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一集) 1983/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8-004-0001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这一次在我们观音佛七当中,为了求得解行相应,所以在七天当中,每一天有四个小时讲经,四个小时称扬菩萨圣号。在讲席当中,我们采取前清大义法师的《法华经大成》,法会圆满之后,这部经就赠送给诸位结缘。所以听经的时候,诸位最好认定自己的经本,你们在这个本子上,如果有重要的地方,记录下来都可以,将来自己把经本带回去。
在讲经之初,我们还是必须要将经题给诸位做个简单的介绍。经题在上册,上、下两册都放在诸位的面前。为了讲解方便起见,我先列了个大纲,这个大纲也发给诸位了。本经的经题在上册第一百三十页,诸位可以打开经本,一百三十页第五行,《妙法莲华经》。大义法师的注解,在《法华经》注疏里面是值得赞扬的,注解的名称叫「大成」,意思就是集古注之大成。他注经的体例,不是遵循天台家风,而是采取华严「十门开启」,我们在玄义里面可以看到。这次我们不讲玄义,因为我们的时间不多,讲经只能有十二次,每一次两个小时,所以玄义我们就把它省略了。但是题必须要介绍。
题的解释,诸位请看一百三十二面,翻开一百三十二面,最后一行,在当中有个「妙」字,「妙字是能赞之辞」。再看「法」这个字,法也是在这一面倒数第四行最后一句,第四个字,「法即十界十如权实之法」,这是《法华经》里面所讨论的中心论题。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经所讲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权实之法。再将这个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这三种就是「众生法、佛法、心法」。「如是三法,元是一心」,心法是体,佛法跟众生法都是相、用,觉悟了就叫做佛法,迷了就叫做众生法。我们在表解上面,这个表解他们写的时候因为不懂得教义,所以有许多线条都画错了。心法,我们在表解里面看,后面这个括弧它这线画得太短了,应当要连接到心法这个地方,因为它是体。悟心法,这个心法就叫佛法,迷心法,这个心法就叫众生法。可见得法原来是一,哪有二?所以三法原来是一心。括弧里面说「此经为诸佛之心宗」,著重在心法上,所以才称之为「经中之王,王於三藏」,意思就是在此地。
为了讲解方便起见,先解释「法」字,然后再来说这些法是如何之妙。先说众生法,在一百三十三面第一行,「众生法者,因迷有故」,众生法从哪来的?就是迷了心法而来的,就是而有的。「以不了真如法一」,了是明了,由於我们不能够明了真如法是一。你看,真正明了的人他懂得,《华严经》里面讲,法界是一,没有二,唯有一才称之为真,叫一真法界。二,二就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法界原本是一真。怎样才能够明了真如法一?这要从心地上去做功夫,正是《弥陀经》里面所提倡的一心不乱,一心是真心,一心所现的法界就叫做一真法界。所以,如果要想证得一真法界,也就是说,入华严无碍境界,必须要一心。由此可知,修行的重点就是在一心不乱。凡夫之迷就是迷失了一心,所以在一法界里面才看出无量的法界。
底下讲「妄受五蕴色心」,受是感受。五蕴,《心经》里面常讲,色、受、想、行、识,归纳起来不外乎色、心二法。色是讲的物质,心,现在所讲是精神,你在物质、精神上有种种的感受,这些感受都不是真实的。「虽为垢衣所缠」,这意思就是讲无量无边的无明烦恼,「其性本来净妙」,虽然我们被无明烦恼所缠缚,我们的真性并没有失掉,还是那么样的清净,还是像《法华经》里面讲的「本迹十妙」。佛在一切大乘了义经典常常给我们开示,说我们的真心是不生不灭的,说我们的境界也是清净寂灭。我们听了,有人相信、有人不信、有人是半信半疑,必得自己亲证这个境界,才算是正信。佛教给我们的目的,也是希望我们能够证得。
后面有几句话,在这一页的第四行,我们从第三个字看起。「众生迷而不知」,就是不明了诸法实相,「如来出世,原为开示众生本妙知见」,这就说明佛为什么出现在世间。「知见一开」,这就是佛法里头常讲的正知正见、佛知佛见,《法华经》里面所说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知见一开,则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这两句话与《华严经》上所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是一样的境界。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入这个境界?那就像观世音菩萨所讲的,断六结,证三空,这个境界就现前了,也正是《心经》里面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如果诸位要问,这在菩萨地位上究竟是何等地位?要依《华严》、依《法华》来说,这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地位;要是依别教来说,则是初地菩萨的地位。但是,我们所依据的经典都是圆教一乘经典,所以我们应该以圆教来看,圆初住。而在念佛法门里面讲,理一心不乱就是圆初住的地位,一证得理一心就是证得圆初住。所以,一心不乱里面,就是理一心,里面的境界还有浅深不同,这是我们在大经里面读得很多。初住以后一直到如来地,还有四十一个位次,这四十一个位次都是理一心的境界。由此可知,理一心,就是同样证得理一心,浅深差别很大。这是说初住菩萨所见到的诸法实相。
说这些话,对我们初学人来讲不是没有作用的,有很大的作用。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了,就晓得我们自己修行目标在哪里、方向在哪里,我们自己修学应该要怎样去用功,我们现前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我们为什么不能够悟入佛知佛见。佛知佛见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我们要能常常提起这个疑问。再仔细去想想,原来我们犯了很大的毛病,那就是在一切境界当中,无时无刻不在那里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诸位想想,这样怎么能够得一心?
在一切环境里面禁不起考验,心总是为境界所转,这就叫众生法。如果不能够离开众生法,怎么能够证得佛法?离开,不是说我们把众生法界摆脱掉,为什么?因为众生法界跟佛法界是一法界,不是二法界,你怎么能摆脱得掉!如何摆脱?是从内心摆脱,那就是在众生法里面离一切分别执著,就是佛法。如果在众生法里面起分别执著,佛法就变成了众生法;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众生法就是佛法。
我们再看底下,佛法里面怎么说的,这是诸位特别要知道,就是佛法跟众生法是一法,不是二法。我们讲迷、讲悟,起心动念就叫迷,在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就叫觉。这个事情,我们到入了经文的时候,还要跟诸位细细的来商量。因为「普门品」诸位是常常读诵,有许多人都能够背得,它最重要的就是在前面几句;也就是说,我们与菩萨如何能够求得感应,如何跟菩萨打成一片,然后才知道,观音菩萨十二大愿,愿愿都是真实不虚。
此地说,「佛法者,佛乃大觉圣人,觉世出世法,本来寂灭」,不但说是出世法本来寂灭,世间法也本来寂灭。世间什么法?就是我们现在这个生活环境,我们的身心、我们所处的人事环境、我们所处的物质环境,本来清净寂灭。何以我们现在感觉得烦恼重重、业障深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是你迷了。烦恼、业障都不是真实的,不但烦恼、业障不是真实的,连果报也不是真实的,就跟作梦一样。因为你在梦中,你不觉,我再告诉你,梦中那个境界是清净的,是清净寂灭的,你相不相信?你醒过来想一想,相信了,为什么?梦全是虚妄的。正在作梦的时候,那个梦境怎么不是清净寂灭的?那个梦中境界是从无生有,有即是无。可是你在那个境界,你不知道自己在作梦,你把那个梦境当作真事,所以你在那里起分别、起执著,那你也是造业,也在里头受苦,受报。等到醒来之后想,一场空,什么也没有,惑也没有,业也没有,果报也没有。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他觉的是什么?他晓得我们现前十法界依正庄严不过是一场梦境而已。所以,他在这个境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住的是一真法界,他住的是不思议解脱境界,就这么回事情。所以妙不可言!
