的是大乘的纲要,也可以说是整个佛法的纲要。本经的纲要,也就是说本经的宗旨,是什么?「遣除妄想执著,念佛净心之枢要」,实在讲也正是我们现在所求的。一些同修来找我,要我把《金刚经》再讲一遍,另外有些人就疑惑,他说法师,你这些年来都讲净土经,为什么你又会讲《金刚经》?是不是你现在又在杂修?他们来找我,我说好,我答应你再讲一遍,《金刚经》过去讲过很多遍,也有录音带,但是这次所讲的跟从前讲的完全不一样。真正的原因是我这么多年来,看大家念佛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是放不下。所以我想也好,把《金刚经》再讲一遍,希望大家明白事实真相,能够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才能够做到老实念佛。
莲池大师说,净宗是接引上上根人的,净土宗的上上根跟禅宗的上上根人不一样。禅宗的上上根人是一听就开悟,一闻即悟,那是上上根,禅宗的标准;我们净宗的标准不是那个境界,净宗上上根人,听到阿弥陀佛,深信不疑,决定求愿往生,别无二念,这是净宗上上根人。净宗的成就决定超过禅宗,因为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才不过圆教初住、二住的地位,距离究竟佛果远之远矣。大乘经上讲的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就是对这些人说的,因为第一个阿僧只劫他可以完成三十个位次,三十个位次就是刚才讲的,从初住,十住、十行、十回向,完成这三十个位次;第二个阿僧只劫修行,从初地到七地,七个位次;第三个阿僧只劫,八地、九地、十地,三个位次。你才晓得,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的是分证即佛,如果要证到究竟即佛,他还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净土宗往生,带业往生,纵然生到西方世界下下品往生,成佛比他快得太多了,不成比例。我们从《无量寿经》、从《弥陀经》里面看到的,西方世界成佛,一般讲起来大概只需要三劫、四劫,他要三大阿僧只劫,怎么能比!这才晓得净宗殊胜,净宗的超越,不能比的。可是净宗不老实不能往生,现在讲《金刚经》就是因为你们不老实,大家听了《金刚经》就能回头老实念佛,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是为了这个原因来讲的,如果大家都是净宗上上根人,还要讲什么《金刚经》?确实《金刚般若》有助於净宗中下根人,上上根人是不需要了。
「遣除妄想执著,念佛净心」,念佛得清净心,般若非常有帮助。怎么会牵涉到念佛清净心?底下我们有个说明,先讲「无始无明」,无明上面为什么加个无始?无始是没有开始,没有开始就是假的,不是真的。譬如你昨天晚上睡觉作梦,我问你,你那个梦是几点几分几秒开始的?没有开始,你找不到,没有开始,假的。如果有始就有终,那就变成真的事实,没有开始,是假的。虽是假的,你现在真有。明是明了,明了什么?明了宇宙人生真相,你现在对宇宙人生真相不明了,就叫无明,无明就是这个意思。无明是什么?实在讲就是妄想执著,换句话说,有妄想、有执著就是无明,无明起作用就是妄想执著,妄想是分别心。分别心不要小看它,它的能力实在不可思议,能变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来的?分别心变现出来的,佛在大乘经上常说,这是真相,真实当中的真实。
其实哪有十法界?哪有这么复杂?复杂都是分别,愈分别愈复杂,世间认为分别、执著能解决问题,殊不知问题就是这么产生的。你们诸位想想现在的社会,去读读历史,现在社会比从前古时候的社会复杂太多了。为什么会那么复杂?好人太多了,现在社会上标榜好人,好人好事,麻烦就多了,因为他好事,所以麻烦就多。不像古时候做官,古时候做官希望无事,他不生事,他无事;他无事,社会大众个个都无事,那个日子过得很幸福、很美满。台湾从前选举好人好事,我那时候还在台中求学,我们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很感慨,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大字「好人好事」,然后把那个「好事」旁边圈个圈,圈个圈念去声,好(音耗)事,复杂就从这么来的。
「能变境界」,大的能变世界,小的能变我们的生理。生理原本是健康的,原本是自然的,为什么会变得病了,不健康?为什么会衰弱?固然饮食有关系,古人常讲「病从口入」,这是讲饮食要注意卫生。实在讲那个根源世间人不晓得,佛知道,根源就是妄想分别。妄想分别把我们生理组织变了形,天天打妄想,它变形了,所以就产生了疾病,不正常了。我们根据佛这个教训仔细来观察世间,看看事实像不像佛所讲的,我们冷眼一观察,佛讲得没错,凡是身体不健康、有病的,都是妄想分别比一般人多,看出来了。特别是年老退休的,他在没退休,虽然老了,没有觉得他老,没看到他老,退休后过个两年你看,就好像过了十几二十年一样,他就衰到那个样子。什么原因?他做事的时候每天工作,他没有想老,这一退休,天天想老了没用了,老了没用了,马上就老了,马上就变成没用了。老了就要病了,就想病,没有病他想病,今天想这个病,明天想那个病,於是每天到哪里去?就到医院去,就跟医生打交道,你说糟不糟糕!心理不健康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搞这个去了。年岁虽然大,如果这个念头都没有,俗话讲返老还童,确实如此。医生也常常劝病人,心理健康最重要,心理健康,有疾病复原都比较快。这是我们不可以不注意的,跟佛所说的对照一下,佛讲得一点都不错。
最健康的心理就是清净心,心里没有事情,没有忧虑、没牵挂、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最健康。纵然身上有病,他自然会调整,因为他心健康,他能改变境界,把你不健康的生理能够改变成健康,不需要医药,不需要调养治疗,心就能够把境界转变。我们学佛的人,如果说这一点的好处都没有得到,你的佛就叫冤枉学了,白学了。所以学了佛法之后是一年比一年年轻,一年比一年快乐,你在佛法里就得到真正的好处,真实的利益。
再就是执著,妄想分别起作用就是执著,执著里面,一个我执、一个法执。我执,换句话说,执著这个身,这个身是我,非常爱惜这个身,这就很糟糕,这叫烦恼障。刚才讲的,烦恼、疾病、死亡、轮回,都是从它来的。法执是指身外之物,认为这个东西也是实在的,也是真有的,也放不下,常常挂在心里面,这变成所知障,把你的智慧障碍住,你看不到事实真相,这就造成轮回的现象。妄想、分别这是迷惑,执著是造业,有了造业一定就有果报。苦是苦报,迷惑、造业、受报是循环的,这就是轮回的相,轮回的原理。你在受苦的时候你不觉悟,在受苦就更迷惑,迷了再造业,造业又受苦。这个轮回的现象诸位一定要明了,它是每况愈下,它不会往上提升的。虽然有提升的,那个例子太少了,提升什么?是觉悟的,他不觉他不会往上升,都是往下堕落;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不能往生,不能解决问题,还继续搞轮回,来世不如今生。你不要觉得这一生很苦,来世比这世还苦,后世比来世又苦,一世比一世苦,不会有好日子过的,这是真相。
