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08-0002
请看第三页,我们继续看经题:
讲义【圆觉者,圆满觉性也。具足众德曰圆,照破无明曰觉。此圆觉,即诸佛之本源,众生之心地,而为十法界所依之体,具有不变随缘二义。】
这几句话很重要。学佛首先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心,这是我们修证的基础,信心就是我们确实具足大方广圆觉的体用,不但是诸佛如来他们具足,我们自己也确实是具足,简单的讲就是具足圆满的觉性,所以佛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道理在此地。底下两句话也非常重要:
讲义【本来清净,不动不变。】
这个意思我们要晓得,『本来清净』,现在有没有染污?给诸位说,没有染污,我们自己的大方广圆觉性没有染污,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我们现在圆觉性为什么不能现前?不能现前是自己迷失了,不是真正的失了,自己迷了,这是很要紧的。我们要晓得我们迷在什么地方,除去了迷,圆觉性就现前,也就是你自己就能够证得了。下面要给我们说明迷悟之缘:
讲义【随迷缘而成六凡法界,随悟缘而成四圣法界。】
因为它本来具有不变随缘这两个义理,它虽然是清净不动不变,而能随迷悟之缘。随迷缘就成六凡法界,随悟缘就成四圣法界。底下一句话要紧:
讲义【虽为迷悟所依,不为迷悟所变。】
这个道理就相当深了。你看看,只是『迷悟所依,不为迷悟所变』,所以它才是真如之体,才是一个清净之体。决不是说悟了它就清净,迷了它就染污,那它就随缘随著变了,它随缘不变,随悟缘它是清净的,随染缘它还是清净的,由此可知,迷悟对它来讲不相干,这个道理的确是很深。《楞严经》里面佛指示我们,我们六根的根性就是大方广圆觉性。成佛成菩萨,所谓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作凡夫,乃至作饿鬼地狱,作蚊虫蚂蚁,六根根性还是放光动地没有两样,所以它与迷悟都不相干。悟的时候用它,迷的时候还是用它,悟的作用殊胜,广大无有障碍,迷了的时候用它就有障碍,不是六根根性有障碍,是因为你自己迷,障碍了自己,而六根根性还是那么样的广大,绝不随你的迷有一丝毫的改变。下面举一个比喻:
讲义【如水随冷气之缘,结之成冰,随暖气之缘,复溶为水,其性始终不变。】『如水随冷气之缘』,就结成冰,『随暖气之缘』,它又溶成水,可是它的性质不变。我们的真如本性亦复如是,无论随什么样的缘都不变,就是我们自己的大方广圆觉性,这是首先建立我们自己的信心,我们相信我们有真实不变的圆觉性。我们这一生的修学修什么?就是修圆觉性,圆觉性在禅家讲就是明心见性,就是修的这个,在净土里面讲就是修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圆觉性。首先要信得过这个东西我们本有,既是本有哪有修不成就的?一定可以修成。可是你要想真修,没有别的,因为这个东西既然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你修个什么?没得修。所以法身、般若、解脱不是修得的,它本来如此,要你修什么?所谓修,无非是破迷而已。圆觉不要修,它本有,本来是圆满的,本来没有欠缺的,你修个什么?
注解说,『具足众德曰圆』,我们常称赞佛万德万能,「万」字不是数目字,如果是数目字,万德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还是很有限,「万」是圆满的意思,无量无边的德能统统具足,没有不具足的。所以你不要以为阿弥陀佛具足,释迦牟尼佛具足,你想到那里就错了,你要相信自己本身具足,所以《华严》里面讲「信为道元功德母」,今天信佛的有几个人相信这个?能相信这个,这叫信佛。你信有释迦牟尼佛,信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没用,那是你信「心外之佛」,你要相信你自己具足大方广圆觉性,这叫真正的信佛,佛菩萨千经万论里面教我们信佛是信这个,信这个才管用,你的修行就有方向目标了。人家问你修的什么,你自己清清楚楚,一点都不模糊,我修的是除去自己的障碍,除去自己的无明,将自己性具的大方广圆觉性显发出来,佛法的修学如此而已。底下告诉我们修行的纲领:
讲义【圆觉平等。】
『平等』就是『圆觉』,你要记住,「圆觉」就是六根根性,「圆觉」就是见性,「圆觉」就是闻性,乃至「圆觉」就是知性,它是平等的。我们想想,我们讲要破障碍,要破无明,什么是无明?什么是障碍?不平等就是无明,不平等就是障碍。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上是不是平等的?我们起心动念是不是平等的?不平等就是无明,这个要搞清楚。无明在哪里?现在晓得了,无明在什么地方,障碍在哪里?现在晓得障碍在什么地方,去掉你的障碍,你的圆觉性就现前。
讲义【在圣人分上,不曾增一丝毫,在凡夫位中,未尝减一些子,即《金刚经》所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也。《金刚经》是法,指实相般若,即此经之圆觉也。】
在圣人分上,就是佛菩萨,不曾增一丝毫,在凡夫位中,未尝减一些子,这就像《金刚经》所说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金刚经》讲的『实相般若』,就是本经讲的『圆觉』。再说得亲切一点,「圆觉」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己本有的真心。这个心,《楞严》里面一开头「七处徵心」,佛所问的就是圆觉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在哪里?无处而不在。如果它有方所,有个所在,这还能叫圆吗?这不能叫圆。它能够说得上圆,就是因为它没有方所,没有一个所在,无处而不在,所以才是无障碍的法界。圆瑛法师举例子说:
讲义【众生迷昧真心,可以试验。且问於人:汝有心否?必答曰:有。再问:心在何处?彼必以手指其胸曰:在这里。】
『众生迷昧真心』,凡夫迷了真心,迷了真心就是迷了自己。禅家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就是圆觉性,所以这个就是自己,这个可以试验。『且问於人:汝有心否?』他一定是答「我有」,你再问问心在哪里?他一定以手指其胸,「我心在这个地方」,这就是迷,这就是认假不认真。这一段文末后引用《楞严经》上几句话:
讲义【楞严会上,阿难认识为心,如来斥为非心,指名妄想。后向根中指出不动、不变、不失、不还之如来藏心,即是圆觉真心。】
『阿难认识为心』,这个比一般认肉团心的要高明多了,「识」就是能够分别思惟想像的,现在人以为这是脑,是大脑发达,这都与佛法讲的有违背。你仔细去想想,我们这个心分布在身体每一个细胞之中,为什么?因为它是尽虚空遍法界。《楞严》还有一句话说得好,「性一切心」,一切是指一切万物、十法界依正庄严,不但有情的动物,无情的植物、矿物乃至虚空,都在你的圆觉性中,没有离开你的圆觉性。我们的圆觉性就好比太虚空一样,十法界依正庄严都在太虚空里,没有离开太虚空,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几个人觉悟到自己的心这样广大清净无染?
