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圆觉经 - (第四集)
大方广圆觉经  (第四集)  美国  档名:09-010-0004

  请看《讲义》的第一面,首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大师依贤首宗的「十门开启」,前面八门就是玄谈,也叫做玄义,第九门是讲经题,「总释经题」,第十门是讲解经文,这是贤首宗十门的顺序。圆瑛法师为了听经的人方便起见,他把第九门排在第一,向下都是按照这个顺序,这意思是说一开始讲经,第一天来听经会听到经题,这也是为了契合现在听众们的兴趣,否则的话,如果玄谈讲得太长,讲了好多天,连个题目都没有听到,往往听众就不耐烦了,听经的兴趣没有了,所以这是一种方便。我们现在按照这个顺序来看:

  讲义【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卷上。】

  这部经一共是两卷,上下两卷。

  讲义【此经共有五名,乃如来金口,亲自命名。】

  底下五个题目都是佛自己说的。这是在最后的一章,就是贤善首菩萨请示释迦牟尼佛,这部经,佛在这次所讲的,应当给它安立一个什么名称,佛自己讲了五个名称,这五个名称都能够代表这一次法会所说的义趣。第一个题目是:

  讲义【大方广圆觉陀罗尼。】

  第二个题目叫:

  讲义【修多罗了义。】

  这个意思就是了义经。『修多罗』我们翻作经,经中之了义,依照我们习惯,这称为了义经。第三个题目是:

  讲义【秘密王三昧。】

  第四个题目叫:

  讲义【如来决定境界。】

  第五个题目叫:

  讲义【如来藏自性差别。】

  所以五个题目显示全经的义趣。翻译经的人就在五个题目当中用了两个题目,第一个题目用一半,采取『大方广圆觉』,『陀罗尼』就没用,第二个题目全用,『修多罗了义』,我们现在看这部经的题目是「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题目是从这儿来的。底下这地方说明:

  讲义【为要事周义尽,如来故说五名,求其简略切要,结集且标两号。】

  结集经的时候决定用两个题目。

  讲义【而於第一名,复略陀罗尼三字,第二题全取,共十一字。上十字是所诠法义,后一字是能诠文字,能所合成一经名题。名者,实之宾也,循名务必核实。题者,经之纲也,解经贵在提纲。今先解前五字。】

  交代的话,我们就不必又提了。看底下,这是解释经题:

  讲义【大方广三字是义。】

  就是义理。

  讲义【圆觉二字是法。】

  在这经题里有法有义,「法、义」怎么讲法?都是依《大乘起信论》来说的。《大乘起信论》在大乘经里面是相当重要的一部论典,因为自古以来这些讲经的法师、注经的大德,几乎没有不引用《大乘起信论》。《起信论》文字虽然不长,它有相当的深度,一定要看注解。我们曾经印过两种注解,这两种注解都是深入浅出,非常便利修学。一种是慈舟法师的《大乘起信论述记》,我们是把它放大,原本是二十四K,我们现在印的本子是十六K,字放大之后,看起来比较舒服。另外一种是日本的汤次了荣,他的注解是丰子恺翻译的,叫《大乘起信论新释》,也注得很好。我们图书馆,《大乘起信论》的注解取这两种,这两种以慈舟法师的《述记》为主,我们研究以这个为主,《新释》作为参考。这是应当要下功夫研究,否则的话,到以后我们看到许多注解里头都引用《大乘起信论》。「法、义」也是《起信论》里头说的。

  讲义【如大乘起信论所云。】

  讲义【摩诃衍者。】

  『摩诃衍』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大乘。大乘经:

  讲义【当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即众生心。所言义者,即体相用,三大之义也。】

  这是把意思全给我们说出来了。圆觉就是讲的众生心,这里头有个小注说「圆觉在缠,即是众生如来藏心」,圆觉就是我们的本性,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真心本来是圆满的大觉,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有一法不觉,可是现在我们圆觉并没有失掉,虽有圆觉不起作用,变成我们什么都不觉。这是比喻你圆觉上头有障碍,把它障碍住了,就好比有缠缚。什么东西缠缚了你?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三重烦恼把你的圆觉包起来,你圆觉透不出来。好比我们这个灯一样,这两盏灯光度完全一样,一点差别都没有。另外一盏灯,它没有障碍。这一盏灯,你要是密密的给它包上许多纸,光就透不出来,虽然透不出来,光度是不是一样?还是一样,决定没有差别,只是有障碍,障碍使光明无法透出来,无法起作用。佛知道这个情形,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为什么?同样的光明,佛是没障碍,众生有障碍,但是光明是真实的,障碍是虚妄的,障碍不是真实的。

  《起信论》里头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就是这些烦恼,无明、尘沙、见思。所以我们读《大乘起信论》,真的,读大乘法就起信,为什么?本觉本有,本有我们当然可以证得,如果说本来没有,我们要想证得,我们的信心就很难建立。不觉本无,本无我们有信心,本来无当然可以断掉。如果说无明烦恼本来有的,那我们这一生想要把烦恼断掉那很难。现在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无明、烦恼本来无,你断烦恼的信心生起来了,成佛道的信心也生起来了,真正是大乘起信。这个信心非常重要,如果这个信心要没有,我们这一生怎么样苦修都不能成就,信心不能建立是第一个大障难。所以『义』是义理,就是讲的『体相用三大』。

  讲义【大疏云。】

  『大疏』就是《起信论》的大疏。

  讲义【凡欲解了义经论。】

  这是特别讲了义大乘经论。你要想了解它:

  讲义【先须明释法义。】

  对於法跟义一定要把它搞得清清楚楚。

  讲义【依法解义,义即分明。以义照法,法即显著。】

  可见得法跟义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但是法跟义要互显,这个事理非常的明白。底下先解义:

  讲义【大者,当体得名,即当圆觉全体。】

  这个地方我们首先要明了,要发这个心。义就是理。首先,我们真心的体是什么?真心的本体。第二,真心是什么样子?第三,真心有什么作用?就从体相用三方面,你就对於真心完全明了。『大』就是圆觉性的本体,『圆觉全体』。在《华严经》经题上也用「大方广」来做这部经的题目。这个体,这说:

  讲义【竖穷三际,横遍十方。】

  这个体是太大了。『三际』是讲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十方』是讲空间,换句话说,无量无边的时空都包括在其中,这是它的本体。本体没有办法来称说它,真是不可思议,所以不得已用「大」来赞叹。这个大不是大小之大,底下讲:

  讲义【当体者,非对小言大之大。】

  这一句来说明不是大小的大。大小之大的大是有限量的,这个大无限大,没有法子用这个字来赞叹。末后说:

  讲义【今圆觉之体,绝对待,无前后,是至极之大,是本来之大,斯为大义。】

  这是从体上讲。它的样子是什么?样子是相。

  讲义【方者,就相得名,即指圆觉德相。】

  体是空寂,大而无外,是空寂。相,具无量的功德,功是讲的功用,德是讲它的成就。譬如说它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它的相,所以我们真心的相是什么?我们眼前六根对六尘境界就是自心相。这一下要不能体会过来,彷佛我们做梦,在梦中一下觉悟了,我们现在做梦,梦是心变现的,整个梦境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心的样子。心是无相,但是它能够现相,它能现相就是它的德用。在这个地方要稍稍能体会得到这个意思,对我们修大乘佛法方便太多了。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如何把自己跟境界完全相契入,这就是以后修证的功夫。譬如我们证果,我们证什么?证圆觉。证圆觉的什么?证圆觉的体相用。真正契入圆觉的体相用,我们自己就叫成佛了,换句话说,把我们圆觉心里面的障碍去掉了,我们的光明也透出来了。

  讲义【又方者,正也。】

  这是另外一个意思来解释,这个意思很好。『方』是什么?「方」是智慧。

  讲义【即正智圆照。】

  讲义【一切诸佛,因地法行,皆依正智圆照。】

  这是前面的意思,前面这个『方』的意思是广义的。第二个意思,这个意思是狭义的,是指什么?指诸佛如来的大方广。广义的是一切众生的大方广,当然众生的大方广没有不一样,生佛不二,如来境界的大方广跟我们的大方广不一样,我们大方广在缠,他的大方广出缠了,没有障碍。从大的体上讲,生佛不二,在缠与出缠完全没有两样,可是在相上讲不一样,在缠的相跟出缠的相大大的不相同。好像我们刚才用灯做比喻,那个灯上没有障碍,这个灯上包了好几层纸,体上讲没有两样,光度是一样的,但是相上讲不一样,那个好像亮,这个不亮,光透不出来不亮,那就不一样,我们要注意的就在这里。

  『一切诸佛,因地法行,皆依正智圆照』,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都是这样的,没有例外的。我们要把这个道理明白之后,我们学佛就不迷信,也不会上当,人家要想拿什么法门来骗我们,我们不会上当,为什么?想想你这个法门合不合乎这个原则?合乎这原则,对的,如果与这个原则相违背的,你那个不是佛法。

  「因地法行」,「因地」是修菩萨道,「法」是方法,「行」是行门,这个方法、这个行门都是「依正智圆照」,你绝对不是依情识,也不依神通,是依智慧。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定中来,戒定慧。因此我们一定要明了,戒是手段,用这个手段达到定,成就定,你这个戒就有了功夫,有了结果。定还是手段,它的目的是开慧,智慧开了,智慧开了之后就行了,叫正智圆照。

  所以有些人持戒很严,我们看到也很佩服,很难得,可是他怎么样?不能得定。这就好比念书好用功,一天到晚看他念书,每次考试都不及格,没用处。持戒为什么不能得定?得定的心清净,他不但心不清净,他增长贡高我慢。我这个戒好清净,你不如法,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我,他的心怎么能得定?不能得定。他心里面起了许多的分别执著妄想,这使他不能得定。

  戒定慧的修学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这我们要懂得。自己持戒,看到别人不持戒,起轻慢心,这个戒白持了,变成世间有漏的福报,世间的福报不能达到定,换句话说,这个戒不是功德是福德,福德他有,功德没有。如果戒成就定了,他这戒也变成功德,为什么?定是功德。戒要不能得定,这个戒只是福德,不算功德,这是有很多人持戒很严不能得定。

  像小乘人得定了,九次第定,这定很深了,他不能开慧,为什么不能开慧?死在定里头不能出来。定是得到了,得到了不会用,不起作用,定的作用就失去了,它不起作用,他守在里面,《楞严经》里面所说的「内守幽闲」,他内守,所以他不开智慧,他守在定里头。所以这些我们都要晓得,定是慧的手段,戒是定的手段,戒是手段之手段,我们要不要用?要用,要用还不能死在里头,死在里头不能得定又不能开慧。

  所以戒,诸位要晓得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呆板的。你要想学戒,一定要懂得戒律的精神,戒体、戒相、戒行、戒法统统要明了,而且每条戒都有开遮持犯,所以它是活的不是死的。在什么情况之下,它什么方式都有,它不是永远不变,永远不变那就糟糕。所以有些人受了戒,这个事情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这也犯了戒,那也犯了戒,他要不去受戒,他心里还没事情,他还没有这个妄想分别执著,这一受了戒,受了些什么?受了一大堆的分别执著妄想,这糟糕了,这哪里是佛的意思?你们想想,离了妄想分别执著,心才能得定,这搞了一大堆,增长了许多分别执著妄想,你说这样受戒,十方诸佛岂不是冤枉,佛的戒哪是这样的?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

  受戒,严格的讲,一定要把戒律搞清楚再受,没搞清楚,你受的一定是执著分别、打妄想,打妄想就是我持戒,你没有持戒;我清净,你不清净,就搞这些东西去了。一定是讲清楚,研究清楚,晓得这些东西的做法,这个才能做。

  就像我们打佛七,一定要把经论的道理、方法都搞清楚了,平常念佛也有个功夫了,我们再打佛七。因为打佛七等於考试,好像学生念书,已经念了一个月了,老师要考一考你,如果你书从来没有念,一到这儿来考试那当然不及格,那没有意义。所以佛七是考试的,在这七天当中看看自己功夫、看看自己境界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今天这些有许多办的都变成法会了。像这个我们都必须要知道的,才不致於把修学,古人这些典范,我们把它会错了意思。

  「正智」就是根本智,在儒家讲正心,你看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正心用事就跟此地讲的「正智圆照」是一个意思。儒家的正心也是从戒定慧下功夫,格物致知是戒,诚意是定。儒家讲诚,诚的定义是「一念不生」,你心里有妄想就不诚了。心里面没有妄念,这个心是诚心,诚心起作用就是正心。你看儒与佛所讲的理论、程序不谋而合。