你想在轮回里往上升,也要有小觉悟,刚才讲了,能够断恶修善,能够为大众服务。就像前面讲那个修禅的,修禅的人如果不是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没有办法出轮回,虽没有办法出轮回,他有相当程度的觉悟,他有相当程度的定功与功德,他能够上升,所以他能够生天。这样的人很少,远远比不上念佛成就的人,念佛成就,他确实超越轮回了,这个要知道。
下面几句话是做结论。「情执我见,实为爱根」,经上说得好,「爱不重不生娑婆」,换句话说,爱不重就没有轮回,轮回是从爱欲里头产生的,变现出来的。「爱根不除,心何由净」,这就讲到念佛求生净土,往生净土的条件是心清净,心净则土净,念佛,心不清净不能往生,这个诸位要知道。信、愿、行里面是有讲究的,不是说我们今天,我相信净土了,我也很愿意往生,心里面贪瞋痴慢一样没放下,这样念佛,古人说得很好,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不能往生。这个道理、事实真的要清楚。因为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念佛,都想生净土,都没去得成。这个事实佛在《无量寿经》上讲过,我们今天听到这个法门能生欢喜心,能发心求愿往生,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你想想这个善根多深厚!还是出不了轮回,为什么出不了轮回?爱根没除。你在世间还有贪爱,不管你爱什么,你爱个人也好,你爱财宝也好,你爱名也好,爱利也好,甚至於你爱佛法都不行,爱佛法也出不了轮回,为什么?你爱根没断。佛是叫你断贪爱,不是换贪爱的对象,换贪爱的对象没有用处,所以爱佛也不行,你爱阿弥陀佛也不能往生。这个诸位要搞清楚、要搞明白,千万不能误会。很多人误会说我世间东西都不爱了,他贪佛法,这个糟糕,很糟糕的事情。他误会什么?以为换对象就行了,这不是换对象,佛是要把你病根断掉,绝不是换对象。
所以我们念佛要晓得,功夫得力不得力,得力,清净心现前,这是功夫得力;如果清净心不能现前,妄想执著还在,你念佛不得力。我们这次选这部经来跟大家研究讨论,用意就在此地,如何能把妄想分别放下,因为不放下不能往生。净宗的方便就是你暂时能放下就行,暂时放下就是伏烦恼,没断,贪爱没断,但是能暂时放下,就能往生。暂时是什么时候?是在临终最后那一念,那一念的时候放下了,就能往生。我们寿命没到,想往生行不行?行,条件呢?也要暂时放下。真的放下了,对这个世界丝毫留恋都没有,这时候你求阿弥陀佛来接引,我纵然有寿命我也不要了,求佛来接引,行,他会来,感应道交。由此可知,只要有妄念,只要有贪爱,这个感应就断掉了,跟阿弥陀佛那边不通了。一切都放下,就通了,障碍就没有了,你想什么时候往生,佛什么时候都可以来接引你。所以这个法门,《弥陀经》上说,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就成就了,不假!这部经,我们研究、读诵、受持这部经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除妄想、除执著,帮助我们念佛得一心不乱。
「般若是自性本具正智」,它不是外来的,是我们自己真心、本性里头本来有的,不是从外面来的。这也就是经上常讲的无上正等正觉,梵语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我们学佛的人所求的。所求的是自己本来有的,因此成佛的时候就是你般若智慧现前的时候,佛在经上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说无所得?本来有的,不是新得的,本来有的,你哪里有得?「无智亦无得」是这个意思。万万不能误会,看到「无智亦无得」,我还学佛干什么?学了半天,什么都没有,一场空。你这样去解释就解释错了。无智,智是本有的,无得是你所得的统统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像六祖大师,禅宗的惠能六祖大师,就是从《金刚经》上开悟的,也就是明心见性,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的本性,看到自己本性。他说了几句话,「何期自性,本来清净」,清净不是修来的,你说我修行,我得清净心,这是迷,不是悟,为什么?清净心本来有的,你哪里会得到?得是什么?本来没有我现在得到,那叫得,本来有,你得个什么?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具足什么?一切万法,一切都具足,没有一丝毫欠缺,样样都是圆满的。末后又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切万法是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法界不是从外来的,你觉悟了就变四圣法界,你迷惑了就变六凡法界,四圣、六凡都是自心变现的。
「照见事实真相,此即佛之知见。」所以佛的知见就叫照见,照里面没有情,完全用智慧来观察一切万物,这叫照。如果带著感情,换句话说,里头有分别、有执著,那就不叫照。没有分别执著妄想观察这个宇宙,实在讲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都叫照见。不仅是眼见,耳听也叫照见,吃东西,舌尝味也叫照见,你才能够知道事实真相,知道事实真相叫佛之知见。佛菩萨他们见到真相,我们见不到真相是带著情识在里头,就是带著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见不到事实真相。好,我们就下课。
诸位同修,这次在台北、新加坡讲经,有些同修们希望将《金刚经》再讲一遍。这部经我们过去曾经讲过几遍,往年在大专讲座曾经是一个星期讲两个小时,连续讲了四年,《金刚经》只讲了一半。特别是江味农居士的《讲义》,可以说是集《金刚经》古今注解的大成,江老居士一生的精力就用在这部经上。我们从他的序文里面得知,他几乎是用了四十年的时间。由於深入般若法门,坚定了对念佛的信心,所以他一生自己说他是「教宗般若,行在弥陀」,他是念佛求生净土的。因为《讲义》分量很多,可以说非常丰富,而我们这次的研修是以《金刚经讲义》为主,我们编的大意就是《讲义》的大意,完全从《讲义》里面节录下来的。可是在文字上并不是百分之百的顺从《讲义》,有少数地方我加了几个字,大家看起来更清楚。我们演讲依据这个纲领提出我们自己修学的心得报告,供诸位同修做参考。注解分三个部分,诸位现在看到的这份讲义是第一部分,是属於纲要,也就是古人所讲的经题,这是经题的部分;第二部分是《金刚经》的上半部,是《讲义》的二卷、三卷;第三部分是《讲义》的下半部,就是第四、第五卷,江居士的《讲义》一共分五卷。我们编这个大意是编三分,就是第一、第二、第三,这是第一。
