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 (第十一集)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十一集)  1983/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8-004-0011

  请掀开经本,八百三十二面:

  前一次讲到八部,八部身里面最后一句是讲「人非人等」,这一句就将八部以外其他的一切众生都包括在其中。人道在现前算是我们的本道,八部都是希望得人身,得人身是便利修道。已经得到人身的人,总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证得解脱,种种解脱当中最为殊胜无过於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可以从世尊这个一代时教当中看出。佛出现於世,在菩提场最初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开演《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指归到西方极乐净土,这是我们要注意到的问题,你看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末后一会就是法华会,法华会上也是极力劝勉我们往生。「普门品」在《法华经》里面是重要的一品,所以当年智者大师将这一品加以注解,提出来单独流通;就好像十大愿王,清凉大师把它提出来,单独别行流通一样。智者一生弘扬《法华》,建立了法华宗,就是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他是教依《法华》,就是教理上依据《法华经》的理论、方法,他修的是净土法门。自己在临命终的时候,往生西方世界,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在《往生传》里面都能够看得到他的事迹。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才是修行究竟的归宿,如果不以这个为目标,我们要想脱离六道那是相当不容易。菩萨,观音菩萨教给他离开人道、离开娑婆世界的方法,为他说这个法门。

  还有一个就是「非人」,这是指前面所讲还有没有包括在其中的,以这句话就都含摄了。像古德所谓有形、有色,如休咎精明一类的,经上虽没有说,但是也包括在其中;我们一般人讲,所谓灵鬼一类的,没有包括在八部里面。这些灵鬼虽然也有一点小神通,他也有他的苦处,他也不愿意长期沦落在那一道,所以总想摆脱而想不出方法。菩萨大慈大悲,只要一心称念,都能够随类现身,应机说法,帮助他成就,帮助他达到他的愿望。这是这一段,底下一段「金刚身」。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执』是执持,『金刚』是兵器,古时候的兵器之一,像韦驮菩萨手上拿的金刚杵,兵器之一。这一类特别指的是护法神。注解里面有一段小公案,在许许多多金刚神里面举一个例子来说,诸位从这段小故事当中,能够看出有一类的众生他发心护法。因为佛法的弘传,如果没有相当力量的人来护持,它会有障碍的。虽然在理上讲,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可是事实上有一些迷惑颠倒的人没有正信,佛法弘传,对他本身所谓眼前的名利有许许多多的妨害,於是他就极力的来排斥。这种现象在现前、在过去,在中国、在外国,时时处处我们都能够见得到。所以一定要有有力量的人来护持,这一类人都可以说是执金刚神。护持是有显、有冥,才能够使佛法真正流通而没有障碍。

  公案里面是举《正法念经》里面一段经文来说的,从这段公案里面也能够看出来,诸佛如来、菩萨与那些护法的国王大臣,乃至於护法金刚,在因地当中都有密切的关系。我们晓得这一点,我们现前正是在因地的时候,如不能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将来你成佛了、你成观音菩萨了,谁来护你的法?如果你现在跟一切众生多多做冤家,到你成佛要弘法的时候,魔来扰乱,这些冤家来找麻烦。所以护法神跟那些冤魔都是在因地里面结的,善缘结得多,护持的人有力,也多;恶缘结得多,扰乱、障碍的人也多。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因为我们现在正在因地,明白这个道理,就应当广结善缘。

  有一类众生他发这样的大愿,这个文字诸位自己去看,要紧的在八百三十二面最后一行。「众生志愿勇猛,护持佛法」,有一类这样的众生,他发这个愿,发护持佛法的愿。「菩萨现其身,说摧邪辅正之法,令其成就也。」护法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护法的功德跟弘法的功德是同等的,决定没有高下。譬如佛,佛这一生弘法利生,诸位晓得功德巍巍不可思议。当年像这些国王大臣护持他的,那个功德跟佛一样大。如果没有这些国王大臣护持,佛法不能弘扬光大,佛四十九年的教化就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了。所以,他们的功德与佛没有两样。没有他们提供道场、讲堂,佛到哪里去讲经?一般人有谁知道佛在讲经?有讲堂就有场所,大家想听经、想亲近佛的,他有个趣向;否则的话,想亲近佛,不知道佛在哪里,找也找不到。大家晓得佛住在只树给孤独园,找到这个地方就见到佛了;佛住在灵鹫山,找到灵鹫山就找到佛了。所以,护法是提供弘法的、修行的场所。供养,像经里面讲的四事,叫这些修行人在生活上没有忧虑,身安道隆,这是护持正法的必须要做的工作。