古德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哪一个人认识心了,认识心就是悟道,这是解悟,从此以后修行才有门路可入,找到门道了。你要是不认识心,距离这个道就非常的遥远,无论你怎么苦修勤修,总是隔一层,可见得这个问题重要,关系之大。把识当作心的,的确大有人在,可是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呵斥阿难尊者,告诉他那不是心,不是心是什么?那是虚妄想像,这是一句话把它道破,那是六尘缘影。所以在十番显见里面指出真心是『不动、不变、不失、不还』,那就是讲的圆觉性。由此可知,圆觉就是我们的真心。
前面跟诸位说,《大乘起信论》讲的大乘,大乘是两个意思,一个法,一个义,义则是大方广,法就是众生心。我特别提出来告诉诸位,什么叫众生心?众生心是很多人的心,那就糟透了,你要这样解释的话,那是望文解义,你解错了。众生心是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众多生起所依之心。最近我们在《起信论》正好也讲到这个问题,讲到三细六粗,不觉依本觉,依本觉而有不觉,依不觉这才有业相(这是依无明才有业相),依业相才有转相,依转相才有境界相,依境界相才有智相。这个依是讲依缘,因是什么?因统统是无明,所以因是一个,缘不一样。依的缘不一样,现的境界果就不一样,但是因是一样的。迷的因就是无明,悟的因就是本觉,因是一个因,缘不相同。这个道理,诸位在大经大论里一定要细心的去体悟,去体会,你才会开智慧,你才能真正的断烦恼。
小乘人断烦恼用的方法很笨,那很苦,还不一定能断得干净。大乘这个方法妙,不需要吃苦头,为什么?他用圆觉照破无明。换句话说,小乘人断烦恼从缘上断,从依缘上断,苦。譬如苦集灭道,我为什么有苦?因为有集,我断了集,我就没有苦,他从这上断的。大乘佛法不从这上断,不从缘上断,从因上断,所以他修智慧,智慧开发之后,照破无明,那是一切都断了,一断全断,这个方法就是讲从根本断。大乘经、《禅宗语录》里面常常讲从根本断,从根本断就是开智慧,不需要枝枝叶叶。
讲义【圆觉一法,是大陀罗尼,能总一切法,能持无量义。】
诸位要记住,『圆觉』是我们的真心,真心就是『大陀罗尼』。陀罗尼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无量义不出大方广,大方广是无量义的总纲,一切法不出众生法,众生法是一切法的纲领,不但佛法十大宗派、八万四千法门都在里许,佛法以外的,世间一切的学术,一切的宗教,乃至於一切科学,无有一法不在这个里面。所以我们的修学,会修的人,经上常讲「善学者」,著重这个善字,善学的人就是学圆觉,就是求根本智,圆觉是根本智。
诸位要知道,根本智就是佛法里面讲的般若智慧。「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它在不起作用的时候无知,心清净,一心不乱。你要是有知,有知就麻烦了,有知是什么?《楞严》里面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我们得要问,这句话乍听起来很难懂,怎么无知又无所不知?所谓无知是无分别执著之知,没有这些。譬如我们用眼见一切色相,眼睛一睁开,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的境界相照得清清楚楚,这个时候怎么样?对外面境界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是见性见,这是般若智光,在眼根门头放光动地。你见外面的色相,这时是平等的,一起心了,这是我好朋友,好久没见你了,一动念就有分别,那个不是我的好朋友,这就迷了。诸位要晓得,我们六根根性哪一天不在用?天天都在用,跟佛菩萨没有两样。佛菩萨就是没有分别心,没有分别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所以他心是清净的,心是平等的,唯有清净平等才叫做大慈大悲。
耳听音声,这是圆觉在耳根上放光动地,听一切音声的时候,在音声的境界里头没有执著,没有分别,不起心不动念。可见得六根对这境界真是了了分明,它怎么无知?这种知叫根本智,这种知叫真智慧,是真知,决定不是虚妄的,这就叫做般若无知。无什么?无分别的知,无执著的知,无起心动念的知,无这个知,就是《楞严经》里面讲「知见立知」,无那个立知。他有知见,无立知。如果连知见都没有了,《法华经》里怎么可以说入佛知见?那佛还不是有知有见吗?入佛知见就是此地讲的圆觉,就是般若。这个都要搞清楚,要是没搞清楚,怎么无知又有知?有知是讲有虚妄的知,无知是无虚妄的知,众生是有虚妄的知,所以真知没有了;真知虽有,显现不出来,被妄知盖覆住,障碍住了。佛菩萨所显发的是真知,因为他没有妄知,真知是要从清净心当中显发的,所以你心愈清净,智慧愈是流露,而且这个智慧不是从外头学来的,是你本来具足的。
你们这几位学讲经的法师,你要想经讲得好,没有地方学,到哪里学?你存了心去学,你学无量阿僧只劫,你的经还是讲不好。怎么就讲好了?不学就讲好了,心清净就讲好了,因为你自己心清净是你的圆觉透出来,然后这个经教音声,从你自己圆觉心里面流露出来的,跟诸佛菩萨的无二无别,是这么一个道理。你如果求一个「我要讲得好,我要比任何人都好」,这是个妄念,这个妄念把你的圆觉心障碍住,为什么?因为你在境界里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起了烦恼,这是障碍自己,障碍自己明心见性,障碍自己一心不乱,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下面还有几句话很重要:
讲义【圆觉,即一心之别名。】
诸位特别要记住这一句,为什么?我们修净土,念阿弥陀佛的目的就是求一心不乱,你一看圆觉是大陀罗尼总持法门,好了,我去修圆觉去了,你这又搞错了。念佛人圆觉在哪里学?一心不乱就是圆觉。圆瑛法师大慈大悲,圆瑛法师这个也不是他的意思,宗密大师注《圆觉经》就是这个说法。由此可知,念佛法门了不起,我们读《华严经》真正是觉悟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善知识就教他念佛法门,第五十三最后一位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们想想看,八万四千法门当中第一法门,禅、教、密、律,无论哪一个法门都没有办法跟它相比,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千万不要禅宗比我们高,密比我们高,我们去学,那你就颠倒了,你打开《华严经》看看五十三参里头,头一个,尾巴一个,是不是教你学密?是不是教你参禅?不是,禅与密有没有?有,在当中掺杂的。一头一尾这是主流,而且头尾是一贯的,自始至终就是念佛,禅与密都是附带修的。你在《华严》里头看到这个意思,看出这个样子,善财童子修行就是给我们做示范,给我们做一个样子,我们还不觉悟吗?还要迷在禅里头、迷在密里头,禅净双修,密净双修,那都叫多事,那都叫起分别执著,你不会得一心,你也不会证圆觉。所以这一句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圆觉就是一心。