  佛家有戒律,儒家有礼,礼就是戒律,儒家的礼比佛法的戒律还要细密,你们去看看《仪礼》,仪礼三千。我们佛家的戒律,大乘菩萨戒律,《梵网经》里面五十八条,出家是比丘尼戒律最多,也只三百五十条,比起儒家的仪礼差得太远。《礼记》是属於杂记,是《周礼》跟《仪礼》的注解,是注解,好比我们今天讲杂志,是说明礼的道理。为什么要制礼?为什么要学礼?学了礼有什么好处?讲这些。如果要不明礼,格物就做不到,格物是什么?拿佛法来讲就是断烦恼障,致知是破所知障,这是二障,二障除了之后,心就定了,意就诚了,意诚了之后,心就正了,正就是此地的「正智圆照」,「圆照」是讲起作用。此地的「正智」我们可以把它讲作真心,圆觉真心,对待外面一切的境界,用真心对人对事就是圆照,这是大乘修学不二法,是大乘修学不变的原则。凡是符合这个意思,这是正,是大乘正法;违背这个意思是外道,是邪法。

  别人的是非正邪我们不要管它,要注意自己修行是在正法里面行,还是在邪法里面行,这才是重要的。自己行了有了成就了,有这个因缘我们就帮助别人。所以这部经,佛讲经契机,释迦牟尼佛、诸佛菩萨为什么不在现在示现成佛来度化众生?给诸位说,现在众生的机缘不成熟,你给他说正法,他毁谤你,毁谤正法,这罪业太重了。经论里头一再说明毁谤正法的果报是在阿鼻地狱,所以佛不能在今天出世,大慈大悲,不叫众生毁谤正法。现在众生心邪,喜欢邪法,喜欢奇奇怪怪的,妖魔鬼怪变些把戏他喜欢得不得了,你讲正法他根本听不进去,他不能相信,他还要毁谤你,这就是佛为什么不在这时候出现於世。所以佛出现於世是大慈大悲,佛不出世还是大慈大悲。几时到众生觉悟了,吃尽苦头了,想得正法的时候,佛就出现在世间。经文里面讲:

  讲义【文殊章云: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

  这底下就说得很明白。

  讲义【圆照,即自性大智慧光明,返照自性清净觉相。】

  这两句话也正是《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所讲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两句话也很难懂,什么叫「反闻」?此地讲『返照自性清净觉相』。这个地方要晓得,什么是「自性」,什么叫「清净」,什么是「觉相」,要把这个搞清楚,然后才晓得什么叫「返照」。「自性清净觉相」就是大经里面所讲的「清净寂灭相」,清净寂灭相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在七地菩萨所见的境界,一切境界是不生不灭,所以七地菩萨证无生法忍,七地、八地、九地,这些菩萨看世间是不生不灭的,像《法华经》上说的「世间相常住」,跟我们的看法不一样。十地以上,十地、等觉、如来,这三个位次看一切法是清净寂灭相,所以这三个位次叫寂灭忍,排在无生法忍的上面,这个境界在哪里?就在我们眼前。我们看这个世间乱糟糟的,我们看到一切法是生灭法,有情众生有生老病死,无情的众生有成住坏空,我们见不到清净寂灭相,实际上那是清净寂灭相。什么时候你才能见到?你的正智现前的时候才能见到,到正智圆照的时候才能见到,所以《圆觉经》第一章的境界是如来的境界,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但是句句话都是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往后那就是方便说,这里是真实说。

  自性是能变,一切相是所变,这个道理虽然不是我们境界,我们没证得,我们在经论里头听了很多遍,已经不陌生了。虽然不是自己境界,自己没证得,大概也不反对,勉强的可以承认,一切法是自性所变的,当然是清净的,「本来无一物」,自性决定不染,《心经》里头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六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自性原本是清净的。

  自性变现这一切境界,清不清净?体是清净的,相怎么会不清净?譬如我们讲黄金,是清净的,把黄金做成个器具,当然还是清净,所以要晓得境界相是清净的,本来是清净的。什么地方不清净?你的分别执著妄想不清净。譬如外面境界相很干净,我们戴了个黑色的眼镜,看到外面都是黑黑的,是不是外面境界黑了?不是,是你的眼镜障碍了你的正智圆照,你才看到外头是黑的。你戴上个绿眼镜,看到外面就是绿的;戴上红眼镜,看到外面是红的。你只想把外面境界的色彩拿掉,那怎么拿得掉?拿不掉,外头本来没有,本来是清净的,你只把你眼镜拿掉就没事情了,真相就大白了。我们这个眼镜就是无明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你戴了三副眼镜,三副都是有色的眼镜,所以外面的真相你看不到。眼就表正智圆照,障碍住了,外面是清净觉相也障碍住了,坏就坏在这里。所以你要是把这东西去掉了,正智圆照现前了,清净觉相也现前了,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事实就是如此。

  十方诸佛没有这个障碍,你就晓得自性大智慧光明就是正智圆照。智慧从哪来的?智慧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外面来的,不是学来的,本来具足。清净觉相也是自性,自性清净觉相,一切万相也是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自性的体清净,自性的相哪里不清净?所以诸位要晓得一切相里面没有标准,你说这清净、说这染污,苍蝇看到这里清净,它来都不来,它认为那是染污。肮脏的,它认为清净,它非常欢喜,标准不一样。事情是一样的,为什么标准不一样?换句话说,众生迷的不一样,迷心看境界不一样,觉心看境界是一样的,所以要晓得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一样的,不是两样的。

  我、法两种执著都没有了,这个法界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清净觉相,自性清净觉相,一真法界。如果我们戴上了无明、尘沙、见思的眼镜,就把一法界变成了十法界,十法界不是真的,一真法界是真的,有正智圆照,真相就现前。失去了正智,真相虽然在现前,真是叫当面错过,摆在眼前不认得,所以佛讲众生「可怜悯者」,真是可怜。你说真的不在,找不到没话说,就在面前而不晓得,就在面前错过去了,这是可怜悯者。这是讲圆觉的相。底下一段讲圆觉的用:

  讲义【广者,从用得名,即指圆觉妙用。】

  『用』也是从体起用,这个「用」太大了。体第一个作用是起相,起相就是它能够现相,相现出来之后,相的作用就是无量无边。

  讲义【谓此觉体周遍,本有过恒沙等,不可思议之用。】

  『过』是超过,这句话是形容无量无边的大用不可思议,不是我们思惟想像能够达得到。

  讲义【潜兴密应,广多无尽。】

  『潜』是不知不觉,兴起来了。『密』,不是明显的,不是明显的它起了感应道交的作用。『广多』无有穷尽。

  讲义【不独诸佛已证觉体,大用繁兴。】

  『繁』是繁多,『兴』是兴起。

  讲义【即众生在迷,运转施为,亦头头是道。】

  我们哪个人不起作用?你心里面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是作用,你眼见色是作用,耳听声是作用,一举一动都是作用,诸佛菩萨作用就更大了,无量的神通妙用。这个世界文明天天在进步,科技突飞猛进,这都是在凡夫上起了作用。