  另外这就是摧邪辅正,有一些邪知邪见的人要来障碍佛法、破坏佛法,这时候护法金刚必须来阻拦。诸位晓得佛菩萨是大慈大悲,魔来劝佛:佛,你不要讲经了,你最好离开这个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非常慈悲:好!我答应你。就走了。释迦牟尼佛入般涅盘,是魔王波旬启请,要求他离开这个世间,不要再弘法利生。佛就答应他,太慈悲了!没有金刚神那怎么行?佛答应了,金刚神那里就把他阻扰了。所以,佛菩萨总是大慈大悲有求必应,魔来求佛,佛也答应,佛心是平等的,平等心里面无佛、无魔、亦无众生,这是前面都讲过的。由此可知,护法神在佛门里担任的角色是非常的重要。

  到此地是把三十三身都说过了。再看下面经文,这是总结。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小注里头说,「成就功德,结略」,略就是前面所讲的都是略说,菩萨的功德实实在在说不尽。「种种形等」,就是『种种形』底下这个三句,这是「指广」,叫我们从前面的略说就能够联想到菩萨功德的广大无边。「以菩萨随类变现,何止三十三身」,这个三十三是三十三大类,每一大类里面都是无量无边身,真是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现身。「应化逐缘」,哪个地方有缘,菩萨哪里就有现,「岂局娑婆世界」。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哪里没有观世音菩萨?「种种形」这叫「身广也」,应以什么身得度,菩萨就能现什么样的身。「游诸国土,所化处广也」,无处不现身。「度脱众生,得益广也」,是众生得到菩萨的恩惠、利益广大无边,有求必应。可是求的方法,诸位必须记著前面世尊的开导,一定要专心,决定不能有疑惑。要一心称念,心存恭敬,一心就是恭敬,口里称念,身体礼拜。要想真正得到感应,必定要专修,这是我们在讲堂里面屡次的提醒诸位同修,感应道交全凭一心。前面跟诸位讲过,只要你得一心,与诸佛菩萨都能交通。既然与诸佛菩萨可以往来、可以交通,就是有感应,与诸天、与鬼神、与一切众生皆能感应往还。这是必须要牢牢记住的,我们的修行才能够如法。

  经文到这里是「正答普门法竟」,这个竟就是答完了。下面是第二个大段,「劝兴供养」,释迦牟尼佛劝无尽意菩萨,也就是劝我们。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经文要看清楚,用什么去供养观音菩萨?用『一心』,一心是真供养。你要说你供养财物,菩萨的功德法财无量无边,用得著你供养吗?用不著。我们对於诸佛菩萨的供养就是一心。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於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我们看小注,这段文里头有几个小段落。「佛答前问后」,就是答覆前面的问题之后,答完了,「劝持名,众生仰荷菩萨,真身冥应,但可持名秉字,故劝受持」,这是劝勉我们的第一点。言语说得非常清楚、非常的肯定,只要你一心持名,荷就是蒙的意思,你就能够蒙观世音菩萨真身冥应,就是暗中的保护你。所以佛才劝你受持,受是接受,接受经典里面所讲的理论与方法,依教奉行。

  「答后问末」,前面是两个问题:一个是问菩萨名字的因缘,一个是问菩萨在娑婆世界弘化的因缘。佛答完了之后,「劝供养者,众生既荷菩萨,三业显应,见色闻声,故劝供养也」。我们既然蒙菩萨冥显感应,自然要发心供养。供养里面,前面说最重要是一心,一心是意供养,一心流露在外面,那就是修法供养、弘法供养,这叫真供养。诸位看《华严经》十大愿王所讲的「广修供养」,一切财供养不如法供养。底下说,「是观世下,出供养意」,出是说出,说出供养的意思。『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於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由前面所说的「救七难,免三毒,应二求,普门圆应,随类说法,真应二身」,真是指菩萨的法身,应是指菩萨的应化身,真身遍一切处,应化身是随类化身,有感斯应。「俱为能施」,菩萨法、报、应三身都布施。「冥显二益」,这是两种利益,一种是暗中保佑你,一个是明显的教化你,能叫我们真正得无畏。就像《心经》里面所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就是无所畏惧。心无畏惧,心才安、心才一,才能够入道,俗话说才能够得道。所以末后才有这个「结叹」,在娑婆世界里面,大家都公认菩萨是布施我们无畏的人。