讲义【一心,为诸法所依之体;诸法,乃一心之用。】
你把这几句话果然听清楚听明白,你的受用就不可思议。晓得修行是什么?就修个『一心』而已。得一心就得一切法,为什么?『诸法所依之体』就是一心。十法界依正庄严的本体就是理一心,十方三世一切如来也是依理一心而显现的,何况这些如来所说的法门怎么能够离得了一心?所以才说「一心」是大总持法门。只要你心得一了,世出世间法,过去未来法,你全都悟了,我们常讲的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唯有悟得一心才真正证得。诸位懂得这个理,你也就相信这个事了。
讲义【此心一法多名。《华严》则曰:一真法界。】
『此心一法』,它这个名词很多,在经典里。有人曾经问,既然是一法,一个名字就可以,何必说那么多名字?一心不乱又说是圆觉,又说是大陀罗尼,又说是无量义,说这么多有什么意思?说这么多就是叫我们不要执著,叫你了解意思就行了,不要在名字相上做功夫。於名相上不起分别执著,一见名相,一听名相,这个意思就了然。《华严经》里面叫『一真法界』,就是《圆觉经》里面讲的圆觉性,就是《弥陀经》里面讲的一心不乱。所以我讲《弥陀经》强调一心不乱,全经里面我只强调两句话,前面有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一句重要的话,后面一句就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你要能把握住这两句,你这一生决定生净土,毫无疑问。
讲义【《楞严》则曰:如来藏性;《净名》(维摩诘经)则曰:不思议解脱;《法华》则曰:一乘实相。或云真如实际,或谓寂灭一心。在有情分中,名为佛性,在无情分中,称为法性。】
这是随便举出几个,你要去经论里面找,恐怕会找到一百多个名词都是说的这个东西,由此可知,名相无须要执著,可是我们都要晓得,晓得什么?原来这是一回事情。大乘经论当中,无论依哪一部经论修行,你的心定了,死心塌地了。那个人学《华严》,修「一真法界」;那个人修《法华》,修「一乘实相」;我念阿弥陀佛,求一心不乱的。他也不必学我,我也用不著学他,为什么?都一样的,所谓殊途同归,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所以彼此要礼敬不要毁谤,大家都住在清净心中,各个成就无上菩提,这是正确的,这是正法。
讲义【名殊体一,无非圆觉一法也。】
都说这一桩事情。
讲义【圆觉一法,通因彻果,十法界不出圆觉一法,本具圆觉。】
这几句话重要了。
讲义【而迷背圆觉者,六凡也;虽闻圆觉,而不悟圆觉者,二乘也;分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菩萨也;满证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如来也。】
这几句话诸位多念几遍,这是把佛、菩萨、声闻、缘觉、六道凡夫,这里面的关系,几句话说得清清楚楚,就是迷悟圆觉程度上的不相等,才有这个区分。虽然这么说,实际上有没有?没有,实际上是平等法,无佛无凡夫。因为迷悟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所以这种区分、这种说法都叫做权说,叫做方便说,不是真实说。
讲义【离圆觉无十法界,离十法界不成圆觉。】
这两句是废话,为什么?谁能离圆觉?没有法子离圆觉。
讲义【体周十界,用等恒沙,不即诸法,不离诸法,是之谓无上心法。】
『体周十界』,十界就是十法界,『用等恒沙』,可见得前面讲万德万能是形容词不是数目字,此地讲用等恒河沙数,那就不止万了。恒沙还是比喻,恒河沙数还是有数字的,还是可以数得清的,而圆觉性的大用无量无边,岂是恒河沙能够相比的?『不即诸法,不离诸法』,它并不是诸法,但是它也不离诸法,就好像我们这个虚空一样,虚空不是诸法,不是一切物,可是一切物也没有离开虚空,都在虚空包容之中。这个事理在本经要跟诸位来探讨,入了经文我们再说。说明宇宙万法的真实相,关键是要我们自己能够悟入,唯有悟入才有真实的受用。
讲义【修多罗,是梵语,此云契经。谓契理契机之教,上契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是诸经之通名。凡经藏,无论大小乘,同名修多罗。】
『修多罗』是梵语,翻成中国字叫『契经』,契是契合,就是很适合的意思。很适合什么?底下有两桩事情,一个是诸佛所证之理,也就是圆觉的理体,契合圆觉的理体,不违背圆觉,其次又能适合一切众生的程度,这部经就叫「契经」。诸位要晓得,这两桩事情都能做到不容易。往往契合圆觉之理,不契合众生的程度,众生听了不懂,适合众生的程度往往又违背真理,两者都契合不简单。实际上,大小乘的经论都叫做契经,都能契合,然而我们初学的人来读,好像这里面有很大差距,不甚契合,其实是真正契合。中国古人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这就讲了,圆人才是完全契合,根性不圆就很难契合。由此可知,不是经不契合众生的机,是众生的机本身有障碍不能契合经教。譬如阳光,不是阳光没有遍照大地,而是你用个东西盖到,障碍住了,你躲在阴暗地方见不到阳光,不是太阳没照你,是你本身有障碍。契经就像阳光一样光明遍照,有一些众生本身有障碍,所以他不契合经,不是经不契合他。
讲义【了义者,大乘究竟显了之义。】
什么叫『了义』?『大乘究竟显了之义』。「义」就是道理,「了」是究竟,最究竟的道理,而且是明显,是「显了」,很明白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大乘佛法究竟显明的了义法。
讲义【彻法流之源底,谓之究竟。】
近代有很多佛学家、学者在探讨大乘佛法的根源,小乘佛法的根源,原始佛法的根源,都在那里找,找得很起劲,你们想想佛法的根源在哪里?你们一定会想,在中国,在印度,你会想到这些,你那个找法全都错了。此地给你说出,「一心为诸法所依之体,诸法乃一心之用」,根源在哪里?根源在一心。大小乘佛法无非是迷悟不同而已,这个地方说得清楚,用此地的话来说,这个根源就是圆觉。小乘佛法的根源是不悟圆觉,虽闻而不悟;大乘佛法的根源是分证圆觉,而没有证得究竟圆满;诸佛如来的根源就是圆满悟得圆觉,如此而已。必须彻一切法之『源底』,就是根源,这叫『究竟』。
讲义【谈理至极,显现明了;非同小乘权渐方便,隐密之谈,说不究竟也。】
这是究竟了义。下面是引清凉国师答覆顺宗皇帝,了义与不了义:
讲义【昔顺宗皇帝,问清凉国师云:诸经中,何者了义,何者不了义?答曰:佛一代教,若约唯为一事,则八万度门,莫非了义;若圆器受法,无法不圆,得之由人,亦皆了义。】
顺宗皇帝问:一切经,何者了义,何者不了义?清凉国师答覆,『佛一代教』,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教,『若约唯为一事,则八万度门』,度就是度众生的法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莫非了义』,怎么不了义?哪一法不了义?『若圆器受法,无法不圆』,这就是古人所讲的「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人接受佛法,亦无法不圆,法法都圆通,『得之由人,亦皆了义』,没有不了义的。
