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第九集) 1982/10 档名:09-003-0009
《六祖坛经》第七讲。
经文第十二页第五行,「不可将福便为功德」,从这个地方开始。这是韦刺史与与会的大众们恭请六祖大师开示,也就是解释什么叫做功德。这个问题是由於疑惑达摩祖师对梁武帝所说的一句话而来的,前面也曾经说过了,今天我们接著看。说不可以把福德当作功德,这是一般人常常容易误会的,尤其是现代学佛的人,确实几乎不知道什么叫做功德,认为福德就是功德。今天我们很有缘分,在《坛经》里面把这个问题辨别清楚,使我们从此以后不再发生误会了。六祖告诉我们说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这是昨天特别跟诸位显示出来说明法身。
法身,一个是显我们自家本有的真如本性,从这个意思说,诸位要记住前面,就是第六讲末后所说的,那是一切众生人人有分,可以说是个个不无,哪一个没有法身?如果从第二个意思来说,必须要修功德,我们法身才能够显现,从这个意思上来说,就是从修德上说,而不是从本性上讲。从修显上来说,只有佛菩萨与那些乘愿再来之人,他们可以称证得法身了。很像我们平常念《华严经》,所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之称,是第二个意思,就是从修德上来说的。由此可知,这法身的确是在功德之中,福德里面没有法身。现在我们就要追究一下,那究竟什么叫功德?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这几句话很重要,前面也曾经提到过。见性,这是功,功就是我们通常讲功夫,这是真实的功夫。你下了功夫,当然就有所得。『见性是功』,得的是什么?得的就是平等心现前,於一切法里面不再有差别的意念;换句话说,在一切法里面你都能够平等的看待,我们常讲的平等心现前。平等心就是菩提心里面所讲的直心,也就是《观经》里面所说的至诚心。由此可知,至诚心的现前就是见性;换句话说,性就是至诚心,性就是平等心。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在用心的时候,如果在境界里面起了一念分别,我们的平等心就失掉了;换句话说,我们的心性就被这个分别心给障碍了,虽有性德而不能现前,就是你不能够见得。真正修行人要像六祖此地所说的,『念念无滞』,滞就是障碍,念念当中没有障碍,这样才能『常见本性』。换句话说,什么障碍了?障碍了见性。念念当中没有障碍,你当然是「常见本性」,这是一定的道理。
见性有什么好处?下面这句是见性的好处,那就是『真实妙用』。一切的作用不是假的、不是虚的,而是真实的;一切的作用非常之妙,所谓妙就是空有二边不著,这个作用就非有非无、亦有亦空,妙在这个地方。要是依大经里面常讲的,万法一如,自在无碍,这个就是妙有,实在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像《华严经》末后一品所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这就是「真实妙用」,这就叫功德。这种功德,刚才说过了,这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所证得的。要是以净土法门来讲,这是理一心不乱的人,他就证得了,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当然这个境界太高了,绝不是我们初学人能够达到的。虽不能达到,但是我们既然是发心学佛了,一定要心向往之,纵然目前不能达到,我们要心向往之,就是说我们要向这个目标去迈进。怎么样迈进法?祖师非常慈悲,教给我们下手之处;换句话说,指出我们一条可以行的道路,可以决定的方向。那就是下面几句开示,这正适合於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特别要记住。第一句开示说: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於礼是德。】
这一条,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什么叫功夫?绝不是说我们中国拳术那些功夫,佛法里面讲功夫不是说的这个,佛法里面讲的功夫就是六祖在此地所说的,这才是达摩祖师的真传。首先是『谦下』,要谦虚、要卑下,这是什么?这就是礼之精神的所在。我们读《礼记》,《礼记》里面给我们解释礼的定义,有一句这样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这就是礼。这种自卑不是自卑感,就是自己要谦虚卑下才能够显出我们对於别人的恭敬、对於别人的尊重。所以教我们内心一定要行「谦下」,这是我们自己内在的功夫。表现在外面是有『礼』,无论对於什么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能够不失於「礼」,这就是『德』。
这两句,我们可以讲,在佛法里面是人天佛法功德的标准,人天法里头功德的标准。虽然是人天法,但是它是见性平等的基础。如果我们内心不能够谦下,那换句话就贡高我慢。诸位想想,贡高我慢是大烦恼,根本烦恼里面贪、瞋、痴、慢,傲慢排在第四位,它的作用可以说仅次於三毒,所以这是平等见性的大障碍。我们开头修学就要把这个障碍去掉,这个障碍能够去掉,就要修平等、就要修恭敬。我们读《华严》,《华严》在最后的一卷,也就是《华严》的总结论,普贤菩萨提出了十条修学的纲领,这十条纲领都是修见性平等的,就是修一真法界的。所谓的十大愿王,就是十种修行纲领。第一条里面就讲礼敬诸佛,就是祖师此地的意思。可见得六祖所说与佛在《华严经》里面所讲真是异口同音,我们如何能不信,怎能不依教奉行?再看第二句: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
有功必有德。『自性建立万法』,在此地讲的「万法」那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法,要用佛法的术语来讲,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再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整个宇宙万物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之物,这是功。从这个意思上来说,也是九法界一切众生人人有分。我们虽然有这个功,但是怎么样?但是没有德。因为没有德,所以这个功也就不明显了。为什么我们没有德?因为我们的心在一切万法上起心动念,所以这个功德虽然具足而不能够显现。如果要将这个功德很明显的显现出来,必须要『离念』。所谓「离念」,也就是教下常说的「三轮体空」,我们在一切法里面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离念。建立一切万法,同时又能够离一切分别妄想,这个时候诸法实相就现前了,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是此地所讲的功德。这个功德也是法身大士所证得的,也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所证得的。底下一句说: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前面一句也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譬如说我们现前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能见、耳能听、鼻能闻、舌能尝,这些作用都『不离自性』,离了自性就没有这些作用。可见得本性之功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但是我们现在这种功德也显现不出来,为什么显现不出来?因为我们在六尘境界里面是处处染著,这是把我们本性里面的功德失掉了。无失,好想是失掉了,不能够显现,连自己都不能够觉得。所以必须要像诸佛菩萨,六根接触六尘有用,不是没有用,他『应用』。他「应用」的特色是他不染,就是在六尘境界里头一天用到晚,他不染、他不著,不执著,不为境界所转。我们从这几句话,六祖大师已经将功德这个定义跟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底下就教给我们:
【若觅功德法身。】
这是讲我们如果要求得,我们自己要去求『功德法身』。
【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就是依这三个原则,第一个,内心要谦虚,对人要恭敬;第二个,要修离一切分别妄想;第三,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要不染著。这是六祖大师教给我们修见性功德的原理原则。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
这是讲一个真正修功德的人,也就是真正修行的人,他的态度必定是这样的,对任何一个人不敢轻慢;换句话说,对任何一个人他都尊重,对於任何一个人、对任何一桩事情他都礼敬,他都有敬心。这将来我们在十大愿王里面会跟诸位详细的来解释。我们对人是怎样的恭敬、对事是怎样的恭敬、对一切万物是如何的恭敬,都必须要明了,然后我们才能够修学。如果是:
【心常轻人。】
就是轻慢别人。
【吾我不断。】
『吾我』就是贡高我慢。
【即自无功。】
性德之功就被障碍了,就不能显现了。不但在佛法里面重视这个问题,在世间法里面,我们读《论语》,《论语》里面有一句话说,孔老夫子说的,假使一个人,他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我们孔老夫子最尊敬、最崇拜的大圣人,你们想想,孔夫子尊崇的人那还能错得了吗?周公是我们中国历史上得志的圣人、在位的圣人,而孔老夫子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是不在位、一生不得志的圣人,两个都是圣人。他对於周公就赞叹,说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像周公的才华,有周公这样完美的品德,「使骄且吝」,假如这个人他还有骄傲、傲慢,瞧不起别人,而又吝啬,如果是这样的话,「其余不足观也已」,其他的就不要看了。由此可知,无论世出世间,学问修养愈高的人愈是谦虚、愈是尊重别人。假如有一点傲慢的话,那他这个学问、他的品德可以说不踏实,不是真实的。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深反省检点的,我们不要去看别人,问问自己有没有这个毛病。底下祖师又说了: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
这个『念念无间』,诸位要晓得,这个「念」是正念。什么叫正念?正念无念,所谓无念是无妄念。这个话难懂,我们举一个比喻来说。譬如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很干净,照外面的景象照得清清楚楚,这就好比他的正念,一切都明了、一切都通达,都晓得。可是它镜子没有一切念头,既没有分别又没有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一切明了,这个叫做正念。是不是念念无间?当然是念念无间,这是我们真如本性用事,也就是六根根性之觉照,这是念念无间,这是功。而『心行平直是德』,「心」是讲的心思,「行」是讲的行为,就是指我们的身口的行为,我们身体的一切造作,口里的一切言语。言语跟行为怎么叫直?这直的标准是什么?与念念无间的觉心,觉而不迷,就是觉心相应的这种行为就叫做「平直」。平是什么?平等。一切境界里头没有差别,一有差别就不平等了。所以它没有差别,它是平等的,它是正直的。所以这个平等与正直都是最高的标准,那就是与本性、与觉心相应的,才叫做平直,这个是德。这个功德的水准当然也是法身大士才具足。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这两句这就是初学的,前面两句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终极的目标,末后这两句是我们下手之处。祖师每一小节的开示都是这个意思,先提示我们一个终极的目标,然后告诉我们下手之处。譬如说第一句里面给我们讲的见性平等,这是目标;谦下礼敬,这是下手之处。此地告诉我们是念念无间,心行平直,这是目标;『自修性』跟『自修身』是我们下手之处。所以我们要修,要修觉性,使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念念不迷,这就是『功』。我们的身口意表现在外面,都能够表现得合情、合理、合法,正是大经里面所谓的「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就是『德』,这个就是「自修身」。
【善知识。】
大师叫著韦刺史与大众说。
【功德须。】
就是必须。
【自性内见。】
这是讲总结了,功德是自性里面才能够见到、才能够证得。
【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布施、供养与功德不相干。梁武帝一生所做的是布施、供养,所以他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