我们今天怎么样修行,说实在话,我们从无始劫以来就修到今天,还是修成这个样子,没入境界。为什么不入境界?就是始终把这个境界当真实,在这个里面虚妄分别执著、起心动念;换句话说,无始劫以来修到今天,说的是修佛法,其实统统修的众生法,什么时候曾经学过佛法?几时你要学佛法了,那就是回光返照,一念就成佛了。由此可知,我们用分别执著、用意识心来学大乘、一乘佛法,这个大乘、一乘还是世间法。清凉大师说得明白,用意识心(意识心就是分别心、执著心)来修学佛法,它的结果就是增长邪见。如果离开了经典,以意识心来修禅定,禅定是行门的总纲,不管修学哪个法门都是修定,大师说,它的结果是增长无明。譬如我们这七天法会,如果我们不讲经,也不讲开示,大家都在这里念观世音菩萨,结果恐怕大多数都是增长无明。每天给你讲经,不念佛,天天在字里行间去思惟、去幻想,增长邪见。我们现在两种都有了,两种都有要是搞得不好,就是又增长无明又增长邪见,麻烦可大了!所以一定要会,这个里头有善巧。如果你会了的话,你听经增长智慧,念佛是打断无明,这个功德就殊胜,就不可思议了。这是讲的佛法。我们把这几句念下来。
「性相常住,循业发现,十界差殊」,这里讲十法界就是这么来的,这把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了。真实法里面是性相常住,变现为十法界庄严,那就是循业发现。这个道理,佛在《楞严经》里面给我们讲得非常清楚,《楞严》过去我讲过很多遍。底下两句话非常重要,诸位一定要牢牢的记住,「九界皆权,佛界为实」。因此,九法界我们都不能分别执著,你才能够入佛法界。下面这个几句对我们现前来讲很重要,为什么?我们毕竟还没有能够舍妄想执著,没有能够舍掉。没有能够舍掉就是凡夫,既是凡夫,必定是起惑、造业、轮回,所以底下这几句话就重要了。
「如造上品恶因,报在地狱」,地狱就是这么来的,本来没有,是你自己变现出来的。不是佛、菩萨、阎罗王造一个地狱,你造了罪业,把你送到里面去受罪,不是的,没有,是你自己变现的。你要不信,我们可以做个比喻,譬如我们这个心有恶心,常常想害人,你就会做恶梦,梦里头梦到恶人要害自己,不是你害别人就是人家害你自己,你会做恶梦。你的心要是纯善的心,你做的梦是好梦;你心是清净心,你就不作梦。你既然晓得梦是自己心变现的,告诉你,十法界统统是自心变现的,地狱是自己变现的,恶鬼也是自己变现的,没有一法不是你自己心变现的。所以修行最要紧的是修心!什么叫上品恶?什么叫中品恶?在此地就不能给诸位详细的讲,注疏里面大家自己好好的去看。「中品恶因,报在饿鬼。下品恶因,报在畜生。修下品善因,感人趣。中品善因,感修罗趣」,趣就是我们讲道,中品善因,感修罗趣,这是指天阿修罗。「上品善因」,这是生天。「说四谛法,证声闻果。说因缘法,证辟支果」,辟支是缘觉。「说六度法,证菩萨果。此九皆权,不得云妙」,这个妙,单指佛法界;换句话说,单指一真法界,这才是妙。所以底下有一句说,「唯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这才叫妙。
再看心法,在一百三十四面最后一行。「心法者,以十法界千差万别,唯一心造。」佛在《华严》里面告诉我们,「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心很难懂,所以禅家常讲,「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成佛就是认识心、明了心了。心在哪里?心是什么样子?这是很大的问题。《楞严经》一开端就提出这个问题,「七处徵心」,找不到心在哪里。「十番显见」,佛告诉我们,心就是六根的根性。六根的根性也不好懂,根性是尽虚空遍法界,不是说我们见性,见性就在我们眼睛里面,那就错了,怎么样你也无法体会。如果见性真的就在我们眼睛里面,我们眼睛瞎了,那见性也完了。你读读《楞严》看,眼根有生有灭,见性不生不灭。所以,阿难找不到心在哪里。真心尽虚空遍法界,妄心也是尽虚空遍法界,那你要问了,妄心为什么也尽虚空遍法界?因为真妄是一不是二,悟了就真,迷了就妄,迷了叫阿赖耶,悟了叫真如本性。只换名词,绝没有换其他的,只是换个名称而已。
「此心能相能性」,性是本体,相是能现相。像我们每天晚上作梦,做的梦都不一样,你能作梦的心是一,所作的梦,你们哪一位做过梦曾经做过相同的梦?有几个人做的完全相同的梦?这个很少有。它能够现相,能现相的心是一个,所现的境界相,跟诸位说无量无边,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自己心变现的境界。「能凡能圣」,你迷了现的是凡夫相,觉悟了现的是佛菩萨相,都是这一个心。「能善能恶」,一念慈悲,心就善,一念瞋恚,所谓是百万障门开。「能佛能众生」,能成佛,也能成九界众生。由此可知,我们自己这个心真是万德万能。万德万能的心,就看我们自己如何去运用。诸佛菩萨大用无方,所以才能够随类化身,像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你要问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能力?本能如是,经上常讲「法尔如是」,法尔是本来就具足这个能力。佛很明白的告诉我们,并不是说这种能力只有他有,而是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都有心,既有心,换句话说,哪一个人没有这个能力!我们有这个能力不会用,这才叫冤枉。为什么不会用?第二行就说得很清楚,我们接著念下去。
「故曰,心如工画师,作种种五蕴」,这两句话是《华严经》里面的。底下几句话就重要了,「特人不自观心」,这句话就是佛之所以成佛,菩萨之所以成菩萨,就是他会观心。观音菩萨之所以能成为观音菩萨,你看《楞严经》里面讲的修行的方法,他就是会观心,所谓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反闻就是观心。这个方法,我们在这一会当中要跟诸位同修细细的来讨论,这是修行关键的所在。你要是不懂,不管你怎么苦修,刚才跟诸位说过了,你还是修的众生法,不会有成就。修的众生法,你是修的人天福报,你福报大了,福报大了烦恼也多。不要说我没有福报的人有烦恼,福报大的人我看烦恼更多!这就是你没有能够摆脱众生法。
「若能修摄其心,观一切法,本来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这个经上没有句读,诸位听的时候可以把它圈起来,这个经是赠送给诸位的,将来你们自己带回去,「无所有性,观心无心,法不住法,当下了悟,当下解脱,如大圆镜,普照十方,此心法何其妙哉」。这是把心的体、相、作用它的妙处都给我们点出来了,实在是妙,妙不可言!「佛无别法,即心是佛,心不自心,即众生心。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所以,这个三法皆不可思议,三法都称之为妙。
这个地方我们只说一个大概,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晓得心法的重要。我们今天所有的功夫都应当用在心法上,会用功的人,就像清凉在《华严》里面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如果你要觉得处处还有障碍,那是你不会用心,会用心的人没有障碍,不会用心的人处处有障碍。会用心的人,所有的境界都是自己「修摄其心」的增上缘,不会用心的人,所有的境界都变成障碍。不但逆境是你的障碍,顺境更是障碍,为什么?顺境里面你起贪心,你起悭吝心,你舍不得放下,所以顺境的障碍比逆境还要大!佛法的修学先从逆境里面修,先学苦行,大迦叶尊者为榜样,修头陀行。到逆境的时候没有障碍,心得清净了,再修顺境。顺境是以善财童子为榜样,你看善财童子一出生,他家里的环境,连草木都长成金芽、银芽,都现的七宝,那是现的一片顺境。顺境再圆满了,顺境里不动心了,那就成佛了。
可见得会修心的人,无论在什么境界都是增上缘,无论是什么人,善人、恶人都是善知识,都是佛菩萨。不善修心的人,给诸位说,佛菩萨来了也是魔,也是障碍。譬如你念佛,你念得那个心刚刚清净,要得一心了,忽然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现在你面前,你的心一欢喜,你的定完了,一心马上没有了。那个阿弥陀佛、那个观音菩萨就是魔,把你一心破坏了,你的功夫就失掉,再也得不到了。所以《楞严经》里面讲,不管什么境界现前,统统不要理会,见如不见,闻如不闻。你要观心,决定不能放弃你的功夫,这个观心就是观世音菩萨「入流亡所」,就是那个入流。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所用的功夫就是入流两个字,入流就是向内观照,不向外攀缘,向内观照。一失掉了观照的功夫,心就被外面境界牵走了,这是用功的人讲大病。
下面有讲,「本迹二门,皆具十妙」,这在一百三十五页最后一行。在这个地方,我只跟诸位提示什么叫本,什么叫迹。本,是佛在果地上的境界,前面讲十法界,佛法界是本,其余的九法界都叫迹,佛可以非常自在无碍的示现在九法界利益众生。本迹皆具十妙,这个十是表法的意思,不是定数,是表无量无边,无有一法不妙。无量无边的法说不尽,归纳为十大纲领,略说而已。这个里面,在一百三十六面我们看到,有「境妙、智妙、行妙、位妙、三法妙、感应妙」,这些经文、注疏诸位自己去研究、去看,重要的地方我跟诸位提一提。
