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 (第二十四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04-0024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法达禅师,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有一天,他到曹溪来参礼六祖,态度显得很傲慢,六祖说:「既然你到这里来礼拜,礼拜应当要合乎规矩。礼拜头不著地,这样的礼拜存有傲慢之心,与不礼拜没有什么两样。想必你心中一定有一样东西,值得你骄傲的。你一向学的是什么?」法达禅师说:「我念《法华经》已经有三千部。」在佛经里,《法华经》可以说是一部很重要的经典。在中国,天台智顗大师就是依据这部经建立法华宗,即天台宗。这部经的经文相当长,将近七万字。照一般来读诵,若是一天念一部,三千部《法华经》大概要十年才能念完。由此可知,法达禅师对於《法华经》已经是非常的精熟,可以说是熟透了,这是他值得骄傲之处。
【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礼本折幔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六祖说:「别说你念三千部,你就是念到一万部,要是真正通达经义,自己一点傲慢心都没有,你就可以与我同行。」「同行」,就是境界达到相同的层次。说:「你今天实在是辜负自己修学佛法的大事,你还不晓得过失。」於是祖师为他说一首偈:『礼本折幔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礼本折幔幢」,礼是礼敬,在佛门里礼拜是五体投地,它的用意就是折服我们贡高我慢的习气,因为骄慢是一切众生与生俱来的烦恼。「头奚不至地」,你礼拜为何头不著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亡」与「无」相通。一切罪都是有「我」而起的,「我」就是我贪、我见、我慢。所以,只要有「我」,就有种种的分别、执著、妄想。在佛法里讲,我执是一切罪业的根源。亡功的「亡」,就是「无我」。如果一个人能做到无我,这个功德、福报就无与伦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六祖又问:「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法达。」六祖说:「你的名字叫法达,这个名字不错,很好!可是你何曾通达佛法?」於是,又为他说一首偈。「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这是指法达这么多年来,每天勤奋的读诵《法华经》。「空诵但循声」,虽然念《法华经》念了这么多年,念了三千部,很可惜你并没有能解义,《法华经》的义趣没有懂。「明心号菩萨」,这句话很重要,提醒他,念经的目的是在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才叫做菩萨。可惜!你念了这么多年,并没有明心见性。「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我们两个很有缘分,如果没有缘分,那什么都不能谈了。既然有缘,当然我要给你说明。「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只要真正相信佛无言;这句话是讲至理绝言,「道本无言,言说是妄」。世尊在《金刚经》曾经说过,如果有人说佛说法,就是谤佛。这是说明,佛说法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因此,我们修学佛法、读诵经典,千万不可以执著言语、文字、名相等等;这就是「但信佛无言」,说无言之言;如此才能「莲华从口发」,莲华就是指《妙法莲华经》。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之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方便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於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於相离相,於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法达禅师听了这两首偈之后,深为感动,於是向六祖忏悔、礼谢。他说:「我从今以后,一定学习谦虚恭敬一切。」说了这些话之后,他又向大师请教:「弟子念《法华经》,对於经的意思并不了解,心中时常有疑问,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的义理。」六祖说:「法达,法是非常的通达,可惜你的心没有通达;经本来没有疑惑,而是你心里自己疑惑。」於是问他:「你念这部经,以什么为宗旨?」法达禅师说:「我的根性非常暗钝,只晓得依文字来念,并不懂得这部经的宗趣。」六祖说:「我不认识字,你把这部经念一遍给我听,我来为你解释。」法达就高声念经,念到方便品,六祖说:「好了!可以止住了。这部经原来是以因缘出世为宗旨。无论它说多少譬喻,也不能超过这一个原则。什么因缘?经上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这一大事,就是说佛之知见。世间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如果能於相离相,於空离空,就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就是开佛知见。」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
「佛」字是梵语,意思是觉者。六祖说:「经的旨趣可以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这个讲解是既简单又透彻。《法华经》本文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六祖完全是从义理来说明。特别教导法达:「若闻开示,便能悟入。」这两句话非常重要,说明觉知见,觉是迷的反面,不迷就是觉。迷与觉的定义,可以分为许多层次来说,在小乘有四果四向,在大乘法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由此可知,它的标准层次是各个不同。本经,六祖是对上上乘根性之人而说,换句话说,六祖的标准是最高的标准:一乘佛法的标准,这个标准还在大乘之上。觉,什么是一乘之觉?一乘之觉一定要明心见性;换句话说,迷失了本性,都叫做不觉。不但凡夫不觉,二乘人、权教菩萨,都说之为不觉。这个道理,《大乘起信论》说得很透彻。六祖说:「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这就是明心见性。又说:「你不可以错解经义。佛说开示悟入,若你误会这个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诸佛的知见,我们自己没有分,若要这样解释,这就叫谤经毁佛。」