学佛首先要认识佛法,世尊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说在末法时期,实际上也就是指现代的社会,「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正因为这个时代趣向的是民主自由开放,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任何人没有权力来限制,於是说佛法的人就太多了,我们接触会感觉到很迷惑。实在说在古时候,言论、出版是决定管制的,如果对於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有不良影响的这些言论、书籍是决定会禁止的。所以社会能保持相当的净化,人心清净、身清净,的确是有它的优点。这两种制度我们要是做个详细的比较,实在讲,还是过去帝王时代比现代的社会要来得安定,生活要来得更幸福。自由发展到最后就是天下大乱,人人自主,无法无天,会走向这个趋势。因此,佛告诉我们,实在说,他老人家在三千年前把我们现在社会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佛法,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过去在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我们归纳它的内容,实在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无论大小乘经典,字字句句都是循著这个方向、目标。由此可知,佛法对於我们生活实在是有很密切的关系,我们如果明白,那就是经典上讲的佛、菩萨,不明白,就是迷惑,迷惑叫做凡夫。由此可知,佛菩萨与凡夫的差别,就是一个是明白我们生活的真相,一个是迷惑生活的真相。明白之后,他的生活自然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如果迷失了真相,自然就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俗话常讲胡作妄为,带来很痛苦的结果。
佛法,古德讲,它的宗旨是教我们离苦得乐,这是真实的。首先我们要晓得苦从哪里来的?乐是怎么样得到的?佛告诉我们,一切苦是从迷惑产生的,一切乐是从开悟得来的,悟就是明白事实真相,你就能得乐,如果迷失了事实真相,要想得乐是决定不可能的。经典里面有大乘、有小乘,这部经是属於大乘经,大小乘的差别,如其说在教义,不如说是在心量。小乘人的心量狭小,换句话说,小乘人比较固执,大乘人的心量是开放的,比较崇尚於自由,因此大乘跟小乘修学的方法就不相同。释迦牟尼佛的教学确实做到了应机说法,你是什么样的根性、什么样的根机,他就用什么方法来教导你,所以佛说法能受一切大众的欢迎。大众得利益不一样,这个不一样的差别都是在心量的不同、见解的不相同,从这个地方而有差别,这是我们学佛首先要把它辨别清楚的。
佛法是世间最好的教育,最善巧的教学,如果我们把它看成宗教,换句话说,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就得不到。往往我们看到许多学佛的人,不学佛的时候感觉得他还不错,学佛了,愈学愈苦,这个结果恰恰好是相反的,佛法讲是离苦得乐,他学起来是离乐得苦。原因在哪里?就是他接受的是宗教的佛教。我们晓得宗教都是迷信的,宗教要讲求宗教的情操,依迷不能破迷,只是愈迷愈深,愈深就愈苦,这是必然的因果定律。佛法教给我们,它是以智慧破迷,佛是要求智慧,特别是大乘佛法,建立在般若智慧的基础上。它用的方法非常巧妙,《金刚经》是《般若经》的纲领,而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般若这个科目,他就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几乎是一半的时间来说明般若智慧,由此可知,这个科目才是佛法真正的中心。
般若经典在我们中文译本的《藏经》里也是占最大的篇幅,全部的经文有六百卷。这样大的部头,不但古时候的人读诵、受持感到困难,古时候印刷术没有发明之前,经典都是手抄本,诸位想想,六百卷经很不容易得到的。现在印刷术发达,纵然你得到,像早年香港所印的精装本,现在是用精装,这么厚的本子二十四册,我们看起来也感觉得艰巨。於是古德就掌握到这个经典的纲要,这六百卷里面,《金刚般若》这一卷确实是它的中心,是它的菁华。於是古德就把这一卷经从《大般若经》里面抽出来单独流通,以前叫别行流通,现在叫单独流通。纵然你没有机会去读全经,读这一卷就够了。还有比这个更简单、更扼要的,那就是《般若心经》,我想诸位同修很多都能背诵,《般若心经》就是《金刚般若》的纲要,分量愈少愈容易受持。可是说到这一层,实际上也不简单,如果你不能够通达整个般若的教义,《心经》虽然大家常念,几个人懂得般若?几个人开了智慧?几个人离苦得乐?天天念《心经》,天天还那么苦,由此可知,纲要虽然拿在手上,还是不能理解。《金刚般若》就是《般若心经》的注解,明白这个道理,这部《心经》念了就会起作用,起作用才叫受持。不起作用,作用就是《般若经》常讲的观照,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提得起观照的功夫,也就是讲智慧现前,这才能起作用。我们现在看大意里面的纲要,我们用数字把它列出来是便於检查。
第一,「大乘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六度以般若为本」。我们先把根本找出来,才晓得佛法教学的根本。佛法教学是以大乘为主,小乘是个过渡的时期,是接引的方便,大乘才是佛的正说。大乘法是以自度度他,度是比喻,像过河一样,从此岸渡到彼岸。此岸比喻什么?比喻生死轮回,这是一切苦里面根本的大苦,因为你有生死轮回。佛菩萨已经达到彼岸,彼岸是不生不灭,离一切苦,得一切乐,那是彼岸。小乘法偏重在自度,就是只顾自己,没有想到去帮助别人,大乘法里最要紧的是要发心帮助别人,实际上帮助别人才是真正帮助自己,这是大小乘在精神上不相同的地方。小乘人念念顾自己,所以要想渡过彼岸非常困难,为什么?他有坚固的执著。大乘的方法是教你把心量拓开,把执著打破,用什么方法?帮助别人。换句话说,小乘人的观念当中,我生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是为自己的,是为我家庭的,他是这么个观念,这众生的观念。大乘人的观念,我生到这个世界来干什么的?是为一切众生的,是为服务社会的,为贡献於人群的,他的心量不一样。久而久之他把自己忘掉了,忘掉自己轮回就没有了,轮回从哪来的?轮回从我执来的,只要有我就有轮回。所以小乘证得阿罗汉果,我执破了,这才超越轮回。只要有我的念头,只要念念还为我,这很可怜,这佛经上常讲的「可怜悯者」!
