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经 (第五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08-0005
请看第八页,教起因缘第四条:
讲义【四、为示穷尽深疑故。】
佛法的修学是求智、求觉,如果有疑就有障碍,所以断疑才能够生信。疑也有浅深不相同,粗重的疑比较容易断,微细的深疑很难断,不断,它就成障碍。像此地所说,金刚藏菩萨听了前面世尊所说的三番开示之后,这三番开示都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是一乘佛法里面最重要的纲领。在经文里面我们还没有念到,希望诸位先有一个认识,但是这个地方是将最重要的几句话也提出来了。
讲义【金刚藏闻前章,圆觉普照,寂灭无二,始知众生,本成佛道,遂起深疑,乃兴三问。】
『圆觉普照,寂灭无二,始知众生,本成佛道』,众生本来成佛,这个的确很难叫人相信,也很难叫人承当,这个必须在大乘经论里面有相当的基础,来讨论这个问题就比较容易得多。我们看过去诸宗的学人,包括禅宗在内,为这个疑问障难的学人实在是很多,这个难之破除,也必在因缘成熟的时候才能破除,为什么?这个事情不是听讲、研究经论就能破除,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楞严》里面给我们说「净极光通达」,诸位想想,心净到了极处,这是功夫,这种功夫谁都帮不上忙。祖师说法,一说人一听就开悟,大彻大悟,诸位要晓得他是已经到净极了,就差那么一点点,遇到高明的善知识一指点就恍然大悟。《六祖坛经》「参请机缘」这一章,里面一共有十三个人,这十三个人就是代表,是要到净极,缘才成熟。
修道无论是在家或者是出家,要真正想成就,你要想断疑生信,这个生信是大乘正信,《大乘起信论》所讲的「起大乘正信」。此信一生起,诸位要晓得,你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在念佛法门你就是理一心不乱,这是名副其实的成佛。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讲的诸佛就是从这里讲起,从圆教初住讲起,也就是《楞严》里面讲的净极光通达,就是说的这个境界。你要到这个境界,念佛人,这是老师们常常讲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才能办得到。你有一桩放不下,你想断疑生信就不可能,这在我们现前学佛确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障难,而且这个障难必须自己觉悟,自己能够解除,什么人都没有办法代替你。
度众生是每一位诸佛菩萨的弘愿,可是经论上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你要记住这句话。无缘这里面的境界很多,哪一个众生与佛没有缘分?都有缘分。所谓无缘,缘还没有成熟,这个没法子度,度那个众生要缘成熟,譬如六祖所度的是上上根人,那个度是要度他明心见性,一定要他根熟,就是要他心净极,到他那里,他很善巧方便的给你点一点,就大彻大悟了。你的程度不到那个地方,他对你无可奈何,没有法子度你。缘,给诸位说,有层次的,我们以五乘佛法来讲,有人乘之缘、天乘之缘、声闻之缘、缘觉之缘、菩萨之缘,菩萨里面有权教菩萨、有实教菩萨,要是依天台则有藏、通、别、圆四教菩萨,依贤首有小、始、终、顿、圆五类的菩萨,不一样。我们想想,我们讲最低的,最低的是人间佛法,人乘的,最低的,没有比这个更低了,我们学佛当然在这个阶层里面,这个阶层我们有没有能做好?这个阶层所修的五戒十善就是要把人做好,这是成佛成菩萨的基础,是根本,人都做不好,其余的都不要谈了。
在佛法里面是遵守五戒,千千万万不要以为五戒就是那五条戒条,每一条戒条里面都有无量无边的义理、境界。儒家讲五常「仁义礼智信」,你们看看儒家讲仁讲了多少?儒家的「仁」相当於五戒里面的不杀生,可见得它这个境界相当广大,儒家讲「义」相当於佛法的不偷盗,儒家讲「礼」相当於佛法的不邪淫。诸位要是把世出世间法合起来看,你才明了这个境界广大,决不是单纯只讲五桩事情,哪有那么容易?每一条里面都包罗万象,否则的话,怎么会叫「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如果是那么简单,那人身应当很容易得,佛法也很容易闻。难在什么地方?从前人学佛确实都有儒家的基础,每个人四书五经、十三经都念得很好,都有这个基础,所以佛门里略略一涉猎他就通达,触类旁通。今天我们儒家书不念了,佛法也不愿意深究,只懂得一点皮毛,而且里面有许多地方都曲解了,这个怎么会有成就?
学佛第一要紧的事情是先度自己,我在讲席常常劝勉诸位,为什么?两头总要成就一头,我这一生不能利益众生,首先要利自己,自利而后能利他,要注重这一点。自己果然得度了,是什么境界?给诸位说,生死自在,愿意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喜欢到哪里去就可以到哪里去,生死自在,这叫自度,而后没事了,这才放心度众生去了,劝化众生。自己还有问题,还有疑问,前途还是一片黑暗,不知道往哪里去,诸位想想,怎么能指点别人?劝别人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己办到没有?如果自己对西方极乐世界完全没有消息,完全没有感应,你教别人,你的语气就带著怀疑,为什么?本身不能肯定,你教别人,人家能相信吗?人能够信得及吗?先自己要做到,然后劝别人。你在教学的时候,你的音声,你的表态,就能够叫人相信,那是你自己已经做到;自己心里面有疑惑,你的言词表态说的就叫人听起来模棱两可,不能够下决断,所以一定要先度自己。度自己的理论与方法都在经论当中,可以说我们这些年来已经说得太多了。
此地所提的疑是深疑,这层疑关要是打破,在念佛人来讲决定得理一心不乱,没话说的,最低限度你能证圆初住,超过阿罗汉、辟支佛太多了。金刚藏菩萨提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跟《楞严经》第四卷里面富楼那尊者所提的可以说完全相同。第一个问题:
讲义【一问: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
诸位想想看这种问题,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他的这些弟子们就提出来了。在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是代表小乘阿罗汉,这个地方金刚藏是等觉菩萨,一个小乘提的问题,大乘菩萨亦提这个问题,我们凡夫当然不免。
我在初出家的时候,我有一个同参明演法师,他是很多年以前就过世了。这个人修行很认真,很用功,他在大陆上跟我同学,到台湾来之后我们同事,我学佛他跟我学佛,我出家半年,他也跟著我出家,的确志同道合。可是我们常常争论,我是走讲经说法的路子,希望用这个方法来帮助大家,他不以为然。他说:现在人谁听你这一套,你把嘴皮讲烂了,他都不听你的。说得很有道理,那怎么办?有神通就好了,一现神通,他不能不相信。他到大溪跟屈文六金刚上师学神通,学密宗去了。屈上师教他在三个月当中要磕十万个大头,他每天拜三千拜,密宗磕大头跟我们五体投地拜佛不一样,那很辛苦的,趴在地下。他一天拜三千拜,手都起茧,膝盖都起很厚的茧,他真干。
他去学的时候从临济寺偷偷跑出去,没有人晓得他,两年多,这个人失踪了,没有消息,他没有告诉任何一个人。他住在哪里?住在大溪,溪当中有个小洲,那里头有几间小房子,他住在那里,住在水当中,四面都是水。有一年水灾,民国五十一年,那一年我住在大溪香云寺,水灾的时候石门水库放水,他那个地方被淹,他蹲在屋顶上被人救出来了。救出来以后,大溪有个塔,大概没有钱,盖了一层,上面没钱盖了,所以我们叫它半截塔,他就住在那里面苦修,修三年之后,他说他能见鬼了。他能见到鬼,每天下午四、五点钟,街上就有鬼走路了,到八、九点钟的时候,街上的鬼就很热闹,跟人差不多多了,人鬼杂居。我就告诉他,我说:你这个还没有用处,你还是度不了众生,你神通没有,你有鬼通,我坐在此地,你告诉我,你的旁边有两个鬼在此地,我看不见,我不相信,你还是没有办法。你说有,我说没有,我说你讲鬼话,根本不承认你,你有什么法子?但是他决定不是妄语。
他在大溪修行的时候,那个时候《中华大藏经》刚刚出版,他预约了一部,每个月出一册,他就按照进度来读,将这部大藏经从头到尾念完了,他来找我,我说:什么事情?他说:我藏经看完了。我说:恭喜你,很难得,一个人一生当中能看一部藏经不容易。他说:我有个问题。我说:什么问题?他说:释迦牟尼佛的智慧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没有话说,可惜有一桩事情佛没讲清楚。我说:什么事情?他说:佛讲我们众生有无明,我们本来有佛性,佛性起了无明,为什么原因起的无明?又说无始无明,总得有个开始,到底是哪一天起来的?什么原因起来的?这个问题佛没有讲清楚。我说:你大藏经冤枉看了,为什么?这个问题《大藏经》里讲得清清楚楚,我们不要说别的,《圆觉经》说得很清楚,《楞严经》说得很清楚,怎么会没讲清楚?是你自己看不懂,不是佛没有讲清楚,佛讲得清清楚楚。不要讲佛经里面,《六祖坛经》,六祖大师把这个问题也讲得清清楚楚,哪有不清楚的道理?这就是看经或者听经没有用心,没有去体会,所以读了听了依旧还有这个问题。有这个问题可以,如果说这个问题佛没讲清楚那真是冤枉佛了,这不可以的。这是我说出同样的问题,明演法师提出的问题。
金刚藏菩萨,楞严会上的富楼那尊者,他们所提的问题是一样的疑问,这个疑问属於深疑,根本的疑问,就是无明从哪来的?无明什么理由起来的?无明是几时有的?这个地方说的『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无明?』为什么有无明?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
讲义【二问: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若诸无明,众生本有』,「若」是假设,假设无明是众生本有的,『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诸位要晓得成佛决定没有无明,一起无明就叫众生。无明有厚薄不同,所以众生有九法界,愈是往上面无明愈薄,愈是往下面无明愈厚。无明如果是本有的话,佛就不可以讲众生本来成佛。第三个问题:
讲义【三问: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
『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异生就是众生,与佛不相同就叫做异。百法里面的「异生性」,那是讲与菩萨不一样,二乘以下的都叫异生。「同生」是讲菩萨,菩萨与佛相同。这个地方的异生连菩萨都包括,为什么?他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与佛相同,菩萨与佛还是不同。所以「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要记住他说话的意思,意思要搞清楚。本来成佛,我们大家本来都是佛,以后起无明了,这是一个问题。这个大问里包括几个小问题,这是第一个小问题,其次讲:
讲义【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烦恼』就是无明,前面讲十方异生本来成佛,后起无明,现在你们这些成佛的人,成佛了,你们成了佛什么时候又起无明?佛还会不会再起无明?的确这是大问题,这个问题从释迦牟尼佛在世一直到今天,无论在哪个地区,无论在什么时代,凡是接触到佛法的人,没有一个人没有这个疑问,这个疑要是不破除,没有法子把你的境界往上面再提升一层。下面是圆瑛法师给我们讲:
讲义【然此皆根心之疑,能障大乘正信。】