  讲义【古德云:搬柴运水,尽是禅机。竖拂拈槌,无非妙用。】

  这是禅宗常常听到的一句口头语。什么叫禅?哪一样都是禅,不是说盘腿面壁就叫禅。六祖能大师在黄梅八个月,他哪有时间去盘腿面壁?他没有时间,他天天的工作是破柴、舂米。那个时候寺院里面住了有一千多人,每天吃饭要多少米!那个时候米没有机器去碾,要靠人力舂。舂米可能你们都没见过。这个寺院,在大丛林里面是踏碓,是用石臼,大的石头,一排几十个,那东西很吃力,踏碓舂米,他哪有时间去参禅?破柴也是很辛苦,你一天要烧多少柴火!到山上砍柴,砍回来再劈。那个统统叫禅,那怎么不是禅?所以他坐禅我们不晓得,因为我们观念,坐一定是坐在那里不动,那才叫禅,哪里晓得我们把意思错解了。坐是什么?坐是表示不动,什么不动?心不动,不是身不动。所以他在「教授坐禅」那一章讲,不取相就叫禅,不著相,不动心就叫定。舂米、破柴他不著相,他不动心,换句话说,舂米的时候他是坐禅,破柴的时候他也是坐禅,而那些人在禅堂一天到晚盘腿面壁,心里头在想东想西的,什么都没有。他是在那里真正修禅定。

  禅家有这句佳话,「搬柴运水,尽是禅机」。「竖拂」,「拂」是拂尘,老和尚手上拿的,前面大概从前都是用马尾做的,当什么东西用?桌上有尘土把它掸掉。『拈槌』是说钳槌。『无非妙用』,这是讲作用广大无有边际。

  讲义【以上所明大方广三义,即体相用三大之义也。毕竟是何法耶?故下直指是圆觉一法。此乃如来,先立法义,后出法体。法义既明,当讲法体。】

  『体相用』讲的是我们自己的真心,真心就是圆觉。所以底下说:

  讲义【圆觉者,圆满觉性也。】

  『觉性』是圆满的,决定没有欠缺。佛的觉性是圆满的,众生的觉性还是圆满的。

  讲义【具足众德曰圆,照破无明曰觉。】

  这是解释什么叫做「圆觉」。『具足众德』,就是里面它本来具足的,不是外面来的。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佛在经论里面告诉我们,觉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全智全能,一般世间宗教拿这个来赞扬神、赞扬上帝,其实神与上帝并不是全智全能,因为神与上帝也是凡夫。全智全能是自己的觉性,诸佛全智全能,诸佛跟我们说每个人都是全智全能,可惜你现在那个智与能不起作用,虽不起作用,并没有失掉,所以佛法里讲「失」是迷失,不是真正失掉。迷失是什么?并不是说你的智慧德能失掉,是智慧德能失去作用。这个失是讲失去作用,不是讲它的体失去了。

  我们现在讲这个失也真的失,为什么?我们不相信自己全智全能,不相信自己有智慧,那就是失掉了。你如果相信了,你这能力就能恢复,不相信就不能恢复,所以说我们能不能恢复自己的圆觉性就是信心,第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有没有具足信心。如果相信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成佛,你这一生就能成佛。所以成佛究竟要多少时间没有一定,什么时候你觉悟了,什么时候你就成佛。什么时候你不觉,那你不能成佛。

  经上虽然说众生修行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有人问这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我前些年在嘉义禅林寺办大专讲座的时候,蓝吉富就向我提出这个问题,就问经上讲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他问我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告诉他亦真亦假。怎么亦真亦假?你要是没有自信心那不止三大阿僧只劫,佛说三大阿僧只劫跟你讲客气话。你要具足信心,当生就成就了。那佛有没有说妄语?佛没有说妄语,因为念劫是圆融的,时间不是定法,所以佛并没有妄语。一念可以展开为无量劫,无量劫可以浓缩成一念,所以一弹指就是无量劫,修行无量劫才能成佛,那一弹指就成佛了。关键就在信心上,实在太难了,几个人能相信自己这一生当中把无量劫以来的业障能消除?究竟圆满的佛道能成就?几个人能相信?别说这个,就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几个人拍拍胸膀有把握,决定我这一生要去,决定不落空的?有几个人能够这样全程肯定的相信?总是什么?半信半疑,不能不念,到底有没有西方?到底我能不能去得了?佛在经上讲这个话到底靠得住、靠不住?总是打了许多的问号,所以你不容易成就。即使去了品位也不高,为什么原因?问号太多了。这是你信心没法子建立,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所以一定要读诵大乘,把这些道理统统都搞清楚了,你的信心建立了。

  譬如说讲经,这是小事,鸡毛蒜皮的小事,你们都没有信心,讲经好难,这东西我怎么行?你能不能讲?当然能讲,你不相信!如果你果然有信心,这个事情不难,我也能做得到,我花上个三、五年,我一定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个第一流的讲经的法师。能不能做到?能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在乎你的信心。

  再跟诸位说,做法师不一定要出家,做和尚也不一定要出家,这要搞清楚,你要不搞清楚,那人家一问你,你简直是外行。李老师是在家居士,人家写给他的字画,提的款「雪庐大和尚」,你这一看,「你出了家还俗了?」所以你搞错了。「和尚」是不分在家、出家都可以称呼,法师在家、出家都可以称呼,通称的。凡是讲经说法的都称为法师,不管在家、出家,不管男众、女众,都称法师。

  「和尚」是亲教师,你的学生跟你学法,你的学生称你就称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老师。你说老师,有在家的老师,有出家的老师,男的老师,女的老师。唯独比丘、比丘尼是出家的,这个我们要搞清楚。比丘、比丘尼一定要出家,受过出家人的戒律。和尚不一定出家,法师不一定出家。这就是叫你当法师、当和尚,并没有叫你出家。这个要搞清楚。