讲义【此二皆不必拣。】
圆顿根性的人,那就无有一法不是了义。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醒诸位同修,圆顿根性是非常重要的,而圆顿根性自己可以培养的,这个不是天生的,「某人是圆根,我的根性很劣」,你是自甘堕落,那有什么话说?某人是圆顿根性,我跟他差不多,我也不比他差,这不是贡高我慢。要晓得根性也是讲迷悟浅深差别不同,烦恼轻的显得根性很圆很利,烦恼特别重的,分别心重的,执著心重的,根性就比较劣,根性之胜劣就从这里分。我们如果在一切境界里面,不去分别它,也不去执著它,常常求自己的心地清净,有个几年,你的根性就变了,就不一样,你烦恼轻了,执著分别少了,在一切境界里面不甚起心动念,这就渐渐把自己培养成圆顿根性,那么一切法里可以不必拣别,样样都是圆融的。
讲义【今约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有了不了。】
就方便来说,有了义、有不了义。
讲义【故《净名》、《涅盘》、《宝积》等经,皆云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这些经典里面佛都给我们讲「四依法」,四依法里面佛是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其实四依里面的确有很深的道理在。尤其是末后一条,「依智不依识」,智就是圆觉,就是般若;识就是分别,就是执著。智是无分别智,识是有分别的智慧,我们世间所谓世智辩聪,他有分别、有执著,有分别、有执著就要拣别,在一切法里就要选择,为什么?他不圆融。如果没有分别执著,一切法里不需要选择,他圆融。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凡夫,我们不讲圣人,阿罗汉以上的都不讲,为什么?阿罗汉以上的没有五种受,凡夫有「五受」,有苦乐忧喜舍,因为你有苦乐忧喜舍,你不希望吃苦头,你希望享乐,所以在一切法里要选择,哪一种法是苦之因,哪一种法是乐之因,你不选择怎么行?舍弃苦因我们来修学乐因,你所得的果报才离苦得乐,这就是要选择,这是不了义。了义怎么说?了义是圣人境界,心地清净到法法平等,这五种受没有了。
诸位要是勘验自己的功夫到什么程度,从什么地方去测验?不要去盘腿面壁,我现在可以坐四个钟点、可以坐五个钟点,这是假的,这个不是功夫。功夫在哪里?功夫在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们的感受是苦多还是乐多?从前人骂我就生气,气好半天,现在人骂我不生气了,这是功夫增上。以前人一赞叹我很欢喜,现在人赞叹我也无所谓了,这是功夫。八风吹不动这叫功夫,就是苦乐忧喜舍这个受渐渐淡了,统统没有了,你就得一心,为什么?一心里面没有苦乐忧喜舍。苦乐忧喜舍一出来,就变成好多心,有欢喜心,有忧悲愁恼的心,那你心就太多,就不是一心。
我们现在的心太多,无量无边的心,不止八识五十一心所,八识五十一心所是归纳起来讲的,无量无边的心!一个念头就是一个心,从早到晚你起多少念头,你一年起多少念头,你生生世世起多少念头,这就叫「众生心」。因为你有无量无边的念头,才现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妄相。只要有念头,念头就有相,所以才说相随心转,就是相随念头转。这是劝勉同修们,明白这个事实,我们要好好的把自己的根性往上面提升。如果你把自己提升到圆顿根性,你悟道证道(证得一心,悟一切法的事理),实在讲是很快很快,不难达到。在中国古大德当中,看到人家修行三、五年,十来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人太多了,打开大藏经看传记部,总有几千人,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高明,他能够把自己的根性提升。
如果完全执著在不了义当中去修学,这个修得很苦,时间很长,没法子开悟。在念佛法门里面讲,他苦修一生,如果幸运也不过是带业往生,他苦在这个地方。如果他懂得了义这个方法,把自己提升到圆顿根性,用了义这个法门,他一生能证得理一心不乱,他能够上品上生,生实报庄严土,生常寂光净土,这一生就成功,这个果报相差就太远了。如果苦修一辈子,连个带业往生都没有捞到,这就很可怜,这就还要受轮回,还要受业报,来生来世是不是再能够遇到这个机缘,给诸位说,很难!大家要特别记住,末法时期五五百年之后是「斗诤坚固」,诸位要是到世界其他国家去看看,你就会渐渐明白。
像我们这样在一起研究大乘了义经典这种机缘,大概今天除了台湾之外,已经找不到了,没有了。过去还有几位老法师,现在都太老了,圆寂的圆寂了,即使住世也都八十以上,没有精力讲了,再过个五年、十年,这一批老法师统统都往生了,后继无人,所以想到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没有正法的指引,我们的修学免不了落在盲修瞎练,不知道自己修什么,也无法勘验自己的成就,好像念书一样,要来考核成绩,你无从考起。所以今天闻正法的机缘实在是太难得,尤其像我们这个道场,我们不受任何限制,今天真正是得大自在,我们可以摆上经论注疏细细的来讨论,这个机会在台湾都没有了。李老师那个道场也没有这样细讲,他受时间限制,一个星期讲一次经,一次两个钟点,有一个翻译的,实际上只有一个钟点,那个经又不能讲太长久,所以受时间限制。
李老师过去讲《楞严经》,我在那里学《楞严经》,三年,总共多少时间?一百三十六个小时。我在那里学的,我统统都有记录,我听经的经本,这是我比他们一般同学留意的,我的经本上面都写哪一天讲到哪里,哪一天讲到哪里,多少次,我记次数,第几次,几月几日讲的,我的经本上记录的,全经讲完的时候,一百三十六个小时。我们第一次在台北市讲《楞严经》就用了二百七十多个钟点,比台中道场就多出一百多个小时。所以我们此地,可以说在全省,这个讨论真正是细讲,细讲帮助大家开悟,同学们也欢喜细讲。我在南部讲经就不行了,就受限制,南部我一次去五天,五天五个小时,因为也有翻译,五个小时,《圆觉经》一共十二章,我去一次一定讲一章,十二个月讲完,十二个月总共多少钟点?一个月五个钟点,六十个钟点,所以都受时间的限制。
我们这部经在此地,我预订是两年,所以我们有的是时间,我们可以细细来讨论,这是希望大家要珍惜。就是像这样细细的来讨论,我们认真来探讨,在今天全世界恐怕只有我们这个道场,这是事实摆在此地,我们如果不珍惜,错过这个机缘太可惜了。同时我希望,平常你们要看这《圆觉经讲义》,有问题要提出来发问,或者是经上的问题,或者是圆瑛法师注解里面你有问题,或者是你听我讲的时候你有问题,希望都能提出来,这样我们才能深入的研究,使我们大家都能得到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请看第三页,我们继续看经题:
讲义【圆觉者,圆满觉性也。具足众德曰圆,照破无明曰觉。此圆觉,即诸佛之本源,众生之心地,而为十法界所依之体,具有不变随缘二义。】
