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论讲记 (第五集) 1994/10/6 美国达拉斯 档名:06-002-0005
请掀开讲义第十一面,倒数第二行,从四十八这里看起,「次,观安乐国诸大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这是「愿生偈」末后的一段,教给我们观察西方极乐世界的诸大菩萨,这些人都是我们的同参道友,都是我们的同学,因此我们对他们也要认识清楚。前面给诸位说过,西方世界第一殊胜之处就是人事环境。因为这些菩萨都是从十方世界往生到极乐净土去的,而到净土的条件就是信愿行,这个信里面包含了阿弥陀佛当初发心修行,以及观察十方诸佛世界,发四十八愿建立极乐净土,以种种方便接引教化一切众生,使他们在一生当中圆满成佛,我们对这些深信不疑。换句话说,就是对世尊为我们所说的净土三经,三经里面的道理、里面的事实真相,字字句句都是真实功德,我们深信,我们发愿求生西方净土。到达西方净土,最殊胜的就是这个地方人事环境好,是十方诸佛世界都不能够相比的。
我们生在娑婆世界,生在这个时代,经上常常看到所谓的五浊恶世,的确浊恶达到了极处了,使我们在现前这个世间修行就感到非常的困难。你想认真修行,就有人障碍你,就有人破坏你。这个事情是起於众生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嫉妒障碍。不但现在如此,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我们在经论里面,在《释迦谱》、《释迦方志》里面都见到,对於释迦牟尼佛嫉妒的人很多,像提婆达多这一类的,想尽方法来陷害。在这个三千年当中,我们看历代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修行几乎没有一个不经过非常的艰难,遭遇过许许多多的障碍,能够成就的,还是业障消除,菩提道上才能够一帆风顺。
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黄梅得法之后,被人家嫉妒、陷害,跑到猎人队里面躲避了十五年,一直到业障消除,这才能够顺利的从事於弘法利生的工作。固然是一些人嫉妒他,自己也有业障,自己要没有业障,为什么别人会嫉妒?这自己有业障,别人也在造作罪业。他躲藏起来了,让其他的人不再造罪业了,自己身心忏悔,忏除业障。所以他在猎人队里十五年,他修什么?修忏悔行,把自己业障忏除了,这才没有人再障碍他,从前障碍他的人也佩服他,也尊敬他,业障消除,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因此障缘太多,修行就很困难。
前面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这个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所以世尊赞叹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弥陀是佛中之王,净土三经就是一切佛经之王,这同样一个道理。所以赞叹这一部经,宣扬这一部经,一定得诸佛护念,龙天拥护。宣扬这一部经典还有障碍,还有灾难,那就可见这个业障是真正深重。当然,阻扰的人,嫉妒障碍的人,他造的罪业是无比的深重。从这个事实我们能够明了,自己的愿不能够实现,即使诸佛护念,龙天拥护,自己的愿还是不能实现,就知道自己业障是多重,不能不认真的忏悔。
因此十方一切菩萨无不向往净土法门,他们不知道有这个法门,他向往就是希望修行自行化他,一帆风顺,没有业障、没有障碍。这样的情形在十方世界里头只有西方净土,西方净土里面修行,没有人障碍你,人家看到你修行,没有一个不欢喜赞叹,没有一个不帮助你的,没有人障碍。所以西方净土修行成佛时间很短,我们从经典里面细细的去观察,顶多只要三、四劫的时间。你看佛在经论上常说,我们这个世界修行证果要三个阿僧只劫,西方世界只要二劫、三劫、四劫就成功了,为什么原因?就是因为那边没有障碍。我们这边为什么要这么长?障碍太多了,这个嫉妒障碍太多了。诸位要知道,我们要希望自己修行将来没有障碍,你一定要记住普贤菩萨的随喜功德。你不要去障碍别人,将来人家就不会障碍你;你要嫉妒别人、障碍别人,必定有很多人嫉妒你、障碍你,这因缘果报自然之理。
我们看底下这一段,四十九段,「经言,阿弥陀佛国,有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如观世音,大势至等,皆当一生於他方次补佛处」,我们先说这一小段。观世音、大势至都是后补佛,这个一生於他方次补佛处,全是后补佛,也就是等觉菩萨,实际上成佛了,不过没有在佛位而已,实际上这个等觉就是成佛了。我们在此地特别注意的,就是那个人数有多少?无量无边。经上告诉我们,那个数目字太多了,没有法子计算,「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这是经文上讲的。我们这个世间等觉菩萨只有几个,还见不到;西方世界等觉菩萨无量无边阿僧只说,太多太多了。《弥陀经》上讲的「诸上善人」,这个上善之人就是指等觉位的菩萨,才称为上善。这些后补佛,诸位要记住,都是阿弥陀佛成佛十劫当中修成的,十劫,跟那个阿僧只劫不能比,十劫修成的。所以可见得西方世界修行没有障缘,只有帮助的,没有找麻烦的,这是他成就这样的快速。
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方世界许许多多的菩萨想求这个法门而不可得,没有机缘听到。凡是听到这个法门的没有不一心归命的,就是在《华严经》上,我们看到文殊、普贤都不例外,听到这个法门都一心归命求生净土。那你要问这为什么原因?原因很简单,十方世界当中,唯有净土修行最快,成功最快。他方世界修行,这个位次愈高愈艰难。像佛在经上给我们说的,菩萨修行这三个阿僧只劫,第一个阿僧只劫他可以证三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证三十个位次,第一个阿僧只劫。第二个阿僧只劫只能证七个位次,你就晓得,就难得多,从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只证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所以愈往上去愈难。十地,再从等觉成佛,最后这一关必定是更难、更难了。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经上看到了,一见阿弥陀佛,这无上菩提就得到了,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要一天。所以这些他方世界的等觉菩萨都急著要到极乐世界去。我们看到这个事实真相,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一切放下;你要不放下,那就傻,那就苦了。
「若人称名忆念者,归依者,观察者,如法华经普门品说,无愿不满」。这是说西方世界这些大菩萨们,他们都是后补佛,我们现在可以说名字最熟悉的,是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弥勒菩萨,我们知道他们都在西方极乐世界,连弥勒菩萨也在,《无量寿经》后半部弥勒菩萨当机,弥勒菩萨也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你要能够忆念、能够归依、能够观察,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事事都如愿。
「菩萨爱乐功德」,菩萨欢喜积功累德。「如海吞流」,这个流就是河流,所有河流都流向大海,好像这个大海把所有河流里面的水它都吸进去了,如海吞流。「无止足情」,它没有止足的。「如释迦牟尼如来」,这底下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真的事情,经上有记载的。释迦牟尼佛,「闻一目暗比丘」,这个就是眼睛不好,大概眼睛失明了。纵然不是失明,大概也是很严重的白内障之类的。为什么?他要穿针他穿不进去,总是这一类的,那个时候也没有眼镜。所以他就那里叫了,他说,「谁爱功德,为我维针」,维针就是穿针,你们哪个要想做功德,替我穿个针?穿个针也是功德。
这佛听到了,「尔时如来从禅定起」,佛在那里打坐,听到这个比丘说这个话,他就起来了,起来到他面前,跟他说,「我爱福德」,於是就给他穿针了。这个时候,这个失明的比丘听到是佛的声音,「惊喜交集,白佛言,世尊,世尊功德犹未满耶」,你的功德还没满吗?你还喜欢功德,还要修功德吗?「佛报言,我功德圆满,无所复须,但我此身从功德生,知功德恩分故,是故言爱」。这一点意思太好了,这是我们世间人常讲的知恩报本。佛怎么成佛的?是累积一切功德而成的。今天听说人有修功德,那怎么不欢喜?虽然自己功德圆满了,不需要再修了,感念功德,圆成佛道,这是感恩,这叫不忘本,这释迦牟尼佛示现给我们看。我们看下面这一首颂: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我们先把这个偈的意思说一说。西方极乐世界,无论是依报、正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物质环境与人事环境,没有一样不清净,所以『清净』是它的总相。这个地方的确是法轮常转,佛说法、菩萨说法,不但佛菩萨说法,六尘都说法。所说之法是无比的清净,『垢』是污染,决定没有污染,没有污染就是清净,六根所接触的都是无比的清净。因此我们无始劫以来的染污、烦恼、妄想、习气,在西方极乐世界是很容易断除的。我们这个世间为什么不容易断除?我们想断,但是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是不断增长污染,那哪里能断得了?所以那边的环境清净,清净才能够断除这个染污。