境是讲境界,境界无量无边。智是讲的智慧,佛法里面所说的一切种智,这是如来果地上的智慧,也是我们真心(就是一心)本自具足,这是真智慧。起作用的时候就叫做道种智,也叫做后得智,或者叫做权智,是为他受用的。自受用的就是根本智,就是一切种智。自受用的是什么样子?《般若经》上常说「般若无知」,自受用的就是无知。对别人讲,他受用是无所不知。也许诸位心里面有疑惑,我们自己受用应该无所不知,他受用的时候,他无知,我无所不知。这就迷了,这就叫颠倒错乱,这就迷了,无明就这么起来的。所以《楞严》上说得很好,富楼那尊者请教释迦牟尼佛,我们这个无明从哪来的?什么原因而有无明?佛讲得很好,「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明的根本就是这么来的。我有智慧,我样样都通,这就是无明的根本。佛与大菩萨,你问他,他一无所知。我们读《六祖坛经》,人家请教六祖,六祖自己说他无知,他什么都不会。自受用里头是无知无能,他受用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要懂得这种甚深的道理。我们要求的智慧求什么?求无分别智,要求这个,这是真智慧。所以佛法那些方法,都是叫你求根本智,根本智怎么求?根本智就是清净心。所以,归结到究竟,还是讲的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里面有无量无边的智慧,但是这个智慧它不起作用,所以叫无分别智,它不起作用。别人来问,问什么你就能答覆什么,那叫后得智,为他受用,那真是无所不知。本身在清净心、在定中,你问他,什么能干他也没有,他要替别人服务、替大家做事,他表现的是无所不能。所以我们不能把他受用当作自受用,把自受用当作他受用,这就是颠倒错乱。《弥陀经》里面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个意思很深很深。佛法的智慧是从清净心当中开发出来的、显现出来的,修清净心则必须要修戒律,就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没有说是没有得定,智慧就开了。无定的智慧,佛法里面讲狂慧,是属於世智辩聪,不是般若智慧。
第三讲行,行是行为,行是造作。行一定要以智为基础,你这个行为是智慧的行为,智既然妙,行哪有不妙的!所以修行重要的是心行,心正了,我们身与口自然就正。特别是在中国的禅宗,注重从根本修,从根本修就是从心地上修。最近我们馆长启请讲《梵网菩萨心地》,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这部书只有两卷,一个小册子,将菩萨修行的,就是心、行、境界、理论、方法、总纲领完全提示出来。《梵网经》也是属於一乘经典,一般古大德判教,判一乘经的只有三种,《华严》、《法华》、《梵网》,这三部经是一乘佛法。换句话说,我们要修华严境界、要修法华境界,离开了梵网菩萨心戒,那就不得其门而入。《华严经》有地位,虽然讲四十一个阶级,它又说「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所以它是圆教经典。《法华经》里面更妙,它「不落阶级」,就像永嘉大师对六祖所说的一样,不落阶级。这句话在一百三十七面第一行,它上面有一句,「今经圆位,不落阶级」,确实属於究竟一乘。
再看第二行,第二行这一条很重要,「三法妙」。「三法即三轨」,轨是轨则、轨道,换句话说,必须要遵循的,离开这个轨道,你就差错了。十妙里头其余的九条,你记得也好,不记得也没关系,这一条是一定要记住。为什么?对你用功,它是一个重要的指导纲领。第一个「真性轨」,这是修行第一个必须具备的条件。真性就是真心,我们讲菩提心里面直心,佛在《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至诚心。连世间人拜神也常说诚则灵,不诚就不灵,真性就是至诚心。不但在出世间法这是第一个重要的修学纲领,世间人讲学问、讲修养也把它摆在第一,儒家的教学所谓诚意、正心,就是说的这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就是我们这个地方讲的行妙,致知是我们讲的智妙,诚意、正心就是我们此地讲的三法妙。儒家也了不起!
这是讲用心,我们一定要用真诚之心,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要用真诚。不要说别人都欺骗我、用假心对我,我还要用真心对待他?那你要问,别人甘心堕落生死轮回,你也甘心吗?你要成佛、要成菩萨,你用的心跟他就不能一样。成佛、成菩萨,了生死、脱轮回,证一真法界,就一定要用真心,这是不能不知道的。不管人家用什么心来对我,我只用一个心待人,只用一个真诚,决定不变。这是你学佛你有了基础,你具足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在因缘里面讲这叫亲因缘,这叫佛性种子。
第二个条件是「观照轨」,这就是用功的要领。无论你修学什么法门,一定要有观照的功夫,没有观照功夫,你这个法门是白修了。为什么?没有观照你不能得定、不能开慧。不能得定就不能断烦恼障,不能开慧就不能破所知障,二障不破那是六道凡夫。所以,不能没有观照。古大德给我们讲修行功夫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就是观照,再升一级就是照住,再提升一级就是照见。这三个功夫用在念佛法门上,观照得功夫成片,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你念佛里头没有观照,虽然念一辈子佛,还是不能往生。诸位要记住,我们不是这一生学佛,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念佛法门,都没有能够往生西方世界。什么原因?就是念这一句佛号里头没有观照功夫。所以念了一生佛,生生世世念佛,那个佛号都变成福报,变成人天福报。我们这是要觉悟。照住就是得念佛三昧,事一心不乱。照见就是理一心不乱,那个境界跟《心经》里面所讲的一样,「照见五蕴皆空」,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的。诸位要深入研究这个道理,要想明白这个方法,你看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他说得很清楚,也说得很多。所以观照我们一定要晓得。观照还是用的意识心,到照住也是用的意识心,照见就不用意识心了,用意识心不能照见。
何谓观照?观照就是我们常常自己能提醒自己,就是观照。譬如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起心动念了,起了贪心,马上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就提醒我们观照的功夫。我怎么又迷了?怎么又起心动念了?心又往外跑了?一提起佛号,把这个心就收回来了,这是观照功夫。心不往境界上跑,不向外去留意,把心收回来;外面境界还是一样清楚,心不被境界所转,这就是观照的功夫。这个功夫浅,但是要做,要不断的去做,为什么?一失去观照,心马上就被外面境界牵跑了。所以古人讲「不怕念起」,念是妄念,「只怕觉迟」,觉就是观照。心里一念不平、一念瞋恚,立刻想到「南无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就心平气和,瞋恚自然就消除。所以它有这个功德在。
佛菩萨的名号,帮助你观照的,经文重要的句子,帮助你观照的,所以你要记得。我们在一切境界里头,放不下的时候、过分认真的时候,想到《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有什么放不下的?想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还有什么好执著的?这一放下、一不执著了,你看看这个心多自在,患得患失那个妄想立刻就消除,这就叫观照。时时能够提得起观照,你看境界哪有不自在的?前面跟你讲的,什么叫会用心?会用心的就是常常提起观照,会用心。不会用心的人,他这个观照提不起来,不管他每天念多少部经,念多少万声佛,他里头没有观照的功夫,都不起作用;不能断烦恼,不能开智慧,不能成就功德。
底下讲「资成轨」,资成就是所有的境界都资助我们、成就我们,了不起的功德。诸位不要以为善缘是资成我们,逆缘的资成更大。本经「提婆达多品」,释迦牟尼佛赞叹提婆达多,提婆达多是恶人,处心积虑要害释迦牟尼佛,要把他害死,总是障碍,总是找麻烦。释迦牟尼佛说,如果没有提婆达多善知识,他不能圆成佛道,他之所以能够成佛是提婆达多资助成就他的。提婆达多堕地狱了,为什么?障碍佛法,破佛。释迦牟尼佛派了目犍连,几个有神通的大弟子到地狱里去问候他,看到他在地狱享受比天堂还舒服。他谤佛毁法这是他的罪,堕地狱,他有那么大的福报在享受,他帮助释迦牟尼佛成佛,这个功德多大,这个福报太大了!所以一方面堕,是一方面又在享受,你看果报真是不可思议!