这几句话很重要。学佛首先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心,这是我们修证的基础,信心就是我们确实具足大方广圆觉的体用,不但是诸佛如来他们具足,我们自己也确实是具足,简单的讲就是具足圆满的觉性,所以佛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道理在此地。底下两句话也非常重要:
讲义【本来清净,不动不变。】
这个意思我们要晓得,『本来清净』,现在有没有染污?给诸位说,没有染污,我们自己的大方广圆觉性没有染污,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我们现在圆觉性为什么不能现前?不能现前是自己迷失了,不是真正的失了,自己迷了,这是很要紧的。我们要晓得我们迷在什么地方,除去了迷,圆觉性就现前,也就是你自己就能够证得了。下面要给我们说明迷悟之缘:
讲义【随迷缘而成六凡法界,随悟缘而成四圣法界。】
因为它本来具有不变随缘这两个义理,它虽然是清净不动不变,而能随迷悟之缘。随迷缘就成六凡法界,随悟缘就成四圣法界。底下一句话要紧:
讲义【虽为迷悟所依,不为迷悟所变。】
这个道理就相当深了。你看看,只是『迷悟所依,不为迷悟所变』,所以它才是真如之体,才是一个清净之体。决不是说悟了它就清净,迷了它就染污,那它就随缘随著变了,它随缘不变,随悟缘它是清净的,随染缘它还是清净的,由此可知,迷悟对它来讲不相干,这个道理的确是很深。《楞严经》里面佛指示我们,我们六根的根性就是大方广圆觉性。成佛成菩萨,所谓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作凡夫,乃至作饿鬼地狱,作蚊虫蚂蚁,六根根性还是放光动地没有两样,所以它与迷悟都不相干。悟的时候用它,迷的时候还是用它,悟的作用殊胜,广大无有障碍,迷了的时候用它就有障碍,不是六根根性有障碍,是因为你自己迷,障碍了自己,而六根根性还是那么样的广大,绝不随你的迷有一丝毫的改变。下面举一个比喻:
讲义【如水随冷气之缘,结之成冰,随暖气之缘,复溶为水,其性始终不变。】『如水随冷气之缘』,就结成冰,『随暖气之缘』,它又溶成水,可是它的性质不变。我们的真如本性亦复如是,无论随什么样的缘都不变,就是我们自己的大方广圆觉性,这是首先建立我们自己的信心,我们相信我们有真实不变的圆觉性。我们这一生的修学修什么?就是修圆觉性,圆觉性在禅家讲就是明心见性,就是修的这个,在净土里面讲就是修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圆觉性。首先要信得过这个东西我们本有,既是本有哪有修不成就的?一定可以修成。可是你要想真修,没有别的,因为这个东西既然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你修个什么?没得修。所以法身、般若、解脱不是修得的,它本来如此,要你修什么?所谓修,无非是破迷而已。圆觉不要修,它本有,本来是圆满的,本来没有欠缺的,你修个什么?
注解说,『具足众德曰圆』,我们常称赞佛万德万能,「万」字不是数目字,如果是数目字,万德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还是很有限,「万」是圆满的意思,无量无边的德能统统具足,没有不具足的。所以你不要以为阿弥陀佛具足,释迦牟尼佛具足,你想到那里就错了,你要相信自己本身具足,所以《华严》里面讲「信为道元功德母」,今天信佛的有几个人相信这个?能相信这个,这叫信佛。你信有释迦牟尼佛,信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没用,那是你信「心外之佛」,你要相信你自己具足大方广圆觉性,这叫真正的信佛,佛菩萨千经万论里面教我们信佛是信这个,信这个才管用,你的修行就有方向目标了。人家问你修的什么,你自己清清楚楚,一点都不模糊,我修的是除去自己的障碍,除去自己的无明,将自己性具的大方广圆觉性显发出来,佛法的修学如此而已。底下告诉我们修行的纲领:
讲义【圆觉平等。】
『平等』就是『圆觉』,你要记住,「圆觉」就是六根根性,「圆觉」就是见性,「圆觉」就是闻性,乃至「圆觉」就是知性,它是平等的。我们想想,我们讲要破障碍,要破无明,什么是无明?什么是障碍?不平等就是无明,不平等就是障碍。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上是不是平等的?我们起心动念是不是平等的?不平等就是无明,这个要搞清楚。无明在哪里?现在晓得了,无明在什么地方,障碍在哪里?现在晓得障碍在什么地方,去掉你的障碍,你的圆觉性就现前。
讲义【在圣人分上,不曾增一丝毫,在凡夫位中,未尝减一些子,即《金刚经》所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也。《金刚经》是法,指实相般若,即此经之圆觉也。】
在圣人分上,就是佛菩萨,不曾增一丝毫,在凡夫位中,未尝减一些子,这就像《金刚经》所说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金刚经》讲的『实相般若』,就是本经讲的『圆觉』。再说得亲切一点,「圆觉」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己本有的真心。这个心,《楞严》里面一开头「七处徵心」,佛所问的就是圆觉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在哪里?无处而不在。如果它有方所,有个所在,这还能叫圆吗?这不能叫圆。它能够说得上圆,就是因为它没有方所,没有一个所在,无处而不在,所以才是无障碍的法界。圆瑛法师举例子说:
讲义【众生迷昧真心,可以试验。且问於人:汝有心否?必答曰:有。再问:心在何处?彼必以手指其胸曰:在这里。】
『众生迷昧真心』,凡夫迷了真心,迷了真心就是迷了自己。禅家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就是圆觉性,所以这个就是自己,这个可以试验。『且问於人:汝有心否?』他一定是答「我有」,你再问问心在哪里?他一定以手指其胸,「我心在这个地方」,这就是迷,这就是认假不认真。这一段文末后引用《楞严经》上几句话:
讲义【楞严会上,阿难认识为心,如来斥为非心,指名妄想。后向根中指出不动、不变、不失、不还之如来藏心,即是圆觉真心。】
『阿难认识为心』,这个比一般认肉团心的要高明多了,「识」就是能够分别思惟想像的,现在人以为这是脑,是大脑发达,这都与佛法讲的有违背。你仔细去想想,我们这个心分布在身体每一个细胞之中,为什么?因为它是尽虚空遍法界。《楞严》还有一句话说得好,「性一切心」,一切是指一切万物、十法界依正庄严,不但有情的动物,无情的植物、矿物乃至虚空,都在你的圆觉性中,没有离开你的圆觉性。我们的圆觉性就好比太虚空一样,十法界依正庄严都在太虚空里,没有离开太虚空,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几个人觉悟到自己的心这样广大清净无染?
