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圆觉经 - (第五集)
大方广圆觉经  (第五集)  美国  档名:09-010-0005

  讲义【如来教法,决不孤起,起必有由。究其教起因缘,有总有别。总,即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一大事因缘者,就是如来要开示众生,本有佛之知见,要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而得成佛是也。此为一代时教总因缘。】

  这个意思我们在前面都曾经说过了,圆瑛法师也是依《法华经》所说的,在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重视「别因缘」,别因缘就是本经发起的因缘。

  讲义【别,即就本经,有十因缘。乃以本觉真如,内熏为因,十二菩萨,请问为缘。】

  这就是圆觉会上的因缘。『因』是亲因,换句话说,就是佛性,佛性是属於本有的,亲因是本有,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缘』就不一样了,这是随十法界的缘。这一会的因缘太好了,圆觉会上十二位菩萨统统是等觉菩萨,这个因缘可以说太殊胜,难怪这个法门称为圆觉法门。我们看第一个:

  讲义【为示因地法行故。】

  这一句就是这个因缘的总纲领。『因地』是讲修行,此地所说的「因地」是讲一切诸佛,他们在因地的时候修的什么样方法而证得佛果,当然这个我们自己非常需要明了的。我们学佛目的在成佛,成佛这个概念要搞清楚,成佛是成就圆满的智慧、德能,这叫成佛。成佛,如果要把概念搞错了,成佛就像寺庙里头塑的佛像,坐在当中给大家拜拜,那个成佛我看谁都不愿意,虽然那个大殿盖得金碧辉煌,叫你一天到晚坐著不动,虽然大家在那里礼拜,谁愿意干这个事情?所以这个概念不能够误解。菩萨是修学智慧德能的人,这样的人就叫菩萨。他这个修行圆满了,智慧、德能统统都现前了,我们宗教家所讲的全知全能,佛法里面讲万德万能,这个能力真正现前的时候就叫成佛。这么样一说,成佛真正是我们所向往的,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我们把这个文念一念,这个文不长,不过非常的重要。

  讲义【修证佛果,不离因心。】

  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都『不离因心』。底下两句话非常重要:

  讲义【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因真果也真,因要是虚妄的,果当然是虚妄的。这些诸菩萨们都是为了帮助佛教化众生,众生期望成佛,就怕的是在修行的路上走错了,路走错了,这个因地不真了。因行就好比道路,我们达到某一个目的地,道路有很多条,哪一条最近,哪一条路最好走,又要近是又要好走,你才能很快的达到。如果这条路是很迂曲,很难走,甚至於把方向搞错了,那要到达没指望,决定错误。修行人把方向目标搞错的是大有人在,这就是佛门里头常说的「盲修瞎练」,他不是不用功,他真用功,用功很勤,用的时间很长久,但是他得反效果。

  讲义【故文殊创问本起之因。】

  文殊菩萨是过来人,这也是久已成佛了,再退回在菩萨位子上,倒驾慈航来帮助我们,我们问不出这个问题,他替我们来问。『创问』就是最初来替我们发问,问『本起之因』,「本起」当作最初讲,你这个修行,最初修行是用什么样的因缘?用什么样的方法?你修什么法门?

  讲义【如来答以一切如来。】

  前面这个『如来』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后面讲『一切如来』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换句话说,没有一个例外的。

  讲义【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

  这个方法是讲的原则,就是用这个原则。细说的方法就很多,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圆照清净觉相』,这就对了,那就没错了。下面说:

  讲义【永断无明。】

  这是成绩。你运用这个方法是不是能把无明断掉?果然用这个方法将无明断掉了,那这就很有效。末后这一句是成就:

  讲义【方成佛道。】

  这个无关紧要,因为什么?你只要永断无明就成佛了,所以关键就在「圆照清净觉相」,这一句在前面我们也曾细细的讨论过。首先我们要明了什么叫清净?什么叫觉?相是指十法界依正庄严。外面境界的一切现相,内里面我们的心相,心也有相。外面的色相,内里面的心相,这是相,可是这个相有觉、有不觉。实在讲外面的色相无所谓觉与不觉,这个诸位要知道,外面的境界相无所谓觉与不觉,关键就在心觉。心要是觉了,外面境界就觉,境随心转;心要不觉,外面的相就叫妄相,可见得外面这个相真是无所谓觉迷。但是自性觉,外面的相叫觉相;自性迷,外面的相叫迷相,关键在自心的觉迷。觉相是什么?觉相是清净相。所以你要记住,你的心清净就是觉相,这个心就是觉;心不清净,这个心就是迷。由此可知,你修的是什么?修的是清净心。

  清净心就是菩提心,清净心就是佛心,所以你心清净了,佛心也清净。清净心就是佛心,清净到极处就叫成佛。修清净心的人就叫菩萨,圆满的时候就叫成佛。怎么个修法?就是照,照就是我们讲的观照,就用这个方法来修你的清净觉相。观照需要用觉心,你看《般若经》里面所讲的,我们这两天研究《心经》,《心经》一开端:「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观照,用这个方法。观照怎么个观照法?就是在境界里面,我们这个心才迷的时候,你自己一下觉察到,这就是观。心怎么迷了?心不清净。心怎么不清净?心里面有东西。诸位一定要记住,真心是「本来无一物」,心里面有了东西就是迷,就是不觉,所以这个心要训练它,一天到晚训练保持清净心。

  心里面干干净净,像一面镜子,要用心有如镜子。它的本体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它起作用的时候,把外面境界照得了了分明,一点也不会错误。不是说心里什么都不想,那就变成白痴,问什么都不知道,那叫无明,虽然是一面镜子,镜子上涂了一层黑黑的东西障碍,不起作用。心要起作用,虽起作用又一尘不染,这是清净心。

  观照,初学的时候用第六意识,从最粗重的烦恼下手,因为微细的你不能觉察,你觉察不到,最粗的就是贪瞋痴慢。我们在境界里头贪心起来了,这个烦恼很容易觉察,你如果一觉察,我清净心里头没有烦恼,怎么会有这个东西!你这么样一想,贪心自然没有了。或者是用一句佛号,或者是用一句咒语,或者是用参究的功夫,方式不一样,用心都是一样,用心是断烦恼。

  先断烦恼,因为烦恼这个障碍比较重。断烦恼是自己的心清净,定下来了。破所知障是对一切境界的明了,不明了你就不知道,破所知障是明了,你明了。当然你求学,这就读经,这就参学,那是什么?破所知障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破无明,他什么样的境界都经历,他样样都清楚,样样都明了,他开智慧,所知障破了的时候,决定开智慧。虽然一切都明了,但是他没有执著分别妄想,禅定成就,定慧等学。

  我们现前这个修学方法可以从定慧等学上下手,你要问怎么个修法?跟你说,不是一天到晚坐在这里盘腿面壁,也不是一天到晚坐在这里念经,这个要晓得。修行在哪里修?在生活当中,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头,你要把经典里所讲的道理、原理原则、方法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叫修行。生活当中成就你的大定,定就是清净心。清净心的得来就是一切法里面你能放得下,放下是在心地上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事上放下,好了,比如你一切放下了,你也不要上班了,你的生活摆一边,你的家庭里头,我什么都放下了,什么事都不做了,你家里头乱糟糟的,不是在事上放下,是心上放下。

  事上要不要做?要做。心上放下了,事怎么做法?你们现在困扰在这个地方。我告诉你们,你心里头没有放下,你天天做事生烦恼,做事会很累,为什么?你有心,有烦恼,很累。如果你心里头不著相,真放下,事上做得轻松愉快,不累,为什么?你没有心,没有心,天天在做,做而无做,他不累。有心才累,什么累?妄念累,没有妄念就不累,那个是妙极了。你们在工作的时候,工作多少钟点了,现在觉得体力不堪了,如果你要没有心的时候,你连续工作二十四小时还并没有工作,轻松愉快。这是境随心转,确实是如此。