他害那个人,结果那个人不但没有害到,反而帮他成佛了。他害那个人的心堕地狱,帮助那个人成佛这个福,在地狱里头享福也比天堂还舒服。你看,不是众生法妙吗?假如那个恶人,譬如障碍佛,佛要是一念瞋恨心起来,你障碍我,我总得要报复你,好了,提婆达多堕地狱受罪,释迦牟尼佛也得堕地狱受罪。诸位晓得,你一个人成就,一切人都成就;你一个人堕落,大家统统堕落。你们想想看这个道理,合不合理?佛是讲理的,不是不讲理的人。我们想想真有理!有理才有这个事,资成轨。
所以,在「法师品」里面,佛说,如果一个修行人能够以三轨自持,守住这三个法则,再能够修「安乐行品」里面的四种安乐法,那你是在任何境界里面都可以随心所欲、得心应手,一切的障碍、灾难自然消除。可见得法法皆妙,唯在我们自己要通达这个道理,要在境界当中会用心,那就无有一法不妙了。
「感应妙」,我们留在「普门品」里面讲。「神通妙」,在一百三十八页第四行。这里头有两句话,第四行当中,诸位看「七神通妙,神谓难测,通谓无碍」,诸位记住这两句就好。因为有很多人把神通都误会了,错解了意思,这是神通两个字正确的解释。神是什么?超越我们的常识,所以说不可思议。通是通达无碍,是这个意思。「说法妙」,特别是赞叹这部经,佛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废权立实」,就是完全说真实话。在过去,有许多境界随顺众生说的,法华会上完全是说佛自己亲证的境界。这是说法之妙,所以称之为《妙法莲华经》。
「眷属妙」里头也提到提婆达多,在一百三十九面最后一行。看「应生眷属」好了,倒数第三行,第五这一小段,应生眷属,应是应化。「华严云,佛初托胎」,佛要到我们人间来,他也要来投胎,跟我们人一样,没有两样。「诸法身大士,侍卫下生」,所以说「一佛出世,千佛拥护」,那些佛与大菩萨都发心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来做他的眷属,所以也都来下生了,「散降余胎」。有的人「作亲中冤」,是释迦牟尼佛的兄弟,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兄弟,但是跟他做冤家。其实都是佛菩萨化身的,都不是真的,哪有真正冤家!「引诸业者」,像弟子当中六群比丘,那真是恶人吗?也是示现的。就好像大家来捧释迦牟尼佛,你来唱个主角,我们都给你做配角,把这一台戏唱得圆圆满满,表演得有声有色,是这么来的。如净饭王、摩夜夫人,这是佛的父亲跟母亲,「乃千佛父母」。罗睺罗,「罗云」,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千佛之子」。「调达」就是提婆达多,「是善知识」。「诸声闻等内秘外现者是也。如是眷属,前后围绕」,这是讲的眷属妙。全都是教化我们的,佛在那里教化我们,围绕佛的大众个个都是我们的善知识,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在他表演当中,真正觉悟到宇宙人生的道理。底下讲「功德利益妙」,这个功德决定真实。
下面则讲到「本门」,本门里面这个文也很长,我们只看后面的「本利益妙」,在一百四十三面第一行。「如今之成熟者,由於大通时覆讲之益」,我只跟诸位说这一句,特别提醒诸位复讲的利益。这是讲释迦牟尼佛本身的事情。他在发心学佛的时候,那个时候,也是无量劫之前,有一尊佛叫大通如来,他是王子,当时有十六个王子,听了佛讲经之后,他们复讲。所以佛门里面这些法师,他们的出身都是从复讲而来的。复讲并不是我们中国人所发明的、所提倡的,由来久远,大通如来那个时候就复讲了,在我们中国过去丛林里面叫讲小座。
所以,佛门的法师是这样培养的,从前没有什么办佛学院的。法师讲经,选拔听众当中哪些人有这个天赋、有这个志愿,他将来有这个志愿出来做法师,弘法利生,讲经说法。他要有这个志愿的话,老法师一定就把他请出来,叫他复讲。复讲就是讲小座,早晨我们讲的这一段经文,复讲的人他很用心的听,为什么?到下午的时候,他要把这段经文重复讲一遍,讲给大家听。不复讲的人听经,给诸位说大概只能听个二成、三成,为什么?不用心。复讲的人大概可以听到五、六成,为什么?下午要我讲,我不能不用心听,用心就不一样。我们过去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我们学讲经的这些人都坐在第一排,靠得最近。因为那个时候,扩音器是有了,没有录音机,靠得近听得清楚,很用心的听。为什么?到第二天、第三天就要复讲。是从复讲当中出来的。在台湾这些讲经的老法师们,他们的出身也是复讲出来的。
有一年演培法师回国,有一些居士们带他到乌来去玩,他也请了我一道,我跟他坐在一起,讨论到佛学院的事情,他谈到佛学院就摇头。他说他的出身是在谛闲老法师座下讲小座,就是复讲,他的基础在那个地方奠定的。那个时候他很年轻,他十几岁出家,做沙弥的时候,他很聪明,谛闲法师很喜欢他。谛老圆寂之后,他就跟倓虚法师。所以,这些法师都是出身在复讲。这种方法现在人是不屑学,认为这个方法太古老、太笨了,你要学新方法,新方法出不了人才。复讲这个方法从大通如来一直到释迦牟尼佛,从释迦牟尼佛可以说一直到我们前几代,都用这个办法成就。今天佛学院办的虽然多,佛学院出来几位法师?台中李老师教学用复讲的方法,两年当中成就了二十多个人,这二十多个人个个都能上台、都能讲经。我还没有看到哪一个佛学院,能够说在两年当中能成就这么多人。所以我们要重视复讲,然后才能够流通大法。「观世音普门品」是弘法流通,这才是真正利益。
底下我们把它念下去,「然六百八十万亿恒沙之众获益,岂无先世之缘哉。若非有益,安得覆讲而得度?当知今世之得益,又待后世之成熟。况后世之得益,岂无成熟之得哉?如是诸佛三世益物」,物是指九法界的众生,如果说人,人不能包括天,不能包括三恶道;说物,这一个字就把九法界有情众生统统包括在其中了,「化化不绝,是本利益妙」。所以,诸位真正发心,一定要学讲,学讲从复讲开始,先学复讲。
下面是讲「莲华」,莲华是比喻,注子里面说得很清楚,我们在此地把它略掉了。表解里头简单的提示,皆以喻妙法。莲花是因果同时,开花的时候当中就有莲子,取「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取这个比喻、取这个意思,来喻这个妙法。
「经」之一字,「具」,具是具足,「贯摄常法」这四个意思。这四个字大乘里面都有注解,诸位一看就能够明了。到这里我们只是把经题给诸位简单的介绍出来。
底下有乘摄、教体、宗趣,这个地方应当是把线要拉到释题这个地方来才对,他把这个当中断掉了,这是画表的人他不懂这个格式。这一段我希望诸位看,我们也不必讲了。我跟诸位列的表是个纲领,你们把玄义里头一对照就清楚了,这几句都是玄义里面摘录出来的;换句话说,是玄义里头最重要的句子。玄义记不住,把这几句记住就好。今天晚上我再跟诸位介绍品题,就是入这部经了,以下册「普门品」为中心,上册就用不上了。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这一次在我们观音佛七当中,为了求得解行相应,所以在七天当中,每一天有四个小时讲经,四个小时称扬菩萨圣号。在讲席当中,我们采取前清大义法师的《法华经大成》,法会圆满之后,这部经就赠送给诸位结缘。所以听经的时候,诸位最好认定自己的经本,你们在这个本子上,如果有重要的地方,记录下来都可以,将来自己把经本带回去。
在讲经之初,我们还是必须要将经题给诸位做个简单的介绍。经题在上册,上、下两册都放在诸位的面前。为了讲解方便起见,我先列了个大纲,这个大纲也发给诸位了。本经的经题在上册第一百三十页,诸位可以打开经本,一百三十页第五行,《妙法莲华经》。大义法师的注解,在《法华经》注疏里面是值得赞扬的,注解的名称叫「大成」,意思就是集古注之大成。他注经的体例,不是遵循天台家风,而是采取华严「十门开启」,我们在玄义里面可以看到。这次我们不讲玄义,因为我们的时间不多,讲经只能有十二次,每一次两个小时,所以玄义我们就把它省略了。但是题必须要介绍。
