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经 (第一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08-0001
诸位同修,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觉经》,这部经在过去我们也曾经讲过许多遍,这是一部大乘了义经典,言简意赅,是一部非常好的经典。在大乘论当中,像《大乘起信论》一样,文字不多,把整个佛法的义理全都包括,本经也是如此,里面有理论,有修行的方法。在当年,华严宗第五代祖师,就是宗密大师,宗密的老师就是清凉国师,宗密是把《华严》的经义完全在《圆觉经》里面发挥,所以替《圆觉经》写了好几种的注解,最著名的像《大疏》、《略疏》、《大疏之钞》、《略疏之钞》,后来研究《圆觉经》的人都是以宗密大师的注解为依据。宗密的注子在台湾也有流通,当然比较有一点深度。
我们今天在自己讲堂里面来研究这部经典,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我们可以长讲,以往我们在其他地方,在讲座里面,都是受时间限制。这一次我们采取的本子,是圆瑛法师的《讲义》。前面圆瑛法师有一篇自序,诸位自己去细细的看,相当的重要,也等於把全经做一个概要的介绍,这个我们不讲。我们从《讲义》第一页,玄义这个地方讲起:
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这是本经具足的经题,我们简称为「圆觉经」。
讲义【今讲此经,依贤首宗开启十门。贤宗十门,前八门是悬示,第九门总释名题,第十门讲解经文。今为便利听众起见,移第九门,总释名题,而为第一,令人一听,即得领知总题名义。然后研究诸门,有所标准,不致茫然。】
注子里面圆瑛法师说得很清楚,他是依贤首宗的十门开启,虽然是依贤首宗,但是他的次序稍微颠倒一下,因为十门开启解释经题是列在第九,他把第九移在第一,一开头就讲经题,然后这才按照十门开启的顺序来说。科判就从总释名题来研究。
讲义【此经共有五名,乃如来金口,亲自命名。一、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二、修多罗了义,三、秘密王三昧,四、如来决定境界,五、如来藏自性差别。】
本经在经文里面释迦牟尼佛说了五个名题,第一就是『大方广圆觉陀罗尼』,第二是『修多罗了义』,第三是『秘密王三昧』,第四是『如来决定境界』,第五是『如来藏自性差别』。你要是问这部经的内容,你从五个题目就全部能了解,你也晓得这部经的重要性。「大方广」是说的法性,法性的体相用,「圆觉」就是佛,佛这个字通常翻成觉,小乘人也有觉,小乘人叫正觉,菩萨称为正等正觉,佛称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圆觉,圆满了。「陀罗尼」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总持,总持法门。所以在题目里面,我们就能看出这部经说的是什么。翻经的大师定题目选经题,在这个题他就把前面五个字都选用。
「修多罗了义」,修多罗是经,这是印度话,翻成中文就是经典,经典是了义的经典。佛在「四依法」里面告诉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部经是大乘了义经典,这是把这部经在大乘经里面的地位、分量给我们说出来了,它是多么的重要。在今天这个社会里面,我们要讲大乘了义经,的确应当是以《圆觉经》最为殊胜,因为它文字少,大家很喜欢。《华严》、《法华》、《楞严》也是了义经,分量太大,人家一看到就害怕,就不敢修学。看到《圆觉经》只有薄薄的两卷,纵然圆瑛法师有这样详细的注解,也不过就是这么一册,这个分量我还可以学。《楞严经》比这个多五倍,人家拿到手上,「这么多,这个我要到什么时候才看得完!」他就不敢学了,看《华严经疏钞》更不必说了。它的好处是在此地,这部经也特别为大家所欢迎,所以应当细讲。
「秘密王三昧」,这个名称跟《楞严》里面所说的「首楞严大定」是一样的意思。所以读《楞严经》之后,再看《圆觉经》就很容易理解,经里面的意思就不难体会得到。本经是显教的经典,其中并没有密咒,不像《楞严经》里面有五会楞严神咒,那里头还能说一点秘密,有一点密的意思在。本经全是显说,显说称之为「秘密王三昧」,这是指它的意思太深密,说都说出来了,可是意思确实是深,有很深的深度,因为它是大乘了义经典。这样深的经,也许我们会怀疑自己,这样一乘了义的深经,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我们初学的人怎么能学得懂?怎么能入得进去?我不晓得诸位有没有读过《法华经》,如果对《法华》有相当的深度,你就会觉悟到,《法华经》里面讲信,只要你能够信得真,纵然是没有念过书的人,不识字的人,一乘了义的大法一听就明了,像六祖大师一样,这种信心在佛门里讲是最深的信根,正是《华严经》所讲的「信为道元功德母」。
因此一乘了义的经典,诸佛菩萨也交代我们后人,不为不信者说,你跟不信的人讲没有用处。什么叫信?对於佛所讲的道理一丝毫的疑惑都没有,清净信心,字字句句都能信受奉行,他就能悟入。信什么?本经里头有最要紧的一句话,所以它称为修多罗了义经,那是有它的道理,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信不信?这句话,佛说法四十九年,讲这么多经,只有两部经里头有,一个就是本经《圆觉经》,另外一部就是《华严经》,这句话其他经里面找不到。换句话说,你相不相信你自己本来是佛?我们今天讲信心就是讲这个信心,你要不相信我自己本来是佛,这个了义经听了就没有受用。你相不相信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叫做了义,这叫「秘密王三昧」。信就能入,入,我们俗话讲证得,佛法里面常讲入,契入,你就入这个境界。
「如来决定境界」,决定里面没有一丝毫的疑惑,是诸佛果地上的境界。这些多半都是从法性理体上说的,「如来藏自性差别」,这是从相用上说的。果人自受用的境界是一真法界,他受用的法界是十法界,一真法界与十法界都是如来藏自性差别而显现的,著重在自性差别,差别即是无差别,不是真正有差别。