  这是讲观照,譬如念佛的功夫,当我们在起心动念的时候,起心动念马上警觉,一起心动念,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个妄念压下去,真的。境界清不清楚?清楚。境界清楚就是破所知障,一句佛号把这念头妄想压下去,断烦恼障,千经万论无量法门无非是破二障而已,先破这两个,还有无明再慢慢断。现在我们还想在无明上动手,决定不可能。这个二障消除之后才看到无明,见到无明才可以从无明上下手,无明应该怎么样断它?还是这个功夫继续不断的加深,所以一直到「永断无明」。无明四十一品,断一品都叫做成佛,所以在圆教初住菩萨就叫佛,初住菩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就是等於成佛。

  这讲观照,先用这个功夫,就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自心,换句话说,时时刻刻这一句阿弥陀佛不间断,因为这一句佛号就是提醒我们觉悟,这一句佛号就是三昧,要晓得这个道理。念这句佛号功夫得力,什么叫得力?这一句佛号里头既能够破烦恼障,又能够破所知障。这个功夫用久了,所谓是「习惯成自然」,用久的时候自然妄念不生,所以心清净,不用时时刻刻用佛号去压烦恼,烦恼没有了,自然不生了。外面的境界自然都明了了,可以说二六时中只生智慧不生烦恼,在这个境界里面就叫照住。照住就是得三昧,得定了,这个定跟四禅八定不一样,跟小乘阿罗汉的定也不一样,为什么?二乘与世间的定,这个定里面没有慧,菩萨这个定里头有智慧,定慧均等并运,所以这个是不相同。在念佛人来说,到这个境界就是事一心不乱,前面这个观照能帮助你达到功夫成片,带业往生。

  所以你这一句佛号,如果这个佛号不能把烦恼压下去,不能增长这个有念,增长所知,就是破所知障,所知是我们本有的,有一种障碍,障碍了你的本有,可你在一切法里头不觉,这个障碍不明了,破除这个障碍,我们对一切事物统统明了了,没有一样不明了的,可是这个心里头在一切境界里,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这一句佛号能达到这个境界就叫功夫,真正叫功夫成片,得一个相似的清净心。这个境界是西方净土带业往生的条件,不到这个境界没有办法带业,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去锻炼。运用的方法就是参禅、持咒、观想,都离不开这个原则,只是方法不一样,所依据的原则一定是一样的。好像一棵大树,从根到树顶,我们把它比喻作念佛法门,八万四千法门这个枝枝叶叶都不离这个根本,这根本是什么?原理原则,就是此地所讲的「圆照清净觉相」,这是永远不变的原理,八万四千法门都要与这个原理相应。

  门门都能成无上道,因为门门都可以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断无明烦恼,都可以,你要是不会,那个八万四千法门统统叫盲修瞎练,为什么?不能断烦恼,不但不能断烦恼,有的时候增长烦恼。不学佛的时候没有这么烦恼,学了佛之后,来了好多的烦恼,那就是失去了观照,他惹来许多烦恼,能提得起观照,烦恼都变成了智慧。

  第二层这是讲照住,这是我们讲的一心不乱,一般法门里面讲的成就了禅定,得到定。得定,我们大陆上通俗的讲得道,我们得道了,得道是指得定。这个定不是最高的定,这个在念佛来讲是事一心不乱,也是成就了念佛三昧,继续不断的去用功。为什么没有开智慧?因为无明没断。所以佛法里面讲智慧的定义,是破了无明才得到,因此阿罗汉、辟支佛没有智慧,为什么?他无明没破。无明破了一分,破一点点就行了,智慧就往外露,就透露一分,这个叫开智慧。

  开智慧,这是照见,像《心经》里面讲「照见五蕴皆空」,那是什么?那是圆照的第三个境界,这时候智慧开了。在念佛里面讲理一心不乱的境界,那就是初破无明,初破无明继续不断去努力,还是用老方法,依旧是一句佛号。像《弥陀经》里面讲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里的诸上善人,他们在极乐世界修什么?念佛、念法、念僧,他那个念佛、念法、念僧,一句阿弥陀佛统统包括了。诸位要晓得,佛法僧,觉正净,一句阿弥陀佛统统包括无遗。所以你问了,西方极乐世界那些人修什么法门?他修念佛法门。他念什么佛?他念阿弥陀佛,连等觉的观音菩萨都不例外。观音菩萨修念佛法门,念什么佛?念阿弥陀佛。我们要懂这个义理,这是事实。

  可见得用一个方法从初发心到圆成佛道,一直到成佛,圆照就圆满了。等觉菩萨圆照里头还欠一分,还不是究竟圆满,还欠缺,到如来果地上真正圆满了,圆满的照见,圆满了。如来果地上圆满的照见,我们一开头就学圆照,虽然这个时候不圆,但是有一点照,不是真照,有一点相似的照,那就相应了,怎么来的?同一个方向。同一条道路,在这个起点,是这条路没错,是这个方向也没错。这部经的好处是都讲的原理原则。

  讲义【佛为示因地法行,故说此经。】

  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菩萨就是告诉我们,告诉我们成佛之道,所以才说这部经。第二:

  讲义【为示离幻即觉故。】

  诸位记住这一条。第二个因缘是为了指示什么叫觉,『离幻即觉』。

  讲义【佛告普贤:一切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不了如幻,是名不觉,若知幻化,即已离幻,既已离幻,即名为觉;如人处梦,不知是梦,一知是梦,即已离梦,离梦即名醒觉。佛为示离幻即觉,故说此经。】

  『幻』就是迷,知道自己在迷就是觉悟了,他就不迷了,怕的什么?不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有无明?为什么会有尘沙、见思烦恼?就是对於自己的心性迷了,对於外面境界的境界相也迷了,不晓得身心世界统统是幻化的。《金刚经》里面佛跟我们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外面六尘境界统统是虚妄的,我们自己内心相也是虚妄的。这个讲法我们初听起来很难懂,还是搞不清楚,所以你在唯识《百法论》念过之后,你才晓得。我们的自心相里面,八识、五十一个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都是我们自心相,外面的境界,六根,我们的根身,这是相分;世界,就是六尘,这是相分。六根、六尘,六根里头意根就属於心,是心法不是色法。所以色法有十一个,六根除掉意根,六尘是色法,五根加上六尘,十一种色法,把世出世间一切色法包括尽了,这些法总称有为法。《金刚经》上跟我们说得很清楚,「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真正明了了这些法是幻法,你就觉悟了,你就不生烦恼了。譬如念佛的时候有很多妄念起来,妄念不是真的,你何必著急?你著急岂不是幻法里头又加幻法?妄念它起它的,妄念随它起灭,佛号照念不误,可以并行而不悖,这个多妙!事实就是如此。渐渐的,你的妄念就少了,少了也不必高兴,为什么?高兴又增加了幻法。不能烦恼,烦恼的时候又添了幻法,高兴又增加了幻法。这叫善於用心。我前几年的妄想很多,现在少了,高兴了,你感到高兴就是烦恼,增加烦恼。