轮回事实上没有,轮回从哪来的?就是这一念错误的迷惑变现出来的,变现出这个境界,自作自受。就好像人晚上睡觉作恶梦,梦本来是没有的,作恶梦苦不堪言,所以佛说这叫可怜悯者。我们在六道轮回就是在作恶梦,恶梦怎么形成的?一念我执。「我」要破掉,梦就醒过来,所以「觉后空空无大千」,这是永嘉说的,「梦里明明有六趣」,有六道轮回,所以觉悟就很重要。觉悟,怎样才能觉悟?一定要有智慧,智慧不是从外来的,智慧是我们自己本来有的。般若智慧是本来有的,不是从外来的,我们迷了,失掉了,怎么失掉了?就是刚才说的,因为有我见、有我执,把智慧障碍了,不能现前,起心动念都是妄想、烦恼、分别、执著,都搞这些东西。所以佛教导我们,要以度他,自度度他,大乘重点在度他,因为度他才是真正自度,自度而不度他就变成小乘,那就非常的困难。
自度度他用什么方法?用六度,六度是菩萨修行的纲领,总纲领、总原则。六度后面会有详细说明,在这个地方简单跟诸位提一提,六度是六条,就是菩萨行六大纲领,六大原则。第一个是「布施」,布施的意义是放下,布施就是舍,你要能舍、要能放下。现在一般人有个很大的错误观念,认为布施就是到寺庙里去舍财,舍财求福。这个话是没错,他意思搞错了,他舍一点财求什么?求人天福报,那哪里叫求福?那个求不到的。如果舍错了还造一身罪业,舍财的结果带来是无限的痛苦,那是很冤枉的事情。舍财修福真正的意思,财是贪,是舍贪心,舍悭吝心,贪心、悭吝心要是舍掉了,你真的得福。得多大的福,得什么福?你现在不晓得,为什么?你现在没舍,舍了之后你才会真正知道那个福之大。得失的心没有了,患得患失的心没有了,换句话说,你的烦恼、忧虑、妄想大概可以能去掉七、八成,那个人多自在、多快乐,心境海阔天空,那真正叫福。所以布施,舍是舍贪,舍悭贪,这是一定要晓得的。一般人到寺庙布施,他想求福,他没有舍贪,他增长贪心,你看那不是大错特错吗?佛看到现在人这样学佛都摇头,都掉眼泪,这是曲解了佛的意思。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那很不是一桩容易事情。所以布施是舍,不但舍贪,舍悭贪,更进一步舍烦恼,把烦恼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执著放下、生死轮回放下,那不就成佛了吗?这个法子妙极了!佛教大乘菩萨,他心量大,有帮助一切众生的愿心,能够接受佛这种的教法,这就是所谓菩萨种性,他听了他能理解、能接受、能实行,这就是菩萨种性。
「持戒」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守法、守规矩,法里面不仅仅包含佛对我们的教诫,所以不仅是那几条戒条,戒条是举几个例子来说的。像律仪当中佛所讲的这些戒条,制定的这些戒条,是当时那个时代、那个地区大家在生活习惯当中必须要遵守的。佛距离我们现在三千年,三千年后的生活方式跟那时候完全不相同,意识型态也不一样,所以佛的那些戒条,现在出家人受的比丘戒、比丘尼戒,除了那几条根本戒之外,其他的都不适用。根本戒只有四条,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这是天经地义,这个四条真的可以说是超时间、超空间,一切众生都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观念,其余的在生活上的细节就要随著时代去修正、去修订。本著佛陀的精神,这个精神佛说得很清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是戒律的精神。善恶标准也不相同,必须要取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标准,来制定生活的一些守则、一些规矩。所以,法律每隔几年要修订一次,为什么?不适合於现前的生活方式。佛法戒律亦复如是,精神不变,条文要随著时代来修订,大家就便於受持。
佛法传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修订是在唐朝,百丈大师制定清规,制定清规就是佛教戒律的本土化、现代化,要我们本土、现代这个生活方式,本著佛教学的精神重新来制定条文。唐朝到今天也已经有一千三、四百年,那时候订的这些清规我们现代也不适用了。所以现在无论在家出家修学,有人说破戒了,这个话我听了就感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没有戒律,哪来的持破?这个事情要真正有大德,对於佛法、世法都精通的人,来为现代人制定一部新的戒律,大家才欢喜遵守,乐意遵守,持戒真正得到利益。在过去中国大陆这些丛林里面,每个寺院都有它的规约,那个规约就是实现了当时的现代化与本土化的精神。除这个之外,国家法律、社会上风俗、道德,这些东西都包括在持戒内容里面,我们都要遵守。一个守法的人,无论到任何地区、无论到达哪个国家,都是被受欢迎的,大家都认为你是个好人,你是个很规矩的人,乐意与你亲近。持戒的目的在此地,就是破除恶业。
「忍辱」就是讲的有耐心。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能急躁,要很细心、很谨慎有耐心的去做,才能成就,愈是大的事情愈要很大的耐心。由此可知,菩萨行这六条纲领确实是我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典范。「精进」就是进步,天天在求进步。精是精纯,纯而不杂,这个叫精,对品质上来说的。进是天天向上提升,无论在道德、在修养、在学问、在日常生活,佛叫我们要求进步,佛不叫我们保守,更不叫我们退到古时候,没有这个道理。儒家讲的日日新,又日新,那是讲的进步。佛讲的更圆满,要精,因为日日新又日新里头对品质上讲是很含糊,没有那么清楚,而佛法这个精,品质上就说得很清楚。所以学佛永远在进步,绝没有落伍,绝没有退转,没有这个概念。