题的解释,诸位请看一百三十二面,翻开一百三十二面,最后一行,在当中有个「妙」字,「妙字是能赞之辞」。再看「法」这个字,法也是在这一面倒数第四行最后一句,第四个字,「法即十界十如权实之法」,这是《法华经》里面所讨论的中心论题。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经所讲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权实之法。再将这个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这三种就是「众生法、佛法、心法」。「如是三法,元是一心」,心法是体,佛法跟众生法都是相、用,觉悟了就叫做佛法,迷了就叫做众生法。我们在表解上面,这个表解他们写的时候因为不懂得教义,所以有许多线条都画错了。心法,我们在表解里面看,后面这个括弧它这线画得太短了,应当要连接到心法这个地方,因为它是体。悟心法,这个心法就叫佛法,迷心法,这个心法就叫众生法。可见得法原来是一,哪有二?所以三法原来是一心。括弧里面说「此经为诸佛之心宗」,著重在心法上,所以才称之为「经中之王,王於三藏」,意思就是在此地。
为了讲解方便起见,先解释「法」字,然后再来说这些法是如何之妙。先说众生法,在一百三十三面第一行,「众生法者,因迷有故」,众生法从哪来的?就是迷了心法而来的,就是而有的。「以不了真如法一」,了是明了,由於我们不能够明了真如法是一。你看,真正明了的人他懂得,《华严经》里面讲,法界是一,没有二,唯有一才称之为真,叫一真法界。二,二就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法界原本是一真。怎样才能够明了真如法一?这要从心地上去做功夫,正是《弥陀经》里面所提倡的一心不乱,一心是真心,一心所现的法界就叫做一真法界。所以,如果要想证得一真法界,也就是说,入华严无碍境界,必须要一心。由此可知,修行的重点就是在一心不乱。凡夫之迷就是迷失了一心,所以在一法界里面才看出无量的法界。
底下讲「妄受五蕴色心」,受是感受。五蕴,《心经》里面常讲,色、受、想、行、识,归纳起来不外乎色、心二法。色是讲的物质,心,现在所讲是精神,你在物质、精神上有种种的感受,这些感受都不是真实的。「虽为垢衣所缠」,这意思就是讲无量无边的无明烦恼,「其性本来净妙」,虽然我们被无明烦恼所缠缚,我们的真性并没有失掉,还是那么样的清净,还是像《法华经》里面讲的「本迹十妙」。佛在一切大乘了义经典常常给我们开示,说我们的真心是不生不灭的,说我们的境界也是清净寂灭。我们听了,有人相信、有人不信、有人是半信半疑,必得自己亲证这个境界,才算是正信。佛教给我们的目的,也是希望我们能够证得。
后面有几句话,在这一页的第四行,我们从第三个字看起。「众生迷而不知」,就是不明了诸法实相,「如来出世,原为开示众生本妙知见」,这就说明佛为什么出现在世间。「知见一开」,这就是佛法里头常讲的正知正见、佛知佛见,《法华经》里面所说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知见一开,则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这两句话与《华严经》上所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是一样的境界。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入这个境界?那就像观世音菩萨所讲的,断六结,证三空,这个境界就现前了,也正是《心经》里面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如果诸位要问,这在菩萨地位上究竟是何等地位?要依《华严》、依《法华》来说,这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地位;要是依别教来说,则是初地菩萨的地位。但是,我们所依据的经典都是圆教一乘经典,所以我们应该以圆教来看,圆初住。而在念佛法门里面讲,理一心不乱就是圆初住的地位,一证得理一心就是证得圆初住。所以,一心不乱里面,就是理一心,里面的境界还有浅深不同,这是我们在大经里面读得很多。初住以后一直到如来地,还有四十一个位次,这四十一个位次都是理一心的境界。由此可知,理一心,就是同样证得理一心,浅深差别很大。这是说初住菩萨所见到的诸法实相。
说这些话,对我们初学人来讲不是没有作用的,有很大的作用。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了,就晓得我们自己修行目标在哪里、方向在哪里,我们自己修学应该要怎样去用功,我们现前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我们为什么不能够悟入佛知佛见。佛知佛见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我们要能常常提起这个疑问。再仔细去想想,原来我们犯了很大的毛病,那就是在一切境界当中,无时无刻不在那里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诸位想想,这样怎么能够得一心?
在一切环境里面禁不起考验,心总是为境界所转,这就叫众生法。如果不能够离开众生法,怎么能够证得佛法?离开,不是说我们把众生法界摆脱掉,为什么?因为众生法界跟佛法界是一法界,不是二法界,你怎么能摆脱得掉!如何摆脱?是从内心摆脱,那就是在众生法里面离一切分别执著,就是佛法。如果在众生法里面起分别执著,佛法就变成了众生法;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众生法就是佛法。
我们再看底下,佛法里面怎么说的,这是诸位特别要知道,就是佛法跟众生法是一法,不是二法。我们讲迷、讲悟,起心动念就叫迷,在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就叫觉。这个事情,我们到入了经文的时候,还要跟诸位细细的来商量。因为「普门品」诸位是常常读诵,有许多人都能够背得,它最重要的就是在前面几句;也就是说,我们与菩萨如何能够求得感应,如何跟菩萨打成一片,然后才知道,观音菩萨十二大愿,愿愿都是真实不虚。
此地说,「佛法者,佛乃大觉圣人,觉世出世法,本来寂灭」,不但说是出世法本来寂灭,世间法也本来寂灭。世间什么法?就是我们现在这个生活环境,我们的身心、我们所处的人事环境、我们所处的物质环境,本来清净寂灭。何以我们现在感觉得烦恼重重、业障深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是你迷了。烦恼、业障都不是真实的,不但烦恼、业障不是真实的,连果报也不是真实的,就跟作梦一样。因为你在梦中,你不觉,我再告诉你,梦中那个境界是清净的,是清净寂灭的,你相不相信?你醒过来想一想,相信了,为什么?梦全是虚妄的。正在作梦的时候,那个梦境怎么不是清净寂灭的?那个梦中境界是从无生有,有即是无。可是你在那个境界,你不知道自己在作梦,你把那个梦境当作真事,所以你在那里起分别、起执著,那你也是造业,也在里头受苦,受报。等到醒来之后想,一场空,什么也没有,惑也没有,业也没有,果报也没有。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他觉的是什么?他晓得我们现前十法界依正庄严不过是一场梦境而已。所以,他在这个境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住的是一真法界,他住的是不思议解脱境界,就这么回事情。所以妙不可言!
