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 (第四十一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04-0041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盘;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开元元年七月八日,六祖大师忽然告诉弟子们说:「我要回去新州,你们赶快为我准备交通工具。」大众都坚决的挽留,六祖说:「诸佛出现,还要示现涅盘,有来一定有去,这是常理。我这个形骸,当然也是归有处所。」大众问:「老师去了之后,何时再回来?」六祖说:「叶落归根,来时无口。」这两句话含义很深。像大师这样的人,他要示现入灭,在哪个地方不可以?为何要回到新州老家,回到他出生的地方?含义深,教导我们要晓得根本。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正法眼藏传给谁?有道的人就得到。什么人有道?无心的人就有道。「无心」就是无妄心;换句话说,妄心还时常现前,他的心就不通,就不能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他也就没有得道。可见,末后这一句就是前一句的注解。我们要想得道,交光大师《楞严经正脉》讲「舍识用根」,舍识就是无心,用根就一切通达。所以,这两句可以说是《楞严经》的纲领。
【又问:后莫有难否?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学生们又问:「以后会不会有什么难?」大师说:「我灭后五、六年,会有一个人来取我的头。」这是预先知道五、六年后,寺庙里会有这桩事。又说:「我灭后七十年,有二位菩萨从东方来,一位示现出家,一位示现在家。」连七十年以后的事情,他也知道。「一出家」是指马祖道一禅师,「一在家」是指庞蕴居士,这是两位菩萨,同时兴化,建立吾宗。
我们读了这段经文,就知道凡事都有一个定数。如果没有定数,怎么能预先知道?不但没有得道的人被数拘缚住,逃不出数,得道之人也有数。如果说得道之人超越数量,就不应该先知。既然能先知,在何时某佛、某菩萨出现於世间,可见都有个数。这种情形在佛经很多,我们在佛经里看到古佛给菩萨们授记,都是属於预言。由此可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得道之人对於数的问题,正是百丈大师所说的「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他有数,他清清楚楚,他知道,不是不知道。凡夫昧於因果之中,对於因果报应他不晓得,他迷惑颠倒,迷在里面。大修行人清清楚楚,他不迷,所以叫做「不昧因果」,而不是没有因果。我们对於这个道理能肯定、能接受,在大乘佛法叫「始觉」。能悟入这个道理,心就定了,不会再向境界攀缘,最低限度也有袁了凡一样的功夫,从早到晚心是清净的。心清净就能生光明,心清净就能通大道。同修们要特别留意,不可以轻易看过。只看大师有他心通、宿命通,这样看就没有意义,我们在其中要悟出一些道理,自己要能得到真实的受用。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波鞠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尊者、十四龙树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罗侯罗多尊者、十七僧伽难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罗多尊者、二十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摩拏罗尊者、二十三鹤勒那尊者、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此土是为初祖、二十九慧可大师、三十僧璨大师、三十一道信大师、三十二弘忍大师、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讲到佛法师承,六祖说:「古佛应世,数量无法计算。」六祖从七佛算起。释迦牟尼佛传法给大迦叶尊者,迦叶是第一代祖师。由迦叶传给阿难尊者,二十八传到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到中国来,就是中国的初祖。菩提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是为五祖。弘忍传惠能,这是六祖。从大迦叶尊者算起,惠能大师是第三十三代祖师,若从中国算起,从达摩祖师算起,他是第六代祖师。这一段是说佛法的承传,也就是一般所讲的师承。师承在世出世法非常重要,古今中外这些学者皆有师承而成就。今天无论世出世间的修学,往往对於师承疏忽,这是很大的错误。
【大师开元元年癸丑岁八月三日,於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开元元年八月初三,中午斋罢之后,大师向大众告别:「我要走了。」他就是在当天走的。学生们请求老师最后的遗教,特别是关怀后代迷人如何能见性。这个请求实在是太重要了,若是为自己,大师未必会说,因为平时说得太多了;为后代修学之人,大师不能不说。大师说:「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这两句话是纲领。何谓「众生」?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能认识到一切现象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就见到佛性;换句话说,这是明心见性的门槛。「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特别注意「自心」两个字,如果迷失自心,这是凡夫;觉悟自心,就是佛菩萨。「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你一念平等正直,你就是众生成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一番话重覆两次,可见非常重要。