  信心建立,什么事情必定成功。可是建立信心不容易,不容易的原因在哪里?你自己不相信,信不过自己,信心不能清净。你们诸位机缘、机会不巧,假如你们要像我那时候,看看台中李老师教那个讲经班,你们如果一看,信心一定就具足了,你们没看到。我本来跟你们一样没有信心,只发心学佛,从来没有动过念头说要出来讲经,没有动过这念头,为什么?不敢动这念头,不相信自己。跑到台中去看到李老师班上那些讲经的诸位法师们,我一看,我的信心就十足了,一看就十足了,他们能讲,那我上台绝不比他差,这念头马上就起来了,讲经的心马上就生了。前天我给你们提过,百分之八十小学程度,年岁差不多百分之八十都比我大,比我年岁小的大概只有五、六个人,二十多个人当中,五、六个人恐怕还不到,可能只有三、四个人比我年纪小,其余都比我大。年岁最大的六十岁,我那时候才三十一、二岁。他们都能够学,都能够上台讲经讲得头头是道,年岁我们比人轻,程度也不输给他们,为什么我们不能?如果你们看到那个班,你们一定神气十足。

  台中李老师教人讲经多久成就?一个月成就,不可思议。所以我学了这一套,前几年我也办了个内典研究班,训练几个学生,我训练学生三个月成就,现在在洛杉矶法光寺里头,禅光、照弘就是我训练出来的,三个月成就,他们今天能讲经了。所以台中的方法如法炮制,果然有效,这是不难。所以你们要是真正发心的话,如果我要在此地住上一个月,大概可以能够训练五、六个人出来。你们如果向我报名的话,发心学讲经,明年我找个时间来这里住一个月,这真的,我一定来,这一个月我天天听你们讲,你们每天讲给我听。一个星期是六天,你们六个讲经,星期一甲讲,星期二乙讲,星期三丙讲,六个人,一个月一个人讲四次,四次讲一部。开头讲经不能发挥,不能讲那么详细,那不容易的。李老师当年教《弥陀经》,这一部《弥陀经》几个钟点讲完?四个半钟点。所以四次足够了。我们一次集会三个小时,你讲一个半钟点,我用一个半钟点时间给你讲评,不这么逼不能成就。这一部经你要是讲下来之后,以后再学第二部就照同样的方法去学,这样才能成就。这是讲到我们本性里面具足智慧、德能,自己一定要明白。

  讲义【此圆觉,即诸佛之本源,众生之心地,而为十法界所依之体,具有不变随缘二义。】

  这是讲我们的圆觉性,我们的真心,诸佛成佛是依这个成佛的,众生所以成为众生也是依这个变成众生的。悟了圆觉就叫诸佛,所以是『诸佛之本源』。迷了圆觉就叫众生,所以是『众生之心地』。「众生之心地」,心地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从哪里来的?迷了真性变出来的,变为众生心,众生的心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所以八识五十一心所的体性就是圆觉性,就是真如本性。不但是生佛这本体,同时也是十法界依正庄严的本体,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圆觉性变现之物。它『具有不变随缘二义』,它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随缘,虽然随缘,圆觉性决定不变。所以说在佛不增,圆觉性本来具足的智慧,在佛的果地上并没有增加,在众生地位上没有减少,不增不减。在佛,并不是智慧生了;在凡夫,也不是智慧灭了,它不生不灭。所以这里讲:

  讲义【本来清净,不动不变,而能随迷悟之缘。】

  随迷的缘就变成六道、六凡,随悟的缘就成了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

  讲义【虽为迷悟所依,不为迷悟所变。】

  这一句话很重要,决定不变。因为它不变,所以只要你有信心,随时都能够恢复,我们这个信心是从这里建立,这不变。如来有那么大的智慧,我们就没有了,我们没变,问题就是你什么时候悟了,什么时候信了,你的智慧就现前了。信了的时候,第一个,你心要空,真正相信了,真信是什么?真信的样子是「本来无一物」,我们一定要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个时候自性就现前了。心里面没有一切妄念了,心就清净了,清净就是禅定。戒律虽然没有修,但是你定得到了,定得到了等於戒就圆满了,所以这叫定共戒,定里面有戒,而且是圆满的。如果你开悟了,开悟就是道共戒,觉悟的人戒律是清净的,是圆满的,他不必修也是圆满的。因为戒的目的是叫你得定、开慧,他已经开慧了,已经开慧了还要用这个手段吗?所以说心在定中也不犯戒,大彻大悟也不犯戒。

  讲义【圆觉平等。】

  这就讲不增不减。《金刚经》上所说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它是什么法?就是指真如本性,就是指圆觉的体相用,三大,生佛平等,决定没有高下。我们在世间所看到种种有高下不平等的现象,这个现象从哪来?从迷位上来,都是迷了圆觉。他迷的程度浅,就好像他智慧也高,福报也大。他迷得深,好像他的智慧也小。高下、平等是从迷的浅深上这样的来看,其实在他的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是迷的程度不相同。好像我们这十几盏灯,有的灯就包了一层纸,它透的光还不少;另外一盏包两层,它就不如这一盏亮;再包个三层的,比这个又差得远,其实里面都一样的,没有差别,就是你迷的浅深不同,透出来的智慧光明好像有大小不同。这障碍我们一定要晓得,这障碍是烦恼障、所知障,这是障碍。你要想恢复你的圆觉体、相、用,要恢复你的全智全能,一定要断烦恼,一定要破所知障,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二障不除,虽然你具有圆觉性的大方广,可是不行,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

  断烦恼障就是把内心里面,不是外头境界,诸位要晓得,内心里头的贪瞋痴慢疑这些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你的烦恼就断了,从什么地方做起?从得失、取舍上下手。头一个是什么?得失的心放下,从这里下手。我在一切法里头没有得失的心,得到没有欢喜心,失掉也不烦恼,你的心地清净自在。没有取舍,一切随缘,没有的时候并不想要,有的时候也不想把它丢掉,无取无舍,一切任用自在,随缘而不攀缘,从这个地方下手破烦恼。

  破所知障一定要舍知见,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成见,从这里下手。成见重的也是烦恼,实际上烦恼障与所知障有密切的关系,有分不开的关系,因为所知障是属於见解,烦恼障除的是执著,是得失,我们讲很现实的话,在利害得失上面起起烦恼障。如果你把利害得失统统丢掉了,你还有什么烦恼?没有烦恼。把你所有的见解、知见舍掉。从这个地方下手。

  我们念佛,乃至我们修六度,那都是讲方法。念佛是念念提醒我们觉悟,烦恼生了,一句阿弥陀佛把烦恼压下去。我们知见生了,一句阿弥陀佛把知见压下去,总而言之,使我们自己的心要常住在清净觉照里面,清净心就觉就照,所以这一句佛号是个方法。修六度也是方法,修布施,布施就是方法,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戒律就是规律,无论做什么事情有规律,有条不紊。修忍辱、修精进、修禅定,无非都是修清净圆觉,那是个方法。