「禅定」的意思是主宰,胸有主宰,我们中国人说「胸有成竹」,不容易受外境的诱惑。心地清净,内清净,外不受诱惑,这就是禅定。禅的意思就是外不著相,我们现代话讲不受环境的诱惑,这个叫禅;定是内不动心,心是清净的。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常常保持这样的心态,你就生智慧了,你就不会被境界迷惑。「般若」是智慧。前面这五条你能够做得到,你做了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都是因为有智慧,智慧是从禅定生的。所以,定能生慧,慧能解决问题,慧能破迷开悟,破迷就离苦,开悟就得乐。这是佛法教学根本的根本,这是说到般若。
「般若」是梵语,是印度梵音音译过来的。为什么不把它翻成智慧?在古时候翻译译场里面的体例有五种不翻,般若是属於尊重不翻,对这个名词很尊重,所以保留它的原音,然后再加以注解。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智慧,但是智慧还不能包括般若完全的意思,「般若摄无量义」。我们中国字汇里面的智慧跟般若去比较,那差得很远,是很接近,但是没有它的意思那样的深广,所以还是用音译过来的。下面这四句是略为介绍,「性体空寂,我法俱遣,情执尽空,得无所得」。这四句话包含了全部般若经的义理,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当时二十二年讲般若经,无非就是讲这四句而已。这四句如果都明白了,你纵然没有成佛,你也应该是大菩萨,经上常讲「摩诃萨」,你不是小菩萨。这部《金刚经》也是说明这四句话的。
性就是讲的本性,体是讲的理体,我们讲道理,或者是现在哲学家所说的宇宙人生的本体,也就是说整个宇宙一切万物是从哪里来的,来源是什么?这在佛法里面就叫做「性体」,或者单单说一个性,或者单单说一个体,都可以。性体是什么样子?是空、是寂。这个空很难懂,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的空好懂,这个空是什么都有,所以就很难懂。什么都有怎么会空?它这个空义就是底下讲的,一切虽然都有,但是决定不可得,决定得不到,所以是空的。因此古人举比喻叫镜花水月,镜子里面的花,空的,为什么?你得不到,水里面的月亮也是空的,你也得不到,你去想这个境界。佛告诉我们的事实真相,相有体空,所以相叫幻相,相是假相,不是真的。
佛法里面这个真妄简单的定义说,真是永远存在,永远不变,这是真的;凡是不能永远存在,不能永远不变的,就是假的。我们想想,我们人、动物,动物有生老病死,这叫无常,这不是真的,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包括我们这个星球,有成住坏空。所以这个有,佛法里面叫幻有、假有,不是真有。你把这些假的东西误会以为它是真的,在这个上面起了执著,起了贪爱,那麻烦大了,叫自找麻烦。本来你没有苦,苦是你自己找来的,怎么找来的?迷失真相,你以为这些是真的,你苦不堪言!佛的教学无非教我们认识真相,知道哪是真的、哪是假的。性体是真的,相是假的,所以叫真空,有叫妙有。妙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妙有,真空妙有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也就是说,相有体无,於是相你可以受用,你不能够执著,执著就错了。所以佛菩萨,我们看到许多大乘经典里面描写佛菩萨的生活,真的是多彩多姿,快乐无比。他为什么那么乐?因为他没有执著。我们今天为什么这么苦?我们有坚固的执著,希望乐永远保持著,保不住!这个假身体,希望身体能长生不老,这是办不到的事情,它会老,它会病,它会死,你留不住的;换句话说,愈是有坚固的执著、有贪瞋痴慢的烦恼,身体就糟蹋掉了。
疾病,我们晓得现在这个世间,奇奇怪怪的病非常之多,病从哪来的?病从三毒来的,什么叫三毒?贪瞋痴,你那个心已经变成三毒。心是毒的,外面种种污染跟你毒一交感,你身体怎么会好?你要想身体健康,你要把三毒放下,不要了,贪瞋痴不要了,是非人我不要了,妄想烦恼执著统统都不要,身体回归到自然,自然就是最健康的,你怎么会生病?不会生病、不会衰老。人之老、人之病、人之死就是你天天在打妄想,天天自己糟蹋自己,这是没有智慧,不知道事实真相。身体是个幻相,可以用它,佛门常讲借假修真,这是假相,身体是假相,环境是假相,万物是假相,借假相见真性,那就是修真,这就成功了,这是高等的智慧。
「寂」是寂静,寂静就是不动。由此可知,我们今天起心动念错了。不但你心里头有东西是错了,你把你的性体迷了,怎么迷了?性体是空的,现在我有,有什么?有个我,除了我之外,有我所有的,我所有的财富、我所有的眷属,这个东西麻烦,不空了;一天到晚起心动念,不寂了,这就是迷了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空寂。我、法俱不可得,无我也无万法。这个无就是前面讲的空义,因为一切万法,后头会说得很详细,是因缘所生法。《中论》里面讲,「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为它没有自体,自体就是真如本性。因此,我不能执著,法也不能执著,情执尽空,情是七情五欲,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个叫七情,我们现在世间讲感情,那不是好东西,那是迷惑颠倒。感情要开悟了,开悟了叫慈悲,慈悲跟感情实在讲是一桩东西,一个是迷的时候叫它作情,悟的时候叫它作智。所以智跟情是一桩事情,就是迷悟不同的称呼而已。悟了,情就变成智慧,执就变成方便,善巧方便,这是般若智慧,迷了就是情爱、执著,这些东西都不是真实的。得无所得,《心经》最后的结论是「无智亦无得」,「智」就是世间的聪明智慧,不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真的,世间聪明智慧是假的,不是真实的,那是造业的;「得」是你得失的心、得失的幻想、得失的妄念。这是佛为我们说出事实的真相。
