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七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08-0027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三页:
经【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菩萨於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这是「文殊菩萨章」最后一段经文。『众幻灭无处』,「幻」是幻化不真。
讲义【众幻者:幻身、幻心、幻惑。惑即无明。】
身心是属於迹象,幻妄之相;『惑』是幻之根本,也可以说是幻妄的根源。《起信论》跟我们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由此可知,无明还在三细之先,无明是一切虚妄的根源。佛在一切大乘了义经典里面告诉我们:
讲义【无明本空,故亦如幻。】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本觉本有,不觉本空」,这是说明这些幻妄的真实相。可是这个真相却不是我们一般人能觉察得到,必须要智慧现前才能觉察得到,换句话说,才能把这个真相看清楚。
讲义【圆照之真智现前,无明之幻惑即灭。】
本经告诉我们,「圆照真智现前」,圆满的觉照,真实的智慧现前,才能照见无明本空,像《般若心经》里面所说「照见五蕴皆空」,这时候「无明幻惑」就消灭了。消灭了,我们要问:这个境界相还有没有?像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所说「觉后空空无大千」,试问问,这时候大千世界还有没有?如果说没有,我们要问「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觉悟,阿弥陀佛有没有觉悟?」不要说那些菩萨祖师,诸佛如来岂不是各个圆照真智现前?西方极乐世界现在存在,娑婆世界,我们现在所依报的国土,也明明现前,在我们眼前,为什么要说觉后空空无大千?「觉后空空无」怎么讲法?
给诸位说,真如本性是一个理体,既有体当然就有相,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读了很多,也了解得很详细,有体就有相,有体就有作用,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所谓法尔如是,那怎么会没有?为什么又说无大千?这「无」是无虚妄分别,因为你在迷的时候,你在这个境界里面分自分他、分彼分此,产生无量的分别、无量的执著。给你讲「觉后空空无大千」,是你再也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也没有妄念,是说没有这个,不是说这个世界都没有;是了解一切境界相的真相,晓得这些相都是幻化之相,这些相与体、与理不相妨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是说这个,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希望诸位要了解这桩事情。
有些人学佛、读经,依文解义,认为「觉后空空无大千」,什么都没有,那不要学佛,学了佛,学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世界也没有,人身也没有,这还有什么意思?你看看华藏世界应有尽有,看看西方净土那样殊胜庄严,哪一个地方能跟它相比!那就叫觉后空空无大千的境界。其实我们现前的境界,你是没有觉,觉了之后,这眼前的境界也是空空无大千,就是在一切境界里能够一念不生,心地清净。「觉后空空无大千」跟六祖所讲「本来无一物」一个意思,你们想想对不对?永嘉说「空空无大千」,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一个意思;说的言语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是同样的境界。
「无明之幻惑即灭」,换句话说,妄相没有了,实相现前。《般若经》里面常讲「实相般若」。《楞严经》里面所讲「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如果入了这个境界,可以说「凡所有相,皆是实相」。你迷的时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悟的时候,「凡所有相,皆是实相」。实相跟虚妄是同一个意思,凡夫没有这个智慧,他把它看作两桩事情;觉者了解是一桩事情,所谓一真法界,所谓「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讲义【如众空华,灭於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无生处故。】
前面长行有这么几句话。空中本来没有,空中之花是病眼所见,好眼睛看这虚空当中没有花,病眼看空中才看出这些幻化。你眼睛好了,空中花没有了,你能说这花有一定的处所灭掉?灭到哪里去?这比喻说明一切法「本来不生,今亦不灭」,一切法原本就是不生不灭,这是事实真相。从这个例子引申,我们现前十法界依正庄严也是「本来不生,今亦不灭」。但是,这种不生不灭的境界相,我们看不出来,原因在哪里?我们迷在境界里面。如果诸位智慧现前,能把这个事情看得详详细细、清清楚楚,这就叫证得无生法忍,晓得一切法的真实相,确实不生不灭。
你要是不懂得不生不灭的道理,你看到人有生老病死,山河大地、星球有成住坏空,怎么会不生不灭?明明看到是有生有灭,为什么说不生不灭?你就想到病眼睛看空花那个样子,眼睛有病看到空中真的有花,有花,你也不会说这个花生起来,眼睛好了花没有了,你不会说那个花灭了,为什么?因为你明了那个花是假的、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所以你对於那个境界相不会起生灭这个妄念,不会起这个妄想。我们把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比喻那个空花,真正要觉悟了,你也晓得十法界依正庄严正如佛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在这一切法里头不会再有生灭的念头生起,晓得事实的真相确实没有生灭。《圆觉经》最深的就是第一章,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普贤章」以下都讲修证的方法。