『然此皆根心之疑』,就是上面这些问题,『能障大乘正信』,换句话说,你这种疑问要是不能破除,你没有法子见性,你念佛没有办法得理一心不乱,你要想得理一心,要想见性,这个疑问必须破除,这是一个大障碍。你想证阿罗汉没有问题,这个疑问存在可以,为什么?阿罗汉没见性,辟支佛也没见性,权教菩萨也没见性,行,在念佛人事一心没有见性,这个问题对你不产生障碍,如果你再进一步求理一心不乱,它就是障碍。而佛在本经里面,为金刚藏菩萨解答这个问题:
讲义【佛善说譬喻。】
里面有喻说、有法说。
讲义【答以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若明此义,诸疑自释。佛为示穷尽深疑,故说此经。】
这是对大乘菩萨讲的。这个比喻与《楞严经》上也相同,《楞严经》上也是用这个比喻,除这个比喻之外,《楞严经》还有一个「演若达多迷头认影」,那也是个比喻,《楞严经》文字长,所以它讲的东西比此地要清楚。这个地方文字短,只有一个比喻,就是从金矿提炼到纯金,用这个比喻,提炼成金之后,这个金不会再变成矿,佛举这个比喻,而在《楞严》上,演若达多迷头认影那个比喻更妙。说明什么?说明迷没有理由,不但没有理由,这个迷没有开始,所以叫无始,不是说很久很久找不到开端叫无始,你要这样解释就错了,是没有开始,诸位要晓得。要是有始有终,这个事情就是真实的;没有开始,那是虚妄的。所以无明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一觉悟就没有了,觉是真,妄是假的,你不觉就好像有这个相,你觉的时候这个相就没有了。如果你要去找无明是什么理由生的,几时生的,那就是增长无明,诸位想想,增长无明如何能断无明?这是佛在一乘了义经典里面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你有疑,你的心就不清净,断疑之后,你的清净心现前。
在第四会,就是第四章金刚藏菩萨会,我们也可以称为金刚藏菩萨章,里面最主要的就是讨论这个问题,这跟《楞严经》第四卷富楼那尊者所提的问题是相同的。我们在《楞严》里面读到,到《圆觉经》里面再温习,希望诸位在此地能有所悟入,那就有很大的成就了。第五:
讲义【五、为示离障顺觉故。】
为示离障顺觉故,而说这部经。这个因缘,在本经里面有两位菩萨,一位是弥勒菩萨,一位是清净慧菩萨,这一段也都提起,都有这个意思在。
讲义【一切众生,依事理二障,而现浅深,遂有五性差别。】
这都是修学大乘佛法的人不能不知道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现在为什么变得这么苦?不但是众生,而且是天天在受苦受难的众生。怎么会落到这种地步?什么原因落到这个地步?不是没有原因的,根本无明没有原因,这是枝末无明有原因。『一切众生』这一句包括的范围很广,从菩萨到地狱统统是有情众生,九法界有情众生,他本来是佛,现在变成众生,就是『依事理二障』,事障是烦恼障,理障是所知障,这两种障碍而现浅深,障浅地位就高,像菩萨、缘觉、声闻障得浅,六道凡夫障得深,『五性差别』就是从这里来的。
五性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固定的,这一定要懂。五性里面有闻缘性、菩萨性、不定性,可是诸位要晓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譬如我们现在是凡夫,我们可以从凡夫地位往上面去提升,可以去改变,纵然是菩萨里面,我们也能改变为最高的圆顿菩萨种性,这是根性最利的。在世间法里面讲,命运操纵在自己手上,这是对的。佛门里面讲五性差别也操纵在自己手上,所以这个不是天生的,不是别人给我们做主宰的,完全操纵在自己。你自己要觉,你在五性里面就改变了,就把你自己提升了,正如同凡夫一样,我们在人间的命运,你如果觉悟就把你的命运改变了,如果你要是迷,这个事情就麻烦了,你就受命运支配。不受命运支配的人自己创造命运、改造命运,是觉而不迷。
佛法无非是破二障:烦恼障、所知障,烦恼障里面要紧的就是名闻利养,这是讲出家人,五欲六尘,可是现在出家人跟在家没有两样,为什么?也有五欲六尘。以前出家人真的出了家,他没有家了,寺庙是公家的,十方道场,不是某一个人的;现在寺庙变成自己的家庙、子孙庙,那跟家庭没有什么两样,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从前人出家真实修行,所以他的障碍是名闻利养,现在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要放下,这样才能破事障。事障虽然很猛厉,容易破,理障难破,理障不但要有好的老师来指点,自己真正有良好修学的态度才能成功,理障才有办法破除,这个比破事障要难得太多了。
我们在台中求学,以这个例子我也跟诸位讲过很多次,师资之道,就是师生之道,老师指点负决定性的责任,学生百分之百的依从,这种学生到哪里去找?你没有这个修学的态度,你的理障决定不能破除,诸佛菩萨来教你,对你都束手无策无可奈何。所以我请李老师,我离开台中之后,大概总有二、三十次跟老师提这个问题,求他多教几个人,多收几个学生,末法时期弘法人才太少。他到最后给我一个难题,叫我替他找学生,这句话把我封住了,从此以后我再不提了,为什么?真的一个学生找不到,尤其是在现代的社会里,接受过现代的这种教育,怎么可能对一个老师百分之百的服从?不可能的。换句话说,你的理障就难了,没有法子断除。
我到台中去求学的时候,我那个时候刚刚涉猎佛法还不太久,而且我求学的时候,我的老师都很单纯,因为没有听得很乱,接触的面不广,指导我的时候,佛学就是章嘉大师一个人,好办。而我到台中去跟李老师学的时候,头一天他老人家告诉我:你既然发心到我这里来跟我学,从前你的老师所教你的东西全部作废,你所读的东西、所看的东西,我一概统统不承认,你必须把你的头脑洗得干干净净,全部作废,来接受我指导。所读的书都是他指定的,我们自己所选的书,要想看哪个书,先要向他报告,要得到他同意,他认为你目前这个书还不能看,马上得放下来。换句话说,学生的思想、动态,老师完全了解,他才能教你,你要是看得太杂,听得太多,你乱了,老师没有办法教你,所以这样的学生到哪里找去?