下面说,「生知」,生是众生,众生所知道的是「诸法缘生」,一切法因缘所生,也就是种种条件,现在的科学家、哲学家对这个事情很明白、很了解,比过去一般知识分子进步太多了。但是怎么样?没见本性,这是真的,因此他还是「逐相而转,迷而不觉」,逐相而转就是心随著境界转;换句话说,他还会受境界的影响,这就是迷而不觉,就是生死轮回。「佛知」,佛是真正知道,佛是智慧的,「缘生性空」,缘生没有自体,「有即非有,当体即空,觉而不迷」。相虽然是有,佛看有跟空是一桩事情,并不是把有跟空分成两桩,那就错了,那就迷了。我们众生是把空、有分成两个,有就不空,空就不有,真就不妄,妄就不真,都把它分成两个,这是我们看错了。佛看这两个是一个,我们有的时候讲一体的两面,那还不切实,两面还是有差别,实际上是毫无差别,空在有的里面,有在空之中,空有不二。《心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有,空有是一不是二,这是很难体会的,很难明了的。你能看出这个真相,你智慧就开了,你许多的问题,也就是无始劫以来在六道轮回这些问题,你都找到答案,你都有能力解决,这是般若教学的中心。
下面说,「因迷而成六道」,六道轮回哪里来的?就是从这来的,迷而不觉而来的。这个实在讲很苦!我们要是以很冷静的头脑来观察这个世间,这个世间确实是佛法形容的苦海、业海、孽海,造罪孽,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几个人回头?什么叫回头?觉就回头,不觉变成这个境界,一觉就回头。所以回头就是觉悟,觉悟这个苦海就没有了,就离苦,离苦就是得乐。佛觉悟了、菩萨觉悟了,佛菩萨过的生活是真实幸福美满,是真正的快乐。我们世间人无法体会,怎么想都想不到,因为什么?离开那个想才见到,你用想你怎么会想得到,想是迷!所以佛菩萨教给我们,第一个布施是舍,把那个想舍掉,舍掉你就明白了,你就得到。你用思惟想像,不要说你一个人想像,大千世界所有一切众生统统集起来去想,想上无量劫也想不通;不是想像能得到的,放下就得到。你肯不肯放下?肯不肯舍?
可是放下不容易,佛有方便,这个方便就是叫我们先把身外之物慢慢放下,比较容易,念头放下是最难的。但是他的目标是在念头,不在身外之物,那些事物实在讲不相干,可是在初学,这是方便。譬如说我喜欢财宝,你就从这里下手,为什么?这是执著,你的病根,你病最重的部分,你从这个地方下手。好名,有人对於财不太贪爱,好名,你就从名上先下手,把那个舍掉。有人喜欢权力、地位,总而言之,你哪一个贪的最重,先把那个放下,这个叫修学的方便。像治病一样,先治重的,重的要命,先把那个治好了,其余小病,不要命的慢慢再来,先治重病。我们实在讲,一身都是毛病,捡那个最严重的,先来对治它,就用这六个方法,这是六服药。六服药里面哪一个比例随你自己去调适,这是每个人都不相同的,随你自己去调配,就能够对治。所以佛知道当体即空,他自在的受用,他不执著、他不取相,他觉而不迷。
在这个地方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世间人贪财的很多,被财迷了心窍,所谓财迷心窍,这个麻烦就大了。他就真的是苦了,患得患失,一生都过这个苦日子,没有的时候想贪有,有了又怕丢掉,真是天天在操心,结果那都是冤枉心。虽然也听过人家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是他没死,到死,最后那一口气还没断,他还在贪,还舍不得放下,你说糟不糟糕!我们中国的古圣先贤,虽然不是佛菩萨,没有佛菩萨这些名号,但是实际上确实有不少真的是佛菩萨,他真的觉悟,他真的不迷。钱财我们中国古人称作「通货」,通是什么?就说得很清楚,流通,不能把它堵住,像水一样,它是活水,它流通。你把它堵住了,堵住就变成死水,死水就变成臭水,那就有毒,所以要懂得流通。换句话说,财富从我们面前经过,从我们手上经过,你要懂得流通,这个地方进来,要晓得那里出去;换句话说,在你面前,你有权支配它,你不能够夺取它,你要是想取它,你的苦就来了,你的灾难就来了。你让它流通,这个权在你这里,如果流通能叫许多人得利益,你福报就大,如果流通,得利益的人很少,你的福就很小;换句话说,你能得大福、小福。你要堵住让它不流,那你就造罪业,这就是过失,无量无边的过失。
所以,钱不能积蓄,积蓄是很大的错误,要流通。流通就是我们六度里面讲的布施,让大家都享受,让大众享福,你的福报就愈来愈大,愈来愈自在,愈来愈快乐。你的生活一天到晚欢乐无比,这个欢乐不是外面刺激的,是内心里面生出来的,我们佛法里面讲法喜充满,儒家《论语》里头说「不亦说乎」,悦是快乐,快乐是依教奉行而来的,「学而时习」,习是照做,我所学来的我统统做到,那真快乐!「因悟而有三乘」,悟有大悟、有小悟,小悟就是小乘,再能够比小乘悟入更高的一个境界,这叫中乘,我们称它叫缘觉乘,小乘是声闻,中乘是缘觉,大彻大悟叫大乘。这是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是因为悟入大小不同而有这三个名称。这是我们首先要知道的,这也是大乘的教义。
下面我们来看本经的纲要,前面所讲的是大乘的纲要,也可以说是整个佛法的纲要。本经的纲要,也就是说本经的宗旨,是什么?「遣除妄想执著,念佛净心之枢要」,实在讲也正是我们现在所求的。一些同修来找我,要我把《金刚经》再讲一遍,另外有些人就疑惑,他说法师,你这些年来都讲净土经,为什么你又会讲《金刚经》?是不是你现在又在杂修?他们来找我,我说好,我答应你再讲一遍,《金刚经》过去讲过很多遍,也有录音带,但是这次所讲的跟从前讲的完全不一样。真正的原因是我这么多年来,看大家念佛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是放不下。所以我想也好,把《金刚经》再讲一遍,希望大家明白事实真相,能够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才能够做到老实念佛。