讲义【众幻元无,并非灭於真如。】
『真如』虽然没有相,它能随缘现相。虽现这个相,相是它的作用,就是真如起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体相用是一不是二。下面这两句话很重要:
讲义【佛道本成,到此亦无所得。】
与《楞严经》里面所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义趣是相同。所以,佛在《华严》与本经上都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虽然说本来成佛,可是你现在迷了,不但迷了,而且迷得太深。如何妄尽还源,这就要修证的功夫。
《梵网经》的宗旨跟《楞严经》一样,是讲「成佛之道」。《梵网经》完全讲十方诸佛,里头不讲菩萨,十方诸佛他是怎么成就?我们今天用的戒本是《梵网经・心地品》的下卷,「心地品」一共有两卷,下卷是戒本。上卷讲菩萨怎样修心?三十心是地,叫心地;三十心(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那个菩萨他们用什么心?十地菩萨,地还是心,那个心圆满了,能生无量功德,所以称之为地。《梵网经》,与我们现前所读诵的一乘了义大经合起来看,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与我们本修的这个法门相辅相成。
《梵网经・心地品》最好从上卷讲起。李圆净居士编《汇解》,编得非常好,他将智者大师的《疏》、莲池大师的《发隐》、蕅益大师的《合注》,这三样东西统统汇编在一起,后面以表解来说明大小乘以及开遮持犯,可以说条理分明,使初学的人一看就能明了,是非常难得的好版本。但是,要是不知道上卷(就是菩萨应该如何来修心),这个十重四十八轻就没有落脚之处,十重四十八轻修的是什么?那是方法,目的在哪里?所以上卷非常重要。
修学一定要从根本法学起,这是我一再在讲席当中劝勉诸位同修,如果我们舍弃根本法,在这大经大论里头一辈子都不会开悟。古人念一部经念上十年,念上三千遍,他能开悟。现在的人念上十年不会开悟,原因在哪里?古人的心地厚道,现在我们找像古时候那种厚道的人,找不到。我们自己的心很乱,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满肚子人我是非,用这种心你去念《楞严》、念《华严》、念《法华》,念上十年决定不开悟。别人念十年,古人念十年,念开悟了,那是什么?他那个心是什么都没有,老实,他没有妄念,他没有是非人我,人家骂他一句,「阿弥陀佛」,给他赞叹,也「阿弥陀佛」,他没分别心。只知道修自己,不问人我是非,以厚道待人,所以他花上十年时间能成就。所以存心重要,我们存的是什么心。
看古人的成就要面面观,许许多多因素,不是一、二个条件,由此可知,古人那个法子我们学不来。像莲池大师还从功过格下手,他是什么样的人,他那个是什么时代?人家在功过格上用三年的工夫,我们在功过格上恐怕要用三十年的工夫;不肯干就不能成就,这是一点都不假。诸佛菩萨、历代祖师,他证什么?证「无所得」。你要能够证到无所得,虽然不成佛,去佛也不远;你要「有所得」,你是凡夫,你还有菩提所得、涅盘所得,不是佛菩萨。二乘人他所以不能成佛,就是他有所得,他证得涅盘,他有所得,所以他所知障不能破,法执不能了断,原因就在此地。
如果晓得在一切境界里无所得,就像作梦一样,梦幻泡影,在梦中你醒过来之后,想想在梦里你得到什么?那个梦一醒才觉悟,原来是一场空,毕竟空,毕竟空就是无所得。如果我们今天真正明了,眼前一切境界相宛如梦中,毕竟无所得,你的心多清净,你还会有烦恼吗?你那个烦恼生起是因为有得有失,你才生烦恼;你要是没有得失,你的烦恼从哪里生?烦恼就没有,烦恼障就断,我法二执就破。再告诉诸位,到无所得,你所得到是尽虚空遍法界,是整体、是圆满,一丝毫没有欠缺。你在这里面起一念得失的心,那真是像整个大海,你所得到就一滴水而已,把整个大海都失掉,这是事实。
『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成佛就是证得圆满,密宗所修大圆满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我必须奉劝诸位,以密宗的方法来修这个大圆满,很难得到圆满,为什么?不如法。教理不明,不能学密。密法在佛教里面叫做加行,不是初学,是功夫已经修得差不多,再用密法把你的修行时间缩短。譬如本来你要十年才能证得无上菩提,加上密法,五年、六年就可以证得,用意在此地,可以提前,他那个叫「加功用行」。你如果没有基础,这个力量加不上,於是修那些法门都变成盲修瞎练,白费工夫,那就可惜。所以密法在佛法里面是高级的佛法,不是初学人能够学习,这是诸位必须记住。因为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里面密的风气很盛,你要不晓得这个道理,认为他那个好,说的即身成佛,又什么戒律都不要守,什么忌讳也没有,好像很方便,其实那就是堕落的根本。你们要是把《梵网菩萨戒》仔细看清楚,你就了解。
底下一首偈是「酬答次请」。菩萨代我们问,末法时期众生应该要怎样修学才能免堕邪见。
讲义【菩萨於此中,此中即圆觉性中。菩萨能於圆觉性中,发大菩提心,圆照清净觉相,真智一照,妄惑顿空,诸病自离。】
这两句是承前面而来,那没有问题,菩萨有这个能力。菩萨发菩提心,而我们现在没有菩提心,我们的菩提心怎么发都发不出来,为什么?六根在境界里头一接触,我们这个心马上就迷。菩提心是觉心,是觉而不迷;而我们的心在境界里是迷而不觉。菩提心是直心,直心是平等心,我们的心在境界里头是极不平等,所以哪有菩提心?这是我们首先就要认清自己、认识自己,然后才好修行。换句话说,好像我们治病一样,我先认识我自己有哪些病,才能够去求药,药到病除;如果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病,你去找药,把那个药拿来乱服一通,那是病上加病,怎么会好?由此可知,莲池大师的「自知录」功过格是检查自己的毛病,那是检查表。每天对对看我还有多少病,就好像有病找医生诊断,去检查身体。你身体不舒服会到医院去检查,你这一身的烦恼习气毛病,为什么不检查?经律论就是检查的标准,「功过格」、「自知录」是最起码的标准,拿这个东西来检查自己、认识自己,然后惭愧心才能生起来,才晓得如何对症下药。