  佛劝无尽意菩萨供养,无尽意菩萨立刻就接受了。我们看底下经文。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无尽意菩萨很难得,听了佛这句话提醒,立刻就发心供养。但是在言词里面诸位要留意,称观世音菩萨『仁者』,仁者就是大慈大悲者,仁慈之人。你看『受此法施』,不叫财施,它叫法施,这个意思就很重。我们看大义法师的注解。「众宝等者,众宝间珠,共为严饰也」,他这一串璎珞,这是装饰品,配戴在胸前的,是由许许多多的宝石穿在一起而成的,不是一种,所以是众宝间珠。下面大师假设一个问答,来发明这个意思。「问,依璎珞经,初住铜宝璎珞,乃至等觉摩尼宝璎珞,今无尽位既高深」,无尽意菩萨也是等觉菩萨,「璎珞合用无价,岂可止直百千两金」。这是我们要读经、看经看多了,会有这个疑问。看到这里,无尽意菩萨的璎珞好像不怎么太高贵,他的地位是等觉菩萨,那应该说他这一串璎珞是无价之宝,『百千两金』还是有价的,我们看到这个数目很可观,在这些大菩萨心目当中好像还不算很多。「答,言百千者,但举数多」,这也是略举而已,也是无尽意菩萨谦虚来说,说我这串璎珞值不了一点钱,就这个意思,其实是无价之宝。这是带著有谦虚的意思在里面。

  「如云百姓万民,岂局百万哉」,譬如我们一般讲百家姓,那个百是个总数,不是定数,绝不止一百,此地也是这个意思,就是略谦称的意思。像这些地方我们都应当要学习,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送人再名贵的东西,也说这值不了什么。人家受的人,他心里比较安。你说我这是无价之宝,人家还敢要吗?不敢接受。接受的时候则想到,大概你对我有什么企图,是不是?他又不放心。你说我这值不了什么,他接受也就无所谓了。所以像这些地方,这都是平常的礼节,这些大菩萨往来,礼貌都非常周到。下面这几句话就重要了。

  「璎珞本财施」,璎珞是财宝,在布施里面它是属於财布施。可是无尽意菩萨在言词里面说「仁者,受此法施」,为什么称法施?「拣住相也」,如果我们著了相,这个财那就是真正是财施,法也变成财施;如果不著相,不但法是法布施,财施也是法布施。财布施得世间福报,法布施成无漏功德,这个果报完全不相同。底下解释得很清楚。「当解璎之时」,无尽意菩萨把他自己所配戴的璎珞解下来,「奉璎之际」,双手奉送给观世音菩萨,在这个时候,「三轮体空」。不著能布施的我相,不著所布施的璎珞相,不执著能接受我布施的人相,叫三轮体空。你看他这个心多清净!这叫法布施。「即此一物,细不立一尘」,他用清净心,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不立一尘。「大则周法界」,因为他心是清净的,没有障碍的,所以他的功德就尽虚空遍法界。「贯四十二位之功德」,这个四十二位,从圆教初住到如来果地,四十二个位次。这样的布施我们应当要学。

  「统八万四千之妙行」,这叫一修一切修,就这一布施,六度万行他都圆满了。为什么会圆满?你要晓得,六度万行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求一心不乱,三轮体空。我这一法的修学就达到一心不乱,就达到三轮体空,那不是六度万行统统圆满吗?这叫一行一切行,一修一切修,一成一切成。「双存俱泯,错综交罗,非法施而何。」所以,菩萨修施皆是法施,众生修布施全都是财布施。讲经说法,跟诸位说还是财布施,得的果报是人天福报,为什么?三轮不空。著了我讲经,有我相;著了我在这里讲《法华经.普门品》,著了所说的法相;有这么多同修在这里来听,听我讲经,接受我这个法布施,著了众生相,三轮不空。三轮不空,讲经说法也是修福,与定、慧不相干。所以那个会说的,会说的三轮体空。三轮体空的样子,就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四十九年,最后他给我们说他没说一个字,谁要说佛说法了,那叫谤佛。那才叫真正法布施!他的清净心中从来没有起一念。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同修,我们要像诸佛菩萨一样,要发大愿,但是不能像凡夫一样的有心,有心是攀缘,那就错了。

  当众生有障碍,机缘没有成熟的时候,诸佛菩萨也是天天在说法,从无间断,可是我们众生见不到。见不到佛菩萨的形相,听不到佛菩萨的音声,但是佛菩萨的法音时时刻刻是冥冥加持一切众生。好比广播电台广播的这些节目一样,它是周遍法界,我们就好像收音机一样,收音机有了故障,怎么调也收不到。不是没有,的确是有,可见得他加持给我们,我们自己有障碍收不到;没有障碍的收音机,一拨就收到。电台播的频率,每一个收音机决定平等,不会说有偏好的,对他多一点,对他少一点,没有。你收听得清楚不清楚,或者听到听不到,完全是你本身的问题,你本身有没有障碍。诸佛菩萨平等慈悲,对於一切众生是圆满的法施,这是我们应当要相信的。再看底下一段。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