  诸佛菩萨在世间不即不离,真正是游戏神通。好像做梦,这个人知道做梦,知道做梦,不妨,继续做梦,大做美梦。不像世间人把这个梦当作真的,他晓得是假的,假的他还演得很逼真,就好像唱戏一样,在舞台上表演,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完全是假的,可是他演得很逼真,假戏真演,演得很逼真,自己也很开心,叫别人也很开心。假的当中不但令自己觉悟,也令一切众生觉悟。如果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真正懂得修行,你的生活,无论你眼前的境界是顺境还是逆境,你都自在,没有不自在的。你这种自在的生活,你叫别人一看到,人家就会羡慕,人家就会向你请教,你就传给他佛法,你就把这个道理告诉他,他明白之后,他在境界里也不生苦恼了,他也得自在了,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苦是从迷来的,迷了身心境界,无量无边的烦恼。悟了身心境界,法喜充满,怎么会不快乐?下一餐饭都没得吃了,还是高高兴兴,真是如此,所以要晓得情形确实是如此。

  如果我们现在一回想,你回想你自己童年,回想你以前念小学、念初中那个时代,是不是就像做梦一样?过去的一切法你现在知道了,了不可得,过去了,既然知道过去不可得,你说今天,今天几个钟点也过去了,也了不可得,现在也不可得。未来的还未来,这《金刚经》三心不可得,未来的还没到,你要打妄想岂不是空想?过去已经过去了,说现在,现在已经过去了,根本没有现在,哪有现在?三心不可得,这里面含著很深的意义。能够晓得三心不可得,这是觉悟。晓得什么?心是幻法,这样自己才能觉悟。觉了之后,这一切法叫一真。不觉的时候有过去、现在、未来,觉了之后没有。不觉的时候有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悟了之后没有十方,空间没有十方,时间没有三际。昨天跟明天怎么能都把它变成今天?这是我们怎么样也搞不懂的,很难理解,非常困惑的。你为什么不容易理解?因为你就是分别执著明明有个昨天,明明还有明天。你这一关突不破,关键就在此地。

  如果你把分别执著真的放下了,事实真相摆在你面前,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唯有什么?一念,唯有一念,这一念是真实的,这一念所现的境界是真实的,这个意义很深。境界,如果拿佛法来讲是很秘密,其实这个秘密是深密,为什么?我们觉察不到。觉察到真相就是一刹那当中的九百生灭,这一个生灭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一念觉念念觉,这是把事实真相完全看出来了。过去我们讲相续相是随众生的知见说法,随众生讲的,随众生讲法是相续相。我们拿电影底片来做比喻,那是相续相,这是不得已,没法子才用这个比喻。我们这个世间相是不是这样子的讲?就好像底片没有前头一张也没有后头一张,它叫什么相续?没有。诸位从这个里头去体会什么叫一真?什么叫真相?这个真相是什么?真相是我们真如本性的自心相,在唯识里面讲就是自证分。

  你们学过唯识,心心所统统都有四分,四分里头自证分是真的。如果要是以三德来说,自证分就是法身,是本性的理体,是性体。证自证分是般若,是根本智。见分是般若,是后得智。如果以《华严经》十波罗蜜来讲,自证分是般若波罗蜜,方便波罗蜜、力波罗蜜、愿波罗蜜、智波罗蜜,这是见分。相分是境界相,就是自证分的现相。自证分是真的,这个现相是真的。自证分是真的,所以证自证分跟见分是真的。这是我们用唯识这四个意义来说明一念,诸位比较容易体会到一些。所以这是很难明了的,什么叫一念?

  那个一念迷不必说,因为我们现在都迷了,如何去体会一念觉的境界?一念觉怎样才能够证得?一定要以甚深禅定才能够证得。即使是破了无明,照见五蕴皆空了,是不是证得一念觉?跟诸位说,这是彷佛证得,不是很真切的证得,可以说在这个时候对於一念觉、一念迷不怀疑。你的无明才破一分,四十一品你才断一品,到什么时候才见到一念觉迷的境界?八地菩萨,你们想想无明破了多少?到登地的时候,无明破了三十一品。四十一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品,十地,四十品,等觉,四十一品。四十一个位次,你现在是第八地,四十一品无明你已经破了三十八品,你才见到一念觉迷,这是真相大白。

  所以修行,也可以说自始至终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离幻,晓得一切法都是虚幻不是真实,我们在一切法里面不必要斤斤执著,如果你实在害怕,那你就要相信因果,「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果然相信这个,一切的恐怖就离开了,你就不害怕了。俗话讲「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想也想不到,打妄想也达不到,事实真相是如此。我们的心一清净,定心、清净心应付社会的这些人与事最高明,别人看不到,你看得到,你用现量,你心清净,你就比别人高明。如果真正修行,何况本性里面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功德里头包括福德,你看诸佛如来经典里所讲的福报那么大,那个福报不是修来的,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

  佛法里真是平等,佛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统统一样的,佛的福报大,我们每个人福报都那么大,那叫称性的福报。他有那么大的享受,是因为他心清净,那自然的,不是求的,不是修来的。众生的福报是他修来的,为什么?你本性的福报不起作用,你对它修一点,你用一点。譬如说你有钱,你有几百万美金放在银行里,存到那里忘掉了,没有钱你打工,打一点工过一点生活,苦不堪言,你那个钱都在,一点也没丧失,忘掉了,佛菩萨没忘掉,他要用钱很方便,他也不要做工。凡夫可怜,本性里面的福报没有了,要靠一点修福,修的福享得尽,你平时打工赚的钱用几天就花光了,就没有了,用得尽的,称性的福报是用不尽的。称性的福报是什么?好比你有印刷机器天天印钞票,永远没有止境的,这个多自在!太自在了。它永远没有止境的,称性的福报,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真自在!所以佛叫我们要恢复我们本来面目,本来是这么自在的,哪里晓得变成这么苦,真可怜,所以佛叫众生「可怜悯者」,为什么?你本来有智慧,现在搞得这么糊涂,本来有福报,现在搞得这么穷苦,这个真的可怜。如果本来没有,不能说有,这没法子,本来有,有而不能享受,这个东西多可怜,这个太可怜了!

  这个修行的秘诀,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的,常常提醒自己一切法统统是幻法,我们在一切幻法里面证得真实。如果在幻法里面,存一个念头要找真实,找不到,为什么?因为那是妄念。好像念佛,我要得一心,决定得不到。为什么得不到一心?因为你有得一心的这个妄念,你有障碍。一天到晚想求开智慧,你决定开不了。智慧从清净心里头生的,你现在这个心里有一个开智慧的心,这个心是妄念,这个妄念染污了你的清净心,你的智慧不开。可见得不会的人处处给自己做障碍,不是别人给你做障碍,是你自己给你自己做障碍,自己拦了自己的路,自己堵塞了自己的悟门,与任何人都没关系,这个事情总得要细心体会。

  你在言语里体会意思,要把言语舍掉,离言说,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才能成就,可是意思一定要明白,否则的话,我要离言说,你看离言说是个相,又执著这个了,糟糕了!我离名字相,又执著一条了。叫你舍一切,你不但没有舍,又多增加了,麻烦就在此地。所以众生开悟很难,为什么?他不倒在这边,他就倒在这边,随著你言语在那里倒,总是离不掉,哪里真正离?嘴巴里一说离的时候又执著这个离了,反而增加了,并没有减少。

  过去有一个学生,在师大中道社讲《百法明门》,他也跟我很久了,他来给我说师大中道社请他去讲《百法明门》。我听了之后,我说真的?我说恐怕不是明门,应该是黑门。什么叫明门?听了之后能够把一切法统统舍掉,心清净了,心地生光明。如果听了之后又增加一百条分别执著,本来就很烦恼了,牵肠挂肚就太多了,现在又给他增加一百条,这是罪过。佛法是教我们去分别执著,你还增加他的分别执著,现在的确是如此。不善学的一天到晚听经是增长邪见,修行是增长无明,搞这个东西,那不叫盲修瞎练叫什么?所以不能像古来大德真正会的人。这会与不会,这就是善根福德。他听了之后怎么样?他减少邪见,减少无明,这个会用功,心地一天一天的清净,智慧一天一天的增长,这个学会了,功夫得力了,真正会学了。不会学的,愈学愈执著,愈学愈烦恼,愈学邪见愈深。