我们今天怎么样修行,说实在话,我们从无始劫以来就修到今天,还是修成这个样子,没入境界。为什么不入境界?就是始终把这个境界当真实,在这个里面虚妄分别执著、起心动念;换句话说,无始劫以来修到今天,说的是修佛法,其实统统修的众生法,什么时候曾经学过佛法?几时你要学佛法了,那就是回光返照,一念就成佛了。由此可知,我们用分别执著、用意识心来学大乘、一乘佛法,这个大乘、一乘还是世间法。清凉大师说得明白,用意识心(意识心就是分别心、执著心)来修学佛法,它的结果就是增长邪见。如果离开了经典,以意识心来修禅定,禅定是行门的总纲,不管修学哪个法门都是修定,大师说,它的结果是增长无明。譬如我们这七天法会,如果我们不讲经,也不讲开示,大家都在这里念观世音菩萨,结果恐怕大多数都是增长无明。每天给你讲经,不念佛,天天在字里行间去思惟、去幻想,增长邪见。我们现在两种都有了,两种都有要是搞得不好,就是又增长无明又增长邪见,麻烦可大了!所以一定要会,这个里头有善巧。如果你会了的话,你听经增长智慧,念佛是打断无明,这个功德就殊胜,就不可思议了。这是讲的佛法。我们把这几句念下来。
「性相常住,循业发现,十界差殊」,这里讲十法界就是这么来的,这把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了。真实法里面是性相常住,变现为十法界庄严,那就是循业发现。这个道理,佛在《楞严经》里面给我们讲得非常清楚,《楞严》过去我讲过很多遍。底下两句话非常重要,诸位一定要牢牢的记住,「九界皆权,佛界为实」。因此,九法界我们都不能分别执著,你才能够入佛法界。下面这个几句对我们现前来讲很重要,为什么?我们毕竟还没有能够舍妄想执著,没有能够舍掉。没有能够舍掉就是凡夫,既是凡夫,必定是起惑、造业、轮回,所以底下这几句话就重要了。
「如造上品恶因,报在地狱」,地狱就是这么来的,本来没有,是你自己变现出来的。不是佛、菩萨、阎罗王造一个地狱,你造了罪业,把你送到里面去受罪,不是的,没有,是你自己变现的。你要不信,我们可以做个比喻,譬如我们这个心有恶心,常常想害人,你就会做恶梦,梦里头梦到恶人要害自己,不是你害别人就是人家害你自己,你会做恶梦。你的心要是纯善的心,你做的梦是好梦;你心是清净心,你就不作梦。你既然晓得梦是自己心变现的,告诉你,十法界统统是自心变现的,地狱是自己变现的,恶鬼也是自己变现的,没有一法不是你自己心变现的。所以修行最要紧的是修心!什么叫上品恶?什么叫中品恶?在此地就不能给诸位详细的讲,注疏里面大家自己好好的去看。「中品恶因,报在饿鬼。下品恶因,报在畜生。修下品善因,感人趣。中品善因,感修罗趣」,趣就是我们讲道,中品善因,感修罗趣,这是指天阿修罗。「上品善因」,这是生天。「说四谛法,证声闻果。说因缘法,证辟支果」,辟支是缘觉。「说六度法,证菩萨果。此九皆权,不得云妙」,这个妙,单指佛法界;换句话说,单指一真法界,这才是妙。所以底下有一句说,「唯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这才叫妙。
再看心法,在一百三十四面最后一行。「心法者,以十法界千差万别,唯一心造。」佛在《华严》里面告诉我们,「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心很难懂,所以禅家常讲,「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成佛就是认识心、明了心了。心在哪里?心是什么样子?这是很大的问题。《楞严经》一开端就提出这个问题,「七处徵心」,找不到心在哪里。「十番显见」,佛告诉我们,心就是六根的根性。六根的根性也不好懂,根性是尽虚空遍法界,不是说我们见性,见性就在我们眼睛里面,那就错了,怎么样你也无法体会。如果见性真的就在我们眼睛里面,我们眼睛瞎了,那见性也完了。你读读《楞严》看,眼根有生有灭,见性不生不灭。所以,阿难找不到心在哪里。真心尽虚空遍法界,妄心也是尽虚空遍法界,那你要问了,妄心为什么也尽虚空遍法界?因为真妄是一不是二,悟了就真,迷了就妄,迷了叫阿赖耶,悟了叫真如本性。只换名词,绝没有换其他的,只是换个名称而已。
「此心能相能性」,性是本体,相是能现相。像我们每天晚上作梦,做的梦都不一样,你能作梦的心是一,所作的梦,你们哪一位做过梦曾经做过相同的梦?有几个人做的完全相同的梦?这个很少有。它能够现相,能现相的心是一个,所现的境界相,跟诸位说无量无边,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自己心变现的境界。「能凡能圣」,你迷了现的是凡夫相,觉悟了现的是佛菩萨相,都是这一个心。「能善能恶」,一念慈悲,心就善,一念瞋恚,所谓是百万障门开。「能佛能众生」,能成佛,也能成九界众生。由此可知,我们自己这个心真是万德万能。万德万能的心,就看我们自己如何去运用。诸佛菩萨大用无方,所以才能够随类化身,像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你要问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能力?本能如是,经上常讲「法尔如是」,法尔是本来就具足这个能力。佛很明白的告诉我们,并不是说这种能力只有他有,而是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都有心,既有心,换句话说,哪一个人没有这个能力!我们有这个能力不会用,这才叫冤枉。为什么不会用?第二行就说得很清楚,我们接著念下去。
「故曰,心如工画师,作种种五蕴」,这两句话是《华严经》里面的。底下几句话就重要了,「特人不自观心」,这句话就是佛之所以成佛,菩萨之所以成菩萨,就是他会观心。观音菩萨之所以能成为观音菩萨,你看《楞严经》里面讲的修行的方法,他就是会观心,所谓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反闻就是观心。这个方法,我们在这一会当中要跟诸位同修细细的来讨论,这是修行关键的所在。你要是不懂,不管你怎么苦修,刚才跟诸位说过了,你还是修的众生法,不会有成就。修的众生法,你是修的人天福报,你福报大了,福报大了烦恼也多。不要说我没有福报的人有烦恼,福报大的人我看烦恼更多!这就是你没有能够摆脱众生法。
「若能修摄其心,观一切法,本来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这个经上没有句读,诸位听的时候可以把它圈起来,这个经是赠送给诸位的,将来你们自己带回去,「无所有性,观心无心,法不住法,当下了悟,当下解脱,如大圆镜,普照十方,此心法何其妙哉」。这是把心的体、相、作用它的妙处都给我们点出来了,实在是妙,妙不可言!「佛无别法,即心是佛,心不自心,即众生心。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所以,这个三法皆不可思议,三法都称之为妙。
这个地方我们只说一个大概,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晓得心法的重要。我们今天所有的功夫都应当用在心法上,会用功的人,就像清凉在《华严》里面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如果你要觉得处处还有障碍,那是你不会用心,会用心的人没有障碍,不会用心的人处处有障碍。会用心的人,所有的境界都是自己「修摄其心」的增上缘,不会用心的人,所有的境界都变成障碍。不但逆境是你的障碍,顺境更是障碍,为什么?顺境里面你起贪心,你起悭吝心,你舍不得放下,所以顺境的障碍比逆境还要大!佛法的修学先从逆境里面修,先学苦行,大迦叶尊者为榜样,修头陀行。到逆境的时候没有障碍,心得清净了,再修顺境。顺境是以善财童子为榜样,你看善财童子一出生,他家里的环境,连草木都长成金芽、银芽,都现的七宝,那是现的一片顺境。顺境再圆满了,顺境里不动心了,那就成佛了。
可见得会修心的人,无论在什么境界都是增上缘,无论是什么人,善人、恶人都是善知识,都是佛菩萨。不善修心的人,给诸位说,佛菩萨来了也是魔,也是障碍。譬如你念佛,你念得那个心刚刚清净,要得一心了,忽然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现在你面前,你的心一欢喜,你的定完了,一心马上没有了。那个阿弥陀佛、那个观音菩萨就是魔,把你一心破坏了,你的功夫就失掉,再也得不到了。所以《楞严经》里面讲,不管什么境界现前,统统不要理会,见如不见,闻如不闻。你要观心,决定不能放弃你的功夫,这个观心就是观世音菩萨「入流亡所」,就是那个入流。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所用的功夫就是入流两个字,入流就是向内观照,不向外攀缘,向内观照。一失掉了观照的功夫,心就被外面境界牵走了,这是用功的人讲大病。
下面有讲,「本迹二门,皆具十妙」,这在一百三十五页最后一行。在这个地方,我只跟诸位提示什么叫本,什么叫迹。本,是佛在果地上的境界,前面讲十法界,佛法界是本,其余的九法界都叫迹,佛可以非常自在无碍的示现在九法界利益众生。本迹皆具十妙,这个十是表法的意思,不是定数,是表无量无边,无有一法不妙。无量无边的法说不尽,归纳为十大纲领,略说而已。这个里面,在一百三十六面我们看到,有「境妙、智妙、行妙、位妙、三法妙、感应妙」,这些经文、注疏诸位自己去研究、去看,重要的地方我跟诸位提一提。