  观音菩萨很谦虚,无尽意菩萨拿这样的珍宝来供养他,观世音菩萨不敢接受,不肯接受。我们看注解所讲的。「不肯受者,谓无尽奉命供养」,无尽意是奉释迦牟尼佛的意旨,来供养观世音菩萨,「我未奉命」,观世音菩萨没有得到佛的许可,说你要接受,他还没有,「那忽辄受」。这几句话说了,学生在老师的面前一定是尊重老师,尊师重道。虽然观世音菩萨是古佛再来,倒驾慈航,但是他现在的身分是菩萨,佛的身分是老师,这是就迹相而论的,必须尊师重道。好比那个唱戏,学生扮个皇帝,老师扮个大臣,在戏台上,老师还要给学生磕头,要表演嘛!不能说你做皇帝,我是你老师,那不行,你要拜我,那不就颠倒了?那不可以。古佛再来示现菩萨身分,他对於那个示现佛的学生也要恭敬,就是这么个意思,这样才能教化众生。所以,观音菩萨还没有得到佛的许可,他不敢接受,这是表示尊师重道。同时也是有谦虚的意思,谦让。送一次不敢接受,送两次、三次才接受,一方面表示赠送的人诚意,接受的人谦虚。

  所以是「亦是事须逊让,施受有义」,这个义是义务,「以有余奉不足」。施者的人他有多余的,受者的人他有欠缺,他缺乏,我有多的,我可以赠送给你,布施给你。所以「施受两当」,都应当。「此璎俱有,用以施我,我有余,彼不足,义安在哉。」如果这个璎珞,无尽意菩萨有,观世音菩萨也有,既然彼此都有,而且我还有余的,比你还多,你还没有我的多,你来布施我、供养我,在道义上讲不过去。这几句话也非常重要。当我们修布施、修供养的时候,我们自己也想一想,他有余,我不足;换句话说,我们就不必修供养,就是不必在这个地方修,还有缺乏的人,我们应当要供养他,应当要帮助他。可是世间人怎么样?总是喜欢锦上添花,几个人晓得所谓雪中送炭?这里教你布施,就是雪中送炭,不教你锦上添花,是这个意思,这叫真正布施。施者、受者都有道义,应当施,应当接受。

  大家在佛门里面修布施,他有一个信念,佛门里面布施是修福的。纵然佛菩萨、法师他有余,我还不足,我也愿意布施,以不足去奉有余,他求什么?求福报。那我们就得想想,他是来修福的,如果我们不能叫他得福,那就是古德所说的,「披毛戴角还」,这个事情就麻烦大了!我们自己没有修行证果,没有观世音菩萨这样的神通广大,我们接了怎么办?你说不接受,不接受不行,人家来培福,你拒绝他,不让他种福,这个不可以,讲不通的。别人来跟你结缘,你拒绝,不跟人家结缘,这讲不通的。所以学佛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都要记住,人家来供养你,要接受;人家跟你结缘,一定要接受,结缘不接受,他无缘了。不但出家人,人家来供养结缘你要接受;在家人,人家供养你结缘也要接受。接受怎么办?辗转布施供养,这个缘是愈结愈广,将来的法缘才殊胜。别人供养你一些财宝,给你结缘的那些财物,你都收藏起来,放到保险箱里去了,好了,这个缘是你一个的,将来你自己慢慢还。这些财宝供养我,我马上散掉,与一切众生结缘,没有关系,我不得道,还的人多了,那些人都得替我还一分。所以要晓得这个道理。我们的缘非常的广大。所以说不可以积财,财要散,散得愈广大愈好,你将来弘法,法缘殊胜,你在这个世间人缘好,你布施得多,你人缘好。就是你做生意,你的顾客多,大家都喜欢你的产品;你要去竞选,大家都投你的票,缘结得多。

  所以懂这个道理,别人供养我们,我们马上辗转供养、辗转布施。诸佛菩萨能够弘遍三界,他就是这么修来的。不但我们自己要这样修,我们也要帮助别人修,帮助别人修就是修自己。每一部佛经末后讲流通分,流通分什么意思?帮助诸佛如来修法布施。我们今天印经,帮佛布施佛法;我们今天在讲演,也是帮助佛在布施佛法;我们在这里将录影带、录音带普遍在流通,也是帮助佛流通佛法。佛把这些道理、方法布施给我们,我们辗转马上就布施出去,布施给一切众生,这叫法布施;到我这里就为止,不肯出去,那叫吝法。财物到我这里止住了,不肯流通出去,叫吝财。吝法的果报,愚痴,吝财的果报,贫穷、下贱。所以,诸位读经读到这个地方,你要晓得这里面含著有这一层深意思在。我们再看底下,观音菩萨这第一次不接受,显出无尽意菩萨的诚意。

