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 (第三十八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04-0038
◎法门对示第九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这一章是六祖大师教诫学生教学说法,内容是三科、三十六对天然佛法。
有一天,六祖大师召集法海、志诚、法达、神会等,这些人都是登堂入室的弟子,对他们说:「你们与别人不同。」这句话含有很深厚的感情,若不是他的常随弟子,就是得法的门人,所以与一般大众不同。六祖会下开悟、得法的共有四十三人,此地所列举的几位,必定是这四十三人的代表。六祖说:「在我灭度后,你们必定是分散到各方,各人都为一个地方的老师。」这是说出六祖大师灭度之后,他们的责任都很重,都是将来要承传佛法、弘法利生的师表。要作老师,当然说法利生是最重要的事业。佛法的说法,著重在随机而说,原理原则是「三学三慧」,所谓「戒定慧」、「闻思修」。但是,重要的是在得意忘言,我们闻法、说听都著重在宗旨,宗旨明白之后,要离言说、离文字、离心缘,才能得旨归宗,这就是诸佛如来一乘的教学。经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於众生。」佛法所说的尽是方便法,因此我们不能对它起执著。为什么?它不是真实的,它是方便的,我们要在方便中去体会真实。
六祖在此处教诫大众:「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此地讲的本宗,并不专指禅宗为本宗,若是专指禅宗为本宗,这个意思太窄小。「本」是根本,「宗」是宗旨;换句话说,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宗旨。这一段开示,不但是宗门必须遵守的原理原则,教下也不离这一个大前提。大师说:「首先,必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举是举例。「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说法指导别人,要领是一定要离开两边,离开两边就是中道,显示中道;说一切法不离自性,这是最高的指导原则。
【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下面举例说:「忽然有一个人来问你佛法,你出语都要双关」,这不是世俗讲的滑头。「出语尽双」是教你在双关中体会中道,意思在此,决不是说的模棱两可。「皆取对法」,从对法里面,要紧的是「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它的宗旨必定是「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个说法,就不离自性;这个说法,出入都离开两边。换句话说,在言语、动作显示中道第一义谛,教人体会,教人领悟,这是佛法教学的原理原则。所以它与世法、与一切宗教,确实是大不相同。下面是法门略举: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
「三科」是阴、界、入。「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这是将一切万法归纳为五大类。「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六门是能入,六尘是所入。「界」是十八界,即是六根(六门)、六尘、六识。佛法将宇宙一切万法归纳为这几类,这几类性质相同,开合相同。懂得五阴,就懂得十二入、十八界。懂得十八界,当然也透彻五阴法。
【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含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这几句话说明宇宙万法的来源。它究竟是从哪里生出来?怎样的程序生出来?《坛经》语句简单,《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讲得详细,这些都是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就一切都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含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一切法皆从自性起用。自性的邪正,就是凡圣之所以分。此地邪与正,不是相对的邪正,这是要特别提出来说。如果是相对的,与祖师的教学就相违背。为什么?「出没即离两边」,邪是一边,正是一边,我们还没有离开两边。没有离开两边的都叫做邪,离开两边才叫做正。可见,这个标准是非常之高。「含恶用」,这就是众生用,众生包括九法界有情众生,不但六道凡夫是众生,声闻、缘觉、菩萨也是有情众生,因为他没有能证得绝对,他还是在相对里面打转,所以他还是含恶用。到完全纯善之用,这个「善」就是善恶两边都离开了,这是真善,止於至善;邪正两边都离开了,这叫真正,这是佛用。用从哪里来?自性本来就有的,法尔如是。可见得,我们是迷而不觉。这是三科之法。