【是以福德与功德别。】
『别』是有差别,福德不是功德,福德里面没有功德。但是我要告诉诸位,功德里面一定有福德。功德可以包括福德,福德里面不包括功德,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
【武帝不识真理。】
梁武帝不明白这一种真实的道理。
【非我祖师有过。】
不是我们,在中国讲是初祖,达摩祖师,他说这一句话没有过失,他说梁武帝所作所为实无功德。这一句话没有过失,这一句话是正确的。我们读了这一段经文之后,应当要觉悟,我们是在修功德还是在修福德?如果要修福德的话,我们修不过梁武帝,梁武帝的福报太大了,我们修不过他的。再看底下一段:
【又问。弟子常见僧俗。】
『僧』是讲出家人,『俗』是说在家学佛者。
【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他提出这么一句,当然他对於念佛生西方有疑问,特地来请大师为他们决疑。这个问题之所以提出来,诸位也就能够体会得到,在当时净土宗念佛法门一定是相当的盛行,而不在禅宗之下。这些人的目标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韦刺史怀疑是不是真的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问题不但在当时有疑,而现在学佛的人对於这个问题起疑惑的更多更多,特别是所谓的知识分子。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对於佛经的哲理我非常的向往,十分的爱好,对它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拼命的去研究。可是对於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也很怀疑。我记得我学佛第七年,对於这个问题才相信,才接受了。诸位想想,七年不是一个短时间,这个疑惑才断除,才接受这个法门,来修学这个法门。可见得这个法门,正如释迦牟尼佛自己所说,与十方诸佛在《弥陀经》里面所说,难信之法。如果没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的确会对它产生怀疑。韦刺史这也不例外,但是我们也不能够武断的说,也许韦刺史是菩萨化身,故意的来为我们大家启请,这也很难讲。诸佛菩萨在我们中国以种种身分化度在人间,这种事情太多太多了。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这一个名号如果把它翻成中国的意思,「阿」是无的意思,「弥陀」是量,「佛」是智慧、是觉悟,合起来说,无量的智慧、无量的觉悟,这个名的意思就是如此。无量觉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六根接触无量无边的境界,在无量无边的境界里面,我们都能够觉而不迷,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意思。也就说明了西方极乐世界教学的宗旨就是无量觉,而不同於我们娑婆世界。我们娑婆世界佛的名号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就是娑婆世界佛教学的宗旨。「释迦」意思是仁慈,「牟尼」的意思是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换句话说,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可以说共同的毛病是有两大类,一个就是缺乏了慈悲心,喜欢伤害一切众生,没有慈悲心;第二个就是心太乱,不清净。所以佛的教学宗旨就是佛的名号,教我们一定要修慈悲、一定要修清净,心地要清净,对待一切众生要大慈大悲。所以佛的名号就是代表他在这一个地区的教学宗旨,这一点我们要认识它。韦刺史既然提出这个问题了,这个念佛人是不是真的能往生?我们看六祖是怎么回答的。
【师言。使君善听。】
诸位特别要记住这个『善』字,为什么?你要是不善听,你就错解了祖师的意思,那祖师就是很冤枉了。有许多人读了这一节经文,认为六祖大师反对净土,认为六祖大师以为净土是没有的,那这是你不善听,你今天看这经文,不善看。所以特别提出这个善字,这个善字很要紧,就是你要善会祖师说法的义趣,不可以错解了祖师的意思。
【惠能与说。】
我给你讲。
【世尊在舍卫城中。】
《阿弥陀经》是在舍卫大城所说的,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所讲的。
【说西方引化。】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接引众生、教化大众这些事情。
【经文分明。去此不远。】
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是十万亿佛国土,但是不远。这些事情我们在《弥陀经疏钞》里面说得很多。
【若论相说。】
这个『相』,就事相上来讲。
【里数有十万八千。】
这句话有许多的人提出来问题,为什么?因为佛经里头不是这么说的。佛经里面讲是十万亿佛国土,这是《弥陀经》里面的经文。『里数有十万八千』,当云国土有十万亿。此处须知祖师的意思,祖师在前面讲了,「念念见性,常行平直」,这就是理一心不乱。正是佛灭度之前教给我们弟子,四依法里面,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祖师在此地的开示就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这是希望大家特别要留意到的。
我们晓得六祖大师示现的是不认识字,换句话说,他有没有念过这些经?他没有念过。那他为什么对这些经又很熟悉?他这个记忆力很好,他听别人念经,一听他就能记住。所以他在说法的时候往往也引用了许多的经典,引用的也很恰当。《坛经》是学生记录的,而且在一千多年来辗转的抄写,里头未免有把这个字抄错了几个的,这很可能。所以这个「里数十万八千」,那要说「国土十万亿」,这也是很可能的。或者是六祖大师因为他说法的重点不在这些表面上,所以对这个文字不十分的讲求,这个也有可能。像这些地方我们不要执著,我们要看祖师他的意思,他的教学宗旨的所在,这个才是重要的事情。这十万八千:
【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
这是说远。
【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
说远是为了下根,为了劣根性的人;说近,这是为了上根的人,有很高智慧的人,这就说近。
【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
这些道理前面都跟诸位说过了。
【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净其心。】
这两句话头一句就是《华严经》里面,「事能隐理门」。这就是根性钝的人,迟钝的人、下根之人,他这个心就是求生净土,事能隐理,完全著重在事相上的修学,而对这个道理他不能明了。上根利智的人他通达理论,所以他『自净其心』。这「自净其心」,修自净其心,这是理能夺事。这就是讲,法没有两样,人有两种,有迷悟两种不同的人,所以他修学的方法不一样。六祖在此地开示是接引上根、是接引觉悟的人,不是为下根、不是为迷人说法,这一点我们要特别留意。
【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念佛人一定要记住,目的在哪里?是在修一心不乱。而六祖大师教给我们这个意思,直截了当修理一心不乱,这与他的教学宗旨完全相同。因为六祖大师是接引上上根人,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与净土宗理一心不乱完全同一个境界。
【使君。】
这个『使君』是六祖大师叫著韦刺史,「使君」是尊称。他底下说这个比喻。
【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
这『东方人』是指我们娑婆世界。
【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
『愆』是过失。这个是做个比喻来说,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的心怎么会不净?这是假设说,如果他的心不净,那也是过失。我们在娑婆世界,只要心净了,心净了就没过失。这是就心清净不清净而论,这是正比。
【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
这几句话含有很深的意思,句句话都是有启发性的。没有超过上上都叫做带业,如果称性而谈,唯佛一人居净土,这是就最高的标准上来说的,上上就是成佛;换句话说,等觉菩萨以下都带业,因为等觉菩萨还带了一分生相无明,那就是他所带的业。所以严格的讲,只有如来果地上这个位次上的人,他才居真正的净土。所以这一点我们也要把它记住,不要自卑,也不要失望。祖师这两句话我们要把它看清楚,「一往是以理夺事,正与以事显理相反。净土人不造罪,所以栖神微妙」,这个神就是神识,我们俗话讲的灵魂,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个微妙国度,极乐的一个境界。这个境界与华严相同,「入华严之玄」,就是《华严经》所讲的一真法界,「圆超东土西方」,圆是圆满,超过了东土西方,「何肯造罪」,这些诸上善人绝对不会造罪的。如果我们能够以念佛的心,念佛心就是念念觉而不迷,念念慈悲一切,我们以这个念佛心证入无生法忍,「六祖虽狠,决定骂不著」,他骂的是别人,骂不到我们,这个我们要晓得。
可是在近代也有一些邪教,这个邪教,诸位要记住,不一定是指佛教以外的。为什么?佛门以内也有,叫门内邪,那就是他知见错误,他的见解错误了、他修学的方法错误了。这个在佛法里面讲,门内的外道,佛门里面的外道、佛门里面的邪教。所以有一些,这是莲池大师说的,这是明朝的时候就有的,把道教里面一些法术拿来修行,当作佛法来用。诸位晓得,道家的方法虽然也很多,但是它的大主意总不外乎修性命之学,所谓修精气神。它终极的目标有两个,在现前他是修长寿,所以道家来说,的确它这个方法能够延年益寿,能够说活到二百岁、三百岁的,那的确是没有问题。这个成效在我们中国道士里面的确是做到了,而且很普遍,能够延年益寿,鹤发童颜,一、二百岁到三百岁了,还是精神饱满,这个他做到了。终极的目标,他是修仙,仙是天仙。他也分三个等级,第一个是天仙、第二个是地仙、第三个是人仙,这是他的目标,他不是成佛,也不是成菩萨,他是修天道。
拿这个方法当作佛法来体会,这是错的。所以有一些人把道教的方法认为人人修自己身中之净土,而且还把这个错会了,认为这个是六祖的真传,那真是冤枉了六祖。所以莲池大师说,这些人都是地狱种子,不了解祖师的真实义。这是我们在这一章章题上就跟诸位说得很清楚,我们千万不可以误会,佛法是修的明心见性,不是修的长生。为什么?那个长生是假的,活五百岁跟活五十岁有什么差别?没有差别。为什么?活五百岁还是要死。纵然真正修得像天人一样,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那个八万大劫到头了,他还是要堕落。所以这些叫有为法,这个叫做不究竟法。
佛菩萨是世间第一等聪明人,不干这个事情。佛菩萨所修的是究竟法,真正不生不灭法,所以教你证无生法忍。证无生法忍,不生不灭。他那个修五百岁还是有生灭,那有什么用处?可见得佛教给我们的高明,佛教给我们的是真实的,道教搞的是虚妄的。这是我们要真正觉醒过来,千万不要被他们一点点小小的成就、小小的神通就把我们迷住了,我们这个心又为它所转了。它是外境,心为境转,那必定是博地凡夫。佛菩萨绝不为境界所转,《楞严》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看底下大师给我们的开示,这是讲净土。
【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
这是讲一个觉悟的人,一个明心见性、一个证得理一心不乱的人,他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是平安快乐。说到『安乐』,「安」,心安身安,这是因;「乐」,非常快乐,这是果报。你身心不安,你就没有快乐。所以这一个是因、一个是果,上面这个字是因,下面这是个果。可是如何能够得到身心安?再去追究,上面必定还有原因,那个因是平。你看我们中国人讲「平安」,你的心要平等了,你心就安了。你的心要不平等,这个心怎么会安?心如何能够得到平?你看我们又说公平,你这个心是大公无私就平了。如果你处处都为自己著想的时候,你怎么会得到平?所以因果是绵延的,你自己仔细的去追究,你才能够真正是把因果的道理贯通,彻底的明了了,而后才晓得圣人之大道真正值得我们崇敬、值得我们佩服,叫我们心服口服,没有话说。
【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
西方是极乐世界,如果你心地要没有不善,一切不善的你统统都离开了,你是一个纯善之心,你的果报当然是极乐,是快乐的,这个就不远;如果你一天到晚造作罪业,一天到晚都想著自己利害得失,你的烦恼重重、障碍重重,你怎么会得到快乐?你得不到快乐。此地这个西方就是代表著快乐、代表有乐受,那你就得不到乐,我们佛法里常讲的法喜充满,你得不到。