从这个题目里面就已经把意思显示得清清楚楚,我们也能看出这部经对於我们修学大乘佛法的重要性。特别是我们希望在很短的时间,能够把一乘了义大法的纲领掌握住,你能掌握住这个纲领,将来看一切大乘经就容易,因为一切经都超不出这个原理原则。所以我劝同修们,既然我们今天开始研究这部经,要特别重视,重视的程度要超过《楞严》,超过《华严》,《楞严》与《华严》跟它是一样的意思,但是那个经文太长,不容易摄受,同时我们自己的根性以及现在生活的环境,对於摄受大经有障碍,这个也是一样的大经,但是它文字少,受持文字多的不容易,受持文字少的比较方便多了。大论,像《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这都是一百卷的大论,的确不如受持《大乘起信论》,为什么?一部《大乘起信论》,把这两百卷的性相两大部论统统包括了。《起信论》只有两卷,所以会学的人要在这上下功夫。《起信论》我们在此地是细讲,《圆觉经》在这里我们也采取细讲,我相信我们老同修应该不会感觉到困难,因为图书馆这些年来都是以大经大论给诸位奠基础,现在是讲到真正精华的部分,也就是最重要的部分。
下面我们解释经题,诸位翻开第二页,注解里面我们拣重要的来讲,不太重要的诸位看看就可以。
讲义【大方广三字是义,圆觉二字是法。】
『大方广三字是义』,义是义理,『圆觉二字是法』。法与义,是根据《大乘起信论》里面说的。宗密大师对於《起信论》有很深的研究。诸位要记住,《起信论》注解的祖师是华严宗第三代的贤首国师,贤首国师的《疏》。贤首以后,《起信论》的注解太多了。我们图书馆选的两种,一个是慈舟法师的,一个是一个日本人的,丰子恺翻译的这个本子,你们打开来看看,你会发现他们的科判完全用贤首国师的,不但他们不敢脱离贤首大师注释的范围,几乎所有注《起信论》的人都不敢违背贤首大师的这个范围。《起信论》在华严宗里面是一部重要的论典,宗密大师是华严宗的人,这种承受当然不例外。清凉疏钞《华严经》,宗密疏钞《圆觉经》,引用《起信论》的地方很多。
讲义【如《大乘起信论》所云,摩诃衍者,当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即众生心;所言义者,即体、相、用,三大之义也。】
『法』就是『众生心』。「圆觉在缠,即是众生如来藏心」,这句话我们要记住。圆觉哪个没有?人人都有,正因为是人人都有,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人人都有,你说「我现在没有了」,那是你迷惑颠倒。如果你果然没有了,释迦牟尼佛在经上讲这句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某某人例外」,要把你挑出去才行。你们在经上有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把你挑出去,说你是例外的?没有,可见得你的圆觉并没有失掉。「在缠」,被什么缠住?被烦恼缠住,被知见缠住。因为你有烦恼,你有知见,所以你虽有圆觉,自己不晓得,佛菩萨看得清清楚楚,所谓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如是,各个都是放光动地。
《起信论》说得很好,「本觉本有」,本觉就是圆觉,「不觉本无」,不觉就是缠缚你本觉的,不觉是什么?无明,邪知邪见,这是本来没有的。我们今天迷在什么地方?本有的迷了,不知道它有,没有感觉到它存在,没有感觉到它在起作用;本来无的,认为它有,认为它存在,认为它很有用处,这就叫颠倒。本来有的你以为没有,本来没有的你以为它存在,这是颠倒。不觉本无,那就是无明本无,无明是烦恼障的根源,也是所知障的根源,换句话说,二障本无。你信不信?不相信,很难相信,那就是你善根不够。如果你相信,你就是圆觉会上的当机者,这部经对你就很有受用,你听了之后就会开悟,就会证得圆觉的境界。这一关要自己去突破,别人没有办法来帮你的忙,别人要能帮忙,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早该帮我们忙,这是自己的事情,也就是自己一念之差,变成迷惑颠倒。
『义』是『体相用三大』,就是「大方广」三个字所代表的,与《华严经》经题「大方广」是一个意思,所以《圆觉》跟《华严》是同一个境界,等量齐观,等於一个是详细的说,一个是略说。这个地方说得简单,《华严》说得详细,它经文长,分量大。这部经也称为不思议经典。
讲义【《大疏》云:凡欲解了义经论,先须明释法义,依法解义,义即分明,以义照法,法即显著。】
《大疏》就是宗密的《圆觉经大疏》。这几句话很重要,不是重要的圆瑛法师不会录下来。所引用的这几句话,这是宗密大师对我们学佛的人非常好的开示。凡是你要想了解了义的经论,了义经在佛法里面是最圆满、最究竟,也就是最高的教科书,这是了义经,从哪里下手?『先须明释法与义』,明是明白,释是解释,要明白解释法与义。或者「明」当作明了、知道,就是首先你要晓得,对於法义一定要搞得很清楚。然后『依法解义』,义理你才明了,才『分明』,意思明白之后,你再看诸法,那真是头头是道,一切法中无有一法不见性,这真是妙极了。『显著』就是在诸法里头见性,义就是性。禅家讲明心见性,见性从哪里见?从一切相上见,为什么?性相不二。所谓相乃性之相,性是相之性,所以性相是一不是二。能见到性相是一不是二,你才真正明白,真正的相信佛所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是一点没有错误,是真实说。底下再分开来给我们解释「大方广圆觉」:
讲义【大者,当体得名,即当圆觉全体。】
『体』是本体,所有的现象都是依它而起的,它是理体,它是根源,没有法子来说它,不得已用『大』字来作代表,所以这个地方的「大」可不是大小之大。你看的这个大,大的对面一定还有个小,大到什么程度才算大?你这个念头一起,这是妄念,你没办法懂得这个意思。这个字在此地没有意思,就是真如本性的一个代表的符号,你要做这样的看法。本性没办法给它起个名字,也没法子形容它,用这个符号来作代表。就是『圆觉全体』,圆觉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就是我们的觉性。觉性是周遍法界的,《楞严》里面有比喻,佛将我们的太虚空比喻作一片云彩,将我们的真性比喻作太虚空,我们的真性包含著太虚空,就好像太虚空包含著一片云彩一样,太虚空是真实的,云彩是虚妄的,可见得我们心性之大实在是不可思议。