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此三十六对,也是举例。外境无情五对,举例自然现象,这是外面的境界。法相语言十二对,法相即一切法的现象,从现象、从言语说,举了十二对。自性起用十九对。此三十六对在我们日用平常中,可以说都是离不开的。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要紧的就在此处。换句话说,谁能了解、谁能灵活的去运用?这是大学问。我们凡夫不了解这三十六对的真实相,迷在三十六对里,换言之,我们迷在相对之中。「解」是悟,悟的正是「不二法门」。在本经第一章,印宗法师向六祖请教:「忍大师平常说法,禅定解脱如何解释?」六祖说:佛法是不二之法,解脱禅定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六祖也特别强调,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一乘,诸位特别要重视这个「一」。这里讲的「道」,道是一,二就不叫道。净土法门教我们的是一心不乱,一心就是道。这三十六对,如果我们在其中任何一对看出它是不二,譬如前面讲的天与地对,我们能看到天地不二,是一不是二;日与月对,能看到日月是一不是二,你能在一法里面悟不二,你才能看到法法皆是不二,这就入不二法门,这才叫做解。这个解就是禅家讲的大彻大悟,悟了之后是大用无方,起无量无边的德用。祖师在此地告诉我们:你若真正悟了,从悟起用,这就是「道贯一切经法」,贯是贯通,从此以后没有障碍,一切经、一切法门无不贯通,「出入即离两边」。
怎么离两边法?我们举《顿悟入道要门论》的例子来说明。有人问大珠和尚:「什么是中道?」和尚说:「无中间,亦无二边,这是中道。」又问:「何谓二边?」和尚答:「有彼心、有此心,即是二边。」问:「何谓彼心此心?」和尚答道:「外,被五欲六尘缠缚,叫做彼心。内,常起一切妄念,叫做此心。彼心、此心是二边。外,不为五欲六尘所染,叫做无彼心;内,不生妄念,叫做无此心。彼心此心都无,这叫做非二边、无二边。心既然两边都没有,中道在哪里?当然没有中道。」这就是禅家所讲的「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是我们在古大德教学法里,举出一个实例来说明「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这一段开示中,这两句是最关紧要。能把这两句做到,说一切法总不离自性;换句话说,佛门讲的称性而谈,就是指这样的教学法。我们对於佛法的精义不能觉悟通达,这种方法是学不来的,一定要从自性中悟出来才行。如果要想学,怎么也学不会,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二心,二心就不会。
◎法门对示第九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这一章是六祖大师教诫学生教学说法,内容是三科、三十六对天然佛法。
有一天,六祖大师召集法海、志诚、法达、神会等,这些人都是登堂入室的弟子,对他们说:「你们与别人不同。」这句话含有很深厚的感情,若不是他的常随弟子,就是得法的门人,所以与一般大众不同。六祖会下开悟、得法的共有四十三人,此地所列举的几位,必定是这四十三人的代表。六祖说:「在我灭度后,你们必定是分散到各方,各人都为一个地方的老师。」这是说出六祖大师灭度之后,他们的责任都很重,都是将来要承传佛法、弘法利生的师表。要作老师,当然说法利生是最重要的事业。佛法的说法,著重在随机而说,原理原则是「三学三慧」,所谓「戒定慧」、「闻思修」。但是,重要的是在得意忘言,我们闻法、说听都著重在宗旨,宗旨明白之后,要离言说、离文字、离心缘,才能得旨归宗,这就是诸佛如来一乘的教学。经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於众生。」佛法所说的尽是方便法,因此我们不能对它起执著。为什么?它不是真实的,它是方便的,我们要在方便中去体会真实。
六祖在此处教诫大众:「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此地讲的本宗,并不专指禅宗为本宗,若是专指禅宗为本宗,这个意思太窄小。「本」是根本,「宗」是宗旨;换句话说,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宗旨。这一段开示,不但是宗门必须遵守的原理原则,教下也不离这一个大前提。大师说:「首先,必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举是举例。「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说法指导别人,要领是一定要离开两边,离开两边就是中道,显示中道;说一切法不离自性,这是最高的指导原则。
【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下面举例说:「忽然有一个人来问你佛法,你出语都要双关」,这不是世俗讲的滑头。「出语尽双」是教你在双关中体会中道,意思在此,决不是说的模棱两可。「皆取对法」,从对法里面,要紧的是「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它的宗旨必定是「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个说法,就不离自性;这个说法,出入都离开两边。换句话说,在言语、动作显示中道第一义谛,教人体会,教人领悟,这是佛法教学的原理原则。所以它与世法、与一切宗教,确实是大不相同。下面是法门略举: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