  这底下讲《金刚经》上讲的「是法」:

  讲义【指实相般若,即此经之圆觉也。】

  这刚才说过了,不必讲了。再看底下这一段:

  讲义【圆觉,并非他物,即人人本有之真心。】

  这一句话给我们点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段很重要。注意什么?『本有』,他不是修来的,是你本来有的,注意这是本有。真心不是妄心,妄心是本来无的。真心是本来有,现在还有,虽然迷了,迷了还有,绝不会失掉。底下这一段讲义诸位自己去看,我在此地提醒诸位就是这一句。再看底下一段,第四面倒数第四行,这里头也有几句话很重要:

  讲义【圆觉一法,是大陀罗尼,能总一切法,能持无量义。】

  这几句话很重要,如果我们肯定了,能相信,能承认,你修学的信心就建立了,只要信心建立,你这一生决定成就,佛法是当生成就的佛法。佛与众生,给诸位说,一念之隔。佛在经上讲得太多了,一念觉就是佛,一念迷就是众生,就在一念。佛是悟一念,众生是迷一念,一念就是一心,就是一真。其实这个念真的只有一念,没有第二念,第二念是相续的,实在讲只有一念,所以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是假的,一念不觉不是真的,一念是真的,觉是真的。所以一念觉,你的正智立刻就现前。

  圆觉就是我们自己本有的真心,自家本有的真心就是『大陀罗尼』,「陀罗尼」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总持」。底下是解释,『能总一切法,能持无量义』,这就是说明我们本有的真心具足万德万能。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法从哪里来的?从我们本有真心变现出来的。本有真心变现这一切法,整个的真心就是全体的妄境,这就好像我们做梦一样,整个的梦境就是我们的心,整个的心就是梦境,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妄不二,真妄一如。诸位果然能够入了这个境界,就叫入一真法界。全妄即真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就在我们眼前,问题在这一念上,一念之差,一念觉你就是住一真法界,与十方诸佛没有两样,十方诸佛住的是一真法界。一念迷就住十法界,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你的感受是十法界的感受。一念觉,你在这个世间感受是一真法界的感受。迷得浅的人感受很自在,我们说很大方、很自在;迷得重的人样样事情斤斤计较,苦不堪言,这个东西在觉迷。下面这是引用《起信论》里面几句话来证明,证明圆觉心是大陀罗尼。

  末后有一段,这是本经里面佛告文殊菩萨:

  讲义【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盘,及波罗密,教授菩萨。又告普贤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

  这些经文说明宇宙万有统统是自己真心所变现之物,是佛在经上常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众生在迷,不悟圆觉。你悟了圆觉,你对这个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的看法就平等了。正如同做梦,我们在梦中里面,梦中有你很喜欢的人,梦中也有很讨厌的人,冤家对头,梦中有很喜欢的环境,梦中有很恶劣的环境,你要是一觉得你做梦了,那统统是自己变的,喜欢的好人是自己心变的,讨厌的人还是自己变的,不是外面来的,顺境是自己心变的,逆境也是自己心变的。诸位一定要问了,既然都是我自己心变的,为什么我不变成好境界,为什么要变这个恶境界?你现在变不能随你的意思变,为什么不随你的意思?因为你现在意思都是假的,你把那个假的意思都去掉的时候,样样都自在了。懂得吗?我们这个心有善心所,《百法》里面讲,善心所变善的境界,恶心所变恶境界,善心所只有十一个,恶心所二十六个,所以这世间不如意事常八九。烦恼心所二十六个,何况恶的心所势力大,十一个善心所往往不能跟它相比,虽有善,善的力量也不强,你看看烦恼里头贪瞋痴势力多大,所以你做梦会做恶梦,有道理的,自己变的。天天做恶梦,那就是什么?你烦恼心所太多,力量太强大,所以梦境是妄心所变的。

  我们世间这种种感受,因为你烦恼心所力量大,所以你感受有烦恼。其实外面人,人都一样的,为什么偏偏对这个感情好,对那个不好?你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事实上没有这回事情,都是自己心里面对外头境界产生了变化,所以自作自受。外境与我们不相干,外面境界相永远是中立的,是平等的,是清净的,而是你自己的观感产生不清净。如果他真的是好,那应该每个人看到都好。我们看到这个人很美,古人讲这个美人在桥底下看鱼,鱼看到都跑掉了,它看到就像罗刹一样,观感不一样,这就说明美与丑没有标准,完全凭你自己意识里的妄念订标准。而且你自己也没标准,今天看到很美,明天看到不美了,换句话说,你本身建立的标准天天在起变化,哪有标准?所以要懂这道理。佛祖常给我们讲「境缘没有好丑,好丑在人心」,妄心,真心里头没有,所以真心里头的境界是一心,一心对外面境界没有差别。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修净土法门是最直接、最了当。你们要问选择法门,哪一个法门最好?我给你讲有人不相信。我从前学佛,别人跟我讲我也不相信,我是最不相信净土的。我学佛的时候,第一个不相信戒律,第二个不相信净土,这成见很深。戒律是什么?三千年前印度人的生活方式,我们学佛学它的道理,学它的理论,何必去学做三千年前印度人,这我们不甘心、不情愿,成见很深。所以章嘉大师花了三年的时间才把我的念头转变过来,好不容易,实在讲太固执了。

  净土法门,我学佛第七年才相信,不简单,很不容易接受。那时候学了七年对净土有个好印象,不反对,真正相信是从大部经上反过头来之后,读《华严》才晓得这法门是第一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法门能跟它相比,为什么?它直截了当,因为它这方法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结果就入一真法界,这不是直截了当吗?