【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这个话说得千真万确。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它那个世界的人民,诸上善人,他所修的善不是普通的善,上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是个自私自利的心,没有一点善念,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看到那些人,你也看不顺眼,人家看你也看不惯,那无可奈何还是你自己赶快离开西方世界,又回到娑婆世界来。为什么?这个地方才是你生活的环境,你会不习惯。你自己的心行纯善,到那个地方去,一切都是善人,志同道合,那才是你的故乡。换句话说,西方极乐世界是要凭,正如经上所说的,善根福德因缘而生彼国的。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换句话说,你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多善根、要多福德、要多因缘。这个善根福德因缘多就是上善之人,这样的念佛才能往生西方。否则的话,『若怀不善之心』,纵然念佛你也难往生,这个话是一语道破。
今日之下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为什么原因?「心怀不善」,自私自利。一个念佛的人对於同修还不能原谅,还要伤害、还要嫉妒,好像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他的家,别人要去还反对,还跟人家做冤家对头。那个人也是个念佛的,如果将来两个人都念佛,都往生了,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看到了,这个冤家对头来了,难道还在七宝池里头去吵一架?没有这个道理。所以说念佛之人一定是心平气和,是以平等心、以大慈悲心对待一切冤家债主,是以平等、清净待一切众生,这才有资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西方极乐世界的佛菩萨同一个心愿、同一个境界,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祖师又说了:
【今劝善知识。】
这个善知识就是叫著韦使君。
【先除十恶。即其十万。】
这个『十恶』就是身口意三业里头所包括的。从身上来讲,杀生、偷盗、邪淫,这是身的三种恶,三类的恶。言语上,妄语,欺骗人;两舌,这是挑拨是非;恶口,这是说一些下流的话、粗鲁的话;绮语,花言巧语哄骗他人,这是言语上的四种恶。心里面,贪心、瞋恚心、愚痴,愚痴是对於事理真相不能够辨别,这是愚痴。所以说是杀、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这是十恶。教我们「先除十恶」,除十恶就是修正身心,心里面没有贪瞋痴,身口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这就等於十万八千里你已经走了十万里。
【后除八邪。乃过八千。】
这是大师在此地比喻的话,教我们从心行上去下功夫。
【念念见性。常行平直。】
这是教我们修行首先要把方向目标要搞清楚,我们的方向、我们的目标就是在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见性。因此我们的心行,二六时中顺逆境界里面,都要以平等心、正直的心来行事、来运用。
【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这是讲你要是用这个方法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六祖大师这个地方所开示的就是持戒念佛。因为除十恶八邪,这个八邪就是八正道的反面,就叫八邪,也就是教我们依十善、八正道来修学。十善、八正道,依这个来修正我们身心行为,念念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办法保证成功。『到如弹指』,十万亿佛国土虽然远,一弹指之间就到达了,这岂不是很近?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见到阿弥陀佛,就是花开见佛。这是因为前面讲到捷径、讲到平直,这是理一心不乱。
话说到这个地方,理一心不乱谈何容易,我们想像自己这一生当中能办得到吗?我告诉诸位,你不要灰心,为什么?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临终十念的人,一生都没有念过佛,甚至於一生都造罪业,造五逆十恶的罪业,而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教他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像临终的十念法,也能往生。而且临终十念,这是带著一身深重的罪业,他念佛,而他往生的境界,这十念里面,有得功夫成片的,带业往生;有的十念,他就念到事一心不乱,换句话说,他就往生方便有余土;还有一些根性大利的人,他这十念就念到理一心不乱,那就是六祖此地所讲的境界了,明心见性,花开见佛,上品上生,真正不可思议。你要问这是什么道理?你去研读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疏钞》里面说得很详细。下面是祖师勉励韦使君,也就是勉励我们大众。
【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
『十善』是基础,没有十善业,谈往生那未免太奢侈了,那是做不到的,所以先行「十善」。
【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
西方极乐世界往生是阿弥陀佛来接引,所以先要断十恶之心,要修十善行,才能够感得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临终接引。
【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
这是六祖他教学宗趣的所在,宗旨趣向的所在。他教人顿悟,悟什么?悟无生法忍。悟无生法忍是什么境界?是见性的境界,是理一心的境界。这净土里面讲理一心就是悟无生法忍。我们在净土回向偈里念「花开见佛悟无生」,这个时候见佛是见阿弥陀佛报身佛,那个报身佛的像很大,赞佛偈里面讲的「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那都是赞叹阿弥陀佛的报身。所以六祖大师这个意思不是反对净土、不是破净土,而是叫修净土的人应当要立下大志,不修则矣,要修就修上品上生,要往生就要往生实报庄严土、要往生常寂光土,这是祖师本意之所在。
【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你要是不开悟,纵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如此,如果你是带业往生的话,你在西方世界莲花里,必须要到完全开悟,你的莲花才开,而在西方极乐世界,往往要修很长很长的时间,都不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我们在经上看到的,有要修多少个大劫才花开见佛,这个时间太长了。所以六祖认为,我们为什么不在娑婆世界,在我们这一生当中去努力,就修得理一心不乱,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省多少事情?我们节省好多好多的时间,何必在那里去耽误几十个大劫?这一些帐我们要好好的算算。
的确修行,娑婆世界是最为殊胜,虽然看到我们的环境好像是不好,真正修行人来说,这个环境太难得了。西方极乐世界样样都顺心,样样都省事,要把我们的习气烦恼要样样都断除掉的确不容易;而我们这个世界是逆境多、顺境少,所以在我们这个世界修真正清净心、修平等心,是最好不过的环境。在一切不平等里面炼平等,一切不清净里面去炼清净,这是大好的机会。我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人想这个环境都想不到,我们今天处在这个环境里头,要说这个环境不好,那是你自己愚痴,你自己不了解,你要到十方国土去参观参观,才晓得这个环境最好修行、最好锻炼,最好对治我们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使我们真正在这里成就无上的功德,像前面所讲的。
【惠能与诸人移西方於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
说你们大家愿不愿意见?能大师在此地就露了一手,我把西方极乐世界搬到此地来,让你们大家见一见,你们愿不愿意?这些人一听到这个话,你看:
【众皆顶礼云。】
大家都礼拜了,实在太难得了,这真不是我们能想像得到的。
【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
这个地方就能见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我们就不必了,何必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愿和尚大慈大悲,你把西方极乐世界显现给我们,叫我们大家都能看到。六祖大师就说了:
【师言。大众。】
就是你们大家。
【世人自色身是城。】
这都从比喻上说,我们自己的色身就像一个城池一样。在从前的城都有城墙,不像现在的都市,现在的都市没有城墙了,从前的城市它都有一个城墙。
【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
这个六根就好像是门,城门,外面有五个门,眼耳鼻舌身五根,五个门,内里面有一个门。
【内有意门。】
这些比喻诸位要记住。
【心是地。性是王。】
『心』就像大地一样。性,真如本性就像这个城里发号施令的国王,好像个王一样。
【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佛』是什么?「佛」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非也是求明心见性。我们现前的修学,如果这个目标你摆在明心见性上,那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下面几句话非常重要。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自性要迷了,就叫众生;自性要觉悟了,就叫佛。佛与众生哪有两般!只是迷悟不同。这是一桩事情,迷的时候给你叫个名字,叫众生;悟的时候给你换个名字,叫佛,佛与众生是一不是二,只是迷悟不同。所以说阿弥陀佛的名号叫无量觉,就是自性觉,一一法里头都觉而不迷,这就是阿弥陀佛。
【慈悲即是观音。】
前面跟诸位说过,观音菩萨是代表大慈大悲,所以我们念观音菩萨,我们念观音菩萨的意思在哪里?就是要把自己本性的大慈悲心给念出来,要自己跟观音菩萨合而为一,把自己变成观世音菩萨,这叫真正念观音菩萨。如果你天天念观音菩萨,把观音菩萨当作神明看待,我念他,他就保佑我升官发财了,保佑我家庭平安;我不念他,他就生气了,他就发脾气了,对我不好了,那这是完全错误的。这是迷而不觉,这是错误的,这不是佛法,这是曲解了佛法,这个是对佛法完全无知。
前面我跟诸位说过,娑婆世界众生的毛病就是缺少慈悲心。如果有个人天天讲,你要慈悲!你要慈悲!一天到晚在你面前念著,你应该要慈悲!你听了烦不烦?会厌烦。可是要不提,你又忘掉了。这个事情难,常常提,你烦;不常提,真的会忘掉。所以佛门的教学法巧妙,塑一尊观世音菩萨像,教你供养著,你一看到这个像,我要慈悲!这个像一句话不说,就叫你要念念慈悲,天天不要忘了大慈大悲,这就是观音菩萨无量的功德,是把我们的慈悲心提起来,是这个意思。我们供养佛像,我们念观世音菩萨经,道理在这个地方。这里头没有迷信,你是一大慈悲的心,那你所在之处一定是吉祥安乐,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真正保佑你了,实际上是你的慈悲心保佑你,这是这个意思。
【喜舍名为势至。】
这个『势』是什么?「势」是一种力量,『至』就是到达。譬如我们世间国王他有势力,他这个力量能够行到全国;譬如我们这个世间有大官,就像县市长,他有势力,他发号施令,他的力量能够达到全市,大家都要服从他、都要听他的,这是种势力。佛法里面讲什么是真正的势力?智慧是真正的势力。因为你有智慧,你才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你有智慧,你在任何境界里面决定没有退却。所以智慧才是真正的势力。大势至菩萨就是代表智慧的大力量,这种伟大的能力。那这是什么?『喜舍』。「喜」是什么?心地常常喜悦,没有烦恼。诸位晓得,智慧要开了,烦恼当然断了,他一个人有烦恼,他怎么会有智慧?智慧现前了,烦恼就断掉了。般若智慧的力量能破无明烦恼,何况是见思烦恼!「舍」是什么?舍是放下。唯有大智慧的人他才能样样放得下。放不下的,是愚痴;放不下的,是迷惑。这个道理世间人真正明白的不多,因此得到这种功德受用的人就少了。那就是什么?他放不下。不要讲在佛法里面称性的功德,我们拿世间法来说,世间法里面,几个人相信因果报应?