『化佛菩萨日』,西方世界阿弥陀佛的化身无量无边,可以说西方世界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尊阿弥陀佛的化身。弥陀化身跟他的真身无二无别,所以我们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会自己感到我很荣幸,我天天跟到阿弥陀佛,天天不离开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能分无量身。菩萨亦复如此,所以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些大菩萨也是天天围绕在我们身边。这是化佛、化菩萨。「日」是代表光明的意思。『如须弥』,「须弥」在此地表真实,真实不虚,住持无量的功德。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土,但是小菩萨,不能於十方世界广作佛事,所利狭小」。此地这个佛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因地,就是法藏菩萨的时候,见到十方世界许许多多诸佛的国土,这个里面有很多的小菩萨,小菩萨是指没有见性的菩萨,我们都称他为小菩萨,也称之为权教菩萨,没见性的。这些菩萨智慧小、能力小,所以不能於十方世界承事诸佛,度化众生。不但他的智慧德能不大,他的心愿也不大,心量不大
「菩萨先治一切诸佛及众生应供养应教化种种事业」,菩萨是泛指修学无上菩提的人,这都称之为菩萨。菩萨先做什么?先要做一切诸佛及众生应供养的、应教化的这一些事业。实在上说,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里面所讲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除业障」,就是这些事业,这是我们首先要做的。像天亲菩萨在此地教导我们,念佛用五念法,五念是一念,一而五,五而一,一念当中含著有五门。我们念佛,句句佛号里面都具足五念门,这个功夫就得力了。第一要紧的就是要有真诚恭敬心。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想到,我念佛,我很诚心、我很恭敬,哪一个人发现到我的心不恭敬?没有,每一个人都觉得我的心很真诚、很恭敬。其实都是假的。
所以,什么叫做诚?这个诚的定义我们就没搞清楚。从前曾国藩在读书笔记里面,将这个诚简单的下了一个定义,他说得很好,跟佛法这个意思很相应,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我们这个心很诚,我的心很诚,你看你起了个念头了,这个念头就不诚了。果然是诚心,这个念头没有;有这个妄念,哪来的诚心?可见得这个诚不容易。所以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一心,一心是诚,是真诚、是恭敬,就是讲的礼拜门,二心就不诚了,所以教你一心称名。我们是不是一心称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还在打妄想,还想别的事情,这就不诚。不但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没有一个杂念,不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也没有一个杂念,那才叫一心归命,这个要紧。妄念来了怎么办?赶紧念阿弥陀佛,把妄念念掉;烦恼来了怎么办?赶紧念阿弥陀佛,把烦恼念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起来的时候,用一句阿弥陀佛都把它念掉,这才叫一心归命,这个是真的恭敬供养。我们自己用这个方法,也劝导别人用这个方法。
「及入三昧」,这个三昧是功夫成就了,妄想执著不生了,心地得清净了,三昧就是清净心。我们用念佛的方法得到的就叫做念佛三昧。「身心不动」,身心不动不是一个人变成木头,身没有妄动,身之一举一动都如律仪,都跟戒律威仪里面讲的自自然然是一样的,不会违背,不会乱动;心地清净,不会为世出世间一切法所动摇,心不动了。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只有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除这个之外,什么都没有,这个就是你心不动。「如实修行」,这才是真的修行。「常作佛事」,这个佛事是什么?就是教化众生,把我们自己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成就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帮助别人修学,这叫常作佛事。「如实修行者,虽常修行,实无所修行也」。为什么说修无所修?修是真的认真修,一点也没有松懈;无修是指他心地清净,他不著相,自己修行没有著修行的相,教化众生没有著教化众生的相,般若法门里面所讲的「三轮体空」,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他的心,这个身心,常在清净不动之中。这个就是「如须弥住持」的意思。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眷属,欲供养他方无量诸佛,或欲教化无量众生,此没彼出,先南后北,不能以一念一时,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这是法藏菩萨在因地时候见到这个状况。如来眷属就是佛的学生。我们都有这个愿望,希望自己能够供养他方无量诸佛。你要不信,你看我们在台湾,每年过年,每一个寺庙道场都拜万佛,拜万佛忏,什么意思?就是想亲近一切诸佛如来。拜万佛忏没错,诸佛如来还是一尊都没见到,这个就是法藏菩萨所看到的,这是很苦恼的一桩事情。
还有一个现象,此没彼出,先南后北,好辛苦,我们现在在此地就这么辛苦。今天大概我们全世界佛教里面最辛苦的人,星云法师,我在温哥华,有人告诉我,星云法师现在一年三百六十天,他有两百天在飞机上。这都没有神通!此地没了,那里就出去了。你看前几天不是在我们此地,此地没了,不晓得又到哪里出去了?听说到温哥华那边去了。此没彼出、先南后北,好苦!这是事实。所以不能以一念一时,这个一念一时那就得有神通了。一念一时,分身、应化身,像释迦牟尼佛说的一样,千百亿化身,那就方便了。一念一时,哪个地方有感,这个分身、应身马上就应化了,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
所以法藏菩萨发了这个愿,「愿我佛土诸大菩萨,於一念时顷,遍至十方,作种种佛事」,这个愿兑现了。所以我们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一个愿力加持我们,使我们立刻就有能力分身到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我们分身去的、化身去的。阿弥陀佛面前,我们还在那里,没有离开,没有离开阿弥陀佛,分身千百亿。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这个能力。如果我们把这个事实看清楚了,再想一想,你要不要去?你要不去,从美国到台湾要飞十几个小时,好辛苦!到达西方世界就没有这个辛苦的现象,哪个地方有感,哪个地方就有应,感应道交,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毫无辛苦。
「若不一时,则是往来,若有往来,则非不动」。所以西方世界,你这个分身、化身,尽虚空遍法界哪里都能去,他同时的,同时达到的。所以《弥陀经》上讲,「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是一时达到的,同时达到的,没有往来。的确像《楞严经》上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没有往来的现象。所以说身心不动,不动才能遍十方,动就不能遍十方了,动就很辛苦了。
这是这首偈子讲的,『无垢庄严光』,「无垢」是清净,「庄严」是美好,「光」是表的智慧。『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这个「诸佛」就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法会。上供诸佛,下度众生,只要与你有缘的人没有一个不得度。所以唯有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才有这样殊胜的能力。再看第三首:
【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这是说明菩萨到他方世界去见佛,见佛一定要有供养。用什么供养?天乐、天华、天衣。这个『衣』,前面跟诸位说过了,大家要记住,不是像我们这种衣服,我们这种衣服佛菩萨不要的,就像我们现在讲的幡幢、宝盖、旗帜一类的,这个东西都是属於衣的这一类的,属於这一类的。『妙香』,用这些东西来供养,这叫供养具。供养具无量无边,举几个例子而已。上供诸佛,下面也供养一切众生。我们现在对佛说供养,对众生是讲布施,为什么?因为有分别心。这些大菩萨没有分别心,所以说广修供养,他们看佛跟众生一律平等,以最真诚恭敬的心平等对待诸佛与众生。所以他们修的是普贤行,不是普通菩萨,超过一般的菩萨。『赞诸佛功德』,赞叹诸佛自己修行成就,以及佛大慈大悲教化一切众生。末后这一句是讲用的是清净平等心。
「佛见有佛土,菩萨人天志趣不广,不能遍至十方无穷世界,供养诸佛如来大众」,这是法藏在因地时候见到的。其实这种境界就在我们眼前,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我们自己本人也是如此,没有这个广大的心愿。「故愿我成佛时,国土一切菩萨声闻天人大众」,这里就解释得非常清楚了,往生到西方世界的那些以前早去的,这个新去的,新去的就是天人大众,刚刚到达那边,这一见阿弥陀佛就有这个能力。就能「遍至十方一切诸佛大会处所,雨天乐天华天衣天香」,这是供养具,带著礼物供养具。「以巧妙辩辞,供养赞叹诸佛功德。虽叹秽土如来大慈谦忍」,当然譬如说他到我们娑婆世界来了,赞叹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秽土,五浊恶世,教化众生,这是真正大慈悲,佛谦虚忍辱。「不见佛土有杂秽相」。为什么?他心清净。心清净,见的这个境界是清净相,境随心转。「虽叹净土如来无量庄严,不见佛土有清净相。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这个两句就是解释无分别心,他无分别心。
「若於佛土起优劣心,假使供养如来,非法供养也」。《普贤行愿》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法供养是第一。什么叫法供养?要以无分别心清净供养,这才是法供养。如果有分别心,那法都破坏了,都变成事供养了,就不是法了。这一句很要紧,我们往往把这个法供养、事供养搞错了,这观念弄错了。所以真正是无分别、清净心,这才叫法供养,事供养都变成法供养了。如果心不清净,有分别、有执著,法也变成事了,这个很要紧。末后一首: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这是极乐世界的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表现到极处。哪个世界里面没有佛、没有佛法、没有三宝,他们都愿意到那个地方去往生、去示现,这个难得!菩萨去示现的,诸位要知道,一定要因缘成熟,缘不成熟,佛菩萨不住世,缘要成熟,哪个地方因缘成熟了,佛菩萨到那个地方去,就示现了。「我土菩萨」,这个我是阿弥陀佛自称,阿弥陀佛说,我这个极乐世界里面的菩萨。「皆慈悲勇猛坚固志愿,能舍清净土,至他方无佛法僧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示如有佛,使佛种处处不断」,这是菩萨无尽的功德。佛在一般大乘经上说,初住菩萨,圆教,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就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示现这个佛的身教化众生。像《普门品》里面所讲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那是不是真的佛?是菩萨现的,菩萨可以现佛身。天台家讲「六即佛」,菩萨是「分证即佛」,他不是圆满佛,他是分证佛。所以圆初住的菩萨就有能力以这个八相成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这种身来度化众生。西方世界的菩萨,纵然是下下品去往生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是等於圆教初住以上,不容易。这就是说明西方世界它的好处,它的功德利益之所在,我们为什么急急要求生西方,原因就在此地。
偈颂到这个地方,这是第二十三首,从第三首到此地,总共二十一首偈颂,都是讲的「观察门」。昨天我跟诸位提出来了,我们念佛,念佛不是口念,是心上真有。经典太长,不容易记住,不容易时时刻刻现在心上,偈颂简单,文字不多,能把这些偈颂念熟,常常存在心里面,心里面常常有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这些相状,这就叫忆佛,这就叫念佛,你心上真有。心上真有,那个礼敬、称赞、作愿,后面一首偈回向,自然具足。所以五念门里面,观察占这么长的文字,可见得观察重要。观察何以重要?观察就是念,念就是观察,这个不要搞错,念是心上有,心上真有。
因为佛在大经里头常常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心里面常常想阿弥陀佛,常常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西方极乐世界就被你想成了,这决定往生,就是这么个道理。口里头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不想,心里还想名闻利养,还想这个世间五欲六尘,这样念佛了,来生还是搞六道轮回。为什么?心里头没有。一切法从心想生,不是从口里头生的,所以口念不行,心想就行了。所以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念佛这个念是今心,就是现在的心,现在心上有,这个叫念,不是说口上的。最后这一首是「回向门」: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这个『我』是天亲菩萨自称。「此四句,是论主回向门」,作论的这个人,我们称他作论主,就是作《往生论》这个人,天亲菩萨。他把前面这个礼敬、称赞、作愿、观察都讲完之后,末后回向,也把他自己的目的说出来了,他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愿见弥陀佛』。我们看他这个偈子,你看第一首偈子,在第一面里面,末后一句「愿生安乐国」,一开头是说「愿生安乐国」;到最后,「愿见弥陀佛」,这个愿恳切,这个是自己回向。末后两句是为一切众生回向,『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我们看这个注解五十七,「此四句,是论主回向门。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天亲菩萨到这个时候,可以说他老人家的功德才圆满,如果要不生净土、不见阿弥陀,他的功德就没有办法圆满。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
这个是总结,末后的总结。《无量寿经》全部的经文,这个『章句』是讲全部的经文,天亲菩萨以二十四首偈颂总括说竟,说圆满了。我们看下面这个小注,「无量寿经,佛告阿难,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称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就像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一样,一切诸佛对阿弥陀佛的赞叹跟释迦牟尼佛完全相同,没有一尊佛不尊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诸有众生,闻其名号」,无论是哪一个世界,无论是哪里的众生,只要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听到《无量寿经》或者《阿弥陀经》的经名。「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末后两句我们在四十八愿里面看到过,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过。但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告诉我们,五逆十恶也能往生。由此可知,此地这一句里头重要是诽谤正法,你诽谤正法,当然就不相信,这就不能往生了;只要不诽谤,五逆重罪也能往生,这个法门实实在在不可思议。