佛教,诸位从一切经论中仔细去观察,它不是宗教。我们承认佛教是宗教,这也是谤佛谤法。为什么?它不是宗教,你说它是宗教,那不是毁谤它吗?大凡宗教,一定有个主宰的神,教徒与神是不能平等的。譬如,外道的宗教讲上帝,人与上帝不能平等,不能说人人都去作上帝,那还得了!佛教里没有这个,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我们真正做到续佛慧命,弘扬佛法,利益众生,首先自己不可以谤佛谤法。佛是讲平等的,佛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得作佛。「佛」是什么?佛是大智大觉之人。佛说,这种大智大觉我们每个人都有分,并不是他独有的。所以,六祖在此处提醒法达:佛之知见是我们自己的知见。佛就是觉,觉悟的知见是人人皆有。
【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於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
六祖说:「彼既是佛;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他已经成佛,已经成就圆满的智慧觉悟。他已经具足觉悟的知见,何必还要开什么?应当要相信,佛之知见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地,是我们自己的真心。除了自己真心之外,更无别佛。」很可惜一切众生自己把自己的真心蒙蔽,使我们无尽的智慧光明不能现前。这个毛病出在哪里?毛病就是障碍,这个障碍,在佛法里将它归纳,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烦恼障」,一种是「所知障」。何谓「烦恼障」?我们根尘相接触的时候,生起贪瞋痴慢,「贪爱尘境,外缘内扰」,於是将我们自己本性里的智慧光明、觉之知见障碍住。佛的教学,无非教我们恢复自己真性的本能而已。这桩事情,佛对於我们只是做为一个增上缘,从旁边给我们一点帮助,只要我们肯接受,自己肯努力。这桩事要自修、自悟、自度,没有法子依赖任何一个人。
六祖说:「我们现在是麻烦释迦牟尼佛,从定中发起种种苦口婆心,无非劝我们止息妄念。」我们要想学佛,学佛就是学觉;我们要想成佛,就是成就大智大觉。从哪里做起?得从放下万缘做起;换言之,要从心地清净做起。心里不清净,这就是障碍,这就是烦恼。所以,学佛的人心一定要清净。要想心清净,必须要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放下,修平等心,修清净心。由平等清净中,一定会生起无量的慈悲,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这桩事情一定要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向内求,则与十方诸佛没有两样,所以叫开佛知见。这一条懂得,「示、悟、入」的意思就可想而知。
六祖说:「我时常劝一切人,要於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在自己心里要常常觉悟,不可以迷在境界里,也不可以迷在自己知见里。迷在自己知见里面,这叫所知障,还是障碍自己大觉之知见。「世间人心地邪念、妄念很多,於是他才造作种种的罪业,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这些都是自开众生知见,不是佛知见。」这几句话说得非常好,让我们了解邪知邪见的意思,知道了,就应当改过自新。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法达禅师,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有一天,他到曹溪来参礼六祖,态度显得很傲慢,六祖说:「既然你到这里来礼拜,礼拜应当要合乎规矩。礼拜头不著地,这样的礼拜存有傲慢之心,与不礼拜没有什么两样。想必你心中一定有一样东西,值得你骄傲的。你一向学的是什么?」法达禅师说:「我念《法华经》已经有三千部。」在佛经里,《法华经》可以说是一部很重要的经典。在中国,天台智顗大师就是依据这部经建立法华宗,即天台宗。这部经的经文相当长,将近七万字。照一般来读诵,若是一天念一部,三千部《法华经》大概要十年才能念完。由此可知,法达禅师对於《法华经》已经是非常的精熟,可以说是熟透了,这是他值得骄傲之处。
【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礼本折幔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六祖说:「别说你念三千部,你就是念到一万部,要是真正通达经义,自己一点傲慢心都没有,你就可以与我同行。」「同行」,就是境界达到相同的层次。说:「你今天实在是辜负自己修学佛法的大事,你还不晓得过失。」於是祖师为他说一首偈:『礼本折幔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礼本折幔幢」,礼是礼敬,在佛门里礼拜是五体投地,它的用意就是折服我们贡高我慢的习气,因为骄慢是一切众生与生俱来的烦恼。「头奚不至地」,你礼拜为何头不著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亡」与「无」相通。一切罪都是有「我」而起的,「我」就是我贪、我见、我慢。所以,只要有「我」,就有种种的分别、执著、妄想。在佛法里讲,我执是一切罪业的根源。亡功的「亡」,就是「无我」。如果一个人能做到无我,这个功德、福报就无与伦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六祖又问:「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法达。」六祖说:「你的名字叫法达,这个名字不错,很好!可是你何曾通达佛法?」於是,又为他说一首偈。「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这是指法达这么多年来,每天勤奋的读诵《法华经》。「空诵但循声」,虽然念《法华经》念了这么多年,念了三千部,很可惜你并没有能解义,《法华经》的义趣没有懂。「明心号菩萨」,这句话很重要,提醒他,念经的目的是在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才叫做菩萨。可惜!你念了这么多年,并没有明心见性。「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我们两个很有缘分,如果没有缘分,那什么都不能谈了。既然有缘,当然我要给你说明。「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只要真正相信佛无言;这句话是讲至理绝言,「道本无言,言说是妄」。世尊在《金刚经》曾经说过,如果有人说佛说法,就是谤佛。这是说明,佛说法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因此,我们修学佛法、读诵经典,千万不可以执著言语、文字、名相等等;这就是「但信佛无言」,说无言之言;如此才能「莲华从口发」,莲华就是指《妙法莲华经》。