  佛在世的时候说过「依文解义,三世佛冤」,文字跟言说是一样的,随著言语转,读经随著文字转,心为境转,心为境转不是增长邪见就是增长无明。会的人是境随心转,这就高明了,佛在《楞严》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自己要做得了主宰,转境界。如何转境界?在这个境界上真正放下了,不分别、不执著就转境界了。分别、执著一定被境界转。这是讲到用功。

  第三个原因:

  讲义【为示修行渐次故。】

  这个『示』是指示我们前面两章,这两个因缘就是两章,文殊菩萨这一章跟普贤菩萨这一章,是说最高的原理原则,这个调太高了,是真高。

  讲义【佛告普眼: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即是修行,渐次深入,佛为示修行渐次,故说此经。】

  这个『渐次』可以讲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他有层次,深入的渐次。在这一段文里面,最重要的开示我们,第一个,你是有愿望,这个愿望是什么?成佛,我们想求如来果地上的『净圆觉心』,这是你的愿望,我们俗话讲成佛,我们修行的愿望在成佛,这就是成佛。成佛应该从哪里做起?『应当正念』,「正念」作什么讲?就是发菩提心,就从发心做起。菩提心是觉心,觉心就是正念,换句话说,它不是邪见,没有邪见。正念就是无念,无念不是没有念,是无有邪念,无有邪念这是正念,所以禅家讲「无念为本」,为根本,就是无邪念,这是正念,这个地方跟《坛经》里面讲得一样,没有两样。

  正念从哪里来的?正念从明理来的。事理的真相要没有搞清楚,妄想是放不下的。为什么会起妄想?就是因为对於一切事理不明了,所以才打妄想。如果对这个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什么妄想都没有了。由此可知,佛当年在世讲经四十九年,为的什么?为的是建立我们的正念,把这个事实真相全搞明了了,如果我们相信了,相信,这个境界里头不起妄念,就不打妄想了,这是正念。

  诸位要晓得,无念不是正念,你们念《了凡四训》,了凡居士无念,那个不算正念,他为什么无念?他的命给孔先生算定了,所以他对於他的一生了如指掌,什么时候有什么事情发生,什么时候得利禄,什么时候升官,好像是安排定了,到时候一定就是这个样子,那我想也是空想。他那是无念,不叫正念。他这个无念是对於前途他知道了,他了解了,他所了解的只是了解当然,没有了解所以然,如果对所以然都了解那叫正念。当然了解了,不起妄念了,没有妄念了。因为什么?他是在无念里头。佛给我们讲的道理,不但讲当然,而且给我们讲所以然,这个时候我们就能讲无念,无念就明了,无念就是正念,事理都明了,这就不起无明,所以是正念。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这就是儒家所讲的诚意正心。

  『应当正念,远离诸幻』,这一句是总说。譬如刚才讲的,你一定要发菩提心,要对於一切事理都明了通达,在一切事理上都不执著、不分别,为什么?事是幻的,理也是幻的,一幻一切幻。

  『幻身灭故』,这个「幻身」是第一条身见,所以「幻身灭故」不是说身体灭了,不是说没有身了,那你就搞错了。身是在,身见灭了,身见灭了是什么境界?小乘初果须陀洹,八十八品的见惑断了。修学次第,先断八十八品见惑,小乘的见道位,见道而后才修道,如果道都没看到你修什么?见了道而后才修道。前面这是总说,前面两个是总纲领,这个地方开始讲渐次,先破八十八品见惑。

  所谓见惑,简单的说就是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见解第一个,以为这个身是我,这是很大的错误。身是不是自己?是自己,可是你执著这个身是自己,错了。就好像在做梦一样,比如你在做梦的时候,你执著梦里头那个身是自己,你们想是不是?整个梦境都是你心变现的,整个梦境就是你的身,梦境里头哪一样东西不是自己,你梦里头梦到别人还是你自己,自己心变现的,山河大地,天地万物,都是你变现的,没有一样不是你自己,你把那个都忘掉了,执著你这个一点点当作自己。所以你要从这个地方一觉悟的时候,原来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己,这个见解是正确的。但是佛给我们这样说了,我们还是爱护自己,还是对别人有分别,那可不是我自己。佛给你讲了,你也听清楚了,可是境界总是合不拢,还是一场梦,如果这个境界果然合起来的时候,跟你说你就成佛了,为什么?你就证得清净法身,这个身叫什么?法身,法是什么?一切万法,一切万法就是自己的身,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不是外头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以众生迷的是什么?他就只执著他一个,认定了,外头决定不是的,自己找自己的麻烦,自己给自己生烦恼,这就可怜了。所以这是身见。小乘是不执著这些,但是也就是像袁了凡居士只晓得当然,不晓得所以然,如果晓得所以然,他就是大乘菩萨,大乘见道位,他就不是小乘。

  『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是指什么?错误的思想,错误的思想也归纳为五大类,贪瞋痴慢疑,这就是「幻心」。如果思惑也断了,这是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断尽了,小乘证阿罗汉果,小乘叫四果罗汉,超出轮回了。在我们念佛功夫上,诸位要记住,「幻身灭故」是功夫成片,「幻心」要是灭掉的时候,事一心不乱,我们佛号要念到这个境界,往生才有决定的把握。

  底下讲『幻尘』,这讲身心,尘就是境界。『幻灭亦灭』,「幻灭」是讲智,因为能灭「幻尘」的是智。前面是断见思惑,幻尘是破尘沙惑,幻灭是破无明。见思、尘沙、无明是幻化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你还能灭得掉吗?《起信论》里头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幻身、幻心、幻尘、幻灭都是不觉,本无。非幻是本有,本有不灭,『非幻不灭』。到达这个地方,有一点像现在科学讲的「物质不灭、精神不灭」,前面跟诸位说了,这个物质,我们看到这个生灭,实际上是缘聚缘散,物质不灭,所以你真正入了这个境界了,我们这个身是不生不灭。你看到生,是缘聚现这个相,你看到死是缘散,缘虽然聚散,可是这个物质确实不灭,如果再仔细一观察,缘聚缘散它尽虚空遍法界,与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为什么?我们这个身体里细胞就跑到这棵树木,它的那个东西变成我们的了,尽虚空遍法界,动物、植物、矿物我们都混成一团了,都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

  原来整个尽虚空遍法界是什么?是一个生化的宇宙,生化宇宙就是不实在的,一切相是幻相,只是缘聚缘散。有情众生没有生老病死,无情的世界没有成住坏空,你只是看到缘聚缘散,聚也是它,散也是它。所以才晓得这个法界原来是自己。这用这个顺序,用这个次第去入,这就叫渐悟。如果用普贤菩萨那一章去悟,那是顿悟,顿悟是什么?知就离了,离就觉了,那是顿悟。普眼这一章以后都是讲的渐悟,一个次第、一个次第来说。第四个原因是:

  讲义【为示穷尽深疑故。】

  这个就是根本的疑惑。

  讲义【金刚藏闻前章,圆觉普照,寂灭无二,始知众生,本成佛道。】

  这是普眼这一章,经里面所讲的,这是讲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种说法佛是只在《华严经》上讲过、《圆觉经》上讲过,其他一切经上没有说过这个话,为什么?这个意思太深了,不是一般人的境界,所以佛就说得很少,但是这个话是真实的。金刚藏菩萨听这么一说,晓得我们众生有疑惑,他就代我们发问,他提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