我们读《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一本很好的书,将来我们也找时间把它录下来。《了凡四训》里面说的就是世间的因果报应,正是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袁了凡居士相信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心放下了,心里面没有事了,想到我的一生,我什么时候升官,什么时候发财,统统都是命里注定的,我还求什么?不求了,所有的妄念都没有了。真是什么事情都是命注定的,怎么样争也争不过命,所以不求了,在这世间里没有得失心。所以我称袁了凡那个人叫标准凡夫,就是他一生完全受命运所转,一生的遭遇跟他的命完全一样,一点都不差,这叫标准凡夫。后来他遇到云谷大师,云谷大师笑他,为什么?人可以作圣贤、可以作佛菩萨、可以改造命运、可以创造命运、可以突破命运,这是大丈夫。了凡居士听了之后也相信了、也觉悟了,遵守云谷大师教给他的方法,他果然突破了命运,果然创造了新的命运。所以命运的确是有,但是命运自己可以改变、自己可以创造,可以不必守著从前造作的范围去做。诸佛菩萨完全是命运的创造者、命运的开拓者,所以才值得我们效法。
佛法的修学重视在舍,所以前面是慈悲,这里提出喜舍,这叫四无量心。在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以观音、势至两位菩萨来代表,教给我们要慈悲喜舍,要能舍。我辛辛苦苦得来的,我都舍了不就没有了吗?其实不然,你的福报就是因为你修布施所得来的。你布施财,你一生的财只有增长,不会失掉;你布施法,你的智慧天天增长,你决定不会愚痴。所以诸位要真正通达这个道理了,你对於财不吝啬,对於你的法也不吝啬。吝财将来得贫穷果报,吝法将来得愚痴果报,一饮一啄都有因果报应。所以我们看佛菩萨,看古来的这些真正修行的国王、大臣,没有一个不喜欢布施,而他布施的果报实在是不可思议。大势至菩萨所代表的,唯有智慧人才能够放得下,放得下是真正的智慧。
【能净即释迦。】
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印度话,翻成我们中国的意思,『释迦』就是能仁,仁是仁慈,所以这个『能』就是能仁、仁慈;『净』就是寂默的意思,牟尼翻作「净」,就是清净,前面跟诸位说过了,就是慈悲清净。而慈悲是表现在行为上,这是能仁这个字,不是在心地,这个清净是讲心地。心地清净,表现在一切事相上是大慈大悲,这就是释迦牟尼佛。
【平直即弥陀。】
『平』是讲心与行要平等,要正直。我们的心真正平等、正直就是阿弥陀佛。这个阿弥陀佛,刚才讲了,翻成中文就是无量觉。唯有觉悟,觉而不迷,他这个心才是平等正直的,有一丝毫的迷惑都做不到。
【人我是须弥。】
『须弥』是大山,障碍。你有『人我』这个执著,这就是你重大的障碍。
【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统统都是比喻,希望你从比喻当中能够觉悟,这些都是错误的。错误的我们统统要把它舍弃掉,我们要修的是慈悲、喜舍、能仁、清净、平直,这是我们要修的。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
把人我的执著断掉了,我们障碍就没有了,须弥山就倒掉了。
【无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
好像海水就干了;烦恼断掉了,好像波浪就没有了;毒害除了,好像鱼龙就绝了。
【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
『自』是自家,你自家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这个意思就是你自己成佛了,此土的释迦牟尼佛是自己,西方的阿弥陀佛也是自己。这个时候佛放大光明,自己自性佛放大光明。
【外照六门清净。】
六根清净。
【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
这是讲你明心见性了,本性里面的般若放光了,向内照,自己贪瞋痴慢这一切烦恼统统断掉了。
【地狱等罪一时消灭。】
无始劫所造无量无边的罪业统统都消掉了。为什么?因为你是照破无明,转识成智。所有的罪业都在阿赖耶识,这个时候你般若放光,般若智慧放光,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试问阿赖耶识里面所含藏的罪业种子还会存在吗?当然不存在了,这就是『地狱等罪一时消灭』。这个在忏悔里面叫理忏,理是讲证理了,证得真理,这是真正忏悔。
【内外明彻。不异西方。】
到这个境界,虽然你没到西方极乐世界,而你自己所感受的境界与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已经没有两样了。这个是明心见性的境界,这是证入一真法界的境界,像《四十华严经》里所讲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这个境界。
【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我们修行人如果不发心修这个上上乘的佛法,我们怎么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这个在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实报庄严土以上的境界,也就是理一心不乱所往生的境界。由此可知,大师提倡净土是高水准的,他所提倡的是上品上生,上品上生以下他不提倡。他要求我们就是生实报庄严土、生常寂光土。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
这个『见性』是明白这个道理,是记取六祖大师教给我们的修学方法,修学的法门。
【悉皆礼拜。俱叹善哉。】
大家都说善哉、善哉,祖师你给我们的开示太好了、太好了,太难得、太难得了,太稀有、太稀有了,这是善哉的意思。
【唯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这两句是回向的意思。我们自己真是无量劫有这样殊胜的机缘,听到祖师说这样究竟彻底的大法,真正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很幸运能够遇到。所以我们自己也有这个愿望,普遍的希望法界所有一切众生,能够闻到这个法门一时就开悟,就能够理解。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这是大师末后教诫,修行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修行一样,没有两样。所以千万不要发生误会,我们要学佛一定要出家,那就错了。在家人一样修,在家人一样成佛,在家人一样成为祖师。所以在家如果真正能行,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修行,就好比前面讲『东方人心善』,他成就了、他明心见性了、他修到理一心不乱了。如果是个出家人,虽然他身在寺院里头,可是不修,诸位要晓得,这个不修的意思是指不修明心见性、不修理一心,是指这个意思。所以一个出家人在寺院里头,纵然是一生当中早晚功课都不缺,但是心里面还是有贪瞋痴慢,这就是不修,他修一辈子,他心不清净。
譬如持戒,戒律很精严,持得很好,但是没有得定,没有得禅定,那这个戒律只是修福,也叫做不修。为什么?因戒生定,修戒是因,得定是果,虽然你修一生的戒律,你没有得定,虽然修因,后头没有结果,等於没有修。而修定的目的是开智慧,如果一生修定,智慧没开,那你这个定也没有结果,都叫不修。修就是有结果,有结果才叫真修。我修戒就得定,修定就开智慧,开悟了,明心见性了,这叫真修,祖师这个修的意思在此地。所以『在寺不修』就是没有得定、没有开悟、没有见性,就是不修,就好比『西方人心恶』。
【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这两句话是祖师的结论。所以一定要心地清净,一定要证得理一心不乱。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因为韦刺史是在家人,当然听经大众绝大多数是在家人,那我们在家修行要怎么个修法?请你老人家给我们指点指点。
【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
这就是底下有四首半偈颂。
【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
只要我们依照祖师这个偈子来修学,就与六祖大师在一块没有两样。大师离开我们一千多年了,有一千三百多年了,我们今天照他这个四首半的偈颂来修学,就跟六祖大师在我们面前一样,没有两样。
【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於道何益。】
如果不能依照大师这个开导,就是这些理论方法来修学,剃了发、出了家了,对於佛法没有好处,一点好处都没有,就是於自己、於佛法、於众生都没有好处。所以我们修学一定要懂得理论、懂得方法、懂得境界,依教奉行,而后才能够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自利利他。下面就是偈颂。今天时间到了,下一次我们给诸位讲这几首最重要的偈子。
《六祖坛经》第七讲。
经文第十二页第五行,「不可将福便为功德」,从这个地方开始。这是韦刺史与与会的大众们恭请六祖大师开示,也就是解释什么叫做功德。这个问题是由於疑惑达摩祖师对梁武帝所说的一句话而来的,前面也曾经说过了,今天我们接著看。说不可以把福德当作功德,这是一般人常常容易误会的,尤其是现代学佛的人,确实几乎不知道什么叫做功德,认为福德就是功德。今天我们很有缘分,在《坛经》里面把这个问题辨别清楚,使我们从此以后不再发生误会了。六祖告诉我们说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这是昨天特别跟诸位显示出来说明法身。
法身,一个是显我们自家本有的真如本性,从这个意思说,诸位要记住前面,就是第六讲末后所说的,那是一切众生人人有分,可以说是个个不无,哪一个没有法身?如果从第二个意思来说,必须要修功德,我们法身才能够显现,从这个意思上来说,就是从修德上说,而不是从本性上讲。从修显上来说,只有佛菩萨与那些乘愿再来之人,他们可以称证得法身了。很像我们平常念《华严经》,所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之称,是第二个意思,就是从修德上来说的。由此可知,这法身的确是在功德之中,福德里面没有法身。现在我们就要追究一下,那究竟什么叫功德?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这几句话很重要,前面也曾经提到过。见性,这是功,功就是我们通常讲功夫,这是真实的功夫。你下了功夫,当然就有所得。『见性是功』,得的是什么?得的就是平等心现前,於一切法里面不再有差别的意念;换句话说,在一切法里面你都能够平等的看待,我们常讲的平等心现前。平等心就是菩提心里面所讲的直心,也就是《观经》里面所说的至诚心。由此可知,至诚心的现前就是见性;换句话说,性就是至诚心,性就是平等心。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在用心的时候,如果在境界里面起了一念分别,我们的平等心就失掉了;换句话说,我们的心性就被这个分别心给障碍了,虽有性德而不能现前,就是你不能够见得。真正修行人要像六祖此地所说的,『念念无滞』,滞就是障碍,念念当中没有障碍,这样才能『常见本性』。换句话说,什么障碍了?障碍了见性。念念当中没有障碍,你当然是「常见本性」,这是一定的道理。