  【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这把他供养的意思说出来了,我为什么要供养你?是求你大慈愍我们这一切众生,求你接受。小注里头说,「我为四众故施」。我的布施是为什么?为了四众弟子,这个四众就是出家二众、在家二众,为这个来布施。「仁愍四众故受」,你为了怜愍四众、教化四众,你应当接受。譬如弘扬佛法、流通佛法,没有财物,无法利益众生,我们今天把《法华经》供养人,经本子需要钱印,这是财物,没有这一笔财物就没有这么多经本。大家供养的钱财,我们拿来印经,才能够流通佛法,利益四众。拿财布施的,这是对的,这是有义。我们接受是应该的,把这些财物变成经书,利益大众,这是应当要受的。你说我不受,不受错了,不受就错了;不受,不能流通大法,不能利益众生,这是我们要明白。

  前几时有一个法师到我这儿来,跟我也非常熟,没出家前我就认识他。他一个人算是非常之好,自己感觉到自己出家二十多年什么都不会。他是个退役军人,他有八成薪,大概一个月还可以能够拿到一万块钱。所以,他从出家一直到今天二十多年来,不接受任何人供养。他说他自己无德无能,不敢接受供养,听说接受供养将来要「披毛戴角还」,他不敢接受。自己拿的薪水当然用不完,所以他也常常做好事,就利用他多余的钱来做好事。表面上看起来是很对,其实也错了。为什么?如果他接受大众的供养,他财力更丰富,他可以做更多的好事。他常常印经书送给人,一年印个一、两次,他结余的、累积的钱才值那么多。如果要能够接受大众的供养的话,譬如印经的话,他每个月都可以印。所以我们晓得这个道理,供养不是我自己享受,是拿到我这个地方,我用我的智慧、用我的方法,是叫一切众生个个都能享受到。那么问问这种供养布施要不要接受?应当要接受,接受有义,义就是有道理,应当要接受。如果是供养自己,一切都为自己生活能过得舒服一些,这是不应当的,就不应当接受。辗转布施一切众生,帮助佛弘扬佛法,帮助那些供养我的人为他们真正祈福,那是应当要接受。

  底下也是属於三轮体空的。「以无所施而施诸物,以无所受而受诸受也」,这就对了,都可以接受。施、受心都清净,心都不动,这是能施、能受,施与受都是无量无边的功德。下面这是佛也劝观音菩萨了。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目+侯]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菩萨在此地给我们做示范,为了广大一切苦难的众生,我们必须要接受。接受过来之后,以这个福加持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消灾免难,意思在此地。这是佛等於说是劝无尽意修供养,也劝观世音菩萨接受,「此劝受也」。「物元表礼,恶可辞乎」,物称之为礼物,这是不能辞的。讲谦让,在此地再跟诸位说,谦让是平等的、平辈的,就是有礼让。如果说长者、长辈,你跟他谦让那就失礼了。你看《礼记》里面讲的,「长者赐,不敢辞」。他是我们长辈,给我东西,赶快接受来,谢谢就完了,一点都不能客气。因为客气是什么?平辈才能客气,长辈不能客气,你对长辈客气那是不敬,这个要记住。他要是你父亲的朋友,送你东西,接受过来,谢谢就完了,「长者赐,不敢辞」,要懂礼。也不能说推著,「我这个…」,不可以的,这是只用於平辈。这是一定要晓得,不要跟那些长者,你学了要谦让,将来对长者也谦让,那就错了。

  「辞其物,则绝其人;受其物,则纳其情」,所以布施供养一定要接受。「故曰当愍」,佛门弟子接受供养,那个意义绝非寻常,接受供养真正是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他能够辗转弘化,就像施食里头「变食真言」一样,一变为七,七复变七,化成无量无边充遍法界,它有这个意义在。把你那一点点钱把它变成佛法,佛法弘扬到尽虚空遍法界。你本身做不到,一到佛门里就做到了,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所以佛这才赞叹供养、赞叹布施。底下讲,「故曰当愍,即愍」,愍是怜愍,「一切众生也,正以菩萨为物故施,为物故受也」。无尽意菩萨因为观世音菩萨弘法利生,所以才布施供养他;观世音菩萨也正是在做弘法利生的工作,所以应该接受。物就是指一切众生。「夫无尽施璎」,无尽意菩萨布施璎珞,「意在今时,观音不受,意在实际」。这里头有表法的意思,很深的意思。就是无尽意菩萨布施,他的意思表什么?表从迹相上说,迹相上应该要有的,就是从事相上说的。观音菩萨不接受,显理,真如实际不受一法,像六祖大师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讲到真如实际是一法不立。这个含义就很深,这表法。由此可知,是有事、有理,佛这一劝,理事圆融。无尽意是表的事,观音菩萨不受显理,佛这一劝理事圆融,这个里头味道很深长。