  讲义【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

  根本无明、尘沙无明、见思无明,为什么会有这些东西?第二个问题:

  讲义【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这是很大的矛盾。假如无明是本有的,佛就不能说众生本来成佛。如果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那么众生不应该起无明。第三个问题:

  讲义【十方异生。】

  『异生』就是众生,佛与菩萨是用六根的根性,不用八识,众生是用八识不会用根性,所以叫「异生」,如果都会用根性那就叫同生,与佛是相同的,佛用六根根性,菩萨也用六根根性,就相同。声闻、缘觉以下的统统用八识,这不同。如果说这些众生:

  讲义【本成佛道,后起无明。】

  你说这有多严重。

  讲义【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你们这些成了佛的人,诸佛,你们什么时候再起无明、再起烦恼?提出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与《楞严经》上富楼那尊者所提的三个问题完全相同,《楞严经》里面佛的答覆详细,因为经文长,说的话多,说话多了当然就答覆详细。本经经文短,文字少,答覆得简单,说的话少,答覆就简单。但是说话虽有长短的不同,内容有简要不相同,可是意思都答覆得很圆满,详细的说得很圆满,简略的也说得很圆满。这种疑问是很大的疑问,不能不解决。底下说:

  讲义【然此皆根心之疑,能障大乘正信。】

  所以这个疑问不能不破,要不破,障碍你的信心。

  讲义【佛善说譬喻。】

  佛在经上用比喻。

  讲义【答以譬如销金矿。】

  『销金矿』就是冶金。

  讲义【金非销故有。】

  金并不是提炼才有,金是本有。

  讲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

  这个意思就是说,佛性是本来有的,把众生的佛性比喻作金,把无明比作矿石,比作矿,可是你要把它提炼成纯金,一定要给它冶炼。可是纯金绝不是炼成的,如果炼成那不是金矿,拿一块石头,拿这个树木绝对不会炼成金的。而是什么?本有的,这个意思是众生他本有佛性,佛性是本有的,把这个矿比作无明,无明是本来无的。现在众生被无明迷了,迷的时候必须要把无明去掉,佛性才现前。就好像冶炼金矿一样,把渣子淘汰尽了,纯金就炼成了。用这个比喻来回答,答覆前面这两个问题。

  我们要问了,金虽然在矿里头,金还是金,矿还是矿,金还是真金,这是一定的道理。就好比说是你的佛性,佛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就好比讲的金矿,那个矿石并不是金变出来的,金怎么会变成矿石?金不会生矿石,这就比喻佛性不会起无明,无明跟佛性不是一桩事情,是两桩事。佛性是真的,无明是假的,真假虽然是合在一起,真毕竟是真,妄毕竟是妄,真不是妄,妄不是真,是这么一种情形。佛这么一说,两个问题都可以得到了一个答案。

  第三个问题就是用炼金的比喻来解答。我们现在从金矿提炼成纯金,提炼出来之后,这个纯金绝对不会再变成矿石。这个意思是说,经过你一番修证,把你无明断尽了,绝对不会再起无明,绝对不会再起烦恼,答覆这第三个问题。

  这种答覆对我们一般初学的人来讲,并不能觉得很满意,好像佛讲得太勉强。佛的意思的确很难懂,我们要很细心的去思考、观察,比喻决定不能比喻得恰到好处,只能比个大概,比个彷佛,没有法子比得那么恰好。但是从比喻当中,我们总得到一个消息,找一条明路,你从这里觉悟。

  觉与迷是在一念之间,这个迷说实在话,没有原因,如果有原因,那就是真不是妄了,不能叫幻了。譬如说你晚上做梦,什么原因做梦?天天晚上做梦,如果天天晚上去追究,我做梦,什么原因做那个梦?那叫迷上加迷,根本是个假的,假的你还去追究它,那不叫白费脑筋?白用了功夫?那真叫自找烦恼,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不必去操那个心,你有那个心,迷上加迷,那就是迷惑。你要晓得这个是幻的,一切不理它了,这就叫觉悟。所以觉迷在一念之间,一念迷了就念念迷,愈迷愈深;一念觉就希望念念觉,那就成佛了。

  佛常常在经里头引另外一个比喻,把无明比作黑暗,千年暗室,这个黑洞有一千多年都不见光明,这个比喻无明很久了,久远劫以来迷惑颠倒,比喻这个意思。一灯就灭除,千年暗室,点一盏灯,黑暗就没有了,马上就破掉了,这就是说明破无明的容易。不是说这个黑暗有一千年了,还要一千年的时间才能把黑暗去除掉,不是。所以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害怕,无始劫以来我们的无明,一念觉就破了,一念觉就像点了一盏灯。这对我们来讲是增加了很大的信心,无始劫这个无明我们不怕,无始劫以来的业障我们可以去除,一念觉就可以离开了,就怕你一念不觉。所以他这里讲:

  讲义【若明此义,诸疑自释。】

  如果把这个道理真正想通了,你这个疑问自然就消失了。

  讲义【佛为示穷尽深疑,故说此经。】

  这一章经,第四章是破疑问,是给我们断疑生信。

  第五章是清净慧,底下这一章,清净慧、弥勒菩萨两章都是这个因缘:

  讲义【为示离障顺觉故。一切众生,依事理二障,而现浅深,遂有五性差别。故告弥勒: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若能离障,随顺圆觉,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这样说起来五种根性并不是一定的,聪明人也有糊涂的时候,糊涂人也有聪明的时候,不定的,所谓是「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定的,这里告诉我们这么一个道理。『事障』就叫烦恼障,『理障』就是所知障。『五性差别』是对於理事二障迷得有浅有深,迷得浅的我们叫菩萨种性。事障迷得浅,理障迷得重,多半是小乘,因为小乘虽然证了阿罗汉果了,有很多道理他不懂,他事障迷得轻,他断烦恼容易,他得定了,但是他开慧不容易。所以在楞严会上富楼那反而不如阿难,阿难是初果,佛讲的这些大道理阿难都懂,所以阿难听了之后,对佛加以赞叹。富楼那听了之后没听懂,所以他起了疑惑,他是个罗汉,地位比阿难高得多。就是讲阿难烦恼障重,所知障轻,所以他一听就懂,但是断烦恼很难,断不掉。他理一听,听懂,他不是不懂。富楼那尊者跟阿难恰恰相反,他所知障重,所以佛跟他讲这些东西,他听不懂。他烦恼障轻,他能断烦恼,能得定,他能得九次第定,这个功夫比阿难高得多了,可是他智慧上没开悟。

  在人间,我们同学当中你仔细去观察,有的人很聪明,什么东西一接触他就会了,可是他分别执著心很重,烦恼很重,很苦恼。有的人一天到晚没有什么苦恼,心情很愉快,你问他什么,他都不知道。这就是迷的事理二障浅深不相同,所以佛经把一切众生分成这五种根性,这是告诉你,你要会学,只要你『勤断二障』,能够离烦恼障,能够破所知障。可是要『随顺圆觉』,这句话很重要。我们起心动念,待人接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要觉而不迷。由此可知,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提醒我们「随顺圆觉」。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皈依无量觉,什么都要依觉,你能够这样修,不论根性大小都能成佛,这也是给我们一颗定心丸,我们常常以为我们自己根性太钝了,不行,读了这部经的时候你就行了。只要依照这个原则就能行,不依照这个原则,根再利的也不行,也不能成就。

  讲义【清净慧章,亦是随顺觉性,觉与未觉,渐次差别,故云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这个意思我们要晓得,『多方便』,八万四千法门,所谓的无量法门。什么叫无量法门?无量法门究竟是哪些?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一切的造作就是无量法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方法,抹桌子有抹桌子的方法,扫地有扫地的方法,招待客人有招待客人的方法,这就是无量法门,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你们一听到法门,这是念佛、参禅、打坐,你就想到这个,这个就是什么?法执。不知道一天到晚起心动念、一切造作行为统统是法、是门,门是门道,法是方法。这些法门如果随顺觉就都叫做佛法,这些法门如果随顺不觉就都叫做世间法。所以佛法法门有多少?跟世间法是一样的,因为什么?法门本来是一样,就是觉、迷,觉了叫佛法,迷了叫世间法,不增不减。穿衣吃饭都是法门,你不懂法门你不会吃饭、不会穿衣,哪一样不是佛法、不是法门?