见性有什么好处?下面这句是见性的好处,那就是『真实妙用』。一切的作用不是假的、不是虚的,而是真实的;一切的作用非常之妙,所谓妙就是空有二边不著,这个作用就非有非无、亦有亦空,妙在这个地方。要是依大经里面常讲的,万法一如,自在无碍,这个就是妙有,实在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像《华严经》末后一品所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这就是「真实妙用」,这就叫功德。这种功德,刚才说过了,这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所证得的。要是以净土法门来讲,这是理一心不乱的人,他就证得了,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当然这个境界太高了,绝不是我们初学人能够达到的。虽不能达到,但是我们既然是发心学佛了,一定要心向往之,纵然目前不能达到,我们要心向往之,就是说我们要向这个目标去迈进。怎么样迈进法?祖师非常慈悲,教给我们下手之处;换句话说,指出我们一条可以行的道路,可以决定的方向。那就是下面几句开示,这正适合於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特别要记住。第一句开示说: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於礼是德。】
这一条,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什么叫功夫?绝不是说我们中国拳术那些功夫,佛法里面讲功夫不是说的这个,佛法里面讲的功夫就是六祖在此地所说的,这才是达摩祖师的真传。首先是『谦下』,要谦虚、要卑下,这是什么?这就是礼之精神的所在。我们读《礼记》,《礼记》里面给我们解释礼的定义,有一句这样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这就是礼。这种自卑不是自卑感,就是自己要谦虚卑下才能够显出我们对於别人的恭敬、对於别人的尊重。所以教我们内心一定要行「谦下」,这是我们自己内在的功夫。表现在外面是有『礼』,无论对於什么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能够不失於「礼」,这就是『德』。
这两句,我们可以讲,在佛法里面是人天佛法功德的标准,人天法里头功德的标准。虽然是人天法,但是它是见性平等的基础。如果我们内心不能够谦下,那换句话就贡高我慢。诸位想想,贡高我慢是大烦恼,根本烦恼里面贪、瞋、痴、慢,傲慢排在第四位,它的作用可以说仅次於三毒,所以这是平等见性的大障碍。我们开头修学就要把这个障碍去掉,这个障碍能够去掉,就要修平等、就要修恭敬。我们读《华严》,《华严》在最后的一卷,也就是《华严》的总结论,普贤菩萨提出了十条修学的纲领,这十条纲领都是修见性平等的,就是修一真法界的。所谓的十大愿王,就是十种修行纲领。第一条里面就讲礼敬诸佛,就是祖师此地的意思。可见得六祖所说与佛在《华严经》里面所讲真是异口同音,我们如何能不信,怎能不依教奉行?再看第二句: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
有功必有德。『自性建立万法』,在此地讲的「万法」那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法,要用佛法的术语来讲,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再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整个宇宙万物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之物,这是功。从这个意思上来说,也是九法界一切众生人人有分。我们虽然有这个功,但是怎么样?但是没有德。因为没有德,所以这个功也就不明显了。为什么我们没有德?因为我们的心在一切万法上起心动念,所以这个功德虽然具足而不能够显现。如果要将这个功德很明显的显现出来,必须要『离念』。所谓「离念」,也就是教下常说的「三轮体空」,我们在一切法里面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离念。建立一切万法,同时又能够离一切分别妄想,这个时候诸法实相就现前了,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是此地所讲的功德。这个功德也是法身大士所证得的,也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所证得的。底下一句说: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前面一句也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譬如说我们现前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能见、耳能听、鼻能闻、舌能尝,这些作用都『不离自性』,离了自性就没有这些作用。可见得本性之功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但是我们现在这种功德也显现不出来,为什么显现不出来?因为我们在六尘境界里面是处处染著,这是把我们本性里面的功德失掉了。无失,好想是失掉了,不能够显现,连自己都不能够觉得。所以必须要像诸佛菩萨,六根接触六尘有用,不是没有用,他『应用』。他「应用」的特色是他不染,就是在六尘境界里头一天用到晚,他不染、他不著,不执著,不为境界所转。我们从这几句话,六祖大师已经将功德这个定义跟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底下就教给我们:
【若觅功德法身。】
这是讲我们如果要求得,我们自己要去求『功德法身』。
【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就是依这三个原则,第一个,内心要谦虚,对人要恭敬;第二个,要修离一切分别妄想;第三,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要不染著。这是六祖大师教给我们修见性功德的原理原则。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
这是讲一个真正修功德的人,也就是真正修行的人,他的态度必定是这样的,对任何一个人不敢轻慢;换句话说,对任何一个人他都尊重,对於任何一个人、对任何一桩事情他都礼敬,他都有敬心。这将来我们在十大愿王里面会跟诸位详细的来解释。我们对人是怎样的恭敬、对事是怎样的恭敬、对一切万物是如何的恭敬,都必须要明了,然后我们才能够修学。如果是:
【心常轻人。】
就是轻慢别人。
【吾我不断。】
『吾我』就是贡高我慢。
【即自无功。】
性德之功就被障碍了,就不能显现了。不但在佛法里面重视这个问题,在世间法里面,我们读《论语》,《论语》里面有一句话说,孔老夫子说的,假使一个人,他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我们孔老夫子最尊敬、最崇拜的大圣人,你们想想,孔夫子尊崇的人那还能错得了吗?周公是我们中国历史上得志的圣人、在位的圣人,而孔老夫子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是不在位、一生不得志的圣人,两个都是圣人。他对於周公就赞叹,说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像周公的才华,有周公这样完美的品德,「使骄且吝」,假如这个人他还有骄傲、傲慢,瞧不起别人,而又吝啬,如果是这样的话,「其余不足观也已」,其他的就不要看了。由此可知,无论世出世间,学问修养愈高的人愈是谦虚、愈是尊重别人。假如有一点傲慢的话,那他这个学问、他的品德可以说不踏实,不是真实的。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深反省检点的,我们不要去看别人,问问自己有没有这个毛病。底下祖师又说了: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
这个『念念无间』,诸位要晓得,这个「念」是正念。什么叫正念?正念无念,所谓无念是无妄念。这个话难懂,我们举一个比喻来说。譬如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很干净,照外面的景象照得清清楚楚,这就好比他的正念,一切都明了、一切都通达,都晓得。可是它镜子没有一切念头,既没有分别又没有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一切明了,这个叫做正念。是不是念念无间?当然是念念无间,这是我们真如本性用事,也就是六根根性之觉照,这是念念无间,这是功。而『心行平直是德』,「心」是讲的心思,「行」是讲的行为,就是指我们的身口的行为,我们身体的一切造作,口里的一切言语。言语跟行为怎么叫直?这直的标准是什么?与念念无间的觉心,觉而不迷,就是觉心相应的这种行为就叫做「平直」。平是什么?平等。一切境界里头没有差别,一有差别就不平等了。所以它没有差别,它是平等的,它是正直的。所以这个平等与正直都是最高的标准,那就是与本性、与觉心相应的,才叫做平直,这个是德。这个功德的水准当然也是法身大士才具足。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这两句这就是初学的,前面两句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终极的目标,末后这两句是我们下手之处。祖师每一小节的开示都是这个意思,先提示我们一个终极的目标,然后告诉我们下手之处。譬如说第一句里面给我们讲的见性平等,这是目标;谦下礼敬,这是下手之处。此地告诉我们是念念无间,心行平直,这是目标;『自修性』跟『自修身』是我们下手之处。所以我们要修,要修觉性,使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念念不迷,这就是『功』。我们的身口意表现在外面,都能够表现得合情、合理、合法,正是大经里面所谓的「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就是『德』,这个就是「自修身」。
【善知识。】
大师叫著韦刺史与大众说。
【功德须。】
就是必须。
【自性内见。】
这是讲总结了,功德是自性里面才能够见到、才能够证得。
【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布施、供养与功德不相干。梁武帝一生所做的是布施、供养,所以他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
【是以福德与功德别。】
『别』是有差别,福德不是功德,福德里面没有功德。但是我要告诉诸位,功德里面一定有福德。功德可以包括福德,福德里面不包括功德,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
【武帝不识真理。】
梁武帝不明白这一种真实的道理。
【非我祖师有过。】
不是我们,在中国讲是初祖,达摩祖师,他说这一句话没有过失,他说梁武帝所作所为实无功德。这一句话没有过失,这一句话是正确的。我们读了这一段经文之后,应当要觉悟,我们是在修功德还是在修福德?如果要修福德的话,我们修不过梁武帝,梁武帝的福报太大了,我们修不过他的。再看底下一段:
【又问。弟子常见僧俗。】
『僧』是讲出家人,『俗』是说在家学佛者。