我在台中李老师会下,你们大家晓得,他的学生差不多有二十多万人,我在那里学十年,我离开他了,我得到他一点东西,怎么得来的?就是百分之百服从没有话说。我离开他在外面讲经完全守著他的规矩,脱离他的范围是在民国六十年讲《华严经》的时候,这才摆脱他的范围。这就是所谓熟能生巧,你要守著这一家的规矩,熟透了就有变化,在佛法里面讲从根本智得后得智。李老师会下那么多人,他为什么不能成就?就是对老师的话不能百分之百的服从,有人只听一半,另一半还不相信,他所得到的只有一半,有人能听百分之六十,他只得百分之六十,同在一会。所以有很多人来问我,老师说你把东西都学去了,你到底学了什么东西?我说你们听经比我多,李老师在台中已经教了十年我才去的,你们在台中住的人一开头就听他的,你比我多听了十年,那你为什么不如我?我对老师相信,所以我得的多,你虽然听得多,你对老师不相信,那枉然。
诸位要晓得,我们中国从前的教学跟现在不一样,跟外国人更不一样。以前学生看老师比看自己父母还重,道理在哪里?老师是真正关心关照,要成就你。老师教这些学生,如果他自己儿女,譬如从前考功名,他的儿女中进士,考中了,学生没有考中,给诸位说,这个老师只好回去自杀。他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人家会骂死了,老师偏心,儿子考中,学生没有考中,骂他。所以从前的老师照顾学生不照顾儿子,学生考中,自己儿子没有考中,他在社会上有崇高地位,某位老师了不起,没有私心,真正能爱护子弟,不一样!所以在社会上做一个老师有他崇高的地位,虽然他很清苦,皇帝召见都不敢让老师北面,你们去看《礼记》,皇帝坐的上位是坐北朝南,显他政治地位的崇高,召见老师的时候,他要降阶,坐的位子不能这样坐法,皇帝要站在东面,老师站在西面,东是主人,西面是客人,以宾主之礼来见老师,接待老师。
在《礼记》里面你们还看到一个问题,最明显的,最简单的,称名,古人有名有字,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成年了,女子十六岁行笄礼,成年了,成年之后,没有人敢喊你的名,为什么?人家要称你的名,是骂你;对你客气,称你字。字从哪里来的?是你在成年行冠礼的时候,冠礼一定要请客,你的平辈送你一个名字,这个叫字,以后大家就称字,从此以后不称名。你在朝廷做官,皇帝都称你字不称你名,如果皇帝称你名,那麻烦大了,你已经犯法,你就被判刑了。皇帝对你都很尊敬。你在家里面只有父母叫你的名不叫你的字,你的祖父母叫你的字不叫你的名,所以你一生叫你名的只有父母,除父母之外,只有你老师,你们想想看,所以老师的地位跟父母一样,从称名上就看到是一样。所以古人的名只有三个人称,父母老师。你的祖父母、伯伯叔叔都称你字,对你都很尊敬,都客气。
这个就说师道之难,老师教学不容易,学生求学态度不容易。成败关键,给诸位说,如果从比例上来看,求学态度的比例比教学善巧要大得多。老师不一定高明,学生态度正确,往往成就超过老师。所以今天我们要求一个真正做学生的这种态度,到哪里去找?佛门示现的榜样,《四十华严》里面善财童子就是学生的榜样,五十三参,五十三次的重复,真是用尽了苦心。就是说他求老师求学接受教学这些态度,在《华严经》里面五十三次的重复,用意在哪里?无非是要我们向他学习,成就我们,成就自己。所以说是我们做学生求一个老师,好老师可遇不可求,到哪里去找?难。老师要找学生更难,到哪里去找?看到这么多人,哪一个是学生?哪一个人具足修学的这个态度,肯接受指导?
我举一个例子给诸位说,我在听经的时候,初在台中听经,我也写一些笔记,我们同学都记笔记,他们写得都比我多,我写得不怎么太多。第二天老师就把我叫到房间去,不准记笔记,他说你记这个有什么用处?你到明年,你的思想境界提高了,一点用处没有,废纸一张,我就不记笔记,所以我在台中十年,一本笔记本都没有。十年我用的笔记本大概只用了普通的笔记本,很薄的练习簿子,大概只有五分之一,十年所记的东西只有五分之一,没记笔记。老师教给我,听讲的时候全神贯注听讲,只听他的意思,不记他的言语,他教我学活的东西,他说意思懂了,将来你讲这部经,你长讲短讲、深讲浅讲,自由自在。记成笔记,死的,离了笔记不会讲了。我想有道理,我就真照做。我们别的同学,老师有这么教,他不肯照做,还是在记,老师也就不管了,他教人只教一次不教第二次,你听就听,不听就算了。他怎么讲我们就怎么做,我晓得一个原则,老师不会害我,总是对我有利益不会对我有害处的,就有这么一个信心。我跟他那一年,他七十岁,他今年九十三岁,七十岁的老人怎么会害年轻人?我跟他的时候才三十多一点点,老师不会害人,信得过,念念都是为我们好。这样才能破除二障,才能把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二障不除,佛菩萨来教你也枉然,为什么?你自己有障碍。佛在那里讲经,你去听还是有障碍,还是不得其门而入。
讲义【故告弥勒: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若能离障,随顺圆觉,根无大小,皆成佛果。清净慧章,亦是随顺觉性,觉与未觉,渐次差别,故云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佛为示离障顺觉,故说此经。】
『故告弥勒:欲泛如来大圆觉海』,这个意思就是成就如来一切种智,圆满大觉。『先当发愿,勤断二障。若能离障,随顺圆觉』,你看底下一句,『根无大小,皆成佛果』,不管你是什么根性,会用功的人断二障,随顺圆觉,随顺圆觉就是随顺清净心。『清净慧章』里面也有这几句话,『亦是随顺觉性,觉与未觉,渐次差别,故云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清净慧这一章,中根以上的都能学习,都有受用,这里面讲方便门,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门。而且方便门诸位要记住,必定是随顺圆觉才叫方便门,假如不是随顺圆觉,这个不是佛法,那个不叫方便。诸位要记住这个原则,不管什么方法,一定是随顺圆觉。