「三科」是阴、界、入。「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这是将一切万法归纳为五大类。「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六门是能入,六尘是所入。「界」是十八界,即是六根(六门)、六尘、六识。佛法将宇宙一切万法归纳为这几类,这几类性质相同,开合相同。懂得五阴,就懂得十二入、十八界。懂得十八界,当然也透彻五阴法。
【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含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这几句话说明宇宙万法的来源。它究竟是从哪里生出来?怎样的程序生出来?《坛经》语句简单,《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讲得详细,这些都是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就一切都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含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一切法皆从自性起用。自性的邪正,就是凡圣之所以分。此地邪与正,不是相对的邪正,这是要特别提出来说。如果是相对的,与祖师的教学就相违背。为什么?「出没即离两边」,邪是一边,正是一边,我们还没有离开两边。没有离开两边的都叫做邪,离开两边才叫做正。可见,这个标准是非常之高。「含恶用」,这就是众生用,众生包括九法界有情众生,不但六道凡夫是众生,声闻、缘觉、菩萨也是有情众生,因为他没有能证得绝对,他还是在相对里面打转,所以他还是含恶用。到完全纯善之用,这个「善」就是善恶两边都离开了,这是真善,止於至善;邪正两边都离开了,这叫真正,这是佛用。用从哪里来?自性本来就有的,法尔如是。可见得,我们是迷而不觉。这是三科之法。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此三十六对,也是举例。外境无情五对,举例自然现象,这是外面的境界。法相语言十二对,法相即一切法的现象,从现象、从言语说,举了十二对。自性起用十九对。此三十六对在我们日用平常中,可以说都是离不开的。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要紧的就在此处。换句话说,谁能了解、谁能灵活的去运用?这是大学问。我们凡夫不了解这三十六对的真实相,迷在三十六对里,换言之,我们迷在相对之中。「解」是悟,悟的正是「不二法门」。在本经第一章,印宗法师向六祖请教:「忍大师平常说法,禅定解脱如何解释?」六祖说:佛法是不二之法,解脱禅定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六祖也特别强调,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一乘,诸位特别要重视这个「一」。这里讲的「道」,道是一,二就不叫道。净土法门教我们的是一心不乱,一心就是道。这三十六对,如果我们在其中任何一对看出它是不二,譬如前面讲的天与地对,我们能看到天地不二,是一不是二;日与月对,能看到日月是一不是二,你能在一法里面悟不二,你才能看到法法皆是不二,这就入不二法门,这才叫做解。这个解就是禅家讲的大彻大悟,悟了之后是大用无方,起无量无边的德用。祖师在此地告诉我们:你若真正悟了,从悟起用,这就是「道贯一切经法」,贯是贯通,从此以后没有障碍,一切经、一切法门无不贯通,「出入即离两边」。
怎么离两边法?我们举《顿悟入道要门论》的例子来说明。有人问大珠和尚:「什么是中道?」和尚说:「无中间,亦无二边,这是中道。」又问:「何谓二边?」和尚答:「有彼心、有此心,即是二边。」问:「何谓彼心此心?」和尚答道:「外,被五欲六尘缠缚,叫做彼心。内,常起一切妄念,叫做此心。彼心、此心是二边。外,不为五欲六尘所染,叫做无彼心;内,不生妄念,叫做无此心。彼心此心都无,这叫做非二边、无二边。心既然两边都没有,中道在哪里?当然没有中道。」这就是禅家所讲的「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是我们在古大德教学法里,举出一个实例来说明「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这一段开示中,这两句是最关紧要。能把这两句做到,说一切法总不离自性;换句话说,佛门讲的称性而谈,就是指这样的教学法。我们对於佛法的精义不能觉悟通达,这种方法是学不来的,一定要从自性中悟出来才行。如果要想学,怎么也学不会,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二心,二心就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