菩提心,不是说我们嘴巴念一念就发起来,没那么容易。菩提心一现前就是圆初住的菩萨,《大乘起信论》、《金刚经》都是初住菩萨的境界,四相没有了,有四相是迷而不觉;菩提是觉心,觉心第一个样子就是四相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空了,这是菩提心现前的样子。你自己检点,我们自己有没有菩提心?你就想到你有没有四相?没有四相,心平等,那么你自己晓得你已经菩提心现前,你是一个真正发菩提心的菩萨,你不会堕邪见。这首偈子主要的不是在此地,是在后头两句,『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末世这些众生,菩提心没有现前,心里很想发,无奈何烦恼习气太重,菩提心不能现前。
讲义【末世诸众生,如有修习大乘之者,亦应依此进修,可免邪见。】
这是佛教诫我们,希望修大乘必须依照大乘经典里面所讲原理原则、方法、境界来起修,才能免除邪见。但是大乘了义的经典,确实是指归在净土,换句话说,如果你舍弃净土修其他的法门,都不能免除邪见。如果我们从《大集经》看佛对我们末法时代的教诫,你就更明了。《大集经》说:佛的法运有三个时期: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持戒成就;像法,禅定成就;末法,净土成就。我们生在末法时期,我们修学净土法门,这是完全遵照世尊的教诫。如果我们学其他的法门,那我们没有遵守世尊的教诫而自以为是,那不叫邪见叫什么?以中国的算法,末法已经有一千年,末法是一万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是三0一0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可见得我们今天是在末法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我们修净土法门,完全遵照世尊的教诫。
在教下,由於个人过去生中习气不相同,你前生学《楞严》,今天《楞严》一打开你就明了,为什么?你过去有薰习的种子在;你前生修《华严》,《华严经》一展开非常有兴趣,好像是看到自己旧有的东西一样,这是叫你在一切经典里面选择,选择熟的继续修,容易。教,虽然可以选择不同的经论,可是在行门一定归到净土。教下来讲,《华严经》里我们看到善财童子,他学的东西真多,博学多闻,那是一种示现,给我们做个样子,最后怎么样?归净土,最后遇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们想想这个味道,从博学多闻最后归到净土。
我们今天舍去博学多闻,我们只学一样、只闻一样,我们也归到净土,中国过去许多祖师大德多采取这个办法。天台智者大师是教宗《法华》,他是法华宗开山的祖师,第一代的祖师,他是行在净土;他临命终时念佛往生,这个在《智者大师传记》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窥基大师,他教理是专门研究《唯识》,他是唯识宗第一代祖师,《唯识》虽然是玄奘大师传到中国来,但是在玄奘大师的一生并没有建立一个宗派,法相宗是在窥基大师的手上成立,所以我们今天讲唯识宗,或者讲法相宗的祖师,讲窥基而不讲玄奘。窥基大师注的《弥陀经通赞疏》,对於《弥陀经》赞叹到无以复加,认为这是极圆极顿的法门。他这个注解有流通的必要,免得学法相唯识的这些人自以为利根上智而轻视净土。
这是讲免邪见就是选净土法门。无论研究哪部经论,必须把经中的道理、原理原则用在念佛功夫上,这就对了。像江味农居士,他所提倡是教宗《般若》,他用四十年的时间专门研究《金刚经》,行在弥陀,他是念佛往生的。这次我在美国遇到他的女儿,以前她年轻不相信,现在她很相信,她爸爸是研究《金刚经》,所以她天天念《金刚经》,天天看《金刚经讲义》,念阿弥陀佛。
学《华严》,民国初年应慈法师一生专讲《华严》,他也是行在弥陀,也是个念佛人。所以研究经论你自己可以选择,像圆瑛法师他一生的功力在《楞严》上,《楞严经讲义》序文里面讲,他二十五岁就开始留意《楞严经》,毕生精力用在《楞严》上,他也是求生净土。他自己念书,平常看经,那个书房叫「三求堂」:求福、求慧、求生净土;由此可知,圆瑛法师是求生净土,这是教宗《楞严》,行在净土。我们今天讲正知正见,免堕邪见,这些人都是我们的榜样,这些人他们的修行都是真正用功夫。
论到社会风俗,与我们修行有很大的关系。过去风俗淳厚,人心厚道。大概像我这样的年龄还能够记得,台湾刚刚光复的时候,我们从大陆到台湾来,台湾老百姓真好,对待任何一个人是宾至如归。人地生疏不知道路,向人家问路,不但指点得清楚,怕你找不到带你去。今天有没有?今天你要问个人,他理都不理你。才三十年!三十年后跟三十年前在物质上是有很大的进步,在心地上远不如过去,差远了,那时候人心好、厚道,没有害人的心,都有帮助人的心。
所以在心地上远不如从前,换句话说,修行很容易堕邪见。现在你看,不老实,自己的意见太多,不相信老人话,也不相信老师的话,不肯认真的去学习,怕苦、怕难,最好找一个方法又不要吃苦头又很容易,诸位想想,哪有这么便宜事情?我们今天看到出家、在家修行几十年,修行一辈子,好像看不出有什么殊胜的果报,原因就在此地。他堕在邪见里面自己还不晓得,还以为他自己知见是很正确,换句话说,真妄、邪正、是非,他没有能力分辨。佛与祖师在此地告诉我们:
讲义【若不依此,总是旁蹊曲径,而非真菩提路矣。】
换句话说,不依一乘了义经论里面所说的道理,所讲的方法、境界来修学,总是走旁门左道,不是一个正途。下面有几句话很重要,千万不要疏忽,祖师在此地告诉我们:
讲义【此章最为紧要,文虽不满四百言,而如来一代时教,所有性相二宗之旨,摄尽无余。】
《圆觉经》第一章,这是最重要的一章。经文只有三百多字,还不到四百字,而如来一代时教,所有性相二宗之旨,摄尽无余。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论,都超不出这个范围。由此可知,这短短的一章经,是世尊一代时教的纲领,一切经都是这个意思的发挥;展开来是三百余会三藏经典,归纳起来就是这章不满四百字的经文。由此可知,这章的重要性,你也就了解这章的深度。
讲义【若约性宗,据《起信论》:「依一心法,开二种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生灭门中,复有觉、不觉二义。」此章圆觉,是一心法,大总持门。清净觉相,是真如门,真如界内,不立一尘故清净。无明颠倒,妄认妄执,是不觉义。知是空华,此知即是觉义。因本觉而有不觉,因不觉而有始觉,此二是生灭门。】
这是将这章经与性宗的《大乘起信论》合起来来看,可见得它通性宗的教义。
讲义【今欲令行人,顿悟真如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欲」是希望。现在是希望叫一切修行人,顿悟真如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这是本经宗旨之所在。