你看我在台中,李老师主要是成就我们的根本智,绝不允许你的心乱,你看东西多的时候增长邪见,增长所知障。你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种念头多的时候增长烦恼障,你听经多、看经多的时候增长所知障,两种是障碍,就是清凉大师所讲的,一个增长无明,一个增长邪见,无明跟邪见都是菩提涅盘的大障碍,这两样东西天天增长的话还能悟道吗?还能得一心吗?不可能。所以你们在《四十华严》里面,这是根本法,应当要去学习。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那一会里面,就是最初本会里面,就像我在台中跟李老师求学一样,那是本会,他离开文殊菩萨到外面参访那叫末会,末会有五十三会,那是到外面参学。你自己根本智没有建立,没有资格参学,根本智建立之后才有资格参学,换句话说,无论见什么人,无论见什么事情,晓得真妄邪正、是非善恶,能够辨得清清楚楚,只受其利不受其害,在这里面只增长智慧决定不迷惑,有这种能力才能参学,没有这种能力一出去就被境界所迷了,不是增长烦恼就是增长邪见,这麻烦大了。
所以古人二、三年得根本智的,二、三年有资格离开老师出去参学,十年、二十年得根本智的就十年、二十年才离开老师,有些人一辈子根本智都没有成就,那只好一辈子不能离开老师,你们看看《高僧传》,看看各宗的语录,你就看到了。开悟的人很多,不开悟的人也有,没有开悟的人也有离开老师的,老师也不横行霸道,你没有资格去,他不许你出去,你偏要出去,他也不会拦你,佛法讲民主的,决不是蛮横的,你听很好,你不听就算了,佛法里面教学所谓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得大自在。佛为示离障顺觉,故说此经。今天讲到这里。
请看第八页,教起因缘第四条:
讲义【四、为示穷尽深疑故。】
佛法的修学是求智、求觉,如果有疑就有障碍,所以断疑才能够生信。疑也有浅深不相同,粗重的疑比较容易断,微细的深疑很难断,不断,它就成障碍。像此地所说,金刚藏菩萨听了前面世尊所说的三番开示之后,这三番开示都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是一乘佛法里面最重要的纲领。在经文里面我们还没有念到,希望诸位先有一个认识,但是这个地方是将最重要的几句话也提出来了。
讲义【金刚藏闻前章,圆觉普照,寂灭无二,始知众生,本成佛道,遂起深疑,乃兴三问。】
『圆觉普照,寂灭无二,始知众生,本成佛道』,众生本来成佛,这个的确很难叫人相信,也很难叫人承当,这个必须在大乘经论里面有相当的基础,来讨论这个问题就比较容易得多。我们看过去诸宗的学人,包括禅宗在内,为这个疑问障难的学人实在是很多,这个难之破除,也必在因缘成熟的时候才能破除,为什么?这个事情不是听讲、研究经论就能破除,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楞严》里面给我们说「净极光通达」,诸位想想,心净到了极处,这是功夫,这种功夫谁都帮不上忙。祖师说法,一说人一听就开悟,大彻大悟,诸位要晓得他是已经到净极了,就差那么一点点,遇到高明的善知识一指点就恍然大悟。《六祖坛经》「参请机缘」这一章,里面一共有十三个人,这十三个人就是代表,是要到净极,缘才成熟。
修道无论是在家或者是出家,要真正想成就,你要想断疑生信,这个生信是大乘正信,《大乘起信论》所讲的「起大乘正信」。此信一生起,诸位要晓得,你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在念佛法门你就是理一心不乱,这是名副其实的成佛。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讲的诸佛就是从这里讲起,从圆教初住讲起,也就是《楞严》里面讲的净极光通达,就是说的这个境界。你要到这个境界,念佛人,这是老师们常常讲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才能办得到。你有一桩放不下,你想断疑生信就不可能,这在我们现前学佛确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障难,而且这个障难必须自己觉悟,自己能够解除,什么人都没有办法代替你。
度众生是每一位诸佛菩萨的弘愿,可是经论上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你要记住这句话。无缘这里面的境界很多,哪一个众生与佛没有缘分?都有缘分。所谓无缘,缘还没有成熟,这个没法子度,度那个众生要缘成熟,譬如六祖所度的是上上根人,那个度是要度他明心见性,一定要他根熟,就是要他心净极,到他那里,他很善巧方便的给你点一点,就大彻大悟了。你的程度不到那个地方,他对你无可奈何,没有法子度你。缘,给诸位说,有层次的,我们以五乘佛法来讲,有人乘之缘、天乘之缘、声闻之缘、缘觉之缘、菩萨之缘,菩萨里面有权教菩萨、有实教菩萨,要是依天台则有藏、通、别、圆四教菩萨,依贤首有小、始、终、顿、圆五类的菩萨,不一样。我们想想,我们讲最低的,最低的是人间佛法,人乘的,最低的,没有比这个更低了,我们学佛当然在这个阶层里面,这个阶层我们有没有能做好?这个阶层所修的五戒十善就是要把人做好,这是成佛成菩萨的基础,是根本,人都做不好,其余的都不要谈了。
在佛法里面是遵守五戒,千千万万不要以为五戒就是那五条戒条,每一条戒条里面都有无量无边的义理、境界。儒家讲五常「仁义礼智信」,你们看看儒家讲仁讲了多少?儒家的「仁」相当於五戒里面的不杀生,可见得它这个境界相当广大,儒家讲「义」相当於佛法的不偷盗,儒家讲「礼」相当於佛法的不邪淫。诸位要是把世出世间法合起来看,你才明了这个境界广大,决不是单纯只讲五桩事情,哪有那么容易?每一条里面都包罗万象,否则的话,怎么会叫「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如果是那么简单,那人身应当很容易得,佛法也很容易闻。难在什么地方?从前人学佛确实都有儒家的基础,每个人四书五经、十三经都念得很好,都有这个基础,所以佛门里略略一涉猎他就通达,触类旁通。今天我们儒家书不念了,佛法也不愿意深究,只懂得一点皮毛,而且里面有许多地方都曲解了,这个怎么会有成就?
学佛第一要紧的事情是先度自己,我在讲席常常劝勉诸位,为什么?两头总要成就一头,我这一生不能利益众生,首先要利自己,自利而后能利他,要注重这一点。自己果然得度了,是什么境界?给诸位说,生死自在,愿意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喜欢到哪里去就可以到哪里去,生死自在,这叫自度,而后没事了,这才放心度众生去了,劝化众生。自己还有问题,还有疑问,前途还是一片黑暗,不知道往哪里去,诸位想想,怎么能指点别人?劝别人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己办到没有?如果自己对西方极乐世界完全没有消息,完全没有感应,你教别人,你的语气就带著怀疑,为什么?本身不能肯定,你教别人,人家能相信吗?人能够信得及吗?先自己要做到,然后劝别人。你在教学的时候,你的音声,你的表态,就能够叫人相信,那是你自己已经做到;自己心里面有疑惑,你的言词表态说的就叫人听起来模棱两可,不能够下决断,所以一定要先度自己。度自己的理论与方法都在经论当中,可以说我们这些年来已经说得太多了。