【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他提出这么一句,当然他对於念佛生西方有疑问,特地来请大师为他们决疑。这个问题之所以提出来,诸位也就能够体会得到,在当时净土宗念佛法门一定是相当的盛行,而不在禅宗之下。这些人的目标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韦刺史怀疑是不是真的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问题不但在当时有疑,而现在学佛的人对於这个问题起疑惑的更多更多,特别是所谓的知识分子。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对於佛经的哲理我非常的向往,十分的爱好,对它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拼命的去研究。可是对於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也很怀疑。我记得我学佛第七年,对於这个问题才相信,才接受了。诸位想想,七年不是一个短时间,这个疑惑才断除,才接受这个法门,来修学这个法门。可见得这个法门,正如释迦牟尼佛自己所说,与十方诸佛在《弥陀经》里面所说,难信之法。如果没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的确会对它产生怀疑。韦刺史这也不例外,但是我们也不能够武断的说,也许韦刺史是菩萨化身,故意的来为我们大家启请,这也很难讲。诸佛菩萨在我们中国以种种身分化度在人间,这种事情太多太多了。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这一个名号如果把它翻成中国的意思,「阿」是无的意思,「弥陀」是量,「佛」是智慧、是觉悟,合起来说,无量的智慧、无量的觉悟,这个名的意思就是如此。无量觉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六根接触无量无边的境界,在无量无边的境界里面,我们都能够觉而不迷,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意思。也就说明了西方极乐世界教学的宗旨就是无量觉,而不同於我们娑婆世界。我们娑婆世界佛的名号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就是娑婆世界佛教学的宗旨。「释迦」意思是仁慈,「牟尼」的意思是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换句话说,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可以说共同的毛病是有两大类,一个就是缺乏了慈悲心,喜欢伤害一切众生,没有慈悲心;第二个就是心太乱,不清净。所以佛的教学宗旨就是佛的名号,教我们一定要修慈悲、一定要修清净,心地要清净,对待一切众生要大慈大悲。所以佛的名号就是代表他在这一个地区的教学宗旨,这一点我们要认识它。韦刺史既然提出这个问题了,这个念佛人是不是真的能往生?我们看六祖是怎么回答的。
【师言。使君善听。】
诸位特别要记住这个『善』字,为什么?你要是不善听,你就错解了祖师的意思,那祖师就是很冤枉了。有许多人读了这一节经文,认为六祖大师反对净土,认为六祖大师以为净土是没有的,那这是你不善听,你今天看这经文,不善看。所以特别提出这个善字,这个善字很要紧,就是你要善会祖师说法的义趣,不可以错解了祖师的意思。
【惠能与说。】
我给你讲。
【世尊在舍卫城中。】
《阿弥陀经》是在舍卫大城所说的,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所讲的。
【说西方引化。】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接引众生、教化大众这些事情。
【经文分明。去此不远。】
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是十万亿佛国土,但是不远。这些事情我们在《弥陀经疏钞》里面说得很多。
【若论相说。】
这个『相』,就事相上来讲。
【里数有十万八千。】
这句话有许多的人提出来问题,为什么?因为佛经里头不是这么说的。佛经里面讲是十万亿佛国土,这是《弥陀经》里面的经文。『里数有十万八千』,当云国土有十万亿。此处须知祖师的意思,祖师在前面讲了,「念念见性,常行平直」,这就是理一心不乱。正是佛灭度之前教给我们弟子,四依法里面,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祖师在此地的开示就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这是希望大家特别要留意到的。
我们晓得六祖大师示现的是不认识字,换句话说,他有没有念过这些经?他没有念过。那他为什么对这些经又很熟悉?他这个记忆力很好,他听别人念经,一听他就能记住。所以他在说法的时候往往也引用了许多的经典,引用的也很恰当。《坛经》是学生记录的,而且在一千多年来辗转的抄写,里头未免有把这个字抄错了几个的,这很可能。所以这个「里数十万八千」,那要说「国土十万亿」,这也是很可能的。或者是六祖大师因为他说法的重点不在这些表面上,所以对这个文字不十分的讲求,这个也有可能。像这些地方我们不要执著,我们要看祖师他的意思,他的教学宗旨的所在,这个才是重要的事情。这十万八千:
【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
这是说远。
【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
说远是为了下根,为了劣根性的人;说近,这是为了上根的人,有很高智慧的人,这就说近。
【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
这些道理前面都跟诸位说过了。
【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净其心。】
这两句话头一句就是《华严经》里面,「事能隐理门」。这就是根性钝的人,迟钝的人、下根之人,他这个心就是求生净土,事能隐理,完全著重在事相上的修学,而对这个道理他不能明了。上根利智的人他通达理论,所以他『自净其心』。这「自净其心」,修自净其心,这是理能夺事。这就是讲,法没有两样,人有两种,有迷悟两种不同的人,所以他修学的方法不一样。六祖在此地开示是接引上根、是接引觉悟的人,不是为下根、不是为迷人说法,这一点我们要特别留意。
【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念佛人一定要记住,目的在哪里?是在修一心不乱。而六祖大师教给我们这个意思,直截了当修理一心不乱,这与他的教学宗旨完全相同。因为六祖大师是接引上上根人,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与净土宗理一心不乱完全同一个境界。
【使君。】
这个『使君』是六祖大师叫著韦刺史,「使君」是尊称。他底下说这个比喻。
【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
这『东方人』是指我们娑婆世界。
【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
『愆』是过失。这个是做个比喻来说,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的心怎么会不净?这是假设说,如果他的心不净,那也是过失。我们在娑婆世界,只要心净了,心净了就没过失。这是就心清净不清净而论,这是正比。
【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
这几句话含有很深的意思,句句话都是有启发性的。没有超过上上都叫做带业,如果称性而谈,唯佛一人居净土,这是就最高的标准上来说的,上上就是成佛;换句话说,等觉菩萨以下都带业,因为等觉菩萨还带了一分生相无明,那就是他所带的业。所以严格的讲,只有如来果地上这个位次上的人,他才居真正的净土。所以这一点我们也要把它记住,不要自卑,也不要失望。祖师这两句话我们要把它看清楚,「一往是以理夺事,正与以事显理相反。净土人不造罪,所以栖神微妙」,这个神就是神识,我们俗话讲的灵魂,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个微妙国度,极乐的一个境界。这个境界与华严相同,「入华严之玄」,就是《华严经》所讲的一真法界,「圆超东土西方」,圆是圆满,超过了东土西方,「何肯造罪」,这些诸上善人绝对不会造罪的。如果我们能够以念佛的心,念佛心就是念念觉而不迷,念念慈悲一切,我们以这个念佛心证入无生法忍,「六祖虽狠,决定骂不著」,他骂的是别人,骂不到我们,这个我们要晓得。
可是在近代也有一些邪教,这个邪教,诸位要记住,不一定是指佛教以外的。为什么?佛门以内也有,叫门内邪,那就是他知见错误,他的见解错误了、他修学的方法错误了。这个在佛法里面讲,门内的外道,佛门里面的外道、佛门里面的邪教。所以有一些,这是莲池大师说的,这是明朝的时候就有的,把道教里面一些法术拿来修行,当作佛法来用。诸位晓得,道家的方法虽然也很多,但是它的大主意总不外乎修性命之学,所谓修精气神。它终极的目标有两个,在现前他是修长寿,所以道家来说,的确它这个方法能够延年益寿,能够说活到二百岁、三百岁的,那的确是没有问题。这个成效在我们中国道士里面的确是做到了,而且很普遍,能够延年益寿,鹤发童颜,一、二百岁到三百岁了,还是精神饱满,这个他做到了。终极的目标,他是修仙,仙是天仙。他也分三个等级,第一个是天仙、第二个是地仙、第三个是人仙,这是他的目标,他不是成佛,也不是成菩萨,他是修天道。
拿这个方法当作佛法来体会,这是错的。所以有一些人把道教的方法认为人人修自己身中之净土,而且还把这个错会了,认为这个是六祖的真传,那真是冤枉了六祖。所以莲池大师说,这些人都是地狱种子,不了解祖师的真实义。这是我们在这一章章题上就跟诸位说得很清楚,我们千万不可以误会,佛法是修的明心见性,不是修的长生。为什么?那个长生是假的,活五百岁跟活五十岁有什么差别?没有差别。为什么?活五百岁还是要死。纵然真正修得像天人一样,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那个八万大劫到头了,他还是要堕落。所以这些叫有为法,这个叫做不究竟法。
佛菩萨是世间第一等聪明人,不干这个事情。佛菩萨所修的是究竟法,真正不生不灭法,所以教你证无生法忍。证无生法忍,不生不灭。他那个修五百岁还是有生灭,那有什么用处?可见得佛教给我们的高明,佛教给我们的是真实的,道教搞的是虚妄的。这是我们要真正觉醒过来,千万不要被他们一点点小小的成就、小小的神通就把我们迷住了,我们这个心又为它所转了。它是外境,心为境转,那必定是博地凡夫。佛菩萨绝不为境界所转,《楞严》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看底下大师给我们的开示,这是讲净土。
【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
这是讲一个觉悟的人,一个明心见性、一个证得理一心不乱的人,他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是平安快乐。说到『安乐』,「安」,心安身安,这是因;「乐」,非常快乐,这是果报。你身心不安,你就没有快乐。所以这一个是因、一个是果,上面这个字是因,下面这是个果。可是如何能够得到身心安?再去追究,上面必定还有原因,那个因是平。你看我们中国人讲「平安」,你的心要平等了,你心就安了。你的心要不平等,这个心怎么会安?心如何能够得到平?你看我们又说公平,你这个心是大公无私就平了。如果你处处都为自己著想的时候,你怎么会得到平?所以因果是绵延的,你自己仔细的去追究,你才能够真正是把因果的道理贯通,彻底的明了了,而后才晓得圣人之大道真正值得我们崇敬、值得我们佩服,叫我们心服口服,没有话说。
【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
西方是极乐世界,如果你心地要没有不善,一切不善的你统统都离开了,你是一个纯善之心,你的果报当然是极乐,是快乐的,这个就不远;如果你一天到晚造作罪业,一天到晚都想著自己利害得失,你的烦恼重重、障碍重重,你怎么会得到快乐?你得不到快乐。此地这个西方就是代表著快乐、代表有乐受,那你就得不到乐,我们佛法里常讲的法喜充满,你得不到。
【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这个话说得千真万确。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它那个世界的人民,诸上善人,他所修的善不是普通的善,上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是个自私自利的心,没有一点善念,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看到那些人,你也看不顺眼,人家看你也看不惯,那无可奈何还是你自己赶快离开西方世界,又回到娑婆世界来。为什么?这个地方才是你生活的环境,你会不习惯。你自己的心行纯善,到那个地方去,一切都是善人,志同道合,那才是你的故乡。换句话说,西方极乐世界是要凭,正如经上所说的,善根福德因缘而生彼国的。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换句话说,你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多善根、要多福德、要多因缘。这个善根福德因缘多就是上善之人,这样的念佛才能往生西方。否则的话,『若怀不善之心』,纵然念佛你也难往生,这个话是一语道破。