古德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哪一个人认识心了,认识心就是悟道,这是解悟,从此以后修行才有门路可入,找到门道了。你要是不认识心,距离这个道就非常的遥远,无论你怎么苦修勤修,总是隔一层,可见得这个问题重要,关系之大。把识当作心的,的确大有人在,可是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呵斥阿难尊者,告诉他那不是心,不是心是什么?那是虚妄想像,这是一句话把它道破,那是六尘缘影。所以在十番显见里面指出真心是『不动、不变、不失、不还』,那就是讲的圆觉性。由此可知,圆觉就是我们的真心。
前面跟诸位说,《大乘起信论》讲的大乘,大乘是两个意思,一个法,一个义,义则是大方广,法就是众生心。我特别提出来告诉诸位,什么叫众生心?众生心是很多人的心,那就糟透了,你要这样解释的话,那是望文解义,你解错了。众生心是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众多生起所依之心。最近我们在《起信论》正好也讲到这个问题,讲到三细六粗,不觉依本觉,依本觉而有不觉,依不觉这才有业相(这是依无明才有业相),依业相才有转相,依转相才有境界相,依境界相才有智相。这个依是讲依缘,因是什么?因统统是无明,所以因是一个,缘不一样。依的缘不一样,现的境界果就不一样,但是因是一样的。迷的因就是无明,悟的因就是本觉,因是一个因,缘不相同。这个道理,诸位在大经大论里一定要细心的去体悟,去体会,你才会开智慧,你才能真正的断烦恼。
小乘人断烦恼用的方法很笨,那很苦,还不一定能断得干净。大乘这个方法妙,不需要吃苦头,为什么?他用圆觉照破无明。换句话说,小乘人断烦恼从缘上断,从依缘上断,苦。譬如苦集灭道,我为什么有苦?因为有集,我断了集,我就没有苦,他从这上断的。大乘佛法不从这上断,不从缘上断,从因上断,所以他修智慧,智慧开发之后,照破无明,那是一切都断了,一断全断,这个方法就是讲从根本断。大乘经、《禅宗语录》里面常常讲从根本断,从根本断就是开智慧,不需要枝枝叶叶。
讲义【圆觉一法,是大陀罗尼,能总一切法,能持无量义。】
诸位要记住,『圆觉』是我们的真心,真心就是『大陀罗尼』。陀罗尼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无量义不出大方广,大方广是无量义的总纲,一切法不出众生法,众生法是一切法的纲领,不但佛法十大宗派、八万四千法门都在里许,佛法以外的,世间一切的学术,一切的宗教,乃至於一切科学,无有一法不在这个里面。所以我们的修学,会修的人,经上常讲「善学者」,著重这个善字,善学的人就是学圆觉,就是求根本智,圆觉是根本智。
诸位要知道,根本智就是佛法里面讲的般若智慧。「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它在不起作用的时候无知,心清净,一心不乱。你要是有知,有知就麻烦了,有知是什么?《楞严》里面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我们得要问,这句话乍听起来很难懂,怎么无知又无所不知?所谓无知是无分别执著之知,没有这些。譬如我们用眼见一切色相,眼睛一睁开,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的境界相照得清清楚楚,这个时候怎么样?对外面境界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是见性见,这是般若智光,在眼根门头放光动地。你见外面的色相,这时是平等的,一起心了,这是我好朋友,好久没见你了,一动念就有分别,那个不是我的好朋友,这就迷了。诸位要晓得,我们六根根性哪一天不在用?天天都在用,跟佛菩萨没有两样。佛菩萨就是没有分别心,没有分别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所以他心是清净的,心是平等的,唯有清净平等才叫做大慈大悲。
耳听音声,这是圆觉在耳根上放光动地,听一切音声的时候,在音声的境界里头没有执著,没有分别,不起心不动念。可见得六根对这境界真是了了分明,它怎么无知?这种知叫根本智,这种知叫真智慧,是真知,决定不是虚妄的,这就叫做般若无知。无什么?无分别的知,无执著的知,无起心动念的知,无这个知,就是《楞严经》里面讲「知见立知」,无那个立知。他有知见,无立知。如果连知见都没有了,《法华经》里怎么可以说入佛知见?那佛还不是有知有见吗?入佛知见就是此地讲的圆觉,就是般若。这个都要搞清楚,要是没搞清楚,怎么无知又有知?有知是讲有虚妄的知,无知是无虚妄的知,众生是有虚妄的知,所以真知没有了;真知虽有,显现不出来,被妄知盖覆住,障碍住了。佛菩萨所显发的是真知,因为他没有妄知,真知是要从清净心当中显发的,所以你心愈清净,智慧愈是流露,而且这个智慧不是从外头学来的,是你本来具足的。
你们这几位学讲经的法师,你要想经讲得好,没有地方学,到哪里学?你存了心去学,你学无量阿僧只劫,你的经还是讲不好。怎么就讲好了?不学就讲好了,心清净就讲好了,因为你自己心清净是你的圆觉透出来,然后这个经教音声,从你自己圆觉心里面流露出来的,跟诸佛菩萨的无二无别,是这么一个道理。你如果求一个「我要讲得好,我要比任何人都好」,这是个妄念,这个妄念把你的圆觉心障碍住,为什么?因为你在境界里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起了烦恼,这是障碍自己,障碍自己明心见性,障碍自己一心不乱,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下面还有几句话很重要:
讲义【圆觉,即一心之别名。】
诸位特别要记住这一句,为什么?我们修净土,念阿弥陀佛的目的就是求一心不乱,你一看圆觉是大陀罗尼总持法门,好了,我去修圆觉去了,你这又搞错了。念佛人圆觉在哪里学?一心不乱就是圆觉。圆瑛法师大慈大悲,圆瑛法师这个也不是他的意思,宗密大师注《圆觉经》就是这个说法。由此可知,念佛法门了不起,我们读《华严经》真正是觉悟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善知识就教他念佛法门,第五十三最后一位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们想想看,八万四千法门当中第一法门,禅、教、密、律,无论哪一个法门都没有办法跟它相比,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千万不要禅宗比我们高,密比我们高,我们去学,那你就颠倒了,你打开《华严经》看看五十三参里头,头一个,尾巴一个,是不是教你学密?是不是教你参禅?不是,禅与密有没有?有,在当中掺杂的。一头一尾这是主流,而且头尾是一贯的,自始至终就是念佛,禅与密都是附带修的。你在《华严》里头看到这个意思,看出这个样子,善财童子修行就是给我们做示范,给我们做一个样子,我们还不觉悟吗?还要迷在禅里头、迷在密里头,禅净双修,密净双修,那都叫多事,那都叫起分别执著,你不会得一心,你也不会证圆觉。所以这一句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圆觉就是一心。