此地所提的疑是深疑,这层疑关要是打破,在念佛人来讲决定得理一心不乱,没话说的,最低限度你能证圆初住,超过阿罗汉、辟支佛太多了。金刚藏菩萨提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跟《楞严经》第四卷里面富楼那尊者所提的可以说完全相同。第一个问题:
讲义【一问: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
诸位想想看这种问题,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他的这些弟子们就提出来了。在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是代表小乘阿罗汉,这个地方金刚藏是等觉菩萨,一个小乘提的问题,大乘菩萨亦提这个问题,我们凡夫当然不免。
我在初出家的时候,我有一个同参明演法师,他是很多年以前就过世了。这个人修行很认真,很用功,他在大陆上跟我同学,到台湾来之后我们同事,我学佛他跟我学佛,我出家半年,他也跟著我出家,的确志同道合。可是我们常常争论,我是走讲经说法的路子,希望用这个方法来帮助大家,他不以为然。他说:现在人谁听你这一套,你把嘴皮讲烂了,他都不听你的。说得很有道理,那怎么办?有神通就好了,一现神通,他不能不相信。他到大溪跟屈文六金刚上师学神通,学密宗去了。屈上师教他在三个月当中要磕十万个大头,他每天拜三千拜,密宗磕大头跟我们五体投地拜佛不一样,那很辛苦的,趴在地下。他一天拜三千拜,手都起茧,膝盖都起很厚的茧,他真干。
他去学的时候从临济寺偷偷跑出去,没有人晓得他,两年多,这个人失踪了,没有消息,他没有告诉任何一个人。他住在哪里?住在大溪,溪当中有个小洲,那里头有几间小房子,他住在那里,住在水当中,四面都是水。有一年水灾,民国五十一年,那一年我住在大溪香云寺,水灾的时候石门水库放水,他那个地方被淹,他蹲在屋顶上被人救出来了。救出来以后,大溪有个塔,大概没有钱,盖了一层,上面没钱盖了,所以我们叫它半截塔,他就住在那里面苦修,修三年之后,他说他能见鬼了。他能见到鬼,每天下午四、五点钟,街上就有鬼走路了,到八、九点钟的时候,街上的鬼就很热闹,跟人差不多多了,人鬼杂居。我就告诉他,我说:你这个还没有用处,你还是度不了众生,你神通没有,你有鬼通,我坐在此地,你告诉我,你的旁边有两个鬼在此地,我看不见,我不相信,你还是没有办法。你说有,我说没有,我说你讲鬼话,根本不承认你,你有什么法子?但是他决定不是妄语。
他在大溪修行的时候,那个时候《中华大藏经》刚刚出版,他预约了一部,每个月出一册,他就按照进度来读,将这部大藏经从头到尾念完了,他来找我,我说:什么事情?他说:我藏经看完了。我说:恭喜你,很难得,一个人一生当中能看一部藏经不容易。他说:我有个问题。我说:什么问题?他说:释迦牟尼佛的智慧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没有话说,可惜有一桩事情佛没讲清楚。我说:什么事情?他说:佛讲我们众生有无明,我们本来有佛性,佛性起了无明,为什么原因起的无明?又说无始无明,总得有个开始,到底是哪一天起来的?什么原因起来的?这个问题佛没有讲清楚。我说:你大藏经冤枉看了,为什么?这个问题《大藏经》里讲得清清楚楚,我们不要说别的,《圆觉经》说得很清楚,《楞严经》说得很清楚,怎么会没讲清楚?是你自己看不懂,不是佛没有讲清楚,佛讲得清清楚楚。不要讲佛经里面,《六祖坛经》,六祖大师把这个问题也讲得清清楚楚,哪有不清楚的道理?这就是看经或者听经没有用心,没有去体会,所以读了听了依旧还有这个问题。有这个问题可以,如果说这个问题佛没讲清楚那真是冤枉佛了,这不可以的。这是我说出同样的问题,明演法师提出的问题。
金刚藏菩萨,楞严会上的富楼那尊者,他们所提的问题是一样的疑问,这个疑问属於深疑,根本的疑问,就是无明从哪来的?无明什么理由起来的?无明是几时有的?这个地方说的『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无明?』为什么有无明?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
讲义【二问: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若诸无明,众生本有』,「若」是假设,假设无明是众生本有的,『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诸位要晓得成佛决定没有无明,一起无明就叫众生。无明有厚薄不同,所以众生有九法界,愈是往上面无明愈薄,愈是往下面无明愈厚。无明如果是本有的话,佛就不可以讲众生本来成佛。第三个问题:
讲义【三问: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
『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异生就是众生,与佛不相同就叫做异。百法里面的「异生性」,那是讲与菩萨不一样,二乘以下的都叫异生。「同生」是讲菩萨,菩萨与佛相同。这个地方的异生连菩萨都包括,为什么?他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与佛相同,菩萨与佛还是不同。所以「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要记住他说话的意思,意思要搞清楚。本来成佛,我们大家本来都是佛,以后起无明了,这是一个问题。这个大问里包括几个小问题,这是第一个小问题,其次讲:
讲义【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烦恼』就是无明,前面讲十方异生本来成佛,后起无明,现在你们这些成佛的人,成佛了,你们成了佛什么时候又起无明?佛还会不会再起无明?的确这是大问题,这个问题从释迦牟尼佛在世一直到今天,无论在哪个地区,无论在什么时代,凡是接触到佛法的人,没有一个人没有这个疑问,这个疑要是不破除,没有法子把你的境界往上面再提升一层。下面是圆瑛法师给我们讲:
讲义【然此皆根心之疑,能障大乘正信。】
『然此皆根心之疑』,就是上面这些问题,『能障大乘正信』,换句话说,你这种疑问要是不能破除,你没有法子见性,你念佛没有办法得理一心不乱,你要想得理一心,要想见性,这个疑问必须破除,这是一个大障碍。你想证阿罗汉没有问题,这个疑问存在可以,为什么?阿罗汉没见性,辟支佛也没见性,权教菩萨也没见性,行,在念佛人事一心没有见性,这个问题对你不产生障碍,如果你再进一步求理一心不乱,它就是障碍。而佛在本经里面,为金刚藏菩萨解答这个问题:
讲义【佛善说譬喻。】
里面有喻说、有法说。
讲义【答以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若明此义,诸疑自释。佛为示穷尽深疑,故说此经。】
这是对大乘菩萨讲的。这个比喻与《楞严经》上也相同,《楞严经》上也是用这个比喻,除这个比喻之外,《楞严经》还有一个「演若达多迷头认影」,那也是个比喻,《楞严经》文字长,所以它讲的东西比此地要清楚。这个地方文字短,只有一个比喻,就是从金矿提炼到纯金,用这个比喻,提炼成金之后,这个金不会再变成矿,佛举这个比喻,而在《楞严》上,演若达多迷头认影那个比喻更妙。说明什么?说明迷没有理由,不但没有理由,这个迷没有开始,所以叫无始,不是说很久很久找不到开端叫无始,你要这样解释就错了,是没有开始,诸位要晓得。要是有始有终,这个事情就是真实的;没有开始,那是虚妄的。所以无明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一觉悟就没有了,觉是真,妄是假的,你不觉就好像有这个相,你觉的时候这个相就没有了。如果你要去找无明是什么理由生的,几时生的,那就是增长无明,诸位想想,增长无明如何能断无明?这是佛在一乘了义经典里面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你有疑,你的心就不清净,断疑之后,你的清净心现前。
在第四会,就是第四章金刚藏菩萨会,我们也可以称为金刚藏菩萨章,里面最主要的就是讨论这个问题,这跟《楞严经》第四卷富楼那尊者所提的问题是相同的。我们在《楞严》里面读到,到《圆觉经》里面再温习,希望诸位在此地能有所悟入,那就有很大的成就了。第五:
讲义【五、为示离障顺觉故。】
为示离障顺觉故,而说这部经。这个因缘,在本经里面有两位菩萨,一位是弥勒菩萨,一位是清净慧菩萨,这一段也都提起,都有这个意思在。
讲义【一切众生,依事理二障,而现浅深,遂有五性差别。】
这都是修学大乘佛法的人不能不知道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现在为什么变得这么苦?不但是众生,而且是天天在受苦受难的众生。怎么会落到这种地步?什么原因落到这个地步?不是没有原因的,根本无明没有原因,这是枝末无明有原因。『一切众生』这一句包括的范围很广,从菩萨到地狱统统是有情众生,九法界有情众生,他本来是佛,现在变成众生,就是『依事理二障』,事障是烦恼障,理障是所知障,这两种障碍而现浅深,障浅地位就高,像菩萨、缘觉、声闻障得浅,六道凡夫障得深,『五性差别』就是从这里来的。
五性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固定的,这一定要懂。五性里面有闻缘性、菩萨性、不定性,可是诸位要晓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譬如我们现在是凡夫,我们可以从凡夫地位往上面去提升,可以去改变,纵然是菩萨里面,我们也能改变为最高的圆顿菩萨种性,这是根性最利的。在世间法里面讲,命运操纵在自己手上,这是对的。佛门里面讲五性差别也操纵在自己手上,所以这个不是天生的,不是别人给我们做主宰的,完全操纵在自己。你自己要觉,你在五性里面就改变了,就把你自己提升了,正如同凡夫一样,我们在人间的命运,你如果觉悟就把你的命运改变了,如果你要是迷,这个事情就麻烦了,你就受命运支配。不受命运支配的人自己创造命运、改造命运,是觉而不迷。
佛法无非是破二障:烦恼障、所知障,烦恼障里面要紧的就是名闻利养,这是讲出家人,五欲六尘,可是现在出家人跟在家没有两样,为什么?也有五欲六尘。以前出家人真的出了家,他没有家了,寺庙是公家的,十方道场,不是某一个人的;现在寺庙变成自己的家庙、子孙庙,那跟家庭没有什么两样,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从前人出家真实修行,所以他的障碍是名闻利养,现在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要放下,这样才能破事障。事障虽然很猛厉,容易破,理障难破,理障不但要有好的老师来指点,自己真正有良好修学的态度才能成功,理障才有办法破除,这个比破事障要难得太多了。
我们在台中求学,以这个例子我也跟诸位讲过很多次,师资之道,就是师生之道,老师指点负决定性的责任,学生百分之百的依从,这种学生到哪里去找?你没有这个修学的态度,你的理障决定不能破除,诸佛菩萨来教你,对你都束手无策无可奈何。所以我请李老师,我离开台中之后,大概总有二、三十次跟老师提这个问题,求他多教几个人,多收几个学生,末法时期弘法人才太少。他到最后给我一个难题,叫我替他找学生,这句话把我封住了,从此以后我再不提了,为什么?真的一个学生找不到,尤其是在现代的社会里,接受过现代的这种教育,怎么可能对一个老师百分之百的服从?不可能的。换句话说,你的理障就难了,没有法子断除。
我到台中去求学的时候,我那个时候刚刚涉猎佛法还不太久,而且我求学的时候,我的老师都很单纯,因为没有听得很乱,接触的面不广,指导我的时候,佛学就是章嘉大师一个人,好办。而我到台中去跟李老师学的时候,头一天他老人家告诉我:你既然发心到我这里来跟我学,从前你的老师所教你的东西全部作废,你所读的东西、所看的东西,我一概统统不承认,你必须把你的头脑洗得干干净净,全部作废,来接受我指导。所读的书都是他指定的,我们自己所选的书,要想看哪个书,先要向他报告,要得到他同意,他认为你目前这个书还不能看,马上得放下来。换句话说,学生的思想、动态,老师完全了解,他才能教你,你要是看得太杂,听得太多,你乱了,老师没有办法教你,所以这样的学生到哪里找去?