《圆觉经》向下一章,就是五十五页以后,完全是讲修行的方法,方法也是前面深后面浅,愈说到后面愈浅。「普贤」这章跟《华严经》的境界完全相同,要是在念佛法门里面那是修理一心不乱的方法。这部经是深的在前面,愈讲愈浅,讲到后面「圆觉章」,就是我们一般凡夫最初方便。它跟一般教科书不太一样,一般教科书是由浅说到深,本经是由深说到浅。
讲义【若约相宗,不出五法、三性。】
「五法、三性」,我们在《百法明门论》、《唯识简介》里面讨论过许多次。
讲义【此章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缘影之心,但有其名,而无实体,名也。】
五法是「名、相、妄想、正智、如如」。
讲义【四大身相,相也。妄认妄执,不当认而认,不当执而执,妄想也。知身心如幻,无明本空;知,是正智。觉心不动,是如如。】
这章经文与「五法」完全相合。
讲义【若约三性:身、心是依他起性;妄认妄执,是遍计执性;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能断无明,能成佛道,是圆成实性。】
这章经又具足了相宗最重要的纲领「三性」。佛法是以性相二宗概括整个大小乘法,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三百余会,归纳起来不外乎性相二宗,在这短短一章经文里面全都有。
讲义【此章既具一心、二门、五法、三性。】
「具」是具足,圆满而没有欠缺。这里面根本就是「一心」,所以净土的修学,《弥陀经》修学的目标就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两句是《弥陀经》的中心,最重要的两句话。在大乘了义理论、修行里面来讲,「持名念佛」是最直截了当的修学方法,真正像窥基大师所说圆极、顿极。所谓顿极,只要七天就成功,经上讲「若一日到若七日」,还有哪个法门比这个更快?七天就成佛!根性利的,七天证理一心不乱;次一等的,证事一心不乱;第三等的,功夫成片,带业往生,一天到七天就能成办,就成就。其他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包括禅、密都做不到。七日成就可靠吗?你去看《往生传》、《净土圣贤录》,从前人依照这个法门来修学,七天之内成就的有多少人!我们今天打个佛七,打两个佛七,打七个佛七,打七十个佛七,都不能成就,原因在哪里?不如法。不明理、不如法,成就有限。如理如法必定像经典里面所说,佛不骗我们,句句都是实话。
讲义【我佛谆谆善诱,欲令众生,但依圆照之功,照破生灭门,复归真如一心。】
圆满觉照是功夫。我们注意后头一句「复归真如一心」,真如就是一心,一心就是真如。可是,没有照破生灭门,你就得不到一心;如果你得到一心,你一定是照破生灭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不空,你没有得一心,你念佛虽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你五蕴不空,你没有得一心;五蕴不空,你功夫不能成片,换句话说,你不能带业往生。五蕴空了,财色名食睡烦恼断尽;五蕴空了,烦恼尽了,才能念到功夫成片,好的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乱。
讲义【又依圆照之功,照见遍计本空,依他如幻。】
觉后空空无大千,就是讲遍计空,不是讲依他,依他不空,依他如幻。「依他」是有,但是有它不是真有,就好像我们作梦一样,梦里那个境界不能说没有,有,有怎么样?它是幻有,它不是真有。像我们现前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幻有,不能说没有,因为依他起性。觉后空空无大千,是无遍计所执性。
讲义【复归圆成真实耳。】
圆成实这是证到实性,这就是明心见性。
讲义【初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竟。】
《圆觉经》到这个地方这是第一段。宗密大师将这部经如清凉一样,把它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这章是讲信解,叫我们要真正建立清净坚固的信心,要明了、要理解真正的本起因,就是诸佛如来修行他根本的因是什么,我们要明了、要相信。如果能依真正的「本起因」来修行,这一生当中决定成佛,这是决定没有怀疑。《圆觉经》一共十二章,就是十二位菩萨,这是第一章,是文殊菩萨章,向下还有十一章,就是十一位菩萨代表。好,谢谢诸位。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三页:
经【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菩萨於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这是「文殊菩萨章」最后一段经文。『众幻灭无处』,「幻」是幻化不真。
讲义【众幻者:幻身、幻心、幻惑。惑即无明。】
身心是属於迹象,幻妄之相;『惑』是幻之根本,也可以说是幻妄的根源。《起信论》跟我们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由此可知,无明还在三细之先,无明是一切虚妄的根源。佛在一切大乘了义经典里面告诉我们:
讲义【无明本空,故亦如幻。】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本觉本有,不觉本空」,这是说明这些幻妄的真实相。可是这个真相却不是我们一般人能觉察得到,必须要智慧现前才能觉察得到,换句话说,才能把这个真相看清楚。
讲义【圆照之真智现前,无明之幻惑即灭。】
本经告诉我们,「圆照真智现前」,圆满的觉照,真实的智慧现前,才能照见无明本空,像《般若心经》里面所说「照见五蕴皆空」,这时候「无明幻惑」就消灭了。消灭了,我们要问:这个境界相还有没有?像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所说「觉后空空无大千」,试问问,这时候大千世界还有没有?如果说没有,我们要问「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觉悟,阿弥陀佛有没有觉悟?」不要说那些菩萨祖师,诸佛如来岂不是各个圆照真智现前?西方极乐世界现在存在,娑婆世界,我们现在所依报的国土,也明明现前,在我们眼前,为什么要说觉后空空无大千?「觉后空空无」怎么讲法?