  「如来劝受,欲显无所求而求之,无所受而受之,施受皆从寂灭中来」,这个几句话很重要。就跟莲池大师在《弥陀经》每一段注解后面显理,称性而说,这几句话是称性而说。无所求而求之,无所求是对自己无所求,对众生也无所求,正所谓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菩萨对自己,一心清净无所求,就是弘化众生他也无所求,缘成熟了就得要做,缘不熟就不做。什么叫缘成熟?大家布施供养都来了,那他不能不做。没有人布施供养,不必去求,「我现在要做个什么事情,你们大家要出钱出力来帮助我」,用不著,不必,这才叫无所求而求之。那个求是什么?是自然而来的,不求而求。大家把这些东西送来之后,那怎么办?只好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他送得多我们就做得多,送得少就做得少,一点攀缘心都没有,你看这个多自在。做了跟不做一样的自在,不做心里是清净的,做了心还是清净的,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俗话说水到渠成,哪要费一点心思?缘不成熟,决定不勉强;缘成熟了,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段经文是教我们这个法门,教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随缘就自在,所谓心安理得。攀缘就不自在,攀缘心里面有无量无边的烦恼,何必要做那些勉强的事情?诸佛菩萨在在示现教导我们,自利利他应该如何去修学,这都是榜样。

  无所受而受,自己没有受,众生也没有受,正是前面所显的实际理体一法不立。但是一切的事,无一不是在积极的进行,他不是消极,他是积极;积极当中,心地是那么样的清净,施受皆从寂灭中来,寂灭不是生灭。前面跟诸位说过,举《楞严经》里面的经文来说明,「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生灭是什么?前面六结统统是生灭法。六结是什么?如果在唯识里面讲,就是有为法:心王、心所、不相应行法、一切色法,乃至於相似的有为法,不是真正的无为,统统都是生灭法。只有一个真如无为不是生灭法,不是生灭法就叫它做寂灭法。施受包括了一切法,无量无边一切法门,施受两个字全都包括在其中。可见得,无有一法不从寂灭场中而来,换句话说,无有一法不是真如自性变现而显出来的。

  在此地,「显一璎之福」,就是一串璎珞布施的福报。无尽意那是七宝的璎珞,我们今天就是化学的、不值钱的,那个福报跟无尽意的福报是相等,无二无别。为什么?他是从寂灭中而来的,我这一串化学的也是从寂灭中而来的,有什么两样?「周济无涯」,拿这个来救度一切众生,免七难,离三毒,应二求。「门庭施设,胜也何如」,胜是殊胜,这个门庭就是普门圆应,普门圆应是特别显示在流通大法上。这一品在《法华经》属於流通分,前面跟诸位讲了弘法流通,妙音、观音这两品是讲弘法流通,弘法流通要普门圆应。众生有感,他心里感动想学佛,我们要尽一切的力量帮助他,满他的愿。不但要尽力,要快速的帮助他,他早一天闻到佛法,他早一天成就。尽心尽力,为一切众生著想。还没有意思的、心里还没有发动的,我们要想方法叫他发心。我们在今天此地,财力不足,大概再过几年,观音菩萨一定就会送一笔财宝来,无尽意菩萨也会来供养。为什么现在不来供养?现在我功夫还差一段,还没成熟,到成熟的时候佛菩萨来供养。

  我有一个愿,全世界每一国家这些著名的大学,我们都供养一部《藏经》送给它,供养一套我们讲经的录影带给它。叫那些心里还没有发动的,一看到这个影带、一看到经书,他就动了心,想学佛。这是劝发,用这个方法来劝他发心。这个一定要财物,没有财物做不到。这些东西送到学校图书馆,它会很好的来保存。一般大学图书馆,特别是视听这些器材,它们都有专门技术人员来保管,比我们一般保管要可靠得多,可以能够利益许许多多的人,这是我们应当要做的。下面这是举个比喻。

  「阳春一曲,和者谁乎,赖有持地聊知分晓,所谓逢场作戏,斯也人欤」,这段话很有味道。释迦牟尼佛跟无尽意、观音菩萨这一唱一和,谁懂得意思?如果没有一个知音的,这一唱一和,好像唱这一台戏白唱了。为什么?没有懂门道的,大家都来看热闹,没有一个懂门道的,也辜负了佛菩萨。幸亏在场有一个人懂门道,那就是底下要说明的,就是持地菩萨。还在下面,在这一品经的末后,我们就看到了,持地菩萨。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於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佛一劝告,观世音菩萨就接受了。你看这一接受不是马上戴在身上,不是的,你们要注意这一点,不是自己在受用。他把它分成两分,一半供养释迦牟尼佛,一半去供养多宝佛塔。底下注解说,「以一璎作二分者,表於一行,必具二因,理则正因,事则缘因,事理不二,名曰妙因。奉二佛者,二因趣二果也」。到此地是「劝兴供养」这段经文讲完了。