境是讲境界,境界无量无边。智是讲的智慧,佛法里面所说的一切种智,这是如来果地上的智慧,也是我们真心(就是一心)本自具足,这是真智慧。起作用的时候就叫做道种智,也叫做后得智,或者叫做权智,是为他受用的。自受用的就是根本智,就是一切种智。自受用的是什么样子?《般若经》上常说「般若无知」,自受用的就是无知。对别人讲,他受用是无所不知。也许诸位心里面有疑惑,我们自己受用应该无所不知,他受用的时候,他无知,我无所不知。这就迷了,这就叫颠倒错乱,这就迷了,无明就这么起来的。所以《楞严》上说得很好,富楼那尊者请教释迦牟尼佛,我们这个无明从哪来的?什么原因而有无明?佛讲得很好,「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明的根本就是这么来的。我有智慧,我样样都通,这就是无明的根本。佛与大菩萨,你问他,他一无所知。我们读《六祖坛经》,人家请教六祖,六祖自己说他无知,他什么都不会。自受用里头是无知无能,他受用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要懂得这种甚深的道理。我们要求的智慧求什么?求无分别智,要求这个,这是真智慧。所以佛法那些方法,都是叫你求根本智,根本智怎么求?根本智就是清净心。所以,归结到究竟,还是讲的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里面有无量无边的智慧,但是这个智慧它不起作用,所以叫无分别智,它不起作用。别人来问,问什么你就能答覆什么,那叫后得智,为他受用,那真是无所不知。本身在清净心、在定中,你问他,什么能干他也没有,他要替别人服务、替大家做事,他表现的是无所不能。所以我们不能把他受用当作自受用,把自受用当作他受用,这就是颠倒错乱。《弥陀经》里面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个意思很深很深。佛法的智慧是从清净心当中开发出来的、显现出来的,修清净心则必须要修戒律,就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没有说是没有得定,智慧就开了。无定的智慧,佛法里面讲狂慧,是属於世智辩聪,不是般若智慧。
第三讲行,行是行为,行是造作。行一定要以智为基础,你这个行为是智慧的行为,智既然妙,行哪有不妙的!所以修行重要的是心行,心正了,我们身与口自然就正。特别是在中国的禅宗,注重从根本修,从根本修就是从心地上修。最近我们馆长启请讲《梵网菩萨心地》,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这部书只有两卷,一个小册子,将菩萨修行的,就是心、行、境界、理论、方法、总纲领完全提示出来。《梵网经》也是属於一乘经典,一般古大德判教,判一乘经的只有三种,《华严》、《法华》、《梵网》,这三部经是一乘佛法。换句话说,我们要修华严境界、要修法华境界,离开了梵网菩萨心戒,那就不得其门而入。《华严经》有地位,虽然讲四十一个阶级,它又说「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所以它是圆教经典。《法华经》里面更妙,它「不落阶级」,就像永嘉大师对六祖所说的一样,不落阶级。这句话在一百三十七面第一行,它上面有一句,「今经圆位,不落阶级」,确实属於究竟一乘。
再看第二行,第二行这一条很重要,「三法妙」。「三法即三轨」,轨是轨则、轨道,换句话说,必须要遵循的,离开这个轨道,你就差错了。十妙里头其余的九条,你记得也好,不记得也没关系,这一条是一定要记住。为什么?对你用功,它是一个重要的指导纲领。第一个「真性轨」,这是修行第一个必须具备的条件。真性就是真心,我们讲菩提心里面直心,佛在《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至诚心。连世间人拜神也常说诚则灵,不诚就不灵,真性就是至诚心。不但在出世间法这是第一个重要的修学纲领,世间人讲学问、讲修养也把它摆在第一,儒家的教学所谓诚意、正心,就是说的这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就是我们这个地方讲的行妙,致知是我们讲的智妙,诚意、正心就是我们此地讲的三法妙。儒家也了不起!
这是讲用心,我们一定要用真诚之心,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要用真诚。不要说别人都欺骗我、用假心对我,我还要用真心对待他?那你要问,别人甘心堕落生死轮回,你也甘心吗?你要成佛、要成菩萨,你用的心跟他就不能一样。成佛、成菩萨,了生死、脱轮回,证一真法界,就一定要用真心,这是不能不知道的。不管人家用什么心来对我,我只用一个心待人,只用一个真诚,决定不变。这是你学佛你有了基础,你具足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在因缘里面讲这叫亲因缘,这叫佛性种子。
第二个条件是「观照轨」,这就是用功的要领。无论你修学什么法门,一定要有观照的功夫,没有观照功夫,你这个法门是白修了。为什么?没有观照你不能得定、不能开慧。不能得定就不能断烦恼障,不能开慧就不能破所知障,二障不破那是六道凡夫。所以,不能没有观照。古大德给我们讲修行功夫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就是观照,再升一级就是照住,再提升一级就是照见。这三个功夫用在念佛法门上,观照得功夫成片,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你念佛里头没有观照,虽然念一辈子佛,还是不能往生。诸位要记住,我们不是这一生学佛,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念佛法门,都没有能够往生西方世界。什么原因?就是念这一句佛号里头没有观照功夫。所以念了一生佛,生生世世念佛,那个佛号都变成福报,变成人天福报。我们这是要觉悟。照住就是得念佛三昧,事一心不乱。照见就是理一心不乱,那个境界跟《心经》里面所讲的一样,「照见五蕴皆空」,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的。诸位要深入研究这个道理,要想明白这个方法,你看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他说得很清楚,也说得很多。所以观照我们一定要晓得。观照还是用的意识心,到照住也是用的意识心,照见就不用意识心了,用意识心不能照见。
何谓观照?观照就是我们常常自己能提醒自己,就是观照。譬如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起心动念了,起了贪心,马上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就提醒我们观照的功夫。我怎么又迷了?怎么又起心动念了?心又往外跑了?一提起佛号,把这个心就收回来了,这是观照功夫。心不往境界上跑,不向外去留意,把心收回来;外面境界还是一样清楚,心不被境界所转,这就是观照的功夫。这个功夫浅,但是要做,要不断的去做,为什么?一失去观照,心马上就被外面境界牵跑了。所以古人讲「不怕念起」,念是妄念,「只怕觉迟」,觉就是观照。心里一念不平、一念瞋恚,立刻想到「南无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就心平气和,瞋恚自然就消除。所以它有这个功德在。
佛菩萨的名号,帮助你观照的,经文重要的句子,帮助你观照的,所以你要记得。我们在一切境界里头,放不下的时候、过分认真的时候,想到《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有什么放不下的?想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还有什么好执著的?这一放下、一不执著了,你看看这个心多自在,患得患失那个妄想立刻就消除,这就叫观照。时时能够提得起观照,你看境界哪有不自在的?前面跟你讲的,什么叫会用心?会用心的就是常常提起观照,会用心。不会用心的人,他这个观照提不起来,不管他每天念多少部经,念多少万声佛,他里头没有观照的功夫,都不起作用;不能断烦恼,不能开智慧,不能成就功德。
底下讲「资成轨」,资成就是所有的境界都资助我们、成就我们,了不起的功德。诸位不要以为善缘是资成我们,逆缘的资成更大。本经「提婆达多品」,释迦牟尼佛赞叹提婆达多,提婆达多是恶人,处心积虑要害释迦牟尼佛,要把他害死,总是障碍,总是找麻烦。释迦牟尼佛说,如果没有提婆达多善知识,他不能圆成佛道,他之所以能够成佛是提婆达多资助成就他的。提婆达多堕地狱了,为什么?障碍佛法,破佛。释迦牟尼佛派了目犍连,几个有神通的大弟子到地狱里去问候他,看到他在地狱享受比天堂还舒服。他谤佛毁法这是他的罪,堕地狱,他有那么大的福报在享受,他帮助释迦牟尼佛成佛,这个功德多大,这个福报太大了!所以一方面堕,是一方面又在享受,你看果报真是不可思议!