给诸位说,真如本性是一个理体,既有体当然就有相,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读了很多,也了解得很详细,有体就有相,有体就有作用,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所谓法尔如是,那怎么会没有?为什么又说无大千?这「无」是无虚妄分别,因为你在迷的时候,你在这个境界里面分自分他、分彼分此,产生无量的分别、无量的执著。给你讲「觉后空空无大千」,是你再也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也没有妄念,是说没有这个,不是说这个世界都没有;是了解一切境界相的真相,晓得这些相都是幻化之相,这些相与体、与理不相妨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是说这个,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希望诸位要了解这桩事情。
有些人学佛、读经,依文解义,认为「觉后空空无大千」,什么都没有,那不要学佛,学了佛,学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世界也没有,人身也没有,这还有什么意思?你看看华藏世界应有尽有,看看西方净土那样殊胜庄严,哪一个地方能跟它相比!那就叫觉后空空无大千的境界。其实我们现前的境界,你是没有觉,觉了之后,这眼前的境界也是空空无大千,就是在一切境界里能够一念不生,心地清净。「觉后空空无大千」跟六祖所讲「本来无一物」一个意思,你们想想对不对?永嘉说「空空无大千」,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一个意思;说的言语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是同样的境界。
「无明之幻惑即灭」,换句话说,妄相没有了,实相现前。《般若经》里面常讲「实相般若」。《楞严经》里面所讲「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如果入了这个境界,可以说「凡所有相,皆是实相」。你迷的时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悟的时候,「凡所有相,皆是实相」。实相跟虚妄是同一个意思,凡夫没有这个智慧,他把它看作两桩事情;觉者了解是一桩事情,所谓一真法界,所谓「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讲义【如众空华,灭於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无生处故。】
前面长行有这么几句话。空中本来没有,空中之花是病眼所见,好眼睛看这虚空当中没有花,病眼看空中才看出这些幻化。你眼睛好了,空中花没有了,你能说这花有一定的处所灭掉?灭到哪里去?这比喻说明一切法「本来不生,今亦不灭」,一切法原本就是不生不灭,这是事实真相。从这个例子引申,我们现前十法界依正庄严也是「本来不生,今亦不灭」。但是,这种不生不灭的境界相,我们看不出来,原因在哪里?我们迷在境界里面。如果诸位智慧现前,能把这个事情看得详详细细、清清楚楚,这就叫证得无生法忍,晓得一切法的真实相,确实不生不灭。
你要是不懂得不生不灭的道理,你看到人有生老病死,山河大地、星球有成住坏空,怎么会不生不灭?明明看到是有生有灭,为什么说不生不灭?你就想到病眼睛看空花那个样子,眼睛有病看到空中真的有花,有花,你也不会说这个花生起来,眼睛好了花没有了,你不会说那个花灭了,为什么?因为你明了那个花是假的、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所以你对於那个境界相不会起生灭这个妄念,不会起这个妄想。我们把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比喻那个空花,真正要觉悟了,你也晓得十法界依正庄严正如佛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在这一切法里头不会再有生灭的念头生起,晓得事实的真相确实没有生灭。《圆觉经》最深的就是第一章,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普贤章」以下都讲修证的方法。
讲义【众幻元无,并非灭於真如。】
『真如』虽然没有相,它能随缘现相。虽现这个相,相是它的作用,就是真如起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体相用是一不是二。下面这两句话很重要:
讲义【佛道本成,到此亦无所得。】
与《楞严经》里面所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义趣是相同。所以,佛在《华严》与本经上都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虽然说本来成佛,可是你现在迷了,不但迷了,而且迷得太深。如何妄尽还源,这就要修证的功夫。
《梵网经》的宗旨跟《楞严经》一样,是讲「成佛之道」。《梵网经》完全讲十方诸佛,里头不讲菩萨,十方诸佛他是怎么成就?我们今天用的戒本是《梵网经・心地品》的下卷,「心地品」一共有两卷,下卷是戒本。上卷讲菩萨怎样修心?三十心是地,叫心地;三十心(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那个菩萨他们用什么心?十地菩萨,地还是心,那个心圆满了,能生无量功德,所以称之为地。《梵网经》,与我们现前所读诵的一乘了义大经合起来看,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与我们本修的这个法门相辅相成。