  这是告诉清净慧菩萨,也就是『离障顺觉』,这段经文里就有两位菩萨,同样是一个意义,但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一种是解释根性,无论什么根性,只要是随顺觉性都圆满。另外一种告诉你在无量无边法门里面,只要随顺圆觉,这点非常重要。一个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告诉你随顺圆觉,一个在五种根性当中,叫我们建立信心,不要有自卑感,不要「我的根性太劣了,就是不能成功」,那就真正障碍了。所以你要建立信心,根性利的也好,根性钝的也好,只要依照这个理论与方法去修,个个有成就。这是有两层意思,这两层意思都是讲的随顺觉性。第六:

  讲义【为示修必依观故。】

  这是很重要,就是观照,虽然前面讲,那是总说。但是一切如来必须要依圆照清净觉相。怕我们误会,成佛才要有清净觉相,那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概可以不必了,或者我们讲修阿罗汉,我就想成阿罗汉就好了,大概可以不必。声闻、缘觉、菩萨,乃至於求生净土,统统要有观照,就刚才跟诸位讲的观照、照住、照见,这是八万四千法门的修学秘诀,也就是总纲领,行门里面的总纲领,不管你用哪个方法,你统统要观照。

  譬如吃饭,吃饭的时候我们讲求的色香味,讲求色香味,但绝不执著,如果执著色香味那是凡夫。虽然色香味不好,你吃的时候不执著,你破烦恼了,这叫观照。不是偶尔光念佛、参禅叫做观照,什么都是观照,穿衣吃饭都是观照。衣服,你能够选这个衣料配这个色彩,穿在身上很合适,又很华美,这是破所知障。可是绝不执著,这一件新衣服给弄脏了,好难过,这么好的衣服弄脏了,心里好不舒服。出家人的衣服是明朝衣服。旧衣服,破的衣服、烂的衣服,剪下一块贴在这个地方,这告诉你什么?把它当旧衣服,旧衣服坐在肮脏地方不心痛。新衣服坐在那里,感到非常难过,那就成了烦恼障。所以佛法的表法、用心都是教育,处处教育提起你的观照。看到这块旧的,哪个邋遢的地方也可以一下就坐下来。穿衣服,你还处处照顾衣服,是衣服穿你,你是不是伺候它了?学佛是这么学法的。

  所以佛真正入了大乘佛法这个生活,真善美慧,活活泼泼,真正是自在,逍遥自在。如果学佛愈学愈苦恼,这佛法不能学,那还得了!所以这个佛法不死板,起心动念都是光明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一法不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

  在行门里头,无量法门提起一个总纲领,比如念佛,一切的生活与这一句佛号决定相应,所以你要搞错了,念佛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穿衣服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就呆了。你要用阿弥陀佛,用在生活,阿弥陀佛无量觉,依觉不依迷就是阿弥陀佛。一天到晚挂在嘴里头还是迷而不觉,那就是像念书一样,一天念到晚,考试不及格,白念了,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不会用,死在这句佛号,他不晓得这一句佛号得运用在生活,真正运用在生活上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没有障碍。第七个是:

  讲义【为示轮观随修故。】

  这就讲的是二十五种轮相。

  讲义【圆觉清净,本无所修习,及能修习者。】

  这个地方从觉性上讲,修与不修都说不上,因为本觉本有,你修什么?所以能修所修具不可得。你不觉,不觉这才修。

  讲义【依於未觉,幻力修习。】

  修,二障不是真的,所以你这个修行也不是真的,所以叫『幻力修习』,「如幻三摩地」。

  在这个里面把它归纳为二十五种方法,『轮』是作用的意思,「轮」也有彼此交替的运用,轮流,有这个意思,轮流去用,交互去用,这里面有二十五种方法,这二十五种方法对治我们的习气,我们心散乱的时候用什么方法对治,我们在昏沈的时候又用什么方法,随时对治我们的习气,修正我们的毛病,提供我们二十五种方法。

  这二十五种方法不外乎止、观、禅定,这就是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怎么会变成二十五种?就是把三种方法交互就变成二十五种。单止、单观、单禅,三种;止观双用,止禅双用,观禅双用,就变成六种,六种还有先后,先用止后用观,先用观后用禅,有先后次第,两种互用。有三种互用,先用止、再用观、再用禅,或者是先用禅、后用止、后用观,这样一交互变成二十五种。这就是说我们在这日常生活上用什么样方式,搞得我们身心自在,这个是很自在的,没一定,没有负担,好像就是家常备的这些药品一样,有什么毛病了就吃什么药,没有一定,今天吃这个药,明天吃那个药,那就糟糕了,这就坏了。没有一定的,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随时去调节,你要会调节了,那你修净土念佛也一样,一定要会调节,就是调身调心。告诉我们学佛修行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呆板的。第八:

  讲义【为示穷尽四相故。一切众生,未除四相。】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里头有迷识的四相,有迷智的四相。佛告诉净诸业障菩萨,四相不除,不能够得定,不能够开悟。这个四相有迷识,迷识是:

  讲义【依第六识,枝末无明所起。】

  就是我执。迷智起的是:

  讲义【依第八识,根本无明所起。】

  『依第八识』。在《金刚经》里面前面这一段,《金刚经》上半部讲我相,后半部讲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前面讲有四相就是迷识掉了,后面讲的四见就是迷智,所以《金刚经》后半部比前半部要深,后半部的境界比前面半部要高明。你看讲得大概是一样,甚至於里面很多经文都相同,但是它有一个字的差别,或者有一个字的颠倒,意思就不一样,这个里头浅深、次第相差很大。这是告诉我们四相一定要离,离不是没有,是有,心里不再执著,离什么相?离自己心里头分别、执著的我相,分别、执著的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是说外面而来,外面相有,外面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都有,离你的分别和执著,离这个。离即同时,即是什么?事实在,离是心里头真离,所以才能真正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外面境界是有的,心里面清清净净的,理事无碍。心地真正清净,在外面一切享受正常的,事事无碍,没障碍。一切事不碍你清净心,事不碍理,理不碍事,这是理事无碍。理事无碍之后,受用上就相同,这个叫真正到无碍了,真正达到了离的标准。第九种因缘:

  讲义【为示四病应离故。】

  『四病』就是:作、任、止、灭。

  讲义【此四本来是药,执药又复成病矣。】

  这四种原本是种方法,这方法你一吃,病就好了。比如持戒,持戒是什么?止,是禁止。我们举这一个例子,小乘戒是止持,你们在家受五戒,五戒是止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统统是止,禁止。受菩萨戒是作持,不做就犯戒了。菩萨戒里面,四十里之内有法师讲经,你不去听就犯戒了,你要做。因为菩萨戒的精神跟五戒小乘戒有这种关系在,菩萨就是要利益众生,你不做你怎么能利益众生?所以你不做就犯戒了。但是你要是执著,死在戒条底下那就糟了,就成了病。所以你要是真死在不杀生这一条,不杀生,有很多年轻男生服兵役的时候到前方拿著枪,如果敌人来打的时候,不能杀生,那不糟糕了吗?那就坏了。如果是这样学佛的话,这个国家一定被人灭亡,为什么?人家来攻打他不抵抗。