「观无量寿经,有九品往生。下下品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就是具足,所有一切不善他都造尽。「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造这种重业的人都是堕阿鼻地狱的。「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在这个时候他太苦了,病苦逼迫,没有办法念佛。「善友告言,如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地方就是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称跟念是不一样的,念是什么?心里头真有。这个人造一生的恶业,临终才听这个佛号,要想把佛放在心里他做不到,他对於阿弥陀佛很生疏,尤其快断气了,跟他解释说明都来不及了,在这个时候无可奈何了,教他什么?好,你口念好了,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个叫称。由此可知,念是心念,不是口称,口称跟心念是两桩事情,这个诸位一定要清楚。
「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这一段是《观经》下品下生章的经文,昙鸾大师特别把它节录在此地,郑重的开导我们、提示我们,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是讲称名。如果称再加上念,称念,那这个功德就圆满了。所以古来的祖师大德们常常讲的一心称念,我们现在懂得一心称念是什么意思了,而不会误会一心称念就是口上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就是一心称念了,不是的。一心称念,实在讲就是具足天亲菩萨这个五念法门,那就是一心称念了,这个人一生当中决定得生。
「以此经证,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这是以《观无量寿经》来做证明。造极重罪业,不怕,就怕你不相信,那就没有法子。再告诉你,此地这个地方诽谤正法,这个正法不是指其他大乘佛法,专指念佛往生的法门,专指净土三经。有很多人修行其他法门的,不相信净土,排斥净土,那这个都是诽谤正法,他不能往生。
「作十恶五逆等罪,以不谤正法故,是故得生。但令诽谤正法,虽更无余罪,必不得生」。这是说你就是诽谤正法,就是不相信净土,诽谤净土,你就是有修再多的善法你也不能往生。「以诽谤正法罪极重故。此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这是说明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在此地,诸位一定要晓得,如果有个人发心念佛要求生净土,别人劝他修别的法门,不要修净土,那个罪极重!人家这一生明明去成佛了,他把他拉回来,又去搞六道轮回,你说这个罪多重,这个不得了!现在世间这样的愚人很多,我们常常遇到。有人来问我怎么办?那有什么办法,各人因缘不同,他遇到的恶缘,他相信,那有什么法子!所以这个罪过比什么都重。
「业道经言,业道如称」,这个称就是秤东西的秤,秤重量的秤。「重者先牵」,哪一个业重先牵著你去受报。「轻重之义,在心,在缘,在决定」,这几句话非常重要,「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你要把这个道理明白了,对於你自己求生净土的信心就坚定了。所以这个轻重之义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不在你念佛念了多少年。或者有些人念了几十年,有的人才念几个月,认为几个月就不如老修行,不一定,与这个不相干。也不在你念了多少,有的人一天念十万声佛号,有的人一天只念十念法,只念十声,这个都没关系。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多少,也不在时间久近。
「十念者」,这是最少的了,特别是临终十念,「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是名在心」。这个实相是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是真实相,没有比这个更真实了。《无量寿经》给我们说了三种真实,没有比这个更真实。所以阿弥陀佛,我发愿求生净土,这是第一真实。实相法生,是名在心,这个心上真有,有了阿弥陀佛了,有了西方净土。「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是名在缘」,我们就依靠这一句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真正清净。所以这个缘就是佛号。决定,是「依止无后心,无闲心生,是名决定」,这个无后心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不夹杂,没有夹杂,无闲心就是不间断。不夹杂、不间断,就是依这一句佛号,一心一意的想生西方,想见阿弥陀佛,这个决定。
所以五逆十恶罪业的那些众生,临终十念能够往生,就是在心、在缘、在决定。这个心、缘、决定就是真实忏悔,所以前面讲,念一声佛号,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所以他能够十声佛号相续不断,於是他灭罪恒沙,他这样往生的,这个我们要相信。特别是临终这个时候,那个心是真的真诚恳切,为什么?他命要断了,他再没有其他的妄念了,也没有其他的妄想了,这一心一意专求阿弥陀佛,专求西方净土。所以他的心比我们普通的心要坚定、要恳切,我们这个念佛的心跟他没有办法相比,所以他的力量特别大。
「但言忆念阿弥陀佛,心无他想」,这个就是不夹杂。「十念相续」,这个就是相继,就是不间断。「名为十念。但称名号,亦复如是」。实际上这个十念就是称名,称名也行,因为称名的心真实、心恳切、心决定。「又但积念相续,不缘他事便罢,复何暇须知念之头数也」。末后这个几句开示得太好了,这是对我们大家讲的。我们平常念佛只要积念相续,不缘他事,不缘他事就是不要夹杂,专念阿弥陀佛,专想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至於你念了多少,不要去顾它了,我念了一百了,念了一千了,今天念了一万声了,念了三万声了,去记这些数字。何暇须知念之头数,不需要,反而这些都变成妄想了。所以平常我跟大家讲的这个十念法,这个摄心十念,多念几句也没有关系,这十念,我念了十一句,念了十二句了,这没有关系的。所以不需要太执著这个念佛的数字,不需要太执著。
应当著重什么?著重净念相继。所以他这个里面所讲的还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原则,这个《念佛圆通章》里面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就是八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八个字是我们念佛方法的原则,你就守这个。净,净就是清净,夹杂就不清净了,我这个念佛里头还想著别的事情夹杂,这就不是清净了。我还有怀疑,也不清净。所以不怀疑、不夹杂就是净,就是净念。相续就是不断,我这个念头不断。真正念佛人,身心世界统统放下,这个世间没我的事情,我们在这个世间只有一桩事情,忆佛念佛,净念相继,只有这一桩事情。其他事情,随缘。随缘干什么?随缘把这一个法门介绍给别人。有人来找我们,想听听这个法门,我们欢欢喜喜去为他介绍,劝导他修学这个法门,把我们自己修学的方法经验提供给他作参考,我们就做这桩事情,除这桩事情之外,没事,你说这个多自在。
所以今天你们休士顿同学来问我,将来我是不是要以达拉斯这个地方做为总部?我说我没有总部。想不想在休士顿建个分部?我也没有分部。哪里有缘就到那里去,这个多自在。这个心里头什么都没有,只有这一句佛号,这个要紧。我们如果天天念著要弘法、要利生,这一生不能往生,来生还搞六道轮回,那就冤枉死了!度众生这个事情不著急,我还没到极乐世界去,去了以后,回头,那度众生方便多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本末搞清楚,决定不能够颠倒。佛在经论里头常说,菩萨一定是先度自己,然后才能度众生。菩萨自己没有得度,先度众生,自己未度,先度众生,那是什么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不是我们这儿的菩萨。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不著急成佛,那个度自己是成佛,不著急成佛,先去度众生,我自己成佛晚一点没有关系,他已经得大自在,这个可以。
我们今天是凡夫,自己不能往生,这一步错了,马上又搞六道轮回,那将来再遇到这个法门,不晓得到哪一生、哪一劫了,那就不敢说了。所以这个机会决定不能错过,能够抓住机会的,古人说这个机会正是毫不容发,一定要好好的抓住,机会太难得了,一刹那就过去了,一定要把它抓住,抓住之后,你就成就了。你要是抓不住,这个机会错过了,等到下一次,不晓得是哪一生、哪一劫,你在六道轮回不晓得受多少冤枉、辛苦。所以一定要抓住机会。我们过去生生世世都是错过机缘,机会来了,还想想这个法门也不错,那个经论也不错,都想去看看,结果完了,还搞六道轮回。所以一定要全盘放下,彻底的放下,心里头一丝不挂,唯念弥陀,我们就成功了。
天亲菩萨《往生论》是有上、下两卷,这个上卷是偈颂,一共有二十四首,这是颂经的,赞叹经的,以及表明他自己的愿望,所以叫愿生偈。卷下是论,论就是解释这个偈颂的,论是解释偈颂的。我们这一次因为时间短,只有五天,我们只介绍卷上,明年如果有机会的时候,我再把这个卷下再给诸位介绍出来。这样《往生论》就有一套完整的录音带提供给同修们做参考,使我们知道念佛应该怎样念法,怎么念我们的功夫才能够得力,才能够保证这一生当中往生见佛。