《梵网经・心地品》最好从上卷讲起。李圆净居士编《汇解》,编得非常好,他将智者大师的《疏》、莲池大师的《发隐》、蕅益大师的《合注》,这三样东西统统汇编在一起,后面以表解来说明大小乘以及开遮持犯,可以说条理分明,使初学的人一看就能明了,是非常难得的好版本。但是,要是不知道上卷(就是菩萨应该如何来修心),这个十重四十八轻就没有落脚之处,十重四十八轻修的是什么?那是方法,目的在哪里?所以上卷非常重要。
修学一定要从根本法学起,这是我一再在讲席当中劝勉诸位同修,如果我们舍弃根本法,在这大经大论里头一辈子都不会开悟。古人念一部经念上十年,念上三千遍,他能开悟。现在的人念上十年不会开悟,原因在哪里?古人的心地厚道,现在我们找像古时候那种厚道的人,找不到。我们自己的心很乱,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满肚子人我是非,用这种心你去念《楞严》、念《华严》、念《法华》,念上十年决定不开悟。别人念十年,古人念十年,念开悟了,那是什么?他那个心是什么都没有,老实,他没有妄念,他没有是非人我,人家骂他一句,「阿弥陀佛」,给他赞叹,也「阿弥陀佛」,他没分别心。只知道修自己,不问人我是非,以厚道待人,所以他花上十年时间能成就。所以存心重要,我们存的是什么心。
看古人的成就要面面观,许许多多因素,不是一、二个条件,由此可知,古人那个法子我们学不来。像莲池大师还从功过格下手,他是什么样的人,他那个是什么时代?人家在功过格上用三年的工夫,我们在功过格上恐怕要用三十年的工夫;不肯干就不能成就,这是一点都不假。诸佛菩萨、历代祖师,他证什么?证「无所得」。你要能够证到无所得,虽然不成佛,去佛也不远;你要「有所得」,你是凡夫,你还有菩提所得、涅盘所得,不是佛菩萨。二乘人他所以不能成佛,就是他有所得,他证得涅盘,他有所得,所以他所知障不能破,法执不能了断,原因就在此地。
如果晓得在一切境界里无所得,就像作梦一样,梦幻泡影,在梦中你醒过来之后,想想在梦里你得到什么?那个梦一醒才觉悟,原来是一场空,毕竟空,毕竟空就是无所得。如果我们今天真正明了,眼前一切境界相宛如梦中,毕竟无所得,你的心多清净,你还会有烦恼吗?你那个烦恼生起是因为有得有失,你才生烦恼;你要是没有得失,你的烦恼从哪里生?烦恼就没有,烦恼障就断,我法二执就破。再告诉诸位,到无所得,你所得到是尽虚空遍法界,是整体、是圆满,一丝毫没有欠缺。你在这里面起一念得失的心,那真是像整个大海,你所得到就一滴水而已,把整个大海都失掉,这是事实。
『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成佛就是证得圆满,密宗所修大圆满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我必须奉劝诸位,以密宗的方法来修这个大圆满,很难得到圆满,为什么?不如法。教理不明,不能学密。密法在佛教里面叫做加行,不是初学,是功夫已经修得差不多,再用密法把你的修行时间缩短。譬如本来你要十年才能证得无上菩提,加上密法,五年、六年就可以证得,用意在此地,可以提前,他那个叫「加功用行」。你如果没有基础,这个力量加不上,於是修那些法门都变成盲修瞎练,白费工夫,那就可惜。所以密法在佛法里面是高级的佛法,不是初学人能够学习,这是诸位必须记住。因为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里面密的风气很盛,你要不晓得这个道理,认为他那个好,说的即身成佛,又什么戒律都不要守,什么忌讳也没有,好像很方便,其实那就是堕落的根本。你们要是把《梵网菩萨戒》仔细看清楚,你就了解。
底下一首偈是「酬答次请」。菩萨代我们问,末法时期众生应该要怎样修学才能免堕邪见。
讲义【菩萨於此中,此中即圆觉性中。菩萨能於圆觉性中,发大菩提心,圆照清净觉相,真智一照,妄惑顿空,诸病自离。】
这两句是承前面而来,那没有问题,菩萨有这个能力。菩萨发菩提心,而我们现在没有菩提心,我们的菩提心怎么发都发不出来,为什么?六根在境界里头一接触,我们这个心马上就迷。菩提心是觉心,是觉而不迷;而我们的心在境界里是迷而不觉。菩提心是直心,直心是平等心,我们的心在境界里头是极不平等,所以哪有菩提心?这是我们首先就要认清自己、认识自己,然后才好修行。换句话说,好像我们治病一样,我先认识我自己有哪些病,才能够去求药,药到病除;如果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病,你去找药,把那个药拿来乱服一通,那是病上加病,怎么会好?由此可知,莲池大师的「自知录」功过格是检查自己的毛病,那是检查表。每天对对看我还有多少病,就好像有病找医生诊断,去检查身体。你身体不舒服会到医院去检查,你这一身的烦恼习气毛病,为什么不检查?经律论就是检查的标准,「功过格」、「自知录」是最起码的标准,拿这个东西来检查自己、认识自己,然后惭愧心才能生起来,才晓得如何对症下药。
菩提心,不是说我们嘴巴念一念就发起来,没那么容易。菩提心一现前就是圆初住的菩萨,《大乘起信论》、《金刚经》都是初住菩萨的境界,四相没有了,有四相是迷而不觉;菩提是觉心,觉心第一个样子就是四相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空了,这是菩提心现前的样子。你自己检点,我们自己有没有菩提心?你就想到你有没有四相?没有四相,心平等,那么你自己晓得你已经菩提心现前,你是一个真正发菩提心的菩萨,你不会堕邪见。这首偈子主要的不是在此地,是在后头两句,『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末世这些众生,菩提心没有现前,心里很想发,无奈何烦恼习气太重,菩提心不能现前。