我们的心性到底是什么东西?给诸位说,就是见闻觉知,六根的根性,《楞严经》特别就这个意思来发挥。我们的见性无量无边,我们的闻性,六根的根性,都是周遍法界的。诸位要问,眼前我的根性是不是周遍法界?当然是周遍法界。既然周遍法界,过去、未来我为什么不晓得?他方世界我为什么看不到?你有烦恼障、所知障,障碍你自己的见性,所以你看不到,过去、未来、他方世界你没有办法见到,道理就在此地。烦恼障、所知障究竟障碍我们什么,使我们见闻觉知的功能不能发挥本有的作用?诸位要晓得,这两种障碍把你的真心障碍住了。真心就是本经第一章文殊菩萨所讲的清净心,这是真心,真心就是圆觉,起作用就是圆觉。真心的体如如不动,六祖大师所讲「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的真心就是此地「大」的意思。注子你们自己去看,我只是提出几个重点给诸位说明里头的道理,这里面的境界。
我们现在呢?本来无一物的真心,现在好像里面有无量无边的物存在。可是你细细的去揣摩,无量无边的是什么?分别妄想执著,这些都不是真实的,为什么?这些东西,清净心里面原本没有,现在还是没有。你要不相信,我举个比喻给你看。我们把我们的清净心比作讲堂,我们这个讲堂是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你现在看到有许多经橱,有桌椅、讲台,有这么多人在里面,你们仔细去观察,讲堂里有这些东西吗?真有吗?如果讲堂里真有,它跟讲堂连在一起就不能动了,讲堂里没有,这个东西暂时搬来又可以搬去的。讲堂,不生不灭法,这里头的桌椅、板凳、经橱、大众都是生灭法,可以来、可以去,可以搬到这里,可以搬到那里,讲堂里面还是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我们的清净心本来无一物就是本来无一物,你今天所有的分别执著妄想就跟讲堂里桌椅、板凳、经橱、讲台一样,所以你要看清楚,这个讲堂里面没有东西,那你是真的把讲堂这个相看出来了。你说讲堂里有很多东西,那你迷了,你著相了。迷著了,圆觉就不叫圆觉了,就叫不觉,不觉就是阿赖耶。
诸位揣摩揣摩,我们自己的性体是不是在?我们六根的根性是不是周遍法界?当然周遍,可是烦恼、所知障,你在迷而不觉的时候它有力量,它的力量叫你的心显得不安稳。这个不安稳的相也是假相,也不是真的。譬如我们这个大厅,如果有许多人在这里唱歌跳舞,看到这个地方很热闹,是一个动相,我问问你,这个场所是清净还是动乱的?你们想想,我是问你那个场所是清净的,还是在那里动乱得很厉害。人不管怎么跳,跳到天花板上,场所还是如如不动,你不能说讲堂动了,没动。只是里头一些人在那里动,讲堂没动。由此可知,我们现在心里的动相是妄想动,分别是动的,执著是动的,我们的心不动,从来没有动过,永远是不动的。我们六根的根性,我们的见性没有动过,我们的闻性没有动过,六根的根性是真心,六根的根性在此地就是「大」这个意思。佛如此,我们也如此,成佛没有增加一点点,纵然堕落在阿鼻地狱也没有缺少一点点,不增不减,这是常住真心。
动是什么?可以说就是妄念,就是妄想。妄想多的,执著重的,十法界里头往下面堕落,妄想愈多,执著愈重,他愈堕在下面。妄想执著愈少愈轻的,他就往上升,到佛的境界完全没有妄想,恢复到他原来的面目,那就是恢复到圆觉。这个道理、这个事实我们要相信,我们能相信,那就是佛里头这一句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那佛还用得著修吗?不用修了,去掉妄想执著,这现成的,他修个什么?所谓讲要修,对谁说的?对不相信的人说的,你要修,对於真正相信的人没得说了,还说什么?《法华》里头有这个意思,一信就成佛了。这个信字好难好难,不容易。一个人如果真正相信了,那就是佛法里面所谓菩萨,他是一个觉者,觉而不迷。觉而不迷,这种人决没有邪知见,他的知见必定是正知正见,他必定是清净不染,为什么?他根本就不染。染是自己一种误会,是自己一种妄想,还染什么?没有染的。所以诸位要晓得,觉正净是一而三,三而一,你只要得到一个就具足另外二个,是一体的三面。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没有说是我清净了,我正、觉还没有得到,没有这个道理,这是真正的事实。佛法里面的修行,提示你三皈依,三皈依是皈依觉,这是皈依圆觉;皈依正,正知正见;皈依净,清净不染。佛是觉,法是正,僧是净。唯恐自己迷失了,所以早晚叫你念念,提醒自己,是这个意思。
信得过的人有受用,他成就了,正在迷惑的人让他迷,你要把一乘了义法门开示给他,他必定毁谤,毁谤则增长他的罪业,那又何必?这就所谓机缘不到不开示,机缘不到不讲这个意思。不到的时候劝你多做善事,不要做坏事,这是权说,方便说,随著你的迷惑颠倒给你说,不是给你说真话。因为给你说真话你听不进去,说真话你一定要毁谤,你毁谤正法这个果报是很重的,所以真正善知识不忍心叫你堕落,不给你讲真话,道理在此地。
讲义【方者,就相得名,即指圆觉德相。】
『方者,就相得名』,什么相?『即指圆觉德相』。圆觉有德用,用当然有相,相跟用是离不开的,就是我们常讲的万德万能,或者我们常讲的万德庄严,讲万德庄严都是从相上赞叹的,从相上讲的。
讲义【又方者,正也,即正智圆照。】
什么叫做「方」,什么叫做觉相,觉相就是『正智圆照』。「正智」是般若智慧,是本性的作用,与心意识,就是与八识五十一心所没有交涉,这就是「正智」。《楞严》里面所讲的,你用见性见色,闻性闻声,那就叫做「正智圆照」,圆是圆满的。如果我们眼见色,当然有见性,这是没有话说的,见性里面附带有眼识,附带有第六意识,附带有第七识,附带有第八识,还带著与它们相应的心所,带的这些心心所是什么东西?心心所里面的见分,这种见就不叫做正智圆照,这就把正智迷失了,变成邪知邪见,这就是凡夫。如果我们用六根根性,不用心心所,那就叫做佛,就叫做成佛。你现在虽然没有离开心心所,可是心心所是依六根根性起作用的。佛看我们从哪里看?佛看我们看六根根性,见色闻声,那是佛。我们自己不晓得我们今天是用见性见色性,只晓得我们眼识,第六意识,第七识,见外面的色相起分别执著,在那里起好恶争执,搞这些东西,是我们自己迷了,是我们自己错了,我们自己的本觉、圆觉并没有损失一丝毫。
《圆觉经》是最深的在前面,愈讲到后面愈浅,最高的原理原则在第一章里。第一章文殊菩萨说,此地引用:
讲义【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
『圆照清净觉相』就是正智圆照。诸佛成佛是什么原因(就是用的什么因地),我们叫他做成佛?没有别的,就是正智圆照。正智圆照不是你修得的,是你本有的,你现在还有。我再举个比喻,这个难懂,很难讲,好比我们的眼睛,眼睛一睁开看到外面,这就叫做正智圆照,我们把它比作这个,现在我们戴上绿色的太阳眼镜,我们看外面的时候,一切境界相都带著有绿色,外面的光线也减弱,这就好比我们凡夫。眼镜是什么?心心所,八识五十一心所比作眼镜,你们想想戴著眼镜看外面是不是还是正智圆照?还是正智圆照,就是多那一层,那是虚妄的,不是真的,一觉悟,这个虚妄的就没有了。我们那个眼镜虚妄的拿掉,圆照清净觉相现前。要晓得八识五十一心所是虚妄的,是无明变现的,只怕你自己不觉,你自己一觉立刻就没有了,不要去拿掉,你看多自在!一觉就成佛了,不觉它就现前,就是这么一回事情。诸位细细的从这个比喻里面去体会,了解我们现前是一个什么状况,真正明白之后,你就懂得修行的门道,你就会修了。
讲义【圆照,即自性大智慧光明。】
『圆照』就是『自性大智慧光明』,是佛门里面常讲的般若智慧,实际上它就是真如本性的德用,本来具足的德用,《楞严经》里面「十番显见」说得太清楚了。我们要相信我们六根的根性的确是存在,的确没有失掉,这就是自家的圆觉性。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每一个境界都了了分明,这就是自己的正智圆照,可是在这里面你只要起一念心,起个心,动个念,这个照就失掉,为什么?已经蒙上一层无明,带著一层阴影,照就失掉了。失去照,就叫凡夫,就叫迷惑颠倒。在一切境界里面没有办法得到它的真实相,才会有种种的分别执著妄想产生,才造业,受轮回的苦报。本来统统没有,现出这个虚妄的境界相。
佛门里面常讲「离苦得乐」,你信不信?一信一切信,诸位想想,如果把这一层无明的阴影去掉,一觉,它就没有了,试问问你还有什么苦?苦没有了。无明没有了,烦恼当然没有了,邪见当然没有了,统统都没有了,你今天的生活环境是一真法界寂光净土,你得大自在,你眼睛睁开看看芸芸众生,哪个颠倒,哪个可怜,可怜悯者,你样样都看得清楚了。现在的情形清清楚楚,过去清清楚楚,未来清清楚楚,没有一桩你不清楚,虽然清清楚楚呈现在你的面前,你在这个境界里面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你的心是清净的,就像镜子照外面的境界相,照得清清楚楚,镜子决不会有分别,也不会有执著,也不会有好恶,也不会有取舍,也不会有得失,心像镜子一样,了了分明,这就叫做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过分。这个乐是究竟乐,因为你到这个境界里面,生死没有了,轮回没有了,不但生死轮回没有了,再告诉你,十法界没有了,这不得已说一真法界。其实一真法界也没有,为什么?一真法界是对十法界讲的,是相对建立的,到那个时候连「一真」这个名字也没有了。
讲义【广者,从用得名,即指圆觉妙用。】
『广』是讲用,『从用得名,即指圆觉妙用』。「广」就是多的意思,它的作用无量无边;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都是它变现出来的。境界相,你的心清净,你见的境界是清净的相,为什么?因为相是心变现出来的,所以相是心之相,这个心是真心,不是我们思惟想像的心,思惟想像是第六意识,那是妄心。你们学过唯识,六根六尘是阿赖耶识的亲相分,阿赖耶识的相分,在唯识里面称为本质相分,阿赖耶识以外,七转识以及与八识相应的心所,它们虽然有相分,但都是要依阿赖耶本质相才能变现得出来,不依本质相它变不出来的。这个道理信不信?你要是理不相信,你怎么会相信这个事实。理相信了,事信不信?理我相信,事我还不能相信,你的信没有圆满,你这个信不够程度,没有法子悟入,必须到事也相信,你就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我们一般俗话讲成佛了,禅家所谓恢复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恢复到本来面目了。
这个用有自受用、他受用、自他受用,譬如现相,这个相是自他受用。既有体,当然它就现相,它现的相是什么?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或者我们讲一真法界都可以,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不是二,这个境界是「自心相」,《华严》里面所讲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心就是此地讲的圆觉之体。德能就是圆觉之相,作用就是此地所讲的圆觉之广。这个「大方广」三个意思。
我们再从一面镜子上做个比喻,「大」好比是镜子的体,「方」好比镜子的光,「广」好比镜子里面照进去的相。「大方广」三个字的意思,你们从这个地方细细去体会。此地所讲的,是我们真心的体相用。用里面,自受用、他受用都有觉,都有不觉,觉悟的自他受用,我们叫佛菩萨;不觉的自他受用,我们叫凡夫。凡夫这个境界不必说了,我们现前都是凡夫,你们自己都晓得自己的境界,你的自受用、他受用,你天天所感觉到的是些什么,你自家清楚。觉悟的人自受用,是六根根性摄六尘,就是见性见色性,闻性闻声性,六根与六尘都是起见性的作用,这是他自受用。
如果我们就智来讲,自受用是根本智,根本智就是六根根性照境,那就是根本智。觉悟的人他受用,是从根本智里头再变出后得智为他受用。换句话说,就是从圆觉里面变现出八识五十一心所,来给诸位分别一切法义。善能分别诸法相,给你们受用,为他受用,自己怎么样?於第一义而不动,自受用。所以自受用,他是用六根根性,他受用是用心心所,所以心心所是为他受用不是为自受用,这是诸佛菩萨。因此诸佛菩萨说法,说即无说,分别即无分别,作即无作,所以无不清净。这个理很深,诸位要细细的去揣摩,拿佛经里面术语来讲,要仔细去参究。「大方广」这三个字简单的介绍出来。《讲义》诸位要细细的去看,你听了我所讲的,再去读《讲义》,再去揣摩这个境界,如果这部经讲完,诸位能有个入处,那就是无量功德,对你一生修行证果或者是得一心不乱求往生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讲到此地。
