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 (第十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04-0010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去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於内外境界毫不住著,生死往来皆得自由自在,能於一切境缘不起一念分别执著,於一切事理通达明了如幻如化,知烦恼和菩提原无二性,生死和涅盘本来一如,真能入得不二法门,自然得证事事无碍。能以此标准修正我们身心思想行为,就与般若经所讲的无有差别。这一段是六祖告诉我们与般若相应的修法。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
善知识!一切佛经文字,大乘或小乘,共有十二种体裁所写成的经典,佛经称之为十二部经。佛经教法都是因人建立,其宗旨是在教人顿悟自性。这一切经论文字,是佛随众生根性不同而施设。因为众生的智慧性,佛法的教学才能建立。若无世间人,一切万法就本自不有。这句话看起来似乎很显浅,实际上里面包含无量的义理。由此可知,大乘经论说「万法唯心」、「万法唯识」,心与识就是世间人,故说一切法本自人兴,都是从人而兴起。一切经书,因人说有;换句话说,经书是因缘生法,这一点我们要认识清楚。
【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
人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人何以会有愚智不同?我们必须要知道,一切众生心性智慧无不平等。既然平等,为何还有差别?这里的差别,就是众生对於平等的事理迷的浅深不同;迷得深显得愚痴,迷得浅,显得有智慧。「智者」是破迷开悟之人。
【愚者问於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闻法之后彻底觉悟,与智人无别。这几句话意思是说:迷了则是凡夫,悟了就是佛;凡夫闻佛说法,悟了以后与佛无二。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这几句说得非常重要,同时可以建立我们的信心。生佛原来不二,众生就是不悟的佛,佛就是觉悟的众生。所以,只要一念觉悟,众生原本是佛。由此可知,一切万法尽在自心。所以,大师教我们要从自心中去顿见真如本性。「真」,就是真实,显示它决定不是虚妄的;「如」,是永远没有改变,这是如。「真如」是一切法常如其性,所谓性如其相,相如其性,性相不二,是名一如,亦名真如。《大乘止观》云:此心即自性清净心,又称作真如、佛性、法身,《楞严经》称如来藏,《华严经》称一真法界,又称为法性。总而言之,这是一桩事而有种种不同的名词。佛说出这么多名词,无非教我们不执著而已;只要我们不执著,才能证得真如本性。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
这句经文含的意思非常丰富。佛法讲「我」,有「真我」、「假我」。几时我们达到真假不二,才是见性的境界。自性清净就是自性清净心,这是我们本有的真心。自性清净是指离一切虚妄染著,这个心才是我们的本元自性清净真心。假如你认得自心,见性了,这就是成佛,禅宗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我们必须晓得:「真心没有相,不来不去。生的时候,性亦不来;死的时候,性亦不去。所谓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这就是出世之人」。这几句话可能不太容易懂,我用比喻来给诸位解释。何以说这个性不来不去?在现今科学昌明的时代,我们讨论这个问题要比过去方便得多。譬如,我们看电影或者看电视,电影、电视的画面,我们也看到有一些人有来有去、有生有灭。那个来去生灭诸位很容易觉察得到,那是妄相,而萤幕决定不随妄相来去生灭。我们的真如本性就像萤幕一样,一切妄相就如萤幕里的现象一样。诸位要特别记住,妄相不离开萤幕,萤幕也不离开妄相,相虽然动,萤幕不动,相有往来,萤幕是不来亦不去。诸位从这个比喻细心的去体会,你就能悟出这个道理。
见性,就是成佛。由此可知,若不知自心是真佛,不知自性是真法,而心外去求佛、求法,认为心外有佛、性外有法,你果然如是执著,你想求佛道,纵经尘劫亦不能成就。即使你把《大藏经》念得很熟,再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是自己徒劳而无功。所以,佛一再教诫我们,只要我们认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佛说:「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又说:「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这话是千真万确。可是,由於我们无始劫以来迷失了事实的真相,现在说真的,我们反而不懂,说假的,好像我们立刻就懂了,这就是我们的习气太深。所以,我们应当要明了,离了真心以外,无佛可成。过去诸佛、现在诸佛乃至於未来修行人,总而言之,一定要记住一个原则;修道的人切不可以向心外去求。心性到无染无著时,本来自性圆满成就。所以佛经常说:「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这是见性成佛的意思。
【《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净名经》即《维摩诘经》。「豁然」就是豁然大悟,「本心」就是真如本性。这是说明顿悟、顿见本性的意思。以下是大师说明自己得道传法的因缘。