莲池大师说,净宗是接引上上根人的,净土宗的上上根跟禅宗的上上根人不一样。禅宗的上上根人是一听就开悟,一闻即悟,那是上上根,禅宗的标准;我们净宗的标准不是那个境界,净宗上上根人,听到阿弥陀佛,深信不疑,决定求愿往生,别无二念,这是净宗上上根人。净宗的成就决定超过禅宗,因为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才不过圆教初住、二住的地位,距离究竟佛果远之远矣。大乘经上讲的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就是对这些人说的,因为第一个阿僧只劫他可以完成三十个位次,三十个位次就是刚才讲的,从初住,十住、十行、十回向,完成这三十个位次;第二个阿僧只劫修行,从初地到七地,七个位次;第三个阿僧只劫,八地、九地、十地,三个位次。你才晓得,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的是分证即佛,如果要证到究竟即佛,他还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净土宗往生,带业往生,纵然生到西方世界下下品往生,成佛比他快得太多了,不成比例。我们从《无量寿经》、从《弥陀经》里面看到的,西方世界成佛,一般讲起来大概只需要三劫、四劫,他要三大阿僧只劫,怎么能比!这才晓得净宗殊胜,净宗的超越,不能比的。可是净宗不老实不能往生,现在讲《金刚经》就是因为你们不老实,大家听了《金刚经》就能回头老实念佛,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是为了这个原因来讲的,如果大家都是净宗上上根人,还要讲什么《金刚经》?确实《金刚般若》有助於净宗中下根人,上上根人是不需要了。
「遣除妄想执著,念佛净心」,念佛得清净心,般若非常有帮助。怎么会牵涉到念佛清净心?底下我们有个说明,先讲「无始无明」,无明上面为什么加个无始?无始是没有开始,没有开始就是假的,不是真的。譬如你昨天晚上睡觉作梦,我问你,你那个梦是几点几分几秒开始的?没有开始,你找不到,没有开始,假的。如果有始就有终,那就变成真的事实,没有开始,是假的。虽是假的,你现在真有。明是明了,明了什么?明了宇宙人生真相,你现在对宇宙人生真相不明了,就叫无明,无明就是这个意思。无明是什么?实在讲就是妄想执著,换句话说,有妄想、有执著就是无明,无明起作用就是妄想执著,妄想是分别心。分别心不要小看它,它的能力实在不可思议,能变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来的?分别心变现出来的,佛在大乘经上常说,这是真相,真实当中的真实。
其实哪有十法界?哪有这么复杂?复杂都是分别,愈分别愈复杂,世间认为分别、执著能解决问题,殊不知问题就是这么产生的。你们诸位想想现在的社会,去读读历史,现在社会比从前古时候的社会复杂太多了。为什么会那么复杂?好人太多了,现在社会上标榜好人,好人好事,麻烦就多了,因为他好事,所以麻烦就多。不像古时候做官,古时候做官希望无事,他不生事,他无事;他无事,社会大众个个都无事,那个日子过得很幸福、很美满。台湾从前选举好人好事,我那时候还在台中求学,我们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很感慨,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大字「好人好事」,然后把那个「好事」旁边圈个圈,圈个圈念去声,好(音耗)事,复杂就从这么来的。
「能变境界」,大的能变世界,小的能变我们的生理。生理原本是健康的,原本是自然的,为什么会变得病了,不健康?为什么会衰弱?固然饮食有关系,古人常讲「病从口入」,这是讲饮食要注意卫生。实在讲那个根源世间人不晓得,佛知道,根源就是妄想分别。妄想分别把我们生理组织变了形,天天打妄想,它变形了,所以就产生了疾病,不正常了。我们根据佛这个教训仔细来观察世间,看看事实像不像佛所讲的,我们冷眼一观察,佛讲得没错,凡是身体不健康、有病的,都是妄想分别比一般人多,看出来了。特别是年老退休的,他在没退休,虽然老了,没有觉得他老,没看到他老,退休后过个两年你看,就好像过了十几二十年一样,他就衰到那个样子。什么原因?他做事的时候每天工作,他没有想老,这一退休,天天想老了没用了,老了没用了,马上就老了,马上就变成没用了。老了就要病了,就想病,没有病他想病,今天想这个病,明天想那个病,於是每天到哪里去?就到医院去,就跟医生打交道,你说糟不糟糕!心理不健康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搞这个去了。年岁虽然大,如果这个念头都没有,俗话讲返老还童,确实如此。医生也常常劝病人,心理健康最重要,心理健康,有疾病复原都比较快。这是我们不可以不注意的,跟佛所说的对照一下,佛讲得一点都不错。
最健康的心理就是清净心,心里没有事情,没有忧虑、没牵挂、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最健康。纵然身上有病,他自然会调整,因为他心健康,他能改变境界,把你不健康的生理能够改变成健康,不需要医药,不需要调养治疗,心就能够把境界转变。我们学佛的人,如果说这一点的好处都没有得到,你的佛就叫冤枉学了,白学了。所以学了佛法之后是一年比一年年轻,一年比一年快乐,你在佛法里就得到真正的好处,真实的利益。
再就是执著,妄想分别起作用就是执著,执著里面,一个我执、一个法执。我执,换句话说,执著这个身,这个身是我,非常爱惜这个身,这就很糟糕,这叫烦恼障。刚才讲的,烦恼、疾病、死亡、轮回,都是从它来的。法执是指身外之物,认为这个东西也是实在的,也是真有的,也放不下,常常挂在心里面,这变成所知障,把你的智慧障碍住,你看不到事实真相,这就造成轮回的现象。妄想、分别这是迷惑,执著是造业,有了造业一定就有果报。苦是苦报,迷惑、造业、受报是循环的,这就是轮回的相,轮回的原理。你在受苦的时候你不觉悟,在受苦就更迷惑,迷了再造业,造业又受苦。这个轮回的现象诸位一定要明了,它是每况愈下,它不会往上提升的。虽然有提升的,那个例子太少了,提升什么?是觉悟的,他不觉他不会往上升,都是往下堕落;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不能往生,不能解决问题,还继续搞轮回,来世不如今生。你不要觉得这一生很苦,来世比这世还苦,后世比来世又苦,一世比一世苦,不会有好日子过的,这是真相。