今日之下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为什么原因?「心怀不善」,自私自利。一个念佛的人对於同修还不能原谅,还要伤害、还要嫉妒,好像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他的家,别人要去还反对,还跟人家做冤家对头。那个人也是个念佛的,如果将来两个人都念佛,都往生了,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看到了,这个冤家对头来了,难道还在七宝池里头去吵一架?没有这个道理。所以说念佛之人一定是心平气和,是以平等心、以大慈悲心对待一切冤家债主,是以平等、清净待一切众生,这才有资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西方极乐世界的佛菩萨同一个心愿、同一个境界,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祖师又说了:
【今劝善知识。】
这个善知识就是叫著韦使君。
【先除十恶。即其十万。】
这个『十恶』就是身口意三业里头所包括的。从身上来讲,杀生、偷盗、邪淫,这是身的三种恶,三类的恶。言语上,妄语,欺骗人;两舌,这是挑拨是非;恶口,这是说一些下流的话、粗鲁的话;绮语,花言巧语哄骗他人,这是言语上的四种恶。心里面,贪心、瞋恚心、愚痴,愚痴是对於事理真相不能够辨别,这是愚痴。所以说是杀、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这是十恶。教我们「先除十恶」,除十恶就是修正身心,心里面没有贪瞋痴,身口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这就等於十万八千里你已经走了十万里。
【后除八邪。乃过八千。】
这是大师在此地比喻的话,教我们从心行上去下功夫。
【念念见性。常行平直。】
这是教我们修行首先要把方向目标要搞清楚,我们的方向、我们的目标就是在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见性。因此我们的心行,二六时中顺逆境界里面,都要以平等心、正直的心来行事、来运用。
【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这是讲你要是用这个方法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六祖大师这个地方所开示的就是持戒念佛。因为除十恶八邪,这个八邪就是八正道的反面,就叫八邪,也就是教我们依十善、八正道来修学。十善、八正道,依这个来修正我们身心行为,念念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办法保证成功。『到如弹指』,十万亿佛国土虽然远,一弹指之间就到达了,这岂不是很近?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见到阿弥陀佛,就是花开见佛。这是因为前面讲到捷径、讲到平直,这是理一心不乱。
话说到这个地方,理一心不乱谈何容易,我们想像自己这一生当中能办得到吗?我告诉诸位,你不要灰心,为什么?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临终十念的人,一生都没有念过佛,甚至於一生都造罪业,造五逆十恶的罪业,而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教他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像临终的十念法,也能往生。而且临终十念,这是带著一身深重的罪业,他念佛,而他往生的境界,这十念里面,有得功夫成片的,带业往生;有的十念,他就念到事一心不乱,换句话说,他就往生方便有余土;还有一些根性大利的人,他这十念就念到理一心不乱,那就是六祖此地所讲的境界了,明心见性,花开见佛,上品上生,真正不可思议。你要问这是什么道理?你去研读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疏钞》里面说得很详细。下面是祖师勉励韦使君,也就是勉励我们大众。
【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
『十善』是基础,没有十善业,谈往生那未免太奢侈了,那是做不到的,所以先行「十善」。
【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
西方极乐世界往生是阿弥陀佛来接引,所以先要断十恶之心,要修十善行,才能够感得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临终接引。
【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
这是六祖他教学宗趣的所在,宗旨趣向的所在。他教人顿悟,悟什么?悟无生法忍。悟无生法忍是什么境界?是见性的境界,是理一心的境界。这净土里面讲理一心就是悟无生法忍。我们在净土回向偈里念「花开见佛悟无生」,这个时候见佛是见阿弥陀佛报身佛,那个报身佛的像很大,赞佛偈里面讲的「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那都是赞叹阿弥陀佛的报身。所以六祖大师这个意思不是反对净土、不是破净土,而是叫修净土的人应当要立下大志,不修则矣,要修就修上品上生,要往生就要往生实报庄严土、要往生常寂光土,这是祖师本意之所在。
【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你要是不开悟,纵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如此,如果你是带业往生的话,你在西方世界莲花里,必须要到完全开悟,你的莲花才开,而在西方极乐世界,往往要修很长很长的时间,都不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我们在经上看到的,有要修多少个大劫才花开见佛,这个时间太长了。所以六祖认为,我们为什么不在娑婆世界,在我们这一生当中去努力,就修得理一心不乱,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省多少事情?我们节省好多好多的时间,何必在那里去耽误几十个大劫?这一些帐我们要好好的算算。
的确修行,娑婆世界是最为殊胜,虽然看到我们的环境好像是不好,真正修行人来说,这个环境太难得了。西方极乐世界样样都顺心,样样都省事,要把我们的习气烦恼要样样都断除掉的确不容易;而我们这个世界是逆境多、顺境少,所以在我们这个世界修真正清净心、修平等心,是最好不过的环境。在一切不平等里面炼平等,一切不清净里面去炼清净,这是大好的机会。我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人想这个环境都想不到,我们今天处在这个环境里头,要说这个环境不好,那是你自己愚痴,你自己不了解,你要到十方国土去参观参观,才晓得这个环境最好修行、最好锻炼,最好对治我们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使我们真正在这里成就无上的功德,像前面所讲的。
【惠能与诸人移西方於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
说你们大家愿不愿意见?能大师在此地就露了一手,我把西方极乐世界搬到此地来,让你们大家见一见,你们愿不愿意?这些人一听到这个话,你看:
【众皆顶礼云。】
大家都礼拜了,实在太难得了,这真不是我们能想像得到的。
【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
这个地方就能见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我们就不必了,何必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愿和尚大慈大悲,你把西方极乐世界显现给我们,叫我们大家都能看到。六祖大师就说了:
【师言。大众。】
就是你们大家。
【世人自色身是城。】
这都从比喻上说,我们自己的色身就像一个城池一样。在从前的城都有城墙,不像现在的都市,现在的都市没有城墙了,从前的城市它都有一个城墙。
【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
这个六根就好像是门,城门,外面有五个门,眼耳鼻舌身五根,五个门,内里面有一个门。
【内有意门。】
这些比喻诸位要记住。
【心是地。性是王。】
『心』就像大地一样。性,真如本性就像这个城里发号施令的国王,好像个王一样。
【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佛』是什么?「佛」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非也是求明心见性。我们现前的修学,如果这个目标你摆在明心见性上,那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下面几句话非常重要。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自性要迷了,就叫众生;自性要觉悟了,就叫佛。佛与众生哪有两般!只是迷悟不同。这是一桩事情,迷的时候给你叫个名字,叫众生;悟的时候给你换个名字,叫佛,佛与众生是一不是二,只是迷悟不同。所以说阿弥陀佛的名号叫无量觉,就是自性觉,一一法里头都觉而不迷,这就是阿弥陀佛。
【慈悲即是观音。】
前面跟诸位说过,观音菩萨是代表大慈大悲,所以我们念观音菩萨,我们念观音菩萨的意思在哪里?就是要把自己本性的大慈悲心给念出来,要自己跟观音菩萨合而为一,把自己变成观世音菩萨,这叫真正念观音菩萨。如果你天天念观音菩萨,把观音菩萨当作神明看待,我念他,他就保佑我升官发财了,保佑我家庭平安;我不念他,他就生气了,他就发脾气了,对我不好了,那这是完全错误的。这是迷而不觉,这是错误的,这不是佛法,这是曲解了佛法,这个是对佛法完全无知。
前面我跟诸位说过,娑婆世界众生的毛病就是缺少慈悲心。如果有个人天天讲,你要慈悲!你要慈悲!一天到晚在你面前念著,你应该要慈悲!你听了烦不烦?会厌烦。可是要不提,你又忘掉了。这个事情难,常常提,你烦;不常提,真的会忘掉。所以佛门的教学法巧妙,塑一尊观世音菩萨像,教你供养著,你一看到这个像,我要慈悲!这个像一句话不说,就叫你要念念慈悲,天天不要忘了大慈大悲,这就是观音菩萨无量的功德,是把我们的慈悲心提起来,是这个意思。我们供养佛像,我们念观世音菩萨经,道理在这个地方。这里头没有迷信,你是一大慈悲的心,那你所在之处一定是吉祥安乐,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真正保佑你了,实际上是你的慈悲心保佑你,这是这个意思。
【喜舍名为势至。】
这个『势』是什么?「势」是一种力量,『至』就是到达。譬如我们世间国王他有势力,他这个力量能够行到全国;譬如我们这个世间有大官,就像县市长,他有势力,他发号施令,他的力量能够达到全市,大家都要服从他、都要听他的,这是种势力。佛法里面讲什么是真正的势力?智慧是真正的势力。因为你有智慧,你才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你有智慧,你在任何境界里面决定没有退却。所以智慧才是真正的势力。大势至菩萨就是代表智慧的大力量,这种伟大的能力。那这是什么?『喜舍』。「喜」是什么?心地常常喜悦,没有烦恼。诸位晓得,智慧要开了,烦恼当然断了,他一个人有烦恼,他怎么会有智慧?智慧现前了,烦恼就断掉了。般若智慧的力量能破无明烦恼,何况是见思烦恼!「舍」是什么?舍是放下。唯有大智慧的人他才能样样放得下。放不下的,是愚痴;放不下的,是迷惑。这个道理世间人真正明白的不多,因此得到这种功德受用的人就少了。那就是什么?他放不下。不要讲在佛法里面称性的功德,我们拿世间法来说,世间法里面,几个人相信因果报应?