【善知识!我於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这几句话,我们能看到六祖大师是一闻便悟。我们闻经多年,何以不悟?原因就在「一闻」,而我们是多闻,多闻就不悟,一闻就开悟。可见「一」字是关键所在。「一闻」,就是一心闻也,一心就是无分别心;也就是以闻性闻法,则一闻才能开悟。所以古德常说:「识得一,万事毕。」
此处特别提醒同修们,我们拿佛法四大纲领来说,即「信解行证」。在信的方面,我们要「信一心」。自性清净心,这是一心。一才清净,二就不清净,何况更多?信一心就是信自己本来是佛。在解的方面,我们要「解一理」。「一理」,就是实相般若之理。一切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读诵大乘,若非一心,则不见实相,是未入门也;读经见得实相,才是入大乘法门。在行的方面,我们要「行一门」。我们究竟选哪个法门好?我们从一切大乘经典中去观察,佛一再提示我们,行门中最殊胜的无过於念佛法门。念佛法门能包括所有的法门,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一个念佛全都包尽了;如果不相信,诸位可以细细的去研读《华严经》。在证的方面,我们要「证一果」,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我们从信解行证上来说,都要著重「一」,自己才能成就,才能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
我们要将这个教法流行,令学者也能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这就是讲兴道场。兴道场,也要专一,换句话说,道场要一定,譬如六祖大师,他老人家一生就是在曹溪南华寺,并没有离开南华一步。法门也要一定,不能时时变更;若能坚守原则,永无变更,假以时日,无不成者。现今在台湾,台中莲社李老师讲经说法,教化一方,三十年如一日,老人家就是我们的典型导师,他教导我们:「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我们若懂得这个道理,坚守这个原则,在一个道场,修一个法门,能有十年、二十年,没有不成就的。这种成就才能影响佛教,才能兴教,才能真正谈上利益一切众生。
【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若不悟,须请教大善知识,求教於解最上乘法者,请他来指示我们正路。但要知道,善知识与自己一定要有缘分;没有缘分,纵然遇到也得不到利益。有缘分才能接受他的化导,才能依教奉行,能明心见性。六祖说:「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华严经.出现品》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德相」。若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导,才能见性。若自悟,决定不可以向心外去求。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去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於内外境界毫不住著,生死往来皆得自由自在,能於一切境缘不起一念分别执著,於一切事理通达明了如幻如化,知烦恼和菩提原无二性,生死和涅盘本来一如,真能入得不二法门,自然得证事事无碍。能以此标准修正我们身心思想行为,就与般若经所讲的无有差别。这一段是六祖告诉我们与般若相应的修法。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
善知识!一切佛经文字,大乘或小乘,共有十二种体裁所写成的经典,佛经称之为十二部经。佛经教法都是因人建立,其宗旨是在教人顿悟自性。这一切经论文字,是佛随众生根性不同而施设。因为众生的智慧性,佛法的教学才能建立。若无世间人,一切万法就本自不有。这句话看起来似乎很显浅,实际上里面包含无量的义理。由此可知,大乘经论说「万法唯心」、「万法唯识」,心与识就是世间人,故说一切法本自人兴,都是从人而兴起。一切经书,因人说有;换句话说,经书是因缘生法,这一点我们要认识清楚。
【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
人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人何以会有愚智不同?我们必须要知道,一切众生心性智慧无不平等。既然平等,为何还有差别?这里的差别,就是众生对於平等的事理迷的浅深不同;迷得深显得愚痴,迷得浅,显得有智慧。「智者」是破迷开悟之人。
【愚者问於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闻法之后彻底觉悟,与智人无别。这几句话意思是说:迷了则是凡夫,悟了就是佛;凡夫闻佛说法,悟了以后与佛无二。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这几句说得非常重要,同时可以建立我们的信心。生佛原来不二,众生就是不悟的佛,佛就是觉悟的众生。所以,只要一念觉悟,众生原本是佛。由此可知,一切万法尽在自心。所以,大师教我们要从自心中去顿见真如本性。「真」,就是真实,显示它决定不是虚妄的;「如」,是永远没有改变,这是如。「真如」是一切法常如其性,所谓性如其相,相如其性,性相不二,是名一如,亦名真如。《大乘止观》云:此心即自性清净心,又称作真如、佛性、法身,《楞严经》称如来藏,《华严经》称一真法界,又称为法性。总而言之,这是一桩事而有种种不同的名词。佛说出这么多名词,无非教我们不执著而已;只要我们不执著,才能证得真如本性。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