讲义【一心,为诸法所依之体;诸法,乃一心之用。】
你把这几句话果然听清楚听明白,你的受用就不可思议。晓得修行是什么?就修个『一心』而已。得一心就得一切法,为什么?『诸法所依之体』就是一心。十法界依正庄严的本体就是理一心,十方三世一切如来也是依理一心而显现的,何况这些如来所说的法门怎么能够离得了一心?所以才说「一心」是大总持法门。只要你心得一了,世出世间法,过去未来法,你全都悟了,我们常讲的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唯有悟得一心才真正证得。诸位懂得这个理,你也就相信这个事了。
讲义【此心一法多名。《华严》则曰:一真法界。】
『此心一法』,它这个名词很多,在经典里。有人曾经问,既然是一法,一个名字就可以,何必说那么多名字?一心不乱又说是圆觉,又说是大陀罗尼,又说是无量义,说这么多有什么意思?说这么多就是叫我们不要执著,叫你了解意思就行了,不要在名字相上做功夫。於名相上不起分别执著,一见名相,一听名相,这个意思就了然。《华严经》里面叫『一真法界』,就是《圆觉经》里面讲的圆觉性,就是《弥陀经》里面讲的一心不乱。所以我讲《弥陀经》强调一心不乱,全经里面我只强调两句话,前面有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一句重要的话,后面一句就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你要能把握住这两句,你这一生决定生净土,毫无疑问。
讲义【《楞严》则曰:如来藏性;《净名》(维摩诘经)则曰:不思议解脱;《法华》则曰:一乘实相。或云真如实际,或谓寂灭一心。在有情分中,名为佛性,在无情分中,称为法性。】
这是随便举出几个,你要去经论里面找,恐怕会找到一百多个名词都是说的这个东西,由此可知,名相无须要执著,可是我们都要晓得,晓得什么?原来这是一回事情。大乘经论当中,无论依哪一部经论修行,你的心定了,死心塌地了。那个人学《华严》,修「一真法界」;那个人修《法华》,修「一乘实相」;我念阿弥陀佛,求一心不乱的。他也不必学我,我也用不著学他,为什么?都一样的,所谓殊途同归,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所以彼此要礼敬不要毁谤,大家都住在清净心中,各个成就无上菩提,这是正确的,这是正法。
讲义【名殊体一,无非圆觉一法也。】
都说这一桩事情。
讲义【圆觉一法,通因彻果,十法界不出圆觉一法,本具圆觉。】
这几句话重要了。
讲义【而迷背圆觉者,六凡也;虽闻圆觉,而不悟圆觉者,二乘也;分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菩萨也;满证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如来也。】
这几句话诸位多念几遍,这是把佛、菩萨、声闻、缘觉、六道凡夫,这里面的关系,几句话说得清清楚楚,就是迷悟圆觉程度上的不相等,才有这个区分。虽然这么说,实际上有没有?没有,实际上是平等法,无佛无凡夫。因为迷悟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所以这种区分、这种说法都叫做权说,叫做方便说,不是真实说。
讲义【离圆觉无十法界,离十法界不成圆觉。】
这两句是废话,为什么?谁能离圆觉?没有法子离圆觉。
讲义【体周十界,用等恒沙,不即诸法,不离诸法,是之谓无上心法。】
『体周十界』,十界就是十法界,『用等恒沙』,可见得前面讲万德万能是形容词不是数目字,此地讲用等恒河沙数,那就不止万了。恒沙还是比喻,恒河沙数还是有数字的,还是可以数得清的,而圆觉性的大用无量无边,岂是恒河沙能够相比的?『不即诸法,不离诸法』,它并不是诸法,但是它也不离诸法,就好像我们这个虚空一样,虚空不是诸法,不是一切物,可是一切物也没有离开虚空,都在虚空包容之中。这个事理在本经要跟诸位来探讨,入了经文我们再说。说明宇宙万法的真实相,关键是要我们自己能够悟入,唯有悟入才有真实的受用。
讲义【修多罗,是梵语,此云契经。谓契理契机之教,上契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是诸经之通名。凡经藏,无论大小乘,同名修多罗。】
『修多罗』是梵语,翻成中国字叫『契经』,契是契合,就是很适合的意思。很适合什么?底下有两桩事情,一个是诸佛所证之理,也就是圆觉的理体,契合圆觉的理体,不违背圆觉,其次又能适合一切众生的程度,这部经就叫「契经」。诸位要晓得,这两桩事情都能做到不容易。往往契合圆觉之理,不契合众生的程度,众生听了不懂,适合众生的程度往往又违背真理,两者都契合不简单。实际上,大小乘的经论都叫做契经,都能契合,然而我们初学的人来读,好像这里面有很大差距,不甚契合,其实是真正契合。中国古人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这就讲了,圆人才是完全契合,根性不圆就很难契合。由此可知,不是经不契合众生的机,是众生的机本身有障碍不能契合经教。譬如阳光,不是阳光没有遍照大地,而是你用个东西盖到,障碍住了,你躲在阴暗地方见不到阳光,不是太阳没照你,是你本身有障碍。契经就像阳光一样光明遍照,有一些众生本身有障碍,所以他不契合经,不是经不契合他。
讲义【了义者,大乘究竟显了之义。】
什么叫『了义』?『大乘究竟显了之义』。「义」就是道理,「了」是究竟,最究竟的道理,而且是明显,是「显了」,很明白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大乘佛法究竟显明的了义法。
讲义【彻法流之源底,谓之究竟。】
近代有很多佛学家、学者在探讨大乘佛法的根源,小乘佛法的根源,原始佛法的根源,都在那里找,找得很起劲,你们想想佛法的根源在哪里?你们一定会想,在中国,在印度,你会想到这些,你那个找法全都错了。此地给你说出,「一心为诸法所依之体,诸法乃一心之用」,根源在哪里?根源在一心。大小乘佛法无非是迷悟不同而已,这个地方说得清楚,用此地的话来说,这个根源就是圆觉。小乘佛法的根源是不悟圆觉,虽闻而不悟;大乘佛法的根源是分证圆觉,而没有证得究竟圆满;诸佛如来的根源就是圆满悟得圆觉,如此而已。必须彻一切法之『源底』,就是根源,这叫『究竟』。
讲义【谈理至极,显现明了;非同小乘权渐方便,隐密之谈,说不究竟也。】
这是究竟了义。下面是引清凉国师答覆顺宗皇帝,了义与不了义:
讲义【昔顺宗皇帝,问清凉国师云:诸经中,何者了义,何者不了义?答曰:佛一代教,若约唯为一事,则八万度门,莫非了义;若圆器受法,无法不圆,得之由人,亦皆了义。】
顺宗皇帝问:一切经,何者了义,何者不了义?清凉国师答覆,『佛一代教』,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教,『若约唯为一事,则八万度门』,度就是度众生的法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莫非了义』,怎么不了义?哪一法不了义?『若圆器受法,无法不圆』,这就是古人所讲的「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人接受佛法,亦无法不圆,法法都圆通,『得之由人,亦皆了义』,没有不了义的。