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之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方便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於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於相离相,於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法达禅师听了这两首偈之后,深为感动,於是向六祖忏悔、礼谢。他说:「我从今以后,一定学习谦虚恭敬一切。」说了这些话之后,他又向大师请教:「弟子念《法华经》,对於经的意思并不了解,心中时常有疑问,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的义理。」六祖说:「法达,法是非常的通达,可惜你的心没有通达;经本来没有疑惑,而是你心里自己疑惑。」於是问他:「你念这部经,以什么为宗旨?」法达禅师说:「我的根性非常暗钝,只晓得依文字来念,并不懂得这部经的宗趣。」六祖说:「我不认识字,你把这部经念一遍给我听,我来为你解释。」法达就高声念经,念到方便品,六祖说:「好了!可以止住了。这部经原来是以因缘出世为宗旨。无论它说多少譬喻,也不能超过这一个原则。什么因缘?经上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这一大事,就是说佛之知见。世间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如果能於相离相,於空离空,就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就是开佛知见。」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
「佛」字是梵语,意思是觉者。六祖说:「经的旨趣可以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这个讲解是既简单又透彻。《法华经》本文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六祖完全是从义理来说明。特别教导法达:「若闻开示,便能悟入。」这两句话非常重要,说明觉知见,觉是迷的反面,不迷就是觉。迷与觉的定义,可以分为许多层次来说,在小乘有四果四向,在大乘法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由此可知,它的标准层次是各个不同。本经,六祖是对上上乘根性之人而说,换句话说,六祖的标准是最高的标准:一乘佛法的标准,这个标准还在大乘之上。觉,什么是一乘之觉?一乘之觉一定要明心见性;换句话说,迷失了本性,都叫做不觉。不但凡夫不觉,二乘人、权教菩萨,都说之为不觉。这个道理,《大乘起信论》说得很透彻。六祖说:「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这就是明心见性。又说:「你不可以错解经义。佛说开示悟入,若你误会这个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诸佛的知见,我们自己没有分,若要这样解释,这就叫谤经毁佛。」
佛教,诸位从一切经论中仔细去观察,它不是宗教。我们承认佛教是宗教,这也是谤佛谤法。为什么?它不是宗教,你说它是宗教,那不是毁谤它吗?大凡宗教,一定有个主宰的神,教徒与神是不能平等的。譬如,外道的宗教讲上帝,人与上帝不能平等,不能说人人都去作上帝,那还得了!佛教里没有这个,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我们真正做到续佛慧命,弘扬佛法,利益众生,首先自己不可以谤佛谤法。佛是讲平等的,佛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得作佛。「佛」是什么?佛是大智大觉之人。佛说,这种大智大觉我们每个人都有分,并不是他独有的。所以,六祖在此处提醒法达:佛之知见是我们自己的知见。佛就是觉,觉悟的知见是人人皆有。
【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於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
六祖说:「彼既是佛;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他已经成佛,已经成就圆满的智慧觉悟。他已经具足觉悟的知见,何必还要开什么?应当要相信,佛之知见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地,是我们自己的真心。除了自己真心之外,更无别佛。」很可惜一切众生自己把自己的真心蒙蔽,使我们无尽的智慧光明不能现前。这个毛病出在哪里?毛病就是障碍,这个障碍,在佛法里将它归纳,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烦恼障」,一种是「所知障」。何谓「烦恼障」?我们根尘相接触的时候,生起贪瞋痴慢,「贪爱尘境,外缘内扰」,於是将我们自己本性里的智慧光明、觉之知见障碍住。佛的教学,无非教我们恢复自己真性的本能而已。这桩事情,佛对於我们只是做为一个增上缘,从旁边给我们一点帮助,只要我们肯接受,自己肯努力。这桩事要自修、自悟、自度,没有法子依赖任何一个人。
六祖说:「我们现在是麻烦释迦牟尼佛,从定中发起种种苦口婆心,无非劝我们止息妄念。」我们要想学佛,学佛就是学觉;我们要想成佛,就是成就大智大觉。从哪里做起?得从放下万缘做起;换言之,要从心地清净做起。心里不清净,这就是障碍,这就是烦恼。所以,学佛的人心一定要清净。要想心清净,必须要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放下,修平等心,修清净心。由平等清净中,一定会生起无量的慈悲,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这桩事情一定要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向内求,则与十方诸佛没有两样,所以叫开佛知见。这一条懂得,「示、悟、入」的意思就可想而知。
六祖说:「我时常劝一切人,要於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在自己心里要常常觉悟,不可以迷在境界里,也不可以迷在自己知见里。迷在自己知见里面,这叫所知障,还是障碍自己大觉之知见。「世间人心地邪念、妄念很多,於是他才造作种种的罪业,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这些都是自开众生知见,不是佛知见。」这几句话说得非常好,让我们了解邪知邪见的意思,知道了,就应当改过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