讲义【末世诸众生,如有修习大乘之者,亦应依此进修,可免邪见。】
这是佛教诫我们,希望修大乘必须依照大乘经典里面所讲原理原则、方法、境界来起修,才能免除邪见。但是大乘了义的经典,确实是指归在净土,换句话说,如果你舍弃净土修其他的法门,都不能免除邪见。如果我们从《大集经》看佛对我们末法时代的教诫,你就更明了。《大集经》说:佛的法运有三个时期: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持戒成就;像法,禅定成就;末法,净土成就。我们生在末法时期,我们修学净土法门,这是完全遵照世尊的教诫。如果我们学其他的法门,那我们没有遵守世尊的教诫而自以为是,那不叫邪见叫什么?以中国的算法,末法已经有一千年,末法是一万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是三0一0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可见得我们今天是在末法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我们修净土法门,完全遵照世尊的教诫。
在教下,由於个人过去生中习气不相同,你前生学《楞严》,今天《楞严》一打开你就明了,为什么?你过去有薰习的种子在;你前生修《华严》,《华严经》一展开非常有兴趣,好像是看到自己旧有的东西一样,这是叫你在一切经典里面选择,选择熟的继续修,容易。教,虽然可以选择不同的经论,可是在行门一定归到净土。教下来讲,《华严经》里我们看到善财童子,他学的东西真多,博学多闻,那是一种示现,给我们做个样子,最后怎么样?归净土,最后遇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们想想这个味道,从博学多闻最后归到净土。
我们今天舍去博学多闻,我们只学一样、只闻一样,我们也归到净土,中国过去许多祖师大德多采取这个办法。天台智者大师是教宗《法华》,他是法华宗开山的祖师,第一代的祖师,他是行在净土;他临命终时念佛往生,这个在《智者大师传记》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窥基大师,他教理是专门研究《唯识》,他是唯识宗第一代祖师,《唯识》虽然是玄奘大师传到中国来,但是在玄奘大师的一生并没有建立一个宗派,法相宗是在窥基大师的手上成立,所以我们今天讲唯识宗,或者讲法相宗的祖师,讲窥基而不讲玄奘。窥基大师注的《弥陀经通赞疏》,对於《弥陀经》赞叹到无以复加,认为这是极圆极顿的法门。他这个注解有流通的必要,免得学法相唯识的这些人自以为利根上智而轻视净土。
这是讲免邪见就是选净土法门。无论研究哪部经论,必须把经中的道理、原理原则用在念佛功夫上,这就对了。像江味农居士,他所提倡是教宗《般若》,他用四十年的时间专门研究《金刚经》,行在弥陀,他是念佛往生的。这次我在美国遇到他的女儿,以前她年轻不相信,现在她很相信,她爸爸是研究《金刚经》,所以她天天念《金刚经》,天天看《金刚经讲义》,念阿弥陀佛。
学《华严》,民国初年应慈法师一生专讲《华严》,他也是行在弥陀,也是个念佛人。所以研究经论你自己可以选择,像圆瑛法师他一生的功力在《楞严》上,《楞严经讲义》序文里面讲,他二十五岁就开始留意《楞严经》,毕生精力用在《楞严》上,他也是求生净土。他自己念书,平常看经,那个书房叫「三求堂」:求福、求慧、求生净土;由此可知,圆瑛法师是求生净土,这是教宗《楞严》,行在净土。我们今天讲正知正见,免堕邪见,这些人都是我们的榜样,这些人他们的修行都是真正用功夫。
论到社会风俗,与我们修行有很大的关系。过去风俗淳厚,人心厚道。大概像我这样的年龄还能够记得,台湾刚刚光复的时候,我们从大陆到台湾来,台湾老百姓真好,对待任何一个人是宾至如归。人地生疏不知道路,向人家问路,不但指点得清楚,怕你找不到带你去。今天有没有?今天你要问个人,他理都不理你。才三十年!三十年后跟三十年前在物质上是有很大的进步,在心地上远不如过去,差远了,那时候人心好、厚道,没有害人的心,都有帮助人的心。
所以在心地上远不如从前,换句话说,修行很容易堕邪见。现在你看,不老实,自己的意见太多,不相信老人话,也不相信老师的话,不肯认真的去学习,怕苦、怕难,最好找一个方法又不要吃苦头又很容易,诸位想想,哪有这么便宜事情?我们今天看到出家、在家修行几十年,修行一辈子,好像看不出有什么殊胜的果报,原因就在此地。他堕在邪见里面自己还不晓得,还以为他自己知见是很正确,换句话说,真妄、邪正、是非,他没有能力分辨。佛与祖师在此地告诉我们:
讲义【若不依此,总是旁蹊曲径,而非真菩提路矣。】
换句话说,不依一乘了义经论里面所说的道理,所讲的方法、境界来修学,总是走旁门左道,不是一个正途。下面有几句话很重要,千万不要疏忽,祖师在此地告诉我们:
讲义【此章最为紧要,文虽不满四百言,而如来一代时教,所有性相二宗之旨,摄尽无余。】
《圆觉经》第一章,这是最重要的一章。经文只有三百多字,还不到四百字,而如来一代时教,所有性相二宗之旨,摄尽无余。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论,都超不出这个范围。由此可知,这短短的一章经,是世尊一代时教的纲领,一切经都是这个意思的发挥;展开来是三百余会三藏经典,归纳起来就是这章不满四百字的经文。由此可知,这章的重要性,你也就了解这章的深度。