  所以从《华严经》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第一位善知识教他念佛法门,最后一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头一尾,一看恍然大悟,净土法门原来是善财童子的主修法门,当中什么禅、密、教、戒律,乱七八糟的,都是他的助修法门,不是主修的。当中五十一位善知识是代表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是帮助,是助修,那个助你用它可以,不用它也可以,你不用它就是一条直路,实在讲就是一条直路,旁边修其他的法门那是拐弯抹角,到后来还要找到这一条路才能成功,他要不找到归到净土这一条路,他不能成功。最直捷、最了当,你不在大经大论上下过苦功夫不会相信的,把它看得太浅,《弥陀经》那么一点点,这算得了什么!说也说不出一个什么道理出来,哪里晓得《弥陀经》里头含著无量义,不知道。到我们读了大经之后,《华严经》读了之后,再读《弥陀经》,才晓得《弥陀经》是《华严经》的浓缩,小《华严》,《华严经》是大《弥陀经》,两个所讲的没有两样。一心不乱能入,一真法界是所入,能所不二,所以你要想通达净土,你要不通达《华严》,你怎么能够入?这是我们的门路,一般人把禅看得很高,密看得很高,不知道禅与密统统在净土里面,这是我们一定要觉悟的。

  第五页第二行,这当中一句话希望诸位特别要记住:

  讲义【圆觉,即一心之别名。一心,为诸法所依之体。诸法,乃一心之用。此心一法多名。《华严》则曰:一真法界。《楞严》则曰:如来藏性。《净名》则曰:不思议解脱。《法华》则曰:一乘实相。或云真如实际,或谓寂灭一心。在有情分中,名为佛性。在无情分中,称为法性。名殊体一,无非圆觉一法也。】

  『净名』就是《维摩经》。诸位要是把这几句念念,没话说了。这几句念念,你就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修一心不乱,修一心不乱就是修圆觉,就是修大圆觉法,修一心不乱就是修如来藏性,就是修首楞严,修一心不乱就是修一真法界,你看看最直捷、最了当。搞别的法子修,麻烦,吃力不讨好,还未必能成功,当中还有什么魔障打闲岔,麻烦多了。这个法门是一条康庄大道,好像高速公路什么障碍都没有。你走别的,红绿灯多得很,行人穿过来、穿过去,要处处小心。这什么也没有,一直往前走,你看多自在!所以选择法门不晓得选择这个法门,这叫愚痴,这是没有办法。

  我也是在大经里头,很幸运,读了这么多大经,讲了这么多大经,在这里头才觉悟,才体会到,原来这是真正了不起的法门。所以我今年年初在香港讲经,看到《西方公据》如获至宝,从前我看到这个没瞧在眼里,瞧不起它。这一次到那里去,看看图书馆的书,所有的书里头最看重的就这本书,我觉得千经万论都在这本书,拿到这本书,整个《大藏经》一切法统统在里头,一法都不漏,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一句佛号什么都包括了。所以一回来之后,赶紧去翻印。这次旧金山有不少同修发心印经,送给我也不少钱,发心印经,再印《西方公据》,希望《西方公据》将来能在此地大量流通。这次我带了一千多本,九品莲图大概好像寄了有四千本,《西方公据》是一千本,莲图有四千本。

  所以你们同修们要想,怎么修,怎么选择法门,你们要是选择净土法门了,虽然是不知道,瞎猫碰到死老鼠,碰对了,这很幸运。你如果要是在这瞧,选来选去,选上几十年之后还选这个净土,你说那时间浪费实在太可惜,问题就是你要相信。过去那些老师跟我们讲我们不相信,必须自己是苦苦的搞了十几二十年,这才想到老师讲的话没错,才知道他是位好老师。自己是,俗话讲得好,「不到黄河心不死」,一定处处碰钉子,搞得焦头烂额之后,回过头来这一下才觉悟到,原来这个法门是条直路,才发现。

  讲义【圆觉一法,通因彻果,十法界不出圆觉一法,本具圆觉。】

  这底下非常重要。

  讲义【而迷背圆觉者,六凡也。】

  凡夫迷了圆觉,违背了圆觉。

  讲义【虽闻圆觉,而不悟圆觉者,二乘也。】

  二乘人听说,但是他不开悟,没悟。

  讲义【分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菩萨也。】

  菩萨闻圆觉,信圆觉,还没入圆觉。

  讲义【满证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如来也。】

  这几句话很重要,说明什么?四圣六凡就是在圆觉性迷悟上而显示的差别,圆觉本来没有差别,而是一切众生对圆觉性迷悟程度不同,才分的有四圣六凡。

  讲义【离圆觉无十法界,离十法界,不成圆觉。】

  十法界是圆觉实相,圆觉清净,这个境界相也清净,所以说圆照清净觉相,这句话的意思到这地方就十分明了了。如来是圆满圆觉,『住持圆觉』就是圆照清净觉相,他在十法界里面无取无舍,不即不离,无得无失,这就是清净圆照觉相。

  讲义【体周十界,用等恒沙。】

  『体』是讲圆觉的本体,理体就是讲的法性,周遍十法界,作用无量无边。再底下两句话,刚才我讲过了:

  讲义【不即诸法,不离诸法,是之谓无上心法。】

  这一段我们把它多念几遍,念了会开悟的。到这个地方,这是把「法义」讲完了,也就是经题里面「大方广圆觉」。下面是讲:

  讲义【修多罗。】

  『修多罗』翻作契经,「修多罗」是印度话。什么叫契经?契是讲契合,就是相应的意思。

  讲义【谓契理契机之教,上契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

  这两句话要是用我们现在白话来说,他所讲的能够符合诸佛所证的最高的真理,叫『契理』。说的这些话又能够适合於现前大众的程度,我们一听能懂、能接受,这叫『契机』。如果适合我们现前的程度,我们听了能够懂、能够接受,但是不是真理,那不能叫契理。或者符合真理,是真理,说得太深了,我们听了不懂,听了不相信,不契机,这个都不行。凡是佛讲的经一定是契机契理。这一点,你们如果要是发心,真正发心出来学讲经,从今天起就发心,心要发足,我们发心出来弘法利生,出来做大法师,讲经要契机契理,为什么?有一些法师对於初学同修讲经讲得太深了,底下有人听不懂就请教法师,你讲得太深了,法师说我讲的经,你们要听懂了,那还值钱吗?听不懂,何必要讲?有这种弊病的,我们千万不要犯。深的道理要把它讲的浅。这部经你真正透彻了,那个理可深可浅,可长可短,你在讲席上非常自在,可以深讲,可以浅讲,可以长讲,可以短讲,一部《金刚经》可以讲十二年,一部《金刚经》也可以讲一个钟点,都是讲经,一点都没漏。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我过去讲过六年,讲《讲义》讲了六年,讲了多少?讲了一半,所以全部讲完要十二年,讲《讲义》。《讲义》就很清楚了,《讲义》还有人看不懂,再讲《讲义》。江味农的《金刚经讲义》大概很少人讲,我们曾经讲过《讲义》。所以可长可短,一定要契机契理。

  讲义【了义者,大乘究竟显了之义。】

  这是大乘法,不但是大乘,而且是究竟法,究竟圆满的法。不但究竟还明显,明显、了然,义理一点没有隐藏,完全显露在你面前,你一听就能明了,一看就能明了。

  讲义【彻法流之源底,谓之究竟。谈理至极,显现明了,非同小乘,权渐方便,隐密之谈,说不究竟。】

  这是真正叫究竟了义。你把这几行念一念,你就晓得什么叫做了义。因为有些人确实是业障重,迷得深,把不了义的看作高深秘密了不起的佛法,把了义的没看在眼里,没当成一回事情,这是我们自己要觉悟。