诸位同修,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觉经》,这部经在过去我们也曾经讲过许多遍,这是一部大乘了义经典,言简意赅,是一部非常好的经典。在大乘论当中,像《大乘起信论》一样,文字不多,把整个佛法的义理全都包括,本经也是如此,里面有理论,有修行的方法。在当年,华严宗第五代祖师,就是宗密大师,宗密的老师就是清凉国师,宗密是把《华严》的经义完全在《圆觉经》里面发挥,所以替《圆觉经》写了好几种的注解,最著名的像《大疏》、《略疏》、《大疏之钞》、《略疏之钞》,后来研究《圆觉经》的人都是以宗密大师的注解为依据。宗密的注子在台湾也有流通,当然比较有一点深度。
我们今天在自己讲堂里面来研究这部经典,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我们可以长讲,以往我们在其他地方,在讲座里面,都是受时间限制。这一次我们采取的本子,是圆瑛法师的《讲义》。前面圆瑛法师有一篇自序,诸位自己去细细的看,相当的重要,也等於把全经做一个概要的介绍,这个我们不讲。我们从《讲义》第一页,玄义这个地方讲起:
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这是本经具足的经题,我们简称为「圆觉经」。
讲义【今讲此经,依贤首宗开启十门。贤宗十门,前八门是悬示,第九门总释名题,第十门讲解经文。今为便利听众起见,移第九门,总释名题,而为第一,令人一听,即得领知总题名义。然后研究诸门,有所标准,不致茫然。】
注子里面圆瑛法师说得很清楚,他是依贤首宗的十门开启,虽然是依贤首宗,但是他的次序稍微颠倒一下,因为十门开启解释经题是列在第九,他把第九移在第一,一开头就讲经题,然后这才按照十门开启的顺序来说。科判就从总释名题来研究。
讲义【此经共有五名,乃如来金口,亲自命名。一、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二、修多罗了义,三、秘密王三昧,四、如来决定境界,五、如来藏自性差别。】
本经在经文里面释迦牟尼佛说了五个名题,第一就是『大方广圆觉陀罗尼』,第二是『修多罗了义』,第三是『秘密王三昧』,第四是『如来决定境界』,第五是『如来藏自性差别』。你要是问这部经的内容,你从五个题目就全部能了解,你也晓得这部经的重要性。「大方广」是说的法性,法性的体相用,「圆觉」就是佛,佛这个字通常翻成觉,小乘人也有觉,小乘人叫正觉,菩萨称为正等正觉,佛称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圆觉,圆满了。「陀罗尼」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总持,总持法门。所以在题目里面,我们就能看出这部经说的是什么。翻经的大师定题目选经题,在这个题他就把前面五个字都选用。
「修多罗了义」,修多罗是经,这是印度话,翻成中文就是经典,经典是了义的经典。佛在「四依法」里面告诉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部经是大乘了义经典,这是把这部经在大乘经里面的地位、分量给我们说出来了,它是多么的重要。在今天这个社会里面,我们要讲大乘了义经,的确应当是以《圆觉经》最为殊胜,因为它文字少,大家很喜欢。《华严》、《法华》、《楞严》也是了义经,分量太大,人家一看到就害怕,就不敢修学。看到《圆觉经》只有薄薄的两卷,纵然圆瑛法师有这样详细的注解,也不过就是这么一册,这个分量我还可以学。《楞严经》比这个多五倍,人家拿到手上,「这么多,这个我要到什么时候才看得完!」他就不敢学了,看《华严经疏钞》更不必说了。它的好处是在此地,这部经也特别为大家所欢迎,所以应当细讲。
「秘密王三昧」,这个名称跟《楞严》里面所说的「首楞严大定」是一样的意思。所以读《楞严经》之后,再看《圆觉经》就很容易理解,经里面的意思就不难体会得到。本经是显教的经典,其中并没有密咒,不像《楞严经》里面有五会楞严神咒,那里头还能说一点秘密,有一点密的意思在。本经全是显说,显说称之为「秘密王三昧」,这是指它的意思太深密,说都说出来了,可是意思确实是深,有很深的深度,因为它是大乘了义经典。这样深的经,也许我们会怀疑自己,这样一乘了义的深经,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我们初学的人怎么能学得懂?怎么能入得进去?我不晓得诸位有没有读过《法华经》,如果对《法华》有相当的深度,你就会觉悟到,《法华经》里面讲信,只要你能够信得真,纵然是没有念过书的人,不识字的人,一乘了义的大法一听就明了,像六祖大师一样,这种信心在佛门里讲是最深的信根,正是《华严经》所讲的「信为道元功德母」。
因此一乘了义的经典,诸佛菩萨也交代我们后人,不为不信者说,你跟不信的人讲没有用处。什么叫信?对於佛所讲的道理一丝毫的疑惑都没有,清净信心,字字句句都能信受奉行,他就能悟入。信什么?本经里头有最要紧的一句话,所以它称为修多罗了义经,那是有它的道理,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信不信?这句话,佛说法四十九年,讲这么多经,只有两部经里头有,一个就是本经《圆觉经》,另外一部就是《华严经》,这句话其他经里面找不到。换句话说,你相不相信你自己本来是佛?我们今天讲信心就是讲这个信心,你要不相信我自己本来是佛,这个了义经听了就没有受用。你相不相信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叫做了义,这叫「秘密王三昧」。信就能入,入,我们俗话讲证得,佛法里面常讲入,契入,你就入这个境界。
「如来决定境界」,决定里面没有一丝毫的疑惑,是诸佛果地上的境界。这些多半都是从法性理体上说的,「如来藏自性差别」,这是从相用上说的。果人自受用的境界是一真法界,他受用的法界是十法界,一真法界与十法界都是如来藏自性差别而显现的,著重在自性差别,差别即是无差别,不是真正有差别。