这句经文含的意思非常丰富。佛法讲「我」,有「真我」、「假我」。几时我们达到真假不二,才是见性的境界。自性清净就是自性清净心,这是我们本有的真心。自性清净是指离一切虚妄染著,这个心才是我们的本元自性清净真心。假如你认得自心,见性了,这就是成佛,禅宗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我们必须晓得:「真心没有相,不来不去。生的时候,性亦不来;死的时候,性亦不去。所谓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这就是出世之人」。这几句话可能不太容易懂,我用比喻来给诸位解释。何以说这个性不来不去?在现今科学昌明的时代,我们讨论这个问题要比过去方便得多。譬如,我们看电影或者看电视,电影、电视的画面,我们也看到有一些人有来有去、有生有灭。那个来去生灭诸位很容易觉察得到,那是妄相,而萤幕决定不随妄相来去生灭。我们的真如本性就像萤幕一样,一切妄相就如萤幕里的现象一样。诸位要特别记住,妄相不离开萤幕,萤幕也不离开妄相,相虽然动,萤幕不动,相有往来,萤幕是不来亦不去。诸位从这个比喻细心的去体会,你就能悟出这个道理。
见性,就是成佛。由此可知,若不知自心是真佛,不知自性是真法,而心外去求佛、求法,认为心外有佛、性外有法,你果然如是执著,你想求佛道,纵经尘劫亦不能成就。即使你把《大藏经》念得很熟,再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是自己徒劳而无功。所以,佛一再教诫我们,只要我们认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佛说:「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又说:「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这话是千真万确。可是,由於我们无始劫以来迷失了事实的真相,现在说真的,我们反而不懂,说假的,好像我们立刻就懂了,这就是我们的习气太深。所以,我们应当要明了,离了真心以外,无佛可成。过去诸佛、现在诸佛乃至於未来修行人,总而言之,一定要记住一个原则;修道的人切不可以向心外去求。心性到无染无著时,本来自性圆满成就。所以佛经常说:「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这是见性成佛的意思。
【《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净名经》即《维摩诘经》。「豁然」就是豁然大悟,「本心」就是真如本性。这是说明顿悟、顿见本性的意思。以下是大师说明自己得道传法的因缘。
【善知识!我於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这几句话,我们能看到六祖大师是一闻便悟。我们闻经多年,何以不悟?原因就在「一闻」,而我们是多闻,多闻就不悟,一闻就开悟。可见「一」字是关键所在。「一闻」,就是一心闻也,一心就是无分别心;也就是以闻性闻法,则一闻才能开悟。所以古德常说:「识得一,万事毕。」
此处特别提醒同修们,我们拿佛法四大纲领来说,即「信解行证」。在信的方面,我们要「信一心」。自性清净心,这是一心。一才清净,二就不清净,何况更多?信一心就是信自己本来是佛。在解的方面,我们要「解一理」。「一理」,就是实相般若之理。一切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读诵大乘,若非一心,则不见实相,是未入门也;读经见得实相,才是入大乘法门。在行的方面,我们要「行一门」。我们究竟选哪个法门好?我们从一切大乘经典中去观察,佛一再提示我们,行门中最殊胜的无过於念佛法门。念佛法门能包括所有的法门,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一个念佛全都包尽了;如果不相信,诸位可以细细的去研读《华严经》。在证的方面,我们要「证一果」,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我们从信解行证上来说,都要著重「一」,自己才能成就,才能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
我们要将这个教法流行,令学者也能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这就是讲兴道场。兴道场,也要专一,换句话说,道场要一定,譬如六祖大师,他老人家一生就是在曹溪南华寺,并没有离开南华一步。法门也要一定,不能时时变更;若能坚守原则,永无变更,假以时日,无不成者。现今在台湾,台中莲社李老师讲经说法,教化一方,三十年如一日,老人家就是我们的典型导师,他教导我们:「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我们若懂得这个道理,坚守这个原则,在一个道场,修一个法门,能有十年、二十年,没有不成就的。这种成就才能影响佛教,才能兴教,才能真正谈上利益一切众生。
【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若不悟,须请教大善知识,求教於解最上乘法者,请他来指示我们正路。但要知道,善知识与自己一定要有缘分;没有缘分,纵然遇到也得不到利益。有缘分才能接受他的化导,才能依教奉行,能明心见性。六祖说:「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华严经.出现品》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德相」。若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导,才能见性。若自悟,决定不可以向心外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