好,我们今天就到此地圆满。
请掀开讲义第十一面,倒数第二行,从四十八这里看起,「次,观安乐国诸大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这是「愿生偈」末后的一段,教给我们观察西方极乐世界的诸大菩萨,这些人都是我们的同参道友,都是我们的同学,因此我们对他们也要认识清楚。前面给诸位说过,西方世界第一殊胜之处就是人事环境。因为这些菩萨都是从十方世界往生到极乐净土去的,而到净土的条件就是信愿行,这个信里面包含了阿弥陀佛当初发心修行,以及观察十方诸佛世界,发四十八愿建立极乐净土,以种种方便接引教化一切众生,使他们在一生当中圆满成佛,我们对这些深信不疑。换句话说,就是对世尊为我们所说的净土三经,三经里面的道理、里面的事实真相,字字句句都是真实功德,我们深信,我们发愿求生西方净土。到达西方净土,最殊胜的就是这个地方人事环境好,是十方诸佛世界都不能够相比的。
我们生在娑婆世界,生在这个时代,经上常常看到所谓的五浊恶世,的确浊恶达到了极处了,使我们在现前这个世间修行就感到非常的困难。你想认真修行,就有人障碍你,就有人破坏你。这个事情是起於众生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嫉妒障碍。不但现在如此,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我们在经论里面,在《释迦谱》、《释迦方志》里面都见到,对於释迦牟尼佛嫉妒的人很多,像提婆达多这一类的,想尽方法来陷害。在这个三千年当中,我们看历代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修行几乎没有一个不经过非常的艰难,遭遇过许许多多的障碍,能够成就的,还是业障消除,菩提道上才能够一帆风顺。
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黄梅得法之后,被人家嫉妒、陷害,跑到猎人队里面躲避了十五年,一直到业障消除,这才能够顺利的从事於弘法利生的工作。固然是一些人嫉妒他,自己也有业障,自己要没有业障,为什么别人会嫉妒?这自己有业障,别人也在造作罪业。他躲藏起来了,让其他的人不再造罪业了,自己身心忏悔,忏除业障。所以他在猎人队里十五年,他修什么?修忏悔行,把自己业障忏除了,这才没有人再障碍他,从前障碍他的人也佩服他,也尊敬他,业障消除,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因此障缘太多,修行就很困难。
前面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这个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所以世尊赞叹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弥陀是佛中之王,净土三经就是一切佛经之王,这同样一个道理。所以赞叹这一部经,宣扬这一部经,一定得诸佛护念,龙天拥护。宣扬这一部经典还有障碍,还有灾难,那就可见这个业障是真正深重。当然,阻扰的人,嫉妒障碍的人,他造的罪业是无比的深重。从这个事实我们能够明了,自己的愿不能够实现,即使诸佛护念,龙天拥护,自己的愿还是不能实现,就知道自己业障是多重,不能不认真的忏悔。
因此十方一切菩萨无不向往净土法门,他们不知道有这个法门,他向往就是希望修行自行化他,一帆风顺,没有业障、没有障碍。这样的情形在十方世界里头只有西方净土,西方净土里面修行,没有人障碍你,人家看到你修行,没有一个不欢喜赞叹,没有一个不帮助你的,没有人障碍。所以西方净土修行成佛时间很短,我们从经典里面细细的去观察,顶多只要三、四劫的时间。你看佛在经论上常说,我们这个世界修行证果要三个阿僧只劫,西方世界只要二劫、三劫、四劫就成功了,为什么原因?就是因为那边没有障碍。我们这边为什么要这么长?障碍太多了,这个嫉妒障碍太多了。诸位要知道,我们要希望自己修行将来没有障碍,你一定要记住普贤菩萨的随喜功德。你不要去障碍别人,将来人家就不会障碍你;你要嫉妒别人、障碍别人,必定有很多人嫉妒你、障碍你,这因缘果报自然之理。
我们看底下这一段,四十九段,「经言,阿弥陀佛国,有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如观世音,大势至等,皆当一生於他方次补佛处」,我们先说这一小段。观世音、大势至都是后补佛,这个一生於他方次补佛处,全是后补佛,也就是等觉菩萨,实际上成佛了,不过没有在佛位而已,实际上这个等觉就是成佛了。我们在此地特别注意的,就是那个人数有多少?无量无边。经上告诉我们,那个数目字太多了,没有法子计算,「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这是经文上讲的。我们这个世间等觉菩萨只有几个,还见不到;西方世界等觉菩萨无量无边阿僧只说,太多太多了。《弥陀经》上讲的「诸上善人」,这个上善之人就是指等觉位的菩萨,才称为上善。这些后补佛,诸位要记住,都是阿弥陀佛成佛十劫当中修成的,十劫,跟那个阿僧只劫不能比,十劫修成的。所以可见得西方世界修行没有障缘,只有帮助的,没有找麻烦的,这是他成就这样的快速。
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方世界许许多多的菩萨想求这个法门而不可得,没有机缘听到。凡是听到这个法门的没有不一心归命的,就是在《华严经》上,我们看到文殊、普贤都不例外,听到这个法门都一心归命求生净土。那你要问这为什么原因?原因很简单,十方世界当中,唯有净土修行最快,成功最快。他方世界修行,这个位次愈高愈艰难。像佛在经上给我们说的,菩萨修行这三个阿僧只劫,第一个阿僧只劫他可以证三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证三十个位次,第一个阿僧只劫。第二个阿僧只劫只能证七个位次,你就晓得,就难得多,从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只证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所以愈往上去愈难。十地,再从等觉成佛,最后这一关必定是更难、更难了。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经上看到了,一见阿弥陀佛,这无上菩提就得到了,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要一天。所以这些他方世界的等觉菩萨都急著要到极乐世界去。我们看到这个事实真相,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一切放下;你要不放下,那就傻,那就苦了。
「若人称名忆念者,归依者,观察者,如法华经普门品说,无愿不满」。这是说西方世界这些大菩萨们,他们都是后补佛,我们现在可以说名字最熟悉的,是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弥勒菩萨,我们知道他们都在西方极乐世界,连弥勒菩萨也在,《无量寿经》后半部弥勒菩萨当机,弥勒菩萨也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你要能够忆念、能够归依、能够观察,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事事都如愿。
「菩萨爱乐功德」,菩萨欢喜积功累德。「如海吞流」,这个流就是河流,所有河流都流向大海,好像这个大海把所有河流里面的水它都吸进去了,如海吞流。「无止足情」,它没有止足的。「如释迦牟尼如来」,这底下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真的事情,经上有记载的。释迦牟尼佛,「闻一目暗比丘」,这个就是眼睛不好,大概眼睛失明了。纵然不是失明,大概也是很严重的白内障之类的。为什么?他要穿针他穿不进去,总是这一类的,那个时候也没有眼镜。所以他就那里叫了,他说,「谁爱功德,为我维针」,维针就是穿针,你们哪个要想做功德,替我穿个针?穿个针也是功德。
这佛听到了,「尔时如来从禅定起」,佛在那里打坐,听到这个比丘说这个话,他就起来了,起来到他面前,跟他说,「我爱福德」,於是就给他穿针了。这个时候,这个失明的比丘听到是佛的声音,「惊喜交集,白佛言,世尊,世尊功德犹未满耶」,你的功德还没满吗?你还喜欢功德,还要修功德吗?「佛报言,我功德圆满,无所复须,但我此身从功德生,知功德恩分故,是故言爱」。这一点意思太好了,这是我们世间人常讲的知恩报本。佛怎么成佛的?是累积一切功德而成的。今天听说人有修功德,那怎么不欢喜?虽然自己功德圆满了,不需要再修了,感念功德,圆成佛道,这是感恩,这叫不忘本,这释迦牟尼佛示现给我们看。我们看下面这一首颂: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我们先把这个偈的意思说一说。西方极乐世界,无论是依报、正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物质环境与人事环境,没有一样不清净,所以『清净』是它的总相。这个地方的确是法轮常转,佛说法、菩萨说法,不但佛菩萨说法,六尘都说法。所说之法是无比的清净,『垢』是污染,决定没有污染,没有污染就是清净,六根所接触的都是无比的清净。因此我们无始劫以来的染污、烦恼、妄想、习气,在西方极乐世界是很容易断除的。我们这个世间为什么不容易断除?我们想断,但是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是不断增长污染,那哪里能断得了?所以那边的环境清净,清净才能够断除这个染污。