  戒律你要真正懂得,什么情况之下怎么用法,这就是开、遮、持、犯,开是开缘。不杀生,你怎么能杀生?杀生都是犯戒。这完全在用心,瞋恨心去杀他,是杀生;慈悲心去杀他,这度众生。一念之间,事上是一样的,可是结果不一样。譬如打仗的时候,他来杀我,我们恨你,我到时候报复他,那是杀人,那是迷惑颠倒、造作罪业,你杀人将来受果报。我把你杀死了,你就不杀人了,你就不受这个苦报了,这是慈悲心杀他。一方面是保护我们自己善良的老百姓,一方面不要叫你再造罪业。救我们这边众生不遭这个劫难,救他不造这个罪业,将来不堕恶道,大慈大悲,这怎么会一样?不一样。所以大经里头说「善於用心」,看你用的是什么心。会用心的是增长定慧,不会用心就增长无明烦恼,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所以条条戒都是活泼的,没有一条戒律是死板板的,这是我们一定要懂,你不懂得就谈不上学。所以一谈戒律就害怕,其实戒律条条是活泼的,真正懂得太难了。

  这个地方是一个提示,从这个提示当中我们晓得运用佛法,你晓得如何持戒,如何学戒,如何修定,把戒定慧统统应用在我们生活上,使我们的生活能达到真正究竟的圆满、幸福,一点障碍也没有。你要是不晓得的时候,戒定慧把我们的生活搞得真是枯燥无味,叫外面的人看到学佛的人是这个样子,佛不能学,你看看学佛的人这个样子,真是搞得很可怜,这个人学佛学错了。这真正是要大智慧。

  所以佛法在初学初入门的时候,小学生要守很多规矩,许多的约束,到中学就开放一点了,大学又开放一点了,到研究所几乎全部开放,什么约束都没有。所以那种约束不是一直约束你到底,可是你虽然到究竟开放了,还不违背规矩,绝不违背。精神上他一定是一贯的,但是在形式上不一样,形式上不一样不是相对的,还是适用,就是他持的那个方式不是在每个境界都相同,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所以戒的目的在清净心,你心地永远清净,戒的目的是得定,定的目的是开智慧,你永远保持,你心地清净,智慧增长。如果你死在戒条底下,既不能得定又不能开慧,那就糟糕了。这是一定要明了。第十:

  讲义【为示真修实证故。】

  此经文殊菩萨最初提出问题。

  讲义【此经文殊创问:如来本起因地发心之后。如来答以圆照清净觉相,结以知是空华,即无轮转。】

  这一句话意思说得非常明,也说得非常透彻,但是言语太简单,往往不是我们初学的人一听就能够悟入的。真正要明了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虚妄而不真实的,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可是这个地方诸位绝对要记住,像「十法界依正庄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讲外面境界相的虚妄又是一个意思,那个意思是说外面境界相是刹那在变的,不是说不存在。它的重点在哪里?在讲你心里面感受的相是虚妄的,就是你心里头的烦恼,喜怒哀乐,这是虚妄的,这个是迷惑。要在一切感受里面得到清净,这是真实的,佛法修的就是这个。我们人要穿衣吃饭,佛也穿衣吃饭。我们人穿衣吃饭一定起烦恼,为什么?分别、执著、挑剔,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挑剔。佛穿衣吃饭的时候不挑剔,随缘,所以人家穿衣吃饭修清净心,我们穿衣吃饭是修喜怒哀乐,这个不一样。佛与众生有什么差别?没有差别,没有一样事情差别,人家就是在一切事物上历事炼心,炼的是清净心,炼的是智慧心,不相同。我们在一切境界是迷惑颠倒,烦恼重重。佛与众生的差别就是觉迷,觉了增长清净心、增长智慧,迷了的时候就是增长无明、增长邪见、增长烦恼,一念觉迷就是生佛不相同的地方。

  所以一悟就『空华』了。你只要一念不生,不执著了,心到清净了,给诸位说,六道轮回没有了。换句话说,心里面还有念就有六道轮回,你就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心里头几时没有妄念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六道轮回是真实的吗?你心里头有起心动念,六道轮回就有;不起心不动念,六道轮回就没有。所以真正修行人修什么东西?什么叫真修?在日常生活当中修什么?修不起心、不动念,修一切明了,什么事情我都能,双手万能,一切明达,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妄想,那就是佛,一天到晚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个自在。对自己清楚,对外面境界清楚。

  讲义【十位菩萨,相继发问,不出信、解、修、证四字。】

  所以宗密大师判这部经也判作『信、解、行、证』。

  讲义【此上八种因缘,而於生信、开解、教修诸义,已经极力发挥,更无隐覆。惟是闻说良药,不能济病,见陈嘉馔,未克除饥,故於圆觉章中,示以真修,方得实证。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克期取证。】

  听了之后,明白之后,必须要真正去做。真正去做,这个地方跟净土法门一样,也是订上日期来取证。它这有三期,上期是一百二十天,中期一百天,下期是八十天,这是《圆觉经》里面。净土宗是七天为一期,如果我们连著在一起可以打七个佛七,四十九天,是以这个来克期取证。因此一定要真修实证,要实证。真修实证都是在生活当中,把这些理论方法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地方『结三期』,大家在一起共修,或者个人进修,是什么?是对这些理论方法熟悉,就好像讲堂的作业。在讲堂里面无非是要把这些作业练习得很熟,练很熟之后做什么?学以致用,不是没用处。初学的时候结三期的用意是叫你熟悉理论、熟悉方法,用意在此地。老修结三期,无论是长期、短期,是考验,考验我们的心是不是真正清净,考验我们的智慧是不是真正的增长,大开圆解,触类旁通,圆融自在,考这个试,你考试。有两重意思在。

  这个里面我们要注意的就是真修实证,这些方法一定要懂得活用,它不是呆板的,总纲领是圆觉,实际上讲,一句阿弥陀佛是真正的圆觉,无上的圆觉。你看圆觉的理,圆觉的方法,跟这一句阿弥陀佛完全相应。这一句阿弥陀佛,皈依无量觉。所以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如何把这一句阿弥陀佛跟我们整个的生活相应,原理都相同,念了《圆觉经》,都相同,《圆觉经》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活用在生活上的讲解,你们想想对不对?所以怎么样把这一句阿弥陀佛念活了,念到日常生活当中变成实际的生活,实际生活是真正皈依无量觉,阿弥陀佛是我们实际生活,这一句佛号念活了,《圆觉经》就帮了个大忙。

  我们这次没把经文细细跟诸位来讲解,但是这一段纲领上跟诸位提示,诸位读《圆觉经》,看《圆觉经》的注解,听《圆觉经》的录音带,因缘不可思议。你听了我这一次跟你们讲的,讲了序,序从前从来没讲过,玄义里头只跟诸位讲过前面一段「教起因缘」,如果你听听我过去讲的录音带,你看看现在这一次讲的这个境界跟从前不一样,大大的不相同,一遍有一遍的味道,遍遍味道都不一样,遍遍见解不一样,明年来再跟你讲的又不一样了。我们今年这一会到这里圆满。

  问:师父说我们如果是心存慈悲心去杀生的时候,不犯戒,如果我们看到昆虫、蟑螂,我们说我把你结束掉,你就不用受苦了,这算不算犯戒?