他害那个人,结果那个人不但没有害到,反而帮他成佛了。他害那个人的心堕地狱,帮助那个人成佛这个福,在地狱里头享福也比天堂还舒服。你看,不是众生法妙吗?假如那个恶人,譬如障碍佛,佛要是一念瞋恨心起来,你障碍我,我总得要报复你,好了,提婆达多堕地狱受罪,释迦牟尼佛也得堕地狱受罪。诸位晓得,你一个人成就,一切人都成就;你一个人堕落,大家统统堕落。你们想想看这个道理,合不合理?佛是讲理的,不是不讲理的人。我们想想真有理!有理才有这个事,资成轨。
所以,在「法师品」里面,佛说,如果一个修行人能够以三轨自持,守住这三个法则,再能够修「安乐行品」里面的四种安乐法,那你是在任何境界里面都可以随心所欲、得心应手,一切的障碍、灾难自然消除。可见得法法皆妙,唯在我们自己要通达这个道理,要在境界当中会用心,那就无有一法不妙了。
「感应妙」,我们留在「普门品」里面讲。「神通妙」,在一百三十八页第四行。这里头有两句话,第四行当中,诸位看「七神通妙,神谓难测,通谓无碍」,诸位记住这两句就好。因为有很多人把神通都误会了,错解了意思,这是神通两个字正确的解释。神是什么?超越我们的常识,所以说不可思议。通是通达无碍,是这个意思。「说法妙」,特别是赞叹这部经,佛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废权立实」,就是完全说真实话。在过去,有许多境界随顺众生说的,法华会上完全是说佛自己亲证的境界。这是说法之妙,所以称之为《妙法莲华经》。
「眷属妙」里头也提到提婆达多,在一百三十九面最后一行。看「应生眷属」好了,倒数第三行,第五这一小段,应生眷属,应是应化。「华严云,佛初托胎」,佛要到我们人间来,他也要来投胎,跟我们人一样,没有两样。「诸法身大士,侍卫下生」,所以说「一佛出世,千佛拥护」,那些佛与大菩萨都发心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来做他的眷属,所以也都来下生了,「散降余胎」。有的人「作亲中冤」,是释迦牟尼佛的兄弟,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兄弟,但是跟他做冤家。其实都是佛菩萨化身的,都不是真的,哪有真正冤家!「引诸业者」,像弟子当中六群比丘,那真是恶人吗?也是示现的。就好像大家来捧释迦牟尼佛,你来唱个主角,我们都给你做配角,把这一台戏唱得圆圆满满,表演得有声有色,是这么来的。如净饭王、摩夜夫人,这是佛的父亲跟母亲,「乃千佛父母」。罗睺罗,「罗云」,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千佛之子」。「调达」就是提婆达多,「是善知识」。「诸声闻等内秘外现者是也。如是眷属,前后围绕」,这是讲的眷属妙。全都是教化我们的,佛在那里教化我们,围绕佛的大众个个都是我们的善知识,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在他表演当中,真正觉悟到宇宙人生的道理。底下讲「功德利益妙」,这个功德决定真实。
下面则讲到「本门」,本门里面这个文也很长,我们只看后面的「本利益妙」,在一百四十三面第一行。「如今之成熟者,由於大通时覆讲之益」,我只跟诸位说这一句,特别提醒诸位复讲的利益。这是讲释迦牟尼佛本身的事情。他在发心学佛的时候,那个时候,也是无量劫之前,有一尊佛叫大通如来,他是王子,当时有十六个王子,听了佛讲经之后,他们复讲。所以佛门里面这些法师,他们的出身都是从复讲而来的。复讲并不是我们中国人所发明的、所提倡的,由来久远,大通如来那个时候就复讲了,在我们中国过去丛林里面叫讲小座。
所以,佛门的法师是这样培养的,从前没有什么办佛学院的。法师讲经,选拔听众当中哪些人有这个天赋、有这个志愿,他将来有这个志愿出来做法师,弘法利生,讲经说法。他要有这个志愿的话,老法师一定就把他请出来,叫他复讲。复讲就是讲小座,早晨我们讲的这一段经文,复讲的人他很用心的听,为什么?到下午的时候,他要把这段经文重复讲一遍,讲给大家听。不复讲的人听经,给诸位说大概只能听个二成、三成,为什么?不用心。复讲的人大概可以听到五、六成,为什么?下午要我讲,我不能不用心听,用心就不一样。我们过去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我们学讲经的这些人都坐在第一排,靠得最近。因为那个时候,扩音器是有了,没有录音机,靠得近听得清楚,很用心的听。为什么?到第二天、第三天就要复讲。是从复讲当中出来的。在台湾这些讲经的老法师们,他们的出身也是复讲出来的。
有一年演培法师回国,有一些居士们带他到乌来去玩,他也请了我一道,我跟他坐在一起,讨论到佛学院的事情,他谈到佛学院就摇头。他说他的出身是在谛闲老法师座下讲小座,就是复讲,他的基础在那个地方奠定的。那个时候他很年轻,他十几岁出家,做沙弥的时候,他很聪明,谛闲法师很喜欢他。谛老圆寂之后,他就跟倓虚法师。所以,这些法师都是出身在复讲。这种方法现在人是不屑学,认为这个方法太古老、太笨了,你要学新方法,新方法出不了人才。复讲这个方法从大通如来一直到释迦牟尼佛,从释迦牟尼佛可以说一直到我们前几代,都用这个办法成就。今天佛学院办的虽然多,佛学院出来几位法师?台中李老师教学用复讲的方法,两年当中成就了二十多个人,这二十多个人个个都能上台、都能讲经。我还没有看到哪一个佛学院,能够说在两年当中能成就这么多人。所以我们要重视复讲,然后才能够流通大法。「观世音普门品」是弘法流通,这才是真正利益。
底下我们把它念下去,「然六百八十万亿恒沙之众获益,岂无先世之缘哉。若非有益,安得覆讲而得度?当知今世之得益,又待后世之成熟。况后世之得益,岂无成熟之得哉?如是诸佛三世益物」,物是指九法界的众生,如果说人,人不能包括天,不能包括三恶道;说物,这一个字就把九法界有情众生统统包括在其中了,「化化不绝,是本利益妙」。所以,诸位真正发心,一定要学讲,学讲从复讲开始,先学复讲。
下面是讲「莲华」,莲华是比喻,注子里面说得很清楚,我们在此地把它略掉了。表解里头简单的提示,皆以喻妙法。莲花是因果同时,开花的时候当中就有莲子,取「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取这个比喻、取这个意思,来喻这个妙法。
「经」之一字,「具」,具是具足,「贯摄常法」这四个意思。这四个字大乘里面都有注解,诸位一看就能够明了。到这里我们只是把经题给诸位简单的介绍出来。
底下有乘摄、教体、宗趣,这个地方应当是把线要拉到释题这个地方来才对,他把这个当中断掉了,这是画表的人他不懂这个格式。这一段我希望诸位看,我们也不必讲了。我跟诸位列的表是个纲领,你们把玄义里头一对照就清楚了,这几句都是玄义里面摘录出来的;换句话说,是玄义里头最重要的句子。玄义记不住,把这几句记住就好。今天晚上我再跟诸位介绍品题,就是入这部经了,以下册「普门品」为中心,上册就用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