【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 ,当来圆满真无穷。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最后,大师说了八首偈,叫做「自性真佛偈」。第一首偈,是辨别佛与魔。告诉我们:「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第二首偈,说明佛魔本来不二。为什么?都是从本性显现。本性觉是佛,本性迷是魔,佛与魔并不是两样东西,只是迷悟说一个不同的名词而已。第三首偈,说明三身原本是一身。第四首偈,说明「一」与「三」是不一不异。第五首偈,教导我们要想明心见性,一定要除障,除障才能见性。第六、第七首偈,是顿教成佛。第八首偈是劝修。这八首偈是大师最后的遗教,句子不多,表面上看起来很浅显,实际含有很深的道理,要我们自己去悟。同时更难得,他教导我们最初下手入门之处;换句话说,不但是上根人得利益,中下根性的人,真正发心修行,也能得莫大的功德利益。这是大师的善巧开示。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大师告诉大众:「你们好好的安住,我灭度之后,不要做世间人情这种悲泣流泪,接受别人的吊问,或者身穿孝服,这都不是我的真正弟子,也不是正法。」大师交代说:「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两句话就是教导我们,重要的是要明心见性。《大集经》云:「一切众生,心性本净。心既然是本净,烦恼诸结不能染著,心就像虚空一样」。「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这五句都是形容真性的样子。凡夫心迷,在境界里看到似乎是有动有静、有生有灭、有来有去,有这些虚妄的境界相。因此,大师在此地特别做最后的开导,一再嘱咐,教导我们见性。这些道理,在此地说得少,说得多、说得详细无过於《楞严经》。《楞严经》十番显见,全是说这些道理,有很长的经文,再加上古德详细的注解,确实对我们有很大的受用,真正是古人所说开智慧的《楞严经》。我们若不悟,在境界里确实无法修正错误的行为,怎能成就道果?所以,大师一再嘱咐我们,要以见性为修行的第一个目标。「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就如同大师在面前一样。「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你若是不遵守老师的这些教训,老师就是在你面前也没用处。这句话是千真万确。我们能够真正通达《坛经》的义理,依教修行,六祖大师就在我们的身边。
【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兀兀不修善」,「兀」是不动,心里不动。善要不要修?要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然修一切善,心不动。诸位读了「兀兀不修善」这句话,一切善事都不做了,你就不懂大师的意思。这是教你心里不能有修善的心,可是修善的事情要做。「腾腾不造恶」,「腾腾」是自在的意思,自在坦然,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这四句话实在是说尽修行人的本色,是我们应当要学的。「荡荡心无著」就是诚敬之心,心中坦然、平等、清净、慈悲一切。「寂寂」是安静的意思。「断见闻」,就是在一切见闻中,心是清净的,心是不染著,这样才能把一切事情看得清清楚楚。在一切见闻中不生分别、不生执著;今人所谓是客观的看,实际上客观还落在意识;这是完全离心意识接触、见闻,心地才能真正达到平等、清净、慈悲一切。这是大师末后的教诫。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於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缁白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於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摩所传信衣,中宗赐磨衲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镇宝林道场。流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到半夜三更,大师忽然对门人说:「我走了。」就奄然迁化。说去就去,这是何等的自在!六祖大师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大师降生在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六百三十八年),圆寂在玄宗开元元年(七百一十三年),春秋七十有六。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盘;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开元元年七月八日,六祖大师忽然告诉弟子们说:「我要回去新州,你们赶快为我准备交通工具。」大众都坚决的挽留,六祖说:「诸佛出现,还要示现涅盘,有来一定有去,这是常理。我这个形骸,当然也是归有处所。」大众问:「老师去了之后,何时再回来?」六祖说:「叶落归根,来时无口。」这两句话含义很深。像大师这样的人,他要示现入灭,在哪个地方不可以?为何要回到新州老家,回到他出生的地方?含义深,教导我们要晓得根本。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正法眼藏传给谁?有道的人就得到。什么人有道?无心的人就有道。「无心」就是无妄心;换句话说,妄心还时常现前,他的心就不通,就不能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他也就没有得道。可见,末后这一句就是前一句的注解。我们要想得道,交光大师《楞严经正脉》讲「舍识用根」,舍识就是无心,用根就一切通达。所以,这两句可以说是《楞严经》的纲领。
【又问:后莫有难否?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学生们又问:「以后会不会有什么难?」大师说:「我灭后五、六年,会有一个人来取我的头。」这是预先知道五、六年后,寺庙里会有这桩事。又说:「我灭后七十年,有二位菩萨从东方来,一位示现出家,一位示现在家。」连七十年以后的事情,他也知道。「一出家」是指马祖道一禅师,「一在家」是指庞蕴居士,这是两位菩萨,同时兴化,建立吾宗。
我们读了这段经文,就知道凡事都有一个定数。如果没有定数,怎么能预先知道?不但没有得道的人被数拘缚住,逃不出数,得道之人也有数。如果说得道之人超越数量,就不应该先知。既然能先知,在何时某佛、某菩萨出现於世间,可见都有个数。这种情形在佛经很多,我们在佛经里看到古佛给菩萨们授记,都是属於预言。由此可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得道之人对於数的问题,正是百丈大师所说的「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他有数,他清清楚楚,他知道,不是不知道。凡夫昧於因果之中,对於因果报应他不晓得,他迷惑颠倒,迷在里面。大修行人清清楚楚,他不迷,所以叫做「不昧因果」,而不是没有因果。我们对於这个道理能肯定、能接受,在大乘佛法叫「始觉」。能悟入这个道理,心就定了,不会再向境界攀缘,最低限度也有袁了凡一样的功夫,从早到晚心是清净的。心清净就能生光明,心清净就能通大道。同修们要特别留意,不可以轻易看过。只看大师有他心通、宿命通,这样看就没有意义,我们在其中要悟出一些道理,自己要能得到真实的受用。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波鞠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尊者、十四龙树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罗侯罗多尊者、十七僧伽难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罗多尊者、二十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摩拏罗尊者、二十三鹤勒那尊者、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此土是为初祖、二十九慧可大师、三十僧璨大师、三十一道信大师、三十二弘忍大师、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讲到佛法师承,六祖说:「古佛应世,数量无法计算。」六祖从七佛算起。释迦牟尼佛传法给大迦叶尊者,迦叶是第一代祖师。由迦叶传给阿难尊者,二十八传到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到中国来,就是中国的初祖。菩提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是为五祖。弘忍传惠能,这是六祖。从大迦叶尊者算起,惠能大师是第三十三代祖师,若从中国算起,从达摩祖师算起,他是第六代祖师。这一段是说佛法的承传,也就是一般所讲的师承。师承在世出世法非常重要,古今中外这些学者皆有师承而成就。今天无论世出世间的修学,往往对於师承疏忽,这是很大的错误。