  下面他是引用唐朝顺宗皇帝和清凉大师的一段对话,来说明什么叫了义,什么叫不了义,大概是唐顺宗皇帝请教清凉大师的。清凉大师活了一百多岁,他一生当中经历了九代,九个皇帝,他寿命长,他一生当中经历九个皇帝,而为七个皇帝的老师,当时称为清凉国师。

  讲义【问清凉国师云:诸经中,何者了义,何者不了义?答曰:佛一代教。】

  就是佛在世的时候,一生讲经说法。

  讲义【若约唯为一事,则八万度门,莫非了义。】

  佛所说的经都是为了普度众生,一切经皆是了义,这是真说。

  讲义【若圆器受法,无法不圆,得之由人,亦皆了义。】

  这意思就更圆满了,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由此可知,了义不在经在人,大彻大悟的人看一切法都是了义,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不但看《大方广圆觉经》是了义,就是幼稚园小孩念的小狗叫、小猫跳也是了义,无有一法不了义,跟《大方广圆觉经》没有两样,你自己要证到圆满究竟的智慧才行,所以无有一法不圆。

  讲义【此二。】

  这两种讲法。

  讲义【皆不必拣。】

  就是无从拣别,为什么?法法了义,无有一法不了义。但是这个真是从原理原则上讲,是从证得圆觉的人讲那才行。如果不到这程度,像我们现在烦恼重重,所以佛就教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讲义【今约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有了不了。故《净名》、《涅盘》、《宝积》等经,皆云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这是佛的方便说。

  讲义【了义者,大乘教也,不了义者,小乘教也,此乃一往之分。】

  这是佛教一般的看法,为什么?小乘经只讲到断见思烦恼,成就三昧,智慧没开,小乘证到阿罗汉果,这是不了义。大乘经里面不但是要断见思烦恼,还要分破无明,圆觉正智现前,禅家讲明心见性,这是了义。这就是讲我们修学要依大乘不要依小乘,小乘是大乘的基础,我们要利用小乘达到大乘,不能够住在小乘里,不能够依赖小乘而不放弃,小乘可以作为一个过渡,到大乘了,小乘就舍弃。大乘里面也有究竟、不究竟,所以这个地方讲:

  讲义【若大乘中,虽然六度齐修,智悲并运,定说三乘不一,亦非了义。若会三权归一实。】

  这是了义,这意思在《法华经》里面。《法华经》里面佛给我们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所以在佛一代时教里面来讲,佛在法华会上等於说把一生的教学做最后的总结论,从阿含、方等、般若,这里面的确有权有实,曾经讲过声闻乘,讲过缘觉乘,讲过菩萨乘,所以在总结的这一会里面讲了,过去所讲的三乘是权说,至於在法华会上是真实说,会权归实。我们要问了,佛在最初为什么不说真实?最初说真实没人相信,没人能接受,所以以种种善巧方便,到这时候你可以接受,你可以相信。实在说如果大家都是教你念佛,你就肯念佛,叫你求生西方,你就老实死心塌地求生西方,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口舌就不要费了,省了很多力气。为什么?你要学什么法门,到西方极乐世界找阿弥陀佛去学去,反正在这个地方也搞不清楚。在这个地方不管你学哪个法门都学一点皮毛,学一点常识,认真讲你一样也没学到。你要想学东西,统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一点都没错的,但是我们不肯相信,所以佛才拐弯抹角说这个、说那个,说得天花乱坠,把你搞得迷惑颠倒,到最后这个也难,那个也不能成就,老实念佛,乖乖的念佛。故意给你折磨一番,搞得你死心塌地,要不然你不肯学这个法门,就是这么一回事情。

  所以你要晓得,了义与不了义也不是一个定法,这是我们要晓得的,可是有个原则,凡是叫我们明心见性的,这是决定了义,如果这法门叫你不能明心见性,这个不算了义。那我们想想念阿弥陀佛是不是了义?念阿弥陀佛念到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生实报庄严土。《华严经》里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西方净土,生实报庄严土。如果我们得到理一心不乱,也生到实报庄严土,跟华严会上的法身大士无二无别,它怎么不了义?你要说《华严经》是了义,那这一句阿弥陀佛也是了义,这没话说。不但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念到实报庄严土,还念到常寂光土,那是究竟了义,你看就是用四个字,四字洪名,就能够叫你在一生当中达到究竟了义。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所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是禅宗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不假方便」,只用这一句名号,不要加任何东西,不必加上任何法门,不必加上参禅,不必加上观想,也不必加上什么,什么都不加,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

  开头念,功夫有等级,开头第一步功夫是功夫成片,就是我们讲成就,初步的成就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等於就是保险,为什么?决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第一个初步成就之后再向上提升,第二步的成就是事一心不乱,再提升一级,第三步成就就是理一心不乱。所以我们必须在现前,在我们有生之年,把我们的境界逐步不断的向上提升,这个容易,这一门提升容易,搞其他的法门非常难。

  它不是了义什么是了义?它要不是了义,《弥陀经》里为什么十方诸佛都赞叹,我们要看到这种现象,真的心里会吃一惊。你看佛讲一切经,哪有十方诸佛来赞叹的?讲《弥陀经》,十方诸佛都来赞叹,十方诸佛都帮助释迦牟尼佛来劝我们,我们要不肯相信,要轻视了它,不但轻视了释迦牟尼佛,连十方诸佛也没瞧在眼里,那怎么能成功?

  这是我们一定要细心的学习,去反省自己,我们在现前一切法门里面应该选择哪个法门。我在此地劝你们,你们信不信,我也很难说,当初善知识劝我,我也不信,不过他们劝我的话没有我说得那么多,没有我说得那么透彻,大概他晓得说得再多、再透彻我还是不相信,不如不说,看到我这个人不到黄河心不死。你们相信了,接受了,将来你们往生了,跟诸位说,是你们自己的好处,与我不相干。你自己的好处,你们不相信,不肯修,修学别的法门,吃了很大的苦头,甚至於将来不能成就,与我不相干,都不相干,你们明白这个就好。对於你们自己切身的利害,与我不相干。你成佛是你成佛,不是我成佛;你堕落是你堕落,不是我堕落,要记住这个。底下一段,「经」的意思就不必讲了,明天我们从「教起因缘」这一段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