讲义【此二皆不必拣。】
圆顿根性的人,那就无有一法不是了义。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醒诸位同修,圆顿根性是非常重要的,而圆顿根性自己可以培养的,这个不是天生的,「某人是圆根,我的根性很劣」,你是自甘堕落,那有什么话说?某人是圆顿根性,我跟他差不多,我也不比他差,这不是贡高我慢。要晓得根性也是讲迷悟浅深差别不同,烦恼轻的显得根性很圆很利,烦恼特别重的,分别心重的,执著心重的,根性就比较劣,根性之胜劣就从这里分。我们如果在一切境界里面,不去分别它,也不去执著它,常常求自己的心地清净,有个几年,你的根性就变了,就不一样,你烦恼轻了,执著分别少了,在一切境界里面不甚起心动念,这就渐渐把自己培养成圆顿根性,那么一切法里可以不必拣别,样样都是圆融的。
讲义【今约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有了不了。】
就方便来说,有了义、有不了义。
讲义【故《净名》、《涅盘》、《宝积》等经,皆云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这些经典里面佛都给我们讲「四依法」,四依法里面佛是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其实四依里面的确有很深的道理在。尤其是末后一条,「依智不依识」,智就是圆觉,就是般若;识就是分别,就是执著。智是无分别智,识是有分别的智慧,我们世间所谓世智辩聪,他有分别、有执著,有分别、有执著就要拣别,在一切法里就要选择,为什么?他不圆融。如果没有分别执著,一切法里不需要选择,他圆融。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凡夫,我们不讲圣人,阿罗汉以上的都不讲,为什么?阿罗汉以上的没有五种受,凡夫有「五受」,有苦乐忧喜舍,因为你有苦乐忧喜舍,你不希望吃苦头,你希望享乐,所以在一切法里要选择,哪一种法是苦之因,哪一种法是乐之因,你不选择怎么行?舍弃苦因我们来修学乐因,你所得的果报才离苦得乐,这就是要选择,这是不了义。了义怎么说?了义是圣人境界,心地清净到法法平等,这五种受没有了。
诸位要是勘验自己的功夫到什么程度,从什么地方去测验?不要去盘腿面壁,我现在可以坐四个钟点、可以坐五个钟点,这是假的,这个不是功夫。功夫在哪里?功夫在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们的感受是苦多还是乐多?从前人骂我就生气,气好半天,现在人骂我不生气了,这是功夫增上。以前人一赞叹我很欢喜,现在人赞叹我也无所谓了,这是功夫。八风吹不动这叫功夫,就是苦乐忧喜舍这个受渐渐淡了,统统没有了,你就得一心,为什么?一心里面没有苦乐忧喜舍。苦乐忧喜舍一出来,就变成好多心,有欢喜心,有忧悲愁恼的心,那你心就太多,就不是一心。
我们现在的心太多,无量无边的心,不止八识五十一心所,八识五十一心所是归纳起来讲的,无量无边的心!一个念头就是一个心,从早到晚你起多少念头,你一年起多少念头,你生生世世起多少念头,这就叫「众生心」。因为你有无量无边的念头,才现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妄相。只要有念头,念头就有相,所以才说相随心转,就是相随念头转。这是劝勉同修们,明白这个事实,我们要好好的把自己的根性往上面提升。如果你把自己提升到圆顿根性,你悟道证道(证得一心,悟一切法的事理),实在讲是很快很快,不难达到。在中国古大德当中,看到人家修行三、五年,十来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人太多了,打开大藏经看传记部,总有几千人,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高明,他能够把自己的根性提升。
如果完全执著在不了义当中去修学,这个修得很苦,时间很长,没法子开悟。在念佛法门里面讲,他苦修一生,如果幸运也不过是带业往生,他苦在这个地方。如果他懂得了义这个方法,把自己提升到圆顿根性,用了义这个法门,他一生能证得理一心不乱,他能够上品上生,生实报庄严土,生常寂光净土,这一生就成功,这个果报相差就太远了。如果苦修一辈子,连个带业往生都没有捞到,这就很可怜,这就还要受轮回,还要受业报,来生来世是不是再能够遇到这个机缘,给诸位说,很难!大家要特别记住,末法时期五五百年之后是「斗诤坚固」,诸位要是到世界其他国家去看看,你就会渐渐明白。
像我们这样在一起研究大乘了义经典这种机缘,大概今天除了台湾之外,已经找不到了,没有了。过去还有几位老法师,现在都太老了,圆寂的圆寂了,即使住世也都八十以上,没有精力讲了,再过个五年、十年,这一批老法师统统都往生了,后继无人,所以想到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没有正法的指引,我们的修学免不了落在盲修瞎练,不知道自己修什么,也无法勘验自己的成就,好像念书一样,要来考核成绩,你无从考起。所以今天闻正法的机缘实在是太难得,尤其像我们这个道场,我们不受任何限制,今天真正是得大自在,我们可以摆上经论注疏细细的来讨论,这个机会在台湾都没有了。李老师那个道场也没有这样细讲,他受时间限制,一个星期讲一次经,一次两个钟点,有一个翻译的,实际上只有一个钟点,那个经又不能讲太长久,所以受时间限制。
李老师过去讲《楞严经》,我在那里学《楞严经》,三年,总共多少时间?一百三十六个小时。我在那里学的,我统统都有记录,我听经的经本,这是我比他们一般同学留意的,我的经本上面都写哪一天讲到哪里,哪一天讲到哪里,多少次,我记次数,第几次,几月几日讲的,我的经本上记录的,全经讲完的时候,一百三十六个小时。我们第一次在台北市讲《楞严经》就用了二百七十多个钟点,比台中道场就多出一百多个小时。所以我们此地,可以说在全省,这个讨论真正是细讲,细讲帮助大家开悟,同学们也欢喜细讲。我在南部讲经就不行了,就受限制,南部我一次去五天,五天五个小时,因为也有翻译,五个小时,《圆觉经》一共十二章,我去一次一定讲一章,十二个月讲完,十二个月总共多少钟点?一个月五个钟点,六十个钟点,所以都受时间的限制。
我们这部经在此地,我预订是两年,所以我们有的是时间,我们可以细细来讨论,这是希望大家要珍惜。就是像这样细细的来讨论,我们认真来探讨,在今天全世界恐怕只有我们这个道场,这是事实摆在此地,我们如果不珍惜,错过这个机缘太可惜了。同时我希望,平常你们要看这《圆觉经讲义》,有问题要提出来发问,或者是经上的问题,或者是圆瑛法师注解里面你有问题,或者是你听我讲的时候你有问题,希望都能提出来,这样我们才能深入的研究,使我们大家都能得到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今天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