从这个题目里面就已经把意思显示得清清楚楚,我们也能看出这部经对於我们修学大乘佛法的重要性。特别是我们希望在很短的时间,能够把一乘了义大法的纲领掌握住,你能掌握住这个纲领,将来看一切大乘经就容易,因为一切经都超不出这个原理原则。所以我劝同修们,既然我们今天开始研究这部经,要特别重视,重视的程度要超过《楞严》,超过《华严》,《楞严》与《华严》跟它是一样的意思,但是那个经文太长,不容易摄受,同时我们自己的根性以及现在生活的环境,对於摄受大经有障碍,这个也是一样的大经,但是它文字少,受持文字多的不容易,受持文字少的比较方便多了。大论,像《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这都是一百卷的大论,的确不如受持《大乘起信论》,为什么?一部《大乘起信论》,把这两百卷的性相两大部论统统包括了。《起信论》只有两卷,所以会学的人要在这上下功夫。《起信论》我们在此地是细讲,《圆觉经》在这里我们也采取细讲,我相信我们老同修应该不会感觉到困难,因为图书馆这些年来都是以大经大论给诸位奠基础,现在是讲到真正精华的部分,也就是最重要的部分。
下面我们解释经题,诸位翻开第二页,注解里面我们拣重要的来讲,不太重要的诸位看看就可以。
讲义【大方广三字是义,圆觉二字是法。】
『大方广三字是义』,义是义理,『圆觉二字是法』。法与义,是根据《大乘起信论》里面说的。宗密大师对於《起信论》有很深的研究。诸位要记住,《起信论》注解的祖师是华严宗第三代的贤首国师,贤首国师的《疏》。贤首以后,《起信论》的注解太多了。我们图书馆选的两种,一个是慈舟法师的,一个是一个日本人的,丰子恺翻译的这个本子,你们打开来看看,你会发现他们的科判完全用贤首国师的,不但他们不敢脱离贤首大师注释的范围,几乎所有注《起信论》的人都不敢违背贤首大师的这个范围。《起信论》在华严宗里面是一部重要的论典,宗密大师是华严宗的人,这种承受当然不例外。清凉疏钞《华严经》,宗密疏钞《圆觉经》,引用《起信论》的地方很多。
讲义【如《大乘起信论》所云,摩诃衍者,当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即众生心;所言义者,即体、相、用,三大之义也。】
『法』就是『众生心』。「圆觉在缠,即是众生如来藏心」,这句话我们要记住。圆觉哪个没有?人人都有,正因为是人人都有,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人人都有,你说「我现在没有了」,那是你迷惑颠倒。如果你果然没有了,释迦牟尼佛在经上讲这句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某某人例外」,要把你挑出去才行。你们在经上有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把你挑出去,说你是例外的?没有,可见得你的圆觉并没有失掉。「在缠」,被什么缠住?被烦恼缠住,被知见缠住。因为你有烦恼,你有知见,所以你虽有圆觉,自己不晓得,佛菩萨看得清清楚楚,所谓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如是,各个都是放光动地。
《起信论》说得很好,「本觉本有」,本觉就是圆觉,「不觉本无」,不觉就是缠缚你本觉的,不觉是什么?无明,邪知邪见,这是本来没有的。我们今天迷在什么地方?本有的迷了,不知道它有,没有感觉到它存在,没有感觉到它在起作用;本来无的,认为它有,认为它存在,认为它很有用处,这就叫颠倒。本来有的你以为没有,本来没有的你以为它存在,这是颠倒。不觉本无,那就是无明本无,无明是烦恼障的根源,也是所知障的根源,换句话说,二障本无。你信不信?不相信,很难相信,那就是你善根不够。如果你相信,你就是圆觉会上的当机者,这部经对你就很有受用,你听了之后就会开悟,就会证得圆觉的境界。这一关要自己去突破,别人没有办法来帮你的忙,别人要能帮忙,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早该帮我们忙,这是自己的事情,也就是自己一念之差,变成迷惑颠倒。
『义』是『体相用三大』,就是「大方广」三个字所代表的,与《华严经》经题「大方广」是一个意思,所以《圆觉》跟《华严》是同一个境界,等量齐观,等於一个是详细的说,一个是略说。这个地方说得简单,《华严》说得详细,它经文长,分量大。这部经也称为不思议经典。
讲义【《大疏》云:凡欲解了义经论,先须明释法义,依法解义,义即分明,以义照法,法即显著。】
《大疏》就是宗密的《圆觉经大疏》。这几句话很重要,不是重要的圆瑛法师不会录下来。所引用的这几句话,这是宗密大师对我们学佛的人非常好的开示。凡是你要想了解了义的经论,了义经在佛法里面是最圆满、最究竟,也就是最高的教科书,这是了义经,从哪里下手?『先须明释法与义』,明是明白,释是解释,要明白解释法与义。或者「明」当作明了、知道,就是首先你要晓得,对於法义一定要搞得很清楚。然后『依法解义』,义理你才明了,才『分明』,意思明白之后,你再看诸法,那真是头头是道,一切法中无有一法不见性,这真是妙极了。『显著』就是在诸法里头见性,义就是性。禅家讲明心见性,见性从哪里见?从一切相上见,为什么?性相不二。所谓相乃性之相,性是相之性,所以性相是一不是二。能见到性相是一不是二,你才真正明白,真正的相信佛所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是一点没有错误,是真实说。底下再分开来给我们解释「大方广圆觉」:
讲义【大者,当体得名,即当圆觉全体。】
『体』是本体,所有的现象都是依它而起的,它是理体,它是根源,没有法子来说它,不得已用『大』字来作代表,所以这个地方的「大」可不是大小之大。你看的这个大,大的对面一定还有个小,大到什么程度才算大?你这个念头一起,这是妄念,你没办法懂得这个意思。这个字在此地没有意思,就是真如本性的一个代表的符号,你要做这样的看法。本性没办法给它起个名字,也没法子形容它,用这个符号来作代表。就是『圆觉全体』,圆觉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就是我们的觉性。觉性是周遍法界的,《楞严》里面有比喻,佛将我们的太虚空比喻作一片云彩,将我们的真性比喻作太虚空,我们的真性包含著太虚空,就好像太虚空包含著一片云彩一样,太虚空是真实的,云彩是虚妄的,可见得我们心性之大实在是不可思议。