  经论里面常常提到「三因佛性」,此地说的有二因。三因佛性就是正因、了因、缘因。这个地方是正因,正因是什么?就是真如本性,这是每个众生都具足的,是本来有的,正因本有。了因是什么?了因是般若智慧,就是对一切法正确的理解、明了,智慧现前。所以了因是开解,叫开悟,对於一切法能够得到正确的理解。缘因是修行、是起行,解了而后修行,修行是缘,那叫事,事则缘因。理事不二,这叫妙因。前面妙音菩萨如是修,观世音菩萨所修的也是妙因,只是把妙因把它拓开、把它推广,成为普门圆应。所以,这两尊菩萨修的是一样的法门;换句话说,妙音菩萨是妙而不广,观音菩萨是妙而广大,是一样的行门。奉二佛就表正因与缘因,以释迦牟尼佛代表缘因,以多宝佛塔代表正因。诸位要明白这个意思,我们接受供养,你就不要死在字里行间。现在人读经,这个毛病犯得很大,一看到供养,好!我这里有供释迦牟尼佛像,我把人家供养的分一半供养佛前面,分一半再供养一个佛塔。试问你起什么用处?不起作用!你应当是拿到这些财物,启发一切众生的智慧,帮助一切的众生的修行,那才叫真正的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如来,这叫供养!

  我们建立道场,讲经说法,领众来修行,到这个地方来修行的人,他开悟、他得一心了。就修行这方面来说,就是供养释迦牟尼佛,就他开悟、得一心来说,就是供养多宝佛塔。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这叫真供养。到前面,譬如前面这一品,我们这次没讲的,「药王舍身」,你要念到这一品,药王菩萨为法舍身。好了,我们为佛法,把身上倒上汽油,把身体烧掉,你这是为佛法吗?人家一看到你这个行为,报纸上马上登了,佛法可不能学,你看学的什么?一个个都自杀,逃避现实,都自杀了。这错了!经里面这么写的时候,你要懂它的意思,意思是什么?舍己为人,所谓燃烧自己照耀别人,这个意思。怎么燃烧自己?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双手,替社会大众去造福,不为自己,完全为别人,这叫燃烧自己照耀别人。你真的把身体烧了,你能替众生做什么事情?所以佛经里面讲燃指,燃指就是我们用双手万能替大众服务,这叫燃指。这个双手不是为我做事情,不是自私自利,不是为自己,是为大众。燃顶,顶是表智慧,用我们的聪明智慧去利益一切众生,是这个意思。不是叫你真的烧掉,真的烧掉,那佛菩萨都流眼泪,你还能替众生做什么事情?佛门里有许许多多文字、迹相、言语都是表法的,意在言外,你不能死在言语当中。

  多宝佛塔是什么?多宝佛塔是我们的清净心。释迦牟尼佛表什么?表我们的修行。我们在此地讲经,我们在念佛堂念佛,这就代表释迦牟尼佛。我们讲堂、念佛堂种种设备,这就是供养释迦牟尼佛。我们在这里面得一心不乱,得智慧明了,这就是供养多宝佛塔。大家要晓得这个意思,不能搞错了,搞错了就迷信。佛法里头常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你要是依照这个文字上去做,三世诸佛都喊冤枉;我不是这个意思,你全把意思弄错了,那个个佛都喊冤枉。这是佛法的难处,所以佛在《华严经》里面讲,「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聪明智慧没有办法理解佛的意思。由此可知,学佛没有善知识指导没办法成就,为什么?意思不在文字里面,在文字外面。你一定要能领略弦外之音,才能如法。末后这一句,这是长行里面的总结。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於娑婆世界。】

  注子里面说,「如是神力者,指普门示现三十三身说法也。正答云何游此世界之问」。这是无尽意菩萨两个大问,释迦牟尼佛都给他作了简单扼要的答覆。虽然简单扼要,言语是简单扼要,意思是无有穷尽,圆圆满满的解答出来。我们对於观世音菩萨总有个认识,认识观音菩萨你才能相信他,你才能不怀疑他,你才晓得怎样去修学普门的法门。

  下面是偈颂,偈颂里面大部分都是属於重颂,但是也有孤起颂。所谓重颂,是重复前面的经文。重颂的意义有很多,第一,就是经典必须要能够背诵。如果要不熟、不能背诵,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提不起观照功夫,没有办法把这些道理、这些方法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换句话说,你必须要记住。记住,长行文难记,偈颂等於诗歌一样,好记,唱唱就会了、就熟了。所以长行文便於解释,偈颂是便於记亿。一部经里头有长行、有偈颂,它道理在此地。另外还有一个意思,佛讲经不是学校上课,所以听众没有那么整齐,有先来后到的。先来的人,前面都说到了,后来的人,前面没有说到。前面没有说到,佛很慈悲,也不能辜负他,他既然来了就很难得,用偈颂把前面又略略的说一遍,把前面补出来。虽然你是后到的,前面的意思从偈颂当中你也能够体会得到,都能够得到完整的佛法。当中有孤起颂,就是前面所没有讲到的,那就是前面有说的还有不圆的地方,拿这个偈颂来补充,使佛说的意思更圆满、更为究竟。有这么多意思,所以偈颂就不能少。尤其是一般世间人都喜欢音乐、都喜欢唱歌,偈颂就是歌词,可以配上乐章来演奏的,可以来唱的。