讲义【若约性宗,据《起信论》:「依一心法,开二种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生灭门中,复有觉、不觉二义。」此章圆觉,是一心法,大总持门。清净觉相,是真如门,真如界内,不立一尘故清净。无明颠倒,妄认妄执,是不觉义。知是空华,此知即是觉义。因本觉而有不觉,因不觉而有始觉,此二是生灭门。】
这是将这章经与性宗的《大乘起信论》合起来来看,可见得它通性宗的教义。
讲义【今欲令行人,顿悟真如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欲」是希望。现在是希望叫一切修行人,顿悟真如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这是本经宗旨之所在。
《圆觉经》向下一章,就是五十五页以后,完全是讲修行的方法,方法也是前面深后面浅,愈说到后面愈浅。「普贤」这章跟《华严经》的境界完全相同,要是在念佛法门里面那是修理一心不乱的方法。这部经是深的在前面,愈讲愈浅,讲到后面「圆觉章」,就是我们一般凡夫最初方便。它跟一般教科书不太一样,一般教科书是由浅说到深,本经是由深说到浅。
讲义【若约相宗,不出五法、三性。】
「五法、三性」,我们在《百法明门论》、《唯识简介》里面讨论过许多次。
讲义【此章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缘影之心,但有其名,而无实体,名也。】
五法是「名、相、妄想、正智、如如」。
讲义【四大身相,相也。妄认妄执,不当认而认,不当执而执,妄想也。知身心如幻,无明本空;知,是正智。觉心不动,是如如。】
这章经文与「五法」完全相合。
讲义【若约三性:身、心是依他起性;妄认妄执,是遍计执性;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能断无明,能成佛道,是圆成实性。】
这章经又具足了相宗最重要的纲领「三性」。佛法是以性相二宗概括整个大小乘法,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三百余会,归纳起来不外乎性相二宗,在这短短一章经文里面全都有。
讲义【此章既具一心、二门、五法、三性。】
「具」是具足,圆满而没有欠缺。这里面根本就是「一心」,所以净土的修学,《弥陀经》修学的目标就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两句是《弥陀经》的中心,最重要的两句话。在大乘了义理论、修行里面来讲,「持名念佛」是最直截了当的修学方法,真正像窥基大师所说圆极、顿极。所谓顿极,只要七天就成功,经上讲「若一日到若七日」,还有哪个法门比这个更快?七天就成佛!根性利的,七天证理一心不乱;次一等的,证事一心不乱;第三等的,功夫成片,带业往生,一天到七天就能成办,就成就。其他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包括禅、密都做不到。七日成就可靠吗?你去看《往生传》、《净土圣贤录》,从前人依照这个法门来修学,七天之内成就的有多少人!我们今天打个佛七,打两个佛七,打七个佛七,打七十个佛七,都不能成就,原因在哪里?不如法。不明理、不如法,成就有限。如理如法必定像经典里面所说,佛不骗我们,句句都是实话。
讲义【我佛谆谆善诱,欲令众生,但依圆照之功,照破生灭门,复归真如一心。】
圆满觉照是功夫。我们注意后头一句「复归真如一心」,真如就是一心,一心就是真如。可是,没有照破生灭门,你就得不到一心;如果你得到一心,你一定是照破生灭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不空,你没有得一心,你念佛虽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你五蕴不空,你没有得一心;五蕴不空,你功夫不能成片,换句话说,你不能带业往生。五蕴空了,财色名食睡烦恼断尽;五蕴空了,烦恼尽了,才能念到功夫成片,好的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乱。
讲义【又依圆照之功,照见遍计本空,依他如幻。】
觉后空空无大千,就是讲遍计空,不是讲依他,依他不空,依他如幻。「依他」是有,但是有它不是真有,就好像我们作梦一样,梦里那个境界不能说没有,有,有怎么样?它是幻有,它不是真有。像我们现前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幻有,不能说没有,因为依他起性。觉后空空无大千,是无遍计所执性。
讲义【复归圆成真实耳。】
圆成实这是证到实性,这就是明心见性。
讲义【初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竟。】
《圆觉经》到这个地方这是第一段。宗密大师将这部经如清凉一样,把它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这章是讲信解,叫我们要真正建立清净坚固的信心,要明了、要理解真正的本起因,就是诸佛如来修行他根本的因是什么,我们要明了、要相信。如果能依真正的「本起因」来修行,这一生当中决定成佛,这是决定没有怀疑。《圆觉经》一共十二章,就是十二位菩萨,这是第一章,是文殊菩萨章,向下还有十一章,就是十一位菩萨代表。好,谢谢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