『化佛菩萨日』,西方世界阿弥陀佛的化身无量无边,可以说西方世界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尊阿弥陀佛的化身。弥陀化身跟他的真身无二无别,所以我们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会自己感到我很荣幸,我天天跟到阿弥陀佛,天天不离开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能分无量身。菩萨亦复如此,所以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些大菩萨也是天天围绕在我们身边。这是化佛、化菩萨。「日」是代表光明的意思。『如须弥』,「须弥」在此地表真实,真实不虚,住持无量的功德。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土,但是小菩萨,不能於十方世界广作佛事,所利狭小」。此地这个佛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因地,就是法藏菩萨的时候,见到十方世界许许多多诸佛的国土,这个里面有很多的小菩萨,小菩萨是指没有见性的菩萨,我们都称他为小菩萨,也称之为权教菩萨,没见性的。这些菩萨智慧小、能力小,所以不能於十方世界承事诸佛,度化众生。不但他的智慧德能不大,他的心愿也不大,心量不大
「菩萨先治一切诸佛及众生应供养应教化种种事业」,菩萨是泛指修学无上菩提的人,这都称之为菩萨。菩萨先做什么?先要做一切诸佛及众生应供养的、应教化的这一些事业。实在上说,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里面所讲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除业障」,就是这些事业,这是我们首先要做的。像天亲菩萨在此地教导我们,念佛用五念法,五念是一念,一而五,五而一,一念当中含著有五门。我们念佛,句句佛号里面都具足五念门,这个功夫就得力了。第一要紧的就是要有真诚恭敬心。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想到,我念佛,我很诚心、我很恭敬,哪一个人发现到我的心不恭敬?没有,每一个人都觉得我的心很真诚、很恭敬。其实都是假的。
所以,什么叫做诚?这个诚的定义我们就没搞清楚。从前曾国藩在读书笔记里面,将这个诚简单的下了一个定义,他说得很好,跟佛法这个意思很相应,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我们这个心很诚,我的心很诚,你看你起了个念头了,这个念头就不诚了。果然是诚心,这个念头没有;有这个妄念,哪来的诚心?可见得这个诚不容易。所以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一心,一心是诚,是真诚、是恭敬,就是讲的礼拜门,二心就不诚了,所以教你一心称名。我们是不是一心称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还在打妄想,还想别的事情,这就不诚。不但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没有一个杂念,不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也没有一个杂念,那才叫一心归命,这个要紧。妄念来了怎么办?赶紧念阿弥陀佛,把妄念念掉;烦恼来了怎么办?赶紧念阿弥陀佛,把烦恼念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起来的时候,用一句阿弥陀佛都把它念掉,这才叫一心归命,这个是真的恭敬供养。我们自己用这个方法,也劝导别人用这个方法。
「及入三昧」,这个三昧是功夫成就了,妄想执著不生了,心地得清净了,三昧就是清净心。我们用念佛的方法得到的就叫做念佛三昧。「身心不动」,身心不动不是一个人变成木头,身没有妄动,身之一举一动都如律仪,都跟戒律威仪里面讲的自自然然是一样的,不会违背,不会乱动;心地清净,不会为世出世间一切法所动摇,心不动了。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只有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除这个之外,什么都没有,这个就是你心不动。「如实修行」,这才是真的修行。「常作佛事」,这个佛事是什么?就是教化众生,把我们自己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成就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帮助别人修学,这叫常作佛事。「如实修行者,虽常修行,实无所修行也」。为什么说修无所修?修是真的认真修,一点也没有松懈;无修是指他心地清净,他不著相,自己修行没有著修行的相,教化众生没有著教化众生的相,般若法门里面所讲的「三轮体空」,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他的心,这个身心,常在清净不动之中。这个就是「如须弥住持」的意思。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眷属,欲供养他方无量诸佛,或欲教化无量众生,此没彼出,先南后北,不能以一念一时,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这是法藏菩萨在因地时候见到这个状况。如来眷属就是佛的学生。我们都有这个愿望,希望自己能够供养他方无量诸佛。你要不信,你看我们在台湾,每年过年,每一个寺庙道场都拜万佛,拜万佛忏,什么意思?就是想亲近一切诸佛如来。拜万佛忏没错,诸佛如来还是一尊都没见到,这个就是法藏菩萨所看到的,这是很苦恼的一桩事情。
还有一个现象,此没彼出,先南后北,好辛苦,我们现在在此地就这么辛苦。今天大概我们全世界佛教里面最辛苦的人,星云法师,我在温哥华,有人告诉我,星云法师现在一年三百六十天,他有两百天在飞机上。这都没有神通!此地没了,那里就出去了。你看前几天不是在我们此地,此地没了,不晓得又到哪里出去了?听说到温哥华那边去了。此没彼出、先南后北,好苦!这是事实。所以不能以一念一时,这个一念一时那就得有神通了。一念一时,分身、应化身,像释迦牟尼佛说的一样,千百亿化身,那就方便了。一念一时,哪个地方有感,这个分身、应身马上就应化了,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
所以法藏菩萨发了这个愿,「愿我佛土诸大菩萨,於一念时顷,遍至十方,作种种佛事」,这个愿兑现了。所以我们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一个愿力加持我们,使我们立刻就有能力分身到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我们分身去的、化身去的。阿弥陀佛面前,我们还在那里,没有离开,没有离开阿弥陀佛,分身千百亿。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这个能力。如果我们把这个事实看清楚了,再想一想,你要不要去?你要不去,从美国到台湾要飞十几个小时,好辛苦!到达西方世界就没有这个辛苦的现象,哪个地方有感,哪个地方就有应,感应道交,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毫无辛苦。
「若不一时,则是往来,若有往来,则非不动」。所以西方世界,你这个分身、化身,尽虚空遍法界哪里都能去,他同时的,同时达到的。所以《弥陀经》上讲,「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是一时达到的,同时达到的,没有往来。的确像《楞严经》上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没有往来的现象。所以说身心不动,不动才能遍十方,动就不能遍十方了,动就很辛苦了。
这是这首偈子讲的,『无垢庄严光』,「无垢」是清净,「庄严」是美好,「光」是表的智慧。『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这个「诸佛」就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法会。上供诸佛,下度众生,只要与你有缘的人没有一个不得度。所以唯有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才有这样殊胜的能力。再看第三首:
【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这是说明菩萨到他方世界去见佛,见佛一定要有供养。用什么供养?天乐、天华、天衣。这个『衣』,前面跟诸位说过了,大家要记住,不是像我们这种衣服,我们这种衣服佛菩萨不要的,就像我们现在讲的幡幢、宝盖、旗帜一类的,这个东西都是属於衣的这一类的,属於这一类的。『妙香』,用这些东西来供养,这叫供养具。供养具无量无边,举几个例子而已。上供诸佛,下面也供养一切众生。我们现在对佛说供养,对众生是讲布施,为什么?因为有分别心。这些大菩萨没有分别心,所以说广修供养,他们看佛跟众生一律平等,以最真诚恭敬的心平等对待诸佛与众生。所以他们修的是普贤行,不是普通菩萨,超过一般的菩萨。『赞诸佛功德』,赞叹诸佛自己修行成就,以及佛大慈大悲教化一切众生。末后这一句是讲用的是清净平等心。
「佛见有佛土,菩萨人天志趣不广,不能遍至十方无穷世界,供养诸佛如来大众」,这是法藏在因地时候见到的。其实这种境界就在我们眼前,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我们自己本人也是如此,没有这个广大的心愿。「故愿我成佛时,国土一切菩萨声闻天人大众」,这里就解释得非常清楚了,往生到西方世界的那些以前早去的,这个新去的,新去的就是天人大众,刚刚到达那边,这一见阿弥陀佛就有这个能力。就能「遍至十方一切诸佛大会处所,雨天乐天华天衣天香」,这是供养具,带著礼物供养具。「以巧妙辩辞,供养赞叹诸佛功德。虽叹秽土如来大慈谦忍」,当然譬如说他到我们娑婆世界来了,赞叹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秽土,五浊恶世,教化众生,这是真正大慈悲,佛谦虚忍辱。「不见佛土有杂秽相」。为什么?他心清净。心清净,见的这个境界是清净相,境随心转。「虽叹净土如来无量庄严,不见佛土有清净相。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这个两句就是解释无分别心,他无分别心。
「若於佛土起优劣心,假使供养如来,非法供养也」。《普贤行愿》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法供养是第一。什么叫法供养?要以无分别心清净供养,这才是法供养。如果有分别心,那法都破坏了,都变成事供养了,就不是法了。这一句很要紧,我们往往把这个法供养、事供养搞错了,这观念弄错了。所以真正是无分别、清净心,这才叫法供养,事供养都变成法供养了。如果心不清净,有分别、有执著,法也变成事了,这个很要紧。末后一首: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这是极乐世界的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表现到极处。哪个世界里面没有佛、没有佛法、没有三宝,他们都愿意到那个地方去往生、去示现,这个难得!菩萨去示现的,诸位要知道,一定要因缘成熟,缘不成熟,佛菩萨不住世,缘要成熟,哪个地方因缘成熟了,佛菩萨到那个地方去,就示现了。「我土菩萨」,这个我是阿弥陀佛自称,阿弥陀佛说,我这个极乐世界里面的菩萨。「皆慈悲勇猛坚固志愿,能舍清净土,至他方无佛法僧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示如有佛,使佛种处处不断」,这是菩萨无尽的功德。佛在一般大乘经上说,初住菩萨,圆教,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就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示现这个佛的身教化众生。像《普门品》里面所讲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那是不是真的佛?是菩萨现的,菩萨可以现佛身。天台家讲「六即佛」,菩萨是「分证即佛」,他不是圆满佛,他是分证佛。所以圆初住的菩萨就有能力以这个八相成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这种身来度化众生。西方世界的菩萨,纵然是下下品去往生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是等於圆教初住以上,不容易。这就是说明西方世界它的好处,它的功德利益之所在,我们为什么急急要求生西方,原因就在此地。
偈颂到这个地方,这是第二十三首,从第三首到此地,总共二十一首偈颂,都是讲的「观察门」。昨天我跟诸位提出来了,我们念佛,念佛不是口念,是心上真有。经典太长,不容易记住,不容易时时刻刻现在心上,偈颂简单,文字不多,能把这些偈颂念熟,常常存在心里面,心里面常常有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这些相状,这就叫忆佛,这就叫念佛,你心上真有。心上真有,那个礼敬、称赞、作愿,后面一首偈回向,自然具足。所以五念门里面,观察占这么长的文字,可见得观察重要。观察何以重要?观察就是念,念就是观察,这个不要搞错,念是心上有,心上真有。
因为佛在大经里头常常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心里面常常想阿弥陀佛,常常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西方极乐世界就被你想成了,这决定往生,就是这么个道理。口里头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不想,心里还想名闻利养,还想这个世间五欲六尘,这样念佛了,来生还是搞六道轮回。为什么?心里头没有。一切法从心想生,不是从口里头生的,所以口念不行,心想就行了。所以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念佛这个念是今心,就是现在的心,现在心上有,这个叫念,不是说口上的。最后这一首是「回向门」: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这个『我』是天亲菩萨自称。「此四句,是论主回向门」,作论的这个人,我们称他作论主,就是作《往生论》这个人,天亲菩萨。他把前面这个礼敬、称赞、作愿、观察都讲完之后,末后回向,也把他自己的目的说出来了,他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愿见弥陀佛』。我们看他这个偈子,你看第一首偈子,在第一面里面,末后一句「愿生安乐国」,一开头是说「愿生安乐国」;到最后,「愿见弥陀佛」,这个愿恳切,这个是自己回向。末后两句是为一切众生回向,『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我们看这个注解五十七,「此四句,是论主回向门。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天亲菩萨到这个时候,可以说他老人家的功德才圆满,如果要不生净土、不见阿弥陀,他的功德就没有办法圆满。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
这个是总结,末后的总结。《无量寿经》全部的经文,这个『章句』是讲全部的经文,天亲菩萨以二十四首偈颂总括说竟,说圆满了。我们看下面这个小注,「无量寿经,佛告阿难,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称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就像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一样,一切诸佛对阿弥陀佛的赞叹跟释迦牟尼佛完全相同,没有一尊佛不尊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诸有众生,闻其名号」,无论是哪一个世界,无论是哪里的众生,只要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听到《无量寿经》或者《阿弥陀经》的经名。「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末后两句我们在四十八愿里面看到过,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过。但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告诉我们,五逆十恶也能往生。由此可知,此地这一句里头重要是诽谤正法,你诽谤正法,当然就不相信,这就不能往生了;只要不诽谤,五逆重罪也能往生,这个法门实实在在不可思议。
「观无量寿经,有九品往生。下下品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就是具足,所有一切不善他都造尽。「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造这种重业的人都是堕阿鼻地狱的。「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在这个时候他太苦了,病苦逼迫,没有办法念佛。「善友告言,如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地方就是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称跟念是不一样的,念是什么?心里头真有。这个人造一生的恶业,临终才听这个佛号,要想把佛放在心里他做不到,他对於阿弥陀佛很生疏,尤其快断气了,跟他解释说明都来不及了,在这个时候无可奈何了,教他什么?好,你口念好了,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个叫称。由此可知,念是心念,不是口称,口称跟心念是两桩事情,这个诸位一定要清楚。