【大师开元元年癸丑岁八月三日,於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开元元年八月初三,中午斋罢之后,大师向大众告别:「我要走了。」他就是在当天走的。学生们请求老师最后的遗教,特别是关怀后代迷人如何能见性。这个请求实在是太重要了,若是为自己,大师未必会说,因为平时说得太多了;为后代修学之人,大师不能不说。大师说:「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这两句话是纲领。何谓「众生」?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能认识到一切现象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就见到佛性;换句话说,这是明心见性的门槛。「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特别注意「自心」两个字,如果迷失自心,这是凡夫;觉悟自心,就是佛菩萨。「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你一念平等正直,你就是众生成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一番话重覆两次,可见非常重要。
【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 ,当来圆满真无穷。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最后,大师说了八首偈,叫做「自性真佛偈」。第一首偈,是辨别佛与魔。告诉我们:「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第二首偈,说明佛魔本来不二。为什么?都是从本性显现。本性觉是佛,本性迷是魔,佛与魔并不是两样东西,只是迷悟说一个不同的名词而已。第三首偈,说明三身原本是一身。第四首偈,说明「一」与「三」是不一不异。第五首偈,教导我们要想明心见性,一定要除障,除障才能见性。第六、第七首偈,是顿教成佛。第八首偈是劝修。这八首偈是大师最后的遗教,句子不多,表面上看起来很浅显,实际含有很深的道理,要我们自己去悟。同时更难得,他教导我们最初下手入门之处;换句话说,不但是上根人得利益,中下根性的人,真正发心修行,也能得莫大的功德利益。这是大师的善巧开示。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大师告诉大众:「你们好好的安住,我灭度之后,不要做世间人情这种悲泣流泪,接受别人的吊问,或者身穿孝服,这都不是我的真正弟子,也不是正法。」大师交代说:「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两句话就是教导我们,重要的是要明心见性。《大集经》云:「一切众生,心性本净。心既然是本净,烦恼诸结不能染著,心就像虚空一样」。「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这五句都是形容真性的样子。凡夫心迷,在境界里看到似乎是有动有静、有生有灭、有来有去,有这些虚妄的境界相。因此,大师在此地特别做最后的开导,一再嘱咐,教导我们见性。这些道理,在此地说得少,说得多、说得详细无过於《楞严经》。《楞严经》十番显见,全是说这些道理,有很长的经文,再加上古德详细的注解,确实对我们有很大的受用,真正是古人所说开智慧的《楞严经》。我们若不悟,在境界里确实无法修正错误的行为,怎能成就道果?所以,大师一再嘱咐我们,要以见性为修行的第一个目标。「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就如同大师在面前一样。「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你若是不遵守老师的这些教训,老师就是在你面前也没用处。这句话是千真万确。我们能够真正通达《坛经》的义理,依教修行,六祖大师就在我们的身边。
【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兀兀不修善」,「兀」是不动,心里不动。善要不要修?要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然修一切善,心不动。诸位读了「兀兀不修善」这句话,一切善事都不做了,你就不懂大师的意思。这是教你心里不能有修善的心,可是修善的事情要做。「腾腾不造恶」,「腾腾」是自在的意思,自在坦然,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这四句话实在是说尽修行人的本色,是我们应当要学的。「荡荡心无著」就是诚敬之心,心中坦然、平等、清净、慈悲一切。「寂寂」是安静的意思。「断见闻」,就是在一切见闻中,心是清净的,心是不染著,这样才能把一切事情看得清清楚楚。在一切见闻中不生分别、不生执著;今人所谓是客观的看,实际上客观还落在意识;这是完全离心意识接触、见闻,心地才能真正达到平等、清净、慈悲一切。这是大师末后的教诫。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於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缁白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於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摩所传信衣,中宗赐磨衲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镇宝林道场。流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到半夜三更,大师忽然对门人说:「我走了。」就奄然迁化。说去就去,这是何等的自在!六祖大师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大师降生在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六百三十八年),圆寂在玄宗开元元年(七百一十三年),春秋七十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