  底下这是科判,就是「偈颂,文后重颂,什师不译」,什师是鸠摩罗什大师,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法华经》,「观世音普门品」只到这个地方,没有偈颂。「诸师皆谓梵本中有,后方添入」,这是在终南山道宣律师《法华经弘传序》,在我们这个本子的上册,本子上册「弘传序」里面说得很清楚。说明这一段的偈颂是什么人翻译的,什么时候补进去的,诸位可以自己参考。「有二十六行」,二十六行就是二十六首。因为我们这个本子,它这个偈颂是五言颂,就是一句五个字,四句是一首,刚刚好一行就四句。所以一行就是一首,二十六行就是偈颂一共有二十六首。二十六首里面分为三段,「初一行」就是第一首颂,「双颂二问」。向后有二十二行,就是二十二首,「双颂二答」,这是重颂。末后有三行,「双颂二劝」。「且初一行,双颂二问」。我们看经文。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这个是仪式,叙说的仪式。以偈来问曰,这也是赞佛,因为偈是唱的。像我们现在「香赞」都是,偈颂都是有配上音乐,有唱的词,多半都是赞颂。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这就是第一首。在第一首里面,文字上只看到问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因缘,可是意思是双含。它这个地方注解里面也说得很清楚。「世尊妙相万德庄严」,「叹相」就是赞美佛的智慧、德能,因为每一种相好都是百福所修,百福庄严,「问彼,兼含次问」。文字上只有一种,问观世音菩萨名号的来由,里面也就包含了问观世音菩萨什么样的因缘,到我们娑婆世界来游历、弘化。这两层意思,一个是显的,一个是暗含著的。下面是解答。

  【具足妙相尊。】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圆满具足,这就是对佛的称赞。

  【偈答无尽意。】

  无尽意用偈颂来问,佛也就用偈颂来答覆他。

  【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下面这二十二首,就是二十二行,二十二首,「双颂二答」,分为两段。第一段是「总叹行愿」,是总答,后面有二十首是别答。总答里面,「具足二句,经家叙置」,就是集结经的人他安上的。从『汝听观音行』,这是佛说的。「汝听二字,敕令审谛」,就是我们经上常看的谛听谛听。谛、审二听是用智慧去听、用智慧去拣别,不是盲从。「观音行者,一心三智」,这一句八个字,我们要牢牢的记住。人家问观音行是什么?你立刻能答得出来,一心三智,一心是体,三智是作用。三智是什么?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三种智都是从一心里面流露出来的,你要有事一心,你就有一切智;你如果有理一心,你又加了两种,有道种智、有一切种智。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相当於事一心,所以阿罗汉有一切智,没有道种智;明心见性,圆教初住菩萨,有道种智;到登了地,就有一切种智。所以,三贤菩萨有一切智、有道种智,地上菩萨三智具足。三智都是一心当中生的,一心当中流露出来的,有了智慧那什么事都能办。

  「观彼类音,令无量苦,一时解脱,即观世音成利他之行也」,这是讲菩萨利生的事业。「不动真心,现种种形」,真心就是真如实际理地,也就是法身,现种种形就是应化身,「故云善应」,不动而应这才叫善。「一切国土,处处现往,故云诸方所。」「弘誓者,四弘愿广」,这一句非常重要,我们要记住一心三智、四弘愿广,这都是我们特别要记住、要修学的地方。「历劫者,经劫难量」,显示出有恒心、有耐心、有毅力,不畏一切艰苦,要长时间的来修学。「以誓深故长时不退,以时长故值佛惟多,随佛作为,修诸佛行,方名侍佛」,这三句要记住,我们为佛弟子应该要学习的。佛怎么样存心,佛怎么样作为,我们要学,这才叫学佛!学佛就叫侍佛,侍佛就是佛的侍者。佛今天不在世间,我们能够如是做,我们就跟阿难尊者一样,没有离开佛一步。「一一佛所,皆发净愿,由菩萨行愿深大,故真智遍拔众苦,应身普度一切也。」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讲经还有一次,就是今天晚上我们的经就圆满。后面看这个偈子长,但是有许多偈子是重颂,念念就可以了,重要的地方跟大家讲解,一看就明了,念念就过去,今天晚上讲经圆满。我们大家现在在此一会,将来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我们跟阿弥陀佛又在一起一会,这就是我们的圆满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