  答:你要是真正慈悲心,因为慈悲心有真有假、有偏有圆、有半有满,你到底是哪一种慈悲心?给它授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尽可能不杀它,能够把它赶走最好,实在赶不走它,不得已情形之下,给它做三皈依,真正慈悲。劝它不要传染疾病。

  问:师父刚刚讲到前面第二个菩萨跟第三个菩萨问的,一位讲的顿悟,一位讲的渐修,渐修里面到最后那个地步了,那就是顿悟吗?

  答:决定是顿悟,渐修就是帮助顿悟。顿从哪里来的?从渐修来的。所以不可能没有渐修就顿悟,修行一定是渐修顿悟。证果的时候一定是顿悟,可是顿悟之前一定是渐修,有渐修的底子才有顿悟。

  这个地方讲了,讲你的心,心里头还有「我已经圆悟涅盘了」。圆悟涅盘,谁圆悟涅盘?「我」圆悟涅盘,我相就有了。我是人,人相有了;我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的,众生相有了;我这个是念念相续的,寿者相;换句话说,还是没悟。真正要悟入圆悟涅盘是什么境界?连圆悟涅盘的念头都没有。真正悟之后,本来无一物,你有个涅盘,你还有一物,所以清净心里头,无我无众生,无佛无众生,这个时候才是真正圆悟涅盘。不得已说了这么多东西,这个里头真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可是为了讲解、传授这个境界又不能不说。只要你不执著言语,没错,是真境界;一执著言语,又错了。不执著言语,言语即是无言语,境界就是如此,你一执著,境马上就变了,从佛境界立刻就变成凡夫境界。你不执著,说四相等於没说,心很清净,决定不染,这个很要紧,这也是学佛真正的关键。譬如我们学佛,进步是快是慢、是顿是渐,关键。你要是能够在一切读诵、听闻,日常生活当中不执著了,顿悟,快得很。你样样都执著的时候,这就慢了。慢慢的减,很有耐心的减,到你果然不执著了,这一层减了,底下几层统统脱掉,那就快了。

  问:师父,心中不起念头,就是不起妄念,你怎么知道你不起妄念?这是依据佛教的,一层一层上来的吗?

  答:这个事情刚才讲了,要慢慢来,是一个过程。从见思惑到无明惑都是妄念,统统是妄念。你要断是先断最粗的、最重的,先断见惑,再断思惑,再断尘沙惑,再断无明惑。

  问:有没有哪一本书讲什么是见思惑,然后要怎么样去修行?

  答:有,经论上讲得很清楚,你不必找那个麻烦,浪费时间,那是很麻烦的事情。先破身见,凡事不为自己想,都为别人想,这个比小乘高明多了。小乘要把什么叫见惑八十八品,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这样,统统搞清楚,一样一样去断,所以证得须陀洹果还要天上人间七番生死,不晓得多少万年才能证得阿罗汉。大乘佛法妙绝了,你真的要会的时候,用上几年功夫,你证得了,这里头有巧妙。他不破我执,他凡事起心动念都替别人著想,他把自己忘掉了,不破而破,他不想自己,起心动念都为别人,我执没有了,四相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没有了,这个方法妙得很!所以诸佛菩萨为众生,这一点是很难,一切都为众生,绝不为自己。我穿衣是为众生穿的,我吃饭是为众生吃的,为什么?是为他,不是为我,为自己什么都可以不要,为自己那就入无余涅盘。所以他住无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他不为自己,他不住生死,没有生死;他为一切众生,他不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很简单说,不为自己只为众生。只为别人,不住涅盘;不为自己,不住生死。

  问:一直念佛号是不是也是执著?

  答:问题出在我们自己,你一执著,境界又不一样了,不执著,又现一个境界,方法是一样的,就是看你怎么用心。

  问:用心也不执著?

  答:用心,执著是用心,不执著也是用心,就看你用心是怎么样。你用觉心念这句佛号那无量功德。觉悟的心不是说不执著这个名号,是一切都不执著,那叫真不执著。不是说我这个名号不执著,我贪瞋痴慢还执著,那怎么行!人我是非我还要执著,佛号可以不执著,那糟糕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问:师父,能不能请您解释一下「涅盘」?

  答:涅盘是不生不灭,涅盘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就翻成「灭」,你看前面讲「任止作灭」,那个灭就是涅盘。灭是灭什么?灭烦恼,灭生死,烦恼没有了,生死没有了。有些人把涅盘当作死,那是错误的。讲圆寂、讲涅盘是一样的意思,但是你要晓得圆寂跟涅盘不是死了,圆寂跟涅盘是活的时候证得,如果说死了都叫圆寂、涅盘,那个个都证涅盘。

  圆是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功德圆满、清净寂灭是活的时候证得。譬如你心清净,心里头在一切境界里面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样样事情都做得很圆满,圆满功德。样样事情都做得很好了,你也会吃饭,也会穿衣,这怎么不是圆满功德?样样都会。无论什么事情都能尽心尽力做到尽善尽美,什么叫尽善尽美?我的心、力量都尽到了就是尽善尽美,就是圆满功德,尽心尽力去做就叫圆满功德。圆寂是这样讲法。诸佛如来圆满了,救度众生,度众生,他已经尽心尽力了,听他的话的人都得度了,不听他的话的人还没得度,不能说佛功德不圆满,他已经尽心尽力了,在他讲是功德圆满,他自己是清净寂灭。所以圆寂是活的时候得到的,不是死了才得到,你说死了得到,那我们什么也不要修了,死了就圆寂了,哪有这个道理?圆寂是中国的意思,涅盘是梵语,我们翻成中国的意思,或者翻作不生不灭。

  问:有余跟无余是不是有烦恼跟没有烦恼?

  答:不是,如果还有烦恼的话就不叫做涅盘,有余跟无余是已经证得涅盘了。身体还在,是活人,这叫有余依。无余涅盘是什么?这个身不需要了。余是余这个身相。换句话说,他住在世间就叫有余,不住世间就叫无余。灰身灭智是无余。有很多证到阿罗汉果的他不发心度众生,有的有法缘要度众生,他就住世;有些没有法缘,没事,他就走了。他走了,到他方世界,别的地方有法缘,就到别的地方去了。

  问:师父讲一分钟有那么多的生灭,我心里就很想看到那么多的生灭。

  答:八地菩萨就见到。你的心要清净,清净到极处的时候,微细的生灭,譬如讲我们白天,针掉到地上听不到声音,为什么?事情太杂了。到夜静的时候,很清静的时候,针掉地上好像很大的声音。心清净到那个程度的时候,清净到能够发现一刹那九百生灭,这个时候就叫八地菩萨。实际上有没有八地?没有,方便说,什么都没有。

  问:师父,我现在很困扰的就是,要不就是一心专注,不过那个可能是不对的,像师父讲走路也念、吃饭也念,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可是不一定得到受用。一个就是我刚刚体会的,要不就是无量觉,随时随地都有无量觉醒,吃饭好好吃,炒菜好好炒。

  答:刚才讲的,好好的做是慧,二障,那是要破所知障,所知是样样都知道,样样都会。

  问:师父,我是怕我这么一专心炒菜忘了佛号。

  答:那就是佛号,佛号就要变成生活。佛就是觉,你样样做得好就是觉。如果你再执著那个佛就又迷了,你不觉了。

  问:师父说我们吃饭,有的睡觉也念佛号,这个念佛号是把心住在一处吗?它目的在哪?

  答:念阿弥陀佛跟其他法门不一样,这叫二力法门。你念这个佛号,第一个是自觉,你念念想,念念是阿弥陀佛,皈依无量觉,我样样都觉而不迷,这是一个目的。另外,这一句阿弥陀佛是西方教主,是他的名号,与他的愿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