我们的心性到底是什么东西?给诸位说,就是见闻觉知,六根的根性,《楞严经》特别就这个意思来发挥。我们的见性无量无边,我们的闻性,六根的根性,都是周遍法界的。诸位要问,眼前我的根性是不是周遍法界?当然是周遍法界。既然周遍法界,过去、未来我为什么不晓得?他方世界我为什么看不到?你有烦恼障、所知障,障碍你自己的见性,所以你看不到,过去、未来、他方世界你没有办法见到,道理就在此地。烦恼障、所知障究竟障碍我们什么,使我们见闻觉知的功能不能发挥本有的作用?诸位要晓得,这两种障碍把你的真心障碍住了。真心就是本经第一章文殊菩萨所讲的清净心,这是真心,真心就是圆觉,起作用就是圆觉。真心的体如如不动,六祖大师所讲「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的真心就是此地「大」的意思。注子你们自己去看,我只是提出几个重点给诸位说明里头的道理,这里面的境界。
我们现在呢?本来无一物的真心,现在好像里面有无量无边的物存在。可是你细细的去揣摩,无量无边的是什么?分别妄想执著,这些都不是真实的,为什么?这些东西,清净心里面原本没有,现在还是没有。你要不相信,我举个比喻给你看。我们把我们的清净心比作讲堂,我们这个讲堂是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你现在看到有许多经橱,有桌椅、讲台,有这么多人在里面,你们仔细去观察,讲堂里有这些东西吗?真有吗?如果讲堂里真有,它跟讲堂连在一起就不能动了,讲堂里没有,这个东西暂时搬来又可以搬去的。讲堂,不生不灭法,这里头的桌椅、板凳、经橱、大众都是生灭法,可以来、可以去,可以搬到这里,可以搬到那里,讲堂里面还是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我们的清净心本来无一物就是本来无一物,你今天所有的分别执著妄想就跟讲堂里桌椅、板凳、经橱、讲台一样,所以你要看清楚,这个讲堂里面没有东西,那你是真的把讲堂这个相看出来了。你说讲堂里有很多东西,那你迷了,你著相了。迷著了,圆觉就不叫圆觉了,就叫不觉,不觉就是阿赖耶。
诸位揣摩揣摩,我们自己的性体是不是在?我们六根的根性是不是周遍法界?当然周遍,可是烦恼、所知障,你在迷而不觉的时候它有力量,它的力量叫你的心显得不安稳。这个不安稳的相也是假相,也不是真的。譬如我们这个大厅,如果有许多人在这里唱歌跳舞,看到这个地方很热闹,是一个动相,我问问你,这个场所是清净还是动乱的?你们想想,我是问你那个场所是清净的,还是在那里动乱得很厉害。人不管怎么跳,跳到天花板上,场所还是如如不动,你不能说讲堂动了,没动。只是里头一些人在那里动,讲堂没动。由此可知,我们现在心里的动相是妄想动,分别是动的,执著是动的,我们的心不动,从来没有动过,永远是不动的。我们六根的根性,我们的见性没有动过,我们的闻性没有动过,六根的根性是真心,六根的根性在此地就是「大」这个意思。佛如此,我们也如此,成佛没有增加一点点,纵然堕落在阿鼻地狱也没有缺少一点点,不增不减,这是常住真心。
动是什么?可以说就是妄念,就是妄想。妄想多的,执著重的,十法界里头往下面堕落,妄想愈多,执著愈重,他愈堕在下面。妄想执著愈少愈轻的,他就往上升,到佛的境界完全没有妄想,恢复到他原来的面目,那就是恢复到圆觉。这个道理、这个事实我们要相信,我们能相信,那就是佛里头这一句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那佛还用得著修吗?不用修了,去掉妄想执著,这现成的,他修个什么?所谓讲要修,对谁说的?对不相信的人说的,你要修,对於真正相信的人没得说了,还说什么?《法华》里头有这个意思,一信就成佛了。这个信字好难好难,不容易。一个人如果真正相信了,那就是佛法里面所谓菩萨,他是一个觉者,觉而不迷。觉而不迷,这种人决没有邪知见,他的知见必定是正知正见,他必定是清净不染,为什么?他根本就不染。染是自己一种误会,是自己一种妄想,还染什么?没有染的。所以诸位要晓得,觉正净是一而三,三而一,你只要得到一个就具足另外二个,是一体的三面。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没有说是我清净了,我正、觉还没有得到,没有这个道理,这是真正的事实。佛法里面的修行,提示你三皈依,三皈依是皈依觉,这是皈依圆觉;皈依正,正知正见;皈依净,清净不染。佛是觉,法是正,僧是净。唯恐自己迷失了,所以早晚叫你念念,提醒自己,是这个意思。
信得过的人有受用,他成就了,正在迷惑的人让他迷,你要把一乘了义法门开示给他,他必定毁谤,毁谤则增长他的罪业,那又何必?这就所谓机缘不到不开示,机缘不到不讲这个意思。不到的时候劝你多做善事,不要做坏事,这是权说,方便说,随著你的迷惑颠倒给你说,不是给你说真话。因为给你说真话你听不进去,说真话你一定要毁谤,你毁谤正法这个果报是很重的,所以真正善知识不忍心叫你堕落,不给你讲真话,道理在此地。
讲义【方者,就相得名,即指圆觉德相。】
『方者,就相得名』,什么相?『即指圆觉德相』。圆觉有德用,用当然有相,相跟用是离不开的,就是我们常讲的万德万能,或者我们常讲的万德庄严,讲万德庄严都是从相上赞叹的,从相上讲的。
讲义【又方者,正也,即正智圆照。】
什么叫做「方」,什么叫做觉相,觉相就是『正智圆照』。「正智」是般若智慧,是本性的作用,与心意识,就是与八识五十一心所没有交涉,这就是「正智」。《楞严》里面所讲的,你用见性见色,闻性闻声,那就叫做「正智圆照」,圆是圆满的。如果我们眼见色,当然有见性,这是没有话说的,见性里面附带有眼识,附带有第六意识,附带有第七识,附带有第八识,还带著与它们相应的心所,带的这些心心所是什么东西?心心所里面的见分,这种见就不叫做正智圆照,这就把正智迷失了,变成邪知邪见,这就是凡夫。如果我们用六根根性,不用心心所,那就叫做佛,就叫做成佛。你现在虽然没有离开心心所,可是心心所是依六根根性起作用的。佛看我们从哪里看?佛看我们看六根根性,见色闻声,那是佛。我们自己不晓得我们今天是用见性见色性,只晓得我们眼识,第六意识,第七识,见外面的色相起分别执著,在那里起好恶争执,搞这些东西,是我们自己迷了,是我们自己错了,我们自己的本觉、圆觉并没有损失一丝毫。
《圆觉经》是最深的在前面,愈讲到后面愈浅,最高的原理原则在第一章里。第一章文殊菩萨说,此地引用:
讲义【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