我在台中李老师会下,你们大家晓得,他的学生差不多有二十多万人,我在那里学十年,我离开他了,我得到他一点东西,怎么得来的?就是百分之百服从没有话说。我离开他在外面讲经完全守著他的规矩,脱离他的范围是在民国六十年讲《华严经》的时候,这才摆脱他的范围。这就是所谓熟能生巧,你要守著这一家的规矩,熟透了就有变化,在佛法里面讲从根本智得后得智。李老师会下那么多人,他为什么不能成就?就是对老师的话不能百分之百的服从,有人只听一半,另一半还不相信,他所得到的只有一半,有人能听百分之六十,他只得百分之六十,同在一会。所以有很多人来问我,老师说你把东西都学去了,你到底学了什么东西?我说你们听经比我多,李老师在台中已经教了十年我才去的,你们在台中住的人一开头就听他的,你比我多听了十年,那你为什么不如我?我对老师相信,所以我得的多,你虽然听得多,你对老师不相信,那枉然。
诸位要晓得,我们中国从前的教学跟现在不一样,跟外国人更不一样。以前学生看老师比看自己父母还重,道理在哪里?老师是真正关心关照,要成就你。老师教这些学生,如果他自己儿女,譬如从前考功名,他的儿女中进士,考中了,学生没有考中,给诸位说,这个老师只好回去自杀。他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人家会骂死了,老师偏心,儿子考中,学生没有考中,骂他。所以从前的老师照顾学生不照顾儿子,学生考中,自己儿子没有考中,他在社会上有崇高地位,某位老师了不起,没有私心,真正能爱护子弟,不一样!所以在社会上做一个老师有他崇高的地位,虽然他很清苦,皇帝召见都不敢让老师北面,你们去看《礼记》,皇帝坐的上位是坐北朝南,显他政治地位的崇高,召见老师的时候,他要降阶,坐的位子不能这样坐法,皇帝要站在东面,老师站在西面,东是主人,西面是客人,以宾主之礼来见老师,接待老师。
在《礼记》里面你们还看到一个问题,最明显的,最简单的,称名,古人有名有字,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成年了,女子十六岁行笄礼,成年了,成年之后,没有人敢喊你的名,为什么?人家要称你的名,是骂你;对你客气,称你字。字从哪里来的?是你在成年行冠礼的时候,冠礼一定要请客,你的平辈送你一个名字,这个叫字,以后大家就称字,从此以后不称名。你在朝廷做官,皇帝都称你字不称你名,如果皇帝称你名,那麻烦大了,你已经犯法,你就被判刑了。皇帝对你都很尊敬。你在家里面只有父母叫你的名不叫你的字,你的祖父母叫你的字不叫你的名,所以你一生叫你名的只有父母,除父母之外,只有你老师,你们想想看,所以老师的地位跟父母一样,从称名上就看到是一样。所以古人的名只有三个人称,父母老师。你的祖父母、伯伯叔叔都称你字,对你都很尊敬,都客气。
这个就说师道之难,老师教学不容易,学生求学态度不容易。成败关键,给诸位说,如果从比例上来看,求学态度的比例比教学善巧要大得多。老师不一定高明,学生态度正确,往往成就超过老师。所以今天我们要求一个真正做学生的这种态度,到哪里去找?佛门示现的榜样,《四十华严》里面善财童子就是学生的榜样,五十三参,五十三次的重复,真是用尽了苦心。就是说他求老师求学接受教学这些态度,在《华严经》里面五十三次的重复,用意在哪里?无非是要我们向他学习,成就我们,成就自己。所以说是我们做学生求一个老师,好老师可遇不可求,到哪里去找?难。老师要找学生更难,到哪里去找?看到这么多人,哪一个是学生?哪一个人具足修学的这个态度,肯接受指导?
我举一个例子给诸位说,我在听经的时候,初在台中听经,我也写一些笔记,我们同学都记笔记,他们写得都比我多,我写得不怎么太多。第二天老师就把我叫到房间去,不准记笔记,他说你记这个有什么用处?你到明年,你的思想境界提高了,一点用处没有,废纸一张,我就不记笔记,所以我在台中十年,一本笔记本都没有。十年我用的笔记本大概只用了普通的笔记本,很薄的练习簿子,大概只有五分之一,十年所记的东西只有五分之一,没记笔记。老师教给我,听讲的时候全神贯注听讲,只听他的意思,不记他的言语,他教我学活的东西,他说意思懂了,将来你讲这部经,你长讲短讲、深讲浅讲,自由自在。记成笔记,死的,离了笔记不会讲了。我想有道理,我就真照做。我们别的同学,老师有这么教,他不肯照做,还是在记,老师也就不管了,他教人只教一次不教第二次,你听就听,不听就算了。他怎么讲我们就怎么做,我晓得一个原则,老师不会害我,总是对我有利益不会对我有害处的,就有这么一个信心。我跟他那一年,他七十岁,他今年九十三岁,七十岁的老人怎么会害年轻人?我跟他的时候才三十多一点点,老师不会害人,信得过,念念都是为我们好。这样才能破除二障,才能把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二障不除,佛菩萨来教你也枉然,为什么?你自己有障碍。佛在那里讲经,你去听还是有障碍,还是不得其门而入。
讲义【故告弥勒: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若能离障,随顺圆觉,根无大小,皆成佛果。清净慧章,亦是随顺觉性,觉与未觉,渐次差别,故云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佛为示离障顺觉,故说此经。】
『故告弥勒:欲泛如来大圆觉海』,这个意思就是成就如来一切种智,圆满大觉。『先当发愿,勤断二障。若能离障,随顺圆觉』,你看底下一句,『根无大小,皆成佛果』,不管你是什么根性,会用功的人断二障,随顺圆觉,随顺圆觉就是随顺清净心。『清净慧章』里面也有这几句话,『亦是随顺觉性,觉与未觉,渐次差别,故云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清净慧这一章,中根以上的都能学习,都有受用,这里面讲方便门,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门。而且方便门诸位要记住,必定是随顺圆觉才叫方便门,假如不是随顺圆觉,这个不是佛法,那个不叫方便。诸位要记住这个原则,不管什么方法,一定是随顺圆觉。
你看我在台中,李老师主要是成就我们的根本智,绝不允许你的心乱,你看东西多的时候增长邪见,增长所知障。你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种念头多的时候增长烦恼障,你听经多、看经多的时候增长所知障,两种是障碍,就是清凉大师所讲的,一个增长无明,一个增长邪见,无明跟邪见都是菩提涅盘的大障碍,这两样东西天天增长的话还能悟道吗?还能得一心吗?不可能。所以你们在《四十华严》里面,这是根本法,应当要去学习。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那一会里面,就是最初本会里面,就像我在台中跟李老师求学一样,那是本会,他离开文殊菩萨到外面参访那叫末会,末会有五十三会,那是到外面参学。你自己根本智没有建立,没有资格参学,根本智建立之后才有资格参学,换句话说,无论见什么人,无论见什么事情,晓得真妄邪正、是非善恶,能够辨得清清楚楚,只受其利不受其害,在这里面只增长智慧决定不迷惑,有这种能力才能参学,没有这种能力一出去就被境界所迷了,不是增长烦恼就是增长邪见,这麻烦大了。
所以古人二、三年得根本智的,二、三年有资格离开老师出去参学,十年、二十年得根本智的就十年、二十年才离开老师,有些人一辈子根本智都没有成就,那只好一辈子不能离开老师,你们看看《高僧传》,看看各宗的语录,你就看到了。开悟的人很多,不开悟的人也有,没有开悟的人也有离开老师的,老师也不横行霸道,你没有资格去,他不许你出去,你偏要出去,他也不会拦你,佛法讲民主的,决不是蛮横的,你听很好,你不听就算了,佛法里面教学所谓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得大自在。佛为示离障顺觉,故说此经。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