我们读《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一本很好的书,将来我们也找时间把它录下来。《了凡四训》里面说的就是世间的因果报应,正是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袁了凡居士相信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心放下了,心里面没有事了,想到我的一生,我什么时候升官,什么时候发财,统统都是命里注定的,我还求什么?不求了,所有的妄念都没有了。真是什么事情都是命注定的,怎么样争也争不过命,所以不求了,在这世间里没有得失心。所以我称袁了凡那个人叫标准凡夫,就是他一生完全受命运所转,一生的遭遇跟他的命完全一样,一点都不差,这叫标准凡夫。后来他遇到云谷大师,云谷大师笑他,为什么?人可以作圣贤、可以作佛菩萨、可以改造命运、可以创造命运、可以突破命运,这是大丈夫。了凡居士听了之后也相信了、也觉悟了,遵守云谷大师教给他的方法,他果然突破了命运,果然创造了新的命运。所以命运的确是有,但是命运自己可以改变、自己可以创造,可以不必守著从前造作的范围去做。诸佛菩萨完全是命运的创造者、命运的开拓者,所以才值得我们效法。
佛法的修学重视在舍,所以前面是慈悲,这里提出喜舍,这叫四无量心。在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以观音、势至两位菩萨来代表,教给我们要慈悲喜舍,要能舍。我辛辛苦苦得来的,我都舍了不就没有了吗?其实不然,你的福报就是因为你修布施所得来的。你布施财,你一生的财只有增长,不会失掉;你布施法,你的智慧天天增长,你决定不会愚痴。所以诸位要真正通达这个道理了,你对於财不吝啬,对於你的法也不吝啬。吝财将来得贫穷果报,吝法将来得愚痴果报,一饮一啄都有因果报应。所以我们看佛菩萨,看古来的这些真正修行的国王、大臣,没有一个不喜欢布施,而他布施的果报实在是不可思议。大势至菩萨所代表的,唯有智慧人才能够放得下,放得下是真正的智慧。
【能净即释迦。】
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印度话,翻成我们中国的意思,『释迦』就是能仁,仁是仁慈,所以这个『能』就是能仁、仁慈;『净』就是寂默的意思,牟尼翻作「净」,就是清净,前面跟诸位说过了,就是慈悲清净。而慈悲是表现在行为上,这是能仁这个字,不是在心地,这个清净是讲心地。心地清净,表现在一切事相上是大慈大悲,这就是释迦牟尼佛。
【平直即弥陀。】
『平』是讲心与行要平等,要正直。我们的心真正平等、正直就是阿弥陀佛。这个阿弥陀佛,刚才讲了,翻成中文就是无量觉。唯有觉悟,觉而不迷,他这个心才是平等正直的,有一丝毫的迷惑都做不到。
【人我是须弥。】
『须弥』是大山,障碍。你有『人我』这个执著,这就是你重大的障碍。
【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统统都是比喻,希望你从比喻当中能够觉悟,这些都是错误的。错误的我们统统要把它舍弃掉,我们要修的是慈悲、喜舍、能仁、清净、平直,这是我们要修的。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
把人我的执著断掉了,我们障碍就没有了,须弥山就倒掉了。
【无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
好像海水就干了;烦恼断掉了,好像波浪就没有了;毒害除了,好像鱼龙就绝了。
【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
『自』是自家,你自家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这个意思就是你自己成佛了,此土的释迦牟尼佛是自己,西方的阿弥陀佛也是自己。这个时候佛放大光明,自己自性佛放大光明。
【外照六门清净。】
六根清净。
【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
这是讲你明心见性了,本性里面的般若放光了,向内照,自己贪瞋痴慢这一切烦恼统统断掉了。
【地狱等罪一时消灭。】
无始劫所造无量无边的罪业统统都消掉了。为什么?因为你是照破无明,转识成智。所有的罪业都在阿赖耶识,这个时候你般若放光,般若智慧放光,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试问阿赖耶识里面所含藏的罪业种子还会存在吗?当然不存在了,这就是『地狱等罪一时消灭』。这个在忏悔里面叫理忏,理是讲证理了,证得真理,这是真正忏悔。
【内外明彻。不异西方。】
到这个境界,虽然你没到西方极乐世界,而你自己所感受的境界与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已经没有两样了。这个是明心见性的境界,这是证入一真法界的境界,像《四十华严经》里所讲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这个境界。
【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我们修行人如果不发心修这个上上乘的佛法,我们怎么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这个在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实报庄严土以上的境界,也就是理一心不乱所往生的境界。由此可知,大师提倡净土是高水准的,他所提倡的是上品上生,上品上生以下他不提倡。他要求我们就是生实报庄严土、生常寂光土。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
这个『见性』是明白这个道理,是记取六祖大师教给我们的修学方法,修学的法门。
【悉皆礼拜。俱叹善哉。】
大家都说善哉、善哉,祖师你给我们的开示太好了、太好了,太难得、太难得了,太稀有、太稀有了,这是善哉的意思。
【唯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这两句是回向的意思。我们自己真是无量劫有这样殊胜的机缘,听到祖师说这样究竟彻底的大法,真正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很幸运能够遇到。所以我们自己也有这个愿望,普遍的希望法界所有一切众生,能够闻到这个法门一时就开悟,就能够理解。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这是大师末后教诫,修行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修行一样,没有两样。所以千万不要发生误会,我们要学佛一定要出家,那就错了。在家人一样修,在家人一样成佛,在家人一样成为祖师。所以在家如果真正能行,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修行,就好比前面讲『东方人心善』,他成就了、他明心见性了、他修到理一心不乱了。如果是个出家人,虽然他身在寺院里头,可是不修,诸位要晓得,这个不修的意思是指不修明心见性、不修理一心,是指这个意思。所以一个出家人在寺院里头,纵然是一生当中早晚功课都不缺,但是心里面还是有贪瞋痴慢,这就是不修,他修一辈子,他心不清净。
譬如持戒,戒律很精严,持得很好,但是没有得定,没有得禅定,那这个戒律只是修福,也叫做不修。为什么?因戒生定,修戒是因,得定是果,虽然你修一生的戒律,你没有得定,虽然修因,后头没有结果,等於没有修。而修定的目的是开智慧,如果一生修定,智慧没开,那你这个定也没有结果,都叫不修。修就是有结果,有结果才叫真修。我修戒就得定,修定就开智慧,开悟了,明心见性了,这叫真修,祖师这个修的意思在此地。所以『在寺不修』就是没有得定、没有开悟、没有见性,就是不修,就好比『西方人心恶』。
【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这两句话是祖师的结论。所以一定要心地清净,一定要证得理一心不乱。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因为韦刺史是在家人,当然听经大众绝大多数是在家人,那我们在家修行要怎么个修法?请你老人家给我们指点指点。
【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
这就是底下有四首半偈颂。
【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
只要我们依照祖师这个偈子来修学,就与六祖大师在一块没有两样。大师离开我们一千多年了,有一千三百多年了,我们今天照他这个四首半的偈颂来修学,就跟六祖大师在我们面前一样,没有两样。
【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於道何益。】
如果不能依照大师这个开导,就是这些理论方法来修学,剃了发、出了家了,对於佛法没有好处,一点好处都没有,就是於自己、於佛法、於众生都没有好处。所以我们修学一定要懂得理论、懂得方法、懂得境界,依教奉行,而后才能够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自利利他。下面就是偈颂。今天时间到了,下一次我们给诸位讲这几首最重要的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