『圆照清净觉相』就是正智圆照。诸佛成佛是什么原因(就是用的什么因地),我们叫他做成佛?没有别的,就是正智圆照。正智圆照不是你修得的,是你本有的,你现在还有。我再举个比喻,这个难懂,很难讲,好比我们的眼睛,眼睛一睁开看到外面,这就叫做正智圆照,我们把它比作这个,现在我们戴上绿色的太阳眼镜,我们看外面的时候,一切境界相都带著有绿色,外面的光线也减弱,这就好比我们凡夫。眼镜是什么?心心所,八识五十一心所比作眼镜,你们想想戴著眼镜看外面是不是还是正智圆照?还是正智圆照,就是多那一层,那是虚妄的,不是真的,一觉悟,这个虚妄的就没有了。我们那个眼镜虚妄的拿掉,圆照清净觉相现前。要晓得八识五十一心所是虚妄的,是无明变现的,只怕你自己不觉,你自己一觉立刻就没有了,不要去拿掉,你看多自在!一觉就成佛了,不觉它就现前,就是这么一回事情。诸位细细的从这个比喻里面去体会,了解我们现前是一个什么状况,真正明白之后,你就懂得修行的门道,你就会修了。
讲义【圆照,即自性大智慧光明。】
『圆照』就是『自性大智慧光明』,是佛门里面常讲的般若智慧,实际上它就是真如本性的德用,本来具足的德用,《楞严经》里面「十番显见」说得太清楚了。我们要相信我们六根的根性的确是存在,的确没有失掉,这就是自家的圆觉性。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每一个境界都了了分明,这就是自己的正智圆照,可是在这里面你只要起一念心,起个心,动个念,这个照就失掉,为什么?已经蒙上一层无明,带著一层阴影,照就失掉了。失去照,就叫凡夫,就叫迷惑颠倒。在一切境界里面没有办法得到它的真实相,才会有种种的分别执著妄想产生,才造业,受轮回的苦报。本来统统没有,现出这个虚妄的境界相。
佛门里面常讲「离苦得乐」,你信不信?一信一切信,诸位想想,如果把这一层无明的阴影去掉,一觉,它就没有了,试问问你还有什么苦?苦没有了。无明没有了,烦恼当然没有了,邪见当然没有了,统统都没有了,你今天的生活环境是一真法界寂光净土,你得大自在,你眼睛睁开看看芸芸众生,哪个颠倒,哪个可怜,可怜悯者,你样样都看得清楚了。现在的情形清清楚楚,过去清清楚楚,未来清清楚楚,没有一桩你不清楚,虽然清清楚楚呈现在你的面前,你在这个境界里面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你的心是清净的,就像镜子照外面的境界相,照得清清楚楚,镜子决不会有分别,也不会有执著,也不会有好恶,也不会有取舍,也不会有得失,心像镜子一样,了了分明,这就叫做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过分。这个乐是究竟乐,因为你到这个境界里面,生死没有了,轮回没有了,不但生死轮回没有了,再告诉你,十法界没有了,这不得已说一真法界。其实一真法界也没有,为什么?一真法界是对十法界讲的,是相对建立的,到那个时候连「一真」这个名字也没有了。
讲义【广者,从用得名,即指圆觉妙用。】
『广』是讲用,『从用得名,即指圆觉妙用』。「广」就是多的意思,它的作用无量无边;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都是它变现出来的。境界相,你的心清净,你见的境界是清净的相,为什么?因为相是心变现出来的,所以相是心之相,这个心是真心,不是我们思惟想像的心,思惟想像是第六意识,那是妄心。你们学过唯识,六根六尘是阿赖耶识的亲相分,阿赖耶识的相分,在唯识里面称为本质相分,阿赖耶识以外,七转识以及与八识相应的心所,它们虽然有相分,但都是要依阿赖耶本质相才能变现得出来,不依本质相它变不出来的。这个道理信不信?你要是理不相信,你怎么会相信这个事实。理相信了,事信不信?理我相信,事我还不能相信,你的信没有圆满,你这个信不够程度,没有法子悟入,必须到事也相信,你就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我们一般俗话讲成佛了,禅家所谓恢复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恢复到本来面目了。
这个用有自受用、他受用、自他受用,譬如现相,这个相是自他受用。既有体,当然它就现相,它现的相是什么?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或者我们讲一真法界都可以,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不是二,这个境界是「自心相」,《华严》里面所讲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心就是此地讲的圆觉之体。德能就是圆觉之相,作用就是此地所讲的圆觉之广。这个「大方广」三个意思。
我们再从一面镜子上做个比喻,「大」好比是镜子的体,「方」好比镜子的光,「广」好比镜子里面照进去的相。「大方广」三个字的意思,你们从这个地方细细去体会。此地所讲的,是我们真心的体相用。用里面,自受用、他受用都有觉,都有不觉,觉悟的自他受用,我们叫佛菩萨;不觉的自他受用,我们叫凡夫。凡夫这个境界不必说了,我们现前都是凡夫,你们自己都晓得自己的境界,你的自受用、他受用,你天天所感觉到的是些什么,你自家清楚。觉悟的人自受用,是六根根性摄六尘,就是见性见色性,闻性闻声性,六根与六尘都是起见性的作用,这是他自受用。
如果我们就智来讲,自受用是根本智,根本智就是六根根性照境,那就是根本智。觉悟的人他受用,是从根本智里头再变出后得智为他受用。换句话说,就是从圆觉里面变现出八识五十一心所,来给诸位分别一切法义。善能分别诸法相,给你们受用,为他受用,自己怎么样?於第一义而不动,自受用。所以自受用,他是用六根根性,他受用是用心心所,所以心心所是为他受用不是为自受用,这是诸佛菩萨。因此诸佛菩萨说法,说即无说,分别即无分别,作即无作,所以无不清净。这个理很深,诸位要细细的去揣摩,拿佛经里面术语来讲,要仔细去参究。「大方广」这三个字简单的介绍出来。《讲义》诸位要细细的去看,你听了我所讲的,再去读《讲义》,再去揣摩这个境界,如果这部经讲完,诸位能有个入处,那就是无量功德,对你一生修行证果或者是得一心不乱求往生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