「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这一段是《观经》下品下生章的经文,昙鸾大师特别把它节录在此地,郑重的开导我们、提示我们,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是讲称名。如果称再加上念,称念,那这个功德就圆满了。所以古来的祖师大德们常常讲的一心称念,我们现在懂得一心称念是什么意思了,而不会误会一心称念就是口上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就是一心称念了,不是的。一心称念,实在讲就是具足天亲菩萨这个五念法门,那就是一心称念了,这个人一生当中决定得生。
「以此经证,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这是以《观无量寿经》来做证明。造极重罪业,不怕,就怕你不相信,那就没有法子。再告诉你,此地这个地方诽谤正法,这个正法不是指其他大乘佛法,专指念佛往生的法门,专指净土三经。有很多人修行其他法门的,不相信净土,排斥净土,那这个都是诽谤正法,他不能往生。
「作十恶五逆等罪,以不谤正法故,是故得生。但令诽谤正法,虽更无余罪,必不得生」。这是说你就是诽谤正法,就是不相信净土,诽谤净土,你就是有修再多的善法你也不能往生。「以诽谤正法罪极重故。此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这是说明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在此地,诸位一定要晓得,如果有个人发心念佛要求生净土,别人劝他修别的法门,不要修净土,那个罪极重!人家这一生明明去成佛了,他把他拉回来,又去搞六道轮回,你说这个罪多重,这个不得了!现在世间这样的愚人很多,我们常常遇到。有人来问我怎么办?那有什么办法,各人因缘不同,他遇到的恶缘,他相信,那有什么法子!所以这个罪过比什么都重。
「业道经言,业道如称」,这个称就是秤东西的秤,秤重量的秤。「重者先牵」,哪一个业重先牵著你去受报。「轻重之义,在心,在缘,在决定」,这几句话非常重要,「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你要把这个道理明白了,对於你自己求生净土的信心就坚定了。所以这个轻重之义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不在你念佛念了多少年。或者有些人念了几十年,有的人才念几个月,认为几个月就不如老修行,不一定,与这个不相干。也不在你念了多少,有的人一天念十万声佛号,有的人一天只念十念法,只念十声,这个都没关系。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多少,也不在时间久近。
「十念者」,这是最少的了,特别是临终十念,「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是名在心」。这个实相是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是真实相,没有比这个更真实了。《无量寿经》给我们说了三种真实,没有比这个更真实。所以阿弥陀佛,我发愿求生净土,这是第一真实。实相法生,是名在心,这个心上真有,有了阿弥陀佛了,有了西方净土。「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是名在缘」,我们就依靠这一句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真正清净。所以这个缘就是佛号。决定,是「依止无后心,无闲心生,是名决定」,这个无后心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不夹杂,没有夹杂,无闲心就是不间断。不夹杂、不间断,就是依这一句佛号,一心一意的想生西方,想见阿弥陀佛,这个决定。
所以五逆十恶罪业的那些众生,临终十念能够往生,就是在心、在缘、在决定。这个心、缘、决定就是真实忏悔,所以前面讲,念一声佛号,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所以他能够十声佛号相续不断,於是他灭罪恒沙,他这样往生的,这个我们要相信。特别是临终这个时候,那个心是真的真诚恳切,为什么?他命要断了,他再没有其他的妄念了,也没有其他的妄想了,这一心一意专求阿弥陀佛,专求西方净土。所以他的心比我们普通的心要坚定、要恳切,我们这个念佛的心跟他没有办法相比,所以他的力量特别大。
「但言忆念阿弥陀佛,心无他想」,这个就是不夹杂。「十念相续」,这个就是相继,就是不间断。「名为十念。但称名号,亦复如是」。实际上这个十念就是称名,称名也行,因为称名的心真实、心恳切、心决定。「又但积念相续,不缘他事便罢,复何暇须知念之头数也」。末后这个几句开示得太好了,这是对我们大家讲的。我们平常念佛只要积念相续,不缘他事,不缘他事就是不要夹杂,专念阿弥陀佛,专想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至於你念了多少,不要去顾它了,我念了一百了,念了一千了,今天念了一万声了,念了三万声了,去记这些数字。何暇须知念之头数,不需要,反而这些都变成妄想了。所以平常我跟大家讲的这个十念法,这个摄心十念,多念几句也没有关系,这十念,我念了十一句,念了十二句了,这没有关系的。所以不需要太执著这个念佛的数字,不需要太执著。
应当著重什么?著重净念相继。所以他这个里面所讲的还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原则,这个《念佛圆通章》里面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就是八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八个字是我们念佛方法的原则,你就守这个。净,净就是清净,夹杂就不清净了,我这个念佛里头还想著别的事情夹杂,这就不是清净了。我还有怀疑,也不清净。所以不怀疑、不夹杂就是净,就是净念。相续就是不断,我这个念头不断。真正念佛人,身心世界统统放下,这个世间没我的事情,我们在这个世间只有一桩事情,忆佛念佛,净念相继,只有这一桩事情。其他事情,随缘。随缘干什么?随缘把这一个法门介绍给别人。有人来找我们,想听听这个法门,我们欢欢喜喜去为他介绍,劝导他修学这个法门,把我们自己修学的方法经验提供给他作参考,我们就做这桩事情,除这桩事情之外,没事,你说这个多自在。
所以今天你们休士顿同学来问我,将来我是不是要以达拉斯这个地方做为总部?我说我没有总部。想不想在休士顿建个分部?我也没有分部。哪里有缘就到那里去,这个多自在。这个心里头什么都没有,只有这一句佛号,这个要紧。我们如果天天念著要弘法、要利生,这一生不能往生,来生还搞六道轮回,那就冤枉死了!度众生这个事情不著急,我还没到极乐世界去,去了以后,回头,那度众生方便多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本末搞清楚,决定不能够颠倒。佛在经论里头常说,菩萨一定是先度自己,然后才能度众生。菩萨自己没有得度,先度众生,自己未度,先度众生,那是什么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不是我们这儿的菩萨。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不著急成佛,那个度自己是成佛,不著急成佛,先去度众生,我自己成佛晚一点没有关系,他已经得大自在,这个可以。
我们今天是凡夫,自己不能往生,这一步错了,马上又搞六道轮回,那将来再遇到这个法门,不晓得到哪一生、哪一劫了,那就不敢说了。所以这个机会决定不能错过,能够抓住机会的,古人说这个机会正是毫不容发,一定要好好的抓住,机会太难得了,一刹那就过去了,一定要把它抓住,抓住之后,你就成就了。你要是抓不住,这个机会错过了,等到下一次,不晓得是哪一生、哪一劫,你在六道轮回不晓得受多少冤枉、辛苦。所以一定要抓住机会。我们过去生生世世都是错过机缘,机会来了,还想想这个法门也不错,那个经论也不错,都想去看看,结果完了,还搞六道轮回。所以一定要全盘放下,彻底的放下,心里头一丝不挂,唯念弥陀,我们就成功了。
天亲菩萨《往生论》是有上、下两卷,这个上卷是偈颂,一共有二十四首,这是颂经的,赞叹经的,以及表明他自己的愿望,所以叫愿生偈。卷下是论,论就是解释这个偈颂的,论是解释偈颂的。我们这一次因为时间短,只有五天,我们只介绍卷上,明年如果有机会的时候,我再把这个卷下再给诸位介绍出来。这样《往生论》就有一套完整的录音带提供给同修们做参考,使我们知道念佛应该怎样念法,怎么念我们的功夫才能够得力,才能够保证这一生当中往生见佛。
好,我们今天就到此地圆满。