你想在轮回里往上升,也要有小觉悟,刚才讲了,能够断恶修善,能够为大众服务。就像前面讲那个修禅的,修禅的人如果不是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没有办法出轮回,虽没有办法出轮回,他有相当程度的觉悟,他有相当程度的定功与功德,他能够上升,所以他能够生天。这样的人很少,远远比不上念佛成就的人,念佛成就,他确实超越轮回了,这个要知道。
下面几句话是做结论。「情执我见,实为爱根」,经上说得好,「爱不重不生娑婆」,换句话说,爱不重就没有轮回,轮回是从爱欲里头产生的,变现出来的。「爱根不除,心何由净」,这就讲到念佛求生净土,往生净土的条件是心清净,心净则土净,念佛,心不清净不能往生,这个诸位要知道。信、愿、行里面是有讲究的,不是说我们今天,我相信净土了,我也很愿意往生,心里面贪瞋痴慢一样没放下,这样念佛,古人说得很好,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不能往生。这个道理、事实真的要清楚。因为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念佛,都想生净土,都没去得成。这个事实佛在《无量寿经》上讲过,我们今天听到这个法门能生欢喜心,能发心求愿往生,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你想想这个善根多深厚!还是出不了轮回,为什么出不了轮回?爱根没除。你在世间还有贪爱,不管你爱什么,你爱个人也好,你爱财宝也好,你爱名也好,爱利也好,甚至於你爱佛法都不行,爱佛法也出不了轮回,为什么?你爱根没断。佛是叫你断贪爱,不是换贪爱的对象,换贪爱的对象没有用处,所以爱佛也不行,你爱阿弥陀佛也不能往生。这个诸位要搞清楚、要搞明白,千万不能误会。很多人误会说我世间东西都不爱了,他贪佛法,这个糟糕,很糟糕的事情。他误会什么?以为换对象就行了,这不是换对象,佛是要把你病根断掉,绝不是换对象。
所以我们念佛要晓得,功夫得力不得力,得力,清净心现前,这是功夫得力;如果清净心不能现前,妄想执著还在,你念佛不得力。我们这次选这部经来跟大家研究讨论,用意就在此地,如何能把妄想分别放下,因为不放下不能往生。净宗的方便就是你暂时能放下就行,暂时放下就是伏烦恼,没断,贪爱没断,但是能暂时放下,就能往生。暂时是什么时候?是在临终最后那一念,那一念的时候放下了,就能往生。我们寿命没到,想往生行不行?行,条件呢?也要暂时放下。真的放下了,对这个世界丝毫留恋都没有,这时候你求阿弥陀佛来接引,我纵然有寿命我也不要了,求佛来接引,行,他会来,感应道交。由此可知,只要有妄念,只要有贪爱,这个感应就断掉了,跟阿弥陀佛那边不通了。一切都放下,就通了,障碍就没有了,你想什么时候往生,佛什么时候都可以来接引你。所以这个法门,《弥陀经》上说,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就成就了,不假!这部经,我们研究、读诵、受持这部经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除妄想、除执著,帮助我们念佛得一心不乱。
「般若是自性本具正智」,它不是外来的,是我们自己真心、本性里头本来有的,不是从外面来的。这也就是经上常讲的无上正等正觉,梵语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我们学佛的人所求的。所求的是自己本来有的,因此成佛的时候就是你般若智慧现前的时候,佛在经上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说无所得?本来有的,不是新得的,本来有的,你哪里有得?「无智亦无得」是这个意思。万万不能误会,看到「无智亦无得」,我还学佛干什么?学了半天,什么都没有,一场空。你这样去解释就解释错了。无智,智是本有的,无得是你所得的统统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像六祖大师,禅宗的惠能六祖大师,就是从《金刚经》上开悟的,也就是明心见性,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的本性,看到自己本性。他说了几句话,「何期自性,本来清净」,清净不是修来的,你说我修行,我得清净心,这是迷,不是悟,为什么?清净心本来有的,你哪里会得到?得是什么?本来没有我现在得到,那叫得,本来有,你得个什么?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具足什么?一切万法,一切都具足,没有一丝毫欠缺,样样都是圆满的。末后又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切万法是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法界不是从外来的,你觉悟了就变四圣法界,你迷惑了就变六凡法界,四圣、六凡都是自心变现的。
「照见事实真相,此即佛之知见。」所以佛的知见就叫照见,照里面没有情,完全用智慧来观察一切万物,这叫照。如果带著感情,换句话说,里头有分别、有执著,那就不叫照。没有分别执著妄想观察这个宇宙,实在讲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都叫照见。不仅是眼见,耳听也叫照见,吃东西,舌尝味也叫照见,你才能够知道事实真相,知道事实真相叫佛之知见。佛菩萨他们见到真相,我们见不到真相是带著情识在里头,就是带著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见不到事实真相。好,我们就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